搜索

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20

光阴似箭催人老,光阴如骏赶少年。我们在某些事情中得到了一些感悟了很多,一般来说,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对这件事情的总结,总结对我们自己的帮助很大,你知道有哪些总结范文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总结》,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完成

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开始启动

一、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成效

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三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围绕特色做

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领导重视,责任落实,纷纷深入贫困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理清思路,选好扶贫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共扶持项目935个,对当地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绝大多数承担挂钩扶贫任务的发达县(市)和省、市企业(公司)发挥各自的优势,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扶贫项目在资金上加以保证。三年间,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共向贫困乡镇提供帮扶资金2.42亿元,其中省里确定的145家挂钩扶贫单位提供帮扶资金1.56亿元,完成计划的104%。许多厅局(单位)和发达县(市、区)的党政一把手亲自带队,赴贫困乡镇调研考察,落实项目。省纪委原副秘书长方芳同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走遍了泰顺县万排乡的每一个村落,带领当地干部农民引科技、跑项目、促销路,被尊称为“扶贫外婆”。挂钩单位的行动极大力地激发和带动了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的热情,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挂钩扶贫单位为挂钩乡镇捐赠旧家具4000多件,旧电脑396台,慰问金48.55万元,其它扶贫物资不计其数,为贫困地区人民献上了一份真诚的爱心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地把改善欠发达乡镇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结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通电、通水、通路、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和相继竣工,欠发达乡镇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三年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山区机耕路和欠发达乡镇道路建设的就达1.12亿元,结对帮扶单位用于百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多元,共修建乡村道路1638公里,新通公路村数292个,硬化道路63条;新建中小学校舍51幢。各地还十分重视对特困户的扶持,全面开展贫困户危房改造安置工作,改善贫困农户的生存条件,每年投入800万元,已使 4538户贫困户的危房得到了修缮和改造,16000多人得到安居。

据初步统计,今年100个贫困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将超过了1500元,预计平均达到1922元,比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前的1999年增长32.6%,年均递增9.87%,增幅高于近年来全省平均水平。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从1999年的18万人下降到3万7千人,减少14万3千人,减幅79%。100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从3900万元增加到5900多万元,增长52.5%。至此,为期三年的全省“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已全面完成!

“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全面完成,标志着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这对于我们下一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基本经验

在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三年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必须认真总结,并在今后扶贫开发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一)把加大扶持力度与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之路。为了实施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筹集上亿元资金,加强对百乡发展效益农业、下山脱贫、兴办工商企业、科技培训、交通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贫困户危房改造等方面的扶持。有关市和欠发达县也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乡镇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各地在用好扶持政策的同时,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消极畏难的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把外部的支持帮助与自身的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的基础上,把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作为摆脱贫困的首要任务来抓,把智力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根据效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的需要,加强对贫困乡镇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信息扶贫,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之路。

(二)把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客观要求。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折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对当地和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贫困乡镇无论在产业发展中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森林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搞好生态公

益林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把贫困乡镇建设成为生态屏障、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观光旅游胜地和当地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福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把下山移民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近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下山移民工作,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把下山移民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农民自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地引导的山区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在促进人口集聚的同时,都十分注重加快城市建设,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依城建区、依镇设点,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内聚外迁,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

(四)把发挥政治优势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这几年,各级都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加强了扶贫工作,把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实施;同时,各地也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地区之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技术等各种要素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既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商品优势,又有利于发达地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在全省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既增强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乡镇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提高了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

三、明确目标任务,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在完成百乡扶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对象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于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300多个乡镇,主要目标是: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7年,80%以上的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低于1000元的人口发生率低于3%;下山移民取得重大进展,自愿要求下山的高山深山农民基本实现搬迁,半数以上的下山劳动力实现转产转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行政村通公路,通乡镇公路实现全面硬化,提高清洁饮用水比重,贫困家庭子女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环境公害基本消除。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下一步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山区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和特色产业。二是积极推进下山移民进程,促进欠发达乡镇农民易地致富。三是进一步调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两个积极性,大力开展区域协作、“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四是以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为指导,进一步改善欠发达乡镇的生产生活条件。五是进一步加强欠发达乡镇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农民群众的致富能力。


dg1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全乡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村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扶贫攻坚政策,坚持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国家战略,国家推进山脉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用好中央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把扶持重点放在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二类贫困户和有发展能力的三类贫困户,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切实抓好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

一、严格把关,提高扶贫精准度

扶贫就是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圈出贫困区域、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提高扶持效果。为此,根据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我乡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重点做好了几项工作:那就是准确扶贫对象,建立规范档案;量身定做扶持措施,确保扶贫效果;帮扶责任到位,完善考核机制。

1、认真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按照精准度的要求,根据县核定我乡2014年贫困人口人的数量科学分配到各村、组,组织人员到村到户开展好贫困状况调查,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采取“五定”措施(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

2、加强“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强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保尽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扶尽扶。让他们都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住房、医疗和教育)。

3、加快移民搬迁的步伐。全面推行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危旧土坯房改造、生态建设、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加大移民搬迁宣传力度,强化措施,大力推进。比如东江源生态移民建设项目就由我乡党委书记一把手亲自负责调度,多方奔走,还由乡政府前期垫付了万启动资金。2014年计划实施“进城进园”搬迁移民人,实现进、中心村安置人。切实解决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从而不断减少贫困人口。

4、抓好“智力扶贫”即培训转移就业扶贫。通过实施农民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以贫困家庭“两后生”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2014年,计划完成学历教育及劳动力转移人。

5、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争取国务院扶贫办的政策支持,以乡东江源头生态保护及县饮用水源地为基点,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如东江源村毛竹、基田村茶叶及毛竹和花卉苗木、大小湖岽村藏香猪、牛、羊特色养殖,胡屋村兔子养殖,黄陂村蜜蜂养殖等等。

6、夯实基础设施基础。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面对全乡70%的小组路未硬化的难题,我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今年开工建设公里小组路面硬化,2013年向上申报6个扶贫项目,争取资金万,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水通电,个校安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二、我乡扶贫攻坚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我乡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攻坚工作由党委书记一把手负总责,并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党委、政府对扶贫攻坚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书记负总责,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2、县乡联动,县级对扶贫工作的参与性增强。

当前,重点村的村干部和群众对挂点扶贫工作都很支持,迫切希望挂点单位能办好事、办实事。全乡6个扶贫重点村已有了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并已全部到村开展工作。以“三送”为载体,制订了《乡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实现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并将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明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

3、正确引导产业转移,大力扶持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在加大黄龙病防控工作力度的同时,大力宣传我县产业转移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加强土地流转,特色产业成规模,应对黄龙病带来的蜜桔脐橙产业收入的急剧减少,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我乡结合招商引资工作,采用引导贫困户到我县工业区就业的办法,增加贫困户收入。

4、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攻坚的效益。

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等培训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乡里今年举办各类针对农民的培训已达20余次,参训人次达500多。

5、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

我乡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三、扶贫攻坚工作遇到的难题及建议

1、乡群众经济基础薄弱,果业开发晚,加上近年为加强东江源头保护及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了全封山政策及退果还林,在增加群众收入方面遇到非常大的难题,特别是现在果业遭受黄龙病的肆虐,产业转移工作还在起步阶段,无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小规模种植养殖户,抗风险能力更弱。建议加大产业转移工作调研,由县统筹作出更加合理的指导性意见。

2、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经济基础差,筹款能力弱,相对而言却是物价、人工上涨,补助标准偏低,通组路路面硬化的交通补助只补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资金缺口巨大,补助杯水车薪,造成“要致富先修路,要修路先借钱”,陷入了越修路要背的债越多的怪圈,建议加大基础设施扶贫补助标准。

3、在智力扶贫方面,一方面存在资料过老导致贫困户兴趣降低,另一方面培训知识不够专、精,对提高工作竞争力帮助不够大,加上大部分贫困户本身学习兴趣不大,知识层面过低,对培训知识接受消化有难度。建议在加大智力扶贫力度的同时升级知识库,多提供先进、专精知识培训,并根据贫困户需要制定培训计划。

4、对贫困家庭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大,面对现在的生活成本、物价压力,扶贫资金杯水车薪,加上经济条件差申请贷款更是难上加难,“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建议提高补助标准并加大对贫困户的贴息贷款发放力度。

全乡扶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


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村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扶贫攻坚政策,坚持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国家战略,国家推进山脉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用好中央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把扶持重点放在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二类贫困户和有发展能力的三类贫困户,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切实抓好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

一、严格把关,提高扶贫精准度

扶贫就是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圈出贫困区域、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提高扶持效果。为此,根据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我乡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重点做好了几项工作:那就是准确扶贫对象,建立规范档案;量身定做扶持措施,确保扶贫效果;帮扶责任到位,完善考核机制。

1、认真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按照精准度的要求,根据县核定我乡2014年贫困人口人的数量科学分配到各村、组,组织人员到村到户开展好贫困状况调查,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采取“五定”措施(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

2、加强“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强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保尽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扶尽扶。让他们都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住房、医疗和教育)。

3、加快移民搬迁的步伐。全面推行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危旧土坯房改造、生态建设、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加大移民搬迁宣传力度,强化措施,大力推进。比如东江源生态移民建设项目就由我乡党委书记一把手亲自负责调度,多方奔走,还由乡政府前期垫付了万启动资金。2014年计划实施“进城进园”搬迁移民人,实现进、中心村安置人。切实解决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从而不断减少贫困人口。

4、抓好“智力扶贫”即培训转移就业扶贫。通过实施农民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以贫困家庭“两后生”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2014年,计划完成学历教育及劳动力转移人。

5、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争取国务院扶贫办的政策支持,以乡东江源头生态保护及县饮用水源地为基点,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如东江源村毛竹、基田村茶叶及毛竹和花卉苗木、大小湖岽村藏香猪、牛、羊特色养殖,胡屋村兔子养殖,黄陂村蜜蜂养殖等等。

6、夯实基础设施基础。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面对全乡70%的小组路未硬化的难题,我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今年开工建设公里小组路面硬化,2013年向上申报6个扶贫项目,争取资金万,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水通电,个校安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二、我乡扶贫攻坚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我乡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攻坚工作由党委书记一把手负总责,并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党委、政府对扶贫攻坚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书记负总责,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2、县乡联动,县级对扶贫工作的参与性增强。

当前,重点村的村干部和群众对挂点扶贫工作都很支持,迫切希望挂点单位能办好事、办实事。全乡6个扶贫重点村已有了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并已全部到村开展工作。以“三送”为载体,制订了《乡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实现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并将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明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

3、正确引导产业转移,大力扶持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在加大黄龙病防控工作力度的同时,大力宣传我县产业转移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加强土地流转,特色产业成规模,应对黄龙病带来的蜜桔脐橙产业收入的急剧减少,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我乡结合招商引资工作,采用引导贫困户到我县工业区就业的办法,增加贫困户收入。

4、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攻坚的效益。

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等培训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乡里今年举办各类针对农民的培训已达20余次,参训人次达500多。

5、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

我乡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三、扶贫攻坚工作遇到的难题及建议

1、乡群众经济基础薄弱,果业开发晚,加上近年为加强东江源头保护及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了全封山政策及退果还林,在增加群众收入方面遇到非常大的难题,特别是现在果业遭受黄龙病的肆虐,产业转移工作还在起步阶段,无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小规模种植养殖户,抗风险能力更弱。建议加大产业转移工作调研,由县统筹作出更加合理的指导性意见。

2、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经济基础差,筹款能力弱,相对而言却是物价、人工上涨,补助标准偏低,通组路路面硬化的交通补助只补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资金缺口巨大,补助杯水车薪,造成“要致富先修路,要修路先借钱”,陷入了越修路要背的债越多的怪圈,建议加大基础设施扶贫补助标准。

3、在智力扶贫方面,一方面存在资料过老导致贫困户兴趣降低,另一方面培训知识不够专、精,对提高工作竞争力帮助不够大,加上大部分贫困户本身学习兴趣不大,知识层面过低,对培训知识接受消化有难度。建议在加大智力扶贫力度的同时升级知识库,多提供先进、专精知识培训,并根据贫困户需要制定培训计划。

4、对贫困家庭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大,面对现在的生活成本、物价压力,扶贫资金杯水车薪,加上经济条件差申请贷款更是难上加难,“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建议提高补助标准并加大对贫困户的贴息贷款发放力度。

乡工作总结-实施扶贫攻坚 彝乡脱贫致富


**乡-实施扶贫攻坚 彝乡脱贫致富 **乡位于县境西部,东交上街镇、太平乡,南邻永平县北斗乡,西连云龙县团结乡,北接双涧乡、洱源县西山乡(洱源飞地)。面积231平方千米。辖**、长寿、密马、白荞、石竹、罗里密6个村委会,有45个村民小61个自然村。人口8207人。有彝、白、汉、苗、傈僳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0.9%,彝族占总人口的89.95%,居民点和农田分布于海拔1600~26000米之间。乡人民政府驻地阿**,距县城102千米,距州府(下关)104千米。 **乡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资。林地总面积142万亩,森林覆盖率72%,是县内的主要林区之一;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尤以蕨类、菌类为最。矿产资源居县内第一,有金、锌、汞和黑色大理石等。顺濞河、六五河和羊吃米河三条河流呈三角形状迂回贯通全境,全乡可开发水能5万千瓦以上。民风淳朴,彝族山歌对唱、彝族唢呐调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支柱产业为:核桃、烤烟、畜牧;当地知名产品(土特名产):泡核桃、苦荞酒、野生天麻等;自然景观主要有:金线吊葫芦、公母岩等;民族风情主要有:彝族聂苏支系歌舞、彝族杨梅节。 20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扶贫攻坚实施的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特困村社为重点,精心培植支柱产业,用勤劳和智慧谱写出建设**的新篇章,使昔日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贫穷的**发生了显著变化,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04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人均2682元,是1985年的7.84倍;粮食总产量452.1万千克,是1985年的3.6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元,是1985年的4.96倍。 一、强化科技,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常耕地面积10258亩,其中水田1061亩,旱地9187亩,全乡总人口中97%是农民。20年前,**乡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主要是靠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科技含量低,良种推广还处于试验阶段,农药、化肥使用率低,耕作方式十分粗放,农作物以包谷为主,而且单产较低,很多农户要靠吃返销粮才能维持生计。“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彝县成立后,上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对此,**乡切实抓好科技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进行了适用技术普及教育。1985以来,全乡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200多期,受训人数逾1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5万份,如泡核桃规范种植技术、烤烟飘浮育苗技术等。其次,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先后选派52批3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到县内外培训学习,先后组织了37批200多名党政领导和技术干部到县内外学习考察,先后邀请县内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71人次到乡上讲授专业课,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科技教学片,组织放映数百场。通过广泛的科技培训,全乡劳动者的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七五”期间,全乡推广了地膜覆盖和拉线条栽等适用技术,粮食大幅度增产;“八五”期间普及了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常规实用技术,粮食生产实现自给自足;“九五”期间推广了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粮食生产实现自给有余;“十五”期间推广了烤烟种植的先进实用技术,农民大幅度增收。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产粮561千克,是1985年的3.14倍。 二、抓好项目实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乡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易地搬迁、温饱安居、整村推进等工程实施过程中,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年来,共投入资金1659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4项,**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一是交通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80年代初,**乡仅有两条林区公路连接外界,一条是经北斗到黄连铺的林区公路,一条是经六五河、虾马塘到昆畹公路的林区公路,两条公路一到雨季就不能通行,所有运输全靠人背马驮。1994年,黄金公路通车,过**乡境内15千米,同年,长7.8千米的富黄公路开通,暂时克服了雨季不能通行的困难,但因借道而行,群众受益不多。2004年,乡党委、政府下决心改善**交通状况,投入60余万元,修通了乡政府至白荞村委会、石竹村委会和沿线12个村民小组的公路,结束了白荞、石竹两个村委会从未通车的历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仅2004年以来,全乡仅有16个村民小组修通了公路。至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130千米。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年来,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兴修水利工程35件,解决了4721人的饮水困难、8730亩耕地的浇灌问题,建设坡改梯2500亩、新增水田500亩,建成高产稳产耕地6392亩,全乡水利化程度达42%,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是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前进。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前进。1985年,**乡未有中学,仅在小学附设了初中班,招生能力有限,很多当地学子上中学都要到县城。教师队伍主要由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构成,公办教师寥寥无几。1988年,**中学正式成立,当年在校生就达100多人。1996年,由省建材总公司捐款为主,县乡两级配套为辅,建成了长寿村建材希望小学。2003年以来,在上级的关心下,先后投入150多万元,重建了六午河完小,搬迁新建了罗里密小学、白荞小学、密马小学等3所村级小学,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同时

,规划了建材希望小学和乡中心校两幢总近80万元的教学大楼,计划于2005年内动工建设。2004年,全乡共有教师56人,大专以上学历30人,中专学历26人。1985年,乡卫生院医生、护士和财务人员共5名,只有一幢土木结构上下12间的住院楼作为病房、门诊房、药房兼用作医护人员的宿舍。病人住院自带行李、锅灶,病人多的时候只能临时借住机关单位的厨房。20年来,先后修建了砖混结构的门诊部、住院部、功能室,修缮了原土木结构的住院楼,配备了B超、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X放射机和电脑等设备。现有医务人员7名,村医疗点6个,村卫生员7人,病床13张。电信和移动通信也从无到有,1997年第一部程控电话落户**后,长寿、**、密马、罗里密4个村委会相继开通了程控电话。2002年9月,移动通信服务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全乡固定电话用户近百户,移动电话462户。20年后的今天,宽带互联网也进入这个偏远的山区。 四是小集镇面貌焕然一新。20年前,**乡街场仅有乡机关(党委政府)、供销社、粮食局、邮电所、食品组、卫生院等几个单位构成,单位建筑物大都是土木结构瓦房,附近少有民居,街道狭窄而崎岖不平,且到雨季林区公路无法通行,群众所需日用品购销不畅,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2000年1月11日,总投入近百万元的**集镇路面硬化工程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从此,昔日由边皮板搭建的油毛毡房、千疮百孔的土墙房和坑坑洼洼的黄土路面构成的**街场一去不复返,呈现眼前的是幢幢新楼和日用品齐全的商铺以及街道两旁绿油油的核桃林。 五是电灯代替了松明火把和煤油灯。1993年前,全乡境内没有一条高压线路,仅有的一座公社发电站也只能供**村大白果、老新厂、阿**、六木本和罗里密以及长寿村的部分农户用电,白荞、石竹、密马等偏远的地方,群众只能靠松明火把或煤油灯照明。1993年“8·29”洪灾,电站冲毁,全乡农户通电率为零。同年底,架设了太平至**的10千伏高压线路。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乡拥有95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1条,各类变压器48台,容量1440千伏安,全乡1903户中有1826户点上了电灯,户通电率达96%。 三、提高整体开发效益,支柱产业培植取得新突破 按照“八五”打基础、“九五”上水平、“十五”成气候的工作思路,编制了**乡支柱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向支柱产业倾斜,长抓不懈。 一是不断巩固畜牧产业。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畜牧业增效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狠抓畜种改良、疫情防治和草山建设,着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2004年末,全乡大牲畜年末存栏8297头,生猪存栏8082头,羊存栏9489只,出栏肉牛1514头,肉猪7182头,肉羊7372只。 二是发展壮大核桃产业。按照“千家万户抓发展,高接换优增效益,加工增值上精品”的思路,采取“一个规格定植塘、一棵优质接穗苗、一担农家肥、一挑定根水、一尺保水膜、一块常耕地”的“六个一”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户利用常耕地和适宜地块规模种植泡核桃,不断壮大核桃产业。至2004年末,全乡45个村民小组1867户农户皆种植核桃,户均有核桃181株,农民人均占有核桃54株。核桃产量31.9万千克、产值400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48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63% 三是努力培植烤烟产业。1990年,县局到西里社搞烤烟种植试验,获得成功。1993年,在全乡推广烤烟种植。此后,历届乡党委、政府把培植烤烟支柱产业作为全乡经济工作的重中之中,加强领导,搞好服务,狠抓落实。特别是在科技措施的推广方面,走在了全县前列。通过努力,烤烟产业逐渐成为全乡的首要支柱产业。2004年,全乡烟叶收购量达33.6万千克,烟农收入311万元,税收68.4万元,收购量和税收居县内乡镇首位。 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后续财源培植迈出新步伐 2003年,对全乡水能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对主要河流进行了开发规划,初测了8座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3.5万千瓦,立项开发5座,装机总容量2.6万千瓦。2004年9月,总装机1.5万千瓦的顺濞河二、三级电站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300万元,至2005年8月,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并上缴税收63.20万元,**乡后续财源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另外,总装机8000千瓦的六午河一、二级电站已完成外业详测,计划2005年底动工建设。这些电站建成后,每年可上缴税收近百万元,同时可进一步带动耗电性工业企业在当地的引进和发展。 忆往昔,岁月如梭;展未来,任重道远。**伴随着彝县发展的脚步,走过了20年的辉煌历程。20年的艰苦奋斗是一曲曲撼动人心的旋律;20年的改革历程是一个个扣人心弦的;20年的家园建设是一首首华丽优美的诗篇。20年的奋斗历程和实践告诉我们,在**的建设和发展中,一是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二是离不开上级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三是离不开扶贫政策的实施,四是离不开全乡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举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实践“”重要思想,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全县发展思路,以奋力赶超的状态去拼,以敢为

人先的精神去闯,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去赶,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在与时俱进中追求卓越,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乡工作总结-实施扶贫攻坚 彝乡脱贫致富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扶贫攻坚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