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 2019.08.20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我们的生命中,经常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经历,可以说,写总结是不可避免的了,总结对我们自己的帮助很大,我们该如何去写一份优秀的总结范文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太湖水系西苕溪发源地,是上海黄浦江源头。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万人,全县设10个建制镇5个乡。境内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纵横交错,地势南高北低,是典型的“七山二地一水”山区县。安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生物资源丰富,全县拥有竹林面积67000公顷、名贵稀有白茶园2000公顷,是全国着名的“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农村总体已进入小康阶段。但是,在发展农业经济,追求资源最大的经济效益时,忽视了环境效益,农业开发不同程度带来了山林植被的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同时,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以上种种,制约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96年以后,安吉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发现安吉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是环境。只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吉的经济发展才有出路,于是就逐步树立了“经济生态化”的理念,最后确立了“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0年我县在省农业厅的推荐下被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七部委局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使我县进入了农业经济生态化的全新发展时期。
五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项目建设合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今年5月,我们开展自查验收,认为已基本达到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标准。现总结报告
一、主要建设成效
通过近五年的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全县重点培育了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0多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40多亿元。外向型农业发展势头强劲,顶新、旺旺、养生堂等知名企业落户安吉,农产品出口值达9.1亿元。安吉白茶、“黄浦源”冬笋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在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达标率100%,2002年我县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称号。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全县空气质量山区农村始终保持为一级,城镇也在二级以内。西苕溪干流水质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高到目前的Ⅲ类以上,被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农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获得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等称号。四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生态体系初步显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竹制品和转椅二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0%和40%,发展以“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旅游收入达5亿元。城市化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从五年前的29.6%提高到39.5%。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成生态示范村173个,受益人口25万。2002年我县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15亿元,比1999年增16.84亿元,年均增长6.3%;县财政总收入7.01亿元,比1999年增5.29亿元,年均增长61.5%;农业总产值13.66亿元,比1999年增5.95亿元,年均增长4.2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02元,比1999年增1646元,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均翻了一番多。据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评价,安吉在全国的排名从第一届(2000年)的234名上升到第三届(2002年)的178名。县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排名居全省第19名。生态农业的建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安吉从25个欠发达县中脱颖而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二、基本做法
(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种养业区域布局,着力培育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绿色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笋竹年产值42亿元,占全国的14%,排名全国第一。安吉白

茶是茶中奇葩,获全国第一家茶叶类证明商标注册后,近日又被批准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保护,面积3万亩,产值2亿元,成为全国茶叶类品质最优、效益最突出的品牌。畜禽业产值1.4亿元,竹林放养鸡是肯德基在上海、杭州企业的订单产品。二是认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程,大力推广猪—沼—竹(早园竹),竹林鸡养殖等多项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组织开展“绿色农产品行动”,制定《安吉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加大农业投入品市场整顿力度,加强源头管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150万元,用于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贴息、补助和奖励,2004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2000万元农发金,用于扶持生态农业建设,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03年底全县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书34个,面积3686.7公顷,畜禽45万只(头),其中1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800公顷,家禽饲养100万羽,产值2000万,年净增利300万元。全县有2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2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34个农产品获省级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产业链的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已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4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54个,农副产品市场27个,农产品营销人员1.2万人,直接受益农户5万户,受益人口15万人。充分发挥绿色环境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顶新、旺旺、养生堂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吉,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5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公顷。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主要农贸市场和农产品基地建立了速测点,完善了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检测网络。四是实施无规定动物疫区生态工程。投资200多万,完成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了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完善了动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认真实施农田生态工程。认真组织土地整理工作,完成土地整理面积19200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22133公顷的86.7%,初步建成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树成行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年增产粮食1.87万吨,亩节水150立方米,年节水4980万立方米,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藏粮于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实施地力培肥工程,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肥技术,五年来实施地力培肥面积16万亩,达28万亩次,农田投入有机肥与无机肥之比从原来的每公顷1:2.0上升到1:1.6,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化肥施用量从每公顷300公斤下降到275公斤,下降8.3%。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99年的3.2%上升到2003年的3.3%。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诱虫等农林病虫害防治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农药用量从每公顷3.2千克下降到2.82千克,下降12%。三是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生态工程。从1998年起,全县对74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和22家重点工业废气污染企业进行了有效治理,先后关闭污染企业22家,气污染企业3家,完成52家水污染企业的治理。全县废水量年排放量从1200万吨下降到800万吨,废水中COD从1997年的30000吨下降到2000年的不足1000吨。三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得到严格保护,水质良好。2002年新建万吨级污水处理厂进入正常运行,新上工业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四是实施农村能源—环境工程,积极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柴草燃烧,维护生态平衡。国家重点工程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农村“两改一同价”二期网改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农户通电率达100%,生活用电保证率达99%。2003年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42532千瓦,年发电量1.1个亿千瓦/小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2万平方米,新建农村沼气净化污水处理池计1600立方米。2003年全县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农村能源30%,户用省柴灶(制茶节能灶)。“二灶”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82%,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资源。五是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活动,全县建设66667公顷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32467公顷,绿化造林3333公顷,退耕还林320公顷,四旁植树200万余株,森林覆盖率达71%,植被覆盖率达73%。六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五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治理黄

杜等4条小流域50平方公里,县城内小河流减沙率达60.5%,25度以上坡耕地已退耕还林比例达96%,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0%。总投资资金2.2亿元,集抗旱、发电、旅游三位一体的二千万立方米的凤凰水库已开工建设。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后劲。
(三)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发展生态旅游。
在新时期下,农业的功能呈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经济功能之外,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作用也逐渐凸现,我县把强化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培育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列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五年的生态农业建设为全县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提供了无污染的安全保障和优美的环境条件。我县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生物资源,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形成了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茶叶、笋干、山核桃等农产品也变成了抢手的旅游产品。2000年以来,安吉先后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中国安吉生态文化节”等生态旅游盛会。在农村开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型生态旅游活动,农村农户庭院从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2003年农家乐已接待旅游客20余万人次,农民直接增收1.25亿元,使农民直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
(四)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家具制造、机电、医药化工等支柱行业,其中竹制品和转椅二大支柱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40%。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国民素质。调整教育布局,撤扩并174所中小学(含教学点),新建高级中学、职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等一批现代化学校。推进社会力量办学,相继建成浙江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和县实验初中,乡镇全部完成高标准“普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8个乡镇成为教育强乡镇,9所学校成为省极示范性学校。国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全县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例的56%,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持的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传统竹文化、茶文化、昌硕文化等乡土文化被继承发扬,被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实施农村信息工程,全面完成乡镇广播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建设,全县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网用户8.7万户,入户率82%。全县建有县乡(镇)二级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系统,每年为农户提供种养信息5万余条。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程和“下山脱贫、异地致富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到2003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促进人口向城市、集镇和中心村集聚,缓解环境压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生态村建设,建成山川乡高家堂村、递铺镇禹山坞村等生态农业示范村188个,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41.8%,全县农村主要行政村初步形成道路平整绿色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无害化,农户居住环境园林化,能源利用优质化,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等六化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模式。
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多部门统一协作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保证。
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具有技术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多部门团结协作的特点,为确保示范县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县委、县府把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纳入政府行为,统一领导。成立了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全县各部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并确定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城建环保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由县府办、农业局等9个部门科(局)级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下设生态农业办公室,负责生态农业建设的日常工作。递铺、天荒坪、溪龙等试点乡镇分别发文成立了乡镇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乡镇长任组长,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在技术服务上由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5个部门的农学、农村能源,营林、水土保持、环保、土肥等6个相关专业组成的县级生态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开展生态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完善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服务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工作的开展。
(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实施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县各地资源环境优势各有所不同,其经济技术水平也各有差异,既要考虑长远经济利益,又要兼顾农村经济承载能力。为此,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编制了《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并由省农业厅、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审,在专家组评审的基础上提交县人大审查。2000年8月安吉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查,决定批准《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并报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由县人民政府发布并组织实施,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生态农业建设健康的进

行。
为了保障县级生态农业规划得到具体实施,县生态农业技术指导组根据我县山区、丘陵、平原三大生态功能区资源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经济条件较好、乡镇领导生态意识强的递铺、天荒坪、溪龙等3个示范乡镇作为全县生态农业试点乡镇,编制了乡镇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并通过县级生态农业技术指导组的论证,县、乡镇二级规划编制实施,从而形成了完整生态农业建设的网络体系。五年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全县生态农业试点户、示范村及农田生态工程占农田总面积8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示范县前35%上升到2003年达到45%以上,推广了一批生物工程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高效模式栽培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并因地制宜,总结推广了10大生态农业工程,即:高效农田生态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程、种子种苗工程、地力培肥工程、农村能源—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程、无规定动物疫区生态工程。确立了10大生态农业模式,即:猪—沼—竹(早园竹、果园)共建生态牧场、竹(林)—鸡养殖生态模式、农田稻虾种(养)轮作生态模式、安吉西北部浑泥港中上游林(竹)综合开发生态模式、丘陵山地林果牧高效种植生态模式、太阳光伏诱虫无公害茶叶基地生态模式,基地+农户+公司、贸工农一体化生态经济,稻鸭混养,能源—经济—环保共建生态村,监测+控制+服务等10种生态农业模式。以上10大工程和10种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既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又有很好的实效性,体现了规模与效益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农户的好评。
(三)多方筹措资金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为确保生态农业建设顺利实施,我们多方筹措金,一是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争取上级部门对我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二是利用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品牌招商引资,我县组织编写了《安吉县生态农业招商引资规划》,印发生态农业招商宣传资料及推荐项目。生态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到2003年已到位进入实施的招商项目52个,总实到外资3567.66万美元、内资15785万元人民币。总投资在200万美元以上的8家。三是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据统计,我县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企业有103家,项目投资总额6754万元,其中投资干鲜果、中药、花卉苗木、高山蔬菜、名优茶等种植业项目45个,投资总额2300万元,建立基地8700亩。投资名优水产、畜禽等养殖业项目11个,投资额480万元。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55个,投资额3100万元。投资农产品流通项目6个投资210万元。利用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品牌,吸引外资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四是县财政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和农户自筹资金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五年来,全县投入生态农业建设经费累计达4.9亿元,其中农户自筹资金0.36亿元,超项目计划1.2亿元的308.3%
(四)广泛宣传发动,促进公共参与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
一是利用农广校,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及短期技术培训班,开展生态技术骨干培训。五年来农广校毕业生111人次,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共59期,培训5705人次,举办技术骨干培训575期,培训30174人次。同时,邀请浙江大学、省农业厅等专家为全县分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及农技人员举办生态农业专题知识讲座。二是通过成功承办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高级研讨会”,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三是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及编辑“农业简讯”、“生态农业动态”等宣传措施,普及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举办“走通黄浦江”、“生态建设百村行”等群众性活动,在全县形成“发展生态农业,我也出把力”的良好风尚。为进一步推动我县生态农业建设,2003年9月3日,县人大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会议决定:每年的3月25日为安吉县“生态日”,安吉“生态日”的确定,为推动我县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今后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县广大农户认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人居名县、生态文化大县,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下步主要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吉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重点在稳定农业传统的经济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三者共同协调发展。
(二)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巩固现有成果,扩大示范乡镇面积。从原有三个示范乡镇的基础上增加4个,到2010年全县60%乡镇达到生态农业

示范乡镇建设标准。
(三)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提高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水平,围绕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产品,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以笋、竹、茶叶、高山蔬菜、干鲜果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以食草动物、花卉苗木、蚕桑、中药材为主的丘陵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蔬菜、名优水产、优质大米、速生杨为主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产业带。
(四)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要在生态农业宏观政策规范标准、工程模式、嫁接技术、接口产业等方面不断研究探索,总结提高,把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以资源为优势以项目为抓手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生物资源丰富,拥有竹林面积100万亩、名贵稀有白茶园3万多亩,是全国着名的“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
针对安吉农业产业特点和环境优势,县委县府在认真调研基础上,提出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着重培育安吉白茶、优质土鸡等产业,制定了安吉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安吉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在省厅支持下,我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全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安吉白茶、高山蔬菜省级标准化推广、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吉优质土鸡养殖示范小区等一系列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实施带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使我县进入了农业经济生态化的全新发展时期。现回顾总结安吉近几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成效、基本做法和今后努力方向。
一、主要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我县在发展高效生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发展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了白茶、畜禽、蔬菜、种子种苗四大主导产业,2004年安吉白茶面积达3万亩,产值2亿元,安吉白茶先后获得国家证明商标、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浙江省着名商标、名牌农产品、浙江省十大名茶,在国内外优质农产品评比中多次获得金奖,安吉白茶已成为全国茶叶类品质最优、效益最突出的品牌。蔬菜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0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52万亩,总产量16.3万吨,总产值1.78亿元。其中利用高山气候差生产反季节高山蔬菜面积1.05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达6300万元,成为山区农民增收一条主要途径。畜牧业总产值逐年上升,品种结构优化,规模化养殖成主流。2004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1.8亿元,品种结构以禽为主,在家禽生产中,以竹林、果园等自然环境放养黄羽土鸡得到迅猛发展,放养土鸡比例已从2001年的5%上升到目前30%,预计2005年放养优质土鸡将达到200万羽。
打响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截止2004年底,全县已有56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20.1万亩。50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茶认证,2个农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2002年我县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称号。同时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开发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大户依托专业协会统一使用注册商标,避免打商标战。目前有9个农产品获得湖州市农业名牌称号,4个农产品获得浙江省农业名牌称号,2个农产品获浙江省着名商标称号,1个农产品获国家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农业品牌从最初的茶叶、笋加工品,逐步拓展到现在的特色花卉苗木、瓜果蔬菜、休闲观光等领域;安吉白茶、寿康鸡等一大批县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名声远扬,产品畅销国内市场。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创汇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已培育壮大一批产品质量高、市场前景好、基础条件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到2004年底,全县全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566家,其中年产值500万以上的有122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7.2亿元。10家农业企业被列入市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被列入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兴办和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各类农产品市场39个,摊位7100个,年成交金额13.5亿元,其中农产品专业市场14个。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县政府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安排农业专项资金

,扶持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协会的发展。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04年新增29个),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2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
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全县空气质量山区农村始终保持为一级,城镇在二级以内。西苕溪干流水质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高到目前的Ⅲ类以上,被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建成生态示范村188个,受益人口达25万。2002年我县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生态农业的建设,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安吉从25个欠发达县中脱颖而出,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推动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近年来,安吉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一大批上海、江苏、杭州等大中城市居民来安吉旅游,以“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万亩白茶基地”等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推动了全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县旅游人次达220万,旅游收入7.5亿元,门票收入2608万元。全县建立7个规范的农家乐服务中心,经营农户300家,床位4000余张,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从事旅游“三产”的农民近5万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三产,促进了农民增收。2004年农民从旅游业中收入达12500万元,人均增加经济收入350元。
二、基本做法
(一)坚持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县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将全县划分为三个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区域。一是西苕溪源头山区林特经生态农业区域(山区)。特色优势产品是笋竹、花卉和高山蔬菜。该区域的生态模式为竹(林)果茶加工复合模式。在搞好水土保持的前提下,进行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发展生态旅游。二是西苕溪中部丘陵粮经畜生态农业区域(丘陵)。特色优势产业是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及由此带动的粮、经、饲协调发展。该区域的生态模式为农、林、果、畜综合开发模式。三是西苕溪平原粮经渔生态农业区域(平原)。特色优势产业是白茶、蔬菜、苗木和特种水产。该区的生态模式为种养加复合型模式。推广粮经轮作、稻田养虾技术、名优茶机制加工技术。在三大功能区确定的同时,选择试点,进行一系列生态农业模式的试验示范,先后推广了猪—沼—果园、竹林鸡等10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形成了具有各自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二)坚持环境保护与农业开发相结合,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工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近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25度以上坡度耕地已退耕还林比例达96%,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二是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为了保持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活动,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使山更青、树更绿。三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和发布各类农业标准11个共27项,其中《安吉白茶系列标准》被列入省级推荐性标准。目前我县茶叶、笋竹、蔬菜、畜禽、粮油、干鲜果、花卉苗木、水产等农业产业都有可执行的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并加大农业标准实施力度,在重点生产基地建立生产档案,在茶叶和蔬菜产品率先推行条型码标识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即在县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要农贸市场建立农残速测室,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速测点。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四是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工程。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三)坚持农业环境治理与现代技术应用相结合,推广先进的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一是推广先进的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实施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引进推广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大力提倡农业防治,推广太阳能光伏诱虫、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和防虫网防虫等物理防治技术,引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200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2004年实施面积达20万亩,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农药用量从1999年每公顷3.2千克下降到目前的2.82千克,下降12%。二是推广先进实用的平衡施肥技术,实施地力培肥生态工程。近年来共实施地力培肥面积16万亩,达28万亩次,农田有机肥与无机肥投入之比从原来的每公顷1:2上升到1:1.6,实施化肥深施面积22万亩,化肥利用率提高8%,化肥施用量从每公顷300公斤下降到275公斤,下降8.3%。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99年的3.2%上升到2003年的3.3%,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三是推广立体种养和轮作技术,实施高

效农田生态工程。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竹(茶)鸡立体种养,稻菜轮作、稻虾轮养等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效率,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四是综合运用生态农业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运用平衡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无害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的基础上,利用生物吸附、过滤,水塘沉淀,微生物降价等生态原理,采用保护林地湿地自然生态资源、增建人工水塘、营造植被缓冲带等措施达到治理目标。如在报福深溪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工程,该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农田1460亩,经治理后其水质总氮、总磷、氨氮指标均下降75%以上,该工程不仅达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的,还增加了水产品、经济作物的产出,美化景观,提升了该区域的旅游价值,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五是推广先进实用的废物处理技术,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生态工程。积极调整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柴草燃烧,维护生态平衡。全县推广太阳热水器2.2万平方米,新建农村沼气净化污水处理池计1600立方米,2004年全县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农村能源30%,户用省柴灶(制茶节能灶)普及率分别达100%和82%,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资源。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高家塘村、余村村、大溪村等示范村相继建立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沼气池,总容积1600立方米。
(四)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农业经济相结合,全方位发挥生态农业功能。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产业链,形成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22家。通过订单等方式联结农户3.2万户,建立基地5.6万亩。二是积极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营销队伍,目前我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个,农副产品市场39个,农产品营销人员1.2万人,直接受益农户5万户,受益人口15万人。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为全县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提供了无污染的安全保障和优美的环境条件,我县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生物资源,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形成了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茶叶、笋干、山核桃等农产品也变成了抢手的旅游产品。在农村开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型生态旅游活动,农村农户庭院从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生态农业的发展使一些农民直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
(五)坚持项目带动和政策配套扶持相结合,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投入资金多,一方面我们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近年来我县被列入省、国家部委农业示范项目多达10余项。另一方面我县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制订了《安吉县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2000万资金用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省级项目实施,带动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户自筹资金投入,加快我县安吉白茶、畜禽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标准化、“三新”技术、农村沼气等新技术推广运用,吸引本地工商企业和外商来投资生态农业。据统计,近几来我县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企业有103家,项目投资总额19754万元。外商投资生态农业项目52个,总实到外资5567.66万美元、内资55785万元人民币。台湾顶新、养生堂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吉。全县投入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经费累计达11.9亿元,其中农户自筹0.36亿元,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今后努力方向: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县广大农户认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人居名县、生态文化大县,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下步工作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吉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重点在稳定农业传统的经济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的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来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了市场化运作,优化了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业产业结构,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我县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显着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
(二)加快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水平,围绕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产品,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最终形成四个产业带,即以茶叶、高山蔬菜、干鲜果、竹林鸡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以食草动物、花卉苗

木、蚕桑、中药材为主的丘陵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蔬菜、名优水产、优质大米为主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产业带。
(三)大力创新农业科技投入和科研推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参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深入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要在高效生态农业规范标准、种养模式、嫁接技术、接口产业等方面不断研究探索,总结提高,把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浙江安吉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县
日前,农业部发文表彰了17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县、先进个人。我县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县”称号,县农业局王勇、季益龙两同志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农业部对我县五年来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我县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显着成果。1999年,安吉被列入第二批全国50个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之一,通过5年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我县逐步形成了农业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在今年8月份在河北承德召开的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验收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安吉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在全国都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着力培育笋竹、白茶、畜禽、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笋竹产值42亿,安吉白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产值7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0个,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农产品出口值达9.1亿元。总结推广了“竹—鸡养殖”,“猪—沼—竹”,太阳能光伏诱虫等十项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二、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制订农业地方标准15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0公顷。全县获省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7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2个。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三、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空气质量在Ⅰ、Ⅱ级以内,水质在Ⅲ类以上。四、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经济体系初步显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竹制品和转椅两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和40%,农业观光旅游收入达5亿多元。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39.5%,建成生态示范村173个,受益人口25万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
我市正在按照“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种植业经营规模化、养殖业布局小区化、加工企业集聚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农业功能多样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化”的总体思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全面建设现代农业。
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它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它既区别于高投入、高产出、高劳动生产率的石油农业,也区别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符合浙江资源禀赋实际,也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采取统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和分户经营的“四统一分”的经营模式。
嘉善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一是积极开展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的认定工作。嘉善县紧紧围绕特色规模农业产业,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今年嘉善县共有12个农产品基地申报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有11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认证,到目前为止,全县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个,面积10万多亩,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18个。姚庄“锦雪”黄桃和丁栅“东泉”番茄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获得国家级认证的绿色食品1个,生产基地面积近万亩。目前有“惠绿”蜜梨、“锦雪”蘑菇等产品正在申报国家绿色农产品认定。二是积极推广农村沼气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今年嘉善县把沼气开发利用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大力推进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已建成沼气池近50只,已正常产气运行的有20多只,年内全县要完成沼气池建设150只以上,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猪—沼—果”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和沼气后道处理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三是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而且是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的环保型农药,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加快全县土壤普查工作,建立了全县土壤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指导施肥,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和污染程度。在经济作物上,今年重点推广了杀虫灯诱杀害虫的物理化防治技术。在养殖业方面,推广应用以“药物控制、疫病防治和猪粪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养殖技术,全面提高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安全性。四是积极加大东移北扩工程和马家桥模式的推广力度。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上,努力抓住农业的优势,以设施农业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大棚生产东扩北移工程,在北片落实和建立设施农业示范点,引导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同时,今年在全面总结马家桥经验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现场会,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对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面积的,对所购大棚钢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把其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新增长点来抓,进一步使其做大、做强、做精。
3.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创建和完善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必须建立在规范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宏观调控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3大体系基础之上。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目前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仍比较混乱,造成市场上各种产品鱼目混珠,生态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中国应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也要加快建立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各级农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确保生态农业的安全生产环境。
加快中国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由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3部分组成,中国虽已形成不少相关的技术体系,但绝大多数尚未标准化,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生态农产品的国际化。中国应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使中国生态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有良好的接口,以促进中国生态农产品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中国生态农业国际竞争力。

6.培育和健全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运作机制中国应从降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人手,发挥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组织作用,建立收购、加工、销售网络,合理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通过优质的市场服务,增加消费者的质量信任感,以赢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可通过生态旅游等形式,开展多元化的营销渠道,促进生态农产品的销售,从而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7.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因此中国应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构建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连接以及各产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科学,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高“构筑四大体系,建设生态农业”的目标镇海区确立的生态农业四大体系为园林绿化生态体系、水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多元农业生态体系和绿色农业生态体系。

dg15.com更多总结小编推荐

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文章标题: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我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学实验自从20xx年“**霞烟鸡繁育与标准化养殖示范”和20xx年实施“**霞烟鸡抗马立克氏病品系繁育与推广”两个以来,通过与广西大学养禽与禽病研究所合作,采用霞烟鸡繁育与饲养新,针对**霞烟鸡受外来鸡影响致使鸡种退化,品种杂乱、抗病力差、质量下降、社会存栏原种霞烟鸡不断减少的问题。采用人工授精,谱系育种,霞烟鸡抗马立克氏病品系的种鸡群繁育和无公害霞烟鸡饲养技术等科学方法,对霞烟鸡提纯繁育,已经建成霞烟鸡核心群1000羽,生产群5000羽,年向社会供应纯正霞烟鸡种苗50万羽。使霞烟鸡养殖示范基地的纯正霞烟鸡数量增加20,经济效益提高15,同时成立了**霞烟鸡养殖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种苗、饲料、兽药、产品销售及技术应用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服务,通过推广应用霞烟鸡繁育新技术,**科学实验研究所这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不断得到了加强,同时也促进了我县霞烟鸡养殖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我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情况及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学实验研究所基本情况
**科学实验研究所是县科技局直属的一个科研单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便从事霞烟鸡研究开发工作,是最早研究和选育霞烟鸡的单位。1998年**科学实验研究所实施的“霞烟鸡新品种开发”项目获得自治区星火计划一等奖。1991年被国家星火评审委员会评定为星火项目四等奖。**科学实验研究所现有干部职工50多人,其中有畜牧兽医师5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0人,技术人员12人。研究所占地115亩,建筑面积28680平方米,其中鸡舍面积1400平方米。现有孵化机5台,有能笼养1.5万羽种鸡的工厂化生产鸡笼,有后备种鸡场、育雏场、肉鸡场等,年产霞烟鸡苗40万羽,饲养肉鸡6万羽,拥有固定资产150多万元,是**霞烟鸡主要原种基地。
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1、根据项目要求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实施的重要意义;②课题实施的指导思想;③课题实施的总体目标;④课题实施的具体任务及要求;⑤课题实施的组织机构及课题组人员分工;⑥课题实施的工作进展时间安排;⑦课题实施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等。
2、做好养鸡场地的清理和购置饲养、繁殖、育种等有关设备购置工作。新建了5条跨度为8米的自动养鸡笼,安装自动饮水设备。同时根据需要购置了部分饲养、繁殖、育种等辅助设备,如购买了饮水器45台,育种保温设备8台,孵化机4台。
3、根据项目要求,培训了养鸡技术人员800多人。
4、优选了1000多羽霞烟鸡核心群种鸡。通过优选良种鸡的培育和扩大,选择一批外形好、毛色一致、无疫病、产蛋多的霞烟鸡种,建立多个家系,通过个体记录、个体选择,不断选优,逐代提纯。
5、成立霞烟鸡养殖服务中心,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兽药、产品销售及技术应用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服务。
6、根据广西大学养禽与禽病研究所的技术要求,**科学实验研究所已经四次分小、中、大不同时期的霞烟鸡送到广西大学进行“抗马立克氏病品系”技术研究,已初步取得成果。
三、主要做法
1、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保证项目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在收到区科技厅下达的项目合同后,立即开展了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县科技局李贻冠局长任组长,成员有李康然、韦平、黎绍荣、李连光、岑进坤、黎孟华、梁容真等,各成员都做了具体分工。二是制订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这些方案都经多方面研究,并聘请有关技术专家进行了座谈。三是召开了县科技局、县科学实验研究所全体人员会议,明确了实施这个项目的意义、内容及工作计划。三是自项目实施以来,局领导经常到示范基地及农户进行调查研究,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有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了对项目工作的领导,因此现在项目实施工作正在顺利开展。
2、加强与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
为了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局与广西养禽与禽病研究所加强了技术合作,由他们在技术方面给予支持,我们多次就技术问题专程到广西养禽与禽病研究所和李康然教授进行了交流,他认为实施这个项目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霞烟鸡选育提高要保持品种的特色;二是要确保霞烟鸡风味上乘的特色;三是确保霞烟鸡体重外貌要达到整齐划一;四是霞烟鸡选育要向快大型、风味型、抗病型方向发展。同时继续进行抗马立克氏病的霞烟鸡研究,并有新的成果产生,培育在遗传上具有抗马立克氏病DNA的霞烟鸡群,繁育抗马立克氏病品系,从而进行繁育与推广。

县交通局生态县建设工作总结


一、改善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硬化率方面

玻璃厂路:全长0.56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7米,水泥路面,总投资76.47万元,已于2009年10月完成竣工验收。

(四)大攀路:起于大龙潭乡绿溪经班得、迭所村委会,止于河口,全长21.9公里,设计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6米,预计总投资1495万元,该项目已列入交通部08~09年国债资金建设通畅工程计划,已完成招标工作,施工单位于10月份进场复测,预计09年10月完工。

三、争取岔河至甸中经夕阳国防战备路建设项目方面

四、抓紧县城中心客运站规划建设工作方面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五、养护工作方面

六、安全生产

一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统一领导、归口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调整充实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安全生产一线的安全责任人,将安全生产责任书签到科(股)室、班组和个人,形成层层签订,安全指标实现级级落实分解,责任到人。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市、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各项措施,对安全工作,运力组织作了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好春运、五一、六月安全月、十月黄金周的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三是在道路运输方面,始终把客运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全力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道路客运安全生产秩序,制定了《**县交通局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方案》,严格按照三关一监督的要求,保障全县客运工作安全、正常运行,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严格检查了危险化学品运输的新世纪贸易运输有限公司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人员资质,车辆技术状况等,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七、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路建设难以封闭施工,工业园区道路建设与园区工业厂房建设同时进行,在施工中,交通部门既要铺路,又要保证工业建设道路畅通,增大了施工难度,加之工业建设大型超重车辆多,致使石邑路路基多次返工,增大了工程投入,影响了工程进度;二是个别乡镇对农村通达工程重视不够,项目启动慢;三是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大,致使在建项目进度慢,其他项目难以启动;四是农村通达工程路面较窄,从长远来看,难以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五是缺少工程技术人员,按照《云南省交通厅公路建设规范》规定,每个项目必须配备2~3名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技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但交通局编制少,虽然我们借用、骋请了几名技术人员,还是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经常是一个人监管几个项目,所以也会出现对施工企业监督、检查不力,技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六是公路养护部门专业化养护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市场化意识薄弱,推进市场化管理养护进展缓慢,养护质量难于全面提升,领导和群众对此有普遍的期望和要求。如不引起重视、加强管理,迅速提升养护质量,则也可能导致体改工作反弹。

共2页,当前第2页12

县林业局2006上半年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2006年上半年林业生态建设主要情况

半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完善为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深化改革,努力开创林业生态建设新局面。

一是以社会造林为主体,落实工程建设招投标、工程监理、质量责任追究等新机制,全面落实造林主体,大力推进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带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全县完成工程造林0.3xxxx亩,全民义务植树72.xxxx株。

二是大力开展东江源头区生态建设和保护活动,启动实施了东江源头区域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示范工程,在源头区营造水源涵养林200xxxx。

三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严格补偿资金管理,健全管护机制,66.7xxxx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启动实施了天然阔叶林保护工程,从今年起8年内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了有限的天然林资源。

四是以集体林业为重点,按照明确产权、减轻税费、规范流转、放活经营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启动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五是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一方面,推行了国有木材销售单位定价体制,对全县国有林场的木材销售全面施行定价竞标制,实现木材销售的“阳光操作”,提高了木材销售价格,增加了林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改革国有林场的财务管理体制,推行“场财局管”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以收定支,均衡发展。

六是按照“山上办绿色银行”的要求,推进绿色产业建设。积极引进、扶持外资企业,鼓励县内外民营资本、个私企业投资商品林业建设,特别是通过印度尼西亚金光集团、香港顺其竹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全面推进以桉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毛竹特色产业。

七是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林改前的林地流转清理工作,有效扼制了林地流转不规范的现象;认真开展了征占用林地的清理整顿活动,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有限的林地资源。


"农业项目工作总结报告"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