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集锦5篇)。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的统治、维护当时严密的阶级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关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介绍了最高统治者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维系等级关系、管理广大地区的。“贵族平民和奴隶”介绍了当时的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情况。“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向学生描述了奴隶社会的国家机器,指出了奴隶主阶级是通过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概念性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同时,学生对夏、商、西周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从而,对概念的探究有兴趣。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了解奴隶社会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
2、编演历史短剧,模拟西周分封的情景,增强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
3、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尊祖敬宗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历史渊源。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在这一课,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只有老师采取了合理的引导方式,找到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从而理解本课较为枯燥、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活课堂的主体,使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中出现的概念,争取用深入浅出的办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为此,教师必须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编演历史短剧,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剧本、角色搭配等。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统治者打下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管理范围空前扩大,这时候,他迫切要做什么事情呢?
②如果你是西周的统治者,你会想什么方法来管理自己的国家?说说你的设想。
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西周的统治者是怎样管理自己的国家的。
2、学习新课。
①自主尝试,点拨授法。
A、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西周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管理空前扩大的领土?
B、西周统治者把管理地方的人称作什么?他们跟周王有什么关系?这些人为什么愿意接受派遣去管理地方?
C、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诸侯后,周王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控制诸侯王?
D、周王通常把诸侯国设在哪些区域呢?
E、周王分封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前代的贵族后裔?
②发挥想象,自主探究。
A、演历史短剧——西周分封的情景。
B、6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谪长子,周的二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台词内容包括:周王如何授土、授民;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孝忠;为什么对受封者分封;分封什么东西等。让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思考老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
C、画出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说一说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③启发诱导,鼓励释疑。
A、夏、商、西周社会有哪些阶级?夏、商、西周是依据什么确定等级身份?
B、贵族、平民和奴隶,他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C、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
D、残酷的压迫必然会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奴隶主贵族又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④自主检测,巩固评价。
A、能够理解分封制,并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能读懂分封制的示意图。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管理国家的制度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西周的统治者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实施了分封制,促使社会形成了贵族、平民和奴隶这几个阶层,采用了“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双重手段来管理国家,确立了奴隶制国家管理体系。
4、板书设计。
军队、刑法
分封制———贵族、平民、奴隶
礼仪教化
六、课程评价
1、说一说分封制的主要内容。【799918.com 好句摘抄网】
2、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们的手段有哪些?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将学生引入本课至关重要。所以,我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编演历史短剧,在历史短剧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通过短剧,学生更能形象、生动地体验较为深奥的历史概念。看完短剧,学生就某些历史概念、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更加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另外,对个别难点问题,老师进行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这一课整体效果非常好。
八、教研员点评
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利用编演历史短剧将深奥的历史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有创新。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参与表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设计理念中“让课堂成为交流、展示、发展的平台”新颖,体现出课改精神,并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2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脉络,掌握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及亡国之君等基本信息。
学生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历史,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会激起人民的反抗,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认识到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图片、视频资料等)。
分组材料(如书籍、杂志、网站链接等,供学生查阅)。
预习任务(包括预习问题和资料上传至学校在线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夏朝的建立,进而引入新课主题《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讲授新课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提问:大禹在夏朝建立前的`身份是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个身份的?
学生回答后,总结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并解释“夏传子,家天下”的含义。
讲述夏朝的灭亡过程,分析其原因(如夏桀的残暴统治)。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提问:商朝是如何建立的?商汤为什么能灭夏?
展示商朝的统治区域,与夏朝进行对比。
提问:你们心目中的纣王是什么样的?展示史料《史记·殷本记》中的记载,让学生辩证客观地评价纣王。
讲述商朝的灭亡过程,特别是牧野之战。
西周的分封制
提问:西周是如何管理庞大的国家的?实行了什么制度?
展示“周初分封略图”,讲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封对象、分封内容、诸侯国义务等。
分析分封制的作用,如巩固统治、开发边疆、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等。
提问:为什么周王除了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同姓外,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
三、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兴衰原因,并总结共同点。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提问。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我是西周小官员”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西周政治制度运作,加深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制作示意图
指导学生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展示贵族、平民和奴隶的社会结构及其关系。
四、课堂总结
总结知识点
回顾夏、商、西周的更替脉络,重点强调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撰写一篇关于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设计一份关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后反思
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建立过程、基本制度(如禅让制、世袭制)、重要事件及影响,认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理解国家形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的态度。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的迁都与青铜文明的发展。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早期国家制度(如禅让制转为世袭制)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理解并评价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利弊。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成的过渡,提出问题:“为什么大禹的儿子启能够继承王位,这标志着什么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25分钟)
夏朝的建立(8分钟)
讲述禹传位于子启,标志着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介绍“家天下”的概念。
展示《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引导学生分析夏朝建立的意义。
商朝的兴衰(10分钟)
介绍商朝的迁都背景,特别是盘庚迁殷的重要意义。
展示商朝青铜器图片,讲解青铜文明的繁荣及其反映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简述商纣王的暴政与武王伐纣的故事,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
西周的制度创新(7分钟)
解释分封制的运作机制,通过地图展示诸侯国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其对疆域扩展和地方管理的作用。
介绍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学生探究(15分钟)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是历史的进步?”每组选取代表发言,鼓励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权力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证。
角色扮演:模拟一场西周时期的“封赏大会”,让学生扮演周天子、诸侯等角色,通过情景剧形式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总结与作业(10分钟)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要点,强调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主要制度及其影响。
课后作业:
撰写一篇短文,比较分析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优缺点。
收集资料,制作一张关于商朝青铜器的小报,包括至少三件著名青铜器的介绍。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5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