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认识圆锥教案

发布时间: 2024.10.18

认识圆锥教案六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认识圆锥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认识圆锥教案 篇1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下载

3、(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五、板书设计 

学生明确:

认识圆锥教案 篇2

教学片段及评析:

片段一:引入。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以这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让它快速旋转,可以得到什么形体?(圆柱。)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实物。)

师:能找出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吗?

生:(奶粉罐、蚊香盒、水杯、火箭的中间一段。)

师:说的很准确,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圆柱形状的物体吗?谁能再举个例子。

生:(我家的杯子、可比克的包装盒)

生:电线杆。

师:你是说我们常见的电线杆吗?仔细回忆,我印象中它好像是一端粗,一端略微细些吧?

生:(略加思考后肯定地)是。

师:那它是圆柱吗?

生:(犹豫地)不是。

【评析:通过旋转引出圆柱,直接把旋转的思想带进课堂,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旋转小旗,但给了学生一个信息:圆柱可以通过旋转的方法得到,为下面更深刻的感受旋转做好认识储备。接着从生活中感知圆柱,圆柱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性了解,但很粗糙,难免会把诸如圆台的电线杆看作圆柱。教者略加点拨并纠正,逐步帮助学生描画圆柱。】

片段二:初步感知圆柱。

师:好,就请大家用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研究桌面上的圆柱。

(学生研究。)

师:光顾着研究可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谁先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圆柱没有角。

师:你是指像长方体和正方体那样的顶点吗?圆柱确实没有。

生:我发现圆柱有两个圆形的面。

生:我认为圆柱还有一个面,(用手指着侧面。)这个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这个面。(环绕着摸侧面。)它像我们黑板一样是平的吗?(不是。)它是怎么样的?

生:(是环形的、是圆形的、是弧形的)

师:哦,其实大家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它不是平的,而是弯曲的。我们把这个面称为圆柱的侧面。圆柱还有两个面,这两个面称为圆柱的底面。谁知道这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生:它们的面积相等。

生:我认为它们的周长也相等,它们完全相同。

师:你用了一个很好的词语:完全相同,你们又是怎么发现两个圆完全相同的?

生:(犹豫地。)我感觉它们大小一样。

生: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仅仅用眼睛看准确吗?

生:不准确,可以量一量它们的直径,看看是不是一样。

师:说的很好,你找到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还有吗?

生:我把圆柱倒在桌上,让它滚了滚,发现滚出的是直线,说明它的两端大小相等。

师: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生:(犹豫地)不知道。

师:但直觉告诉你,既然沿着一条直线滚动,可以说明两个底面大小相等,是吗?至于其中的道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到。

生:可以把圆柱锯开,两个底面比一比。

师:方法不错,就是可惜了这么漂亮的圆柱。(生笑。)如果不把它锯开,有办法让两个底面比一比吗?

生:可以把其中一个画出来,再用另一个来比一比。

(多媒体演示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知道圆柱可以通过旋转长方形得到,通过旋转过程,我们也可以验证这个结论。现在我们一起来量一量、画一画,或者分析旋转图,验证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学生动手操作或看图思考,互相交流。)

【评析: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教者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自主研究圆柱,将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避免了教者一味讲解的枯燥。在引导学生认识完圆柱的一些基本概念后,展开对于圆柱两个圆形底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的验证,该过程中,把多种方法一起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多种途径进行探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片段三:通过旋转,深入探究。

(多媒体分步显示长方形绕轴旋转)

师:其实,通过旋转,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圆柱。大家想不想来细细研究?请看屏幕。注意观察A点和B点在旋转后,分别形成了圆柱的哪个部分?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

生:我觉得是两个底面的周长。

师:我们用手摸一摸形成的部分,是圆柱整个底面吗?(注意指准两个底面圆周。)

生:(肯定的)不是,是圆周。

师:长方形的这一组对边绕轴旋转后分别形成圆柱的什么部分呢?

生:两个底面。

师: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的哪个部分旋转得到的?

生:长方形的一条边。

生:从图上看是线段AB。

师:(多媒体演示。)确实如此。现在我们综合起来思考,长方形的这三条边同时绕轴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仅仅是圆柱的三个面,当长方形作为一个整体的面在旋转后,就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圆柱。

【评析:这是教者根据教材拓展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向学生完整展示了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圆柱完整的空间观念,深刻认识旋转是得到立体图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科学的展示给学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构建理念。】

片段四:认识圆柱的高。

(多媒体分步演示等宽不等长的三个长方形绕各自的一条边旋转形成圆柱。)

师:三个圆柱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三个长方形的宽相等,得到的圆柱底面相等,但它们的高度不同。

师:那请大家思考,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生: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

师:哦,你是从旋转过程中看出来的,从圆柱本身来看,什么是它的高?

生:侧面的高度是圆柱的高。

生: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师:这里的两个圆,我们称为圆柱的什么?

生:圆柱的底面。

师:那还可以怎样描述圆柱的高?

生: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师:说得很准确。我们可以在圆柱的立体图形上标注出它的高。(标注圆柱的高。)我们认识了圆柱的高,知道标注的方法还不够,在生活实际中还需要来量一个圆柱的高。你打算怎样来量圆柱的高?

生:我用两把尺夹住圆柱,量出尺之间的距离。

生:我把圆柱倒在纸上,用笔在两个底面的位置做个记号,量出记号间的长度。

生:我量它的侧面。

(肯定量高的方法,指导学生量一量。)

【评析:认识圆柱的高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因为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的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一重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教者设计了三个环节:认识高、标注高、测量高。先展示出三个等底不等高的圆柱,让学生感受到高的存在,激发认识圆柱高的欲望,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高是什么,怎样标注圆柱的高,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圆柱的高,进一步加深对圆柱高的理解。】

片段五:认识圆锥。

师:屏幕上一个是长方形,另一个是?

生:三角形。

师:准确的说是

生:直角三角形。

师:它绕任意一条边旋转后会形成什么形体呢,大家想不想来研究?

(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任意边旋转得到的形体。)

师:请大家拿起桌面上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圆锥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自主探究。)

生:圆锥有一端是尖的。

师:用数学语言,这个尖的我们称为什么?

生:(恍然大悟地)顶点。

生:圆锥也有一个圆形的面。

生:圆锥还有一个弯曲的面。

师:我们把圆形的面称为圆锥的底面,这个弯曲的面,称为圆锥的侧面。其实圆锥就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从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圆锥的过程中,又可以发现什么呢?

(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

生:我发现从圆锥的顶点画一条垂线下来,正好通过底面的圆心。

师:老师真佩服你,想象力很丰富,你的判断很正确。

生:我发现圆锥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后形成的。

生: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旋转后形成圆锥的侧面。

师:不错,在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圆锥,都是这种可以通过旋转直角三角形得到的,这样的圆锥是直圆锥。

生:我发现圆锥的高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能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吗?

生:顶点到底面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我们来用两根手指夹住圆锥,表示出它的高。(学生操作。)我发现大家都用一根手指按在顶点,另一根手指呢?

生:在圆锥的底面。

师:是底面任意的位置吗?

生:不是,是底面圆心。

师:请大家调整一下,好,现在我们用手指表示出了圆锥的高,谁能用语言来描述?

生: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评析:正因为教者在前面认识圆柱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手、口、脑,学生认识起圆锥可谓得心应手。教者从旋转直接引出圆锥,通过旋转把圆锥彻底呈现给学生。认识圆锥的高本是教学的难点,但因为学生对旋转过程的清晰理解,认识圆锥的高变得轻而易举,这一难点已不复存在,这正是旋转的魅力所在。】

认识圆锥教案 篇3

师: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形状各异的物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平面图形,一类是立体图形,谈谈你认识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生:长方形,正方形

生: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师:立体图形有哪些?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类图形中的圆柱体(板书)

出示挂图

师: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生:指一指

师:这些都是,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

生:茶叶筒,药瓶子,硬币,吸管

生:电线杆

师:电线杆?我们仔细想一下,有没有意见。

生:电线杆上下不一样大,

师:我们今天认识的是上下一样大的直圆柱。

师:这些圆柱按图描下来,就是这样的。

出示圆柱的立体图

师:为什么图上有的是实线,有的是虚线?

生:实线是看得到的,虚线是看不到的。

师:小结,同学们桌上有两个圆柱,大家可以摸一摸,观察一下,同桌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操作,想互说一说。

师:谁来说。

生:我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

师:小结板书

生:它不象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上有棱。

师:它不象长方体和正方体边上有棱。(更正)

生:圆柱体只有3面

师:这些面有什么不同

生:长正方体的面是直的。

师:长正方体的面是平的,是平面,圆柱的面是曲面。

生:圆柱的上下是一样粗的。

师:小结板书

师:除了这些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没有顶点。

师:同学们看看下下两个面怎样。

生:上下两个面面积相同,都有直径和半径,都是圆形。

师:你怎么知道上下面是一样的,怎样比较。

生:把上面拆下来比一比,发现完全相同。

师:小结

师:每个面都有名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上18页下面的4行话。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阅读。

师:谁来说说,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上标出

师:什么是高,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上面下面的连线

生:上面的中心与下面底面的中心连接起来的线。

师:没有了吗?

生:不是

生:上面与下面最短折,

师:哪么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怎么来测量

生:只要量出侧面的长

师:更正,最短的

师:(小结,画出高。)请同学们测量桌上一个圆柱的高

生:操作

汇报交流

师:小结圆柱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师:出示各种姿态的圆柱,指出底面、侧面与高

生:指一指

师:当一个圆柱的一个底面缩小、缩小、再缩小,缩小为一个点时,就成了圆锥,你能在图上找到吗?

生:找一找

师: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圣诞老人的帽子,笔尖,沙堆,

师:你们真是个有心人

师:那么,圆锥和圆柱有什么不同,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汇报:一个顶点,

师:小结板书

生:有一个圆形,只有一条高,只有一个底面

生:上下不是一样粗的,

生:它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

师:小结板书

师:你能用两个手指表示出它的高吗?

生:操作

师:你的手指怎么放的,为什么要这样放。

生:只有这样放才是最短的。

师:小结,圆锥的高,那么圆锥有几条高,为什么只有一条。

生:只有一个顶点,

师:从一点到一个面最短的线段只有一条。

师:怎么测量它的高

生:操作演示

师:在立体图上画出。

生:同桌合作,测量圆锥的高

师:汇报测量方法

师生小结圆锥的部分名称及特点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的圆柱与圆锥,你能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点吗?

生:汇报

师:这是我们的认识

师:完成书上的19页练一练一

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对5号产生问题交流,(5号的侧面不是曲面)

师:完成练习五第2题

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完成练习五第3题,

生:学生用自制小旗转一转。

师:小结转成图形与长方形的联系。

师:剪下书后面的纸做一个圆柱,一个圆锥,观察侧面有什么不同。

认识圆锥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认识圆锥教案 篇5

一、遵循实际,把准新知的生长点;

1、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师生举例,电脑演示)认识圆无处不在,感受圆的美。

2、学习画法: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讨论: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如何才能让全班同学画出的圆一样大?让学生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画出圆。

3、概念介绍:如何称呼剪得的这个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心、半径、直径。)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彼此的看法,或者查查书本。(汇报交流)让学生画出圆的半径、直径;完成判断练习。

反思: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当我们“蹲下来”看学生时会发现:生活的经验,已经让他们对圆有所了解。所谓“零起点”是子虚乌有,是教育的谎言。我们应遵循实际,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教者的任务是引导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样把圆画得一样大小。关于圆的直径、直径、圆心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教者放手让学生说、画、完成相关的判断练习,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着概念、感悟着概念,最终理解了概念。

二、主动探究,实现新知的生成点;

1、关于圆你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将问题梳理,出示研究提示:①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有多少条半径?②圆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吗?半径长度呢?③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④任意连接圆上两点,哪条线段最长?⑤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反思:问题意识,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健所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本节课,从学生的主体出发,提出自己对圆的疑问,同时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梳理问题。主体与主导恰当运用,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圆的特征。

2、(小组合作)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相信你们会有许多精彩的发现。

反思: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切务追求合作的形式和气氛。不能草草收场,教师要敢于“留白”,要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

的发展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时空允许的情况下,用自已的脑子思考,用自已的眼睛看,用自已的耳朵听,用自已的手操作,用心灵去感悟。只有“静心等待”,教师才能在进行着表演的同时,欣赏到学生那更加精彩的.表演!

(方法1:折。把圆片对折,可以折出1条直径。打开后,再对折,又能折出1条直径。这样不断地折下去,能折出无数条。方法2:画。从圆心出发,向圆上任意一点,都能画出一条圆的半径。(电脑演示,板书:无数条)

(方法1:量。可以用直尺,量出半径或直径,发现它们分别都相等。方法2:折。可能把圆对折,折出一条半径,折出2条半径,如果再对折,圆的半径都重合,发现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方法3:观察。)

(方法1:量。量出半径和直径。发现直径是半径的2倍。方法2:折。折出一条直径,再对折,就是2条半径,发现直径是半径的2倍。方法3:讲道理。直径是从圆心向两边画的,而半径是从圆心向一边画的。)

发现4: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直径最长。(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直尺量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圆心定在黑板上,那圆就画在黑板上。把圆心定在地板上,那圆就画在地板上。因此,我们可以说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我们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拉得大,画出的圆就大。两脚间的距离定得小,圆就画得小。电脑演示)

反思:本节课关键要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的对特征的发现又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对话并不是拟定好的,要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只有还他们性灵轻舞飞扬的空间,教学设计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

生活中圆到处都有。(小组合作)从下列生活现象中选择1至2个问题进行研究:

①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品种繁多,可无论哪种车的车轮都设计成圆形。这是为什么?车轴为什么都装在车轮的中心?

②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

③有许多营房,为了便于同各营房间的联系,指挥中心应设在何处?

④为什么马路的下水井盖都设计圆形的?为什么不选择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作为下水井盖呢?

(1)圆在生活中,不仅实用,而且充当着成为美的使者,装扮着我们的世界。(出示:阴阳太极。)演示它的组合图(由2个相等的小圆和1个大圆组成)。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4厘米,你能获得圆的哪些信息?

总结: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话题。

(3)请你用圆形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美化我们的教室。

反思:圆,原本可以如此美丽!生活中的圆到处可见,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出现圆形?而并不是正方形、长方形等其它图形?种种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就可解决。运用所探究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更为美丽、更加广阔的空间。

认识圆锥教案 篇6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 —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你们会创造角 吗?请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看看用哪些方法可以创造出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3、一张长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深度的练习设计,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的形状,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今后,我们将会学习更多关于角的知识,在角的王国里探究更多的奥秘。回家以后,找一找家中的角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认识圆锥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