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 2024.10.15

2024语文教案13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语文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对韵歌的规律。

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对韵歌的规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同学们吗,昨天我们学习的生字你学会了吗?上课前我们先来一起复习一下。

2.“开火车”读词语。

哪列火车开起来?这列火车开起来!

3.齐读词语。

4.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再认识几个生字宝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识字六《古对今》。

5.简单介绍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篇对韵歌。像题目一样,什么对什么这样的句式就是对韵,也可以说是对对子。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宝宝就隐藏在课文里,你们要用明亮的眼睛把他们找出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文中画出生字。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你们要听准字音,看清字形。

2.学生借助拼音先自读课文,然后同桌合作互相纠正错误,先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3.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园严寒酷暑晨朝霞杨)

(1)指名几个学生带拼音读生字,教师及时表扬(你读的真准确,你的声音真响亮等),也可让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我认为……)。

(2)齐读会认的生字。

(3)去拼音男女生赛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读生字,一是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二是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4.给会认的字组词记忆。

下面我们来给生字宝宝找一个小伙伴吧,谁来给他们组一组词?

学生先自己组词,然后教师出示词语。

(方圆严寒酷暑早晨朝霞杨树)

(1)选择两到三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5.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课文中不仅有让我们会认的字,还有一些不仅要认,而且要准确书写的字。

(古凉细夕李语香)

(1)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2)去拼音开火车读生字。

(3)学生给生字组词,然后教师呈现词语。

(古今清凉细小夕阳李子语文香气)

(4)齐读词语。

6.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凉、细、语”三个字。

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偏旁、书写应注意什么,再说一说自己的识字方法,接着教师范写。“凉、细、语”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注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学生在课本上练习书写“凉、细、语”字。学生在写的时候教师巡视,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加以指导和评价。

(3)同桌结合,合作学习其余的生字,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加一加的方法,减一减方法等)。然后在班上交流每个字的识字方法,便于学生记忆生字。

三、朗读课文,归纳总结。

1.课件出示整篇课文,以开火车的形式逐句读课文。(这样可以检测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及时耐心指导朗读)

2.分小节学习。

(1)指名读第一小节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里的字词的意思,再结合图片加深理解,帮助记忆。

以第一小节为例:

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先出示这一小节的内容,指名读。接着一句一句理解。学习古对今,就出示代表古、今的图片,便于学生对比理解。然后分别是圆、方、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借助图片,再稍加解释说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词语意思,也能加深对对对子这种句式的感受。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这一小节的内容。

(2)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课文的二、三小节。

3.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课文全部学完之后,再次完整地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4.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这篇课文读起来非常顺口,也很好记,里边的生字词语更需要我们用心掌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

5.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其他的对韵歌,读读记记。或者试着自己写几句,与其他学生交流。

语文教案(篇2)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一、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喜爱的心情。如: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二、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小”、“少”的意思。如: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三、有的词儿化后表示温和的态度。如: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四、有些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变成名词。如: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五、有些词儿化后意思变了。如: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公”。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上星期,我们秋游去了哪里?觉得好玩吗?今天,王老师还要带大家去动物园里玩,想去吗?

2、可是王老师只带上课认真、举手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同学去,你们能做到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3、[]出示,我们乘着大巴车,迎着凉爽的秋风,望着窗外优美的风景,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路向动物园走去。瞧,动物园已经到了,动物们很有礼貌地站成一排向我们打招呼呢,我们也来跟他们打声招呼吧?学生加手势读词语。学生拼读音节。齐读,指名读,同桌读。

4、[]这些小动物们身后都有一条什么?板书:尾巴

5、今天,我们来得真是时候,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你知道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板书:比(指名读,齐读,“巴”要读轻声。)这三个字你是在哪里认识的?怎样记住它们?

二、朗读课文

1、动物比尾巴大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去看看他们先比什么?(出示文中三个问句)

2、自由练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句,教师示范问句的读法。

3、指名读,开火车读这六个问句。(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4、动物比尾巴大赛还差一位播音员,动物们正在发愁呢,你们愿意当他们的播音员帮他们播报一下比赛的项目吗?

5、[]大家猜猜评选结果会是怎样?哪些小动物可能当冠军。

不知道那么猜得对不对,我们去看看评选结果。

齐读,小火车读,同桌读,读得不准的地方互相读。

6、[]猴子、兔子和松鼠到在大赛上捧得了大奖,公鸡、鸭子、孔雀也不甘示弱,他们觉得自己的尾巴也很有特点,还想再比比,看看他们在比什么?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7、出声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8、同桌对读课文

三、识字

1、刚才小朋友读得很好,老师真为那么感到骄傲,可是生字宝宝很调皮,他们悄悄溜到课文外面去了,你能把他们找到吗?找到哪个就向哪个打招呼[出示生字]

2、“公鸡”里面藏着两个新朋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偏旁,你们发现了吗?他们叫什么名字?书空“八”字头

3、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谁愿意向大家提个醒,怎样记住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

4、请一名同学当小老师,其它同学提问题,考考他怎样识记这12个字。

5、摘掉帽子的生字宝宝还认识他们吗?

四、写字

1、“公”里面哪些笔画你已经认识?还有哪些不认识?

2、学写新偏旁,学生书空,并连写一个。

4、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所得范写。(“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

5、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评议。(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作品,奖励一颗闪光的小星。)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那些,学得快乐吗还有哪些要改正。

语文教案(篇4)

复习要求:

1、复习、掌握本单元的字、词以及课文内容。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内容复习: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第八单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八单元有哪些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

2、我们回忆一下,这两篇课文分别讲了哪两件事?

(1)《每逢佳节倍思亲》讲的是——(王维在重阳节那天更加思念亲人,便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谁能背诵一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指名背诵,齐背后出示全诗。

(3)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出示:

①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一人”是指( )

A王维的兄弟

B王维

C王维的一个好朋友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

A对朋友的一种思念之情

B对亲人、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之情

C对故乡的一种热爱之情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 )

④今天是中秋节,叔叔在北京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我们,叔叔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 )”来形容。

(师生逐一交流)

(5)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你还能说出谁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吗?

参考答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久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师补充: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出示两首诗,齐读: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州

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思乡名作,课下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这一类的诗句来吟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

(1)什么是“陋习”?课文中的陋习指的是( )

(2)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孙中山小时候看到自己的姐姐被逼着缠足,很生气也很心疼姐姐。直到他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废除了缠足的陋习。)

(3)比较句子(课后练习题)

第一组: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却毫无办法,无力反抗。)

第二组: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哪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点出“深深地”“幼小”)

小结:所以我们以后写作文、造句时,都要注意准确地用词。

(4)缠足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的心,所以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

(5)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多么让人高兴,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定是欣喜若狂。可在1925年,孙中山因得了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一个铜像。出示铜像(书上有插图)

讲述: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老师包括任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此时,你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二、字词句段复习

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课文内容,下面,老师就要来考考同学们,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老师给你们摆下了五道关,你们想闯一闯吗?

第一关:火眼金睛

(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临时(lín línɡ) 空闲(kōnɡ knɡ) 辛亥(hé hài)革命

挑柴(tiāo tiǎo) 茱萸(yí yú) 兴高采烈(xīnɡ xìnɡ)

第二关:精挑细选

(看拼音,写词语。书写这些词语,应该注意哪些字?哪些字容易出错,错在什么地方?)

jiā jié fèi chú huí yì fú laǒ xié yu( ) ( ) ( ) ( )

cì tng zǒng tǒng chóng yáng zǔ zōng( ) ( ) ( ) ( )

第三关:争先恐后

(老师说成语的意思,你们说成语,谁举手快,谁来回答。)提示: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成语,这样缩小范围,你在思考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更有的放矢。

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

不知疲倦地探求。( )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

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 )

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

还要进一步努力。( )

第四关:学以致用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上)

九( )一( ) ( )海( )涯 ( )( )一方

( )家( )户 ( )力( )赴 沧( )( )粟

( )高( )烈 孜孜( )( ) ( )( )一步

A 海地发生了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 地帮助那里的人们。

B 爸爸出国了,我和他(),不能相会。

C 过年了, 张灯结彩,人们()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D 这学期,我读了一些课外书,写作水平有了一些提高,但是(),在寒假中,我力争再读一些课外书,使我的写作水平 。

第五关:乱句重组

(按顺序重新排列句子)

( )孙中山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

( )他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

( )空闲时,姐姐不仅陪孙中山一起玩,还经常唱歌给他听。

( )从此以后,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 )妈妈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

若有时间可进行如下环节:请同学们根据本单元内容,试着出一个题,让大家解答。(师生交流)

三、总结学生本单元复习情况。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第八单元的基础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

2、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八单元的课文,主要的字词句。“温故而知新”, 我们回头再看以前学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每一次复习都会有进一步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3、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意义:做学术研究要严谨。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跟狗有关的,看看这些小狗。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狗或者犬的成语、熟语。现在我们先让大家来说一说,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生回答)从大家所收集的资料来看,狗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还真占着很重的地位,而且我们还发现一个特点,凡是讲到狗的,大都不是赞扬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还说狗是说不尽的呢?作者正是从他自身的亲身经历入手,来感受这个“说不尽”。

二、学生自读,思考探究

(1) 问题一:阅读文章1—4段,找出体现中西方对狗不同态度的关键词

(小组讨论)

西方:挖空心思 骄傲 自豪 骄宠

如婴儿般 如情人 搂 亲吻 爱抚

中方(我):惊异 恶心 不幸 恐怖

绞尽脑汁 虚伪

过渡:生齐读第4段,思考:是否只有作者一个人对狗有这样的看法呢?

不是,而是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

(2)问题二:在中国,我们对待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找出关键句)

第一种: 狗在汉语的原始意味就包括着卑贱的意思。

善良的汉人对狗的成见很深

体现:狗的成语,熟语都是贬义的。

第二种:在汉语的语义形成的初期,狗和鸡鸭龙马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很受宠爱的。不走极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

体现在: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中,把自己的孩子称为“阿狗”之类。

小结:由此可见,不仅在中西方存在着对狗的不同态度,就是在中国人之间,对狗的态度也是有所不同的,难怪作者要说是“说不尽的狗”。

过渡:那作者为什么要提起这个说不尽的狗的话题呢?难道作者就是在单纯的写狗吗?

(3)问题三: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写狗吗?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开头提出原由,结尾阐明目的)

明确:不是,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请作者作个报告,讲一讲比较文学,作者深感不易,由此以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解作为例子作为证明。所以作者论述的应该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文学,比较文化这些学问最难。 从而提醒我们做学问要严谨。

三、 总结:

本文以翻译最难作为引子,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困难,从而评判做学问的不严谨,提醒我们做学术研究必须具有严谨的作风。

四,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主题方面的资料(如: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颜色在东西方的不同运用”等等)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翻译最难 引子

说不尽的狗 (中西的区别) 自身 例子

(中国本民族的不同) 民族

翻译难,比较文学之难,治学严谨 结论

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 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培养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3,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3,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启发式。

教 具: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松鼠图片,由图片解说导入:

二,检查阅读:

(一),作者介绍:

布丰:法国动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用30年的时间写成了《自然史》。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驯良 矫健 帽缨 榛子 榉子 橡栗 蜇伏 苔藓 分杈

(三),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和顺善良。( ) 2,精巧细致,灵活敏捷。( )

3,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

4,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很快。( )

5,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

三,阅读检查与探讨:

按要求概括松鼠的特征 (1,用几个词语。 2,用一句话。 )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分析:

1,课文是怎样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的

2,文中哪些方面说明了松鼠的“漂亮”

3,文中哪些方面说明了松鼠的“驯良”

4,文中哪些方面写了它的“乖巧”

5,除了上面介绍的三个方面,文中还介绍了什么

6,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文说明的顺序是什么

五,思考与讨论:

(一),下列句子写出了松鼠怎样的特点

1,它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2,它好象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3,它们是十分警觉得,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比较下列句子与课文中有何区别,并说说课文中的词语为何不能去悼

1,尾巴翘起来,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2,松鼠不敢下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说明文要求语言的准确、实事求是)

六,课内训练

(一),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尾巴老是翘起来。 B,它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C,它用前瓜往嘴里送东西。 D,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

(二),找出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手法的一句( )

A,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B,(松鼠)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

C,松鼠的叫声很响亮,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D,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三)用课文中的话回答,松鼠搭窝巧在哪里

A,窝通常搭在____________。B,搭窝时先___________。C,再用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D,窝口朝_______。E,窝口上有________。

(四)讨论与探究:

鸟儿各有不同的生存环境,有的栖居于山林,搏击风雨,充满野趣;有的被人养在笼中,百般宠爱,风雨无忧。你愿意做一只笼养的鸟还是生活在大自然的鸟呢请写一段话表明心迹,并请说明理由。

七,总结与作业:

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篇7)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个学生习作的片断(幻灯显示)。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二)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2.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

3.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学习提示及注释)

2、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3、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地利--据、拥

固:险要地方。条件人和--君臣固守

窥:伺机夺取。1、始强内政--务、修

斗:使相斗。政策

既没:已死。外交--外、斗

弱:使动用法。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与:结交。武功:六国--合纵缔交

一:数词用为名词。2、日强秦国--九国不进

之属:这一类人。结果:纵散约败

伦:类(不伦不类)。割地赂秦

延:迎。

厚:宽厚而爱人(厚道);赏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浓)

通:通其意(沟通);道路不通(通过、顺畅)不肯为通(通报、传达)

通今博古(通晓);通夜不寝(整、全)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镝;牖。

2、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

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

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齐读)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板书:秋思)

一、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生读)

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再读)

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

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你们读懂题目了吗?

(“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请一位学生读。)

明白要求了吗?好,自由读《秋思》,开始。

5、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诗中有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念“zhòng”,一个念“chóng”,在这里该怎么念呢?我们先来看看不同读音的意思再做判断。(课件出示)重的读法和意思。

你们认为该怎么念?

为什么在这里念“chóng”?

(你可真会读书,注释中有提到,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指名读)请你也来读。(指名读)大家一起正确地读一遍。(齐读)

6、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今天咱们来一次合作,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好吗?

(课件出示)带节奏的古诗。

师:好,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明白吗?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有谁愿意再给大家吟诵一遍。

二、品读古诗,探寻“思”源

过渡语:不错,有那么一些味道了。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请大家默读古诗,快速找出原因。

品读“见秋风”

师: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请你来读这一句。请你再读这一句。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谈)我也疑惑了,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1生:看到飘落的树叶。师:是飘零的落叶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呀。你都已经读出画面了。除了落叶飞舞的情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2生:看见别的人一家团聚。师:看到他人和家人团聚,诗人会想起些什么呢?(生谈)我想这对离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刺痛,因为和别人的团聚相比,他就显得更为——孤单了。这正是他当时的心情啊。

师: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孤独、忧伤、寂寞……)

你真是诗人的知己啊,就请你读,读出他的孤独;

都说知音难觅,诗人有你这位朋友,一定会感到温暖的。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

张籍的寂寞深深埋于心底,也请你读出来。

师:一阵秋风,一份愁绪,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秋思》。试着把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秋思》(指名读)

三、悟读古诗,品味“思”意

(一)品读“意万重”

师:同学们,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出示: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正如你们所说,诗人一提笔,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画面,都浮现在了脑海。你们都感觉到了诗人内心的那份牵挂与思念。现在,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小练笔: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年迈的父母写道:

他对和睦的兄长写道:

他对乖巧的小妹写道:

……

师:好,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谁先来!

学生指名交流。

师:我想,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一定也是诗人想说的,那这些就是诗人想说的所有的心里话吗?

(回环读)

这份对父母的牵挂,三言两语怎能写得完呢?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敦厚的兄长多年未见,不知近况如何呀?儿时的快乐时光怎能一一书写出来呀!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故乡啊故乡,我是多么想回来看看你呀。一起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二)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师: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板书:说不尽)

师:“说不尽呀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思念牵挂问候……)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意万重

师: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三个字,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为意万重,正是因为说不尽,诗人才会——行人临发又开封

(板书:又开封)

2)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封”是什么意思?(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信)

“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封好,拆开;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生谈)

师: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师:知道“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吗?(捎信的人)

是专门送信的人吗?

补充资料:古时候并没有邮政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要么由家中的仆人传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带。诗中应该属于什么情况?(托人捎带)你们知道吗?对于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家书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师: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大家来看这幅图。诗人将千言万语化作书信交给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刚要离去,诗人叫住了他,拆开信件,看还要补充些什么,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坐上马鞍,准备启程,诗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书信查看,他担心自己对家人的话没有说完呀,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不明白,诗人为何要反反复复查看这封信呢,他说——(模拟“行人”和张籍的对话。

“行人”:张籍啊张籍,你怎么如此麻烦,为何反反复复拆信查看?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赶路了。

张籍:)

师:面对行人的发问,诗人会怎么说呢?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可能不明白诗人此时的心态,他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已经十年没有回家了。如果你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许会有新的体会。

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张籍,中唐诗人。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原籍吴郡(现在的江苏苏州),后来迁到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大约三十岁左右,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师:读了这段材料,我们再联系杜甫写下的诗句“家书抵万金”,此时的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就是诗人,面对行人的发问,你会说些什么?

(生交流)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诗人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吟诵一回,可以做我的听众吗?

师吟诵。你们也一起来,用朗读把诗人的这份思乡情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吧。

师:诗人因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终于,捎信人带着这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信渐行渐远,诗人一直站着,望着“行人”远去的方向……

这一刻,诗人的感受,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孟郊说当家书被带走的那一刻,自己的心好像也被带走了。就像诗人此刻身在洛阳,心却早已回了故乡。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乡情呀!让我们再次吟诵《秋思》(配乐朗诵)。

四、拓展延伸,凸显“思”情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寄托于这封薄薄的家书了。你们看——

课件出示:

师:一封家书寥寥数字,却重比千金。李绅写下了——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李绅

师:在游子的心中,大雁也是那可爱的信使呀。难怪杜牧说——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杜牧

师:望眼欲穿的家书等得游子心都碎了,陆游曾写下——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陆游

五、默写古诗,沉淀“思”意

1、师:借家书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诗人张籍将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藏到了书信的背后,就这样化作了这首《秋思》。最后,让我们一起将这首充满诗人思乡愁绪的《秋思》默写下来,以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份祝福。(生默写古诗)

2、作业链接

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

秋见秋风

作家书思乡

思说不尽

又开封

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

2、掌握变音记号——升记号,了解滑音记号、重音记号、换气记号。

3、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扮演歌曲。

教学难点:创编歌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猜谜(出示谜面:人→男人→他很勇敢→新疆是他的家乡→他很聪明、风趣、幽默→民间流传许多有关于他和地主老爷的故事)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够猜出此人是谁吗?

生:阿凡提。

2、 讲故事

教师:阿凡提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今天,老师也来讲一个给大家听一下。

从前有一个穷人,他肚子饿了,走到一个饭店的门口……

教师:故事讲完了,阿凡提给人的感觉怎么样啊?

生:非常的聪明。

教师:提到了阿凡提你们想到了他的亲密小伙伴,是谁啊?

生:小毛驴。

教师:真聪明,一下子就想到了。那我们现在来学习阿凡提骑小毛驴。(师生一起扮演)

二、发声联系,认识“#”记号。

教师:你们知道“阿凡提”这三个字的意思吗?老师告诉你们,“阿凡提”在新疆是代

表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老师的意思,那么你们想要做一个小阿凡提吗?

生;想。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学两种身手,比比谁像一个真正的小阿凡提。

教师:第一个身手是看老师的手势发声,看谁发的又准确有好听。

(出示板图呜——————

哎 嘿 )

教师:老师成了魔术师,用手就能发出音来。小朋友们第一个身手学得真棒。

教师:第二个身手是要考我们同学的`耳朵。老师先来弹两组旋律,是不是一样的呢?竖起你们的耳朵来。

2 2 1 2 | 3 —|

2 2 #1 2 | 3 —|

生:有点不一样。

教师:那到底是哪个音不一样呢?(教师再弹一遍旋律)

生:第三个音。

教师:那两个音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二组的第三个音高了点。

教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是这个“#”记号在起作用(出示“#”记号)。知道这个记号的名称吗?老师告诉你们,这个是升记号。(出示键盘画图,了解C、#C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不愧为小阿凡提,那么快就学会了两种身手。

三、初听乐曲

教师:老师奖励你们听一段音乐,从音乐中你们能听出谁来了?他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情绪?(听音乐)

生:阿凡提来了,他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活泼、风趣的情绪。

教师:那你们听到阿凡提带乐器来了吗?我们再来听一遍,到底他带了没,假如带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乐器吗?(复听歌曲)

生:有,是琵琶、二胡……

教师:老师告诉你们,这是新疆的一种乐器叫做冬不拉。

四、逐句学唱,解决难句

教师:① 6666 6 | 6717 6 | 2222 2·1 | 7 17 6 |

第一句是阿凡提唱的,那么第二句你们知道是谁唱的吗?

生:小毛驴。

教师:那我们女小朋友来学阿凡提,男小朋友来唱小毛驴的。

教师:② 5·4 32 | 0 1 2 | 3·5 |

(教师边唱边扮演,在空拍的时候跺一下脚,嘴巴不发出声音。)

五、整首学唱(顺带“滑音记号”、“重音记号”、“换气记号”)

教师:你们在这首曲子中发现了哪些不认识的记号了?这些记号在歌曲中起到了什么作

用?(教师对比着唱有记号和把记号去掉的乐句,请学生说出不同之处,并判断

怎样更合适)(在伴奏下演戏横征收歌曲)

六、创编

歌词创作“谁要……”要充沛发挥学生的发明力,拓展他们的 思路,这是综合能力的显示。

教学反思:这是一首比较活泼、风趣的歌曲。因为阿凡提是我们同学所熟识的,所以我一开始设计的谜语,他们很快就揭晓了谜底“阿凡提”,也胜利地导入了乐曲。整首歌曲的节奏有点快,而且旋律也比较复杂,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再加上我在中间交叉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学会唱这首歌曲。录音带里中间有一段很长的旋律,我想空着很可惜的,所以我想到了让学生来念这段歌词,效果非常好,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课堂活跃的气氛也提高了不少。

语文教案(篇12)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7课教案。 2. 默读课文,了解宋庆龄勇敢沉稳的性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4.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宋庆龄外貌神态的描写以及观看试飞的人群反应的场面描写,领略宋庆龄勇敢无畏的精神风采。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了解背景及人物

1. 齐读课题,了解这次试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它与众不同的意义。 2. 师生共同交流资料,对课文中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进行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自读课文,标出各段序号。 2. 按“试飞前”“试飞”“试飞后”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逐段学习

1. 自己学习第1~15段,了解孙中山、宋庆龄、杨仙逸和黄光锐这几个人物和这次试飞的意义。 2. 自己用符号勾画出描写宋庆龄外貌、神态和场面的地方。 3. 师生互动学习交流。 4. 找出宋庆龄这样勇敢的原因,勾画出来并读一读。 5. 老师指导对话朗读。 6. 理解关于描写宋庆龄外貌的词语,体会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四、学习重点段,深刻体会人物思想境界

1. 自读第16~18段。找出描写宋庆龄微笑的句子,并读一读。 2. 勾画出描写飞机进行特技表演的词语,读一读。 3. 谈自己的体会。 4. 老师指导学生读好第18段,通过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 自己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6. 试背第18段。 7. 从写作的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完成课后第2题。

五、学习第19~22段,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自读课文,找到与前面照应的宋庆龄亲自参加试飞的原因。 2. 勾画并有感情地朗读。 3. 体会人物的爱国之情。

六、再读全文,深化感受

1.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谈自己学这篇课文的感受。

七、作业布置: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谈自己学这篇课文的感受。 3、 三维导学。

"语文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