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思成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0.15

梁思成观后感合集(5篇)。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梁思成观后感合集(5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梁思成观后感【篇1】

国庆期间,得以空闲将《梁思成传》全部看完,感触良多。

从事建筑工作的多数都知道梁思成,他是中国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培养了新中国一大批建筑方面的人才,编撰《清式营造则列》《中国建筑史》等书籍,建国伊始,针对北京的建设提出“梁陈方案”,主张对旧城进行全面保护,择新址建设新城,无奈最终被否,在今天看来,“梁陈方案”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前瞻性,苏州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在老城之外建设新区、工业园区,如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如马寅初在建国初期就提出实施计划生育,但同样被否,三十年后才得以推行,重大决议均由阶级意志所决定,而不是科学论断、理性思考的结果,如今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外行领导内行、主观想法否定客观推断,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不高兴》书中所谓的“文艺腔”。

梁思成就是“文艺腔”的受害者,对于古城保护、城市建设当然要听取专业工作者的意见,当年方案讨论来讨论去,持续了好久,最后还是被否了,而后进行旧城改造,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老北京城被改的面目全非,当年在战火中得以幸存的旧城墙、古建筑、古民居都毁于自己人手中。据后来的消息说,当年的一位高层领导指示,皇帝住得,为什么我们住不得。这时候任何的科学论断,人文分析都是苍白的。

梁思成观后感【篇2】

[摘要]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一对学者,他们有许多故事和传说。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世界感动,他们为中国建筑所付出的努力也让人钦佩。20世纪30年代初,他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先驱,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这一生中,战争、内乱和政治运动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他们。他们为恢复历史和建筑的尊严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关键词】家世爱情苦难

前章:传说

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并不那么熟悉。他们被告知他们不同寻常的家庭知识,她的美丽,才华和爱,以及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依恋。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终身不嫁的著名学者金岳霖。我们知道,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和中国建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一切只是停留在传说中而已,她和他,有什么样的境遇,有什么样的苦难经历,也许我们还不明白。这部纪录片,来自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带入了这对夫妻传奇而坎坷的生活。

图1梁思成林徽因

第一章:父亲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出身名门,有着著名的父亲。毫无疑问,两位父亲对他们成长的影响,甚至两位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影响着才貌双全。

梁启超,梁思成之父,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汉学大师和中国现代传媒的鼻祖。他不仅是一位有权势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温和的父亲。对于他,我们并不陌生,早在初中的时候学习历史时便了解了他是与康有为并称“康梁”的维新派志士,戊戌政变正是在梁思成出生的前两年爆发,梁家流亡到日本,梁思成的童年在日本的海边华侨别墅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图2梁启超

林徽因,比梁思成小3岁,1904年出生于杭州。她的父亲林长民也许不如梁启超出名,但她也是清末民初一位活跃的政治家和一位侠义柔情的父亲。天资聪颖的林徽因从小深得父亲的疼爱,但儿时的林徽因很少见到父亲,他总是奔波于那些她还并不了解的国家大事,与父亲的联系,许多都是来自于书信。

图3 林长民

在那个风气大开,社会急速转型的年代,梁启超和林长民,这两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接受西方思想的父亲,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后来的留学生涯。由于政见一致,这两位政治家,成为了密友。

在林徽因还只是中学生的时候,这两位父亲直接促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林长民因“点火”行为辞去职务被派到欧洲考察,他带上了爱女林徽因,想将利用这次机会增长她的见闻。在欧洲之行中,林徽因被带进了文学殿堂,也爱上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建筑。

1924年,两位父亲安排梁思成和林徽因赴美留学,希望在共同学习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梁思成受林徽因的影响,以其美术天赋,选择了建筑专业。而林徽因却由于性别原因被挡在了建筑学的门外,她只得修习了美术系。

然而,林徽因几乎修完了建筑学系的所有课程,事实上,他接受了建筑学教育。在留学过程中,两位父亲通过书信引导孩子,并把自己的生活感受传递给孩子。他们总能及时解答难题。他们的学业已经圆满完成,两位父亲在建筑领域培养了中西结合的人才。

从童年、青春期到留学,陪伴梁思成、林徽因的是父亲的善良和责任。也正是父亲的影响,使这两位学者有了超越普通人的胸怀,为民族事业而奋斗。

第二章:爱情

说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得不提。对于这段故事,大多是知道点皮毛,有一点确定的便是林徽因必定是个魅力十足的才女,因为有三位才子为她倾倒。从纪录片中我了解到,原来,最先认识林徽因的,是诗人徐志摩。

与父亲林长民在欧洲逗留期间,有许多志向远大的仁前来探望,其中包括徐志摩。在伦敦的邂逅让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林徽因被诗人引入英国文学的殿堂,浪漫的诗人对于十六岁的少女而言,像是一阵奇异的风。

然而,此时,林的父女不辞而别。回到北平后,梁思成闯入了他们的生活。两位父亲,是希望结为儿女亲家的。这或多或少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产生了影响。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1924年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和林徽因是陪同他的翻译家。

图4 泰戈尔访华

徐志摩依然深爱着林徽因,浪漫的诗人为她写下了许多浪漫的诗。这一对在外人看来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终究未能走到一起。我不明白其中原因,我想,林徽因是爱这个诗人的,可是,她却并没有选择与他共度一生。

而个中缘由,或许在林徽因的诗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橙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也许可以这么理解,林徽因爱徐志摩,可她知道他们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模样”。泰戈尔看出了他们之间的微妙情感,临别前赠诗给林徽因:天空的蔚蓝爱上大地的碧绿它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林徽因情感世界的另一个男人——金岳霖,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而他对于林徽因,或许始终只是一个朋友。然而,他几乎一直都陪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边,在北平的时候,他是梁家的邻居;战争流亡的时候,他们一同逃亡。金岳霖在他们的生命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他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也在逃亡的艰苦时刻为病魔摧残中的林徽因带去了许多欢乐。

他就是这么默默地奉献了他一生的情感,他是一个至情的人。dg15.COm

而对于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一同赴美留学四年,两人对于建筑共同的爱好以及这么长时期的了解,并在父辈的祝福下结为夫妻。他俩的结合,是幸福的,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缺点,也许与徐志摩相比少了些许的浪漫,但这是现实的选择。这个选择,对于林徽因而言,是对的,梁思成是位不可多得的好丈夫;而对于梁思成而言,也是难得的幸运,得此良妻,夫复何求?

夫妻俩互相扶持,对于建筑学共同的的热爱,让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奇迹。

第三章: 苦难

早在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时,他就对建筑史和古典装饰很感兴趣,经常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去博物馆欣赏许多流落到西方的中国文物。在掌握了建筑学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完整学习了西方建筑史后,他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几乎空白的中国建筑史。父亲梁启超曾寄书给他们,一本北宋官订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专著——《营造法式》 ,梁思成很是喜欢,然而,这本书却如同一本天书一般,很多地方无法看懂,破译这本“天书”,便成了梁思成梦寐以求的愿望。

中国有漫长的建筑历史,却没有产生自己的建筑学和建筑教育。学成归国的梁思成放弃了建筑良好的前景,却要做中国学者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从头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学历史,创建中国建筑学体系。

梁思成加入了刚刚成立的研究中国建筑史的营造学社,从清代建筑开始研究,梁林夫妇开始了他们毕生的古建研究历程。

中国学者拒绝了日本学者提出的合作考察中国建筑史的建议,那是对中国学者的刺激。营造学社在梁思成的带领下,自行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他们走险峻的山路,忍受那些尘封的古建中生活着的臭虫和蝙蝠,不仅留下影像资料,还为每一栋建筑留下完整的测绘图稿。

“天书”的破译也在慢慢地前行着。

然而,就在他们还处于在五台山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古的唐代木构“佛光寺”的极度兴奋中时,七七事变爆发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陷入了长达9年的流亡。

战争是梁林夫妇的第一次磨难,他们被迫离开北平,曾经平静的生活不再,林徽因还染上了肺病,流亡生活使得她非但不能静养,还劳累起了一切家务。从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中国最高级的学术机构都在逃亡。最终他们流亡到了四川李庄。

在这里,总算是稳定地住了下来。

流亡的生活是艰苦的,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止对古建的考察。他们期冀着战后能恢复这些珍贵的史料,而现在要做的就是保住古建研究能维持下去。流亡到昆明时,营造学社的社员们就研究西南古建,也有了许多的发现;而到了四川后,他们又开始研究四川的汉墓和悬棺。

这些学者们不但要研究,还要不时地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梁思成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维持社员基本生活的那些费用。庆幸的是,他们总算还是得到了各方面的资助,研究勉强持续了下来。

梁思成继续完成他的《中国建筑史》 ,并将它翻译成英文,让中国建筑也能登上西方的舞台。而这期间,梁思成张罗起了家里的所有杂务,林徽因由于肺结核一直躺在病床上。这一次,能让他们坚定下来的,我想,是他们对于中国的爱的胸怀以及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

抗日战争的结束,梁林夫妇终于回到了北平,此时的林徽因已无力站着和朋友合影了。他们迎来了一生中荣耀的时光。

在梁思成的建议下,战后的清华大学开办了建筑系,作为世界瞩目的建筑史学家,梁思成重返美国,并参与了联合国总部大厦的设计。回国后的梁思成受到大家的景仰,在清华建筑系,梁思成过上了自己最向往的生活:黑板、讲台、田野考察。

他精心构建着他心目中的教育殿堂。

连年的战乱,“培育”出了苦难中国的学术精英。他们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批院士,梁思成,也在其中。然而,正当他们学术生涯不如黄金时期,却遭逢历史的大变局。

国共内战,是对梁林夫妇的第二次考验。当时有二十多位院士追随国民党到了台湾,而梁思成,坚决留了下来,他对共产党并不了解,甚至是有戒心的(国民党的恶意宣传),但是他对北平是热爱的,他不管政党是谁,他只想为中国建筑继续研究下去。而共产党解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更是让梁思成爱上了这个党,他更放心地留了下来,并想在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大展宏图。

梁林夫妇到了人生中最忙的时期,梁思成忙着开会,忙着拉建筑师到北平,而林徽因则是负责技术方面的指挥。

此时,梁林的夫妇的第三次磨难到来,这是政治运动对这对学者的打击。

梁思成决意吸取西方社会大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一个千年古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做一份长期的规划。

图5 城区规划图

梁思成主张的是把即将大肆兴建的行政区建在古城外,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将城市划分功能划分区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交通运输量。他的理念就是城市规划最高的目的是使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这种主张在当时却并不被认可。新政权成立初期,政治家的想法与学者不同,他们主张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而这个理念,与苏联专家的意见高度一致。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人们都是主张要一心一意地学习苏联,革命热情高涨,试图将北京建设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大工业城市。

在这种形势下,梁思成的规划毫无悬念地被否决了。

在那种建筑理念引导下,要拆掉的建筑物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象征封建帝王的城墙、城楼甚至故宫都成为拆砸的对象。这一切梁思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社会不能理解他想保护古代文化的愿望。他眼看着东方式美的古代建筑在被人们无知的破坏着。

他,想保住这座城。梁林夫妇为了跟上政治的时代步伐,互相监督,试图说明古建筑的民族性,民族性是符合时代的,聪明的他们想用思想武器来保住中国古建筑。

梁思成观后感【篇3】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阅览室、茶点铺。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可惜一场浪漫梦想被1957粉碎了。北京城墙被拆了,拆得支离破碎,墙橹灰飞烟灭中,北京城墙没了,城墙,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留在那代人的记忆中,抑或从泛黄的老照片中依稀辨的出些模样。

纵观梁思成一生,解放前的梁,风华正茂,《营造法式》注解;组建清华营建系,编写《中国建筑史》……一个个的成就,另国人,乃至世人骄傲,中国建筑的艺术,第一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思成是极爱国的,解放后,毅然留在大陆,想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但现实又是残酷的,梁慢慢在各种政治斗争中迷失了方向,学术上几乎再没什么成树,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梁思成在当时是寂寞的,直到死后,才被给了个中国式的“死后哀荣”,但梁绝对又是伟大的,建筑界的这块丰碑一旦树立起来,不管风雨,也是屹立不倒的,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梁思成观后感【篇4】

梁思成父亲是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梁启超,梁思成本人是上世纪著名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林徽因是上世纪建筑学家、作家、诗人。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是林洙回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成长故事的一本书。林洙是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多年才续弦的第二任妻子。林洙称梁思成为梁公,称林徽因为林先生。林洙对梁思成、林徽因的感激之情可见一斑。

林洙有慢慢地回忆自己到清华求学时遇见林徽因生命的最后的那段时间。林洙有慢慢地记叙梁思成从小十个兄弟姊妹长大的经历、梁思成在清华的求学、梁思成与林徽因初识的佳偶天成、在战争前后采绘各大古建筑的数据以期当局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林洙在90年代第一次出版这本书时已经过了甲子之年。xx年林洙再次作序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林洙说“但愿我奉献给读者的是最真实的梁思成。”

是的,我看到了最真实的梁思成。谢谢您,林洙老人。

梁思成观后感【篇5】

国庆期间,得以空闲将《梁思成传》全部看完,感触良多。

从事建筑工作的多数都知道梁思成,他是中国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培养了新中国一大批建筑方面的人才,编撰《清式营造则列》《中国建筑史》等书籍,建国伊始,针对北京的建设提出“梁陈方案”,主张对旧城进行全面保护,择新址建设新城,无奈最终被否,在今天看来,“梁陈方案”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前瞻性,苏州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在老城之外建设新区、工业园区,如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如马寅初在建国初期就提出实施计划生育,但同样被否,三十年后才得以推行,重大决议均由阶级意志所决定,而不是科学论断、理性思考的结果,如今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外行领导内行、主观想法否定客观推断,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不高兴》书中所谓的“文艺腔”。

梁思成就是“文艺腔”的受害者,对于古城保护、城市建设当然要听取专业工作者的意见,当年方案讨论来讨论去,持续了好久,最后还是被否了,而后进行旧城改造,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老北京城被改的面目全非,当年在战火中得以幸存的旧城墙、古建筑、古民居都毁于自己人手中。据后来的消息,当年的一位高级领导人指示皇帝住在这座城市,为什么我们不能住在那里。在这个时候,任何科学判断和人文分析都是苍白的。

北京这么干,兄弟城市,儿孙城市更要跟着好好学了,所以这几十年来,我们都***对老城的拆迁,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这么被毁于一旦,各个城市看着都差不多,都是高楼大厦,清一色的广场,**领导是为了政绩,为了所谓的城市新面貌,老百姓看着大楼起来了也挺好,虚荣心也膨胀了,但再过个几十年呢,几百年呢?我们给子孙都留下了些什么?历史传承的是什么?

是文化,而不是物质,物质是被创造的,文化绝了也就绝了,大家看看欧洲,他们的物质生活比我们先进的多,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样比我们好得多,很多中世纪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他们没钱盖摩天大楼吗,他们是努力保护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文明。

现在看看我们周围,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多少?基本上都被西化了,当年有识之士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只记住了后半句,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了传统文化,前段时间看第一财经关于戴志康的访谈节目,他穿着中式服装,戴着中式手镯,并和谭盾一起搞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项目。

近些年的明清家具热也是其中的一个例证,前段时间苏富比拍的一个清乾隆紫檀宝座,拍出了八千多万的**,又一次创下了纪录,买家为上海人,同时拍得了一件青花瓷器,三千九百多万,这一下子就砸进去一个多亿,像戴志康这一类人就有这个实力,有这个爱好,钱的多少只能对衡量文物的价值起到一个参考作用,真正的价值不是钱所能买来的。别以为你离这些东西很远。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你实际上和它们很亲近。你可以去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免费参观。上博里有明清家具博物馆,陈列着类似紫檀皇位的家具。如果亲眼看到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家具,仍光亮如新,没有一根钉子,没有一滴油漆,大家都会由衷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但我们现在都去旁边的南京路,看看耐克、欧米茄,谁还去博物馆,**也发现了这些问题,所以从去年开始,下令全国的博物馆全部免费。

这些家具基本上是王世襄先生的收藏品。因为年事已高,几年前就被拍卖了。拍卖时有一个协议,这些东西不允许流向海外。之后,香港的zhuang家族把他们全部买下,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王世襄和梁思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1943年,王世襄离开北平,到西南后方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几经周折,他终于被梁思成选中到建筑学会工作。

梁思成这位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同时又具有忘我精神的学长,对王世襄未来的发展影响颇大:一是梁思成那种专注于事业的精神,使王世襄终身难忘,成为激励他奋发有为的动力;二是由于梁思成等人的举荐,王世襄在战后得以出任收复文物机构的要职,使他能投身国宝追寻工作,这被他视为自己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后来,他因从事文物**工作而被故宫博物院开除。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同时引人关注的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穿插着徐志摩,金岳霖,这也足以证明林的才气和美貌,得到中国建筑界,文学界,哲学界三界领军人物的青睐,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并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参与传统景泰蓝的改造。金岳霖恨不相逢未嫁时,为其终生未取,徐志摩为其与原配离婚,金和徐又是两个极端,金终生未娶,徐在有限的生命中经历了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韩湘眉,不少了吧,这是摆上台面的,并且还只是中国的。三人之间也有关系。徐志摩是梁思成父亲梁启超的学生,金岳霖是梁思成夫妇的邻居和好朋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就像不忠一样,发生在美丽的人身上,就像一个好故事。

中国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而贵族需要三代以上的积累才能形成,所以中国没有贵族,但有着文化贵族,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为北京大学教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全国政协委员,物质可以清缴,文化也能革命,但很难革命干净,有一些东西是骨子里的,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梁思成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