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公开课的教案

发布时间: 2024.10.15

公开课的教案十四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公开课的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公开课的教案 篇1

1、设计思路

太阳生病了,大家都在商量着怎么给它治病。

大地上的植物、动物都因为太阳生病而发生了变化。只有一棵大树,依旧绿莹莹的。大家都躲到树荫下面来,商量着准备用绿油油的树叶给太阳缝制一件绿衣服,让太阳变成一个绿太阳,它的病就好了。

于是,大家行动起来……太阳的病真的好了。这棵大树不但给大家带来了阴凉,还把太阳的病给治好了。树真好!让我们也行动起来吧,把我们的教室变成绿绿的树林。让我们来夸夸“树真好”

2、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线描画、折叠剪纸等方法探索表现树木。

(2)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树木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

3、活动准备

·《绿太阳》图画书,教学课件(PPT)

·沙漠等环境污染的图片

·幼儿绘画用纸,深浅绿色水笔若干,线描画花纹范例

·折叠剪纸步骤图,深浅颜色手工纸,剪刀,绿色缎带

·幼儿已熟悉散文《树真好》

4.活动过程

(1)认识故事角色,引出话题

一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出示生病的红色太阳),知道它是谁吗?

一(出示穿上绿色树叶衣服的太阳)太阳变了,怎么回事?

一听了这个故事,也许就有答案啦。

(2)倾听欣赏故事,理解内容

出示第2面~结尾:

一太阳生病了,它是什么样子的?

一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怎么啦?小动物感觉怎么样?人类呢?)

小结:太阳生病了,大家都感到不舒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一天气太热,大家都躲到了哪里去了?(大树底下)

一原来树能给大家带来阴凉。

一我们不能没有太阳,大家都希望太阳的病赶快好起来,所以大家想起了办法。谁有一个好主意?

一大家怎么做的?成功了吗?

一太阳的病好了,大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是呀!太阳的病好了,大家都特别高兴,一切都好起来啦!

(3)尝试探索表现,“种植”树林

①介绍材料,交代要求。

一太阳的病治好了,是谁出了大功劳?(树)

一树木不但给大家带来阴凉,还治好了太阳的病,树真好!

一让我们的教室里也变成绿油油的树林吧!这里有线描画的图案、折叠剪纸的步骤图,可以自主选择线描画、折叠剪纸中的一种,种一片“树林”。种好了“树”,想一想:我们可以在树下做什么?把这句话编进《树真好》的散文诗里去。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与方法。

②交流分享。

一我们可以在树下做什么?把它变成《树真好》里的一句话。

一将两种作品布置在教室里,让教室变成一片绿绿的树林。

(4)延伸活动

一(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许多地方还像这样,没有树。记得要告诉大家:种植树木,保护环境,做一个“环境小天使”!

附:散文诗《树真好》

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

树真好,它能挡住大风,不许风沙吵吵闹闹,到处乱跑。

树真好,我家屋子里清清爽爽,阵阵风儿吹,满树花香往屋里飘。

树真好,我们全家在树阴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树真好,天热了,树下铺着阴凉儿,我和我的小猫咪,躺在树下睡午觉。

树真好,如果有一只大狗来追我的小猫,小猫就爬到树上躲起来,气得大狗“汪汪”叫。

树真好,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让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摇呀摇,摇呀摇。

树真好,夏天的夜晚静悄悄,只有树叶和微风在一起唱歌谣。

树真好,树叶在秋风里飘呀飘,树下铺着树叶地毯,我们可以在上面滚来滚去

(三)活动拓展

1.鼓励幼儿搜集各种废旧用品,在教室的活动区域和家里,用废旧物品来创意表现,感受废物利用的乐趣,了解这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方法。

2.在区角和家里,尝试种花、草和树木,学会保护环境。

(四)阅读区的活动

1.搜集更多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图片,设计制作“保护环境棋",制定下棋规则,了解保护环境的更多方法。

2.鼓励幼儿大胆创编诗歌《树真好》。

公开课的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1.图片:杆秤图2张,大象图4张,船图3张,小石头图2张。

2.多媒体课件:生字的书写,生字词语。

3.小塑料船,模型大象,石头,天平,水盆。(若干套)

第 一 课 时

观察图画,引入课文

1.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大象的印象。

2.导入: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想的什么办法吗?(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揭示称的读音)

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读后用不同的符号勾画生字,并多读几遍。

2.了解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字读文

1.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生字带点,注有拼音),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一头大象xiànɡ称chēnɡ一称一杆ɡǎn大秤chènɡ一艘sōu船

a.请学生读词语,特别提示杆秤艘的读音。

b.读一读带一边一边的句子,发现什么了吗?(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出示句子: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读句子,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2.认读其他生字。

a.出示生字。

b.结合课文读读这些字,能组成词语读更好。读给小伙伴听,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c.师任意抽读带生字的词语,并及时纠错。

d.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找句子,读句子,理解词语。

自主识记

1.回忆学过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2.和小伙伴一起想办法记忆生字。

3.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特别提示:像与象可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区别)

书写练习

1.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难写?找出来。(再,象,做,照)

生观察生字,然后说写法。(课件演示书写过程)

2.写字练习。难写难记的字多写几遍。

3.展示,评议。

第 二 课 时(分组学习)

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用开火车等方式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学习课文的第3~5自然段

1.自己读课文,找出两处写曹操神情的句子。(板书:直摇头点点头)

2.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3.为什么直摇头?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

a.学生自己读课文。请几个学生分角色读,学生评议。

b.全体学生自己选择角色练习朗读。

c.为什么曹操直摇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贴图画板书:秤宰割大象)

4.为什么点点头?读读第4~5自然段。

a.读课文,勾画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指名读。

b.出示模型船,指出船舷的位置。

c.各小组边读课文,边用曹冲的方法模拟称象。(老师巡视指导)

d.请学生上台一边叙述方法一边演示。老师由此引出果然一词。

e.学生齐读这四句话。

讨论交流

为什么曹冲能想出这个好办法来呢?联系课文第3自然段,在小组中讨论。

(曹冲受到了大臣们的启示,说明他遇事爱开动脑筋)

拓展

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方法呢?

(根据学生说的称象方法,引导大家进行评议)

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公开课的教案 篇3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板书:挑挑拣拣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设计理念: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阅读课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文章,应该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整体感悟,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即“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2、2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2、3弟子会想些什么?

(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1)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3)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责任,阅读教学中,可以走进文本,抓住语言的空白处,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因为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2、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2、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设计理念: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6、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6、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6、3各组代表汇报。

(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板书:既要……又要……(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的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设计理念: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此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让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3、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5、“良言一句三冬暖”毕业即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设计理念: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最聪明的人》《快乐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两度错失良机》《抓住机遇就是把握了现在》《王羲之吃墨》,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选择最有兴趣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六、拓展写作。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目标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让学生爱好语文,增强探究本领。这一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九、点评:

首先本课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改变一句一段地烦琐的分析,而是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畅所欲言,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地发现问题并提出价值的问题。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创设了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平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设计了课后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中去主动的探索、发现、体验,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公开课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训练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把每一个句子都读连贯,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音量的变化。

2.通过朗读感受课文抒发的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重点难点:

1.本诗的朗读要求以“正确、清楚”为重点、为基础,音量变化为辅。

2.应重视朗读中的领读示范作用,帮助、鼓励朗读水平低的学生大胆朗读,达到基本要求

3.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整体感知,分析要适度,不宜琐细。

教学过程:

一、全班齐声朗读全文,看看和没上之前有何不同?

二、比一比谁朗读的好?(比赛)

三、听《长江之歌》歌曲,感觉其中所要抒发的感情。

1.文章写了长江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江雄浑壮美的.巨人般的气概。二是长江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建树的不朽伟绩。

2.解决课后练习三

第一题: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讴歌长江。

第二题:长江以其丰富的资源,灌溉祖国大地,哺育各族儿女;长江以其宽广的流域,将西部巍巍群山和东部浩瀚的大海连成一片;在新的时代,长江之水把祖国大地灌溉得更加肥沃,并以崭新的姿态为推动四化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可以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

第三题:全诗表达了亿万人民对长江的热情赞颂和对祖国无比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3.时间允许的话,学唱歌曲《长江之歌》

四、作业:

1.练习册P1-3/二、三

2.复习《长江之歌》

3.预习《生活是多么广阔》

公开课的教案 篇5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公开课的教案 篇6

【 新知识点】

众数

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 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 教学建议】

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和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同学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同学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防止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防止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同学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只要让同学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 .注重对同学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同学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发明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同学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同学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考虑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公开课的教案 篇7

游戏目的:

1、发展幼儿间合作与比赛并重的能力。

2、能与同伴一起进行集体舞表演,从中感受合作的乐趣。

3、通过游戏提高幼儿追赶奔跑能力及反应的灵敏性。

4、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游戏准备:

(材料)

1、苹果、生梨头饰各一个

2、手绢一块,小圆垫与游戏人数一样多。

游戏人数:

中班幼儿11—13人。

游戏过程:

一、准备运动

幼儿排成四组,跟随教师的.口令进行活动前的一系列活动准备。然后交代游戏规则:幼儿自由组队,每组自选一名有能力的幼儿当组长,进行游戏指导。

二、大串烧

幼儿自由结伴组队,围成一个圆圈,边拍手边念:“乒呀乒头噶”,连续三次,以最后一次为准,出手心的幼儿为一组,出手背的幼儿为一组,两组进行拔河比赛,赢的那组上的幼儿自由推选出两名幼儿,一名幼儿做苹果,一名幼儿做生梨,其余幼儿手拉手边念《苹果、生梨》儿歌边进行游戏,当念到"你想吃啥"时当苹果、生梨的两名幼儿用手套住一名幼儿,问他:“苹果、生梨你想吃啥?”该幼儿自由选择,游戏依次类推。游戏结束后,两组幼儿进行拔河比赛,赢的那组上的幼儿自由推选出一名幼儿做丢手绢的人,其余幼儿围成圆圈蹲下,大家一起和丢手绢人唱丢手绢歌,唱到:"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丢手绢人把手绢放在其中的一名幼儿后面,该幼儿发现手绢后马上去追丢手绢人,抓住后两人在圆圈中间进行《石头、剪子、布》游戏,赢的幼儿做丢手绢人,游戏依次类推,直到每个幼儿都能轮到为止。

三、游戏小结

教师用奖励小红花的方法表扬做游戏认真的幼儿,鼓励没有得到大红花的幼儿下次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幼儿爱游戏,活动中,幼儿情绪很高,他们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充分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活动量适中,是一节成功的游戏教学课。

3、中班音乐游戏公开课小星星教案反思

动作建议音乐A部分:双手做眨眼睛的动作。

音乐B部分:身体创编圈圈舞的。

音乐A部分:感受重音,双手从上至下洗澡动作。

音乐C部分:小手握拳做流星,在空中划流星的弧度。

游戏玩法建议在音乐欣赏的后半部分增加了魔法棒变星星的游戏,因此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幼儿不要用眼睛直接看强光。(如太阳光,手电筒的光等)二、教学活动建议【活动准备】

激光笔人手一个

公开课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准“哺育、乳汁、荡涤、磅礴”的读音,指导书写“磅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3、利用收集的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4、知道课文通过对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小朋友念几句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师:这三句诗描写的都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3、观看《长江之歌》资料片。

4、板书课题,听老师背诗。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5、师小结:一个“歌”字,不仅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诗歌,一段歌词,更是一曲歌颂长江的壮丽篇章。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句读课文,随机正音。

3、出示: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哺( bǔ pǔ)育 乳(rǔ lǔ)汁

荡涤 (dí dié) 磅( pānɡ pánɡ)礴

4、交流作者写法。

(把长江称呼为“你”,用了拟人手法;第二节和第一节结构相同。)

三、研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

(一) 出示:

1、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自由读,同桌合作读,老师引读

3、板书:赞美 无穷的源泉

依恋 母亲的情怀

过渡:从哪儿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呢?

(二) 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1、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1)自由读,这儿的走和奔能互换吗?为什么?

(2)交流,随机看图,指导朗读背诵。

(不能,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发源时是一条涓涓细流,所以是优雅地走来。;而当它注入东海时已是惊涛骇浪,一个“奔”字体现了它气势壮观。)

2、同样写法的还有这两句,出示: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3、指导朗读背诵。

(三)过渡:从哪儿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1、出示: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2、谁能用你收集的资料来理解其中的一句诗:

“哺育各族儿女”: 长江流域共有14个民族自治州,32个民族自治县。全流域50多个民族总人口约4亿人。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随机朗读)

3、什么叫推动新的时代?

(1)百万红军渡长江: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20日晚发起渡江作战,成千上万只木船,以排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横渡长江。他们在强大炮兵掩护下,击破了反动派军水上障碍,至22日,渡江部队均占领并扩大了滩头阵地。至此,反动派军苦心经营达三个月之久的长江防线完全崩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并于23日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反动派对中国22年的统治被推翻。

(2)三峡水利工程:播放视频。

(3)总结:百万红军渡长江,粉碎了国民的统治,把中国人民带入了光明的新时代,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更是将引领我们走向安定,走向富强,走向辉煌的明天!

(4)朗读: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4、总结:哺育是母爱,扶携是母爱,激进更是母爱。再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四、小结复习。

1、总结: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齐诵诗歌

2、小组合作,表演。可以朗诵,也可以歌唱。

3、齐唱《长江之歌》

五、拓展作业。

1、背诵课文。

2、利用收集的资料,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写几句赞美长江的诗句。

16、长江之歌

附板书: 赞美 无穷的源泉

依恋 母亲的情怀

公开课的教案 篇9

1、 情境导入

导课:孩子们你们看大屏幕上是什么动物?(米老鼠和唐老鸭)你们喜欢吗?(喜欢)那你们知道他是谁设计的吗?他就是美国的沃德迪士尼(Walt Disney),它不但设计了我们喜爱的动画人物,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就是设计了迪斯尼乐园,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迪斯尼乐园的一个故事。

出示课题《最佳路径》

(这个环节我通过米老鼠和唐老鸭学生们熟悉的动画人物来导入新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现在我们一起听一下这一课的课文朗读。同学们要认真地听遇到不会的字词要画出来。

2、复习字词

斯 稿 催 滨 拐 择 启 遍

大屏幕出现字词后,我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然后再找学生回答。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为学习课文的内容打下基础。)

3、初读感知

刚才让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现在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道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我让孩子们自己写在本子上,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再整理。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4、理解课文交流讨论

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你认为格罗培斯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三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怎样连接还没有确定最后的方案。

格罗培斯是一个善于思考、力求完美、最求最佳的人。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方案,他已设计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让他满意的'。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到格罗培斯对路径设计要求很高,感受他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5、小组讨论

在他途经绵延数百里的葡萄园时他看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他是怎么做的?

在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边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他这种给人自由人气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调转车头立刻返回了巴黎。回到住地,他给施工部拍了封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

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思考:格罗培斯为什么要求在乐园里撒下草种?

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被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才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孩子们提供了课堂参与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拓展延伸

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园林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你想对格罗培斯说些什么?(我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巩固本课获得的思想认识)

公开课的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贺卡的用途,尝试创造性的设计、制作贺年卡。

2、体验贺卡是传递祝福的情感。

活动准备:

已经剪好的没有装饰的彩色卡纸、在教室周围的桌子上摆上贺卡等、在墙上悬挂吊挂式贺卡、剪刀、胶水、贴贴纸、铃铛等

活动过程:

一、《感恩的心》手语导入:

"刚才我们表演了《感恩的心》,小朋友的身边有很多需要感谢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小朋友……你想对他们说句感谢、祝福的话吗"今天,老师教你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做张漂亮的贺卡送给他们,感谢他们!

二、欣赏贺年卡,体验贺卡"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漂亮的贺卡,请你们挑一张自己喜欢的贺卡,说说它漂亮在哪里?"

1、介绍贺卡的种类:

问:你在哪里见过贺卡?让幼儿知道:贺卡可以传达友谊,表示相互祝福之情。(生日卡、毕业卡、、节日卡)

2、多媒体:印度贺卡一条街

3、介绍贺卡的类型:

A音乐贺卡

B吊挂式贺卡

C立体式贺卡

D电子贺卡

三、请幼儿自制贺卡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装饰。

2、可以选择漂亮的贴贴纸,再画上图案3、在贺卡的边缘用花边剪或打孔机装饰。

四、展示作品

当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贺卡摆在桌子上,挂在墙壁上互相欣赏时,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提问:"你喜欢哪张贺卡?你讲讲这张贺卡是哪种类型的?要送给谁?"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贺卡的理解。写了什么祝福的话?"

五、活动结束:

播放《感恩的心》幼儿互赠贺卡。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公开课的教案 篇11

1、开始部分

(1)幼儿随音乐“健康舞”做准备运动,教师自编动作。

(2)游戏“做相反”,幼儿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反的动作。

“向前走→向后走→高人走→矮人走”

2、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说出沙袋的多种玩法。幼儿创造性地玩沙袋。教师发现好的玩法及时向幼儿介绍。如抛接、跳、投掷、顶等。

(2)游戏“小马运粮”

①教师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

教师:快要过冬了,马妈妈要小马帮助运粮食回家准备过冬。我把一袋袋的“粮食”放在仓库里,小马先拿一袋粮食放在篮子里,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越过沼泽,然后把粮食运到家里。

②幼儿练习走平衡木、钻山洞、越过沼泽,教师巡回指导。

③比赛游戏“小马运粮”

教师讲解规则:每位小马每次只能运一袋粮食,过平衡木时不能跑,要注意安全。运完粮食把篮子交给下位小马后要站到队伍的最后面(比赛可进行2—3次),以运到的粮食最多的一队为胜利。

3、结束部分

幼儿随音乐“健康舞”做放松运动。

公开课的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借助画面细节及符号理解绘本内容,获得相关的新经验。

2、通过“猜测——阅读”,让幼儿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以及感受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通过讨论,帮助幼儿寻找、总结处理“生气”这一消极情绪的若干方法。

活动准备:每人一本绘本《生气汤》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阅读封面,引起翻页的兴趣。(教师与幼儿均坐在地板上,幼儿围成半圆状)

1.引导幼儿逐字读书名“生气汤”,让幼儿谈谈看到或听到书名的感受。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字的线条与你平时看到的字的线条有什么不一样?看了这些线条你有什么感受?”部分幼儿回答。

师:“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生气汤,听了这个书名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2.请幼儿猜测为什么要煮“生气汤”,引起阅读的兴趣。

师:“你觉得这会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幼儿自由讨论,讲述。

师:“为什么要煮生气汤呢?”带着问题开始翻页。

二、让幼儿翻页,通过“猜测——阅读”的方式,了解煮“生气汤”的原因。

1.教师讲解故事的扉页以及第二页。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小物品,猜测这些小物品的作用。

师:“请问这是什么?它会有什么作用呢?”(边指图片边提问,只要求幼儿思考不要求回答,养成幼儿带着问题看书的习惯)。

师:“请问这是什么?它又会有什么作用呢?”

2.教师讲解故事的前半段。借助理解画面的细节,感受小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并与幼儿一起完成情绪变化表。

教师讲一页故事内容,提一些相关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

师:“你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吗?”(解释“一箩筐”“不如意的事”)

……

师:“你觉得霍斯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类似提问,了解霍斯的心情变化)

师小结,完成情绪变化表前半部分。(让幼儿讲述霍斯这一天经历的事,并说出霍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3.总结煮“生气汤”的原因。

师:原来,这一天霍斯经历了很多令他不愉快的小事,最后,霍斯生气了,为了使霍斯开心起来,妈妈建议来煮生气汤。

4.请幼儿猜测“生气汤”的煮法,引起新的阅读兴趣。

师:“有谁知道生气汤的煮法吗?”幼儿讨论,自由讲述。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将图画书的后半部分看完,并找一找煮生气汤的方法,看看它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三、让幼儿先看图画书,通过“猜测——阅读”的方式,体验寻找答案的乐趣。

1.教师讲解故事的后半段。借助观察小主人公的面部表情等,感受小主人公情绪的再次变化,并与幼儿一起完成情绪变化表。

师:“看完了后半部分,有谁能来说一说生气汤的煮法?”幼儿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对照图画书的内容,帮助幼儿梳理煮汤的方法以及煮汤时霍斯的情绪变化,完成情绪变化表后半部分。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找出扉页以及第二页中的小物品,明确这些物品的作用。

师;“你知道这些小东西的作用了吗?”

师小结:原来这是一把汤勺和一只锅,他们不仅是煮汤用的工具,更是帮助霍斯消除火气的重要工具。

3.总结“生气汤”的做法。

四、教师帮助幼儿整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借助情绪变化表)。

五、幼儿讨论、总结处理“生气”这一消极情绪的若干方法。

师:“你生气的时候,是用什么办法使自己高兴起来的呢?”……展开阅读全文

延伸: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故事”。

师:“其实,从霍斯回到家开始,一直有一个小伙伴在陪伴他,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幼:“小狗。”

师:“下次,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有关这只小狗的故事吧!”

公开课的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记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有一定在观察能力,积极参与数学游戏。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日历电话遥控器钟表人民币等带有数字在实物标有数字在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律动《翁巴巴》师幼一起去给翁巴巴过生日,幼儿根据自己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二、操作探索: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记,理解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出示翁巴巴的生日礼物,让幼儿观察上面的数字,并且能说出都代表什么意义。

2、寻找生活中的数。"你们给翁巴巴准备礼物了吗"如果没有,那么就要通过翁巴巴的考验了:

①提问幼儿还发现哪些生活中的数字了

②完成操作材料上的内容

三、活动结束:师幼律动《翁巴巴》为翁巴巴庆祝生日。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公开课的教案 篇14

---

教研组 章节名 称

语文组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教师

填写说明: 4

课程名称 语文 过秦论 本教案课时

周冠祥

、、

授课班 级 授课时间

、、

2015-

学年第一学期18

2016 周

上课时间 第

1.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1、知识与技能 用、特殊句式

等。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三维目

2.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

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 运用历史资料, 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

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高二学生已经有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多媒体 讲谈法、讨论法

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教材处理与 资源整合 主要学法与 教法 课前准备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 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

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 《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 秦之过是什么呢 ? 二、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

经过 500 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 ,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 。“过秦”课本注释 1,意 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二、概括全文布局

---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

(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

---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讲读课文

(一)诵读第 1 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

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

(席 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③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 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 ---- 雄心勃勃 ---- 兴

(二)诵读第 2 段。

1、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 337 年,庄襄王死于前 247 年,其间长达 90 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 90 年 间的历史的?

明确: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 87 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②写秦扩大领土,按 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

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 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 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秦之扩张 ---- 所向披靡 ---- 强

3、本文题目是“过秦” ,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三)诵读第 3 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明确: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信臣精卒陈利兵 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

2、划分全段层次: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明确: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明确: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秦之统一 ---- 势如破竹 ---- 盛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明确:施行暴政,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 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秦之覆灭 ---- 施暴政 ---- 怨声载道 ----亡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 意尽在其中。

(四)诵读第 4 段。

2

---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确:“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3、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明确:“仁义不施”。

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 ,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 ,可以发人深思。

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 7、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秦之覆灭 ---- 起义军 ---- 一败涂地 ----亡 (五)诵读第 5 段。

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照应第 1、2 段,“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 照应第 3 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 4 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总结全文

探讨本文怎样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纵向对比: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秦统一全国前由弱到强,原因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是“施行仁义” ; 统一后油强变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 ,不施 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 ②横向对比:

a 秦国和六国。反衬秦国的强大,指出秦历代君王“因遗策” ,施行仁政。

b 秦朝和陈涉。双方地位、才能、军队、武器悬殊而弱小的陈涉能一呼百应,因秦不施仁义 c 陈涉和九国之师。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五、板书设计

叙史实:秦之崛起 ---- 雄心勃勃 ---- 兴

秦之扩张 ---- 所向披靡 ---- 强 秦之统一 ---- 势如破竹 ---- 盛

秦之覆灭 ---- 施暴政 ---- 怨声载道 ---- 亡

起义军 ---- 一败涂地

析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

---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改进想法

见教案 书后练习、练习册

4

"公开课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