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 2024.10.12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及反思(集合七篇)。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1

一.教材分析。

(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

( 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

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

四.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

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六.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设定:3分钟)

[利用投影展示]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2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类比——探究——讨论”教学法。

在学习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平移正余弦线得到正余弦函数图像的方法类比作正余弦函数图像。设计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正余弦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学生通过对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获得对正余弦函数的'感性认识和形成正余弦函数图像的了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精神。

通过多媒体显示得出函数图像。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正余弦函数性质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思考、动手画图、课堂交流、亲身实践。通过互相交流、启发、补充、争论,使学生对正余弦函数图像与性质的认识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

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训练,勤钻研。”的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才会逐步感到数学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以至于后半段课堂时间仓促,课堂练习只能变成课后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调节好学生的研究时间。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例1及例2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期待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

断它们的真假.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 时,若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4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4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本节内容是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三种题型“知值求值”“弦化切”“函数思想的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研究的是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逆用及变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已有认知,发挥知识迁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逆用及变形;

2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三种题型。

能力目标:

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逆用及变形;

难点:

1.正确判断三角函数的符号

2.灵活运用公式做运算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

引入(课件中:)

两个公式

新课

例1 练习1(课件中)

意图: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知值求值,能注意角的取值范围,正确判断函数值符号。

例2 练习1(课件中)

意图:让学生掌握齐次式分子分母同除余弦化正切。

例3 练习3(课件中)

意图:让学生理解掌握方程思想的应用。

小结(课件中)

作业(课件中)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5

改进的设想:

(1)回顾任意角、象限角与轴线角的概念.

(2)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了任意角之后,原来三角函数的定义有局限性,需要对其重新定义,以适用于任意的三角函数.

(3)除了锐角的三角函数外,在其它学科中有没有接触到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意图是让学生说出)

重新定义的原则有哪些?

①和谐的原则,新定义应该包含以前的定义,即当角为锐角时,其定义应与前面的三角形边的比值等价.由此可以确定,新的定义仍应是比值的形式;

②传承的`原则,新定义应保留旧定义中的一些做法,如可以同样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来定义,且所得结果应与所取点的位置无关.

③相容的原则,新定义不能与一些熟悉的结论相矛盾.如当角为钝角时,其余弦值应为负值.由此可知,新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应保证所得三角函数值有正负之分;

④自然的原则,新定义不能出来得很奇怪,要让人接受必须顺其自然,可在我们前面讨论的象限角的基础上进行,换句话说,老师在给出一个任意角的时候,就可以将角直接放在直角坐标系下,因为前面已讨论过象限角。

按上述几个原则让学生自主探究。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6

(一)概念及其解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阐述概念的内涵;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本课内容的核心所在;必要时要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概念

描述周期现象的数学模型,最基本而重要的背景:匀速圆周运动。

定义域:(弧度制下)任意角的集合;对应法则: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为(x,y),正弦函数为y=sinα,余弦函数为x=cosα;值域:[-1,1]。

概念解析

核心:对应法则。

思想方法:函数思想--一般函数概念的指导作用;形与数结合--象限角概念基础上;模型思想--单位圆上的点随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数学刻画。

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需要一定时间。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当前,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只从“课标”或“教参”上抄录,而且表述目标时,“八股”现象严重。我们主张,课堂教学目标不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或“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分列,而以内容及由内容反映的思想方法为载体,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融于其中,并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目标,特别要阐明经过教学,学生将有哪些变化,会做哪些以前不会做的事。

为了更加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以给课堂中教和学的行为做出准确定向,需要对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解析,即要解析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的具体含义,其中特别要明确当前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目标解析:

(1)知道三角函数研究的问题;

(2)经历“单位圆法”定义三角函数的过程;

(3)知道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自变量(定义域)、函数值(值域);

(4)体会定义三角函数过程中的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化归等思想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认知状况的分析,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思维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对出现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

教学问题诊断和教学难点:

认知基础

(1)函数的知识--“理解三角函数定义”到底要理解什么?--三要素;

(2)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背景(直角三角形)、对应关系(角度 比值)、解决的问题(解三角形)--侧重几何特性;

(3)任意角、弧度制、单位圆--在直角坐标系下讨论问题的经验,借助单位圆使问题简化的经验。

认知分析

(1)三角函数是一类特殊函数,“三角函数”是“函数”的下位概念,用“概念同化”方式学习,要理解“三要素”的具体内涵,其中核心是“对应法则”;

(2)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三角函数,一种“形式推广”,载体要从直角三角形过渡到直角坐标系,其核心是要明确用坐标定义三角函数的思想方法;

(3)体会将“任意点”化归到“单位圆上的点”的意义--求简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先要在弧度制下(用单位圆的半径度量角)实现角的集合与实数集的一一对应,再实现数到坐标的对应,不是直接的对应,会造成理解困难;

(2)锐角三角函数的“比值”过渡到坐标表示的比值,需要从函数角度重新认识问题;

(3)求简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思想方法深刻,学生不易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如下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

要给出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要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

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应当认真思考每一问题的设计意图、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

另外,要根据内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前面学习了任意角,你能说说任意角概念与平面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有什么不同吗?

(2)引进象限角概念有什么好处?

(3)在度量角的大小时,弧度制与角度制有什么区别?

(4)我们是怎样简化弧度制的度量单位的`?

(设计意图:从为学习三角函数概念服务的角度复习;关注的是思想方法。)

2.先行组织者

我们知道,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例如指数函数描述了“指数爆炸”,对数函数描述了“对数增长”等。圆周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其中最基本的是一个质点绕点O 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变化规律该用什么函数模型描述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就是一个刻画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

(设计意图:解决“学习的必要性”问题,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3.概念教学过程

问题1 对于三角函数我们并不陌生,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你能说说它的自变量和对应关系各是什么吗?任意画一个锐角 α,你能借助三角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找出sinα的值吗?

(设计意图:从函数角度重新认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突出“与点的位置无关”。)

问题2 你能借助象限角的概念,用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设计意图:比值“坐标化”。)

问题3 上述表达式比较复杂,你能设法将它化简吗?

(设计意图:为“单位圆法”作铺垫。学生答出“取点P(x,y)使x2+y2=1”后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教师讲授:类比上述做法,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为P(x,y),定义正弦函数为y=sinα,余弦函数为x=cosα。

(设计意图:“定义”是一种“规定”;把精力放在定义合理性的理解上。)

问题4 你能说明上述定义符合函数定义的要求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函数的三要素说明定义的合理性,以此进一步明确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

例1 分别求自变量π/2,π,- π/3所对应的正弦函数值和余弦函数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定义,从中概括出用定义解题的步骤。)

例2 角α的终边过P(1/2, - /2),求它的三角函数值。

4.概念的“精致”

通过概念的“精致”,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细节,并将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使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函数概念。这里包括如下内容:

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

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的三角函数值;

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

与锐角三角函数的比较:因袭与扩张;

从“形”的角度看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联系的观点;

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表示的三角函数;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的“多元联系表示”,例如,把实数轴想象为一条柔软的细线,原点固定在单位点A(1,0),数轴的正半轴逆时针缠绕在单位圆上,负半轴顺时针缠绕在单位圆上,那么数轴上的任意一个实数(点)t 被缠绕到单位圆上的点 P(cost,sint).

5.课堂小结

(1)问题的提出--自然、水到渠成,思想高度--函数模型;

(2)研究的思想方法--与锐角三角函数的因袭与扩张的关系,化归为最简单也是最本质的模型,数形结合;

(3)归纳概括概念的内涵,明确自变量、对应法则、因变量;

(4)用概念作判断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一般采用习题、练习的方式进行检测。要明确每一个(组)习题或练习的设计目的,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练习应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进行。当前,要特别注意摒除“一步到位”的做法。过早给综合题、难题有害无益,基础不够的题目更是贻害无穷。题目出不好、练习安排不合理是老师专业素养低的表现之一。

本课习题只要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题目即可,这里从略。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此为宗旨,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心理需求,充分利用互动工具,让学生动手实践、思考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意义上做到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对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快乐学数学。

(2)注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当学生接触新知一周期性、单调性、值域等性质时以及利用性质画出图象时,要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要充分暴露他们所遇到的知识障碍,并在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中,不断的得到解决,伸知识深化。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和诱导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应用的考察,也是后续学习正余弦函数性质的'基础:对函数图像清晰而谁确的掌握也为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小节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本章知识的重点。

有看求前启后的作用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函数性质和图像,就生主动去探素,大胆去实践,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情况分析:知识上,通过高一对函数的学习,学生已经具绘图技能,能够类比推理画出图像,并通过观察图像,总结性质,心具备了一定的分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形成了辩证的思想。

"锐角三角函数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