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 2024.10.12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科书第105页例1的场景图.

2,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4,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认识复式统计表

1,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2,学生观察,交流:

(指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

(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又该填哪个数

(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

(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样填

3,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人数)

4,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5,指总计格)谁来说说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6,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7,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那些特点

8,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还有不同算法吗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2)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3)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4)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5)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为什么这张表中没有合计栏与总计栏

从张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任务

1,课前了解学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三个班在田径运动会上的得分情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2

评价目标:

1、是否理解数对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能否用数对表示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或方格图中的点的位置。

3、能否根据指定的数对在图中找到相应物体或点的位置。

内容如下:

一、下面是五一班学生座位平面图。(图略)

1.王兵坐在第2列第5行,请你在图中用△标出王兵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2.钟卫的位置(4,3),在图中是第()列地()行,在平面图中用☆

标出钟卫的位置。

3.在平面图中分别用A、B标出(6,4)和(4,6)的位置。(6,4)和(4,6)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4.赵洪的位置是(3,2)。他前面的座位上是王丽,用数对表示是(3,1),后面的座位上是胡小平,左边的座位上是马兵,右边的座位上是李然。请用数对分别表示胡小平、马兵、李然的位置。

二、图略

1.用数对表示点A、B、C的位置。

A(

,)B(

,)C(

,)

2.在图中标出点D(8,3),并顺次连接A、B、D、A。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三、下面是小冬家所在街区平面图。

1、用数对表示小冬家、学校的位置。

小冬家:(

,)学校:(

,)

2.学校在小冬家达到()方向。小冬从家到学校,可以先向()走()格,再向()走()格;也可以先向()走()格,再向()走()格。

3.小华家的位置在(7,4),请你在图中标出。

小华从家向西走5格,再向北走2格,这时小华在什么地方?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下面是参加4100米接力赛五支运动队的入场位置。图略

1、用数对表示每支运动队第一棒运动员A1、B1、C1、D1、E1的位置。

A1(

,)B1(

,)

C1(

,)D1(

,)E1(

,)

用数对表示这五名运动员的位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表示甲运动员位置的数对是(3,y),你能用数对表示甲队参赛运动员的位置吗?

3、五个代表队第三棒运动员的位置是(x,3),你能用数对分别表示每个队第三棒运动员A3、B3、C3、D3、E3的位置吗?

五、图略

1.用数对表示图中长方形四个顶点的位置。

2.把长方形向左平移4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平移后的长方形四个顶点A1、B1、C1、D1的位置。

3.把长方形向下平移3格,你能直接用数对表示平移后的长方形四个顶点A2、B2、C2、D2的位置吗?

4.把长方形绕D点顺时针旋转90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一旋转后的长方形四个顶点A3、B3、C3、D3的位置。

六、判断。

1、数对(7,8)和(8,7)表示的位置是一样的。

2、小红的位置在(1,2),那么她的同桌的位置应是(2,2)。

3、竖排叫做行,横排叫做列。

4、小刚在教室里的座位横着数是第3个,竖着数是第6个,用数对表示是(3,6)。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117页,练习与应用第4题,探索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广泛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行成.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出示第4题.

2,用什么方法调查

3,提出要求:

(1)每人只能选择一个喜欢的电视节目.

(2)在调查中每位同学都要做好记录.

4,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5,在小组中看图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5题.

提出要求:

(1)应按题目要求的时间及时测量蒜叶的长度.

(2)每个蒜头长出蒜叶可能不只一片,测量时应该测量最长的那片.

(3)以厘米为单位测量,测量结果应精确到十分位.

2,完成第6题.

分组开展活动.

提出要求:先在正方形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23;再轮流再桌子上抛20次.其余同学帮助记录,最后分别进行整理,独立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四人抛正方形木块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多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少

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评价与反思

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意思,在小组中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练习五的第12~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开展有条理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日我们继续完成一些公因数、公倍数的有关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写出36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2、写出100以内10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交流。

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找出的?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问题:谁能说说什么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因数指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汇报办法。

问题:你是怎样找到24和16的公因数的?

你是怎样找到2和5的公倍数的?

学生可能用不一样的办法。

24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2和5的公倍数有10、20、30

2、完成第13和1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办法。

问题: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指导完成思考题。

(1)小组讨论办法。

(2)教师指导解法。

四、阅读与自学你知道吗?[11]

五、课堂总结。

大家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首先要明白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意思,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思,其次要掌握找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办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5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分以下四段:

例1教学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例2、例3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例4、例5教学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例6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例7、例8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例9、例10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利用已有经验,逐步抽象分数的意义。

苏教版全套教材共安排了三次认识分数。前两次分别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上册)和(下册),主要是借助直观形成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第三次,侧重抽象地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三年级(上册)主要教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逐步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第一,借助直观图,唤起对分数的已有经验。教材先出示四幅直观图,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这四幅图被平均分的对象分别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为学生概括单位1提供不同的素材。在学生用分数表示后,还要结合直观图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第二,抽象出单位1。对单位1的认识是理解分数意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分数意义由直观层面发展到抽象层面的体现之一。教材借助上面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单位1的概念。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单位1的台阶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平均分的对象都是1个,1个用自然数1表示,学生容易接受;二是由自然数1抽象成单位1,降低了认知坡度。教学时,可以举一些例子,让学生说说能否看成单位1。比如,一个学生、一个小组的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全校的学生等,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单位1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来判断。借此,让学生更明确分数与整数1之间的关系。

第三,结合直观图,用单位1表达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中,除了单位1比较抽象外,还应概括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教材通过大象博士的问题,再结合直观图,让学生用上面的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这样的方式来描述,为进一步抽象分数的意义作好铺垫。

第四,抽象出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结合直观图,从单位1的角度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分数的意义。引导的方法是让学生比较这些分数的共同点,即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的,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不同点,即分的份数不一样,告诉学生可以用若干份来表示。同时,教学分数单位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生长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

为了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教材注意以分数单位为生长点,安排了操作和比较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时应注意:第一,通过涂色,有序地表示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感受真分数到假分数的分数大小变化。从、到,学生感受到表示的是4个,表示的份数正好是整个单位1;再到5个,由于1个圆只能表示4个,所以5个需要两个圆,这一认识十分重要,不仅能直观感受的意义,而且有利于认识带分数以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涂色表示、和,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际意义。第二,加深对分数单位的认识。画图是对分数大小的直观感受,通过画图,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分数所含有的分数单位。第三,及时比较,对例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学生可能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大多分成三类,从分类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的。在此基础上,揭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教材在练习七中的第1题,让学生借助数轴体会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充实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

3.借助直观图,完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分数既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分数意义的拓展。教材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借助直观图,例4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例5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画出这个数。通过这两题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这一内容的编写也是苏教版教材的创新,既是对分数意义的必要补充,也突出了单位1对数量关系的影响,对学生学习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

在教学39页例4时,一要让学生看图充分交流。教材呈现的两种想法,第一种想法先进行比较,再得出分数;第二种想法得出分数的同时进行比较。二要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都要把红彩带平均分成4份,是把红彩带看作单位1的。试一试在例题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一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在教学第40页例5时,要让学生联系的意义,通过画图,发现绿彩带有5份这样的长度。还可以让学生看图比较例4和例5,发现都是把红彩带看作单位1的,都平均分成了4份,另一个量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加深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体会。试一试在这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了提升,让学生比较两个数量,以不同的数作单位1,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随着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体会不断加深,教材在整理与练习中,第53页第10、11题直接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4.通过不完全归纳,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两次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教学时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让学生结合场景图初步知道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用分数表示;第二,为学生提供可供操作的学具,如圆片,让学生自主探索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结果,通过合作交流,明确3个块和3块的都是块;第三,独立研究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的结果,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第四,观察34=和35=这两个等式,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第五,告诉学生可以用字母表示。

5.合理地安排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内容。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以及把分数化成小数都是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运用。教材合理地对这一内容作了安排。在例7中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并引导学生发现这类分数的特点;接着介绍带分数,并借助直观的数轴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带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例8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并引导学生沟通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都可以用除法。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教材只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一是带分数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假分数数值的理解,二是由于课标删去了有关带分数的计算,所以没有必要教学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在例9中,教材呈现了比较分数与小数大小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化成小数的实际作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小数化成分数相对比较容易,教材在例10中安排,让学生运用小数的意义进行思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的脉络,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整理知识的脉络,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3、小结。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全班交流:

①交流有困惑的地方。

②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总结

通过回顾与整理,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习题超市:

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说明理由)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2)、X=6是方程X-23=0解。()

(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且所有的等式也都是方程。()

二、看图列方程解答

面积为210C㎡

X㎝X㎝面积为24C㎡

15㎝6㎝

三、数学乐园

已知X+Y=15,Y+Z=8,当Z=2时,求X=?

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整理与练习(一)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教材简析:

回顾与整理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习的等式与方程的概念、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数学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

练习与应用第1~4题是解方程的练习。其中第1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必要的技能,第2题通过把方程和相应的未知数的值连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与未知数的值的关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3、4题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2,出示教科书第110页例2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知道这属于什么统计图吗(条形统计图)

和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比有什么不同的(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直条)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观察统计图,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小组内互相说.

2,淡蓝色直条表示哪个城市的气温深蓝色呢

你还知道些什么

3,指出: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同时反映两个城市20xx年各季度的平均气温,而且便于比较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

4,你能根据这幅统计图的内容,填写出这张统计表吗

独立填写统计表,小组内交流.

5,汇报填写结果,并回答问题.

6,通过把统计图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你又有了些什么发现呢

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还有哪些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7,你认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在哪里呢(不仅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多少的变化情况)

8,出示试一试.

9,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在统计图中怎样区别五,六年级呢(看标注,用不同颜色的直条)

10,五,六年级的电脑组分别有多少人

18人,25人分别标在哪里呢学生指出.

11,五年级书法组10人,要画到哪里呢谁来指一指

会制了吗试试看.

12,独立完成制图,小组内交流.

13,展示作业,汇报制作的方法,集体评价.

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吗

14,指出:不仅要画得美观,更要画得准确.要注意不要忘了在直条上标出数据.

15,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与刚才的统计表比较,复式统计图的优点在哪里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

2,你怎样理解污染指数的意思

3,观察统计图中上海市和海口市空气质量的情况,说一说每日各城市的污染指数各是多少

4,你认为哪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好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5,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生活中做哪些地方会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应用第5~7题,探索与实践第8~9题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2、指导练习。

独立完成5~7题。

展示交流。

集体评讲。

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步骤、格式、检验)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指导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独立填写。

小组中交流第一个问题。

汇报自己发现。

把得到的和分别除以3,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a+b+c的和等于3b。)

(2)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

你是怎么解答第二个问题的?(3X=99X=33)

(3)指导解答第三个问题。

试着连续写出5个奇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怎样求n的值呢?(5n=55n=11)

5个连续偶数的和有这样的规律吗?试试看。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4)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2、完成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小组中讨论方法,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中可以先把左边的两边都去掉两个苹果,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1个梨=3个苹果)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3个苹果=6个猕猴桃=1个梨)

三、评价与反思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每次评价指标的理解。

自我反思与评价。

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阅读你知道吗

可以再查找资料,详细了解。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了哪些收获?

习题超市:

一、解方程

X12=14425X=125345+X=345

817-X=542X-64=64156X=4

二、生活中的数学

1、小黄驴每天磨123千克面粉,小灰驴每天磨的面粉重量比小黄驴少3千克,小灰驴每天磨面粉多少千克?

2、红红家上月用自来水7.5立方米,支付水费16.5元,自来水的单价是平均每立方米多少钱?

3、妈妈买乐千克土豆和1千克牛肉一共用了25元,牛肉每千克22元,土豆每千克多少元?

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整理与练习(二)

注意:步骤、格式、检验

(根据课堂情况相应板书)

教材简析:

教材练习与应用第5题列除的方程只含有减法的运算,第6、7题列出的方程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这样就兼顾了本单元学习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理与练习中,还安排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像13页的第8题,分四步引导学生探索并运用规律:第一步,先写出3组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求和;第二步,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达这一数学模型;第三步,直接运用发现的规律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步,拓展规律,运用连续5个奇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评价与反思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认知等式与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以及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世实际问题时的表现,反思本单元学习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并以给☆涂色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

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应用方程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简单史料,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9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

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第二种:

X+50>100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a+12=35

21-b<14x=14+23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

120-X=257.8+X=2.5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10

评价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本次单元练习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定量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平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合理的激励性的评价。

评价内容:

一、填空

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它的单位是(),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2、4个是(),里面有()个,()个是1。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8分米=()米.19分=()小时

37平方厘米=()平方分米.7时=()日

4、用分数表示下图的阴影部分

()

5、有12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枝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6、在直线上面的里填上假分数,下面的里填上带分数。

01234

7、的个数是的,的个数是的

8、在()里填上、〈或=

()()0.84.1()4

()()12.25()

9、一箱桔子吃去了。这是把()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了()份,吃去的桔子有这样的()份,由此可以推出剩下这箱桔子的。

10、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全长的,每段是米。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把单位1分成8份,取其中的5份,用来表示。()

2、假分数的分母都比分子小。()

3、一堆煤,已经烧了,是把这堆煤看作单位1.()

4、第二小学把12个足球平均分给6个班,每班分得的足球数占总个数的。()

5、五(2)班,男生占全班的,则女生占全班的。()

6、一个分数的分母越小,它的分数单位就越小。()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红星小学五(1)班有女生13人,男生17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括号里应选择()。

A、B、C、D、

2、一本200页的故事书《小熊历险记》,蔡伟计划20天看完。那么他9天看了这本书的()

A、B、C、D、

3、如果是假分数,是真分数,那么是()

A、6B、7C、8D、9

4、做一个飞机模型,小军用了1.1小时,小明用了小时,小芳用了1.09小时。()做得快些。

A、小军B、小明C、小芳D、一样

5、与最接近的数是()

A、B、C、D、0.69

6、在、、、中,最小的分数是(),最小的分数单位是()

A、

B、C、D、

四、计算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是假分数的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25=507=

1121=284=

2、直接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

=

=

=

3、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37=0.119=

0.09=0.9=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小佳计划7天看完《米老鼠学数学》这本书,平均每天看全书的几分之几?5天看全书的几分之几?

2、苏果超市门前的花坛中有月季花24盆,比茶花少5盆,月季花的盆数是茶花的几分之几?茶花的盆数占两种花总盆数的几分之几?

3、张行村宋庙组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00米,宽15米,以它的宽为边长划出一个正方形地种无公害大白菜,种无公害大白菜的面积占这块地了几分之几?

4、实验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有女生11人,男生14人,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用带分数表示)

(3)、男、女生人数各是这个小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5、魏集镇有一块农业示范田菜地6公顷,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公顷?其中5份种大棚西瓜,种大棚西瓜的面积占这块菜地的几分之几?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11

在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0和正整数)。本单元教学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负数的知识(只涉及负整数的初步认识)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第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第二部分是负数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练习一的第1~6题配合第一部分的教学,第7~10题配合第二部分的教学。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本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回忆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培养转化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三个图形的面积打下扎实的基础。

1.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负数的重点是理解它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生活中有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如上升与下降的距离、收入与支出的金额、盈余与亏损的数量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清楚、简便地表示并区分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于是人类发明了负数。这些既是负数产生的历史过程,也是教学负数时可采用的素材。本单元教学的第一部分,选择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气温和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学生首次感知负数。

例1精心选择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气温,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讲解负数知识的教学线索,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负数。教材分三个环节编写:第一是营造需要----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第二是讲解负数的知识,包括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和读、写;第三是通过试一试巩固例题教学的知识。

教材通过精心选择的三个最低气温,营造教学负数的氛围。南京的最低气温刚好是0摄氏度,上海的最低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最低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概念的4摄氏度,怎样用数学的方法分别表示这两个温度,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不会发生混淆这就是教学负数的氛围。为了营造这样的氛围,例题让学生联系各个城市图片右边的温度计说说能知道些什么,鼓励他们广泛地交流,包括看到的各个城市的具体气温以及由此想到的上海气温比0摄氏度高,北京气温比0摄氏度低等内容。由此在学生内心产生一种需要:寻找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表示并区分上海与北京的不同气温。

教材把正数与负数结合在一起讲解,有利于突出负数的意义与表示方法,体会正数与负数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先讲零上4摄氏度与零下4摄氏度分别记作+4℃和-4℃,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使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再讲+4与-4的读法,并通过+4也可以写成4初步把以前学过的那些大于0的自然数与正数联系起来。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写出香港、哈尔滨、西宁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气温,其中两个城市的气温用负数表示,一个城市的气温用正数表示。通过写出这些正数和负数,再次体会负数的意义,巩固在例题中教学的知识。

在教学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温度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看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如温度计上同时表示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是摄氏温度,它的标记是℃。又如温度计上的零上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上看,每小格表示1度,每大格表示10度;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下看,也是每小格表示1度,每大格表示10度。第7页第6题在温度计上表示某市20xx年四个季度的平均气温,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看温度计而设计的。

(2)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

例2用正数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虽然学生缺乏海拔高度的知识,但高于海平面低于海平面等概念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例题采用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这样的描述表达了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相对高度,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图中把海平面用一条红色虚线凸现,这样,什么是比海平面高、什么是比海平面低,以及需要不同的数来表示和区分这两种数量就显而易见了。通过用+8844米表示海拔8844米,用-155米表示海拔负155米,学生又一次联系实际体会到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他们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就更丰富了。

这道例题里没有讲+8844、-155的读法,这是考虑到学生在前一道例题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正数与负数的读法,这里把读数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3)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通过两道例题以及试一试的教学,已经认识了+4、-4、19、-11、-7、+8844、-155等数。如果把这些数分成两类,那么可以把+4、19、+8844分在同一类,把-4、-11、-7、-155分在另一类。教材告诉学生像前一类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后一类这样的数都是负数,初步揭示了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正数、负数下定义,只是通过列举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并联系零上温度、比海平面高的高度都可以写成正数,零下温度、比海平面低的高度都可以写成负数,支持正数与负数概念的形成。

第3页练一练第1题,先读一读题中的6个数,再把这些数分别填入正数或负数的集合圈里。可以在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在两道例题里正数分别表示了什么样的数量,负数分别表示了什么样的数量,以加强对正数与负数的理解。第6页第3题在写出5个正数与5个负数之后,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类似的要求。

教材中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些知识不需要我们告诉学生,他们只要联系例题学习的体会完全能够自己得出,教学只要引一引就可以了。这些知识也不需要机械记忆,学生自己得出的知识能够记住,并通过这些知识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以生活中常见的负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负数,从而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1)两道例题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3呈现了一张反映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盈亏情况的统计表,在盈亏金额栏里有正数,也有负数。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在这道例题中分别表示的具体意义,看着统计表里的数据逐一分析各个月是盈利还是亏损,具体的钱数各是多少。还可以分析这半年盈亏的整体状况,包括有几个月是盈余的,有几个月是亏损的这道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由教材告诉学生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这个规则,再由学生依据规则对统计表里的每个数据作出具体的解释。从而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分别表示盈与亏这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例4呈现的是一幅平面图,学校在平面图的中心,它的东、西两个方向2100米处分别是邮局和公园,南、北两个方向1240米处分别是少年宫和超市。这道例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知道在相背运动时,如果一个方向行走的路程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个方向行走的路程可以用负数表示。开放是这道例题的特点,表现在两点上。一是情境与问题有开放性。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即小华如果向东走,则到达邮局;如果向西走,则到达公园。同样,小华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到达的地点也有超市或少年宫两种可能。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开放性。在前面的几道例题中,用正数表示零上温度、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盈余金额,用负数表示零下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亏损金额,这些几乎都是人们已经约定了的,在通常情况下大家都遵循这些表示的规则。在本例中,朝哪个方向行走的路程记作正数,朝哪个方向行走的路程记作负数,一般没有约定,而是在解决问题时临时规定的。如果把向东行走的米数记作正数,那么向西行走的米数就记作负数;也可以把向西行走的米数记作正数,那么向东行走的米数就记作负数。教材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首先是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小华沿东西方向大街走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沿南北方向大街走1240可以到哪里,在学生中引发争议,使他们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其次是允许并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表示规则。在小华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行走时,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为学生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留出了空间。在小华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行走的问题中,要求学生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赋予他们按自己的意愿确定表示规则的机会与条件。这样,学生对正数与负数能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会有更深切的体验。

(2)两次试一试提出了不同的认知要求。

第4页的试一试里,告诉学生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每个月的盈利或亏损的金额,让他们在盈亏的情境中应用负数知识,加强盈利通常用正数表示,亏损通常记作负数的印象。与例题相比,这次试一试在认知水平上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仅是变换了思维的方向。例题是根据表示规则体会统计表里各个正数与负数的具体含义,试一试是应用规则把具体现象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在统计表里。预计学生完成这次试一试一般不会有困难。

第5页的试一试对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写出数轴上的点所对应的数,其中有正数,也有负数。通过写数与读数,尤其是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位置,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数量,从而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巩固负数的知识。二是看一看并想一想,-2接近0还是接近2,在数轴上初步感受数序。和例题相比,在认知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道例题教学的知识与思想方法适度地概括与提升。教学这次试一试,要对这两个问题作细致的思考:(1)怎样呈现数轴,使学生理解数轴上已有的0、1、2、4,以及-1、-2、-5等数的意义,有利于继续在方框里填出其他各数。(2)怎样帮助学生初步体会数的排列顺序。下面提供对这两个问题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的教学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出现数轴,在它的上面有许多间距都相等的点,其中一个点的下面写出数0。接着联系在例4中学到的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的经验(也可以联系其他例题中应用正、负数的经验),出现数轴上的其他已知数。如果从0点出发,向东走1步、2步、4步,到达的位置用数轴上0右边的点及相应的数1、2、4表示,那么向西走1步、2步、5步,到达的位置应该用0左边的点及相应的-1、-2、-5表示。给抽象的数以具体的含义,能帮助学生体会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让学生写出四个框里的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这样,学生不仅写出了这些数,还联系实际体会了这些数的意义。

联系数轴上的数初步体会数序也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仔细观察数轴上0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什么样的数,联系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体会这样分布的合理性。然后仔细研究正数1、2、3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左往右,-1、-2、-3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右往左,也要联系实际体会这样排列的合理性。最后是观察数轴上的数,回答-2接近0还是接近2这个问题,并简单解释其理由。

(3)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练习中继续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具体对象。

练习一里继续扩展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水位、升降机的上升与下降,在银行取款与存钱,公共汽车停靠时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感兴趣、能接受的题材,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这些练习在编写上的共同点是,通过一个已知的数据显示用正数、负数表示的规则,让学生按这样的规则,把同一情境中其他的数分别记作正数或负数。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是通过自己读题,独立理解问题情境;二是仔细寻找,独立发现记作正数(或负数)的规则;三是独立完成练习后,交流写出的数以及写数时的思考。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体会表示的规则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如第10题表格里起点站下面的+21表示上车的人数记作正数,起点站上车21人。

在每一道题完成以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说说,这道题里什么样的数量记作正数,什么样的数量记作负数,正数与负数在现实情境里表示的数量有什么不同,引导他们主动地体会负数的意义。

3.《面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基础。

(1)已有的知识对教学新知识的重要作用大家都很清楚,教材复习旧知不是让学生被动回忆,而是在一个个现实的情境中,主动从记忆中提取,通过解决问题使这些知识处于激活的状态。如,所有的问题都是求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势必会引起对面积概念的回忆;各个求面积的问题使用了不同的面积单位,这就复习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些问题的解决归结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上,这些面积公式在应用中被激活了。

(2)转化作为一种策略包括两层内容:转化的方法和转化的意识。前者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后者是思想层面上的体验。

第10页教学的转化方法是,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一个大图形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共同组合成大图形)、分割与移拼(先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进行分解,再移动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位置,拼成一个比较规则的图形),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转化是实现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手段,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教材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习转化方法,体验转化思想,形成自己的策略。

在分一分、数一数里教学分解与组合进行图形转化的策略。教材通过问题你能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吗引导学生把较复杂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的总和。在移一移、数一数栏目里教学分割与移拼进行图形转化的策略,通过问题怎样移动图形中的一部分,很快数出它的面积既激活学生在前一个活动里初步获得的体验----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明确指出这里的转化方法----移动图形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活动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在教材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开展转化图形的活动,并数出(算出)图形的面积。第二步是组织学生交流,首先要交流各人的转化方法,让学生一方面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多样的;另一方面体会各种转化方法有共同点,就是把复杂的图形变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要交流把图形分一分移一移对计算它的面积起了什么作用。这样,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3)通过数方格进行估计,也是一种计算图形面积的策略,特别对复杂的、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更显得有价值。第11页教材里有三点要引起教学的注意:第一,注意方法的指导。数一数、算一算的活动是求池塘的面积,教材先指导学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又指导学生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前者能使数方格时避免遗漏和重复,从而减少错误,后者能使计算简便,很快得出结果。第二,注意对方法的反思和评价。在算出池塘的面积后,教材让学生反思这样的算法合理吗,并通过讨论评价这种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的问题拆成两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先讨论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这样做的好处,从而变成自我需要、自觉行动。再讨论为什么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让学生体会不满整格的有小于半格和大于半格两种情况,把它们都按半格计算是比较合理的。第三,注意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数一数、算一算的活动还要数方格估计对称的树叶的面积,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应用估计池塘面积的方法,先得出半片树叶的面积,再乘2得到整片树叶的面积。在估一估、算一算的活动里,继续估计其他树叶的面积和手掌的面积。为了便于学生估计,教材在最后的附页里提供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学生不仅能用来完成教材中的练习,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更多的估计面积的活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

第4行○○○○○○○

B

第3行○○○○●○○

A

第2行○○●○○○○

C

第1行○○○○○○●

第第

17

列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

A(3,2)B(5,3)C(7,1)

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

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

大门的位置(3,1)

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

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Www.Dg15.coM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

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

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苏教版五年级单元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