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方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0.11

东方观后感10篇。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东方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东方观后感 篇1

寒假里,我观看了一部名叫《东方七色花》的动画片,它讲述的是未来城的能量来源七色花严重褪色这意味着城市能源即将枯竭,而造成这一切的,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情感,没有友谊,没有关爱,也没有交流,因为机械生命已经取代了人们生活中那些必不可少的人物,这使七色花不能从中提取能量。所以两个孩子和小机器人太平,来到了中国,为七色花收集能量花瓣,让未来城恢复。却遭到了坏人的阻挡,他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让人们和未来城重获生机。

从中我体会到科学虽然能推动时代的发展,但如果丧失了理智,就会造成灾难,因此,我们要合理运用科学的好处,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机器人也会融入大家的生活,可要是它们没有感情,那又跟一堆只会动与说话的铁块有什么区别,人不能没有感情。七色花的七种颜色,代表着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那时,正是需要家人和朋友陪伴的时刻。所以,世界不能由机器来支配。

东方观后感 篇2

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名,我想不用我多做介绍,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作为公认的“推理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总共出版了八十部侦探小说,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当然,跟大多数读者一样,在加婆的诸多作品里,我最爱两本经典佳作——《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由于最近重温了一遍后者,故我想先来谈谈发生在豪华列车上的谋杀案。

起源于五年前的儿童绑架案,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儿戴茜被人绑架,且绑匪勒索二十万赎金。阿姆斯特朗上校遵照指示,按时支付了赎金,却未能挽回女儿年幼的生命。当时已经有孕在身的上校妻子受到刺激,发生休克与尚未出世的孩子一道离世,阿姆斯特朗上校悲伤过度,也于不久之后饮弹自杀。同时黛茜的保姆被警方认定为共犯,不堪蒙冤的她从窗口跳下,坠楼身亡,然而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五条活生生的人命,竟在短短时间内猝然离去!

尽管六个月后,绑匪头目卡塞蒂在美国被捕,他却利用自己庞大的财力,如鱼得水般上下走动,甚至钻司法的漏洞,最后成功逃过判决,并改名换姓,离开美国,过着自由自在的富人生活。既然法律无法惩罚有罪之人,那便由我们自己来审判,12位与阿姆斯特朗家关系密切的受害人亲属,由此化身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陪审员,唯一的目的就是惩罚凶手,势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此,沉寂五年的他们,为了完成最后的复仇,共同出现在东方快车上。难以想象,这12个人是怎么商量好,装作互不相识,却在夜晚轮流刺杀同一个人。于是在一个密闭的车厢内,一具尸体上出现了12道深浅不一的刀痕,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人慌乱之下,胡乱捅了12刀,可是既有右手捅得,又有左手捅得,这样看来明显不是一人所为。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实在巧妙,倘若没有波洛于因缘际会之下,出现在这趟列车上,恐怕这桩案件将成为悬案。

12个人轮流杀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凶手,也可以说谁都不是凶手,毕竟没有谁知道是谁彻底断绝了死者的性命。因此在不知不觉间,有罪之人就这么被执行了死刑。或许每个人都无比渴望看着他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夺人性命,这12个人也曾讨论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动手,可是仇恨让人疯狂,每个人都不愿假手于人。相信这样的集体杀人,给足了柔弱者以勇气,闭上眼一刀下去便完成了复仇。

如果说五年前的绑架,是一切犯罪的起因,那么五年后的谋杀,则是结束罪恶的终点。不被法律保护的受害者,只能化身正义的使者,痛下杀手,惩罚有罪之人。

东方观后感 篇3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东方时空。”随着主持人的一声话语,东方时空节目开始了。

20世纪初的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是经济却处于世界的落后地位,西藏地区则更贫穷,那时那儿居然还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不过一眨眼的功夫,6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了,东部沿海地区特别发达,但西藏的综合实力却令人担忧。

如今,西藏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创建了西藏电视台,这对于一个偏僻的边疆地区来说,已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成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节目变多了,收视率也在日益增加。

中国的变化,让我感慨万千。从前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东亚病夫”,那时,城市的街头上到处都是自行车。没想到,21世纪的中国立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旧金山前市长艾格诺斯还曾用“吃惊”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的变化。中国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国家,就算是大学生都有可能找不到工作,所以我要好好读书,为未来的中国出谋划策。(作文5000网 wwW.zw5000.COM)

东方观后感 篇4

没事的时候又把《东方茱丽叶》看了一下,很有感触。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5岁画的小雏菊被一位知名服装设计师盗走而运用到自己的服装上,她深愁大恨并以优秀的成绩考进了知名学府。

虽然当时自己年轻但第一天宣战要打败知名服装设计师楮形大师,因定出了这样的目标所以遭到很多人的讽刺与嘲笑,但是她还是没有放弃,继续着自己的梦想,她没有身份没有地位,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坚持下去,这条道路她走的很艰难,因为没有任何背景条条路受阻,她每天设计服装去别人服装店卖,但是即使设计的再好也没有人敢接受她的作品,因为渚形大师一路踩她,即便是这样也改变不了她的决心,她心地善良,工夫不负有心人,很多好心的朋友都愿意主动帮她支持她。

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终于有一天自己的成绩被别人发现而愿意赞助她搞一场个人服装展,最后她成功了,她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打败了知名服装设计师褚形大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只要自己有理想有目标,并沿着自己的目标、理想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我自己也是一个搞服装设计的人,看完这部电视我深受感触,突然间,我多么的希望自己就是剧中的林濑穗,哈哈!想的太远了!

东方观后感 篇5

在今天的《东方时空》栏目中,主持人介绍了一位全国优秀的工作者,他是广东省一家合资企业五羊本田的党委主席兼副总经理——钟瑞洪。钟瑞洪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他能在一家合资企业办一个党支部,是多么的艰难啊!当记者在采访他时,问他是否对自己还有所要求,他说:“有的。我会继续学习,毕竟‘学无止境’。”

看完节目后,我思索了许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学问,大至治理国家,小至扫地擦桌子,都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有道理,大至火山的形成,小至种子的`发芽,都有一番缘由,可以说这世界上到处都是学问,人在这大千世界中生、长、求、取,又怎能不去学、不去了解呢?当人人都勤勉的学习各种学问时,不肯学习的人将凭借什么立足于世界呢?所以人不可不学。

文字是人类用来表示概念、代表语言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传述世上所有的经验、学理、知识、学问。所以,学问可向书中求。

然而,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只是死板的学习书本上陈旧的知识、学问,而不去深思追究、探讨发明并配合事实的发展,就好像阿姆斯壮以登陆月球,而科学家却仍然在研究飞机如何升空一般落伍,所以求学不仅只是单纯的学习书本,还要就书本上的原理去思考去发扬,并加以突破,创造新知,做到苟日新日日新的境地,千万不要以学会书本上所载的知识为满足而限制了自己,须知学问的深度无止境啊!

世上的学问多得不可胜数,光是清朝乾隆时编成的四库全书就有16.8万余册,其他历朝历代所流传下来的文牍,以及世界各国著述,总合起来真不可以数计,况且还要在每一门学问中创新求进步,这样,学问有学的完的时候吗?所以说“学无止境”。人面对着广大、学也学不尽的学问,应如何自处呢?古人有言:“学海无涯、唯勤是岸”,人们应该抱着学无止境的精神,不断勤勉的求学,不断勤勉的充实自己。

东方观后感 篇6

在我看完《东方神娃》这几集动画片之后,立即在脑海中沉思:我觉得母爱是人类最纯洁、最无私、最珍贵的情感,是任何黑暗和困难都阻挡不了的。

动画片中的东方神娃好不容易找到妈妈,但他们的妈妈又要走了,而我现在妈妈还在身边,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好好珍惜与妈妈相处的这段时光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的这句诗牵动了多少儿女的心,我觉得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从一个弱小的细胞,成长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的妈妈要付出多少的艰辛啊!你想过吗?当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做每一件事,生怕把你给弄疼了。

这种事,别人可没这个耐心,也只有母亲做得到吧。母亲是那穿针引线的一根长长的线,她永远在牵挂着自己的孩子啊!我们都熟悉这些画面吧:在你生病时,总有一个人在你的眼前,细心地呵护着你的身体;在你开心时,总有一个人在面前,自豪地分享着你的快乐;在你失落时,总有一个人在你耳边,轻声地抚慰着你的心灵;在你犯错误时,总有一个人在你的身旁,耐心地教导着你,希望你能真心悔改,可暗地里却为你的错误低低地啜泣。她是谁?她就是母亲。母亲,一个伟大的称呼,一个让人难忘的称呼,一个震撼人心的称呼!我们的妈妈对我们这么努力,我们是不是也该回报一下她呢?但我们现在的孩子,都认为大人这样做,是应该的。

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可真没良心!没听过“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吗?况且,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应该是你去孝敬的时候了吧!哪怕是在妈妈回家时倒一杯水、整理一下鞋、说说心里话,对妈妈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幸福,更不要说给妈妈洗一次脚、干一次家务……那么,我们的妈妈不就要一蹦蹦到三重天了吗?假如反过来,你的妈妈生病了,你能抽出时间给妈妈端一杯热茶,轻声问候一声,让妈妈感受一点你给她的一点点温暖,我相信这比任何药都管用,或许还会在一旁流下感动的泪水呢!但我们的身边又有几个人会这样做呢?

又有多少人在坚持着做呢?常常问问自己,或许有惊人的感悟呢!如果有机会的话,请你也去欣赏欣赏这部动画片,虽然它不长,但里面能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我相信在看完这动画片后,在与你妈妈交流中,真心地对她说:“妈妈,我爱您,我永远爱您!”

东方观后感 篇7

大家知道东方朔吗?他是汉武帝时代的一位弄臣。弄臣是专门迎合汉武帝的。东方朔是其中的一位。他是经过海选来到汉武帝身边的。他说话很幽默,给人带来一种诡诈之气!但是他不是跳梁小丑,而是一个饱读经书之才。只是汉武帝的社稷之臣已经够了,不用你东方先生劳心了!所以东方朔怀才不遇。他有一篇文章名气极大,就是《答客难》。我就写两句,“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它的意思是,用你,你可以为虎,不用你,你只能是只老鼠!这句话名气最大,比如,在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引用了这两句话,可见这两句话名气大,是跳梁小丑能写出来的吗?

的确,东方朔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却没得到重用,还真的有点可怜。哎,我们现代人比东方朔幸运多了。我要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东方观后感 篇8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放弃休息,主动请战,主动担负起抗疫防疫的重任。在工作中,他们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疫情防控中不退缩、不畏难,主动作为,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一直战斗在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誓言。

疫情防控排查需要大量人力。在辽宁,全省卫生医疗系统的党员干部组成了党员应急机动队24小时值班值守,按下鲜红的手印,主动请战;社区、村屯的基层党员干部全员出动开展社区村屯排查,在寒风中伫立奔忙,守护防线;各地公安机关以县区为单位成立了207支党员突击队,在抗击疫情的一个又一个现场,他们每天逆行;在全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党员们加班加点,埋头苦干。这些以年轻同志为主力的突击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冲锋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确保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这是党员用行动书写的铮铮誓言。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党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哪里有需要就挺立在哪里!

危难时刻,更能考验初心和使命,更能凸显誓言的分量。广大党员干部奋战工作一线,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医疗支援、民生保障等方面为抗击疫情提供坚强保证,成为战疫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和主力军。义无反顾冲上去,越是艰险越向前,这铿锵的誓言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激荡回响,鲜红的党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高高飘扬。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站出来、冲上去,正在用不畏风险、不避艰辛的实际行动,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构筑起共同抗击的牢固防线。

东方观后感 篇9

如果一个恶名昭彰的罪犯,却通过金钱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作为受害人的亲戚朋友又该如何自处呢?英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以此为背景创造的。

名侦探赫丘里·波洛搭乘东方快车前往英国伦敦,卧铺车厢里除了侦探先生和列车员还有12名来自世界各地身份背景迥异的乘客。当天深夜,东方快车撞进了雪堆,而车上的乘客雷切特先生身中12刀被刺死在自己的包间内。波洛侦探接受了列车公司的委托调查这起谋杀案,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死者雷切特先生的真正身份浮出水面,他是一个拐骗儿童集团的头子凯赛梯,策划了包括阿姆斯特朗拐骗案在内的多起拐骗案,但依靠累计起来的大量钱财,以及通过这种人的秘密疏通,利用法律上的不严密,竟被宣判无罪,之后改名换姓重新生活。而通过对12名乘客的谈话调查,却发现这12个人每个人都有漏洞,都有嫌疑,但偏偏部分互相之间的证言又能互相验证,每个人又都没有嫌疑。而最终波洛侦探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这12个人都是凶手!这12个人都是阿姆斯特朗拐骗案受害者的亲属朋友,为了给死去的阿姆斯特朗一家复仇,而精心策划了这一起谋杀案,每个人刺杀了一刀,最终完成了这起谋杀案。

在小说的最后,12名凶手之一的琳达·阿登阐述了策划这起谋杀案的过程,她是阿姆斯特朗拐骗案遇害小女孩的外祖母,她的女儿和女婿也因这起拐骗案去世,但是案件的主谋却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当时这12人就决定“凯赛梯逃脱的死刑,以后必须执行”,最终决定由12人一起执行这起死刑。一个陪审团由12人组成,而这12人任命了一个12人陪审团,宣判了凯赛梯的死刑,并且担任了行刑队的角色。

法律是正义的,但却是不万能的,而执行法律的人也不是万能的,因而就有迟来的正义,甚至不来的正义。对于我们这些法律的'执行者来说,经手的案件成百上千,但对于案件的受害人来说,一个小小的案件甚至都关系到其的一生。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给受害人的家属朋友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当法律无法带来公正的判决,又该如何?

小说的最后,波洛侦探最终还是决定隐瞒这起谋杀案的事实。我们无从指责侦探先生违背了法律,或是褒扬他遵从了人性。也许只有当法律极尽完善,每个罪犯都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避免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类事情的发生。

东方观后感 篇10

《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以下简称《细说明朝》)讲述的是有明一代的历史,但却有着其他讲述明史的书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众所周知,清代张廷玉等人编撰的《明史》是一部庞大的书系,共有332卷,即使以现在的印刷体也有28册之多。记载明史最为详实的《明实录》由台北**研究院影印出版的则达到133册,故非治明史者很少会触及《明实录》这样的文献。

而近年畅销一时的明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虽然篇幅较以上两部书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7册,一般的读者也需假以时日才能通读。好在此书以当代流行语言写出,语言通俗,文风朴实,同时史实知识非常好,笔者曾就其中一些细节之处专门予以考证,并未发现其讹误之处。

但若是我们读过《细说明朝》一书,则会觉得即使生动简洁的《明朝那些事儿》也不免失之冗长。黎东方教授的《细说明朝》一书仅有一册,却将明朝276年的历史提纲挈领式地讲述出来,虽然简短但不失其要领,如明史中数得上来的大人物一概没有遗漏,而书中更是对诸如明代官制、明兴明亡等深层的地方加以论述。

既然为细说,就不得不说何谓细说。“细说体”源起于抗战期间黎东方教授在重庆的讲史盛举。当年黎东方教授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锋不单单讲明朝,还讲清朝,讲三国,讲秦汉,以其独有的讲史风格倾倒四座,轰动山城。

“细说体”作为一种讲史形式,将历史上某一朝代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别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美,史事详实可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黎东方教授的细说体明史“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任务,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件,以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只是广泛地从各种体裁的史册当中,取精用宏地加以搜集,加以贯穿,然后做出他的讲词”。究其原因实则是因为黎东方教授已经把要说的史事熟蕴于胸中,按需而取,左右逢源,通过他的逸趣横生的词锋加以表达,故而我们在读其书的过程中会感到书写得“踏踏实实,绝不浮泛;所表述的事事,又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邓广铭语)。

笔者认为历史书籍的写作似乎应以通俗易懂为好,正如我们的二十四史,我们的史部典籍,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史书对于古人都是通俗易懂的文献。而纪传体史书,就好比是人物的传记集合,而在这一集合中透露着历史。即使我们看今天所谓的二十四史,潜在的障碍也仅仅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而不是历史书法的原因。

而史书中那些文笔优美的文章,更是学习古汉语者不可或缺的文献。可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史学文章,那些呆板的格式比起明清的八股文似乎好不到哪儿去,可是真正的史学大师却是凤毛麟角。刻板凝固的历史书法的格式阻碍了历史的普及,作为大众读者,很少会触及那些专业的史学文章。

比如《历史研究》这样的杂志,一般的读者很少会涉猎,读者似乎更喜欢诸如《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上面的有关历史的文章,因为这上面的文章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这说明我们在普及历史方面还欠缺很多,历史不应该是晴天。

《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史书在宋神宗为其赐名时有这么一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句话说明了历史的鉴戒功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说的是这个意思。

但是,对历史的研究不利于历史警示功能的发挥。若是历史仅仅只作为少数的学究的研究对象,我们的历史则不能为广大人民所知,我们也就无法开展广泛地历史**,历史的鉴戒功能就会大打折扣。作者主张,历史的书写应该通俗易懂,贴近大众,而不是冷血乏味。历史应该是读者喜欢听和看的形式。

正如《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过一句话,“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很赞同这句话,其实,原来丰富多彩的历史是我们未来的历史学家写得,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亵渎。只有有趣的历史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历史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但笔者主张历史写法应该通俗并不等同于历史应该戏说,历史可以细说但不能戏说。一部接一部的历史剧更受欢迎,但它传播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一种艺术形式。可是若是观者读者不能很好的分辨,那么经过戏说后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会误导我们的观点。

同样,错误的历史认识和不准确的历史也不利于历史预警功能的发挥。一些**家演绎历史,创造了不少演义**,但演义绝对不可以等同于历史。正如黎东方教授自己所说:

“称这种演义家为历史**家,实在是既侮辱了历史,也侮辱了**”。

《细说明朝》全书虽然只有300余页,但是我们不难看出黎东方教授深厚的学养、治学的严谨还有对历史知识掌握之娴熟。例如,书中对明代官制的解读,简洁而且题。虽然简明扼要,但重要的衙门机构仍在,对官职的点评也相当准确到位。作者先从甲、里、州、县地方基层机构说起,转而说至省以及地方的最高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而后再论及巡抚、总督这一似是而非的地方长官。

军民匠户籍、五军都督府、卫所等等都一一提及,以至**的六部行政官,科道官监察官、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司法系统,另外还有三公三孤詹事府翰林院内阁等等一系列的机构作者是一个不少,而对于影响明朝政局巨大的宦官二十四衙门作者也做了细腻的解析。

作为通俗读物,该书有一显著的特点为其他讲述明史的书籍所不及,那就是书中对北元(高丽人创造的名词,明朝称之为“鞑靼”)史的记载。由于笔者知识面所限,笔者在其他记述明史的书中鲜有看到关于北元史的记载。而一般来说,即使有这方面的记载,也都是列为蒙古国,先列为瓦剌,后列为鞑靼,几乎没有北方元。

这一点上,黎东方教授独树一帜。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北元的概况,而且描述了北元的内部情况。此外,书中还有一个长达9页的北元皇室,可以让我们对北元统治者的传承一目了然。另外,书中还有专门的章节对北元重要首领的介绍,如也先、达延汗、俺答等人。

为了能将北元的传袭世系,作者不仅仅要参考《明史·鞑靼传》,还要参阅**柯绍忞的《新元史》,这两书还不够还要参考《蒙古游牧记》、《蒙古源流》等书,只有这样才能以求对北元史的真实可信。

该书还有一点笔者认为很有特色就是作者黎东方教授对明史中那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不同人物的独特评价鲜明的反映出作者对那些人物的观点。以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例,“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都是失败的人……然而这三人之间大有分别:刘福通是英雄,使君子;徐寿辉是浑浑噩噩的匹夫;陈友谅呢,是害友弑君、无德无能而妄自尊大的典型小人。

”述及张士诚,作者又说:“和陈友谅比起来,张士诚略高一筹:他既未害友,亦未弑君。

”“然而,他不是英雄,不是君子,也不是良民。他的出身是一个兼卖私盐的官盐贩子,一生,直到称王失败而死,唯利是图。”但作者最后认为张士诚还算有种,因为张被朱元璋打败后不降自缢而死。

再举一例子是明朝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此人因靖难之役中忠于建文帝,朱棣称帝后誓死不降朱棣,被灭十族,得有忠名。但笔者认为,此人空有忠名,忠而不孝。

为一己之忠而使全族惨遭屠戮,可谓不孝,对不起名字中的一孝字。自古忠孝不可两全,去孝而得忠自然无可厚非。书中黎教授对于方孝孺被灭十族有这样的评述,“到了今天,我们依然感觉到这位方孝孺虽则早已和他‘十足’引颈就戮,而精神上并不曾死”。

这说明黎东方教授对牺牲生命、孝义的态度是积极的。

黎教授最欣赏的人物,张居正应该算一个。作为一个个体讲述,在这本并不算厚的书中,张居正的一章长达11页,确属少见。张居正确实为一“磊落奇伟之人”,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成进士,后入翰林院,未曾就任过地方官,隆庆元年入阁为大学士,万历初任首辅直至去世。

他知人善任,能够选贤任能,只要有能力,不避私人。张居正当政时,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方逢时、潘季驯等一大批能干的**都能寻求自己的政策。他改革行政体制,注重行政的系统,创“一条鞭”法,使那时的明朝为之一振。

黎教授认为,若是张死后,“继起有人,能够像他一样综合名实,替国家办事,明朝也不至于在六十二年以后便亡”。基于张居正如此大的影响,黎东方教授给予张居正这样的评价:“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

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和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与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佐与地方官的名实。

”其实若是仔细读过《细说中国》一书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独立成章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正面人物,都是贤臣良将,而没有恶人可以独为一章。再次,笔者揣测这是黎教授的历史写法,黎教授在书中宣扬的更多的是“善”的价值观,也就是要隐恶扬善,宣扬行善,而不要坏人坏事的彰显。这也就是说,黎教授更习惯于从正面将处世的方法讲述出,从善的方面去引导,而不是通过反面的例子让读者去反思。

明朝的皇帝,恶者为多。明代的君权极大,而能够有能力行使这极大权力的,仅有太祖、成祖。仁宣二帝有三杨辅佐,景帝与孝宗亦差强人意,其余的非昏即愚。

几句话虽然简短,但却是一语中的,精准到位。

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看,细说体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体裁。而在这样的一本书中,要讲事件,需要纪事本末体;讲人物,需要纪传体;讲皇帝,需要编年体;讲制度,需要典制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著成此书,不仅仅需要的史识,更需要史才。

讲述历史,是一种能力。尤其是通史著作,更需要此能力。在浩瀚的史海中,那么多的历史人物,那么多的历史事件,那么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需要的是取舍。

尤其是这样一册简明的通史著作,对历史上的人、物、事进行取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阅读黎东方教授的《细说明朝》可以学到很多:明朝历史的基本史学知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观点,史学编纂的体裁以及从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作者深厚的史学学养。这些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可以看到的,也是可以感受到的,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注:笔者所称的小史并非指史学本身的大小,因为史学自身本无大小,而是指该书部头小,方便阅读,故而称小)

"东方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