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发布时间: 2024.10.11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必备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f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 试管架

大试管3支小烧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体(AgNO3溶液)。]

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3

五、图片展示

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 3、 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 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 资料“绿色化学”。

6、

六、探究小结

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

七、课堂整理

1、

2、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篇2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掌握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的氧化反应,跟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够分析比较铁与镁、锌、铜等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能够判断铁分别与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的主要原因及防锈的主要方法;

4、进一步学会对比、比较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假设验证探究的思维方式,辩证的认识外因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5、参与试验探究认识铁的化学性质活动,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体会动手试验自己获得铁的性质的知识的'成功愉悦,保持学习的兴趣;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教学模式:

边讲边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式。

教学过程:

引入:

展示课件1:《钢铁的广泛应用》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实物:电磁铁中的铁心、铁片、铁丝、铁块、弯曲铁丝,磁铁吸引铁片。

学生观察回答: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良好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

阅读教材P120:密度7.86g/cm3、熔点(M.P)1535℃、沸点(B.P)2750℃、电和热的导体。

二、铁的化学性质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演示实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板书:1.铁跟氧气的反应

分析:3Fe+2O2Fe3O4氧化反应

讨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设问: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展示课件2:

先假设:①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②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③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演示探索实验: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验证:(3)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生锈假设①不成立。

(2)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明显变化假设②不成立。

(1)试管中刚接触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锈假设③成立。

阅读P120,学生得出结论: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展示课件3:

铁生锈:主要是铁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追问: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由生锈的条件去分析,隔绝空气和水……

展示课件4:钢铁的防锈

防锈: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展示:归纳:

小结:

展示课件5: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2.铁跟酸的反应: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学生实验:向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已放在试管中),一、三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稀H2SO4,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展示课件6:结论

(1)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2)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镁、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铜最不活泼。

展示课件7:练习一

(1)铁丝与盐酸反应中,铁()进入溶液中,()从溶液中逸出。铁丝取出后,质量(),溶液质量()。

3.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学生实验:向试管中放入小铁钉(5根),加入3mL硫酸铜的溶液(或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或小刀等)。

学生:

观察、回答:

说明、解释:铁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将铜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讨论:质量比5663.5

再次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而铜却不能把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展示课件8:练习二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被溶解进入溶液,()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覆盖在()表面,使铁丝的质量(),溶液质量()。

阅读P121:古代“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师生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讲述:相同物质的铁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如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铁跟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讨论题:

(1)如右图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请问:在a、b、c三处,哪一处最容易生锈?

(2)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到平衡,各注入相同质量的稀硫酸,然后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一块铁,右边烧杯中放入同样质量的锌。铁和锌全部溶解,问:在溶解过程中至完全溶解后,天平的指针有何变化?为什么?

评价反馈题:(另附)

作业:

1.继续观察、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索”,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锈提出建议。(2周后交)

2.P122(1)填在书上。(2)(3)(4)做在练习本上。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篇3

一、因势利导,纠正中拓展

[教学实录]师:出示一瓶氧气,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看后立即回答)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注意:契机出现,“无味”怎么能看出来呢?!)

师:大伙有没有观察氧气的气味?

生:没有。

师:任何事物的结论应在观察后再得出。那么,应该如何观察氧气的气味呢?

……

[评述]首先,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发展与建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第二,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要比在训练后再解决的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此时学生更易理解产生错误的原因、后果等,同时增强了对正确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达到了“知其所以然”的.成效。

二、现象中设疑,自然条件中解秘

[教学实录]师:(根据课件展示的固态氧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固态氧在空气中表面是白色的,而不是淡蓝色呢?

生:这可能是固态氧表面结了一层冰?

师:OK!为什么会结一层冰呢?

……

师:(根据课件展示的液氧的图片)提问:盛液氧的烧杯口不断涌现的雾状物质都是氧气吗?为什么?

生:其中有冷凝形成的水蒸气。……

师:我们在描述现象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条件,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结论。

[评述]即时“捕捉”实验现象中的疑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仔细观察的科学素养。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改实验难点为探究,扩展学习视野,培养科学理念

[教学实录]其一:关于氧气能否溶于水的探究。

师:出示一瓶氧气和一杯蒸馏水,其它实验用品自己确定,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氧气的溶解性。

生:(分组讨论,提出设想)

师:(引导)蒸馏水中能否养金鱼?蒸馏水注入氧气瓶后呢?

注意设计对比实验。

生:(一人发言、其他补充)在集气瓶中小心注入半瓶蒸馏水,盖好玻璃片,振荡后放入一条小金鱼;在蒸馏水的烧杯中也放入一条小金鱼,进行对比观察。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能否复燃。

师:进行演示。

……

其二:关于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探究。

师:(分三步进行演示)取香烟包装盒内的铝箔为原料,盛氧气的集气瓶为125mL。

⑴将铝箔卷起若干层,一端接着铁丝,

另一端包裹一根火柴。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后,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没有燃烧;

⑵将铝箔裁成约1~1.5cm宽的长条,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加热,当铝箔大面积发红后,迅速移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也没有燃烧;

⑶再取一长条宽约1~1.5cm的铝箔,一端包裹着火柴,另一端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点燃,当火柴烧到近半时,将铝箔前端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的瓶颈处,待火柴将烧完时前端铝箔出现亮点,再将铝箔渐渐伸入集气瓶中,可见铝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白光。

(投影讨论题)①铝箔能不能燃烧?

生:铝箔在空气中通常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可以燃烧,但要注意反应物的量与反应的条件。

(投影讨论题)②实验⑴中铝箔为什么没能燃烧?

生:因为铝箔的用量过多,而且卷了几层,不利于与氧气接触。

(投影讨论题)③有的同学在做实验时总是取很多量的药品进行实验,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生:如果随意增加反应物的量,不仅对反应不利,还可能造成反应无法进行。

(投影讨论题)④实验⑵中铝箔为什么也没能燃烧呢?

生:反应的条件不当,反应时所需要的温度不够。

(投影讨论题)⑤有的同学在写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时,经常不写反应条件,这样有什么不对之处?

生:相关的反应如果条件缺乏,或达不到要求,反应往往不能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式事实上是不成立的。

[评述]将教师原来在“后台”进行的实验探究,直接引入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促使学生知识构建与学习方法同步进行,也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时能从多角度进行变换思维与探索。讨论题的设计最后的落点基本上是学生实验与练习中易出现错误之处,因此实用性较强。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篇4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

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5ml的过氧化氢溶液。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察现象。

2、 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试管口,观察现象。

3、 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依据是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 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 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 (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 色 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

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

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 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

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SO42-

KNO3=K++NO3-

NH4Cl=NH4++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2)氯化铁溶液(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六、说板书设计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水溶液、熔融状态

2.电解质的电离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 、难点: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无__色_无__味的_气_体__,_不易_溶解于水,比空气_略_重__。

2.液态氧为_淡_蓝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物_理__变化。

什么是化学性质?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做课堂练习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加深记忆

及时反馈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与带火星的木条反应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实验来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记录

观察、记录。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2.氧气与硫反应

展示硫粉

1观察硫粉的色态 2 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3 把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4 生成物有气味吗

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3.氧气与铝箔反应

1.观察铝箔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铝箔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防止高温的生成物落到瓶底而炸裂集气瓶

怎样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铝 + 氧气 —— 氧化铝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铝箔是银白色的固体,一端裹着火柴。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1.氧气能与木条、硫、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回答:氧气

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化学反应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1、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变化

2、什么是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两者:前者为过程,后者为结果。

回忆

分析、归纳并回答。

例子: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煤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石蜡的熔化、水蒸发成水蒸气、木材变成桌子等都是物理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在化学反应中,还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记:

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

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表4-6“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初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以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可以为碱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课程改革的特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小组合作能力。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够清楚。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强化对酸的认知。从对盐酸、硫酸两种特殊物质的学习,推广到这一类物质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交流讨论,总结酸的通性及原因,了解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反思与交流,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

难点: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及酸的通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指导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初中化学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