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富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0.07

国富论读后感锦集。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国富论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国富论读后感(篇1)

国富论读后感

今天开会遇到中国地质大学的师弟,说是在关注我空间,关注学生的读后感,很有感触,看来,这些读书笔记提供了交流的素材,其实这一篇是小黄提交的第一篇,当时他没具名,就没有公布。

国富论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听说国富论是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当时其实很想看这本书,但是高中没有太多时间,记得还是在学***路的开辟那一章的时候第一次听老师讲到了亚当斯密与他的国富论。今年,当我还是一个大二的时候,我终于花了很长时间读那本书,我深深地感到。

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让人真的很茫然,主要是太多了,密密麻麻的全是字,让人很无语,不过当我静下心来人人真真看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亚当斯密的思想。尤其是在他那个时代,十八世纪的英国。一位经济学家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和社会分工理论,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我们当前的经济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实《国富论》中所表述的社会分工思想,它通俗易懂,是以pin为主题的生动例证。一个拉钢丝,一个拉直,一个切割,一个磨钢丝的一端,一个磨另一端以适应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

装圆头,刷白,甚至包装都是专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亚当斯密在1773236年前系统地提出了分工的概念。事实上,在亚当·斯密提出分工概念之前,分工概念是无意识存在的,但没有系统的科学分工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

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实例表明,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率,产生新的思想。以至现在的**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团体军队系统教育机构都有各组织的分工,将来分工还要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自然就来了。

一个国家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更为重要。

这只是亚当斯密的思想的冰山一角而已,《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面浓墨重彩的社会分工理论外,亚当斯密斯密还谈到了货币、价值理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等学说。所有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最有影响的是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我想,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不仅是对他当时的思想惊叹,更是认识到了思想和哲学的重要性。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上,技术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经济基础。但是,思想的变革更需要有先行性。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把思想放在第一位,就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样,对法国革命和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技术的发展,即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为我们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这也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崛起的必要条件。新思想的出现和对人类精神的影响,我认为需要与技术的进步相匹配。如果我们没有先进思想的洗礼,那么我们和原始人又什么区别呢?即是技术进步,愚蠢的想法也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倒退

野蛮人又有什么区别。

目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也正在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改善。

我只是个学生。我甚至可能达不到未来影响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高度,但我认为这一思想应该继续下去。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缺失和精神世界畸形值得我们关注。即使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也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要组成部分。

我们有一个大的框架和大的方向,但我们需要从细节开始。意识形态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察觉的。我们真的不应该强迫我们的青少年在大学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说心里话我觉得这只能让学生更加抵制我们的思想理论建设。

从学生的角度看,有多少人在认真听讲?我觉得,我们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给我们去研究我们所感兴趣的。

总之,这就是《国富论》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东西,也许不足以介绍亚当·斯密思想的精髓,那些专家学者的观点比我的更为精辟。仅仅是个人的一点儿愚见。不过,最终,还是不得不感谢这位十八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为我们的社会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对他闪光的睿智的惊叹!

国富论读后感(篇2)

亚当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从国家财富的来源——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分工。他开始因为分工而交换,谈论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然后探讨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组成部分——工资、地租和利润。《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商业和商业事务,支持低关税和自由贸易,对政个19世纪的政府政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国富论》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亚当斯密说过: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在《国富论》中首先谈到了分工和货币的起源和用途。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

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只有各成员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因而分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以前人们交换东西,很不方便。以货币为交换媒介,实现货物的最大流通。

其次,亚当斯密谈到了国家财富的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进出口关系,如何运用税收等手段增加国民财富。这也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

在个国,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着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

没有国民财富的增长,就没有劳动需求的增长。

最后,亚当斯密对两种政治经济体系作了比较和分析。重商重农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点,也是区别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亚当斯密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他希望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我调节的社会经济秩序。他认为,政府只需要维护和平,建立严格的执法体系,提供教育等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务。

政府不需要干预经济事务,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自然会为公共利益作出最大的贡献。自由的社会经济体制是市场顺利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位学者对世界的超凡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正如马克斯所说,亚当·斯密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读后感(篇3)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书之一, 首次提出“无形的手”的概念。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家财富的来源——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分工。因为分工而交换。它讨论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然后探讨了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组成部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比如,一个有需求的产品供不应求,它的价格自然会上涨,而价格的上涨会使生产者获得更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希望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

没有人有意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问题已经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第5部分中找到,该部分列出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它们因缺乏资源、战争或糟糕的政府政策而受到阻碍,否则这些阶段将继续下去。这四个阶段是:

狩猎的第一个“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个阶段,封建主义或庄园农业的第三个阶段,以及商业相互依存的第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狩猎阶段,“没有财产,因此没有既定的行政长官或正式的司法行政。

随着牛羊群的出现,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有“可怕”的军队,还有不可或缺的法治堡垒。史密思思想的核心是这一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而特权是自然法所不能维护的。

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史密斯将这一演变描述为一个从封建主义到需要一种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制度是由市场而不是行业协会决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由政府限制的。这后来被称为自由放任自本主义,史密斯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

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不断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明显相似。但也有一个重大区别:马克思主义制度的最后推动力是阶级斗争。在史密斯哲学史上,主要的驱动机制是“人性”,它是由自我完善的欲望驱动和理性引导的。

为何这本书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阅读过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本书虽然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当中的经济学思想却十分缜密,确实可以称的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里面的很多思想仍为我们现在所用,经久不衰。

劳动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们最早上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时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促进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这些思想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其雏形却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

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这使亚当·斯密充分认识到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工人的目的是减少劳动,提高工资,与资本家谈判,甚至罢工和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

《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即使在英法战争中,英国也用自己的财富购买先进武器消灭法国军队,而这些财富是通过出售英国人卖给法国军队购买军装的棉布而获得的。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

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

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国富论》的理解有限,但是我相信亚当·斯密的理论对于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意义的,现代人有必要结合当前实际去分析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与时俱进的意义。

国富论读后感(篇4)

在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几个模块中,我尤其钟爱《经济生活》,但囿于自己的理论功底不知如何充电,于是网上咨询各路大侠。在他们所列的读书清单中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暑假期间,我看了一眼。虽然我看到了光明和阴影,但我感受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气息,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位系统阐释者。1776年5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初稿发表宣告古典经济学的诞生。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构建了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理论体系,被人们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恩格斯称其为“政治经济学中的路德”; 凯恩斯说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可见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国富论》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货币的重要性。

他反对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主要价值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强调,分工会导致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并抨击了一系列阻碍工业发展的腐败和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保护自由市场和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看似无序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它自动倾向于生产最急需的商品数量。比如,一个有需求的产品供不应求,它的价格自然会上涨,而价格的上涨会使生产者获得更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希望生产这种产品。

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没有人有意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问题已经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这就是亚当·斯密所勾勒的“看不见的手”从“自利”导向“利他”的路径。亚当·斯密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和谐统一起来,使我们知道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

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对史密斯来说,利他主已可能是一种值得称赞的人性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不仅关心他的物质福利,而且也关心他的荣誉。

更重要的是,对斯密来说,利已是社会理论中的“运动原理”,就像吸引力是牛顿物理学中的运动原理一样。

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是促进国家财富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坚决反对高关税和政府干预商业和自由市场。他断言,这种干预几乎总是会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更高的代价。

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在2014年1月14日连续第20年获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称号,新加坡排名第二。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每年联合发布经济自由指数。在2014份报告中,香港被列为最自由的经济体,其次是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瑞士。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理念都不是市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调节。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年来,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很不成熟,在许多领域还存在垄断、诚信缺失等现象。

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但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错,而是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政府行为太多。政府切不能以为没了政府,市场经济就会陷于混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关心自身利益的人,而不是政府。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小政府,大社会”, 管理得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因此,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把政府的冤枉之手变成市场之手,增强企业和市场的活力。

国富论读后感(篇5)

论《国富论》的“自由主义”

古巴作家伊塔诺·卡尔维诺曾说:“经典就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是我们初读,也好像是一本重温的书。”毫无疑问,《国富论》就是学术中的经典。

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支持低关税和自由**,对整个19世纪**政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此书中,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目标:“富国”和“裕民”。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国民财富的增加。

因此,增加国民财富是史密斯经济理论的研究课题。要增加国民财富,必须解决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即:(1)什么是国民财富;(2)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前者是指国民财富的性质,后者是指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这也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标题的含义所在。

《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虽然在斯密以前的学者中,已经有很多人提出和抒发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但是只有到了斯密那里,经济自由主义这座大厦才有了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才能历经岁月耸立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坐标。

贯穿斯密整部的《国富论》,斯密在各个部分或正面或侧面的阐述了他的自由主义,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史密斯的经济自由主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自由主义的内涵和本质始终具有时代特征。史密斯指出,经济自由主义产生的原因,离不开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

他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革,这使他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才是更好地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达到“富国裕民”的目标。他在格拉斯哥大学教书时提倡放任政策,大力支持瓦特的蒸汽机制造业,从中可以看出经济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但实实上,从来没有绝对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而是两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点。

而且只一点也绝非固定的一个最优点,而是随时代和具体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向不同的方向偏移。

其次,史密斯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坚持并不是无条件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史密斯的经济自由主义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限制。

第二,史密斯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步不可能实现的。在《国富论》中,他指出了**的三种职能,即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以看出,史密斯在鼓励促进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在特定领域的特殊作用。

作为经济学大师,他肯定意识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经济运行时有一定盲目性,市场绝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他认为在出现有损于自然经济秩序是,应由**出面干涉或经营。

第三,作为一位伟大的苏格兰思想家,史密斯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特征。尽管斯密在《国富论》的论述以经济自由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信念,但他并没有专门地系统论述该问题,而是把他的经济自由主义穿插在各具体问题的论述中。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这是人的本能、人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利己需求支配下,人类形成了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纪人”的利己心。对于这一点,史密斯用了具体而生动的解释。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贯穿《国富论》的灵魂。在他的思想中,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提升应该建立在自由经济的基础上。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

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尽管“看不见的手”、“斯密教条”、“斯密问题”等饱受争议,斯密本人也有意无意地将重商主义予以丑化、漫画化,他的一些理论在今人看来也显得过于保守等,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经济学之父”的美誉。如果说牛顿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那么史密斯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使他和他的时代之前的所有经济学家黯然失色。

史米斯创立的古典经济学与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一样,是从无知到科学的起点,为现代工业文明奠定了哲学基础。金融危机后,张维迎在其文章《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里称:“在我看来,这次危机也许是复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彻底埋葬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机会。

”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本质上也是属于斯密的。作为亚当·斯密的后人,作为“自由之子”,哈耶克等人在自由主义最困难的年代里,成为自由主义的守护天使,坚定地捍卫着自由市场经济。而联系到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的明显的“国进民退”等现象,我们更是应该反思,应该呐喊,应该更坚定地相信:

只有自由市场经济才能促进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和进步。

国富论读后感(篇6)

记得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的时候那时我还在上初中,那本书就放在我家的书架上,爸爸会时常拿出来翻阅,封面上那位带着白色卷发穿着西装的那位英国绅士给我很深的印象,但那时的我对这本著作仅仅是熟识封面而已,不明白爸爸为何钟情于这本不是很厚封面和装订没有任何亮点的书。再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今年暑假,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夏夜,这本书再次出现在了爸爸的书桌上,封面还是那个熟悉的卷发绅士只是书更加破旧了,我好奇的拿过来翻了翻。呵呵,这随便的一翻便是接着细细品读了十二天。

一本看上去很枯燥乏味的经济学理论著作,竟然能吸引我拜读十二天,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国富论》虽然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山之石,但绝非我所看过的那种满篇枯燥数据理论的呆板之作,它明显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国富论》不会让我这个非经济专业的门外汉产生“读的到是缘分看不懂是天分”的想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所蕴含的复杂意义,说明了深刻的道理,这是我读完整本书后最深切的感受。亚当斯密通过他在英国多年的观察和积累,用一个个鲜活的数据故事细腻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有趣的十八世纪下半期的英国风情画。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和劳动产品自然分配给各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本篇我不想多写我通读这本经济学圣经后对整本著作的归纳和总结,因为这些已经被我们这些后人归纳了一遍又一遍,作为一名非经济专业的大二学生,我真的对自己的语言归纳能力不是那么自信,在这就不班门弄斧了吧。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国富论》发表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这是一个充满了创新和机遇的年份,这一年美国发表召开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英国博尔登.瓦特蒸汽机在煤矿向公众展示其工作状态。

中国是在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并开始了金川战争。这一年欧美政治领域和科技领域都在酝酿着巨变,中国还在康乾盛世的“**上国”的旧梦中自我陶醉。尽管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现在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例如:

分工、商品**、价值和最著名的“看不见的手”。但如果我们认为这些理论是240年前提出的,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亚当·斯密对世界的深刻见解。蒸汽机为世界前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国富论》里的理论则告诉我们如何使用这种动力。

其次,除了深刻的理论之外,亚当·斯密的风格也很酷、犀利、有趣。譬如在谈及劳动工资时,他就不无冷静地调侃道:“贫穷虽然无疑地会使人不想结婚,却并不总是阻止人们结婚,贫穷似乎还有利于生育。

……却极端的不利于子女的养育。”反映出当时乃至是现在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他说: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虽然他主观上是利己的,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必然会把资本用于最有利于社会的方面。”这句话说的确实是质朴和犀利。

另外在《国富论》中还三次提到了中国,这也是我印象很深刻的。第一处:“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土地耕作得最好、人民最勤劳、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似乎长期停滞不前。500多年前访问过中国的马可·波罗曾对它的耕作、制造业以及众多的人口做过详尽的描述,然而它们与今天到过中国的旅游者的描述还几乎相同。”这里反映了当时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封建社会,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国仍然在原地踏步。

第二处:“中国下层人民的穷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程度。据说,在邻近的广州地区,有成百上千的家庭在陆地上没有住所,在河港的小渔船上生活多年。

他们发现的食物太差了,以至于欧洲船上剩下的最脏的食物变成了他们急于打捞的对象。”反映了当时所谓的康乾盛世只是统治者的歌舞升平,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无太大的改观。第三处:

“然而,中国虽然可能是停滞了,不过似乎还并未后退。这里没有被居民遗弃的城镇,也没有被开垦过的荒地。”虽然亚当斯密没有亲自来过中国,但是他描述当时的中国还是很确切合理的。

亚当·斯密的防守技巧和推理能力也非常成功。审慎态度随处可见。论述中多处使用了“似乎”一词,竭力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并对某些理论作出调整和让步。

这种方法使结论更符合实际。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这也不幸地导致了一些不精确的结论。

事实上,《国富论》里的一些局限性可以用边际效应来解释。所以,我认为,在《国富论》里是有现代经济学的种子的。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如物理学中的牛顿,虽然用现在的理论来看都有一些小瑕疵,但是这完全不能影响《国富论》是一部有着深刻影响力的跨时代作品的地位。

现在我知道爸爸为何一直喜欢读这本《国富论》了,也许当我下一次在读这本巨著后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想。让我再看看封面。看看离我两个半世纪远的英国卷发绅士。怀着深深的敬意,我把书放在书架上

国富论读后感(篇7)

斯密在第一章《论劳动分工》中论述了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它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工人之间流程转换的时间损失,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特别是进入大型机械生产后,日益精细的分工加速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在现代汽车生产领域,各种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工。他以制针业为例,一个工人没有受过制针培训,且不熟悉制针使用的机器,无论如何努力,也许他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针,但如果进行分工,第一个人抽丝,第二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销尖,第五个人将顶端磨光以便安装针头,每道工序由不同的人操作,则每天可以生产几千只针。英国生产的铁器和粗毛织物远远优胜于法国,其原因在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因分工而提高,工作之间因链接交换而损失的时间更少,机械的发明为劳动者提供了便利,简化了工作,劳动者的工作量随之极大提升。

斯密在第二章《论劳动分工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劳动分工源于人类互通有无,相互交易的商品倾向,这种倾向为人类所特有。然而,分工并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因为人们交流的目的是为了造福自己,而不是造福他人。这种交换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存在的,最终导致职业分化和社会财富的显著增长。

我们所需要的食物不是从面包师、酿酒师、屠夫的恩典中获得的,而是从他们的私利中获得的。自从产生分工,每个人所生产的产品便只能满足自己一部分的需求,而若想满足自己其他的需求,便不得不用自己的产品同其他人进行交换。因此,正是彼此的未满足的需求促使人们交流并将劳动分工与人的才能联系起来。

就如同自己去超市购物,如想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就不得不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只不过这种形式不是无物交换,而是以货币为交换媒介,更为先进。

斯密在第三章《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一文中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对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场交换能力的大小的影响,而一国内陆市场的范围又受限于邻近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数量,由于水路运输较陆路开拓的市场更为广阔,因而早起分工的变革都使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内陆延伸。本文的写作原因简单易懂。例如,在中国,为什么银行只存在于大城镇而不存在于偏远的农村地区?正是因为城市对银行业务的需求大于农村。

因此,功能齐全的银行只存在于大的城镇,而在农村地区,只存在着一下业务单一,职能简单的小型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

斯密在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一文中指出,货币产生于人类早期互通有无的交换过程当中,是所有商业交换的媒介,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价值尺度,并随商品交换参与流通。货币与商品之间进行交换所遵循的法则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表现为特定物品的效用,而交换价值表现为其它货物的购买力。在当前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货币的表现形式比较突出,有电子货币、信用货币等多种形式。

货币就如同自己的影子一样,如影随形,时刻伴在我们左右。如果没有货币,经济就像血管里形成了血栓,社会生产难以循环进行,阻碍相互间交换,我们的生活将会陷入混乱。斯密说:

“我相信,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的。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次第削减。”如同当今社会,当一国**发行过多的货币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货币便会贬值,物价**。

在现在,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底盘和车身在法国生产,发动机在英国生产,轮胎和汽车用玻璃在荷兰生产,车锁、方向盘、油箱及前轮在德国生产,输油管在挪威生产,传动皮带在丹麦生产,散热器和供暖系统在奥地利生产,车轴和挡风玻璃在日本生产,迈速表在瑞士生产,一般汽车用玻璃和汽缸在意大利生产,空气滤清器、电池和后视镜在西班牙生产,汽车音响系统在加拿大生产,美国自己只生产后轮和雨刷,最后在英国的哈利伍德组装。这种高度的企业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法国丰富的钢铁资源,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莱茵河的便利交通航运,利用瑞士制表工业的优势等,在这些经济发达,市场范围广阔,地区间联系密切的国家进行生产,使国际分工成为企业内分工的附属,企业生产本身实现国际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日益精细化的分工加速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但史密斯的分工受到该地区市场范围的限制。现代的产品并不只是为了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产,在交通日益便利的今天,中国生产的芭比娃娃可以供给美国的消费者,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可以供给日本的企业,阿联酋的石油也可以供给给法国的消费者,因此,在交通运输高度发达的今天,市场范围极度扩展,劳动分工并不止局限于本地的消费市场。

王哲2010020807

国富论读后感(篇8)

翻读《国富论》,最让我触动的就是思想的力量,诚如作者提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但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每一点进步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例如,分工的概念,亚当·斯密举了一个别针制造业的例子:

一个人拉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割,一个人磨铁丝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安装圆头。要做成圆头,我们需要做两三种不同的手术。安装圆头,刷白漆,甚至包装,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

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对亚当·斯密个人思想的力量钦佩不已,他在1773年也就是242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事实上,在亚当·斯密提出分工概念之前,分工概念是无意识存在的,但没有系统的科学分工概念,现在它存在于社会的所有组织中,甚至可以说分工改变了世界。分工的优点很多,包括,可以增加劳动者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节约一个人由一道工序转到另外一道工序的时间,减少管理压力;更容易促使劳动发明促进自己简化工序的发明。

因此,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有组织的分工,如**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

可以说,分工在现代社会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各行各业都在各自领域内创造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当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而其中思想是第一位的。由此,我联想起克强总理今天上半年的6次国内考察,涉及国有企业、创业大街、金融机构、社区、国家部委等,多次提及“创新”、“改革”、“互联网+”,这些词的提出,可以说,都和总理对当前“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紧密相关,而这些思考的落实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站在行业发展的至高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在行业内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创造力才有可能实现,因为没有智力资本、文化思想的支撑,大到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小到一个单位,只会大而不强,无法引领发展潮流,无法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国富论读后感(篇9)

读《国富论》有感

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谈经济体制改革

摘要**和市场是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活动协调的两大机制。中国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确立,但计划经济的思想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不排除**干预的体制,它很容易成为恢复或加强旧体制的基础。

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与市场的关系及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改革

一、理顺**和市场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与市场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行为往往表现在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上,而市场功能往往表现在供求、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上,它们紧密相关、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

近年来,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初步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比较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它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经济生活中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现象或多或少带有**竞争的影子。

**过多地介入市场微观层面,很难从全局的角度来实施总体规划,这势必削弱其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甚至导致一些管理职能的扭曲。亚当·斯密告诉我们,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能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

但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把市场经济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也有失灵的地方。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的监督。没有**的严格监管,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

目前,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厘清**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厘清**与市场的界限。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市场主体。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守望者,职能更符合市场关系。

市场经济跟**监管必须是有机统一的。必要的**干预是应该的。但不能说主要是中共的干预。不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调节经济和配置资源。

如果**管理和监管的范围合理度超过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者干预方向错误,其结果将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寻求**行为与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使**行为既能调整经济,弥补市场功能的失灵,又能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和错位。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权力边界,不能在与市场的关系上取代市场,也不能用公权力招揽生意。

我们需要的是有限的和有效的**。强化**作用,是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提供市场所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以便提升市场,而不是用**的强制力量去驾驭市场、压抑市场和取代市场。

因此,**对市场的过多干预、不适当的干预应该尽可能少,也就是说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经济资源配置的决策应该留给市场,**干预经济应该是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方式应该更适当,过多的行政许可和行政管制是没有必要的。各级**必须下决心放手管那些不应该管或者管不好的事情、改善应当管又没有管或者没管好的情况。当市场存在着很严重的失灵,**发挥某些形式的主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2、 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就是要解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市起决定性作用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配置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就现阶段而言,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市场资源要素的流通和聚集受市场价值规律的支配。为此,《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决定》还指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对我国部分领域仍然存在的行政垄断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

《决定》同时就这些方面关键环节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的都交给市场,**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改革,打通**竞争环节。

**定价范围主要限于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以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形成机制,注重市场形成作用。”《决定》还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逐渐放开对农村土地这一重要市场资源的束缚,要求对农村土地入市做出规划,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这是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市场主体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市场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多轮市场化改造,但仍存在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国有企业所具备的某些“独特”资源影响了市场的平等性要求,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等。

为此,《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进一步去除国企的行政色彩,强化市场公平竞争,《决定》指出:

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针对国企领导的行政背景等突出问题,《决定》提出:

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第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准确定位宏观调控。《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这表明,宏观调控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而非直接的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在国家整体层面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的经济结构协调,避免区域、系统性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不能由于紧急或危机状态下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而否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忽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宏观调控应当将**的政策如何撬动市场力量作为考虑的重点,而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场的行为应避免过度,同时要考虑经济运行恢复常态时的“淡出”安排。因此,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三、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作用,但市场作用和**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优化**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要求转变**职能。

第一,转变**职能,必须明晰**与市场的不同职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应该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主体。**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主要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转变**职能要求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决策的关系。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分散决策,但**却存在很强的“集中偏好”,就难于根据走向市场经济的实际进程切实转变职能,反而会把不适当的决策“强加”给市场,甚至代替市场选择。这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亚当·斯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所应该做的是1﹒保护国家不受其它国家侵犯。2﹒维护司法的正义。

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在履行这些职责时,**也要考虑引入竞争机制。明确了**与市场的不同职能,**要引导产业的升级发展,就会避免直接干预,尽量通过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来实现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

第二,转变**职能,必须加强**公共服务。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应当着力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挥**积极职能、防范市场失灵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决定了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失败的被淘汰者。

而即使是市场竞争的优胜者,有时也难免因为天灾人祸的影响而遭遇难以为继的危机。

公平的保障体系能够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免除后顾之忧,促进市场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设主体是**。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与其公共职能的定位高度相关。

第三,转变**职能,必须以建设法治**为导向,落实放权、限权、分权。三中全会《决定》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落实这些放权要求,有利于调动社会的积极性,有利于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

此外,必须通过法治的手段推进法治**的建设。为此,《决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的要义在于限制公权、保障公民权利。《决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人民代表能够依法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通过制度安排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总之,只有通过真正地落实法治,才能杜绝公权力越位、缺位、错位情况的发生,促进**职能的有效转变,将权力关进笼子,进而才能真正做到充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

国富论读后感(篇10)

2010经济学基础课20101030**

一、 引言

《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美国《独立宣言》同时诞生于1776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此部书中,亚当斯密首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如果说从威廉·配弟到魁奈再到休谟,他们的理论只是建造经济学大厦的砖瓦,那么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则为古典经济学构建起了一座经济学大厦,也可以说斯密才是这座大厦的总工程师。阅读《国富论》,则是一次与大师进行穿越时空交流的体验。

二、《国富论》内容回顾

在《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商品的**,以及**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全书分为5篇: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该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

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

第四篇“***经济学体系”则在前文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际的收入”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

尽管此部书著于200多年前,是古典经济学开山之作,但是其经济学思想却缜密深刻而历久弥新,的确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主要思想可总结如下:

第一,劳动分工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自发的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在奴隶社会中间发生的第二种社会分工,促进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三次社会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时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促进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三次社会分工及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工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的观点。

第二,剩余价值论。这似乎是马克思提出的,但事实上这是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的,但他们有不同的观点。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

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第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动机主要是为了自利和追求自己的利益。自私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原动力。

他还认为,自利不值得反对或拒绝;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第四,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思想最具意义的莫过于自由主义,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此外,他还主张国家之间如个人之间的分工,大力提倡自由。

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在世界范围内消除**壁垒,公开和任何国家进行**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用自己的财富采购先进的**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正是这些例子促进了史密思思想的形成。

第五,**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的责任相当具体。他认为,**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

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富论》中的不少论点跟马克思《资本论》极为相似。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史密斯的理论。一个是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这也足见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正确性与普适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常常使我不知所措。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鞭辟入里的分析加之恰当的旁征博引,往往一针见血点明现象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读之甚快!

三、洋为中用:一种中国视角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国,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不得不说斯密对当时的中国做出了中肯客观的评价。

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从这本古老而鲜活的书中吸取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最本源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在物理学上和牛顿的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

我们曾经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幸运的是,现在我们接受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私利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第一基石。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呢?

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关心自身利益的基层群众推动,而不是由**推动。

简言之,市场经济的力量在于人民,而不是**。市场需要的是“小**”,要变管理型的**为服务型的**,**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不是一个“不”经济,而是一个知道其局限性的“不”经济。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责任是:(1)保护社会免受其他社会的暴力侵害;(2) 保护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受其他成员不公正的压迫;(3) 建立和维护具体的社会公公共程和公共制度。

从亚当·斯密的角度以及多年来中外经济改革的实践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强制性行政干预”政策确实急需深刻反思。

四、 结语

读罢此书,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令我折服,其开创经济学科理性思辨传统的创举带给我了最深的触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能把笔记本上所有的资料都筛选出来;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在写反对这种利益集团的文章。

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政治经济学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作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学学子,我们确实应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这部著作,继承大师的先进思想与科学研究方法,同时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带着睿智的头脑与朴实的良心,不断探索中国国民财富增长的途径。

"国富论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