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密度的课件

发布时间: 2024.10.07

密度的课件。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密度的课件》,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密度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主要教育目标课题引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辨物质种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看作品从学生的想法选择比较典型供大家思考,并对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密度的课件(篇2)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密度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的课件(篇4)

乔泽丰

一、教材分析

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层次。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同时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

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1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如空气、水、泥土、木头、岩石、铜、铁、铝等。

(教师同时将泡沫塑料、木块、锡块、铜块、石块、铁块、铝块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

生甲:用软硬来区别它们。如泡沫塑料、木头比较软,而石头、铜、铁、铝比较硬。

师:对软硬差不多的铜、铝、锡,我们又怎样区别它们呢? (出示铜块、铝块、铁块让学生观察。)

生乙:根据颜色来区别。铜是红色的,而铝和铁是银白色的。

(教师把铜块拿开留下铝块和铁块,指出它们的软硬差不多,颜色都是银白色,有时作为零件时,都有相同的电镀层,然后再追问学生。)

师:你们又如何区别它们?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

(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点评: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判别物质,进而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一般物体的体积、质量的大小有不同的情况,该如何鉴别呢? 讨论提出:进行实验测量,去发现质量、体积方面的规律。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体积不同质量不同,质量越大,体积越大。 教师设疑:对于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让学生把质量和体积的数值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填写在坐标轴上,描点并且把点连成线,根据所作的图像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什么关系。 点评:将测量数据图像化,直观说明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关系,以此培养学生用图像表达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打下基础。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引导提问:物体由哪一种物质组成,用质量或体积能不能判别?(学生讨论) 师:你根据什么来判别?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同一物质,该比值一定;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点评:让学生探究建立概念,既体会了密度概念建构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2、密度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师: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 点评:密度的形成过程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使学生了解这类物理量的一般研究方法(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比较),以及这类物理量的共同特点(对同一物质为常数,对不同物质一般不同)。

3、密度的单位

教师讲述:由密度的公式可以看出,密度的单位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构成。前面我们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所以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符号为kg/m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另一个单位:克每立方厘米,符号为g/cm3。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g/cm3=1×103kg/m3。

4、密度表

师: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所以科学家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进行了测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常见物质的密度值。看完这些密度值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在气体密度表的上方有℃(在标准大气压下),而固体、气体的密度表中却没有?

(2)在世界上,是不是锇的密度最大?

(3)为什么表中有些物质不同,但密度却相同(比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等)?

点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解第一个问题: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 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所以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要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5、例题(课本)

师: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砌成。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宽2.9m,厚1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的质量有多少?

4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已知:V=14.7m×2.9m×1m=42.6m3, 求:碑石的质量。

解:根据公式m=ρV可以求出质量,必须知道花岗岩的密度。 查表得花岗岩的密度ρ=2.8×103kg/m3 公式中代入数据得:

m=2.8×103kg/m3×42.6m3=119×103kg=119t 答:碑心的质量是119t。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义是1m3的铝的质量是2.8×103kg/m3。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 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四)联系实际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怎样判别某种首饰是否是黄金制成的,常见的硬币是用哪一种金属做的……

(师生讨论,在讨论问题的同时,可以加深对密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密度的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平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平行;托盘天平称量时使水平放置,并使横梁平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平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平没有平衡进行读数;托盘天平使用前没有使横梁平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板书设计

密度的课件(篇6)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第三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三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了解密度表 (4)知道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5)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

(1)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灵活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知识点1】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的;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 可以作为区分物质的重要依据。

【知识点2】 密度的概念、公式

1.定义: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其国际单位是 ,常用是 ,它们的换算关系: 。

【知识点3】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

1.原理:

2.用 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利用 和 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其实验步骤是:① 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V1的水,再将用细

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 V2,那么固体的体积V =

③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可以用 方法。

(3)测液体的密度

误差较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 m2 ;④液体的密度ρ=

【知识点4】密度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ρ=m/v)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m=ρV)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v=m/ρ)

四、典型例题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ρ= 看出,一个物体的质量m越大,它的密度ρ就越大

B.煤油的密度是0.8g/cm3,若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是0.8g/cm3,则说明这种液体肯定是煤油

C.一滴水和一杯水的质量不同,所以它们的密度也不同

D.使一个铜块温度升高时,铜块的密度将变小

例2. 一个能装1kg水的瓶子,它一定能装1kg的 ( )

A.硫酸 B.汽油 C.煤油 D.酒精

例3. 一个质量为158g的空心铁球,体积是30cm3,已知铁的密度是7.9×103kg/m3,则该铁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 )

A.20㎝3 B.14㎝3 C.17㎝3 D.10cm3

例4. 一个容器盛满水总质量为65g,若将30g砂粒投入容器中,溢出水后再称,其总质量为83g。求砂粒的密度。

例5. 测不规则的小固体的密度时,质量可用天平直接称量,而体积要用 和 配合测量,然后用公式 计算密度。测盐水的密度时,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步骤安排很有讲究。请写出最主要的操作步骤及表达式:

(1) ;(2) ;

(3) 。 表达式:ρ=

五、课后巩固

1.一瓶铭牌标有5L(1L=10-3m3)的“鲁花”牌花生油,密度为0.94×103㎏/m3,质量为________㎏.这瓶花生油用去一半后,剩下花生油的密度为________㎏/m3.

2.A、B两种液体的质量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5∶4,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

A.5∶2 B.2∶5 C.1∶2 D.2∶1

3. 一铁球的质量为158g,体积为30cm,用三种方法判断它是空心还是实心?若是空心的,求空心部分的体积(ρ铁=7.9×10kg/m)?

4. 五一黄金周,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

(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5. 某烧杯装满水总质量为350g;放入一金属块后,溢出部分水,这时总质量为500g;取出金属块后,总质量变为300g。求金属的密度。

密度的课件(篇7)

【设计思想】【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平、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习。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实验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实验提示

分析实验

得出结论

给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做实验

实验记录

学生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

1、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D.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经过总结与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交流与

讨论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对密度的深入研究,加深理解

小结

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进行知识的复述与

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作业

测量身边小物件的密度

板书设计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板书的设计更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在第十一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习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习进行对比分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习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习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习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习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习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习惯,这要靠平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十一道沟学校

刘润亮

"密度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