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发布时间: 2024.10.06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范本9篇。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随着岁月流逝。这一阶段的工作又将过去。此时就该进行一次总结看看自己的工作情况了,总结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你会写工作总结吗?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公司外网应急预案范本9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篇1

为做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各项工作,应对各项紧急突发情况,特制定本预案:一、成立防控工作机构

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小组组长,具体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督察督办。相应成立人员管控,环境消毒,疫情宣传,物质储备等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岗,任务到人。二、开工时间

本单位开工时间定于x月x日(农历x月x日),在此期间管理人员按值班顺序到单位进行值班,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疫情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劝返开工前到厂人员。三、防护措施(一)保卫检查

1、抽调人员组成保卫检查组。

2、保卫检查组配备以下设备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用途

1 手持电子温度计 *个 入厂人员测体温

2 75%酒精 *箱 入厂人员手部消毒

3 口罩 *个 人员佩戴

4 喷雾器+200ppm 消毒水 *个 入厂车辆消毒、各办公

区、宿舍楼、卫生间

3、复工前必须对员工进行全员健康排查。

4、任何进入本单位人员,必须佩戴口罩。

5、配置电子体温计,任何人员进入本单位必须进行体温检测,限制体温超过 37.3℃的人员进入。

6、对进入本单位的外来人员进行记录,包括姓名,来源地、体温情况、联系方式等。

7、对进入本单位车辆使用 200ppm 消毒水进行喷雾消毒。(二)对外业务管理

1、与客户进行反馈开工时间及订单安排。

2、与近期来访客户进行沟通,取消近期来访事宜,待疫情过后再行安排。

3、与生产环节沟通好开工后的发货计划及物料包材事宜。(三)生产管理

1、开工前对员工进行统计,本地员工、外地员工人数,及员工亲友、周边有无发热、疫情等,如有发热或疫情的,劝其在家积极治疗,并做好自我隔离。

2、开工后每天上午、中午对进入车间员工进行体温检测,体温超过 37.3℃的,送医院或发热门诊进行治疗,待康复后才能返厂上班。

3、每日对生产区域地面墙壁,使用 200ppm 次氯酸钠进行喷雾消毒,车间每日班后对更衣室、工作间进行臭氧消毒。

4、每日将车间内员工体检检查情况,特别感冒发烧人员,上报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直到疫情结束。

5、门岗人员严格管理员工进入车间前戴好医用口罩,并对手部消毒(150ppm 消毒水浸泡 30 秒或用 75%酒精喷洒),不能严格消毒人员,禁止进入车间。(四)食堂管理

1、食堂内工作人员,每日进行体温检查,体温超过 37.3℃,送医院或发热门诊进行治疗。

2、食堂工作人员,每日工作前,戴好医用口罩,并对手部消毒(150ppm 消毒水浸泡 30 秒或用 75%酒精喷洒)。

3、食堂工作人员,每日在 9:00、14:00、19:00,对地面、桌面使用 200ppm 消毒水进行喷洒。

4、食堂工作人员,每日在 9:00-11:00,14:00-16:00,对食堂进行开窗通风 2 小时,或根据天气自行调节开窗时间;

5、食堂内餐具:不锈钢碗、盘、筷子,每日早中晚,对清洗后餐具进行高温消毒(100℃消毒 20 分钟)。

6、食堂工作人员工作服、手套使用 150-200ppm 消毒水做好清洗消毒。(五)采购管理

1、提前联系原辅料、包材等系列物资的库存及采购,充分考虑疫情导致的运输时间的延长或者不能到货情况。

2、提前采购酒精、次氯酸钠,因市场急缺,可能会增加采购难度,需进行储备。

3、联系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的购买,最大限度保证生产加工需要。

4、提前通知外来车间进入厂区,主动接受消毒措施,否则不予进入。(六)办公后勤管理

1、设置隔离观察室,有疫情发生地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员工,已经返工的,要求其居家隔离或在本单位设置的隔离留观室进行 14 天的隔离观察。

2、配备足量的体温计、消毒液、口罩等防护用品。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或肥皂。

3、办公后勤全员佩戴医用口罩,进入办公区进行手部 75%酒精喷洒消毒。

3、坚持每日大扫除,工作场所、员工宿舍、员工食堂勤通风,门厅、会议室、楼道、电梯、卫生间、食堂等公共场所勤消毒。

4、公司内的大规模会议、聚餐、来访、培训全部取消,尽量采用视频会议等进行沟通。

5、在单位入口、宣传栏、车间入口、食堂、宿舍楼,张贴疫情防护常识。

6、设置一次性口罩专用垃圾桶进行定点回收,进行消毒水喷洒后废弃。

7、疫情期间停止不必要的出差活动,使用电话、微信等办理。四、发生疫情应对措施

1、隔离。如发现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早期症状(如发热、乏力、干咳等)和异常情况的,保卫检查组立即对疑似病例进行单独隔离。

2、报告。隔离疑似病例后,保卫检查组立即向本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要立即向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报告。

3、送诊。疑似病例发病前 14 天如有湖北居住史或旅行史的,保卫检查组可联系定点收治医院进行收治;其他地区的送就近发热门诊进行观察治疗。

4、排查。全面排查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人员并对其进行单独隔离观察 14 天。

5、消毒。聘请具有资质的消杀(毒)公司对疑似病例宿舍、工作场所以及其活动过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6、轮休或停工。如一次性出现多人发热,视情况采取轮休或停产停工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员工集中,分散防护。领导小组配合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疾控中心)介入调查,作好防护工作。

7、封闭。如陆续出现疑似病例,实行全面封闭,全体本单位员工禁止外出。领导小组配合各级市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疾控中心)介入调查,作好防护工作。

8、配合调查。出现疑似病例,全体人员需积极配合调查,帮助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摸清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将疫情扩散风险降至最低。

XXXX 公司2020-XX-XX

 企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序复工工作方案

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除涉及保障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相关企业外,企业不得早于2月9日24时复工。在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园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企业指导组前期全力辅导上述企业平稳开展复工、防疫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效果。为进一步做好2月10日后企业复工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根据江苏省《关于切实加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苏州市《关于印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规程(试行)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现将园区企业复工工作方案如下:

一、组织企业安全有序复工

1. 企业复工实施备案制。为确保复工后疫情防控到位,企业复工前,须提前3天将复工信息及疫情防控相关材料报园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企业指导组(以下简称“企业指导组”),审核通过后,经同意方可启动复工。未经备案审批的企业,不得擅自复工。

2. 企业复工实施分类审核。为确保企业有序复工,避免大规模集中复工带来防疫风险,按照“工业企业优先、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为A类、B类的企业优先、用工人数少的企业优先、组织在苏未返乡员工上岗企业优先”的原则,企业指导组将分期分批加快实施审核验收工作。同步制定商务办公楼宇企业复工和疫情防控指南,加快推进商务办公楼宇企业复工工作。

3. 企业有序组织复工。按照“能少则少、能近则近”的原则,企业要优先安排春节期间在苏且未接触湖北、温州、台州等疫情严重地区人员的员工第一批复工;安排其他地区来(返)苏且居家观察后无异常的员工第二批复工。目前仍在湖北、温州、台州等疫情严重地区的企业员工暂缓返苏,返回时间待通知。已从(经)湖北、温州、台州等疫情严重地区来(返)苏的企业员工,由用工企业负责督促员工落实14天医学观察,隔离观察后健康状况无异常,方可返岗。湖北、温州、台州等疫情严重地区以外地区返苏企业员工需居家观察7天以上方可返岗。企业可有计划地与输出地沟通,采取提倡自驾返回、企业包车接送来源地相对集中员工等必要措施,保障员工安全到岗。

4. 加强复工后核查。各企业要主动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全力支持、参与疫情防控。复工后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和安全生产措施,确保恢复生产后秩序稳定。坚决防止因赶工、抢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企业指导组将对企业复工情况进行检查抽查,对于存在私自提前复工、防护措施不到位等情形,或发现确诊病例的企业,将立即责令停产,企业需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疫情处置工作。载体、产业园等物业单位需对入驻企业进行疫情防控管理。

二、复工防控要求

企业应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工业企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卫生学技术指南(试行)》相关要求,落实好复工前、复工后、发现病例后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必需的物资、场所、人员与经费。确保做到组织机构到位、防控预案到位、资金物资到位、健康排查到位、人员管理到位、环境消毒到位、日常管理到位,具体要求如下:

1. 组织机构到位。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解除前复工的企业,必须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组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落实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各项规定,确保安全、规范、有序复工。

2. 防控预案到位。企业须制定本企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复工方案,包括领导体系、责任分工、排查制度、日常管控、后勤保障、应急处置等内容。落实防控措施责任制度,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实现车间(科室)、班组和个人全覆盖。

3. 资金物资到位。保障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必须的经费和物资,加强口罩、温度计、消毒药械等疫情应对物资准备,物资储备不少于一周用量,并保证后续能够持续供应。有集体宿舍的工业企业要配置临时隔离宿舍,参照每100人设置一间的标准单独设置隔离间。园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将尽力协助保障企业的疫情防控物资。

4. 健康排查到位。加强返岗返工人员健康监测工作,开展全体企业职工假期生活旅行情况登记,建立“一人一档”,了解其返回园区的时间和交通方式,合理安排员工返程。建立健康申报制度,返岗返工人员返苏前需填写“健康申报表”,内容包括前 14天本人外出情况、与病人接触情况等流行病学史及本人与同住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对近两周有湖北、温州、台州等疫情严重地区旅行史、居住史的职工,由企业登记并及时上报,扎实做好隔离观察、体温监测、轮换休班、每日报告等工作。

5. 人员管理到位。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宣传,督促员工科学佩戴防护用品并做好个人防护。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解除前,不得到疫情严重地区开展招聘活动,不得从疫情严重地区新招聘员工,不得安排员工到疫情严重地区出差,具备条件的可安排员工通过网络办公。要建立全员健康监测制度,应急响应期间,每日上午在人员进入工作场所时对全员测量体温并进行健康询问,凡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应阻止其进入工作场所。要优化生产组织流程,采取封闭式管理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传染风险。

6. 环境消毒到位。开展以环境整治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对食堂、职工宿舍、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进行环境卫生清理和药物消杀。主要工作生活场所应设置洗手设施或消毒用品,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区域和物体表面应由专人负责每日不少于2 次消毒。定期开窗通风,减少使用空调并做好空调空气过滤器的清洁和更换。

7. 日常管理到位。加强卫生健康教育,积极倡导讲卫生、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做好个人卫生,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提高职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为职工配备医用口罩,指导职工正确佩戴口罩,未佩戴口罩的职工禁止乘坐班车或进入企业人群密集岗位。做好口罩的定期更换,妥善处理使用后口罩。集体用餐的工业企业,提倡盒饭供应,应注意食物安全与卫生,并加强对餐具消毒及管理。落实企业集中食堂的安全卫生措施,禁止采购未经宰杀未经检疫的活禽活鱼肉品,禁止提供生菜。食堂服务人员每日岗前必须开展健康检查,体温测量并保留检测记录,作业中必须统一佩戴手套、防护镜和医用口罩、防护鞋。食品留样按照规定执行。

三、企业复工程序

企业复工前,须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复工生产方案和承诺书等相关材料通过“SIP经济视界”微信公众号“疫情防控—复工备案”小程序报企业指导组备案,审核通过后,方可启动复工。对部分疫情管控风险大、复工人员复杂或防控机制、防控物资不健全的企业,需现场审核合格,由企业指导组发放复工通知书后,再组织复工。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篇2

第十七条 我局应急处置队伍体系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自救和互救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各处室(局)、事业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局应急办和相关处室(局)、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是我局应急处置的骨干和突击力量,应积极参加应急处置工作。局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厦服务大厅、市人才服务中心服务大厅以及各事业单位的档案库房,特别是市人才服务中心、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及各社保经办机构档案库房的消防安全,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调解仲裁及信访的件的防控等重点领域,要建立专业化的应急处置队伍,并以此骨干队伍为主体,整合现有各类处置力量,组建充实应急队伍,加强人员训练和设备配置,形成一队多用和一专多能的专业队伍。第十八条 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车辆交通运输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运行,确保交通运输安全快捷畅通和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处置突发事件期间,应协助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抢险第一的原则加强交通管制,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十九条 局应急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厦综合管理办公室、市人才服务中心、市人事考试中心、市转业干部培训中心、市技工学校应联合驻地派出所,加强对重点办公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第二十条 局应急办和各处室(局)、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应急值守通信系统,确保24小时通信畅通。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篇3

引言:

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废水排放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难题。恶劣的废水处理方法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科学合理的企业废水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预案制定的背景和目的

1. 背景:

企业废水产生量大、排放污染物种类多,一旦出现未预料到的事故或污染事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制定废水应急预案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2. 目的:

通过制定废水应急预案,可以及时调动相关的应急资源,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应对废水污染事故,确保企业废水排放的持续合规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应急预案的内容

1. 应急响应机构:

明确企业内部应急响应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建立企业废水污染事故应急指挥部,由相关领导负责,组成应急小组,包括环保、生产、安全等部门的专业人员。

2. 应急设备和物资:

准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包括抽水泵、吸附剂、防污染设备等,确保在废水污染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使用。

3. 应急预案流程:

明确废水应急事件的预警、报告、评估、信息发布、处置和恢复行动的全过程,确保预案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4. 废水事故处置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切断污染源、封堵泄漏、清理废水等,确保废水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5. 废水事故信息报告:

建立废水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三、应急预案的执行和监督

1.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废水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应急培训:

开展废水应急培训,提高员工的废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应急资源管理:

建立应急资源管理和更新机制,确保废水应急资源的及时更新和有效管理。

4. 应急预案评估:

定期对废水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修订并补充必要的应急措施。

结论:

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企业废水应急预案,可以在废水污染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预案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全面落实,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篇4

发生突发传染病疫情时,乡政府、事发地的村(居)委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査、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对在学校、春节期间发生的突发传染病疫情,可视其影响相应提高响应级别,确保迅速、有效控制疫情,维护社会稳定。乡指挥部及时组织、协调、指挥全乡各应急防治组织开展工作。

(一)各村(居)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处理;根据突发传病疫情处理需要,调集辖区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应急处置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乡政府可以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紧措施。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者居家医学观察。

(二)卫健体行政部门。组织医疗、疾控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传染病疫情的调査与处理;组织专家对突发传染病疫情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级别;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用药;负责对全乡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按规定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组织专家对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査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三)医疔机构。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协助疾控机构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建立疫情报告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好疫情的报告工作;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四)疾控中心。依托县疾控中心作用,做好传染病疫情的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疾控中心人员到达突发传染病疫情现场后制定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线索对传染病病人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送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

(五)各有关部门。在乡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其职责范围内配合、支持专业机构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指导工作。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篇5

1、与他人隔离,将疑似患者迅速安排至其他人不会接触到的房间等待,过程中为了减少传染,务必要佩戴口罩和手套。

2、如有疑似患者同行,应在确认同行者名单后,要求同行者洗手漱口并在其他人不会接触到的地区等待医疗机构的行动指示。

3、对于可能接触过病患的工作人员,应采取与病患相同的处理措施。其他工作人员在医疗机构下达指示前,除了进行必要的工作,其他业务全部暂停,并向应急小组负责人和医疗机构明确告知信息。

4、疑似患者使用相关设备后,员工应对设备及时消毒。消毒时要用可防御感染的口罩、橡胶手套、护目镜、围裙、橡胶鞋等物品进行个人防护。消毒完成后,要充分洗手、漱口,将使用后的口罩等物品用塑料袋封好,采用适当方法丢弃。

5、在确保相邻建筑物不被传播的情况下,应打开门窗对展厅进行通风,在通风结束前禁止其他人员进入。消毒结束前禁止其他人员进入。清洁消毒并空置后的'场所,可以投入使用,不需要特别的防护措施。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篇6

为了加强运动会的安全管理,为了确保我园运动会顺利举行,保护师生及家长的人身安全,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做到安全第一、比赛第二、充分准备、渠道畅通、责任到人。经幼儿园研究特制定此次活动的安全预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黄桃

副组长:侯忠、吴葵

成员:全体教师

安保小组:候世欢、刘金平、袁国池

医护人员:吴玉

组长:负责本次活动的全面策划及协调,指挥活动期间安保工作的部署。

副组长:排查安全隐患,制定安全协议书,落实活动期间的方案、预案。

医护人员:准备好急救包,随时待命处理突发事件。

安保:负责在出入口把守,严格一人一卡进出运动场地。

小组成员:定点定人,负责本区域和本班的安全维护,组织好本场地人员各项活动开展,有任何情况及时向组长联系。

二、赛前安全工作

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划分安全责任区,明确区域内职责。召开教职工会议,公布预案、明确责任区、强化安全工作,时刻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班主任召开家长会议,进行安全教育,特别要向运动员进行各方面运动的常识教育,学会自我保护,掌握常规的安全措施,幼儿园及班主任就运动会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提出纪律要求和注意事项。

2.策划人员及各班主任在赛前认真检查比赛器械及场地,保证运动员比赛安全。

3.设置安全责任岗,在运动会期间加强对运动场内外等重要地点的安全巡查工作,责任到人。

4.幼儿园保健室提前准备好急救药品。

5.检查员及时到位进行各项安全检查工作。

三、比赛日安全工作

1、各班班主任精心组织,严格把关。对所有参赛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目前身体状况不适宜做剧烈运动的幼儿,动员其不要参赛。

2、加强场内安全保卫。由园领导组成保卫小组,负责比赛场地的安全工作;学校门卫加强门卫管理,严禁幼儿和家长私自出园门,严禁非法人员进入园内滋事,确保运动会安全顺利地进行。

3、各班非运动员在运动会期间,按照指定位置就座,文明观看比赛,若无班主任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观看场地。班主任要随时清点本班幼儿人数,对随便离开的幼儿要及时查明原因。

4、要注意比赛安全。运动会前,各班做好参赛者的准备活动,并讲明各项运动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和要注意的事项,班主任老师要教育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听从指挥,不违章操作。

5、运动会开始后,班主任、保健医生必须始终坚守岗位,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或其他安全问题。严禁非运动员到比赛场地接人、带跑。

6、大会退场时,所有班级须服从大会指挥按秩序退场。

四、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比赛期间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必须立即作出反映,及时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和发展态势,采取措施控制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1、一旦运动员出现挫伤、扭伤、肌肉拉伤等一般性损伤或剧烈呕吐、眩晕、骨折、休克等较重症状时,要采取以下措施:各组长、检录员要立即向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组长立即派医护人员到现场救护。用电话与医院联系,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并安排班主任护送伤者到医院救治。及时联系家长,通知家长到医院。

2、园外人员破坏会场秩序、经劝阻不离开运动场的,可由保卫人员强行将其带离,拒不配合、情节严重的,视情况报110。

3、比赛中,如果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紧急情况,带队老师及时组织好幼儿,听从大会组委会的统一指挥,按指定的路线有序撤离。

4、出现任何突发事件都要在第一时间与安全保卫组取得联系。

5、活动结束清点人数,有序离场。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篇7

1.目的

为科学应对制水分公司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爆管事故,并在一旦发生的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做出有效反应,使事态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应于制水分公司厂内管网爆裂的应急处理。

3.管理职责

3.1制水分公司运行班班长负责一般爆管事故的应急处理及重大爆管事故的上报。

3.2制水分公司经理或指定的负责人负责厂内重大爆管事故的现场指挥。

3.3制水分公司主管经理负责对重大爆管事故的对外协调处理。

4.内容及要求

4.1应急准备

4.1.1制水分公司每年应组织一次爆管应急响应的实地演习。

4.1.2制水分公司对新上岗员工进行管网与工艺知识、应急处理措施的'培训,并填写“培训记录表”,形成培训记录。

4.1.3制水分公司安排人员每小时对厂内主要管线巡视检查1次,当出异常时要及时报告运行班班长或制水分公司经理,同时增加巡视次数;运行班班长巡视检查每天不少于1次。

4.2一般爆管事故的应急处理

4.2.1一般爆管事故指爆管管径在50mm以下,并且基本上不影响制水分公司的正常生产。

4.2.2发现一般爆管事故,巡视员应立即报告制水分公司运行班班长,并关闭该管道的进出水阀门,运行班班长接到报告后,立即查明爆管位置,向制水分公司经理报告,并根据需要对其它相关设备作出处理。

4.2.3制水分公司经理接到一般爆管事故报告后及时组织人员对该管道进行抢修。

4.3上水管(取水泵房至反应池管道)爆裂的应急处理

4.3.1一旦发现上水管爆裂,第一目击者应立即通知取水泵房停机,同时报告送水泵房和制水分公司经理。

4.3.2制水分公司经理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查清情况,组织抢修,同时,向主管副经理和经理汇报。

4.3.3若送水泵房需停机,制水分公司应电话通知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4.3.4客户服务中心向外发布停水通知(打电话)。

4.3.5具体还应按照《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有关要求执行。

5.相关文件

5.1《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

6.相关记录

6.1QES-R/YSBGS-P-002“培训记录表”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篇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与隐患。这些风险与隐患可能是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者市场变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问题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

企业应急问题预案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企业员工和资产的安全。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比如火灾、地震、爆炸等,企业要迅速反应,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防止财产损失。预案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企业内部的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确定好谁负责搜救、谁负责向外部通报信息等具体的任务分配,以确保危机时刻能迅速采取行动。

企业应急问题预案还需包含对于重要设备的保护和维护措施。企业往往拥有各种各样昂贵的设备,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些设备可能会受到损坏或者丧失。预案中应该明确如何确保关键设备的安全以及如何进行紧急维修和疏散。

预案还应考虑到与外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与政府、消防、救援组织等有关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通知他们。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信息,在发生危机时共同应对。除此之外,与媒体之间的沟通也是重要的一环,能够及时向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避免传言和谣言的扩散。

企业应急问题预案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演练。制定预案之后,应定期组织模拟演练,以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演练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修订,以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制定应急问题预案需要全员参与和配合。每个员工都应该了解自己在紧急情况下的角色和任务,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定期进行消防和急救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企业应急问题预案是企业在面对突发紧急情况时的重要工具。通过制定合理的预案,并定期演练和修订,能够提高企业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风险。同时,员工的参与和配合也是预案成功实施的关键。只有将应急问题预案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公司外网应急预案 篇9

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 编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事故越来越多, 尤其是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环境 污染事故尤其突出。环境污染事故不仅在发生次数上,而且在污染的危害程度上均 有增加的趋势,同时我国还面临乡镇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化学恐怖以及 安全管理薄弱等事故风险。

虽然人们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对危险场所和部位 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但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重大环境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重大环境事件瞬时性的一次大量排污,其破坏性极大, 影响一定区域内人群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不仅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 坏,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并 影响我国环境安全和环境形象的重大隐患。 我国已经步入环境事件高发期,“十五”期间,全国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共 8453 起,直接经济损失达 亿元(未包括松花江污染事故损失)。2006 年是污染事 故高发的一年,国家环保总局直接调度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共161 起,比2005 年增 加85 起。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重大水污染 事件、重庆开县井喷污染事件、江苏淮安液氯泄漏事件等一系列特大环境突发事件 频发,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引 起人们对重大环境事件的警惕和重视。如何提高参与事故处理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 应急处理能力,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防止重大事故蔓延,有效地 组织抢险和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 已是当务之急。

由于环境污染事故涉及的污染因素多,一次排污量大,发生突然,危害强度大, 而处理处置这类事故又必须快速及时,措施得当有效。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处理处置比一般环境污染的处理处置,要更为艰巨和复杂,难度更大。环境污染事 故会带来次生、衍生的影响以及污染物中长期的迁移扩散与转化对环境产生影响。 重大污染事故不仅对当地的环境和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如污染物处置 2 的不当不仅可能造成污染物泄漏的进一步扩大,加重危险、危害后果,且可能因处 置不当造成新的二次污染,且会遗留下一些需要大量投资,需要长期整治和恢复, 甚至加剧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危机。为了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 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应提前制定应 急预案。按照预定方案实施有条不紊的应急救援工作,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2 编制原则与依据

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础 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 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为依据,并与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 见》(国发[2006]24 号)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等有关环境应急管理的规定和政策相衔接,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尽可能地避免 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限 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为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建立在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之上,以科学的研究结果为依据,以现 有的环境应急、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及废物处置等标准、技 术和相关的规范为依托。从国内目前事故处置研究与实际应用状况看,环境污染事 故的发生大多为危险化学品引发,公安、消防、化工、安全等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及 技术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与技术储备。环保部门近年也开始致力于此方面 的工作,开展了事故应急处置的一系列研究及实地演习,在环境应急监测方面研究 较为深入,为污染事故动态预测及后评估积累相当经验。 3 任务来源与编制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在2006 年7 月下达《关于下达2006 年度国家环 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环办函〔2006〕371 号),将《重大环境污染事 故应急处置技术预案和处置技术规范》(项目统一编号为1653)列入2007 年度国家 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并签订了标准任务书。2007 年4 月,科技标准司组 3 织召开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技术预案和处置技术规范》开题论证会。根 据项目组的请求,与会专家建议将本技术标准改为《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 案编制指南》。由于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特点具有突发性,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 物的性质、种类、泄漏的形态、方式、数量等均具有不确定性,事故的危害性也因 事故地周围的环境状况而变化。事故现场各种条件及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事故污染 处置有其特殊性,较难形成统一的处置技术规范。同时,我国大多数县级以上政府 已制定政府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而企业(或事业)单位在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 案时,千差万别,无统一的规范,目前急需对企业(或事业)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应 急预案程序、内容和要素做出规定。因此,将原标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 技术预案和处置技术规范》改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适用于存 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企业事业单位。

编制工作承担单位2006 年7 月在接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编制该标准 的计划任务后,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再次收集了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业、流域编制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近50 余份,进行分析和论证,找出企业预案编制 存在的问题,吸取其精华。同时,通过近几年多个典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案例剖析 与研究,特别是对国家环保总局环监局提供的2006 年342 期“突发环境事件动态报 告” (内部),共160 起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案例进行了重点剖析,针对在环境应急过 程及预案编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应急成功经验,总结提出适应于我国企业(或事业) 单位现有实际环境应急条件及管理水平的应急预防措施及预案编制的要求。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开题论证会与会专家的意见,编制完成《环境污染事

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草案,经内部多次研讨修改,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 形成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4 主要内容说明 前言

本部分说明本标准编制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和编制目的。 4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向环境排放 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或产生、收集、利 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生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七号,自2008 年6 月1 日 起施行)第六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 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水污 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和第六十七条规定“可能发生水 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有关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 并定期进行演练。”凡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有可能发生污染事故,因此必须制定 应急预案。

二是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造成对环 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 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目前,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质是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原因, 而它们的分类有可能交叉,因此本标准中规定危险物质指《危险化学品名录》、《剧 毒化学品名录》中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物品。

三是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造

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2004 年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 环境防治法》第六十二条已明确规定“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 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 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检查。” 本标准不适用于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故和辐射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按照《国 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案分类:根据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 5 发环境事件主要分为三类: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 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主要是指生物物种受到不当采集、猎杀、走私、非法 携带出入境或合作交换、工程建设危害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失和 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危害事件;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辐射装置、放射性废物辐射污染事件。由于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 事件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以及事件的预防、应急响应、应急监测、安全防护等方 面与环境污染事件的均有较大区别,且有较强的专业性。环境保护部对涉及生物物 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事件的企业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要求将另行规定。 另外,环境保护部于2007 年1 月出台了《国家环保总局核事故应急预案》和《国家 环保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要求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不注明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 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 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 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 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 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

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6 GB/T 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务院,2006-01-24) 《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 2003 年第1 号) 《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 部门公告 2003 年第2 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发〔1998〕089 号) 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对本标准所涉及的术语进行定义。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

本条款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参加人员的基本要求、预案编制的7 个基本工作程序、以及预案批准发布后的工作要求。

第 条规定预案编制小组人员和职责等基本要求。由于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编制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 保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对预案编制人员进行要求。 第 条规定了基本情况调查的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概况”、“环境污染事故危 险源基本情况的调查”、“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从我国一些企业环 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及应急案例剖析来看,企业存在对危险物质种类和性质识别不够 (如副产品、中间体等)、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应保护的目标表述不清等问题,无法起 到事前预防、事发判断、事中响应、事后恢复等作用,事故发生后目标不能得到很 好的保护,以致造成事故的后果更加严重,应急处置的难度加大。因此,在预案编 制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应进行详细地调查、客观地分析、科学地预测,以达 到制订该预案的目的。

第 条规定环境保护目标潜在的危险性分析及风险评价基本内容。企业(或事 7 业)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危险源,明确其危险 特性,说明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和事故波及范围,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级别。 第 条规定应急能力评估基本内容。在调查、环境风险评价基础上,应对本单 位现有的事故预防措施、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企业(或事业) 单位在预案中应明确预防的设施或措施(初期雨水收集池、事故应急池、消防水收集 系统、围堰、紧急切断排放口与外部水体间的设施等)、预警设施(污染源自动监控 和自动报警系统等)、应急救援和污染消减物资(各种吸附剂、中和剂、解毒剂,污 染物收集、盛装设备、工具,药剂溶解及输送设备,挖掘机械,洗消设备与洗消剂, 必要的灭火器材,急救药品、器材等),同时需要各种制度和人员来保障。我国大多 企业(或事业)单位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时,需要地方政府或其他单位的支援, 启动上一级政府预案,因此,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所需外部资源及能力。 第 条规定了应急预案编制过程及与相关预案衔接要求。

第 条规定企业(或事业)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评审、发布和更新的 要求。为保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必 须经过评审,取得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认可,预案编制小组必须制定程序,以接 受、评审和反馈外部评审人员的意见。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评审与验收是个重要环 节,当地环保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敏感点,周围的环境状况,环境功能区 的要求,对企业(或事业)单位有特别的要求,并应对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设 施(措施)进行检查。

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根据生产工艺的改变,重点污染源的位置,重大污染源

及污染物种类,外部环境,区域的环境规划作重大调整,功能区要求等发生变化时, 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更新,以实现持续改进。 第 条规定应急预案的实施前的准备等。 预案的主要内容说明

第 条规定企业(或事业)单位在编制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时要明确编制目 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应急预案体系。编制依据除本标准规定外,还应包括国 家、地方政府部门、上级预案、其他企业等相关的环境应急要求。如集团公司包含 8 多个子公司、分公司或异地车间、码头、油区、废物处置地等,应分别编制预案。 同时,应明确与其他应急预案的衔接性。

第 条主要阐述单位基本概况、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周边环境状况 及环境保护目标调查结果。

第 条主要阐述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分析结果,以及可能发生事故的后 果和波及范围。

第 条规定应急组织体系和指挥机构及职责的基本要求。只有组织完备、分工 明确,才能有效地开展应急工作。

第 条规定预防与预警的基本要求。编制预案主要目的之一是对事故的预防。 即使在最好的条件下,对事故的响应和恢复仅部分有效。因此,环境污染事故的预 防比响应和恢复所需要的费用更少,更有效。

第 条要求明确信息报告和通报时限,以及发布的程序、内容和方式。需要说 明的是: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 款规定:“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和责 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1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 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同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出台了“关于印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 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06〕50 号)”。

特别说明的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涉及饮用水源环境事件 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环办〔2006〕23 号)”要求:“凡影响或可能影响到城镇居民 集中饮用水源的突发环境事件,不论事件等级大小,必须及时、准确上报总局值班 室”。

事故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 方式趋向,可能受影响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议。

第 条要求企业(或事业)单位在预案中要明确“分级响应机制、污染事故现 场应急措施、大气类污染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水类污染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 9 措施、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应急设施(备) 的启用程序”等相关内容。

第 条“分级响应机制”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来确定。在企 业(或事业)单位自身能力可以应对污染控制时,也可以设置车间级和企业全体应 急等。

第 要求企业(或事业)单位在预案中应详细描述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救援 措施。如“切断污染源的基本方案”包括:通过关闭前置阀门、堵漏、输转,停止 作业或通过采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有 时实施停止全厂生产等方式来实现,同时,设施围堤筑坝堵截或其他方式,防止液 体污染物或消防水沿明沟外流,四处蔓延扩散。这些应在预案中附上程序说明书。 同时,明确人员的救援方式、方法及安全保护措施。如救援人员安全防护主要 措施可以包括:(1)有毒有害气体防护:采用呼吸道防护的方法,使用正压式氧气 面具(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尘面具、浸水的棉织物等;(2)不挥发的有毒液 体:采用隔绝服防护;(3)易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采用全身防护;(4)易燃液体、气体的防护:采用阻燃服、呼吸道防护。在预案中给出种类和数量并予以落实。 第 和第 要求企业(或事业)单位在预案中应详细描述大气类污染 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和水类污染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在事故应急时,环 境保护目标应预先采取的防护措施,如人员疏散与撤离,饮水水源的保护措施等等; 又如,如何根据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何种安全防护措施; 如何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何种疏散的方式, 如何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因此,预案要在详细地调查、多方协商 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第 条规定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的基本要求。环境污染事故 中要估计到三种类型的伤员:(1)没有受到污染但受到物理伤害的伤员;(2)没有 或有很小的物理伤害,但已经受到化学品的污染;(3)受到严重伤害以及化学品污 染的人。根据医疗服务人员对在事故中所涉及的污染物的化学及物理特性和在不同 的暴露水平下症状的确认,采取现场救护措施,对症治疗,严重者送医院治疗。 第 条“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中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应急监测数据的基础 10 上分析和预测事态变化趋势及可能的危害,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应急监测小组应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赴事故现场,根据 实际情况,迅速确定应急监测方案,及时开展针对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应急监测工 作。应急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范围、布设监测点位、确定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现场采样、现场与实验室分析、监测过程质量控制、监测数据整理分析、监测过程 总结等。并根据处置情况适时调整应急监测方案。监测布点的设置一般以环境污染 事故发生地点为中心或源头,结合气象和水文条件,在其扩散方向合理布点,其中 环境敏感点、生态脆弱点和社会关注点应有采样点。 应急监测不但应对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的区域进行采样,同时也应在不会被污染 的区域布设对照点位作为环境背景参照,在尚未受到污染的区域布设控制点位,对 污染带移动过程形成动态监测。特别说明的是,当事故超过企业(或事业)单位的 应急能力时,需要外界援助时,预案中还应对当地环保应急监测方案及需要的监测 仪器等作出说明。

第 条对现场清洁净化要求作出规定。洗消与净化包括人员的洗消和被污染设 备、现场环境的净化。在许多情况下,对大范围扩散污染事故将需要专业部门的帮 助来进行清除净化。特别注意洗消废水的处理。

第 条规定了应急终止的条件、程序及终止后的跟踪环境监测。可参照《国 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的规定,但必须明确事故条件已经消除的结果、已降 至规定限值的确切数值等等。

第 条规定了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第 条规定了善后处置的要求。包括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损失赔偿,及对遭受 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环境污染事故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是在事故后事 发地、周边扩散地带、可能存在部位、可能迁移的区域(主要是土壤、底泥、树木 及水生植物等)进行监测、示踪和对比性分析,确定残留物的种类、浓度、数量, 预测残留物对周围环境中长期的影响范围和时间,提出后监测的延续时间,并提出 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地下水的防护措施、土壤和底泥挖掘、生态修复、绿化植被, 形成联动机制,加强环境执法和生态监察等)。因此,预案中针对企业(或事业)单 位污染物的特性和区域特点,提出生态环境恢复措施等。 11 第 条规定了应急培训和演习相关要求。

例如:单位员工环境应急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1)环境污染事故应 急预案的作用与内容;(2)工厂环境危险源的位置、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鉴别异常 情况的危险辩识;(3)本单位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各类污染物的危害性;(4)防 止污染物扩散,处理、处置各类污染事故的基本方法;(5)周围环境敏感点的位置、数量与类型,本单位污染事故对其影响;(6)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7)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8)主要消防器材、防护设备等的 位置及使用方法;(9)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10)如何正确报警,内外部电话 清单;(11)逃生避难及撤离路线;(12)配合应急人员的基本要求及责任;(13)自 救与互救、消毒的基本知识;(14)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要求,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 事故。

第 条规定保障措施的基本要求。

"公司应急预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