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发布时间: 2024.10.04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8篇)。

时间悄悄从指缝间流走,这一阶段的工作即将结束,我们即将面临下一阶段的任务,这时候就该对上阶段的工作来进行总结。工作总结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比较,找了重点,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在写工作总结中,哪些需要重点讲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8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1】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2】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二)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3】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4】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 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5】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 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6】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7】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摘要

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域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

A概念

B分类

C原因 基础 表现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8】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知识点必修"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