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发布时间: 2024.10.01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1

学习目标:

了解太空生活的有关情况,积累相关太空知识。

能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并能适当拓展,增强知识面

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以及本文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实现21小时的神奇之旅,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今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又驾驶神舟六号飞上太空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中国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把交椅上。

那么大家想知道这些宇航员们乘坐飞船在太空中遨游时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与美国宇航员杰瑞?利宁杰共同体验《在太空中理家》。

二、教学步骤

1、析题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标题,大家知道“理家”主要指的是什么吗?

衣食住行,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

考虑:本文中的“理家”指的是那些事情?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跑步长高穿衣洗漱睡觉

3、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太空中做这些事情与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合作,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然后交流讨论。(生朗读课文并讨论)

1)跑步:跑步时必须“穿上铠甲”,开始训练时“肩上像坐着什么人”,脚底“针扎”似的痛苦,肩膀、臀部的疼痛与摩擦发热不断加重。

2)长高:既没有什么力量将我往下拽,也没有什么来压迫我的脊椎,所以在太空中长高了。

3)穿衣:没有配套,颜色难看,质量低劣,数量不多,一套衣服得穿两星期。

4)沐浴:设备缺乏,缺水。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都极为不易,浪费时间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

3、感悟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课示标

1、开门见山导入

春酒,又名冻醪(láo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求长寿)”的诗句。

2、示标认定

二、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甘醇什么意思?甘甜香醇。(提示:请大家做下批注)

思考:“春酒,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那么,作者主要回忆了什么事?

明确: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自泡八宝酒

(请大家快速的跳读课文。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三、小组合作、讨论解疑

品酒之醇美

思考:“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文中哪里体现了“我”对春酒的喜爱、珍惜?

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并批注出你的理解。(三分钟的时间)

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

赏人之美德

1、提问:那么,童年时的我最喜欢喝谁泡的春酒?母亲

PPT显示:如果老师现在送给你们一部相机,让你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照片,你最想拍哪一处?(小组合作)

2、你最想拍哪一处?为什么呢?

PPT显示:“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师生交流:“总是得意地说”表现了母亲的得意之情,应该读出得意的语气。“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关心。这几个字做重音处理。“太”字试着拖长音,读出母亲的慈爱和温柔。

3、母亲如此,那我的乡邻们呢?走,我们一起去看看。

PPT显示: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什么意思?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悟情之美好

1、提问: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应该是什么?

PPT显示:道地家乡味道地什么意思?真正的,纯粹。

过渡:作者用洗尽铅华的文字写尽了这道地家乡味。

2、,孩子们,这种家乡味,作者现在还能品尝到吗?

了解作者的生平后,我们还应该带着什么情感去读?失落、难过……

四、展示交流、点拨评价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

过渡: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接下来,一起感受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插入音乐、歌词)

2、提问:这首诗和《春酒》有着相同的情感,是什么?

乡愁,是琦君笔下那杯甘醇的美酒;是余光中隔着那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远离故乡的游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够落叶归根。这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最深厚的情感基础,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棵永不凋零的常青树。下课!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3

一、导入:“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写作素材很多就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二、请同学们阅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自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

n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n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n写作材料的来源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n从生活中获得的写作素材,必须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n学会从搜集到的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把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写入文章。

三、完成练习题,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学生要学会“关心家庭、朋友、同行、社会、国家、其他物种乃至地球”。

思路点拨:

n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发展……n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家人、亲戚;关心周围的同学、朋友、老师;关心邻居、相识的人、路遇者……n关心集体:关心班集体;关心我们的学校;关心我们的柳州市;关心我们广西省;关心我们的国家……n关心社会:人和事……n关心其他:环境、动植物、地球……

2、知识迁移,训练巩固

(1)以“快乐”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2)以“爱心”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四、布置题目《和你在一起》

1、学生:思考、确定写作内容、构思、列提纲、写作。2、巡视,指导3、评议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

4、请作者诵读佳作,明确优点。收集问题作文的缺点,并加以总结。5、读范文,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

听,思考和你在一起

网络啊,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按说,和你在一起,我会收获知识和快乐,可是,你却让我失去了太多太多——

镜头一

“爸爸,学校收资料费,要27块钱。”我对爸爸说。爸爸听了后,颇感不满的问我:“上周不是才交了18元资料费吗?”

我心里害怕起来,生怕爸爸知道我在欺骗他,生怕爸爸知道我是骗钱上网,支支吾吾地不知怎么回答爸爸的问题,但爸爸还是从他的兜里掏出

了27元钱递给我,说:“到校就交给老师,可不要丢了啊!”……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要宝贵的诚实。

镜头二

英语课上了还不到十分钟,我就没有了一点精神。我清楚,这是我与A在网络玩了一整夜游戏的结果。心里面虽然强迫自己

要拿出点精神,但却管不住自己,慢慢地我就将头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当然,英语老师没有忘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我一番,外带罚

站两节课的时间……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人格尊严。

镜头三

我的朋友B被外校的C打了一顿,B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我们都非常气愤,商量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D说:“不如我们学学网络游戏中的办法,一伙人联合起来收拾收拾C。”这个建议获得了我们一致的同意。于是,放学后,我们组织了六个人在路上截住了C,对他进行穷追猛打,直至将C打得头破血流、肋骨折断……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善良品格。

网络啊,虽说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但你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我恳请你想一个良方,让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只收获知识和快乐,不要再失去所剩无几的财富!

五、回去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qiàng)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战云密布阴云惨淡魔剑高悬座无虚席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8.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他们在醒来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

10.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五.阅读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

〔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读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文章。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断,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是原文照抄,内容要适度,文字要与主篇接近。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教学反思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的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我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老师,你读得太好了。”一个平时课堂上很活跃的男生喊道。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我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学生,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6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三作家》中的《托尔斯泰》,传主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犹如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用精彩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了解、走近托尔斯泰打开了一扇窗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较多写人散文,具备阅读写人散文的基础,知道要以事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融入作者的情感等,但对于传记类作品接触不多,也不深入,特别是对于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适度想象等,还知之甚少。而且,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外国文学作品,打上了作者的风格烙印,在构思、语言等方面均与学生既有的阅读经验形成较大反差,在阅读时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教学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言,品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穿插的议论和评价,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揣摩、品味语言,赏析比喻、夸张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描写时穿插的议论和评价性语言,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创意:

因文识人,因人析文;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生好奇之心

(一)在世界文学,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亚,同学们知道另外一位是谁吗?

学生回答。明确:“托翁”——列夫·托尔斯泰

(二)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师补充: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设疑:托尔斯泰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才和他的身份与地位相称?这可能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撰写的人物传记《托尔斯泰》的部分章节,去近距离观察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做过多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所想,为下面的学习作心理铺垫。)

二、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明确:文章分别从须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眼睛等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归纳概况,抓住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做批注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四)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示例:须发浓密,面部粗鄙,表情蒙昧阴沉,目光犀利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主要是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抓关键性形容词的方法准确把握。同时,教师要适时板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

(一)引导学生发现、思考: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托尔斯泰其他面部特征与写眼睛特征的词语各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属于贬义词系列,用语“刻薄”;后者属于褒义词系列,极尽赞美。

(二)引导学生再思考: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眼睛和目光的特点,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而要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第5段),通过写来访者者的心理落差,侧面表现托尔斯泰面目丑陋。

四、板书设计

须发:浓密

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抑

表情:蒙昧阴沉、抑郁寡欢、丑陋可憎

目光:犀利、深邃扬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

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二、浏览课文,自主发现

明确:多角度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时,作者加进了大量评价性语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发现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和作文经验,特别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议论性语言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本文语言特点。)

三、再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示例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

明确: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之美。学生对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张、比喻句及其表达效果可能得心应手,但对于写眼睛部分的则可能存在表面化的肤浅理解,教师要重点引导。)

(二)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分析其作用。

示例:“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全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

明确:议论性的评价语对于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到为止,却又一语中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和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不能脱离文本空洞抽象地概括,而应抓住关键句,适当结合人物生平加以分析。)

四、总结梳理

学生梳理本课所学,总结归纳。

示例:第一,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第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第三,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人物外貌特点。第四,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一课一得,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中去。)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在音乐辅助下,展开想象,通过听读、美读,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2、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在种种意向之中所蕴涵的情感,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

3、过程方法:听读感知——赏读品悟——合作探究——比较拓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听读美读,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难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导入新课:

师导入:同学们,盛夏时节,江南水乡最美的景色是什么?是啊,江南水乡盛夏,碧清如镜的湖面,青绿的莲蓬立于婷婷玉立的荷花和青绿如盖的荷叶间,接天莲碧,幽香阵阵。此时,采莲就是件乐事,挎个竹篮,踏上小船,一头扎进绿、白、粉、红交织成的斑斓世界,一边采莲,一边赏花,该是多么诗情画意!忽然飘来一叶莲舟,传来悦耳的歌声,那是谁?(采莲女)同学们想领略这美丽的江南水乡意境吗?让我们走进朱湘的诗歌《采莲曲》中,去尽情地体验和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二)听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画面美: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学生静静聆听,默默感受,走入诗歌的画面。

2、教师提问:听着动情的朗读录音,你听出了美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美丽的农家采莲少女划着一叶轻舟,在溪水中采莲;莲叶碧绿田田,荷花鲜红妖娆,微波荡漾,杨柳摇摆,蜂蝶飞舞……;听到了浆声应答着歌声,风声和着浪声;嗅到了花香和衣香;感受到采莲女在时时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3、师引导:是啊,这首诗歌的画面不仅有色、有声,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致优美的水彩画,一支典雅悠扬的古典乐曲,让我们共同朗读诗歌,去具体品读这闪光欲滴的奇丽世界!

(在古典音乐背景中,学生分小节美读诗歌。)

(三)美读诗歌,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美:

1、师导入:通过刚才你的朗读,你读出了美吗?在这幅迷人的水彩画上,有景有人,你认为谁最美?(采莲女)

2、师提问:是啊,诗歌描绘了采莲少女,她的美无处不在,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说说她美在何处,让我们共同分享她的美。

(明确: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娆;

美在劳动的情态:轻盈、欢快

美在采莲的歌声:婉转悠扬

美在采莲过程的情感:羞涩、甜蜜、喜悦

美在……)

3、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赏析,尝试着说说心中采莲女的形象,感受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四)赏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1、师质疑:读完这首诗,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采莲少女如此纯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现出来?

(明确: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画面迷人的景色来衬托采莲少女的形象美,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师先进行示范赏读:(多媒体展示)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美读-把握诗歌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去充实画面的内容,品读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意境。

3、请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画面进行美读,个性赏析,相互交流,品读采莲女那欢快甜蜜而又羞涩的感情,感知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师提问:这首诗歌把纯美的采莲少女与优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丽的境界,这种景象仿佛只在天上才有,那么作者在诗歌中描绘这样的景象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详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刚才的赏读,我们领会到了诗歌的美吗?让我们在典雅的音乐声中,选择你喜欢的诗节带着情感去朗读,随着采莲女的小舟飘摇到天上人间交融的绮丽世界。

(五)迁移拓展,合作探究,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采莲文化:

1、师引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是江南常见的农事民俗活动,自古以来,采莲的诗作就非常多。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另一首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同样是描绘采莲女的美丽和劳动场景,但是它与朱湘的《采莲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多媒体在音乐声中出示王昌龄的《采莲曲》)

请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赏析,探究体会两首诗歌的写作方法的异同点。

2、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采莲诗文?请读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描写采莲的美丽文字,共同领略采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交流朗读)

(六)布置回家作业:

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改写《采莲曲》,领会不同文学样式的艺术魅力。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初二语文教师计划"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