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著作心得感悟

发布时间: 2024.10.01

2024著作心得感悟精选。

有没有比较好的感言给我们参考呢?当我们在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或者其他重要场合。感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感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著作心得感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著作心得感悟 篇1

今天,我们学完了《文明——只差一步》这篇漫画,我有深有感触。这篇漫画写了:依依和军军,在放学路上看见了堆满垃圾的垃圾桶,他们捡干净了垃圾,并在垃圾桶上,贴上了“文明——只差一步”的标语。

文明,每个人都要学会。这篇漫画就讽刺了那些不讲社会文明的人,社会文明,从简单点的层次理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这就是社会文明。

那些令人汗颜.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就像承载着岁月变迁的史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永恒的绝唱。

那许许多多的文明是那些朝代的见证,见证了那朝代的兴衰,见证那个朝代的繁华....

有些早以是被人遗忘掉了,然而历史却从未将其遗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在那些保留下来的古代遗址中探寻着古人的足迹,揭示着往昔的历史。一次次振奋的发现,都向世人展示着过去的辉煌。

文物令有人红眼,露出贪婪的目光,伸出耐不住“性子”的双手,使尽了方法想得到那个文物。文明是一个民族的骨干,没有文明,那就是一个没有制度的民族,有和没的存在没多大区别。

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我不知道的知识。那个朝代以这么好的文明而感到骄傲。

我们把那些曾经处于颠峰状态而以失落的古文明,用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再现在大家的面前。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才是文明进程。理性是真理的灵魂,真理是文明的胚胎,文明是科学的丰碑。在这篇漫画中,那些偷懒、不讲社会文明公德的人,就违反了文明的进程;然而,漫画中的依依和军军就从小养成了那种良好的社会文明意识,因此,他们用这种观点写下了“文明——只差一步”这条标语,来提醒其他人。

所以,大家在生活中都要养成一种良好的文明意识,提醒生活中那些不讲文明的人!

著作心得感悟 篇2

“道”既混成了万物,但它又是恍恍惚惚,虚虚幻幻的。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在自然领域里也极富内涵。

可以说老子生命的代表。如果生命是荒诞的,老子也是荒诞的;如果生命本身是一种怪诞的逻辑,老子也有同样的逻辑。老子只是反映生命的本真。他不给自然添加什么,也不摒弃什么。他不在里面选择,也不赋予它意义;不管自然是什么模样,他都欣然承认。老子愿意相信自然与生命的纯真,他更欣赏不加修饰的天然之气。

而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懂得欣赏自然的美,生命最初的不加修饰的纯真,和万物固有的运行轨迹。现今的人们常常视自己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他们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任意地去改造自然,享受着经过加工后的变质的生活,与自然斗争。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正体现于不断地斗争中。历史,有过惨痛的教训,历史的经验不可谓不深刻。但是,历史更多的时候是在重复着的是极其相似的悲剧。所以这些“善斗”的人类,被自然一次次的还之以颜色,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老子教导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应该没有选择,只有接受。人们因此认为,老子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是消极的和无为的。其实,正如老子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着自然,所谓的消极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和一种最积极的结果。相反,那些倡导所谓积极的人会发现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带给人类的是使人们走向灭亡的道路和最消极的旅程。

著作心得感悟 篇3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宏伟蓝图和2035年的美好愿景,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使命光荣。如何书写无悔的青春?这是历史的叩问,也是国家的期许、个人的关切。《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给了我们启迪。我推荐大家读这本书,就是希望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希望广大团干部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青年群众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全面提升做好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能力水平。

一、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再领会、再深化Dg15.CoM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为我们追根溯源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习素材。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我们能够真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深厚实践根基。思想源于实践,思想的力量在于指导实践。25篇采访实录既有从1984年至今、历时36年的时间线,也有从县到市到省、涵盖全国东西南北中的空间线。习近平同志几十年来用实际行动为“各级党委要拿出极大精力抓青年工作”提供了权威注解;以“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等一句句金句带给当代青年深刻的启迪。可以说,系列采访实录中的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回忆,无不闪耀着思想的火花,从中我们能充分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源流之绵长、根基之深厚。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我们能够真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炽热情感。伟大的思想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既展现思考的深度,也传递情感的温度。在25篇采访实录中,许多受访者都饱含深情地回忆起习近平同志当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细节,这些细节无不折射出习近平同志和大学生在一起时,他的内心是炽热的,正是这份炽热给大家留下了温暖而难忘的记忆。面对深夜到访、素不相识的大学生,当时已是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不但没有见怪,还热情接待、约定第二天到办公室深聊;在参加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会细心地和每一位同学握手,主动侧着身子面向发言的同学。这样的细节在采访实录里还有很多,这些细节之所以成为大家难忘的记忆,就是因为小细节彰显大情怀、折射大人格,随性之举尤见真情,也尤为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

二、新时代大学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努力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无限期待,时代也赋予大学生以光荣责任。习近平同志和大学生朋友们在一起时,聊的最多的主题就是青年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大学生群体,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勉励与教诲各有侧重,将这些勉励和教诲综合起来,就是指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宝典。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气的新时代大学生。1987年,习近平同志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大学考察时,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几十年来,“志存高远”是习近平同志对青年大学生反复强调的期望要求,殷殷之情溢于言表。新时代大学生生长在物质条件丰裕、职业选择多样、社会思潮激荡的新环境,既有立大志向、干大事业的难得机遇,社会上也有一些消磨意志、令人迷茫的腐蚀剂。新时代大学生要牢记“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的古训,经得住考验,抓得住机遇,努力成为有志青年。立大志向首先就要站得高。习近平同志在和青年大学生交流时,常常谈到大我和小我的关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突破个人立场、视野的局限性,才能全面把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辨析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矛盾,真正看清大势大局,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其次还要看得远。人在年轻时就要树立远大理想,找到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并努力坚持下去。要立长志、不要长立志,只有看得远,才能做到淡定从容、坦然自若,才不会纠结于一时一事的成败。最后还要立得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的道理,立足每一个平凡岗位,干好每一件具体工作,切实克服“激情有余、韧性不足”的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就要练就过硬本领,做有才气的新时代大学生。习近平同志在和大学生朋友们交流谈心时,不仅强调学习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而且传授如何学好本领、增长才干的有效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条。第一,在点滴积累中长本事。习近平同志讲:“一个举重运动员破世界纪录,不是他‘天生丽质’,一下就举起200公斤,而是一点儿一点儿加起来的,干大事都要一点儿一点儿地积累。”这个例子十分形象地告诉大学生们,练真本领靠的是点滴积累,要花时间去沉淀、凭毅力去坚持,必须耐得住寂寞,没有捷径可走。现在,各种所谓的成功学、速成课层出不穷,很多都是大忽悠,迎合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心态。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教诲,在学知识、长本领的问题上“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第二,到人民群众和基层实践中去长本事。习近平同志告诫大学生朋友们,“不要认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高超、万能的,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真正的才气不是自命清高、和基层群众格格不入,真本事是要群众认可的,是要经过基层实践检验的。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向习近平同志学习,放低身段,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全身心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在基层实践和群众指导下淬炼真知,更好成长为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有用之才。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就要勇于开拓创新,做有锐气的新时代大学生。大学是孕育创新的摇篮,大学生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心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造潜力激发,经常勉励大家要从“会读书的人”变成“会创造的人”,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了首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鲜明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和创新自觉,充分认识到在创新发展的问题上“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必须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硬核支撑。新时代大学生要摒弃世故圆滑、精明油腻的所谓“成熟”,始终精神舒展、生气勃发地面对生活和工作,敢于直面挑战,善于推陈出新,拿出青春该有的样子来。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就要矢志艰苦奋斗,做有骨气的新时代大学生。“自找苦吃”,这是当年不少大学生感到既印象深刻、也影响深刻的人生指引。习近平同志讲:“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这是一份人生磨练,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自找苦吃”就是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不论生活条件是好是坏,都要保持艰苦奋斗、永久奋斗的前进姿态。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讲,这既是极富针对性的人生提点,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要求。回顾历史、观察当下、展望未来,国家和民族之间竞争的接力赛是没有终点的。我们能看见的是不少国家和民族在这场接力赛中被淘汰出局,但还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宣称已经到达成功的终点,因为时间不会停止、赛跑还在继续。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大学生千万不能坐享其成、耽于安逸,必须继续奋力把自己这一棒跑得更快更稳。要有那么一股“你越卡我脖子,我的脖子就越硬”的不服输、不信邪的劲头,骨头硬、敢斗争,咬紧牙、肯吃苦,用我们的不懈奋斗来换取青春出彩的人生价值,捍卫来之不易的岁月静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三、新时代团干部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努力做青年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读完25篇采访实录,我们能够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既是这么要求的,更是几十年如一日这么亲身实践的,为全党作出了示范,更为广大团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看齐的标杆。

做青年工作,要真不要装。习近平同志和大学生交流交往,每一次都是发乎内心、出自本色。无论身在什么地方、身处什么岗位,他总希望找各种机会和青年人在一起,总想着和青年人多交流。上世纪80年代,书信往来是大学生们主要的交流方式,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给包括河北农大在内的全国各大学正定籍大学生写信,通报家乡发展情况,鼓励大家学成回乡贡献力量。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校园刊物《闽东大学生》上,深情寄语在祖国各地学习的闽东大学生。据大家回忆,寄语在当时属于创新之举。这些和青年人交流的方式,习近平同志一直坚持到现在。他和青年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总是发自内心地赞美青春、肯定青年。“你们年轻人,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这么伟大的目标,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看你们的了!”“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许多青年朋友讲,听到这些话语总觉得很激动,感到内心暖暖的。新时代团干部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首先就要培养对青年人的这种真挚感情,发自内心地感到青年之可爱、青春之可贵,主动和各行各业的普通青年交知心朋友。只有培养起对青年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才能掌握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通关密码。

做青年工作,要导不要哄。习近平同志做青年工作,从来不是一味地迎合青年,对于青年群体可能存在的问题、可能遇到的考验,总是毫不避讳、直言相告。他会贴心地帮助青年消除困惑,告诉大家“年轻人对生活的结论不能下得太轻易、草率,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炼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他会坦率地指出青年存在的问题,告诫大家“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他会深入地给予青年指导,但只是给方向,不给画框,不给答案,引导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锻炼本领。正是这种亦师亦友、负责任、讲原则的引导,使得大学生们发自内心地佩服习近平同志、信任习近平同志、追随习近平同志。新时代团干部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就要准确把握不断分化的青年群体、多样多变的青年思想、更加丰富的青年需求,从思想的高度、用真理的力量去引导青年、赢得青年,不能当青年的“尾巴”,要走在青年前列、时代前列。

做青年工作,要行不要论。古人讲:“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习近平同志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诲之所以能够让大家信服、愿意照着去做,就是因为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习近平同志要求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会告诉大家自己当初是如何在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的;要求大学生“自找苦吃”,同时也会告诉大家当初自己是怎么吃苦的;要求大学生刻苦学习知识,同时也会告诉大家当初自己是怎么学习的;要求大学生到基层去锻炼成长,同时也会告诉大家自己在基层工作的心得体会。新时代的团干部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求青年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青年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成为青年人的榜样,努力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不断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增添感召力。

《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的文字是静止的、凝固的,但它所传递给读者的形象是生动的、鲜活的。我有一个十分强烈的阅读体验:开卷品读,眼前时时闪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青年之友;掩卷品味,脑海里逐渐浮现的是一个高大伟岸、举旗定向的青年导师。归根结底,贯穿其中的是青年气质,扑面而来的是青春气息。我们常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具有的青年气质、青春气息,展现的是党的领袖的崇高风范,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的品格。

未来三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一瞬,但在中华民族千年发展史中必定是划时代的一页。时代赋予中国青年的使命极其光荣,责任极为艰巨。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在投身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创造更加美好之青春人生;广大团干部要向总书记学习,在全身心投入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中创造更加蓬勃之青春事业;至为关键的,是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创造更加富强之青春中国。

著作心得感悟 篇4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著作心得感悟 篇5

作为一位翻译和编辑人员,我的任务是将作者的想法和作品转化为能够被更多人理解和欣赏的形式。因此,我有幸参与了许多国内外著作的翻译和编辑工作。这些工作中,我收获了很多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意识到熟练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翻译和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翻译和编辑工作是一项创意工作。因为它需要转化作者的想法和语言,让它们成为符合读者口味的表达方式。然而,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作者的风格都会对这项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名熟练的翻译和编辑人员,我们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图、思路以及阐述方式,同时还要处理好外语与母语的语言交汇,拥有良好的语言处理和运用能力。

其次,我发现阅读广泛的书籍对于提升翻译和编辑技能非常重要。阅读是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终生学习,我们通过不断地阅读,既可以积累新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又能深入了解外语和其它文化体系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我还认识到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本地文化传统,尊重并理解出处文化和作者语言习惯。有些外文书籍往往讲述的都是他们本土的文化、风俗、习惯等,这时候,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翻译的创造性,使读者尽可能地理解这些外来的文化元素,并从种文化的火花中找到与本地文化的共通之处,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与欣赏它。

最后,我相信作者对人类思想和文化思维的贡献是无限的。通过阅读和翻译各种多样的书籍,我能够拓宽知识面,并对当代世界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在这个信息时代,跨越文化和语言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译者需要有一颗开放、包容和严谨的心态,为世界与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总而言之,在翻译和编辑国内外著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相信,通过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并持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技能,我们能够为世界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著作心得感悟 篇6

学高为师

学无止境

使用人:肖旭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肖旭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这一篇读后感,或许就错过了一本好书,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自己的职业是老师,因此“理想的教师”也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著,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

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

业务笔记

《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读后感《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做的包括:指导研究题目的选择,指导研究活动的计划,参与具体活动的进行,指导研究结果的提炼、处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能力等等。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据专家分析,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被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与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业务笔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也助使物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系列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例如,在教授物理兴趣班的活动课教学中“声音”一节时,利用网络下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其中导入部分有留声机发声振动、雷电发声、鹰抓老鼠、蝙蝠发出声波反射等课件;在“声音的传播”中用了留声机音乐(声源)、声波动画、人耳结构等。以上课件都配之以声音、动画、文字说明,生动逼真的再现了声音的发生、传播、接收的机理,演示出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辅助。 二: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在教学整合的反思

反思: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实验都能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确实很理想化、很方便、也很美观。然而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过分依赖和渲染,会误导学生,以为只能在电脑上实现。一定要明确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只能作为常规实验的补充。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甚至课外小实验,都希望尽可能以真实器材、简易(学生容易获得的)器材来实现,返璞归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寻规律,来分析实验数据,来认识实验误差,以提高对物质世界的组织结构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和创造思维。

著作心得感悟 篇7

平凡的世界。我很喜欢这本书,比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高中教育,自学后能和大学生一起从事思想活动。

作者赋予了这个角色多种优良品质,包括不野心勃勃。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

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

这是孙少平最突出的体现。他实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当我打开第一页时,我被里面人物的景色所吸引。给人美的享受,这可能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让我感觉这本书的情节发展是自然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本书在教会我们怎么去生活,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赣台,这可能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精华。

一位名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有两个复杂的爱情故事穿插其中。孙少平因为田晓霞的出现而高兴。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在一起,他们都很快乐。

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不平凡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有多少人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爱?对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令人羡慕。

少安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我认为是这样。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觉得少安是我甚边的人。

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是的,没有浪漫。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养家糊口,他放弃了滋润树叶。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是一种兄妹之情,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甚至抓狂。

润叶这么好的人,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只是我们在少安有很强的责任感。李连杰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不能给爱人幸福,所以不敢谈爱情。他只有婚姻,没有爱情。

他的妻子必须能够与他一起养家。对于少安的事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聪明、勤劳、先进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财并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期,但他的经历却是跌宕起伏的。

当他有所成就时,他的妻子病倒了。也许是天堂的玩笑。

著作心得感悟 篇8

记得《傲慢与偏见》里面的一句话:“道听途书,容易产生偏见。添油加醋,偏见越深越难消除。不去轻易相信道听途书,而是自己去接触与洞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没有学习外国文学史之前,当我知道我们除了要学习中国文学之外还要学习外国文学的时候,我脑海里面浮现的想法是:外国人的名字那么长,那么难记怎么学习呀?可是当我真正去学习之后我对自己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感到一种对外国文学的不尊重。

外国文学让我很深刻的知道学习文学你还应该知道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结构、宗教信仰、哲学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我来说这是恐惧的,可是博克说“恐惧是崇高,面对浩瀚的海洋你有膜拜的恐惧那就是崇高。”面对外国文学这片浩瀚的天空,我只能是关于学习外国文学人群中的沧海一粟。但是很庆幸我遇见了一位有趣而又博学的灵魂带领我们去学习、认识它。

你可能从未发现,阅读是如此有趣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从古希腊的文学一直走到了现在的浪漫文学,这一段时间里我感觉我自己已经穿越过很多个国家的历史隧道;感受到每个国家的不同习俗文化;还深刻感受到外国人的名字是真的很长。就像屠格涅夫一样,他的全名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可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能感受到外国文学的魅力,也很有兴趣的去学习和了解。学习外国的神话时,让我不太能理解他们的那种文化,为什么他们可以有血亲结婚?儿子还能与母亲结婚?为什么要分那么多个神……最后的答案是因为他们是神话,神话都是美好而又让人想不到的。

粉色的夜空布满了整片天空,抬头望见,忽觉人间有仙,来到人间悄悄播撒知识的美种。

学习外国文学会让你充满理智和有一颗在辨识道路上奔跑的心。就比如说,我们不仅能学习到外国不仅有悲剧名家,还有浪漫名家,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不仅如此,你可以看到这样的两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比“这是好的不能再好的时代,这是坏的不能再坏的时代”是有本质差距的!学习外国文学真的会很让人清醒,他们每个地方有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的习俗也不一样。就像我在观看完《斯巴达的三百勇士》后能有深深地爱国感触和自我的个人信仰;在看《高老头》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当时社会下人性的扭曲,以及特别的心疼那个高老头……

学习外国文学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是无穷无尽的!我相信以后你所看!到的东西会是超越生活的境界的彼方,会是沉淀在我们生命里永恒的信仰。

著作心得感悟 篇9

读完《四世同堂》,我对老舍的文字深有感触。这套书籍描写了抗战北平沦陷区民众的抗战生活,以小羊圈胡同为背景,胡同内的祁家与钱家、冠家作为主要人物,通过其中复杂的矛盾与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大众的不同心理形象;反抗与顺从甚至背叛,国家与个人种种利益感情,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刻画了当时抗日社会的黑暗。

《四世同堂》

思想内容:

老舍先生的思想内容叙写了社会的黑暗与日本侵略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以及对“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民族气节的颂扬。这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但它却标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首先,第一部书《惶惑》是日本侵略下人们遭受折磨的痛史。人们少煤少粮,生命没有保障。天佑老人安分守己,却被扣上罪名被日寇枪杀;默吟老诗人被日寇抓住,被严刑拷打、长期监禁。这表达着北平沦陷,人民无可奈何,只得屈服于日寇。我认为这部书是对人们消极与妥协思想的审视与批判,并且在为之后人民民族思想意识觉醒作铺垫。其次,第二部书《偷生》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背叛者、懦弱而卑微的觉醒者的恨史。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画了一批背叛民族的人的形象。如大赤包、冠晓荷等。所谓“偷生”,就是在黑暗的社会中,面对侵略者与背叛民族者的压力,民众只得在小社会中苟且生活,自取灭亡。我认为,这是老舍先生对国民文化变质的反思。最后,第三部书《饥荒》是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激励人民奋起、全民族抗争的壮史。在国破家亡之际,人们的民族斗争与抗战意识缓慢而痛苦地觉醒,终于站起来对日寇发出愤怒的呐喊。

祁家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它成为了祁家老人向他人夸耀的资本。祁老人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为儿孙负责,保持家庭圆满,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对瑞宣的种种坏行为不以为然,最终因儿子受日寇侮辱而含恨自杀,对孙女在饥荒之中丧生表示愤怒。但假使抗战结束,会很快忘记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为后代造福。他对后代说过:“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代沿袭下来的。

语言风格:

老舍先生的语言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他写了日本人如何破坏北平安稳的'生活,汉奸无耻的态度。他不时回忆起北平的种种传统和小买卖,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萧条,冷笑讽刺着日本人的恶劣。他想着,若是没有日寇的侵略,北平人就会和平安稳的生活下去,传宗接代至四世同堂。老舍先生运用了柔软细密的抒情和描写,使故事的进展显得颇为缓慢,但老舍每一句话里的温情,饱含着戏谑的调侃与批判的味道,却令每一个人物变得温暖、细腻而精致。 转载请注明

老舍平实而幽默的京味话语在书中真实生动,俏皮却又辛辣。在抗日期间,沦陷的北平更是有了地道的京味儿。如“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将北平的人物立体化、个性化,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对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真实。他正话反说,褒词贬用,如“他觉得日本人郑重其事地玩把戏,是非常的可笑。他可是没有笑出来,因为他也佩服日本人的能和魔鬼一样的真诚!”

老舍先生运用的夸张与比喻,大概是对坏人的一种宽容,委婉地声讨与批判着他们的罪恶与无知,或许读起来是一种轻松的氛围,却赋予他们性格上令人们痛恨的一面。他对待恶人一样有着关切同情,在他看来,恶人并不有意作恶,邪恶是因为无知。“见到他们(日本宪兵),晓荷把脸上的笑意一直运送到脚指头尖上,全身像刚发青的春柳似的,柔媚地给他们鞠躬。”一句,以美喻丑,用“刚发青的春柳”的“柔媚”为喻,写出冠晓荷见到日本宪兵深深“鞠躬”的样子,逼真地体现了晓荷背叛民族,巴结献媚的丑态。

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塑造别有一番特点。在小羊圈胡同中,人们生活颠簸沉浮,以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反映出战争对民族文化的考验与扬弃的宏大主题。瑞宣温润如玉,自尊知荣辱,由惶惑到奋斗的成长历史也深深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意识的觉醒,与在尽忠尽孝二者间的矛盾两难;或是晓荷体面而阿谀奉承的背叛,导致了他最后的败落;又或是韵梅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母性光辉的人,尽力尽责,将未来与希望寄于祖国……这种微妙的细节描写将每一个小人物都塑造得淋漓尽致。

老舍先生对笔下的人物有一种独有的爱怜,他不会将人物性格写得极致,但会将每一个神态都描写得栩栩如生,使像我一样在读这本书的人,顺着他的思路,旁观人物应遭受的命运与坎坷,体会人物的心境与夙愿。然而这些人物非千篇一律,他们带着或微妙的差别,在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中出现,共同拼凑出一副世态万象的全景图。总的来说,这本《四世同堂》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是非,感受到了人性的沦落与无奈,却又能感受到前途的希望与民族精神的无畏气概。三本书,说厚的确厚,但其中的情节却会使人沉醉其中;连贯地读下来,也只不过是几天的时间作者彭科铭。

著作心得感悟 篇10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期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主角,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就应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就应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必须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一样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应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够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决定潜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带给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此刻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期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务必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学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著作心得感悟 篇1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学习原著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但通过第一个单元学习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时代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及时代意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时代意义,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并与学员研讨交流,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也确实启迪了心智,洗涤了心灵,提升了自我。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我的理想信念更坚定。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马克思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毛泽东同志强调,老祖宗不能丢,老祖宗的书始终要认真读。他一生对马列经典手不释卷。他曾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使他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对于领导13亿多中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我们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前进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更需要我们坚定“四个自信”。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无疑可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自觉,保持政治清醒,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我的宗旨意识更强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鲜明表达。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新思想根植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和群众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毛泽东同志讲,“《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如今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确实让我从中汲取了新的思想营养,深刻理解了贯彻其中的人民立场,坚持群众的观点、阶级的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中去,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也正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作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我的工作思路更清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它既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也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它最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中理清思路,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正是我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新的收获。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我们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阶段、途径等的分析,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策略的分析,抗日战争中对持久战问题的分析中,都能最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巨大威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非常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又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通过深读细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批判主义等观点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我今后的工作也产生了更有力的指导作用。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质精要,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转化为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并运用它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矛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的工作水平,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拓宽我的工作思路,承担起时代赋予我的重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著作心得感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