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师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 2024.09.26

教师读书心得推荐。

随着时间的改变感悟也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顺应自己的心情写几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就是先确定主题,确定内容,整理大纲,再整理出具体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写一份心得体会呢?

教师读书心得【篇1】

学校推荐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其中对《教师的时间从哪里》,《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印象最为深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应该每天读书,并与书籍建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对此非常了解,所以在他的书中,他总是要求同龄人学习、学习和学习。

他要求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来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他鼓励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从温暖紧张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逐步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智慧。他教导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其他教育同行的优秀经验,获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刻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看到,取得一定的成绩取决于什么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这两年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我曾经想过要提高自己,成为一名名师,但真正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的最好理由。为什么我不能在课余时间看手头的书,为什么我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听听同龄人的经验,为什么我不能在晚上的课余时间写一本教学日记,以为时间像流水一样被我浪废了,而我仍然一无所获。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的工作和创造时间就像一条大河,由许多小溪滋养。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教师读书心得【篇2】

。去图书馆,偶遇了《做幸福的教师》,就不由自主地翻开了它。书里的故事令人深思,令人回味;读来心情时而沉重,时而喜悦。看,更明白了:要成为一名真正快乐的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做好。

那么教师的幸福**于哪里?**于自身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成功,**于教育智慧。其实,幸福离我们很近,但是谁挡住了我们寻找幸福的眼睛呢?

每每看到这句话,我就情不自禁陷入了思索,是为班上那些淘气顽皮的孩子,还是那总是觉得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不满足,或是为了那林林总总应付不完的检查?当我们每天抱怨自己又累又生气时,幸福就像肥皂泡。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做一个快乐的老师,我们应该做到:读书和生活一起成长。

陶教授在书中的目标是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陶老师在书里开门见山点出“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在优美、俊秀的文字中,我的收获很大。

教师的幸福不仅是学生的成功,更是自己的充实和成功。教师所能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决定了教师是幸福的人。他可以设计和武装自己,使自己多才多艺,丰富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方式是阅读。

1、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想生存的话,就需要空气、阳光、食物和水等必需的养料;作为教师,不单单需要这些,因为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与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书就是社会,好书就是好世界,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使人高尚。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教师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

2、如何读书:取法乎上,读诵经典

学会读书是教育成功的标志。教师的成长靠读书,学生的成长也要靠读书。学生只会读课本,只会做题,不会读,不爱读,对阅读不感兴趣,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不会有大的成绩。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今天,书中自有什么?对于在阳光下从事最崇高职业的人民教师来说,教师的成长、名望和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自己的认可,都离不开阅读和对各种知师的追求。

反观自己,刚到三十,可是自己的记忆力真的是不怎么样。读了很多次,也没有记住。我想,这是由于自己很久没有背诵的缘由。

依稀记得有人讲过,脑子有着巨大的潜能,越用它,就会发现它越来越好使了,越来越灵光。看看陶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么对于众多的书籍如何选择呢?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如果阅读高品位的作品的话,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中”;如果在“中”的层面阅读的话,我们得到的只是“下”。陶老师说: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

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一旦经典文化内化到教师的头脑中,所揭师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古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辉,也左右着思想的精髓。

3、享受读书乐趣,让读书成为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如果阅读是为了功利,那么它自然缺乏乐趣,使阅读成为一种负担。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教师的人生毕竟是自己的。

他怎么看待、设想、规划自己的人生,他实际上就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如果读书能做到陶继新老师所提到的三个境界:“坚持;形成习惯;审美。”就会改变自己的精神和生存状态;就会日有收获,天天进步;就会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李兰铎老师的成长证明了她从阅读中获得了知识,从阅读中平静了心情,从阅读中获得了快乐!当年陶继新老师认为她的国学课还缺少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对她说:“要想真正成为优秀的国学课老师,就必须下大功夫背诵一些国学经典。

”可在3年后,李兰铎老师在国学课上,经典语句如蘘中取物,恰当好处,课后汇报,经典话语信手拈来,她的心灵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李兰铎老师竟在3年里背诵了几万字国学经典,还写下了十多万字的学习《论语》的体会。李兰铎老师说:

“品读《论语》使人心境平和,获得快乐。”她认为,人生道路崎岖不平,祸福相依平和自己的心境拥有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早迢迢人生路上,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有所不为;既要自强不息,又要随遇而安;既要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又要有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保持平和的心境,以求和谐、外求进取的心态塑造自己的人生。

其实,幸福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心态,幸福也是一种品味生活的感觉。幸福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幸福需要我们自己去感受。

做个幸福的教师,不但自己幸福,也带给学生以幸福,带给他人幸福--这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教师读书心得【篇3】

追寻前人的足迹,绽放今日的美丽

寿光市台头镇台头小学刘美玲

追寻前人的足迹,绽放今日的美丽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耳熟能详、响亮的名字,是教师的楷模、世界教育大师、教育思想的倡导者。我今年有幸拜读了他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后深有感触,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有着深渴的视野,清晰的脸庞,火热的激情和热情。他的教育思想充满智慧。它虽有悠久的历史,却如及时的雨,滋润着一颗干渴的灵魂。

书中这样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可以充实生活,可以净化心灵,可以增长智慧。

“书中自有**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在信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孩子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求知欲也越来越强,身为人师的我们如果不继续学习,仅仅“坐吃山空”,那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的,也永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教育应该是超前于时代发展的,而教师是教育的引领着,肩负着沉重而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教师应该广泛阅读,即便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我们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从**来,从大量的书里来,我们要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汲取营养,做一名合格的学识渊博的教师。

书中这样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好工具范文网 FANWEn.hAo86.COm]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潜在的天使,身为人师的我们要有十足的耐心和恒心去启发每一个儿童,去激活每一个沉睡的思维,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即使再幼稚,也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所以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孩子潜在的能量尽可能多的发挥出来。

书中这样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性,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观察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观察能提高人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能提高学***,掌握学***。

比如物理学,很多题目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如果每个学生都注意观察和思考,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比如作文,观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创作的源泉,观察人物可以把人物写得更细致,观察景物可以把景物写得更优美,观察物体可以把物体写得更传神。牛顿观察苹果推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莎士比亚观察生活著作了《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四大悲剧,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一格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智慧像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个教师的心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既然选择了这片教育的热土,就要在这里绽放一片美丽。追寻前人的优秀教育思想,绽放今天的梦想。

教师读书心得【篇4】

幸福,这是每一个人的根本追求。但是幸福是什么?又常常让人感到困惑,不但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状况的存在,也会有“不在福中却称福”的事情发生。

我最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出版、现代教育报主编雷玲编著的《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一书,感触很多。

教师的幸福从**来?我想马克思已经做了明确的回答:“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那么,为什么“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呢?我以为还可以进一步用中国的成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来解释。

教师的幸福从**来?一方面是“赠人玫瑰”——教师要获得幸福,首先赠人的是美丽的玫瑰,而不是茅草,更不是蒺藜。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拥有“赠人玫瑰”资本。

这本书中谈及五种“资本”,就偏重于这一类:

职业资本。书中介绍了特级教师华应龙,从18岁当一名好老师,29岁当一名特级教师,36岁当有影响力的数学特级教师的过程,他不断贡献给学生高质量教学,以这样的职业资本获得了幸福。

才学资本。周步新是一位“能听到花开声音的人”“手往**一点,**就开花了”的优秀教师。她的能力,她的才学,来自于“乐于学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她深深感到“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学***,分享快乐,共同成长,实在是人生极大的幸福。”

研究资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优秀教师吴继烈,通过走教师研究之路,完成了她“站稳讲台——需求高度——跨上高地”的成长三部曲。

人脉资本。人脉资本于教师的丰富阅历和交往能力。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一生从教,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博士后,他的人脉资本,使得他的贡献满天下。……

魅力资本。魅力资本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识的、学、质的完美结合,是教师成为高年级人群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者。他的言行自然会影响学生。特级教师靳忠良的座右铭是“一生优雅,永远微笑”,他被学生们封了“校草”的雅号。

家长反映“靳忠良的课使学生着迷!”,20年前的学生还在新浪网发文怀念他……

教师的幸福从**来?这就涉及另一方面,“赠人玫瑰”之后,还能够获得“手有余香”的强烈体验。每个人的幸福体验是不一样的。

尽管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称教师是“最幸福的人”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有强烈的幸福感,这是为什么?从事幸福的教师职业,获得幸福是不自然的。

如何实现教师的幸福,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的幸福能力及其培养。

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也毫无意义。”所以教师还需要在“赠人玫瑰”之后,拥有能够获得“手有余香”体验、感受的能力。

教师读书心得【篇5】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记得当老师的第一天爸爸对我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对得起这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那时起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学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

疑问。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从而获得了一次向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学习的机会。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习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习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习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习。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近。了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教育学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习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和教师的谈话》的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琐碎,学生们在成长中总会反反复复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心平气和地面对各种学生错误。教学初,因年轻气盛,常为学生的错误而恼怒不已,大发雷霆,教育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学生不仅不能正视错误,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后来发现冷静得倾听,细心的教导,持续的关注,不断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听话。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相反,我精神抖擞,学生也是激情高涨,课堂热闹,课后有收获。老师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进入角色。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总之,书中赞可夫谈到的问题很多很多,我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些。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此我要把这本书当成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不断的阅读

它研究它,让自己重新当一名渴求知识的学生,学习书中提到的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同时从正确的角度不断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21世纪新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读书心得【篇6】

当代教师如何正确运用各类资源为教学服务

周旭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真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储存在大脑中的问题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释;困惑得到了令人惊讶的证实。同时,它也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再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教育艺术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他留下了一个案例,但光辉的教育思想仍然适用于今天的教育。在他的一则则建议中,我更领略到了他教育的极其投入及资源意识的极其重视:教师若是教育的有心人,心中装有学生,那随处皆是我们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因而第二个建议中便有了那位历史教师的故事——“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我认为,那位历史教师用终生时间来备每节课,这为他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正因为他平时教学资源的点滴积累,才使他对此课题的直接准备仅用了15分钟时间。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合本书的观点,我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教育资源意识。

一、合理把握大纲资源

本书中近七十处提及教学大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始终把握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而在平时教学中,真正能理性分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甚少,备课时能按课程标准来准备的则更少,教师备课仅局限于备教材,没有课程标准意识。

1、第一套大纲提供基础

为了使备课时能有机渗透课程标准要求,对于第一套大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需认真分析大纲的知识内容,尤其是一些“关键知识”,使学生熟记并牢固保持在记忆里。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每个阶段的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不偏离课程标准。如英语学科中写技能方面的要求是:

从三年级开始的学生,三年级第二册要求能写字母,四年级第一册要求能写单词,四年级第二册要求能写句子等。掌握这些要求对我们的教师非常重要,因为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阅读技能。

其次,要明确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内容,如政治公众人物教材中四项技能的词汇和句子。借助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教师需利用多种手段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如书中倡导的利用单词**等。

2、第二套大纲提供“智力背景”

在整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课外阅读和其他材料。他说:“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

”,因而他竭力提倡教师“给学***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阅读可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另一种记忆——不随意识记,它“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从而使人脑的识记能力更强。

其次,第二套大纲可为学有余力及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更为深奥的学***,这种“智力背景”当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它是对基础部分的拓展。而这些“超大纲”的内容不仅受益于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也能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书籍可对“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后进生”产生极大的帮助。其一,形象鲜明、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的课外读物使这些“后进生”也能对周围世界产生疑问,从而引起他们的学***;其二,这些课外读物可使“后进生”感到惊奇和赞叹,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作用。这个建议真的给了我以个新的视角,坚定了我的信念:

激励“后进生”,**他们的“大脑萎缩症”,如写“让我感动的事”等,定能促进“后进生”的情感和学习。只有倾注了自己智慧、活的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因而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必须得有“第二套大纲”的资源意识,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使学生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二、认真钻研教材资源

《给教师的建议》指出:“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在我们现今条件下,实现这第一套大纲的最佳途径是教材。

由此可见,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而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本资源,是一种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文本资源。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教材,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各种教材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

1、重新编排原有教材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在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复***,对pep教材进行系统地整理,使学生对教材又多了份新鲜感,激活了学生认知的兴奋点。如对色彩、动物、水果等进行分类总结,使教材重新激活,以省时、高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应该做的是教材的建设和调试,而不仅仅是教材的实施。

2、合理使用多套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他对这个“智力背景”极为重视,他认为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材料的不可理解是因为缺少“智力背景”。

因而本人认为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既需要强化pep教材,又需要合理性地选用其他各种教材拓展学生的“智力背景”。选材时,可选择与原教材相关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达到恢复的目的,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教材中,学生不仅可从大量阅读获得乐趣,而且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捕捉一定信息,更多地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传统***,对学生的口语的书面表达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www。google。***。**。大学生政策2004年3月23日

三、适时引领学生资源

10、如果学校开设一家diy手工艺制品店,你希望_____在第93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类似的观点随处可见:

“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如果有些人的思想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但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

经常光顾□偶尔会去□不会去□因此,面对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永恒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必为没有完成原课而深感遗憾。相反,对待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对于学生的兴趣点,我们要适时引领,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些枯燥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个幸福的成长故事,使学生的精神生活为之而更充实。

(2) 在我看来,新东方英语学校的成功,不仅在于知识传授的成功,更在于人们在教育中的鼓励和感染,在于给人们带来成功的信心。因此,如果我们的教师注重以学生为本,及时指导,抓住机遇,努力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给他们成功的愿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图1-4大学生购买手工艺制品目的

四、充分丰富教师资源

据调查,大学生对此类消费的态度是:手工艺制品消费比“负债”消费更得人心。若教师具有极好的素养,那是最为难得的一笔财富。

因此,教师要挖掘自己的资源,发现自己的亮点,充实自己。在第87号提案中,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教育素养的培养。

6。你买手工艺品的目的是什么?1、教材素养。具有教科书素养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深厚学科知识的人。他注重学生,能根据教学大纲(而不是课本)备课,感情丰富。

(五)diy手工艺品的“**弹性化”2、理论素养。教师要懂得去研究儿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近学生。

在这里我想我们在培训教师时是否也可以参考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不仅是自学或校外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在实践中帮助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3、语言素养。我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鲜明的、准确的和经济的语言外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时可能会因为老师的不当表达而导致学生理解的偏差,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克服语言培养的问题,如自我录像语言跟踪、同伴帮助语言跟踪等。

动画片□化妆品□其他教育素养是教师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学生敬佩的对象。同时,在课堂中,我们还可开发自身资源,如利用师生间的信息沟,创设情景,像主持人一样采取或自嘲、或自恋的方式,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因为是连锁店,老板的“野心”是开到便利店那样随处可见。所以办了积分卡,方便女孩子到任何一家“漂亮女生”购物,以求便宜再便宜。

五、充分挖掘生活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极其关注学以致用,强调实验、生产劳动等学***等,如“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再如他讲“光合作用”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学问,“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一切都是怎样进行的?”。他把生活与知识的学***地结合在一起,备课时努力找到能使“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课后带学生到田里去研究这些现象,进行实践证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在于它是“支持思想展翅翱翔的空气”,在于其“驾驭知识的情感”更加强烈了。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学生的生活资源更为宝贵。由于英语环境的缺失,因而我们教师更需借助生活资源创设情景,使英语教学更富趣味性。如校园英语环境生活化、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创设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等,这样既有利于使学生自然***言,又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生活资源,才能使英语教学更富实效性。

“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这终生备课便是读书,以读书获取教育资源。是的,读书可获取两套大纲、丰富大纲资源;读书可知晓学生心理、引领学生成长;读书可丰富教师素养、开发教师资源;读书可了解社会生活,挖掘生活资源。

今天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获得了这些感想。今后我还要细细品味,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点燃自己的教育信念,照亮自己的教育生涯!

教师读书心得【篇7】

读着《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对“请给孩子们的思维松绑吧”这一讲有着深刻感触。我这个人就是“习惯性”地要求学生整齐、安静,一切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以我的要求作为完成的标准。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平时的生活,感觉就是一个“保姆式”的班主任。

我这个保姆啊,比较啰嗦,总是担心学生会犯错误,所以我总是不断地强调,不断地告诉他们这些事情要怎么做,怎么才算做完。天秤座,我一直在寻找平衡,追求完美的平衡。有时候想想真是太累。

越是约束学生,学生越是反抗。曾经我是着把我的一些想法通过班队活动变成班规,试着用班规来约束学生,有了这份班规,同学们一定能越来越好,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大好局面。为什么有了规矩之后反倒还不如从前?

究竟是**出了问题?后来我才明白,学生之所以不接纳,是因为他们还小,认识不到制度的重要性。

记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上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和学生的共同劳动。”欲使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走进教材,必须承认孩子的世界,这样才能让所要学的内容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内在需要,才能主动地去发现与创造,从而来丰富自己的世界。

经过思考,老师重新制定了规则:遵循课堂规则,要考虑学生的意愿;班规不能太多,学生不会记住;班规的标准不能太高。我们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确保他们能做到。在班队课上讨论班规内容,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起来了。

大家七嘴八舌互不相让,新班规很快就制成了,因为是全班同学共同劳动的结晶,遵守新班规也成为了每位同学的自觉行动。

另外,教师要有人格魅力,即教师要有良好的内在形象。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等内在的素养,就是学生对老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持久。

如果一个教师只有潇洒的外表,却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的形象是难以想象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自身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生活作风,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

以上是我读过《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后最为深刻的感想,我将会以此为目标,提升内在修养,努力早日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教师读书心得【篇8】

要做一名聪明的老师,在阅读完应坑小学应界坑校区陈光服平时的教育教学后,我经常感觉事情很多,我觉得很累,但效果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

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

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王晓春对聪明人的定义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很好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读完这本书,我也想到了。我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提炼出自己的一些教学理念: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最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是。经理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基础,管理者只把人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控制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最可靠的方法不是让学生一下子满足我,而是让学生成长。

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举例:我班中的一些调皮生就是这样,在我面前表现还是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可能就是我平时太严所造成的吧)。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应该更多地做一个热情的教育者,还是一个严格的管理者?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读完这本书,当我遇到违反纪律的学生时,我会用我的大脑再次处理它。平时,学生会犯一些错误。下课后我会让他们接受批评。

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违法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比较好。王晓春先生也一再强调,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

我们不能要求老师的爱去完成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用爱来治愈病人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在书中,王先生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他说,安全很重要,但如果它压倒了教育,学校将不再是学校,他们将成为保险公司。

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管理者的方便。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

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也成为**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绊脚石,弱化了德育功能,制约了学生身心发展。道德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实践活动,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和载体。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教师读书心得【篇9】

本学期,有幸读到著名教师薛法根的书——《做一个大写的教师》。本书中的教育随笔,语言朴实无华,真实再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困惑和难题,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留给我们无限的佩服、赞叹!通过阅读,我觉得自己更懂得教育的真谛,也更感受到了自己的重担。

在这本书中,我理解了“大写”就是包容:既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又要包容学生的不足。其中,书中的一篇教育随笔——《落差的教学转化》,很能体现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

在这篇教育随笔中,他这样描述: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比这更难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的确,你的思想,你的学识,你的经验,要成为别人脑袋里的东西,不仅仅取决于你的“教”,还取决于别人的“学”。

“所教的”未必就是“所学的”,“教过了”也未必“学到了”,其间出现的偏差、误差所形成的教学落差,足以证明”教”与“学”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教学的价值在于发现差距,研究复杂关系背后的规律,从而实现有效的教与学。

这段话阐述了“教与学”的相对统一性。的确,我们在教书育人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这种方法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在这里,笔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践教学经验

1、 角色置换:像孩子一样思考

既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我们就需要了解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小时候的情形,把自己置身于孩童时期。“回到童年”,把自己当成学生,像孩子那样地去想,可以触摸到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那些沟沟坎坎,或许能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段距离。

教师是读者,必须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思想。教师要思考学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比如在阅读中不认识的词语,未见识过的事物、现象,没经历过的情感、事件,诸如此类不理解的地方。

从这样一个学生的角度,我可以发现孩子在独立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解决这些困难。

2、 集体思考: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声音

大班教学,所有学生集体学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不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教师常常只让几个优秀的学生发言表态、慷慨陈词,自认为其他同学即便不会,一听便知。

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成了听众和看客,因为教学的时间有限,发言交流的机会更有限。因此,少数优秀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掩盖了所有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真相。在异口同声“懂了”、“会了”中,学生与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教与学的落差也越来越大。

忽视这个隐藏的教学空白,就是在欺骗我们自己。

课堂教学的最大好处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学习智慧。所谓集体思维,就是在集体中建立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支持每个人的思维和活动。简单地说,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哪怕是很微弱的声音,哪怕是天真的声音,哪怕是错误的声音。

这种不同的声音,足以让人产生新的思考,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此外,一个意想不到的不同声音往往会产生连锁效应,使集体思维向纵深发展,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珍视每一个学生的思考,才能形成集体思维,才能让“教”沿着“学”的轨迹前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感受和疑虑,把握好教学实机。

3、 差异教学:不同步数的步行

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步骤,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然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跨出的脚步有长有短,因而学习的进程有快有慢。

我们几乎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统一和确立的。而40分钟的限定,让那些慢了半拍的学生赶上优等生,根本不可能,这就成了教学落差的悲剧。

教与学的差距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只能尽量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教与学之间的差距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机会。如果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调节教学目标、改变教学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兴趣,那么就可以缩短教与学的落差,改善教学的实际效果。

将教学落差转化为差异教学,让每个孩子用不同的步子走路,走出各自的精彩来。

基于学生的差异,在教与学的落差中,寻找学生的发展空间,给予实实在在的指导,让学生获得点滴的进步,渐渐缩小了教学的落差。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慢慢成长。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步调走。即使每一步都很小,只要不停下来,也会慢慢赶上,缩小教学差距。

缩小教学差距的过程,其实是教学中最美、最动人的风景。

总之,通过阅读,我们认识到做一个资本人,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一个首都教师,是教师一生奋斗的目标。这是我在教学生涯中所追求的。

"教师读书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