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历史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9.26

2024历史观后感(推荐9篇)。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历史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历史观后感 篇1

时间:2017/4/11栏目:读后感

严紫涵从学中医到进入中医行业,到2016年认识朱国苗老师了解软组织理论,直到到脊近完美工作,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看到了许多病人一些莫名的疼痛不适,或者刚开始的一些轻微不适长期积累后产生无以名状的疼痛痛苦。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对“痛”这个词也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当我听到这个词,我的神经会有反应吗?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多久了?刚开始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的?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中蹦出来。

我是一个究根问底的人,不会轻易选择接触一样事物,选择后就会刨根挖底,从刚开始对疼痛的理解,到给病人解除疼痛,到现在天天和不同产疼痛症状相处、找答案。在这个情况下,我看到了这本书,《疼痛的历史》!

这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罗斯林·雷伊的作品,他写完后不久就死了!他用历史学家的态度和考证的眼光对西方历史中在面对疼痛和**、克服疼痛做了全面、客观的阐述。

书中也有对东方的针刺和艾灸有客观的记录,在看完这本书后,试着对疼痛的历史贯穿进行了总结和一些摘抄。

第一章古代的疼痛:受希腊希波克拉底思想的影响,认为疼痛无法避免,不管是健康人还是病人都会把疼痛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认为疼痛的随意性很强,认为疾病和疼痛的存在是一种合理现象,医生和患者的交流和**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而理想的结果通常包含了很多接近宗教思想的陈旧思想。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的统治和临床解剖学的发展,希波克拉提斯的思想得到医学界的认可,为解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要事件:

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医学:塞尔苏,医学知识普遍主义者和百科全书编纂者。《药学》

杰出的临床医生:卡帕多西亚的奥托斯。《论急性病和慢性病的起因和征兆》

帕加马的盖仑:疼痛,是一种感觉。一生著作颇丰,大概有500部作品,其中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100部。《发病部位的研究》

第二章中世纪与疼痛:古代末期延续到文艺复兴初期是东方和西方成为对立双方的开始,那个时代的文化复杂,那段时期的疼痛理论最显著的是盖仑,他的理论在当时盛极一时,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连贯体系,给中世纪甚至是中世纪以后的医学提供了满意的答案。

在这个时代,阿拉伯医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生,如阿维塞纳和拉齐。

重要事件:

迪斯克里德斯的《药物学》《医学诗篇》和盖仑的《论医学》。

中世纪时期的**教和疼痛:**教把疼痛看作是神的惩罚形式,看起来疼痛无论何时来临,终会消失。医学和宗教似乎势不两立。

第三章文艺复兴的痛苦: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16世纪中叶达到顶峰。文艺呈现繁荣景象。1520到1535暴发了鼠疫,1582年为高峰期,1596到1598才被人类征服。

此外,每五年暴发一次的饥荒也增加了瘟疫的严重性。外科医生昂布鲁瓦兹.帕雷1568年出版《瘟疫论》。

重要事件:

解剖学的复苏,安德烈亚斯.维塞利亚斯用拉丁文写作的《人体结构》发行于1543年。

昂布鲁瓦兹.帕雷:战争外科手术的创始人,《外科学教程》解剖学的发展到此时还没有加强人们对疼痛机理和疼痛**的理解,尽管此时人们能把骨骼和关节韧带描述得更加准确,但盖化学说在这时还占有统治地位。

止痛药**:从绑扎到禁药。瓦列里乌斯.科达斯生前所著《高级提炼学》在他死后于1561年由gessner整理出版。

蒙田《随笔集》以自传形式的体裁表达对疼痛的感受,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

第四章是古典时代的痛苦:17世纪人类知识的迅速发展。归功于哈维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他在1628年出版《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一书中训详细描述了血液循环。

这本书是医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逐渐使许多生理学家和医生摆脱了盖伦作品的束缚。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新的调查方法,并且可以大胆地宣称他们的观察和推断比古代的要准确得多。这种分析态度始于16世纪。其根本原因是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数学原理对宇宙进行了新的解释。

重要事件:

笛卡尔的机械论和感觉论。《折光学》主要论述一些关于感觉的理论,认为人体不存在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否认神经膜和**有感觉功能,也不承认神经内部物质的运动能力。1644年出版《哲学原理》他认为感觉是连接肉体和精神的桥梁。

1649年出版《论灵魂的激情》强调:灵魂与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相连的,灵魂与人体的结构、大小或特征没有任何关系,松果体公公是肯有灵魂功能的某个特定器官。笛卡尔在《谈方法》《沉思集》《形而上学原理》后果了了人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有差异这一观点。

托马斯.威利斯:疼痛和反射运动。1644年出版的《人脑解剖》一书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基础。

悉达姆的实用医学方法:鸦片酊剂的巨大功效。悉达姆对鸦片赞不绝口。只要他了解鸦片的作用,他就会在任何一学上取得成就。

这个时代也是宗教和医学分野的时代,宗教更多的是祈祷,医生和病人终究要面对疼痛,他们急切的想了解一些更多的知识,以便消除疼痛,因为对个人而言,疼痛总是令人不快,也难以名状的。

第五章是启蒙时代对疼痛的认识:18世纪末,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和定义逐渐清晰。与其呼应的是,长久以来确立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的非**化、思想领域的世俗化和科学与玄学的他离有关,都是理想化的源泉。

在这个时代,对疼痛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辨析和提炼:1。疼痛的价值和形式:疼痛的症状学。

疼痛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2、疼痛的类型。3、疼痛的定位和疾病的所在:

从器官到组织。4、了解如何衡量疼痛:以病人的询问。

5、不同医学学派的问题。6、机械主义与疼痛。7、万物有灵论和疼痛的心理学解释。

8、疼痛的心理条件:关于敏感度的讨论。9、高勒和应激性与敏感度的界定。

10、活力论者的敏感度理论,卡巴内斯:向疼痛的心理——生理学概念发展。11、从有机敏感到肉体敏感度以及门槛概念。

12、感应学说或疼痛的游移。13、启蒙时代的疼痛**学。

第六章:19世纪的伟大发现:19世纪,人们对疼痛**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大的突破,在各种临床原则和医学方法上也有许多创新。这个时期真的成了伟大发现的世纪。1885年《德尚布尔辞典》对疼痛的历史分成三个时期进行了总结,他兴致十足的模仿安古期特.

孔德。认为玄学时期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在于肉体和精神之间的纷乱混淆;接下来是生理学时期,这一队段重点是那些与感觉能力相关的主要器官进行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实验研究;最后一个阶段的特征描述的是,最终,在病人床边或尸体解剖室待了40年之久的医生们----无论是从临床角度还是从解剖学角度-----都开始对疼痛的症状进行研究。

在此期间,临床观点和方法层出不穷:1。无力抵抗时期:19世纪初战争中的拉雷和外科手术。

《军事外科学和战争回忆录》2、艾,一种**,它的名字对患者来说意味着恐怖 。当时用人工智能近行****时,我们把一些植物绑成一小把或一小束,然后尽可能靠近病人放在**上,点燃这些植物束,直到病人感到疼痛。三。1840年,韦尔波运用动物磁学理论,将手术中的疼痛降到最低。

四。19世纪初,随着化学实验和气体分析的进展,人们开始为**的目的进行呼吸研究。5个。1847年是医学专业化争论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医学专用教程》对医学专用药物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说明。

历史观后感 篇2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

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

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历史观后感 篇3

丑学大赏,罗列了自古至今被称为丑的作品,堪称丑学的百科全书。对于丑的概念,作者没有准确定义,也无心进行深刻艰涩的探讨,所以只是依托历史以来的哲学家、艺术家、作家的观点,把曾经被认定为丑的作品列举出来,分类后加以评论。读起来赏心悦目。

书中插入了有大量的绘画、雕塑、摄像、原文片段、影视形象,可见作者之博学,令我不禁想起了阅读钱钟书和奥尔巴赫时的感受。起承转合不那么严密,分类和作品的选取似乎是基于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判断力。显然,作者对此十分自信。

看到后边会发现,前卫运动中倒是有不少流派(如未来主义、立体派、达达主义、颓废主义……)存心创作那些在当代社会被视为丑陋的作品。可以说,他们对于丑的作用比之过去(刻画地狱、魔鬼、凶兆的宗教作品)更加娴熟、更加主动。因此,作者的主要的功劳可能是追溯了丑的传统吧,兼具指出了丑的“作用”。

毕竟欣赏美仿佛总是毋庸置疑的,而丑却连欣赏一词都显得不合时宜,近乎“审视”。然而,在读过《丑的历史》以后,这一观念将遭到颠覆,我们似乎也可以壮着胆子说,我们在欣赏丑。引用作者的一段话,是少见的总结全书、发表个人观点的一处。

“魔音提供我们一个极好的例子,用来为我们这本丑的历史作结,因为这题目可以激起一些反思。本书一路说来,有三项反思应该很明显:丑是相对的,随时代、文化而有别:昨天不能接受的事物,明天可能被接受;被视为丑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助于整体的美。

第四项观察则引导我们匡正相对主义:如果魔音一向被用来制造紧张,那么,人类有些心理反应会历经不同时代和文化而维持不变。魔音逐渐被接受,并非因为它变得令人愉快,而正因为那丝地狱硫磺的气味从来不曾消失。”(p42)

ps:如果我家需要一个书架,那一定要摆上这本书。

历史观后感 篇4

历史的经验。培根(英)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人是历史的人,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人生的最好教材。

何谓历史的经验呢?一是源于生活的自身经验,二是吸取别人经历中的经验,三是领悟历史古人经历中的经验。这三者可谓广义上历史的经验。

那么从这本书上我也确实学到了很多!其中涉及到一些管理和做人的道理 ,只有首先懂得被管理,才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对于干部的全面管理来说,能够过上没有好恶的平静生活,达到“和”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和。dg15.coM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办法,正反两端,有如天平一样:只要有一端高一点,另一端就低一点,不能平衡,问题就出来了。

晋朝名臣刘颂曾说:**中负有监督责任的人,为什么只注意大的地方,而对于一些小的地方不去注意,因为每个人小的过错,偶然的缺点,或者忘记事情,这是人的常情,在所难免的,这不能算是犯了法,不应该将这类事情,列在不可违反的范围,而纠正处罚他,否则的话,**机构和社会上,就不会有一个称得上标准的人了。如此苛刻的要求,即使不是清明政治,因为太多,也会造成混乱。

在一个单位中,领导的人,自己做到清廉,自己没有嗜好,是可以的,但要求部下,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这就不行了,这就是“以治而乱”了。这当然就比较现实的涉及到政治上一些理论,但我觉得应该注意的是他强调的看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正反两面,做呢,就要尽量找好平衡点!

我深受启发的另一点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提高修养。虽然人们不同,但他们有相同的愿望。他们想让自己舒服。他们想吃得好,穿得好,享受财富。相反,能安贫乐道,守住清贫,保持高尚的节操是困难的,因为它与人的本性相违背。

因此,人们必须在后天用礼仪来约束和改造自己的行为,禁欲才能达到更高的道德标准。《礼记》上说:“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而是要使人学会如何设法不放纵自己;人不可自满,人得意到极点,就会很危险。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做出巨大功献时,灾难往往随之而来。

慈禧太后对曾国藩十分信任,简直有点将他当作副皇帝的意思了,但是曾国藩反而十分害怕,将自己的房子命名为“求缺斋”。所以,不要太圆满,应该保留一点缺陷。

这本书值得细读,反复的读。历史的兴衰是有轮回的,历史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历史观后感 篇5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厚重历史,大量的古人被征用,成为道德楷模或者反面典例,他们被推上神坛或者被钉在所谓的历史耻辱柱上,时而被赞,时而被骂,但神坛上或者耻辱柱上的人已不是他们自己。他们被教科书造就成形态固定,表情单一的面谱,要么公而忘私,要么不堪入目。他们只有形状没有情感和温度。

他们是古人更是“蛊人”——蛊惑后人。他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后人树立标杆——或正或邪。

教科书中很多历史事件被掐头去尾,事件的前因后果、事件背景都被一笔带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个个脱离具体情景的孤立事件,于是后人之记住了结果而忘记了原因。

为此,我认为在读书的时候应该坚持撬开字缝,翻阅史书重返现场品细节,在字缝和细节中品味经典的全息,剥取“蛊人”身上的光环,将“蛊人”还原成古人,展露他们原本的真身。

纵观本书,我看到了秦始皇的“私生子”是个伪问题;荆轲刺秦王里的骑虎难下;赵氏孤儿的矫情;窃符救赵中的家国情怀和利益驱动;“鸿门宴”中项伯告密的苦衷;大唐“孤儿”李白在《将进酒》中的悲苦心声;窦娥冤背后的隐情等等,虽然作者的思考和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未必正确,但却启迪了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读史。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的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来自**,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要去**。所以读史是一种知识人生的修养。

读史,可以使人明志,可以予人知识,可以增人智慧,对人生事业益处甚大。但阅读历史并不像阅读文学那样感伤,也不像阅读哲学那样博大精深、凝重。它有自己的风景。善于读史者,能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智慧,使之胸襟开朗,眼界高远,气质豁达。

总之,阅读历史是知识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生活体验。理解一个历史人物,就是获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理解一个时代,就是获得一个时代的知识和经验。历史知识滋养的人会幸福,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历史中。

程敏13经济学班

历史观后感 篇6

最近,我闲来无聊,就从书架上随意取下一本书,翻了几页后,就被他深深吸引住了。它——就是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一则故事《历史的暗角》。

其中讲述的,便是小人。没错,就是小人。刚开始我也很不理解余秋雨先生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的写这篇关于小人的文章。但是读完之后,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历史暗角。小人,是一种很难定位和把握的存在。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到过一件发生于公元前527年的.事,当时出国的楚平王派一名大夫去秦国迎娶他的儿媳妇。结果这位大夫在半路上就动起这位漂亮姑娘的脑筋。他既不对那位姑娘百般奉承,也不企图对她有所沾染,反倒认为这姑娘应献给正当权的楚平王,而楚平王好色,三言两语就被大夫说动了心,就托他一手操办。转眼间,太子夫人变成了楚平王的妃子。当这位大夫办成事后,又担心受到伤害的太子日后当权会对他不利。于是,他怂恿楚平王杀了太子的亲信,最后逼太子逃离了楚国。从此以后,连年的兵火就把楚国包围了,而这场弥天大火的最初点燃者,正是那位大夫兼小人——费无忌。

由此,余秋雨先生分析出了小人的几条重要特征:小人见不得美好和权利;不怕麻烦;办事效率高;不会放过被伤害者;需要博取同情;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但最终控制不了局势。小人的悲剧,正在于此。

另外,余先生还提到两个人——杜周、冯道。他们一人把皇上的话当法律,皇上不喜欢谁,他就杀谁,另一人则是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本领远不止油滑还得反复叛变。据余先生观察,大量的小人就性质而言可分为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恶奴型小人的特点是永久地在寻找投靠和巴结的对象。貌似可怜却欲眼炯炯,低三下四却贪得无厌,一旦获得便立即要耍赖,这就是乞丐型小人的基本生态。流氓型小人的活力来自于无耻。文痞型小人其实也就是文化流氓。最后,余先生也在这些人身上找到了一些原因:观念上的缺陷,情感的牵扯,心态的恐惧,策略的失误以及灵魂的对立。

那我们面对这些小人时,又该如何呢?经验证明,面对小人越是忍让,麻烦越多,换句话说:我们死都不怕,害怕小人么?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也有这些小人的存在,他们会挑拨我们与亲人,朋友之间的紧密关系,而这时,我们不可能回避,但却不能与他们硬碰,更不能指望有法律来约束他们。因为小人基本上不犯法,比如《水浒传》中的无赖小人牛二缠上了英雄杨志,杨志躲不开,只能杀了他,于是杨志犯了法,牛二却没有。

当小人用卑贱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污辱,然而高贵的生命不想受污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人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这种失衡,让我们明白:与小人较劲犯不着。只要我们的意志够坚定,就不会让这些小人有机可乘。他们自然也不能兴风作浪了。

历史观后感 篇7

关于《论法治—历史、政治与理论》的读后感

读完老师推荐的书,我突然感到老师推荐的用意。读完整本书,虽然个人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但我觉得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不是很准确,但我觉得这本书包含了很多信息。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作者以法治的历史、政治和理论为主线,逐步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与法治相关的不断变化、共识和尖锐斗争的变化过程。

从希腊思想里的古典时期法治的萌芽到全球层面上的国际化法治建设,从中世纪国王与教皇之间的斗争到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全球性竞争,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张“法律应该推进共同体的善”再到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社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等当今世界上的很多人都宣传说“法治提供了普世利益”,作者主要以历史进程为主线,“夹杂着”政治与理论的内容,很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法治”的从古到今的“成长过程”。接下来,我将按照本书各章的顺序谈谈我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在第一章中,笔者论述了西方文明古典时期法治的起源,先是希腊思想,然后是罗马的贡献。在以“黑暗时代”著称的500年里,希腊思想对西方而言几乎完全迷失,直到中世纪盛期宗教神学家才重新发现并赋予它以新的生命。作为一项持续的传统,法治在雅典全盛时期以千多年后扎根。

希腊人以其卓越见识努力解决的很多问题是永恒的,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关注像雅典人生活的时期下大众民主环境下出现**的可能性,两者都主张“法律应该增进共同体的善,促进所有公民道德品行的培养”,“法律为优良时就应具有至上性”。罗马对法治传统既有积极贡献也有消极贡献,积极的方面是西塞罗的法律论,他的关键贡献是他跟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以更强有力的方式坚持法律必须为共同体服务并且必须符合自然法。消极方面的则可在“王法”和“民法大全”里找到佐证。

在第二章中,笔者总结了中世纪法治传统形成的因素:一是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对抗,即国家与教会之间的权力与管辖。二是日耳曼习惯法,即君主受习惯法约束,必须履行封建制度下的义务和契约。第三个是《大宪章》,就是法律可用于限制君主的权力并同时保障人民的权利。

紧接着作者通过中世纪遗产留下的困境引出“法治如何能够与主权的立法权威相协调?”这一古老的问题。在中世纪,法的至上地位的重要支撑是,人们相信神圣法和自然法的超越性以至习惯法的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到了近代,当代表着立法者的意志的实在法变成了法的唯一或主要渊源时,“法高于统治者”的法治传统如何能维持下去确是一个难题。

当**是法律的最终源头时,**的力量在不断扩大。不同因素的冲突和对抗导致了西方封建制度的消亡。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人活动的不断扩张,为商人的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导致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和一系列法律制度,此时的社会远离了生而固定不变的封建社会秩序,转向了个人奋斗与财富积累的过程,此时资产阶级兴起,以及与之相随的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对他们利益的确认引出了自由主义。

读到第三章时,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感觉读的最为吃力的一章,作者讲了关于自由的很多纯理论的东西。在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自由主义的四个主要主题,为**自由主义制度下的法治史和党的学说提供了背景。作者借助现在自由民主政治回答了我们在法律下不自由,但法律带来的好处是否值得做此交换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只要法律是民主创造的,个人就是自由的。其次,只要****被要求依法办事,个人就是自由的。再次,只要**被禁止侵犯个人自治的神圣领域,个人就是自由的。

最后,当权力被分割成离散的部分时,自由就获得了。指出没有政治自由,法律自由、个人自由和制度自由的维护可以共存。没有民主,法治能够存在。

没有个人自由,法律自由也可以轻易存在。这些自由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提出了自由主义的社会文化语境,以期更好地把握自由主义,更好地理解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

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解释自由主义,使他能够容忍道德多元化。作者最后通过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比较以及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提出“与对****的恐惧这种强劲的自由主义忧虑相对照,在社群主义体系下并不必须存在对**权力的限制。”与“自由主义表达的是一种政治观念,它是资本主义市场实践的要求,也使之正当化”。

最后,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个暗示性的警告:不要被正当性理论的解释所欺骗,他们可能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法以一种不那么理想、更现实的方式感知现实。

第四章中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对洛克、孟德斯鸠和联邦党人思想与观点的总结向我们传达了他们对法治的理解,洛克的《**论》被广泛的相信是自由主义理论唯一最有影响力的构想。他的自由主义具有法治至上论的性质。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与“只有当人民没有受**的危险时自由才能存在”。

他的思想与洛克的思想一起,对美国宪法的设计者产生了重大影响。《联邦党人文集》是一部自由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任务是将自由主义理论家们的思想转换成操作性的**结构和制度体系。然后以英国为例,在法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没有比英国更典型的例子了

没有成文的宪法,没有明确的权利法案,没有司法审查,但英国是自由主义的发源地和法治的堡垒。这是因为在英国存在着一种深深地植根于文化和社会中、广泛地存在于公众和**中间的共同信念和承诺:**的权力是应该受到法律约束的。

第五章和第六章中作者通过描述保守主义者和激进的左派对于法治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演变——尤其是当社会从自由放任式的资本主义过度到社会福利国家的时候——的分析和评价。第五章介绍的是戴雪和哈耶克的观点。戴雪表达了对于法治的衰退的担忧,他有感于行政权的膨胀和有些行政机构行使立法权甚至司法权,受法律和法院的制约的程度减低。

哈耶克强调法治下法律的普遍性、平等性和明确性。他批判了实体平等和分配正义的概念,认为它们具有非法治理的原则和精神。第六章中作者特别指出,如果真的如法律现实主义和批判法学所说的,法院的判决结果并非由本已存在的法律规范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与法官个人有关的主观因素(如其价值信念、政治取向、阶级利益、个人偏见等),那么法治就无从实现,它只能沦为人治。

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从形式论和实体论两个方面对法治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他把形式性的理论概括为三种,分别是“以法治国”“形式法治”“民主的法治”他把实质理论也概括为三种,第一种理论要求的是个人权利的保障,第二种理论加上正义或人的尊严的价值理念,第三种理论再加上社会福利的要求。

作者在第九章中提出三个主题,分别是“**受法律限制”“形式合法性”“法律而不是人的统治”。通过对这三个主题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这三个主题过渡到国际层面,即第十章的内容。笔者认为,形式法治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并不排除法律内容不符合正义的可能性。

当然形式法治并非万能,它也有其局限性。法治的前提是法律的客观性。法官不能主观武断地解释法律。法治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智慧和判断能力。从国际层面上来看,大部分国家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按国际法的规范行事的,尤其是在经济事务的领域。

国际上的法治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法的正当性和重要性是否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

作者在最后一章中提出了“普遍的人类善”,回应了整本书对法治的理解,与引言中关于多元化的世界都推广法治也呼应。作者仍对法治的三组意思进行了描述,当法治被理解成**受法律限制时,也就是第一组含义时,汤普森是对的。当法治以形式合法性也即第二组意义时,它是一种极宝贵的善,但它不必然是普遍的人类善。

第三组意思也即法律而不是人的统治,在第一组或第二组意思被采纳的任何地方都将随之出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加深了对法治的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像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一样,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公开拒绝法治,同时有很多**领导人对法治公开表示敬意。在我国沿着“一路一带”走向大国时代的背景下,相信我国更需要法治力量的引领,我会更加全面的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将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观后感 篇8

喜欢把历史读成小说,也就把《史记1653》读成小说。《史记》写男子也写女子,写男子不吝笔墨,写女子一笔带过;写女子多淫荡,也多真性情。《史记》于我历历在目的也便是这些女子。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褒姒任性不知轻重;然天下不负幽王,而王自负。曾看过无名氏《烽火戏诸侯》,画中褒姒就像观音低眉,正如佛经云:“仪容婉媚,庄严和雅,端正可喜,观者无厌。”或许这是后世对褒姒的一种阐释,政治也好,淫荡也罢,全归于禅意。

《史记》不写妲己形貌,看过只是很简单地知道纣王沉迷于她的美色,听信过她的话。但许仲琳《封神演义》谓其:“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真真尤物!妲己成为经典也都使世人心思。

女子如水,君子当如器。可中国对女子历来缺乏宽容与平和,不但男子对女子,女子对女子也不过如此。那些烟视媚行的尤物常常引起他们本能的嫉妒,嫉妒而生亲近之意,一旦不可企及,便本能地恐惧,又生贬抑之心。妲己成为了狐,女子们也并未像最初的狐一样受到尊敬与膜拜,倒是为“红颜祸水”之说制造了那么一点点可疑的佐证。便痛恨那些古代风气,于女子而言,全是轻蔑与禁欲的压抑。

记得蔡姬故事:“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望伐。”也背诵过“齐侯以诸候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至此,不由大笑桓公也有此狼狈滑稽。其实,淫荡却无邪,才是女子本色,只会让人觉得是美的,而淫荡无邪的绰约处子,更是女子中的极致。我爱的就是蔡姬轻狂如处子,天然情性。蔡姬故事,《史记》未详写,也正因这简略,则惊鸿一瞥,随意怀想之间尽是明媚与凄艳。

历史观后感 篇9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6月21日上午,财政部党组成员、在京部内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集体重温入党誓词。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刘昆参加活动。

新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座落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与古都北京壮美的中轴线遥相呼应,整个展馆雍容大气、气势磅礴、独具一格。主题展览共分为四大部分,通过2600余幅图片和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全体同志依次参观了“建立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展览内容。透过珍贵的文物实物、翔实的档案资料、生动的图片视频、逼真的复原景观,大家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大家一致表示,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感悟思想伟力,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奋进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砥砺奋进的决心勇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刘昆同志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XX****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和安排,把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落实,确保庆祝活动圆满成功、党史学习教育见行见效。要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传承财政优良作风,更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职能职责,全面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奋力开创财政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展览馆三层大厅,刘昆带领党员同志,面向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用铿锵有力的誓言表达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

部领导余蔚平、邹加怡、许宏才、杨国中、欧文汉参加活动。

"历史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