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湖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9.14

西湖观后感范例。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西湖观后感范例,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西湖观后感【篇1】

如果说《红楼梦》是古代白话**的巅峰,那么,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文言**的顶峰。这是一部短篇**集,狐鬼精怪,无所不有。人间,冥府,仙界,没有界限,来去自如。

人有情,鬼怪狐仙亦有义。古人的想象之丰,思考之深,文笔之美,令我这个现代人佩服至极。

昨天刚读了其中的一个故事《西湖主》。故事有趣,又引人深思。话说一个叫陈允生的人,大概用现代的身份来定论的话,就是一个“秘书”。

有一次陪同上司泛舟洞庭湖。就是我们读过的“八月湖水平”“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洞庭如此的烟波浩渺,此中定不乏精怪了。

陈允生的上司射中一条猪婆龙,尾巴上还衔着一条鱼。陈见其哀哀有求生之相,于是敷药救之,放生水中。

此后若干年,有一次陈生复过洞庭,舟覆水中,幸得漂流上岸。他迷路山中,误闯入一园中,楼台殿阁,高耸入云,百花繁盛,鸟雀啁啾,好个人间仙境。接下来,陈生被当歹徒捆住,他只以为必死无疑,却峰回路转,与园中主人之女喜结良缘。

陈生一穷书生,一夜间富可敌国。从此,良辰美景,佳人相伴。原来,这家主人就是洞庭湖主,也就是“西湖主”,相当于湖中的龙王。

当年陈生所救之“人”,就是湖中龙王之妃,衔尾之鱼乃其仆从。

更奇异的情节在后面。陈生似有分身之术,半年后,一个陈生在老家陪结发之妻生活,当然也是富贵终生,儿孙满堂;另一个陈生与西湖主公主,日日笙歌燕舞,山珍海味,过着逍遥快活的生活。

读完故事,我的感受有三点。

首先是,故事教人“为善”,才能达**生的终极目标。其实,我更觉得文中的陈生是一个尊重生命的人。面对被流箭所伤的生灵,他顿生恻隐之心,以自己的心痛体察到对方受伤动物的哀痛,转而放归湖水。

山川日月,风月同天。人类和野生动物在蓝天下和地球上共存。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大家各自生存有道,它未伤人,你何伤它?

天理第一道,我觉得应该是“生命平等”之道。联系我们的疫情,新冠病毒在人类间的传播,是不是因为有些人违反了“生命平等”之道,而造成的大自然的惩罚呢?

其次,我认为把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古代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当然,作者蒲松龄并没有跳出这个圈子。古人读书的目的,从“书中自有**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一斑。

“**屋”代表富贵,“颜如玉”代表美女,这些都是封建思想的糟粕(垃圾)。我们现代人读书,其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考取功名”了,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精神上的追求!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既包括知识的,又包括灵魂的。

这个灵魂的,就是价值观。继续联系我们当下的“国难”“疫情”,你最敬佩什么?(思考三秒钟)是不是钟南山院士?

是不是“白衣战士”?对,他们不仅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思考三秒钟)是不是爱国情?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情?

那么让我们再想想,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还是财富?不!它是什圣的科学,它的无限神秘,吸引着人类不断探索前进。

科学是人类的福祉。这是一种追求的精神享受!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今天,一部车子,一座房子,早已是寻常百姓之物。当一个人有了更高的精神目标,无数的金钱只能算是纸上谈兵。我们好好定位我们的目标吧!

其三,作者文中的“分身术”的想象,是否应和了现代未解科学之谜的其中之一,那就是——多维空间!或者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形容,那就是“穿越”。哈哈,宇宙是无限广阔的。比宇宙更广阔的是人类的大脑!

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飞驰吧,探索吧!

西湖观后感【篇2】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沈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酉湖游览图,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就像一个立体模型。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通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西湖排场太大,妆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还有别的原因。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为了摆脱这种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儿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这里的热闹;再苦寂的,也要分享这里的一角秀色。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唤着繁密的脚印。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跨身于湖滨安息,世代张扬着治国平天下的教义。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深奥的理义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这是真正的达观和无执,同时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极大的认真伴和着极大的不认真,最后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中国的原始宗教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上升为完整严密的人为宗教,而后来的人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抓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归之于非常实际、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义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对者们在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国宗教,不管从顺向还是逆向都激发不了这样的思维习惯。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走到了西湖边上,定会被万干悠闲的游客看成是乞丐。也许正是为此,鲁迅劝阻郁达夫把家搬到杭州:

钱王登假仍如在,

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

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拔似举家游旷远,

风波浩荡足行吟。

他对西湖的口头评语乃是:『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如像袁子才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川岛:《忆鲁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

然而,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修缮,修缮,再修缮。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西湖观后感【篇3】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一篇文章《西湖的传说》。

故事里令我最感动的情节是:有一次玉龙和金凤凰发现了一块闪光的大石头它两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把那块闪光的石头琢成了一颗圆溜溜的明珠。

我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想:玉龙和金凤凰可真有耐心要上我的话我早就不干了。虽然玉龙和金凤凰日夜守护着心爱的明珠可还是被王母娘娘的亲信给偷走了。想到这我不由的气愤起来为什么王母娘娘可以乱拿别人的东西而且还要在蟠桃大会上说明珠是她自己的了还要跟玉龙和金凤凰抢明珠幸亏明珠没有摔坏变成了西湖而玉龙变成了玉龙山金凤凰变成了凤凰山。

现在西湖闻名天下。它的确像一颗明珠把大地装点的特别秀丽幽静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人。读着文章我不由想去苏轼的《饮湖上处晴后雨》这首诗!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西湖观后感【篇4】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琦君用她那朴实秀美的笔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杭州的独特魅力。中秋前后,满觉陇金桂飘香。漫步于桂花香中,一地金黄,我陶醉其中。我想,来到的每一位游客,应该都会赞叹这里的独特景色。

钱塘江,汹涌澎湃。潮前似美丽仙女,潮来似百匹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无论是谁,也不能阻挡它飞驰而来。如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万众一心,那山崩地裂的声音,把他们的心连在一起,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岳王坟,爱国忠烈。岳飞,用他的一身热血,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他把满腔的爱国情怀,抛散在宋朝的土地上。他戎马一生,精忠报国的信念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宁愿拼死在战场,也不愿背那叛国的罪名。这位英雄,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中!

灵隐寺,平淡幽静。品一口好茶,更是心旷神怡。平静的佛祖,似乎在向游客诉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庄严的寺庙飘出缕缕青烟。鸟鸣山幽,云飘雾浮,人们向佛虔诚祈福。望飞来峰,品龙井茶,感受那种独特的静谧。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修行,可谓让心变得格外宁静,品味人生的真谛。

苏试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杨万里说: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灵隐寺有联:龙涧风迥,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是呀,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们,都曾对杭州的美景发出无数赞叹。

读完这篇《西湖忆旧》,我受益匪浅:它勾起我对杭州的向往,引出了我无限的遐想。我想:很多游客都会被杭州迷住吧!

西湖观后感【篇5】

偶然,读到了宗璞的《西湖漫笔》。《西湖漫笔》主要讲述了西湖的景色,以绿和变为主要内容,读完之后不得不感叹西湖风光的美丽,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景象了。

西湖的绿给人的印象很深刻,绿的自然、绿的洒脱、绿的野、绿的闲、绿的夺目绿其实没什么可稀奇的地方,可绿的不俗气、不重复,每个地方的绿都能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那就是稀奇了。作者说,绿是生命的颜色。说的没错,在大自然当中出现最多的颜色莫过于绿了,所以说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大自然的象征。

西湖的荷叶十分有名。多少诗人拜在了她的荷花裙下。作者说,杨柳很嫩,很亮,很鲜。但比起杨柳那弱不经风、惹人怜爱的模样,荷花要显得坚强、持重了许多。虽然两种植物的模样和给人的印象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是想告诉人们那茁壮的生命力。

西湖也是四大传说之一的许仙和白娘子的相遇之地。西湖见证了他们传奇般伟大的爱情。也只有西湖这样的人间仙境才能配得上许仙和白娘子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

不知不觉中,这篇文章已经在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了。我闭上双眼,感觉已经到了西湖,好像伸出双手就能触摸的到。我仿佛看见了苏堤和白堤。在这里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杨万里的千古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幻想着能跟那些诗人一样,一起摇曳着小船感受着湖面的微风,顿时感到惬意不已。我缓缓的睁开双眼,有些舍不得,舍不得离开美丽多情的西湖,只想一辈子待在那儿,享受着诗情画意的生活。其实我很佩服宗璞,佩服他细心观察的心。但愿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宗璞那样享受这风景,享受这生活。

西湖观后感【篇6】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秋日的杭州,让我目睹了这座城市的秋风送爽、似水柔情,妩媚而温情。其中西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上周再次游览了西湖的风采,至今仍是萦绕于怀,令人难忘。

有人说杭州的美丽,犹如一个妩媚的女人。的确,这是一个秀丽的城市,人们喜欢杭州,很大的原因就是喜欢西湖。它像一首诗,又似一幅画,不论是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去的过客,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果然名不虚传,杭州是个让人朝思暮想的城市,西湖是一个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行走在西子湖畔,西湖还是那么美,远处群山含黛,近处湖光粼粼,这里称之为人间天堂丝毫也不为过。泠泠的西湖水就像一双女孩子的眼睛,清澈的明眸里闪着灵动和宁静,几分妩媚,几份羞涩。岸上杨柳依依,四季常青的香樟树张开伞状的树冠,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斑斑驳驳地洒在湖面上。难怪西湖是这样的美,千百年来始终向人们诠释着她迷人的魅力。

西湖的美是诗情画意的美,白堤与苏堤是被世人代代传诵的不朽的诗篇。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诗人,两位封建制度下的旧时官员,虽然他们处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惊人相似的神来之笔。纵然他们满腹经论,才高八斗,但是俩人同是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但是,钱塘的百姓没有忘记他们,美丽的杭州西湖没有忘记他们,白堤与苏堤就是树在世代老百姓心中的无字丰碑,记录了两位封建官吏造福百姓的无量功德。

踏上堤岸,心里有无限的温润,我似乎如江南人一般变得多愁善感了。虽然,白居易和苏东坡当年任职杭州时,兴修水利,疏浚西湖,将湖底清理的淤泥堆成了这浪漫如诗的白、苏二堤。但作为诗人的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朝代,却有着相同的视角,都有着诗人的博大情怀。

特别是宋朝时期苏东坡在担任杭州太守的时候,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也留下的不少的传说和佳话。并为西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传世之句。

走在西湖岸边,顿觉心旷神怡,远处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时值秋风飒飒的十月,江南的烟雨依然滴滴答答地迎接着我,那润物细无声的烟雨,像是轻柔的细纱,若有若无的飞扬着,如梦一般地弥漫着。它让远山朦胧得更加悠远,让西湖柔媚得有点失真,那些打着雨伞丁香一样的江南女子,犹如行走在水墨画里,行走在吴侬软语的越调里。这种不一般的感觉,让我的心情也浸泡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中。

西湖美就美在山水,美在人文,一个景点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一个千古绝唱的传说、一个令人感慨的掌故。西湖聚山水之秀色,荟人文之精华。鲁迅先生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蛇传》的神话故事、近代史上六君子与六和塔的佳话,使我知道了杭州西湖,萌生出剪不断的西湖情结。能在烟雨中畅游西湖,是我多年追寻的梦,是西湖美景对我的诱惑,如今能在西湖的山水间访古觅迹,使我一睹西湖芳艳的夙愿得以实现。

西湖是数千年中国文化典故沉积最多的地方,都说江南的山水多情,就连走在西子湖畔的不经意间,都会感受到一份绝世的爱情赞歌。此时此刻,忘了身在何地,仿佛时间已经被凝固,一堤、一桥,都是一段历史,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绕着湖,撑着伞,慢慢的`行走,时光似乎已经在这里驻足。此时,我听到远处传来了“梁祝”的小提琴曲,才将我的思绪从遐想里拉回到现实中。

就西湖而言,我喜欢她的秀丽淡雅,更喜欢西子湖畔的青山绿水,这是因为每一座山就有一份牵挂,每一捧水都是一种相思。迷人的西湖啊,总是被蒙蒙细雨笼罩着,湿润了脸颊,却执著了心怀

其实,我懂得江南烟雨的绝妙,更懂得韵致的江南和江南的韵致,在江南的烟雨中,我没有醉卧客船,我只是在烟雨中张望,盼望在铺着青石板的小巷里,能遇见一位打着雨伞的丁香姑娘。但是,至今我还没有寻觅到,我只能静静地站在窗前,看着烟雨里幽长的小巷。

不管什么季节,不管什么天气,西湖的诗情画意随处都是,哪怕你再留神也会绊着你,那千年的江南风情早已把西湖过滤成如窖酒般的纯香,哪怕你不是诗人,随口也会咏出一些诗词来。这就是西湖,一块挂在江南胸前的美玉,看惯了多少春花秋月,又被多少人的故事滋养的如此温润。

西湖本无语,是每一人把它装点后又斑驳脱落,历史的余温已不再烫手,西湖的夜晚想必也无梦。这里被无数美文佳句装填过,满得连写意的空间都不再有,西湖的烟雨,朦胧得有些诗情画意,让人感觉到她文化的深邃与历史的久远。我喜欢余秋雨对西湖的概括:“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此景此情,让我再一次迷醉在了西湖的怀抱里。

我知道:西湖是不会知道我来看过她的,我也不敢留下我的痕迹,怕惊扰了她沉睡了千年的美梦,只有悄悄地来,再悄悄地走。只是,我还是忍不住带走了她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她的味道,她的气息,还有她的故事。

"西湖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