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圆的认识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9.01

圆的认识教案通用。

小编觉得“圆的认识教案”是一个值得您关注的话题不妨一读。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需要注意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仅供参考阅读的文章内容!

圆的认识教案【篇1】

(一)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圆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xx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5、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6、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圆的认识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3、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及画法。

学具准备:圆形纸片、圆形物体、直尺、圆规、线、剪刀等。

学习过程:

【纵横生活设疑激趣】

图图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他坐车去上学,他发现汽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他想为什么轮子都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形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活动一:探究圆各部分的名称与特征

1、画一画: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剪一剪:把你画的圆剪下来?

圆与我们过去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折一折: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仔细观察: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结合书理解)

在动手实验与合作交流中得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它们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表示。

多少条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直径有()。

5、量一量: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半径和几条直径,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所有的半径都(),直径有()条,所有的直径都(),半径是直径的(),直径是半径的()。

活动二:探究圆的画法

1、想一想,画一画:怎样才能画出任意大小的圆?圆的位置和大小和谁有关?

看看书上的理解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试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

2、思考:图图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做游戏,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巩固提高内化新知】

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cm,如果要画直径是cm。

【解惑释疑应用拓展】

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板书设计:圆

圆心:o

直径:d

半径:r

达标测评

一、填空

,用字母( )表示。

,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 )表示。

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 )表示。

图形。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 )次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圆心。

最长。

,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厘米。

8.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

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厘米。

厘米。

二、判断

圆的认识教案【篇4】

一、复习旧知识,激趣导入

苹果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水果,我们都见过也都了解它,今天,我要考你一些关于苹果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知道吗,3个2也可以说做2的3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苹果是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小兔子喜欢什么?(白菜,萝卜),回答的真好,这一天小兔子就去寻找他所喜欢的萝卜了,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看看。(先出示课件问题,后播放Flash)

看完故事后请回答:

1、他们都找到了什么萝卜?这几种萝卜各有多少个?(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小兔子想很快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很快知道吗?(学生独立思考,给出思考时间)。

算一算。(有没有更快的办法?提示现在这么乱,我怎么知道有什么关系)摆一摆,请学生说,教师演示。

……比……多、少多少?(提示: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倍,那么用倍可以描述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数量关系吗?),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你知道他为什么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吗?他说的对吗?

我们把手中不同颜色的小棒看做不同的胡萝卜,来摆摆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1、摆萝卜(学生叙述,教师黑板摆放)。

师:像这样把6根红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所以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板书)

(先由老师引导认识“倍”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将“倍”与“几个几”直观的联系起来。)

2、叙述(倍)(个人,小组,全班)

有2根,有3个2根(共有6根),我们说

的根数是的3倍,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3、思考:那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学生自己思考)讲述思考过程

师:大家再一起看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

白萝卜是几个2根呢?怎样摆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一数。指名学生上黑板用白萝卜贴纸演示,摆一摆。

师: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

指名学生回答,将白胡萝卜两两圈起来。(板书)

有(2)根,有5个2根(共有【10】根),我们就可以说根数是的(5)倍,也可以说(10)是(2)的(5)倍。

3、巩固“倍”的概念。

①胡萝卜数好了,小兔子就开吃了,它先吃掉了一个红萝卜(拿走一个),那大家再想想,白萝卜变成了红萝卜的几倍了?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②贪吃的小兔子又吃掉了两个白萝卜(拿走两个),那现在白萝卜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呢?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引导小结:“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三、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拍手接力连接了新旧知识,且操作简便,耗时少,可以为后续学习留出更多时间。)

二、引导探究,认识新知

师:老师今天就给小白兔准备了好多不同的胡萝卜。大家一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贴上大胡萝卜贴片,两两贴在一起。)

那带叶子红萝卜有多少根呢?(贴上红萝卜贴片,两两一起贴在黑板上。)

师:像这样把6根红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所以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板书)

圆的认识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在《6和7的认识》这一教时中,主要是按数数(通过具体的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认6和7说说6和7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的过程安排的。

学情分析:

在教学新课前,我根据教材上的主题图,营造出一个教室里师生劳动的场景,由于它就来自于学生周围,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场面,因此学生热情高涨,感到十分亲切、熟悉,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随后,我引导学生说图,数人,数物,不仅渗透了讲卫生、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数数经验,初步建立了6、7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6、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结合主题图、插图,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小棒、教学挂图、尺子等。

圆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整千数和计数单位“万”,并能正确地读写,初步建立数的表象。

2、了解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3、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整千数和一万的实际含义,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立方体图片、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整千数和一万的大小及其实际意义,增强应用意识。

1、同学们学过的数中最大是多少?在生活中你听到、看到或经历过更大的数吗?

3、出示课本万人体育馆图片。

猜一猜:这个体育馆能够容纳的人数相当于多少个我们这样的学校?

4、揭示课题:这里的一万究竟有多大?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大数――整千数和一万。(板书课题)

1、依次出示一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正方体图片,弄清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

2、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教师依次出示图片。

现在,你能说说刚才的万人体育馆能容纳的人数,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为什么?

3、猜一猜。

①一本数学书有100页,一万页的书大约有多厚?(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②一万本数学书有多高?相当于多少层楼房?

③我国著名长跑运动员王军霞是女子一万米比赛的世界冠军,一万米有多长?(我校田径场40圈、国强到四甲往返的路程)

小结:千和万都是一种大数的计数单位,你想认识这些数吗?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认一认这些数。

三、读写大数

1、读一读。

问:在个位、十位、百位拨3个珠表示几个几?分别读几?在千位呢?

按课本例2在计数器上拨数,让学生试着读一读。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写出5个前表示的数。想一想,六千、七千怎样写?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认识万。

九千再拨一个珠表示多少?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启发学生在万位上用一个珠表示一万)

读做多少?一万怎样写?(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一万写作:10000)

出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填一填。

问:从右边起,第位是万位。万位右边是()位。百位在第()位。

游戏:5名学生戴着写有“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头饰上台表演。其余同学一边看一边纠正台上出现的错误。

抢答:从右边起,千位是第几位?千位右边是什么位?左边是什么位?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看清直线上的点表示什么样的数,独立填写空格内的数。

再读一读,然后讨论7000更接近那个数。

2、计算7000-1000= 5000+20xx= 20xx+8000= 10000-6000=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完成第1小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答案。

五、反思总结

教师启发: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

“想想做做”第4、5题。

圆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过程:

一、 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1。 谈话导入: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今年32岁,我家里有个8岁的儿子,我是余杭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班级吗?(男、女生人数)

2。 我的年龄和儿子的年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每两个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你能用算式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列算式并说算式表示什么?)

3。 像这样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揭示课题,初步认识比)

5。 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二、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比。

1。在生活中我们还遇到过这样的比,(出示图片)你知道2∶ 1表示什么意思吗?尝试说。

2。请你来试一试,下面的水和甘蔗汁如何调配?

3。你现在知道2∶ 1表示什么了吗?

4。师生共同讨论5 ∶ 1和1 ∶ 1的含义。

5。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比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

三、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1。比除了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其它的关系。我们来看图,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快多少?(列式计算)

2。汇报。根据算式列出比。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40∶2表示什么呢?

3。你能用比来表示骑车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骑车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45∶3)

4。根据下面信息写出比。

四、理解比的意义。

1。 关于比你知道了什么?举例生活中的比。(足球比赛中的3∶2,是比吗?)

2。 练习。

3。 比较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练习。

六、拓展。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 ∶ 20,第二杯是1 ∶ 25。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 ∶ 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七、你能联系实际说说1 ∶ 4的含义吗?

圆的认识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

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能体验1小时=60分。感受一分钟、一小时有多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钟表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验数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认识时、分两个时间单位,通过观察钟面上的大格、小格认识“时”、“分”,初步理解1时、1分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拨钟面上的针,知道1时=60分。建立1分和1时的时间观念,让学生不断丰富对1分、1时的感性认识。

重点:认识钟面,知道1时、1分的含义,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理解1时=60分,感受1分、1时的长短。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钟面知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较繁琐。在本节课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有难度,所以让学生准备学具钟,感性地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但要清晰地讲清这些知识,最好的辅助方法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它清晰的逐一显示中,学生有条有理地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策略与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愿望,“自主探索”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充分利用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吸引学生,增强教学效果。“实践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数学意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1)“龟兔赛跑”的动画设计,既有趣味性,又孕伏了知识。

(2)“认识钟面”的媒体设计,有序地处理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学效果尤其好。

(3)“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的媒体设计,有动感的演示过程,很清楚地建立1分、1时的概念。

(4)“1分=60分”的媒体设计,用了动感的演示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

(5)“1分钟的长短”的设计,既调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又体验了1分钟多长。

六、学习评价设计

1、设计指向性的提问

如:多媒体显示1时=60分的画面时,问: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那么时针走了几大格?是几小时?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几分钟?追问:1时与60分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2、设计针对性的练习

如:时针从12起走到4,要走多长时间?为什么?走到7呢?分针从12走到4,要走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走到7呢?为什么时针、分针都是从12走到4,走的时间不一样呢?

3、设计课外延伸的练习

你1分钟大约跳(

)下绳;你刷一次牙大约用(

)分钟;你们家吃顿晚饭约花(

)分钟;你妈妈1小时做了哪些事情?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路及媒体应用

一、情景导入

电脑显示“龟兔赛跑”画面问:在这段时间里,龟跑了多少路程?兔子跑了多少路程?

再问:这一画面和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相似呢?

实物投影第76页上的图

学生回答

回答“钟面”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钟面知识做了孕伏。

二、自主探索

钟面上有些什么呢?

你还知道些什么?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答案

对学生的答案适时合理作出评价

拿出自己的学具钟,看一看钟面上有些什么?和小组同学交流

不同小组的学生上台交流补充

让学生感性地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三、精讲点拨

问:两个数字间为一大格,钟面上有几个大格?

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

你是怎么知道60个小格?

指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问:分针从12起走到4,要走多少分钟?你是怎么知道的?

分针从12起走到7,走多少分钟?你是怎么知道的?

时针从12走到4,要走几小时?为什么?走到7呢?

追问:为什么分针、时针都是从12走到4,而分针走了20分钟,时针却走了4小时呢?

小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

在钟面上拨一拨,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走了几个大格?你发现了什么?

媒体显示:1时=60分

想感受1分钟有多长吗?

认识三针

指一指学具钟上的三针

观察媒体演示,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知道了时针、分针的走时规律。

根据时针、分针走时规则,再加上媒体的动感过程,能清楚地说出答案和想的过程。

按要求在学具钟上拨一拨,看一看,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把自己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

边看边思考1时与60分的关系。

闭上眼睛,边听音乐,体验1分钟的长短。

媒体显示时针、分针、秒针1——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画面放大,接着五个五个地显示一共有60个小格。

媒体教学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增强了教学效果。

媒体显示清晰,再加上动感的过程,突出了知识的重点,降低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

先让学生亲自拨一拨,体验1小时与60分的关系。

再从媒体清晰、动感的演示中,进一步体会1小时=60分

媒体显示1分钟长的画面并伴有音乐。使学生放松心情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实践体验

全班巡视

1分钟测自己的脉搏约跳()次。

1分钟大约做()节眼保健操。

填充: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让学生感受1分钟、1小时的长短,积累生活中的经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养成按时做事,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口答

六、课后作业

你一分钟大约跳()下绳

你刷牙用了()分钟

你们家吃一顿晚饭约花()分钟,

你妈妈一小时做了哪些事?

增加学生体验时间的机会,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的经验,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圆的认识教案【篇9】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圆的认识教案【篇10】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时针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针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5)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

(6)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

(7)交流记忆方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从动态的钟面上理解分针指在每个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义,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1)释疑: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

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

(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

(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4)学生试用两种表示方法把黑板上三个钟面的时间写在练习本上。

(5)指名学生上黑板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

(6)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间。

【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使全体学生注意到了准确、整洁、美观等问题,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5、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这一环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切希望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通过动手拨一拨终于发现了1时=60分,而课件的生动演示,既验证了学生的发现,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圆的认识教案【篇11】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

四、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这个意义概括得又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什么叫做比。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各有侧重点,同时又互相关联、循序渐进的例题。在学生对比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概括比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分四个层次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身高,引导学生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

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理解9比17和17比9的不同意义时,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接着,我请学生利用课前谈话中提到的身高信息,结合卡通人物的身高,再来说说比。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会说谁与谁的比,二是引导学生发现,同类量的比较先要把单位统一以后才能比。

最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生活中比的例子,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来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个不同类量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然后再举路程与时间的比,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最后通过观察板书,让学生概括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认识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