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7.30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经典10篇)。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准备了最新的“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相关内容请阅读。静下心来读书可以使我们戒骄戒躁,在阅读完作品之后,我们才能发现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涵。 读完书后,我们需要好好地总结和反思自己昨天的收获和感悟。建议您将此网页收藏起来以方便未来查阅!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1】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形式和理论基础。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美学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黑格尔美学》中,黑格尔对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艺术是一种优秀的表现形式,它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艺术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的精神探索和审美目的,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艺术的价值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

黑格尔在《黑格尔美学》中阐述了艺术的形式与美的关系。他认为,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是艺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根本原因。美不仅仅是个体审美感受的产物,更是整体艺术形式的一种内在特质。艺术家通过创造美的形象和结构来唤起观众的审美情感和思考。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认识到美是艺术的灵魂,没有美,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美的表达和体验,艺术才能触动观众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在《黑格尔美学》中还讨论了艺术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和时间的变迁,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形式,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阅读这本书后,我更加意识到艺术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仅受到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了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小编认为,阅读《黑格尔美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通过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艺术的美学本质和形式,以及其与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艺术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更深的兴趣。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并为艺术的发展和推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2】

篇一: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

主要指古希腊的***术。

浪漫主义艺术在古典舞台上,更注重灵魂本身的高尚。

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

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

一、美学是什么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

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历维施特劳斯说:“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人类唯一正确的知识”。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希腊文的“克里斯托惕克”,在希腊语中即“美”,艺术是什么?艺术要实现什么?艺术与人类关系?

艺术作品怎样分析?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

它将把原来的真实世界变成一个更人性化的世界。

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

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

艺术可以表达神圣的理想,这是任何自然事物都无法实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

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

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

2、 艺术的目的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有什么目的。

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模仿是完全按照本来的自然形状复写一遍,这是一种复制。

艺术在利用材料方面总是有限的,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

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

模仿所产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

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得到的乐趣,就更适合于人的身份。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项微技术发明的价值都高于模仿。

“激发情绪说”强调艺术作用在于唤醒,凡是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或震撼的东西,凡是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思想和观念,总是能够激发出人心中最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就是艺术激发功能要达到的目标。

所有情感的刺激,心灵对每一个生命内容的感知,通过一个只是幻觉的外在对象,引发所有内在的兴奋,这是艺术独特的巨大力量。

“理想与普遍力量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位艺术家,他内心感到痛苦时,他就开始艺术行为,用图像或意象去表达,把自己的痛苦化为艺术的形象。

这是一种眼泪中的安慰。

艺术也能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教益。

贺拉斯说:“诗人既给人以教益也给人娱乐。

”艺术要求越高,需采用的道德内容越多。

道德也是一个艺术标准。

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师。

3、 内容决定了没有内容艺术的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容器。

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技术不完善,形式的缺陷总是来自内容的缺陷。

愈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就愈是具有内容和思想的内在深刻和真实。

在艺术作品中,自然的转化不是艺术家的技巧,而是艺术家的意图,这是有意术家意识的内容和要求决定的。

艺术的真正职责是帮助人们实现心灵的最高旨趣。美的艺术不能在无限的想象中动摇,因为心的旨趣决定了艺术内容的基础,即使形式和形状可以变化。

一件艺术品,在技巧方面已十分完美,并不能说它就是完美的艺术。

完美的艺术是观念和表现的结合。它不仅有意境,而且表现意境的形象是真实而完美的,其中二者是最高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寻找到具体的形象,形象是显现理念的桥梁。

具体的观念本身就是使自己成为自由形象的过程。只有真正的具体想法才能产生真正的形象。这两方面的契合是理想的艺术。

四、艺术的类型艺术是表达理念的。

为了实现各种思想,人类发展了各种艺术,包括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

这个概念是一个具体的统一体。只有通过对概念的每一个特殊方面的延伸与调和,才能进入艺术意识。正因为如此,艺术美才有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和类型。

象征型艺术在艺术的原始阶段,主要代表是东方艺术;古典型艺术代表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主要代表是希腊艺术;浪漫型艺术代表艺术开始解体的阶段,主要代表是中世纪西方**教艺术。

这三种艺术类型是内容与形象的不同关系、观念与实现方式的不同。

理念在开始阶段,自身还不确定、不明确,抽象理念所取的形象是外在于理念本身的自然形态的感性材料,也就是说感性材料占绝对上风。

自然材料还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改变不大。

这种类型称为象征型艺术类型。

古典艺术在观念和材料上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这个想法找到了最合适的材料,并将其自由和适当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自由和完美的协调。

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的完美再次打破,取消了古典型中理念与材料那种不可**的统一性。

为了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思想从外部因素的协调中退出。

五、象征型艺术理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了的,而是相反。

由于理念本身就还没有理想所要求的个别性,它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使得形象在外表上离奇而不完美,说是理念的表现,只是一种还处于远距离的尝试,一种形式上的挣扎与希求。

理念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他的形式。

这种艺术,称为象征艺术。

理念并没能真正吻合人感性材料,自然对象更多的是保留它原来的样子而没有改变,对象似乎很不情愿地要担负起表现理念的责任,尽一种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概念和对象形成一种抽象的属性关系,例如,狮子象征力量。

理念发现它们都不太适合,就把自然形状和实在现象夸张成为不确定不匀称的东西,企图用形象的散漫、庞大和堂皇富丽来提高到理念的地位。

东方原始艺术中的泛神论始艺个明显的表现。

象征型艺术以不完善为终结。

六、古典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处理理念是妥贴的,它找到了理念应该寄于的居所。

古典型艺术,是人类第一次完美的艺术,理想找到了现实的表达通道。

古典型艺术就理念而言,它本身是具体的、丰富的。

心灵的东西只有到了清晰的程度,才到了这一阶段。

理念要在自然中择优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把心灵性的东西表现出来,以为自观,只有经过心灵的事物才能圆满地显现于感官。

在古典型艺术里,人体形状的出现,不能仅看成材料,更是心灵的外在存在形式,同时兼备自然形态的存在。【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七、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完满的统一再度打破,它在较高的阶段上,再回到理念与现实的差异与对立,古典型艺术达到了最高度的优美,尽了艺术感性表现所尽之能事。

古典型艺术的局限性在于,将一个具有无限性质的主体,交付给一个有限的世界。

浪漫型艺术取消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不可**的统一,在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范围上超出了古典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保留艺术的形式,篇二: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读后感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观后感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

“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

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

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

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简单地分析就不难发现,黑格尔其实是将美定义成为了美的规律,而一旦将美定义成了某种绝对存在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受到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就不可能去完整地正确地去表述美到底是什么。

就比如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所做的那样,无论我们将美作何种解释,都是具有缺陷性的**,所以柏拉图在可以在《大希庇阿斯篇》通过无数个设问去一步一步地推断出“美不是什么”,但是究柏拉图一生,究其西方哲学史千年的思考,也无法得出“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同样去看黑格尔的美学,我们一样可以发现,黑格尔在论述“美本身”的概念时,和他之后对于美的本质**,具有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尔做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判断最重要的前提在于,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存在的,这也就以为在,黑格尔认为美在本体论上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也是世界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之一——“美是主观念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但是在谈及这个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本身便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美是一种脱离了人的判断能力之外的,由“绝对理念”支配的凌驾于所以的主观判断之外的绝对规律,但是他一方面又承认这个世界上具有两种被人类认知的不同美,一种是人类创造认识的艺术美,一种便是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按照黑格尔地“绝对精神”去理解,我们理应会在所有美的事物中都去发现一个共同地美学的本质,就像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找寻事物的共相,不断地进行删选,在最后我们终会发现那个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本质,这就是“美本身”。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最危险地地方在于,所谓“美本身”生长和孕育的母体便是凌驾于人类认知能力之上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不断地接近对“美本身”的认知,却永远也达至不了真理的彼岸。

这点在认识论上本身便是可怕的不可知论之源头,正如休谟可以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一样,这样去认识美的方式最终也必然会导向“美不可能被认知”或者“美本质不存在”地虚无主义认识观念。

作为一本研究美学的著作,其一开始便埋下了这样的美学研究初衷,显然是危险的。

其次,黑格尔美学提出地及其重要的一点观点便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在此,黑格尔认为因为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附加有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地价值,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甚至在卷首还提出了自然美不具有和“艺术美”相同价值的观点。

但是仅从黑格尔自身对“美本身”的阐发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种对艺术美的过度推崇和对自然美的过度贬斥是不具有理性价值的。

首先我们从黑格尔的自身理解出发,前文说过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其实表明了无论去研究哪种美的现象,无论去解释何种的美感,都是要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所以从人的认知能力而言,人在认识艺术品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时候,其实两者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谁更能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康德《判断力批判》)。

换言之,在被认知的角度上,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其实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同地艺术作品和不同地自然美景在人的认知中都一样局限于人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品可以巧夺天工,自然界一样可以做到“天地有大美”。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对于美的认可,黑格尔之所以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唯一可成立的论据在于他认为“艺术美”源于人的创造和发展,而自然美缺乏了人为的力量和色彩。

听起来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仔细一推敲就可以发现,黑格尔自己都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念显现”,所谓美的本质本身便是客观存在的不变规律,如果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观念,显然自然美会比人类创造地艺术美更贴近美的本质规律,从而符合对美的判断。

但是黑格尔在判断“什么更美”这个问题上的时候偏偏却换了一个比较的标准,不再从美的本质判断出发了,反而使用了何者更能让人获得“美感的愉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和前者对“美本身”的超验判断是相矛盾的。

但是即使退一步,我们从人的认识和美感愉悦去作为判断标准去看待“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发现黑格尔的判断是不成立。

因为黑格尔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认为艺术美是由人创造,所以艺术美更贴近人的审美。

首先艺术的创作未必创作地便是美感,以贾平凹的《丑石》一文为例,我们会发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未必是以审美为基本判断的,审丑判断同样是艺术判断的重要表达形式。

退一步说,即是我们理解到黑格尔所处的时代,也许未必有审丑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我们去比较自然美和艺术美。

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寻找艺术美感的时候,其实是脱离不了自然美的影响。

就比如达芬奇地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他在前期对人体的解剖做了大量地分析和研究,不合乎人体自然规律和透视规律地人体绘画早在启蒙运动便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再比如**分割地比例本身便是源自于自然界之中的固有规律,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艺术美,其创造地规律本身便是来自于自然的美学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自然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地宏观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地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篇三:**黑格尔美学**黑格尔美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

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

认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

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

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

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

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

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

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

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

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

第三,这一定义也**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

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

(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的简单的理性的理念,这个美的事物除了理念外没有别的内容”。

而“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合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艺术美的本质,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同时,他还要求“在美的对象里,无论是它的概念以及它的目的和灵魂,还是它的外在的定性,丰富复杂性和实在性,都显得是从它本身生发出来,而不是由外力造成的”。

在这里他提出一个重要思想,艺术美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要自然完成,任何外力的束缚和人工的雕琢,都会损害理性与感性的融贯,降低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二,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黑格尔发展了席勒、谢林的客观论立场,批判了美在主观说,肯定了美的客观性。

他反对那种把美看成“是一种纯然主观的快感,一种完全偶然的感觉”的观点,而认为美的理念是“自在自为地必然地”存在着的客观对象。

“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

”美不是个人主观感情和臆想的结果,而是客观的理念、概念的必然结晶。

但是黑格尔并不是机械的客观论者。

他的理念、概念不是抽象、静止、孤立的客体,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万物的主体。

它的内部差异、矛盾导致自身的**和外化,使自己的本质在感性对象中实现、发挥出来。

因此,“感性显现”又是作为主体的理念的创造物或对象化。

在这个意义上,美是主体的创造,是主体的客观化,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第三,美是一般和特殊的统一。

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定义出发,黑格尔大体上强调一般,认为美和艺术应该从一般的概念出发,将一般转化为个别的形象。

但由于辩证法的运用,在他看来,并不存在离开特殊的一般或者离开个别的普遍。

“只有在个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与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性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意蕴)。

”因此他既反对古典主义把人物写成抽象概念的化身,也反对浪漫主义离开普遍性而一味地突出人物的个性,而主张写出“这一个”,“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有生气的人。

”黑格尔对于美的定义总结的重大意义在于开创了内容美学的新思路,使黑格尔美学成为内容美学。

美只能在形象中现出,美必须有意蕴。

这对于整个美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以往“经验派美学从经验出发,着重个别感性现象而忽视普遍概念;理性派美学从逻辑或概念分析出发,着重普遍概念而忽视个别感性现象。

”黑格尔把这两种方法统一起来,因为按他的理念的看法,普遍概念必然体现于个别感性现象,个别感性现象也必然包含普遍观念。

同时,黑格尔把实践引入美学的研究之中,他的美学是实践美学,是内容美学。

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位哲人的美学理论能够像黑格尔的美学那样引起人们如此广泛的注意和重视,黑格尔的《美学》是公认的最优秀的美学经典著作。

当然,作为一个伟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黑格尔的理论中有些永恒的闪光的东西,我们应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3】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对艺术与美学的哲学研究,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美学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黑格尔美学》中,黑格尔首先提出了他的艺术哲学的根本观点: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自由,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现,实现了个体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他认为艺术作品的核心是表达,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触及到观众的内心深处,激发出观众内心的共鸣和回响。

黑格尔进一步探讨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和创造力所决定的,而内容则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形式和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塑造了艺术作品的整体形象和内涵。他提出了艺术化的普遍性和艺术作品的具体性的对立统一,认为艺术作品既要有普遍性的意义,又要保持具体的特点,才能够真正达到艺术的境界。

在《黑格尔美学》中,黑格尔还探讨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艺术关注的是具体的个体和情感,注重表达和体验;而科学关注的是普遍性和理性,注重认识和探索。然而,艺术和科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艺术和科学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共同构建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层面。

通过读《黑格尔美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我深深地体会到,艺术是一种特殊而高尚的表达方式,是人类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终极表达。通过艺术,人们能够从狭隘的个体视角走向超越个体的普遍性视角,从个人的主观情感走向客观的审美观念。艺术作为一种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不仅仅是个体的情感抒发,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我也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造和表现,也需要观众的欣赏与参与。观众作为艺术作品的重要接收者,不仅需要具备审美能力和欣赏眼光,还需要主动地理解和参与到艺术作品中去。只有通过观众的参与,艺术作品才能够真正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和意义上的传达。

《黑格尔美学》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和美学的本质和意义,对我来说是一次极为宝贵的阅读经历。它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让我对人类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思考。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思想深化。它能够让人们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让人们通过情感和理性的交融,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美好。

总之,《黑格尔美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著作,它对艺术和美学的研究给予了我很多新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它,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珍视和欣赏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艺术,并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和创造。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4】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论述了美学的起源、本质和发展,对于理解艺术和审美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读完《黑格尔美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详细观点和感悟。

《黑格尔美学》以其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语言表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格尔通过独特的逻辑分析和哲学探讨,对于美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将美学视为自由精神的表达和实现,强调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他提出了美学的三个范畴: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内容和艺术的反映,澄清了艺术的基本属性和构成要素。这种深入剖析和系统的框架使我对于美学的认识更加明晰和具体。

《黑格尔美学》对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辩证法思维方式给我带来了启发。黑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对于观众产生的影响,他认为艺术是革命性的,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观念。他还将艺术与科学进行了对比,指出艺术是直观的,能够通过感性的方式表达最深刻的真理。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娱乐和装饰,而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传递方式,它具有改变世界和塑造社会的力量。

《黑格尔美学》中的历史观念给了我关于艺术发展和演变的洞察力。黑格尔主张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风格,艺术是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的产物。他将艺术划分为古典艺术、浪漫艺术和艺术宗教,揭示了不同时期艺术形式的变革与发展。这种历史观念让我明白,艺术与社会密切相关,艺术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和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

《黑格尔美学》对于艺术家的角色和创作过程给予了我深刻的思考。黑格尔认为,艺术家是自由精神的代表,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实现个人的内心表达和社会观念的传递。他也探讨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指出艺术创作需要创造性的灵感和技巧的应用,并通过作品的完善和发展来实现作品的真实表达和价值的体现。这让我认识到,艺术家的创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才能创造出有真正意义和价值的艺术作品。

小编认为,读完《黑格尔美学》后,我对于美学和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黑格尔的深思熟虑和严密的逻辑分析赋予了这本书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通过阅读《黑格尔美学》,我也对美学的重要性和艺术的表达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相信,这本书将对于任何对于艺术和美学感兴趣的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引导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欣赏艺术的力量和美的价值。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5】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黑格尔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不过在单纯的符号里,意义和它的表现的联系是一种完全任意构成的拼凑。,这里的表现,即感性食物或形象,很少让人只就它本身来看,而更多的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例如在语言里,某些声音代表某些思想情感,就是如此。符号的其它例子是徽章或旗帜上用来标志人或船的国籍的颜色。颜色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性质,能把它联系到它所代表的意义,即国籍。在艺术里我们所理解的符号就不应该这样与意义漠不相关,因为艺术的要义一般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这就如同我们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一样,比如看到竹子,我们就想到正直?坚韧;看到莲,我们就想到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看到柳,我们就想到不舍?分别………

黑格尔给美所下的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艺术美与自然美孰优孰劣,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心灵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的优越性是黑格尔重要的观点。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孕育着理念的,是表达心灵的,只有这样的美,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

美是承载理念的,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一元论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美学研究是艺术哲学的研究,而研究艺术与科学?宗教等是不同的,它是感情的载体,是传达精神?传达理念的桥梁。心灵的东西才是最高的。艺术家的地位是直接关涉他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心灵和灵魂的深度?广度与厚度。这其中就涉及到最高形式的真实――“理念”,艺术作品揭露心灵实质是在表现理念,艺术作品表现理念的程度同时也决定了其影响和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理念,而艺术的直接后果则在于产生美感,着煤矸石同国外在实现,通过感性存在显现出来的理念。艺术作品是诉诸于感性掌握的,而理念显现在现实中也绝不是简单融合,而是蕴含着外来的或内部的?感性的知觉或想象等多方面的内容。黑格尔谈到美的对象时说,美的`对象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有概念所假定的各部分协调一致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这些部分的自由性的显现是为它们本身,不只是为它们的统一体。”只有囊括了这两个方面的美,即只有显现了理念的美才是真美。

而自然是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自然美较之于艺术美等蕴含着理念的美来说也是浅显的。理念与体现概念的结合有不同层次,只有这二者的统一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理念才成为美的理念。而自然作为理念浅近的显现,它是具有一定缺陷的。自然美是个别事物的美,它不能像艺术美那样表达无限自由?永恒,因而具有内在性?依存性和局限性的缺陷。

第一在理念初级显现为自然的个别事物,这些直接显现着的事物的各内在方面的因素依然仅仅是内在的。动植物延续生命的过程和它们美的显现,都没有承载灵魂,显现在外面的都不是真正的生命,而是低生命一级的各种构造,他们只有在自身以内才是有生命力的。人是较高一级的,他可以通过皮肤等显现他的生命力与力气,但是也只是一种遮盖,在对灵魂生活?情欲?情感的显现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缺陷。

第二,这种个别事物的存在还有依存性。这些个别事物虽然是注入理念,但是这种直接注入的理念也不是自由自觉的,在它同外在世界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时,他是依赖着这些关系的:动植物的生存依赖着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整个延续生命的方式态度都会受到影响;人的肉体存在也是在这些外在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虽然人具有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人类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得不受制于自然规律。人类心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他的各种感触也是直接受启于外在世界的人与事,单纯的身体方面的生活目的和心灵方面的生活目的,在自己成为旁人手段为他人服务和满足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是否合乎于自己的心意,这是依赖着社会的关系网的。

第三,因为自然是直接的个别化的客观存在,所以它又具有局限性。每一个自然存在,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因其是个体个别化的,所以相对于完美的理念而言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的,它们显现为一种不完满的。

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是艺术与精神的区别,黑格尔称艺术美为“理想”,这种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这种承载理念的艺术是形式和内容?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高度统一。理想是绝对真实的,而自然本身是不真实的,所以艺术是一种创造,一种对心灵的还原。它不脱离自然,同时艺术也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心灵的创造。艺术美是灌注了心灵与生气,融汇了理念的一种较高的显现,所以艺术美是克服了自然美的种种缺陷,是一种完美的存在。“理想是本身完满的美,而自然则是不完满的美。”“在自然界本来是消逝无常的东西,艺术却使它有永恒性;……就这个意义来说,艺术也是征服了自然。”

黑格尔在讨论艺术美与自然美时他贬低自然美,只是认为这种没有充分体现理想的美不能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他不否认自然美存在的事实,同时,对于自然美的一些抽象形式诸如正气一律?平衡堆成?符合规律?和谐等都是不否认的,甚至他不否认自然美本质也是精神的,也是理念的显现,只不过是理念最浅的显现罢了。

“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是《美学》中黑格尔的两个重要观点。

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艺术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的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6】

《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19世纪初创作的一部关于美学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后世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启迪。通过阅读《黑格尔美学》,我对美学理论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也对艺术创作的真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对《黑格尔美学》的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它对艺术与宗教、自然与人文的关系的独特见解。黑格尔主张艺术是人类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自由表达的行为。他认为,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世界的模仿,更是对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艺术作品通过形式、色彩、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传递出真实的情感与思想。艺术在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也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这种观点使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启发我去关注艺术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去探寻作品背后的内涵。

《黑格尔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的理论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相统一。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造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世界,并以此唤起观众的感受和理解。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不仅仅是单纯地接受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更是通过审美体验的过程,去感知和体悟艺术作品背后的哲学内涵。这个观点使我认识到,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审美享受,而应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背后的内涵。

《黑格尔美学》中的陈述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格尔的文字简洁明了,思路清晰,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美学的独特见解。他的观点和理论触及了艺术和美学的方方面面,对于那些研究艺术和美学的学者和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和指导。读完《黑格尔美学》后,我被他的思考和见解所鼓舞,深深地感受到艺术研究和创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小编认为,通过阅读《黑格尔美学》,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全面提升。黑格尔的独特观点和深入思考为我打开了艺术创作的新视角,让我明白了艺术与宗教、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并深刻体会到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我相信,《黑格尔美学》对于那些对艺术和美学充满热情的人来说,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7】

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艺术美与自然美孰优孰劣,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心灵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的优越性是黑格尔重要的观点。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蕴育着理念的,是表达心灵的,只有这样的美,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美是承载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8】

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19世纪初所著的一本重要的哲学著作。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读完《黑格尔美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于美学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全新的启发。

《黑格尔美学》以系统的方式详尽地讨论了美及其表现形式的本质。书中首先提出了艺术的定义,将其视作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者认为,艺术是一种具有形式和内涵的统一体,它通过形象和音乐等形式来表达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艺术的表现形式是自由和无拘束的,它可以超越自然界的限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这种独立于自然世界的创造力使得艺术成为了一种高于现实的存在。

除了辩证地分析了艺术的本质,黑格尔还探讨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艺术作品是思想的体现,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审美包装。通过艺术,人们可以以一种更纯粹、更完美的方式来观照真理和价值。如此,艺术作品就具有了超越日常现实的意义。

在《黑格尔美学》中,黑格尔还讨论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他将艺术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别:象征艺术、叙事艺术和可供观赏的艺术。作者清楚地指出了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目标。这一深入的分类为我们理解和欣赏不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在阅读《黑格尔美学》时,我深深地被作者的思想所吸引。与传统的美学理论不同,黑格尔给予了艺术以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将其视作是人类灵魂和精神的反映。通过艺术,人们可以通过审美的方式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本质。正如黑格尔所言,“艺术作品是对世界的真实观照。”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享受的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入思考。

读完《黑格尔美学》后,我对于美学的理解有了重大的突破。之前,我对于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和感受。但通过黑格尔的思想,我开始意识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漂亮的图像或动人的音乐,而是触及人类意识和精神的核心。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对艺术的认识和热爱。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个体的创造,更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体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记载的载体。通过欣赏和研究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读完《黑格尔美学》后,我对于美学的理解有了重大的突破,这本书给我的思考和启示是深远而宝贵的。通过黑格尔的独特见解,我更深入地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于世界的真实观照和思想的表达。如此,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享受和娱乐,更是一种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理解。阅读《黑格尔美学》是我在美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我带来了对于艺术的全新视角和颠覆性思考。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9】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显然,这里的概念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idea)的概念不同

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只有黑格尔意识到危险,才能把美从客观的、可认识的事物中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一种优于各种伦理道德和各种认识局限的美感。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简单地分析就不难发现,黑格尔其实是将美定义成为了美的规律,而一旦将美定义成了某种绝对存在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受到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就不可能去完整地正确地去表述美到底是什么。

就比如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所做的那样,无论我们将美作何种解释,都是具有缺陷性的**,所以柏拉图在可以在《大希庇阿斯篇》通过无数个设问去一步一步地推断出“美不是什么”,但是究柏拉图一生,究其西方哲学史千年的思考,也无法得出“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同样去看黑格尔的美学,我们一样可以发现,黑格尔在论述“美本身”的概念时,和他之后对于美的本质**,具有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尔做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判断最重要的前提在于,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存在的,这也就以为在,黑格尔认为美在本体论上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也是世界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之一——“美是主观念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但是在谈及这个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本身便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美是一种脱离了人的判断能力之外的,由“绝对理念”支配的凌驾于所以的主观判断之外的绝对规律,但是他一方面又承认这个世界上具有两种被人类认知的不同美,一种是人类创造认识的艺术美,一种便是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按照黑格尔地“绝对精神”去理解,我们理应会在所有美的事物中都去发现一个共同地美学的本质,就像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找寻事物的共相,不断地进行删选,在最后我们终会发现那个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本质,这就是“美本身”。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最危险地地方在于,所谓“美本身”生长和孕育的母体便是凌驾于人类认知能力之上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不断地接近对“美本身”的认知,却永远也达至不了真理的彼岸。这点在认识论上本身便是可怕的不可知论之源头,正如休谟可以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一样,这样去认识美的方式最终也必然会导向“美不可能被认知”或者“美本质不存在”地虚无主义认识观念。作为一部美学著作,它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美学研究的初衷,这显然是危险的。

其次,黑格尔美学提出地及其重要的一点观点便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此,黑格尔认为因为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附加有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地价值,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甚至在卷首还提出了自然美不具有和“艺术美”相同价值的观点。

但是仅从黑格尔自身对“美本身”的阐发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种对艺术美的过度推崇和对自然美的过度贬斥是不具有理性价值的。

首先我们从黑格尔的自身理解出发,前文说过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其实表明了无论去研究哪种美的现象,无论去解释何种的美感,都是要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所以从人的认知能力而言,人在认识艺术品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时候,其实两者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谁更能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康德《判断力批判》)。

换言之,在被认知的角度上,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其实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同地艺术作品和不同地自然美景在人的认知中都一样局限于人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品可以巧夺天工,自然界一样可以做到“天地有大美”。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对于美的认可,黑格尔之所以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唯一可成立的论据在于他认为“艺术美”源于人的创造和发展,而自然美缺乏了人为的力量和色彩。

听起来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仔细一推敲就可以发现,黑格尔自己都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念显现”,所谓美的本质本身便是客观存在的不变规律,如果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观念,显然自然美会比人类创造地艺术美更贴近美的本质规律,从而符合对美的判断。

但是黑格尔在判断“什么更美”这个问题上的时候偏偏却换了一个比较的标准,不再从美的本质判断出发了,反而使用了何者更能让人获得“美感的愉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和前者对“美本身”的超验判断是相矛盾的。

但是即使退一步,我们从人的认识和美感愉悦去作为判断标准去看待“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发现黑格尔的判断是不成立。因为黑格尔的观点很简单。他认为艺术美是人创造的,所以艺术美更接近人的审美。

首先艺术的创作未必创作地便是美感,以贾平凹的《丑石》一文为例,我们会发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未必是以审美为基本判断的,审丑判断同样是艺术判断的重要表达形式。

至少可以说,我们理解黑格尔时代可能没有以审丑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我们应该比较自然美和艺术美。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寻找艺术美的时候,离不开自然美的影响。

就比如达芬奇地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他在前期对人体的解剖做了大量地分析和研究,不合乎人体自然规律和透视规律地人体绘画早在启蒙运动便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再比如**分割地比例本身便是源自于自然界之中的固有规律,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艺术美,其创造地规律本身便是来自于自然的美学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自然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地宏观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地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篇10】

来自18级古典文献学王姣姣同学今天要跟我们分享一本特别的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到达了顶峰,不知道他的这本书给王姣姣同学带来了怎样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黑格尔《历史哲学》

从炎黄五帝至二十一世纪,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未间歇。在这渊源深远的历史长河中,各时代的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乃至贩夫走卒流传下来的只字片语或巍峨巨制,或是经历秦火的摧残而湮灭无迹,或走上世世代代人都敬仰膜拜的神坛而千古流传,或是经历时间的考验而成为后人研究不尽的经典┈┈浩瀚如海洋读之不尽,璀璨如明星掇之不完。

说到读书,想必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已经有深刻的体验。繁忙的研究生生活,课程虽少,但每一门课所要求我们需要做的课后工作却是完全不同于本科的,再也不可以随便背背笔记便可以轻松通过考试。这时候我们需要看大量的书目才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跟上老师的进度。读书,专业书,几乎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常态。

近期我所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哲学类的,名字叫做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本书在黑格尔的作品里面,在哲学类里面,可以算是一本非常容易读的一本书了,虽然只是相对的。这本书分为绪论和主体两部分。绪论部分几乎是理论,是最容易让人打退堂鼓的部分,但就这部分而言,讲社会制度的部分却极其有趣。他说在开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各种政治与道德的限制被看做是客观安排的,就像自然世界的事物一样,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举例子的话,就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掌握世人生杀大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但在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期内,都被世人无条件接受,且认为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相反地,在制度文明的国家,个人便会追求正当的各种法律和制度,懂得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黑格尔此书的观点多被人批评,但此点还是比较正确的。

奥林匹斯众神

本书的主体是分别讲述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的历史。有趣的是,作者认为,东方世界对应的是历史的幼年时期,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在东方世界中,一切的光荣都只属于一个人。希腊世界对应的是青年时代,因为这里渐有个性的形成,罗马世界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壮年时代,因为一切活动既不由君主任意,也不由自己任意,而是大家一起来实现一个普遍的目的。至于日耳曼世界,想必聪明的你已经猜到了,对应的正是老年时代,但这种老年意味着完满的成熟和力量,是一种满的境界,而不是衰老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中几个有意思的点。比如苦行僧的故事。印度的阶层分化非常严重,分为四个等级,而婆罗门则是处于顶层的阶级。苦行僧为了修到最高阶级,需要怎样做呢?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连续站立十二年,不坐不卧,如果你能成功坚持,好,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将双手紧握,高高举过头顶,连续十二年。如果前面两个阶段都能成功挺过,还有第三阶段,在火上炙烤三时三刻,第四阶段,埋入土中,如果能活着出来,恭喜你,闯关成功。似乎没听说有人成功过。再比如埃及的动物崇拜,讲一个罗马人杀死了一只猫而引起了叛乱,于是罗马人也被埃及人杀死了。他们是宁可饿死也不会与动物争食的,更别说杀掉动物充饥了。

印度苦行僧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课后找来阅读一下。

---------

作者:王姣姣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