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琐记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4.07.29

琐记读书笔记。

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琐记读书笔记”或许能帮助您解决一些疑惑。书籍教人明理,给予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读了作品,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百态。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书中所描绘的世界。我们为您提供最前沿的技术资讯敬请留意!

琐记读书笔记 篇1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三篇《琐记》读书笔记范文(15篇读书笔记),以供借鉴。

  《琐忆》里反复强调鲁迅先生幽默与讽刺的特点。而对鲁迅先生的这种幽默确实值得我们探讨一番的。幽默,是个外来语,即Humour。而寻找中国有关词汇,古时只有“徘伏”、“诙谐”、“滑稽”等字眼。例如宋代有位诗人姓石,一次外出骑马不留意掉了下来。人们看了便嘲笑他。而他却拾起帽子,弹弹灰尘说:“多亏我是石博士,若是瓦博士,可就完了。”近乎是自我解嘲了。

  而国外的正宗幽默是:一位音乐家教国王拉小提琴。国王当然拉得很整脚了。音乐家便对国王说:“音乐家分为三等:第一等是一窍不通的人,第二等是水平糟糕的,第三等才是像我这样技艺高超的人。恭喜陛下,您已经跃入第二等了。”

  这种幽默既巧妙地说了真话,当然也不会惹得龙颜大怒,真有把山一般的沉重都化为风一样轻盈无形的力量。而英雄柏修斯只有借助幽默这面镜子的帮忙,才能避免因直视女妖的脸而使自己化为石头,又能砍下女妖的头颅,而从中飞出双逸轻灵的飞马。正是在这种慧义上,我们才珍视鲁迅先生文章中那种幽默语言的力量,每次读他的杂文,总为其中弥漫的幽歇风趣、力透纸背的风格而感染。心想:人说他“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若少了这幽歌,也会是言之无趣,行而不远了。

  看一出意大利戏剧,客人向主人自谦说:“我是您最末仆人衣服上的最后一粒纽扣。”而主人含笑回答说:“这粒纽扣但是宝石做的。”这样机智的对话,说明双方都富于幽默感,因而自然会成为交际场上的佼佼者。那位闻名世界的女作家斯塔尔夫人,据说其谈吐的幽默与诙谐会令反对她的人都心悦诚服,以致拿破仑皇帝命令她不许进人巴黎方圆50里之内,以免受了她的感染而放下了自己的原有立场。

  幽默竟有这么大的力量!

  所以我就明白了鲁迅文章那千钧的力量!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为追求新知识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生活和学习,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冲破封建束缚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谁。体现了封建社会思想十分陈旧,而且对新思想不接受,排斥。

  在鲁迅生活的年代,正好赶上百日维新,但很多老辈的人并不支持,国门洞开的原因之一正是文化闭塞,而鲁迅先生很有主见,提倡学习新的文化。我们现在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新的文化和知识,将来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

  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琐记读书笔记 篇2

我常常会感到一阵翻涌着的无所适从。走进初中的那一刻起,就要习惯时时的无可安放。我想了那么久,却终究记不得过去的我,似乎此刻的记忆已与彼时剥离,再无法分辨旧时的自己。就如那日遇见小学同学,她说我变了许多。而我只是在默默地追问自己:真的,真的变了么?那么曾经的我又是什么样子?真的记不清了,就如对未来感到迷茫与无措,我的过去也遗失在了充斥着各种声音的记忆里。

每天的跑步依然是我的一大痛处。虽然不再如儿时一般每每岔气,可是却仍旧会累得大汗淋漓,面颊涨得通红,两条腿只勉强地抬动着。我往往会抬起头,盯着空中闪着亮光的一点,上上下下地晃动,令我一阵头晕目眩。那些轻柔的云此刻却负重一样地压在我的心上,碧蓝碧蓝的天空又会极力地渲染一种燥热。而在跑步结束,微微喧嚷着穿过走廊,穿过阶梯的时候,我会在那空气中捕捉到零星的开学初的滋味。就是在同学们刚刚相识,彼此叫不出名字来的时候,那种空气中的味道,我想我会一直记得。一种陈旧而落寞的感觉。

天气似乎褪去了每次极致的燥热,为这个夏天留有余地。而我对这个夏天,也不再牵系着那么深的恐惧了。这是六月末的日子,又临近了七年级的最后一次考试。我们终究要急匆匆地奔赴初二。就让这个夏天在温暖中将所有充满吧。

琐记读书笔记 篇3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责任。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968OK.cOM OK语录网】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表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文章就在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有趣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琐记读书笔记 篇4

这天是中秋短假的最后一天,中午,顶着炎炎烈日,我从书店捧回了一本《朝花夕拾》。到家后,翻开几页,虽说是小说,可我基本一点都读不懂。偶然翻到《琐记》这篇文章,感觉不那么深奥,便读了起来。

一开头,是讲一位姓衍的太太,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小孩们都喜欢去她家,刚开始我还觉得她很民主,可看着看着就觉得有问题了,她总是怂恿孩子们干坏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主角,简单的说就是“虚伪。”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那但是在农村,一个水缸常年不打扫该有多脏啊!她还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立刻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看到那里,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大打折扣。

之后,鲁迅的父亲过失了,她竟然怂恿鲁迅去偷钱,鲁迅说自己家没有钱,她又让鲁迅去偷家里的首饰变卖。鲁迅最终还是没有去偷,但是不到一个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鲁迅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事情很明显就是那个衍太太跑出去乱说的。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这种表面上对你很好,背后却捅人一刀的人,我是最鄙视的,小时候,我总觉得别的同学的家长个性好,总是和颜悦色,而我妈妈却很凶,总是管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明白,其他同学的家长,其实表面上对我好的,总是和颜悦色的,却很少有内心真正对我好,只是觉得我是客人。而我的父母,平时对我总是很凶,总是管我,这也不让那也不让,其实才是真正对我好。

琐记读书笔记 篇5

《琐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要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判断。

一位姓衍的太太,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小孩们都喜欢去她家,刚开始我还觉得她很民主,可看着看着就觉得有问题了,她总是怂恿孩子们干坏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简单的说就是“虚伪。”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那可是在农村,一个水缸常年不打扫该有多脏啊!她还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看到这里,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大打折扣。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通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琐记读书笔记 篇6

《琐记》是一本由茅盾创作的以散文形式呈现的文集,其中记录了作者多年来的经历、见闻和思考。作为读者,我被这本书所传递出来的智慧和情感所深深感动。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琐记》的一些读后感。

茅盾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观察力,在《琐记》中描绘了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画面。仿佛一位智者,茅盾通过观察生活中细微而独特的存在,揭示出人世间的善恶、真伪和道德。这使得我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从琐碎中发现价值。正如茅盾所言:“需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才能被生活真正触动。”

《琐记》中描绘的许多场景和人物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比如,茅盾在文章中描述了自己参与的一个救灾事故,他所见到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震撼。这段文字激励着我,在工作中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勇往直前,无私奉献。同时,茅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对智慧和情感的理解,也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茅盾通过《琐记》传递出一种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情感。他关注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身影,用心去体察他们的欢乐和苦难。在我的工作中,也有许多与人打交道的机会,茅盾的这种情感启示着我,在与他人相处时要真诚、耐心、理解对方,并尽力提供帮助。只有真正关怀他人,才能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另外,《琐记》中茅盾不但关注了生活中的细节,也关注了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他通过对文化、历史事件的描写和思考,使我对于传承文化、认识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应该重视并学习历史经验的教训。工作中,了解过去的错误和成功经验,可以使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琐记》让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茅盾个人经历和思考的记录,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在于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的执着与探索。这种对生活真实性的探索是每个人都应该追寻的,也是我在工作中非常看重的价值观。只有在追求真实与探索中,才能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炬,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正能量。

小编认为,茅盾的《琐记》给予我在工作中的许多启示和指引。通过他对细节、人性、文化和人生意义的观察与思考,我明白了工作中的价值在于对生活的真实感知,执着于追求真实与探索。我会更加注重细节,关爱他人,倾听他们的需求并尽我所能提供帮助。同时,我会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汲取历史和文化的智慧,为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我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多成果,并实现更高的价值。

琐记读书笔记 篇7

《鲁迅的琐记》读后感

《鲁迅的琐记》是一本以鲁迅日记中的琐事为线索,展现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日常生活和思考的书籍。读完这部书,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鲁迅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一位挥斥方遒的文学家,但他也是一个喜欢小动物、关心家庭、感性而又温暖的人。通过阅读他的琐记,我们能见证他与家人的亲密关系,他对儿女的慈爱和关怀。他用一颗平凡的心,记录着每一个琐碎的瞬间,这些琐事在他的笔下凝结成了一份珍贵的财富。这使我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他在艰难的时刻依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本书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思熟虑。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描述着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荒谬之处,对于社会的黑暗现象他从不回避。他不仅指出社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他对于爱国、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的不懈追求,无不表现出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这些描述给了我巨大的启示,提醒我们不应该对社会现象无动于衷,而应该承担起关注社会,改变社会的责任。

这本书也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切入,展现了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的鲜明。鲁迅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无论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小人物,还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官僚,他都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们对这些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鲁迅的琐记也揭示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对弱者的同情和痛惜,更是对人性的批判和反省。他的作品无不在教育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提醒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守自己的原则。

这本书还通过琐记的结构方式,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阅读琐记,我们可以体验到鲁迅日记的真实感,感受到他的思维和情感的流动。琐记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其中一段,而不用担心中断后的阅读效果。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琐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短暂的喘息时间,让我们能更好地凝聚思绪,同时也使我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书中的思想。

在《鲁迅的琐记》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从中汲取到了鲁迅的智慧和思想,更重要的是,我在琐事中找到了人性的可贵和温暖。鲁迅以他独特的方式将琐碎的生活点滴转化成为了永恒的艺术之作,激励着读者寻找真理、追求进步。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瑰宝,更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真理、关注社会的楷模。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和践行其中的思想,我们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物,并为之努力奋斗。

琐记读书笔记 篇8

《琐记》的时空跳跃性比较大。开始写的是童年在故乡绍兴的事,后来主要写在南京读书的事情,最后还点到初到日本的情景。中间着重写在矿路学堂的所见所闻。“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这句话特别需要解释一下。旧时迷信传说,落水淹死的人做了水鬼,必须设法使别人淹死来替代他,才得以投生,教做“讨替代”。

《琐记》中说,由于这里的池子已被填平,因而“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了。迷信思想中包含的损人利己的阴暗心理,从这种“讨替代”的.说法中已可略见一斑。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

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主角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要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决定。

而后文所写去学堂一事,则更是耐人寻味。文章中说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文中最搞笑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透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琐记读书笔记"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