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7.24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九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为提高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供的必要手段。小编已经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挑选了以下相关资料:“水的第二课时教案”,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值得一看请不要忘记将它收藏并分享给朋友们!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以第八节为切入点,进行写作练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课文。(3分钟)

1。听,笛声又响起来了!(背景音乐:荫中鸟)谁来试着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背诵文中有关笛声的句子。

2。本文以笛声为课题,并且用笛声贯穿全文。透过笛声,所表现的是聂守信怎样的情感?(对音乐的热爱。板书:热爱音乐)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共7分钟)

默读课文思考

三、深读课文,拓展延伸。

1、老木匠的笛声深深地吸引着聂守信,并激发出他内心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与渴望。

2、可是,这一天,他却没有等到老木匠的笛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指名朗读课文7、8小节。

3、在惟一一次没有听到笛声的傍晚,在老木匠为了一个大件忙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也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聂守信迈出踏上音乐之路的关键一步——当他把工具一件一件递给老木匠,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在他们的共同的劳动之中,成了莫逆之交。

理解:莫逆之交。(忘年交)

4、老师将第7、8小节进行了改写,请男女生分节读。

老木匠和聂守信,因为对音乐的热爱,由陌生到相知,他们之间一定有一段特别的对话。

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天工作结束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出示要求)

5、写段。

夜色渐浓。小小的作坊里又传来了悠扬的笛声,窗外树梢上的一弯明月正咧着嘴微笑呢!(10)

6、学生书写,师巡视。

7、交流,点评。(5分钟)

二、感情朗读,深华情感。(5分钟)

1、合作朗读: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他茫然若有所失,急急来到木工间。原来老师傅正忙着赶制一个大件。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就把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他……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不久,聂守信从老木匠那里学会吹笛子,简直可以跟师傅的笛声比美。

2、音乐是沟通人心灵与心灵的桥梁,音乐能点燃人对生活的激情。以做木工为生的老木匠也许从未想到他这一“无心插柳”的举动,使年幼的聂守信得到启蒙,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聂守信的这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内心对音乐的热爱、无限的兴趣。所以,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板书:得到启蒙、成为音乐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7笛声

老木匠

热爱音乐——莫逆之交——得到启蒙——成为音乐家

聂守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有能力的同学达到朗诵。

3、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体会雪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领略雪后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26课,想和老师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知识吗?好,我们先来进行听写。

你写对了吗?如果全对,请在边上自豪地打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奖励符号;如果有些小错误,请你赶快改正,并且记住它,老师也算你对。

3、谁能用上这些词,按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中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景象呢?

(1)是啊,这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会把大地妆扮成怎样的世界呢?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4自然段。读完了得做到话要说,说代的发现,说你的感受。

(2)指名说,鼓励学生大胆说。

(3)同学们真会读课文,才读一遍,就读懂了这么多东西,了不起!那么,你是否能用一个字来说说雪后人们的心情呢?(板书:喜)

说到喜,课文中的老农和孩子们“喜”的原在相同吗?先别忙着回答,请细细地读读课文,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研究,从书中找出能说明自己看法的理由。

①哪一小组先展示研究成果?你们认为老农“喜”的是什么?(课件出示老农赞雪图及俗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②你真的读懂这句话了吗?好,咱们来开展一个“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对其他同学说:)同学们,你们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和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看看谁能问倒他?(“被”指什么?“三层被”说明什么?“枕着馒头睡”呢?……)

你们真的读懂这句话了,这是你们合作学习的结果,不愧为小博士。

③瑞雪兆丰年,难怪老农心头喜滋滋的,谁上台当回老农夸夸这雪?

②是呀,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和兴奋读读这一段,跟图中的孩子们一起来感受玩雪的快乐吧!

(1)同学们,这雪不仅给老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给孩子带来玩雪的快意,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找第二自然段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同桌议一议,细细品一品。

(2)指名说,随机品读。

①指名读后,并说说美在哪儿?从这句话中,你还有什么美的发现吗?(板书:红日)

②(显示课件)谁能带着这种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挑战读--“小老师”领读--赛读)

①指名读,说说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田野群山)

②(显示课件)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请看,田野、村庄、群山……目之所及,都是雪白的一片,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是何等的壮美啊!谁能把这句话读美了、读活了?(自由读--评议读--赏读--与师赛读--齐读)

好一派壮丽的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①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象,难怪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出示课件)他为雪美而赞,为人欢而叹,(引读)好一派……,好一幅……--谁想站起来读读这句话?想读的都请站起来。

②让我们捧起课本,美美地读读第2段,边读边赏,到广阔的雪野上尽情地邀游一番吧!

③师生合作读,看板书引背这一段。

④可一个人看着画面朗诵,也可以找伙伴合作朗诵。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填空,全班交流。

冬雪能,能(),还能(),的以被人们称为瑞雪。

2、《瑞雪》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从中我们领略了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感受了瑞雪丰年的喜人气氛。文中有很多的好词佳句,你可以把它摘录在练习纸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在课余搜集一些关于瑞雪的诗歌、文章、歌曲及图画。

3、在这儿,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请大家合着音乐轻轻地吟诵。(课件出示)

忽然寒风冽,雪静山村夜。

江山粉玉积,丰年及时雪。◆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篇3)

情意目标: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初步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借助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鸟岛风光的迷人之处和六月鸟岛热闹的景象,体会文中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目的地是鸟岛。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鸟岛在哪儿?请哪位小导游来告诉我们?指读第一段。

2、各位游客,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3、“海西皮”这个小岛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不仅中国人知道,连外国人也知道)说的真好!

过渡:“海西皮” 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的景象吧。

过渡:看了鸟岛的情况,你有什么感想?(鸟岛的鸟真多啊!鸟岛上的鸟蛋真多啊!鸟岛真热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吧。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什么时候鸟岛才有这样热闹的景象?(板书:六月)

2、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出示投影片,进行说话练习。

3、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的确,这里成了鸟的世界。说明了鸟儿--真多呀!(板书:鸟儿多)

4、鸟儿多了叽叽喳喳,怪不得六月的鸟岛最热闹了,那是什么时候都比不上的,“最”字就能说明。

你能用“最”来说一句话吗?

5、这儿仅仅是鸟儿多吗?指名读2-3句,其他同学看图,鸟岛上还有什么?(板书:鸟窝多   鸟蛋多)

6、出示句子,比较:

(1)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鸟窝很多,鸟蛋很多。

(2)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你愿意把第二句话来给大家读一读吗?

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是什么?哪个词儿告诉我们蛋很多?

7、一眼望去,这么多鸟窝,这么多鸟蛋,真让人眼花缭乱,六月的鸟岛可真热闹啊!齐读这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2、春天来了,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都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

出示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3、    你从哪个词儿看出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 (画出:陆续) “陆续”是什么意思呢?(有先有后,一个连着一个)

对啊,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

早晨,同学们陆续走进学校。

谁来读读这句话?

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来干什么呢?

5、出示词语: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指名读,齐读。什么是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春天,鸟儿们从四面八方飞来,在这儿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7、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的风光吧。重放鸟岛录象,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鸟岛的景象,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过渡:这么富有魅力而闻名中外的鸟岛,谁不想亲眼瞧一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

2、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4、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5、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总结: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现在让我们拿好书,来读读这篇课文,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美丽的风景吧。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书后练习三)。

2、用“陆续”、“最”各说一句话。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篇4)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加强朗读与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要读出大兴安岭的美,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形下感到亲切舒服的?

三、读句子回答问题:

A、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子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B、在课文中再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C、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美?然后读给大家听听。

四、展示比较优秀的简笔画,大家评价一下。

五、课堂练习(投影出示)

秦( ) 泛( ) 厦( ) 伐( ) 综( )

奏( ) 乏( ) 夏( ) 代( ) 宗(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林海 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闻名中外”“陆续”“密密麻麻”等词语的意思。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闻名中外”“密密麻麻”“陆续”等词语的意思。

2、图文结合,体会鸟岛鸟多的特征。

教学方法:

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中感悟“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能自觉地爱鸟护鸟。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引导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相机理解“闻名中外”。

1、游览“春天的鸟岛”,抓住“一群一群、陆续”体会鸟多。

2、游览“夏天的鸟岛”,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汇报交流写鸟多的句子,同时抓住关键词,体会鸟多。

3、在引导朗读中,利用文本插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各种各样”“鸟的世界”“密密麻麻”“到处”“一个挨着一个”……,并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和感受“鸟多”。

1、用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感悟“爱鸟护鸟”。

2、以采访的形式再次让学生感悟“爱鸟护鸟”。

《鸟岛》主要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儿活动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了对鸟岛的喜爱,初步进行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怎样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文本,进入乐读乐学的情境呢?于是我给学生创设 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喜欢旅游,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小游客一起去旅游好吗?知道去哪吗?(鸟岛)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学习语文就是要处处留心、细细观察。让我们一起踏上开往鸟岛的列车吧。要想列车跑得快,首先要把课文读熟,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由读课文后,购票入岛(出示生字词)---游览---结束。

鸟儿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对于鸟儿的生活、密密麻麻的鸟窝、许许多多的鸟蛋,却是很陌生的。于是,在设计教案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上网搜集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图片,让学生亲眼看到了成千上万的鸟儿聚在一起的情景,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鸟窝,看到了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学生的体会就更深了,对鸟岛的印象就更深刻,更加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

打破传统从始至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把握全文重点段“找出鸟多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鸟岛鸟多的特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千万次的讲解更重要。

上完课后,我也发现了教学时的一些不足:如,过于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学习鸟蛋这句话时,我是想让学生体会鸟岛的鸟多与鸟岛的美。课堂上,多数学生只看到鸟蛋颜色不同好看漂亮,没有体会到蛋多是因为鸟多鸟的种类多。学生的想法与我预设的很不一样,,他们并不是从鸟蛋的颜色上体会美,而是觉得很奇怪、很有趣,其实学生的想法是很好的,而我没有跳出自己的思维,应结合“各种各样”相机指导。这也告诉我教学是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随机应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篇6)

1、师述:在青海湖的西北部,有两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岛屿,一东一西,耸立于蔚蓝的湖畔。当你踏上这两座美丽的小岛,就会看到上万只鸟在你的头顶飞翔,在你的周围嬉戏,你会听到到处是清脆的鸟鸣。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鸟岛上游览一番。

3、去游览之前,你有问题吗?

(1)、鸟岛在什么地方?

(一)第一自然段:

1、鸟岛在什么地方?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你知道了什么?

(1)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

(2)鸟岛的名字叫“海西皮”。

3、你能把“闻名中外”换个词吗?

1、这个小岛为什么被人们称作“鸟岛”呢?我们先来看看春天的鸟岛是怎样的?

2、出示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想想你读懂了这一节中的哪个词或哪一句句子?

b、用“一群一群鸟”图进行演示,理解“陆续”

(1)每当春天,小鸟们怎么样?

b、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鸟多?

“各种各样”、“聚”、“最热闹”、“鸟类的世界”

c、指导朗读,用喜爱的语气读一读。

b、你怎么知道的?

b、你是怎么知道的?

“窝里窝外”、“到处是鸟蛋”

5、老师:岛上鸟窝多,鸟蛋多,也是说明鸟多,让我们有感情地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感受一下鸟岛上鸟多、窝多、蛋多吧!

1、老师:鸟岛上,天上飞的是鸟,地上跑的是鸟,湖里游的也是鸟,这里鸟的乐园,鸟的王国,鸟的世界。鸟岛这么美,来岛上游玩的人――(师生接读第四自然段)

2、游客们来到岛上是怎么做的?

4、要是现在你也去了鸟岛,你会怎么做?

我们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鸟类的生存需要适宜的自然环境,同时也需要人类的保护,让我们带着喜爱鸟类类,喜爱鸟岛的感情朗读课文。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篇7)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叫瑞雪和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以及人们的喜悦心情。

3.让学生通过质疑,做比较、讨论、想象、朗读、表演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质疑、想象、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赏析积累佳句的能力。

课时重点:加强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中描写雪中、雪后景色语句的优美和具体,在朗读中感悟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

1、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能说说下雪时或下雪前后的景象吗?

2、 出示一段话,请学生自己轻声读一读,说说它把下雪时的景色描写得怎么样?

3、 出示另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第一二节)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读一读,然后对比刚才那段话说说好在哪里?请学生小小组讨论、交流

4、 小结,并出示另一段描写下雪时景色的句子,请学生运用以前积累的好词佳句学着课文里的样子说具体

7、 请学生齐读一、二节,再次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1、 找一找哪一小节描写了雪后的景色?

2、 用“~~~~~~~”划出具体描写雪后景色的句子。

课时重点:在朗读中体会雪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并感知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 师:上节课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雪中、雪后两幅雪景图,今天,作者又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雪后幸福欢乐图。

3、 师出示句子“今冬麦盖……,来年……。”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4、 师小结:这是一条谚语,是农民经验的生动总结。老师这还有一条谚语,也是这个意思,你能理解吗?出示“瑞雪兆丰年”

5、 师小结,齐读,并点出第三节中的“瑞雪兆丰年”也是这个意思。

6、 老农是因为明年大丰收而喜悦,那孩子们呢?

学生找出有关句子。

7、 轻声读,找一找作者分别是通过哪些词句把老农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写具体的?

10、 出示练习,请学生仿说。

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 ),连声说:“( ),( )。”………………,孩子们高兴得( ),连声说:“( ),( )!”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篇8)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齐读课题。

2、快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老汉)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他和儿子(都牺牲)了。

二、感情读文、体会老汉的精神品质

(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老汉有关的语句,边读课文边注上简短的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学生汇报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A.从站着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老汉很沉着)B、读一读这个句子,如果读的不好,纠正读

老汉清瘦的脸上躺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从老汉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着急)

B、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可能在想什么呢?(只有有秩序的排队,疏散,撤离得才快些)

C、像一座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镇定、)D、该怎么读这句话?(读得坚定有力)E、齐读这句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先走?(群众)

从老汉的语言描写中,你有什么体会?(老汉大公无私)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读了这句,你体会到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2)当时的情况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把语句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什么?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当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

(2)从老汉的“推”字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爱自己的儿子)

(二)、从山洪的凶猛感受老汉的精神

课文中出了除了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之外,还写了什么?写了山洪。把描写雨大和山洪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1、学生汇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从第一自然段的“像泼。像倒。”你发现了什么 ?(四个字两句话)

3、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之为短句。师板:短句。短句可以增强气势。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读一读,如果读得不好,纠正读。(有力,并猛)

4、读一读描写山洪的这六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洪水的凶 猛 板书 :凶 猛)

5、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想想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小组间交流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运用了比喻、拟人、像野马形象的说明了洪水的猛、狂。跳舞是说优美的舞蹈吗?其实也是在形象的说明了洪水的疯狂、放肆,令人畏惧,胆战心惊。把人们逼近死亡。这样的句子的写法叫反讽。)6,有感情的齐读。

7、老师引导读

(1)在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时候,老汉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在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老汉却——————(3)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老汉却————

8、过度、从这样凶猛的洪水中更加衬托出老汉是个沉着稳重临危不乱大公无私的人,此时此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一起读读故事的结尾吧!老太太来祭奠会对丈夫和儿子说些什么呢?

老伴啊,乡亲们都说:————————————————————————————,——————————————————————你听到了吗?”

“ 儿子啊,虽然你走了,但是————————————————” 三.桥的含义

1、如果让你给桥取个名字,叫什么桥?为什么? 四.拓展

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水的第二课时教案(篇9)

[教学要点]

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

2、引导学生研究性分析小说的主题。

抽查三位同学,朗诵分别以《华老栓一家》《夏瑜的故事》《康大叔其人》为题改写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明确: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他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本质,又有着在长期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愚昧、落后、麻木的一面。用人血馒头治病,本是一种荒唐可笑的迷信传说,然而他却信以为真,为了买到它来为儿子小栓治痨病,他便不顾深秋黎明后的寒冷,走在黑沉沉的街口“倒觉爽快”,少年似的“跨步格外高远”。当他交出了辛苦积蓄起来的几个钱,在恐惧和屈辱里得到人血馒头往家走时,竟然激动得“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由此可见,华老栓的愚昧无知达到了令人颤栗的程度。

作品中的夏瑜未露一面,作者全从侧面措笔。他出身贫寒,生活困苦,但敢于造封建统治的反,具有革命热忱和顽强斗志,即使被投入监狱,也丝毫没有丧失信心,在狱中继续坚持斗争,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甚至就义前还要“劝牢头造反”。当阿义打了他,他反而说阿义“可怜”,对其愚昧深表哀痛。最后终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作者在对血腥屠杀革命者的反动统治表示强烈抗议及对革命志士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表示赞扬的同时,更深刻地表达了革命者的牺牲是多么寂寞、多么可悲啊!

作品中的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是一个十足的刽子手。进茶馆时,他是突然“闯”进来的,而且进门便“嚷”,显得粗野无礼,目中无人;他的穿着打扮,是披着布衫,“散”着纽扣,腰带胡乱“捆”在腰间,流氓相十足;讲到小栓的病,他说,“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丝毫不顾及别人对“痨病”的忌讳,丑恶卑劣,毫无人性。

研究方法:1、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2、在网上搜索查阅相关资料。

切入角度:1、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2、从分析小说的双线结构入手。3、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研究成果:

学生甲:小说主题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华老栓和华大妈都将整个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的病上。不惜“一包洋钱”买来“人血馒头”,并神秘地烧制,这足见出老栓夫妇爱儿子的心专到怎样程度。革命者的血也只是为群众增加了微乎其微的“福利”,他们是寂寞的,难以得到愚昧群众的理解和同情。

学生乙:小说的主题在于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时,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不依靠群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表示了深切的悲愤,提出了只有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丙: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学生丁:小说的主题在于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学生戊:鲁迅对友人说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鲁迅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因此小说的主题可表述为: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学生己:小说《药》直接表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主旨。这从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可以看出。小说取自生活的素材主要是:仙台学医时看到的关于许多中国人在“鉴赏”日本军人杀害同胞的幻灯片;秋瑾被杀;关于人血馒头治痨病的传统迷信。鲁迅把三者糅合在一起加以艺术概括,设计了一个“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的故事。这故事本身就表现了国民的冷漠冷酷和愚昧麻木。因为作品述及的革命者是辛亥革命家,势必要以辛亥革命作为大背景。而且小说的结构,以华老栓买革命者的血为主线,并正面描写刑场上麻木不仁的人们“鉴赏”屠杀革命者的场面,无疑是为了突出主题。由此可以说,《药》从“死者的悲凉和生者的麻木”中表现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冷漠冷酷,表明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宗旨:革命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甲生说的“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到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乙生的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丙生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丁生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戊生的说法相对客观而全面。学生己的观点很有新意,且言之有理,应当鼓励。

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作用如下:第一,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后的结果。第二,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第三,揭示主题。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不能疗救中国社会;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认真阅读小说的语言、行动及环境描写,体味其妙处。

"第二课时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