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7.15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汇集。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篇好文章工作总结之家编辑推荐您阅读一下“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怎样为自己喜爱的作品名写一份观后感呢?每次观影我们都有不一样的心里体验。观后感要求以真实的观影体验为基础反映出真实的评价,写观后感要写出自己所了解的视频的中心思想,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误请指正!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1

新一档格调高雅的语言节目《朗读者》再次让我们感悟到,吟诵美文篇章带来的审美情趣和心灵共鸣。在上周播出的是第九期节目,主题是“家”,多么温馨的主题词。那么在周末要播出的是第十期节目,本期节目的主题词会是什么,嘉宾又会有谁来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朗读者带给我们的故事!

朗读是传播文字

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将值得关注的生命

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

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打开一本书,节选一段文字,把它朗读出来。看似简单的形式,其中包含无穷的故事。朗读者,未必是名人,而是有过经历的、具有内在底蕴的,真正“有故事”的人。

一个3米高的古朴小亭,一套专业的收录设备,一段沁人心脾的动人文字……4月21日,央视《朗读者》节目中的“朗读亭”终于漂到了长沙,引得热爱阅读的人们纷纷慕名前来。在那个闹中取静的小空间里,留下自己最真诚的情感。

当天,长沙市天心区2017年校园文化进社区启动暨金口才朗读演说社授牌仪式在太平老街举行,长沙市首家公益朗读亭也正式亮相。

在形形色色的爱好者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活动中,天心学子和“金口才”朗读演说社成员为市民群众联袂演绎了一场语言艺术盛宴。

名文化学者陈曦明老师带领小朋友身着古典服饰齐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华文学经典,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来自天心区的4名小学生诗朗诵《璀璨天心》,将天心之美娓娓道来。

本次活动为长沙市首个公益性、专业性朗读演说社团金口才朗读演说社授牌,由天心区委宣传部和金口才朗读演说社共同打造的中南地区首个公益朗读亭也在太平老街正式启用。古香古色的朗读亭内安装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数字录音设备,市民游客可走进亭中读一段喜爱的文字,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

天心区校园文化进社区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届,开展了演艺进社区、培训进社区、歌手大奖赛、文化大课堂等系列活动,为广大学子搭建了展示平台,为社区群众送去了文化大餐,深受大家的欢迎。

今年的校园文化进社区突出内容创新,新增了戏曲进校园、经典朗读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将通过建立戏曲文化志愿者工作站、金口才朗读演说社,开展优秀戏曲剧目校园巡演、社区展演,组织中华经典朗读等活动,致力于将高雅艺术真正送入平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感受朗读的乐趣和经典的魅力,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全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2

味道既是在舌尖的百般滋味,更是人生的万种风情。

它是一种记忆,有伤离别的苦涩,有庆相逢的欢愉;它是一种格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也是一种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十期节目里,六位嘉宾讲述六种味道,并用朗读的形式将它们定格。

痴心不改的爱情之味

1994年,张小娴因连载的一部长篇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而声名大噪,走红文坛,成为继琼瑶、亦舒之后,两岸三地最受欢迎的爱情小说家。

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许多读者已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感情的处理方式。

“最美好的爱情就是,两个自我都可以包容。”节目里,张小娴分享了她的爱情观。和男友相爱二十余年,张小娴觉得为爱情保鲜的方法就是不停地进步,不断地让自己变得优秀。

《朗读者》的舞台,张小娴将曾经的作品《爱情的'餐桌》献给自己爱的那个人。

“爱情从餐桌开始,也在餐桌上消逝;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远,看着我们彼此在餐桌上渐渐凋零。”

感人至深的朗读提醒着我们:当拥有时,请懂得去珍惜。

酸甜苦辣的中国之味

提起味道,我们一定会联想到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土地给了中国美食丰富多样、遐思神往的味道。

作为杭帮菜的掌门人,胡忠英分享了自己的味道故事。

生活上,他的师傅既是他的老师,也是朋友,最后被他严谨细致能吃苦的精神打动,成了他的岳父。

事业上,他是从业五十年的名厨,也是杭州G20峰会的餐饮文化专家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呈现了独具特色的饕餮盛宴,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

从业至今,他的感悟是:味道两个字,要分成两部分看。味是指酸甜苦辣,道是指这个方法。

《朗读者》的舞台,胡忠英朗读古龙的《吃胆与口服》献给自己的师傅童水林。

“吃得是福。能吃的人不但自己有了口福,别人看着他开怀大嚼,吃得痛快淋漓,也会觉得过瘾之至。”

胡忠英将工匠精神融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的舌尖。

口感醇厚的成熟之味

她是歌星,她是演员,她是作家,她是导演,她是有故事的女人——张艾嘉。

二十岁时轰轰烈烈,三十岁回归家庭,四十岁转型导演,五十岁续写传奇,如今六十而耳顺的她,展现的是一份从容自信和豁达心境。

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谈到爱情,她分享她的爱情观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应该把自己所有的幸福都依赖在对方给你什么上。”

《朗读者》的舞台,张艾嘉朗读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送给每个正在聆听的你。

“那一片片森林,那一道道河流,以及旷野里的风,都知道我们即将分手。”

岁月如歌,人生如酒,张艾嘉把日子过成了陈酿,越酿越香。

苦难洗礼的坚强之味

童年时,他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却成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

少年时,他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困、分离之苦,如今却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曾经的生活如此艰难,是母亲一个人挑起了重担,重建起这个家,实现了他学钢琴的理想。

在异国学琴的时间里,他和妈妈坚持通信,但“我们的信里,永远缺少一个主题,就是想念,因为不敢触碰。”

《朗读者》的舞台,吴纯朗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献给曾经经历苦难的母亲与自己。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

尝遍太多的苦楚,吴纯选择把苦当成良药。“用苦痛换来的欢乐”让他有勇气去感受生活更多的甜和美。

博大精深的东方之味

作为唯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美术设计”的华人,作为最早在全世界推行“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的艺术家,叶锦添让世界了解到了博大精深的东方之味。

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到高群书陈富国的《风声》,再到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他为经典作品增添了独一无二的色彩。

荧屏上,他成就了许多影视剧中的唯美画面和主角服装,生活中,他却大多只穿黑色和灰色。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父亲的反对和母亲的支持,让叶锦添体会到了复杂的人生之味。如今他事业有成,父母却已去世,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苦涩。

叶锦添朗读曹雪芹《红楼梦》选段,送给像林黛玉一样纯真与美好的人,希望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古典美。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古言的粤语缓缓读出《葬花吟》,如香醇的美酒一般,让人沉醉其中。

起承转合的诗词之味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今年,已93岁高龄的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几十年的异国漂泊之后,叶嘉莹先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回到祖国,做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一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诠释了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

《朗读者》的舞台,五位小朋友吟诵五首诗词献给叶嘉莹先生。

“柔茧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在叶嘉莹心中,自己的一生离乱都算不了什么,只要能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诗歌爱好者们,她就了无遗憾了。这是对诗词的热爱,更是对古典文化传承的一片丹心。

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也朗读了《红楼梦》的一个片段献给所有热爱《红楼梦》的朋友,以及第一个让她翻开《红楼梦》这本书的妈妈。

正如开场语所言,《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

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命中注定的爱断情殇。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是贾宝玉的顾盼与神姿。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是林黛玉的灵气与娇弱。

董卿的朗读,动情声声入耳……

嗜咸加盐,喜甜撒糖,味道是一种听之任之的宠溺;

儒雅谦和,灵光暗藏,味道是一位似曾相识的旧人;

如竹如松,幽幽墨香,味道就是这期的《朗读者》……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3

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综艺混战中,不论是综N代还是全新节目,都很难轻易激发受众的观看热情,综艺市场疲态初现。最大的惊喜莫过文化类综艺的异军突起。

不跟娱乐之风,却追随者众,董卿转型之作《朗读者》成为了文化类综艺的排头兵、领头羊。关于其成功秘笈的深入探讨,解读角度甚多且各有侧重,或制作模式或情怀表达或成事之道,但归结起来就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情怀表达:坚守初心,重构被稀释的仪式感

一如观众看到和感受到的那样,《朗读者》就是要把值得关注的文字和打动人心的情感相结合,干净纯粹地传递珍贵的思想和动人的故事,这既是节目制作人董卿的初衷,更是其从业20多年的职业坚守。“她非常执着地坚守自己想要的东西,很纯粹很简单。”节目总导演刘欣告诉“广电独家”。

从创意伊始到节目录制完毕,董卿一直忐忑,战战兢兢,事无巨细全程参与,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据节目总导演田梅回忆:“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董卿收到父母发来的微信,感叹她把这么好的节目做出来不容易,我记得董卿瞬间泪流满面,这样的真情流露也释放了她内心的压力。”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嘉宾有自己的表达想法与坚持,节目组也有希望传递的情感需求。为了充分挖掘嘉宾背后故事与节目调性的匹配度,董卿要求团队对嘉宾进行详实的前期采访,或面对面,或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每次短则1小时长则4小时。

而董卿与嘉宾面对面简约而坦诚的沟通环节,阐明了朗读者背后的情感故事,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于董卿而言,采访是技术活儿也是艺术活儿,尤其是要讲述最真挚的故事、表达心底的情感。

在节目中,有的嘉宾直面在场观众,有的嘉宾受邀进入相对私密的访谈室。对于这种沟通空间上的差别,也深埋着董卿及节目组的良苦用心。因为在开放宽广的空间和相对封闭的空间,人的谈话状态是不同的,将直戳人心的感人故事放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就是想让嘉宾放松与放心,把故事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主题词是凝聚起每期节目中多个故事的关键。自《朗读者》筹备之初就确定下来,在实践时备受考验,因为要想找到符合主题词的嘉宾和他们的故事相勾连并非易事。董卿及团队始终坚持保留,精益求精,将主题词当作文学创作的母题,使其真正成为每期节目的内核和灵魂。

直击心灵的故事和饱含感情的朗读,摒弃矫揉造作的表演,这就是“高而不冷”的《朗读者》,这也是董卿领衔的节目主创所想要传达的节目总基调。

看过《朗读者》的观众常常被嘉宾的真情流露而感动不已甚至泪流满面。

诚然,简单的煽情本身是毫无价值的,现在社会上的确有一些眼泪被稀释了,变得没有价值,使观众在看到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眼泪时也会产生犹豫,但事实证明《朗读者》自带特殊魔力,让观众自然体味到人生旅程中至真至性的美好确实存在着。

正如刘欣所言:“我们就是要再一次挖掘和呈现这些美好,通过朗读重新建构起仪式感,让观众看到并感受到。”

溢出效应:品质精良与市场稀缺,要坚信观众的审美

《朗读者》的惊喜源自于精细,这份细致则离不开董卿及团队的坚持,她反复跟团队强调,“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欣赏能力”。节目播出之后,即刻掀起阵阵好评,许多人自发成为节目的忠实粉丝,良好的“自来水”效应推动了节目的深层传播,这或许就是精品在稀缺性市场上的魅力。

目前节目播出过半,已经产生了极大社会影响力,制作者深感欣慰,压力也与日俱增,“因为关注的人多,所有的环节都必须更为谨慎,这种压力对于制作团队的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巨大的,尤其是董卿。”田梅坦言。

这一次,董卿不单是主持人,而且是制作人,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由她拍板,但她始终表现得很审慎。田梅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主创集体看完第一期节目后,董卿立即开了一个总结会,相比于喜悦,大家更为审慎和小心翼翼。”

相当多观众在看完《朗读者》后重拾朗读,这种自发的跟随行为,是一档节目的溢出效应,而在节目与观众之间架起真正桥梁的是“朗读亭”。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七个城市设置了“朗读亭”。

在刘欣看来,这一设置是最能代表这个团队操作、判断和实践能力的,尽管这只是策划会上头脑风暴的产物,但提出伊始就让制作人董卿感到兴奋,一经落地便受到观众追捧。田梅补充道:“朗读亭一定会继续延伸下去,怎么做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是我们正在考虑的重点。”

更深层看,《朗读者》的桥梁作用同样生发在观众与央视之间,很难想象在激烈残酷的综艺市场竞争中,有平台愿意拿出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做这样一档开创性的综艺节目。难怪董卿会说:“这事儿只能央视来做!”

时间改变了观众,也让部分节目失去了吸引力而走向消退。但《朗读者》与央视平台之间达到了一种绝佳的默契,并实现了互相成就。

成事之道:聪明人肯下“笨功夫”,使命感、勇气和坚持最可贵

去年3月,董卿邀请刘欣、田梅共同操刀节目,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无法拒绝,自此开始了“早十晚十”的工作节奏,到正式录影前演变成“早十夜”。从萌芽到面世,《朗读者》毫无疑问是一群电视节目专业制作人“工匠精神”指引下凝结的心血。

正如刘欣总结的那样:“这件事儿能成,就在聪明人肯下‘笨功夫’。不单《朗读者》,任何事情也如此,功夫必须下到。”

节目一经播出好评如潮,让《朗读者》制作团队倍感欣慰,但是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没有人知道它的命运到底如何。田梅不无感慨,“其实大家对文化类节目的播出效果没有底,导演组当时也很忐忑,于是在制作中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最终成事。”

如此看来,《朗读者》的成功更多的是必然性,当然这份必然中不乏机缘。对于机缘,也可以理解为“稀缺性”。综艺市场对多元、多层次内容的需求是永恒的,但在娱乐和泛娱乐甚嚣尘上的现实下,高品质有内涵的文化类综艺对于市场、观众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恰是这份珍贵让人们倍加珍惜,使《朗读者》备受肯定。

其必然性也不难理解,《朗读者》主创已经在央视舞台上历练多年,深谙观众的需要和舞台应该传递什么。扎根电视节目创作二十多年,使命感责任感更重,情怀和坚守更明晰,职业背景和对舞台的热爱与理解,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田梅总导演表示:虽然我们是一档现象级节目,但其实相比市场上的其他现象级节目我们的制作成本可能只是他们的分之一。为什么制作成本低,仍然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呢?因为我们给观众呈现了最美的舞美,最美的灯光,我们用最美的舞台呈现方式进行表达。很多嘉宾接受我们节目的邀请并不是因为我们能付得起费用,而是因为我们和嘉宾都想在这个舞台上传承一种文化,传递一种思想和情感。

可以说,《朗读者》的成功发自于制作团队的使命感和难能可贵的坚持,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做一事便要尽全力的决心。“不被众说纷纭扰乱,坚持初心这个听起来很容易,落实到做就是考验,过程中不能想太多,又不能不想,但一天天、一件件下决心完成,也就成了。”刘欣说。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4

《中国诗词大会》开启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朗读者》的开播带来了人们对于朗诵的冲动。2017年年初,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更是“捧红”了如武艺姝、张梓琳等“诗词明星”“朗读明星”,再度在全社会掀起阅读、朗读的热潮。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谈道,《中国诗词大会》其实是在文化的道路上,帮助大家找回了一种心情,是一种被我们遗失了很久、忘记了很久的心情,是那种让静下心来读一段经典的心情的回归。“读书是一种情怀,一种心境,在特别安静的情况下或者需要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时候,正是我们最需要读书的时候。通过《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心静下来了,更愿意回归到拿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那种感觉。

董卿说,打动人心的不是嘉宾光环而是文化情怀。其实,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从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早已在读者群中形成常态,文化类节目只是将这把火“点燃”了。

4月12日,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来到成都市图书馆,点燃了无数朗读者的热情。《朗读者》节目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上午10点,朗读亭刚一开放使用,成都市民们就已经在朗读亭外排起了长队。“单单是一上午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有大约40人进行了朗读。截止到下午6点结束时,有近百名市民参与了朗读。成都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朗读热情令人印象深刻。”

4月13日,朗读亭来到武汉,“淡淡轻风”发表微博称:“珞珈山下朗读者,一群穿校服的小学生们齐声朗读传统四言古文,场面令人激动。万林博物馆前,朗读亭边,朗读者们排了好长的队。”场面蔚为壮观。

连同早期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及4月14日晚东方卫视开播的《诗书中华》,这几档原创的文化类节目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之一。

正如著名作家刘震云所言:“把书和大众媒体结合起来,让更多人能谈起读书这件事儿,没坏处。”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为读书热浪带来的温度不降。近日,记者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多家书店中发现,古诗词类的图书销售量仍在大幅增长。看到书店当中书架上面古典文学类、文化类、古诗词类的书变得更多、卖得更好时,颜芳感慨道:“通过一档、一系列的文化类节目,能够让这样的书架繁荣起来,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5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张小娴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她对爱情理解是: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她的爱情感悟是: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那么,她对于“爱情的味道”会有怎样不同的解读?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胡忠英,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我的师傅后来成为了我的岳父”。这后面有怎样的故事呢?

吴纯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18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他用钢琴的.黑白键,给自己的人生弹奏出了辉煌的乐章,但只有他知道,这段乐章的开篇,是满满的苦。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6

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仙儿。她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她一生为学,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她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用诗词里汲取力量,度过忧患,获得治愈。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

岁月如歌,人生如酒。光阴逝去,每一个女人都难免感慨容颜逝去、青春不再。但张艾嘉却将生命中的每一段时间都酿成了醇厚的美酒,20岁的她轰轰烈烈,30岁回归家庭,40岁转型导演,50、60岁依然续写传奇。世人感慨于她的美丽与才华,她却始终“轻描淡写”。

叶锦添是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的华人,《卧虎藏龙》、《赤壁》、《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多部影视剧中的服饰造型均出自他手,收获赞誉无数。多年来,叶锦添的作品中将“东方”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对他来说,“东方美”等同于“根”的追寻。真正的“东方美”,足以让全球华人骄傲,他希望更多人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东方的韵味。他本人却穿着一身黑衣,讲述着年少时不一样的滋味。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7

胡忠英——中国味道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而现在这位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胡忠英讲述他的中国味道。

张小娴——爱情的味道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尖来描写“爱情”的风花雪月,恨离愁伤。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但在她眼中,自己也不算是个感情中的成功者,只是曾经自己的感情经历和母亲隐忍一生的婚姻,让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正如爱情的味道会逐渐改变,初期的甜,中期的麻辣,到后来变成一杯清澈的白水,不可缺少,但却绝不是全部。她将味道融入故事,用文学传递“味道”。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解读“爱情的味道”。

董卿朗读《红楼梦》

都说是读不尽的红楼梦,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红楼梦》,每每掩卷,心里总会想:“真有味道!”

董卿首次化身朗读者,读《红楼梦》送给所有热爱红楼梦的人,以及让她第一个翻开这本书的人——她的妈妈。让我们一起听“卿”朗读!

叶嘉莹——中国诗词味道

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叶嘉莹讲述她的诗词味道。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