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爱与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7.10

爱与教育读后感。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与您需要的信息“爱与教育读后感”,为了不错过重要内容建议您收藏本网页链接。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了作品后,产生些自己的观点是很自然的。我们和作者进行了一段触碰心灵的对话后,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阅读的过程。

爱与教育读后感【篇1】

《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是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出版的第二部专著——第一部是xx年出版的《牵到河边的马》。

阅读闫学老师的这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书中的许多观点我深深认同,如“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力量”“受伤的地方生长思想”;因为在书中与许多熟悉的名字重逢,如张爱玲、三毛、林清玄、狄金森、泰戈尔,他们的作品我也深深沉醉;还因为邂逅那些直抵心灵的美丽而忧伤的诗词,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是我所爱的……阅读这本书,在跟随闫学老师的阅读心路默默前行的同时,也让我们欣赏到她的生命因阅读而绽放的美丽。

关于读书这件事,我一直还是比较自信的。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所以多年来一直坚持,并享受读书的乐趣。有时我甚至想,能够识字,能够阅读,真是幸福!

在那种情况下,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只要有书,你就不会寂寞、不会迷茫、不会沉沦。即是在平凡的日子里,书籍也能带给我们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所以,对我来说,读书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因为我总是读我想读的书,做我想做的事。

但是,闫学通过《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告诉我们,读书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教育阅读不是随心所欲。她说,老师读书时应该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

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底。任何一部分知识的缺乏都会限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而像我这样只凭兴趣读我所爱,只会陷入浅薄的泥潭,难以获得飞翔的翅膀。

纵观闫学的阅读书目,有教育专业方面的书藉,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全集》、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有培养教育情怀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李希贵的《学生第二》、刘良华的《教育自传》等;有开阔人文视野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凡高的《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大江健三郎的《在自己的树下》等;有提高文学素养的泰戈尔的《新月集》、金河仁的《我心中的风琴声》、高凯的《村小:生字课》、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还有叶灵凤、张爱玲、韩素音、周作人、狄金森……以及她所迷恋的古典诗情,和《红楼梦》《西厢记》《论语》《道德经》,等等。

如此广阔的阅读视野,并不是因为闫学老师本人的广泛兴趣。她说:“读书,有兴趣的阅读是好事,但绝不能只凭兴趣,有些书也许一时读不下去,甚至不能读懂,但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许山重水复,但只要坚持,往往就会柳暗花明。

”对此,我深有体会。

记得09年我参加凤凰暑期研修营活动时,遇到的第一篇理论就是《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这篇9000多字的,我读了不下五遍。第一遍读下来,每个字都认得,但连起来就有些蒙,云里雾里的。

第二遍重读,掩卷之余,只留下几个新鲜的名词:“解读本质观”、“解读建构观”、“解读对话观”、“解读体验观”。于是再读,这次拿起铅笔,边读边在自认为有感触的语句上圈圈划划,一不小心把整篇都画花了。

但是有些地方还是难懂,就得回头再多读几遍,甚至前后连起来读,才弄懂它的意思。

当读得很吃力时,我曾想:为什么要读它?这是那些学术派理论家们立说著述的纯学术文字,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有何帮助?

什么“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读者反应理论”,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张口闭口的言论,对我们而言,则如闻天书,不知所云。这就难免感到文字的艰涩,此在与彼在之间的隔阂。诚如作者所言:

“任何一个文本只有在解读中被理解和接受,其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如果离开了解读主体的理解,或者不被读者接受,那么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无从说起。”

可是,当我后来再去读《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一种解释学的视角》《论教师文本解读的自觉自导》《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从叶圣陶的文学创作论看语文阐释学》等时,我突然悟到读《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的好处来。一来该文是所有中最艰涩难懂的,读了它,再去读其他,就觉得轻松喜悦;二来有了对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基本了解,再去阅读其他,特别是观察案例,就有了知识基础,使得后期阅读时“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建构过程变得容易、畅达。

所以,我想,虽然理论上是灰色的,没有这个灰色作为底色,其他颜色就会因为失去厚重感而显得肤浅。吸收理论的营养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会在那里积累,在不可预知的未来某个时候,它会帮助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阅读理论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根植于沃土的过程,它要求我们静下心来,静静地等待,静静地等待变化。

和闫学老师一样,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和闫学老师一样,也喜欢张爱玲三毛林清玄;和闫学老师一样,也迷恋诗歌的魅力,但是当我站在自己的原点,仰望闫学老师的高度,才发现:关于读书这件事,我只是个门外汉。

爱与教育读后感【篇2】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伟世界各地的名著,它是以日记方式来来叙述的,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但毫无意外地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日记的内容主要是以一个名叫安利科的小孩的生活为背景来展开的,从一个小孩的眼睛里看世界,从小孩的日记中折射爱的涵义。日记里包含着安利科自己记载的所见所想,还包括其父母写给他的信,还有教师每月例话。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学校、父母、兄弟姐妹、师生之间关系的看法。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虽然没有感动到流眼泪,但不得不让我承认这是一本能给心灵引进和煦春风的书。打动我的,其顶着的世界名著的头衔,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简单而坦率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暖暖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爱国之情……这部字字洋溢着爱的小说,积蓄着一种深厚的、浓郁的情感力量,使每一个用心去品读的人不得不为之动容。它阐述了一个道理: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思想情感不同,但是每一个不同的你都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其中有几篇是我特喜欢的。大概如下:

一《每月例话——少年爱国者》

十一岁的少年是意大利人,因为家庭贫穷被卖到戏班,遭受到非人的待遇,后出逃,被领事馆的人员送到邮轮上遣回家。在船上他碰到了三个外国游客,他们可怜他的悲惨遭遇,于是就施舍了些钱给他。这笔钱对于处于困境中少年无疑是救命的稻草,他的苦郁的脸上终于露出欢喜的笑容。当他躺在二等舱的床上听到三个外国游客用恶毒的语言在侮辱自己的祖国时,他气愤得将手中的硬币掷到三个游客身上:“我不拿侮辱我祖国的人的钱!”

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在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能如此凛然地喝出这样的一句话,令我不地不钦佩。这笔钱对他来说无疑是珍贵的,但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不惜将自己推回食不果腹的旧地,这个故事让我有了个想法:爱国是不与年龄、知识背景、社会地位相挂钩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爱国主义是暗藏在我们的血液之中的,或许我们从不在口中吐出半颗浮华的誓言,但当侮辱或是伤害真正刺伤国体尊严时,再粗糙的皮肤也会不自觉地迸裂出反抗的暗涌。我们可能早已对爱国行为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抛头颅洒热血。认为当今和平时代,那种捐躯赴国难的义行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远古的符号,我们没有那么伟大爱国,但真正践行起来时,我们才发觉:其实爱国可能就是在自己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时还可以发出那正义的一喝。

二《义侠的行为二十六日》

本章节讲的是克洛西被同学忽兰谛取笑,奋起反抗而误将墨水泼到先生胸前,先生责问并调查此事件的事情。开始,先生责问是谁干的时候,卡隆为帮助克洛西而替他认罪时,先生明察秋毫,静静地说:“不是你。”然后又说:“决不加罚,投掷者起立!”当他知道克洛西是为了反抗别人的欺辱而做出这样的举动时,他对着忽兰谛等说“你们欺侮了无罪的人了!你们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弱者了!你们做了最无谓、最可耻的事了!卑怯的东西!”然后走到卡隆的旁边,将手摆在他的腮下,托起他偏下的头来,注视了他的眼说:“你的精神是高尚的!”但听了卡隆请求先生原谅忽兰谛等人时,他又指着忽兰谛等说:“我饶恕你们。”

我觉得这一篇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特别是先生的一言一行。

我想为师者首先要记着罗曼·罗兰“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这一句话,只有教育者本着一颗健康正直包容的心才能拥有散播爱的能力。记得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诚然,正因为心怀关爱,先生才会严正办事,决意查出真相;正是因为心怀关爱,先生才会严责丑恶,张扬善良与正义。他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对待这两者又应持什么态度。

此外,我还觉得为师还需要谙熟教育爱的艺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爱心,更重要的是爱的合理方式。教育爱没有逻辑的条块,不能像硬件那样起运、加工、生产……教育爱适宜的方式是浸润,潜移默化。因此,教育爱需要身体力行、春风化雨。正如某位名人所说的那样: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爱与教育读后感【篇3】

本文的部分内容**于网络编排。我们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它!

==本文为word格式,在**后可以方便的编辑和修改! ==

《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是着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出版的第二部专着——第一部是xx年出版的《牵到河边的马》。

阅读闫学老师的这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书中的许多观点我深深认同,如“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力量”“受伤的地方生长思想”;因为我在书中与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比如张爱玲、三毛、林清玄、狄金森、泰戈尔,我深深地陶醉在他们的作品中;还因为邂逅那些直抵心灵的美丽而忧伤的诗词,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是我所爱的……阅读这本书,在跟随闫学老师的阅读心路默默前行的同时,也让我们欣赏到她的生命因阅读而绽放的美丽。

关于读书这件事,我一直还是比较自信的。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多年来一直坚持读书,我很享受读书的乐趣。有时我甚至想,能够识字,能够阅读,真是幸福!

那样的话,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只要有书,你就不会孤单,不会茫然,不会沉没。即是在平庸的日子里,书籍也能把我们带到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所以,对我来说,阅读是一种享受的乐趣,因为我总是阅读,我想阅读,因为我喜欢。

但是,闫学通过《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告诉我们,读书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教育性阅读并不是随心所欲。她说,教师在阅读中要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部分的知识结构:

深厚的专业知识、宽广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对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缺乏,都会限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而像我这样只凭兴趣读我所爱,只会陷入浅薄的泥潭,难以获得飞翔的翅膀。

纵观闫学的阅读书目,有教育专业方面的书藉,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全集》、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有培养教育情怀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李希贵的《学生第二》、刘良华的《教育自传》等;有开阔人文视野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凡高的《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大江健三郎的《在自己的树下》等;有提高文学素养的泰戈尔的《新月集》、金河仁的《我心中的风琴声》、高凯的《村小:生字课》、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还有叶灵凤、张爱玲、韩素音、周作人、狄金森……以及她所迷恋的古典诗情,和《红楼梦》《西厢记》《论语》《道德经》,等等。

爱与教育读后感【篇4】

摘要:《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卢梭通过对爱弥儿的阶段性教育,展示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在此教育专著中,卢梭曾多次提到17世纪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在书中有对其观点的继承也有批判。卢梭继承了洛克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和家庭教育思想。不同的是,不同的宗教观和对待儿童教育的不同。

关键词:自然教育;洛克:卢梭;教育思想

出版于1762年的《爱弥儿》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此书一经出版就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轰动效应,虽毁誉不一,但影响深远。然而在《爱弥尔》的行文中每每都会出现洛克的名字,那么卢梭的用意是什么呢?卢梭与洛克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卢梭总是用洛克的观点来反对自己的观点?我们将从两位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比较中寻找答案。

一、洛克与卢梭教育思想概述

洛克(1632-1704)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仅是认识论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也是哲学自由主义的鼻祖。

洛克在**观念的起源时,认为观念不是天赋的。心灵原像一块白板一样,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洛克把所有人的想法都归因于感觉经验。

所以在他看来,个人的多样性不是由天赋决定的,而是由教育决定的。

在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readingand studyfora gent-

leman的文章中,洛克将政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包括了社会的起源和政治权利的创建范围,”而“另一部分则包括了在社会中管治人的艺术”[1]149。而洛克的《教育漫话》正是分析人性的教诲,并详细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也可以让人从中揣测治人的艺术。

洛克强调教育是个人的事,通过家庭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从体育、智育和德育三方面培养身心和谐的绅士,这是他向资产阶级妥协的表现,最终是要培养资产阶级的新贵。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进步因素,都直接影响了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85。

爱与教育读后感【篇5】

无私的爱

水头五小陶雪玲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的内心不仅被深深地感动(时常读着读着不禁热泪盈眶),同时我的灵魂也被“震撼”了!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我相信学生们会以同样的爱心和善良回报世界。如当我读了书中的“我和万同的故事”后,***那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深深触动了我。

面对学业与品德双差的万同,***想尽办法来教育他,可是他依然问题不断,甚至为报复老师偷进办公室进行破坏、偷窃。这是什么样的学生呀?我以为***已经够宽容了,这次应该不会再对他有任何希望了吧,但是***依然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最后通过提前布置命题作文让集体来监督,同时让其自我监督,最后终于让万同战胜自我,成为品德巨人,以至许多优生以他为榜样来自省其身。

的确,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联系我身边的故事,我真的也为身为人师的我们汗颜。现在的义务教育下的老师总是显得那么浮躁,教育如果用功利的眼光来看的话,那就无所谓爱心教育,而只能算是教师日常的一种习惯,一项例行的公事。

可见这种状态下的教育岂能行使“素质教育”这一使命呢?面对学生犯的错误,我们抱怨;面对成绩差的学生,我们气馁。哪有确实在为培育学生而操心呢!

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远不及万同“无可救药”,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怎么就显得那么一无是处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心中无爱或者说是无大爱吧!这样一来,教师对教育不感兴趣,学生也无法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深情。这种教育的恶性循环令人担忧。

现在恰恰相反,原来对学生的爱是不是已经所剩无几了?这是为什么呀?教育本该是快乐的呀!

但如今我又为什么体会不到这种快乐呢?答案不言而喻。所以我决定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自己(尽量不受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

相信我依然能成为学生的良师诤友。面对这本书,当我们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是时,不禁会时时反省自身,反思自己与***之间的差距,激励我们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出名利,从而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好:如果不了解孩子和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才能和倾向就不是教育。***我不掩饰我对学生的爱,这和别人的爱总是不同的。

我见过不同的老师表达他们对学生的爱:保姆般的爱;铁一般的爱;慈善般的爱,无论如何,学生在潜意识里总是被视为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

”所以***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时时都在收获!

当我们看到学生们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这不是老师们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

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同行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爱心与教育》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真正的教育吧!

爱与教育读后感【篇6】

今年教师节,有四五位家长,带着已经毕业的孩子来我家看望我。想想李镇西老师的话-----“我欠孩子们的太多太多!”其实,我也欠我的孩子们太多太多了,我唯有用“爱”去回报我的学生们!

爱学生是灵丹妙药。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学初,我校各个教研组正在搞“叙事性文章的研究”,星期三,我要在本教研组执教《姥姥的剪纸》一课,课前我做了充分地准备,胸有成竹地走进六二班的讲台,这时,却传来六二班班主任的批评声,原来是这些下楼值日的四个学生竟将本班的垃圾扫到邻班的六一中队的清洁区。唉,这些学生也真是“太聪明了”,竟

趁老师不注意想出这种“捷径”来。这些受批评的学生眼含泪水走进了班里,这四个孩子,由于扫地而满头大汗,由于挨批而又脸泪水,这么个状态怎么能用心听我来讲课呢?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临时调整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决定趁机为六二班的孩子上五分钟的思想教育课。

于是,我和颜悦色地开场白是这样的:“亲爱的六二班的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认识!

早就认识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为什么早就认识了?

”“因为您的儿子韩郑在我们班,您常来六二班询问韩郑的学习。”“六二班的孩子们真聪明,但是,你们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我还很喜欢你们六二班的聪明和诚实。可今天早晨这件值日风波,张老师想和你们****什么是正当的竞争?

”我的话刚说完,同学们一下子都把眼光集中到了我这里,我接着说:“首先张老师要肯定你们的热爱集体----瞧瞧,个个都是满头大汗;但我要批评你们爱集体的方式-----将垃圾扫到六一班清洁区是不对的,我很想让咱六二班的孩子们用自己的劳动堂堂正正地获得卫生第一和称号,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以自己实际行动赢得这面卫生红旗。”我的一番话起了作用, 贺传钰站了起来,低着头说:

“张老师,我们错了!”听了孩子们的这番放,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了,让我们全班一起为这几个爱集体而又勇于承认错误的好孩子鼓掌!”一阵掌声过后,我的小组公开课才正式宣布开始。

虽然耽误了一段时间,但孩子们知道错了,高兴地听着。我觉得值得!教育机会无处不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善于抓住那些时间稍长或失去的教育机会。从我和孩子的交往中,特别是和后进生的交往中,我逐渐意识到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怎么能不犯错误呢?

关键是我们老师要用一颗爱孩子的心去看待他们,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你的教育方法就会不同,你的心情也会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会不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生活的教育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提供的许许多多具体的做法,也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提出的,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该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自己去创新实践,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教育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拥有爱生之心,不断地创新实践,争当最好的老师!!!

我想有这样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为师当如李镇西,执教应读《爱心与教育》!

"爱与教育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