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7.05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十二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根据您的要求,小编为您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我们提供的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教材49-51页上的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教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 4份,每份是几个?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4=?(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三四十二 12÷4=3

二、讲授新课

老师这有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一些小棒,我想用这些小棒来摆三角形,你们猜猜看,盒子里可能有多少根小棒?

1、假设盒子里面有12根小棒,那么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1)用算式怎样表示? 12÷3=4(个),谁来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被除数

3是除数

4是商

(2)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加、减法一样,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我们一起来看看除法的竖式怎样列。

先写一个除号,再写被除数12,把被除数12写在除号的里面,除数3写在除号的外面。

我现在要写什么了?商4你们觉得商4应该写在哪里呢?我能把它写在1的上面吗?

总结:有4个3所以写在个位。4个3是多少?

12我把它写下来,这个12就是4与3的乘积。原来有12根小棒,摆三角形用了12根,还有没有?(没有了)也就是原来有12根减去摆三角形用掉了12根等于0。

(3)谁再来说说,被除数下面的12和0表示什么呢?(全用了,没有剩余)

2、那假设盒子里面有17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用算式怎样表示?17÷3= 快用手中的小棒试着摆一摆,结果会怎样?(最多可以摆5个,多了2根)(1)17÷3= 用竖式该怎样算?

明确:除号、被除数和除数的书写位置;3根小棒摆1个这样独立的三角形,最多可以摆5个,所以商是5,写在被除数个位7的上面,摆5个这样独立的三角形共用15根小棒,就在被除数的下面写15,17根小棒用了15根后还有剩余吗?还剩下2根为什么不摆了?像这种剩下的不够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或不能再分的数,我们就叫作“余数”,写在横线的下面。(2)谁再来说一说,被除数下面的15和2都表示什么呢?

(3)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在横式上怎样表示呢?先写商5,然后点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2。这个算式读作:17除以3商5余2。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观察:例1和例2的两个除法竖式有什么不同?

例1的除法算式没有余数,例2有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揭题: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三、巩固提高

你们想知道这个盒子里究竟有多少根小棒吗?其实有20根,谁猜对了?20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不用摆小棒

会算吗?用算式怎样表示?用竖式该怎样算?(学生独立完)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潘雄

2011年10月26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5页例1、例2,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可能性》。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面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中设计了许多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本单元的教学共分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其中的第一课时,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2)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结合已有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

突破方法:多种材料操作实验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联系实际,探讨交流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发现法。

学生:小组合作与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具:装有红、黄、蓝色小球袋子三个,各色吸铁石若干,瓶子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任老师是男生还是女生?你们觉得任老师多大了?能确定么?

(2)揭示课题: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也有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体验

(1)认识一定可能不可能摸球①出示1、2、3号袋,里面装有三种彩色球。②组织学生摸球。并猜测袋里装的什么颜色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2)加强认识一定可能不可能。放球。通过关卡的方式,设置三个问题:①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色,怎样放?②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色,怎样放?③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色。(要求:四人一组,给出四个不同的答案。并展示学生答案。)

(3)组织学生完成例2.(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课件出示例2图,组织学生完成。

三、实践应用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1)联系生活,拓展应用。①出示三张照片。请学生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②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2题。

(2)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玩游戏----猜猜它是谁。(提示:同学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回答)

(3)组织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总结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可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叙述几分之一。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指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第一关:考查分数的读法。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并说理由。

第三关: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四、全课总结

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升华

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班级人数为例,每个学生是班级人数的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回家后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王园园)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1......分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王园园)......分数线

2......分母

读作:二分之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课前活动:

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多元复习、需求导入:

(一)多元复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

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米m,厘米cm

(二)需求导入

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2000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20000米。

2、读一读,说说读这两个数时的感受。

(预设:不会读、数太大了……)

3、谁能换一个单位表示?读一读,说一说感受。

(120千米,数比较小,读起来容易。)

(预设1:能,可以换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预设2:不能,不知道。引导: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二、利用体验、认识“千米”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也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同学们说一说在哪儿见过或听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2)老师找到了一些用千米作单位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长城全长大约6700千米;地铁1号线全长大约30千米;珠穆朗玛峰大约高9千米;地球的最深点在斐查兹海渊,深度大约为11千米。

(3)说说测量什么长度时适合用千米作单位?

小结:特别长、特别深、特别高……

3、猜测1千米有多长

同学们猜一猜1千米有多长?同学们谁猜的对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三、推算联想、感悟“千米”

1、在手拉手活动中,初步感悟1千米

(1)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用手比一比。

(2)请5个同学手拉手,说说大约有多长?

(3)10个同学手拉手呢?100个同学呢?

(4)1000米有多长,需要几个同学手拉手?

1000个同学手拉手的长度大约是1000米。我们全校才有600多学生,还要再来300多个。说说1000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000米很长很长……)

2、通过教室的长度累加,再次感悟1千米

(1)知道咱们的多媒体教室有多长吗?咱们手拉手量一量。

(2)算一算,1000米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排列在一起的长度?感觉怎么样?

3、借助学生的活动体验,进一步感悟1千米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走完100米跑道,大约走了多少步?

(2)小组汇报: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3)照这样计算,1000米要走几次?大约走多少步?

(4)走10个100米的距离和走20xx步的距离大约都是1000米。

4、以周围环境为素材,深入感悟1千米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从学校出发到哪儿的距离是大约是1000米?

(2)展示长度是1000米的路线

出示图片:从学校门口到京深海鲜城的距离大约是1000米;

从学校门口到肖村的`火车道距离大约是1000米。

5、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太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它们区分开。

出示: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2)我们之前猜测1千米的长度对吗?

(3)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1千米=1000米1km=1000m

小结:1000米也可以写作1千米。

(4)填空。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6000m=()km12km=()m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从学校门口到宋家庄地铁站口大约2()。

(2)一支铅笔大约长18()。

(3)学校的旗杆大约高7()。

(4)中国的领土从东到西最远大约长5500()。

2、计算

(1)一节地下管道的长度是20米,()节管道的长度是1千米。

(2)公共汽车1站大约长500米,()站之间的距离是3千米。

3、解决问题

600米

学校足球场

350米700米400米

图书馆小明家

650米

小明从家出发,先到图书馆后再去学校,从学校出来后去过足球场之后才回家,小明一共走了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4、丰富知识

(1)还有比千米更大的单位,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光年)

(2)读一读: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离,它是由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来的,光行走一年的时间叫“一光年”。即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千米。

五、畅谈体会、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课后用步测法测量:

(1)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2)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米m厘米cm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五册第37—40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师:平行四边形图片,平行四边形活动教具,钉子板。

生: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p37主题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图片。)这些图形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生回答)

现在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图形朋友。(板书课题)请小朋友再观察一遍,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变化?(生回答)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实验要求:分小组活动,每组里都准备有一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想办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看能不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秘密,比一比哪一组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小组实验…

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师小结。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师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看来小朋友已经和平行四边形交上朋友了,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p39NO1。老师随意指到一个图形,如果你认为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如果不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

三、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及其特性。

今天我们交上平行四边形这位朋友了,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平行四边形这位朋友?

生答。(地砖、楼梯护栏、伸缩门等)

师:这个铁门为什么能伸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动手做实验:小组做好分工,用小棒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拉拉看,然后互相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请两个小朋友把你们拼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拿上来拉拉看。老师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再摆一根小棒,变成了什么?你再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三角形不易变形,比较稳定;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容易变形。(板书)铁门能伸缩就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这个特性。这种特性在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工程师们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方便,如推拉门、折叠伞的伞骨等等。

四、动手实践,多方位理解平行四边形

1、两人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其余同学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1)p38上

(2)p39NO2生独立动手操作,反馈。

(3)比较

p39NO3这样围是平行四边形吗?怎么改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

(4)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剪平行四边形p38下

⑴生独立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⑵交流剪的方法。展示优秀作品2幅。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最开心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来自!/JiaoAn/ShuXueJA3/97377.html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第1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2.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难点:

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商品标价的卡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商品标价

认知的.准备: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接触到小数,他们经常有机会到超市去,看到各种各样商品的标价,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这儿有许多水果,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价格。(出示35页图)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小圆点)我们把这样带有小圆点的数叫作小数(板书:小数),那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呢?(小数点)。

(引入部分,从孩子们熟悉的超市的水果摊位为背景,引导孩子们从商品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点,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新授

1. 读出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

(1)你会读这些水果的价格吗?自己读读,并说说这些价格表示的意思。(请生试读,师板书:四点五三元;4元5角3分等)

举例:盛老师家9月份的电话费是189.20元;暑假里盛老师家买了一台新冰箱,价格是2500.00元。(学生读数并说出价格含义,教师板书)

(2)通过刚才试读小数,你发现小数该怎么读呢?

小结:先读小数点左边部分的数,然后读小数点,再读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读出来。

(3)比较两种商品价格标价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用了元、角、分3个单位,第二种只用元来作单位,所以出现了小数)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于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5)学生尝试:用元表示。

盛老师买了一块橡皮,价格是8角5分,谁会用元作单位来表示呢?为什么小数点左边写0?

(6)这儿还有许多水果(出示35页图)要求:你们能读出这些标价吗?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同桌每人做2题)请生汇报

(7)现在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商品价格。要求:读出商品价格,并说出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请一组汇报)

2. 刚才我们认识了商品价格,会读这些商品价格,还知道了这些商品价格的实际含义。关于商品价格还有一些小知识,老师想考考小朋友

(1)谁知道2500.00元、189.20元、8.90元、17.00元的其他写法吗?学生尝试

(2)12.06元能写成12。6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35页题2图:这四个水果价格哪些还有其他的写法,请找出来。

师生共同小结: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小数中间的0不可以省略。

3. 练一练:判断

(1)3.84元读作:三点八四元

(2)12.75元读作:十二元七十五元

(3)因为8.40元=8.4元,所以12.03元=12.3元

(5)25.00元=25元

现在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翻到35页看第3大题,要求我们做什么?(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来表示,课题板书完整)你会吗?请试一试。

(新授部分,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商品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第二层次: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第三层次: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读出标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以及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把元、角、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特别是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在第一层次中作好铺垫,让学生体会到不满1元用元作单位就产生了小数。)

三、拓展

将下列商品价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元零5分

0.99元

12元6角3分

8.63元

1.00元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教学准备:

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王振方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6叫做王振方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有学生姓名两个字,有学生姓名三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从(1)比笔画数的总数。(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王振方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龙滚中心学校五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45人。

(2)四(1)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72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1)45是五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五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45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2)72分是四(1)班上学期期末数学总分除以全班人数所得到的。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选择

(1)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棵

A、181B、165C、145

(2)自行车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25辆,下午卖出23辆,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辆?正确的列式是()

A、(54+25+23)3B、(54+25+23)2

2、李老师家今年13月用水吨数如下

月份1月2月3月

吨数687

(1)从中你能知道什么?

(2)能否预测出今年全年的用水吨数?

(3)你还想对老师说什么?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请结合教材内容或自主开发设计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并在所教班级实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这几天我们在学习什么知识呀?

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同学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9142134

×3×4×7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乘法。(教师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一所学校正在进行运动会的准备呢。

课件出示或观察课本情境图(搬3箱矿泉水的情景)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叙述的完整)

3、图中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展示,说出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现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特别多3箱矿泉水根本不够,又运来了多少箱呀?(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情境图)

师:求9箱矿泉水有多少瓶怎么列算式?

指名说算式(师板书)

学生试做。

展示几名学生的答案(最好有个错例)

指名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边说过程老师边板书)。

让出错的学生说说出错原因并纠正。

2、观察:黑板上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同桌互说。

(一道是进一次位,另一道是进两次位)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笔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3、同学们,运动会的准备已经结束了,我们去看一下入场式的表演吧(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课本“做一做”情境图)

上面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展示,说说计算过程。同桌在互相说说计算过程。

4、运动场上的比赛就要开始了,你们看看台上的同学们看的多认真啊(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情境图)

我们的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数学问题:“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你能回答吗?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让这个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老师再带领学生说一遍。

5、今天我们学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计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次说计算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今天的题目你们学的怎么样了,试一试吧。(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习题)

1、出示423×6389×9

让学生任意选一道做,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指名说计算过程。(师板书)

2、请同学们来当数学小医生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14.html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周长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摸、画、算、测等活动来感知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去了一些好玩的地方,其中有些地方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老师把它拍下来,想不想欣赏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课件各种形状的花坛依次出现)

看到这么漂亮的花花草草,你想说些什么呢?(生可能说不要怎么怎么、插警示牌、围栅栏、篱笆等方法)如果学生提到围栅栏我就顺口引出:哦,也就是给每个花坛的周围安上护栏。根据这个方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可能提出:需要多长的护栏?等问题)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在生活中,我们要想知道每个护栏有多长?必须先知道花坛的什么呢?(生可能说边长、长和宽、一周的长)

那花坛一周的长,在数学上,我们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好呢?(周长等)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周长,引出课题:周长的认识。

二、大量感知周长

1、体验周长的意义。

看到这么漂亮的图片小兔子也来凑热闹,它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走了一周,你知道小兔走的这一周是长方形花坛的什么吗?(是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依次展现小兔走其它形状的花坛,问:刚才小兔走的这一周是什么?

师:刚才小兔走的周长都一样吗?(不一样)但它走的方法一样吗?(一样)

它都是怎么走的?(可能会说从一点开始沿的边线走的一周……)

那你觉的什么叫周长啊?

随机板书:边线一周的长度之和就叫周长。

2、摸一摸感知周长。

那我们身边有周长吗?找一找,像刚才小兔那样摸一摸,同桌俩一边摸一边说你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教师随机指导)

汇报:谁想跟小朋友说说你刚才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怎么摸的?

3、画一画。

看来啊,同学们都能找到物体表面的周长了,为了鼓励大家,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但是啊老师有个条件:只有描对它的周长的同学才可以得到。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从你们小组的这些图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开始描吧?

汇报:都有谁得到礼物了,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件礼物的。

4、测一侧,算一算。

看来啊,描一个图形的周长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你会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吗?

怎么算呢?(……)

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算一算物体一个面的周长,请组长拿出装在2号信封里的礼物,看看都有什么?(手绢、光盘盒、……)

小组长先分工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分工的?

出示:活动要求

1、选定物体的一个面。

2、先估一估其周长,在测一测,算一算。

3、组长做好记录,以便交流。

汇报: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的合作情况?

三、生活中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怎样来计算周长,那我们的身上,哪个地方的周长经常用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有关李老师腰围的实际问题。

一天,老师在商场里选中的一条裤子,

出示:裤子的半周长36厘米,李老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适合老师吗?

四、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下,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今天学过的周长知识,测一测,算一算,我们学校花坛的周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的例1、例2.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国庆节快到了,吉马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课件出示)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黄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黄球全放白球既放黄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初次摸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一)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师:你们考虑问题很全面,把所有的方案都想到了,那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生1:第一种肯定能摸到黄球,一定会中奖。

生2:第二种肯定不能摸到黄球,不可能会中奖。

生3:第三种可能会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

师:到底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摸一摸。

师:的确,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也是验证猜测的好方法。下面请各位小组长拿出学具袋和装球的碗,别急!在做实验之前得先来了解小组合作要求。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

2.摸前摇一摇,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

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

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合作,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试验结果记录单:

(1)全放黄球

摸球

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球的

颜色

(2)全放白球

摸球

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球的

颜色

(3)既放黄球又放白球

摸球

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球的

颜色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通过亲自动手摸球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们的第一次试验情况?

生1:我们第一次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都是黄球。

师:你们组放了几个黄球?摸了几次?

生1:我们组放了4个黄球,摸了8次。

师:其他小组呢?

生2:我们组放了5个黄球,摸了6次,我们发现摸出来的都是黄球。

生3:我们组放了3个黄球,摸了7次,我们发现摸出来的都是黄球。

生4:我们组放了4个黄球,摸了10次,我们发现摸出来的都是黄球。

师:咦,我就不明白了。每个小组黄球的个数不一样,摸的次数也不一样,为什么结果却都一样呢?

生:因为里面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看来呀,只要放的都是黄球,就一定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如果全放白球,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第三种实验呢?情况如何?

生1:我们组放了5个黄球5个白球,摸了6次,摸出来的既有黄球又有白球。

生2:我们组放了3个黄球5个白球,摸了8次,摸出来的有黄球也有白球。

生3:我们组放了1个黄球4个白球,摸了5次,摸出来的既有黄球又有白球。

生4:袋子里既放白球又放黄球,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黄球。

师:很欣赏他的一个词可能!

师:不管黄球和白球的数量多少,只要既有白球,又有黄球,就有可能摸出白球,也有可能摸出黄球。

师小结: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可能性家庭中的三个成员。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时,如果结果不能确定[板书:结果不确定],我们就说可能;如果能确定[板书:结果确定],就说不可能或一定。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在试验中感受到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几种情况,现在谁能用这三个词来描述一下你们刚才试验的结果?

生1:如果袋子里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2:如果袋子里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也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3:如果袋子里既放白球,又放黄球,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师:看来你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电脑展示:例2的6种现象)

师:这道题在书上第107页,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

(生先自己判断,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都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现在谁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你们可以自由选题回答,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

(1)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师:这个现象是一定的吗?

生1:我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白天黑夜了。

生2:我也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了。

师:也就是说,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电脑出示)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3: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生4: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课件出示: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师:后面的题目谁也能像这题一样来说一说?

(2)三天后下雨

生1:我觉得不可能,因为这几天连续出太阳,所以三天后不可能会下雨。

生2:我觉得一定,因为电视上天气预报有台风,所以三天后一定会下雨。

生3:我觉得是可能,因为天气变化无常,说下雨就下雨,所以我觉得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师:是呀,我们常说,天气变化无常,连天气预报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三天后的天气情况,我们就更不能确定了,因此只能填可能。(电脑出示○)完整的说就是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课件出示: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3)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生1:我选可能,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有的是用右手拿筷子,有的是用左手拿筷子,所以都有可能。

生2:不可能。

生3:我也认为不可能!

师:到底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呢?(生七嘴八舌,意见不一)

师:那我们就来现场调查一下吧!咱们班有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的吗?(现场调查)原来证据就在我们身边。(电脑出示○)

师:用上可能完整地说说这个句子。

生: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课件出示: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4)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生:绝对不可能。我一天不吃东西就受不了了,更何况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那岂不是要饿死!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电脑出示)

师:用上不可能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生: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课件出示: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5)太阳从西边升起。

生1:不可能。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2: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怎么可能改变它?(电脑出示)

师:谁能不可能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课件出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最后一个问题了,谁来攻克它?

生1:我觉得一定,因为每天都有人结婚,结婚了就会生孩子,所以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2:我觉得不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3:我觉得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你们各有各的想法,也各有各的理由,那到底是可能还是一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则小资料。(课件出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

师:看完这则小资料,你现在想说什么?(电脑出示)

师:完整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定每天都有人出生。

2、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属相。

师:你的属相是什么?大家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学生趣味盎然,相互诉说)告诉你们,张老师也有自己的属相,我是属羊的。

生2: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生3:男人不可能会生小孩。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学生哄然大笑,并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绝妙发言鼓掌。)

生4:人一定会死。

师:死这个字听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沉重,不仅是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一定会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贡献!

生5: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

生6: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师:那么多的同学还想说,这样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下次专门来举办一个这样的交流会,到时比比谁讲得最多最棒,好吗?

[设计意图:以夺小动物游戏渲染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再一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对确定与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再次摸球,进一步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摸球比赛,每一个组上来一个代表。看你们谁能摸出黄球,那谁就将成为今天的优胜小组!

师:(出示摸球的盒子)我在盒子里放入2个黄球和2个白球,先说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好,那开始摸球吧!谁先来?

师:先猜猜能摸出什么球?

生:黄球。

师:那你快摸吧,我们来看看。(学生先猜,再摸)

师:你是最后一个摸球,难道你就不担心摸不着黄球吗?

生:不用担心。因为盒子里还是放着2个黄球和2个白球,那我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黄球。

师:你是说前面同学摸球的结果不影响你这一次摸球吗?

生:不影响。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好样的!你在玩的时候都在思考,那就摸一摸试试看吧!(生摸)

师:看看是什么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师:还想玩吗?

生:想。

师:再请4位同学上来。

师:先听要求:摸出一个球后,请将这个球放在另一个盒子里。谁先来?(学生先猜,再摸)

师(对已经确定的学生):先猜猜会摸到什么球?一定吗?说说理由。

师小结:刚才,前面的同学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可后面只剩下2个黄球,那么就一定能摸出黄球。也就是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指板书)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生活中就有着这样的例子。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可能性的故事吧。古罗马帝国有一个忠臣受奸人陷害,被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他有一个决定生死的机会,就是抽生死签。(出示:生签死签)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同学们,这位忠臣是生是死能确定吗?为什么?

生:不能确定。因为他有可能抽到生签,也有可能抽到死签。

师: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在生死签上做起了手脚,偷偷地将生的签都换成了死的签。(出示:死签死签)同学们,这位大臣的命运将会如何?为什么?

生:他不可能活下来,一定会死。因为现在两张签都是死签,他必死无疑!

师:幸运的是,奸臣的小动作被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士兵看见了,他急忙把这件事悄悄地告诉了这位被害的忠臣。同学们,快帮帮这位忠臣想想办法吧,他要怎样才能脱身呢?

生1:把死签换成生签。

生2:让士兵去求皇上,皇上就换成了生签。

生3:士兵偷偷地把死签换成了生签。

生4:可能大臣会拿出两张签说:这两张都是死签,这样不公平。就重新再抽一次。

师:想不想知道这位忠臣是怎么做的?

生:想!

师:这位忠臣特别聪明,当大法官要他抽取生死牌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抽取了其中的一张,然后迅速将它塞进嘴里一口吞下。大法官急了:你你你怎么这这这可怎么办?这时旁边的一位师爷说:大人,别急!看看盒子里剩下的另外一张签是什么,不就可以知道犯人抽到的是什么了吗?同学们,盒子里剩下的是什么?这位忠臣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生:盒子里剩下的是死签,就说明他抽到的是生签,那他就不会死了,一定能活下来。

师:你真聪明!这位大臣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活了下来。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做事情一定要动脑筋,不动脑筋反而会害了自己。

生2:那个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生3:这个故事里的忠臣原本是可能生,但被奸臣陷害成了一定死,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将一定死变成了一定活,从而使自己死里逃生。

师:说得真好!(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是呀,有些事并不是绝对的,只要肯动脑筋,还是会有转机的。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师:让我们再一起回到吉马超市的摸奖活动吧!(指板书)

师: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生1:我会放1个黄球、4个白球,这样就要看顾客的运气了。

师:为什么这么放?

生1:因为这样就不大可能摸到黄球了。

生2:太黑了!这样放有时候人家都只能抽到白球了。

生3:过黑了!因为别人如果总是运气不好,总是摸到白球,那就亏得很了,而老板一点儿也不会亏。

师:这位老板也是为自己考虑,他把白球放得多一些,那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中奖的可能性就小。

师: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生4:我会全放白球。因为这样可以吸引顾客,又不会亏钱。

师:对这种做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这样做顾客根本就摸不到奖,不就上当受骗了吗?

生2:如果我是顾客,我才不去呢!

师:是呀,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千万要不得!

师: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生6:全放黄球。

生7:这样太亏了!

生8:这样太浪费钱了!

师小结:(指板书)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指黄多白少)这种方案是在奖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奖项小一点,让更多的顾客能中奖。(指黄少白多)像这种,中奖面虽然小,同样也能吸引顾客。

师:刚才有同学说,中奖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还有大小呀?可能性大小会跟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一起研究,怎么样?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感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度过快乐而又充实的40分钟,同学们,再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