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乘法结合律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7.05

最新乘法结合律教案11篇。

此次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一篇关于“乘法结合律教案”的文章。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 合理的教案和课件是打造精品课的关键。希望这些资料可以对你的工作和学习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1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六盘山镇一小李文藻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第八册数学P34-35。 二、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⑵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概括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25×

48×125

2 4×25

125×8 刚才的口算题,大家很快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千。

教师板书: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97+89+11

35+248+65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乘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

某校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会做吗? 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

2 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提问:(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人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2.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6)×10

5×( 6 ×10) (125×8)×

3 125×(8×3) (6×25)×

46×(25×4) 每组算一个题,订正得数后,得出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是相等的.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呢?(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3.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8×2=2×

(2)125×7×8=××7

(3)(40×15 )×

= 40 ×(

×6)

(4)25×(4×

)=(

×4)×1

3(5)2 × 4 × 6 × 5=(4 ×6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

25×17×

4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又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27+138)+62=27+(+);

35+=+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习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来,促进主动学习。】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

学生列式:3×5=15(人)或5×3=15(人)。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板书:3×5=5×3。

【说明:充分运用例题资源,让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人踢毽子,就是求3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法的交换律,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3×5=5×3,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交流,教师选择一些等式板书。

电脑验证大数相乘的结果。

谈话:像这样我们学过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乘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提示:你能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板书:a×b=b×a。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等式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

【说明: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交换律,同时使学生体会学习乘法交换律的价值。】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已经通过举例的方法研究了乘法交换律,那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结合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5×3)×4和5×(3×4)的同学板演。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中都是5、3、4这三个乘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提问: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都是求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都是把5、3、4三个数相乘)

板书:(5×3)×4=5×(3×4)。

3、举例验证。

谈话: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

组织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等式。

4、总结规律。

讨论:

(1)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

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说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教师引出一个实例后,就把研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的思路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鼓励学生同桌共同研究,既可以避免学生因计算复杂而影响规律探究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

三、尝试运用理解规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略)

2、尝试简便运算。

谈话:根据我们学习加法运算律的经验,想一想,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什么帮助呢?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乘法运算律来进行简便运算吧!

出示第62页的“试一试”,学生尝试简便运算。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你能说出计算时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律吗。

小结。(略)

【说明: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谈话,引导学生自觉推想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并通过实践获得体验,使学生顺利地把在加法运算中学到的简便方法迁移到乘法的简便运算中来。】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想做做做”第2题。

观察:你发现每一组题的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谈话:每组的两道题,你可以任选一道题进行计算,看谁既会选又会算!

提问:你能说出算得又对又快的理由吗?

【说明:让学生不计算发现上下两道题的异同,并给学生选择算一道题的权利,既顺应了学生自觉“求简”的学习需要,又使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你运用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组织交流。

3、用简便方法计算。

25×6×4×1525×125×32

学生练习后,组织交流。

五、引发联想,鼓励探究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既然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你有没有想过减法和除法会有什么运算规律呢?你可以选择下面的一组或几组算式先计算,然后再观察、比较,看你能不能有新的猜想?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127—53—27218—69—31

127—27—53218—(69+31)

72÷3÷854÷3÷2

72÷8÷354÷(3×2)

【说明: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同时激励学生选择一组或几组算式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猜想,来进一步探究减法和除法中的运算规律。不但让学生学生享受到了“跳一跳,摘果子”的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带着数学思考走出课堂,实现了课尽而思考犹在的生动局面。】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十()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让学生独立说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五的第6一8题

1.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3.第8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看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小丽所在的一行有多少人?因为从前面数小丽是第9,从后面数小丽是第11,所以小丽所在的一行有9+11-1=19(人),因为4行的人数同样多,所以一共有194=76(人)。

第11题,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做出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24+24+8)85

.2485+(24+8)85

第3l页上的思考题.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9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5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乘法的结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换律,因此先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习作了铺垫。)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 = 3×(5×4)吗?

生思考回答。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那么象这样的三个乘数的位置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也存在呢?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可以是两位数或三位数相乘的,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举完呢?(生:不能)那么从中你又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什么规律吗?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个数字,写出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对所学的

五、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的例3、第61页的例4和例5,完成练习十三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复习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呀养蜂组养把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学生做完以后,教师提问:

你是怎样做的?

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新课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并贴出例3的插图,请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怎样求一共有多个少乒乓球?怎样列式?(可以先求出第一排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求两排一共有多少个。)

怎样表示先求第一排乒乓球的个数,再求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呢?(可以在54的外面加一个括号,即(54)2。最后的结果是40个。)

还可以怎样求?怎样列式?(还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袋乒乓球,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怎样表示先求出一共有多少袋,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呢?(可以在42的外面加一个括号,即5(42)。最后的结果也是40个。)

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是怎样?

教师: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40个,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54)2=5(42)

比较一个等号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等号左面是5、4、2三个数相乘,等号右边也是这三个数相乘。)

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乘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是先把5和4相乘,然后再用乘得的积与2相乘;等号右边是先把4和2相乘,然后再用乘得的积与5相乘。)

教师:5、4和2三个数相乘,先把5和4相乘,再同2相乘;或者先把4和2相乘,再同5相乘,按这两种顺序所乘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乘积不变。

(1)再出示两组算式:(154)10○15(410)

(1258)5○125(85)

先看第一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算算看。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面一个等号。

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15、4和10这三个数相乘,先把15和4相乘,再同10相乘;或者先把4和10相乘,再同15相乘,它们的乘积不变。

再观察第二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面一个等号。

等号两边相等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上面三个算式

教师:上面我们看了三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三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凑起来就很完全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2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示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5)做第61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

教师: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地,应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例4

出示例4: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算254?(因为25乘以4得整百数)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教师边听边板书,当板书43254这一步时,提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当板书43(254)时提问: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最后,教师指出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简算的过程可以省略。

例5还还有没有其它算法?(还可以先交换43和4的位置,然后先算25乘以4,再算乘以43。)

4.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教题:例4在计算时没有调换乘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例5要先算25和4相乘,先要应用乘法交换律把25和4调换到一起,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把25和4相乘,才能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1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一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以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二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三小题?(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8乘以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十三的第69题。

(1)做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第8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9题。做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0、11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7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练习

2×5= 4×25= 8×125= 20×50= 25+36+75= 88+36+12= 44+56+23= 18+96+4= 2、师: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尝试题 (出示主题图及例2)

师:要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自学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描述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初步形成小组意见)

3.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表述方法,重点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教师相机板书。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25×10 = 250(桶)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25×5)×2 = 25×(5×2)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 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 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② 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相机板书三个算式)

③ 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他们的积不变。)(板书或卡片出示,齐读)

5.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

(a×b)×c= a×(b×c)

三、尝试练习,内化提高

师:我们现在发现了乘法结合律,也知道了它非常有用。那我们能不能用它来为我们的学习服务呢?我们共同到实践练习中去体会吧。 1.你能说一说,如何运用乘法结合律使下面的计算简便吗? 42×125×8 38×25×4 25×38×4 125×42×8 (看看后两个算式与前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2.说一说,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2+48=48+72 ( ) A×B=B×A ( ) a+(20+9)=(a+20)+9 ( ) (△×○)×b=△×(○×b) ( ) 3.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17×4 13×17×19 * 25×12 4.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25×5)×2 25×(5×2) = 125×2 = 25×10 = 250(桶) = 250(桶) (a × b)×c = a ×(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他们的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共4篇)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共8篇)

北师大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共12篇)

8乘法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8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1.以前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

80+a=a+80(            )           20+30+40=20+(30+40)(             )

3.通过预习,你知道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2×3=3×2(            )         (2×3)×4=2×(3×4)(            )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引导学生得出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随堂练习: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4×16                     26×37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23×15×2                        17×(125×4)               17×125×4                       39×(25×8)                   39×25×8                        23×(15×2)

练习四第1、2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9

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四位老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上,重要的是她们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同时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以前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

80+a=a+80()20+30+40=20+(30+40)()

3.通过预习,你知道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2×3=3×2()(2×3)×4=2×(3×4)()

引出课题:乘法运算律。

二、新课讲授

1、讲解

2×3=3×2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师引导学生得出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随堂练习: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4×16 26×37

学生独立做,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2讲解

(2×3)×4=2×(3×4)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1、2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材第60-61页例3-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三2-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养蜂组养了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学生做完以后,教师提问:

你是怎样做的?

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新课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54)10○15(410)

(1258)5○125(85)

先看第一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算算看。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画一个等号。

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15、4和10这三个数相乘,先把15和4相乘,再同10相乘;或者先把4和10相乘,再同15相乘,它们的乘积不变。

再观察第二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画一个等号。

等号两边相等说明了什么?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

教师:看上面的两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理顺之后就很完整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3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4)做第61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

教师: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地,应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例4。

出示例4:计算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算254?(因为25乘4得整百数。)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教师边听边板书,当板书43254这一步时,提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当板书43(254)时提问: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最后,教师指出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简算的过程可以省略。

例5还有没有其它算法吗?(还可以先交换43和4的位置,然后先算25乘4,再用25乘4的积乘43。)

4.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教师:例4在计算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例5要先算25和4相乘,先要应用乘法交换律把25和4调换到一起,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把25和4相乘,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结合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学过2516的简便算法,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请学生自读第61页相关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1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1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2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3小题呢?(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3乘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十三的第2-3题。

(1)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让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强调数的位置的交换和改变运算顺序的特征。

(2)做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及乘法运算定律的特征。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5题。

(1)做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分析:哪些算式应用了运算定律?是什么运算定律?哪些算式不是运算定律,并且说出为什么。

(2)做第4题。由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结合律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