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5

时间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留着的只有记忆我们在某些事情中会有很多的收获,很有必要给自己写一份总结,一份给自己的总结,总结和心得体会相似,但是比较客观一点。那么,总结的相关范文要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二、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三、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四、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 与 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五、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9个考点)

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dg1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4篇)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当我们遇到一些深刻的事情或者经历时,总结那一段时间的经过是非常重要的。总结对我们自己的帮助很大,对于总结范文你有什么心得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4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篇1】

一、注重预习,指导自学。

我个人认为,预习应该来说在初中阶段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的,而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首先大致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多问些为什么,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课堂上带着自己的问题听老师讲课,这样可以有目的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时间。

二、认真听讲,会记笔记

课堂听讲很重要,认真听课可以事半功倍。由于课前进行了充分复习,对本节课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那么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看老师是如何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对比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自己存在的障碍。

对于自己已经理解的知识点也要认真听课,加深记忆,看老师有什么独到之处,对老师强调的地方更应该引起自己的注意。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

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作笔记时注意: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记笔记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复习,切忌在课堂上一味抄写老师的板书。

三、先复习后做作业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不要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作业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让老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许多同学做作业时,通常是拿起题就做,一旦遇到困难了,才又回过头来翻书、查笔记,这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做作业的第一步应是先复习有关的知识。复习时可以采取过电影的方式,在头脑中搜索一下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努力将所学知识回忆起来。若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开课本

或笔记阅读对照,通过这种方式将所学知识温习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去做作业。做完题后,应该从头到尾仔细浏览一遍,检查一下解题的步骤、思路是否正确。

1.初一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2.初一数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3.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4.初一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5.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整理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篇2】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

7、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8、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9、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10、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1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篇3】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ab=ba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ab)c=a(bc)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b+ac

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

⑴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

⑵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1或—1时,1要省略不写。

⑶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

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x的乘积记为2x,3与x的乘积记为3x,则式子2x+3x是2x与3x的和,2x与3x叫做这个式子的项,2和3分别是着两项的系数。

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再乘字母因数,即

ax+bx=(a+b)x

上式中x是字母因数,a与b分别是ax与bx这两项的系数。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篇4】

1.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3.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数a绝对值要由字母a本身的取值来确定:

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即|a|={a(a0)0(a=0)﹣a(a0)

4.有理数大小比较

(1)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可以利用数轴,他们从左到有的顺序,即从大到小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也可以利用数的性质比较异号两数及0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

①正数都大于0;

②负数都小于0;

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

【规律方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三种方法

1.法则比较: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数轴比较: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

3.作差比较:

若a﹣b0,则ab;

若a﹣b0,则a

若a﹣b=0,则a=b.

5.有理数的减法

(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2)方法指引:

①在进行减法运算时,首先弄清减数的符号;

②将有理数转化为加法时,要同时改变两个符号:一是运算符号(减号变加号);二是减数的性质符号(减数变相反数);

【注意】:在有理数减法运算时,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不能随意交换;因为减法没有交换律.

减法法则不能与加法法则类比,0加任何数都不变,0减任何数应依法则进行计算.

6.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0.

(3)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①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②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方法指引:

①运用乘法法则,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

②多个因数相乘,看0因数和积的符号当先,这样做使运算既准确又简单.

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注意各个运算律的运用,使运算过程得到简化.

【规律方法】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1.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2.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3.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4.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8.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形式:a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

(2)规律方法总结:

①科学记数法中a的要求和10的指数n的表示规律为关键,由于10的指数比原来的整数位数少1;按此规律,先数一下原数的整数位数,即可求出10的指数n.

②记数法要求是大于10的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实质上绝对值大于10的负数同样可用此法表示,只是前面多一个负号.

9.代数式求值

(1)代数式的: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代数式的求值: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题型简单总结以下三种:

①已知条件不化简,所给代数式化简;

②已知条件化简,所给代数式不化简;

③已知条件和所给代数式都要化简.

10.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

首先应找出图形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来解决这类问题.

11.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性质

性质1、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得等式;

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得等式.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变形,使方程的形式向x=a的形式转化.

应用时要注意把握两关:

①怎样变形;

②依据哪一条,变形时只有做到步步有据,才能保证是正确的.

1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定义: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13.解一元一次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针对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x=a形式转化.

(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号,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号.

(3)在解类似于ax+bx=c的方程时,将方程左边,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为一项即(a+b)x=c.使方程逐渐转化为ax=b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将ax=b系数化为1时,要准确计算,一弄清求x时,方程两边除以的是a还是b,尤其a为分数时;二要准确判断符号,a、b同号x为正,a、b异号x为负.

1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有:

(1)探索规律型问题;

(2)数字问题;

(3)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4)工程问题(①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总量);

(5)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6)等值变换问题;

(7)和,差,倍,分问题;

(8)分配问题;

(9)比赛积分问题;

(10)水流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二)、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审题找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作答,即设、列、解、答.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x),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直接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设间接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完整地写出答句.

15.专题: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

(1)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或是在对展开图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象.

(2)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分析平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两个面的对面.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9篇)


光阴似箭催人老,光阴如骏赶少年。我们或多或少会在某些时候有些深刻的故事,优秀的人写一份总结,是对自己的反省,突破。总结就是过去时间做的事的总检查、总评价,写总结范文的时候我们注意哪些地方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初中数学的能力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老师讲的有那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以基础题目入手,以课上的题目为准,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思路。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的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解题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把我打垮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的把握拿满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1.初三数学中考总复习计划

2.中考数学复习计划

3.初中生数学学习心得

4.人教版中考数学复习资料提纲

5.初三具体的数学学习计划有哪些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

(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2;

(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n是整数,则被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负数是:-a2-b,非负数是:a2,非正数是:-a2。

上面对数学代数式的知识点总结内容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哦。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3

一、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如:AB平行于CD,写作AB∥CD

二、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a∥c,c∥b

∴a∥b.

三、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四、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4

1.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5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三、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x—a)^2+(y—b)^2=r^22、圆的一般方程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x^2+y^2+Dx+Ey+F=0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四、圆的定理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2、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3、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4、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5、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6

一、相交线:

性质: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二、对顶角、邻补角:

1.对顶角: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1与∠2有公共顶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说明:两个角是对顶角必需满足两个条件:(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OB互为反向延长线,显然它们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相等;(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

三、有关垂线的概念和性质:

1.概念: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说明: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说明:垂线是直线,而垂线段是一条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不是指垂线段,而是指垂线段的长度。

3.平行线间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地说:垂线段最短;(4)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四、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

CD同侧,且在EF同侧。同位角呈“F”形;

CD之间,同时又各在EF两侧。内错角呈“Z”形;

CD之间,同时又在EF同侧。同旁内角呈“U”形。

说明:(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指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2)这三类角都是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3)同位角特征:截线同旁,被截两线的同方向;内错角特征:截线两旁,被截两线段之间;同旁内角特征:截线同旁,被截两线段之间;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八个角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2对。

常见考法

(邻补角、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中考中必有所涉及,一般是综合其它知识一起考查;

(作图出现,主是根据要求作出垂线段或用性质解释理由。

误区提醒

(邻补角以及垂线的概念理解有误;

(内错角、同旁内角时产生遗漏或错认。

【典型例题】如图,∠BAC=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

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D到BC的垂线段;

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 B.2 C.3 D.4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7

一、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2.分类:梯形分为一般梯形和特殊梯形,特殊梯形包括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性质:等腰梯形的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方法:①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②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二、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

(1)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2)定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三、研究梯形问题的主要方法:

将梯形问题通过作辅助线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来解决。

与些同时,学生应当理解并掌握梯形常用的七种辅助线:1.平移一腰;2.过顶点作高;3.平行一条对角线;4.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5.过一腰中点和顶点作直线;6.过一腰的中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7.作梯形的中位线。

常见考法

(;

(梯形的对角线,以及梯形的常见辅助线的添法;

(中考中也有体现。

误区提醒

(1)误认为梯形只有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两种,而实质上这两种只是梯形的一个特殊情况;

(2)对等腰梯形判定定理把握不准,忽视了“同一底”这一前提条件。

【典型例题】(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D=CD,且∠ABC为锐角,若AD=4 ,BC=12,E为BC上的一点,当CE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ABED是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写出你的结论,并加以证明。

解:当CE=4时,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在BC上截取CE=AD,连接DE、AE.

又∵AD//BC, ∴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AE=CD=BD

∵BE=12-4=8>4, 即BE>AD

∴AB不平行于DE∴四边形ABED是梯形

∵AE//CD,CD=BD, ∴∠AEB=∠C=∠DBE[来源:]

在△ABE和△DEB中

AE=DB, ∠AEB=∠DBE,BE=EB

△ABE≌△DEB(SAS) , ∴AB=DE

∴四边形ABED是等腰梯形

当CE=6,四边形ABED是直角梯形

在BC上取一点E,使得EC=BE=BC=6,连接DE,

∵BD=CD,∴DE⊥BC

又∵BE≠AD,AD//BE, ∴AB不平行于DE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8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棱锥

棱锥的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棱锥的的性质:

(1)侧棱交于一点。侧面都是三角形

(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是相似的多边形。且其面积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远棱锥高的比的平方

正棱锥

正棱锥的定义:如果一个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内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1)各侧棱交于一点且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3)多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esp:

a、相邻两侧棱互相垂直的正三棱锥,由三垂线定理可得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b、四面体中有三对异面直线,若有两对互相垂直,则可得第三对也互相垂直。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幂函数的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解题方法: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种方法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练习题:

1、若f(x)=x2-x+b,且f(log2a)=b,log2[f(a)]=2(a≠1)。

(1)求f(log2x)的最小值及对应的x值;

(2)x取何值时,f(log2x)>f(1)且log2[f(x)]

2、已知函数f(x)=3x+k(k为常数),A(-2k,2)是函数y=f-1(x)图象上的点。

(1)求实数k的值及函数f-1(x)的解析式;

(2)将y=f-1(x)的图象按向量a=(3,0)平移,得到函数y=g(x)的图象,若2f-1(x+-3)-g(x)≥1恒成立,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1、映射

(1)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映射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注意点:(1)对映射定义的理解。(2)判断一个对应是映射的方法。一对多不是映射,多对一是映射

2、函数

构成函数概念的三要素

①定义域②对应法则③值域

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的条件:三要素有两个相同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求函数定义域的主要依据:

(1)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零取零次方没有意义;

(3)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三、函数的值域

1、求函数值域的方法

①直接法:从自变量x的范围出发,推出y=f(x)的取值范围,适合于简单的复合函数;

②换元法:利用换元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求值域,适合根式内外皆为一次式;

③判别式法:运用方程思想,依据二次方程有根,求出y的取值范围;适合分母为二次且∈R的分式;

④分离常数:适合分子分母皆为一次式(x有范围限制时要画图);

⑤单调性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⑥图象法:二次函数必画草图求其值域;

⑦利用对号函数

⑧几何意义法:由数形结合,转化距离等求值域。主要是含绝对值函数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设y=f(x),x∈A,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偶函数。

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奇函数。

2、性质:

①y=f(x)是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轴对称,y=f(x)是奇函数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②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0)=0

③奇±奇=奇偶±偶=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两函数的定义域D1,D2,D1∩D2要关于原点对称]

3、奇偶性的判断

①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②看f(x)与f(-x)的关系

五、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设是定义在M上的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反,则在M上是减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同,则在M上是增函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

(1)棱柱有两个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平行。

正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反之,正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侧面是矩形。

(2)棱锥的底面是任意多边形,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做正棱锥。特别地,各棱均相等的正三棱锥叫正四面体。反过来,正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3)棱台可由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棱锥得到,其上下底面是相似多边形。

2、旋转体的结构特征

(1)圆柱可以由矩形绕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2)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3)圆台可以由直角梯形绕直角腰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或等腰梯形绕上下底面中心所在直线旋转半周得到,也可由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圆锥得到。

(4)球可以由半圆面绕直径旋转一周或圆面绕直径旋转半周得到。

3、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用平行投影得到,这种投影下,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留下的影子,与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全等和相等的,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三视图的长度特征:“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即正视图和侧视图一样高,正视图和俯视图一样长,侧视图和俯视图一样宽。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分界线,在三视图中,要注意实、虚线的画法。

4、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常用斜二测画法来画,基本步骤是:

(1)画几何体的底面

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且使∠x′O′y′=45°或135°,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平行于x′轴、y′轴。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2)画几何体的高

在已知图形中过O点作z轴垂直于xOy平面,在直观图中对应的z′轴,也垂直于x′O′y′平面,已知图形中平行于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平行于z′轴且长度不变。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不定义的原始概念,教材中对集合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性说明:“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理解这句话,应该把握4个关键词:对象、确定的、不同的、整体。

对象――即集合中的元素。集合是由它的元素确定的。

整体――集合不是研究某一单一对象的,它关注的是这些对象的全体。

确定的――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

不同的――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有限集和无限集是针对非空集合来说的。我们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做Φ。理解它时不妨思考一下“0与Φ”及“Φ与{Φ}”的关系。

3、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的表示形式比较容易掌握,并不是所有的集合都能用列举法表示,同学们需要知道能用列举法表示的三种集合:

①元素不太多的有限集,如{0,1,8}

②元素较多但呈现一定的规律的有限集,如{1,2,3,…,100}

③呈现一定规律的无限集,如{1,2,3,…,n,…}

●注意a与{a}的区别

●注意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2)特征性质描述法的关键是把所研究的集合的“特征性质”找准,然后适当地表示出来就行了。但关键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多加练习就可以了。另外,弄清“代表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x|y=x2},{y|y=x2},{(x,y)|y=x2}是三个不同的集合。

4、集合之间的关系

●注意区分“从属”关系与“包含”关系

“从属”关系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包含”关系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相等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等符号,会用Venn图描述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基本要求。

●注意辨清Φ与{Φ}两种关系。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9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初中入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次函数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一:二次函数知识点概括总结

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及相关典型题目

第一部分 二次函数基础知识

? 相关概念及定义

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这? 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ax2?bx?c(a,

c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a?0,而b,

数.

? 二次函数y?ax2?bx?c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二次式,x的最高次数是2.

b,c是常数,a是二次项系数,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⑵ a,

? 二次函数各种形式之间的变换

? 二次函数y?ax2?bx?c用配方法可化成:y?a?x?h??k的形式,其中

2

b4ac?b2

h??,k?.

2a4a

? 二次函数由特殊到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y?ax2;②y?ax2?k;③y?a?x?h?;④

2

y?a?x?h??k;⑤y?ax2?bx?c.

2

?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 顶点式:y?a(x?h)2?k(a,h,k为常数,a?0);

? 两根式:y?a(x?x1)(x?x2)(a?0,x1,x2是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 注意:任何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或顶点式,但并非所有的二次函数都可以写成交点式,

只有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即b2?4ac?0时,抛物线的解析式才可以用交点式表示.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互化. ? 抛物线y?ax2?bx?c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

a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b

.特别地,y轴记作直线x?0. 2a

a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 对称轴:平行于y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x??

b4ac?b2

(?)? 顶点坐标坐标:

2a4a

? 顶点决定抛物线的位置.几个不同的二次函数,如果二次项系数a相同,那么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

大小完全相同,只是顶点的位置不同. ? 抛物线y?ax2?bx?c中,a,b,c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 二次项系数a

二次函数y?ax2?bx?c中,a作为二次项系数,显然a?0.

⑴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a越大,开口越小,反之a的值越小,开口越大;⑵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a越小,开口越小,反之a的值越大,开口越大.

总结起来,a决定了抛物线开口的大小和方向,a的正负决定开口方向,a的大小决定开口的大 小.

? 一次项系数b

在二次项系数a确定的前提下,b决定了抛物线的对称轴. ⑴ 在a?0的前提下,

b

当b?0时,??0,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左侧;

2ab

当b?0时,??0,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y轴;

2a

b

?0,即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 2a

⑵ 在a?0的前提下,结论刚好与上述相反,即

b

当b?0时,??0,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右侧;

2ab

当b?0时,??0,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y轴;

2ab

当b?0时,??0,即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

2a

总结起来,在a确定的前提下,b决定了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 总结:

? 常数项c

⑴ 当c?0时,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上方,即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正;⑵ 当c?0时,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即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0;⑶ 当c?0时,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即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负.总结起来,c决定了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b,c都确定,那么这条抛物线就是唯一确定的. 总之,只要a,

? 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

当b?0时,?

b4ac?b2b?4ac?b2?

(?)? 公式法:y?ax?bx?c?a?x?,∴顶点是,对称轴是直线??

2a4a2a?4a?

bx??.

2a

2

? 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y?a?x?h??k的形式,得到顶点为(h,k),对

称轴是直线x?h.

2

2

? 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对称轴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

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用配方法求得的顶点,再用公式法或对称性进行验证,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 一般式:y?ax?bx?c.已知图像上三点或三对x、y的值,通常选择一般式. ? 顶点式:y?a?x?h??k.已知图像的顶点或对称轴,通常选择顶点式.

2

2

? 交点式:已知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x1、x2,通常选用交点式:y?a?x?x1??x?x2?. ? 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

y轴与抛物线y?ax2?bx?c得交点为(0, c).

2

22

? 与y轴平行的直线x?h与抛物线y?ax?bx?c有且只有一个交点(h,ah?bh?c).

? 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二次函数y?ax?bx?c的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x1、x2,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ax?bx?c?0的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定:

①有两个交点???0?抛物线与x轴相交;

②有一个交点(顶点在x轴上)???0?抛物线与x轴相切; ③没有交点???0?抛物线与x轴相离.

? 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可能有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当有2个交点时,两交点的纵坐标相等,设纵坐标为k,则横坐标

是ax?bx?c?k的两个实数根.

2

一次函数y?kx?n?k?0?的图像l与二次函数y?ax?bx?c?a?0?的图像G的交点,

2

2

? 由方程组 ?

?y?kx?n?y?ax?bx?c

2

的解的数目来确定:①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解时?l与G有两个交点; ②

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l与G只有一个交点;③方程组无解时?l与G没有交点.

? 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若抛物线y?ax2?bx?c与x轴两交点为A?x1,0?,B?x2,0?,由于

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故

bc

x1?x2??,x1?x2?

aa

AB?x1?x2?

x1?x22

?

x1?x22

b2?4ac??b?4c

?4x1x2???????

aaaa??

2

? 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一般有五种情况,可以用一般式或顶点式表达

? 关于x轴对称

y?a2x?bx?关于cx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2?bx?c;

y?a?x?h??k关于x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h??k; ? 关于y轴对称

y?a2x?bx?关于cy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2?bx?c;

22

y?a?x?h??k关于y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h??k; ? 关于原点对称 y?a2x?bx?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cy??ax2?bx?c; y?a?x??h?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ky??a?x?h??k;

? 关于顶点对称

2

2

22

b2 y?ax?bx?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cy??ax?bx?c?;

2a

22

y?a?x?h??k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h??k.

2

2

? 关于点?m,n?对称

n?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h?2m??2n?k y?a?x?h??k关于点?m,

2

2

? 总结:根据对称的性质,显然无论作何种对称变换,抛物线的形状一定不会发生变化,因此a永远不

变.求抛物线的对称抛物线的表达式时,可以依据题意或方便运算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形式,习惯上是

先确定原抛物线(或表达式已知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再确定其对称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然后再写出其对称抛物线的表达式.

? 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 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值正右移,负左移;k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 根据条件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几种基本思路。 ? 三点式。

1,已知抛物线y=ax+bx+c 经过A(,0),B(2,0),C(0,-3)三点,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已知抛物线y=a(x-1)+4 , 经过点A(2,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 顶点式。

22

1,已知抛物线y=x-2ax+a+b 顶点为A(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2,已知抛物线 y=4(x+a)-2a 的顶点为(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 交点式。

1,已知抛物线与 x 轴两个交点分别为(3,0),(5,0),求抛物线y=(x-a)(x-b)的解析式。

2

2,已知抛物线线与 x 轴两个交点(4,0),(1,0)求抛物线y=? 定点式。

1,在直角坐标系中,不论a 取何值,抛物线y??

1

a(x-2a)(x-b)的解析式。 2

125?ax?x?2a?2经过x 轴上一定点Q,直线22

y?(a?2)x?2经过点Q,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抛物线y= x +(2m-1)x-2m与x轴的一定交点经过直线y=mx+m+4,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3,抛物线y=ax+ax-2过直线y=mx-2m+2上的定点A,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 平移式。

22

1, 把抛物线y= -2x 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a( x-h) +k,求此抛物

线解析式。 2, 抛物线y??x2?x?3向上平移,使抛物线经过点C(0,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 距离式。

2

1,抛物线y=ax+4ax+1(a﹥0)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2,已知抛物线y=m x+3mx-4m(m﹥0)与 x轴交于A、B两点,与 轴交于C点,且AB=BC,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 对称轴式。

22

1、抛物线y=x-2x+(m-4m+4)与x轴有两个交点,这两点间的距离等于抛物线顶点到y轴距离的2倍,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已知抛物线y=-x+ax+4, 交x轴于A,B(点A在点B左边)两点,交 y轴于点C,且OB-OA=

2

2

3

OC,求此抛物4

线的解析式。 ? 对称式。

1, 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在x轴上,且A(-10,0),AC=16,D(2,6)。AD交y 轴于E,将三角形ABC沿

x 轴折叠,点B到B1的位置,求经过A,B,E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

2, 求与抛物线y=x+4x+3关于y轴(或x轴)对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 切点式。

22

1,已知直线y=ax-a(a≠0) 与抛物线y=mx 有唯一公共点,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2, 直线y=x+a 与抛物线y=ax +k 的唯一公共点A(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 判别式式。

22

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m+1)x+2=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抛物线y=-x+(m+1)x+3解析式。

2

2、 已知抛物线y=(a+2)x-(a+1)x+2a的顶点在x轴上,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3、已知抛物线y=(m+1)x+(m+2)x+1与x轴有唯一公共点,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知识点一、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口诀----- 一般 两根 三顶点 (1)一般 一般式:y?ax?bx?c(a,b,c是常数,a?0)

2

(2)两根当抛物线y?ax2?bx?c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ax?bx?c?0有实根x1和

2

x2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ax2?bx?c?a(x?x1)(x?x2),二次函数y?ax2?bx?c可转化为

两根式y?a(x?x1)(x?x2)。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3)三顶点顶点式:y?a(x?h)?k(a,h,k是常数,a?0)

2

知识点二、二次函数的最值

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那么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即当x??

b

时,2a

y最值

4ac?b2?。

4a

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x1?x?x2,那么,首先要看?

b

是否在自变量取值范围x1?x?x2内,若在2a

b4ac?b2

此范围内,则当x=?时,y最值?;若不在此范围内,则需要考虑函数在x1?x?x2范围内的增减

2a4a

2

性,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当x?x2时,y最大?ax2?bx2?c,当x?x1时,2

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当x?x1时,y最大?ax1当x?x2y最小?ax12?bx1?c;?bx1?c,2

时,y最小?ax2?bx2?c。

☆、几种特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如下:

知识点四、二次函数的性质

1、二次函数y?ax2?bx?c(a,b,c是常数,a?0)中,a、b、c的含义:

a表示开口方向: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b

b与对称轴有关:对称轴为x=?

2a

(0,c) c表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

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其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

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中的??b?4ac,在二次函数中表示图像与x轴是否有交点。 当?0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当?=0时,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 当?0时,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

2

篇二:二次函数知识归纳与总结

二次函数知识归纳与总结

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1、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特y?ax2?bx?c(a,b,c是常数,a?0),特别注意那么y叫做x 的二次函数。

a不为零

y?ax2?bx?c(a,b,c是常数,a?0)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

2、二次函数的图像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x??

b

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 2a

抛物线的主要特征:

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

3、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 五点法:

(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2)求抛物线y?ax?bx?c与坐标轴的交点:

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及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再找到点C的对称点D。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上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

当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及对称点D。由C、M、D三点可粗略地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如果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图像,可再描出一对对称点A、B,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2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口诀----- 一般 两根 三顶点 (1)一般 一般式:y?ax?bx?c(a,b,c是常数,a?0)

2

(2)两根当抛物线y?ax?bx?c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

2

ax2?bx?c?0有实根x1和x2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

ax2?bx?c?a(x?x1)(x?x2),二次函数y?ax2?bx?c可转化为两根式

y?a(x?x1)(x?x2)。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3)三顶点顶点式:y?a(x?h)2?k(a,h,k是常数,a?0)

二次函数的最值

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那么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即当

b4ac?b2x??时,y最值?。

2a4a

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x1?x?x2,那么,首先要看?

b

是否在自变量取值范围2a

b4ac?b2

时,y最值?;若不在此范围内,则x1?x?x2内,若在此范围内,则当x=?2a4a

需要考虑函数在x1?x?x2范围内的增减性,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当

2

x?x2时,y最大?ax2?bx2?c,当x?x1时,y最小?ax12?bx1?c;如果在此范围内,2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当x?x1时,y最大?ax1?bx1?c,当x?x2时,2y最小?ax2?bx2?c。

二次函数的性质

2、二次函数y?ax2?bx?c(a,b,c是常数,a?0)中,a、b、c的含义:

a表示开口方向: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b

b与对称轴有关:对称轴为x=?

2a

(0,c) c表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其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

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中的??b?4ac,在二次函数中表示图像与x轴是否有交点。 当?0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当?=0时,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 当?0时,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

2

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常考公式(必记必会,理解记忆)

1、两点间距离公式(当遇到没有思路的题时,可用此方法拓展思路,以寻求解题方法) 如图:点A坐标为(x1,y1)点B则AB间的距离,即线段AB的长度为

0x

B

2,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①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y?a?x?h??k,确定其顶点坐标?h,k?;

k?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② 保持抛物线y?ax2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2

向右(h0)【或左(h平移|k|个单位

【或左(h0)】

③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值正右移,负左移;k值正上移,负下移”.

函数平移图像大致位置规律(中考试题中,只占3分,但掌握这个知识点,对提

高答题速度有很大帮助,可以大大节省做题的时间)

特别记忆--同左上加 异右下减 (必须理解

记忆)

说明① 函数中ab值同号,图像顶点在y轴左侧同左,a b值异号,图像顶点必在Y轴右侧异右

②向左向上移动为加左上加,向右向下移动为减右下减

3、直线斜率:

y2?y1 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4、直线方程:

k?tan??

x2?x1

4、①两点 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式:

y?y1?kx?b?(ta?n)x?b?

y2?y1

x(x?x1)此公式有多种变形 牢记 x2?x1

②点斜y?y1?kx(x?x1)

③斜截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斜截式: y=kx+b(k≠0)

④截距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直线的截距式方程,简称截距式:

xy??1 ab

牢记 口诀 ---截距

两点斜截距--两点 点斜 斜截

5、设两条直线分别为,l1:y?k1x?b1 l2:y?k2x?b2 若l1//l2,则有

l1//l2?k1?k2且b1?b2。若

l1?l2?k1?k2??1

6、点p(x0,y0)到直线y=kx+b(即:kx-y+b=0) 的距离:

d?

kx0?y0?bk?(?1)

2

2

?

kx0?y0?b

k?1

2

7、抛物线y?ax2?bx?c中, a b c,的作用

(1)a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y?ax中的a完全一样.

(2)b和a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y?ax?bx?c的对称轴是直线

2

2

x??

bb

,故:①b?0时,对称轴为y轴;②?0(即a、b同号)时,对称轴2aa

篇三: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ax?bx?c(a,

c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a?0,而b,

2. 二次函数y?ax?bx?c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二次式,x的最高次数是2.

2

2

b,c是常数,a是二次项系数,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⑵ a,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y?ax的性质: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2

2. y?ax?c的性质: 上加下减。

2

3. y?a?x?h?的性质:

左加右减。4.

2

y?a?x?h??k的性质:

2

方法一: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y?a?x?h??k,确定其顶点坐标?h,k?; ⑵ 保持抛物线y?ax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k?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2

2

向右(h0)【或左(h平移|k|个单位

【或左(h0)】

2. 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值正右移,负左移;k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 ⑴

y?ax2?bx?c沿y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个单位,y?ax2?bx?c变成

y?ax2?bx?c?m(或y?ax2?bx?c?m)

y?ax2?bx?c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个单位,y?ax2?bx?c变成y?a(x?m)2?b(x?m)?c(或

y?a(x?m)2?b(x?m)?c)

四、二次函数y?a?x?h??k与y?ax?bx?c的比较

2

2

从解析式上看,y?a?x?h??k与y?ax?bx?c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得到前者,即

2

2

b?4ac?b2b4ac?b2?

y?a?x???,其中h??. ,k?

2a?4a2a4a?

五、二次函数y?ax?bx?c图象的画法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y?ax?bx?c化为顶点式y?a(x?h)?k,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顶点、与

2

2

2

2

c?、c?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2h,c?、以及?0,y轴的交点?0,

0?,?x2,0?(若与x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与x轴的交点?x1,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轴的交点,与

六、二次函数y?ax?bx?c的性质

2

y轴的交点.

?b4ac?b2?b

1.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顶点坐标为???. 2a4a2a??

?b4ac?b2?bb

2.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x??,顶点坐标为??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当x??

2a4a2a2a??

bb4ac?b2

. 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y有最大值

2a2a4a

七、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2

1. 一般式:y?ax?bx?c(a,b,c为常数,a?0); 2

2. 顶点式:y?a(x?h)?k(a,h,k为常数,a?0);

3. 两根式:y?a(x?x1)(x?x2)(a?0,x1,x2是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注意:任何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或顶点式,但并非所有的二次函数都可以写成交点式,只有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即

b2?4ac?0时,抛物线的解析式才可以用交点式表示.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互化.

八、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各项系数之间的关系1. 二次项系数a

二次函数y?ax?bx?c中,a作为二次项系数,显然a?0.

⑴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a的值越大,开口越小,反之a的值越小,开口越大;⑵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a的值越小,开口越小,反之a的值越大,开口越大.

总结起来,a决定了抛物线开口的大小和方向,a的正负决定开口方向,a的大小决定开口的大小. 2. 一次项系数b

在二次项系数a确定的前提下,b决定了抛物线的对称轴. ⑴ 在a?0的前提下,

当b?0时,?当b?0时,?当b?0时,?

2

b

?0,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左侧; 2a

b

?0,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y轴; 2a

b

?0,即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 2a

b

?0,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右侧; 2a

b

?0,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y轴; 2a

b

?0,即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 2a

⑵ 在a?0的前提下,结论刚好与上述相反,即 当b?0时,?当b?0时,?当b?0时,?

总结起来,在a确定的前提下,b决定了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

ab的符号的判定:对称轴x??

总结:3. 常数项c

b

在y轴左边则ab?0,在y轴的右侧则ab?0,概括的说就是“左同右异” 2a

y轴的交点在x轴上方,即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正;

⑵ 当c?0时,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即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0;⑶ 当c?0时,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即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负.总结起来,c决定了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⑴ 当c?0时,抛物线与

b,c都确定,那么这条抛物线就是唯一确定的. 总之,只要a,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通常利用待定系数法.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

2. 已知抛物线顶点或对称轴或最大(小)值,一般选用顶点式; 3. 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一般选用两根式; 4. 已知抛物线上纵坐标相同的两点,常选用顶点式.

九、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

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一般有五种情况,可以用一般式或顶点式表达 1. 关于x轴对称

y?ax?bx?c关于x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bx?c;

2

2

y?a?x?h??k关于x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h??k;

2. 关于

22

y轴对称

2

y?ax?bx?c关于

2

y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2?bx?c;

2

y?a?x?h??k关于y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h??k;

3. 关于原点对称

y?ax?bx?c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bx?c; y?a?x?h??k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h??k;4. 关于顶点对称(即:抛物线绕顶点旋转180°)

2

2

2

2

b2

y?ax?bx?c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bx?c?;

2a

2

2

y?a?x?h??k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h??k.

n?对称5. 关于点?m,

22

n?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y??a?x?h?2m??2n?k y?a?x?h??k关于点?m,

根据对称的性质,显然无论作何种对称变换,抛物线的形状一定不会发生变化,因此a永远不变.求抛物线的对称抛物线的表达式时,可以依据题意或方便运算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形式,习惯上是先确定原抛物线(或表达式已知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再确定其对称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然后再写出其对称抛物线的表达式.

十、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情况):

2

一元二次方程ax?bx?c?0是二次函数y?ax?bx?c当函数值y?0时的特殊情况.

2

22

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

0?,B?x2,0?(x1?x2),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① 当??b?4ac?0时,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1,

2

ax?bx?c?0?a?

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2?x12

② 当??0时,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③ 当??0时,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

2. 抛物线y?ax?bx?c的图象与3. 二次函数常用解题方法总结:

⑴ 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需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⑵ 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需要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由一般式转化为顶点式;

⑶ 根据图象的位置判断二次函数y?ax?bx?c中a,b,c的符号,或由二次函数中a,b,c的符号判断图象的位置,要数形结合;

⑷ 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可利用这一性质,求和已知一点对称的点坐标,或已知与x轴的一个交点坐标,可由对称性求出另一个交点坐标.

2

⑸ 与二次函数有关的还有二次三项式,二次三项式ax?bx?c(a?0)本身就是所含字母x的二次函数;下面以a?0时为例,揭示

2

2

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二次函数、二次三项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图像参考:

y=-2x2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