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6农业工作总结范文及2017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 2019.08.15

白驹过隙,日光荏苒。回想起来,我们的生命中,经常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经历,自律的人一般会在事情过后,为自己做一份总结,总结对我们自己的帮助很大,写总结范文的时候我们注意哪些地方呢?以下“2016农业工作总结范文及2017年工作安排”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4 xx年农业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安排

我县今年的农业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农业发展要求,狠抓了各项发展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的组织和

落实,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促进了大旱之年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为xx农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划上了圆满的句号。xx年全县预计实现粮食总产9093.4万公斤(科技数,下同),比上年增99.4万公斤,增长1.1%;水产品总产量105万公斤,比上年增4.8万公斤,增长4.8%;农村劳务总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0.32亿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2305元,比上年增242元,增长11.7%。现就我县今年及xx期间的农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把抓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保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xx规划实施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把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促进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主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出率;通过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种植、农作物间混套种、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病虫综合防治等先进增产科技措施的推广和运用,提高群众生产技能和水平;通过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品种调优,提升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益;通过组织抓好抗灾、救灾、减灾和恢复生产等工作,有效避免或减少因灾损失。五年来,我县克服了冰冻雨雪、洪涝及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及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粮食连续增产,农业连获丰收的可喜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特别是今年,在遭受1xx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夏收农作物受灾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县委、政府确立的“小春损失大春补、大春不足晚秋补”的思路,全力抓好了农业抗旱救灾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水稻旱育秧、水改旱、地膜玉米、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粮食作物间套种等抗旱高产技术措施的大力开展和落实,确保了大灾之年实现粮食增产、农业丰收。

1、粮经作物生产。xx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64万亩,预计实现粮食总产9093万公斤、经作总产2753万公斤、蔬菜总产4715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1.14万亩、99.4万公斤、286.7万公斤和72.4万公斤。分别比xx年增4.13万亩、887.9万公斤、688.5万公斤和512.2万公斤,分别增长5.94%、10.82%、33.35%、12.19%,年均递增1.16%、2.07%、5.93%和2.33%。整个xx期间,累计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8.6万亩,实现粮食总产43362万公斤、经作总产13073万公斤、蔬菜总产21987万公斤,比xx期间增长了19.6万亩、3065.4万公斤、5108万公斤和960.2万公斤,分别增长5.77%,7.6%、64.13%和4.57%。

2、茶、桑、果。xx年全县茶、桑、果在地面积3.26万亩,实现总产量502.3万公斤,比上年增0.15万亩和21.3万公斤,分别增长4.8%和4.4%;比xx年增0.8万亩和76.8万公斤,增长32.5%和18.1%,年均递增5.79%和3.26%。

3、渔业。我县的渔业生产,主要以开展“稻渔工程”示范、名特优新水产品引进试验示范养殖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宜的渔业发展方式,实现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xx年,全县完成养殖水面2830亩,实施稻田养鱼4050亩,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050吨,比上年增48吨,增4.8%,比xx年增477吨,增长83.25%,年均递增12.88%,农民年人均水产品生产量从xx年的2.11公斤增至4.6公斤。5年来,全县累计开展水面养殖1.33万亩,累计实施稻田养鱼面积3.1万亩(其中稻鱼工程0.49万亩),共计实现水产品产量4200吨。目前,我县的日本锦鲤、南方大口鲶、美国叉尾鮰、日本罗氏沼虾等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已获得试验示范成功,开始向水产养殖户推广,水产品养殖种类逐年增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二)深入推进劳务活县战略,“培训、就业、维权、创业”四位一体的农村劳务就业模式初步形成,劳务经济成效明显

xx规划实施以来,我县进一步强化“劳务活县”战略,切实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外出就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维护力度,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的持续影响下,县委政府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通过内外结合,广开就业门路,逐步形成了“培训、就业、维权、创业”四位一体的劳务就业模式,保障了全县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面对今年的特大干旱,县委政府又确立的“家乡损失外乡补,农业损失务工补”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各项工作,认真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及创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xx年,新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6万人,新增转移0.2万人,全县在外务工农民工累计达4.8万人,比上年增0.2万人,比xx年的3.53万人增1.27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13.79万人的34.8%,占富余劳动力5.72万人的83.9%。今年全县实现劳务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3200万元,增长16%,比xx年增1.24亿元,增长2.15倍,年均递增16.52%。5年来,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特别行动计划”等农村劳务培训输出项目,累计开展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及引导输出培训597期2.9万人,其中技能培训35期3435人,有组织输出劳务527批2.7万人,带动1.9人转移就业、700人返乡创业。

(三)扎实抓好农田、农经、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等各项强基工作,全县农业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农业科技及装备水平得以有效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及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增强

1、农田基本建设。xx年以来,共开展了4个冬春的农田基础建设工作。共实施完成了“**县5000亩高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县法古灌渠建设”、“**县法古村基本农田建设”、“**县3000亩、2500亩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基本口粮田建设”、及“新马街田冲,柏林白石岩、马蹄寨500亩的战恢基本农田建设”共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0.93万元,完成田间沟渠建设62条(段)52617米,完成投工16.47万外,累计项目受益面积13730亩,xx年的3000千亩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成功建设,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2、农村经济经营理。一是扎实抓好了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村容村貌整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经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5年来,累计完成投377万元,完成了38个农经建设项目的建设,有效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5年内共监督落实农民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畜牧支农补贴等各种支农惠农资金10386万元,都以一卡通的形式发到农民手中,没有发现截留挪用现象发生。同时抓好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村土地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等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未接到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规投诉案件。三是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共接到合同纠纷上报273起,调解成功数262起,调解成功率达96%。四是积极抓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工作。全县共完成69个村委会1752个村民小组的委托代理工作,共移交代管资金90.1万元、固定资产972.7万元、债权总额14.26万元、债务总额13.76万元。

3、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由于我县坡地多、平地少,农机事业发展相应缓慢。xx年以来,我县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的机遇,切实加大小型农机作业示范推广力度,扩大机耕机耙面积,5年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0万元,共引进推广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等3种适宜我县农机作业的新型农机具240台(套),各种加工机械46台(套)。今年全县共拥有各类农业机械53820台(套),其中拖拉机508台,农机总动力达9940万瓦特,比xx年增1706万瓦特,增20.7%。xx年农机作业面积达57066亩,比xx年净增42045亩,增长3.5倍。

4、种子管理及良种推广。五年来,全县共进行种子质量抽检和留样备查144个品种,检验样品144个,检验合格134个,对不合格品种已责令退回禁止销售,有效保障了生产安全;开展杂交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20组304个品种,杂交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21组388个品种,共筛选出适宜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26个,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了有效的良种贮备;推广杂交水稻种子234个品种21.9万亩,推广杂交玉米种子182个品种42.4万亩。xx年共完成杂交水稻种植4.6万亩,杂交玉米种植12.6万亩,分别比xx年增0.5万亩和3.5万亩。

5、植保植检。五年来,全县累计组织防治各种病虫草鼠害510.93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7062.85万公斤。其中今年共发生64.18万亩次,组织防治117.02万亩次,共计挽回产量损失1498.3万公斤。今年共深入田间开展病虫调查284人次,向上报送病虫信息208期,发布病虫情报13期260份,开展检查和备案水稻品种78个10.1万公斤、包谷品种90个20.6万公斤,进行农产品调运检疫46批615吨,实施茶园产地检疫3200亩。

6、土壤肥料。xx规划实施以来,共组织实施了3年度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其中:完成了省农业厅测土配方施肥项目19.5万亩,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92.49万亩。累计在全县9个乡镇70个村(居)委会3215户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野外调查和土样采集工作,开展样品测试2588个,建立农户施肥长期监测点27个,实施肥料效应田间试验62组,进行同田对照简比测产试验160组,发放施肥建议卡13.7万份。累计完成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大面积推广92.49万亩次,共实现节本增效5923.2万元。其中今年完成30.32万亩,亩比常规施肥少用化肥纯量5.1公斤、增产43.41公斤,亩节本增效81.8元,实现节本增效2481.4万元。

7、农业环境保护。xx以来,累计进行农产品残留农药检测158期308个品种1859个样品,比xx期间增加检测样品1801个,市场样品检测合格率为97.8%,比xx期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其中今年共开展检测32期84品种605个样品,检测合格率99.5%,比xx年同期增检26期52个品种547个样品,合格率提高13.3个百分点。组织实施了**阳荷、**灯盏窝蜜桔地理标志登记申请,其中**阳荷已通过了农业部专家评审。进行了青龙山茶厂绿色食品及阳程食品厂无公害土鸡蛋的组织申报,目前,省、州相关部门已经对其进行了产地环评及样品抽检。抓好了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县农业污染源553户(其中种植业源449户,水产养殖业源31户,畜禽养殖业源73户)。进行了外来入侵生物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发现了外来入侵物种水花生、马缨丹、水葫芦等9个品种,累计发生面积5197公顷;发现野生植物资源有川桑、云南大百合、云南枸杞、野生金荞麦等11个品种,总分布面积746.9公顷。

8、农村能源及生物资源。五年来,农村源建设重点抓好了国债沼气项目的组织实施,共完成投资480万元,建设完成农村沼气池2800口,全县农村沼气用户达4.1万户,覆盖率达74.1%。生物资源上,围绕农、林、畜、渔、副及加工等,切实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力度,xx年已建立生产资源产业基地8.2万亩,实现生物资源总产值6.1亿元。

9、农业行政执法。一是加大各种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和依法经营意识;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农业执法大队,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三是切实加强国家禁用、限用等危险化学农用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强化宣传、指导和检查,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四是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无证经营农资等违法行为,共检查企业、个体农资经营户经营门点2512个(次),依法立案查处各类违法事件514件,取缔无证照经营农资门市6个,捣毁农资制假售假窝点53个,查获制假农资181.4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814万元,收缴“毒鼠强”等剧毒鼠药11万余克,收缴销毁假冒伪劣、过期失效农药22个品种1194公斤,查处假化肥31吨,查处退回未经登记公示种子6550公斤;五是是加强渔政执法工作,制定颁发了县域内主要河流河道管理规定,严厉查处炸鱼、电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共立案查处渔政案件35件,没收电鱼机34台,进行经济处罚8人,警告9人。使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县境内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10、挂钩扶贫和新农村建设。5年来,县农业部门认真抓好了挂钩扶贫点结对帮贫、新农村建设、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等帮扶工作。共为21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帮扶水泥xx余吨,支持资金70余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帮扶残疾人家庭和残疾儿童等累计帮扶资金5万余元;干部职工开展“爱心圆梦”、四川汶川大地震及抗灾救灾爱心捐款等累计达15万余元;开展抗旱救灾捐款9500元,向玉树灾区捐款2600元;帮扶鸡街王家塘村建设发展资金累计15万元。

11、科技推广体系及队伍建设。一是根据中央、省、州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先后完成了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种子管理工作站、茶叶工作站、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站、劳务输出局的职能划转和改革工作,并于xx年底基本完成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乡镇农技站收归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结束了乡镇农技站“三权”下放长达十余年的管理体制。全县农业管理管理体制逐渐理顺,机构设置更为合理、工作职能职责更加明确,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保障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切实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提升科技人员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5年来,通过采取与省、州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委托培训等方式,全县农业系统共有97名科技人员通过不同渠道的学习取得了大专以上农业院校毕业文凭,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已达129人,占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2.7%,比xx年提高了54.9个百分点。同时,认真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工作,共组织农业系列科技干部申报高、中、初级各级职务100人,取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22人,中级职务任职资格36人,初级职务任职资格48人。

二、主要经验及体会

回顾xx以来的农业工作,最主要的经验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政策是基础、领导是保障、科技是支撑、投入是关键。

(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促进全县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是自xx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以6个一号文件,制定下发了关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不但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生产资料增资综合补贴及农机购置补贴等,还免除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极大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二是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时机,及时制定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组织领导全县各级各部门坚定不移地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切实调动全县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力的保障了农业的顺利发展。xx期间,累计落实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农资增支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地膜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农业救灾恢复生产等各项资金补贴累计达7390.45万元。其中:种粮补贴、地膜补贴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资金574.82万元;油菜补贴46.62万元;种粮农民综合直补6629.0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0万元。

(二)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统一思想、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是推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始终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涉农部门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统一思想,增进共识,相互协作配合,为全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县县委政府每年年初均及时召开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及早研究部署农业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及其配套政策措施,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及各涉农部门,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明确,分工具体,上有人管,下有人抓。二是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督促指导农业生产,开展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三是县人民政府将粮食总产、农民人均纯收入,重点产业发展纳入每年的政府工作目标考核,有效的促进各项农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四是农业科技部门结合云岭先锋、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全县科技人员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结合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基层党风廉政试点等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健完善农业部门内部管理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民主决策、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和社会监督,有效保障和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切实强化农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将每年的重大农业生产目标、重点科技推广纳入科技人员岗位职责进行考核,任务到站,责任到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力强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是自去年开始,重点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玉米三大增产技术措施的推广运用,努力提高群众粮食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单产水平提高。今年共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6.6万亩;实施间套种样板6.4万亩,带动大面积生产19.5万亩;推广地膜玉米栽培4万亩。通过这三项重点科技项目的推广实施,共计增加粮食产量960万公斤,有效弥补夏粮因灾损失,保障了大灾之年粮食丰收。二是切实加大两杂良种推广、优化种植、规范化种植、病虫综防、科学施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十一项增产增收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累计推广达156万亩,比上年增9万亩,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全覆盖。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覆盖率分别达播种面积的76.5%和农民总户数的91.7%,比xx年分别提高了7.6和11.3个百分点。xx以来,累计推广各种实用科技措施面积达670万亩次,比xx期间年增78万亩。三是切实加大粮油、经作、果蔬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力度,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xx年优质粮油面积达34万亩,占全年粮油种植面积58万亩的58.6%,比xx年增加9万亩,优质粮油种植比例比xx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优质经作及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比xx年增0.7万亩;优质水果面积6000亩,比xx年增1050亩。四是大力开展样板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实用科技措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今年全县共完成各类科技示范样板12400亩,比上年增1200亩,涉及冬农、大春两季的粮食、经济作物及水产养殖。xx期间共举办科技示范6.15万亩,比xx期间多2.1万亩。通过科技示范样板的大面积、高质量举办,使无形的技术推广变成直观的现场,充分展示先进科技的增产增收效应,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引导农民自觉应用先进科技,有效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大面积生产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五是全面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接受科技、应用科技的能力。5年来,累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1676期13万人次。其中:举办“绿证”培训班1063个,培训人数7480人次,颁发“绿证”2611份;开展新型农民培训4个年度,完成农村实用技术4096人,已毕业3120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97期2.9万人。

(四)积极争取和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是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关键

我县财困民穷,自身投入发展能力极其有限,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及省、州的政策性资金投入,是我县农业能否持续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xx规划实施以来,县农业部门积极主动向农业部、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等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到各种农业发展建设项目150余个,涉及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农村能源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冬季农业开发、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村容村貌整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等各个方面,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3100万余元。通过项目资金的投入建设和实施带动,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有力推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群众经济增收,为积极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我县耕地总量不足且零星破碎,局部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之每年不断出现的干旱、洪涝、和冷冻等自然灾害,给全县粮食增产、农业丰收带来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二)认识不一,相关产业发展进展缓慢。各乡(镇)、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不一,重视程度各异,缺乏统一、明确、持久和长远的共识,相关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完善、不到位,产业发展零星、分散、参差不齐、进展缓慢,如蚕桑、水果、蔬菜等。

(三)农业生产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结构调整难以取得新突破,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由于我县农业生产上客观存在自然环境劣势,耕地流转和利用规模化程度低,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散、乱、杂”的现象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难以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

(四)科技推广经费匮乏,农业科技推广的转化率和贡献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不足,一些必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受到限制,导致科技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有效挖掘,科技推广的成效未得以充分显现,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五)生产资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一直较高,且稳定性差,农户必要的生产资料投入受到制约,加之农村中科技知识、栽培管理技能较高的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跟不上,造成农业生产和科技措施推广的落实难度大大增加。

四、xx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州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立足xx农业发展规划,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政策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xx年全县农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4万亩,比上年增0.36万亩,增0.5%,其中:粮豆作物播种面积54.5万亩,实现粮食总产9200万公斤,比上年增107万公斤,增1.2%;计划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万亩(含蔬菜),比上年扩大0.49万亩。渔业养殖面积3200亩,实现水产品产量110万公斤,比上年增5万公斤,增4.8%。全县实现种植业、渔业总产值35500万元,比上年增3800万元,增12%。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实现有组织输出3000人,全县全年在外务工民工达5万人,比上年增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1800万元,增7.8%。计划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比上年增275元,增12%;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3公斤,比上年增4公斤,增1%。与此同时,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提高,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安全及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技术装备得到较大提高,农业内部结构更趋于优化,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农村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三)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

1、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是xx年农业工作的重点。要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要适度扩大全县农作物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大力推广旱地作物间作、套种栽培技术措施,加大小春和冬季农业开发,提高耕地利用率。二是加大“两杂”良种推广力度,提高“两杂”良种覆盖率。在抓好坝区巩固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边远山区特别是石山区的推广种植力度,石山区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在上年基础上扩大1.5万亩。三是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认真落实抗灾减灾工作措施,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降低粮食因灾损失。四是根据省、州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要求,狠抓水稻、玉米高产创建及农作物间、套种工作,促进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

2、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政策

进一步扎实抓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和组织实施,确保农民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畜牧支农补贴、种粮补贴、小麦其它各农作物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促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抓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认真抓好商品蔬菜、优质油菜、优质水果、优质粮豆、茶叶生产、名特优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群众经济增收。

4、全面抓好农业发展项目建设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基础

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项目建设投入的良好政策机遇,认真研究国家、省、州的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充分挖掘我县农业发展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做好各类项目规划和储备,及时编制上报适宜的产业发展项目,做好项目申报的上下通联工作,提高项目获批率,努力争取的项目投入我县农业发展。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制定完善种植业、渔业养殖无公害技术措施,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监管,严把化学投入品的污染关口,加强“三品”申报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提高我县农产品进入市场、占有市场的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逐步提高我县农产品检测能力和水平。

6、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以实施农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组织化生产经营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如优质小杂豆、优质稻、优质水果、蔬菜等,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协调引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行订单生产,逐步引导建立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推行“企业 合作社(或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依法加大农村耕地流转程度,提高现有耕地的规模利用,建立多种形式并存,利益连接紧密的新型产销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进程。

7、强化农机监理工作,加大农机技术推广,推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责任思想,认真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职责,切实抓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确保全县农机“挂牌率、检验率和持证率”达95%以上,确保农机安全事故指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二是结合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的使用,认真做好适宜我县山区农机作业的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做好群众对农机产品质量的举报投诉,积极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减轻生产劳动强度。

8、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就业工作,扩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要求,一是依托县职中、农广校、农机推广站等职业技术培训力量,积极开展各种实用技能培训、宣传引导、组织对接等措施,提高务工人员谋职、就业能力,扩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二是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组织、引导返乡农民工在州、县等周边地区进行“家门口”务工,让农民工“出工厂、上工地”,参与乡村公路、安全饮水、水库除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实现劳动力转移途径多元化;三是充分利用政府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贴息贷款、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条件,鼓励农民工利用自身积累的技能、资金进行创业,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和特色种养殖业,带动的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四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建设、劳务输出、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农业教育和科技培训工作,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充分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新科技的转化应用。

9、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工作,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能力

通过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和案件办理质量,切实改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兼职杂乱、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执法不规范、案件执行力低、履行执法主体不够到位的现象,使全县农业行政执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农进程。

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种植业和渔业总产值持续稳步增长,农民人均有粮和人均纯收入同时得以稳步提高,xx年全县种植业和渔业总产值达31700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量399公斤、人均纯收入2305元,比xx年分别增加13016万元、36公斤和1134元,增长69.7%、10%和96.8%,年均递增11.2%、1.9%和14.5%。

dg15.com更多总结延伸阅读

2016年就业局工作总结范文及2017年工作安排


xx年是实施“xxx”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促进就业工作任务繁重。我局坚持把加强就业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省、市及上级部门的各项部署,以“优化就业、服务民生”为出发点,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以落实新一轮再就业扶持政策为主线,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做好失业下岗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xx年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进展顺利(详见附表)

预计xx年,全市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分别占省指标28700人的%、6800人的%和1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万元,占省指标6200万元的%;新增创业培训人,占省指标xx人的%;农村新增转移就业人,占省指标8000人的%,转移就业规模达到万人,建立标准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试点镇5个、试点村8个;开展农民工技能性培训人,占省指标14400人的%。预计到年底各项目标任务均可超额完成。

(二)强化目标责任管理

市委、市政府目标办印发了《关于下达xx年全市就业工作分解目标任务的通知》,把就业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不仅包括增加就业岗位、控制登记失业率、帮扶困难人员就业、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等指标,而且新增了创业基地建设、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等新指标,一并作为考核县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业绩的重要指标,从4月份起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督查、年底考核,确保就业工作有序扎实推进。

(三)健全完善新一轮就业政策体系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皖发[xx]7号、皖政[xx]51号、皖政[xx]31号和皖政办[xx]67号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实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强化政策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一是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淮发[xx]6号),实施更加积极的城乡就业政策,全力促进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二是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淮劳障[xx]67号),明确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对象、申请就业困难人员需提供材料、认定程序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的管理等,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三是制定了《关于印发淮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淮政办[xx]38号),将高校毕业生、复转退役军人、残疾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创业扶持政策范围,享受与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四是制定《关于印发<淮北市就失业登记证>发放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淮劳障[xx]61号),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与管理,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率,稳步实现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目标;五是制定《加强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意见》,按照“六个到位”、“十统一”的要求和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四)积极开展各项就业服务

1、加强与区、县、乡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密切合作,分别到四铺乡、矿山集、钟楼村、铁佛和古饶镇等返乡民工较聚集的乡镇,共举办“返乡农民工与就业岗位对接”现场招聘活动21场,提供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16100个,为2万余返乡民工进行现场职业指导,发放各种政策法规等宣传资料10万份,达成就业意向6825人。

2、窗口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充分利用科学发展观学习契机,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广大群众服务。一是境外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共办理外国人就业证许可证人,外国人就业证人,台港澳人员就业证人,华侨人,计人,xx年计划培训协理员360多人。二是办理档案托管及劳动事务代理达人次,个人免收档案托管人。三是建立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供需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大龄就业特困人员提供政策帮扶、观念帮扶、岗位帮扶、技能帮扶、服务帮扶,市人力资源市场先后举办了“关注民生、关爱姐妹”春风送岗、“第五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个私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xx年民营企业招聘周”、“经济开发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等30场特色就业服务活动,进场单位家,招聘人数人,进场求职人数人,录用人数人。

3、深入全市企业进行用工情况调研,通过发放填写调查表、问卷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了企业用工现场调研活动,加大信息采集力度,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市企业用工现状,帮助企业引进、留住员工,缓解劳动用工短缺问题。通过调研活动共搜集到各类用工信息1723条,推荐12034人次与用工企业对接。

4、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会员单位健康发展。制定了《新会员单位管理制度》、《十佳会员单位评选方案》,把每年新招聘员工20人以上,能按规定为新录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上报空岗情况的会员单位确定为十佳会员单位的评选对象;凡成为十佳会员的用工单位,将为其提供员工岗前培训、代申报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截止目前,职业介绍中心已新增会员单位52家,累计222家。

(五)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1、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4个人力资源市场,在19个街道、18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135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淮北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

2、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组织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35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

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发布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淮北就业网和淮北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充分利用淮北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家网络会员单位,xx年以来,共通过淮北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发布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六)开展就业援助,全力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为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有效缓解“零就业家庭”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困难,坚持在就业援助中帮扶就业,动态消除就业困难人员。一是根据省厅要求及本地实际,扩大了就业援助范围,由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等8类登记失业人员,使困难群众得到就业援助和政策实惠。二是在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街道(乡镇)、社区就业平台建立了就业困难群体台账,开通援助服务热线电话,通过实施送援助进家庭、送政策进社区,社保补贴送到人、就业岗位送上门,使“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三是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全市已有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基本实现稳定就业,所有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四是开展了“一进三送”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均设立了宣传专栏,张贴促进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宣传图片。全市印发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管理知识问答宣传资料5万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困难就业帮扶对象进行了全面的摸底排查,基本做到了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我市现有就业困难对象565人,其中“零就业家庭”129户(濉溪县111户),目前已消除127户;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32人。针对已经确定的就业困难帮扶对象,社区专管员正在制定援助工作计划,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工作,为每一位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个就业信息。

(七)大力实施创业促就业工程

我局着重在基地建设和提升服务方面,全力营造创业促就业的和谐环境。一是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全市现有3个县区创业园区、5个再就业一条街,已落户82户,安置就业766人;市级创业基地已陆续入驻企业3家;濉溪县南坪、刘桥、临涣3个乡镇省级首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已初见成效,建成标准化厂房7栋,在建4栋,建设面积15440平方米,现已入驻华强面粉厂、淮北天王机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吸纳就业1186人;相山区在仁和小区正在建设占地400亩的“农民工创业一条街”。二是加强创业培训工作。市、县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别成立了“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将创业培训逐步向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延伸,培训对象扩大到城镇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人员,举办了下岗失业党员、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特色创业培训班。三是加强创业后续服务。建立了创业人员扶持档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联系方式清、技能优势清、发展项目清、经营状况清。成立了以劳动保障、工商、税务及大专院校等部门专家组成的创业咨询指导专家志愿团,免费为学员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收集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600多个,编印成册,推介给返乡创业农民工。我市共举办创业培训26班,培训创业学员780人,其中成功创业275人,带动就业1688人。目前,全市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已达541家,其中创办经营企业86家,从事规模化养殖102个,安置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近2万人。

(八)全面落实农民工就业政策

1、强化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一是加强动态监控,对出现的企业规模裁员、批量农民工返乡等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市政府领导和省劳动保障厅。二是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在18个乡镇分别设立了返乡农民工监测点,建立了返乡农民工日报告制度和就业信息台帐。三是把“返乡农民工与就业岗位招聘周”扩大为“招聘月”,组织各县区对返乡农民工实施了“三送”(就业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等“一条龙”服务,深入开展返乡农民工系列现场招聘、技能助你就业、春风送岗位下乡、就业信息对接、返乡农民创业、用工需求调查等6大活动。四是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分别设立了专门的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将家庭困难的农民工作为重点援助对象,为每一位重点援助对象免费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个就业信息。五是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分别成立了“农民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从xx年第四季度截至到目前,共举办10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390名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其中成功创业195人,带动1365人就业。

2、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镇的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设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淮北天王机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濉溪县百善镇,相山区渠沟镇,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3、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共举办6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180名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其中已实现成功创业67人,带动293人就业。全市发展转移就业经纪人87人,建立了铁佛、南坪、刘桥、宋疃等10个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对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进行跟踪管理与服务。

4、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我市成立了由劳动保障、农业、教育、建设、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形成了“政府统筹、各方参与、积极推动”的工作格局。全面启动了以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对象的“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并指导、督促全市33家定点培训机构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xx年我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任务是14400人,已培训7233人;根据去年三区一县任务完成情况,在分解下达今年任务时进行增减调控。从今年开始,我市把农民工培训、鉴定发证和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实行“三个对接”:即任务分配与定点培训机构对接;培训与技能鉴定对接;培训与就业对接。我市狠抓转移就业工作,培育淮北特色转移就业品牌,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劳务合作。全市共建立标准化输出基地48个、输入基地49个,发展劳务经纪人66人,新增有组织转移就业4067人。

(九)加强政策宣传和理论学习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利用《中国劳动保障报》、《安徽劳动保障》、《淮北日报》、《淮北晨刊》、淮北电视台、淮北广播电台等媒体,加强对就业信息工作、政策文件的宣传力度,扩大效应,今年以来共在省市级以上媒体刊载各类专题文章237篇,其中在淮北日报、淮北晨刊、淮北广播电视报、淮北广播电台、淮北电视台等市级媒体被刊用信息共204篇,在安徽劳动保障网、安徽劳动保障杂志被刊用信息24篇,在中国劳动保障报被刊用信息7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刊用信息2篇。二是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全力克服经济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提高劳动就业管理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理念,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二、xx年就业工作存在问题

(一)劳动力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统计,“xxx”期间我市需求量较大的工种是煤化工、纺织、电子、电焊、车床、钳工。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我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从去年开始,部分在淮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已经逐步凸显。

(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基础薄弱。目前,我市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滞后,行政村没有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没有配备专职人员,缺乏专项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村劳动者对就业培训的需求。

(三)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压力较大,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影响,全市财政投入就业再就业的增幅较小,特别是部分县区受财力影响,就业再就业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三、xx年就业工作安排

(一)xx年预计目标(详见附表)

(二)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稳定和促进就业。实施就业岗位开发计划。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通过稳定生产、稳定市场来稳定就业,开辟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快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让的困难企业享受政策扶持,力争稳定个现有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30000万。

(三)继续突出重点,统筹做好三类群体就业。一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按照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有效运行的原则,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做好政策落实和就业服务工作,对回到原籍未就业的,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底数清楚,帮扶到人。二是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全面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上岗培训,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工程;组织各类准备创业人员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实施农民工就业服务计划。坚持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三结合,加强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实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加强对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形成动态长效帮扶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城市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功能。一是加大高技能人才储备力度。紧密依托我市区、县、乡镇劳动就业保障平台,对全市城乡技能型人才进行一次大普查,确切掌握全市技能型居民数量和就业分布情况。并希望政府能够实施一套引进我市技能型人才回流的相对奖励办法或优惠政策,吸引我市大量技能型人才回流,为淮北经济发展服务。认真收集、分析企业中高层岗位需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高技能人才招聘引进平台的作用。二是定期深入企业,建立企业用工考察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企业进入市场招聘,力求为全市企业提供用工服务,为企业制定有序的招用工制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建立日常走访与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及时、准确把握企业用工需求。根据需求深化各项招聘服务,改进工作作风,提供服务快速通道,着力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质量与效率,真正做到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真心实意、切切实实为企业办事。三是加大就业帮扶平台建设力度,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以促就业、保稳定为目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重点针对我市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三大就业群体,系统开展xx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切实帮助各类就业群体特别是新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尽快得到就业援助,通过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组织相应的职业培训,积极向企业推荐,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四是认真开展农民工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广泛组织“就业服务大篷车”、“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给农民工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免费向农民工发放“春风卡”、“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指南”、“劳动合同法”等宣传资料。

(五)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加全市城乡一体化5个试点乡镇的所有行政村率先落实“有工作人员、服务场所、办公设备、工作经费、工作制度”的要求,将政策咨询、培训信息、职业介绍、创业扶持等公共服务延伸到乡镇、村,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工作体系。研究加强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措施。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设立专门服务机构,建立与劳务输入地之间的就业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与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的联络,提供政策、信息服务,引导其回乡创业。

(六)实施创业促就业倍增计划,加快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度,年底基本达到企业入园、机器运转的目标;力争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万元,推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监督考核五大体系。指导县区全面建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和创业园区(街)、创业项目资源库,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和规模,努力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服务,督促6个乡镇加快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2016区政府工作总结范文及2017年工作安排


一、xx年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为主线,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统筹发展和谐兴区不动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强力推进,重点突破,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迎压上行、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按新调整后的口径(下同),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9.56亿元,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增长7.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增长95%;实现财政收入4.1亿元,其中地方性收入2.3亿元,分别增长1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650元,增长12%。

(一)工业经济后劲增强。制定实施了《促进工业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引进外来投资加快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规定》、《全民创业行动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认真落实“保企业”各项政策,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合作,新增企业贷款6.4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预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 增长100%。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新增1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新增5家;上交税金超千万元企业3家,新增2家,精细化工、船舶制造、玻璃及制品、滤清器、纺织、水泥、专用零部件产业发展迅猛,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全区工业投资呈现趋快上扬,强势增长态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受经济济危机以及不可比因素影响,我区工业经济综合指标前三季度均有所下滑。面对严峻形势,我区及时加强重点企业跟踪调度,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快速形成决战冲刺之势,预计,全区工业年底将会止滑回升,趋向增长。

(二)项目工作卓有成效。出台《关于实行重大项目部门责任领导牵头制度的意见》、《xx年对上争取项目资金任务分解》和《xx年谋划任务分解》等多个文件,实行重大项目调度督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了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预计,全年累计实施项目71个,其中续建项目46个、新建项目25个;计划总投资113亿元,预计当年完成投资5亿元,占当年投资计划的80%。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增长95%。全年编制完成项目201个,争取各类投资项目11个,到位资金xx万元,争取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三)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不动摇,完善领导领衔帮办制度,强化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举办集中签约及专题招商会6次,7月份举办招商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始终持保招商引资强力推动之势。截至目前,全区招商引资实施项目25个,到位资金 18亿元,占市下达任务的112%,增长26.4%;签约项目25个,协议资金69亿元。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完成滤清器产业园、凯盛玻璃产业园、高铁周边地区、东西庐山风景区等专项控规调整,老山路全线竣工通车,水、电、气、通信等管网预埋工程全部完成;凯盛园区一期3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目前,入园企业已达10家,新增3家,当年实现引资7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

(四)农业经济稳步提升。面对严峻的灾害性天气影响,我区积极开展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确保了农业正常生产。预计,全年农业完成增加值1.45亿元,增长9%;粮食总产46000万吨,增幅为9%;农民人均纯收入4650元,增长12%。蚂蚁山奶牛场、园味园、卫食园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牵动作用充分发挥;余滩萝卜、东风四季豆、八里岗牧草、张巷果蔬育苗、贾庵和李楼村黄皮洋葱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镇八村”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稳步推进,李楼村整体搬迁稳步实施,方邱湖切滩退建复耕项目、汪庙生产圩堤防加固配套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洪山、老山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序推进,全面完成14.5公里农村公路、太平桥危改项目,农业生产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五)城乡建设强力推进。 我区以改善环境、树立形象、提升质量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旧城改造、设施配套、城市管理三大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延安北路、沿淮路、新淮路东段、锥子山路和龙锦路建设,新建幸福花园、师范府邸等居民小区6个;治淮二村、纺机场宿舍区、毛巾场以及经济适用房和安置区建设等棚户区改造正在积极推进。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重点开展了“四小车辆”、违章棚亭、占道经营、非法广告和违章搭建的整治工作,对严重影响高铁施工和太阳能电厂21处违章建筑进行强制拆除,净化了投资环境,保障了重点项目的实施。深入开展 “非法加工石英沙”、“违法排污”和城区锅炉专项整治,拆除了族光、九采罗两重污染化工企业设备;稳步推进鲍家沟、方家沟流域的综合治理;新植各类花草树木20万株,新增绿地5000平方米,完成成片造林xx亩,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第三产业增势趋好。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华联商住楼扩建、宏发商城和中心商场改造工程、皖北民族大市场、长淮物流园区、泗水苑商储物流中心等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一系列鼓励消费措施;出台了《***湖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突出农家风情游、山水生态游、历史文化游编制完成了《东西芦山风景区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一批旅游项目,稳步推进宏发大酒店、郁金香宾馆改造、红塔旅游度假村等项目,成功举办首届蚌埠乡村文化旅游节以及桃花节”、“采摘节”等活动,旅游产业方兴未艾,被评为安徽省旅游县区50强。

(七)和谐建设扎实有力。28项民生工程稳步推进。落实各级财政资金2580万元。其中:补助、补偿类项目资金1930万元;工程类项目资金640万元;培训类项目资金10万元。就业形势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000人,其中再就业3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0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年新增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4000人,对51名符合条件未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稳步推进, 308户731人享受该项保障政策。信访稳定工作得到加强。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全年排查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22件,化解10余件;加大了非法上访的处置力度,越级访、非正常访明显下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减少。其它社会各项事业统筹推进。严查计生“两非”案件,积极开展省级示范街道和区级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全区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和稳定。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兑现了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新建幼儿园1座,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建设完成“农家书屋” 9个、农民健身工程示范点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个,成功举办了“庆祝新中国60华诞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祖国万岁》”、“珠城欢乐颂”等广场文化活动和“第四届花鼓灯抵灯大赛”等大型活动,群众行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应急和防震抗灾得到重视,文明创建、人民防空、拥军优属、地方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审计、物价、编制、保密、老龄、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新进步。

(八)政府效能得到提升。坚持和完善政府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66件,办复率均达100%。积极支持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开展工作。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和普法教育,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顺利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过错追究、首问负责和限时办结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xx年工作思路及重点

xx年是冲刺“xxx”规划收盘关键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及xx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综观明年发展形势,我区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及xx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谋求跨越崛起,高强度推进“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乡建设”四项重点,高占位提升“工业经济、商贸服务、新农村建设”三项水平,高效率确保 “财政增力、百姓增富、社会和谐”三大目标,全速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平台上跨越。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我区明年将主要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扩量提质,强势推进,全力以赴抓工业。紧紧围绕“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强势大推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着力强化运行调度,努力促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强势攻关重大项目,力争全年新开工投资超1亿元的工业项目10个以上,投资3000万元的30家。加快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围绕玻璃、水泥、精细化工、机械、滤清器、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着力推进协作配套,拉动产业链条前后延伸,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逐步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努力培育优强企业。制定完善工业培优做强发展规划,依托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对重点企业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扶持;全面增强资本意识,支持优势企业优化公司股权结构,着力推进海螺水泥、宏业集团、禹王集团等优势企业裂变扩张,快速成长。着力破除工业发展瓶颈。认真落实保企业、保增长各项措施,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壮大东方投资公司,加强与龙湖担保公司联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推进工业“退市进园”, 规划建设长淮、李楼工业集中区和民营企业园,鼓励老企业逐步搬迁,引导新企业、新资本入园投产经营;稳妥推进 “空心村” 土地整理、城中村改造工程,着力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紧张问题;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推进园区污水治理工程,力争腾出环境容量,缓解环保瓶颈;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强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培养,鼓励科技研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二)远谋近施,突出重点,持之以恒抓项目。继续推进省“861”和市“3461”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太阳能玻璃、特钢结构二期、禹王挖泥船、富成商砼、天普粉碎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协助京沪高铁、蚌埠站、第二污水场、合蚌客运专线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围绕城镇建设、园区经济、新农村建设,拓展一批民生、能源、商贸流通项目,积极储备一批能够拉长产业链的龙头项目,努力消除项目领域盲点,确保新增项目不断档、有效投入不减速。

(三)增力加压,创新机制,坚持不懈抓招商。实行一岗双责制,建立片区招商责任制,修订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实施落户、入驻项目 “后评估”制度,加强太阳能电厂、盛世玻璃、星园滤清器、三联木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调度,倒排进度,不断提高资金到位率。认真研究珠三角、长三角等先进地区产业发展和转移趋势,锁定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开展有针对性地产业招商;不断探索中介招商、专业招商模式,抓好对接珠三角地区驻点招商,及时捕捉重大项目源头信息;积极参加各类招商节会,推介项目,捕捉信息,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实际成效。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营运、高水平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八大园区规划建设步伐,提高园区道路、管网、电力配套水平,全面提升承载能力和功能档次,努力形成投资开发的“热岛效应”。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实行首问责任制、政务公开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对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责任单位实行一揽式服务;对市场前景较好、合作意向明显、投资规模超3000万元的项目确定为重点招商项目,继续实行区级领导挂包联系制和全程推进制,确定专人跟踪督办,努力把***湖区打造成为外资逐鹿的“磁场”和内资决战的“高地”。

(四)提升激活,多举并进,下大力气抓商贸。升级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编制商贸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两站商业圈和蚌医附院商业圈,超前谋划高铁站商业圈,推进长淮卫物流园和泗水苑物流产业园建设,加快汽车交易城建设步伐,稳步改造钢材市场、水果批发市场,不断提升商贸、酒店、餐饮、物流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完善土地、房产、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产权市场,促进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会计、评估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分工协作、相互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精心打造旅游产业。围绕“融入龙湖,体验风情,追寻历史,感受新区”主题,以东西芦山核心景区为基础,强力推进***湖南岸水乡旅游观光、东西芦山洪山农业、休闲观光、蚂蚁山生态旅游等一批旅游项目,继续抓好红塔旅游度假村、玉金香宾馆等一批星级宾馆建设,大禹、大明、楚汉文化,交融淮河山水风情,着力打造珠城东部旅游圈。

(五)调优做强,多轮驱动,毫不放松抓农业。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蔬菜、花卉、林果等生态高效农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群和块状经济;大力发展高效养殖业,围绕生猪、奶牛、蛋鸡、水产品,新建一批生态型、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品牌产品创建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主攻产业龙头企业,年内力争新上投入两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个。坚持外输内转创业并举,积极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逐步实现“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力争全年培育创业之星50名,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农民创业项目100个。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全面完成xx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续建工程,逐步完善水利、道路、电力等配套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强突重推,全面提速,凝心聚力抓城建。突出旧城改造。把旧城改造与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以及商业布局改造有机结合,强力撬动,着力推进纺机厂等棚户区改造项目,稳妥实施马村、幸福村 等“城中村”改造工程。强化城市管理。围绕创建“文明城区”, 继续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突出重点区域,突出重点时段,突出交通秩序、经营秩序、环境保洁、违章搭建专项整治;实行“捆绑式”“精细化”管理,落实街镇与区直部门的共同责任,逐步完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村镇建设。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力推进成村庄整治,着力引导村民住房建设逐步向城区、集镇、聚居点集中,实施“千户万亩”工程,规划建设1000户以上聚居点5个,完成土地整理10000亩;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推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努力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继续保持土地执法高压态势,努力实现土地动态平衡。打造“生态城区”。围绕创建“园林城区”,按照“控建增绿”、“拆墙透绿”要求,结合旧城改造,进一步抓好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游园绿地、广场绿地建设,重点谋划“八一”河滨公园项目;继续加强污染减排工作,落实污染减排项目,加大污染减排投入,集中力量整治重污染行业,确保污染物总量减排、达标排放,扎实推进环境优美村镇和绿色社区创建工作,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七)开源节留,强化管理,确保财政收入上台阶。以新兴财源建设和税源大户培植为重点,坚持收入征管与控制支出并举,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加强税源培植。强力推进工业经济、项目建设、城市开发等重点工作,全力构筑相对稳定的多元化财源体系;加大财政扶持,兑现激励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激发全民创业,以的经济发展新亮点,拉动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可用财力的稳定提高。加强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企业、重点纳税大户的税收征管,突出抓好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有效监控,组织开展建筑施工、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等重点税源专项检查,加强起征点以下个体工商户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加强支出管理。按照“分配科学、支出合理、管理严格、监督有力”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认真开展“收支两条线”专项检查,全面清理取缔“小金库”,规范资金管理;强化财政监督,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和绩效评价相结合的监控机制;严肃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八)统筹协调,倾注民生,确保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促进就业机制,积极实施“创业促就业”工程,促进城镇居民、被征地农民就业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并举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困难企业欠缴养老保险金工作核销工作;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稳步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行廉租房制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切实关心五保、残疾等弱势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矛盾纠纷预防排查、依法调处机制,高度关注和有效防范企业破产、逃薪欠薪、征地拆迁、农村土地纠纷等各种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理涉法涉诉案件,坚持依法处置、坚决打击非法缠访、闹仿、越级访事件,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城区”建设,健全综合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公安系统“三项建设”,全面提升平安创建工作整体水平。统筹发展各项事业。积极推进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大力 推进素质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保障和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加强文化体育建设,重点抓好区文化馆图书馆改扩建、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农民健身工程示范点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逐步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突出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治理人口性别比问题,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隐患排查整改,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认真做好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巩固提高双拥创建成果。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外事、统计、档案、人防、应急等工作,支持驻区单位以及人民团体充分履行职能,共同推进“和谐***湖区”建设。

(九)提升水平,务实高效,努力打造科学发展政府。加强效能建设,切实解决条块分割、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创优环境和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决策效果评估制度,使决策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利益;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凝聚各界合力。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思敢想、敢试敢闯、敢作敢为,善于用开放的意识正视存在差距,用超前的理念研究争先思路,用创新的办法落实发展举措,努力营造善创新,想实招、鼓实劲、求实效的工作氛围。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过程监督,努力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

2010年农业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安排


我县今年的农业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农业发展要求,狠抓了各项发展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的组织和落实,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促进了大旱之年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划上了圆满的句号。2010年全县预计实现粮食总产9093.4万公斤(科技数,下同),比上年增99.4万公斤,增长1.1%;水产品总产量105万公斤,比上年增4.8万公斤,增长4.8%;农村劳务总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0.32亿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2305元,比上年增242元,增长11.7%。现就我县今年及十一五期间的农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把抓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保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把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促进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主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出率;通过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种植、农作物间混套种、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病虫综合防治等先进增产科技措施的推广和运用,提高群众生产技能和水平;通过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品种调优,提升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益;通过组织抓好抗灾、救灾、减灾和恢复生产等工作,有效避免或减少因灾损失。五年来,我县克服了冰冻雨雪、洪涝及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及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粮食连续增产,农业连获丰收的可喜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特别是今年,在遭受10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夏收农作物受灾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县委、政府确立的“小春损失大春补、大春不足晚秋补”的思路,全力抓好了农业抗旱救灾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水稻旱育秧、水改旱、地膜玉米、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粮食作物间套种等抗旱高产技术措施的大力开展和落实,确保了大灾之年实现粮食增产、农业丰收。

1、粮经作物生产。2010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64万亩,预计实现粮食总产9093万公斤、经作总产2753万公斤、蔬菜总产4715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1.14万亩、99.4万公斤、286.7万公斤和72.4万公斤。分别比2005年增4.13万亩、887.9万公斤、688.5万公斤和512.2万公斤,分别增长5.94%、10.82%、33.35%、12.19%,年均递增1.16%、2.07%、5.93%和2.33%。整个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8.6万亩,实现粮食总产43362万公斤、经作总产13073万公斤、蔬菜总产21987万公斤,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9.6万亩、3065.4万公斤、5108万公斤和960.2万公斤,分别增长5.77%,7.6%、64.13%和4.57%。

2、茶、桑、果。2010年全县茶、桑、果在地面积3.26万亩,实现总产量502.3万公斤,比上年增0.15万亩和21.3万公斤,分别增长4.8%和4.4%;比2005年增0.8万亩和76.8万公斤,增长32.5%和18.1%,年均递增5.79%和3.26%。

3、渔业。我县的渔业生产,主要以开展“稻渔工程”示范、名特优新水产品引进试验示范养殖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宜的渔业发展方式,实现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养殖水面2830亩,实施稻田养鱼4050亩,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050吨,比上年增48吨,增4.8%,比2005年增477吨,增长83.25%,年均递增12.88%,农民年人均水产品生产量从2005年的2.11公斤增至4.6公斤。5年来,全县累计开展水面养殖1.33万亩,累计实施稻田养鱼面积3.1万亩(其中稻鱼工程0.49万亩),共计实现水产品产量4200吨。目前,我县的日本锦鲤、南方大口鲶、美国叉尾鮰、日本罗氏沼虾等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已获得试验示范成功,开始向水产养殖户推广,水产品养殖种类逐年增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种植业和渔业总产值持续稳步增长,农民人均有粮和人均纯收入同时得以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种植业和渔业总产值达31700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量399公斤、人均纯收入2305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13016万元、36公斤和1134元,增长69.7%、10%和96.8%,年均递增11.2%、1.9%和14.5%。

(二)深入推进劳务活县战略,“培训、就业、维权、创业”四位一体的农村劳务就业模式初步形成,劳务经济成效明显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县进一步强化“劳务活县”战略,切实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外出就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维护力度,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的持续影响下,县委政府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通过内外结合,广开就业门路,逐步形成了“培训、就业、维权、创业”四位一体的劳务就业模式,保障了全县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面对今年的特大干旱,县委政府又确立的“家乡损失外乡补,农业损失务工补”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各项工作,认真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及创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0年,新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6万人,新增转移0.2万人,全县在外务工农民工累计达4.8万人,比上年增0.2万人,比2005年的3.53万人增1.27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13.79万人的34.8%,占富余劳动力5.72万人的83.9%。今年全县实现劳务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3200万元,增长16%,比2005年增1.24亿元,增长2.15倍,年均递增16.52%。5年来,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特别行动计划”等农村劳务培训输出项目,累计开展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及引导输出培训597期2.9万人,其中技能培训35期3435人,有组织输出劳务527批2.7万人,带动1.9人转移就业、700人返乡创业。

(三)扎实抓好农田、农经、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等各项强基工作,全县农业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农业科技及装备水平得以有效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及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增强

1、农田基本建设。2006年以来,共开展了4个冬春的农田基础建设工作。共实施完成了“**县5000亩高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县法古灌渠建设”、“**县法古村基本农田建设”、“**县3000亩、2500亩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基本口粮田建设”、及“新马街田冲,柏林白石岩、马蹄寨500亩的战恢基本农田建设”共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0.93万元,完成田间沟渠建设62条(段)52617米,完成投工16.47万外,累计项目受益面积13730亩,2010年的3000千亩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成功建设,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2、农村经济经营理。一是扎实抓好了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村容村貌整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经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5年来,累计完成投377万元,完成了38个农经建设项目的建设,有效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5年内共监督落实农民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畜牧支农补贴等各种支农惠农资金10386万元,都以一卡通的形式发到农民手中,没有发现截留挪用现象发生。同时抓好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村土地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等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未接到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规投诉案件。三是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共接到合同纠纷上报273起,调解成功数262起,调解成功率达96%。四是积极抓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工作。全县共完成69个村委会1752个村民小组的委托代理工作,共移交代管资金90.1万元、固定资产972.7万元、债权总额14.26万元、债务总额13.76万元。

3、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由于我县坡地多、平地少,农机事业发展相应缓慢。2006年以来,我县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的机遇,切实加大小型农机作业示范推广力度,扩大机耕机耙面积,5年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0万元,共引进推广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等3种适宜我县农机作业的新型农机具240台(套),各种加工机械46台(套)。今年全县共拥有各类农业机械53820台(套),其中拖拉机508台,农机总动力达9940万瓦特,比2005年增1706万瓦特,增20.7%。2010年农机作业面积达57066亩,比2005年净增42045亩,增长3.5倍。

4、种子管理及良种推广。五年来,全县共进行种子质量抽检和留样备查144个品种,检验样品144个,检验合格134个,对不合格品种已责令退回禁止销售,有效保障了生产安全;开展杂交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20组304个品种,杂交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21组388个品种,共筛选出适宜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26个,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了有效的良种贮备;推广杂交水稻种子234个品种21.9万亩,推广杂交玉米种子182个品种42.4万亩。2010年共完成杂交水稻种植4.6万亩,杂交玉米种植12.6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0.5万亩和3.5万亩。

5、植保植检。五年来,全县累计组织防治各种病虫草鼠害510.93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7062.85万公斤。其中今年共发生64.18万亩次,组织防治117.02万亩次,共计挽回产量损失1498.3万公斤。今年共深入田间开展病虫调查284人次,向上报送病虫信息208期,发布病虫情报13期260份,开展检查和备案水稻品种78个10.1万公斤、包谷品种90个20.6万公斤,进行农产品调运检疫46批615吨,实施茶园产地检疫3200亩。

6、土壤肥料。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共组织实施了3年度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其中:完成了省农业厅测土配方施肥项目19.5万亩,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92.49万亩。累计在全县9个乡镇70个村(居)委会3215户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野外调查和土样采集工作,开展样品测试2588个,建立农户施肥长期监测点27个,实施肥料效应田间试验62组,进行同田对照简比测产试验160组,发放施肥建议卡13.7万份。累计完成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大面积推广92.49万亩次,共实现节本增效5923.2万元。其中今年完成30.32万亩,亩比常规施肥少用化肥纯量5.1公斤、增产43.41公斤,亩节本增效81.8元,实现节本增效2481.4万元。

7、农业环境保护。十一五以来,累计进行农产品残留农药检测158期308个品种1859个样品,比十五期间增加检测样品1801个,市场样品检测合格率为97.8%,比十五期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其中今年共开展检测32期84品种605个样品,检测合格率99.5%,比2005年同期增检26期52个品种547个样品,合格率提高13.3个百分点。组织实施了**阳荷、**灯盏窝蜜桔地理标志登记申请,其中**阳荷已通过了农业部专家评审。进行了青龙山茶厂绿色食品及阳程食品厂无公害土鸡蛋的组织申报,目前,省、州相关部门已经对其进行了产地环评及样品抽检。抓好了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县农业污染源553户(其中种植业源449户,水产养殖业源31户,畜禽养殖业源73户)。进行了外来入侵生物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发现了外来入侵物种水花生、马缨丹、水葫芦等9个品种,累计发生面积5197公顷;发现野生植物资源有川桑、云南大百合、云南枸杞、野生金荞麦等11个品种,总分布面积746.9公顷。

8、农村能源及生物资源。五年来,农村源建设重点抓好了国债沼气项目的组织实施,共完成投资480万元,建设完成农村沼气池2800口,全县农村沼气用户达4.1万户,覆盖率达74.1%。生物资源上,围绕农、林、畜、渔、副及加工等,切实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力度,2010年已建立生产资源产业基地8.2万亩,实现生物资源总产值6.1亿元。

9、农业行政执法。一是加大各种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和依法经营意识;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农业执法大队,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三是切实加强国家禁用、限用等危险化学农用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强化宣传、指导和检查,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四是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无证经营农资等违法行为,共检查企业、个体农资经营户经营门点2512个(次),依法立案查处各类违法事件514件,取缔无证照经营农资门市6个,捣毁农资制假售假窝点53个,查获制假农资181.4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814万元,收缴“毒鼠强”等剧毒鼠药11万余克,收缴销毁假冒伪劣、过期失效农药22个品种1194公斤,查处假化肥31吨,查处退回未经登记公示种子6550公斤;五是是加强渔政执法工作,制定颁发了县域内主要河流河道管理规定,严厉查处炸鱼、电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共立案查处渔政案件35件,没收电鱼机34台,进行经济处罚8人,警告9人。使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县境内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10、挂钩扶贫和新农村建设。5年来,县农业部门认真抓好了挂钩扶贫点结对帮贫、新农村建设、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等帮扶工作。共为21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帮扶水泥2000余吨,支持资金70余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帮扶残疾人家庭和残疾儿童等累计帮扶资金5万余元;干部职工开展“爱心圆梦”、四川汶川大地震及抗灾救灾爱心捐款等累计达15万余元;开展抗旱救灾捐款9500元,向玉树灾区捐款2600元;帮扶鸡街王家塘村建设发展资金累计15万元。

11、科技推广体系及队伍建设。一是根据中央、省、州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先后完成了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种子管理工作站、茶叶工作站、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站、劳务输出局的职能划转和改革工作,并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乡镇农技站收归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结束了乡镇农技站“三权”下放长达十余年的管理体制。全县农业管理管理体制逐渐理顺,机构设置更为合理、工作职能职责更加明确,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保障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切实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提升科技人员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5年来,通过采取与省、州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委托培训等方式,全县农业系统共有97名科技人员通过不同渠道的学习取得了大专以上农业院校毕业文凭,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已达129人,占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了54.9个百分点。同时,认真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工作,共组织农业系列科技干部申报高、中、初级各级职务100人,取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22人,中级职务任职资格36人,初级职务任职资格48人。

二、主要经验及体会

回顾十五以来的农业工作,最主要的经验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政策是基础、领导是保障、科技是支撑、投入是关键。

(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促进全县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是自200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以6个一号文件,制定下发了关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不但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生产资料增资综合补贴及农机购置补贴等,还免除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极大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二是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时机,及时制定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组织领导全县各级各部门坚定不移地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切实调动全县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力的保障了农业的顺利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落实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农资增支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地膜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农业救灾恢复生产等各项资金补贴累计达7390.45万元。其中:种粮补贴、地膜补贴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资金574.82万元;油菜补贴46.62万元;种粮农民综合直补6629.0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0万元。

(二)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统一思想、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是推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始终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涉农部门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统一思想,增进共识,相互协作配合,为全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县县委政府每年年初均及时召开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及早研究部署农业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及其配套政策措施,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及各涉农部门,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明确,分工具体,上有人管,下有人抓。二是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督促指导农业生产,开展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三是县人民政府将粮食总产、农民人均纯收入,重点产业发展纳入每年的政府工作目标考核,有效的促进各项农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四是农业科技部门结合云岭先锋、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全县科技人员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结合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基层党风廉政试点等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健完善农业部门内部管理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民主决策、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和社会监督,有效保障和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切实强化农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将每年的重大农业生产目标、重点科技推广纳入科技人员岗位职责进行考核,任务到站,责任到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力强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是自去年开始,重点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玉米三大增产技术措施的推广运用,努力提高群众粮食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单产水平提高。今年共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6.6万亩;实施间套种样板6.4万亩,带动大面积生产19.5万亩;推广地膜玉米栽培4万亩。通过这三项重点科技项目的推广实施,共计增加粮食产量960万公斤,有效弥补夏粮因灾损失,保障了大灾之年粮食丰收。二是切实加大两杂良种推广、优化种植、规范化种植、病虫综防、科学施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十一项增产增收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累计推广达156万亩,比上年增9万亩,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全覆盖。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覆盖率分别达播种面积的76.5%和农民总户数的91.7%,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7.6和11.3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累计推广各种实用科技措施面积达670万亩次,比十五期间年增78万亩。三是切实加大粮油、经作、果蔬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力度,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2010年优质粮油面积达34万亩,占全年粮油种植面积58万亩的58.6%,比2005年增加9万亩,优质粮油种植比例比2005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优质经作及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比2005年增0.7万亩;优质水果面积6000亩,比2005年增1050亩。四是大力开展样板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实用科技措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今年全县共完成各类科技示范样板12400亩,比上年增1200亩,涉及冬农、大春两季的粮食、经济作物及水产养殖。十一五期间共举办科技示范6.15万亩,比十五期间多2.1万亩。通过科技示范样板的大面积、高质量举办,使无形的技术推广变成直观的现场,充分展示先进科技的增产增收效应,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引导农民自觉应用先进科技,有效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大面积生产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五是全面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接受科技、应用科技的能力。5年来,累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1676期13万人次。其中:举办“绿证”培训班1063个,培训人数7480人次,颁发“绿证”2611份;开展新型农民培训4个年度,完成农村实用技术4096人,已毕业3120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97期2.9万人。

(四)积极争取和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是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关键

我县财困民穷,自身投入发展能力极其有限,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及省、州的政策性资金投入,是我县农业能否持续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县农业部门积极主动向农业部、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等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到各种农业发展建设项目150余个,涉及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农村能源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冬季农业开发、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村容村貌整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等各个方面,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3100万余元。通过项目资金的投入建设和实施带动,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有力推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群众经济增收,为积极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我县耕地总量不足且零星破碎,局部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之每年不断出现的干旱、洪涝、和冷冻等自然灾害,给全县粮食增产、农业丰收带来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二)认识不一,相关产业发展进展缓慢。各乡(镇)、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不一,重视程度各异,缺乏统一、明确、持久和长远的共识,相关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完善、不到位,产业发展零星、分散、参差不齐、进展缓慢,如蚕桑、水果、蔬菜等。

(三)农业生产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结构调整难以取得新突破,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由于我县农业生产上客观存在自然环境劣势,耕地流转和利用规模化程度低,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散、乱、杂”的现象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难以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

(四)科技推广经费匮乏,农业科技推广的转化率和贡献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不足,一些必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受到限制,导致科技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有效挖掘,科技推广的成效未得以充分显现,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五)生产资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一直较高,且稳定性差,农户必要的生产资料投入受到制约,加之农村中科技知识、栽培管理技能较高的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跟不上,造成农业生产和科技措施推广的落实难度大大增加。

四、2011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州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立足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政策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全县农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4万亩,比上年增0.36万亩,增0.5%,其中:粮豆作物播种面积54.5万亩,实现粮食总产9200万公斤,比上年增107万公斤,增1.2%;计划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万亩(含蔬菜),比上年扩大0.49万亩。渔业养殖面积3200亩,实现水产品产量110万公斤,比上年增5万公斤,增4.8%。全县实现种植业、渔业总产值35500万元,比上年增3800万元,增12%。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实现有组织输出3000人,全县全年在外务工民工达5万人,比上年增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1800万元,增7.8%。计划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比上年增275元,增12%;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3公斤,比上年增4公斤,增1%。与此同时,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提高,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安全及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技术装备得到较大提高,农业内部结构更趋于优化,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农村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三)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

1、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是2011年农业工作的重点。要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要适度扩大全县农作物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大力推广旱地作物间作、套种栽培技术措施,加大小春和冬季农业开发,提高耕地利用率。二是加大“两杂”良种推广力度,提高“两杂”良种覆盖率。在抓好坝区巩固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边远山区特别是石山区的推广种植力度,石山区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在上年基础上扩大1.5万亩。三是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认真落实抗灾减灾工作措施,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降低粮食因灾损失。四是根据省、州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要求,狠抓水稻、玉米高产创建及农作物间、套种工作,促进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

2、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政策

进一步扎实抓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和组织实施,确保农民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畜牧支农补贴、种粮补贴、小麦其它各农作物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促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抓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认真抓好商品蔬菜、优质油菜、优质水果、优质粮豆、茶叶生产、名特优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群众经济增收。

4、全面抓好农业发展项目建设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基础

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项目建设投入的良好政策机遇,认真研究国家、省、州的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充分挖掘我县农业发展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做好各类项目规划和储备,及时编制上报适宜的产业发展项目,做好项目申报的上下通联工作,提高项目获批率,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投入我县农业发展。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制定完善种植业、渔业养殖无公害技术措施,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监管,严把化学投入品的污染关口,加强“三品”申报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提高我县农产品进入市场、占有市场的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逐步提高我县农产品检测能力和水平。

6、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以实施农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组织化生产经营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如优质小杂豆、优质稻、优质水果、蔬菜等,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协调引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行订单生产,逐步引导建立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或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依法加大农村耕地流转程度,提高现有耕地的规模利用,建立多种形式并存,利益连接紧密的新型产销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进程。

7、强化农机监理工作,加大农机技术推广,推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责任思想,认真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职责,切实抓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确保全县农机“挂牌率、检验率和持证率”达95%以上,确保农机安全事故指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二是结合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的使用,认真做好适宜我县山区农机作业的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做好群众对农机产品质量的举报投诉,积极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减轻生产劳动强度。

8、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就业工作,扩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要求,一是依托县职中、农广校、农机推广站等职业技术培训力量,积极开展各种实用技能培训、宣传引导、组织对接等措施,提高务工人员谋职、就业能力,扩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二是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组织、引导返乡农民工在州、县等周边地区进行“家门口”务工,让农民工“出工厂、上工地”,参与乡村公路、安全饮水、水库除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实现劳动力转移途径多元化;三是充分利用政府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贴息贷款、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条件,鼓励农民工利用自身积累的技能、资金进行创业,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和特色种养殖业,带动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四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建设、劳务输出、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农业教育和科技培训工作,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充分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新科技的转化应用。

9、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工作,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能力

通过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和案件办理质量,切实改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兼职杂乱、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执法不规范、案件执行力低、履行执法主体不够到位的现象,使全县农业行政执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农进程。


"农业工作总结范文"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