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十一篇。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最新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十一篇,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1】
《十月围城》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岂丐,车夫,学生,赌徒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1906年。清末。正是清廷疯狂暗杀“革命党”的黑暗年代。10月15日。革命领袖孙中山决定冒险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则与十三省革命代表见面会谈。清廷将军阎孝国买通香港警察,在全港织起了一张“刺孙”的天罗地网。而“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作为革命党人,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保卫孙中山的任务……
影片为我们展示了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画面。我非常喜欢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李玉堂发抖的手,李重光大义凛然背后对死亡的恐惧。陈少白不畏生死,但对重光的疼爱和重视,阿四阿红的纯粹还有众多不知名的小人物的牺牲,为我们展示了精神上无限强大的力量这是最感染我的地方。
李玉堂的表演很精采,我很喜欢这个人物形象。他虽然是个商人,但他却是个爱国的商人。他在封了报馆后,仍坚定的要求把孙中山回国的消息宣传出去。他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他四十岁时生的独生子。他爱自己的儿子,不愿让他卷入政治旋涡中来,希望他专心读书,光宗耀祖。然而,当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安危面临选择时,他选择了舍弃,舍弃自己的儿子,为了民族的大业。
李重光这个人物形象我也很喜欢。他是李玉堂的儿子,是李玉堂在40岁时生下的儿子,17岁,受陈少白影响极深,虽然仍有着年轻的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当孙中山的替身时,面对警察的追捕,他对车夫说:原来我活了17年,就是等这一个小时。他还说:我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
影片中的阿四和阿纯这一对有情人,打算在完成保护孙中山的任务后结合。可是,阿四没有回来。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革命献出了他们保贵的生命。我们这样和平的环境,是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啊!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遗志,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2】
十月围城描述的是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十三省代表策划起义的前后4天多时刻里所发生的事,里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为了革命而发奋,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无论何人,不计后果,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乃至牺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何为革命“欲求礼貌之愉悦,不得不经礼貌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觉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护,牺牲了性命换来了起义的成功,换来了革命的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钦佩,他本能够不参与其中,可他为了兄弟姐妹,为了救国,他从最初的捐款到最后的亲身犯险,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连他的儿子最终也在这场营救行动中牺牲了,虽然他幸运的存活了,可丧子之痛对于他来说或许更加令他痛苦吧。不仅仅他一个,许多小人物也使我动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个好赌成性的废人,能够为了女儿毅然决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犹豫,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或许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这样做能够换来女儿的愉悦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实,想想为什么要革命,就是为了后代的愉悦生活,使后代能够不用受到战争的痛苦,使后代能够不用被封建主义束缚,使后代能够不用受列强侵略。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为了后代,为了明天的中国而奋斗而牺牲!
不仅仅如此,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李宇春饰演的戏班遗孤,还有那个大个子,都为了拖延时刻,最终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孙中山先生的好处有多重大,可他为了报答老板的恩,救少爷的命,他奄奄一息时仍不放手,直到被胡军饰演的清朝走狗扭断脖子,他第二天就能够和心爱的照相馆馆主的女儿结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韵饰演的馆主的女儿,恰似阴霾天空中的一丝阳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征了期望,她是识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经了解了行动的危险性,可她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阻止阿四,而是对他微微一笑,给他鼓励。曾志伟饰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帮忙他们。队伍也由一开始的庞大逐渐缩小,很多人都被害。但陈少白说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牺牲的。”看着一个个的伙伴倒地,没人心中好受得,但为了完成使命,幸存的人们务必咬紧牙关的抵抗下去。革命的过程是残酷的,欲求礼貌的过程是痛苦的,这影片的深刻好处不在于打斗有多精彩,演员有多大牌,其本意是为了向那些默默无名为了革命奉献的革命者致敬,也让咱们这种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先辈们的发奋和牺牲,也了解和平愉悦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着这些人的无私的发奋和牺牲才换来了中国的未来,他们推翻两千多年的
封建专制统治,是一大壮举,咱们不管之后的袁世凯窃国,不管革命没有反帝的不彻底,起码他们此刻的发奋是个好的开头,暂时挽救了中国,他们的发奋和牺牲是没有白费的,想想若我处于当时动荡局势,会不会挺身救国呢,会不会有他们的勇气呢,他们可能只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摊贩,戏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的卑微和伟大相同!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给了咱们感动和敬佩,感动之余开始思考此刻的生活是否太过安逸,不用为生存奋斗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事事。这部片子在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震撼时也同时留给了咱们深沉的思考,一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答案绝对不是,那人生的真谛或许还需要咱们自我去思考和探索。而且咱们也应思考如何去守护前人拼死创造的这个和谐社会!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3】
革命必然有牺牲,只是不知道革命的结果是什么?
影片中所有的人都为了保护孙中山前仆后继,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维护的不是孙中山这个人,而是民主,他们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孙中山身上。感动的同时,又觉得悲伤,这样的牺牲,换来的却不是民主的国家。
胡军饰演的阎孝国无疑是剧中第一大坏蛋,但是他却不打他老师,只能说他是个可悲的愚忠的人。甄子丹饰演的沈重阳连自己的妻儿都照顾不了,只知道赌钱,他拼死保护李玉堂,是为了保护他女儿的爹。真是太可悲了。黎明饰演的乞丐刘郁白,为了一个女人,家破人亡,为革命牺牲这个结局倒叫他的存在有了一点意义。谢霆锋饰演的阿四,甚至可以说有点傻,却是非常的衷心,拼死也要保护少爷,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主人高兴。梁家辉饰演的陈少白,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一心想要革命,可是还真的是无钱也无力。王学圻饰演的商人李玉堂,起初一直申明只出钱不出力,帮助陈少白革命,却想要自己和家人置身事外。直到,他误以为陈少白被人害死,才出头去组织保护孙中山的活动。李玉堂一直不允许儿子参加革命。可惜,王柏杰饰演的少爷李重光一心想要参加革命,愿做孙中山的替身,最后更惨被阎孝国杀死。可怜李玉堂中年得子,却老年丧子。李宇春饰演的方红是任达华饰演的方天将军之女,在父亲及戏班被阎孝国手下杀害之后,她决定做父亲想做的事情,故加入保护孙中山的行列。巴特尔饰演卖臭豆腐的王复明,因为目睹李玉堂与探长史密夫对峙,而佩服李玉堂,故参加保护活动。曾志伟饰演的史密夫开始是外国人的走狗,最后却暗中帮助李玉堂等人。他也是个明哲保身的人,但仍未泯灭的爱国心促使他暗中帮助李玉堂。这些革命党为了保证孙中山可以顺利来港开会,安排李重光做孙中山的替身,前去探望孙老夫人,最终一一牺牲,仅留陈少白和李玉堂。过了明天,阿四就要娶阿纯了,方红就会带了方将军回老家,王复明就要回少林寺,过了明天,只要过了明天,可是,他们都没有明天了。
结尾的时候,李玉堂抱着李重光的尸体,埋怨他不老实待在家里,令人唏嘘不已。或许为了孙中山来港开会,就要牺牲这么多人的性命不值得,但是为了他们的梦想民主,他们全都心甘情愿。为了实现梦想,革命前辈前仆后继,明天也许是光明的。就为了这个希望,去努力吧。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4】
多年没看电影,今年一个月内看了两场。18号陪老婆看了《十月围城》。她是为了追某星,我是为了追老婆,顺便看看一群星。
情节很简单,清末孙中山要到香港筹划起义,与各地代表会商两小时。在这两小时之内,清政府要不惜手段铲除异党,而革命党人自然要不惜一切保护孙的安全,保证会谈成功。这是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线索,而故事情节是展现在这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事件、大舞台中,或主动或无意甚至被迫卷进这次刺杀和保护行动中的那些小人物的命运。
看完感觉不错,竟然中间有几次掉泪。
即使经过十几年教导,香港电影还是能坚持一些东西。首先是真实。革命是怎么回事,参加革命的人是怎么回事?我们被灌输的概念就是胸怀革命者,或慨然赴死,或百折不回。《十月围城》摄制组毕竟不属文化部直管,就没有这样理想化、神圣化,参加到保卫孙中山行动中的人,除报社社长和少爷外,其他大多不知所保何人,所保为何,有人是感兴趣,有人是为了承诺,有人为了感恩,有人根本不情愿,只是为了义气。
其次是真情。原本认为是部打斗暴力的商业片,但未料到竟是一部情感戏,且让人情不自禁。我感慨最多的是,阿四的命运。一个年轻,热情,善良的车夫、仆人,第二天就要和自己心爱的阿纯姑娘定亲。他还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一个必死的结局,在死亡来临之前的大多时间里,他仍能微笑着想象明天和心上人相聚的美景,当他知道死亡危险后,当他知道明天那个几乎就是现实的美梦可能要破灭了,他退缩了,害怕了,但对少爷的忠诚,对老爷的感恩,又使他无法选择逃跑,最终他还是拉起了黄包车。这时,他虽还是跑着,但是绝望、痛苦的,甚至是麻木的,泪水在阿纯的模糊身影中流淌。从悲剧意义上讲,阿四的遭遇是最打动我的。从他知道明天就可跟阿纯订婚后,他就觉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他每一次开心的微笑都让我心里发痛。当他流泪时,我已经流泪多时了。革命是残酷的,破坏性的,阿四的命运是最好的证明。
还有,沈重阳,一个感觉被周围人鄙视、被亲人背叛的人,每天沉溺赌博,穷困潦倒。当知道当年爱人离开自己的真正原因,当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女儿时,对亲情、生活的渴望、热爱爆发了,他拼命追上黄包车,看到那个如葱般粉嫩可爱的孩子,知道这是自己的骨肉时,他难以控制地咧嘴大哭起来。一个饱经屈辱苦难的男人,放声大哭,这种激动、宣泄的感染力是无法抵挡的。
看惯了那些高大全的革命形象,已对革命有所抵触,但看《十月围城》,反倒对革命有了新的认识。片中被保护者孙中山,穿插出现三四次,都是从容、淡定,一副领袖风范。当街头上为了他血肉横飞时,他如读散文般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革命。当时就想:如果象阿四、沈重阳、王复明这些小人物死后知道,他们竟然参与了一次可能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行动,他们的牺牲竟然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做出了帮助,他们肯定会高兴些,虽然可能不全懂这里的意义。
这部片子如同所有引进片子一样有一些漏洞,这都拜那帮不懂装懂,装很懂的混账,拿剪刀剪出来的。但总体觉得,这是华语电影难得的一部主旋律片子,导演、编剧的努力值得尊重、支持。
另外记载一下,自从张大导演导出《三枪》,我这位铁杆影迷彻底失望了。我没看这部片子,根本就不想看,原因就是,张艺谋竟然欣赏小沈阳,或者竟然想到利用小沈阳拉票房,那我的品位或者眼光实在是跟不上他了。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5】
《十月围城》是2010年的贺岁电影。刚刚又回味了变,感触颇多。中国的电影都没有什么技术上的突破,没有什么精彩的画面。没有像国外好莱坞科幻片那样的特技和美轮美奂的画面。因此没有什么视觉性的冲击。但凡是中国的电影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画面表现主题。这点来说是比西方的片子深些,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
西方的大片与中国的片子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后者没有视觉上的冲击。但凡是中国认为自己拍摄的电影,主题好就是成功的,所以很多人把两种电影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对的。虽然我认为中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画面的美吧。 不过也不能怪中国,西方的好莱坞都是卖座大片,卖座的当然要把这些东西做的漂亮些。而中国,如果拍失败了怎么卖座啊?唉,拍一部卖座片其实很简单,拍部艺术片很难,而拍部卖座的艺术片其实更难。
犹记得《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些灿烂的菊花,可那不是特技。顶多是和西方的影片学了个场面奇异这个视点。中国的科技水平,思想上的空洞。太过于普遍化。
我这想说,我写的东西不是影评,只是这部电影我学得到的一些东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期是很乱的社会。各民主党派,朝廷中的人纷纷自成一派。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个是这段时期。革命无非是两种,打和思想上的文斗。
清朝派遣留学生,可回来的又分为两派。一个是清政府的忠实走狗,属于阎国孝那一行列,认为洋人的东西都是侵略得来的,不足以学习。因此想除掉革命党。正如他的老师陈少白给他的评价“功课优秀,思想愚蠢”。现实中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人,一味的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东西都学好了就万事OK,不想怎么来看看这个现实。直到他死,他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顽固的保守派,是根本无法改变的。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发生这种事,也不要妄想去改变他们的惯性思维了,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不值得。
一个是李重光,被耶鲁大学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义无反顾的回国,参加革命,作为学生的这一先驱力量参加革命。尽管他是商人世家(当时中国的商人都认为自己与国家的命运无关)。但是他仍然不听父亲和车夫朋友的劝阻,参加革命。作为孙中山的替身混淆清政府乌合之众的视听。他最后在车里笑了,那放肆的大笑,那是死如归的笑容,没有丝毫的胆怯。我想他是释然了。孙中山的思想传播了,他的任务完成了。必须要有人流血牺牲才会有革命。他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还记得车夫劝他不要去的时候,他说17年就是为了这么一瞬。
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赌徒,我忘记他的名字了。他本身扬言谁给他钱他就给谁卖命。然而他为了自己的女儿牺牲了。他没有什么思想,属于人民群众中的麻木派别吧。只为了儿女私情。也是,一个赌徒能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和思想?还有方红,本身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因为想要为父亲报仇加入革命。导演陈德森,在众多的派别中安排了这一麻木跟随派,确实很成功,手法很是高明。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陈少白的懦弱,胆小。呵呵,如果是高中的时候出现这部影片我想我的历史关于这段时期各派的特点就不用背了。陈少白一直追随,但是没有丝毫担当。他只是一个教书匠,他怕血,懦弱胆怯。中国当时的革命派不就是这个特点么?可是到最后他害怕的开枪打死阎国孝,影片中不乏他颤抖的背影,哆嗦的四肢。没办法,他也知道,革命必有流血。对他的评价我是很难取舍的。
陈德森这部影片真的很棒。唉,成大事者必须不拘小节,这是我的深刻感受。面对很多不如意的东西只能牺牲某些东西来换取。但是现在已经不是战乱时期了。
未来的路还是很渺茫,心里有很多计划,只能一步步实现。可是未来是个未知数,没想过以后会怎样。理想赶不上现实,计划也没有变化快。只能一步步的实现计划,一步步的揭开接下的任务。但是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刻的教育。还是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人生在演戏剧,还是戏剧再演人生?只可惜,生活永远没有戏剧里的那美好结局。
探索,我还在探索中。幸好我还有时间来探索。匆匆的时间,真的太快了。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6】
这是一群义士。义士和英雄不一样,他们都是平凡人,不会被无端拔高;他们对善恶的区分只局限于自我生活的圈子,而不会像英雄那样有家国情怀;他们之因此为义士,乃是义字当头;他们中有戏班主、赌徒、乞丐、车夫、商人、小贩,为保护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奋不顾身,当他们一个个在荧幕上倒下,摧枯拉朽般让我的情绪决堤,我确定了人生最伤感的事不是生离,而是死别。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我脸上一向是湿的,我自认对煽-情有免疫力,因此我肯定的说,《十月围城》不煽情,不矫情,很硬朗,有风骨。
有兄弟姐妹看过片子后评价为“十年最佳”,即便把范围缩小到港产片,回顾这十年也得一阵子,更何况,肯定一部电影,不是否定其他电影,因此这句话我不认可,但如果在后面加上“之一”二字,绝不为过。香港电影的颓势和减产已经持续多年,小弟所在的“香港制造”群,大家每一天都在咒骂,骂导演、骂编剧、骂演员,实际上在漫天的骂声里更多的是对当下港产电影的恨铁不成钢和对繁荣时期的无限怀念。陈可辛拍完《十月围城》在受访时提到“香港精-神”,说这种-精神在此刻的电影人和电影里很难找得到。回味一下确实是这样,如今在荧幕上看到的香港电影以古装动作片、时装枪战片居多,加上越来越多的合拍片,电影里的港味儿、香港人的乐观-自信、不屈不挠等等细枝末节的东西,都很难找得到了,用时髦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杯具。电影投资越来越大,资料越来越空洞,镜头越-来越潦草,甚至于合拍片制度诞生以后,某些导演忘了该怎样拍电影,忘了自我曾拍过那么好的片子。而今期望能够借《十月围城》,让香港电影重新振作起来,也作为其他导演日后拍片的标杆。
《十月围城》的好,不在于它有多大投资、重建百年前的中环等等宣传噱-头;也不在于它有多少张明星脸——实际上他们在影片中看起来并不体面;首先在于它有一个好剧本。140分钟的电影,先文后武,文有因,打有果,置身片中的演员,处处是戏,尽管前面60多分钟的文戏稍长了点,却也让观众能够对演员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另外在故事的大框架内,丝毫不显拖沓,而紧跟后面近一半的动作戏,更是让人叫绝,鉴于人物设置的关联,演员在动作上并不像传统功夫片那样有套路可循,更接近于市井厮打,却也拳拳到肉,惨烈程度让人触目惊心,更结合了舍生取义的精-神,大大增强了感染力。其次在于有一个十分强悍的制作班底,陈可辛、陈德森、黄岳泰、麦国强、董玮……如果这部片子要是给冯小宁拍,就是主旋律,给马楚成拍一准儿成煽-情片。影片的主干为众义士在一小时里保护孙中山先生无虞,一不留意就会落入形而上或煽-情的俗-套,好在这些影片都避免了,陈可辛在影片的基调上尽可-能的压低,没有太多家国情怀,更多的是对兄弟姐妹、对知遇之恩的义气,义,是港产片最钟爱的一个主题。因此屏幕上出现的一个个人物大多都是身份卑贱的,但是文戏的有力铺排让他们显得如此崇高,每一个人的死去都让人动容。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还有就是在演员的表现上。从任达华到李宇春,PRO的、不PRO的,都尽了最大发奋,这能看得出来,没有一个镜头是随意的,没有一个表情是敷衍的。王学圻饰演的商人,主角上的讨巧让他成为了影片的最大亮点,商人的威严、对革命的懵懂、对兄弟姐妹的侠义,在陈少白被抓前后的判若两人,都被他演绎的出神入化。甄子丹说他等这部片子等了十年,咱们也能看到他在影片里的忘我表演,在演技上确实更上一层楼。影片除了在场景上做足文章和全明星阵容以外,看不到任何大片的范儿,和武林高手总钟爱隐于世外一样,《十月围城》不需要更多奢华的东西来壮胆儿最新十月围城观后感读后感。无论在服装、色-彩还是特效上,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正是这样,方显佳片本-色!
江城子在那里就不做剧透了,这段时刻发现一个很搞笑的现象,同期上映的三枪有褒有贬,正反双方吵的热火朝天,而《十月围城》在上映前的几场点映过后,多位知名的影评老师都不吝盛赞,这很值得玩味,在我看来,真正的好电影会打动每一个人,这样的片子,是不会有争议-的。从技术层面上说,《十月围城》已经堪称十全十美了。最大的亮点是老中青演员的卖力演-出毫无疑问,年底的贺岁阵容,全年的电影排行,《十月围城》成为最后出来的压轴好戏,202019年末最后登场的戏王之王,《十月围城》一出,豪情义气万千,家国精-魂冲天,试问谁与争锋,霸主相尽露无限。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7】
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拍摄的电影《十月围城》,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首先,就电影本身来讲,剪辑配乐及演员的表演功力都相当不错。
从配乐方面讲,这部电影的配乐采用的事既悲壮又凄美的旋律,旋律多变,但又很恰好地配合上了画面上的故事情节,让观众随着影片悲伤欢喜,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那惊心动魄紧张凄美悲壮的“护孙”行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在精疲力竭即将丧命的时候,影片没有采用任何配乐,只是有那凝重困难断断续续的呼吸声来烘托故事情节、人物状况。这种处理效果能够打动观众,再好的配乐也终是比不得那垂死时的呼吸喘气声来的感人、打动人心。
从剪辑方面讲,这部影片的剪辑也很成功,武打场面和追踪场面都很扣人心弦,最精彩的两场莫过于由黎明扮演的刘郁白大战数十名清兵及由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大战清廷高手的打戏。黎明扮演的刘郁白在大战数十名清兵的时候,我们不是看武打场面得知战斗惨烈的,而是由屋内李少白等人的纠结担心伤痛,屋外刘郁白叫声惨烈,衣服被拉扯地七零八落、东鳞西爪这正侧两方面的拍摄手法得知的,这种手法将刘郁白这位小人物的英勇顽强淋漓尽致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而沈重阳大战清廷高手则更多地是从正面拍摄,武术的一招一式都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为沈重阳捏了把汗、揪了一次心。
从演员的表演上看,我不得不对老演员生出佩服之情,我很喜欢白学析和梁家辉他们二人的表演,白学析扮演的李玉堂和梁家辉扮演的李少白形象丰满、表演生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地恰如其分。同时我佩服吴军和谢霆锋的表演,吴军扮演的是分不清是非只知愚忠清廷的闻孝国,即把他的凶狠表现出来了,同时也把这个人物愚忠的可悲表现出来了,看后是对他既恨有同情。而谢霆锋扮演的阿四,既有小人物身上的不足,但更多地史闪着熠熠发光的优点,他心里想着地史娶阿纯,报答主人李玉堂的恩情,也对少爷李重光有着兄弟般地照顾,他为少爷李重光挡下那一烟杆,后脑勺留下的是鲜血,那何尝不是铁证如山的兄弟情啊!但我对李宇春的表演就不那么认同了,说不是为什么,总感觉她的表演欠缺点什么,也许是她第一部作品的缘故,难免有些生涩稚嫩。
其次,我想谈谈我对影片名字的解读。我认为这部影片“十月围城”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由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组成的阻挡清廷刺杀孙中山的安全围城,他们甚至不知革命为何物,但依旧愿意以血肉之躯当围城的墙砖,将孙中山隔离在危险之外。法国拿破仑的凯旋门早已扬名全球,但“围城”可曾被人记得?胜利的将士可以享受来之不易的名利,可谁曾记得那些在炮火中失去生命的普通人民大众呢!他们是围城,身先士卒的是他们啊。他们最先被敌人的炮火击倒,只为了守着城内人的安全与城内即将升起的希望和曙光。那些不知名的士兵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他们,可有什么来纪念那些在茫茫人海中难觅踪迹的壮士英豪,为王复明、方红、刘郁白、沈重阳、李重光、阿四等一大群的壮士奏一曲赞歌呢!《十月围城》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大众的奉献牺牲,并把普通大众当成影片的主角,我们应该会对孙中山几乎没露脸感到奇怪,但我们应该说这正是导演的良苦用心所致,这样处理更能让观众体会到“人们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吧!第二层则是颂扬那些普通大众冲出心里的围城。王复明、方红、刘郁白、沈重阳、阿四等都不是完人,他们有着囿于他们生活状况的种种缺点。王复明是从少林寺出逃的和尚,方红一心只想着过安定的日子,刘郁白为了一个父亲的女人气死自己的老父,也逼得他爱的女人自尽,沈重阳是一个赌徒,最后也把妻女赔了进去,阿四是一个带着传统色彩的男人,他的心中只有娶妻生儿、报答主人的观念。但最后他们都为“护孙”行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保全了孙中山,这是一种冲出围城的高尚的行为啊!而另外一种人则是很可悲,他们囚禁在自己的狭小固有的围城里,如闻孝国,他不是一个贪求荣华富贵的人,他想报国,但由于他思想的局限,他只懂如“义和团”般地誓死效忠清廷,他不相信革命,极力扼杀革命,当他自以为杀死孙中山却要毙命的时候,他最后的一句话是“学生我以报国恩了”,令人可恨又可悯!
最后,我对一个场面特别印象深刻,那就是当李玉堂抱着李重光的尸体时,他说的那句话“重光,我说了这两天不安全,你怎么还不听话呢!”,然后是李玉堂那悲凉的哭泣声,看到这一幕,我很心酸,一位老来得子的父亲,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看似不相干却又让人心酸的话,言者无意,听者却是真真正正地感动了。李重光十七岁前都是害怕父亲的,但为了革命,他反抗父亲,跟父亲对着干,革命的火焰把他心中的那堵怯懦之墙焚毁了。也许他的父亲之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一是为他的死伤心,但更重要的是他为他儿子的大义勇敢骄傲啊!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8】
今天观看了《十月围城》,电影讲述了1920_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电影看,本人其实亦是电影俗人,一般情况下,先选择由群星大腕加盟的影片,于是,我无意遇到十月围城这部由众内陆、港台明星加盟演出的佳作,看后,感慨颇多,特向党组织汇报。
谈电影,首先要从剧情上着手,本剧前七十分钟都是文戏,其中大部分时间,用在刻画他们参与保卫孙中山的动机上:有的嗜赌成性,只要有钱什么都肯做;有的耽于儿女私情,沦为鸦片烟鬼;其余几位虽无恶癖,然而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升斗小民,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而由于各自的原因,他们均心甘情愿的加入了这场“二十四小时八壮士对抗五百杀手”的惨烈战争。而从全剧来看,它的高潮无疑是在它六十分钟的武戏部分。片中的奇人异士个个身怀绝技,每一场打斗都设计得各有特色。孙文初登岸的那一场最有奇趣,影片安排以一人坠楼为先声,清廷刺客动用弓弩、洋枪和炸药狙击孙文,而义士们则将人力车改装成“装甲车”,以米包掩护,以西瓜、花盆等武器还击,巴特尔用大掼篮的手法拔掉沿街二楼的一个个岗哨。可谓设计新颖,别出心裁。而当一个个义士因寡不敌众而相继抛头颅洒热血之时,更是撼动人心。
然而,真正令我感动的却不仅仅是它的感人剧情,更在于此部影片透射出的一丝不苟打造精品的诚意。首先在我们观看电影时,当八位烈士相继死去之时,屏幕上均会显示此角色的真实背景资料,这在众多华语影片中实为不多见。其次,我通过上网了解到,此影片在美工、服装以及道具等细节方面都有上佳表现。此外,据说,占地五个足球场之大的旧香港街区全是实景搭成,导演陈德森从各地搜罗了1000多张旧照片,才复原了上个世纪初的香港市容,其中的一桌一椅,摊贩店铺都真实可信,加上电脑特技做出的全景,为全片营造出了一个几可乱真的历史氛围。
总之,这部“二十四小时八壮士对抗五百杀手”的影片无论从剧情还是拍摄细节都可谓一流,让我在激烈澎湃的爱国情海中畅游的同时,又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中国电影事业在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汇报完毕,望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9】
俯仰之间,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那是革命与战争的五十年,无论是对于世界,抑或是对于中国。辛亥革命便是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的开始。一直以来,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总得到强烈的认可,无论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官方意识形态,抑或是社会上的普遍观点,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革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也为革命最后的功败垂成而扼腕叹息,叹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恨袁世凯盗窃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我们眼里,辛亥革命一直被视为一个点而不是一个过程。自辛亥革命后,标榜爱国、民主和正义的激进洪流便势不可挡,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它打开了关闭激进主义洪流的那扇门,但是每一次运动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之下却无足轻重,这其中也包括辛亥革命。
可以说以往的任何讲述革命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上面的主题,从而一直都充斥着强烈的正反对立,主旋律式的剧情,影视作品和政治教化和政治宣传合为一体。最近的《十月围城》毫无疑问有着传统的主旋律式的色彩,却也让我看到了少有的一抹亮色。
以往任何讲述革命或激进运动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赞美革命的,而且电影的视角无非都是集中在革命的领导人身上,少数伟人的英明决策和叱咤风云。但是《十月围城》的焦点是属于底层的平民,不是英明神武的伟人们,底层民众的选择和付出才是电影所关注的。正因为如此,革命的更多细节得以披露。生命的价值与革命是天平的两端,《十月围城》就是这部衡量的天平。 《十月围城》视角的转变提高了电影的可解读空间,革命主角从伟人到平民的转变,使我们能够更深的去了解什么是革命。革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群众运动,这是革命的主体。但革命的主体并非仅仅是无数个人简单的相加从而形成的集体运动,简单的个人不通过引导和组织,是不会形成集体力量的,因此对于革命主体的讨论,仅仅停留在无数个人这一现象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集体行为,这才是重点,而导致集体行动产生的力量,才是真正意义上革命的主体。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或许大家已经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有人早已给出了回答:因为政治上的正确,通俗的说就是:孙中山的暴力革命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符合时代潮流的。但是这个世界并非只是简单的按照政治标准而划分善恶,而把人民单一的归纳为某一群体也只是探讨问题上的偷懒,无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个现象。试问,他们都能理解革命的目的和他的纲领吗?《十月围城》中,沈重阳、伙夫阿四、小贩王复明、流浪汉刘郁白、被通缉的军人方天和他的女儿方红等人,他们都是因为理解了同盟会革命党人才选择了义举吗?正如后面一个情节所讲的:阿四告诉他的未婚妻阿纯,他明天要去保护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却不知道那个人究竟是谁,可见,政治上,他们都是政治上无知的普通人,在当时香港是如此,在中国大陆更是如此。单单是政治上的动员,是无法发动一场运动的,因而仅仅是政治上的正确性是无法成为革命的主体。
《十月围城》中的人物在诉求。通过诉求,我们往往能知道他们究竟为了什么。 曾经的将军方天,战争失败,清廷向联军妥协,方天由于协同义和团,因此被清廷通缉,逃亡香港,而方天的愿望便是以合法的身份回故乡。而当方天死后,方红的诉求则是为父报仇。小贩王复明,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但是他的正义感除了来自自己的感性判断之外,还有他对侠义人士的崇拜,愿意惟命是从。流浪汉刘郁白,他受到商人李玉堂的知遇之恩,愿意报答李玉堂。伙夫阿四,他的诉求就是——老板满意我就开心了,是一种很纯真的主仆之间的效忠纽带。沈重阳的愿望则是为自己以往的过失赎罪。
这些诉求,本质上都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但又都是乡土的,朴素的。虽然他们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都离不开我们的传统社会的情结。阿四对李玉堂的效忠不亚于臣民与皇帝的关系;王复明和刘郁白,则是一股强烈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息;方天和方红,表面上是恩怨情仇,实际上对故土的眷恋才是他们的最大的动力;沈重阳希望能够做会一个爸爸该做的事;甚至是维护清廷的阎孝国,恪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伦理,即使是面对陈少白这位他眼中的“叛党”、“敌人”,师恩的远远高于政治利益上的生死,让他放走了其关键作用的陈少白。这种乡土情结,这种传统观念,它们并非为了革命而生,然而在革命当头,它们确能够为革命凝聚力量,或者说革命党人利用了这股力量,而不是他们通过政治宣传而产生的群众依附,比起后面这股力量,前者不可谓不强大。所以传统观念才是革命的真正主体,是传统观念让他们做出了这番生与死的选择。
而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目标就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清廷,取消帝制,然后建立新政权之后进行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在陈少白和阎孝国之间的争论中,陈少白认为封建等级和封建等级最大的象征——帝制,是导致国家衰弱的原因。暂且不讨论这种结论是否正确,如果革命的目标就是要将封建秩序连根拔起,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长时间的混乱和痛苦(1911——1949)或许已经有了它的必然性。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哲学的悖论:上帝会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也搬动的石头吗?同样的悖论是,革命会为了它的宗旨而毁灭了自己吗?事实上,革命所针对的对象便是它自己,它的主体,它所要推翻的,恰恰是它赖以发动的价值观,根深蒂固的社会理念,帝制所要求的君君臣臣,恰恰是传统观念的一部分,伦理等级向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帝制的存废,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实上,上帝是聪明的,对于那个他是否能创造出他搬不动的石头,他没有给出回答,更不会去实践;而革命却往往是失去理智的,而更加可悲的是,革命的人却从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它一直到导演着一场自我毁灭的悲剧。这也就是革命所面临的最大悖论。
或许我们还可以说,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实现一个强国的梦想,这种梦想也能凝聚千千万万的人投身革命,但是我们不禁要反问如果说孙中山、陈少白他们胸怀强国的理想,那么清廷以及阎孝国就不是如此吗?以往的作品里以立场为界,立场让所谓的反派连诉求上都是投降卖国的,而《十月围城》却给了阎孝国很大的空间,他让我们看到事实上没有所谓的正和反,陈少白与阎孝国的争论或许事关生死,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只是在为如何能强国而争论而已。
电影的最后,孙中山道出:“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十月围城》已经让我们见证了一出革命的悲剧,这出悲剧不仅包括社会每个个体肉体上的毁灭,而且也包括他们精神世界的灭亡,革命的最大合理性仅仅在于它用教条宣扬着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合理的世界,而当血淋淋的过程摆在我们的面前,当革命的热月过后,是无秩序的混乱而不是无秩序的美好时,我们难道不应该质疑“文明之痛苦”的必要性吗?我们的社会为了激进运动已经牺牲太多太多,如果鲜血还不足以唤醒我们,那么嗜血的群众和鲁迅笔下麻木的国民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场革命,一场血泪,一场矛盾。革命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对世界新思想的吸收,我们否定着自己文化,又在肯定着正确文化中融入新的文化。这个过程必然是洒血洒泪的,但也是充满希望的。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10】
直到昨天晚上前,提起《十月围城》,一直感觉是导演为了拉动票房故雇佣了一"堆"演技高超的超级明星们在那儿卖弄才艺。而昨天晚上它改变了我的这个想法。
影视背景: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清朝末年,孙中山先生要来香港与13省的革命代表开会商讨武装起义大计,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反清运动,苟延残喘的满清**派出暗杀部队,要刺杀孙中山先生,而一群由社会小人物组成的仁人义士,为了不曾某面的中山先生,奋不顾身,不惜牺牲自己竭尽全力保护中山先生,浴血拼搏的故事。
演员表演:《十月围城》除了名字起的有点不相符外,总体来说可圈可点,尤其是演员的表演!甄子丹、王学圻、梁家辉不用说,他们都是老戏骨!
谢霆峰的演技真的越来越好了。表演很到位!赞一个!超乎我想像的是巴特尔和李宇春。
我相信陈可辛只是对他们的商业价值感兴趣。恐怕陈导自己也没想到这两个人这么聪明!李宇春相当适合这个角色,只是表演稍显青涩,但作为第一次演戏的人,且非科班出身,那是相当难得了。巴特尔就不用说了,居然连青涩也没有,活脱脱一个老演员的架式了!
遗憾的是范冰冰一如既往的做花瓶,她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扮演吧。而且个人觉得她还是太妖了,实在不适合扮演一个有情有义的女子。我不知道孙中山的男主角是张涵予,汗。。
让我落泪的情节:作为一位母亲,每当看到影视情节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欢离合的时候我都会不禁掉下眼泪。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
《十月围城》,打的是心口窝。让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现实中的我,如果我现在处于无饭可吃,无衣可穿的境地,也许我也会造反。清末民初,人们的生活一文不值,这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人们可以饿死,可以冻死,可以无缘无故地被恶霸和强盗杀害。历史的进步是有献血的。学会尊重和理解历史。感叹一句,珍惜美好的生活,稳定的家庭,我丈夫对我的爱,孩子对我的依恋。
生活是多少的美好。。
沈重阳和女儿依依不舍的情节,让我哭的一踏糊涂,沈重阳为了让自已的女儿知道他是他的爸爸,而答应妈妈保护她的继父李玉堂(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我高中的同学,他叫刘玉堂),小女孩是多么地乖巧,可爱,让人怜爱。在这动荡年代,这孩子又将何去何从呢?小演员演的不错,不知道叫啥名字?
女儿离开的时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后期与反清派的打斗中,布娃娃支撑着他,直到最后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把这个交给念慈"。沈重阳做了一件有尊严的事,阻止了阎孝国的进步,挽救了李玉堂的生命。
李崇光,他还是死了。当我父亲抱着他17岁的儿子时,我的精神底线被彻底打破了。之前李玉堂曾对儿子说:“这两天没事,就别出去了”,他不希望自已的儿子被卷进来。
但革命和亲情是矛盾的结合,电影已经到位。李玉堂多么希望儿子在这个时候不会死。这时他作为父母的自私之心。可惜他的儿子太年轻了,才17岁。
有一点让我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手里握着枪,不开枪呀?
总之影片拍的不错,国产片里算是出彩的了,推荐看。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篇11】
《十月围城》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和英**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看完之后感觉是部还算不错的**,一部革命题材的影片却用满屏的武打戏份充斥着,不知道这是一种独特的创新还是一种无奈的创新。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就像一个星团,这是它获得票房保证的一大卖点。回想起同样靠着众多明星支撑起的《开国大典》我却要喜欢《十月围城》得多。
先从演员说起,谢霆锋的演技让我感到诧异,在我眼里他不过是个偶像派而已,而这次却将“阿四”这个角色演得很到位,十足一副小跟班的样子,这点我很欣赏。黎明的扮相也让人大为惊叹,平日里光鲜亮丽的黎天王,一改往日的帅气扮演了一个十分落魄的乞丐,黑黑的脸颊,污浊的装扮,全然看不出他往日的靓丽。不过最后拿着铁扇出场装扮让我想起了“西门吹雪”郑伊健。
久违的林嘉欣也出现了。专业花瓶在这部电影中仍然扮演花瓶的角色。她和黎明的搭档不禁让人想起许多年前的香港电影。这是一幅多么罕见的画啊。甄子丹在过去颠覆了好人的形象,但他仍然专注于战斗,是以个看不见主角的英雄。
胡军的大反派是预料之中的,长那副模样演坏人也不稀奇,不过剧中角色对于朝廷的死忠还是让人佩服的。李宇春就不用多说了,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张涵予演的孙中山不能说成功也不能说失败,因为开场的神秘倒是给了人一个很大的惊喜,不过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却让人很无语,怎么听怎么像“谷子地”,不像孙中山的口吻。
看完整部电影后的感觉是,你可以看着人们一个个死去。虽然是以打戏为主,却也让我感动了好多次。不过在剧情上很多细节都过于牵强。
17岁的崇光作为家里的独子,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革命,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我不知道他有什么牺牲和觉悟,或者早熟?看到他面对死亡时的苦与笑,让人觉得很痛心也很佩服。重光的父亲李玉堂因最感儿子而跌倒的那一幕,着实让人很有感触,至今难忘。
看完后,我想,为了保护孙中山,死了那么多人,毁了那么多家庭。但是,为了革命,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人民的民主生活,应该死多少人?他们有的连尸首都不曾留下,更何谈名字被人民所记住。
而我们为何单单只祭拜着毛泽东,单单只留下他的尸首?我们知道有多少人为保护毛泽东而死吗?留了多少血?
盲目的****还能维持多久?
向千千万万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致敬,不管你们是否被铭记,不管你们是否被崇拜,我们都应该向你们致敬!
dg15.com精选阅读
十月围城观后感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月围城观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1
《十月围城》观后感范文
《十月围城》这个电影,群星荟萃。影片中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但是我觉得这部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是影片中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国人士通过他们最最朴实的行为所表现爱国精神的情节,
影片《十月围城》中描写的是在清朝末年,政府比较弱势和胆小,外强入侵,导致民不聊生,一批爱国之士希望能够推翻封建落后的制度,建立明主的法度而发起的一场改革。
在影片《十月围城》中,孙先生将于1906年10月15号抵达香港,和来着中国各地的革命人士召开一次秘密会议。这次的会议的目的是要将全国各地的革命人士聚集在一起,将全国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而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这些社会上最普通的人自愿的参加保护孙中山先生的故事。这次的影片跟以往的影片有所不同,并没有刻意的去描述伟大的人物,而是以看似最简单最朴实的方法去描写普通的人。
《十月围城》整部戏以“家国情怀”做文章,最好的篇幅都在孙文到港的前三天,一方是清廷鹰犬磨刀霍霍,一方是革命党人紧张应对,各路人马交替登场,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可谓剧力万钧,为随后的“六十分钟”连场恶战做足铺垫。在这过程中大家都“舍生取义”,演的丝丝入扣,极具层次感。其中的十位壮士让人感慨,让人印象深刻,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鼓掌。李玉堂商人;李玉堂之子李重光(接受过西方教育,三民主义);李玉堂之友陈少白,同盟会会员,革命党人;王复明,少林寺和尚,流落以炸臭豆腐串为生;沈重阳,赌徒,李玉堂小妾之前夫。阿四李玉堂车夫,对主人忠心耿耿;刘郁白,为情所困,爱错了人,由堂堂公子哥沦落为乞丐,李玉堂友人;等。这些人只是最朴实的普通人,他们跟政治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却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的印象中,臭豆腐在被人连捅几十刀后,仍然站起来,拼尽自己的最后一口气,保护阿四他们前进。方红与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岁的孩子,本在父亲保护之下一边怄气一边天真地生活着,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达的事情时,是很容易让人感动的。他们是让人敬佩的。刘郁白最后的打斗场面衣衫飘然,别有一番美感。这部戏提及了各种感情,阿四与阿纯的纯真的爱情,还有沈太太与沈重阳有恩有爱的压抑过往,刘郁白对父亲的女人的苦恋不得,李玉堂对陈少白的友情,对爱子的保护心切,陈少白宁舍“人生而平等”论也不舍李重光送死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软肋,在情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编剧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人物的生命悉数展现,淋漓尽致。
《十月围城》这影片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对革命的期待,对明主的向往。为了国家的大义,可以牺牲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2
《十月围城》主要讲述清末民初的省港地区,草根人物车夫阿四误打误撞做起革命青年李重光替身,从而串起整个家族以及周边人投身革命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从观后感中来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你的无奈,我不明白,所以不懂忍耐。”这首歌开头部分适合方红,或许整首歌唱的都是她。他的父亲是清朝的将军。他与八个盟军作战。相反,他被撤职通缉。他被流放到香港,成为剧团的领袖。
他支持革命,希望早日摘下扣在自己和弟兄们头上的“叛军”的帽子。但这一切,方红都不明白,她只知道父亲会再跑。
在清朝末年,**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该片把看似主角的孙中山虚化,用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作为主体群像,讲述他们如何卷入其中,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共和国奋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带着自己的夫妻、父子、兄弟和孩子的感情参加了救援。当尘埃落定,那些安静的灵魂被注入了革命的崇高,这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的。
《十月围城》这部影片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干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比另一部明星云集的大制作《建国大业》丰满得多。 “小贩”王复明,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打女”方红,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乞丐”刘郁白因为恋上父亲的女人而堕落于街头,为了救赎也为了解脱而加入此次行动;“少爷”李重光,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车夫”阿四,天性纯朴、忠诚;“革命党”陈少白:坚定不移的革命党;“商人”李玉堂:
古板但爱国,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言语还在耳边。“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但心本向善;“刺客”阎孝国的愚忠、顽固和病态,入木三分。
它具有众生的盲目性、人性的丑恶性和历史的无情性。当我看到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欲望,保持自己的幸福,坚持自己的坚持,却最终被历史碾过。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女孩”,我们已经深陷并迷离于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戏说当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可辛和陈德森的这次尝试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宽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励志。
“我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中国的明天!”看完电影《十月围城》,我茫然地闭上眼睛,心被这句话塞得满满的。
为了推翻腐败的清**,保护孙文的安全离开,那些有强烈爱国主义意识的社会底层人士毫不犹豫地为之付出和牺牲。感动于他们的壮举,感动于他们的那份信念!
每部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或多个优秀的人物形象,《十月围城》也不例外。在所有的人物中,最感人的是崇光和阿四。
伟大商人李玉堂17岁的儿子,善良而坚定。虽然年纪尚小,却早已立志要拯救四万万中国人民!他“幸运”地被抽中作为孙文的替身,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得其能安全离开。
面对年迈的父亲兼车夫阿四的苦苦哀求,他没有退缩。他说:我十七年的人生,原来就是为了这(代替孙先生的)一个小时啊!
他无悔地上路了,无悔地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表面上看,他很勇敢,但请不要挖引擎。他才十七岁!他还是个孩子!
他也害怕,他亦恐惧。那双不停颤抖着的双手和那双满含泪水的眼睛说明了一切。但是,他不后悔,这是他爱的事业,这是他爱的中国!
为之牺牲,何等光荣!
这个连字都不识几个的“卑贱”的车夫,浑身上下却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不聪明,却淳朴无比。他喜欢摄影棚老板的女儿阿纯,真想娶她。
在护送重光(孙文)的前一天,他送了阿纯一张贺卡,上面说:明天后,我娶你。这是四个在报纸上找到的六个字!
看了这个画面,我当场就忍不住要哭。没有明天了,阿四!你没有明天了!
然而,中国有!阿四曾经说过:我一闭上眼睛,我的梦就全是阿纯!
当他永远地睡过去的时候,我看见他在微笑。他会永远和阿纯在一起,也许他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但他觉得少爷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紧紧地跟着他,跟着从小教他写字和说话的哥哥。
他思想单纯,却长存于历史!
当重光牵着阿四的手对他说还有一分钟,30秒,15秒57,58,59……他在想什么?他的老父亲?他早年的母亲?
还在想中国的美好未来吗?但他想过自己吗?他有没有想过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记时了?
不!这个英俊勇敢的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当阿四拼命地抱住坏人的腿,不让他追赶重光(孙文)的时候,他又在想什么呢?想阿纯么?想她的笑?
想念她的声音?想念他们美好的明天?他想娶她!
为了她,也是为了中国,他无所畏惧!
还有那个捕快,临死前想的全是与妻儿曾经共度的欢乐时光;臭豆腐,临死前大喊: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是的,我记住了,永远会记得你!
有很多人,很多人,在这一个小时里毫无遗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则17,大则30。乞丐、少爷、商人、捕快、路边小贩……他们都是卑微的、也许是互不相识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颗崇高的心!
他们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是却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中国,为了明天,他们在同一天献出生命!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3
“我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中国的明天!”看完电影《十月围城》,我茫然地闭上眼睛,心被这句话塞得满满的。
真的被感动了!
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保护孙文的安全离开,那些有强烈爱国主义意识的社会底层人士毫不犹豫地为之付出和牺牲。感动于他们的壮举,感动于他们的那份信念!
每部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或多个优秀的人物形象,《十月围城》也不例外。在所有的角色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重光和阿四。
先来说重光吧!
这个大商人李玉堂的十七岁儿子,善良,坚定。虽然年纪尚小,却早已立志要拯救四万万中国人民!他“幸运”地被抽中作为孙文的替身,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得其能安全离开。
面对年迈的父亲兼车夫阿四的苦苦哀求,他没有退缩。他说:我17年的人生,就是为了这个(而不是孙先生的)一个小时!
他无悔地上路了,无悔地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表面上看,他很勇敢,但请不要挖引擎。他才十七岁!他还是一个孩子呢!
他也害怕,他亦恐惧。那双不停颤抖着的双手和那双满含泪水的眼睛说明了一切。但是,他不后悔,这是他爱的事业,这是他爱的中国!
为之牺牲,何等光荣!
重光的信念与勇气,令我动容!
再来说阿四吧!
这个连字都不识几个的“卑贱”的车夫,浑身上下却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不聪明,却淳朴无比。他喜欢照相馆老板的女儿阿纯,真心实意地想要娶她。
崇光(孙文)被护送的前一天,他给阿屯寄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明天就嫁给你。”。这是阿四在报纸上找了很久才寻得了六个字!
看了这个画面,我当场就忍不住要哭。没有明天了,阿四!你没有明天了!
可是,中国有!阿四曾经说过:我只要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阿纯!
当他永远地睡过去的时候,我看见他在微笑。他会永远和阿纯在一起,也许他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但他觉得少爷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紧紧地跟着他,跟着从小教他写字和说话的哥哥。
他思想单纯,却长存于历史!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怕么?
当重光牵着阿四的手对他说还有一分钟,30秒,15秒57,58,59……他在想什么?想他年迈的父亲?想他早逝的母亲?
还是想着中国美好的未来?可是,他有想过他自己么?他有想过他的生命已是在倒记时么?
没有!这个帅气而勇敢的男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当阿四拼命抱住坏人的腿,不让他追上崇光(孙文)时,他在想什么?想阿纯么?想她的笑?
想她的声音?想他们美好的明天么?他想要娶她啊!
为了她,也是为了中国,他无所畏惧!
还有那个捕快,临死前想的全是与妻儿曾经共度的欢乐时光;臭豆腐,临死前大喊: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是的,我记住了,永远会记得你!
有很多人,很多人,在这一个小时里毫无遗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则17,大则30。乞丐、少爷、商人、捕快、路边小贩……他们都是卑微的、也许是互不相识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颗崇高的心!
他们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是却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中国,为了明天,他们在同一天献出生命!
观看了《十月围城》这部电影,领略到了辛亥革命成功的不易,更加激发了满腔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更加清楚了“共产党员”这四个字的重大意义及内涵。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4
影片讲述了一群革命者、商人、乞丐、人力车夫、学生、赌徒、剧团主等从四面八方到香港奋力保卫孙中山的故事。十月围城观后感400范文,欢迎阅读。
十月围城观后感400一:“我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中国的明天!”看完电影《十月围城》,我茫然地闭上眼睛,心被这句话塞得满满的。
真的被感动了!
为了推翻腐败的清**,保护孙文的安全离开,那些有强烈爱国主义意识的社会底层人士毫不犹豫地为之付出和牺牲。感动于他们的壮举,感动于他们的那份信念!
每部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或多个优秀的人物形象,《十月围城》也不例外。在所有的人物中,最感人的是崇光和阿四。
先来说重光吧!
伟大商人李玉堂17岁的儿子,善良而坚定。虽然年纪尚小,却早已立志要拯救四万万中国人民!他“幸运”地被抽中作为孙文的替身,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得其能安全离开。
面对年迈的父亲兼车夫阿四的苦苦哀求,他没有退缩。他说:我十七年的人生,原来就是为了这(代替孙先生的)一个小时啊!
他无悔地上路了,无悔地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表面上看,他很勇敢,但请不要挖引擎。他才十七岁!他还是个孩子!
他也害怕,他亦恐惧。那双不停颤抖着的双手和那双满含泪水的眼睛说明了一切。但是,他不后悔,这是他爱的事业,这是他爱的中国!
为之牺牲,何等光荣!
重光的信念与勇气,令我动容!
再来说阿四吧!
这个连字都不识几个的“卑贱”的车夫,浑身上下却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不聪明,却淳朴无比。他喜欢摄影棚老板的女儿阿纯,真想娶她。
在护送重光(孙文)的前一天,他送了阿纯一张贺卡,上面说:明天后,我娶你。这是四个在报纸上找到的六个字!
看了这个画面,我当场就忍不住要哭。没有明天了,阿四!你没有明天了!
然而,中国有!阿四曾经说过:我一闭上眼睛,我的梦就全是阿纯!
当他永远地睡过去的时候,我看见他在微笑。他会永远和阿纯在一起,也许他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但他觉得少爷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紧紧地跟着他,跟着从小教他写字和说话的哥哥。
他思想单纯,却长存于历史!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他们真的害怕什么吗?
当重光牵着阿四的手对他说还有一分钟,30秒,15秒57,58,59……他在想什么?他的老父亲?他早年的母亲?
还在想中国的美好未来吗?但他想过自己吗?他有没有想过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记时了?
不!这个英俊勇敢的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当阿四拼命地抱住坏人的腿,不让他追赶重光(孙文)的时候,他又在想什么呢?想阿纯么?想她的笑?
想念她的声音?想念他们美好的明天?他想娶她!
为了她,也是为了中国,他无所畏惧!
还有那个捕快,临死前想的全是与妻儿曾经共度的欢乐时光;臭豆腐,临死前大喊: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是的,我记住了,永远会记得你!
有很多人,很多人,在这一个小时里毫无遗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则17,大则30。乞丐、少爷、商人、捕快、路边小贩……他们都是卑微的、也许是互不相识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颗崇高的心!
他们在年龄、身份和地位上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中国和明天,他们在同一天献出自己的生命!
谢谢你,孙文!谢谢你,崇光!谢谢你,阿四!谢谢你,臭豆腐!谢谢你,乞丐!谢谢你,警官!感谢为中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和献身的人们!
谢谢你们!让我们拥有如此美好的未来!
十月围城观后感400二:十月围城描述的是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十三省代表策划起义的前后4天多时间里所发生的事,里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为了革命而努力,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无论何人,不计后果,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乃至牺牲性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孙中山先生:
何为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觉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护,牺牲了性命换来了起义的成功,换来了革命的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钦佩,他本可以不参与其中,可他为了朋友,为了救国,他从最初的捐款到最后的亲身犯险,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连他的儿子最终也在这场营救行动中牺牲了,虽然他幸运的存活了,可丧子之痛对于他来说或许更加令他痛苦吧。不仅他一个,许多小人物也使我动容。比如,甄子丹的警察,一个赌徒,可以坚决放下仇恨,为女儿救李玉堂。
他死地好不犹豫,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也许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这样做可以让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他会去做。其实,思考为什么要进行革命,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使子孙后代不受战争之苦,使子孙后代不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使子孙后代不受外国列强的侵略。
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加入革命队伍,为子孙后代,为明天的中国而努力牺牲!
不仅如此,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李宇春饰演的戏班遗孤,还有那个大个子,都为了拖延时间,最终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孙中山先生的意义有多重大,可他为了报答老板的恩,救少爷的命,他奄奄一息时仍不放手,直到被胡军饰演的清朝走狗扭断脖子,他第二天就可以和心爱的照相馆馆主的女儿结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韵饰演的馆主的女儿,恰似阴霾天空中的一丝阳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征了希望,她是识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经了解了行动的危险性,可她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阻止阿四,而是对他微微一笑,给他鼓励。曾志伟饰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帮助他们。
队伍也从一开始就逐渐缩小,很多人被杀。
但陈少白说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牺牲的。”看着一个个的伙伴倒地,没人心中好受得,但为了完成使命,幸存的人们必须咬紧牙关的抵抗下去。
革命的过程是残酷的,欲求文明的过程是痛苦的,这影片的深刻意义不在于打斗有多精彩,演员有多大牌,其本意是为了向那些默默无名为了革命奉献的革命者致敬,也让我们这种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先辈们的努力和牺牲,也了解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着这些人的无私的努力和牺牲才换来了中国的未来,他们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一大壮举,我们不管之后的袁世凯窃国,不管革命没有反帝的不彻底,起码他们现在的努力是个好的开头,暂时挽救了中国,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是没有白费的,想想若我处于当时动荡局势,会不会挺身救国呢,会不会有他们的勇气呢,他们可能只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摊贩,戏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的卑微和伟大相同!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让我们感动和钦佩。当我们被感动时,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太舒适,不为生存而奋斗是否意味着无所事事。这部**在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震撼时也同时留给了我们深沉的思考,一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答案绝对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可能需要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保护我们前辈创造的和谐社会!
十月围城观后感400三:平安夜去**到了《十月围城》,被感动, 小有感想 :
《十月围城》 讲述的是:在清朝末年,**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的背景下, 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该片把看似主角的孙中山虚化,用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作为主体群像,讲述他们如何卷入其中, 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共和国奋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 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
这些小人物带着自己的夫妻、父子、兄弟和孩子的感情参加了救援。当尘埃落定,那些安静的灵魂被注入了革命的崇高,这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的。
《十月围城》 这部影片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干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比另一部明星云集的大制作《建国大业》丰满得多。 “小贩”王复明,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打女”方红,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乞丐”刘郁白因为恋上父亲的女人而堕落于街头,为了救赎也为了解脱而加入此次行动;“少爷”李重光,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车夫”阿四,天性纯朴、忠诚;“革命党”陈少白:坚定不移的革命党;“商人”李玉堂:
古板但爱国,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言语还在耳边。“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但心本向善 ; “刺客”阎孝国的愚忠、顽固和病态 ,入木三分 。
它具有众生的盲目性、人性的丑恶性和历史的无情性。当我看到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欲望,保持自己的幸福,坚持自己的坚持,却最终被历史碾过。 胡适先生说 “ 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女孩 ” ,我们已经深陷并迷离于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戏说当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可辛和陈德森的这次尝试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宽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励志。
原本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去**电影《十月围城》,但是看完了整部影片后,对于这部号称2009年度最佳华语动作片的电影却是深深的失望之情!
影片《十月围城》的前半部分应该可以归纳为“文戏”。影片前段部分的一个多小时时间里都在着重刻画人物的形象、内心的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王学圻饰演的大商人李玉堂同儿子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矛盾冲突,确实让人为之动容,试想天下哪个做父母亲的不为自己的儿子所着想呢?
但是过度的刻画人物的内心戏和描述人物的感情戏也成为了影片《十月围城》的一大败笔,看了电影后总觉得谢霆锋饰演的车夫阿四同周韵饰演的脚有点残疾的阿纯之间的感情戏有点做作,好像有点同电影相冲突又八竿子打不着的感觉!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观赏了一部革命历史电影《十月围城》。尽管片长只有135分钟,我却深深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十月围城》讲述了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内容很简单,如同预告片里说的一样:“他们舍生取义,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为了保护孙中山,一群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完全卷入了革命,最终为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与对手血战,义士全部牺牲。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共和国奋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带着自己的夫妻、父子、兄弟和孩子的感情参加了救援。当尘埃落定,那些安静的灵魂被注入了革命的崇高,这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的。
《十月围城》这部影片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干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小贩”王复明,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打女”方红,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乞丐”刘郁白因为恋上父亲的女人而堕落于街头,为了救赎也为了解脱而加入此次行动;“少爷”李重光,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车夫”阿四,天性纯朴、忠诚;“革命党”陈少白:坚定不移的革命党;“商人”李玉堂:
守旧但爱国,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言犹在耳。“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但心本向善;“刺客”阎孝国的愚忠、顽固和病态,入木三分。
这也使我想起,如果我处于无饭可吃、无衣可穿的境地,我也许也会造反。清末人的生命难道就这么卑微吗?人可饿死、冻死,被恶霸强盗无缘无故打死!
这不禁让我感叹,历史的进步总是有牺牲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十月围城》这部片子,是能够让我们在人声鼎沸的电影院里声泪俱下的,是能够让我们在昏昏欲睡时给我们一记当头棒喝的,因为它为我们翻开那已泛黄的厚重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在二十世纪初那些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人们,更让我们明白的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以及,我们对明天的责任。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叫做革命。”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我记住了你——《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6
方红与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岁的孩子,本在父亲保护之下一边怄气一边天真地生活着,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达的事情时,是很容易让人感动的。他们成功的机会很少,在失去父亲羽翼保护的时候,以雏鹰之翅迎向黑暗的未知,战胜了心底强烈的恐惧与人与生俱来的害怕退缩,是战胜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才能站在暴风雨的面前。不怕死的高大全人物钢铁般的意志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在害怕中仍努力迎战的人们,更能引起恻隐之心也更能感同身受。
巴特尔饰演的少林僧人王复明也很有特色,他巨人般的意志和难以言说的亲切感为剧情增色不少,他苦战不死,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雾气中时,的确是有一股让人意志沸腾英雄重现的味道,这一身影,有超出其所应有的意义。刘郁白最后的打斗场面衣衫飘然,别有一番美感。这部戏提及了各种感情,邓四弟与阿纯的小情人之爱,沈太太与沈重阳有恩有爱的压抑过往,刘郁白对父亲的女人(李嘉欣)的苦恋不得,李玉堂对陈少白的友情之重,对爱子的保护心切,陈少白宁舍“人生而平等”论也不舍李重光送死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软肋,在情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
编剧没有放过任何可能性。人物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革命成功的崇高精神。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7
十月围城描述的是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十三省代表策划起义的前后4天多时间里所发生的事,里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为了革命而努力,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无论何人,不计后果,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乃至牺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何为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觉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护,牺牲了性命换来了起义的成功,换来了革命的成功。
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钦佩,他本可以不参与其中,可他为了朋友,为了救国,他从最初的捐款到最后的亲身犯险,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连他的儿子最终也在这场营救行动中牺牲了,虽然他幸运的存活了,可丧子之痛对于他来说或许更加令他痛苦吧。不仅他一个,许多小人物也使我动容。比如,甄子丹的警察,一个赌徒,可以坚决放下仇恨,为女儿救李玉堂。
他死地好不犹豫,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也许他不知道革命,但他知道这样做可以让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他会这么做。其实,思考为什么要进行革命,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使子孙后代不受战争之苦,使子孙后代不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使子孙后代不受外国列强的侵略。
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加入革命队伍,为子孙后代,为明天的中国而努力牺牲!
不仅如此,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李宇春饰演的戏班遗孤,还有那个大个子,都为了拖延时间,最终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孙中山先生的意义有多重大,可他为了报答老板的恩,救少爷的命,他奄奄一息时仍不放手,直到被胡军饰演的清朝走狗扭断脖子,他第二天就可以和心爱的照相馆馆主的女儿结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韵饰演的馆主的女儿,恰似阴霾天空中的一丝阳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征了希望,她是识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经了解了行动的危险性,可她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阻止阿四,而是对他微微一笑,给他鼓励。曾志伟饰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帮助他们。
队伍也由一开始的庞大逐渐缩小,很多人都被害。但陈少白说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牺牲的。
”看着一个个的伙伴倒地,没人心中好受得,但为了完成使命,幸存的人们必须咬紧牙关的抵抗下去。革命的过程是残酷的,欲求文明的过程是痛苦的,这影片的深刻意义不在于打斗有多精彩,演员有多大牌,其本意是为了向那些默默无名为了革命奉献的革命者致敬,也让我们这种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先辈们的努力和牺牲,也了解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着这些人的无私的努力和牺牲才换来了中国的未来,他们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一大壮举,我们不管之后的袁世凯窃国,不管革命没有反帝的不彻底,起码他们现在的努力是个好的开头,暂时挽救了中国,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是没有白费的,想想若我处于当时动荡局势,会不会挺身救国呢,会不会有他们的勇气呢,他们可能只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摊贩,戏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的卑微和伟大相同!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让我们感动和钦佩。当我们被感动时,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太舒适,不为生存而奋斗是否意味着无所事事。这部片子在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震撼时也同时留给了我们深沉的思考,一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答案绝对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可能需要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保护我们前辈创造的和谐社会!
八年三班孙世维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8
生长在21世纪的温暖土壤中,我们可能意识不到革命的艰辛。我们总是在书中学习和理解这些历史。这些冷冰冰的头版不会给我太多的感觉。但自从看了《十月围城》后,革命党人的那份舍生忘死的爱国热情使我深受感动。
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在我心里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了。
在清政府的末年,由于封建集团的日益腐朽,加之外国帝国主义的铁蹄长驱直入,导致人民饱受战乱,苛捐杂税也不断加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广大志士团结起来,建立了各种革命团体,在中国广大仁民众引起了强烈反响。但当时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与外国侵略者勾结镇压,这使得孙中山不得不想方设法联合中国的许多革命组织,与日益腐朽的政府作斗争。
于是,孙中山与全国的爱国同盟相约在香港举行会议,以来明确方针,二来统一战线。《十月围城》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在孙中山前赴香港的这几天里,香港光大的革命者组织起来,与清廷派下的暗杀队伍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保证了联合会议的正常进行和孙中山的安全,这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条件。
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死士的舍命保护,也许辛亥革命就要夭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在他们中,有戏班,有赌徒,有乞丐,也有显赫的大资本家,但是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无私,那么忘我,为了一个目的——保护孙先生,而拼上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整部电影的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但最让我震惊的是李崇光。
崇光是资本家的大少爷。他从小旅行就很顺利,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风暴。可以说,重光是温室里的一朵花。但是,他并不娇弱,小小的身体里藏着的是远大的抱负,是远见和卓识。他小时候受过西方教育。他从陈少白老师那里得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先进思想,并始终践行着这种精神。
影片中几个情节值得我们注意。重光偷偷地走到街头参加示威游行,分发sun先生来香港的消息,这是他父亲打来的。当他的父亲要求他马上回家的时候,他极力地抵抗着,喊出了众人的心声:
不做亡国奴!多么响亮的口号,多么有力的呐喊,多么激情的呐喊。四万万中华儿女最强烈的反抗,都在这句话中了。
听到这句响亮的口号,不禁让人振奋起来,仿佛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挺起胸膛,走向摇曳的北京故宫。
此外,陈少白抽签选替身的行为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年轻人的勇气和冷静。身为老板儿子的他,本来是可以不参加这个挑选的,因为谁被选上,就要作为孙中山的代替,在清朝的顽抗势力的绞杀下牺牲。但他相信民主和平等的理念。他相信别人可以去,为什么不能去。
他是爹娘的孩子,被人就不是了吗?抱着这种想法,他毅然的换装,成为了孙中山的替身,暴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最终,他完成了任务,成功的引开了清廷暗杀者的注意,使孙中山和他的会议得以成功地完成。虽然,最后他牺牲了,但是在革命的成功路上,他是功不可没的。
这样一位衣食无忧的少爷,能为理想而献身,也着实让我敬佩。
当然,这场革命中所有的革命者都是了不起的,戏班的方红、乞丐刘公子、报社老板李玉堂等等,他们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行动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让我们看到他们对国家的爱之深,对清政府的恨之切,无不展现了他们超凡的胆识与魄力。
“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的确,革命是轰轰烈烈的,战争是十分惨烈的,我现在每一天的安宁都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除了敬佩,有时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当做之事,才不枉哪些流血牺牲的先人。
十月围城观后感汇集
有空的时候看看经典电视剧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跟着情节思考,心情也会随之起伏。如果想将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可以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要注意抓住重点,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十月围城观后感”,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本网页网址,以便日后查阅。
十月围城观后感(篇1)
今天观看了《十月围城》,电影讲述了1920_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电影看,本人其实亦是电影俗人,一般情况下,先选择由群星大腕加盟的影片,于是,我无意遇到十月围城这部由众内陆、港台明星加盟演出的佳作,看后,感慨颇多,特向党组织汇报。
谈电影,首先要从剧情上着手,本剧前七十分钟都是文戏,其中大部分时间,用在刻画他们参与保卫孙中山的动机上:有的嗜赌成性,只要有钱什么都肯做;有的耽于儿女私情,沦为鸦片烟鬼;其余几位虽无恶癖,然而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升斗小民,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而由于各自的原因,他们均心甘情愿的加入了这场“二十四小时八壮士对抗五百杀手”的惨烈战争。而从全剧来看,它的高潮无疑是在它六十分钟的武戏部分。片中的奇人异士个个身怀绝技,每一场打斗都设计得各有特色。孙文初登岸的那一场最有奇趣,影片安排以一人坠楼为先声,清廷刺客动用弓弩、洋枪和炸药狙击孙文,而义士们则将人力车改装成“装甲车”,以米包掩护,以西瓜、花盆等武器还击,巴特尔用大掼篮的手法拔掉沿街二楼的一个个岗哨。可谓设计新颖,别出心裁。而当一个个义士因寡不敌众而相继抛头颅洒热血之时,更是撼动人心。
然而,真正令我感动的却不仅仅是它的感人剧情,更在于此部影片透射出的一丝不苟打造精品的诚意。首先在我们观看电影时,当八位烈士相继死去之时,屏幕上均会显示此角色的真实背景资料,这在众多华语影片中实为不多见。其次,我通过上网了解到,此影片在美工、服装以及道具等细节方面都有上佳表现。此外,据说,占地五个足球场之大的旧香港街区全是实景搭成,导演陈德森从各地搜罗了1000多张旧照片,才复原了上个世纪初的香港市容,其中的一桌一椅,摊贩店铺都真实可信,加上电脑特技做出的全景,为全片营造出了一个几可乱真的历史氛围。
总之,这部“二十四小时八壮士对抗五百杀手”的影片无论从剧情还是拍摄细节都可谓一流,让我在激烈澎湃的爱国情海中畅游的同时,又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中国电影事业在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汇报完毕,望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十月围城观后感(篇2)
前几天看了一本《十月围城前传》,看那么几个小人物,为了亲情,友情,爱情,或者仅仅是为了报恩,现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孙先生是谁,什么是革命,什么三民主义。小人物的真感情往往让人感动万分。
阿四:阿四是李玉堂家的一个车夫。他心地善良,帮李家派米时会自豪地告诉别人他们少爷考上了洋学堂,并且替阿婆背好米送她走了十几米远。他不识字,但他愿意帮助老爷,因为老爷对他有恩,是老爷把半死的他救了回来。少爷也对他好,少爷教他识字,识了153个字,所以他知道什么大英帝国。所以老爷上楼时他会偷偷地摇铃提醒少爷。老爷打少爷时他死死地挡着,哪怕脑袋被敲坏流血。他不懂什么革命,什么三民主义,什么孙先生,可是为了老爷为了阿纯,他愿意,他不怕。刚开始我想,或许他真的不知道吧,他不知道革命需要流血牺牲,他不知道自己活不过明天,所以他会告诉阿纯,明天后,我娶你。可是如果他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出发时,他哭着不让少爷走,他说,少爷,危险,不要去。他应该懂得的吧。当生命走到最后,他死死地抱住阎孝国,不让他靠近黄包车,因为车里坐的是少爷,那一刻,他想到什么了吗?想到他的阿纯了吗?
李重光:他是李家唯一的儿子,香港富商李玉堂的长子。那一年他十七岁,刚考上耶鲁大学。在父亲面前,他永远都显得唯唯诺诺,可是李玉堂没有想到的是,儿子心里竟然有这么一股傲气。第一次和父亲抗衡,他在街上和青年学生游行,发传单,演讲,募捐。他说,我不做亡国奴。他是少爷,却从来没有架子,可以和阿四做好朋友,教他识字,和家里的车夫没有距离地聊天。甚至每天特地从高升戏院路过,只为了和那个方姑娘“偶遇”。他是进步青年,所以他懂一切,知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会热血沸腾地和方红讲革命,讲君主立宪。即使知道危险,他还是义无反顾,甚至偷偷地参加抽签去做孙中山的替身。临出发时他看看表,说,我活了十七年,就是为了等这一个小时啊。刀刺向黄包车的瞬间,他看到什么了?看到中国明天的样子了吗?想到他的方姑娘了吗?想到他的耶鲁大学了吗?
方红: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去年看电影时是因为春春,现在读原著,发觉这真的是一个奇特的女孩子。他是戏院的女武生,小小年纪却一副好身手,十岁时跟着父亲颠沛流离。台上的她身手敏捷,赢得满堂喝彩,台下的她却少言寡语,永远都是一身灰扑扑的打扮,皮肤是那种少有的白皙,有一种说不出的清爽。她站在那里不说话,也不会显得冷场。或许是因为经历吧,她看人是没有半点女孩子的忸怩,目光干净而清冷,直视。也就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气质,李重光第一次见她就被吸引住了。而方红也一直没有把他看作李家的大少爷。她始终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不能安安稳稳生活,对父亲有一种怨恨,直到一夜之间她失去了所有,包括父亲,坚强地硬是没有掉下一滴眼泪,而是吐了好几口血。第二天,她找到李玉堂,提出要加入那个危险的任务,因为那是父亲的心愿。我想,她也不懂得吧,不然怎么会说,过了明天,她要带爹回家,怎么会和李重光说,日后,你亲自给我带上(镯子)。李玉堂看着这个孤女,年纪又小,自然拒绝,方姑娘却拿出了地图,仔细分析地形,需要的高手布置,或许真的就是“一下子成熟”吧,被 逼着长大啊。谁知道,昨天她还是那个,把头埋在胳膊里,像一只受伤的小刺猬一样和父亲闹脾气的小姑娘呢?她面对大家的质疑,不说话,甩出一把飞镖,稳稳地,落在门框上,一个星形。只是,原本在台上唱戏用的飞镖,下面的彩色缎子,换成了肃杀的黑色,让人一阵心酸。坚强地让李家的人也忍不住落泪。她把自己英勇就义时,想到了李少爷了吗?想到中国明天的样子了吗?
革命需要流血,需要牺牲。1935年10月,也许这只是一部野史,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会议,但是这一群小人物,透视出的伟大人格,用另一种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大爱。
十月围城观后感(篇3)
犹记得《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些灿烂的菊花,可那不是特技。顶多是和西方的影片学了个场面奇异这个视点。中国的科技水平,思想上的空洞。太过于普遍化。
我这想说,我写的东西不是影评,只是这部电影我学得到的一些东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期是很乱的社会。各民主党派,朝廷中的人纷纷自成一派。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个是这段时期。革命无非是两种,打和思想上的文斗。
清朝派遣留学生,可回来的又分为两派。一个是清政府的忠实走狗,属于阎国孝那一行列,认为洋人的东西都是侵略得来的,不足以学习。因此想除掉革命党。正如他的老师陈少白给他的评价功课优秀,思想愚蠢。现实中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人,一味的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东西都学好了就万事OK,不想怎么来看看这个现实。直到他死,他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顽固的保守派,是根本无法改变的。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发生这种事,也不要妄想去改变他们的惯性思维了,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不值得。
一个是李重光,被耶鲁大学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义无反顾的回国,参加革命,作为学生的这一先驱力量参加革命。尽管他是商人世家(当时中国的商人都认为自己与国家的命运无关)。但是他仍然不听父亲和车夫朋友的劝阻,参加革命。作为孙中山的替身混淆清政府乌合之众的视听。他最后在车里笑了,那放肆的大笑,那是死如归的笑容,没有丝毫的胆怯。我想他是释然了。孙中山的思想传播了,他的任务完成了。必须要有人流血牺牲才会有革命。他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还记得车夫劝他不要去的时候,他说17年就是为了这么一瞬。
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赌徒,我忘记他的名字了。他本身扬言谁给他钱他就给谁卖命。然而他为了自己的女儿牺牲了。他没有什么思想,属于人民群众中的麻木派别吧。只为了儿女私情。也是,一个赌徒能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和思想?还有方红,本身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因为想要为父亲报仇加入革命。导演陈德森,在众多的派别中安排了这一麻木跟随派,确实很成功,手法很是高明。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陈少白的懦弱,胆小。呵呵,如果是高中的时候出现这部影片我想我的历史关于这段时期各派的特点就不用背了。陈少白一直追随,但是没有丝毫担当。他只是一个教书匠,他怕血,懦弱胆怯。中国当时的革命派不就是这个特点么?可是到最后他害怕的开枪打死阎国孝,影片中不乏他颤抖的背影,哆嗦的四肢。没办法,他也知道,革命必有流血。对他的评价我是很难取舍的。
陈德森这部影片真的很棒。唉,成大事者必须不拘小节,这是我的深刻感受。面对很多不如意的东西只能牺牲某些东西来换取。但是现在已经不是战乱时期了。
未来的路还是很渺茫,心里有很多计划,只能一步步实现。可是未来是个未知数,没想过以后会怎样。理想赶不上现实,计划也没有变化快。只能一步步的实现计划,一步步的揭开接下的任务。但是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刻的教育。还是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人生在演戏剧,还是戏剧再演人生?只可惜,生活永远没有戏剧里的那美好结局。
探索,我还在探索中。幸好我还有时间来探索。匆匆的时间,真的太快了。
十月围城观后感(篇4)
电视剧《十月围城》阿四结局和谁在一起了阿四喜欢谁李重光是牛津大学留学归来的革命义士,李家公子,为了替孙中山引开朝廷鹰犬铁山的暗杀,做孙中山替身,与黄包车夫阿四相遇,并坐上阿四的黄包车,朝廷鹰犬铁山铁山误以为车中坐着的正是孙中山,举起弓箭对准黄包车射了下去,锋利的弓箭穿破黄包车雨蓬扎入重光的身体,李重光
阿四为了凑齐给心上人医治眼睛的最后两块银元,误与保护孙中山的重光相遇,并拉着李重光向钟楼方向去,李重光被铁山当成孙中山射死。
当阿四将黄包车拉到一条小胡同中,发现重光身上全是红色的鲜血,重光已是奄奄一息,用尽最后一丝力量将家中住址递给阿四,阿四借着染血的纸条找到重光住处。
重光的家人见阿四与重光长得一模一样,所有人差点误以为阿四就是重光,直到发现阿四神态举止完全不像在国外生活的人,重光父亲玉堂方才意识到站在面前的人是一个陌生人。重光虽然死亡,阿四并没有因为重光的死感到悲伤,毕竟他与重光无亲无故,所以不对重光的死产生悲伤合情合理,之前替重光拉黄包车害得车体受损,阿四要求重光父亲玉堂支付一百两银票,玉堂没有拒绝阿四的要求,吩咐一名下人赔付了一百两银票给阿四
阿四欢天喜地拿着银票赶到爱人阿纯治眼疾的诊所外面,岂料主治医生已经乘船回国。自从见过阿四,秦少白对阿四的相貌念念不忘,重光已经战死,倒不如趁机让阿四扮成重光,李重光的父亲李玉堂接受了秦少白的建议。
秦少白借替阿纯治眼疾的理由,让阿四假扮李重光,在李玉堂的老家,李重光堂哥李重甲觉得阿四不太对劲。而李玉堂为了替儿子报仇,让阿四和巡抚千金区舒云假结婚,李玉堂负责把阿纯的眼睛治好,阿四同意为他做任何事情。
十月围城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们去上海影城看了一部电影:《十月围城》。电影感人肺腑,让我热泪盈眶(终于知道徐老师为什么叫我们带纸巾了)。
《十月围城》以孙中山赴香港与十三省革命代表会谈险遭刺杀的历史事件为故事轴线,讲述来自香港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如何自发成为保护孙中山的死士,在实现个人梦想、承诺的不经意间共同完成了关乎民族大义的伟大任务。
影片整个色调偏灰暗,本身就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再加上张学友所饰演的杨教授刚出场就被暗杀,使人感觉到整个影片危机重重,在影片一开始就让观众进入紧张状态,在这一段落,国父孙中山不是主角,负责整个策划的陈少白也不是,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小人物们:被少林寺赶出来的臭豆腐,一心为父报仇的方红,简简单单的车夫阿四,被亲情打动的赌徒,还有一群有赤诚之心的报社职员……《十月围城》让观众十分揪心。
17岁的孙文的替身重光;2米多的王复命,从未打过架的少林弟子;拉车的阿四;潇洒的刘公子······这些都是为“血色革命”牺牲的人。
我觉得片中最感人也最震撼人的一个镜头:李玉堂抱着儿子的尸体嚎啕痛哭,相信影城里的所有小观众为之动容。李老板一定在泪眼泼洒中自问,自己纠结起来的自卫队,还有自己的独苗儿子,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死,到死都不知道为何而死,为谁而死,到底值得吗?片尾,孙中山安全登船离开香港,他站在甲板上回望港岛,眼中噙满泪水,说了这么一句话:“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我想,只能由这句话来诠释这个问题了。
十月围城观后感(篇6)
《十月围城》中的人们身处历史转折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饰演重光少爷的王柏杰戏中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但为了保护素未谋面、与自己整个命运都没有关系的孙中山先生,再说是历史需求,戏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觉不到的,他们能感觉得到的,是自己亲人的爱与痛,是为了至亲的选择,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
比如,方天将军被清朝的朝廷冤枉,带着300将士从天津一路逃命来到香港,等待重振中华的机会,终于等到保护孙中山先生的任务,却在前几天被清军围剿,当清兵从天而降时,他已心知不妙,就把女儿逼到墙角,打晕她,并用麻布把她包裹起来,一条麻绳捆绑,抛下窗外,临落地前先稳一下,随后再轻扔,麻布轻声坠地,小牌坊轻轻压在上面,是最好的保护膜。这位不怕死不畏用鲜血洗染革命的堂堂大将军,生死关头也是只求能保住小女一条性命。而父亲舍命呵护的女儿,被埋藏在戏班子的牌坊下,躲过了一劫。虽然这只是一个场景,见不到人,可是却觉得是李宇春(方红)最动人的演出之一。大革命的背景下,仍然不忘亲情,是比任何大道理都更宝贵的动人笔墨。
又如,李重光抽中生死签,成为孙中山的替身。十七岁的少爷,未经任何世事,只有一腔热血。他在道理上不怕死,可是当他代替孙中山先生上路前,仍一脸冷汗,不停发抖,他也很害怕。一路上他在车里听闻无尽厮杀,他脸上有泪心中有惧,但也是强忍巨大的`恐惧,努力走完这一小时死亡之路。当他看到陈少白与清兵将领阎孝国生死相对时,双方此时都已无人马,阎孝国有一身精湛的武艺,梁家辉是个见血就晕的书生,李重光坐在车里,举起陈少白塞给他的手枪,那是他的最后一招。可人力车是倒退着下楼梯,陈少白抵挡不住车的滑势,面对阎孝国胜利在望又不免畏惧,一下子没抓住,人力车便自行快速下降。无依无靠的人力车一级一级下滑,阎孝国则是兴奋地慢镜头往前追跑,车里的李重光也就是个婴儿,手无护己之力,车子在颠簸中手枪滑落掉在地上,他一脸密汗惊慌无法隐藏,最后车子撞上石柱,侧翻倒地,镜头对准王柏杰轰然翻身,这一路倒退他受尽折磨,从有希望开枪到摔枪、到无法控制车子速度、车子翻身后已知劫数难逃的痛苦与害怕,演绎得十分到位,又很真实。这几秒钟的心路历程,如同电视上提到过的某次空难,飞机在一分钟内从天上翻腾着倒插入水,飞机上的人们除了机长是没有人有肩膀安全带的,跨在腰间的安全带不足以把他们固定在位置上,他们只能一路翻腾着等待死亡的来临。由于死前经历了太恐怖的折磨,法庭判处航空公司赔偿巨额赔偿金,航空公司因此破产。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少爷,从阶梯上一路颠簸后退的心情,大概也跟飞机翻插入水差不多,阎孝国追到翻车面前,用竹子一下、一下、又一下、慢镜头无声地描述着他插死车内王柏杰的过程。镜头同样没有拍王柏杰,可是那一刻能让所有人心头都如被竹插一样,与他一起承受着这可怕的事情。
方红与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岁的孩子,本在父亲保护之下一边怄气一边天真地生活着,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达的事情时,是很容易让人感动的。他们成功的机会很少,在失去父亲羽翼保护的时候,以雏鹰之翅迎向黑暗的未知,战胜了心底强烈的恐惧与人与生俱来的害怕退缩,是战胜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才能站在暴风雨的面前。不怕死的高大全人物钢铁般的意志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在害怕中仍努力迎战的人们,更能引起恻隐之心也更能感同身受。
巴特尔饰演的少林僧人王复明也很有特色,他巨人般的意志和难以言说的亲切感为剧情增色不少,他苦战不死,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雾气中时,的确是有一股让人意志沸腾英雄重现的味道,这一身影,有超出其所应有的意义。刘郁白最后的打斗场面衣衫飘然,别有一番美感。这部戏提及了各种感情,邓四弟与阿纯的小情人之爱,沈太太与沈重阳有恩有爱的压抑过往,刘郁白对父亲的女人(李嘉欣)的苦恋不得,李玉堂对陈少白的友情之重,对爱子的保护心切,陈少白宁舍人生而平等论也不舍李重光送死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软肋,在情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编剧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人物的生命悉数展现,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革命时期国人们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革命成功的崇高精神。
观后感十月围城1500字
在观看完一部电影过后,我们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己的感悟。此时我们不妨通过写观后感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时候不妨把这些看法写下来。观后感可以帮助自己写作文的适合有更好的题材或者感受。到底应如何写作品观后感呢?为此,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观后感十月围城,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后感十月围城【篇1】
十月围城描述的是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十三省代表策划起义的前后4天多时刻里所发生的事,里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为了革命而发奋,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无论何人,不计后果,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乃至牺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何为革命欲求礼貌之幸福,不得不经礼貌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觉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护,牺牲了性命换来了起义的成功,换来了革命的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钦佩,他本能够不参与其中,可他为了朋友,为了救国,他从最初的捐款到最后的亲身犯险,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连他的儿子最终也在这场营救行动中牺牲了,虽然他幸运的存活了,可丧子之痛对于他来说或许更加令他痛苦吧。不仅仅他一个,许多小人物也使我动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个好赌成性的废人,能够为了女儿毅然决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犹豫,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或许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这样做能够换来女儿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实,想想为什么要革命,就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使后代能够不用受到战争的痛苦,使后代能够不用被封建主义束缚,使后代能够不用受列强侵略。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为了后代,为了明天的中国而奋斗而牺牲!
不仅仅如此,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李宇春饰演的戏班遗孤,还有那个大个子,都为了拖延时刻,最终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孙中山先生的好处有多重大,可他为了报答老板的恩,救少爷的命,他奄奄一息时仍不放手,直到被胡军饰演的清朝走狗扭断脖子,他第二天就能够和心爱的照相馆馆主的女儿结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韵饰演的馆主的女儿,恰似阴霾天空中的一丝阳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征了期望,她是识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经了解了行动的危险性,可她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阻止阿四,而是对他微微一笑,给他鼓励。曾志伟饰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帮忙他们。队伍也由一开始的庞大逐渐缩小,很多人都被害。但陈少白说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牺牲的。看着一个个的伙伴倒地,没人心中好受得,但为了完成使命,幸存的人们务必咬紧牙关的抵抗下去。革命的过程是残酷的,欲求礼貌的过程是痛苦的,这影片的深刻好处不在于打斗有多精彩,演员有多大牌,其本意是为了向那些默默无名为了革命奉献的革命者致敬,也让我们这种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先辈们的发奋和牺牲,也了解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着这些人的无私的发奋和牺牲才换来了中国的未来,他们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一大壮举,我们不管之后的袁世凯窃国,不管革命没有反帝的不彻底,起码他们此刻的发奋是个好的开头,暂时挽救了中国,他们的发奋和牺牲是没有白费的,想想若我处于当时动荡局势,会不会挺身救国呢,会不会有他们的勇气呢,他们可能只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摊贩,戏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的卑微和伟大相同!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给了我们感动和敬佩,感动之余开始思考此刻的生活是否太过安逸,不用为生存奋斗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事事。这部片子在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震撼时也同时留给了我们深沉的思考,一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答案绝对不是,那人生的真谛或许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们也应思考如何去守护前人拼死创造的这个和谐社会!
观后感十月围城【篇2】
“我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中国的明天!”看完电影《十月围城》,我茫然地闭上眼睛,心被这句话塞得满满的最新十月围城观后感最新十月围城观后感。
真的被感动了!
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为了保护孙文安全离开,那些社会最底层、却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人们,毫不犹豫地为之付出,为之牺牲。感动于他们的壮举,感动于他们的那份信念!
每部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或多个优秀的人物形象,《十月围城》也不例外。在所有的主角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重光和阿四。
先来说重光吧!
这个大商人李玉堂的十七岁儿子,善良,坚定。虽然年纪尚小,却早已立志要拯救四万万中国人民!他“幸运”地被抽中作为孙文的替身,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得其能安全离开最新十月围城观后感文章最新十月围城观后感出自/article/wk-!。应对年迈的父亲和亲如兄弟的车夫阿四的苦苦哀求,他都没有退缩。他说:我十七年的人生,原来就是为了这(代替孙先生的)一个小时啊!他无悔地上路了,无悔地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表面上他很勇敢,但是请不好挖昂机,他但是只有十七岁啊!他还是一个孩子呢!他也害怕,他亦恐惧。那双不停颤抖着的双手和那双满含泪水的眼睛说明了一切。但是,他不后悔,这是他所钟爱的事业,这是他所钟爱的中国!为之牺牲,何等光荣!
重光的信念与勇气,令我动容!
再来说阿四吧!
这个连字都不识几个的“卑贱”的车夫,浑身上下却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不聪明,却淳朴无比。他钟爱照相馆老板的女儿阿纯,真心实意地想要娶她。在护送重光(孙文)的前一天,他送了阿纯一张贺卡,上方说:明天后,我娶你。这是阿四在报纸上找了很久才寻得了六个字!看了这个画面,我当场就忍不住要哭。没有明天了,阿四!你没有明天了!但是,中国有!阿四以前说过:我只要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阿纯!当他永远地睡过去的时候,我看见他在微笑。他永远都和阿纯在一齐了吧……也许他并不知道革命是怎样一回事,但是他觉得,少爷重光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紧紧地追随着他,追随着这个从小教他写字,陪他说话的兄弟。他思想单纯,却长存于历史!
看完电影,我一向在想,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怕么?
当重光拉着阿四的手,对他说离出发还有一分钟,还有30秒,还有15秒……57,58,59……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想他年迈的父亲?想他早逝的母亲?还是想着中国完美的未来?但是,他有想过他自我么?他有想过他的性命已是在倒记时么?没有!这个帅气而勇敢的男生,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当阿四拼命地抱住坏人的腿,不让他追赶重光(孙文)的时候,他又在想什么呢?想阿纯么?想她的笑?想她的声音?想他们完美的明天么?他想要娶她啊!为了她,也是为了中国,他无所畏惧!
还有那个捕快,临死前想的全是与妻儿以前共度的欢乐时光;臭豆腐,临死前大喊: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是的,我记住了,永远会记得你!
还有很多人,很多很多人,都无悔地在这1小时里相继献出性命。小则17,大则30。乞丐、少爷、商人、捕快、路边小贩……他们都是卑微的、也许是互不相识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颗崇高的心!他们的年龄不一样,身份不一样,地位不一样,但是却被紧紧联系在一齐!为了中国,为了明天,他们在同一天献出性命!
多谢你,孙文!多谢你,重光!多谢你,阿四!多谢你,臭豆腐!多谢你,乞丐!多谢你,捕快!多谢你们,为了中国的明天不懈发奋、为之献身的人们!
多谢你们!让咱们拥有如此完美的未来!
观后感十月围城【篇3】
在这种看电影等于吃快餐的时代,能让我回味一下的电影实在太少了,能咽的下的就可以算佳片了,很庆幸,09年即将结束前,看到了一部好片子,十月围城是继叶问后又一部让我感慨万千的电影,虽然两者都有精彩的打斗场面,都一样弘扬不屈的民族气节,但叶问始终只是一部功夫片,而十月围城在气氛的烘托、情节的递进、故事的铺垫、人物的刻画上都胜过叶问良多。
下面以人物带动故事来叙述一下: 1.保卫战策划领导者:陈少白(梁家辉饰)李玉堂(王学圻饰)。 陈少白,兴中会元老,孙中山最信赖的朋友、同志,整个保卫战的策划者,我相信导演是要给予这个人物极高的褒奖的,但是在叙述故事中,却让观众觉得陈少白很自私,为了革命、为了保护孙中山牵涉了太多无辜的人,而且这个人物随着故事越往后推进越显得他对整个保卫战缺乏足够的掌控力,不够冷静,也许他的学生阎孝国(胡军饰)对他的评价很对,放你回去?又要给我添乱,是吧? 百无一用是书生。
李玉堂是香港富商,其实他会成为这场保卫战的领导者连他自己都不会预料到,李玉堂从一开始就只想做一个商人,但是好友陈少白日常的活动资金全都是他赞助的,所以当李玉堂说他对于革命只出钱不出力是局外人时,陈少白说:从你捐的第一分钱起,你就是革命分子了。这句话一下子就触动了李玉堂那摇摆不定的心,对于李玉堂这样的乱世富商,应该是能看到那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迟早都会被推翻的,从内心来说,他也渴望民主,也渴望自由,但是偌大的家业、妻妾儿女又始终割舍不下,只要他涉足革命,这一切就会化为泡影。当他看到儿子投身到革命热潮中无所畏惧的气魄与在家中唯唯诺诺的鲜明对比,无疑也让他下定决心舍小家为国家,一半是作为父亲无条件支持儿子的理想,另一半是他本身内心就已经有了火种,只是一直没有出现点燃火种的火苗。 2.刺杀行动的领导者:阎孝国(胡军饰) 阎孝国,这个名字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他极度忠于满清的特点,在影片中,阎孝国是大反派,但是很奇怪,看完整场后,你并不会讨厌或者憎恨这个人物,首先在于他所说的:报效国家,并无对错。在他而言,他领导的也是一场保卫战,一场狙击意图推翻满清政府志士的保卫战,既然忠于清廷,他就没有错。其次,阎孝国只杀他该杀的,并不是丧尽天良的冷血刽子手,他两次放过了他的老师陈少白,尽管陈少白在阎孝国毕业时给予功课优秀,头脑愚蠢,一介莽夫,难成大器的评语,尽管陈少白几次三番坏他大事,但阎孝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绝不敢伤害老师。
另外,在阎孝国追杀途中的出手,只杀了三个人,割了他辫子的刘郁白(黎明饰),死抱住他脚不放的阿四(谢霆锋饰),以及最后被他当成孙中山的李重光(李玉堂之子),其他的保卫者阎孝国只是用重手法打断腿脚,并未取他们的性命,可见,阎孝国内心也不愿意残害自己的同胞,之前,他也对陈少白说,正因为学了西学,才看到洋人的狼子野心,从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陈少白的评语也未免偏颇了。 3.最矛盾的保卫者:沈重阳(甄子丹饰) 沈重阳是香港警司的警察,生性好赌,最终妻子(范冰冰饰)在怀孕后为了给小孩一个好的环境而离开了他,嫁给了李玉堂,这也让沈重阳从系更加沉湎于赌博,为了钱做一些他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最终在妻子的点化下,接受了保卫李玉堂的任务,原因是要保护他女儿的现任父亲,因为沈重阳也觉得李玉堂比他自己更适合做一个好父亲。 整部片子中最能打的人物,延续了叶问中凶狠的打斗技法,不愧为我的偶像,由于戏份的安排,让我看的不是很过瘾,要等叶问2和锦衣卫了,扯远了,回到剧中,在收拾了几个带枪的小喽啰后,碰到了外家功夫刚猛无比的阎孝国手下,在一番打斗下,最终在要同归于尽的情况下,先下手杀了对手,但自己也体力耗尽,最终选择与阎孝国的坐骑相撞身亡,延误了阎孝国的追击。 4.落魄贵公子:刘郁白(黎明饰) 从李玉堂为其赎回家传铁扇来看,刘郁白的武艺应该是家传,但应该还有别的奇遇,不然功夫不会如此出神入化,如果不是被一大群喽啰耗尽气力并深受重伤,我想应该还要比阎孝国略胜一筹。
正因为功夫出神入化,所以被安排在最后一关守卫,抵挡最后一批敌人的围攻。 刘郁白出身扬州大户人家,显然是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由于他的家庭既有钱又是武术世家,平时的打斗经验一定很少,特别是在街头与流氓无赖打斗的经验为零,所以在一开始他并没有痛下杀手,直到发现这批敌人远比他想象的要凶悍及残忍时,才开始用铁扇向要害进攻,但此时敌人已经不再对他的功夫畏惧并且找到了对付他的方法,所以最终几乎是同归于尽,当然体力不支与刘郁白长期吸食鸦片也不无关系,想想现在NBA的球员一个赛季不打球,也要通过半个赛季才能找回状态,更何况数十年没有动过手,长期吸食鸦片的人第一次动手就是一场超级硬仗。 那么刘郁白为什么要吸食鸦片自甘堕落呢?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并且酿成了无法挽回的苦果,具体是什么还是自己看电影吧。 最后,喽啰伤亡殆尽后阎孝国出场,但并未想杀死刘郁白,在阎看来,杀死刘郁白这样重伤的敌人对他来说是种侮辱,但没想到刘郁白给了他更大的侮辱,刘郁白奋起最后一击割了阎孝国的辫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夸张的说,辫子的存在与否就是是否忠于清朝政府的标志,对于阎孝国来说,头可断,血可流,辫子不可断,我推测即使刘郁白奋起一击打伤了阎孝国,阎看到如此舍生取义的高手,也不一定会下杀手,但是辫子断了,刘郁白就不得不死。
5.黄包车夫:阿四(谢霆锋饰) 阿四是李玉堂家的车夫,与少爷李重光一起长大,善良、真诚、率性,与照相店的阿纯互相爱慕,在保卫战的前两天,阿四决定要参加这场战斗,尽管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拉着车子不停的跑,同时他也请老爷李玉堂帮他去照相馆提亲,李玉堂答应了阿四最后的要求,上门提亲,才发现外表可人的阿纯原来腿脚不便,越发的使观众对这段感情以及阿四的死感到不忍。 保卫战当天,阿四调慢了李玉堂的怀表,希望李玉堂能幸免,而自己最终为了让陈少白和李重光能逃脱死死抱住阎孝国,结果被阎孝国扭断脖子而死。 6.班主女儿:方红(李宇春饰) 班主(任达华饰)实际上是满清旧将,因背负叛军之名一直想推翻清廷,但同时也被请廷追杀,流亡到香港。方红系班主之女,富有正义感,并且不解父亲为何一直东躲西跑,没有安一个家,也不能理解跑是为了今后有个家。在父亲被杀手杀死后,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保卫战的一员,在阻止火药爆炸时与敌人同归于尽。
我一直对李宇春其人及其作品没有好感,但因为其没有负面新闻,也并不讨厌,但是这次观影后,有了些微改变,虽然她的演技很稚嫩,但是很真诚,能用心演戏的艺人这种敬业的态度就值得尊敬。 7.神勇大和尚:王复明(巴特尔饰) 天生神力,又在少林学艺,武学上有所造诣,以卖臭豆腐为生,喜欢盆景,当李玉堂阻止香港警司封掉报馆时带头叫好,可见王复明是个率真的汉子,是个珍惜生命的汉子,是个有正义感的汉子。从他被少林寺赶出来及他的名字推测,他的父辈应该也是反清志士,在走投无路时将王复明交给了少林寺,王复明长大后因天生神力又不服管教故被少林寺赶出。 要注意的是,王复明的打斗经验与刘郁白一样,也为零,所以在闹市中被假扮为民众的刺客刺中数刀,最后,为了掩护众人离开,扳倒牌坊,被刺客乱刀刺死。 真没想到,巴特尔的演技还挺不错的,比李宇春自然,与他在球场上木木的感觉完全不同,可能是因为巴特尔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一个率性汉子。
其他诸如曾志伟饰演的警察司长,范冰冰饰演的四姨太月如,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也各有特色,但限于戏份,未能充分发挥,相信他们也有遗憾,而李嘉欣饰演的刘郁白喜欢的女子只在最后露了个脸,我纳闷啊,这样的女人竟然值得你这样,郁白,你丫什么审美观啊。 再说说我个人想不通的几个问题: 1.李玉堂好歹也是香港叱咤风云的富商,怎么如此重要的保卫战竟然全是自家人,包括报社职员、黄包车夫甚至自己的亲儿子,即使那些能人志士也是最后关头机缘巧合出现的,我就不相信他在香港混,敢不培植自己的武装力量,而电影中,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竟然形单影只,连老命都要豁出去,还赔了亲儿子。 2.编剧太低估刺客的智商了吧,一个掉包计加一个调虎离山计就可以让孙中山逃脱追杀安心开会了,太离谱了,刺客看着孙中山进了楼,却不执行刺杀计划,对整批革命志士来个瓮中捉鳖,非要在大马路上大砍大杀,如此高调的刺杀计划,也可算空前绝后了。 3.最想不通的是飘摇欲坠的满清政府派了支不入流的小分队就敢跑到人家英殖民地去打打杀杀,太敢吃英政府的豆腐了吧,电影中说满清政府向英政府施压,要求警察撤离,纳闷了,清廷真有这个胆,还会割地赔款,奴颜卑膝,况且当时孙中山在国际上已经是极有影响力的人物,
如果在英殖民地上被刺杀,那英政府要承担的国际舆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一旦孙中山踏上香港的土地,英政府绝不会要求警察撤离,而是维持治安。 十月围城在刻画人物及气氛渲染下真的做的很不错,总体来说,是值得进电影院掏60块钱看的电影,想要有真正的感动和震撼,就去电影院看吧。
观后感十月围城【篇4】
看完《十月围城》这部影片之后,很长时间了,我都不能从戏里走出来。虽然此片的片尾也像许多电影一样,打了本片故事纯属虚构的字样,可是我还是深信不疑: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戏里的人曾经真实地存在着。是什么让我在看这部戏的时候那么地全身投入,那么地身临其境,又那么地难以自拔呢?是影片的故事、场面、人物、气势吗?好象是,又好像不全是。
影片的故事非常吸引人,环环相扣、险象还生、争强斗狠、惊心动魄,让人欲罢不能,也因此自始至终一直紧紧地抓着观众;影片的场面非常震撼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目不暇接的、出神入化的和如梦如幻的;影片的人物非常感染人,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呼之欲出、令人难忘;影片的气势非常陶醉人,那重金打造的百年前的香港老街的风貌、风情、风俗和风光,就像是上世纪初一幅色彩斑斓、民风浓郁、洋洋大观的《清明上河图》。
然而,我却觉得,影片最耐人寻味的,是它留给我们的深深思索,而其中让我感慨万千的,则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的三重悲情。
第一重悲情是影片中那些取义成仁、舍生忘死的壮士、志士、义士和烈士们带给我的,那是一种悲壮。义士们都太年轻了,最大的也就三十多岁,有的还是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或富有或强壮,或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美好前程,或是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然而,他们都在这场保卫孙中山的战斗中英勇献身了。
第二重悲情,来自于六义士们对革命的朦胧认识和原本不过是儿女情长的献身动力,那是一种认识局限下的悲哀。王复明想在战斗结束之后,堂堂正正地回到他当初出家的少林寺去;小方红带着替父报仇的单纯认识和父亲做什么我也做什么的朴素想法投入了战斗;刘郁白的舍生忘死更多地来自于他对抢了父亲的女人以及那个他痴爱的女人的死,对他形成的双重情感和良心谴责所形成的内心折磨下的渴望解脱;沈重阳为了他天使般的爱女,为了她不至于在小小的年纪就没有了养育和栖身的依附之地,他宁愿舍弃自己而保全女儿;邓四弟深感东家父子两代人的恩重如山,出于知恩图报这单纯而淳朴的心理,他愿意为主子尽忠;李重光是这六人中唯一能理解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意义的人,然而,他的理解也稍显幼稚和简单了。比起孙中山那民主革命的远大目标和宏伟理想来,他们的革命认识太肤浅、太幼稚,甚至是太儿女情长、也太小家子气了。他们至死都没有明白:他们死命要保卫的孙中山,究竟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主社会,这个社会对全体中国人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死得不明不白的、死得糊里糊涂的。这让他们原本悲壮的行为上增添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哀。
第三重悲情来自于那满大街成千上万的看客们,那是一种让我从头到脚的悲凉。对于义士们的壮举,看客们浑然不知,他们甚至不知道谁代表着正义,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着、静静地看着、木木地看着、傻傻地看着,事不关己地看着,闲得无聊地看着。他们在想什么呢?从他们的表情、眼神和动作中好象看不太明白,可是鲁迅在他的作品《药》中告诉我们了:他们等着看谁最后被杀死了之后,用死者殷红的鲜血和着自家的白面馒头做治病的人血馒头来着。这就是那个时代中国老百姓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
我注意到了影片中那精心设计的革命党人和义士们的名字:陈少白、刘郁白、方红,白的多、红的少。我明白了,我想到了也看到了:十月的香港城,飞舞着漫天的大雪,这雪多么像是中国古典戏曲《窦娥冤》里那场六月雪呀!我顺着那白雪皑皑的地面看过去的时候,我看到了红,仔细一看,那是由义士们的鲜血浸染了之后又汇聚在了一起而形成的红色血流,那血流像是在写更像是在问,那明显是一个问号,在问什么呢?
观后感十月围城【篇5】
今晚和网友们一起见证了这部12月最精彩的电影镜头,之前也看了《三枪》《刺陵》,谁实话,不是我批判那位导演,那两部片子是我今年看过最烂的'(风云2没有看,无法评判)。《十月围城》中在开始的铺垫过程中,我几次想掉泪,不过男儿有泪不轻流,所以在公众场合还是忍了,呵呵!
在这部影片中,我注重要表扬一下两位:巴特尔、谢霆锋
巴特尔,说实在的;在他打篮球的时候我是没怎么注意过他的,可没想到他在本片中的本色演出还是比较到位的。不过这可以从侧面看出导演在幕后精心为他们做好了安排。尤其是在巴特尔对着李宇春扮演的角色说着那段似黑非黑的黑色幽默的那场戏,所体现出来的是导演想要在本片中要变现的东西。
重头戏-谢霆锋。自风云2以来,谢霆锋真是走运。连续挑中了2个非常适合他的角色。拿捏人物从外表透视内心在从内心散发到外表。相信如果常此下去香港下一个终生成就奖非他莫属。
最后十月围城假使获得了成功,那必定是导演的成功,是他在正确的时间下把剧本和演员揉和在了一起,从而得到了一部让大家觉得值得去看的一部电影。
建议大家有空都走进影院看看,虽然剧情有点夸张,不过故事解除还是比较流畅,也比较感人,特别是王学圻,最后他的儿子牺牲了,而他的泪让我想到今天生活的不易。
最新围城观后感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最新围城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围城观后感 篇1
无锡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40年代就引起轰动,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优秀小说。
《围城》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远离战争烽火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幸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英,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琐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围城》初看让人觉得是一部言情小说,细看我觉得更是一部人情小说。作品描写的不仅是方鸿渐的感情经历,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对工作、爱情、婚姻迷茫的心理状态。书中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书中孙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渐渐得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弱,婚姻慢慢地出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走自破裂,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
围城读后感: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围城观后感 篇2
城堡—俗世中人人都趋之若鹜的神圣之地。然而,对于“住进去”的人而言,还会是那么美好吗?他们或许只会说“我要出去!”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被困在了里面,这就是围城。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围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逃得过这些围城的束缚?
《围城》中的主角方鸿渐,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不断被困在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围城之中。徘徊于城外之时,渴望进去;深陷于其中纠纷之时,又渴望逃出。
这让我想起了近来发生的一件事。入党,是很多人都渴望的事。有些人认为那是件光荣的事,也有些人认为那对以后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很多人都跟着潮流写入党申请书。可是,当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后,听到老师们讲了那些关于成为党员之后所受的种种束缚之后,很多人动摇了,想退出了。一些人选择纠结着继续参加入党培训,而另外一些人选择了退出。这不也是生活中的围城吗。当初他们人人都想着可以成为党的一份子,而现在却后悔了。还有那些没有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还在等待加入入党培训的队伍中。
进不去的人想进去,出不来的人想出去。这就是围城的困扰。
在我们生活中,围城无处不在。爱情,事业,社会、、、、、、处处都充斥着被困住的人。一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是多么渴望找到伴侣、渴望早日成家。可是,又有多少恋爱中或者已经成家的人,被各种烦恼困扰着,期盼着恢复单身,或者寻找另外一个伴侣。看着那些被工作和社会上的各种尔虞我诈和黑暗斗争所困住的人群,感慨着这围城的巨大魔爪,我想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围城,我们既然挣脱不了这围城的束缚,何不尝试着去享受自己当下的生活。就比如说,对于入党,我只知道,既然我选择了加入,我就坚持下去,虽然开始时会有些动摇,但是仔细想想,当初是我自己选择的,总会有我的理由,我需要做的是坚持下去,最后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不知道。如果现在就退出了,岂不是体验的机会也没有了。所以,既来之,则安之。
在形形色色的围城里,不要总是想着挣脱出去,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那只是另外一座围城罢了。相反,如果学会在围城里过上精彩的生活,那才是最好的结果。这样,就不会再受到外面世界其他围城的困扰了。
还在徘徊于进去与出来的人,尝试着享受当下的幸福吧,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最终,我进去了,我也没有想着要出来。因为,里面的生活也不错!
围城观后感 篇3
唐晓芙是钱钟书疼爱的一个女子,也是《围城》中唯一一个没有被讽刺利刃所砍杀的人物。唐小姐一出场,作者就有大把大把的好话送她: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谗,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钱钟书在一开始就营造了一个没有被上海这个物质社会污染、没有经历过男女情感风云的美丽、飘逸的少女。那么可想而知当方鸿渐看到她的一刻,自然而然的也就爱上了她。所以方鸿渐才会“立刻想在她心上造个好印象”。而从整个故事来看,唐晓芙无疑是方鸿渐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但是先于方鸿渐接触到唐晓芙的赵辛楣却对这一女子倒无如此这般感觉,如是用赵辛楣的口吻叙述,那唐晓芙不过是个“黄毛丫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唐晓芙不造作、不化妆,但不化妆不等于不打扮,也许唐晓芙最懂得不打扮恰是她最好的打扮,或者说她懂得如何打扮得了无痕迹,她可能非常了解她的容貌的“非人工”色彩恰是她最好最美的颜色。
唐晓芙聪明漂亮、活泼可爱又率性。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也逃不掉命运的哀叹。她在没有打算和方鸿渐恋爱的时候爱上了方鸿渐,而这次爱情远离她心中的理想,“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当她对有丰富过去的方先生说这句话时,粉碎的不仅仅是方鸿渐的梦,连自己纯洁的少女情怀也留下了伤痕。唐晓芙所占据的笔墨固然不多,但是她的淡出代表着完美神话难以存在于现实的悲剧。
换句话说一个像唐晓芙一样清新、自然、纯真的女孩,在现实中只是一个梦境,可以远远的观望、想象,只是一旦你去触碰,这个梦会毫不留情的破碎。
围城观后感 篇4
五一回家,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一本书回家,这本书是亲爱的姐姐送给我的,一直没时间看。本以为这次还是不会有时间看,结果火车上很无聊,是一个消遣的机会,终于还是看完了。看后觉得写得挺不错。后来在网上搜了一下,理解更加深刻,借此机会发表一下感想。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
围城观后感 篇5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文凭。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己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
围城观后感 篇6
读罢《围城》,最爱的自然是唐晓芙,她犹如夏日池塘里的青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她洁身自爱,不攀高比富,也不愿稍稍俯首,屈低自我的感情。仿佛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举世皆浊而其独清,举世皆睡而其独醒。
喜欢唐晓芙,那么自然会喜欢她在书中的一句话。她在拒绝方鸿渐时说:我爱的人,他在遇到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我!她不能忍受自我去喜欢一个有过去的人,即使她就喜欢着这个人!不喜欢当下很多人宣扬一生只谈一次恋爱会遗憾;也无法理解那些几个星期换一次男女朋友的人;感情不该是奢侈品,而就应是必需品。但是那里所说的感情,绝不会是那些频繁换男女朋友的人所认为的庸俗的感情,而是绝无仅有的真爱!
从小到大,未曾接触过感情,并不仅仅仅是因为父母亲的反对,也是因为从未遇到过一个人,让自我觉得能够一向就这样走下去。我信奉一生一次的爱恋,信奉唐晓芙的从空白开始,信奉那个对的人会在对的时光来到,无需刻意寻找,刻意制造任何机会。而那个人,只要一牵手,你就明白,那是幸福!
方鸿渐自诩深爱着唐晓芙,之后跟其妻结婚时,不也是一样的义无反顾,那算得上什么感情,唐晓芙爱错了人,幸而并没有屈低自我的感情!
配得上唐晓芙的,就应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必须要多英俊,多富有,多有权势,但是他必须务必没有过去,甚至在被拒绝之后,他也就应为其终身不娶;他务必在思想和行动上一齐爱她,甚至愿意为了她放下一切;他务必保证自我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动摇;他不只就应让她相信自我,更就应让他相信未来!
围城里还有一段话,甚是喜欢。
拿到一串葡萄,你会从好的开始吃还是从坏的开始吃?按理说,从好的开始吃的人理所当然就应比较乐观,因为他所吃到的每个葡萄都是所有葡萄里面最好的;而从坏的开始吃的人,理所当然就应比较悲观,因为他所吃的每个葡萄都是所有葡萄里面最坏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从坏的开始吃的人,他还有期望;而从好的开始吃的人,只有怀念。
现实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两面性。你所认定的好,或许恰恰就是坏;而你所认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许就是期望。所以在你身处所谓的幸福时,你要心怀忧患意识;而在你身处险境时,你要学会看到期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分清是非好坏!
围城观后感 篇7
以前人们渴望安定于一座城,虽然进出受限,却也安贫乐道,能图得热闹。如今越来越多人渴望静默于一座孤岛,无来无往,处处是出口亦处处是入口。
这种变化未必是人世的复杂人情的冷漠所致。从原始的独居,到往后的群居,再到城市化的聚居,拥挤感和空虚感日甚。更为可怖的是,在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教育提升的幸福生活里,甚至是在引以为傲的文化里,对心理环境的建设却严重滞后。
《围城》的优秀除了语言的浪漫瑰丽、清晰的时空脉络、鲜活的人物特色及流浪青春、爱情和婚姻的感怀外,最突出的正是这心理环境的营造,使得人物和事件能够栩栩如生。
方鸿渐先是与鲍小姐,到苏文纨,到唐晓芙,最后与相貌平平、能力平平的孙柔嘉成婚,呈现了方鸿渐清晰的人生脉络。
对于方鸿渐来说,自己年少贪玩时遇着鲍小姐,在城外边随意撒野,船一靠岸就各奔前程,从此互不相干。毕业回国后由理想进入现实时遇到的是苏文纨,处于爱意的更迭期,无聊和有趣傻傻分不清,什么都不想要,又什么都不想放弃。之后遇到唐晓芙,这个人小鬼大的女孩挑动了他全身脉络里的所有情愫,一见钟情的痴狂,最后仍然噶然而断。这些都算是他轰轰烈烈的理想的阳光,最后照在了孙柔嘉的现实里,并在孙柔嘉身上投下了一个斜长的阴影,方鸿渐就在这个阴影里归于平淡。
还没玩够的在城外,玩够了的在城内。没玩够的有玩够的时候,玩够了的有想再玩玩的时候。可城并不是24小时便利店。
人身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这是城外,相反是城内。或者它们各自本身就各成一座孤城,来来去去的其实只有自己两个脚印。
幸福、美满和爱,最终都会走向孤岛,成为孤独。将激情当成爱情,将责任当成婚姻,将存在当成肉体,这些都赶不上孤独,唯有孤独能够定义爱和幸福。
书中所呈现的时局,相当于如今所谓的命运。命运不就是有什么、谁陪伴你及到哪里去。在很苦很累的时候,其实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熬。
一个人住的时候,那所房子那座城就是你的陪伴。你抑郁、失眠、沉默无语时,那座城不知道给了你多少的鼓励和信心,而这些你可能正视而不见。
你住在这座城里,这座城在你心里。情路漫漫。祈愿你“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未来会怎么样就交给那个未来的自己吧。
围城观后感 篇8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 有了局。本书也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 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书中,人们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似乎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 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这也是被围之城。而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正是这样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 被围之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 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但是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 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围城人”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似乎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厉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 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熟悉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 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 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那样的“城”也许不再被“围”了吧。
你是否觉得围城给你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 城》,让人去细细地思考、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 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围之城何时才能结束?
围城观后感 篇9
围城这本书,我已读过多遍了。
最初接触时,是在初中的阅览室里,本没抱多大期望,还以为钱老的作品会像鲁迅的文章那样深涩难懂。读后却感觉处处是譬喻,形象而生动;细细体会书中情节,模仿书中各人物说话的神情语调,其乐无穷。
那时年少轻狂,喜欢反复翻阅围城,喜欢背诵那些譬喻,喜欢用譬喻来评论某事,喜欢学习钱老在围城里说话的腔调,觉得玩弄文字游戏是最过瘾的事了。之后,看的次数多起来了,对围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才明白围城能够这样通俗亲切,从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历练,体味生活,鞭笞生活,从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点、人生的真实,并透过生活掀开人生的面纱,用含蓄又不乏讽刺的笔调揭露客观环境的无奈和人本身的猥琐,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这一切的经历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经历恋爱又失恋,求职又降职,最终与孙柔嘉走进婚姻殿堂,然而结婚后两人都发现对方有双方婚前未发现的缺点,再加上生活琐事,工作不顺心,经济尴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终分道扬镳,阐发结婚就如深陷围城的道理。这样的婚姻生活,此刻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绝对是现实又不新鲜的。退一万步讲,方鸿渐娶了孙柔嘉,到底不是自我的意中人,维持的婚姻不长久,可如果方鸿渐得偿所愿娶了意中人唐晓芙,围城会不会牢不可破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够共入围城,也会发现“如果娶了意中人也可是尔尔,结婚后发现自我娶的总不是意中人”。每个人在长大后都会追求自我认为美满的感情,追求到了,又一无反顾的进入婚姻,然而真正寻找到梦想的婚姻,维系好婚姻,经过婚姻使感情美满,这样的人几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正如杨绛所说,不仅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此刻我们是学生,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等到有一天,我们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感情。其实我们一向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一样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进取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我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我陷入围城。
最终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知足常乐。作为学生,感情、婚姻,对我们而言,还太遥远,可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尝不是围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