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学弹力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3.28

科学弹力教案12篇。

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也许"科学弹力教案12篇"就是你要找的,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科学弹力教案 篇1

作者:马桂芳来源: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实验幼儿园

【设计意图】

一个小女孩的辫子散开了,我找了一根皮筋给她扎辫子,其他的小朋友都围过来观看,忽然一个小朋友好奇的问:“老师,皮筋为什么能拉长?”其他的小朋友也七嘴八舌的问:“老师,我裤子上的松紧带为什么也能拉长?”我说:“因为皮筋、松紧带有弹性。”孩子们异口同声的问:“什么是弹性?”望着孩子一双双好奇、求知的眼睛,我决定和孩子一起探索弹性的秘密,了解有关弹性物体的特征,以及弹性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弹性秘密,了解关于弹性物体的特征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幼儿对弹性现象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操作学习和发现学习,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准备松紧带、弹簧、海绵、皮球、棉花、气球、橡胶等各式各样的弹性物品。

【活动过程】

1.看——引发学习动机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有趣好玩的东西,现在先拿出两件,想请小朋友认认他们叫什么名字?(先拿出松紧带,弹簧让幼儿回答。)

师:现在老师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的观察

把小弹簧放在桌子上,用力压它就矮了下去,松开手,它就恢复原来的样子;用手拉橡皮筋,它就变长了,松开手,也变回原来的样子。

2.玩——试试感觉

请幼儿自选弹性物品玩,感知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师引导幼儿边玩边观察,但不要限制幼儿玩法。)

3.讲——发现秘密

(1)请小朋友说说你玩的物品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们都能变。)

(2)小交流:你玩的东西是怎样变的?(变大、变小、变长、变短、变高、变矮、变粗、变细。)

(3)小讨论:现在再请小朋友玩玩、试试、想想,说出它们为什么会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体验,讲出原因,允许有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释。)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玩的皮球、棉垫、松紧带、气球、拉力球、弹簧称等,只要你用力压它、拍它、拉它、吹它,就会变,或者变大了,或者变矮了,或者变长了、变粗了,你一松开手,它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们共同的原因是都有弹性。(让幼儿学说“弹性”)

4.找――扩散思维,丰富生活经验

师:弹性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许多,例如:松紧带、弹簧、海绵、皮球、棉花、气球、橡胶等。人们也利用弹性材料制作乐器,如风琴、手风琴、钢琴等。

现在请小朋友动动脑筋,从多方面想一想,你还看见哪些东西和我们今天玩的东西一样有弹性?

(1)找一找班级、幼儿园内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跳床、轮胎、皮球等)

(2)找一找你身上有那些弹性物品?(松紧带、皮筋等)

(3)找一找你家里有那些弹性物品?(沙发、席梦思床等)

5.体验

组织幼儿跳蹦蹦床,玩拉力器,吹气球,再次感受弹性,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玩玩有弹性的物体。

手工课上让幼儿用有弹性的材料进行小制作。

【活动反思】

通过看看、玩玩、找找、讲讲、体验等活动形式,激发了幼儿对弹性现象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弹性物体的特征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科学弹力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利用幼儿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将排列的小秘密融入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看看玩玩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发现周围事物的规律性,增强对有规则排列的图案的兴趣。

2.运用身边材料,设计出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

3.熟悉事物规律性,按颜色、图形、数量进行排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布置好场地:垫子(三种颜色),椅子若干把;贴有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矮方凳若干

2.大背景图(运动会场:花、气球、灯笼、彩旗等)

3.小动物入场方阵图片(按规律排列)单个小动物图片

4.《运动员进行曲》

5.幼儿操作用具,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场面一定非常热闹,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带幼儿进入到已经布置好的场地)

二、参观比赛场地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比赛的场地布置好了,这块比赛场地里的每条赛道摆放都与我们平时的不一样,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请小朋友观察一下:

垫子:

椅子: (摆成一条独木桥)

矮方凳:

1.幼儿观察后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请幼儿尝试将每条赛道按规律加长

3.师幼共同玩已摆好的赛道:单腿跳过垫子;从“独木桥”上快速安全通过;双脚跳过矮方凳,并请幼儿边玩边说出规律,如:红、黄、蓝……

三、参加开幕式

师:参观完了比赛场地,我们再一起去主会场,也就是开幕式的地方看看吧!

(师带领幼儿到大图片前坐下)

1.观察会场的布置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会场打扮好了,多漂亮啊!咦,它们的会场上有没有按规律摆放的地方呢?

幼儿观察并交流(彩旗按图形排列,灯笼按大小排列,气球按颜色、大小两种规律排列,花按四种颜色排列)

2.小动物入场

师:听,运动员进行曲响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放《运动员们进行曲》,请幼儿一起鼓掌欢迎)

(1)首先入场的是第一方阵的小动物,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出示一组图片,贴在大背景图上)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排队的?(一只兔、一只狗、一只兔……)后面又来了几只小动物应怎么样排呢?(幼儿回答,并上前将小动物图片贴好)

(2)接下来出场的是第二方阵(一只猫、两只猴、一只猫……)摄影师刚想照张照片,有只小动物被气球挡住了,猜猜气球遮住的是谁?(请幼儿猜测后上前揭开气球验证答案,并一起当摄影师照像)

(3)同样办法出示第三方阵(一只羊、两头牛、三只小鸭)后面排的是大白鹅,应该排几只?(幼儿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将大白鹅贴好)

3.小朋友入场

师:小动物们都已经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下面轮到我们小朋友方阵入场了,小动物们是按规律排列方阵的,我们怎么排?

(1)请幼儿说规律(引导幼儿按男女排队,如1男1女……),师统一意见后,幼儿集体按规律排队。

(2)放《运动员进行曲》,幼儿排方队走一圈,向“观众”挥手致意。

四、制作奖品

师:入场式结束了,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比赛中要给获胜的小动物发奖品,可是小动物们准备的奖品还不够,怎么办?我们来帮助它们好吗?

1.师介绍奖品的种类及做法

项链:用不同形状的珠子串成冠军项链(可按形状、数量排列)

花环:用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冠军花环(可按颜色、数量排列)

奖章:用印章盖出不同图案做成冠军奖章(可按数量排列)

2.幼儿自由选择小组进行制作,师指导,引导幼儿按规律进行制作。

3.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制作的。

五、结束

师:小朋友,奖品都已经做好了,我们拿着奖品,排着队送给小动物们好吗?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物品是否是按规律摆放的,并尝试将身边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整合了健康、科学方面的内容,教育组织动静结合,为幼儿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活动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并且随着活动的深入,学习难度也层层递进,进一步该活动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让幼儿始终保持良好的探索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经常自发地将活动室、游戏区里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科学弹力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幼儿喜欢玩、喜欢动、喜欢问为什么、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进行随机教育,在实验中动手操作,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科学的秘密,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从而喜欢探索生活的秘密。针对幼儿提出的球为什么能弹起来?我设计了“弹力球”这一课,让幼儿初步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弹力球。在制作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体验创造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物体的探索。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自己发现PVA粉和硼砂溶液在一起会变成又粘又软的东西。

2、 使幼儿学会制作弹力球,了解容易弹起的东西和不易弹起的东西。

3、 激发幼儿对物体弹力的兴趣和探索。有好奇心和初步科学态度,愿意自己动手探究问题。

4、 引导幼儿认识容易弹起的东西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不容易谈起来的东西有哪些相同点。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尝试了解PVA粉和硼砂溶液的颜色作用与形态。制作弹力球。

难点:理解为什么弹力球能够弹起来。不同的物质通过相互之间的反应可以形成另一种物质。

安全提示: PVA粉和硼砂溶液不能食用。

活动准备

1、 有弹力的物品。

2、 按幼儿人数每人一份 :硼砂溶液 PVA粉,实验盘、实验杯、实验搅拌棒、水、双面胶、两张纸

3、律动音碟

活动过程

一、 导 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玩具,我们一起来玩吧!

(指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注意安全,与幼儿合作发现各种球的玩法与发现球的弹起。)

二、 基本环节:

1、 思考问题:

师:刚才我们和玩具玩得好开心,那谁能告诉 我,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样玩的?

注:及时纠正幼儿,强调弹出去并要求说完整话。

师:小朋友这么喜欢玩具,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物------“个子小小的,身体圆圆的,它也会弹的很高,它就是------弹力球”。

师:我们来试一下它的弹力吧!(让幼儿在地上、桌子上玩)

我们发现力气使用的不同,弹的高度也不同。

三、引出材料

出示制作弹力球的两个重要的东西:

1、pvA粉

师:我们来猜一猜第一个材料-----这袋有白色粉末状的是什么呢?糖、盐、白面、白灰、等(让幼儿大胆猜测)

介绍“ 我的名字叫pvA粉,我是固体粉末状的,不可以吃的、当我遇到水后会变成粘粘的,像胶水一样。”

幼儿操作体会摸一摸、看一看它是粘粘的吗?像什么?

小结:胶水、胶棒双面胶里都有他的帮忙。

2、硼砂溶液

第二种材料---- 蓝色的东西是像水、沙子、还是空气呢?

小结:老师来告诉你们硼砂溶液是用来消毒、杀菌的。硼砂溶液本身是没有颜色的,那这瓶为什么是蓝色呢?因为老师在里面加了蓝色的色素,会使它更漂亮,如果老师要做粉色的弹力球,会加什么颜色的色素呢?喜欢什么就可以加什么颜色

四:教师制作示范

1、固定空杯(剥下一枚双面胶,粘在实验盘上,固定空杯)

2、师:到入pvA粉 (拿起p、v、A粉,倾斜着从一个小角慢慢的、缓缓地倒入就不会洒出来(师拖起来)小朋友看一看有什么变化。

3、倒入硼砂溶液 观察粉末状的pvA粉和像水一样的硼砂溶液变成什么了。软软的东西是弹力球吗?怎样可以变成弹力球呢?

教师验证试球:老师制作的弹力球能不能弹起来。注意及时保持制作卫生及时清理。

五、幼儿制作

1、 制作弹力球:固定空杯---倒入pvA粉---加入 硼砂溶液---搅拌---揉搓---成球---及时清理---试球。

小结:1、硼砂溶液降低了pvA粉的粘性,具有了弹性,所以做成了弹力球。

2、我们自己制作的弹力球能玩几天,为什么呢?

3、展示实验结果:试球时注意安全。注意用力不要大。

六、活动结束延伸

生活中有容易弹起来的东西,还有不容易弹起来的东西,请幼儿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理论分析: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幼儿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在《弹力球》这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玩玩做做 ,在操作活动中,了解到为什么弹力球、篮球等落地很容易弹起来,而其他多数东西却不能?因为弹力球、篮球等落地时,与地面接触会产生较大的弹性形变,地面与球相互产生反作用力,球一接触这种反作用力,就会有加速度,于是便向上弹起。但其他多数物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弹性形变,用力打下去也只会弹起来一点点。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讲述和讨论、验证。从孩子们的回答中选出教育内容,切合孩子们的回答与操作验证中让幼儿知道弹力球能弹起的原因,以及制作的乐趣。同时通过猜一猜的方式,巩固幼儿的经验,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能猜出答案也体会到了成就感。探索制作结束后,让幼儿思考弹力球往床上抛一抛,弹力球还能弹起多高?和抛地相比,哪个弹得更高呢?为什么呢?让幼儿把观察到的画一画。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弹性,并引导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探索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活动最后通过试球验证的方式,增加活动的兴趣性,自己制作的弹力球,让幼儿感受制作活动的乐趣,体验制作带来的美妙感受,让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所思所悟:

活动中,由于事先请家长们和幼儿一起做了许多关于球的知识经验习得,所以在讨论弹力球为什么能够弹起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回答的都是自己经验过的,而家长们一般家里容易弹起的东西单一或一致都是皮球,这容易导致幼儿思维的限制,也没能让幼儿很好的进行思考。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要结合孩子们的已经经验和扩展孩子们的经验,发挥孩子的想象与发散思维想结合,让活动更能体现教育价值!因为幼儿的经验还不丰富,概括还不全面。但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世界。我要寻求幼儿真实的动机, 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还不够。还需要以幼儿的方式操作物体,才能真正地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意图。在经验习得做得更丰富一些,互动启发中探索弹力球的弹起,体验成功的快乐,延伸部分请家长参与进来比一比看谁找到关于弹力的问题最多,谁解决关于弹力的问题最多,等等。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小朋友共同探讨科学秘密快乐。

科学弹力教案 篇4

一、说教材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科学弹力教案 篇5

幼儿教育:________

教师学校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儿童操作、感知弹性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孩子大胆猜测,鼓励他们在尝试中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弹性球的特性。

2在尝试中可以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快乐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地玩弹性球。

2引导方法:根据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随机引导的方法,体现教师调控能力。

学习方法:1。自主探索法:为孩子准备各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弹性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方式:孩子将探索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展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孩子们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孩子们找出这些球的不同之处,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老师用同样的力量击球,让孩子观察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性球比其它球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指导孩子学习与同伴一起玩耍的不同方式。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

自己玩,和你的同龄人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

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儿童使用收集到的材料,如木材、地毯和海绵进行测试。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考标准,确定了球跳的低,老师指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使用方法。

老师给你提供了木材、地毯和海绵。你可以自己试试!

--个人示范,请想想自己的弹跳球跳的低的孩子来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们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光滑,质地坚硬,材料使弹性球跳得高;表面粗糙(有纹理和凹痕),柔软的材料使球**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的平台;一步一步的启发和引导,目的是让孩子们有效地**。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资料仅供参考)

**修改即可使用

科学弹力教案 篇6

教学重难点:

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科学弹力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冷与热》是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冷与热”与学生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通过身体感受,动手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本课“冷水与热水”是这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从体验中获取新知,活动中发现新知,运用中深化新知。

设计思路:

1、科学学习应以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动机,采用创设情境提供诱因的方法。

3、使知识与能力同时发展,既重视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材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

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特征。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瓶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体验:

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

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触摸的感觉。

师: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生:分组进行活动

汇报活动可能得到结果:

教师:你们很聪明,能倒出这么多种类的水,从中总结出:水的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师:对,你们都说出了各种水的特征与作用,重点强调烫水会烫手,以后生活中应小心,避免烫伤,假如真的烫伤了,怎么办呢?

讨论:假如万一不小心,让烫水烫伤了,用哪种方法好呢?

1、用自来水止痛。2、把水泡弄破。3、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

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这种方法好。

(二)探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师:冷水和热水除了具有冷热特性外,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分组进行实践: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变化并汇报。 操作: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混,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浮。 生:各自进行总结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1、冷水和热水具有冷和热的特性。

2、物质在热水里的扩散速度比冷水快。

3、热水具有上浮性。

(三)探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生合作与交流:再一次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再把装有热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观察变化情况。

做做想想:把装满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又放到冷水中,又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结果。

发现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没有增加,但体积增加了,是因为热水上浮的原因。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这节课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我们知道了水的作用很大,大家要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虽然本节课没有告诉你答案,但是你通过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把问题一一解决了,这就是科学的方法,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将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

1、冷水和热水具有冷和热的特性。

2、物质在热水里的扩散速度比冷水快。

3、热水具有上浮性。

科学弹力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现象,培养幼儿观察的敏锐性。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皮球、橡筋、气球、弹簧、木块、铁片、弹性球、动物标靶、自制弹弓(每人一个)、纸制子弹等。

活动过程

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

幼儿自主选择一个皮球跟着音乐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没有气的。

诱导幼儿按一按、捏一捏有气和没有气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气会弹得高,原来空气也有弹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弹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弹簧、橡筋、捏一捏气球、海绵等)。

(2)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有弹性的。如弹簧床、海棉枕头、沙发、床垫、吹气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着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着中指,然后一只手拿着球向前投,随后收回,重复投掷,可投向目标处。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着小球,拉到一定的距离时放手,让球反弹回去,超过固定物的高度。

(4)将长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让小球弹上去又拉回来,反复拍打。

做游戏。

(1)看谁射中靶。

用力投掷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长,让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离的动物标靶。

(2)看谁弹得远。

一手握小弹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纸制子弹拉紧橡筋,然后放手,让子弹弹出去。拉得越紧,子弹弹得越远。

在地上按一定距离画三条线,超过最远一条线得3分,超过第二条线得2分,超过第一条线得1分。

注意事项

1.小弹弓不要对着别人。

2.可分别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形式。

拓展思路

弹簧纸偶:先把一张大的长方形纸卷成筒状,然后在上面画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张小纸条来回折叠,折成弹簧状,要求折得整齐。然后把纸筒粘在弹簧状纸条上,用手轻轻一按,它一会儿变矮,一会儿变高。

活动反思

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科学弹力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教案出自:教案网)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教案出自:教案网)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科学弹力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温度计》是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的单元教学内容中的第二课。属于观察实验活动课。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自主、合作、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探究精神。 学生分析:

学生是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系统地学习有关热的科学知识。第一节课《冷与热》时,是通过直观的方法即身体感觉物体、环境的冷与热,用手去感受水温的冷与热去认识冷与热的现象。《温度计》一课在前基础上,继续进一步学习热的知识:学习探测热的仪器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温度计和应用温度计,使学生实现用理论研究科学,用实践来证明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认识温度计结构,从而掌握如何读作和写作,这是正常使用温度计的基础知识。

(2)过各种实践活动,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温度计,从而培养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情感与发展: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了科学与医学之日新月异,造福人类社会,从而树立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让科学造福人类社会”的理想。

教学重点:

温度计(气温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和日常应用。

教学难点:

认识温度计结构(玻璃泡、煤油柱、(水银柱)、刻度、摄氏度单位和符号表示、如何读作和写作、探温计内的弯曲位设计)

教学准备:

在烧杯内倒入不同的温度的水: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二):气温计的应用

活动(三):体温计的应用〔名括传统型、掌上探温计和耳窝探温计(后两种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准备)〕(重点提醒:传统的医用体温针是用水银做,要轻拿轻放,以免打烂,若打烂了要清扫好现场,但千万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因水银有毒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学习任务:

(1) 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书本P2的图片和P6的图片,利用第1课《冷与热》教学内容,用身体感觉到环境的冷与热以及用手去感受冷水、温水与热水,这些全

(2) 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P7的图片(但事先把课题覆盖着)。我们可以凭生活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天气的冷与热,但如何知道具体温度呢?

C、如何才能准确地读出温度计的度数(使用P9的讨论)(学生可试做)

讨论后教师小结:(1)玻璃泡不能位容器底及侧壁,必须浸没在液体中。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即煤油柱或水银柱的上升的进度稳定后)。

实践应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己小组所用的温度计(把准备好的三种温度计分派给小组)

B、选用哪一种温度计测水温?为什么?

C、什么叫量程。

教师小结同时引入另一新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气温计和体温计。我们先来应用一下温度计。

科学弹力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了解乒乓球的基本特性,会创造性地玩球。

2、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验探索、操作活动的乐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乒乓球若干、布袋一只、玩球材料:乒乓拍、垫板、水彩笔、音乐磁带、筷子、橡皮泥、胶水、皱纹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老师今天要送大家一件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好,我请几个小朋友来摸一摸,如果能讲出自己摸到的这个东西的感觉来,我就送给他一个!

1. 幼儿摸以后说出这东西的感觉:你摸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2. 让幼儿双手合拢了取回,不能给别人看到。

3. 猜一猜是什么?揭晓谜底:打开看看?是个乒乓球。

4. 让每个幼儿取到球。

二、这一个小小的,轻轻的、圆溜溜的乒乓球可以玩吗?怎么玩,请你找个空地方试试看。

三、提问:

1. 你的乒乓球是怎么玩的?

2. 小结:因为乒乓球有弹力,又是个圆球体,所以小朋友有的抛、有的滚、有的让它跳,玩的真高兴。那你们知道它还能怎么玩?从哪里知道的?

3. 介绍乒乓球运动的知识:乒乓球运动是我们中国人很喜爱的一项运动,中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也是世界最高的,我们曾经连续两届奥运会摘得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在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也获得了男双、女双、女单三枚金牌。

4.你认为乒乓球还会有其他的玩法吗?你想不想试试刚才小朋友说到的玩法呢?

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乒乓球和其他工具,小朋友可以去观察一下这些工具,想象一下运用工具可以怎样来玩球,如果需要还可以取了工具去尝试一下。但是因为是尝试,老师要求大家不要玩好多次,只要试一下就可以了,尝试过了,请你把你创造出来的玩法介绍给大家!

五、个别介绍、演示、教师鼓励、并可以结合着讲一讲道理。

六、总结: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在我们聪明的小朋友手里就能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厉害,连老师都很佩服。

1. 哎,用乒乓球可以玩不同的游戏和运动,那还可不可让乒乓球变成个什么东西呢?

2. 想象一下:你想用乒乓球变个什么东西?

七、介绍材料、幼儿探索操作:用乒乓球还可以进行装饰和制作小玩具,今天老师帮大家也准备了彩色贴纸、胶水、橡皮泥等材料,你们可以想好要让乒乓球变什么,然后再制作,也可以看了材料边探索,边制作。

有些小朋友可能还没玩够,想再去新学到的方法玩乒乓球,也可以,注意安全,在场地前面玩。运用乒乓球进行装饰和玩具制作的可以围着箩筐在场地后边进行。

八、作品展示:

1. 向客人老师介绍。

2. 集体面前介绍。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弹力教案 篇12

科学概念:

3、日常使用的电有交流电和干电池电。交流电有220V的电和高压电,会致人死亡。

4、电还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电和有触电危险的电两大类。人体能承受低于36V的电。

5、只有电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6、电池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电线会发热变烫。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间是通路。电不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间是断路。

7、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8、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导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带水的材料、铅笔芯……。像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叫绝缘体,如:塑料、橡胶、石头、陶瓷、玻璃、干木头、纸……。

9、利用导体可以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安全用电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

10、开关是一种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用导体和绝缘体两种材料做成。

11、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家庭一般用并联。

12、两节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比用一节电池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小灯泡不会更亮。

13、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比只安一个灯泡发光暗些。两个灯泡并联起来,灯泡亮度和安一个灯泡一样。串联的灯泡只能一齐亮灭,并联的灯泡可以分别控制亮灭。

科学概念:

1、普通的油菜花由萼片(4)、花瓣(4)、雄蕊(6)、雌蕊(1)四部分组成。生长变化的过程:花蕾-开花-凋谢-果荚。

2、不同植物的花是各种各样的。四部分都有的花叫完全花。缺少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雄花和雌花都是单性花,有雄蕊和雌蕊的称两性花。但花不会又缺雄蕊又缺雌蕊。

3、植物的花有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作用。植物繁殖新生命的主要过程:花的雄蕊产生花粉,传播到雌蕊上使胚珠受精,然后形成果实和种子。按花粉的传播方式,可分:虫媒花、风媒花、水媒花、鸟媒花。

4、不同植物的果实有很多不同,但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植物的种子也有很多不同。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不都是一样多,但荚里种子多少是有分布规律的。

5、果实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散播的方式是相适应的。植物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有利于生命的延续。撒播方式:利用:水流传播(椰子、莲蓬等)、弹射传播(喷瓜、凤仙花、豆类等)、风力传播(蒲公英等)、动物传播(苍耳、野果等)

6、种子发芽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有生长所需的足够的水分和空气,有适当的温度。蚕豆种子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胚芽长成茎和叶,胚根长成根。子叶有提供种子发芽所需养料的作用。

7、动物在繁殖上与植物有相似的地方:分为雄性和雌性,卵受精后能发育成新一代的生命。产卵繁殖的动物:鸟类、两栖类(青蛙等)、昆虫(蜻蜓、蚂蚁等)、软体动物(蜗牛、田螺等)、爬行动物(乌龟等)、鱼类……

科学概念:

1、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一般分三类:来源于植物的食物叫素食(水果、蔬菜、粮食等);来源于动物的食物叫荤食(肉、蛋、水产、奶等);其他(水、调味品等)

2、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3、没有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膳食营养原则:多种搭配;荤素搭配;每天都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不吃垃圾食品;不暴食暴饮……

4、食物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熟吃。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烧熟可以杀灭细菌、使食物味道更好、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5、面包等食物放久了有的要长霉菌。霉菌生长需要湿润温暖的环境。

6、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霉菌、细菌等)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用冷冻、晒干、腌制、灭菌密封等方法储存食物就是为了破坏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了解食品,可以从包装上获取不少信息。食品的特点、包装保存方法、不同配料等都会影响保质期。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的可能有害。保质期短的往往有利健康。

科学概念:

1、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岩石可以按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2、岩石按形成的原因,分为:沉积岩(水成岩)、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是地球表面物质沉积胶结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砾岩。在岩石中保留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化石。

地球从里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岩浆岩如浮石、玄武岩、流纹岩、花岗岩等。

3、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不同矿物有不同的特征。见科学书第61页。

4、岩石有不同的光泽,如金属光泽、玻璃光泽、蜡烛光泽、丝绸光泽、泥土光泽等。矿物也有不同的光泽。

物体有不同的软硬,矿物也有不同的软硬。标准见科学书第73页。

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条痕,可以在瓷板上摩擦。在识别矿物时,条痕的颜色比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5、地表的岩石在慢慢地不断地变化着。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现象叫风化,岩石的风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6、岩石和矿物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如:石英用于制造钟表和计算机;石墨制造铅笔芯;铁矿石炼铁;花岗岩用于雕刻等。

dg15.com编辑推荐

弹力课件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弹力课件 ”,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弹力课件(篇1)

教学重难点:

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弹力课件(篇2)

弹力运动会教案反思

引言

弹力运动会是一项受到孩子们喜爱的运动活动,旨在提高孩子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在组织这样一项活动之前,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在本文中,我将详细反思一个弹力运动会教案,主要讨论其优点、缺点以及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提供更好的体验。

正文

一、教案的优点

1. 目标明确:这个教案明确了活动的目标,即提高孩子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通过制定这个目标,教案提供了指导,并确保活动有针对性。这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2. 活动设计合理:教案中提供了一系列不同的弹力运动,例如跳绳、橡皮筋等,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教案让孩子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运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3. 团队合作:教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团队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互相协作和支持,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教案的缺点

1. 缺乏细节:教案中对于每个活动的细节描述不够详细。例如,对于跳绳活动,没有提供具体的技巧指导和训练方法,这可能导致孩子们对活动的理解不完全,并且不能做到最好。

2. 缺乏鼓励和奖励机制:教案缺乏对孩子们的鼓励和奖励机制的规划。这样可能导致孩子们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缺乏对自身成绩的追求,从而影响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3. 缺乏时间安排:教案中没有针对不同活动的时间安排。这可能导致某些活动时间过短或过长,不利于孩子们充分体验和参与活动。同时,也可能导致整个活动流程不够顺畅,影响活动效果。

三、改进措施

1. 提供细节指导:针对不同的活动,教案应该提供更详细的技巧指导和训练方法。例如,在跳绳活动中,可以教授基本跳绳技巧,并提供一些训练练习供孩子们熟练掌握。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活动,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设立奖励机制:教案应该设立一些鼓励和奖励机制,以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例如,可以设置成绩排名奖励、合作奖励等。这样可以增加孩子们对活动的投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合理时间安排:教案中需要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分配。对于每个活动应该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并确保每个活动的时间都充分,以便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和参与。同时,也要确保整个活动的流程能够顺畅进行,避免时间冲突和混乱。

结论

通过对这个弹力运动会教案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个教案在目标明确、活动设计合理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点。然而,它也存在缺乏细节、缺乏鼓励和奖励机制以及缺乏时间安排等问题。通过提供细节指导、设立奖励机制和合理时间安排,可以进一步改进这个教案,以提供更好的体验和参与度。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改进教案,以促进更好的孩子们的发展和成长。

弹力课件(篇3)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弹力课件(篇4)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和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难点

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然后是第三个个知识点:探究胡克定律。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F----x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弹力课件(篇5)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 C )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D )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

弹力课件(篇6)

2.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4.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

5.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掌握胡克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2.弹力方向的判断。

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1.形变产生的原因是受到了外力作用。任何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只是形变的明显程度不同。有的形变比较明显(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可以直接看出;有的形变微小,需要采用特殊方法才可观察到.如利用激光反射法演示坚硬桌面的微小形变,利用细管中液面的升降显示硬玻璃瓶的形变,都是把微小形变放大以利于观察。把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或测量的实验方法,叫“微量放大法”,这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形变的分类

①从形变可否恢复原状分:

A.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如弹簧、钢条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形变都叫做弹性形变。

B.塑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如保险丝、橡皮泥等发生的形变都叫做塑性形变(非弹性形变)。

注意:如果对弹簧、钢条用力过大,使之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既使撤去外力,也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在弹性限度内,弹簧、钢条发生的形变都是弹性形变。 研究弹性形变有实际意义,今后凡说到形变(除非特别说明),都指弹性形变。

②从对外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拉伸形变(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等。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1.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与施力物体接触,使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且阻碍其恢复原状的物体。

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物体直接接触;②发生形变。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弹力,取决于是否存在形变。有些物体形变明显,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很容易判断出是否有弹力;有些接触物体间形变不明显,判断有无弹力可用假设法。即假设把相接触的某个物体撤去,看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有无改变:若无改变,则无弹力作用;若发生改变,则有弹力存在。

3.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4.弹力的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 雅安市田家炳中学

地说:

①绳子拉力(绳子对所拉物体的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③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④“支持面”就是两物的接触面。深入考察一般物体的接触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D.曲面与曲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公切面(相当于点与点接触)。

5.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

①弹力具有被动适应性。当物体受力情况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形变情况将随着改变,弹力也随着变化。

②弹力大小和物体形变的关系一般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和其形变(伸长和缩短)的关系比较简单: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越大,弹簧的弹力就越大。弹簧的弹力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上述关系可用胡克定律表示: F=kx 式中F为弹力大小。x为弹簧伸长(或缩短)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大小由弹簧本身的结构(如材料、长度、弹簧丝粗细、截面积、匝数等)决定。其单位是N/m,如k=1000N/m,表示使弹簧伸长或缩短1m需用1000N的力。

6.弹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处的受力物体上。

A.物体对桌面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B.桌面发生形变对物体产生支持力。

C.物体对桌面压力是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压力、支持力是物体受到的一对平衡力。

【例二】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在互成120°的两光滑平面间静止,且0N水平,则球对OM面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___。

【例三】画出下列各图中A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例四】在一根长lo=50cm的轻弹簧下竖直悬挂一个重G=100N的物体,弹簧的长度变为l1=70cm。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若再挂一重为200N的重物,弹簧的伸长量将为__________cm。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弹力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 B.弹力的方向总是竖直的。

C.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D.弹力的方向总与形变的方向一致。

2.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弹簧所受的拉力有关,拉力越大,k值也越大。 B.与弹簧发生的形变有关,形变越大,k值越小。

C.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及形变程度无关。 D.与弹簧本身特征、所受拉力大小、形变的大小都有关

3.如图所示,一弹簧竖立在水平面上,它的倔强系数为100N/m,在弹 性限度内,要使其压缩4cm,需加压力是多大?

4.如图所示,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 簧秤A和B的示数分别为( ) A.1N,0 B.0,1N C.2N,1N D.1N,1N 课后作业:

1.关于弹性形变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弹性形变。

B.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C.一根铁杆用力弯折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D.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看不出有形变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弹力。 C.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D.发生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弹力。 3.关于弹力方向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斜面给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B.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将物体用绳吊在天花板上,绳受物体给的弹力方向是向上的。 D.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线而指向受力物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这是因为水杯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 雅安市田家炳中学

的。

B.拿一细竹杆拨动水中漂浮的木块,木块受到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D.挂在电线下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因为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5.如图示,一个重600N的人用300N的力通过绳子和定滑轮拉一个静止在地面上重1 000N的物体M,则人受到_______力、________力和重力的作用,其大小分别为_______N、_______N、_______N。M对地面的正压力大小为_______N。

6.按下列要求画出下图中物体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 (1)图: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 (2)图:墙壁对球的支持力 (3)图:大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4)图:半球形碗内壁对杆下端的支持力和碗边缘对杆的支持力 (5)图;墙和地面对杆的弹力

7.两条劲度系数均为k的轻弹簧,连接后竖直悬挂。在其中点和下 端同时挂上一个重G的小球,则两弹簧的伸长之和为( ) A.2G/k B.G/k C.3G/k D.G/2k

8.两长度相同的轻弹簧,其劲度系数分别为k1=1500N/m,k2=N/m,在它们下面挂上同样重物时,它们的伸长量之比x1:x2=________;当它们伸长同样长度时,所挂重物的重力之比G1:G2=__________。

阅读材料:罗伯特〃胡克(Hooke Robert 1635—1703)是17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科学仪器在当时是无与

伦比的。他本人被誉为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双眼和双手”。

1653年,胡克进入牛津大学里奥尔学院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颇有才华的科学界人士。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骨干。1655年,胡克被推荐给玻意耳当助手,在玻意耳的实验室工作。1663年,胡克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并且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665年,胡克担任格列夏姆学院几何学、地质学教授,并从事天文观测工作。1676年,胡克发表了著名的弹性定律。1677年至1683年就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早在 雅安市田家炳中学

1663年,胡克就起草了皇家学会章程草案,规定学会的宗旨是“靠实验来改进有关自然界诸事物的知识,以及一切有关的艺术、制造、实用机械、发动机和新发明(不牵涉神学、形而上学、道德、政治、语法修辞或逻辑)”。胡克作为该学会的实验工作与日常事务探办人,在长达20多年的学会活动中,接触并深入到当时自然科学活跃的前沿领域,且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胡克在力学方面贡献尤为卓著。他从1661年开始积极参加了皇家学会研究重力本质的专门委员会的活动。为了确定物体重力与地心距离的关系,他用一架精密天平放在威斯特敏斯特教堂的塔尖上,称量一块铁和一段很长的绳子的重量,然后将这块铁挂在绳子的末端再称,看是否因为铁块十分接近地面而改变重量,结果并无测出明显的改变。后来他又在旧圣保罗教堂重作了这一实验。1674年,胡克发表了《从观察角度证明地球周年运动的尝试》的论文,文中根据修正的惯性原理,从行星受力平衡观占’出发,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条假设:l.一切天体都具有倾向其中心的吸引作用或重力,它不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并且还吸引其作用范围内的其它天体;2.每一物体都保持平直、简单的运动而且继续沿直线前进,直到受到其它作用力影响,因而改变为圆、椭圆或其他曲线运动为止;3.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体,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胡克在1679年给牛顿的信中正式提出了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观点,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引力思想如牛顿所作的那样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并用太阳、地-球、月亮、行星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实倒采加以验证。因此,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殊荣被牛顿独占,但胡克的某些想法对牛顿完成万有引力的研究是起着积极的启示作用的。弹性定律是胡克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力学最重要基本定律之一.胡克的弹性定律指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f和弹簧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k是物质的弹性系数,它由材料的性质所决定,负号表示弹簧所产生的弹力与其伸长(或压缩)的方向相反。为了证实这一定律,胡克做了大量实验,制作了各种材料构成的各种形状的弹性体。

胡克在仪器的制造和改进方面的特长;早在其作为玻意耳的助手时就显露出来.他协助 玻意耳三次改进了真空泵。第三次改进后的抽气机已具有现代真空泵的雏形。利用这—设备, 玻意耳和胡克完成了气体的玻意耳定律实验。胡克改进的仪器有复式显微镜和用指针读数的轮式气压计等.他还建议用液体的凝固点及膨胀或收缩程度来作为温标刻度的根据。胡克曾经设计过一架大型的。气候钟”,用以测量和记录风力、风向、温度、压强、和湿度、降雨量等。由于胡克和玻意耳对皇家学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人们称颂他们:“如果说玻意耳是皇家学会幕后的灵魂,那么胡克提供学会的就是双眼和双手了”。胡克热爱科学事业,并为此奉献了一生。他研究的面十分广泛,如建筑、化石、气象等,他都有所涉猎和贡献。但作为科学家的素养,胡克还缺少熟练雄厚的数学与逻辑推理功力作为进行研究和思维的武器,这样便不容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透彻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也是胡克与牛顿相比的逊色之处。

弹力的课件


“弹力的课件”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些值得分享的内容。每位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学期又到了写教案和准备课件的时候了。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不同。让我们一起坐下来,享受阅读的美好时光吧!

弹力的课件 篇1

弹力运动会教案反思

引言

弹力运动会是一项受到孩子们喜爱的运动活动,旨在提高孩子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在组织这样一项活动之前,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在本文中,我将详细反思一个弹力运动会教案,主要讨论其优点、缺点以及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提供更好的体验。

正文

一、教案的优点

1. 目标明确:这个教案明确了活动的目标,即提高孩子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通过制定这个目标,教案提供了指导,并确保活动有针对性。这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2. 活动设计合理:教案中提供了一系列不同的弹力运动,例如跳绳、橡皮筋等,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教案让孩子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运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3. 团队合作:教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团队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互相协作和支持,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教案的缺点

1. 缺乏细节:教案中对于每个活动的细节描述不够详细。例如,对于跳绳活动,没有提供具体的技巧指导和训练方法,这可能导致孩子们对活动的理解不完全,并且不能做到最好。

2. 缺乏鼓励和奖励机制:教案缺乏对孩子们的鼓励和奖励机制的规划。这样可能导致孩子们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缺乏对自身成绩的追求,从而影响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3. 缺乏时间安排:教案中没有针对不同活动的时间安排。这可能导致某些活动时间过短或过长,不利于孩子们充分体验和参与活动。同时,也可能导致整个活动流程不够顺畅,影响活动效果。

三、改进措施

1. 提供细节指导:针对不同的活动,教案应该提供更详细的技巧指导和训练方法。例如,在跳绳活动中,可以教授基本跳绳技巧,并提供一些训练练习供孩子们熟练掌握。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活动,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设立奖励机制:教案应该设立一些鼓励和奖励机制,以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例如,可以设置成绩排名奖励、合作奖励等。这样可以增加孩子们对活动的投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合理时间安排:教案中需要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分配。对于每个活动应该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并确保每个活动的时间都充分,以便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和参与。同时,也要确保整个活动的流程能够顺畅进行,避免时间冲突和混乱。

结论

通过对这个弹力运动会教案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个教案在目标明确、活动设计合理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点。然而,它也存在缺乏细节、缺乏鼓励和奖励机制以及缺乏时间安排等问题。通过提供细节指导、设立奖励机制和合理时间安排,可以进一步改进这个教案,以提供更好的体验和参与度。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改进教案,以促进更好的孩子们的发展和成长。

弹力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大小的计算.

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一、形变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

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演示实验2

用手挤压时烧瓶的形变

(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师: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生:微观放大的方法.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

给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性形变 :外力在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

范性形变:外力在撤去后不能够恢复原状

师:刚刚我举的例子中哪个属于范性形变?

生:粉笔用力后被折断

二、弹力

师:之前我们观察了伊辛巴耶娃撑杆跳视频,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那根撑杆,她能跳5米06那么高吗?不能,那撑杆对它一定有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我们就叫它弹力。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

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确定弹力的方向

实例1: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实例2:播放小朋友跳蹦蹦床的图片,分析蹦床凹下去时它想要恢复形变,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指向受力物体人。

做出总结:

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课堂训练]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答案:D

解析:此题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和弹性形变缺一不可.A、C都只有弹力产生条件的一个方面,而B只说“有相互吸引”,只能证明有力存在,不是弹力,故选项D正确.

几种弹力:压力、支持力和拉力

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问题.

列表分析压力、支持力和拉力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由谁的形变产生、和力的方向这几个问题。

进一步得出:弹力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判断有无弹力:

例1:如图所示,一球体静止于一水平面与一侧壁之间,不计任何摩擦,判断侧壁对球体有无弹力。 F1

分析:方法1:①假设水平面和侧壁对球体

均产生弹力,分别为F1、F2,对球体受力分析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2的存在显然不能使还应体处于静止状态,与题设条件(球体静止)相矛盾,故侧壁对球体无弹力。或 ②假设侧壁对球体无弹力,则球体只受重力和水平面的弹力(支持力),球体能够保持静止,满足题意,故假设成立。

假设法——就是假设这个力存在,看在这个力存在时作用效果是否与物体实际的运动状态相符合,如果符合,说明这个力确实存在,否则这个力不存在.

方法2:条件法——撤去斜面,球能保持静止,则斜面对球无弹力。

弹力的课件 篇3

幼儿教育:________

教师学校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儿童操作、感知弹性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孩子大胆猜测,鼓励他们在尝试中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弹性球的特性。

2在尝试中可以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快乐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地玩弹性球。

2引导方法:根据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随机引导的方法,体现教师调控能力。

学习方法:1。自主探索法:为孩子准备各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弹性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方式:孩子将探索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展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孩子们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孩子们找出这些球的不同之处,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老师用同样的力量击球,让孩子观察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性球比其它球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指导孩子学习与同伴一起玩耍的不同方式。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

自己玩,和你的同龄人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

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儿童使用收集到的材料,如木材、地毯和海绵进行测试。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考标准,确定了球跳的低,老师指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使用方法。

老师给你提供了木材、地毯和海绵。你可以自己试试!

--个人示范,请想想自己的弹跳球跳的低的孩子来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们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光滑,质地坚硬,材料使弹性球跳得高;表面粗糙(有纹理和凹痕),柔软的材料使球**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的平台;一步一步的启发和引导,目的是让孩子们有效地**。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资料仅供参考)

**修改即可使用

弹力的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弹力的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

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

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当然,也不排除过度的开放会使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弹性、弹力的概念。

(二)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探究

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具体关系。

实验与体会:在弹簧或橡皮筋下面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对此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满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会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会想到制作设计测力计。因为没有限制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三种不同的回答: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能够用于工程技术上;我们可以根据同样的道理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才真正进入探究,因为学生的类似以上的回答其实是试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结论性语言应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因此,可以说上述教学步骤仅仅是探究活动的一个引子。

探究:学生探究弹簧(或橡皮筋)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探究

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一关系,并且我们也想到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实际制作一个测力计,同时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方法、器材、步骤、合作等内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对测力计是应用了弹簧被拉得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认识,以及对制作过程中用挂钩码作为已知拉力这一方法的理解。

(各种橡皮筋、纸盒、图钉、小块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合适的器材完成。

(4)交流评估。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然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弹簧秤,挂重物称量,并和准确的弹簧秤进行对比,如有较大差异,分析误差原因。

点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科技实践活动时间或物理课)进行交流,将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并进一步完善。

(零点、自由伸缩等,再进一步学会读数。

点评: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等生活中常见物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2)重视过程体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具体方法可以不同,所用器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积极性、创造性等。

(4)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与交流。一般教师在布置此类任务时,都对后果不抱太大的希望,往往流于一种仅是说说的口头形式。本教学设计中,特别再花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评估和交流活动,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激励学生健康热情的科学情感;二是可以在设计与制作的原理方法的知识层面上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弹力的课件 篇6

《弹力》教学设计

【课题】 弹力

【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并列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例1是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变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震动等),例2是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新课标加强了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知道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知道胡克定律的图像的意义,掌握利用图像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人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大小的计算;

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课时】 45分钟

【实验器材】 橡皮筋、纸、橡皮、面包、钢条、小车、弹簧、刻度尺、小球、铁尺、橡皮泥、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刻度的木板、铁架台、物理小车、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讲授—讨论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实验探究、逻辑推理、归纳总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通过实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形变

通过运用生活中的小物品做有关形变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形变的定义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知道形变按形式的分类

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知道形变按效果的分类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知道弹性限度

通过微观放大实验,让学生知道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

(二)弹力

通过实验演示,分析跳水运动员案例

让学生知道弹力的定义

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讨论分析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弹力的作用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总结弹力的方向

通过课堂训练,让学生深刻体会弹力的产生条件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并且知道他们的方向.

通过多媒体投影题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如何判断弹力的有无

通过课堂训练,让学生深刻体会弹力以及弹力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感受胡克定律,教师加以引导

通过课堂练习,深刻体会胡克定律

三、总结

每小组分发一根橡皮筋,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轻轻地拉一拉

提问:在拉皮筋的同时,有没有感觉到你的手受到一个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

皮筋在手的作用下被拉长了橡皮受力扭转

面包在手的压力作用下被压扁纸张被手揉皱

提问:这几个实验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

提问:物体的形变按形式又分为几种类型呢?

展示各类形变图片

提问:回顾老师前面做的小实验,大家思考一下,皮筋被拉长和纸张被揉皱这两种形变有什么区别呢?

提问:那是不是所有的弹性形变都可以恢复原状呢?

演示实验:钢条形变过大不能恢复原状

提问:那之前老师做的实验、举得例子中物体的形变都很明显、很容易观察的,那老师有一个疑问,当老师用手压桌面的时候桌面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播放实验动画

提问: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演示实验:

伸长的弹簧将与之相连的小车拉过来.

分析跳水运动员案例

演示实验:

弯曲的铁片将小球弹出.

弯曲的橡皮泥却不能把小球弹出

弯曲的铁片不与小球接触,不能把小球推出

实验演示:

弯曲的铁片将小球弹出.

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小车推出.

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小车拉过来.

提问:力是一个矢量,弹力当然也是矢量,那么通过以上的实验,大家总结一下弹力的方向。

[课堂训练]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实验演示:

课本放在桌面上,绳子悬挂物体

提问:当把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提问:它们是不是弹力?为什么?

提问: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提问:刚才我们演示了绳子拉物体的情形,绳子的拉力是不是弹力呢?它的方向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多媒体投影例题

试分析图3—2—2中光滑小球受到的弹力的情况(小球放在水平面上静止),并画出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弹力(示意图).

提问:在这个例子中,倾斜的墙面对小球有没有弹力的作用呢?

[课堂训练]

请在图3—2—3中画出杆及球所受的弹力.

(1)杆靠在墙上.

(2)杆放在半球形的槽中.

(3)球用细线悬挂在竖直墙上.

(4)球放在两个等高的支座上.

在图3—2—5中,A、B两小球相互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图是……………( )

提问:下面我们大家设计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寻找与弹簧的弹力有关的因素.

弹力的课件 篇7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要: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想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教材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教科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弹力的课件 篇8

一、设计思路

总体上,以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围绕让学生“想学——会学——学会”三个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基于高一学生的实际和与《弹力》相关的学习任务,注重对实验(特别是实验设计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强调科学方法的教育与熏陶、领悟科学的思维品质,并尽可能强化创新的意识。

具体来看,本节课是整个高中物理较早进入学生学习的力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的现状,他们在生活中已接触到一些弹力现象,但由于认知水平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阶段,所以对弹力的认识上更多的停留在表面上,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别是在物体发生微小形变时产生弹力的认识了解不够,即有经验的感性认识无法提高到理性认识。

再看学习任务设计,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表面上看较易为学生接受,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将会很空泛。如果深入研读教材,这节课既有物理学中把微小量放大的科学思想——通过细管液面升降放大、光点反射放大等方法来研究微小形变,又有力学模型——轻弹簧弹力大小的定量研究及弹簧模型的建立,这就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造了较大的空间,为学生体验和应用科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载体。

再考虑到高中物理新课改,明确地倡导让学生使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并在探究学习中体会科学的思想,从而提升他们全面的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如下图所示的非线性教学策略,通过模拟前人的探究历程,尤其是通过总结评价,让学生反思实验的成败之处及原因,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和领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智慧。

SHAPE MERGEFORMAT

二、学习任务分析

【教材内容】

《弹力》这节课的内容我将分为三个知识层框:“弹力产生的条件”、“弹性形变的存在”、“验证胡克定律”。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习者分析

【已有知识与经验】

高一学生通过前面对《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

【认识特征】

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知识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基于以上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把握,以及科学新课程的理念,为了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由此,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弹性形变的概念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和方向;

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弹簧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明显形变和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弹性形变的概念及掌握微小形变观察的物理思想方法;

通过探究性实验,尝试使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胡克定律的表达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从而形成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科的特征、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由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和利用胡克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和显示微小形变。

五、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细钢丝、弹簧,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扁平玻璃瓶、牙膏、激光教鞭器光源、平面镜两块(一大一小)、喷雾器、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刻度尺、钩码、力传感器、电脑液晶屏、偏振片、有机玻璃。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定的情境,自主形成科学概念,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这个主导思想,本节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演示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教学中多处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境,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

亲身体验,导入新课(5min)

(课前以4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

【学生实验】用自己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一拉或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时候,手受到的力的作用。

【思考】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导入新课《弹力》。

【学生实验】用力拉或压同一个弹簧,弹簧不能够恢复原状。

【小组讨论】上面的形变有什么特点:有的形变可以恢复原状,有的不可以恢复原状。

【结论】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或者观察到的一些形变,区分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

(播放视频):撑船时竹竿弯曲,皮球与地面接触时内凹,钓鱼时鱼竿弯曲。

通过观看视频,形成印象,物体的形变、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弹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二)放大形变,突破难点(20min)

像弹簧、海绵、钓鱼竿,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这种形变是很明显的。一本书放在桌面上,桌面也会发生形变,而这种形变是很微小的,眼睛无法看见。怎么才能看到微小形变?同学们开始讨论,提出了很多方案,教师在进行评价时,给予适当的提示:例如一张纸的厚度测不出来,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这样,通过类比的方式使他们想到了放大法。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渗透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设计微小形变实验。 【探究实验1】如图所示,一个扁平的玻璃瓶里,装满了红色的液体,用力挤压玻璃瓶的不同位置时,让学生想一想:玻璃瓶是否发生形变了?但我们肉眼看不见,让学生展开思考。

【学生活动】把一根毛细管子插入橡皮塞中,用来显示体积的变化。

尝试后,液面真的上升了。这表明了玻璃瓶在力的作用下,体积减小了,水上去了。

【教师活动】如果在腰部给玻璃瓶施加一个力呢?请同学上来表演。

【学生活动】挤压玻璃瓶的腰部,液面下降了。

【教师活动】为什么?与此同时,用挤压一支牙膏来说明这个问题,从而把这种细管液面升降放大的思想教给学生。说明这种放大的思想很管用。

【实验说明】结合书本“问题与练习”的第1个实验,我将实验装置做了如下的改进:

玻璃瓶的首选为体积较大横截面为椭圆的瓶子;

细管用口径较小的硬毛细管子,在细管上套一个黑色小橡皮圈,使挤压前与液面相平,并在细管背面用白色硬纸相衬,有利于观察水面升降;

用红墨水将水染红,水与细管的色差较大,宜于观察水面的升降情况。

挤压不同部位,水面有升又有降,彻底打消了学生的疑惑——水面的上升不是由于水的热膨胀而是由于瓶子的形变引起的,因而更清楚更全面展示了玻璃瓶的形变。

细管液面升降放大法是通过透明细管中的有色液面的上升或下降来反映某种物理量(如体积、温度、压强、热量、内能等)的微小变化,其显著程度取决于细管直径的大小。细管液面升降放大法在热学演示实验中用得比较多。如用空气温度计或微小压强计来演示诸如比热实验、热辐射实验、液体蒸发制冷实验、焦耳定律实验、克服摩擦力做功增加内能实验等,实际上都是运用了细管液面升降放大法。

【探究性实验2】力作用在桌子上的这个形变怎么来显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方案,展示方案。

【教师活动】用光点反射放大的办法来进行。激光教鞭器发出的激光通过平面镜两次放大,在墙上出现一个点迹,为了看清激光光线,增强趣味性,用喷雾器喷洒细水雾在两平面镜之间的区域,两次反射的红色激光光线立即跃入眼帘,非常生动。同时,为了之后易于观察,用蓝色的小纸片贴住之前的这个点迹。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上来对桌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其它同学观察墙壁上点迹的变化。

【实验结果】点迹发生了移动。这个光点位置的变化说明了桌面发生了微小形变,通过光的两次放大,从而把它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光点反射放大。

【实验说明】光点反射放大法是使光的反射角的微小变化通过反射线投射到远处的墙壁上的光点的移位来显示,其变化的显著程度取决于反射镜至光点投射之间的距离。这种放大法通常也叫“光杠杆放大法”。光点反射放大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放大方法。如卡文迪许设计的测量万有引力的著名扭秤装置,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光点反射放大法才解决了测量石英丝微小扭转角的难题,进而算出两球间的引力。

【探究性实验3】细管液面升降放大和光点反射放大的两种方法已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了。但是,有一些物体,像坚硬的钢板、有机玻璃,无论怎么挤压,这个形变还是很难用前面两种办法显示出来。而在这个实验中,可以让一束特殊的光通过这块有机玻璃片,然后对有机玻璃片施加一个压力。透过偏振片来观察一下。

【实验结果】有机玻璃片的边缘花纹发生了改变,用力越大,这花纹改变得越明显。挤压不同部位,花纹改变的形状不一样。这就说明了用这种仪器可以看到极难改变的形变。这在桥梁、刚体形变发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引出概念】我们把这种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像上面我们所熟知的拉力、压力和支持力就是最常见的几种弹力。

弹力的课件十三篇


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呈现的“弹力的课件”相关内容,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来阅读并参考本文。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老师在上课时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

弹力的课件 篇1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的有无和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1、: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1、介绍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1、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由此引出的概念:

3、: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越大.弹簧的,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的大小 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 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弹力的课件 篇2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 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 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弹力的课件 篇3

1、物体的_____________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_______、最_____的运动形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支叫做力学。我们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机械运动的规律,还要学习其中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无论从逻辑上还上从历史上讲,力学都是________的基础。

2、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同时把物体上的各个点(无数个)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都描述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物体只有一个点,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3、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如果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抽象为一个点,并不会对所研究的问题带来大的偏差。把物体抽象成一个点,尽管与真实的自然界不相符,但是它使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使我们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得以进行,不至于寸步难行。

例1、地球在绕太阳公转,同时又在自转,如果只研究地球公转,我们______(可以、不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点,如果我们研究地球的自转_________(可以、不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点。

例2、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如果我们只研究火车整体的运动时,_________(可以、不可以)用一点来表示火车,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研究火车车轮的运动,_________(可以、不可以)把火车看成一个点。

4、质点的概念: ⑴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质点没有形状、大小、体积而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 ⑵我们把物体看成质点时忽略了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和转动等次要因素,抓住了物体具有一的空间位置和________等主要因素。

⑶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在现实生活中_____________(存在、不存在)。 所谓物理模型,是为了方便探索和揭示复杂的物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性质、程度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排除非本质的因素干扰,舍弃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抽取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把复杂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进行简化,得到的理想化的研究对象。 引入理想化模型,是物理学上经常用到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⑸质点的物理意义: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它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了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当质点处理,但并不是实际尺寸小就一定可以看作质点,如:电子、原子核虽小,在研究它们的旋转时,就不能看成质点。 ⑵物体上的各点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做平动时)。所以研究它上面某一点运动规律就可以代替整体运动情况,这种情况下物体也可当质点处理,不过是取该物体上的一点来研究,并不一定是不计物体大小,如火车过桥。 ⑶转动的物体不研究它的转动时,也可以看成质点。例如研究地球公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把地球看质点。 ⑶转动的物体不研究它的转动时,也可以看成质点。例如研究地球公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把地球看质点。

注意:物体质量的大小,或体积的大小不能作为物体能否视为质点的标准。同一个物体在一种问题中不能看作质点,而在另一种问题中可能就可看作质点,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被选作参考(标准),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称为___________。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考系在__________;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考系是__________的。

⑵一个物体一旦被选为参考系,就被假定为是静止的。在选定参考系后要假定自己站在参考系中去观察物体的运动。

⑶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观察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参考系的选取原则: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可以、不可以)任意选择。但在实际选择参考系时应以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例如,描述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而静止不动的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在没有特别说明时,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⑴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需要在___________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⑵坐标系即参考系的具体化,是在参考系上建立的,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⑶如果物体在一条直线运动(在一维空间运动),只需建立_______坐标系,用一个坐标值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如果物体在同一平面内做曲线运动(在二维空间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两个坐标值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用三个坐标值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1、什么是机械运动?力学在物理学中处于什么地位?

2、什么是质点?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抽象为质点?

3、建立质点模型的目的是什么?建立质点模型时,忽略了哪些因素?抓住了物体的哪些主要因素?

4、质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5、什么是参考系?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结果相同吗?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吗?通常怎样选取参考系?

6、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的目的是什么?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在二维空间运动、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应分别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C、体积很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D、若研究物体的转动,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4、某校高一新同学分别乘两辆汽车去市公园游玩。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内一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上述观察说明()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东运动

5、从高出地面3m的位置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m后回落,最后到达地面,如图,分别以

㈣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1、组内讨论有疑问的问题,向老师提出不理解之处。

2、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讨论以下问题:

A、研究从重庆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 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运动情况的车轮

速度是________,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人的速度是_________。

右运动,则以车为参考系人的速度是__________,以地面为参

考系人的速度是___________。

⑹在匀速行驶的火车内,某人让一小铁球自然下落,则在车内的人认为铁球怎样运动?在车外地面上的人看来,认为铁球做什么运动?为什么会这样?

⑺地面观察者看雨滴竖直下落时,坐在匀速前进的列车车厢中的乘客看雨滴是(  )

⑻在公路上向左匀速运动的汽车,经过一棵果树时,恰有树上一个果子从上面自由落下,下图为运动的轨迹,在地面上观察到的运动轨迹是_____车中人以车为参考系观察到果子的运动轨迹是______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端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__________表示,时间间隔用_________表示。

在上图中,A、B、?、M表示时间轴上的各个点,N、O、?、S表示时间轴上的线段。请你指出下列时间或间刻对应的哪一点或哪一段:

⑴第3秒内:_________;⑵前3秒:________;⑶第2秒末:________;⑷第3秒初:________;⑸第3秒末:_______;⑹t=10s时:_______;⑺第5秒:_______;⑻前12秒的中点时刻:_______。

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⑶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只由始末位置决定,与物体的具体路径无关。即同一位移可能有

地到达B地。在这两个过程中,路程_________(相同、不相同),

但位移________(相同、不相同)。

⑷例1、某人从O点出发,他先在前5s内向正北方向走了4m,

到了A点,紧接着的3s内,他向正东方向走了3m,到达了B点。

则整个8s内的总位移是否是7m呢?

这两段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如图甲所示。要得到8s内的总位移,可以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如图乙所示,把两有向线段首尾相连,然后从始端向末端画一有向线段,即为合位移。 第二种途径:如图丙所示,把两有向线段始端重合,再以这两个有向线段为邻边画一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见课本P62、P65)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在8s内的总位移的大小为______ m,方向为____________。 ⑸位移的大小不大于路程。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在其他情况中,路程要

⑹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则位移在数值上等于末位置的坐标减去初位置的坐标(即位移等于位置坐标的变化)。

其中l和Δx都表示位移。计算结果的正负号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若结果为正,表示位移方向与坐标正方向相同;若结果为负,表示位移方向与坐标正方向相反。例如,不能说位移-9m比6m小。

⑺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①位移表示质点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路程则是表示质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②位移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其运算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其运算遵从算术加法法则。

③位移与质点的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位置、末位置有关。路程不仅与质点的初末位置有关,还与路径有关。

矢量:在物理学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矢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如:位移、力、速度、加速度等等。

标量:在物理学中,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标量运算遵循算术加法法则。如:时间,路程,质量,温度,长度,能量等等。

1、说说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什么是位移?路程与位移有什么区别?

3、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怎样求位移?

4、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标量?分别列举几例。

A、由北京开往深圳的列车于22时18分从北京站开出  B、期中物理考试时间为1.5 h

2、如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它们的位移的大

A、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B、标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4、小球从距地面5m高处落下,碰到地面反弹后,在距地面2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从高处落下到被接住这一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

A、7m、7m  B、5m、2m  C、5m、3m  D、7m、3m

运动到“位置”x2那么物体 t1~ t2内的位移大小为Δx =_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____。

㈣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1、组内讨论有疑问的问题,向老师提出不理解之处。

2、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讨论以下问题:

弹力的课件 篇4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再调零;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弹力的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和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难点

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然后是第三个个知识点:探究胡克定律。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F----x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弹力的课件 篇6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2.1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2.2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

【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对A: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2.0,弹簧秤A的读数为2.0N;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弹力的课件 篇7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初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F―x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弹力的课件 篇8

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计算;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通过各种力现象的区别比较,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微小形变现象的实验观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弹簧、弹簧秤、小车、砝码、橡皮泥、PPT课件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个物体提、压、推、拉另一个物体,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出力,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说,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系。要明确说明一个力,就要说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顿,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的什么位置(点)。

力是矢量。

(4)力的单位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测量吗?

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

(6)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

用图示表示一个力,就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体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标度(比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这样,线段的起点就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需要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用受力示意图表示分析结果,相当于画出每个力的图示,不过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确定标度。

在物理学的力学部分,按照力的产生过程,即力的性质,把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并讲解:将物体挂在弹簧秤弹簧自由端的挂钩上,提起弹簧称外壳上的挂钩,使弹簧秤和物体静止在空中,此时弹簧秤指钟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力大小。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地理位置处的g值不一样,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纬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样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物体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它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们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体上的一个点所受到的重力,这个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1)重心的确定:对于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各处密度相同)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细杆的中心在它的中点,均匀圆柱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随物体中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有些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之外。

把物体竖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体的重心位置越低,物体受到让它晃动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应尽量低;装载货物的车辆、船只的重心要尽量低。

(2)两种形变: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说明: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复原状;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

(3)弹力的演示:用弹簧与小车演示被压缩或拉长的弹簧能够对别的物体(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变的物体弹开,这种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称为弹力。

(1)两物体直接接触。

(2)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这两条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出现弹力。接触处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根据其中一个物体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确定,如对另一物体在接触处造成挤压或拉伸效果,则接触处一定发生弹性形变。如将书本放在水平桌面上,书本受到向下的重力,书本向下挤压桌面,使桌面向下弯曲,桌面产生向上的弹力F2,作用给了书本,支持着书本,按这个效果,可称它为支持力;同时桌面向上挤压书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弯曲,书本产生向下的弹力F1作用给了桌面,向下压桌面,可称为压力。

(2)拉力的方向:线、绳子等只能产生伸长形变,所以只能产生拉力,拉力沿着线、绳子指向它们缩短的方向

(1)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单位是m,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F是弹力,单位是N。

(2)弹簧的劲度系数: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称为劲度系数,它的大小只由弹簧自身因素决定,如弹簧的长度、材料、粗细等,与弹力大小及形变大小无关。

例1 书本静止在斜面上,画出斜面所产生的弹力方向。

(2)判断斜面有无弹性形变:书本受重力作用,挤压斜面,斜面产生弹性形变。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书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画出图中的两根细绳产生的弹力。

2.学生练习:课本第25页“复习与巩固”1、2、4、5。

1.复习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25页“复习与巩固”3、7。

弹力的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本节内容通过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变的演示实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方向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委托破重难点,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形变引入,而演示微小形变更为关键,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让学生认识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从研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入手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起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

1

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2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实学验生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探究弹力 弹力的方向和有无的判断 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2并回想以播放的视频 1.弹力的概念。 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习题,总结各类弹力的方向 压力;支持力;绳子的弹力 3.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撤去支撑物法 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设计意图: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和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弹 力

(一)形变: 2、分类:弹性形变 塑性形变 (二)弹力

弹力的课件 篇10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板书等环节中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现象、操作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提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道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课前预习小组交流 教师在学生中指导 学生对导学稿自主学习内容进行交流,2位学生上黑板前组装滑轮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台上展示

1)杠杆有几类?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3)杠杆可以是圆的吗?

学生快速回答三类杠杆的特点。

新旧知识联系,为滑轮的学习打下基础,从杠杆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圆的认识中自然引入本节课题:滑轮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小组活动:

播放滑轮图片,观察滑轮的结构,让学生说说滑轮的结构特点。

思考:小孩子通过滑轮反被重物提上去,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设疑:你能想出一个办法,让小孩子通过滑轮轻松地把物体拉上去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1、怎样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观察小组展示的两同学组装的滑轮,分别提升物体有什么不同?

辅之动画图片理解。

师生一起归纳出定、动滑轮的定义。

学生体验:让一女同学通过定滑轮、动滑轮拉一袋沙子,感觉有什么不同?

2)是否省距离?

3)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二)实验前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A、这个实验需测量哪些物理量?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投影图片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拉力F、物重G 、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 如何测量。

(强调:物重=物体重+动滑轮重,拉定滑轮时,测力计用手托住向下拉)

结论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等臂杠杆。

结论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省力杠杆。(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

4)学以致用:投影生活中实例图片,学生用得到的实验结论分析生活中应用定、动滑轮的例子。

小结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引入滑轮组。

2)学生观察投影图片,两种组装的绕线方式有什么不同?从四个方面思考:

4)展示学生甲、乙两图滑轮组实验数据,分别取三小组实验数据。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若绳子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上有n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 ,但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升高高度的 。

教师强调绳子段数是绕过动滑轮承担物重的绳子。写成式子:

5)说一说,议一议。

投影几组滑轮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找出计算绳子段数的规律。

小组交流合作解决展示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展示数据,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例,回答使用什么滑轮,有什么好处。

学生观察滑轮组组装,绳子起点在动滑轮,拉力方向向上,起点在定滑轮,方向向下。

学生分两大组分别完成甲、乙两图实验。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得出数绳子段数的规律。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思考、设疑,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动画图片加深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

利用学生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物体用力不同?为学生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设疑、激趣。

如何测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利用多媒体和演示让学生清楚橾作。

表格设计所测物理量,让学生初步掌握表格设计能力。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因不是重点,可略带过。

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组装滑轮组规律,为探究滑轮组特点操作打下基础。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学生不容易总结,需教师引导一步步归纳,有利于学生理解。

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得出规律,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教师出示课件小结本节所学知识点。小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学生利用投影的知识框架进行小结回答。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

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 及时反馈,利用课件和导学稿,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弹力的课件 篇11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本节内容通过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变的演示实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方向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委托破重难点,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形变引入,而演示微小形变更为关键,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让学生认识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从研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入手得出结论。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起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

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实学验生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探究弹力 弹力的方向和有无的判断 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1.弹力的概念。 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习题,总结各类弹力的方向 压力;支持力;绳子的弹力

[设计意图: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和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弹力的课件 篇12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间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科学弹力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