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3.19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推荐7篇。

跟随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的脚步探索“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的故事吧,希望您的生活因本文而有所改善。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教案和课件的科学编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1】

在春夜洛城中,夜幕降临,洛城落入了寂静的宇宙中。寂静的夜晚里,隐隐约约传来了一阵阵悠扬的笛声,那么动听的笛声让人感到陶醉,仿佛可以将人带入一个神秘的世界。于是,一位幼稚园的老师决定在孩子们身上进行一次特殊的教学实验。这个教学实验将以春夜洛城闻笛为主题,带领孩子们探索音乐的奥秘,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情感和愉悦。

这个教学实验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步:启发孩子对春夜洛城闻笛的好奇心。老师会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给孩子们展示洛城的美丽夜晚以及悠扬的笛声。同时,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在夜晚中听到过的动听的声音,让孩子们思考这些声音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感受。

第二步:探索笛声的奥秘。通过引导孩子们模仿笛声、传统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音乐的特点和感受。

第三步:展示音乐的多样性。老师会为孩子们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然后引导孩子们讨论这些不同的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情绪。

第四步: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老师会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音乐活动,如自己制作简单乐器、合唱等,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五步:展示孩子们的成果。在教学实验的最后,老师会邀请孩子们表演他们自己的音乐作品,让孩子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并通过欣赏他人的表演,学习欣赏音乐和尊重他人。

通过这个教学实验,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春夜洛城闻笛的故事,还可以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展示自己的才艺。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这样一场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教学实验,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收获更多,感受更多,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世界的大门。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2】

一.诵读提示

过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表达了思归安陆的强烈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同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知人论世

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扬州。27岁时,他离开扬州,经汝海,到达安陆,结婚后在安陆定居安陆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耸峙,再往北就是东都洛阳。这样李白就以安陆为归宿,从开元十九年(731)始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乡的梦想了。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载(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李白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三.内容感知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惜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呢!

四.鉴赏点拨

(1)诗仙李白从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62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写于东都洛阳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是这些珍品中的一颗宝珠。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关于古时折柳的习俗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涵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进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五.小结:闻笛声(杨柳曲)凄清哀婉思归居土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3】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代表作《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意境。

2. 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和核心意思。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意境的诠释。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杜甫的诗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杜甫《春夜洛城闻笛》的朗诵或演绎,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然后,出示杜甫的诗集,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讲解

讲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意境。

(1)背景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真挚、深沉的情感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切而闻名于世。《春夜洛城闻笛》描述的是唐朝末年,杜甫在洛阳城听到的一曲清悠动听的笛声。那时,李白已经醉死,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动荡不安,一片凄凉之象。杜甫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到了美妙的笛声,使他产生了沉思和忧伤,也启发他写下了这首绝妙的诗作。

(2)意境

《春夜洛城闻笛》描绘了洛阳城春夜的寂静与空旷,以及穿过夜空的凄凉笛声。这首诗以一种慵懒、沉郁的心情写下来,表达了杜甫对时局的担忧和忧伤,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3. 分析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和核心意义。

(1)主题

《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是对动荡时局和人生忧伤的思考。诗中通过洛阳城的夜晚和美妙的笛声,表现了杜甫对时局和人生的痛苦与不安。

(2)核心意义

《春夜洛城闻笛》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苦闷和挣扎。杜甫通过笛声的形象象征着人生中的苦闷与无奈,寄卧洛阳,坐听春夜的笛声,意味着他坐观时事的愁闷。同时,诗中还透露着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期许。

4. 总结

总结《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和核心意义,强调杜甫对时局的忧伤和对生活的反思。

五、课堂练习

1.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杜甫《春夜洛城闻笛》的意境。

2. 你认为《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是什么?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理由。

六、课堂讨论

和学生一起讨论《春夜洛城闻笛》的意境和主题,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七、作业布置

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春夜洛城闻笛》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杜甫及其代表作《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意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4】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导语: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诗作之一,以抒发作者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该诗写出了春夜中洛阳城中悠扬动听的笛声,营造出一种美丽动人的夜晚景象。本教案将通过《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以“唐诗赏析”为主题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体会和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欣赏唐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春夜洛城闻笛》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作品风格;

2. 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开场引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古琴演奏《关山月》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音色和曲调,营造出古代的氛围。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

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白居易这位唐代文学家及其作品的背景。详细地介绍《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洛阳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等,让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了解。

3. 诗句解读(20分钟)

选取《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诗句,分组让学生共同解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诗歌的讨论中。老师可以给出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欣赏(15分钟)

播放一段《春夜洛城闻笛》的音频,让学生闭目倾听,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声音和景象。之后,让学生在诗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5. 诗歌创作(30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春夜的短诗或散文。要求学生把握春夜的意境和情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来描绘。

6. 作品分享与评价(15分钟)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和评价。同时,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作品的质量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课堂内容,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取得的成果有所认识。

五、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整理并修改自己的诗歌作品,将其写成成品。

六、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学习欣赏唐诗,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创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诗,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欣赏、体验和创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5】

一、课件出示李白图像。

二、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背景: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天宝三年,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2、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3.老师点名学生读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4.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一)、谁了解诗的大致意思?

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

师:想像:诗人正在干什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时断时续,带着浓浓的乡情,像家乡亲人在低声呼唤。

(3):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2)《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这首曲子,会勾起什么情?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思想,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因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留下了千古传送的思乡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借 景 抒 情 ↓ 《折杨柳》 ↓ 玉笛声 — 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6】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教学目的:

1、 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7】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案主题: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对象:中学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春夜洛城闻笛》;

2. 分析诗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掌握诗歌的基本意义,并能够用适当的词语进一步阐释诗歌的内涵与风格;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李白与《春夜洛城闻笛》简介;

2. 诗歌的分析与解读;

3. 诗歌欣赏与鉴赏;

4. 展开讨论与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与导学(1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及其作品《春夜洛城闻笛》,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师生共同钻研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阅读与品味(20分钟)

展示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阅读,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请学生一起读诗,全班共同品味诗歌的诗意和情感。

第三步:分析与鉴赏(3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通过对诗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进一步阐释诗歌的内涵与风格。同时,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相关唐诗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四步:展开讨论与思考(25分钟)

1. 请学生就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讨论,并陈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一步思考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第五步:诗歌创作(20分钟)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夜的理解和感受,写一首以“春夜”为题材的诗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融入到诗歌中,并展示自己的创作。

教学延伸与巩固:

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唐代诗歌,了解其他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诗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演讲能力;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教学评价:

1. 针对学生在诗歌阅读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个别评价;

2. 在讨论与思考环节中,观察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创意、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等。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李白和他的诗歌作品,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诗歌创作的环节也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热爱诗歌,深入探究文学的魅力。

dg15.com扩展阅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范本


小编经过仔细思考,给您编辑了名为“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的文章。每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之前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现在正是制定教案课件的时候。有充足的备课时间可以助教师制订更优质的教案。相信您可以在文章中找到所需内容!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诗是人教20xx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外诵读诗歌,是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学情分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边塞诗中所表达的思乡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三、指导吟读,读顺全诗

1、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

5、学生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自主学习有关注释。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2、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五、发挥想象,赏景悟情

1、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2、教师通过学生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抒情方法,进而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感情。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3、学生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明确全诗的主旨。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六、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从本诗中你知道边塞诗的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明确:

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边塞诗派的特色,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在诗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

二、在诗的体裁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变化,适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三、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四、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人生观积极而乐观。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固然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着马革裹尸、立功沙场的雄心壮志。

七、类比阅读,拓展延伸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1、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从军行》的诗意、抒发的感情及方法。

2、大屏幕展示辅助资料。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八、穿越时空,神思飞扬

同学们,穿越时空,假如你今天见到作者,你会和他说些什么呢?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搜集李益等诗人边塞诗歌并整理成册。

十、附板书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十一、教学反思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人教20xx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外诵读诗歌,描写了边塞特有的风光,表达了出征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愁。作为新入选的诗歌,这也是唐代大历诗人的著名篇章。结合新教材编写理念,增加传统优秀古诗文教学,我在教会学生鉴赏诗歌后,又拓展延伸,师生共同总结了边塞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同时又举一反三,让学生对比阅读了另外一篇古诗,所有这些设计与新教材编写理念是一致的,对于学生以后的古诗文学习会有很大帮助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四、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六、注释

回乐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唐有三受降城,俱在今内蒙境内。

芦管:笛子。

七、简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

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篇4】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识。

学习目标

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指导吟读读顺全诗,以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

5.学生齐读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学生自主学习。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著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时,其中的受降城址,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土拨的前线炉,管乐器名,这里指的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为了哥哥,

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二)发挥想象,赏景无情,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三)通过学生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抒情方法,进而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感情。

这首诗写得有声有色,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层月色构成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真人无限的相思全诗,将诗情画意音乐融入一炉。11在书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两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文。炉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征人回乡之望,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学生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明确全诗的主旨。

你说一下,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相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从本诗中,你知道边塞诗的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边塞诗的特点一,在世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耳在诗的体裁上,七言歌行为主,也有七言绝句,三在世的内容上以边塞景色和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战役,虎跃等人物,多为都虎将军,单于狐姬真人,忽而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

六、作业

穿越时空,神思飞扬,同学们穿越时空,假如你今天见到作者,你会和他说什么呢?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简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长城的教案设计(推荐7篇)


编辑认真比较后决定推荐这篇内容充实的“长城的教案设计”。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式。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长城的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其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城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

(齐读课题)

二、出示图画,比较观察

1、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观察两幅图画: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象了吗?

(引导生观察和描述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由近到远、由主体到周围景物。)

三、图文对照,理清脉络

读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想想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图中所描绘的。

(生自读课文找出对应段落。)

四、感悟表达,交流感受

1、进行写法上的引导,知道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由整体景象到局部描写的方法。

2、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眼中的长城。

(生自由读课文)

3、自由交流。

五、图文对照,感悟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长”的特点:

预设交流一:

研读重点句: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全长13000多里。”

体会长城的长。

⑴ 在这句话当中,作者把长城比作什么?

(长龙)

这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出示:

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

理解重点词。

⑵ 体会比喻、列数字的表达方法。

⑶ 激发情感,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预设交流二:

⑴ 从课文的第二段中,你还能感受到长城的其他特点呢?

⑵ 细细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看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感悟坚固、巧妙。)

⑶ 课件出示长城构造图:

谁能当上小导游,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

⑷ 了解每部分的作用,引导体会设计的巧妙。

⑸ 感情朗读,升华情感体验

3、学习三、四自然段,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付出的艰辛、智慧:

⑴ 预设交流三:

①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你从课文那句话中知道科技非常不发达?

② 重点研读:

“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台上这陡峭的山岭”。

交流体会:

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容易和艰辛?

(一步一步、陡峭、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③ 激情朗读:

是啊!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想想看,要流多少汗水;多少鲜血,甚至多少生命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的感觉吗?

(指读)

④ 拓展画面,激发想象,披文入情:

引入课外资料,指读谈感受。

⑤ 激情朗读,反复诵读。

⑵ 预设交流四:

① 一起看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自豪、激动地、赞美的、敬佩)

② 带着你们各自的情感体验,试着把你的感受和心情读出来!

六、课件出示伟人题词,齐读升华体验

七、观看录象,加深感悟

1、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万语千言。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写在课题上!

2、同学们,把心中的歌,把笔下的情,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

3、播放歌曲《长城长》,畅谈感受。

【教学反思】

一、借助媒体,超越传统,巧现画面,有效突破重难点

进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采取了传统教学时以看图为主线,图文结合,通过“三看长城”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如:初次读图,在看图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文章有序表达方法,效果较好。利用两副画面,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直观形象的理解重点词句,简洁有效,一改以前词语教学时反复纠缠,理解模糊的弊端,收到奇效。再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更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顺利帮助学生,为理解长城“高大、坚固,巧妙”的重点收到了举重若轻的良效。

二、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该如何灵活应对

第二自然段创设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借此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原本设计以一名学生为主介绍,其余学生补充的环节,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可在实际教学时,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充分交流感受时,我就直接让一名学生进入当小导游的教学环节,此时台下响应者寥寥无几,没有出现我预设中的热烈场面,因此,我又反复“引导启发”,可还是费力不讨好,造成这部分内容拖拉疲塌。如果当时及时调整,以小组读书、讨论为主,再结合运用课件的图片资料,通过调动每一个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再来朗读理解,我想,效果会大不相同。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有成功也有失败之处。希望能给大家以借鉴。反思课前教学的设计与课中的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当教学的实际进程并没有向着课前所预设的方向而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灵活应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是今后需要自身思考的地方,也需要更多的磨砺,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学立足于课堂,服务学生,达到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灵活自如应对的境界。

长城的教案设计(篇2)

【教材简析】

《长城》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2、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如能身临其境,儿童的学习欲望、探究热情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课前,教师利用这样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搜集资料,激发兴趣。让学生从中国地图上找一找长城的起止点,即山海关和嘉峪关的位置,数一数长城经过我国哪些省市,收集长城的邮票、图片及各种实物模型。

2、绘制图画,激发兴趣。喜欢绘画的同学自画长城图片,并能体现课文第二段中建筑的位置和构造特点。

3、制作模型,激发兴趣。喜欢搞制作的同学根据图片自己设计、制作出长城的模型。

4、收集故事,激发兴趣。让学生查找春秋战国至今劳动人民修筑长城、连贯长城、修缮长城的历史资料,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传说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激趣唤知:

教师课前板书好课题,课始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导入: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

(这样的导入旨在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

2、学生畅谈:

学生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畅谈游览长城的印象或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畅谈自己的感受,使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气氛得以激活。

3、揭示目标,激发求知欲:

教师这样引导: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都想去长城游览,那我们今天就和作者一起去游“长城”。然后借势揭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激发其求知欲。

二、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⑴ 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⑵ 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要求概括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⑶ 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⑷ 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结合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本课文质兼美,感情充沛,为燃起求知欲望,教师播放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学生被配乐朗读带入意境,仿佛也来到长城,饱览长城的雄伟壮观之美。

3、练读课文:

分节练读,思考:

⑴ 第一节: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找出介绍长城总貌的句子。

(“它像一条长龙……”结合看图加深印象。此处让学生用几种说法表示这句的意思,体会“长龙”这一比喻句,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意思。)

⑵ 第二节:

长城的近景又是怎样?城墙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

要求说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并知道这段城墙在八达岭上,已开辟为游览景区。

⑶ 第三节:

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能。)

⑷ 最后一节写什么?

(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4、欣赏录像:

随着同学们的发言,教师一边打开录音机,播放优美而令人神往的乐曲,一边打开放像机,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长城风光画面,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与此同时,让同学们展示课前自己制作的长城模型和收集到的图片、邮票,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爱我长城感情的陶冶。

三、析文畅谈,发展创新

1、精读课文,重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 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

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⑵ 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⑶ 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结合看图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的句子比较来理解: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⑷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讨论、想象,最后归纳为:

① 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 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 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

④ 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⑸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能表达了赞美、敬佩之情;对伟大祖国表现了热爱之情。

2、讨论构思,品味妙法:

回顾课文,讨论作者怎样构思,为什么能在这不足四百字的课文里把一个闻名世界的古代工程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有顺序、记叙有条理、联想丰富又合理、比喻恰当又生动的写作特色。)

3、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也使本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四、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1、仿例写句:

⑴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 ),( ),( ),很自然地想起 。

⑵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仰望蓝天上的白云,像( )。

2、学习本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观察家乡或校园的某一处景物,按要求写三段话:

远景:

近景:

联想:

(本练习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能迁移运用到实际之中,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本板书采用“抓主干,明中心”的方法设计。)

远景:一条长龙 蜿蜒盘旋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顶上像很宽的马路

长城 瞭望口 血汗

近景:高大 坚固

外侧:垛子

伟大奇迹 射口 智能

方形城台

联想:站在……踏着……扶着……想起……

长城的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 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 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长城。)

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⑵ 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

(作者走在长城上)

⑵ 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

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

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

提示:

“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

① 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 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 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 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⑶ 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条石 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文通过“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图文对应”──“图文对照”──“复述插图”,四次看图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观察能力的训练,从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城的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学习生字词

①生字:崇旋嘉砖隔屯堡垒仗扶智慧魄

②新词: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长城的教案设计(篇5)

一、解题:

长城在风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见证。它是那么雄伟,又那么神奇。千百年来,激发了多少人赞美它、歌咏它、探索它。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且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了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的革命精神。文章既描绘了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夹叙夹议,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

二、课文的总体分析:

1、课文的段落划分和大意:

第一部分(1——2)略写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塞外风光。

途中,用了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并与河北平原相提并论,反衬已经是沃野千里的塞外风光。

第二部分(3——8)写大青山的自然条件和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及赵长城遗址。

A、(3——5)写大青山南北的“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南麓今古自然条件的变化,指出这里古代曾经是“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B、(6——8)写大青山南麓在古代汉族与游牧民族抗争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赵长城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三部分(8——12)写游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从遗址和史料两个方面考证了赵长城,证明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与秦始皇作比,赞美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颂扬了他的开创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2、阅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文体特色。

这是一篇游记与史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游记散文。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生动、轻快的笔调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等,都可作为游记的题材。游记的写作方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记人,也可以状物写景,描述中往往带有抒情的成分或议论的成分。能给人以思想教育和美的享受。有的游记还介绍有关的自然或历史的知识。具有科学意义。游记可以分为一般游记和科学游记等等类型。本文与其它游记散文不同的是在记游的同时,加入了史料的考证。

3、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访古的游踪。

从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再由呼和浩特经集宁,到大青山(古阴山),考察大青山上的一段最古的长城。

4、从居良关到呼和浩特,沿途风光有什么特点?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沿途风光的特点是:肥沃的田野,各种各样的庄稼。

作用是反衬出蒙古的变化。(作者想像中的塞外是;黄沙白草,一片荒凉。实际上这里是:

无垠良田,茂盛的庄稼。通过这样的反衬,显示出蒙古的巨大变化。)

5、研读课文,比较大青山的基本变化。

(1)比较大青山南北的自然条件的不同。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特色

波状平原大青山北面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

狭长平原大青山南面阴山屏障下狭长平原

(2)比较大青山今昔的不同。

大青山自然条件自然特点

汉代森林、草原、鹿群、花囿。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

现代树木不多一个平静的原野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

6、作者是怎么样描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的?写这片原野有什么用意?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原野。显示出它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下文引出长城奠定基础。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是比喻。

“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的岸上,沐着阳光。”是拟人。

它们共同构成了阴山美丽详和的景色。在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只有拥有肥沃的土地,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的发展。所以这块与众不同的土地,就成了各民族矛盾冲突激烈的地方,从而引出了修长城的历史背景。

7、王昌龄曾经写有一首《出塞》的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一首《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联系这两首诗歌,阅读第二部分课文。从纵比的角度,谈阴山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阴山在历史上不仅仅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且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每个朝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在古代,阴山一直是民族关系最紧张,矛盾最尖锐的地区。王昌龄的《出塞》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事频繁的情况。正因为阴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历代王朝想要国泰民安,就要固守阴山。这也正是长城修筑于此的原因。暗示长城是民族矛盾的产物。)

8、课文的标题所写的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在哪里?作者是如何断定的?

这段最古的长城在包头市西北的大青山上。是依据长城遗址和《史记》中的记载来断定的。(作者登临包头西北的大青山,看到了这段古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很清楚,还有一个古代的废垒。又据《史记匈奴传》记载长城的起止情况判定这一部分长城是最古的长城。)

9、作者为什么称赞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他的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

因为他筑长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他锐意进取,勇于改革的精神,现代社会仍然需要。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因果)不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递进)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展示了赵武灵王被称为英雄的两个侧面。这位赵武灵王不墨守成规,锐意进取,勇于改革,敢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受到阻力时,他仍然迎难而上,取得成功,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社会才能进步。

10、文章的题目为“一段最古的长城”,而在实际上,涉及长城的文字并不多。是不是跑题了?

为什么?

作者是围绕长城讲述相关的内容,没有跑题。长城是民族矛盾的产物。作者以长城为题,追述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文化交往,赞扬赵武灵王的革新壮举,这些材料都与长城有关。如赞扬“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目的是为了抵衔胡人的入侵,与修长城是同一目的。

三、重要的句段理解:

1、“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之后,自然在我们面前敞(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能把“敞”改为“打”吗?为什么?

不能。“打”不能表达出塞外高原的无垠(际)的特点。“敞”字形象地刻划出视野从窄小的山路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出塞外高原的空旷的特点。

2、“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好处?

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蒙古崭新的景象。作者用想像之中塞外高原的景象反衬眼前的肥田沃土的塞外风光。展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的力量,展示了新时代的内蒙古欣欣向荣的景象。

3、“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拉)下来,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放)在黄河岸上,沐(晒)着阳光。”

①能用括号中的字替代吗?为什么?——不能。形象地写出景色的优美。原文的三个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阴山下详和宁静的特点。与“安闲”这个词语能合理地搭配。

②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用了拟人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阴山下原野的详和安闲的特点。为下文修筑长城作了铺垫。

4、“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国的人力物力,仅仅(只不过)连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民怨)。”

能替换括号中的词语吗?——不能。原有的词语本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秦始皇的不足反衬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仅仅”比“只不过”的程度要深,强调了秦始皇的所作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民怨沸腾”比“民怨”能更加形象地突出人民的不满和愤怒。

5、“这一带古代就是‘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用了引用的修辞格。使文章在说明问题时更具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作用是: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6、“但是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风浪”的含义是什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风浪”在这里是暗喻。比喻民族的矛盾冲突。正因为这一带是民族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方所以要修长城。自然地引了下文阐述要修长城的话题。

7、“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递进复句,用比喻说明了阴山不仅仅是一快富饶的宝地,还是重要的攻守要地,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哪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得好,就必须占领它。为后文作者游览赵长城,发表感慨,对赵长城的评述奠定了基础,作了铺垫

8、“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这句话从哪些角度说明赵长城的?有什么作用?

从高度、用料、建筑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作用是表明了作者的访古意图。作者通过实地的考察,用准确的依据说明了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

9、“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大的英雄吗?可以肯定这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①用了设问的修辞格。

②作用是:表明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赞美。

③用否定反问提出问题后,又作出明确的回答,这是设问句的修辞格的特点。这里用这样的句式,热烈地赞扬了赵武灵王敢于冲破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具有开创精神。同时溶化了文章的内涵,体现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10、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10段文章引述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史料,有何用意?

一方面反衬赵武灵王的伟大,另一方面含蓄地否定了一些人对秦始皇不正确的评价。

(“甚至在解放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句中的引号是强调的用法,表明了作者对此说法的不同意。在古代,人类较多地依赖自然才生存下来。物产富饶的地区,哪个民族都想拥有。这样,那些富饶的地区,就成为民族矛盾激化的地方。为确保一方平安,修长城,是一个不借办法。修长城显示了赵武灵王的伟大,但是也不能作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罪证。)

②同样是修长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修长城,赵武灵王没有挨骂,而秦始皇却引起民怨沸腾。这暗示赵武灵王在修长城时在统一思想、组织动员、政治措施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才使全国君臣吏民上下齐心,共同完成了修长城的壮举。

③赵武灵王敢于向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处。提高战斗力,增强国势。(原来作战时战车笨重,穿宽袖大袍,作战自然不方便。为了作战方便,灵活,赵武灵王下令战士改穿胡人的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穿长靴。在赵武灵王在位期间,越国终于成为七雄之强。)

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赵武灵王与秦始皇作对比的?

A、秦集七国的人力与物力——赵仅仅以一赵国之人力和物力

B、秦连秦燕赵三国长城——赵以一国之力修长城

C、秦修长城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没有挨骂

⑤说说下列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A、引用古文献——说明阴山的自然条件。

B、引用蒙古语的意思——说明大青山在古代的自然环境。

C、引用古迹(赵长城)——说明赵长城是一段最古的长城。

⑥本文在写作方法上夹叙夹议,真实地记录了游记中的见闻和所感。指出下列的文字是属于“感”属于还是“见闻”。

A、1、2段辽阔而肥沃的塞外高原(见闻)

B、3至5段大青山南北的自然环境(见闻)

C、6、7段历史上民族纷争的焦点(感)

D、8、9段考察判断赵长城(见闻)

E、10至12段赵武灵王无瑰于英雄的称号(感)

⑦“胡服骑射”出自《战国策赵策》。

⑧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项是(D)

A、本文虽用文学语言描绘了阴山以南的沃野美景,但不是文章的目的,而是以考察历史为主要目的的。

B、文章以游踪为顺序,体现了史论的逻辑性,融游游记与史论于一体。

C、文章多处引用古代资料,印证作者的见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知识。

D、本文以一段最古的长城为题,内容重在赞扬赵武灵王的业绩。故此题目与内容相去甚远。

长城的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

2、学生准备:

广泛搜集长城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民间故事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信息,资料共享

1、师:据报道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斯特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辩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的工程。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项是我国的一项伟大的工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长城)

关于长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请大家展阅和简介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长城的资料和信息。

2、师:大家的课前准备工作令老师相当满意。对于长城,你们都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我们来读一篇专门描写长城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板书课题:

长城

二、充当导游,感知课文

1、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明白处做记号。

2、组织学生谈读后感。

3、师:看来大家的感受和老师一样,这篇《长城》真是景奇文美呀,稍作加工,便能成为绝佳的解说词。大家知道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游览这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作。谁愿意充当小导游,把长城介绍给大家?

(在学生试着解说时,教师提醒其注意生字、新词读音,并帮助其梳理解说词的结构,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材料的能力。)

4、请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练读课文:

初步读出语言的灵魂感,然后在全班自由展读,互评提高。

三、观察远景,感受雄壮

1、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请大家看这张图,试着用一句话来描述。

(学生描述长城的雄伟时,教师提示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形象和更有吸引力。)

2、师:这张图是在飞机上拍摄的,从中可以看出长城从远处看的一个大概模样。同学们的描述各有特色,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请大家齐读第一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长城从远看的模样,并让学生对照图片体会蜿蜒盘旋的意思。

4、让学生思考:

作者说长城像条龙,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从龙字中体会出作者对长城的敬重之情。)

四、近看长城,剖析结构

1、在飞机上鸟瞰可长城后,作者又来了长城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我们接着看课文,思考一下: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学生读书后回答。

2、课件出示长城近景图:

让学生走上讲台,对照图介绍课文第2段的内容。师生共评,归纳出长城各建筑的特点。对于跺子、瞭望口和射口这三个部分,学生可能认识不够清楚,教师可以用图示来讲解。

3、讨论: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构造的?

作者先写整个长城高大坚固,再写城墙顶,接着写城墙顶上的跺子,垛子中的射口和瞭望口,这是先整体、后部分的说明顺序。

4、让学生就这一段内容发表感想,体会长城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第二课时

一、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1、学生齐读第3段。

2、范读: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作者为什么会想起长城的修建者?

3、提问:

从哪里可以看出修建长城的艰难?

4、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5、全班交流: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来修筑长城的?

二、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1、指名朗读最后一段。

2、师:他读得怎样?有没有人觉得自己比他读得更好?

学生自告奋勇地朗读。

3、师: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听出大家将气魄雄伟和伟大读得特别的重。谁能告诉我,你在读这句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说出自己是带着自豪的心情来读这句话的。再请大家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齐读这一段。

4、师:长城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它甚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外国人一提起中国,首先想到的通常就是长城。由于古代的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使得长城被赋予了一种自强不息、抵御外辱的精神,有了护国安邦的使命。它被印上了人民币(课件出示一元纸币的长城图像),被写进了国歌,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歌颂。下面让我们唱起国歌,去感受长城的豪迈,去体会中华儿女的气概吧!

长城的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长城》教学设计。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三、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国防教育教案推荐7篇


教案和课件设计时,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明确:教案和课件设计前,老师需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确保教学内容和目标一致。

2. 结构合理:课件和教案的整体结构需要合理,按照逻辑顺序编排,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3. 内容简明:教案课件中的文字和图片要简明扼要,避免出现冗长的句子和过多的细节,重点突出,让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4. 多媒体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课件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5. 考虑学生特点:在教案课件设计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6. 检查和修正:完成教案课件后,老师需要仔细检查并修正其中的错误和不足,确保教案和课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注:以上只是个人意见,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国防教育教案(篇1)

根据省委宣传部、省军区《关于认真组织__年国防教育日活动的通知》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的国防观念,切实开展好我市今年国防教育活动,现制定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防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着眼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我市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增强广大市民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良好局面。

二、活动主题

今年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为:“关心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

三、活动时间

__年9月10日—9月25日

四、活动内容

(一)国防知识普及

联合市教育局,根据全市各中小学校自身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

1、拟邀请市军分区或讲师团专业人员,在我市各中小学校针对海洋权益等热点问题,以专题知识讲座的形式,进行国防知识普及、国防法规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

2、利用校园广播、班级墙报、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普及国防知识。

3、开展办国防教育小报、唱革命歌曲、国防知识征文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革命传统教育。

4、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组织观看《南昌起义》、《闪闪红星》等革命题材影片,提高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学生们对国防教育的感性认识。

(二)主题宣传活动

拟在市光明小学三至五年级开展国防教育主题宣传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参观市博物馆、武警中队、双兴科技园、看守所,观看国防安全教育、军事影片,写军训日记等活动。培养学生们从小树立强烈的国防意识、爱国情怀。

(三)法律法规宣传

拟联合尖山区,统一印制《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等宣传资料,在市内各社区进行集中免费发放,进一步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国防意识,帮助市民们了解国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权利,自觉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责任感。

(四)国防警示教育

根据全省统一安排部署,拟定于9月18日上午9点进行防空警报试鸣。试鸣分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部分,总计五分钟。鸣笛活动提前一周在双鸭山日报进行公示以通知市民,同时通过鸣笛方式告诫人民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五)集中宣传报道

拟在9月18日前后利用三天左右的时间,在市广播电视台、双鸭山日报、双鸭山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开辟国防教育专题报道,对国防法规、国防历史和国防知识等有关内容,以及全市在国防建设和双拥共建活动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五、活动要求

今年国防教育日各项活动以例行勤俭节约、杜绝形式主义为总要求,各中小学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务求实效,在不耽误正常授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方案6

一、教育的目的

全体师生通过共同参与“关心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的主题活动,了解国家领土及主权知识;国旗、国徽、国歌知识,党旗、军旗知识;国防与战争常识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二、活动主题

“关心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

三、教育原则

1、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国防教育与学校德育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进行国防教育;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内容,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四、教育内容和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宣传发动工作,让师生真正理解国防的重要性。

2、开展系列活动,搞好国防教育。

(1)开展国防知识讲座。

(2)各班办一期国防知识板报,利用班级阵地进行宣传教育。

(3)利用我校广播站进行知识讲座,每天大课间进行广播。

(4)举行国防知识作文竞赛。举行4——6年级学生参加的作为竞赛,调动学生学习国防知识的积极性。

(5)3—6年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读本》阅读知识比赛,以班为单位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1、2年级学生看一本国防故事书,自己在班内讲故事。

(6)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高年级班级开一次国防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搜集资料,掌握和了解有关国防知识。

(7)搞一次强身健体活动。我校将举行体育单项比赛,配合本次国防教育活动开展,让师生认识国防从我做起。

总之,我校将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使国防意识深入人心,使学生从小认识国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国防,促进全面国防意识的提高。

国防教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空袭作战的意义、任务,历史变迁及反空袭策略。

2、了解我国空军现状,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和平,捍卫和平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启发。

1、教师播放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袭作战的影片片段,让学生欣赏。

2、提问:在这些战争场面中对敌人实施打击的主要方式和使用的武器是什么?

3、导入课题——空袭作战。(板书)

二、空袭作战的概念、任务、历史变迁。

1、空袭作战的概念。(学生读书找出内容)

课件展示:空袭作战:是指为夺取并保持空中优势,毁伤敌人重要目标,配合陆、海军作战,主要使用航空兵,在地面、海上目标实施空中打击的作战行动。

2、空袭作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消灭、压制敌航空兵和对空作战力量,夺取制空权。

(2)破坏敌方重要军事设施,削弱敌战争潜力。

(3)破坏敌纵深或后方交通运输系统,破坏敌后勤补给,阻滞敌预备队机动,孤立其战场。

(4)消灭或削弱敌集结或开进的重兵集团和海上登陆集团。

(5)突击敌敏感要害目标或对我方构成威胁的军事目标,达到特定的作战目的。(课件展示)

(6)空袭作战中的主要空袭目标。

a.政治经济中心b.军事基地c.重要工业区d.交通枢纽。(课件演示)

3、空袭作战的历史变迁及案例:(课件展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数量有限,威力不够。有所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发展,各种航空炸弹出现。成为重要战争手段1940年德国空袭英国;1942年英国空袭德国;越南战争。

三、反空袭策略

空战的成败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人的因素才是关键。

1、要充分认识空袭战的规律。

2、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反空袭。

如:建设防空洞、设立防空警报装置,实施应急措施等。

3、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强大的国防体系。

四、了解我国空军现状,激发学生保卫祖国主权领土完整,爱护和平,捍卫和平的思想感情。

1、介绍我国空军的现状。

2、播放我国海陆空三军图片资料(课件展示)。感受我国的人民部队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后盾。

3、交流讨论:作为小学生如何理解保卫祖国主权、领土完整,保卫和平,捍卫和平的意义。

国防教育教案(篇3)

今年9月16日是我国第__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也是本市人民防空警报试鸣日。根据沪民防【20__】63号文件精神,在8月16日至9月22日期间,开展以“增强国防观念、强化人防意识、提高防护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人民防空集中宣传系列活动的要求,我校准备在9月11日——9月15日开展东港小学全民国防教育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喜迎党的__大召开为契机,充分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居安思危,不断强化广大师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推进学校国防教育、民防教育深入开展。

二、活动主题:

全国宣传主题:赞颂辉煌成就,赓续红色基因,支持改革强军

学校活动主题:关注国防关爱生命

三、活动内容

1.组织一次国旗下教育

时间:__年9月11日(周一)升旗仪式

负责人:倪建平老师

2.组织一次宣传活动

时间:__年9月12日(周二)午会课

负责人:朱晓青老师

3.组织一次学习活动

时间:__年9月14日(周四)十分钟队会

负责人:包轶君老师

4.组织一次人员疏散演练(方案另见)

时间:__年9月15日(周五)早上,做操之前

负责人:顾志英

5.组织一次急救自护培训

时间:__年9月15日早上(周五)早上,疏散演练之后

负责人:张燕老师(大)

四、活动要求

1.周一、周五,全体学生穿好校服,佩戴好红绿领巾。

2.请活动相关老师认真学习好活动方案,并落实好相关活动。

3.请班主任协助德育室宣传好本次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4.请信息组金波老师和各楼道护导老师负责好拍照(活动后传给金波老师)。

5.活动结束后,请各项活动负责人将活动材料(说话稿、教案等)上传给朱晓青老师。

6.请朱晓青老师负责完成活动快讯的撰写。

国防教育教案(篇4)

1、 知识目的:通过此次班会,使学生了解掌握部分浅显的国防常识、国防科技等知识,懂得“兵强国安”的道理。

2、 行为目的:通过亲身参与,了解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情感目的:通过此次班会,使学生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会从小热爱祖国,立志献身国防。

1、 组织学生编写国防知识竞赛试题。

2、 搜集话剧稿,并找学生排练话剧。

3、 培训朗诵的学生。

4、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国防教育读本。

5、 查找搜集与国防教育有关的视频、歌曲、故事。

六、参加人员:班主任董雨老师、六年级一班全体学生、任家台边防派出所官兵、校长

班主任:尊敬的老师,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展“心系国防,有你有我”主题班会。国防是个庄严的字眼,严肃的概念和神圣的事业。国防是长城,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国家的荣誉。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安宁的家园,没有安宁的家园,就没有幸福的生活。现在我宣布卧龙山小学任家台校区六年级一班国防教育主题班会正式开始!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任家台边防派出所的警察叔叔!有请官兵叔叔给我们做国防教育。

1、班主任:谢谢官兵叔叔给我们讲解了这么多国防知识,同学们一定收获了很多。下面让我们热烈欢迎潘康妮同学给大家带来精彩演讲。

1、班主任:演讲很棒对吗?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那么有谁知道全民国防教育日是哪一天?(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大家搜集到的国防小故事吧。有请于文轩同学给我们分享一下她的故事。

2、于文轩分享平型关大捷的抗战小故事。

1、 班主任:正是因为这一场场胜利的战役,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解放军。无数的革命先烈和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国家的强大。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下面请欣赏话剧《夏明翰在狱中》。

1、 班主任:那么为了更好的爱国,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国防知识,让我们来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吧!

2、 将学生分成两组,由老师出题,两组实行抢答。得分高者胜出。

1、 班主任:下面请李佳讯同学给我们带来诗朗诵《彩色的中国》。

1、 班主任:最后请全体起立,由赵卓同学带领全班宣读誓言。

4、 班主任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国防教育知识和国防故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习,心系国防,做一名热爱祖国的好少年!我们的班会到此结束。

国防教育教案(篇5)

一、班会主题

“心系国防,有你有我”

二、班会对象:全体学生

三、班会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此次班会,使学生了解掌握部分浅显的国防常识、国防科技等知识,懂得“兵强国安”的道理。

2、行为目的:通过亲身参与,了解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目的:通过此次班会,使学生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会从小热爱祖国,立志献身国防。

四、班会准备

1、组织学生编写国防知识竞赛试题。

2、搜集话剧稿,并找学生排练话剧。

3、培训朗诵的学生。

4、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国防教育读本。

5、查找搜集与国防教育有关的视频、歌曲、故事。

五、班会地点:六年级一班教室

六、参加人员:班主任董雨老师、六年级一班全体学生、任家台边防派出所官兵、校长

七、班会过程

环节一

边防官兵讲解爱国知识

1、开场白

班主任:尊敬的老师,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展“心系国防,有你有我”主题班会。国防是个庄严的字眼,严肃的概念和神圣的事业。国防是长城,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国家的荣誉。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安宁的家园,没有安宁的家园,就没有幸福的生活。现在我宣布卧龙山小学任家台校区六年级一班国防教育主题班会正式开始!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任家台边防派出所的警察叔叔!有请官兵叔叔给我们做国防教育。

2、派出所官兵给学生讲解国防教育的含义及如何爱国。

环节二

朗诵

1、班主任:谢谢官兵叔叔给我们讲解了这么多国防知识,同学们一定收获了很多。下面让我们热烈欢迎潘康妮同学给大家带来精彩演讲。

2、潘康妮同学进行了国防教育的演讲。

环节三

国防小故事分享

1、班主任:演讲很棒对吗?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那么有谁知道全民国防教育日是哪一天?(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大家搜集到的国防小故事吧。有请于文轩同学给我们分享一下她的故事。

2、于文轩分享平型关大捷的抗战小故事。

3、李佳讯分享孟良崮战役的抗战小故事。

环节四

话剧表演

1、班主任:正是因为这一场场胜利的战役,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解放军。无数的革命先烈和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国家的强大。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下面请欣赏话剧《夏明翰在狱中》。

2、任佰川,赵卓,李叶辉,王俊杰同学表演话剧《夏明翰在狱中》

环节五

国防知识竞赛

1、班主任:那么为了更好的爱国,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国防知识,让我们来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吧!

2、将学生分成两组,由老师出题,两组实行抢答。得分高者胜出。

环节六

诗朗诵

1、班主任:下面请李佳讯同学给我们带来诗朗诵《彩色的中国》。

2、李佳讯进行诗朗诵。

环节七

宣誓

1、班主任:最后请全体起立,由赵卓同学带领全班宣读誓言。

2、赵卓带头宣誓:学习国防知识,争做爱国少年。

3、全班高唱《歌唱祖国》

4、班主任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国防教育知识和国防故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习,心系国防,做一名热爱祖国的好少年!我们的班会到此结束。

国防教育教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契机,充分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居安思危,不断强化广大师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推进学校国防教育、民防教育深入开展。

二、活动主题:

全国宣传主题:赞颂辉煌成就,红色基因,支持改革强军

学校活动主题:关注国防关爱生命

三、活动内容

1.组织一次国旗下教育

时间:9月11日(周一)升旗仪式

2.组织一次宣传活动

时间:9月12日(周二)午会课

3. 组织一次学习活动

时间:9月14日(周四)十分钟队会

4.组织一次人员疏散演练(方案另见)

时间:9月15日(周五)早上,做操之前

5、组织一次急救自护培训

时间:9月15日早上(周五)早上,疏散演练之后

四、活动要求

1.周一、周五,全体学生穿好校服,佩戴好红绿领巾。

2.请活动相关老师认真学习好活动方案,并落实好相关活动。

3.请班主任协助德育室宣传好本次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4. 请信息组xx老师和各楼道护导老师负责好拍照(活动后传给金波老师)。

5.活动结束后,请各项活动负责人将活动材料(说话稿、教案等)上传给朱xx老师。

6. 请朱xx老师负责完成活动快讯的撰写。

国防教育教案(篇7)

活动内容:

1、居安思危引入主题。

2、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

3、国防常识、国防知识。

4、班主任老师小结,齐唱国歌。

活动过程:

一、唱国歌,宣布班会开始。

二、看相关新闻、谈居安思危感受

播放国内、国际动 乱及战争给公民带来危害的录象片段。接着让学生讲自己的感受,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

三、国防常识、国防知识宣传

1、什么是现代国防?

现代国防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包括武装建设、国防体制、军事科技和工业、国防工程、军事交通通信、人力动员、国防教育、国防法规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元首到每个公民,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都与之密切相关。现代国防以军事力量为核心,还包括有关的非军事力量;它重视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战时的动员效率;它还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现代军队是知识和科技密集的武装集团,强调质量建军胜过“人海战术”。和平时期国防的作用是威慑,要求不战而胜;战时国防的责任是实战,目标是胜利。

当代国防大致有四种类型:

扩张型。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_和渗透他国。

自卫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广泛争取国际支持,防止外敌入侵,维护本国安全。我国的国防属于自卫型,坚持和平自主的防卫原则,永不扩张,也不容别国侵犯我国一寸土地。

联盟型。以结盟形式,联合他国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又分为扩张和自卫型,还可分为一元和多元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做盟主。

中立型。中小发达国家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子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

2、什么是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_,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国防建设的整体性决定国防教育内容,现代国防不仅仅是指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以及战场和战略要地的建设,而且同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状况、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3、什么是国防意识?

国防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它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尚武精神。

四、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母亲。母亲的安危,同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热爱祖国,热爱母亲,为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做出贡献。了解国防知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国防意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当然关于国防方面的知识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通过这次班会,大家要学会借助老师、长辈、图书、网络、电视媒体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了国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学们,没有强大国防便没有我们的一切,未来战争更加复杂残酷。从而对军事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定点。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们更要好好学习,增长本领,将来为建设强大国防贡献力量。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