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行为教案九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动物的行为教案九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动物的行为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
(3)知道生物钟的概念。
2.能力方面
通过发现图表中的规律和推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对动物节律行为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
1.动物节律行为的几个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长期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而逐步形成的,是对自然界适应的结果。学生充分理解这几个概念,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解决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其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有积极作用。在这里潮汐节律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对这些现象不够熟悉,尤其对于离海远的甚至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2.生物钟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生物节律行为可以说是对生物活动现象外在的观察与描述,而生物钟的概念则是从生理角度对生物节律行为进行内在剖析和本质揭示。正是这种原因,它是一个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概念。
教具准备
图表、录像、VCD、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图表入手
找出规律
激活思维
引入主题
总结
动物的行为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动物的行为》一章中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列举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社群行为等,说明动物的大多数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重要性。本节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我们主要学习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2、举例说明动物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上节课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有关动物行为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同学们辨别动物大多数行为,认识动物行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动物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意义。
2、教学难点:分析动物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其生存和生殖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通过对上节课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学习行为的学习,对动物行为并不陌生,而没有从动物行为的功能这个专题的角度来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
2、能力水平: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生物课程学习,已具备一定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生物学知识,对研究动物行为有浓厚的兴趣,为顺利地进行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3、提问教学法。
4、讨论教学法。
5、比较教学法。
6、练习教学法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平等互动,归纳总结。
动物的行为教案【篇3】
判断并说出资料1———5中是动物的哪一类行为?
小组观察讨论。
直接观察教材的资料。
引导学性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能说出资料1、3的行为不是学来的。
小组代表阅读相关资料。
阅读教材资料。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观察讨论,对比资料1与2、资料3与4、资料1与5,能说出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提示对资料2、4、5的对比观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讨论“资料分析”中讨论题4,能说出人类或自身学习的意义。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动物的行为教案【篇4】
1.知识目标:
(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研究蜗牛的资料,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3):通过列表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培养学生比较、区分事物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研究蜗牛的资料过程中,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讨论“研究蜗牛的实验”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合作。
(3):通过学习“后天学习行为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主动积极学习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新课导入出示一些动物行为的挂图,设置疑问启动思维。
2、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动物行为研究事例:蜗牛的行为研究(另:谈谈人类或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其间巡视、旁听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的评价并补充和完善,以达到教学目标。
师小结:
2实验控制的因素是光照,A端有光,B端无光。
步骤3中A端、B端都有光,蜗牛停留的时间是随机的,没有明显异。
步骤4中A端有光,B端无光,如果蜗牛喜欢黑暗的环境,则蜗牛在B端停留的时间应该长一些。
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3.步骤(1)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是伸展身体,这是涡虫的本能行为。
步骤(4)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是收缩身体,这是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实验中多次给涡虫以“光照—电击”连续刺激,涡虫对“光照”形成了条件反射,强光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
4.实验1的先天性行为适应相对稳定的的生活环境。实验2中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能适应迅速改变的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
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同学们已经在课前看了书,现在我们根据书45页和25也上的内容阐述着两种行为的区别。
1、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行为的是A、野鸭的迁徙B、蜘蛛结网C、蜜蜂采蜜D、山雀偷吃牛奶
A、马戏团里狮子表演节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术D、蚯蚓走迷宫
A、是一种先天性行为B、是一种学习行为C、对个体生存有利D、是生来就有的行为
五.小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鸟育雏蜜蜂采蜜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灰喜鹊喂养小杜鹃动物的本能是生下来就有的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因为这些动物体内具备了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也就是生理因素成熟了。2.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动物的后天性行为-山雀偷吃奶油、蚯蚓的学习行为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后天行为也复杂,而且后天性行为在动物的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六、作业:
动物的行为教案【篇5】
说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刘恩山教授讲到:这部分知识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有直接和间接的相关。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可以在与动物建立更好的关系上起到很好作用。从学科知识教育来说,动物行为的知识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动物行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有具体的要求。一是要求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第二是能够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这是两个具体要求。
说学情分析:
知识源于生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动物有过接触,因此,同学们都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行为。
说设计依据:
动物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许多行为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从本质上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教学中要以此为主线,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式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完成这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两个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放《动物世界》节目精彩的片段,请同学们举例所看到、想到的动物行为。
二、利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式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的学习:
1、自主学习先天性和后天性行为的分类和区别
投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师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区分出哪些是生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哪些是通过环境作用,由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并根据这些动物行为的分类,找出其分类依据,得出一个较为合适的结论。
分析先天性行为:在学习先天学习行为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
2、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
3、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好吗?
4、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
5、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
6、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
8、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7、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
分析后天行为:
在学习后天学习行为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如果你是训兽员怎样使动物听你的话进行各种表演的?
2、如果你家养了一条小狗,请你设计一种训练方法,让它一听到你的呼叫就跑过来?又如:
3、黑猩猩钓取食物、大山雀喝牛奶是先天性还是后天学习行为?
4、比较黑猩猩和大山雀的后天学习行为,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10、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
5、、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
6、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通过对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巩固分析:展图1、2:(孔雀开屏、育雏); 展图3:(黑猩猩利用木箱登高取香蕉过程);展图4:(老鼠走迷宫)
2、动物社会行为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3.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4.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5.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你知道那些动物的交流方式?
三、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学生明确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四、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有在应用的时候,知识才是有价值。
动物的行为教案【篇6】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的录像:如鸟的筑巢、求偶、孵卵等行为,鳄鱼的产卵、哺乳动物的哺乳等行为。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繁殖行为
想想议议:观察书中插图,动物和繁殖行为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你知道哪些动物的繁殖行为?
点拨: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育以及对后代的哺育等。
2、节律行为:
演示:多媒体播放蝙蝠、老鼠、蟑螂等夜间出没动物的活动,鸟、狗、兔等到白天活动的动物,招潮蟹等海边活动的动物行为。
讨论: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什么行为类型?这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节律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利于动物的生存。
3、社群行为
说一说:哪些同学可以说出蜜蜂的一些特点?
点拨: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有工蜂、雄蜂、蜂王。三种成员。工蜂数量最多,雄蜂较少。蜂王只有一只。他们各自的职责不同。
讨论::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相似,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成员一样,有明显的分工,共同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有利于种族的延续。
想想议议:你还知道哪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一些特征?
迁移:狼王、狮王、猴王等。
㈢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例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的是什么行为?
例2青蛙等动物在温暖的季节活动,冬天则冬眠,这种行为属于哪种动物行为?它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动物和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时,知道各种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动物的行为教案【篇7】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动物行为的资料。
3、本节教学难点: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录像:雄鹰盘旋之中突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
点拨:实验者作出的假设是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实验的控制因素是光照。
讨论:实验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步骤1中反应是舒展身体。步骤4中反应是收缩身体,是后天学习来的行为。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点拨: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和其他行为一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等建立起来的一些行为。
议一议:举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并说说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什么作用?
例1人工包头的野马从不懂得去水坑饮水到会去水坑饮水,说明野马具备了什么能力?
例2资料分析:①年幼的'黑猩猩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自己的妈妈,学习生存的本领,利用一块地衣从石缝中汲取水液,还能学会利用一根沾水树枝,从洞穴中取出白蚁作为食物。②大山雀偷饮牛奶。③成年黑猩猩会从树上摘下宽大的树叶当伞用。可以拿到高处的食品。
试分析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年幼的黑猩猩、成年黑猩猩、大山雀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习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时,通过分析知道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在后天生活中通过各种经验而具备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思考的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建立的过程,以及动物的某些学习行为会消失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动物的行为教案【篇8】
第四节动物行为
教学设计
I.教材解析
《动物行为学》是济南一书第七册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物圈中的动物”的教学内容初中生物年级《多彩的生物世界》。本节是在了解动物的主要群体和了解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学生对动物有强烈的认识欲望,通常会积累很多知识。这是此类中不可忽视的资源。但是,必须将学生的感性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
二。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理解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生活。人生的历程。体验成长的滋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命教育”。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动物,所以学生可以列举一些动物的行为。
三、教学方法
利用视听资料,在给学生大量感性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天学习自然通过小组讨论。行为和后天行为的概念和社会行为的特征。
4.教学目标
(1) 陈述动物行为的概念。
(2)能区分动物的先天性和后天性行为。 (3) 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4) 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V.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采用基于阅读的自主学习和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完成本课程标准。对部分内容的两个要求。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动物世界》节目精彩片段,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他们看到和想到的动物行为。
(2) 目标实现:
1.先天性和后天性行为的分类和区别
出示相关文字、图片等资料。通过阅读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区分哪些行为是生物学与生俱来的,哪些是通过经验获得的,哪些是通过环境影响学习的。 ,并根据这些动物行为的分类,找出它们分类的依据,得出更恰当的结论。
先天行为分析:在学习先天行为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哪些学生养过小动物? (2)您饲养的动物有哪些行为?
(3) 可以和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你饲养动物的经验吗? (4)小动物需要吃饭和睡觉。你能教他们吗? (5)那么如何让你的猫狗去指定的地方排便呢? (6) 为什么蚕会吐丝,而小猫不会? (7)先天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8) 你认为先天行为对动物意味着什么?
(9) 小猫以奶为食,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那些出生?哪些是被收购的?
分析后天行为:在学习后天行为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如果你是驯兽师,如何让动物听你的,进行各种表演? (2)如果你家有一只小狗,请你设计一种训练方法,让它听到你的叫声就跑过去?再举个例子:
(3) 黑猩猩是在捕鱼觅食,而大山雀是在喝牛奶,它们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 (4) 比较黑猩猩和大山雀的后天学习行为,你认为哪个更复杂?学习行为对动物意味着什么?
(5)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吗?
(6)你认为人类学习行为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这教会了你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一系列问题巩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巩固分析:展示图
1、2:(孔雀开屏,沉思) ; 图3:(黑猩猩用木箱爬上去拿香蕉的过程);图表 4:(老鼠走迷宫)
2.动物的社会行为
播放视频:白蚁和狒狒的集体生活。
老师带着问题让学生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和狒狒的社会行为特征。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制,理解社会行为的含义,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相关知识。
(1) 白蚁群落的成员有哪些?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2) 哪只狒狒是领导者?为什么?猜想:为什么牧羊人可以一边放牧一边照顾第一只羊?
(3)群体中不同个体如何实现分工合作? (4)群体中的社会行为是什么意思?
(5) 动物群之间是否有信息交流?你知道这些动物是如何交流的吗?
3。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学生清楚地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3)总结和提高内化:
课堂小结充分反映了学生的学科状况,在知识、方法、 和情绪。 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谈谈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4)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学生运用所学解决课堂习题。 知识只有在应用时才有价值。
动物的行为教案【篇9】
《动物行为》的设计
课本解析:
这部分《动物行为》是学习动物的主要群体,了解动物运动的结构,基于基本前提,这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学生对动物有强烈的认识欲望,通常会积累很多知识。这是此类中不可忽视的资源。但是,必须将学生的感性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区分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后天习得行为 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和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从事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区分动物的先天和后天行为。举一个动物社会行为的例子。
难度: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人与自然”栏目视频资料,让学生讲述动物的各种表演,引导学生们积极发言 学生们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这就引出了“动物行为”的概念。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探索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体验,探索新知识】
I.区分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提供故事背景,提出问题并开始新知识的讨论:
“我家来了一只刚出生的小狗,开始很怕人。看到它我会深情地摇尾巴,我也会去楼下指定的地方拉屎拉屎。”在我的训练下每天都撒尿。”
问题:①你能从以上信息行为中了解动物吗?②狗出生时会吃饭睡觉吗?
③小狗一出生就可以到指定的地方大便小便吗?
④这两种行为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出发,解决问题引出两种行为的概念,比较两者的区别。
(2)、用“分析讨论”的数据来判断是先天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行为。 你还能举出哪些其他例子?
设计意图:扩大认知范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问题讨论:①对比分析羔羊取食和黑猩猩采摘白蚁的两个具体案例,分析先天行为和习得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差异?
②从母鸡育雏和喂鸟两个案例思考先天行为有哪些局限?
③刘翔擅长跨栏,姚明也擅长篮球。假设他们交换事件,结果会是什么?这说明学习行为的建立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你有哪些学习行为,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举两个例子。设计意图:在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两种行为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行为的成因上理解两种行为的本质特征。所以不是直接问这个问题,而是问上面的问题: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意味着什么?这样,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比较,明确问题的引导,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然后学生总结这两种行为。一方面合理改进学生头脑中的具体材料,另一方面教授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方法。达到本节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目标。
2.探究动物行为成因——观察动物绕道觅食
(1)、视频资料:蚯蚓走迷宫和马戏团实验黑猩猩表演视频片段.
讨论:这两种学习行为形成的过程和成功的速度有区别吗?设计意图:两种动物的学习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答案不难。提示学生“试错”是一种常见的学习行为,为后面的探究铺路,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回顾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探究问题:乌龟的绕行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吗?
为学生提供不完整和遗漏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分组讨论修改和补充。交换各组的设计,最终形成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教科书中的实验建议观察鸡绕道喂食。我觉得城市学生获取材料难,需要的实验场地大,操作起来也不容易。选择小龟是因为养宠物的家庭多,对学生没有危险,操作不受场地限制。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们自己设计计划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提供一个不完整的计划来伪装学生,形成一个探索计划。充分讨论和沟通的基础。 ,体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第二课,根据探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 观察乌龟寻找食物的错误尝试次数,并记录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展示结果并分享他们的实验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向学生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实现课程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社会行为
(1)引导式阅读法:在阅读大纲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和提供给学生的补充材料
阅读大纲:
1。社会行为的特点是什么?
2.群内的交流方式有哪些?
3.哪些动物有社会行为?
(2)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并互相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阅读并提炼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生活经验。朝着第二个知识目标前进。同时,学生的知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回答问题和疑惑,体验获取和传授知识的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
【小结,提高内化】
课堂小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谈谈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将本节的内容整理出来,既加深了他们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情绪。
【深入迁徙,学以致用】
先天行为是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在探索动物先天行为的活动中,A组学生对白菜毛虫的行为产生了兴趣。请帮助他们完成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提问:白菜毛虫总是出现在十字花科植物(如卷心菜)的叶子上,不吃水等其他植物的叶子菠菜,这是一种先天行为?
假设:.制定计划:
(1)白菜虫来源:a.去卷心菜地里捕捉长出来的卷心菜虫;湾。去白菜地里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新孵化的白菜虫。
请选择以上两种获取白菜毛虫的方式,您的选择是:.你的理由是:。
(2) 实验变量: .
你会选择哪两种植物?一个。;湾。
(3)每组白菜毛虫数量:a.使用
1个卷心菜虫; B、用10个白菜虫。您的选择是: ,您的理由是: 。
(4) 如果你做的实验结果和你的假设一致,那么你的结论是: .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问题的设计也是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为学生今后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我对《动物行为》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了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具体操作也只是简单说明。本课程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以实验为基础,以两个概念为主线,运用实验、讨论、导读等方法,为学生创造思考、探索、分析的空间和问题场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深入,他们兴致勃勃,心旷神怡。孙凤琴:张老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符合教师的理念和要求。新课程。
专家点评:思路清晰,概括准确,立足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值得借鉴。
dg15.com编辑推荐
生物教案(汇总九篇)
想要深入了解“生物教案”请跟随编辑一起来学习吧,希望您能从本文中找到自己的盲点并加以改进。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编写过程是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生物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三、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flash:
(1)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
(2)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要类群
1、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生物的种类
3、 生物的主要类群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裸 被
子 子
无脊椎动物
鱼类
动物 两栖类
脊椎 爬行类
动物 鸟类
哺乳类
其他生物
三、 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能生长。
2、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活动。
3、生物能产生后代。
4、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5、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生物体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另一类是有生命的,你能举出例子吗?[配合课件]
[讲述]: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在我们现在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物,当然还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填图游戏,看看谁知道的生物种类最多,并且能进行正确的分类。
[flash]“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
对于学生无法填充的个别生物种类进行简单的讲解,如蕨类、藻类植物等。
[表扬]:看来同学们对生物类群的知识了解得还真不少。
[总结]:生物的主要类群。
[提问]: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那怎么才能叫有生命呢?生命有什么现象?
[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归纳出生命的特征。提示:可以参考书中的相关内容。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发言。
[视频]配合课件
[想一想]:深入引发学生思考,生物要从小长大,得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来建造自己的身体,还能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没有用完的物质排到体外。那么植物是怎样吃东西的呢?
[讲解]:刚才我们提到的实际上是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这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提问]: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出示图片]:“一根蔓上的西瓜”,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一下这两个西瓜,你能发现什么?
[提问]:你知道这种现象是什么吗?
[总结]:生物体通过产生自己的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并把它们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提问]:植物会动吗?如果可以,你能举出例子吗?
[播放视频文件]:“含羞草”、“根的向水性”。
[讲述]:绿色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向光生长,这是植物对地心引力和光的刺激产生的反应;动物有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的行为。
[出示图片]:纺锤树,让学生发挥想像说出图片上的树为什么长成这样?
[小知识]:瓶子树(萝卜树,纺锤树),生长在南美洲的巴西,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之间的地带,这里有雨季交替。在雨季里它枝叶繁茂,树干中贮存大量的水分,进入旱季落叶,胖胖的肚子里贮存的大量水分使其顺利度过旱季,这就是生物适应环境。
[提问]: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反过来也能影响环境,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了生物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影响。
[介绍]:除了病毒等少数生物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总结]: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我们大家讨论的生命的特征总结一下呢?
1、生物能生长发育;
2、生物能新陈代谢;
3、生物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生物的应激性;
5、生物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6、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跟着老师的提示思考并举出自己所知的有生命的物体:人、狗、花、树木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石头、大山、水、桌、椅等。
了解到在地球上生活着大约200多万种生物。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被分为不同的类群。
对游戏颇感兴趣,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在电脑上操作填图。
对生物的分类知识有初步了解。
带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记录,并选定组员进行发言。
认同老师的说法,根据已有知识回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无机盐。
回答:遗传现象。
仔细观察,发现两西瓜大小不同,花纹也不完全一样。
有的摇头,有的回答出:变异现象。
大部分同学认为可以,并举出自己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例子。
很有兴趣地观看,对植物的应激性有直观地了解,并认识到应激性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对这种树的形状产生好奇,开始进行猜测。
举出例子:夏天树木繁多的地方温度比大马路上要低许多。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
蚯蚓可以松土,改良土壤,处理有机废物。
纷纷举手
多媒体展示
课外探究
教学反思
课堂练习:
1.把下图中的植物归位:
水 杉 桫 椤 睡 莲
(1)属于蕨类植物的是 桫椤 ;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水杉 ;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睡莲 。
(2)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水杉、桫椤 。
2.植物类群中种类最多的是( a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3.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墨汁,这一现象属于生物特征中的( b)
a.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b.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能排泄废物
d.生物需要呼吸
4.你能认识图中的动物吗?先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归类。
(1)属于鱼类的是 热带鱼 ;属于两栖类的是 青蛙 ;
属于爬行类的是 龟 ;属于鸟类的是 丹顶鹤 ;
属于哺乳类的是 熊猫 ;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蚯蚓 ;
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海葵 ;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螃蟹 ;
(2)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热带鱼、熊猫、龟、丹顶鹤、青蛙 。
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螃蟹、海葵、蚯蚓 。
(3)图片中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是 熊猫、丹顶鹤 。
5.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附表)
本节课首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师生间展开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
2、生物的种类 异、应激性、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
3、生物的分类 影响环境 、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游戏:填写生物名称
课外探究实验: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人班级同组调查人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天气状况
生物名称数量生活状况
参与调查的建议和体会
生物教案 篇2
生物胺存在于多种食品中,是由微生物对氨基酸的脱羧反应产生的含氮化合物。
多数生物胺在人体内有药理性活性(Silla ; Ten Brink 1990)。
通常摄入生物胺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因为肠内的胺氧化酶可以迅速代谢这些化合物,使它们失去毒性(Askar andTreptow 1986)。
如果新陈代谢胺的能力达到过饱和状态或者酶的代谢活性被抑制因子抑制,则会引发食品中毒现象(Joosten and Nu ez 1996)。
脱羧反应可以通过两条生物化学途径引发,食物内的脱羧酶自发反应或者来自微生物释放的外在脱羧酶介导。
在包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或者处在利于微生物形成生物胺条件下的食物中,都有可能存在生物胺。
部分常见生物胺的化学结构见图 1-1:
一些生物胺对人和动物的一些生理学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调节体温、调节胃的蠕动、控制大脑活动等(Ten Brink 1990)。
形成生物胺的生理学作用往往是微生物抵抗酸性环境的应激机制,生物胺的产生可以使环境 pH 升高,缓解酸性压力,已经在产尸胺细菌中得到广泛的研究(Lee et al. )。
生物胺的产生提供一种获得能量的方式,导致普遍的质子动力(Molenaar et al. 1993)。
多胺广泛的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内,在细胞生长和分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Tabor1984)。
最佳生理学浓度的多胺控制多种细胞活动,包括 DNA 复制,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充当细胞表面受体功能(Pegg 1988)。
但是在很多病理学条件下,通过不同的代谢机制例如生物合成途径的激活,胞内释放的减少,从胞外环境摄取的增加等途径,多胺浓度会大幅度增加。
高含量的多胺主要通过氧化机制对细胞造成毒性,促进细胞死亡(Morgan 1990)。
Russell(1971)首次提出癌症病人尿中的多胺含量增加,使多胺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临床生化标记。
多胺对细胞分化增殖的作用主要通过多胺合成抑制子来实现。
多胺对细胞生长和增值的作用已经得到良好的评估和确定,普遍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细胞中,并且是相似的。
在缺乏多胺的细胞里,总糖基化能力没有受到影响,但是高分子量蛋白聚糖的合成被完全抑制(Parkkinen, et al )。
腐朽食品或者在不卫生条件下获得的产品,通常含有高含量的生物胺,例如组胺、酪胺、尸胺和腐胺等,因此生物胺可以作为食品腐朽的指示器。
根据赵艳卓等选择基因组中具有组氨酸脱羧酶基因和鸟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短乳杆菌 ATCC33222 (Lactobacillus sp.)
以及基因组中具有酪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短乳杆菌 ATCC367(Lactobacillus brevis)分别作为组胺、腐胺以及酪胺的阳性对照标准菌株。
供试菌株:40 株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均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微生物实验室保存。
供试酒样:供研究的 8 个葡萄酒样品由新疆产区某酒厂提供。
在葡萄酒中的一些氨基酸可以发生脱羧反应,生成生物胺,通常是是组胺、酪胺、腐胺。
葡萄酒中生物胺的形成被认为主要是因为发酵过程中卫生条件较差并且认为葡萄酒中组胺的生成是腐朽菌(主要是片球菌而不是酒酒球菌)的作用。
在生物胺中,组胺的生理毒性最强。
许多国家已经作出了葡萄酒中组胺的`限量范围。
苹果酸乳酸发酵是酒酿造过程中重要的生物过程,因为它减少了酒中的酸度,如果由合适的乳酸菌来进行,还可以提高酒的香气和成熟过程中的微生物稳定性(Henick-Kling, 1993)。
MLF被认为对所有的红葡萄酒和一些白葡萄酒是必要的。
酒酒球菌由于它对酸的抗性,是用来进行MLF自然发酵使用最频繁的细菌。
因此,酒酒球菌被用作诱导MLF种子培养的优先菌种。
然而,酒酒球菌被发现有产生高含量生物胺的能力。
生物胺可以对人产生毒性,与生物胺的浓度和个体的敏感性有关。
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关心和关注。
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选择不具有氨基酸脱羧酶基因,不产生生物胺的乳酸菌进行苹果酸乳酸菌发酵,对葡萄酒的安全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乳酸菌产生的生物胺给发酵食品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人每天都在饮用葡萄酒。
葡萄酒也渐渐被中国人接纳,喝葡萄酒的人数与日俱增。
保证葡萄酒食品安全,采用不含氨基酸脱羧酶基因的乳酸菌发酵葡萄酒,降低葡萄酒中生物胺的含量是很有意义的。
试验使用的主要培养基有 11111 培养基、ATB 培养基、改良 MRS 培养基(赵艳卓等 2011)。
含氨基酸 ATB 培养基:在体积为 1L 的 ATB 培养基中,加入组氨酸、酪氨酸和鸟氨酸各 1g,其余条件与 ATB 培养基配制相同。
文献利用引物对 JV16HC/JV17HC、TD2/TD5、AODC1/16 分别作为检测组胺、酪胺和腐胺产生菌的特异引物(Ruiz 2010; Izquierdo-Ca as ; Coton ; Takahashi; Costantini 2009),均能扩增出特异性的条带,且扩增效率都较高。
因此,本研究根据文献描述,委托上海生工合成 JV16HC/JV17HC、TD2/TD5、AODC1/16,作为检测生物胺产生菌的特异引物。
3.3.1 酒酒球菌组氨酸脱羧酶基因的检测 ........ 22
生物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碳的来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在该部分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图,明确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形式。“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四.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生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一、 导入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特点?与昆虫类似的发育方式还有哪些代表?
二、新授
常见的两栖类: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比较常见两栖类的异同点。
相同:皮肤裸露
不同:青蛙、蟾蜍无尾:大鲵、蝾螈有尾。
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观察图
说说雌雄蛙区别,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么样的?
蛙与蟾蜍的卵有什么区别?
雄蛙:有鸣囊,有婚垫
雌蛙:略大
青蛙发育过程: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想一想:雄蛙的鸣叫、雌雄蛙抱对各有什么意义?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鸣叫吸引异性,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均有很大差异。
㈡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讨论:
⑴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干旱、沙漠化不利两栖类生长。)
⑵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环境污染)
⑶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保护环境)
2. 讨论
本地区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数量是不是在不断减少?如果是,我们应当采取哪些保护措施?(耕地大量被挪作它用,活动区域越来越小。数量亦在减少。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耕地;产卵期注意保持水面面积;不允许大面积作业化捕捉等。)
三、 小结
青蛙发育的特点
四、 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生物教案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第三章。通过该单元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从学习生物的分类,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意在使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由于本节涉及的活动多,学生又是初次尝试角色扮演和辩论,所以本节内容将分为两课时进行,我主要讲的是1课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现状。
2、技能目标
在“角色扮演”和“辩论会”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语言表达、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生物教案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第三节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和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及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对群落演替现象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并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我采用的教法是:
①参与式教学法(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演示法(各种图片、视频)
③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阅读参考书)
④谈话法
三、说学法
1、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
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情况。充分体现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2、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自主预习
3、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利用课本78页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和后及变化的图片。然后设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例举群落演替的过程,归纳演替的类型
过渡:光的岩石上是如何长出森林的呢?
(1)岩上的演替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78-79的图4-14“发生在岩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
然后学生板书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其次学生回答学案上的问题:①光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岩上的演替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学生回答问题④⑤视频: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①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②虽然演替受物理环境所制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为后期物种的入侵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③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种间关系最紧密。
(4)与导入呼应: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得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过渡:演替只能从岩开始吗?
(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80页的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并思考: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并回答问题。
(6)演替的类型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并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呢?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类依据。并展示相应图片。
(7)第一小组同学汇报,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视频。
教师总结: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向着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校园内小路周围杂草的观察结果视频。
(2)教师: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①第三小组展示相应信息视频。学生思考: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②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其他负面影响。
③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片资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过渡: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我们如何解决呢?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四小组汇报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视频。
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总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把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直观形象地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利于巩固新知识。
六、说作业设计
1、课本P80练习常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
2、活动与探究: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开放性作业,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
七、说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过程主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2.从学生的讲述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说出主要内容,但是胆量不足,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思维不够严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并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素质的教育。
生物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义;
3、了解组织培养的意义、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植物营养繁殖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义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茎繁殖的种类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它两种比较(压条、扦插)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
从嫁接的意义上看:嫁接又是果树栽培上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所以说:嫁接的技术在农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概念上讲,组织培养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物上(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及利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
从原理上讲: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离体情况下,培养植物体上的一个体细胞使其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从意义上讲:组织培养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和细胞大量培养上。
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和准备营养繁殖的教具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学生一般认为: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而植物体上的一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一株植物体,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明白:植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产生完整的植株。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营养繁殖的具体技术,而是把营养繁殖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扦插时为什么要选择健壮的枝条?这可以联系有机物的贮藏。
关于扦插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壮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条,将枝条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温暖向阳的条件下,不久就在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课时可以展示长有不定根的枝条。
关于嫁接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对红梅、碧桃、菊花等进行嫁接,上课时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体。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本章还安排了一节实习。为了便于上好实习课,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进行操作练习。
关于组织培养,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组织培养具有多项用途,千万不能让学生得出片面的结论,以为组织培养只是一项用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先进技术。
教学设计示例
生物教案 篇8
1、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资料分析—角色扮演—辩论会"的新型模式。本课活动多,容量大,所以课前分好小组,组织好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信息,制作课件,小组分工并写好简要的发言提纲等。通过教科书上6幅图片和小组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对面临威胁的原因的探究,通过辩论活动,对保护麻雀的方案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2、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角色扮演—辩论活动—总结归纳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生物教案 篇9
课文的几个环节:
一、导入。
二、生字词。
三、说明顺序。
四、说明方法。
五、拓展。
一、导入:
(一)
播放火蚁电影。像这样的生物入侵给本土人员、生态带来的灾难数不胜数。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场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
据光明日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字词和各段落内容和说明顺序)
(一)读书。(学生读?范读?放录音?)打开生字词的`幻灯片。让学生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音注在书上。
(二)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说明文,你从中了解到那些知识?请学生按照段落顺序,以从文中我了解到了为句式,说说本文介绍的知识。(依照段落打出幻灯知识点是各段的中心句,在段首。)
(三)请同学讲相关的段落合并,概括段落大意。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小结: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三、精读品味:
说明文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才能把要说明的对象说明得清晰准确。请同学自读课文,以文中某处说明方法用得好,好在说一段话,说说使用该说明方法的说明效果。
例:①打比方:课题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读者这一类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作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形象生动,增添文章情趣。②列数字:关岛本地的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具体说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会造成生物入侵现象。六、拓展:
合作探究三种方式,我尚未能决定采用哪一种。
合作探究(一)
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治理、利用。
合作探究(二)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写说明文,要求学生围绕生物入侵自选课题:
(1)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的方式是怎样的?
(
(3)我身边潜在的入侵生物知多少?
(4)怎样阻击外来生物的入侵?
学生选好课题后,按课题分组,写成书面的报告。报告要求(语言要简洁准确。
课上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
(三)合作探究:播放课件,让学生对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形成感性认识。围绕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这个话题,结合第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在讨论的时候,如果要干预,那么怎么干预,举例来说。其实这样就回到了合作探究第一种方案了。)
学生行为规范教案5篇
为了让您更方便地阅读,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编辑了这份简明易懂的“学生行为规范教案”,请您记下本网页的链接以免失忆。每个老师都必须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并不断完善设计。周密精心的教学教案能使教师更加自信地授课。
学生行为规范教案【篇1】
本文主题: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一、前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需要教育学生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因此,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含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本文旨在通过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相关介绍和实践方法,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好的学生。
二、学生行为规范的意义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生行为规范能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有力的校园环境。学生遵守行为规范,能够减少冲突和矛盾的发生,有效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学校教学效率。
2.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特点
学生遵守行为规范,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性格和特点,有助于形成自信、独立、开明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
3.强化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
学生遵守行为规范,能够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提高学生的自我规范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三、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实践方法
1.建立行为规范标准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科和时间段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标准,广泛宣传、普及并落实。同时,应对行为规范标准进行评估和检查,不断完善和更新。
2.严格执行行为规范制度
教师应按照设定的行为规范标准,对学生行为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当学生有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时,要及时纠正和处理,对于违反行为规范的情况需要严格追究责任。
3.开展行为规范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学生开展行为规范宣传教育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课程等活动,在平时教育中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良心和情感素质。
4.舆论引导
学校应严格监管和引导校内外的舆论,通过舆论引导,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校园事物、增强舆论威慑力,有效提高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行为水平。
四、结语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实践方法,我们相信教师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品德素质,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行为规范教案【篇2】
学生行为规范教案是指对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规范,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秩序。本文以“规范学生行为,创造美好校园”为主题,为大家提供一份学生行为规范教案。
一、课程介绍
名称: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时间: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
对象:全校各年级学生
目的: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成为道德品行高尚、行为规范的好学生,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秩序。
内容:
1.校园安全及消防常识教育
2.班级纪律及规范教育
3.文明礼仪及交往规范教育
4.网络安全及信息诈骗防范教育
二、具体措施
1.校园安全及消防常识教育
学生是学校的本质元素,维护学生的安全十分重要。为了保障校园的安全,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校园安全和消防常识的教育,例如:学生应急逃生、消防知识等。在该课程中,学校还可以邀请消防员到校授课,让学生了解消防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遇到火灾时的应对方法。
2.班级纪律及规范教育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级纪律的建立对维护学生的安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良好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班会等活动,向学生宣传班级规则和纪律,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学校应当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改过自新。
3.文明礼仪及交往规范教育
文明礼仪及交往规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重要规则。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应当重视文明礼仪及交往规范的教育。该课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明礼仪培训班,还可以通过真人表演、故事、影片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文明礼仪及交往规范的知识。
4.网络安全及信息诈骗防范教育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证网络安全,避免受到信息诈骗的影响已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在该课程中,学校应当向学生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如何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假,防范不法分子的骗局。
三、教学评估
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学校可以设置成绩,优秀学生可以获得一定奖励。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能及时引导学生纠正不当的行为。亲历亲为、示范引导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学校还应该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
通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学生能够掌握规范的行为准则和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成熟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拥有更多的自我价值和机会,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社会环境。
学生行为规范教案【篇3】
学生行为规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意义;
2. 掌握学生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
3. 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习惯和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学生行为规范?
2. 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范?
3. 如何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习惯和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什么是学生行为规范?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说出什么是学生行为规范,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信息,如学生行为规范是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环境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它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学生权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 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范?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整理、总结,提出以下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1)尊重师长、团结同学;
(2)文明待人、禁止欺凌;
(3)安全第一、预防意外;
(4)勤奋读书、热爱学习;
(5)保护环境、爱惜公共财物;
(6)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3. 如何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习惯和意识?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制定明确的学生行为规范;
(2)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讲解和强调;
(3)采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遵守规范,惩罚违规行为;
(4)建立相关机制,如班级民主评议机制、家长会等,让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中来;
(5)建立友好、和谐的班级和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范是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成长的需要。
四、教学反思:
学生行为规范的讲解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习和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总结规范,形成对规范的认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习惯和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班级和校园文化,建立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理解和感受到一种规范化的生活方式。
学生行为规范教案【篇4】
学生行为规范教案
导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直接决定了我们课堂的秩序和教育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规范和教育,让学生成为内心自律、健康向上、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主体
一、 健康向上,严格自律
作为学生,健康是他们成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健康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切实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制定相关的体育锻炼计划以及合理的作息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健康环境。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学生做到严格自律,不要随意吃零食、玩手机等,保证自己的生活秩序和健康。
二、 文明有礼,言行合一
文明有礼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作为学生,他们也需要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礼仪意识,做到懂得尊敬他人、懂得正确用语、懂得礼貌待人等方面。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学生言行合一,不要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这样既有违文明礼貌的原则,也会让别人对自己的人品产生质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言行上做到真诚、一致,成为真正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三、 共建和谐,增强责任意识
班级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每个学生都应该在班级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帮助班级营造和谐的氛围。因此,我们要提醒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做到爱护公物、不随意涂鸦、不乱扔垃圾等,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和带动班级。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不要总是把问题推到他人身上,要敢于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结语
学生的行为规范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教育的成果之一。只有让学生在行为规范上做到自律、文明、有责任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效果,让他们成为文明、健康、向上的好学生。因此,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时刻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礼仪,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学生行为规范教案【篇5】
主题: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构建和谐校园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及制定行为规范的目的;
2. 科学有效地运用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和谐校园环境。
二、教学内容
1. 行为规范的概念和作用;
2. 校规校纪和班规班纪的意义和内涵;
3. 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要求与应对方法;
4. 鼓励学生自我规范和共建和谐校园。
三、教学过程
(一)行为规范的概念和作用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校园中的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不良后果。
2. 教师介绍校园中的行为规范,讲解行为规范的定义和作用。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行为规范对学校、班级、个人的重要性,提出应该如何推行行为规范。
(二)校规校纪和班规班纪的意义和内涵
1. 教师通过阅读校规校纪和班规班纪的规定,让学生了解校方和班级对学生行为的要求。
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描述一些现实中不太合适的行为,考虑改善行为的措施,并总结合理的校规校纪和班规班纪应该怎样制定和执行。
(三)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要求与应对方法
1. 教师简单地介绍罚则制度和奖励制度,让学生明白行为规范的执行需要考虑到惩罚和奖励。
2. 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模拟实际情景,讨论正面和负面的行为举例,提出应对建议,促进学生学会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公正评价。
(四)鼓励学生自我规范和共建和谐校园
1. 教师组织学生编写校园行为规范,并进行评审。
2.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学校内部和周边社区,实地考察和总结行为规范规定的实施情况。
3. 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增加与实践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切身体验到遵纪守法的好处及和谐校园带来的欢乐和美好。
四、教学效果
1. 学生了解了行为规范及其作用,知道了校规校纪和班规班纪的意义和内涵;
2. 学生学会了运用行为规范构建多面向的发展环境,培养了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我规范、共建和谐校园的能力不断提高,班级和全校环境更加和谐、美好。
九年级物理教案
经过小编的精心整理和总结本次九年级物理教案内容丰富多彩。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④.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
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5,让学生归纳
板书:3.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4、声音的传播条件
①.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7,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结合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6.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
2.知道获取核能有两个途径──重核裂变、轻核聚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的方法来研究核裂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我国和世界核能利用新进展。采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核能和利用和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核能的由来及其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难点:裂变和聚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
3、原子核发生变化时,能量有什么变化呢?
(二)进行新课:
1、核能
(1)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核是原子中最小的结构吗?电子为什么会绕核运动?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的体积来说非常小,相当于足球场上的一个鸡蛋。
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结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种能量被称为核能。
原子核发生改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裂变成质量较小的核;一种是由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这两种原子核发生改变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
2、裂变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
核裂变的资料:1934~1938年间,科学家利用中子轰击质量较大的铀235,使其裂变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2~3个新的中子。
提出问题: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且释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使反应不断进行呢?
展示利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图片。
播放链式反应模拟动态图
链式反应如果不加以控制,大量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就如前面所见的原子弹。(播放纪录片广岛原子弹爆炸)
3、聚变
我们已经研究过重可以裂变成质量较小的核,那么质量较小的核能否聚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呢?
介绍轻核的聚变,将质量较小原子核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也会放出大量的能量,这是就是聚变。
展示氢弹的图片。
氢弹就是利用氢核的聚变,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但现阶段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控制核聚变的方法。通过可控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设疑:核能这么巨大,难道只能用于战争吗?
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核能的释放呢?
4、核能发电
在链式反应中,可以通过控制中子数量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可控的核裂变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呢?
投影核电站图片,介绍我国核电站的情况。
思考: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是如何转化的?
核电站运行中能源是由重核裂变提供的,核能是安全、洁净、廉价的能源。你认可这个观点吗?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核裂变时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如果不加以控制短时间内释放的能量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让核能逐步缓慢的释放就可以为人类使用
(三)、课堂小结:
1、原子结构
2、核能
3、核裂变
4、核聚变
(四)作业布置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正确的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
三、教具准备:
每组三节干电池,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二)、进行新课
这节课要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在实验中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分两部分进行。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串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接在a、b、c三处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请同学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并填入课本表2-1中。在学生动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学生先检查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和要记录的数据外,还要提醒学生,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实验结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组的测量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内。
表2: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IaIbIc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组织讨论:比较三组数据的共同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并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按在干路和两个支路上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内。鼓励先完成实验的小组把测量数据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内。
表3:研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干路IA支路IB支路IC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组织讨论:①哪个电流?②IA跟IB+IC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练习题:
五、教学后记: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杠杆的概念,能辨认出生活中简单的杠杆,能找到它们的支点;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准确作出杠杆的力臂;
3.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感受归纳的研究思想;
4.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的价值,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力臂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作图
教学器具:木板、图钉、螺丝刀、扳手、羊角锤、撬棒等等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力是______对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力一般用符号__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
二、新课教学:
引入新课;木板上有一个图钉,能否用手直接将它拔出来?用哪些方法能很方便地将它拔出来?
(一)什么是杠杆?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用到某些工具,例如:
1.在开酒瓶时,要用酒瓶扳手
2.用撬棒将地上的石块撬起
3.用铡刀切纸
4.用筷子夹住菜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5)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
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从北京到重庆的各种路线,导入新课:位移。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矢量、标量)。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判断路程和位移)。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现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巩固练习。
练习题一。
练习题二。
(4)小结作业。
①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②布置课后作业。
4.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6)
热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了解现代汽车的一些常识.
●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由于燃料在试管外燃烧,热量损失较大,内能的利用率较低。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内部去燃烧,来获得更大的动力?
进行新课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1)汽油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我们首先介绍汽油机
①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②工作原理。
(边动作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由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③能的转化。
教师: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学生回答后总结:通过
外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消耗机械能来帮助内燃机完成吸气、压缩两个冲程内燃机一旦开始做功,内能就会转化成曲轴的机械能。这时曲轴获得的机械能一部分通过做功,一部分通过飞轮(与曲轴相连的质量较大的轮子)保存起来。然后依靠飞轮的惯性再反过来向外输出带动曲轴转动,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完成排气以及下一循环的吸气、压缩。这样内燃机就可连续工作下去了。
打开flash课件,让学生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2)柴油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构造方面:柴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工作过程上:吸入的气体不同(汽油机吸入的是什么?柴油机吸入的只是空气);
压缩情况不同(问:汽油机压缩冲程末温度、压强多大?柴油机压缩冲程末,气体体积要小得多。所以压强更大,温度更高,这个温度早已超过了柴油的燃点);
点火方式不同(汽油机靠火花塞点火。柴油机由于压缩气体温度已超过柴油燃点,从喷油嘴喷入雾状柴油便可立即燃烧。这种方式称为压燃式);
用途方面:柴油机比汽油机便宜,但汽油机一般比柴油机轻巧,所以汽油机通常用在飞机、小汽车、摩托车及一些小型农用机械上。而柴油机一般用在舰船、载重汽车、拖拉机、坦克以及发电机等大型设备上。
小 结(略)
布置作业
(l)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②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动几周?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7)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
b:分析题意:
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则:F支=G+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压=F支=mg=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2:总结得到:
(1)当物体也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3、用类比法得到: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4、巩固训练: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________。
c: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________。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________。
5: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小结:
1: 叫超重; 叫失重; 叫完全失重。
2、产生超重、失重及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产生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压力、拉力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四、作业:
课本练习六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