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班捉泥鳅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2.24

大班捉泥鳅教案集合14篇。

编辑为您整理了关于“大班捉泥鳅教案”的所有内容,请阅读。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每位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老师就要赶紧去完成。上课时要严格按照教案和课件来教学。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捉泥鳅》,体会嬉戏的愉快情绪。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声音要富有弹性和童趣,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发生练习

二、新歌学习

师:听一听,歌中的这些孩子在玩什么呢

1、初次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揭题:捉泥鳅

师:这是一首由台湾著名的音乐人侯德建先生所写的童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

2、再听歌曲。听听歌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幼儿:池塘、雨、田野、泥鳅;

泥鳅:泥鳅是最为常见的鱼类,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浑身滑溜溜的,身上布满黑色小斑点,小小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5对触须。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泥鳅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并具有药用价值,深受人们所喜爱。纠正了liao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野外这么美,小伙伴们玩得真高兴呀。你们想不想跟着这些小伙伴一起去捉泥鳅

4、跟琴练唱歌曲。

(1)找一找:歌中的乐句你都会唱了吗

练习。(可请会唱的学生教唱)

(2)注意点。

a、附点节奏轻快、开心

b、同音反复处口齿清晰、音高一致

c、后半段乐句心情急切

5、完整演唱歌词。

注意歌曲的情绪、速度。

师:同学们的歌词唱得很棒,精彩的歌词加上美妙旋律会更棒,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歌曲美妙的旋律吧!

师:接下来让我们开动脑筋,捋捋袖子、卷起裤管,一起来捉泥鳅吧!

6、音乐游戏:捉泥鳅

三、延伸表现歌曲

导:这么好听的歌曲它是几拍子呢

1、了解四四拍含义,板书,标出强弱规律。

师:让我们用四拍子的动作来拍一拍吧!

2、声势训练。

(1)动作:跺脚、拍腿、拍手、拍肩

(2)为歌曲伴奏并合唱捉泥鳅。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为父母表演歌曲《捉泥鳅》。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四四拍的强弱关系,为了更好的让幼儿了解,我采用了触摸游戏的方式。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文.章出自教.案网)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的难点。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强,弱,次强,弱,所以我就利用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碰肩,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直观地了解了强弱关系。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使幼儿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教学培养了幼儿得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脚、动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真正使幼儿主动,愉快地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3】

大班捉泥鳅教案



在大班的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非常重要。而捉泥鳅是一种既能锻炼他们这些能力,又能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活动。本篇教案将通过引导孩子们捉泥鳅,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合作意识,并在活动中加入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活动经历,又提供了实践机会。


一、活动准备:


1. 地点选择:最好选择一个有泥土和水源的地方,比如院子里的花坛或公园中的池塘。


2. 材料准备:渔网或捉泥鳅的专用工具、透明的水桶、放大镜、水杯和湿纸巾。


3. 安全防护:确保活动地点和材料清洁卫生,孩子们要穿上防水鞋和长裤,家长或教师需要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并时刻有人监护。


二、活动过程:


1. 导入: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可以先给孩子们一些泥鳅的图片或简单的介绍,引导他们讨论泥鳅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准备工作:将水桶搬到活动地点,加入适量的水,把网或工具放到距离水面约30-40厘米的位置。


3. 观察泥鳅:引导孩子们聚焦观察,观察泥鳅在水中的动作、身体特征等。鼓励孩子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泥鳅,同时引导他们借助绘画来记录所观察到的泥鳅的特征。


4. 捉泥鳅:教师示范先捉泥鳅,然后让孩子们轮流尝试。引导孩子们将网轻轻放入水中,等待泥鳅游近后迅速拉网。成功捉住泥鳅后,将其放入装有清水的水杯中,孩子们可以用湿纸巾轻轻擦拭泥鳅。


5. 整理归纳:结束活动后,引导孩子们一起坐下来整理所学到的知识,并画出泥鳅的草图。通过互相分享,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和思考。


三、活动延伸:


1. 泥鳅观察台:在保护泥鳅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透明容器制作一个小型的泥鳅观察台。孩子们可以观察泥鳅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反应。


2. 泥鳅的生活习性:通过故事、手偶剧等形式,向孩子们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然后引导孩子们绘制泥鳅的家庭,并让他们讨论如何保护泥鳅的栖息地。


3. 动手制作泥鳅模型:使用黏土或其他材料,让孩子们亲手制作一个逼真的泥鳅模型。可以利用这个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学习。


结束语:


通过这个有趣而实践性的活动,孩子们不仅能积极参与,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学习到有关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的知识。同时,这样的活动也促进了孩子们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希望通过这个教案,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活动。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小百科: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6】

设计思路:

为了探讨如何开好运动会,经过了前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策划和筹备工作中,他们活动目的性不断增强能力在逐渐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出现的一个个问题,工作进行到此时,孩子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实际情况中运动员的人数较多。如何设计比赛场次?这时,我们为孩子架起一个思考的平台,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相关经验。

期望幼儿表现的行为:

1、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通过与同伴共同协商、记录等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比赛场次,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活动准备:

1、制定表格:“我选择”、“项目一览表”、“比赛场次”。

2、笔、秒表、大小号数牌1-36、所需得比赛器材。

活动过程:

一、共同回顾开展运动会已准备的工作。

二、邀请邻班小朋友当运动员,为运动员贴上号数牌,请运动员选择参加的运动项目。

三、商量比赛场次。

1、看场景录像,“这是哪一个比赛项目的场地?”“有什么材料?”

2、提出问题:每组有6位运动员,根据你们的比赛场地,进行多少次比赛才能让每一位运动员都参加完比赛?

四、小裁判带着自己得运动员到实地进行比赛,并记录比赛结果。

1、小组共同商量设计,记录在“项目一览表”上。

2、进行比赛。

五、回顾比赛情况。

1、小组回顾比赛过程中出现得情况。

2、集体分析。

问题一:你们组都比赛完了吗?分了多少次?(小组长汇报,教师记录在“比赛场次”表上)

问题二: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问题出现?

问题三、你们组有多少运动员?都是6个人,为什么比赛场次不一样?

六、共同归纳: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跑道和器材越多,比赛场次越少;跑道和器材越少,比赛场次越多。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中漩涡现象产生的原因。

2通过尝试实验,激发探究自然现象的乐趣,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成就感。

3了解旋转速度快慢与漩涡的关系。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筷子、玻璃杯、颜料每人一份。2水盆、瓶子、水等。3有色水一杯、葱一根。4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结合经验,猜想图片中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请仔细看图,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现象?你觉得怎样才能产生这种漩涡现象呢?

2、交待实验材料,请幼儿自由实验,产生图片中的现象。

教师:刚才你们都想了许多办法。现在这里有玻璃杯、筷子和颜料,请你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制造出图片中的现象呢?

幼儿自由实验,教师注意注意观察。

3、分享实验结果。

教师:你刚才制造出图片中的现象了吗?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4、请幼儿看图片中的实验步骤,了解实验方法。

教师:现在我们来揭开秘密。看看图片中的漩涡现象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5、请幼儿按照图片中的方法再次进行实验。

教师:现在请你按照图片中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看看有没有这种漩涡现象呢?

6、鼓励幼儿用各种材料制造漩涡现象。

教师:你制造出漩涡了吗?你是怎样制造的呢?

幼儿用各种材料制造水中漩涡现象。

这里还有一些材料,请你再来尝试一下,想办法制造出漩涡现象。

集体交流,分享

教师:你是怎样制造出水里漩涡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但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实验中我们都要将水怎样,漩涡就会产生?

小百科:漩涡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差异的地方就有形成漩涡的可能,指水流遇低洼处或不同温度和速度的水流相撞所形成的螺旋形涡旋,也比喻气体、烟雾等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流向,还比喻某种使人不能自脱的境地,有另一种意思指酒窝。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8】

目的要求: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 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9】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

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活动反思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11】

设计意图: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目标:

1研究发现,在活动中,粗糙材料和有口袋的材料容易抓到泥鳅。

2了解泥鳅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三。消除对动物的恐惧,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流。

4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勇于尝试。

5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每组1套操作材料(包括毛巾、网袋、食物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等),

三。物理投影仪,塑料筐,唱片**

活动过程:

1、 展示泥鳅,激发孩子们抓泥鳅的兴趣。

1老师:今天,黄老师带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谁?

小结:这是一群淘气可爱的泥鳅。

2老师和个别孩子尝试抓泥鳅,让孩子觉得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孩子们抓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2,介绍材料,儿童的首次探索:可以用什么材料抓泥lo。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中纪录能捕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接触滑泥鳅时会增加摩擦力,因此泥鳅容易被抓住;

而网袋、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袋子,能抓泥鳅,所以也能捉泥鳅。

3、 儿童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抓泥鳅最快最方便。

1问:哪种方法最快、最方便捉泥鳅?(幼儿自由猜测)

2对于儿童的第二次操作(放背景**抓泥鳅),老师鼓励孩子们玩每种工具,比较哪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 ,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有粘液和它的功能。

老师:孩子们,我们刚才玩了捉泥鳅的游戏。你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自己)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认识了泥鳅朋友。我们在自然角落养泥鳅,看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通过精心准备教材,设计教学计划,到活动的实施,我认真对待。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投入,效果很好。通过这次活动,我也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抓泥鳅的活动是我试过以后才开始的。

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从了解泥鳅变成了抓泥鳅。

在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现场可以用热情来形容,所有的孩子都很感兴趣和活跃。

2教师应该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是我的情绪感染了孩子们。活动中的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害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因为我在活动前没有好好思考。我以后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我应该在活动前考虑周全。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积极愉快地进行嗅觉方面的探索活动,了解人类的一些基本嗅觉知识。

2、懂得鼻子的重要性,学会对自己鼻子一般的保护方法。

3、能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嗅觉上的喜恶。

活动准备:

香水、醋、红糖、黄酒、蚊香、臭东西、香皂、墨水、冲好的咖啡、等(放在笑得不透明的瓶中,盖好瓶盖)。

活动过程:

1、猜谜:

一座小房,两扇圆窗,进入空气,能闻花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鼻子,大家说说鼻子它有什么本领?

2、闻一闻游戏。

探索游戏:

(1)请4个小朋友上前在老师的桌子上的四个碗内选一个闻一闻,请他讲讲是什么味道的(可多请几人),再猜猜是什么东西。确认后打开盖子。

小结:我们刚才问出的四种味道:香、臭、糖味、酸味,是我们人类的基本味觉。

探索游戏:

(2)小朋友在自己的桌上拿一个小碗,闻一闻是什么,猜一猜,要求:小碗平放不侧倒,防止弄出来,分别请幼儿讲讲是什么?

刚才小朋友讲出了许多种味道,我们人类能闻出大约多少种,大家猜一猜?

小结:人类能闻出大约XX~4000种不同的味道,有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分辨不清基本的一些味道,这种人属于嗅盲,就像分辨不清颜色的人就是得了色盲.

3、保护我们的鼻子。

我们的鼻子非常有用,但有时它会失灵,什么时候鼻子闻不清味道甚至闻不到味道呢?有了鼻涕怎么办?学习正确的擦鼻涕方法。尘土飞舞使或有刺鼻的味道时怎么办?打喷嚏时怎么办?并请幼儿说说易损伤鼻子的几种行为,即平时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鼻子。

4、说说我们平时喜欢和讨厌的味道:

我们喜欢闻许多味道,也讨厌闻许多味道,谁来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什么味道,最讨厌什么味道。

现在老师请你们把喜欢的味道和讨厌的味道画到纸上,然后把它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13】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材质的手套捕捉泥鳅,感知粗糙的材料可以防止滑倒的现象。

2敢于靠近泥鳅,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地毯、泥鳅、盆、毛巾;塑胶手套、毛线手套;**字卡(粗糙、光滑)

2、童谣歌曲《捉泥鳅》、***

【活动过程】

1、 让我们来谈谈-大胆地表达我们对泥鳅特性的理解。

师:(出示***)春天来了,冬眠的小动物们都醒来了。最近,我们有个朋友在我们的自然角落。是谁?

问:你认识泥鳅吗?你知道泥鳅的秘密吗?

泥鳅是鱼类的一种,它的身体细长,有一层滑滑滑的保护层——粘液。

二、捉泥鳅——在操作、比赛中发现捉泥鳅的方便与材料的关系。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鳅。

师:你们说泥鳅的黏液可以保护它不被抓住,真的吗?那你们想不想试试捉一捉泥鳅?(提醒幼儿卷起袖子)

1请个别小朋友尝试捉泥鳅,问:你觉得捉到它怎么样?

2、请全体幼儿一起试试捉泥鳅,体验泥鳅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鳅:

师:泥鳅浑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还真费劲!所以,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两样秘密**——两种手套,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来帮你们更容易捉泥鳅。

1儿童戴手套接球,要求:戴一只,用手抓手套。两种手套( )都试一试,比比哪一种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讨论:戴哪种手套容易捉?为什么?(丰富词:粗糙、光滑)

小结:光滑的泥鳅很难用光滑的手套抓住,但是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抓住光滑的泥鳅。原来粗糙的东西可以防止滑倒。

(三)第三次捉泥鳅比赛。

师:大家都觉得粗糙的绿手套捉泥鳅方便,那我们来一次捉泥鳅比赛,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们刚才试的那样有防滑本领!

大班捉泥鳅教案【篇14】

幼儿园大班音乐捉泥鳅教案

引言: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音乐兴趣、表达情感以及提高协调能力。本教案将通过进行音乐捉泥鳅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一、活动目标:

1. 帮助幼儿了解泥鳅的形态和特点,并培养他们对泥鳅的兴趣;

2. 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听辨和模仿简单的音乐节奏;

3. 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的运动发展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材准备:

1. 泥鳅的图片或实物;

2. 各种乐器(如小鼓、铃铛等);

3. 《小蜗牛》、《泥鳅池塘》等儿歌录音或乐谱;

4. 清水泥鳅捉拿器具。

三、活动流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向幼儿介绍泥鳅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展示泥鳅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描述泥鳅的外观特征和动作。

2. 歌曲欣赏(10分钟):

播放《小蜗牛》或《泥鳅池塘》等与泥鳅相关的儿歌,让幼儿欣赏和感受音乐,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动作模仿,如模拟泥鳅游动。

3. 音乐游戏(20分钟):

(1)泥鳅行动:教师提前准备好适量的泥鳅捉拿器具和一盆清水,将器具放入盆中,幼儿手持器具,模仿泥鳅的游动动作在教室内自由活动。教师可以边播放音乐边指挥幼儿体验泥鳅游动的速度和频率,提高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

(2)捉泥鳅:将教室布置成泥鳅的池塘,教师担任“泥鳅”,幼儿则是“泥鳅捕手”。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模拟泥鳅在池塘里游动,幼儿需要动作迅速地捉住泥鳅。每次活动结束后,幼儿可以用专门布置的容器一起欣赏“捉到”的泥鳅,这样可以增加合作意识并激发持续参与的兴趣。

4. 乐器伴奏(20分钟):

教师给每个幼儿分发不同的乐器,如小鼓、铃铛等,告诉幼儿乐器的使用方法并教他们简单的敲击节奏。教师逐步教授幼儿按照音乐节奏模仿泥鳅的快慢动作,激发幼儿的音乐感知和模仿能力。

5. 总结(10分钟):

教师与幼儿一起复习整个活动内容,鼓励幼儿回忆并分享有关泥鳅的故事。最后,课堂上可以进行一次小测验,让幼儿说出泥鳅的特点和游动方式,以检查他们对内容的理解程度。

结语:通过音乐捉泥鳅活动,幼儿不仅可以开发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在乐趣中学习,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同时也会为他们以后对音乐的学习和欣赏奠定基础。

(以上为一篇超过1000字的文章,供参考)

dg15.com精选阅读

捉泥鳅课件(精华十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是为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小编为您准备了“捉泥鳅课件”相关的精彩内容请看,希望能够为你提供有用的参考建议你把这篇文章保存起来!

捉泥鳅课件【篇1】

在大班的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非常重要。而捉泥鳅是一种既能锻炼他们这些能力,又能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活动。本篇教案将通过引导孩子们捉泥鳅,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合作意识,并在活动中加入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活动经历,又提供了实践机会。

一、活动准备:

1. 地点选择:最好选择一个有泥土和水源的地方,比如院子里的花坛或公园中的池塘。

2. 材料准备:渔网或捉泥鳅的专用工具、透明的水桶、放大镜、水杯和湿纸巾。

3. 安全防护:确保活动地点和材料清洁卫生,孩子们要穿上防水鞋和长裤,家长或教师需要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并时刻有人监护。

二、活动过程:

1. 导入: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可以先给孩子们一些泥鳅的图片或简单的介绍,引导他们讨论泥鳅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准备工作:将水桶搬到活动地点,加入适量的水,把网或工具放到距离水面约30-40厘米的位置。

3. 观察泥鳅:引导孩子们聚焦观察,观察泥鳅在水中的动作、身体特征等。鼓励孩子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泥鳅,同时引导他们借助绘画来记录所观察到的泥鳅的特征。

4. 捉泥鳅:教师示范先捉泥鳅,然后让孩子们轮流尝试。引导孩子们将网轻轻放入水中,等待泥鳅游近后迅速拉网。成功捉住泥鳅后,将其放入装有清水的水杯中,孩子们可以用湿纸巾轻轻擦拭泥鳅。

5. 整理归纳:结束活动后,引导孩子们一起坐下来整理所学到的知识,并画出泥鳅的草图。通过互相分享,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和思考。

三、活动延伸:

1. 泥鳅观察台:在保护泥鳅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透明容器制作一个小型的泥鳅观察台。孩子们可以观察泥鳅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反应。

2. 泥鳅的生活习性:通过故事、手偶剧等形式,向孩子们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然后引导孩子们绘制泥鳅的家庭,并让他们讨论如何保护泥鳅的栖息地。

3. 动手制作泥鳅模型:使用黏土或其他材料,让孩子们亲手制作一个逼真的泥鳅模型。可以利用这个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学习。

结束语:

通过这个有趣而实践性的活动,孩子们不仅能积极参与,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学习到有关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的知识。同时,这样的活动也促进了孩子们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希望通过这个教案,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活动。

捉泥鳅课件【篇2】

设计意图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对动物保护色的话题非常感兴趣,经常会问:"小动物遇到敌人怎么办""小蝴蝶会保护自己吗"……但自然界中具有保护色功能的动物离幼儿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我们这些小城镇的幼儿更是如此。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我利用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借助电子白板特有的功能,以幼儿喜爱的"捉迷藏"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理解动物的保护色,探索动物保护色的奥秘;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满足好奇,学会观察,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2.学会观察、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学会发现问题。

3.加深爱护动物的情感,共享游戏的快乐。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视频一段、电子白板。

2.两人合用一张动物图片,上面有蜘蛛、蝗虫、枯叶蝶、螳螂、青蛙、狮子、北极熊、螃蟹、猫头鹰等。

活动重难点结合《纲要》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我将"引导幼儿知道动物保护色及其作用"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用课件的形式给幼儿直观、形象的展示;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运用游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寻找小动物所在位置,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与接受。

活动过程一、故事激趣,在情境中导入1.图一: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说说艾玛的外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谁?艾玛长得什么样?艾玛要和你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

2.图二:引导幼儿描述艾玛躲藏的位置,教师演示课件。

3.图三:请幼儿用激光教鞭指出艾玛第二次躲藏的地方,教师演示课件。

4.引导幼儿说出艾玛在图二、图三中躲藏的位置并进行标注。

5.提问: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

6.小结:艾玛非常聪明,它躲的地方与它身上的花纹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容易找到它。

(评析:以绘本故事《艾玛捉迷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动物保护色的兴趣。在幼儿与艾玛进行了两次捉迷藏游戏之后提问:"我们怎么会把那么多东西当成是艾玛?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引导幼儿思考、小结,获得初步的印象,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二、动物搜寻,在探索中发现1.拿出动物图片,幼儿两两合作找出其中隐藏的动物,用笔圈出来。

师:艾玛的朋友也来捉迷藏了,请你和好朋友一起来找找它们躲在哪里,找到后就在小动物身上贴上标记。

2.请幼儿说出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

3.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验证幼儿的发现。直接找出的动物:青蛙、蝗虫、螳螂;链接的动物:狮子、北极熊;使用放大镜的动物:螃蟹;使用聚光灯的动物:猫头鹰;使用动画演示的动物:枯叶蝶、蜘蛛。

4.讨论:仔细看看动物和它们躲藏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5.教师总结: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以此来隐蔽自己。有了这种独特的保护色,敌人就不容易找到它们,就能保护它们的安全。

(评析:此环节采取两两合作的形式进行,幼儿合作观察,找出隐藏在图片不同背景中的9只动物,并做上相应的标记。然后,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采取放大、聚光等不同的形式,进行重点演示与验证。并追随幼儿的回答,点击和标注相应的动物,引导幼儿说出枯叶蝶、蜘蛛等动物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很相似,知道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是动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直观形象的展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新经验。)三、视频欣赏,在分享中提升1.师:刚才这些动物朋友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能变好多种颜色,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视频"变色龙"。观看过程中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这次它会变成什么颜色?

2.师:变色龙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我们一起到花丛中找找吧。看一看你找的变色龙藏在什么颜色的花朵里,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意愿涂色,让变色龙变一变,变好之后就把它藏在相应颜色的花丛中。

(评析:此环节让幼儿观看一段变色龙的视频,观看前这样过渡:"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生存,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它的保护色更神奇,它的名字叫变色龙。"观看时进行暂停并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它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看变色龙保护自己的特殊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接着让幼儿找出藏在花丛中的变色龙的图片,引导幼儿根据花的颜色用蜡笔给变色龙涂上相应的颜色,如在红花中找到的变色龙就要涂上红颜色。在找一找、变一变、说一说变色龙色彩变化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保护色的认识。)四、生活链接,在运甩中拓展1.师: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根据动物的保护色想到了保护人类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类会怎样利用呢?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捉泥鳅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活动反思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捉泥鳅课件【篇4】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材质的手套捕捉泥鳅,感知粗糙的材料可以防止滑倒的现象。

2敢于靠近泥鳅,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地毯、泥鳅、盆、毛巾;塑胶手套、毛线手套;**字卡(粗糙、光滑)

2、童谣歌曲《捉泥鳅》、***

【活动过程】

1、 让我们来谈谈-大胆地表达我们对泥鳅特性的理解。

师:(出示***)春天来了,冬眠的小动物们都醒来了。最近,我们有个朋友在我们的自然角落。是谁?

问:你认识泥鳅吗?你知道泥鳅的秘密吗?

泥鳅是鱼类的一种,它的身体细长,有一层滑滑滑的保护层——粘液。

二、捉泥鳅——在操作、比赛中发现捉泥鳅的方便与材料的关系。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鳅。

师:你们说泥鳅的黏液可以保护它不被抓住,真的吗?那你们想不想试试捉一捉泥鳅?(提醒幼儿卷起袖子)

1请个别小朋友尝试捉泥鳅,问:你觉得捉到它怎么样?

2、请全体幼儿一起试试捉泥鳅,体验泥鳅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鳅:

师:泥鳅浑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还真费劲!所以,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两样秘密**——两种手套,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来帮你们更容易捉泥鳅。

1儿童戴手套接球,要求:戴一只,用手抓手套。两种手套( )都试一试,比比哪一种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讨论:戴哪种手套容易捉?为什么?(丰富词:粗糙、光滑)

小结:光滑的泥鳅很难用光滑的手套抓住,但是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抓住光滑的泥鳅。原来粗糙的东西可以防止滑倒。

(三)第三次捉泥鳅比赛。

师:大家都觉得粗糙的绿手套捉泥鳅方便,那我们来一次捉泥鳅比赛,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们刚才试的那样有防滑本领!

捉泥鳅课件【篇5】

目的要求: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 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捉泥鳅课件【篇6】

《捉泥鳅》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表达的情绪。

2、通过演唱歌曲,认识4/4拍,了解其街拍特点及强弱规律。

3、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其中的意境,并结合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内容分析

《捉泥鳅》曲调愉悦,节奏欢快,充分体现了了孩子天真快乐的情趣,歌词表现的内容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在雨后捉泥鳅的喜悦之情。 四、教学步骤

四、乐器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歌曲,其中有雨声、小孩子雨后嬉戏声)

(2)学生仔细听歌曲。

(3)教师: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5)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的很精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吧。

2、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捉泥鳅》,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童趣。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让学生想想歌词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3)学生跟教师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4)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演唱歌曲,演唱时教师要注意学生节凑要整齐,音要准确。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得很棒,很快就学会了唱这支好听的歌曲,让我们再唱一次这首歌,把美妙的歌声带给大家!

捉泥鳅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

捉泥鳅课件【篇8】

一、教学内容:

《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 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话题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的介绍)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见识几位爱捉泥鳅的小朋友。听!他们来啦!(课件:播放歌曲)板书:捉泥鳅

第二环节:歌曲新授

1、初听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 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的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 歌谱)

4、学习附点部分的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

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的学唱这首歌曲。

6、接唱练习。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 (四四拍。它表

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 第二拍:拍腿 第三拍:拍手 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

第三环节:自主创编: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环节:歌曲欣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开心吗?美妙的世界,动听的校园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捉泥鳅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积极愉快地进行嗅觉方面的探索活动,了解人类的一些基本嗅觉知识。

2、懂得鼻子的重要性,学会对自己鼻子一般的保护方法。

3、能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嗅觉上的喜恶。

活动准备:

香水、醋、红糖、黄酒、蚊香、臭东西、香皂、墨水、冲好的咖啡、等(放在笑得不透明的瓶中,盖好瓶盖)。

活动过程:

1、猜谜:

一座小房,两扇圆窗,进入空气,能闻花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鼻子,大家说说鼻子它有什么本领?

2、闻一闻游戏。

探索游戏:

(1)请4个小朋友上前在老师的桌子上的四个碗内选一个闻一闻,请他讲讲是什么味道的(可多请几人),再猜猜是什么东西。确认后打开盖子。

小结:我们刚才问出的四种味道:香、臭、糖味、酸味,是我们人类的基本味觉。

探索游戏:

(2)小朋友在自己的桌上拿一个小碗,闻一闻是什么,猜一猜,要求:小碗平放不侧倒,防止弄出来,分别请幼儿讲讲是什么?

刚才小朋友讲出了许多种味道,我们人类能闻出大约多少种,大家猜一猜?

小结:人类能闻出大约XX~4000种不同的味道,有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分辨不清基本的一些味道,这种人属于嗅盲,就像分辨不清颜色的人就是得了色盲.

3、保护我们的鼻子。

我们的鼻子非常有用,但有时它会失灵,什么时候鼻子闻不清味道甚至闻不到味道呢?有了鼻涕怎么办?学习正确的擦鼻涕方法。尘土飞舞使或有刺鼻的味道时怎么办?打喷嚏时怎么办?并请幼儿说说易损伤鼻子的几种行为,即平时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鼻子。

4、说说我们平时喜欢和讨厌的味道:

我们喜欢闻许多味道,也讨厌闻许多味道,谁来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什么味道,最讨厌什么味道。

现在老师请你们把喜欢的味道和讨厌的味道画到纸上,然后把它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捉泥鳅课件【篇10】

设计思路:

为了探讨如何开好运动会,经过了前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策划和筹备工作中,他们活动目的性不断增强能力在逐渐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出现的一个个问题,工作进行到此时,孩子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实际情况中运动员的人数较多。如何设计比赛场次?这时,我们为孩子架起一个思考的平台,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相关经验。

期望幼儿表现的行为:

1、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通过与同伴共同协商、记录等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比赛场次,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活动准备:

1、制定表格:“我选择”、“项目一览表”、“比赛场次”。

2、笔、秒表、大小号数牌1-36、所需得比赛器材。

活动过程:

一、共同回顾开展运动会已准备的工作。

二、邀请邻班小朋友当运动员,为运动员贴上号数牌,请运动员选择参加的运动项目。

三、商量比赛场次。

1、看场景录像,“这是哪一个比赛项目的场地?”“有什么材料?”

2、提出问题:每组有6位运动员,根据你们的比赛场地,进行多少次比赛才能让每一位运动员都参加完比赛?

四、小裁判带着自己得运动员到实地进行比赛,并记录比赛结果。

1、小组共同商量设计,记录在“项目一览表”上。

2、进行比赛。

五、回顾比赛情况。

1、小组回顾比赛过程中出现得情况。

2、集体分析。

问题一:你们组都比赛完了吗?分了多少次?(小组长汇报,教师记录在“比赛场次”表上)

问题二: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问题出现?

问题三、你们组有多少运动员?都是6个人,为什么比赛场次不一样?

六、共同归纳: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跑道和器材越多,比赛场次越少;跑道和器材越少,比赛场次越多。

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4篇


提及“大班数学教案”,那么这篇文章无疑值得仔细阅读。教案和课件作为老师上课的关键部分,对于每位教师而言,认真策划教案和制作课件都必不可少。只有编写出优质的教案和课件,才能避免遗漏重要内容。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会并掌握6的分解组合。

2.在操作中能发现数的分解过程中互相交换,递增、递减和互补的规律。

3.喜欢用计算插板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计算演示板一块,幼儿每人一套计算插板,练习卡若干。

活动过程

1.认识计算板,激发兴趣

(1)认识计算插板,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其特征上边一行有数字1―10,左边一行也有数字1―10,有插孔。

(2)利用儿歌学习并练习计算板的开盒关盒

开:左右手四指并拢把住盒的两侧下端,大拇指向上推;

关:大拇指把住下端,双手食指向下拉。(注意:手指不能插到小孔中)

幼儿利用儿歌练习开盒关盒。

(3)练习插(收)棋子

插棋子:拿出一串红色棋子放在左下角的插孔上用左手握住,右手一个一个插棋子同时左手要从上往下挡住棋子。

收棋子:可以两手同时收,也可以右手一个一个收回原处。

幼儿用比赛的形式练习插(收)棋子。

2.利用计算板学习6的分解组合

(1)教师:小兔子拔了6个大萝卜,想把它们分别放在红篮子和黄篮子里,都可以怎么放呢?请小朋友帮它分一分。

请一名小朋友说出一种分法,教师用红棋子表示放在红篮子的萝卜,黄棋子表示放在黄篮子的萝卜,在计算板上摆出。

(3)请幼儿在自己的计算插板上摆出6个萝卜的几种分法。

(4)分别请幼儿说出6个萝卜的分法,教师根据幼儿的分法有规律的在计算演示板上摆出6的分解组合形式,同时用数字对应摆出。

(5)请幼儿观察计算演示板上6的分解组合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互换、互补、递增、递减的规律。(左边一行比一行多一粒棋子,右边一行比一行少一粒棋子;1和5与5和1、2和4与5和2、数字相同,位置交换了;左边多一个棋子,右边就少一个棋子。)

(6)请幼儿按照演示板上摆放的方式,在自己的插板上摆好,和教师一起手口一致地说出6的分解组合。

(7)请幼儿根据板上的棋子数摆上相应的数字,使6的分解组合图示与数字相对应。教师和幼儿再次手口一致说出6的分解组合。

3.游戏:6的分解组合

通过游戏的方式,利用练习卡练习6的分解组合。

大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1在游戏活动中理解两位数加法的含义。

2巩固两位数多笔直加减的珠心算印象。

3激发幼儿参与珠心算、手指数算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玩具柜布置成商品柜台,商品若干,计算题卡若干,算盘。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小朋友,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虎年)在虎年里,老虎想为大家做点事,它想干什么呢?它想开一家百货店,今天老虎百货商店要开业了,它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帮忙,小朋友想去吗?(想)想去帮忙我们就要在家练好本领,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对听令:

你拍1,我拍9,,1和9补成10。

你拍2,我拍8,,2和8补成10。

你拍3,我拍7,3和7补成10。

你拍4,我拍6,4和6补成10。

你拍5,我拍5,5和5补成10。

你拍6,我拍4,6和4补成10。

你拍7,我拍3,7和3补成10。

你拍8,我拍2,8和2补成10。

你拍9,我拍1,9和1补成10。

还有很多好朋友打来电话,为老虎祝贺,小老虎把电话号码都记下来了,请小朋友记一记,(看数拨珠,数译珠)

372469541576424572876…………

还有一些号码小老虎也记不起来了,我们一起来帮它记好吗?(教师在算盘上拨数,幼儿念出,并用手指表示)(珠译数)

26924758399086………

二、讲授新课

1、下面我们就去老虎百货店帮忙,请幼儿听音乐参观老虎百货店,老虎百货店的商品摆放的很不整齐,我们来帮忙整理一下吧,引导幼儿分类摆放。

把商品分类:文具类、交通工具类、动物类。

2、出示老虎百货店商品示意图:

书包(25元)小车(6元)小熊(21元)书(10元)小狗(11元)

小飞机(12元)船(50元)笔(4元)小鸭(2元)小兔(5元)

3、小朋友来到百货店想买一些商品吗?请一名幼儿选择商品,选择了商品需要多少钱呢?用什么办法来计算?

幼儿尝试拨珠,教师演示

如:25、10、4,先拨25,再加10怎么拨,最后4怎么拨?

剩下的题目继续实拨。答案都等于39元,为什么?

4、再请一名幼儿购买商品,需要多少钱?快来试一试吧。

幼儿实拨,算出答案。

5、请幼儿继续买商品,小朋友继续算价格。

小结:在多笔两位数直加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档位上的数和珠要对齐》

三、游戏活动:(手指数算)算一算,比一比

今天老虎的百货店卖出了很多商品,请小朋友帮忙给算一算,今天赚了多少钱呢?教师念题,幼儿用手指数算算出得数,请两名幼儿把得数用算盘都加起来。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高兴吗?(高兴)你们今天帮助小老虎做了很多的事情,小老虎非常感谢你们,你们帮助了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因为你又多了一位好朋友,有了朋友我们就更快来了,小老虎今天也非常高兴,它为了感谢大家,它邀请我们玩具paty,我们一起去吧。

大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减法,继续感知三幅图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走了”、“还剩”的实际意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3.独立将三幅图连起来,表达其中的含义。

活动反思:

活动准备:

1. 教具:有关4的减法图三幅。视频仪、电视机。

2.学具:幼儿数学操作材料p25,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复习4的分合。集体、个别与老师口头对4的分合。

二、学习4的减法。

(一)、学习4的第一组减法。

1.教师依次出示3幅图,(小鸡在草地上),请幼儿用完整句讲述每一幅图的意思,注意提醒幼儿用正确的词(走了,还剩)表达图的含义,可以多请几个幼儿说一说。

2.请幼儿说说每一幅图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为图列出算式。

3.集体读算式。

(二)、学习4的第二组减法。

教师直接将3幅图出示,(天空中的飞机),让幼儿观察后用完整句表达,并列出算式,集体、个别讲述。

(三)、学习4的第三组减法。

也是直接出示三幅图,最后一幅打上问号,让幼儿编出题目,(河里的小鸭子),方法同上。

(四)、集体读4的三个减法算式(4-1=3、4-2=2、4-3=1)

三、操作活动。

1.看图列减法算式。

教师先讲述做法,然后让幼儿操作。启发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的变化,启发幼儿用 “吃了”、“还剩”等词汇,讲一讲三幅图的含义,再将算式填写完整。

2.将分合式填写完整。(方法同上)

四、评讲

集体检查做的对不对,请个别幼儿上来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操作的(放在视频仪上)。

大班数学教案(篇4)

生成背景:

在种子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大的种子占的地面大,小的种子占的地面小,他们来告诉我:“老师,这么大的种子,都放不下了,小的倒是放得下的。”这里蕴涵着数量守恒的数学概念,于是我们一起探究了关于蚕豆种子的数量守恒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将种子进行分类,排队,并作记录。

2、探索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队长短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红豆、黄豆各10颗)

2、排队卡片人手一张。

3、道具钢丝一条。

活动过程:

(一)观察种子

1、这里有什么?

2、它们有什么不同?

(四)第一次探索: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样的种子,排队长短不一样。

1、观察分析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2、幼儿操作记录:要求每颗种子要挨紧,小心洒落地面。

3、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排列队伍不一样长。

4、师生: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实录:在这个环节中,我选取了蚕豆、花生和黄豆这三种大小差异很大的种子,认为靠紧排列后蚕豆排列的队伍一定是最长,花生其次,黄豆最后,但是在幼儿操作过后,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我预想的一样,有的幼儿把蚕豆竖着排队,把花生横着排队,结果发现花生排的队比蚕豆长。讲评的时候,我故意把这个现象拿出来,引发孩子讨论,发现原来排列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队伍的长短。因此,承认学习方式的多元性也是教学个性化的体现。

(三)第二次探索:感知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长度相同时,数量不同。

1、观察分析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2、设疑:请幼儿猜测如果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用不同的种子排队,他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

2、幼儿操作记录。

3、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颗粒大的用的少,颗粒小的用得多?

4、师生:队伍一样长时,颗粒大的用的少,颗粒小的用得多。

(四)游戏:排队

请部分幼儿上来排队,每排数量一样多,请幼儿思考为什么数量相同,排队长短也不一样。

实录:由给种子排队到自己来排队,把教学拉回了生活,这里,没有用一点教具,就运用孩子的身体,就能发挥孩子多的优势,而不把它当作一种弊端来看。

(五)电脑游戏:哪种种子多、少、一样多

1、个别猜测。

2、集体猜测。

反思:把幼儿又拉回到抽象的虚拟世界中,故意了排队的干扰因素,如大小、间距、位置后,幼儿的数量守恒概念又要混淆了,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这与平时老师渗透得不多或者幼儿自己的经验有关,因此课后还要多引导和发现。

活动延伸:

1、利用更多的材料体验物体大小、排列疏密与队列长短的关系。

2、到户外游戏:用脚步(脚尖顶着脚跟走)测量相同路段的线哪种路线最长。(有直线、斜线、曲线等)

大班数学教案(篇5)

【内容与要求】

1、在操作中感知两个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时会变成一个个新图案,并获得遮挡现象的经验。

2、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空间目测、空间方位、想象组合、分析判断等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操作板、示范教具

【设计思路】

数学是考验思维的一种形式。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动脑、挑战的激情,激发幼儿喜欢探究的兴趣,正是3-6指南所提示的。然而,重叠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将其转化为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操作中获得空间目测、空间组合、判断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数学又是枯燥的,单纯的讲述重叠会使幼儿对数学更没有兴趣,《3-6指南》提出,幼儿的思维培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不应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所以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设计了这次的活动。通过游戏导入,使他们对后面的内容充满好奇,并且结合大班幼儿特有的挑战心理、冒险精神,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活动流程】游戏导入—观察讨论—操作感知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透明的图形,这上面有什么?

2.展示魔术、初感重叠

(1)我现在要变一个神奇的魔术给大家看,你们仔细看哦!

(2)变成了什么?猜猜怎么变成的呢?

小结:你们太厉害了,这么神奇的魔术都被看穿了。像这样边对边,角对角地重合在一起,就叫完全重叠,这两个图形重叠出来就变成了一幢房子。

二、分组操作

1.观察讨论

(1)我们接着再来变魔术。如果将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你们认为会变成这里的哪一幅图案?

(2)你们的回答都不一样,那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一个朋友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3)在你们身后也有这两个图形,请你们分成5组,一起合作实验证明一下,找出正确的图案。比一比哪一组小眼睛最厉害,速度最快。

2.目测想像

(1)刚才我们通过合作实验的方法找到了正确的`答案,现在我们提高难度,不做实验。就靠我们的眼睛看,小脑袋想,请你找出这两张图形重叠后会变成以下什么图案?

(2)答案有好多种,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怎么想的。

3.幼儿操作

大家都很聪明,知道通过观察图案的位置来找出正确的答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每组每位伙伴都有一份操作板,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仔细看,仔细重叠,看看会变成什么图案,找出来后,把正确的图案用红笔圈出来。把你们重叠在一起的图案也放在旁边。并且,这次要看看哪一组做的又快又准确哦!

4.交流分享

(1)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做的怎么样呢?

小结:其实生活中重叠和遮挡的现象很多,我们只要用眼睛仔细去看,去找一找就会有很多的发现。

5.感知多变的重叠

(1)老师还带了一个更难的问题,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刚才这两张图形其实转一个方向,还能变出不一样的图案,你们看。老师会将这些放在我们的个别化里,想要挑战一下自己的朋友,我们可以在个别化的时候去学习一下,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分类是把物体分成各具共同属性的几组,也就是按照一种属性或几种属性把一些物体放在一起。这里所谓的"属性"指的是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粗细、长短、高矮、厚薄以及数量等。分类的结果实际是"集合"的具体形式,它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并获得初步的集合概念。有关"物体的分类"在幼儿园计算教学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分类能力是幼儿认识数和学习计数的基础。依据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结合幼儿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兴趣,我设计了此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层级分类,体验内包含关系。在材料的提供上,注意了多样性 ,力求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并且在难度上也分出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在过程的设计上,主要通过经验回忆、直接地探索、体验等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事物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体验类包含关系。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图片若干个;学具:帽子、手套、背心图片每人一套活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形王国,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习二次分类

1.观察演示。出示图形,让幼儿观察其特征,想一想如何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讨论回答后,教师选择一种分法进行演示,如:将图形分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想一想如何将每一部分再分成两部分。教师演示分法。

3.教师小结:可先将图形按形状分,再按大小分;也可先按大小分,再按形状分;

4. 学习对图片作二次分类。

发放操作材料,让幼儿观察图片的外形特征,然后按其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三、 经验迁移。游戏"看谁站得快",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大班数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学习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的分和的有序性。

2、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发展,充分体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西瓜、桃子的图片若干,不同种类的拼插玩具和废旧材料。

2、音乐磁带:《我的朋友在哪里》

3、颜色或图案不同的数字1-6的卡片。

4、7的分和式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拍手游戏: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幼儿一起复习6的组成。

师: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

幼儿:嗨嗨,你的1球碰5球。

2、每组组长自报家门,教师为每组贴上相应的羊羊贴画。

3、师:我们每只羊羊队的小朋友都很好,今天老师还特别为你们请来了一个朋友(出示数字7),让数字7作裁判,评判出究竟是哪只羊羊队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羊羊大战

1、数字7裁判为我们每只羊羊队的小朋友都准备了7件物品。(出示西瓜、桃子、拼插玩具和一些废旧材料),但是数字7可给你们提要求了:

(1)请每组幼儿拿到7件物品后不要乱动,先观察这些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再把这些物品分成俩份,并说出你分的依据是什么?转动脑筋,看看哪组分得方法多?

(2)分完后要把你分的结果填写到记录表上。

2、幼儿分组合作进行分解、记录,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喜羊羊队材料:桃子图片;美羊羊队材料:西瓜图片;沸羊羊队材料:金鱼图片;懒羊羊队材料:拼插玩具;暖羊羊队材料:奶盒和奶瓶;慢羊羊队材料:各种纸盒(牙膏盒、药盒、烟盒)。等等3、幼儿汇报美羊羊队:老师,我们组按西瓜的大小把7分成了1和6.

喜羊羊队:我们组按桃子的种类把7分成了2和5.

暖羊羊队:我门组的材料都是关于奶的饮料,按盒子的和瓶子的把7分成了3和4;4、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归纳7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

5、数字7裁判评出优胜奖,给予鼓励。

三、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张数字卡片。

2、找朋友。

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手拿数字卡片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

3、幼儿互相检查,找到的朋友对不对。

4、汇报。

我是草莓3,我是草莓4,我们合起来是数字7,我们俩是好朋友。(俩个好朋友互相抱抱)

四、延伸我们学习了数字2-7的分解,也知道他们的分解方法有多种,请幼儿回家自己探索8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你能找到怎样的规律。

活动反思: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数学知识对于孩子们是枯燥乏味的,只有他们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才能乐此不疲。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通过游戏、动手操作和小组对抗赛,让幼儿自主探索掌握7的分解与组成。下面我谈谈在教学7的分解与组成时的几点体会: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很多可操作材料。开始,我将幼儿分成了8组,每组不一样的操作材料,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7的分解,并用分合式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探索操作时,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操作着自己组的材料,想尽一切办法将材料分成两份,并记录操作结果。有的组记录的分合式都重复了,可是孩子们还在不停的操作,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发现有重复记录的分合结果在不停的提示。有个别小组的幼儿不知从何下手,在我的指导下,他们能自己动手操作,探索7的分解。孩子们在同伴的合作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二、以游戏为主线,引起幼儿探索掌握数学知识的奥秘。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本次活动,幼儿已有了6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概念,我在活动开始设计了拍手游戏。幼儿对拍手游戏特别感兴趣,玩游戏时,幼儿都能注意力集中,准确地对出老师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活动中,为了加强幼儿对7的组成的掌握,同样,我又一次运用了拍手游戏,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游戏—找朋友,不但让幼儿点数了卡片上的物体的数量,还使他们体验了有朋友的快乐。游戏是本次活动的主线,即让幼儿玩了游戏,从游戏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达到了自主探索学习的目的。

“学中玩”、“玩中学”,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探求知识,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在比赛中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图片来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自主的范围中掌握了7的分解与组成,并能很好地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班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2、学习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3、乐于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能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图片一张。

学具:数卡、记号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进行观察,引出课题。

师:我们来看看小兔和小猫的门牌号码一样吗?它们都有数字几啊?

总结:虽然它们的门牌号码都有数字3和5,但由于它们数字排列顺序不同,门牌号码也不同。

二、第一次操作,学习3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师:我来考考我们小朋友了,小熊家的门牌号码含有1、3、5三个数字,你们可以排出哪些门牌号码?

幼儿自己排列数卡并记录操作结果。

师小结规律,总结3个数字的6种排列组合。

三、第二次操作,加深幼儿对3个数字排列规律的印象。

师:周老师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呀?可是这个手机号码没有写全,其中号码中未写出的数字是由5、6、8这三个数字组成的,小朋友排排看,这三个数字有几种排列方法?

活动延伸:

进行4个数字的排列组合。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篇9)

一、教育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的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具体措施

1、提供实物环境,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实物环境,引导和鼓励幼儿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帮助幼儿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经验。通过操作活动,鼓励幼儿探索。

2、让幼儿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转到主动构建为主的学习,从符号为主的学习转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这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与其他学习数学的方法有机结合,如游戏、交流、讨论等,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3、重视幼儿的体验和幼儿数学教育过程。多多鼓励、支持幼儿对数

学活动的探索和学习,为他们提供材料相互作用、与人相互作用的学习环境。

4、借助学具,开展“实物化”的数学学习。让幼儿主动参与、有亲自才做的空间,创造机会和鼓励幼儿积极地交流,表达自己的探索、做法与体验的感受。

5、适时恰当地与幼儿交谈与谈论,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有效的提问是幼儿数学学习的一种交谈与讨论形式。教师用愉快的方式与幼儿谈话,通过自己的操作,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大班数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了解一分钟能做很多事,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幻灯片,小闹钟,一分钟动画片,涂色卡片,画笔,拼图。

活动过程:

一、播放动画片,引出“一分钟”

1欣赏动画,初步认识时间。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小朋友们来仔细观察一下吧。

问:老爷爷是怎么知道到了睡觉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钟表?

请幼儿根据以往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的表达。

2观察闹钟,感受时间的脚步。

师:今天老师就把它请到了我们幼儿园,它会告诉我们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

教师分发闹钟,请幼儿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尝试说出自己所见所听到的感受并请幼儿上前大胆模仿闹钟。

3观看课件,初步感受一分钟。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么?

教师播放一分钟时间课件,请幼儿静静感受一分钟。

小结:长长的指针走了一圈就代表了一分钟,这就是一分钟的时间。

二、讲故事,感受一分钟的重要

师:一分钟能够发生什么事情呢?现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一分钟的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请幼儿认真倾听。

问:贝贝为什么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他怎么迟到了呢?

小结:如果贝贝不贪睡那一分钟,闹钟一响起就起床的话,他就不会迟到了。这一分钟可真重要啊!

三、感知一分钟能做很多事

1唱歌

师:那我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唱一首歌行么?让我们试试看。

计时一分钟,教师弹琴,请幼儿拍手跟唱。

2看动画,懂得道理

师: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还能做些什么呢?老师这里准备了一分钟的动画,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吧!

问:一分钟的动画片已经结束了,那动画片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小结:仅仅是通过一分钟的动画片,我们小朋友就了解了这么多的道理。

3叠衣服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做些什么呢?可不可以把换衣服叠放整齐呢?

教师计时一分钟,请幼儿整理衣物。

小结:小朋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就将衣物整理好,看来一分钟的作用可真大吖!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也要充分的来利用这一分钟的时间。

四、在活动中感受怎样珍惜时间。

1涂色

⑴师:看看老师手里现在有什么啊?(卡片,小衣服、裙子)

教师分发涂色卡片,请幼儿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来为这些卡片涂上颜色。

一分钟结束,教师将两名幼儿涂色进行对比,让幼儿了解到没有珍惜时间所以颜色涂的很少。

⑵师:现在老师在给大家宝贵的一分钟,看看这次你可以涂多少?

小结:小朋友们第二次涂色明显比第一次涂色要快多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我们抓紧时间,珍惜每一分钟,我们都将会做的更好。

2拼图

师:你学会抓紧时间了么?让我们来进行一次拼图比赛吧!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比一比,谁拼得块数最多,你就是胜利者!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每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欢乐,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分钟!

大班数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复习ABABAB的排列规律,学习ABBABB式的排列规律。

2、进一步明确绘本故事中隐藏的排列规律,提高幼儿观察、判断、分析能力。

3、培养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中班的幼儿对物体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有规律的物体比较感兴趣,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玩积木,拼搭玩具等。

活动准备:

PPT课件,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音乐入场引入活动。请小朋友按照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ABAB)的规律排好队进场坐好。

2、回忆故事内容,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3、你们愿意和公主一起去拯救王子吗?

二、基本部分:

(一)复习ABAB的规律。

1、通过观察找到开启城门的钥匙。

2、分享小结:小朋友真棒,按规律找到了钥匙,我们一起来开启城门吧!

感知ABBABB式排列方式,并学习排序。

1、进入规律之城,观察小猴子排队规律,感知ABBABB的规律,学习接着往后排。

2、引导幼儿模仿小猴子动作进一步加深对ABBABB的规律的掌握。

3、分享小结。

(三)通过分享、合作、操作进一步巩固ABB的排列规律。

1、通过观察森林小路,教师引导幼儿找出ABBABB的排列规律。

2、幼儿分三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小结。

(四)幼儿分组操作,运用ABB式的规律插空排序以及创造性的排序。

1、观察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2、幼儿独立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验证,分享小结。

三、结束部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整理好了宴会大厅终于见到了王子,为了感谢你们这些聪明能干的小朋友,王子将为你们颁发王国的智慧勋章,请大家快来领奖吧。规律之城还隐藏着更多的规律,等待着我们下次再去探索去发现。

大班数学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减法、理解每幅图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走掉”“还剩”的含义。

2、学习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减法算式所表达的图意。

3、培养幼儿审题的意识。

活动重点:

能根据图意讲述并列出4的减法算式。

活动难点:

理解“走掉了”“还剩下”的含义。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拍手碰球游戏:你的球和我的球和起来是4。

T: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

Y:嘿嘿、你的1球碰3球。(集体游戏——个别游戏)

2、复习4的加法

请幼儿讲述4的加法分别是哪两道算式题:

1+3=3和3+1=32+2=4(幼儿都能准确地说出答案)

2、学习4的减法

(1)看图讲述

提问:“黑板上的三幅图记的是一件事、每幅图用一句话能讲清楚吗?”

“如果用算式记录应该怎样记录呢?”

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描述:树上有四只小鸟、飞走了一只、树上还剩下几只小鸟?列出算式:4-1=3

(2)引导幼儿用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列出另一个算式:4-3=1

(3)看图讲述

1、引导幼儿描述:

盘子里有4个梨子、烂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苹果?

教师小结:4的减法有两道算式题:

4—1=3

4—3=1

4—2=2

2、(请幼儿讲述)

3、幼儿作业:看图列算式

大班数学教案(篇13)

大班数学活动《图形守恒》

教师:姚力

单位: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三幼儿园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5――6岁幼儿能够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浅显的规律,并且部分的开始理解守恒和包含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幼儿的语言表达就是他们思维的体现,所以这次活动中,我将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请他们动手操作,同时为诱饵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他们的亲自尝试,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2、能力目标:大胆想象,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情感目标: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三色正方形、剪刀

媒体准备:硬件:交互性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

软件:白板课件

经验准备:幼儿熟练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像的基本特征,

并能使用各种图形进行图案拼摆;学习过图形等分。

活动重难点: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过程:

活动反思: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提高活动效率的同时为幼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幼儿共同学习,分享经验提供了帮助.本次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播放、链接、互动操作等功能,实现了白板、教师、幼儿的有机互动。“正方形的面积守恒”这一概念的理解,无论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从幼儿学的角度都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也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在反复的操作中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但是老师或请小朋友演示起来很繁琐。本节课我将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白板和投影展示幼儿的操作过程和拼摆的作品,又运用flash软件增加了课堂的随机性与互动性,方便且直观,幼儿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教师也可以有效的给予幼儿反馈,和幼儿很好的互动起来。同时在这一年龄阶段,认知活动中语言的作用明显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思维,所以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表达想法。

白板的运用,减轻了教师操作学具、教具的繁琐,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了活动效率。

同时活动利用了信息技术色彩鲜明、图像清晰、操作快捷方便的优势,延长了幼儿注意的时间,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大班数学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通过数形系列卡片中圆形个数认知三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归纳数学的思维方法。

环境创设:

幼儿每人一份圆形金鱼系列(1-10)和数字卡片(1—10)

重点与难点:

认知三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

活动过程:

一、数圆

幼儿将练习纸上的圆形金鱼看片撕下,玩数金鱼,边数圆形边把相应的数字卡放在“金鱼”下面。

二、找邻居

每张“金鱼”图片下都有对应的数字卡,请幼儿分别给“金鱼”和数字找相应的邻居,要求幼儿会说3有2个相邻数,3比2大1.3比4小1.

归纳:请幼儿找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发现除1和10以外,其余各数都有2个相邻数。

三、排卡片

幼儿两人一组玩看片游戏。如一个幼儿出示4个圆形的金鱼卡,另外一个幼儿马上拿出3个圆形的金鱼卡和5个圆形的金鱼卡,并同时排出3、4、5这三张数字卡。说出4的相邻数是3和5,3比4小1,5比4大1.游戏反复进行。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通用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想要更好地掌握“大班猫捉老鼠教案”的知识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推荐这篇文章,想掌握更多信息请持续浏览我们的网站!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秩序。

活动准备:

老鼠(背后有式题)、小猫头饰、拱形门、海洋球(球上贴有算式)、投球盒(盒上数字为1-10)、算式题(幼儿、老师都有)、彩旗(旗上有数字)、布置场景、铃鼓一只、雪花片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扮演猫宝宝

师: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出去玩,好吗?来,坐上火车,出发啦!(火车音乐)

进场后转一圈

2.无意发现鼠迹

师:呀,这里真漂亮,你们找个朋友玩一会儿吧!

宝宝,你们快来看哪,这里怎么乱七八糟,是谁干的呀?瞧,这里还有老鼠脚印呢!

幼:老鼠

师:喔。原来是老鼠干的坏事情呀,我们来收拾一下(带领幼儿将垃圾捡干净)

师:宝宝,来,我们坐下来想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好吗?

幼儿坐好后

师:宝宝们,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幼儿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现在妈妈就来教你们一些捉老鼠的本领,好吗?

3.老师教本领

A.看谁脑筋动得快(看算式说答案)

师:妈妈现在就来看看哪个宝宝的脑筋动得最快,好吗?

出算式,幼儿说答案。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在与多媒体手段的互动中,充分感知物体前后遮挡的层次关系。

2、初步尝试表现物体间多层遮挡关系的绘画方式。

3、体验画面布局的审美情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二、活动准备:

1、课件:小老鼠捉迷藏。

2、布偶老鼠、粮仓、人手一份画纸、绘画材料。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利用课件设置情境:"今天,有一群小老鼠和小花猫在这个大大的粮仓旁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帮小老鼠们躲一躲吧"

(二)初步互动,感受遮挡

1、初步互动

师幼以直接拖动的方式将老鼠藏至粮仓后。说一说:我的小老鼠是怎么藏的?

过度:小老鼠捉迷藏的事变成了一幅有趣的画,可是你们觉得这幅画有什么问题吗?

2、纠错修正

(1)发现画面中的不合理之处:被遮挡住的线条仍然出现在画面中等

(2)出示老鼠和粮仓实物教具,加以验证。

(3)利用课件展现真实的遮挡视觉效果(将透明式的线条隐去)。

(三)充分感知、尝试表现

1、设疑猜测

(1)利用课件中的小猫,引发猜测:小猫要来和小老鼠做游戏了,如果它来到粮仓前,猜一猜,什么会被档起来?

(2)引导孩子观察:粮仓被猫挡住了一部分。

2、多层遮挡

引导幼儿观察:猫挡住了部分粮仓,粮仓又挡住了老鼠的部分身体,这样组成了一幅更复杂、更有趣的画。

3、分层聚焦

(1)幼儿自由交流:画猫和老鼠在粮仓旁捉迷藏的画时,可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为什么?

(2)教师小结提升,并用电子白板演示正确的绘画顺序。

(四)大胆创作、欣赏分享

1、自主绘画

幼儿以个体为单位,独立、大胆地进行绘画,教师巡视并鼓励孩子展现不同遮挡关系、不同动作姿态的画面。在此过程中,教师用相机随机抓拍孩子成功的作品。

2、相互欣赏

幼儿相互欣赏各自的作品,然后展示绘画过程中教师随机抓拍的成功作品。

(五)游戏延伸、结束活动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进行猫捉老鼠游戏。

教学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我注重了活动前材料的准备,也注重了活动中取材料上时间的浪费。在活动前我就想,孩子年龄小,材料多,怎么让他们做到有序不乱的取放材料呢?挨个发,会浪费孩子很多的活动时间,若让他们到指定地点去拿放材料,孩子们会显得很零乱,于是,我想到了《纲要》中提到的幼儿是活动中的主人,为何不让他们参与材料的准备呢?也是,我让他们以组为单位,准备好了一切,这样即使上课也不会因为看到各种颜色而好奇转移目标,大大减少了活动中取放材料的准备工作上浪费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其良好的卫生习惯。

当然,在此次活动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发现整个活动中只注重了面向全体幼儿且没注重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如;在画画中,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完成了就显得没事做,东看看西瞧瞧,对活动没了兴趣,这对于他们来说,无非是浪费时间。但转念又想,每个孩子的层次不同,在发展水平.能力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今后活动中尽量让每个幼儿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都能始终保持对活动的兴趣热情,在活动中必须做到既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差异,同时也减少了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时间的浪费。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猫和老鼠是孩子们都很熟悉的动物,它们的故事孩子们更是耳熟能详,都知道猫一见老鼠就跑,干什么去?追老鼠呗!而折身跑,是基于“跑”的基础上的一项动作技能。它简单易行、玩法多样。大班幼儿身体协调性强,竞争意识浓,渴求交往。为了使幼儿掌握折身跑的技能,在活动中将“折身跑”练习寓于趣味性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技能,增强幼儿跑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特设计了追追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习折身跑的技能,提高身体动作的连贯性和敏捷性。

2.强幼儿跑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猫头饰、鼠宝宝、纸球、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行热身运动

导入: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听音乐:做热身运动》

二、学习折身跑的技能

1.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请个别幼儿表演

师:小朋友,你们看过《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看过),动画片里猫捉刀老鼠了吗?(没有)猫为什么没有捉到老鼠?(幼儿回答)那谁来学一下小老鼠是怎样跑的?(个别幼儿示范)那你觉得怎样才能跑的快?(幼儿回答并示范)好,我们都来试一试!从这条线跑到那条线赶快回来。

2.向折身跑,学习动作要领掌握技能

师:用什么办法才能跑的快?(幼儿回答)

师:(教师边说动作要领边示范)小老鼠的这种跑本领叫折身跑,在准备转身时要放慢速度,两脚不动原地快速转身,然后快速跑。我们按照刚才老师说的办法再来试一试!在跑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学会躲闪、避免撞在一起。

师小结:听信号快速跑,到地点减速度,快转身往回跑,在跑的过程中要学会躲闪,避免碰撞。

3.味游戏,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师:小朋友,刚才老师得到一个消息,邻居鼠妈妈的宝宝被猫捉走了,它非常着急,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救出他的鼠宝宝,为了安全我们先让两个宝宝到前面去探探路,看有没有猫那里蹲着,如果如果发现猫,我们就赶快折身跑回来,不要让猫捉到(这时“猫”适时出现,幼儿快速返回,猫又睡着了)

我们再找两个宝宝去探探路(猫醒来,幼儿返回,猫又睡)

师:原来这时一只爱睡觉的懒猫,咱们快商量一下该怎么办?(幼儿发表意见)好,我们现在一起去救鼠宝宝,在救的时候一人一次只能救一个宝宝,听到猫叫就赶快折身跑回,千万不要让猫捉住。

(幼儿游戏)

4.们把鼠宝宝救回来了,我们一起把这只捉老鼠的坏猫好吗?(幼儿拿纸球打“猫”,“猫”适时回头反捕,幼儿吓得折身跑回)。

三、放松活动

师:今天,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许多本领,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们也像今天这样勇敢、聪明。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带领幼儿学老鼠的样子进行活动前的热身运动。我创设“帮妈妈救鼠宝宝”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巩固、运用折身跑技能的基础上,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情绪情感得到释放与表达,幼儿在活动中身心都有所收获。在与同伴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完成身体的放松,并给予正面的引导与鼓励。

不足之处:教师向幼儿讲解折身跑的动作技能时,个别幼儿对于折身跑的要领掌握不够,造成在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幼儿没有按照老师讲的要领进行折身跑。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4

幼儿教育:________

教师学校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一、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的反应力和判断力,发展幼儿良好的竞争意识。

2)提高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一个更宽敞的开放空间,学习英语单词提前鼠标头饰录音机英语磁带

三、活动过程:

1)老师带领幼儿进行跑、跳、闪躲方面运动,引导幼儿做些准备活动。

说明:老鼠妈妈带着小老鼠到外面玩。如果你看到一只猫怎么办?今天,我妈妈要教老鼠一些避免的方法。

2)用英语律动**教师组织幼儿围成一个圆,再借助气球**的游戏让幼儿盘腿坐在地上,导入游戏环节。

3)教师组织幼儿玩猫捉老鼠游戏。

①复习水果的英语单词。

指导语:小朋友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你们爱吃什么水果用英语来告诉老师?(apple banana orange……)

②交代游戏方法与规则。

游戏玩法:今天来了一只特别爱吃偷水果的小老鼠,(有老师带头饰扮演)小朋友们就是它爱吃的水果宝贝,(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小老鼠一个个点小朋友的头一边大声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名称,若干个后老鼠指定一个小朋友做猫,并大声念出”cat”后马上就跑,而被指定为猫的小朋友就要起身去抓他,如果在老鼠跑回原位前仍未捉到,就要由他来当老鼠进行游戏,如果老鼠在回位置前被捉到游戏就要继续进行。

游戏规则:游戏中水果的名自由鼠标自由决定。

扮做水果的小朋友要盘膝坐地,不能到处跑动。

老鼠必须跑回猫刚才起床的地方。

③为了使幼儿更好的了解游戏,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进行。

4)教师在英语儿歌律动中结束本次活动。

导游:天快黑了,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回家吧?

大班游戏活动教案《玩偶小球星》

目标:能手眼一致地操控玩偶,并能瞄准”球门”射球;在游戏中比较数量的大小。

准备:筷子,**,棉花,纸杯,塑料叉子,各种装饰材料,小鞋盒,橡皮筋,乒乓球。

做法:1.在筷子头上缠上棉花,用**包裹在外面,扎紧,制作成玩偶的两条腿。

2.在纸杯的底部挖三个小洞。

3.在卡纸上画好头部并剪下,贴在筷子上端。将腿插入杯子两侧的孔中。

4.用两把叉子安装在纸杯的两边做手。可用橡皮筋从里面固定。

5.根据需要用各种材料装饰玩偶。

玩法1:将小鞋盒剪掉一边做”球门”,在”球门”前50厘米处画一条线作为起点。幼儿操纵玩偶双腿踢乒乓球,轮番从起点处”射门”,看看谁射进的球数多。

玩法二:在场地的两端设定一个目标,两个人可以比赛。双方争抢乒乓球射门,射入球数多者为胜。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资料仅供参考)

**修改即可使用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5

设计背景

《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都小朋友非常喜欢看的,通过看这部动画片,他们会更加喜欢上所以有关猫和老鼠的课,因此我就设计了本节课,让小朋友们在快乐中成长。

活动目标

1、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感受游戏的乐趣。

2、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让幼儿感受到游戏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孩子在室外空地、食物若干、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我们小朋友都看过动画片《猫和老鼠》,你们喜欢他们吗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全班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放手蹲下,圈内作为老鼠洞,每位幼儿之间留下一定距离作为老鼠洞的出口。(.根据圈的大小选择一位扮演孩子老鼠和3--5位孩子扮演猫。在洞外放一些食物。如果老鼠在规定时间内找够5个食物,就算老鼠赢,授予老鼠一朵小红花;反之就算猫赢,奖励猫一朵小红花。这一轮游戏结束,从新选出老鼠和猫开始下一轮游戏。在游戏中要注意安全,不要跑得太快,以免碰在一起或摔倒。

3、教师和能力强的孩子先示范游戏,过程中强调游戏的规则和安全。

4、组织孩子游戏,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纠正出现的问题。积极鼓励孩子的表现。

5、教师积极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表现并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组织孩子洗手、上厕所。

6、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再本此活动中,孩子们都表现得很活跃,都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刚开始孩子们只是一个劲的追,后来玩熟了,会想办法了,会使用策略。刘斌小朋友在扮演小老鼠时,故意说:我累了,先吃点东西再出去当小猫们放松警惕时,他突然出洞,获得了很多食物,最后赢了小红花。孩子很喜欢这个游戏,自从玩过后,有一段时间每次户外活动孩子就说:陈老师,我们还玩《猫捉老鼠》吧。

玩游戏也是孩子们学习的一种方式,我要多让孩子玩一些好玩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京剧脸谱、京剧唱腔、京剧表演五彩纷呈,精彩奇特,是具有民族性、夸张性的艺术。让幼儿接触一点京剧,欣赏京剧的经典片段,制作京剧脸谱,过一把京剧表演的瘾,可以培养幼儿对京剧的兴趣,感受中国京剧艺术特殊的美,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活动目的:

1、 萌发幼儿对京剧艺术的兴趣,激发幼儿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2、 鼓励幼儿参与京剧表演和制作京剧脸谱。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活动准备:

1、 环境布置各种京剧脸谱。

2、 日常活动时播放京剧的录音带和录像带,供幼儿欣赏。

3、 彩纸、纸板、毛线等手工材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说说京剧。

1、 看京剧录像。

2、向幼儿简单介绍京剧:京剧是我国的一种戏曲,只有中国才有,所以叫国粹。唱京剧的人要在脸上涂上一些漂亮的花纹,就是京剧脸谱。因为京剧好听好看,不仅中国人喜欢,很多外国人也很喜欢。

3、介绍京剧脸谱的名称、性格和特点。

如:红脸代表忠诚勇敢;白脸代表狡猾;黑脸代表正直忠厚,如"包青天"。

活动二:学唱京剧。

1、 幼儿观看录像后回答,唱京剧的人脸上涂上各种漂亮的花纹,他们说话、动作、走路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2、放京剧录像带,让幼儿感受京剧曲调的优美,并跟着哼唱。

3、幼儿戴上脸谱,自由地表演。

活动三:画脸谱。

1、 观察京剧脸谱的颜色和花纹,区分红脸、白脸和黑脸。

2、幼儿画京剧脸谱。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设计漂亮的图案进行装饰,要求色彩鲜 亮。

3、把画好的脸谱剪贴在纸板上,用毛线头当胡须和头发。

4、幼儿戴上自制面具做游戏《黑脸敲锣》。

玩法:黑脸一个,红脸、白脸若干。黑脸慢敲锣,红脸和白脸就开始走圆场步;黑脸快敲锣,红脸捉白脸,白脸躲红脸,看谁捉得多,看谁躲得快。被捉到的白脸交给黑脸。

效果分析:

当孩子们头戴自制的脸谱,脚下迈着不太娴熟的圆场,认真地模仿着自己喜欢的一招一式时,他们都被这古老的艺术深深地感染了。有的孩子在"小剧场"中表演自己刚刚学会的京剧,还有的孩子回家教爸爸妈妈学唱京剧------俨然一个个小戏迷。

活动延伸区域活动中设立"小戏迷俱乐部"。

教学反思:

我讲授了《我们的国粹》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运用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学生们了解了很多有趣的文化现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讨论的方法,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特别活跃。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这样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很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我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多关注学困生,争取让孩子们在乐中学、玩中学。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多查阅资料,应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使孩子们学会更多的知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猫和老鼠》这个游戏来源于传统体育游戏《小老鼠上灯台》,我根据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片《猫和老鼠》给予命名。它的活动量比较小,比较适合在夏天进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体育游戏所带来的快乐之情。(在活动中获得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幼儿就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然而然的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幼儿学会如何去宽容、体谅和帮助他人,并化敌为友。

3、教幼儿初步学习从较高的物体上跳下的技能。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5、锻炼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活动准备】

小椅子每人一把、洗衣机的上水管每人一根、大小沙包若干。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小孩,小孩真爱玩》。让幼儿每次摸不同的物体,并按走回来、跑回来、飞回来、爬回来、跳回来、自由回来的方式返回。

二、教师扮鼠妈妈教小老鼠学习从灯台(小椅子)上跳下的本领。重点教幼儿学习如何起跳及落地时要屈膝半蹲。

三、游戏开始。

一教师扮老猫守护着粮食,另一教师扮鼠妈妈。老鼠趁老猫睡觉的时候轻轻站到小椅子上,一起说儿歌:“小老鼠,上灯台,爱玩耍,跳下来。”说完儿歌按鼠妈妈教的本领从椅子上轻轻跳下,蹑手蹑脚的拿到粮食,然后快速放回到自己的小椅子下面。当听到老猫“喵”的叫声时赶紧躲到小椅子后面。老猫醒来去追捉偷粮食的小老鼠,被捉到的关在“笼子”里。

1.游戏反复进行直到粮食被偷光。

2.老猫看到粮食偷光了,非常生气,跑出去想办法去了,老鼠在家里尽情的玩耍。(提供洗衣机的上水管,幼儿可以玩踩尾巴的游戏。)

3.老猫回来了,没有想出办法,怕主人回来打屁股,难过的哭了。小老鼠很可怜老猫,在鼠妈妈的带领下又把粮食还了回来。老猫原谅了老鼠一家,拿出好吃的送给小老鼠吃。

四、放松活动。在音乐声中猫和老鼠翩翩起舞。

教学反思:

选材新颖动画《猫和老鼠》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而动画中,猫和老鼠丰富的动作与表情,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和模仿的动力。孩子们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跟着做动作与表情。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一定是非常的浓厚的。教学形式多样,即体现了集体活动,又关注了小组活动以及个别活动。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迷宫的乐趣。

2、发展幼儿钻、爬等基本技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

3、引导幼儿在迷宫中体验立体空间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20个挖有不同洞口的废旧纸箱,手绢叠的小老鼠30个,老鼠窝一个,蛋糕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箱子,引出活动

1.活动场地上散放着许多箱子,引导幼儿自由玩箱子。

师:“孩子们,看!我们这有许多箱子,每个箱子上都有洞,咱们一起玩一玩吧?”

2.教师引导幼儿合作玩箱子。

师:“孩子们,你们除了可以一个人玩以外,还可以找小伙伴把你们的箱子拼在一起玩。”

教师小结:这些箱子可以用来钻,也可以用来爬。箱子越多,拼在一起就爬得越远,钻的洞越多。

二、迷宫乐――游戏:小猫找老鼠窝

幼儿第一次玩迷宫,初步激发幼儿探索迷宫的欲望,体验迷宫中蕴含的立体空间关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动手把所有的箱子拼起来,就变成一个大迷宫,会更好玩的。”

师:“老师听说在迷宫的出口处有一个特别大的老鼠窝。迷宫内有的通道能过去,有的通道过不去。如果你发王现通道堵住了,赶紧再回头寻找其他通道,到达老鼠窝。现在,我们都来做小猫,静俏俏地从入口进去,寻找出口处的老鼠窝,抓老鼠,好吗?”

三、迷宫乐――游戏:小猫找老鼠

幼儿第二次玩迷宫,再次引导幼儿探索迷宫的奥秘,体验迷宫的乐趣。

师:“哎呀,老鼠窝里的老鼠怎么这么少?哦,原来是小老鼠们听到了猫的脚步声,它们都逃到迷宫里了,怎么办?”

幼:“我们回去找。”

师:“好,抓到老鼠后送出来,放到这个老鼠窝里。比一比看谁抓的老鼠多。”

四、迷宫乐――游戏:小猫抓老鼠

教师通过对箱子摆放位置的调整,拉长了迷宫的距离,使洞口变得更多,为孩子的钻、爬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游戏规则:教师把幼儿分成猫和老鼠两组。游戏开始后老鼠从迷宫内的老鼠洞里钻出来寻找食物。猫躲在迷宫的外围,发现老鼠钻出洞后,就立刻进入迷宫,抓住老鼠,送到迷宫外的'老鼠窝里,直至把老鼠抓完。被抓到的老鼠不能再返回老鼠洞。如老鼠一直停留在老鼠洞里不出洞,则出示蛋糕引诱老鼠出洞。

教师将游戏角色互换,再次玩小猫捉老鼠的游戏。

此游戏使孩子们对迷宫的兴趣达到了高潮。游戏中孩子们的钻、爬、躲闪能力得到了发展,思维得到锻炼,情绪愉快。

五、与迷宫留影,结束游戏

师:“孩子们,今天迷宫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们到迷宫中找一个箱子,摆个造型合影留个纪念吧!

活动反思: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本次游戏活动利用孩子对组合迷宫的喜爱,将游戏的快乐性与发展性相结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利用迷宫锻炼了钻、爬等技能,孩子的反应能力与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发展。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秩序。

活动准备:

老鼠(背后有式题)、小猫头饰、拱形门、海洋球(球上贴有算式)、投球盒(盒上数字为1-10)、算式题(幼儿、老师都有)、彩旗(旗上有数字)、布置场景、铃鼓一只、雪花片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扮演猫宝宝

师: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出去玩,好吗?来,坐上火车,出发啦!(火车音乐)

进场后转一圈

2.无意发现鼠迹

师:呀,这里真漂亮,你们找个朋友玩一会儿吧!

宝宝,你们快来看哪,这里怎么乱七八糟,是谁干的呀?瞧,这里还有老鼠脚印呢!

幼:老鼠

师:喔。原来是老鼠干的坏事情呀,我们来收拾一下(带领幼儿将垃圾捡干净)

师:宝宝,来,我们坐下来想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好吗?

幼儿坐好后

师:宝宝们,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幼儿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现在妈妈就来教你们一些捉老鼠的本领,好吗?

3.老师教本领

A.看谁脑筋动得快(看算式说答案)

师:妈妈现在就来看看哪个宝宝的脑筋动得最快,好吗?

出算式,幼儿说答案

B.对暗号(复习对数游戏)

师:刚才,宝宝们的脑筋动得真快,现在妈妈还要来考考你们,待会儿抓老鼠时,妈妈和你们会有联络暗号,我们的暗号是看妈妈小旗上的数字,听妈妈跺脚,你们接下去跺,让妈妈跺脚的次数和你们跺脚的次数合起来是小旗上的数,好吗?

C.看谁耳朵灵(听得数出算式)

师:现在妈妈要来考考你们的听力,看谁的听力最棒,好吗?请你们从小椅子下拿出卡片,妈妈拍铃鼓,你们听是几下,把你卡片上的算式算出答案,如果答案跟妈妈铃鼓声一样,那就站起来,好吗?

D.打靶(综合练习)

师:现在妈妈来请你们玩个游戏,把你的小椅子和卡片放到前面来,好吗?

幼儿摆好椅子后

师:宝宝,瞧,这里有什么,知道怎样玩吗?谁来说一说

老师交代要求,幼儿练习投掷,玩后,老师检查对与错。

4.执行任务

师:宝宝,你们的本领练得真棒,现在我们就出发去抓老鼠啦!来跟在妈妈后面

放音乐,走一圈,停下

师:宝宝们,现在妈妈先去试探一下,待会儿我们用暗号联络,好吗?

老师悄悄走过去,用小旗挥挥,跺暗号,幼儿回答。

A.先派一名幼儿抓

师:瞧,老鼠真狡猾,还有问题让幼儿回答对了才能真正抓住。宝宝把题目算出来,抓住一只就到妈妈这里来领奖。

幼儿计算后到老师那里那雪花片(老师看幼儿题目是否正确,如正确才给予雪花片)

老师小结:今天开心吗?谁抓的老鼠最多?

5、结束部分

带幼儿开火车回家。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民间童谣《猫捉老鼠几点钟》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富有童趣,易于幼儿掌握。将整首童谣贯穿游戏始终,体现语言活动中的集合教育,即通过语言活动渗透集合教育,能让中班幼儿较好地掌握按物体两个及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做集合。

【教学目标】

1、学念儿歌,体验和同伴游戏的快乐。

2、能按多维特征做集合。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教学准备】

卡片、帽子、眼镜、带有数字的项链、儿歌PPT。

【教学过程】

(一)出示PPT引题,导入。

1、出示PPT(一个小男孩和一把伞)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哭泣的小男孩

提问:小男孩他怎么啦?(哭了)怎么会哭呢?

(二)学念儿歌

1、结合PPT,教师朗诵儿歌一遍(从开头——被只老鼠偷走了)

提问:现在,你们知道小男孩为什么哭了吗?

2、学念儿歌1—2遍

提问:

(1)老鼠长什么样呢?

(2)想一想,怎样找到这只小老鼠?

(三)游戏:猫捉老鼠几点钟

1、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

第一:符合条件的站出来,不符合条件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第二:要求师幼合作,幼问师答。

2、幼儿第一次游戏

第一遍游戏:按一维特征分类(它是只男孩子老鼠)

第二遍游戏:按二维特征分类(它是只不扎辫子的女孩子老鼠)

3、幼儿第二次游戏

(1)教师介绍玩法及规则

(2)幼儿按卡片上的内容打扮自己

(3)幼儿游戏、集体验证

第一遍游戏:按一维特征分类(它是只戴帽子的老鼠)

第二遍游戏:按二维特征分类(它是只戴着眼镜、戴着项链的老鼠)

第三遍游戏:按三维特征分类(它是一只戴着帽子、戴着眼镜的、女孩子老鼠)

第四遍游戏:按四维特征分类(它是一只戴着帽子、戴着眼镜的、戴着项链,项链上有ⅹ点的老鼠——1个)

(四)延伸活动:自主游戏

游戏由幼问师答变为幼儿问一幼儿答,即让个别幼儿说出要找的老鼠的特征,其他幼儿寻找、验证。

教学反思:

课堂环节紧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享受,由于在游戏过程中,我讲游戏规则不到位,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有的捣乱,气氛太过度的活跃,导致我控制不住场面。今后我要加强本班的游戏规则的培养,是幼儿愉快、友好的分享游戏乐趣。

大班猫捉老鼠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的反应力和判断力,发展幼儿良好的竞争意识。

2)提高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块较为宽敞的空地预先学习水果的英语单词老鼠头饰一个录音机一台英语磁带一盒

活动过程:

1) 老师带领幼儿进行跑、跳、闪躲方面运动,引导幼儿做些准备活动。

指导语:老鼠妈妈带小老鼠到外面玩,如果看见猫怎么办呢?今天妈妈就要教小老鼠们一些躲避办法。

2) 用英语律动音乐教师组织幼儿围成一个圆,再借助气球爆炸的游戏让幼儿盘腿坐在地上,导入游戏环节。

3) 教师组织幼儿玩猫捉老鼠游戏。

①复习水果的英语单词。

指导语:小朋友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你们爱吃什么水果用英语来告诉老师?(apple banana orange……)"教.案来自:快思"

②交代游戏方法与规则。

游戏玩法:今天来了一只特别爱吃偷水果的小老鼠,(有老师带头饰扮演)小朋友们就是它爱吃的水果宝贝,小老鼠一个个点小朋友的头一边大声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名称,若干个后老鼠指定一个小朋友做猫,并大声念出“cat”后马上就跑,而被指定为猫的小朋友就要起身去抓他,如果在老鼠跑回原位前仍未捉到,就要由他来当老鼠进行游戏,如果老鼠在回位置前被捉到游戏就要继续进行。

游戏规则:游戏中水果的名称由老鼠来自由决定。

扮做水果的小朋友要盘膝坐地,不能到处跑动。

老鼠一定要跑回到刚才猫起身的地方才是安全的。

③为了使幼儿更好的了解游戏,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进行。

4) 教师在英语儿歌律动中结束本次活动。

指导语:小老鼠们天快黑了,让我们一起唱着歌、跳着舞回家好吗?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猫捉老鼠的游戏很感兴趣,整个游戏活动中情绪很高,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了钻和跑的动作,同时也体验了集体活动的快乐。游戏中孩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角色选择躲闪和追逐,尤其是猫捉到老鼠的兴奋感、自豪感和老鼠被猫捉到的失落感、挫败感孩子们都表现得很真实。

"大班捉泥鳅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