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3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

读了作品后,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时候将读书时的心得与感悟写成读后感了,一篇优质的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

曾经,我也做过连续的梦,只是对于连续,是梦的重复,但是我做梦的时间不是连续的。每次梦的环境及情节相同,但是我可以改变,它们就跟程序设定的游戏规则一样,游戏规则不会变。前几次的做梦,我会把游戏规则摸清楚,每次我都会选择新的出路来包券自己的生命。当然,很多次的梦,都是我被追杀。

在梦里,我有清醒的头脑,有很多场景都是我小时候去过的地方。可见我小时候的记忆力还真是好,用现在科学的称呼我拥有对任何事务拍照记忆的能力。就是我会把我记住的像照片一样记录下来,等我回忆的时候翻照片就可以了。(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吧)即使我现在想不起来,但我的意识仍旧能够记起。

我也做过预知梦,就是梦里做过的事或去过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

但人是奇妙的,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能探索很多的东西。

这本书中的故事,我居然去相信,因为有的“疯子”他的语言逻辑能力使我无法反驳,就跟作者一样。或许那些疯子不属于这个时代,就像曾经的伟大的画家或者物理学家等,有了惊世骇俗的作品或发现被世人不认可甚至排斥消灭等。

也许每个人都是疯子,但每个人也并不是天才。因为普通人没有天才独特的敏感力。

我在想我是不是陷入了书中的故事,或许,这些故事打开了我曾经关闭的那扇窗。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

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阅历使人成熟。每个人都将经历:酸、甜、苦、辣、咸。你的经历,会慢慢告诉你,你在哪方面是天才,而你在某方面就是个疯子。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一个随处迸发的感想,可能写的没啥深度,并没有对这本书做多大的拆解分析。但是我常年被梦给困恼,自从看了这本书中的某一个小故事,我才释怀。他也是一个被梦魇缠上的人,只是他比我严重,但是梦也告诉了他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有时候,当我们不去特意关注这个梦,则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2)

谈到精神病,你会想到什么。我所想到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但就是一种不好的感觉。而这本书打开了我认知的偏见,刷新了我的世界观。正如封面所说,唤醒了我未知的灵魂!心中更多的是震惊、好奇、感叹。他们知识渊博、逻辑严密、信念坚定又或是有着某些特殊能力。可惜的是极端化的表现让他们被划入了另一个世界。

刚开始看的时候便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被深深的吸引,继续随着笔者一起探寻患者的新奇独特的世界的欲望越发强烈。别出新裁而又怪诞不经的的想法却给了我一种真实之感,好像他们所说的都是对的。明明不懂什么量子物理,也不知道什么平行宇宙,也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的话语都进入了脑子里。

可看着看着我莫名的有了恐惧,如同患者所感知的事物好像代入到了自己的身上,不知是我看得太投入还是我的代入感和想象力太强。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我便暂时的把他放在了一边,心里却又有一种冲动想要继续,就像是害怕看恐怖片的人想要看恐怖片的那种感觉。相信科学的同时,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还是会迷惑和好奇,一些玄乎其实的事件代入进去感觉后背发凉。

某些患者身上的一些特质(重生、预见),或许某些人会认为那更像是一种能力,但更多的是痛苦,因为有着这种特质,就如被世界抛弃,慢慢地被孤独淹没。

世界是包容的,又是矛盾的,它允许未知、也不停探索,允许生命,也会死亡,存在好人,也有坏人。同时也孕育出了“精神病患者”。在这个的世界里,它可能是个不正常的存在,但往往就是因为有了不正常才衬托出所谓的正常,如果人人都是正常的还会有所谓的正常吗?

可能在文中笔者无意的放大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弱化了他们的病态,让我不得不禁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病。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信仰。或许不正常的不是他们。正常也好,不正常也罢,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

我甚至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大部分患者说的那些世界观和看法,我不但能理解,还是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有的还很认同。”好像是自己心底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从他们的口里说了出来。

我也曾彻底的舍弃自己的身份和一切去看自己,可我发现只有无尽的虚无,因为没有了我就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我。我开始好奇死亡的尽头会是什么样子,而未知的世界里又藏着多少秘密?看到后面,我的恐惧早已不见踪影,更多的是渴求,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好奇,是想要继续了解,他们的想法于我而言已成了思想的盛宴,无关是非对错,仅仅是思维角度。对错和真实在未知面前好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精神不属于物质,却受限于物质。”

“精神依托于物质才能感受世界。”

“我们认可精神,却又因为物质去否定精神。”

这是从一位患者口中说出来的话,我觉得很真实,正如我依托于物质认识着这个世界,感受着笔者所记录的事物,依托我所认识的世界质疑着一些怪诞的想法,然后再通过物质记录并传达我的想法。

很神奇的是“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或许你无法理解,或许你认为很可笑,但讽刺的是你无法反驳。你可能不想承认,但你就是不能说这是错的。

他们的世界稀奇古怪,我不知道那些精神病医生和一些心理医生在遇见这么多奇怪的病症后是如何保持正常,不被同化。这点我是很佩服的。又或许是有的,不单单是他们,包括世上每一个人,只是把灵魂盘起尾巴挤进了躯壳当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我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记录国内精神病人访谈的手记,这本书中开篇就写了作者以精神病人为主题探讨世界观,也许你想说为什么要找精神病人来探讨世界观呢?

大概是因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正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其实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从没有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并在最后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写了不同精神病人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在《四维虫子》中,绝对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的死亡,再看到我们的出生,没有前因后果,其实我很早就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但是不仅如此,我认为这本书中还写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写的就是一个女孩在不带黑色眼镜架的时候,在外面能够看到每天的颜色,不是天气,而是每天的颜色。

她说∶“灰色就是这天很平淡;黄色就是这天会有意外的事发生,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蓝色这色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发生;而红色则是最不好的颜色,且从来没有失手过”。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不过在现在,也存在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

其实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假如你看完这本书,再看到这句话时,也许同样会有很深的感触吧!写稿人:王月

相关: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

你想尝试把自己变成一本书的主角,按自己的设定走过漫漫人生路吗?你想看到更高维度的世界,去探寻宇宙的真理吗?你想让自己的某种感觉被无限放大,去体验生命的奇迹吗?你想拥有预言的能力吗?

换个问题好了,你曾在某个瞬间想过上述问题吗?

大多数人的答案大抵是:我想过这些问题,但我不执拗、我不偏颇。执拗、偏颇,这是我们这些常人尽可能规避的词语,因为它意味着不被理解,可对精神病患者来说,他们无时无刻不执拗、不偏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耗时四年,去跟踪采访几十个精神病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知每一个独特生命的世界观。于是我看到了可以穿梭于时间的三维虫子,我看到了多重人格如何活生生将人折磨致死,我看到了细微之处的观察以及换位思考的另一种呈现,我看到了身边各式各样的“死亡威胁”,我还看到了那个沾沾自喜、浅薄无知的自己。

我们的认知具有普遍性的狭义和片面,在压力、困惑、迷茫以及纠结当中,我们一直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对其他角度产生了许多好奇——只可惜,我们一直在克制,因为我们不偏颇、不执拗,我们学会承受未知,我们学会掩藏自己。

科幻小说中,无论是近几年大火的《三体》还是去年刚拿到雨果奖的《北京折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在开脑洞,也都不是基于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在描述未来——到头来,它们都在探索人性。

在最近大火的一位以色列年轻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撰写的《未来简史》中,即便高人工智能发展可以让人类无限的接近于“神”这个角色,作者在书中探讨的也绝不是“神性”,而是“人性”。

科幻小说家的主要手段是把空间轴增宽,跳出这个社会、这个星球,在宇宙中探索人性;而赫拉利将时间轴拉长,跳出这个时代、这个纪元,去重新评价善恶。

所以,当我们跳出这些束缚后,真的还有善恶吗?有对错吗?有好坏吗?甚至问一个更可怕的问题:有真假吗?

每个人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都自己及世界有独特的映证。如果是所谓主流的,我们就评价它是对的、是正义的、是正常的;如果是非主流的,假使它无法被控制又伤害到了主流——在宗教盛行的那个年代,我们说他们是魔鬼、是邪恶,要被施以火刑——而如果放在现代,我们会说他有精神病,要被关起来,接受电击。

正如安全不等于安全感,世界观也不等同于世界。世界观人人不同,世界却只有一个。最精彩的,便是世界本身。所以我们经常问自己,世界是什么?

道说:是人间。

佛说:是六道之一。

上帝说:是天堂和地域之间的战场。

哲学说:是无穷的辩证迷雾。

物理说: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

人文说:是存在。

历史说:是时间的积累。

我是一个具有极度好奇心的人,也是一个妄图尝试更多可能性的人,所以我羡慕极了那些和我不同的人。如果有人问我,我会回答:世界是未知。

三体星人的电波讯号写道:你们都是虫子。是的,作为虫子的我们一直被奴役着,但奴役我们的不是神、不是更高的科技、不是超自然力,奴役我们的是“未知”。

我们太习惯用已知解释未知,有些现象,我们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所以出现宗教、出现猜想、出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无论表面是否荒谬或者离奇,我们都要学会尊重,只是证求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能天马行空。

所以我想走到世界的尽头看一看,走到未知的尽头看一看——世界的尽头是什么?未知的尽头又是什么?

是真理吗?

我认为不是,世界的尽头,是永远对未知怀揣崇敬、感恩的那颗心。

前几期的《奇葩大会》,盲人蔡聪说,他是盲人,故而尝试了看不见世界的可能性,所以他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残疾人,因为他们只是体验了不同的人生。也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快乐的精神病人,在没威胁到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又不给家人、社会增加负担的情况下,是否还需要按照我们的感受去治疗他。

在我看来,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强迫行为:拼命地将书架从高到低排列,钱包里的钱必须按照面值大小存放、无法忍受自己的床铺存在皱褶——我们就没有对一件事极度执拗而牺牲了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吗?

那我用最简单的逻辑来论证,如果人人都是精神病,那人人都不是精神病。

这时,一定有人来反驳我,比如“程度”、比如“诊断依据”、比如“法律”、比如“伦理”、比如“道德”。是的,我是一名医学生,在科学的角度,我们要清晰、明确的区分每一种病征。但在人性的角度,请允许我对每一个生命保有足够的尊重——他也许只是看到了那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这是他的世界观,从他个人角度来讲,他的世界观坚不可摧。

所以我十分敬重精神科的医生,他们除了高超的专业知识,还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心。我也十分钦佩那些死心眼、有病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和社会的进步。

歌德曾经说过,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我们囿于现在,囿于现有的时空,永远都在这个未知的世界摸爬滚打却从未看到世界的边界和宇宙的尽头,所以尊重未知就是对自己存在的尊重。因为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在浩瀚的星海中,在辽阔的宇宙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追寻。

我渴望一个更包容的世界,虽然我们根本不能做到真正的包容,即便产生了更多的包容,往往也伴随着新的不包容。但我还是希望有一天,每一个人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思考,并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

一念清醒,一念癫狂。

人间一世五十年,我最亲爱的朋友们,问您最后一个问题:

您想走到世界的尽头,去看看那个更包容、对未知抱有更多尊重的世界吗?

您,不想去看一看吗?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5)

品读目送时,不知不觉地就会进入到文章中,随着作者的脚步感受人间的真情。她写的文章既有女儿般的柔情、细腻,可又不失坚强。读来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与你徐徐道来生活中细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无时无刻不触动你心弦的故事。亲情,友情……

文章第一个故事,是写作者送儿子去上学。可是如今儿子早已长大,思想也开始成熟。不再是那个若干年以前拉着妈妈的手,怯生生地用两颗纯洁的眼眸小心地试探着这个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儿子也只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柔情,不再如同刚上小学时,一步三回头地不舍得望着母亲。在儿子过安检时,只给这个为他操劳了一生的母亲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当年,作者正值儿子这个年龄,让父亲送到学校时,也一样的最后留给父亲的仅是一个背影罢了。文章最后写到:不必追。这句简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话,如同一块硬物,触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是对生命成长的一种尊重,是对生命即将消逝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亲,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是母亲陪着我们成长,包容我们的过错。也是母亲在我们最累的时候安慰,陪伴着我们。

《目送》以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走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告诉我们要独立,要坚强。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6)

很早知道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图书,却不知道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看完以后,我会发现这些人比正常人还正常,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心理学、宗教、量子物理、多重宇宙以及玛雅文明等,真的不懂这些人到底是疯子还会天才,这个世界有我们太多不理解的东西。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或许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吧,作者却从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向探索这个世界,首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不断地访问这些精神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观。只是有限,有些地方虽然没有看懂,略有遗憾。但是却感觉到他们的世界观很奇特,知识是那么的丰富,每个故事都有令人深思的问题在里面。他们的执着是那么可怕,对这个世界的疑问是那么的多。或者这就是我们质疑他们为神经病的原因吧,在他们严重我们何尝又不是一群怪人呢?真的不知道是他们真的疯了,还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命运的安排。

想到《灵魂的尾巴》里面的几句话:想出去很简单,就跟灵魂盘起尾巴基金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神经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就安全了。正常人之所以为正常人,大概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时候隐藏了我们心中的想法吧,感觉这真的像一个悲剧的故事,。

其中的《角度问题》也让我深有感触,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丰富,现在的我们想事情越来越复杂了,我们习惯自己的经验和态度去教育孩子,试想一下,这样的操作孩子真的能接受吗?他们真的会理解吗?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八戒倒立以后发现福迪变高了,变得不是福迪,而是看人的角度。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事情的话,或许就能明白他人的看法了吧。有时候我想不明白精神病人讲的那些话,换个角度或许就懂了,作者也是这样走进他们的世界的吧。如果哪天你看到我不正常了,或许是你不正常了,哈哈哈...

作者说这本书是一个悲剧,现在想想也确实如此,书中提到很多神奇的想法,四维生物、灵魂的尾巴,时间的尽头,多重宇宙...这些“疯子”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又让我们无言以对。而我们早已不再对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疑问,习惯了每天的事情,到底谁才是天才,谁才是疯子?不管如何,我们已经渐渐地走向普通人这条路。通过这些“疯子”的故事,希望我们可以从他们世界观中获得一些启迪,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有一些不一样的了解。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耗时差不多一个月才看完,确实如作者自己所说,只需要你在看的时候,能有一点儿的思考,他就是欣慰的。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书,已经完全不知道书中具体讲的是什么,只依稀记得书中讲了很多的不一样的故事。看完故事后会让自己有点凌乱感,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之前所知道的一切,而认真思考书中讲的故事这个思维方式的正确性。天才和疯子只有那么一线之隔。

很多观点已经逐渐忘却,但是自己作者自己说过,为什么能坚持做这个心理。每天抱着空杯的心理,拥抱每一个病人,倾听他们的故事。只有你摒弃自己的成见,你才能体会、理解病人,同时才能感同身受。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是多么的难,真是因为主人公做到了,所以他才能得到病友的信任,才能坚持下来。

生活在人的江湖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存在着形色各异的思想,所以在日常中遇到思想各异的人,我们可以抱着宽容的态度,认真的倾听,需要完全的赞同,但可以表示理解!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宽容,世界都美好了。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8)

如果有一个疯子坐在你左边,一个天才坐你右边,你会更靠近哪边呢?正常人的答案几乎全是右边,我的答案也是一样。但当我读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决定坐中间。作者高铭是个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要问为什么,他问周围的正常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并没有认真的回答,因为他们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忙于事业,爱情、家庭。失望的作者决定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作者高铭是我看到最勇敢的作者,他花了4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创造出这本书。

你听过一个笑话吗?有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着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的执着。很多精神医生都看过了,都说没救了,但有位心理学家,他不说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和他蹲在一起,一个礼拜后,终于有一天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的往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吗?

作者也碰到过这样的患者,作者也问那个心理医生,一样装着陪那个整天观察花花草草石头的人一起观察,他们最后交流了起来,那个患者尽发现了石头也有生命,蚂蚁是个细胞。当我读完这篇《生命的尽头》时,我很惊讶那个患者的思维和她那对万物的观察。她将蚂蚁族中,蚁后、幼蚁、工蚁命名为了松散生命,她将蚂蚁家族比作为人们的细胞运动,这也许是科学家观察不到,想不到的,因为一个正常人不会去留意路边的石头有生命,也不会去认真的观察蚂蚁,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人们也曾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因为他也如那患者一样一有闲暇时间便对花草发呆,但当法布尔著成《昆虫记》时,人们非常惊讶,不再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那些名人中疯子并不少,梵高、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因为他们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观。

我想,这位患者也会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疯子中有许许许多多名人,我想他们应该变自己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应去倾尽他们,他们不是我们骂的对象,他们只是想法、世界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的方面不同,我们应去倾尽他们关爱他们。

朋友,跟我一起来倾尽这些疯子吧,当我们坐在天才和疯子中间时,我们不在去靠近天才,而是坐在他们中间!朋友,请改变你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其实他们很善良,朋友,请留意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天才还是疯子,你都会观察到他们的优点。

疯子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9)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

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龄有点小,脑子里世界也没完全形成。从小被人说成疯疯癫癫的,只是想在这本书里仔细寻找着与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学依据地挤进天才的行列中,再对所有人不屑一顾。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神书,以为是学术论著。

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三个特点是艺术的、离不开幻想的和感性的。这是我第二次读铭记于心的。别太当真了。

这两年这本书突然就火了,身边的人都在问对方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好像这本书是本人生必读的经典。猎奇心理,充斥在这个酒足饭饱的社会。证明自己一样又不一样。

这本书里有40多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围绕着那几个梦啊宇宙啊人性啊的问题,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点玄乎和想象,当然,有想象也是好的。还有一些就是其实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吧,感觉算不上神经病?对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句话我是肯定的。

我现在还对这本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深刻印象,可以讲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气的墙角蘑菇、杀宫殿的三只小猪、极度女权主义男子、拥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颅骨穿孔等等……

自认为这也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因为我的脑子对于单纯的消耗品是有自动清除记忆的功能的。

第十一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一直想要和里面的男人一样。关自己个几天几夜的,什么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实不说感悟世界什么的,觉得释放精神也蛮好的。

因为总是感觉有好多事在脑子里面,可常常懒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压着,有些就忘记了。可能回忆起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还有他对于苹果味道的描写啊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步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着冲击波一样传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

我一个不喜欢吃苹果的人看着这些形容都想流口水!

这本书里讲的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关于梦的了。我也一直很疑惑着的,特别是梦到一些奇怪的东西的时候。第二个故事就是讲一个连续的梦,好像另一个平行世界。我记得我也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做连续的梦,从小到大,那段时间,我总觉得是我要死了,因为不都说人死的时候会瞬间回想起一辈子嘛?但好像随着心情的好转,梦也不见了。

还有第二十二个,梦中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想起《盗梦空间》,梦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我好像并没有这个困恼,因为大部分起来就忘记了啊,或者就是一句“哦,是梦啊”。

最近也一直在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希望读完能够给出一个较好的解释。

虽然我说这本书是本文学作品,失去了它吸引我的最开始的点,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本书是成功的。这本书的确是给了我很多好奇的地方去思考,就像作者一直在寻找着一样。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大多数我们那些年过半百的父母也未必清楚。可能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本来就没有答案。

怎么说呢,愿我们都能在世界里找到那个天才自己吧。

dg15.com编辑推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精选


每一个人读不同的书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了解作品是我们对于一部新作品认识的开始,写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书籍的印象。您是否在寻找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呢?请阅读由工作总结之家为你编辑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 篇1

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但依照我素来读书的速度来说也算是略长的一次阅读体验,没办法,到了这个容易被手机诱惑的时间段,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但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还是被吸引了。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偶然起意,早就在各处听闻这本书的大名,电视上名人口中也是经常有推荐,我们来了第二季到诚品书店那期时,好像就有人推荐过这本书,是刘嘉玲还是谁,记不清了,并且此书更是常年位居畅销书榜单之列,看众多网友观后感评论都是这书如何如何了不得,如何如何神奇,简直是让人打开了新的世界,原来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差,赞美之论层出不穷。

但这两天细心看了之后,我觉得评价有些过誉了,不是说它配不上好的评价,在基础知识科普上不得不承认有部分还是做的挺好的,但其实不好的点恰恰也因此。

首先,看着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很怪,云里雾里不至于,就是奇怪,你不懂作者究竟是想给你讲个志怪故事呢,还是想给你科普物理知识呢,是个有神论者呢,还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呢。每篇故事都很短,标题起的倒是足够吸引眼球,勾起人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看看它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你读下去读完了这一篇呢,你又会发现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每次结尾倒是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感觉,可再往后读越读我就越觉得作者是在故作高深。

除了少数几个故事脱离了高深的量子物理,哲学层面的探讨之外,都是披着和精神病人的皮在讨论这些东西。

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后作者也说这20个故事是基于真实故事做了适当删改,可是我感受不到丝毫真实性。试问真实生活中有多大概率真能遇到这么多精通科学,哲学,物理,心理等方面的天才精神病患者?况且有些故事我觉得是已经脱离了精神病的范畴,人也不至于因为那些无伤大雅的想法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去看医生。

书里那些很多的科技妙想,关于生命的实质问题啊,关于四维空间的问题啊,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啊,我敢说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想过,只是可能思考的层面没那么深入,也没那么绝对。可是这难道说明我们也是精神病患者么?在如今社会,只要不做出过激举动,又有谁会特意在乎你脑子里的奇思怪想呢?

书中所讲的那些精神病患者的特质,严格来讲,我认为可以跟蒋勋先生所探讨的六种孤独挂钩,

众声喧哗却无人可听的语言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剩下的就不列举出来了,我认为作者偷换概念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疯子,本就是最无法为常人理解的人,所以他便将那些一旦拥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各种想法的接受采访的“病人”认作疯子。本质上来说,我只觉得那应该算是“孤独”的人,人人都有潜在的孤独之处,并不能说有了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就都是疯子,没有这种说法。

可作者最巧妙地就是他不断将思考方向往,究竟是他们疯了,还是我们自己疯了,这个逻辑怪圈引导,使我们容易被牵引,模糊重点。

作者只是在借精神病之口,说出自己这些年所看过的书,所学到的理论,整本书,通共讲的还是他自己的想法,这些拥有想法独特的病人们是否存在,我强烈怀疑其真实可信性。甚至我个人妄加揣测一下,通通都是假的。

天才不是说有这些奇思妙想就是了,疯子是疯子,天才是天才,智商摆在这儿,不是一线只差。当然有些伟大的天才本就是科学疯子这点毋庸置疑,读后感对他们来讲才能适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句话,而不是随便一个有逻辑能正常思考,辩论能力强,能把你护得一愣一愣地都叫做天才的邻居,那也不是疯子,那叫神棍。

讲回书里科普的基础知识这一点。这大概也是它能被广泛推荐,广泛宣传的一点。书中涉及大量量子物理学以及相对论的知识,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感觉十分新奇有趣,不自觉肃然起敬,十分佩服。还是那句话,模糊了重点,精神病应该探究的是精神领域的,而不是卖弄似的展露知识。

我没有研究过,也没怎么了解量子物理学这方面的知识,但之前也算是看过几本这方面的书,有些也略微搜过,所以认为书里所讲的也并不都是高深的东西,有些确实是入门级的只是用一种鬼吹灯式悬疑写法,轻易让人带入,觉得新奇刺激,欲罢不能,这是作者最妙的一点,也是此书的魅力点。用这种写法,就不容易感到枯燥,反而能很好地吸收这些知识,勾起好奇心,甚至自发去搜索,想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在科普这方面的作用,诱发人思考,我认为是此书最大的优点,可以一赞。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 篇2

1.很少看书的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断断续续差不多两个月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头皮发麻。

记得有次深夜里读到其中一个桥段,感觉自己的灵魂都震动了一下。从感官上来讲,这本书是值得推荐阅读的。

2.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边本讲的就是一些和所谓”正常”的人对世界、对自己、对生活持有不一样看法的人。这本书才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位学者多次探访精神病院病人的故事,写作的手法比较写实,很有代入感。也有人问过作者,这些故事是否是真实事件,作者的回答是:如果你觉得它是真的,那它就是假的。如果你觉得它是假的,那么它就是真的。

3.如果以我的感觉来看,我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因为我本人也是对世界抱有奇思妙想的人。书中有很多时候都在探讨这世界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不同的生物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人们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以及排除异己。大多数达成共识的的人群

会觉得其他人眼中的世界是虚假的。这本书就是通过这些少数的被认为不正常的人眼中多了解世界,因为这些人和她们的思想也正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4.不管是为了博人眼球还是确有其事,书中的故事有些是发人深思的,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所说的,天才和疯子可能只有一线之隔,现在人类文明飞速的发展,这在古代是无法想象的,也许现在我们看来不正常的人类也正是我们需要去认真研究的通往未来世界大门的钥匙之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 篇3

谈到精神病,你会想到什么。我所想到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但就是一种不好的感觉。而这本书打开了我认知的偏见,刷新了我的世界观。正如封面所说,唤醒了我未知的灵魂!心中更多的是震惊、好奇、感叹。他们知识渊博、逻辑严密、信念坚定又或是有着某些特殊能力。可惜的是极端化的表现让他们被划入了另一个世界。

刚开始看的时候便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被深深的吸引,继续随着笔者一起探寻患者的新奇独特的世界的欲望越发强烈。别出新裁而又怪诞不经的的想法却给了我一种真实之感,好像他们所说的都是对的。明明不懂什么量子物理,也不知道什么平行宇宙,也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的话语都进入了脑子里。

可看着看着我莫名的有了恐惧,如同患者所感知的事物好像代入到了自己的身上,不知是我看得太投入还是我的代入感和想象力太强。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我便暂时的把他放在了一边,心里却又有一种冲动想要继续,就像是害怕看恐怖片的人想要看恐怖片的那种感觉。相信科学的同时,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还是会迷惑和好奇,一些玄乎其实的事件代入进去感觉后背发凉。

某些患者身上的一些特质(重生、预见),或许某些人会认为那更像是一种能力,但更多的是痛苦,因为有着这种特质,就如被世界抛弃,慢慢地被孤独淹没。

世界是包容的,又是矛盾的,它允许未知、也不停探索,允许生命,也会死亡,存在好人,也有坏人。同时也孕育出了“精神病患者”。在这个的世界里,它可能是个不正常的存在,但往往就是因为有了不正常才衬托出所谓的正常,如果人人都是正常的还会有所谓的正常吗?

可能在文中笔者无意的放大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弱化了他们的病态,让我不得不禁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病。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信仰。或许不正常的不是他们。正常也好,不正常也罢,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

我甚至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大部分患者说的那些世界观和看法,我不但能理解,还是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有的还很认同。”好像是自己心底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从他们的口里说了出来。

我也曾彻底的舍弃自己的身份和一切去看自己,可我发现只有无尽的虚无,因为没有了我就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我。我开始好奇死亡的尽头会是什么样子,而未知的世界里又藏着多少秘密?看到后面,我的恐惧早已不见踪影,更多的是渴求,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好奇,是想要继续了解,他们的想法于我而言已成了思想的盛宴,无关是非对错,仅仅是思维角度。对错和真实在未知面前好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精神不属于物质,却受限于物质。”

“精神依托于物质才能感受世界。”

“我们认可精神,却又因为物质去否定精神。”

这是从一位患者口中说出来的话,我觉得很真实,正如我依托于物质认识着这个世界,感受着笔者所记录的事物,依托我所认识的世界质疑着一些怪诞的想法,然后再通过物质记录并传达我的想法。

很神奇的是“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或许你无法理解,或许你认为很可笑,但讽刺的是你无法反驳。你可能不想承认,但你就是不能说这是错的。

他们的世界稀奇古怪,我不知道那些精神病医生和一些心理医生在遇见这么多奇怪的病症后是如何保持正常,不被同化。这点我是很佩服的。又或许是有的,不单单是他们,包括世上每一个人,只是把灵魂盘起尾巴挤进了躯壳当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我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 篇4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本书的答案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但是你可以在你自己眼中可以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或许在这一类人中,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就是精神病人。这个就是这本书主要新颖的地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此书是高铭老师所著,里面的文字通俗易懂,都是以对话方式呈现的,读者大多可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能够随着作者投入到书的情景里面去,大多数看这本书的人都会废寝忘食,并且还可以看好几遍。在作者的描述中,让我知道在精神病人的世界中,原来有这么多的想法,他们的思维超乎了平常人的思维逻辑,他们的推理方式实在是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让我刷新了对他们的认知。

他们的眼中,我们是那么的的无知、渺小、愚蠢,我很惊讶他们的想法,是那么的独特,创造了不一样的世界感知,他们能够通过很小的东西联想出更大的事物,并通过自己的头脑无止境的思考下去。

里面有提到一个精神病医生,他说道:如果这个精神病人是快乐的,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打断他。是的,我们不要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如果你觉得他傻的话,然后在他的眼中,你或许什么都不是,根本就瞧不起你。

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思考下去,生活下去。有时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或许他们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 篇5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 篇6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800字:

现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写这篇文章纯属于记录下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和精神病者的对话,记录下精神病的思维观念。目前印象最深刻的是四维虫子篇,虽然看不懂里面说的量子物理生物,但是不得不感慨,精神病的思维世界的确是很强大,一般人很难走进。

小包一直很好奇大家是怎么定位精神病的,去网上查询了一下,百度百科给到的解释就是。

精神病(心理障碍疾病),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现在小包想谈一谈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对精神病者的看法。

精神病的世界是没有规章制度,同时思维逻辑又很清晰,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感觉到的,这是个很神奇的事情,一个目前不存在,还没有被证明的东西,也许他说的是对的,为什么不呢,难道因为他是神经病,就不被认可吗?我想大多数的精神病者希望别人和自己有一样的想法,但是同样的也会对你的不认可不屑一顾。

小包并没有站在他们的位置去思考,而是站在本身是个人的角度,每个人的思维观念是通过接触或者学习到本身存在的东西去定位形成的,但有的时候它也会发生错乱,感受到一些本身不被认可的东西,但是谁能证明它就是完全不存在呢,我一直坚信,目前认为错误或荒谬的事有一天会被证明。万物都在变化,人也不例外。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由自己的喜好和思维习惯去养成的。精神病们的世界很大,大到可以看到世界本质外的东西,同时,他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呆在某一个活动范围。

好吧,小包承认目前自己的思维也跟着混乱了,也许看不懂小包说的,没有关系,因为它就存在于此时此刻,下一刻改变了,也说不准。最后想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确是本很优质的书,推荐大家可以去了解下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 篇7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

曾经,我也做过连续的梦,只是对于连续,是梦的重复,但是我做梦的时间不是连续的。每次梦的环境及情节相同,但是我可以改变,它们就跟程序设定的游戏规则一样,游戏规则不会变。前几次的做梦,我会把游戏规则摸清楚,每次我都会选择新的出路来包券自己的生命。当然,很多次的梦,都是我被追杀。

在梦里,我有清醒的头脑,有很多场景都是我小时候去过的地方。可见我小时候的记忆力还真是好,用现在科学的称呼我拥有对任何事务拍照记忆的能力。就是我会把我记住的像照片一样记录下来,等我回忆的时候翻照片就可以了。(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吧)即使我现在想不起来,但我的意识仍旧能够记起。

我也做过预知梦,就是梦里做过的事或去过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

但人是奇妙的,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能探索很多的东西。

这本书中的故事,我居然去相信,因为有的“疯子”他的语言逻辑能力使我无法反驳,就跟作者一样。或许那些疯子不属于这个时代,就像曾经的伟大的画家或者物理学家等,有了惊世骇俗的作品或发现被世人不认可甚至排斥消灭等。

也许每个人都是疯子,但每个人也并不是天才。因为普通人没有天才独特的敏感力。

我在想我是不是陷入了书中的故事,或许,这些故事打开了我曾经关闭的那扇窗。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

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阅历使人成熟。每个人都将经历:酸、甜、苦、辣、咸。你的经历,会慢慢告诉你,你在哪方面是天才,而你在某方面就是个疯子。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一个随处迸发的感想,可能写的没啥深度,并没有对这本书做多大的拆解分析。但是我常年被梦给困恼,自从看了这本书中的某一个小故事,我才释怀。他也是一个被梦魇缠上的人,只是他比我严重,但是梦也告诉了他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有时候,当我们不去特意关注这个梦,则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分享 篇8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

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龄有点小,脑子里世界也没完全形成。从小被人说成疯疯癫癫的,只是想在这本书里仔细寻找着与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学依据地挤进天才的行列中,再对所有人不屑一顾。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神书,以为是学术论著。

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三个特点是艺术的、离不开幻想的和感性的。这是我第二次读铭记于心的。别太当真了。

这两年这本书突然就火了,身边的人都在问对方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好像这本书是本人生必读的经典。猎奇心理,充斥在这个酒足饭饱的社会。证明自己一样又不一样。

这本书里有40多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围绕着那几个梦啊宇宙啊人性啊的问题,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点玄乎和想象,当然,有想象也是好的。还有一些就是其实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吧,感觉算不上神经病?对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句话我是肯定的。

我现在还对这本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深刻印象,可以讲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气的墙角蘑菇、杀宫殿的三只小猪、极度女权主义男子、拥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颅骨穿孔等等……

自认为这也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因为我的脑子对于单纯的消耗品是有自动清除记忆的功能的。

第十一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一直想要和里面的男人一样。关自己个几天几夜的,什么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实不说感悟世界什么的,觉得释放精神也蛮好的。

因为总是感觉有好多事在脑子里面,可常常懒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压着,有些就忘记了。可能回忆起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还有他对于苹果味道的描写啊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步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着冲击波一样传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

我一个不喜欢吃苹果的人看着这些形容都想流口水!

这本书里讲的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关于梦的了。我也一直很疑惑着的,特别是梦到一些奇怪的东西的时候。第二个故事就是讲一个连续的梦,好像另一个平行世界。我记得我也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做连续的梦,从小到大,那段时间,我总觉得是我要死了,因为不都说人死的时候会瞬间回想起一辈子嘛?但好像随着心情的好转,梦也不见了。

还有第二十二个,梦中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想起《盗梦空间》,梦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我好像并没有这个困恼,因为大部分起来就忘记了啊,或者就是一句“哦,是梦啊”。

最近也一直在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希望读完能够给出一个较好的解释。

虽然我说这本书是本文学作品,失去了它吸引我的最开始的点,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本书是成功的。这本书的确是给了我很多好奇的地方去思考,就像作者一直在寻找着一样。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大多数我们那些年过半百的父母也未必清楚。可能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本来就没有答案。

怎么说呢,愿我们都能在世界里找到那个天才自己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生感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对高铭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一篇优秀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生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生感悟(篇一)

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在狭隘的空间和时间中流淌。即使在书中他们是一群疯子。

这个世界好像有点问题,却找不出问题在哪儿。疯子,是在寻找世界,奇妙而诡异的发现,成就了他们的天才。不同寻常的感受,独到的眼界,是他们的不同所在,因此也被视为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疯子和天才只是一线之隔,那些被关在医院里的人,他们心中或是眼前的世界与我们不同,或许是陷入了思维的歧途,打开了思维的后门。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倾听,详尽地体味,顺着他们思维的脚印,翻过思维的城墙,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空间,他们的“疯言疯语”却有像真是的理论。"异能追随者“,时间尽头,超级进化论,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却又是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推导出的。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大脑皮层赋予我们思维和学习,我们也思考,纠结过这个更为神奇的世界。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就像从众心理,平常和传统地思考,每天按部就班,在这个数字世界兜转。“疯子”们苦苦追寻的或许就是世界的定义,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确切的定义。佛说这是六首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的战场,哲学说这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是基本粒于堆彻起来的聚合体………

虽说思考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谈这种有些高深的问题似乎又有些可笑,我们的生活也并涉及这些复杂的纠结,只有学者才会关心扑朔迷离的世界和真理,对我们来说这里就是人间。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生感悟(篇二)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生感悟(篇三)

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在看报纸,另外两个人不停地在做撒网、收网、把网里的捕获物择出来的动作。一看就知道那两个是精神病人,于是周围很多人指指点点地议论。有个警察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后,问那两个“撒网”的人在干吗。那两位说:“没看到我们在捕鱼啊?”警察转过头问看报纸的那个人:“你认识他们?”看报纸的人说:“对啊,我带他们出来散心的。”警察说:“他们精神有问题吧?在公共场合这样,会吓到别人,你赶紧带他们回去吧。”看报纸的人回头看了一眼说:“对不起,我这就带他们回去。”说完放下报纸做拼命划船的动作。

门萨俱乐部门萨的英文名称是“MENSA”,是拉丁语中“圆桌”的意思。门萨取自圆桌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平等的坐在一起,当然前提是智商相近。门萨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的名称,于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创始人是律师罗兰德·贝里尔和科学家兼律师兰斯·韦林。当时,这两位自认聪明异常的人突发奇想,编制出一些高难试题以测试智商,受到广泛追捧。兴奋之余,贝里尔和韦林干脆成立一个俱乐部,号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他们有意为聪明者建立一个社团, 通过充满挑战性的社团活动而使参加者的高智商获得承认、肯定和不断提高,并分享彼此的成功。门萨多年来坚持中立和非政治、非营利的原则,至今不变。门萨国际总部和各俱乐部也组织一些收费的活动,以及一些出版活动,但收入全部用于俱乐部的拓展和完善。所有参与者个人不获利。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想与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阅读完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优秀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地编辑了“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想与收获”,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想与收获(篇一)

谈到精神病,你会想到什么。我所想到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但就是一种不好的感觉。而这本书打开了我认知的偏见,刷新了我的世界观。正如封面所说,唤醒了我未知的灵魂!心中更多的是震惊、好奇、感叹。他们知识渊博、逻辑严密、信念坚定又或是有着某些特殊能力。可惜的是极端化的表现让他们被划入了另一个世界。

刚开始看的时候便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被深深的吸引,继续随着笔者一起探寻患者的新奇独特的世界的欲望越发强烈。别出新裁而又怪诞不经的的想法却给了我一种真实之感,好像他们所说的都是对的。明明不懂什么量子物理,也不知道什么平行宇宙,也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的话语都进入了脑子里。

可看着看着我莫名的有了恐惧,如同患者所感知的事物好像代入到了自己的身上,不知是我看得太投入还是我的代入感和想象力太强。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我便暂时的把他放在了一边,心里却又有一种冲动想要继续,就像是害怕看恐怖片的人想要看恐怖片的那种感觉。相信科学的同时,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还是会迷惑和好奇,一些玄乎其实的事件代入进去感觉后背发凉。

某些患者身上的一些特质(重生、预见),或许某些人会认为那更像是一种能力,但更多的是痛苦,因为有着这种特质,就如被世界抛弃,慢慢地被孤独淹没。

世界是包容的,又是矛盾的,它允许未知、也不停探索,允许生命,也会死亡,存在好人,也有坏人。同时也孕育出了“精神病患者”。在这个的世界里,它可能是个不正常的存在,但往往就是因为有了不正常才衬托出所谓的正常,如果人人都是正常的还会有所谓的正常吗?

可能在文中笔者无意的放大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弱化了他们的病态,让我不得不禁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病。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信仰。或许不正常的不是他们。正常也好,不正常也罢,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

我甚至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大部分患者说的那些世界观和看法,我不但能理解,还是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有的还很认同。”好像是自己心底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从他们的口里说了出来。

我也曾彻底的舍弃自己的身份和一切去看自己,可我发现只有无尽的虚无,因为没有了我就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我。我开始好奇死亡的尽头会是什么样子,而未知的世界里又藏着多少秘密?看到后面,我的恐惧早已不见踪影,更多的是渴求,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好奇,是想要继续了解,他们的想法于我而言已成了思想的盛宴,无关是非对错,仅仅是思维角度。对错和真实在未知面前好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精神不属于物质,却受限于物质。”

“精神依托于物质才能感受世界。”

“我们认可精神,却又因为物质去否定精神。”

这是从一位患者口中说出来的话,我觉得很真实,正如我依托于物质认识着这个世界,感受着笔者所记录的事物,依托我所认识的世界质疑着一些怪诞的想法,然后再通过物质记录并传达我的想法。

很神奇的是“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或许你无法理解,或许你认为很可笑,但讽刺的是你无法反驳。你可能不想承认,但你就是不能说这是错的。

他们的世界稀奇古怪,我不知道那些精神病医生和一些心理医生在遇见这么多奇怪的病症后是如何保持正常,不被同化。这点我是很佩服的。又或许是有的,不单单是他们,包括世上每一个人,只是把灵魂盘起尾巴挤进了躯壳当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我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想与收获(篇二)

书已经结束了,不过不得不说,过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书中,每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却反而比正常人,更加执着,更加坚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会被正常人视作病人。

本书一开始,从对世界的看法,来渐渐导入,最后却不知不觉中升华到了人的存在,时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讨。

影响深刻的有很多,挑几个简单描述一下吧,那个说作者是书中角色的,至今仍觉得他真的很聪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构筑自己的梦想,虽然做法甚是不当。那些四维生物,泡沫世界,时空理论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们的逻辑,层次,还有那个内心默默守护着,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患者,那个深刻体会,前生前世之境,如同无法逃脱的束缚的囚犯的,让人惋惜的病人,还有对妻子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或许,我们真的太过于,去否定,去质疑,去不屑一顾,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对其的思考,真的惊醒了我,原本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回归社会,却没能发现他身上,已经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他却因此接受各种检测,被当作了实验对象。意识真的很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你身边的一切,当然前提是你足够渴望,不对以及屈服!

最后要说的就是作者了,不太想去质疑,或者挑刺什么的,毕竟出版成一本读物,肯定是要经过处理,编排的,也正因如此,小说,故事,不是才会有高潮,以及那旁人期待,或是令人扼腕的结局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意志力,想到什么就去付诸于行动,其渊博的知识面,以及朝生暮死的那种活法,才最大限度上让我们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吗?

今生只若,初见。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想与收获(篇三)

很有趣的一本书啊。精神病学本来就是一门有趣、深奥的学科。此书用例子加以分析并引出病例,真的很不错,在阅读的同时也不断地思考搜索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人物特征并联系疾病,在最后有结果和分析讲解,简单易懂。正如书本上所说,天才和疯子之间、善与恶之间都近在咫尺,那么一点点平衡若把握不了,就会拥有另一个世界。人是很容易被环境改变的,并且改变得难以察觉,特别是变恶,就像肿瘤般扩散,从头到尾、彻彻底底。人的大脑是很奇妙的,潘多拉宝盒如何打开、释放,在乎环境、在乎自己,好的环境会给人好的开始和良好的心理;当然,恶劣的环境也有让很多人变得坚韧。不过,一些我们看似不正常的人,在他们眼里,我们也属于精神患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心理和结果。

绝顶的天才都有精神的一面,所以他们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或者说是常人觉得一样的事物)。生活在这个世界,平等看待他人,因为,毕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你是那个疯子,他是那个天才。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700字精选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正是因为作者写出如此精彩的作品,我们才可以写出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是自己对作品的思考与理解。你是否在寻找关于写作品读后感的优秀模板呢?栏目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1)

很有趣的一本书啊。精神病学本来就是一门有趣、深奥的学科。此书用例子加以分析并引出病例,真的很不错,在阅读的同时也不断地思考搜索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人物特征并联系疾病,在最后有结果和分析讲解,简单易懂。正如书本上所说,天才和疯子之间、善与恶之间都近在咫尺,那么一点点平衡若把握不了,就会拥有另一个世界。人是很容易被环境改变的,并且改变得难以察觉,特别是变恶,就像肿瘤般扩散,从头到尾、彻彻底底。人的大脑是很奇妙的,潘多拉宝盒如何打开、释放,在乎环境、在乎自己,好的环境会给人好的开始和良好的心理;当然,恶劣的环境也有让很多人变得坚韧。不过,一些我们看似不正常的人,在他们眼里,我们也属于精神患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心理和结果。

绝顶的天才都有精神的一面,所以他们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或者说是常人觉得一样的事物)。生活在这个世界,平等看待他人,因为,毕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你是那个疯子,他是那个天才。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2)

第一次接触这类探索人类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书籍,光看书名,就觉得不可思议,两种极端似的,天才与疯子,就像南极与北极,彼此都是极端。

书中介绍的是每一位精神病人情况的例子,通过作者去拜访,录音笔记录,谈话,沟通,精神病人口述,形成访谈式记录。读每一章节的文字,仿佛在看天文学,物理学,量子力学,很深奥不能更深入的理解内容。每一种思想都值得被尊重,阅读中,常常使我跳出惯常的思维,偶尔也会产生共鸣,让我觉得自己好像也偶尔是同类人。比如,有一篇印象深刻,讲述的是主人公常常把人看成动物,可能是月球引力,磁场的作用,我也有类似经验,不过,迄今为止,也就两次,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出问题了,哈哈,想想也是给自己思想一次造反的机会吧!

当你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这个群体时,“精神病人”也在审视着我们“正常人”这个群体。

花了较长时间断断续续阅读,以全新的角度审视并思考自己关心的一切—世界本身的面貌以及生命的意义。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事物更迭不息,不管是生命的尽头还是时间的尽头,其实对终究离去的我们来说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正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永恒的记忆。珍惜每一段记忆,每一种想法,它有它出现的道理,只要不是有伤害性即可!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3)

题目是摘自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的前言的一句话,当初看完这篇前言的时候,我知道如果放在语文,克里的话,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引出下文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许是别的,这也不怪,我语文本来就不好的。

作者说他当初看到这句话时,他有一点立马带上行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后来他放弃了。至于理由他没有说,他说是由于一种不可抗拒的原因。但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着第1个想法是没钱。但具体是什么谁知道呢?

作者说他第1个想法去旅行,而且还生出了无限感慨,从他那长长的情缘就能看出来,而我就没有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什么感觉都没有,心中也伤不起什么感情来,或许是人生的阅历不同,也许是我压根对这句话提不起什么感情来,后来才发现当时我注重的是这本书的故事,在我看这本书时,我关注的是他的故事,而那些类似于感慨总结这一类的,我往往会选择一眼扫过或者直接掠过,不光是这本书,阅读其他书也是一样的。

“最精彩的其实是世界本身”。当时我回过来慢慢品赏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字很美,对我来说组合起来的更美,这句话使我想起了崔万志所说的一句话:“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是怎样的,那世界就是怎样的”。你是忧郁的世界也是忧郁的,你是高兴的世界也是高兴的,这样的世界不精彩吗?还有世界那么大,还有那么多不知道的地方,对于那些探险家来说不精彩吗?世界宇宙那么辽阔,我们地球甚至整个银河系在宇宙里只不过一颗尘埃,或许连尘埃都不如,这不是很精彩吗?

或许表达的不够充分具体,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人说过,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说过,每个人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体会,都会把它当做不同的题材来看。如果每个人的理解都和感触都一样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也未免太过于单调了吧,那么世界还会精彩吗?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盆地山峰草原,高原森林,多种多样的地形和多种多样的生物。才会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才会令那些探险家为此痴迷,不惜自己的生命,为的就是想在那自以为绝美的遗迹上面留下自己的脚印。再一个又一个的险境之中探寻着最美的风景,这大概就是文中的作者想要去旅游的原因吧,想去多看看这个世界。

世界正是因为多种多样,而因此变得精彩。而最精彩的往往是世界的本身。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4)

全书以对话的方式叙述作者与一个个“精神病人”的交流故事。每翻起书本,自己就仿佛变成了作者,对面坐着“精神病人”,我们在沟通,在对话。

书中曾多次谈到角度的问题,每个人所看到的、理解的世界仅仅是自己的那个世界。更多更多的世界需要我们去看,去探索。

我在你眼中是疯子,你在我眼中也是疯子,到底谁才是疯子?

书读一半,里面介绍的大部分“精神病人”其实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偏执和痴迷,类似于“走火入魔”。他们都有着一堵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且不可攻破的墙。

花了两天空闲时间急切地将这本书看完了,好像有很多感觉,也不知从何表达。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未知,我们都无法理解、相信,就像古代的人无法理解现代的生活。

类似一个没有边际的容器囊括着所有,我们称之为世界,我们也在这个容器里以某种方式一直存在着。人类幻想着永生,永生之后呢,可能就是毁灭。

人生总要有点乐趣或执着,不然,人生不就太没有意义了吗?

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会突然想到死亡,会想到死了之后。没有感觉、没有记忆、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个时候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悲哀,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从死亡那一刻起,世界上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没有关系,反正你也感觉不到。

幸好,这种恐惧和虚无只是暂时的,我依然会想到我的亲友、类似我的每一个人、会感受到世界给予的美好。

每一个人都会死去,或许每个人都会害怕,但是又怎样,我们的存在只限于当下的一刻,过去的你不存在,未来的你也不存在,你的思维,想象,一切也只存在于此刻。活在当下或许就是人生哲理,隐忍和低调或许就应该是人生的处事原则。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5)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他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6)

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是天才?谁是疯子?

在我们眼中,那些言行不正常的人便被冠上疯子的称号。我们以一个所谓正常人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殊不知,那些被我们冠上疯子称号的人们或许也正在用一种另类的眼光观察着我们。谁能说清到底谁才是不正常的疯子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疯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专心致志地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些所谓疯子的人,对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研究颇深,说起来头头是道,而且理论依据充足,让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才是不正常的“疯子”。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可怕的书!

反观我们教育领域里的孩子,有些孩子总是与众不同,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堂上左顾右盼,小动作不断。一度成为让我们头疼的坏孩子。对于这些“坏孩子”,我们斥责,惩罚,叫家长。但若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弄清楚他们各种令人恼火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也许我们能发现不一样的他们。深入了解孩子并加以引导,才能让“疯子”成为“天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我们这些开发者要找准他们的路线及结构,小心翼翼地加以雕琢,使他们成为最闪亮的明珠,而不是被遗弃的废墟。孩子的美好未来,靠你我一起努力打造!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7)

实话实说,我是看不懂这本书的。那些人讲得东西太深奥,像什么量子力学,四维空间,我都不明白。可还是想看,不为什么,就是想。

作者说,有一个精神病科医师告诫他,不要想那些病人告诉你的世界观,不然你迟早也会疯的。读到这里,突然有些羡慕作者,至少他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我不能。换句话说,因为我知识不够,理解力也不够,所以我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我是个普通人,没有超高的智商,也没有超高的情商,平平凡凡的过一辈子,也许就是我的归宿了。看了这本书,突然觉得讽刺,我不能成为什么改变世界的大人物,却连疯也做不到了吗?你可能想说,疯有什么好的。但我并不是想疯,只是想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所以从现在起,努力地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的命运属于自己。每天早上起来,问一问自己,我真的足够优秀吗?

我并不比别人优秀多少,至少智商不足以高到加入门萨——这本书里的一个精神病人就是门萨会员。所以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一点成绩,一柜图书,都没什么了不起,至少我现在,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每个天才都有可能是个疯子,每个疯子也都有可能是个天才。我不是天才,也不想当个疯子,至少现在不想。但如果有一天,我因为什么事想不开而疯了,我希望能做个真正的疯子,天才的疯子,希望那时候,我能有疯的资格。

好好读书吧,不然当你在某一天突然发现,你连疯的资格都没有,该是多么可悲!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8)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9)

书已经结束了,不过不得不说,过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书中,每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却反而比正常人,更加执着,更加坚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会被正常人视作病人。

本书一开始,从对世界的看法,来渐渐导入,最后却不知不觉中升华到了人的存在,时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讨。

影响深刻的有很多,挑几个简单描述一下吧,那个说作者是书中角色的,至今仍觉得他真的很聪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构筑自己的梦想,虽然做法甚是不当。那些四维生物,泡沫世界,时空理论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们的逻辑,层次,还有那个内心默默守护着,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患者,那个深刻体会,前生前世之境,如同无法逃脱的束缚的囚犯的,让人惋惜的病人,还有对妻子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或许,我们真的太过于,去否定,去质疑,去不屑一顾,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对其的思考,真的惊醒了我,原本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回归社会,却没能发现他身上,已经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他却因此接受各种检测,被当作了实验对象。意识真的很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你身边的一切,当然前提是你足够渴望,不对以及屈服!

最后要说的就是作者了,不太想去质疑,或者挑刺什么的,毕竟出版成一本读物,肯定是要经过处理,编排的,也正因如此,小说,故事,不是才会有高潮,以及那旁人期待,或是令人扼腕的结局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意志力,想到什么就去付诸于行动,其渊博的知识面,以及朝生暮死的那种活法,才最大限度上让我们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吗?

今生只若,初见。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10)

1、哲学家与疯子的区别在于,一个只是在想,而另一个真的去做了。

2、也许人就是这么讨厌的动物吧?想尽办法想知道结果,但是从来不想是否能承受这个结果。

3、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4、我想起了N个精神病医师曾经告诉过我的: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思维真的是限制我们的一堵墙吗?世界到底有多大?---在墙的另一边。

17、问题不在于他想的太多了,或是其他人想得太少了。而是对我们来说,未知太多了。如果非得用奴役这个词的话,那我们都是被未知所奴役着,直到我们终于看清、看透了所有事物的那一天。

6、我认为神佛有悲喜,有憎爱,所以才会有眷顾。假设真的有神佛,那么一定是大爱无边,因为神佛们会垂怜每一个人。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最基础的,连那些都不顾,哪儿来的眷顾怜悯?都割舍了?都是幻象?那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什么事情都用自己痴迷去解释,本身就是恶行。为天,就为天;为地,就为地;为人,就为人。否则就是痴心妄想。

水中泡沫也好,七宝幻象也罢,我只愿带着我这颗心,安静的为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疯子在右天才在右读后感(篇11)

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在看报纸,另外两个人不停地在做撒网、收网、把网里的捕获物择出来的动作。一看就知道那两个是精神病人,于是周围很多人指指点点地议论。有个警察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后,问那两个“撒网”的人在干吗。那两位说:“没看到我们在捕鱼啊?”警察转过头问看报纸的那个人:“你认识他们?”看报纸的人说:“对啊,我带他们出来散心的。”警察说:“他们精神有问题吧?在公共场合这样,会吓到别人,你赶紧带他们回去吧。”看报纸的人回头看了一眼说:“对不起,我这就带他们回去。”说完放下报纸做拼命划船的动作。

门萨俱乐部门萨的英文名称是“MENSA”,是拉丁语中“圆桌”的意思。门萨取自圆桌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平等的坐在一起,当然前提是智商相近。门萨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的名称,于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创始人是律师罗兰德·贝里尔和科学家兼律师兰斯·韦林。当时,这两位自认聪明异常的人突发奇想,编制出一些高难试题以测试智商,受到广泛追捧。兴奋之余,贝里尔和韦林干脆成立一个俱乐部,号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他们有意为聪明者建立一个社团, 通过充满挑战性的社团活动而使参加者的高智商获得承认、肯定和不断提高,并分享彼此的成功。门萨多年来坚持中立和非政治、非营利的原则,至今不变。门萨国际总部和各俱乐部也组织一些收费的活动,以及一些出版活动,但收入全部用于俱乐部的拓展和完善。所有参与者个人不获利。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在阅读了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一篇优秀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篇一】

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但依照我素来读书的速度来说也算是略长的一次阅读体验,没办法,到了这个容易被手机诱惑的时间段,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但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还是被吸引了。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偶然起意,早就在各处听闻这本书的大名,电视上名人口中也是经常有推荐,我们来了第二季到诚品书店那期时,好像就有人推荐过这本书,是刘嘉玲还是谁,记不清了,并且此书更是常年位居畅销书榜单之列,看众多网友观后感评论都是这书如何如何了不得,如何如何神奇,简直是让人打开了新的世界,原来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差,赞美之论层出不穷。

但这两天细心看了之后,我觉得评价有些过誉了,不是说它配不上好的评价,在基础知识科普上不得不承认有部分还是做的挺好的,但其实不好的点恰恰也因此。

首先,看着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很怪,云里雾里不至于,就是奇怪,你不懂作者究竟是想给你讲个志怪故事呢,还是想给你科普物理知识呢,是个有神论者呢,还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呢。每篇故事都很短,标题起的倒是足够吸引眼球,勾起人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看看它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你读下去读完了这一篇呢,你又会发现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每次结尾倒是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感觉,可再往后读越读我就越觉得作者是在故作高深。

除了少数几个故事脱离了高深的量子物理,哲学层面的探讨之外,都是披着和精神病人的皮在讨论这些东西。

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后作者也说这20个故事是基于真实故事做了适当删改,可是我感受不到丝毫真实性。试问真实生活中有多大概率真能遇到这么多精通科学,哲学,物理,心理等方面的天才精神病患者?况且有些故事我觉得是已经脱离了精神病的范畴,人也不至于因为那些无伤大雅的想法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去看医生。

书里那些很多的科技妙想,关于生命的实质问题啊,关于四维空间的问题啊,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啊,我敢说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想过,只是可能思考的层面没那么深入,也没那么绝对。可是这难道说明我们也是精神病患者么?在如今社会,只要不做出过激举动,又有谁会特意在乎你脑子里的奇思怪想呢?

书中所讲的那些精神病患者的特质,严格来讲,我认为可以跟蒋勋先生所探讨的六种孤独挂钩,

众声喧哗却无人可听的语言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剩下的就不列举出来了,我认为作者偷换概念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疯子,本就是最无法为常人理解的人,所以他便将那些一旦拥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各种想法的接受采访的“病人”认作疯子。本质上来说,我只觉得那应该算是“孤独”的人,人人都有潜在的孤独之处,并不能说有了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就都是疯子,没有这种说法。

可作者最巧妙地就是他不断将思考方向往,究竟是他们疯了,还是我们自己疯了,这个逻辑怪圈引导,使我们容易被牵引,模糊重点。

作者只是在借精神病之口,说出自己这些年所看过的书,所学到的理论,整本书,通共讲的还是他自己的想法,这些拥有想法独特的病人们是否存在,我强烈怀疑其真实可信性。甚至我个人妄加揣测一下,通通都是假的。

天才不是说有这些奇思妙想就是了,疯子是疯子,天才是天才,智商摆在这儿,不是一线只差。当然有些伟大的天才本就是科学疯子这点毋庸置疑,读后感对他们来讲才能适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句话,而不是随便一个有逻辑能正常思考,辩论能力强,能把你护得一愣一愣地都叫做天才的邻居,那也不是疯子,那叫神棍。

讲回书里科普的基础知识这一点。这大概也是它能被广泛推荐,广泛宣传的一点。书中涉及大量量子物理学以及相对论的知识,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感觉十分新奇有趣,不自觉肃然起敬,十分佩服。还是那句话,模糊了重点,精神病应该探究的是精神领域的,而不是卖弄似的展露知识。

我没有研究过,也没怎么了解量子物理学这方面的知识,但之前也算是看过几本这方面的书,有些也略微搜过,所以认为书里所讲的也并不都是高深的东西,有些确实是入门级的只是用一种鬼吹灯式悬疑写法,轻易让人带入,觉得新奇刺激,欲罢不能,这是作者最妙的一点,也是此书的魅力点。用这种写法,就不容易感到枯燥,反而能很好地吸收这些知识,勾起好奇心,甚至自发去搜索,想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在科普这方面的作用,诱发人思考,我认为是此书最大的优点,可以一赞。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篇二】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他们把细微的事物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还记得一位病人,他喜欢盯着石头看,他觉得石头是有生命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冷冰冰的石头怎么会有生命,可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也许他不会消耗生命,但是我们又如何肯定他们没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在作者与她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禁认为她是正常的,而且还赞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没错,孩子们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想法,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孩子们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但是那位“女病人”说的没错,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有趣的东西。

我们被教育着拥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往往不敢扩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许多人陷入狭小的圈子里活了一辈子。

书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着,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有点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带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去。这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已,并且他们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所坚信的东西。记得有一位病人,他认为女人终究统治世界,也许他说的并不正确,可是,科学也证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进性。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认定自己所认为的观点。

不得不说,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观与他人不同,他们所看所想都与大多数人不相同。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就一定是谬误么?

有一个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颜色,蓝色会发生好事,红色会发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厌恶红色。她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变得不爱说话,更戴上了墨镜,不去看天空的颜色。也许,这真的是她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这些颜色源于她的内心。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觉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这样一种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祸福。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那个老妇人在老伴死后,仍然觉得他还活着,并依旧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许那个老人真的还在,但是只有老妇人看得见,或者,老妇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旧希望他还在,只是这样的骗着自己。可是,这也是一种永远。

婚纱在衣柜里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渐渐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有时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更能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篇三】

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不一样,倘若能尝试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本书是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与普世的看法不一样,也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看法,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才真正会触发读者对世界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阅读本书时,有个感触,到底谁才是精神病?他们逻辑清晰、严谨,思维自洽,又能自圆其说,倒是没有精神异常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怀疑从始至终都存在,有一章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怀疑变没有减轻,解释其实也是正确的,是这样的: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执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说,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是好事,当爱好上升到洁癖,大家也能忍受,也无伤大雅,但当洁癖上升到暴力的话,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了。

其实,不管是爱好、洁癖或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执念,过度的追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执念,才让他们做出了非普通人认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很优秀,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为什么无法做到如此优秀,是因为普通人学会了变通,学了原谅自己的不足,说白了,是放弃了追求,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对与错,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也在审核着我们,他们对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许有不同的世界观,还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中学生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600字 【精】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在阅读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怎么才能避免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生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600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600字(篇一)

很有趣的一本书啊。精神病学本来就是一门有趣、深奥的学科。此书用例子加以分析并引出病例,真的很不错,在阅读的同时也不断地思考搜索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人物特征并联系疾病,在最后有结果和分析讲解,简单易懂。正如书本上所说,天才和疯子之间、善与恶之间都近在咫尺,那么一点点平衡若把握不了,就会拥有另一个世界。人是很容易被环境改变的,并且改变得难以察觉,特别是变恶,就像肿瘤般扩散,从头到尾、彻彻底底。人的大脑是很奇妙的,潘多拉宝盒如何打开、释放,在乎环境、在乎自己,好的环境会给人好的开始和良好的心理;当然,恶劣的环境也有让很多人变得坚韧。不过,一些我们看似不正常的人,在他们眼里,我们也属于精神患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心理和结果。

绝顶的天才都有精神的一面,所以他们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或者说是常人觉得一样的事物)。生活在这个世界,平等看待他人,因为,毕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你是那个疯子,他是那个天才。

中学生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600字(篇二)

今天要分享的书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高铭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病人交流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也像接触到了这些人,加上自身的想象力,这些人还挺鲜活。书里的一些精神病医师说过,不要去深究精神病患者的言论,听听就过,不然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当我看完整本书之后,回想那些精神病患者的言论,有时会觉得那些言论真的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正常人被评判为正常,是因为各种观念思想与大数量的人群相同。正常情况里你不会因为想得太少而被说不正常,而你可能会因为想了别人都不会想的事情而被周围的人觉得不正常。

“大家都这样啊,你想这么复杂干嘛,你有病吧?”

每个成人的视角之间尚且存在区别,更不用提我们和与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之间视角的差异。孩子很难以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也很少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你也遇到过“妈妈觉得我冷要穿秋裤”、“妈妈觉得我这时候不应该谈恋爱”等等类似的时候,但你不一定会照做,你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孩子是还小,尚且需要我们的引导,但是过分的干预,会不会限制孩子自身的成长呢?

我们在以成年人的视角告诉孩子什么东西重要、什么该记该学的时候,孩子们不一定能接受。这个该学啊,考试会用到的,那个学来干嘛,能给试卷加分么?归结到学习动机,是“我想学知识”,还是“爸妈和老师觉得我应该学知识”。所以很难说偶尔你在讲什么东西的时候,学生心里也在想:老师有病吧,这种事情想这么复杂干嘛?

换位思考,不管在哪儿,不管对谁,都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

书里有一段话:“捉一只虫子,放到另一棵树上,它不会在意,它会继续吃,继续爬,它不会认识到周围已经不同了,它也不在乎是不是一样,有吃的就好。”

这是一只被放到另一棵树上依然只顾吃东西的虫子。我觉得说是说虫子根据自己的本能只管吃,而不在乎自己在哪棵树上,其实也可以引申到人身上。

人有时候也像这只虫子,那“本能”就变了,变成了长时间来被外界灌输的观念,别人都这样,那我也这样。这或许是人融入群体自保的一种方式,但是完全如此的话,身边是一批又一批一模一样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些学生也像这只虫子,“本能”是老师或家长给予、灌输的——“你不要想太多,照着我教的学。”学生提出的一些想法被外界以不正确的方式处理,久而久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想,该怎么想,想的东西对不对,最后索性不想,反正会有人讲的。儿童的创造性就此被抹了个干净。

遇到问题,大家把处理的方法都给了孩子,怎么做也示范给了孩子。以后遇到问题孩子能否自己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学习过的问题,然后选择怎么做,此处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路。如果把其他路都堵死只留一条应付考试的路,这时候,到底是学到了知识,还是成为了机器?

当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被错误地引导以致被抹平之后,它就变成了虫子,外界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里,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包容和正确且适当的引导很重要,把握得好,孩子的未来或许会更加有个性。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才能对孩子很好地负责。

中学生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600字(篇三)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本书的答案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但是你可以在你自己眼中可以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或许在这一类人中,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就是精神病人。这个就是这本书主要新颖的地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此书是高铭老师所著,里面的文字通俗易懂,都是以对话方式呈现的,读者大多可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能够随着作者投入到书的情景里面去,大多数看这本书的人都会废寝忘食,并且还可以看好几遍。在作者的描述中,让我知道在精神病人的世界中,原来有这么多的想法,他们的思维超乎了平常人的思维逻辑,他们的推理方式实在是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让我刷新了对他们的认知。

他们的眼中,我们是那么的的无知、渺小、愚蠢,我很惊讶他们的想法,是那么的独特,创造了不一样的世界感知,他们能够通过很小的东西联想出更大的事物,并通过自己的头脑无止境的思考下去。

里面有提到一个精神病医生,他说道:如果这个精神病人是快乐的,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打断他。是的,我们不要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如果你觉得他傻的话,然后在他的眼中,你或许什么都不是,根本就瞧不起你。

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思考下去,生活下去。有时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或许他们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疯子在右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