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杨的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2.17

白杨的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教师对编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编制教案课件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理论。我们为您推荐的文章“白杨的课件”将帮助您深入了解相关信息,请将该页面添加到收藏夹,方便您下次访问!

白杨的课件【篇1】

一、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的第三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力争上游的品格,来赞美了和白杨树具有同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这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认识祖国的西部,激发学生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豪情。因此,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西部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西部建设者们克服困难扎根西部的奉献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启蒙教育;二是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根据这些,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并学习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三、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四、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有关句子,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五、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白杨、戈壁的资料和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六、 教学流程

1、 谈话引入新课

(1)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白杨戈壁和有关新疆的资料。

(2) 谈话引入: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却茁长地生长着许多白杨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对新疆和戈壁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 找出文中描写大戈壁环境恶劣和爸爸谈论白杨树的具体内容,分别作上不同的记号。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 研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品质

(1)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戈壁的自然环境状况?(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浑黄一体。)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戈壁的自然环境吗?(恶劣)

(2)在大戈壁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的生长情况怎样呢?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那段话,学生齐读。

(3) 想想爸爸的这几句话概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板书:枝干挺直;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坚强)

(4) 戈壁滩上为什么需要白杨树?(守护着铁路不被风沙毁坏)假如没有这些白杨树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呢?(铁路将会很快就被风沙掩盖)

(5) 这就是白杨树最可贵的品质,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茁壮成长。

(6)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这段话。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戈壁恶劣自然环境的认识,结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后面理解边疆建设者的类似品质做好铺垫。

4、 品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 这篇文章只是写了白杨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还写了其他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 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望着白杨树出神、介绍白杨树时脸色严肃,望着白杨树再次陷入沉思。)

(3) 课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会和自己一样扎根边疆)

(4) 你看到了爸爸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教育子女。)

(5) 总结:是的,我们的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为了边疆的建设,献出了自己,也献出了子女,这种奉献精神是多么的无私啊!思考:我们从这些边疆建设者们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由树到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的品质,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 这篇文章作者要赞美的是白杨树还是人?(具有白杨树品质的边疆建设者)

(2) 课文直接写人了吗?(没有)那是怎样写人的?(通过写白杨树,从而赞美具有白杨树品质的人)

(3) 总结:课文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6、 课堂练习

(1) 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文中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 练习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练习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白杨的课件【篇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没有??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白杨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许许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白杨的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二、整合思路

教学本课 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会用“哪儿……那儿……”“不管……不管……总是……”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了解白杨。

2.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

3. 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1.认识这种树吗?谁来介绍一下它?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白杨的资料。

2.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

板书“新疆”,指导“疆”的写法:“疆”的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

3.同学们,在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1.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2.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估计学生会提出:

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3.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

4.播放同步资源里的录像,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5.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出示爸爸的话,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6.适应性强、生命力强概括说就是——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7.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引导学生明白:白杨生活的环境十分恶劣,还长得如此高大挺秀。

8.明白了这些,让我们来赞美这些生活在大戈壁上的白杨。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至3自然段,相机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9.阅读方法指导: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10.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

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1.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惑呢?

2.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3.作者赞美白杨原来是在赞美建设者!

4.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5.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6.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借物——喻人)

7.生自由练读,齐读。

8.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9.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指导学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就像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学生汇报。

10.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11.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课件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谈感悟收获。

12.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卫士!

13.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14.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15.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回顾全文

1.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2.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 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3.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2.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背诵

1.指名背诵爸爸的话。

2.齐背。

二、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1.出示:这篇文章通过(     )的介绍,表达了爸爸(      )的决心,以及对(   )的希望。

2.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你们也像白杨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不退缩,勇往直前,做一个生活上、学习上的强。

三、指导阅读《帐篷》。

步骤:采取范读,自由读,交流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口头完成小练笔。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种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背诵。

2.完成小练笔。

3.阅读矛盾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设计】

白杨————  借物喻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白杨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

(袁鹰) 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奉献 ↑ ↑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白杨的课件【篇6】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下面请欣赏《白杨》PPT课件下载!

戈壁 插嘴 分辩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同学们展开联想——白杨树还可能生活在哪?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城市绿化街道 )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从来就(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 ),不管遇到( ),它总是那么直,那么( ),不( ),也不动摇。

在你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后面画“(√ )”。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杨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白杨》PPT课件下载

白杨的课件【篇7】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白杨生齐读课题。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自己对白杨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与小组同学交流问题。

3、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1—3自然段

教师指名读1-3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滩给你怎样的印象?(荒凉、没有生机) 师引读:没有——————没有———————没有——————。天和地的界限——————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

白杨的课件【篇8】

教材说明《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关键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导读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dg15.com小编推荐

白杨礼赞课件精华15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白杨礼赞课件精华15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杨礼赞课件 篇1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

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主要运用录音机、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

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

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白杨礼赞课件 篇2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平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平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平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平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平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平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平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平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平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课件 篇3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白杨礼赞课件 篇4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白杨礼赞课件 篇5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白杨礼赞课件 篇6

(力争上游)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

三、精读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的愤恨和鄙弃)

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白杨树普通,不平凡。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习

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个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课件 篇9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白杨礼赞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_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_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明确:(1)点明题旨。(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白杨礼赞》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蚀》 (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_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 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 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 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问题归纳

1.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找出这些句子,并说一说 “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 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 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 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2.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3. 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埋下伏笔。

4.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 “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 “好女子”和下文的“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5.第7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 “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6.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议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明态度作铺垫。因此,不多余。

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高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呼应开头。

七、课文主题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赞美了白杨树倔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团结向上、坚强质朴的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白杨礼赞课件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白杨礼赞》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文中主要运用象征手法。

根据该单元:“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学习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通过联想丰富写作内容”的总目标,以及本文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2、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程“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3、学习重点

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4、学习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

二、说教法、学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意识,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反复朗读,问题导引,研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研讨探究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主体思维法,研讨探究法,和拓展练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上绿”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张奇崛盘结的梅花图片和一张婀娜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对白杨树的另一种美的赞美,这种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白杨树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2、自读。出示自读要求,大声朗读,勾画出重要的语句,熟悉课文内容。

3、速读。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归纳白杨树的美,它的不平凡。让学生整理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作者给文章取题目为“白杨礼赞”,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礼赞是什么意思?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是否矛盾?为什么?

3、作者花较多的笔墨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这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这是否远离了主旨?

4、最能体现白杨树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那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

5、“白杨礼赞”所赞的不仅是白杨树,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课文阅读要立足于文本,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会课文的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教师鼓励、积极引导、适时点拨,真正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四)寻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优美,富有感情。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贴切,生动而又富有表现力呢?

请寻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可能找出的句子有:

1、表现景美的句子

描写黄土高原的句子。“汽车在望无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望不到边”、“黄绿错综”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黄土高原的特点,“一条大毡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土高原广阔而平坦的形貌。

2、表现神美的句子

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如:“……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参天耸立”形象写出了白杨树的高大,“不折不挠”生动地写白杨树的性格特点。

3、揭示象征意义的句子

四个以“难道”开头的排比句。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的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深化了内容。

此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品析用词的传神之处,以及比喻,排比,

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体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探寻、品味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升华,心灵对话

白杨树是普通的,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是什么?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此设计将课内知识延伸,拓展到课外,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六)板书:

白杨礼赞

茅盾

生长环境象征农民

外在形象﹜————→﹛哨兵

内在精神树————→人精神、意志

板书设计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白杨礼赞课件 篇12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努雪圈闷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课件 篇13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不理解或不会读的字词。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2、把所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3、(播放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新绿,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再读爸爸的介绍。用“不管…不管…总是…”想像白杨还可能在什么地方生长。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四〉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解文悟情之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并使这种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六〉总结课文,教育学生。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七〉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诗歌《帐篷》并向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八〉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板书要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白杨礼赞课件 篇14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课件 篇15

《白杨礼赞》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传统课文, 写于1941年3 月,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

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二学生已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文的三维目标是:

1、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2、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3、学习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节课重难点的突破主要依靠“练读”、“悟读”、“品读”的朗读设计。“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 “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读”法上产生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也让学生感悟到直观美与语言美。

本文写于1941年3 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因为写作时间早,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文章主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时代背景在注释中有介绍,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

(三)播放课文录音。

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习惯上的教学,总是在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教师提问问题或者提出要求,会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所以听录音的过程,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欣赏,并漫步巡堂。

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理解:感情朗读。

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老师提示朗读要求:感情基调、轻重缓急、停顿。

在这一过程之后,进行小组合作研讨,教师以提示的方法帮学习小组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

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下列问题:

1、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

这两个题目,目的是引导出学生领悟“白杨树不平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平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

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

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就是体现这一点。

白杨礼赞课件收藏十四篇


每位教师的必备课件是教案课件,我们必须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如果你对“白杨礼赞课件”感兴趣,推荐阅读这篇网络文章并请将本网页添加至您的浏览器书签!

白杨礼赞课件 篇1

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2__16页,第1课白杨礼赞(语文社九年级上教案)。《白杨礼赞》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茅盾散文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西北抗日军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革命斗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把握散文的特点,特别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蕴涵的深刻思想感情。4.把握课文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文章的注释,默读或朗读文章。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热爱北方抗日军民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文章写于抗日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2.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歌颂也反衬出作者对敌人的仇恨。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对散文特点的理解和把握。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难点1.理解文章表达上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方法。2.文章对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格的恰当使用。3.对白杨树的优秀品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军民积极向上精神的理解。◆教学突破1.用图片和电影片段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第1课白杨礼赞(语文社九年级上教案)》。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使学生体会散文的意境。3.指导学生多练习一些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带以及有关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的电影片段。2.根据课堂讨论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3.准备一些排比句和反问句。◆学生准备1.课前作好预习,积极主动地搜集有关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的知识,并与其他同学交流。2.解决生字词,扫清影响阅读和理解课文的障碍,多查字典。3.尝试阅读课文,并努力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时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散文,导入新 1.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过去所学过的课。 散文,温习有关散文的知识。2.检查学生预习新课的情况。 2.回答教师有关预习方面的提问。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分3.积极主动、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析文章结构。 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课文的结构。一、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约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散文?它们的作者是分别是谁?这些散文中有茅盾的散文吗?2.提问:那么散文有哪些基本特点呢?3.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1.回忆学过的文章,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2.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但不太全面。3.跟随教师或朗读带读课文,把感情融人到优美的散文中,初步思考课文的结构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答案(约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默读或朗读课文,注意分析课文的结构。2.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抒情线索。(注意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3.提问:“礼赞”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礼赞”?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的提问。2.在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把握住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3.思考教师的提问,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词句。

白杨礼赞课件 篇2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

(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课件 篇3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白杨礼赞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努雪圈闷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课件 篇5

一、导入: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歌曲《小白杨》,激发学生的热情,初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白杨树并了解白杨树的特征。

3.思考:

(1)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导出中心:

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三、补充课文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抗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五、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白杨礼赞课件 篇6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白杨礼赞课件 篇7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作者要赞美白杨,而且作者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师:本文首尾呼应,全篇充满作者对白杨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眼你注意到了吗?

追问: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小结: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平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白杨礼赞课件 篇8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白杨礼赞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课件 篇10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作者简介: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茅盾一生中为人民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称得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其实茅盾还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多是颇耐玩味的精品,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茅盾文学奖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注:从浅到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5、你能说出贯穿课文的线索的句子吗?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二、白杨树生长在北方,生活在南方的我们大都没有见过,课文在第几自然段描写出写白杨树的外形美?请一生读第五段,思考: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的,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0分钟

(主要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写的,干:笔直,枝:紧紧靠拢的叶:片片向上的,皮:光滑而又有银色晕圈。)

问:作者通过这四方面的描写,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内在气质呢?用文中几个词概括一下。

明确:[注: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倔强挺立、不屈不挠

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外在美。

三、初步感知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1、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题目是《白杨礼赞》,但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不是白杨树呢?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划出有关的语句。 3分钟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6分钟

一分钟放声朗读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段落,体会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这一节是本文的精髓,用了—组排比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所以要用激越、高亢、豪放的语气读,一分钟后比一比谁读的最有感情。

学生多人试读后,老师在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然后老师范读。

细细品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作者的感情?(激越、高亢、豪放热情、奔放、炽烈而又含蓄)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注: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注: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也许想到了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形象,因为他们那种奋发向上,坚强不屈,[注: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民族解放历史的精神与意志和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多么相似,所以作者要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那么:和平时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树可以象征哪些人的精神呢?为什么?8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后,老师适当补充,白杨树所具有的那些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今天战斗在各行各业的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贡献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相通的。

4、让学生再次欣赏歌曲《小白杨》,说说歌曲中的小白杨赞美什么人?进一步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由学生推荐唱歌好的同学演唱。)5分钟

思考:歌曲《小白杨》与散文《白杨礼赞》都歌颂了像“小白杨”、“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这种人或精神?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5、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注: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团结一致,进行了[注: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6、学习象征手法。 12分钟

文章《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注: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注: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问: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呢?运用象征手法,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

我由_蜡烛__想到了_燃烧自己照亮他人___他象征着__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___。

(提示:梅、兰、竹、菊、松、蜡烛、砖、等)

1、写出象征物的特点。

2、揭示象征物的精神。

3、由物及人,写出人的精神。

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精简提问,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着重解决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虽没有采用多媒体,但整个课堂紧凑高效。作为一堂传统式的课堂,既讲究一课一得,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知的培养。这堂课最让我得意的可能还是课前及课尾让学生欣赏《小白杨》的歌曲,这首歌曲既吻合我的课题,在课前起到了情感铺垫和理解铺垫的作用,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象征这一手法的目的。小小手段,不是课堂多色调的有意摆设,而是为目的而为之,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讲究为高效而设计,而不应该为所谓的精彩而有意为之吧。

白杨礼赞课件 篇11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白杨礼赞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白杨礼赞课件 篇13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努雪圈闷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课件 篇14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胡杨课件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落实教育部门教学要求的必要手段。小编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胡杨课件”的文章建议一读,我的意见对你是否有用请把它记下来方便以后查看!

胡杨课件 篇1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胡杨赞》,我的说课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说农村远程资源的应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胡杨赞》西师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赞扬了胡杨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让人感到震撼,更赞扬了如胡杨这般可敬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无比敬佩之情。全文既有蓬勃的`激情,又有优美的文笔,二者相得益彰,非常适合朗读,诵读训练。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探究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文本的描写,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与感悟。

②通过自己的语言赞美胡杨,进而升华文章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赞美之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钟情与胡杨的原因,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②探究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说教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本课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精心编辑文字、图像、音乐等,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语文的良好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2、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老师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景,引入文眼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请孩子们猜猜: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关于胡杨,许多人留下了赞美的文字,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篇(揭示课题。师板书、,生齐读)此时出示胡杨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第一眼看到胡杨,给你的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这种方式引入,目的是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

过渡: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①生自主渡课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

⑴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连贯、流利。

⑵同桌读(齐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胡杨课件 篇2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mǎ)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胡杨,是最坚韧(rèn)的树。胡杨的根茎(jīng)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shì)度的炙(zhì)热中耸(sǒng)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suǐ)的斑斑盐碱(jiǎn),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yún)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cuī)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在塔里木和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胡杨林,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yù)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qiūcí】等西域文明。可是,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

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zhēng)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cì)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的沙土上,即便是入地即干,也会让这批战士继续屹(yì)立在那里奋勇杀敌。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kěn)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è)梦。

我站在这孑(jié)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无比心痛。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附《西风胡杨》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收集有关胡杨的图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胡杨课件 篇3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这是什么树?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每天和沙子为伴,与狂风做友。默默无闻地耸立在沙漠中。他用自己粗壮的身体,抵挡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沙。虽然斑斑盐碱深入骨髓,即使滚滚黄沙铺天盖地,可他就像一道坚韧不拔的屏障站在沙漠的前方。他前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后方却是青山绿水的村庄。他将荣华富贵都给了牡丹,炎炎骄阳都自己抵挡。

胡杨的命运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由于胡杨的坚韧、挺拔,保护了大量的动植物,孕育了整个西域的文明,可拓荒与战争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现在,那些曾经被胡杨呵护过的上游人民却又拦水造坝,使胡杨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看到这里,我不禁思绪万千。胡杨的这种为大自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为它遭受这样残酷的命运而感到可悲。我真希望上苍能够再赐点水给胡杨。

我们保护鸟类、爱护鸟类的问题与《西风胡杨》中保护胡杨、爱护胡杨的问题恰如一辄。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乱捕杀小鸟使一些鸟类踏入濒临灭绝的地步。而《西风胡杨》中人们因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而使胡杨陷入生死存亡关头。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有句话说得好: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连胡杨都有千年的坚强,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最后的生命,用自己死后的意志,来捍卫着我们的健康。我们人类是不是也要想想为了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应该做些什么,又不应该做些什么呢?

最喜欢这句:“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这就是胡杨,西风胡杨!

胡杨课件 篇4

【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抓住“两个板块”,体会两种情感。一是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赞美;二是学习“胡杨之悲”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同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运用本课15 个一类字,认读10 个二类字,读准 “坚韧、炙热、摧肝裂胆、不朽、身躯、拓荒、蒸熬、骤减、围垦、祈求、无私、悲壮、怜悯、饱食终日”等生词,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第2、3、4 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3.联系关键词语“坚韧”、“无私”、“悲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4.学习课文介绍胡杨特点的表达方法。

5.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以及环保事业的关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领、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质疑解惑能力、理解感悟能力,并将各种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体会作者对胡杨热爱、赞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及建立环保意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3.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联系上下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词语、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所要揭示的道理、表达的感情。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胡杨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学前准备 1.搜集胡杨的资料。(师生)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 学 过 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胡杨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对胡杨的认识。

2.导入(出示胡杨图片))有一种树,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他就是胡杨,它就是生活在沙漠中、生活在烈烈西风中的胡杨。(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课件出示初读要求:(1)自学字词。

(2)用文中的话概括作者对胡杨的认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4)再读课文,思考:胡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树?

教师小结:最美、坚韧、无私、悲壮。3.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1.自由朗读课文。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3.自主画出相关句子,并交流。

三、理清层次

1.指名分段连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将四部分内容相连,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胡杨是最古老的树种。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赞扬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胡杨孕育了西域文明。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写“我”的希望和信心。

四、课堂练习

1.胡杨是________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__________。2.看拼音,写词语。jiān rèn shēn qū()()zī rùn zhēn gáo()()3.填空。

胡杨是最___________的树,最____________的树,最___________的树。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抄写字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学习重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和关注。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可我们了解到胡杨是一种最古老、最美的树。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新疆的塔里木,走进胡杨,感受它不死的生命、永存的精神!(板书课题)

(一)感受最美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从这连个面积数据之间的对比可以体会到什么呢?

3、出示秋天的胡杨的图片。问:给你什么感觉?美在哪里?(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西风胡杨”的赞美)

(二)感受坚韧

一、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胡杨在你眼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树? 2 胡杨的那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 3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边读边体味

二、交流学习(学生交流解决自学1)(1、生命力强

2、谦虚不求名利

3、胡杨很坚强,死了也不倒??)同学们你们说的真棒,那么用课本上的话来说胡杨的那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解决自学2)

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胡杨这一个特点的?(全班交流)

(1)“它能在()的炙热中耸立,能在()的严寒中挺拔,不怕()的(),不怕()的()。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所填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交流)

孩子们让我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句子。指导朗读

(2)“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自己。” 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这一留就留出了胡杨的无私。把心中对胡杨的敬佩赞美读出来。(指导朗读)(3)“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在塔里木和内蒙的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胡杨林,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孩子们:胡杨“生前战斗”是在为了什么而战斗?(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死后仍坚定的挺立着”又是在干什么?(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

胡杨生一千年,死一千年,倒下去一千年,一共是----三千年,时间长不长?生命力顽强不顽强?这就是最悲壮的树!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悲壮。

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生齐读三个千年

(三)感受无私

1、这就是胡杨,这就是最坚韧的胡杨,它不仅坚韧,而且还是最无私的树。谁来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2、胡杨身前是什么?身后又是什么?这里作者连用四个是,要读得一气呵成。范读指导。

3、胡杨都不在乎什么呢?连续用几个“不在乎”来说。出示:它们不在乎(),不在乎(),不在乎()??

4、在你的眼中,还有哪些植物也是无私的?也用这个句式说说它不在乎什么。

5、还有许多人也是无私的,你想起来谁?那些地震中为了学生勇于献身的老师们,他们在那一刻不在乎什么呢?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6、他们不正像那无私的胡杨吗?引读: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留给了自己。

7、胡杨留给自己的仅仅是风沙吗?联系上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出示:它将()留给了自己,它将()留给了自己,它将()留给了自己,它将()留给了自己。

(四)感受悲壮

出示课件播放视频感受胡杨悲壮之美。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西域文明。孩子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着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出示课件)品读5---8自然段,品出了什么味道,心中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

从“两千年前胡杨繁盛,孕育出西域文明”品味出甜甜的味道; 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品出咸咸的味道; 从“他们想求人类??”这一句品出酸酸的味道;

从“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这句话品出辣辣的味道 从“我怕??我担心??”这一句品出苦苦的味道 师:“我”担心那些上游的人们会忘记了胡杨曾经为那里的祖祖辈辈作出的贡献;“我”担心曾经受到过胡杨呵护的人们的子孙,会失去胡杨的呵护,生活在荒漠残城之中。

(出示课件)讨论: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眼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1)说说“祈求”是什么意思?(2)作者为什么而祈求?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交流

师: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们继续祈求,祈求?? 让我们一起祈求吧!(齐读)

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作者无比心痛。他想哭,所有有良知的人们都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作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们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我坚信——(生接读“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反复接读这句话。

因为有了坚信,有了希望,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终于有一天,我们又会看到大片大片葱郁的生机勃勃的胡杨林。指名读最后一段,其他接读“我们是胡杨!”

(五)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师:同学们,这就是胡杨,这就是烈烈西风中的胡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胡杨,有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胡杨,有奋斗,拼搏精神的胡杨,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胡杨的命运,关注大自然,让我们再次领略胡杨的精神。(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2、面对胡杨的生存状态,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板书设计

胡杨课件 篇5

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个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 地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它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它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不在乎,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 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它们让敌人尊敬。

⑤然而,它们身后的人们却将这些真正神圣的勇士砍下来烧柴。短短几十年,因滥砍滥伐,中国4.2万公顷的胡杨林已变成1.4万公顷。

⑥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与浅薄,埋下了骄傲与自尊,埋下了伴它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这凄然无语的树,只想求人类将上苍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化出漫天的甘露,化出沸腾的热血,化出清白的正气,让这批战士前赴后继地奔向前方。

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我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我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我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更不是传教士的无奈,因为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鼓励。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8.联系全文,说说“胡杨”有何特点?“西风”有何含义?。(4分)

21、“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3分)

(1)指摧残胡杨的自然界的西风(或恶劣的自然环境);

(2)指人类摧残胡杨的行为。

19、对比 作用:①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 ②突出胡杨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壮美;③警示人类要保护胡杨,保护自然环境; ④为写胡杨坚韧、悲壮的特点作铺垫,增加文章的历史感(或“厚重感”等)。

20、答案之一: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胡杨与霜风、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

答案之二:运用动词“挣扎爬起”“撑出”,形象地描绘了胡杨与霜风、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

21、①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坚韧顽强;②不贪虚名,无私奉献;③宁死不屈的气节

胡杨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辅导学生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掌握12个词语;

5、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课前准备:

1、阅读课后“指南针”,在“指南针”指导下进行质疑;

2、阅读课后“学习链接”,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胡杨林的一些照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老师看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散文,是写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生命。请大家观看胡杨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屏幕,出示胡杨图片1)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就是潘岳笔下的《西风胡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描写胡杨的文章。师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西风胡杨》。

2、了解作者。(课件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课文朗诵,看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课件3)(或:学生默读全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全班一起朗读第一段。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课件4)(胡杨是秋天最美的树,胡杨生长在沙漠,是古老的树种,全世界的胡杨树绝大部分在中国塔里木,很珍贵。)

2、出示句子

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⑴指名朗读这句话。

⑵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胡杨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并且对人类的帮助是很大的,它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

⑶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

3、阅读第2、3、4自然段

(1)身处茫茫大漠的胡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它的?(坚忍、无私、悲壮)(课件5)文中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胡杨的这些性格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

如: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

(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脑的层层黄沙。)

(2)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赞颂胡杨?(胡杨既耐炎热又耐严寒,不怕盐碱,不怕风沙,是生命力极强的树;胡杨能阻挡风沙,保护环境,是无私的树;胡杨为保卫热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是悲壮的树。)

(3)对于这样的一种树,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喜爱、尊敬、……)你能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吗?为什么要这样读?试着背一背。

5、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 6、阅读5、6自然段

(1)说说你从这部分内容中知道了什么?(胡杨的过去、现在和作者的担心)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担心?(“我”担心“河水骤减”使胡杨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我”担心那些“上游的人们”忘记了胡杨曾经为那里的祖祖辈辈做出的贡献;“我”担心曾经受到过胡杨呵护的人们的子孙,会失去胡杨的呵护,生活在荒漠残城之中。)

指导朗读(担心、悲伤)。

我们也定会十分关注胡杨的命运,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同桌相互说说,大家再发言。

4、自由读第7、8自然段

看到这一大片枯杨(出示图片),我除了感动、悲伤之外,更多的是敬重!文中最后部分的一段文字最能表达老师此刻的心情。“我站在这孑然……,我是胡杨。”(最后一句:“我是胡杨”引导学生齐读)

(1)理解“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三天。”。说说“祈求”是什么意思?作者恳切希望的是什么?(“我”恳切地希望天公为胡杨带来雨水。“我”恳切地希望胡杨能在这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再坚持一会儿”意思是胡杨已经在这大漠中生存了一亿三千年了,希望他们仍然顽强地坚持下去,“哪怕几十年”意思是希望胡杨給人们一些改变这里的环境、改善胡杨的生存现状的时间。“我”还恳切地希望那些衣食无忧的人们来看看沙漠的环境,增强忧患意识,一起来关注大自然的命运。)

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饱含这作者关注环境保护的强烈责任感。)

(2)齐读“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泪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这句话,自由发言,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里用了五个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坚信胡杨生命力的顽强;坚信胡杨能感动上苍(包括人类);坚信人类会关注胡杨的命运,关注环境保护事业。)(写出了“我”的信心,“我”坚信:胡杨不倒,胡杨的精神永存。)

(3)齐读第8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

(四)赏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加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使用不同的语气。自设朗读: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最打动你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悟。(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

(五)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对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品格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它们不仅是一种顽强古老的树种,它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

胡杨课件 篇7

今天,我们上了《西风胡杨》这篇课文。它给了我许多,是同情?是怜悯?都不是,是敬佩。

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能长达二十米,它不怕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炎热,不怕不怕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是啊!谁不怕炎热和严寒?只有胡杨。是什么?让胡杨在变化无穷的沙漠气候中挺立?是勇气?是渴望?还是毅力。读到这里,我仿佛看见那金黄的叶子在狂风中飞舞,那美丽的树种在狂风中拉起手保护身后的青山绿水。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奇花异草;而将这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它多么无私啊!它们默默地为人类做贡献,不管有多困难,也会坚定的站在那儿,把所有的赞美交给别人。

胡杨曾经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它和水一同滋润了楼兰,龟兹。但是,拓荒与征战使胡杨和水一同消失了。人类为什么总是这样?!不断伤害美丽忠诚的胡杨呢?人类是残酷女神的化身吗?

胡杨是为了保护我们,才英勇牺牲的啊!我们不能让这生活在地球上一亿三千万年的古老树种灭亡!不能让沙漠绿洲消失!

胡杨课件 篇8

题目: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胡杨

胡杨是中国特有的树种,也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荒漠植被,它生活在干旱、沙漠地区。众所周知,沙漠是没有大量的植被覆盖的,但是胡杨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在沙漠中生根发芽,并能存活下去。胡杨树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每天吸收大量的毒气,是治疗人类疾病的良好植物资源;同时,它的木材质轻、硬、富有韧性和耐腐性,是建筑、家具、文艺复兴时期的武器良材和其他方面的理想材料。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人类活动、工业生产、旅游消费、改变环境等行为,会对胡杨树造成破坏。2010年,中国环保部门就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无序的旅游行为和人类活动,极高的胡杨树密度已经被摧毁,而这些谋杀都是在短期内完成的。胡杨树在根系上生长缓慢,容易被恶性干扰,而大量没有被破坏的胡杨树依然受到人类手上的伤害。

那么,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胡杨呢?

首先,政府和社会公众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和保护好胡杨树。政府可以加大对胡杨树的保护力度,实行集体保护,划出专门的保护区,同时开展专项治理;而社会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开展多种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胡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相关工作人员须负起责任,对于破坏环境造成的恶果必须要做出彻底的纠正。在维持社会和谐的同时,也需要保护生态环境顺利的发展。对于胡杨树,还需要营造出一种“爱护有奖”的保护氛围,鼓励参与社会活动的公众主动的行动起来。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大众的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年轻人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树立一个保护胡杨的文化价值观念。让这种价值观念已经深植人心,成为集体生活中的常态化。

总之,胡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承载着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我们就需要在保护胡杨的同时,完善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保护措施,让胡杨能够在我们的观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保护。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自然保护尽一份责任。

胡杨课件 篇9

胡杨赞课件

胡杨赞课件是一种以胡杨树为主要图象的课件,其有效的融合了多种多样的元素,使其具有了极高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实际上,胡杨赞课件已经成为了不少老师教学中的利器。然而,胡杨赞课件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内,对于企业、组织、政府等领域,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借此机会,我想探讨一下胡杨赞课件。

首先谈谈胡杨这种树的意义。胡杨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一种极为耐旱、耐贫瘠的植物,其能够在严酷的条件下生长,不仅仅是其自身而言,更重要的是,胡杨树体现了人民对于家园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于环境的维护与保护。因此,胡杨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寓意和传承,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其次,谈谈胡杨赞课件。胡杨赞课件是一种使用胡杨图片等元素的PPT模板,其具有多样的功能和效果,常见的有胡杨文化介绍、胡杨科普、胡杨社会价值等。在教育领域内,胡杨赞课件成为老师教学中的利器,不仅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更加载有对于人们的爱与关怀,能够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热情。在企业、政府等领域内,胡杨赞课件也有其独特价值。胡杨具有企业们所追求的优秀品质,如坚韧不拔、适应环境、持久焕发等等,因此,可以借胡杨图像来提高企业形象和员工凝聚力。在政府领域内,胡杨赞课件也能够充分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富饶资源、美丽山川和深厚文化底蕴。

总之,通过胡杨赞课件,我们可以发现胡杨树体现了一种文化和传承,而这种文化和传承和我们今天关注的每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胡杨赞课件是很多人所热爱、倡导和追求的。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胡杨赞课件,能够在其所在的领域内被广泛应用。最终,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幸福的、繁荣的中国,见证胡杨文化的永恒。

胡杨课件 篇10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西风胡杨》。下面我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一、说教材:

(一)、内容:

这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沙漠神树”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篇课文在第二单元的教材编排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旨在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西风胡杨》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既表现了它的特点与品质,更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是落实单元专题训练

“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大自然的,想象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法”的好范本。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二、说教法学法

为此,我选取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本课的教学。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创设情境,对话交流,体会情感。抓住“胡杨之最和胡杨之悲”“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大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

(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六)、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七)、拓展(完成课后☆题)

(八)、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四、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在学习

“胡杨之最”这个版块时,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了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学习了解“胡杨之悲”时,我板书了最能表现胡杨悲惨遭遇的三个词语“哭泣、担心、祈求”,升华情感时板书了“赞美与保护”两个词。此设计既紧扣课文的重难点,又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作者环保的主张,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单元训练主题材的指导下,我抓住了“胡杨之最”和“胡杨之悲”两个版块,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感悟,互动交流,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也感受到了他对胡杨遭遇的同情和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在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共选编了五篇课文,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而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大自然的,想象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是本单元的训练专题,在《西风胡杨》的教学中,除了要继续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外,还要继续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写作的表达方法。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

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课前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2、抓住“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一是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胡杨的赞美,二是学习“胡杨之悲”部分,体会作者对胡杨的同情。在要求学生了解胡杨的特点,领会作者仔细观察,运用对比,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例如;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借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逐步学习了解总起句和中心句。

胡杨是生长在沙漠里的一种树。学生并不熟悉,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但是并不清晰。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图片,让学生更了解胡杨。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些图片在放映时速度太快,一闪而过,加之图片过多,学生只是在看大屏幕,没有注意到书本上的内容。课堂上师生没有很好的配合学生答非所问。由于过度紧张,原来预想好的程序紊乱。朗读的时间少,没有注意到“美文美读”

从这堂课中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教好语文,首先自己要加强学习,丰富语言。如果老师的词汇,感情不是很丰富就无法胜任语文教学。。其次我认为语文教学部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胡杨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想象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丰富的图片资源、开放式的网络资源、形式多样的批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进而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胡杨喜爱、同情和赞美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品味胡杨性格,读中感悟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措施:借助多媒体手段,结合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领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对环保事业的关注进而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措施:借助网络资源,资料补充,理解文中“祈求”三个层次的含义,与作

者情感共鸣。

学习者分析

一、语文层面:

首先,五年级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其次,学生已经养成了“批注式阅读”的学习习惯,能够圈点批画出自

己的独特感受;

另外,学生具备了读写结合的能力,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感想付诸笔端。

二、信息技术层面:

学生对互联网已经有了接触和认识,形成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养成了使用信息的意识,能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使用及分析

第一环节提精生情,初识胡杨之“美”,铺陈高贵底蕴。

直观感受胡杨是“最美丽”的树,奠定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赞美胡杨,完成胡杨是“最美丽的树”这一特点的教学。

课件配合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联动下,奠定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感情基调。

使用PPT的图像功能,为学生呈现胡杨树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片中看到胡杨树的种种姿态,不由得心中发出赞叹。

利用PPT的声音功能,配以一曲苍凉的《暮尘音悲曲》,让学生感受到悲壮的同时,对胡杨肃然起敬。从而达到提精的目的。

第二环节

走进文本,品读胡杨之“最”,触碰高贵灵魂。

抓住重点词句,圈点批画,在读中理解胡杨是“最坚韧的树”“最无私的树”“最悲壮的树”三个特点。感受到作者为胡杨赋予了人的性格,感悟到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走进文本,品读语言文字,读中自主感悟。

2、导学结合,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写作方法。

3、情境再现,读中物化自我,升华内心情感。

配合图片和声音,在学生理解了胡杨的特点之后,再次感受胡杨的种种姿态,将心中已经涌动出的那份情感释放出来,感受到胡杨精神的可贵,发自内心的赞美胡杨,达到与作者心息相通的目的。

第三环节情感转变,感悟胡杨之“悲”,唤起环保意识。

探究胡杨生存环境变化的原因,结合课外资料认识到人类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忽视了保护意识,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

1、借助网络资源,对比中感受胡杨生存环境的变化。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

2、细读课文,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与之产生共鸣。

借助西域文明的复原图片和现在楼兰废墟的视频画面,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下必然引起学生的情感变化,为反思胡杨生存环境变化的原因做好铺垫。

第四环节

以读代讲,理解“祈求”内涵,坚定保护信心。

理解三个“祈求”的含义,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突破教学难点。

以读代讲,读写结合,感物咏志,抒发内心情感,坚定保护环境信心。

以声音创设情景,带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将内心想说的话写出来全班交流。如果因时间有限不能全员交流,也可以把感受上传到班级主页中继续交流,将这项作业延伸到课外。

胡杨课件 篇12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西风胡杨》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挂图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板书设计:

西风胡杨

坚韧顽强

无私奉献

悲壮不屈

教学反思:

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从抓中心词和重点句入手,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胡杨的品质。在此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关注学法,讲完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段的学法,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三、四个步骤,我又用PPT完整地展示学法,在明确学法后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办法,让他们自学。

"白杨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