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课件(锦集12篇)。
每位教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现在是本学期写教案和课件的时间了。教案和课件是展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工具。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呢?经过多次确认,栏目小编决定推荐一篇题目为“蚕宝宝课件”的文章。请您详细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蚕宝宝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阅读活动,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谜语:小时侯穿黑衣,长大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丝,献给人们做嫁衣。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排序提问:
(1)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1、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桑树和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蚕宝宝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 套着布袋模仿蚕宝宝的活动,学习弓身爬、直身爬和团身滚
2. 锻炼动作的灵活性和身体的协调性。
3. 感受模仿游戏和体育活动的愉快。
4. 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5. 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教学准备:
布袋每人一个;挂有“桑叶”的皮筋四根;作为奖励物品的小亮片,舒缓、激烈的音乐各一段
教学过程:
(一)开始,热身运动
1.放音乐,引导幼儿做身体模仿动作头部——上肢——腰部——全身(蹲起或伸展)——团身滚——放松
2.教师提醒幼儿找个空位置,重点进行伸展和团身的准备动作
(二)动作练习
1. 引导幼儿模仿蚕宝宝走路请个别幼儿模仿蚕爬的动作,引出两种不同的爬弓身爬、直身爬。
2.练习两种爬的动作,
①请个别幼儿示范一下动作,找到需要的动作幼儿练习(弓身爬或直身爬),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幼儿练习一次
②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爬练习一次
(三)游戏:蚕宝宝在长大
1.蚕宝宝第一次长大教师引导幼儿用一种爬的方法爬过四条“桑叶”林。
2. 蚕宝宝第二次长大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爬,
3. 蚕宝宝第三次长大
① 降低四条“桑叶林”的高度,引导幼儿练习直身爬。
4. 蚕宝宝第四次长大引导幼儿再次练习直身爬。(放欢快的音乐)
5.练习团身滚
① 引导幼儿把身体蹲下,躲到布袋里。
② 在不同的三个方向发出声音,幼儿练习团身滚。
(四)结束:放松运动
1.引导幼儿从布袋中钻出来。
2.引导幼儿用布袋来当翅膀。
3.听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做飞的动作,放松身体。
4.带领幼儿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引导幼儿利用袋子探索与动物相关的各种玩法,组织幼儿进行一系列的跳、走、滚、爬等活动,充发挥了袋子这一运动器械的'多功能性和可变性。幼儿不仅从中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发展了身体动作及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从组织形式来说,有自由探索活动、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这三种组织形式既符合活动内容的需要,又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从而合理科学的调节了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了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从活动设计来说,我对整个过程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幼儿用袋子自由探索与动物相关的各种玩法,这一环节既调动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又是后面“蚕宝宝长大了”游戏的铺垫;此外整个过程我安排了密度大一些,强度小一些的运动量,动静交替,体现了体育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密度较大的自由探索后,及时评价幼儿的表现并,并回忆蚕的生长过程,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又可以为游戏作铺垫,还可以使幼儿稍作休息调节体能;设计蚕四次蜕皮的情节和蚕吃不同位置的桑叶,用以照顾幼儿存在的身体差异,达到区别对待的目的。
从实践效果来说,本次活动,幼儿始终处于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幼儿活动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目标较好的完成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从我自身来说,我非常投入,也很有亲和力;整个过程,我用自己的表现来感染孩子,鼓舞孩子。
蚕宝宝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种子,比较其异同。
2、学习种植的基本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持久观察力及爱护植物的感情。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收集几种种子,在自然角做发芽实验。
2、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
3、蚕豆生长的图片,让幼儿事先了解蚕豆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和种植的季节。
师:“小朋友拿来了这么多豆豆,现在请小朋友帮忙拣一拣,把相同的豆豆放在一个碗中。”(幼儿动手操作)“你分出了几种豆?你认识吗?”“对,它们是蚕豆、黄豆、红豆。”“仔细比一比,蚕豆、黄豆、红豆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它们都是豆,表面很光滑,圆圆的、捏上去硬硬的,都可以当种子。不同的地方是有的大、有的小,颜色不一样,吃起来的味道也不一样。”
2、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知道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季节。
师:“豆豆是怎么长出来的呢?”教师出示蚕豆的生长过程图,让幼儿观察。“刚才小朋友看了图片,了解了种子生长的过程,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一起讨论:种子生长需要什么?什么季节是播种的好季节?
教师小结: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在种植时要选择好种子,再种,种子才会慢慢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对了,现在正是春天,是播种的好时节,我们一起去种种子,好不好?”
师:“小朋友都很聪明,看的非常仔细:蚕豆上有蛀洞的.、豆特别小的、壳的颜色枯黄的,都不能当种子。”“请小朋把颗粒饱满的蚕豆选出来。”
4、种植蚕豆。
a)师:“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种子生长发育需要泥土、水、阳光、空气。现在谁来说说怎样种蚕豆?(请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
b)教师示范:先将土放在种植盆中,然后用小铲子挖一个小洞,放进3——5粒蚕豆,然后用泥土盖上,浇上水。
5、学习管理蚕豆的技能,爱护蚕豆。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都很棒,下面就让我们大家去我们的种植园种蚕豆吧。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1: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我园《挖掘运用乡土资源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倡导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幼儿通过亲身的观察、参与,培养乐探究、勤表达等良好的习惯,在本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活动中,老师引导孩子观察、讲述蚕豆的外形,并且启发他们大胆猜想,最后通过种植积累相关的经验。
2、设计构思巧妙: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看的懂的方式进行猜想记录,然后充分运用幼儿自己的记录,引导幼儿有序排队种植,最后再次运用这张记录进行区分,以帮助幼儿最后总结正确的经验。可见,这种记录是有效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动具有系列性:本次活动是蚕豆系列活动中的一个,虽然这样的活动看似很平常,但是它是真实有效的,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真正能帮助幼儿建构、积累经验的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1: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我园《挖掘运用乡土资源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倡导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幼儿通过亲身的观察、参与,培养乐探究、勤表达等良好的习惯,在本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活动中,老师引导孩子观察、讲述蚕豆的外形,并且启发他们大胆猜想,最后通过种植积累相关的经验。
2、设计构思巧妙: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看的懂的方式进行猜想记录,然后充分运用幼儿自己的记录,引导幼儿有序排队种植,最后再次运用这张记录进行区分,以帮助幼儿最后总结正确的经验。可见,这种记录是有效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动具有系列性:本次活动是蚕豆系列活动中的一个,虽然这样的活动看似很平常,但是它是真实有效的,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真正能帮助幼儿建构、积累经验的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小百科:蚕豆(学名:Vicia faba L.),别名南豆、胡豆等,也称其为大豆,属于豆科、豌豆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蚕豆是世界上第三大重要的冬季食用豆作物。蚕豆营养价值较高,其蛋白质含量为25%-35%。
蚕宝宝课件 篇4
小蚕宝宝的故事 - 大班教案
引言:
在幼儿园的大班阶段,孩子们要开始接触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故事,在这个阶段,有一个名叫小蚕宝宝的故事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生命周期和努力的重要性。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为大班的教案提供一个生动详细的故事大纲,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一、故事背景介绍(约200字):
小蚕宝宝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小蚕宝宝的成长历程。小蚕宝宝生活在一个美丽的蚕茧王国中,它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柔软而细长,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它却有一个神奇的能力——能够把蚕茧变成丝线。
二、故事大纲(约600字):
1. 第一部分:小蚕宝宝的降生(约200字)
在一个美丽的春天,小蚕宝宝来到了世界上。它的身体娇小玲珑,光滑细腻。小蚕宝宝很天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2. 第二部分:小蚕宝宝的学习(约200字)
小蚕宝宝长大了一些后,它开始学习如何制作蚕茧丝线。它学会了吃桑树的叶子,以获取充足的能量。然后,它将丝线从它的身体里拉出来,慢慢地包裹起来,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蚕茧。
3. 第三部分:小蚕宝宝的努力(约200字)
小蚕宝宝发现,制作蚕茧丝线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它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它用尽全身的力气,耐心地将丝线拉得又长又细。每天,它都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最后,它成功地制作出了一根又一根柔软的蚕茧丝线。
4. 第四部分:小蚕宝宝的蜕变(约200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蚕宝宝的蚕茧终于完成了。它突破了蚕茧,从中爬了出来。小蚕宝宝现在不再是那个娇小的宝宝了,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蝴蝶。它翩翩起舞,享受着新的自由和美好的生活。
三、教案设计(约200字)
1. 教学目标:
-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对生命周期的理解和兴趣。
- 培养学生的努力和毅力。
- 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活动安排:
- 点播故事《小蚕宝宝的故事》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 导读故事,逐段解读故事情节。
-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关键要素,例如孵化过程,食物的重要性,努力和毅力的价值等。并进行相关语言和认知活动,如画画、角色扮演等。
- 观察实验:带领学生去观察真实的蚕宝宝,并帮助他们提问和寻找答案。
- 手工活动:让学生亲自制作蚕茧丝线的模型。
3. 总结:
通过这堂课,学生将从小蚕宝宝的故事中学到什么?小蚕宝宝教会了我们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当我们感到困难时,要勇敢地面对并不断尝试。同时,这个故事也教会了我们尊重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结束课堂时,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重要价值观和品质。
蚕宝宝课件 篇5
《蚕宝宝长大了教案》
一、教案背景与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幼儿园大班的宝宝们,年龄在5-6岁左右。教学目标主要有: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宝宝们了解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2. 帮助宝宝们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关爱之心。
3. 提高宝宝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宝宝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图片或幻灯片:蚕宝宝生命周期的图片,展示蚕宝宝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样子。
2. 实物:蚕宝宝,蚕茧,蚕宝宝的食物(桑叶)。
3. 颜料和画笔:准备足够的颜料和画笔,以供宝宝们绘制蚕宝宝的形象。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导入(10分钟)
a. 教师展示图片或幻灯片,向宝宝们介绍蚕宝宝,并简单描述蚕宝宝的样子和特点。
b. 鼓励宝宝们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好奇之情。
2. 正文(30分钟)
a. 介绍蚕宝宝的生命周期,从蛋到幼虫再到蛹,最后变成蝶子。让宝宝们观察并描述每个阶段的形状和特征。
b. 准备实物蚕宝宝和蚕茧,让宝宝们亲身触摸和感受。
c. 分发桑叶给宝宝们,引导他们观察、品尝和比较桑叶和其他植物的不同。
d. 引导宝宝们讨论蚕宝宝为什么喜欢吃桑叶,以及吃桑叶对蚕宝宝的成长有何影响。
3. 扩展(30分钟)
a. 让宝宝们用颜料和画笔绘制属于他们心目中的蚕宝宝。
b.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绘制的蚕宝宝,并分享他们对蚕宝宝的理解和感受。
c. 引导宝宝们回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总结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a. 教师对宝宝们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对他们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和评价。
b. 帮助宝宝们总结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发表对课堂的感想和思考。
四、教学效果评价
1. 观察宝宝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蚕宝宝成长过程的理解情况。
2. 进行小组和个别评价,观察宝宝们的合作和交流情况,以及对蚕宝宝的兴趣和关爱程度。
3. 收集宝宝们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蚕宝宝形象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宝宝们将对蚕宝宝的生命周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分享,宝宝们的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蚕宝宝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家蚕的外观特征、生活习性、变化过程和用途。
2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观察阅读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家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三。有关爱蚕宝宝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儿童读物
活动过程:
1、 猜谜引出主题谜语:我年轻时穿黑色衣服,长大侯穿白色长袍。当我老的时侯,我留下一卷丝绸给人们做结婚礼服。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2、 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了解了家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出问题并展示相应的**引导孩子观察和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 蚕卵孵化出的幼蚕是什么?叫什么?
老师总结:小蚕很小,像一只蚂蚁。我们把它命名为蚁蚕。
(3) 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长大,有什么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孩子观察**并对问题进行排序:
(1) 蚕宝宝长大要经历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三。家蚕的生活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的小蚕,黑体很小,像蚂蚁,叫蚁蚕。
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带领孩子们打开童书,引导孩子们认识桑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蚕宝宝课件 篇7
蚕宝宝长大了教案
第一节:引导学生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时间:20分钟
目标:通过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和变化。
步骤:
1.引入话题
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一张蚕宝宝的图片,并向学生们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2.听故事
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一个有关蚕宝宝的故事,故事中将介绍蚕宝宝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
3.观察实物
老师准备好蚕宝宝的宝宝种子和相关的养殖环境,学生们可以观察并了解蚕宝宝的生长环境。
4.讨论总结
引导学生们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蚕宝宝的生活习性和变化。
第二节:学生们自己种植蚕宝宝
时间:30分钟
目标:通过亲身参与蚕宝宝的养殖,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让他们亲身体验生长的过程。
步骤:
1.分发种子和养殖工具
老师将蚕宝宝的宝宝种子和养殖工具分发给每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手参与到养殖中来。
2.指导学生种植
老师向学生们演示如何种植蚕宝宝,包括如何准备种植土壤,如何种下蚕宝宝的宝宝种子以及如何正确养殖。
3.学生亲手实践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己动手种植蚕宝宝,期间老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4.观察和记录
学生们在种植过程中,需要观察蚕宝宝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包括生长速度、变化情况等。
5.分享和总结
学生们将自己的观察和记录与同学们分享,并总结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第三节:了解蚕宝宝的价值和利用
时间:20分钟
目标:通过学习蚕宝宝的价值和利用,让学生们了解到昆虫对人类的贡献。
步骤:
1.小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蚕宝宝的价值和利用,并列举出蚕宝宝对人类的贡献。
2.展示和分享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分享给大家。
3.教师的总结
老师对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展示一些蚕宝宝的价值和利用,如蚕丝的生产、蚕宝宝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等。
第四节:创造性活动——制作蚕宝宝的手工作品
时间:40分钟
目标:通过制作蚕宝宝的手工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步骤:
1.创意发散
老师为学生们介绍一些蚕宝宝的手工作品,如蚕宝宝造型的书签、纸串等,启发学生们的创意发散。
2.自由制作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蚕宝宝手工作品。
3.展示和分享
学生们将自己的手工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过程。
4.评价和奖励
老师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为优秀作品颁发奖励,鼓励学生继续发展创造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们既能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又能体会到蚕宝宝对人类的贡献,并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希望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蚕宝宝,并培养出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蚕宝宝课件 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及生活习性,并用符号进行记录。
2.初步了解蚕与人们的关系,萌发爱护蚕宝宝的情感。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
谜语:有位纺织娘,老来忙又忙。会纺银丝线,能造银丝房。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
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出示挂图,通过讨论和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讨论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说一说,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1.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蚕的用途: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2.师:蚕对我们的用处很大,我们在饲养时,应注意些什么?
勤换桑叶,让蚕吃饱;蚕结茧时,不要移动等。
教学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体育游戏,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进一步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
蚕宝宝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阅读活动,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具有关注、爱护蚕宝宝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谜语:小时侯穿黑衣,长大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丝,献给人们做嫁衣。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排序提问:
(1)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桑树和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蚕宝宝课件 篇10
案例背景:
围绕蝴蝶的一系列活动中,有一位孩子说:蝴蝶是蚕宝宝变的。那蚕宝宝是什么样的呢?、蝴蝶是怎么变出来的?马上有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时我没有给予孩子正面的回答,而是给了大家一个去收集蚕宝宝的建议。过了两天,田田小朋友带来了一大盒蚕宝宝和一袋桑叶。孩子们立刻围观起来,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这是什么呀?、它们吃的是树叶吗?、蚕宝宝会吐丝的、它们是不是马上要变成蝴蝶了?、这两条蚕宝宝在打架呢还有几个胆大的孩子时不时地伸手去抓蚕宝宝,和蚕宝宝来个亲密接触。
蚕宝宝的光临,引发了孩子极大的好奇心。他们天天去看蚕宝宝,交流的话题也不断地深入下去:蚕宝宝身上为什么会有一粒粒黑点?、蚕宝宝为什么不会从桑叶上掉下来?、蚕宝宝会翻跟斗、会抬头、会弯腰、蚕宝宝也要睡觉吗?、它的尾巴后面怎么会有一根小刺?、蚕宝宝在我手上爬的时候感觉痒痒的、我发现蚕宝宝在吐丝了、这条蚕宝宝长得好大,我给它取个名字叫胖胖、盒子里有许多黑黑的是什么?孩子们十分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并时常带来桑叶喂养蚕宝宝。
案例反思:
虽然我在大主题网络中并没有预设蚕宝宝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出现了蚕宝宝,因此我觉得首先要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进行调整,加入蚕宝宝的学习内容,这正好也是与大主题《春天来了》的目标相吻合。其次,我觉得在课改理念中,学习活动的形式要更拓展,可以有集体的,小组的、个别的,还可以有持续的等等;例如对蚕宝宝的认识活动就可以是持续的,而不应就以一次观察教学活动而结束。再次,孩子们在持续关注中,对蚕宝宝的观察更细致了。以往我班的孩子在观察时总显得大而化之。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与观察兴趣有关;二、与观察时间、空间是否充分有关。而现在孩子们通过细致的观察,自发形成了若干探索活动。
案例中教师的教育策略:
1.在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蚕宝宝时,我发现班中有较多孩子不敢抚摸蚕宝宝,而有几个孩子又显得力度过重。所以老师每次和幼儿一起观察时总是有意和蚕宝宝来些亲密接触,并鼓励孩子们去试一试、摸一摸、捉一捉。逐渐地,孩子们觉得蚕宝宝好可爱,不会咬人,不会乱跑,大家都愿意和蚕宝宝玩一玩。现在蚕宝宝的房子每次都是由孩子清理干净,动作也显得是那么小心翼翼。
2.孩子们每次观察中总会有许多充满童趣的话语和疑惑。有的疑惑由同伴解决了;有的疑惑由老师做出解释;有的疑惑大家一起找资料解决;还有的疑惑留待在以后的持续观察中解决。
3.老师应捕捉到孩子们每一个主动学习的契机,及时地加以展开、深化和引导。例如当有的孩子来告诉我附近有一棵桑树时,我就带领孩子们去采摘桑叶。从采摘活动中,他们区别了桑树与其他树的不同,发现桑树上有桑果;他们仔细分辨了桑叶的特点;,还特意采一些嫩桑叶来给蚕宝宝吃。
4.在持续的认识活动中,老师要把握好主题开展的过程价值取向;以孩子为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建构不同的认知体系,积累经验;而不应是一些机械化的识记。
蚕宝宝课件 篇11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阅读活动,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具有关注、爱护蚕宝宝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谜语:小时侯穿黑衣,长大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丝,献给人们做嫁衣。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排序提问:
(1)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桑树和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蚕宝宝课件 篇12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及生活习性,并用符号进行记录。
2.初步了解蚕与人们的关系,萌发爱护蚕宝宝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
谜语:有位纺织娘,老来忙又忙。会纺银丝线,能造银丝房。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
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出示挂图,通过讨论和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讨论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说一说,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1.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蚕的用途: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2.师:蚕对我们的用处很大,我们在饲养时,应注意些什么?
勤换桑叶,让蚕吃饱;蚕结茧时,不要移动等。
dg15.com精选阅读
蚕宝宝课件(精品9篇)
本文是栏目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的《蚕宝宝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富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教学设计。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蚕宝宝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阅读活动,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谜语:小时侯穿黑衣,长大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丝,献给人们做嫁衣。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排序提问:
(1)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1、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桑树和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蚕宝宝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 进一步加深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蚕的食物是桑叶。
2. 尝试在大棋盘上下棋,了解一些简单的规则,激发幼儿对下棋的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蚕宝宝生长过程PPT、蚕丝织物图片、大棋盘。
活动重难点:
加深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
了解蚕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活动过程:
一、谈话回忆养蚕经验,进一步了解蚕的一生成长过程:
1.在我们自然角养了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叫什么呀?蚕宝宝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圆圆的小小的卵)
2.天气渐渐暖和了,蚕宝宝从卵里钻出来了,刚刚钻出来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黑黑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这时候的蚕宝宝也叫蚁蚕)
3.你们知道蚕宝宝吃什么吗?(桑叶)
4.聪明的蚕宝宝很快爬到了桑叶上,开始吃桑叶,不久,黑黑的蚕宝宝变了,变成什么样了?(黑衣服变成了黄衣服)
5.穿上黄衣服的蚕宝宝开始大口大口吃桑叶,过了几天,身上的衣服太小了,怎么办呢?(脱皮,换上白衣服。)
丰富知识:蚕宝宝吃过几天桑叶以后就会爬到一边不吃不动,这叫眠,虽然它看上去不在动,其实它的身体在脱皮呢,蚕宝宝脱一次皮需要1—2天时间。每脱一次皮,身体变大一些,颜色变得更白些。看!蚕宝宝越长越大。
6.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几次脱皮?(4次)
蚕宝宝长大一共要脱四次皮,每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了一岁,(看对比图片)一岁的、两岁的、三岁的、四岁的、五岁的。
7.长到五岁的蚕宝宝吃起桑叶来更厉害了,它们像是在比赛一样,吃得又快又多,它们的身体渐渐变得又白又亮,有一天,它停止了吃桑叶,这时它要做什么了?(吐丝结茧)
8.我们养的蚕结的茧有哪些颜色?(黄色、白色)
9.蚕宝宝在茧子里什么样呢?它在做什么呢?(看图片:蚕结茧后在茧里又脱了一次皮,变成了蛹,一动不动地在茧子里睡大觉。”)
10.睡醒了,蚕从茧子了钻出来,哎呀!它变成了什么?(蚕蛾)
11.蚕蛾长得什么样?(小结: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身上长了一对翅膀、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下面有三对足,它和蜜蜂、蝴蝶长得很像,它们都属于昆虫。)
12.蚕蛾从茧子里出来后做什么事情?(交尾、产卵。蚕蛾妈妈生下许多宝宝后,它的一生就结束了。)
二、游戏巩固幼儿对蚕生长各阶段的变化过程。
1.介绍桌面操作游戏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蚕宝宝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可是,在它的生命中却有很多变化,现在考考小朋友,请你们给蚕宝宝排排队。在我们桌子上有许多蚕宝宝不同时候的照片或图片,还有一张圆形或长方形的排序表,请你们一组小朋友合作把这些照片和图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还要贴上1-9的数字标签,红色小圆点代表开始的起点。看哪组小朋友贴得又快又对。
2.幼儿分组操作给蚕宝宝生长过程排序,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讲评幼儿操作情况,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三、出示自制大型棋盘,激发幼儿玩“蚕的一生”的棋类游戏的兴趣。
1.出示棋盘。
介绍棋盘上蚕从卵一步步变成了蛾的过程,和相应图片的含义,理解前进、后退、停止、重新开始等符号、图片的游戏规则。
2.请个别幼儿游戏,集体观察和辨别游戏规则。
延伸活动:
老师还准备了可以放在桌面上的棋盘,可是上面还没有规则,请小朋友们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动手画一画棋盘,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玩。
课后反思:
我班从4月中旬开始养蚕宝宝了,到现在蚕宝宝已经生长进入产卵阶段。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参与观察、饲养,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今天的活动中,我首先和小朋友一起边谈话边看PPT图片,回忆蚕宝宝的一生。在看图片时,同时丰富了很多关于蚕宝宝的知识,如:“蚁蚕”、“蚕蛹”、“休眠”、“蚕龄”、“昆虫”等。有了图片的帮助,幼儿能够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
在此基础上,幼儿给蚕宝宝的一生排序。给他们蚕宝宝的各生长阶段的图片和照片,幼儿将它们按照顺序排序,5组幼儿排出5中形式,有长条形的,有圆形的,一组幼儿合作完成,很快都顺利完成了,其中有两组稍微有些错误,其他组完全正确。从排序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最后的下棋,幼儿最喜欢了。通过观察,幼儿很快理解格子上所画标记的含义:前进2步、后退2步、停止一次、回到起点。其中,幼儿又一次丰富了养蚕知识,如:蚕宝宝不喝水、不晒太阳等。幼儿分成男孩、女孩组,各派代表参与走棋、甩骰子,几个回合下来女孩组胜利,她们欢呼雀跃,男孩失利,他们很不甘心。
幼儿对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出示了空白的棋盘,请他们下次自己来画标记,设计规则,活动结束。
整个活动幼儿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积极地参与,特别是排序和下棋,幼儿更是兴奋,最大限度调动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幼儿在看看说说、排排玩玩中,丰富巩固了幼儿对蚕宝宝的知识,培养了幼儿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激发了幼儿对棋类游戏的兴趣。
蚕宝宝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阅读活动,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具有关注、爱护蚕宝宝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谜语:小时侯穿黑衣,长大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丝,献给人们做嫁衣。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排序提问:
(1)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桑树和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蚕宝宝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愿意养蚕和关心蚕宝宝,萌发对小动物的爱。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各个生长阶段的蚕宝宝图;蚕生长过程图片;班里饲养的蚕宝宝以及其照片;人手一片桑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最近我们班的自然角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在我们的照顾下慢慢长大了,你们知道是谁吗?(蚕宝宝)
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先说一说,再出示图片)
(2)蚕卵怎么样能孵出蚕宝宝来?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叫什么?
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我们可以用棉花把蚕卵包起来晒晒太阳就能孵出蚕宝宝来了。(迁移小蝌蚪的成长)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依次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蚕宝宝在各个阶段的特征)
2.幼儿分批观察班里的蚕宝宝,等待的幼儿和小伙伴说一说蚕宝宝是怎么样慢慢变化的。
3.出示蚕宝宝的一生循环图,帮助幼儿理顺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桑叶以及蚕的用途
1.蚕宝宝喜欢吃什么?(桑叶)桑叶是什么样子的?(桑叶人手一片观察)
2.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3.师:蚕对我们的用处很大,我们在饲养时,应注意些什么?
勤换桑叶,让蚕宝宝吃饱;帮蚕宝宝清理便便,注意卫生;蚕结茧时,不要移动等。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出示我们班养的蚕宝宝照片,激发幼儿去关爱蚕宝宝的意识。
2.教师小结:希望我们小朋友能用今天学到的养蚕宝宝的方法去好好照顾我们班的蚕宝宝,每天去看看他们,喂喂他们,观察蚕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幼儿教育)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蚕宝宝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在与蚕宝宝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可爱之美。
2.在师幼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建构起关于蚕的外形、习性的粗浅知识。
3.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联系好活动地点,水果一蓝,小背篓人手一只,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到乡下奶奶家作客(激发积极性)乡下的奶奶请我们去作客,去看看她养的蚕宝宝。
二、瞧,蚕宝宝(自由观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1.你好,蚕宝宝。(热情招呼,初步建立感情)
2.自由观察、交谈。
(1)教师在参与观察中获取指导信息,向幼儿提供观察建议,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
(2)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适时引导幼儿对蚕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重点观察和思考。
3.师幼互动
(1)问:你认识蚕宝宝了吗?(关于蚕的外形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答案(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性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
1.采桑叶
(1)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蚕宝宝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模仿蚕宝宝爬行的各种动作,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积极尝试利用布袋开展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5、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跳袋与幼儿人数相同、小树、树叶、箩筐。
2、知识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蚕蜕变的过程。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听音乐做准备运动。
2、自由探索活动。
①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蚕宝宝有哪些本领?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么爬行的?”。
②幼儿自由探索蚕宝宝爬行动作,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
①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动作,全体幼儿相互交流学习。
②师模仿个别幼儿爬行动作。
③再次分散练习爬行动作。
4、游戏《可爱的蚕宝宝》
①介绍游戏场地及玩法:“学蚕宝宝爬行的动作到树林里吃桑叶。”。
②提出游戏要求。
5、活动结束。
①引导幼儿学蚕吐丝,变蛹成蚕蛾。
②在音乐中,师幼学飞蛾起舞愉快地离开场地。
活动延伸:
幼儿带着蚕卵回家饲养。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体育游戏,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进一步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幼儿不仅从中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发展了身体动作及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蚕宝宝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双手肘着地一起用力向前向前爬行。
2.探索布袋的多种玩法,记载爬行中抓紧袋口不使其掉下的方法。
3.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体质。
4.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5.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1.环境的布置。
2.了解"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蝴蝶"的过程。
3.布袋人手一只。
4.《活力小葵花》伴奏带。
5.桑叶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播放《活力小葵花》伴奏带)师:外面的空气真不错,让我们跟着音乐来做做运动吧!
师:运动了一下,感觉身体灵活多了!
2.玩布袋(布袋分散在四周)师:咦,小朋友,你们看,那边地上有很多的布袋,让我们一起去玩一玩吧!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鼓励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如:爬、钻、斗牛、拎起袋子甩一甩、睡在上面、在上面打滚……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并注意观察幼儿玩袋的情况。)3."蚕宝宝"游戏
(1)师:小朋友们想到了很多种玩法,玩的真不错,现在让我们钻进布袋,把自己变成一只蚕宝宝吧!
来,变--变--变!(教师:先用脚套进布袋,然后往上拉到肩膀上,再用双手捏紧袋口。)师: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么走路的吗?(先看教师学蚕宝宝爬,然后教师钻出布袋向幼儿清晰的示范身体是怎样在布袋里动的。)师:小朋友看好,就这样双手捏紧袋口,双手肘着地一起用力向前移动身体,同时双腿在手臂和身体的带动下弯曲--放平--弯曲--放平------喏,就这样向前爬。(好,下面小朋友一起试试吧!小朋友学蚕宝宝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咦,为什么有的蚕宝宝的外衣掉了呢?
师:看,这只蚕宝宝爬的真好,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爬的?(教师再次带领幼儿观察,要求幼儿抓紧袋口,规范爬的动作。)师:再试试看!
(2)模仿"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蝴蝶"。
师:蚕宝宝们爬了这么久,肚子一定饿了吧?看,那边有桑叶,我们爬过去吃吧!
师:哦,这边的桑叶吃完了,那边还有,我们再爬到那边去吃吧!
(视时间和幼儿的体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师:让我来摸一摸,哟!蚕宝宝的肚子吃的可真饱啊!咦?我好象听到有蚕宝宝在吐丝了。
师:蚕宝宝吐了这么多的丝,做了茧子把自己也包在里面了。(请小朋友把头也躲到布袋里面。)师:蚕宝宝在茧里面睡着了(此时让幼儿休息一小会儿,教师边唱催眠曲,边摸拍幼儿。)过了一段时间蚕宝宝变成了蛹,蛹在茧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变成了蝴蝶,蝴蝶终于咬破茧,飞了出来,一只又一只,一只又一只,都飞出来了。
(模仿蝴蝶的动作四散跑)
(3)师:刚才小朋友都从蚕宝宝变成了蝴蝶,学的可真像!布袋子呀真好玩,下面我们把自己的布袋拿过来变成一个小地毯,我们坐在上面放松放松。(伸伸腿、捏捏手、捶捶背------)
4.整理活动:布袋魔术师:好,我们用布袋再来变个魔术吧!我们先把它从一个胖子变成一个瘦子(将布袋竖向对折),然后变成一个矮子(再将小布袋横向对折),然后再变得矮一点,成一个小矮人(再将布袋横向对折,此时,布袋已经被折叠好),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小矮人送回家里去吧!(拿着布袋走出场外,活动结束)(幼儿进教室后,教师提醒幼儿用肥皂流水洗手。)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体育游戏,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进一步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幼儿不仅从中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发展了身体动作及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蚕宝宝课件 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及生活习性,并用符号进行记录。
2.初步了解蚕与人们的关系,萌发爱护蚕宝宝的情感。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
谜语:有位纺织娘,老来忙又忙。会纺银丝线,能造银丝房。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
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出示挂图,通过讨论和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讨论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说一说,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1.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蚕的用途: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2.师:蚕对我们的用处很大,我们在饲养时,应注意些什么?
勤换桑叶,让蚕吃饱;蚕结茧时,不要移动等。
教学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体育游戏,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进一步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
蚕宝宝课件 篇9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愿意养蚕和关心蚕宝宝,萌发对小动物的爱。
各个生长阶段的蚕宝宝图;蚕生长过程图片;班里饲养的蚕宝宝以及其照片;人手一片桑叶。
一、谈话引出主题
最近我们班的自然角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在我们的照顾下慢慢长大了,你们知道是谁吗
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二、通过讨论、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
(2)蚕卵怎么样能孵出蚕宝宝来
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我们可以用棉花把蚕卵包起来晒晒太阳就能孵出蚕宝宝来了。(迁移小蝌蚪的成长)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
2.幼儿分批观察班里的蚕宝宝,等待的幼儿和小伙伴说一说蚕宝宝是怎么样慢慢变化的。
3.出示蚕宝宝的一生循环图,帮助幼儿理顺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教案出自:教案网)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桑叶以及蚕的用途
1.蚕宝宝喜欢吃什么
2.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3.师:蚕对我们的用处很大,我们在饲养时,应注意些什么
勤换桑叶,让蚕宝宝吃饱;帮蚕宝宝清理便便,注意卫生;蚕结茧时,不要移动等。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出示我们班养的蚕宝宝照片,激发幼儿去关爱蚕宝宝的意识。
2.教师小结:希望我们小朋友能用今天学到的养蚕宝宝的方法去好好照顾我们班的蚕宝宝,(教案出自:教案网)每天去看看他们,喂喂他们,观察蚕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幼儿教育)
2023教学宝课件(经典14篇)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学前,每个老师都要准备教案课件,并且要认真规划。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非常关键的一步。最近,一篇题为“教学宝课件”的文章新发布了。这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于日后的阅读!
教学宝课件 篇1
【特殊教学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著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加上课前的音乐欣赏,共分为五个教学板块:
1、赏爱情名曲:
课前十分钟播放扬琴名曲《梁祝》。
2、抒(说)爱情见解:
学生略讲梁祝爱情故事,引出课题,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
3、听爱情故事:
以“自身经历”(教师本人化身为苏霍姆林斯基)演绎《致女儿的信》中的故事,并随着教师的“讲”、“演”显示教学目标中要求积累的词语。
4、读爱情经典: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归纳主题,领悟细节,并进行细节写作训练。
5、写爱情体悟:
赏析哲理语句,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训练,进行内化: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一封回信。
三、教学机智的运用
1、“美文美讲”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文故事。这种机智的运用脱胎于韩军“新语文教育”课堂理念的“美读吟诵”。韩军认为文字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的最好办法是诵读,这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学生心理:学生对声音和图像的敏感远甚于文字。“美讲”就是“美读”的一种变式。800字的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略显冗长,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生在听到美妙的故事后,更有兴致研读文本。
2、“体态解词”提升积累效率:
本课设计在积累语言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了“体态解词”的教学机智,即教师讲故事时,根据语境配以体态语言突出并同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积累的词语。这样做能是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积累效率。
3、“故意出错”突出主题思想:
本文从多方面提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应对当今中学生要突出的观念是:爱情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课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后第二次来到人间见证爱情就说明了这点。我在讲故事时(学生未进入文本时),故意把五十年错讲为十年。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为什么爱情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见证?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便更为深刻。
【精彩教学片断】
一、片断一
师:老师的故事讲得好,还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好?
生:老师讲得好,富于变化的语调使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配有手势辅助,很形象。
生:作者写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师:其实,老师讲得不够好,同学们的评价太高了。老师讲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够细致,如老师讲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这对男女(前二次)和他们的后代(后一次)时的情形,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作者却描述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们现在把这些动人的画面找出来读一读。
生:(朗读。)
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画面感人的地方到底体现在哪里?
生:它描述的生活场景很美,如第一个画面中的“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这些画面色彩明丽,气氛祥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古朴的乡村。
生:它表现的情感美,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三个画面中都有出现,刻画出了两个人心灵默契、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世界……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幸福祥和的、美的画面呢?
生:有。中秋节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烧烤、赏月的情景,就是幸福。
生:……
师:大家生活中的幸福场景的确感人。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的襁褓中。现在,老师再跟你们欣赏几个幸福的画面。
(投影显示图片一)这是电影《坦塔尼克号》的剧照:男女主人公张开双臂迎风而立……(依次出示图片二、三)。
师:这些画面和我们同学开始描述的场景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能不能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文字表达自己心中和眼中的幸福呢?
生:能!(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分钟后)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文字的精彩: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描述的幸福画面。
生:一个幽静的小院里,有一个小凉棚,这小凉棚似乎专为等候一对老人而设。看,他们又来了,相互搀扶着来到凉棚下,头顶是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在唱着歌,他们就这样相拥着聆听这动人的歌声。有时他们又相互凝视着,捋捋彼此的白发,脸上荡漾着浅浅的笑……
生:……
二、片断二
师:老师讲故事之前,认为我的女儿心智不够成熟,课文里与“心智”这个词相近的词是什么?请找出有这个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师:从这两句话里你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早恋”持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你怎样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
生甲:苏霍姆林斯基是支持“早恋”的,他把爱情写得那么美好。“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人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恋爱了,我们现在不是个个挺聪明的吗?(学生笑)我想……,他是支持的……
生乙:错。苏霍姆林斯基应是反对的。他跟老师一样认为自己的女儿不够成熟。“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说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成为有智慧的人,不能享受爱情的幸福。
师:我支持生乙的观点。那么,生甲把这句话里的“智慧”理解成“聪明”,生乙理解成“成熟”,到底哪种理解更接近于作者的本意?谁能就一就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议论。)
生(小组代表):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应指成熟的人。作者说: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本事。我们小组讨论的结论是:生活能自立,思想能独立,经济能自主,才能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生活本事的人。而这些只有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拥有!(掌声)
……
师:我们来做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可能是恋爱了,她心中有一个心仪的“白马王子”或是有一个男孩在追她(学生笑),她是心中有了迷惘才问她父亲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的。收到父亲这封信后,她明白了什么?她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感情?
生:她认识到爱情是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的,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生:她认识到爱的精神力量远甚于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生:她认识到她还没有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她不能恋爱,她会拒绝那个男孩(学生笑)。
……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中肯,希望你们也能正确理解爱情,当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后,我们会拥有自己圆满幸福的爱情。
【深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我先后在九、八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了实践。教九年级时只有这个设计的雏形,感觉不错,便有了更完美的设想,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八年级班的教学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八年级学生没有教材不知道上课的内容也为很多教学机智的运用提供了情境,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刚好是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时他女儿的年龄──十四岁,接受这样的教育也正合适):学生有些心灵上的收获,语言训练上也较到位。这堂课的设计完全来源于自己的独创,事先没有查阅任何有关的教学设计。后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招牌”展示,竟暗自庆幸事先没有理解更多的教学设计资料,也就没有受他人的影响,教出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设计和操作上的不足,这堂课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深度的思索:
1、教学目标设计没注重学科思维训练:
本堂课安排了二次说话训练:进入文本前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粗浅认识,学习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哲理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爱情的认识。第一次因学生缺乏心理暗示,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二次因把握了文本,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和见解(见教学片断二)。
教后我想,这堂课在设计时应有一个说话训练的目标,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力争做到有条理、有依据。虽然这一目标在课堂“生成”时达成了,但由于教师事先缺乏“预设”,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对每一篇文章我们可针对文本的特色,着重于听说读写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2、“美文美讲”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美文美讲”在教者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第一次尝试,但因为这次有了理论支撑(不久前听了韩军老师有关“美读吟诵”的讲座,并听了他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心中有了对课堂效果的期待,便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课堂氛围有了不小的改观,激发了学生挖掘文本美的兴趣,但由于教者水平所限,没达到应有效果,不失为一个遗憾。
新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读、能讲、能演,这就在个人素质修为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堂资源引用要贴近学生兴趣与爱好:
本堂课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提前介入课文主题,在课前安排了学生欣赏扬琴名曲《梁祝》。课堂导入时问学生这首曲子的名称,全班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事后有些感慨:经典国乐在青少年中的市场已完全被流行音乐侵占。国乐经典教育是个社会风尚问题,这是个更深层次的教育话题。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索是:我们在引用课堂资源时不能依据自己的教育背景想当然地选择,而要更多的研究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兴趣爱好的资源,比如这堂课的背景音乐,在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题健康的爱情歌曲可供选择。
教学宝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
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小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聚落的的要素
(1)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3)水源充足
(4)自然资源丰富
(5)交通便利
【承转】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读课本P53页图,思考: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什么?
2、看P53图3-22,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读P53图3-23,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
4、读P54图3-24思考: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小结】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拓展延伸】说说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特点。
【承转】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引导】看课本P54页,思考: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怎样保护传统聚落?
4、保护措施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教学宝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
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齐读
师画远远近近的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
学到这儿呀,宋老师有个疑惑了: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原来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交流
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再次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大!指读整句,齐读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这太阳应该在哪呢?(贴好太阳图)为什么贴在这儿呀?读读句子,太阳离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 白云贴哪儿呢?小朋友,你们的腰在哪儿呀?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间部位。
贴一朵白云,够了吗?为什么?(朵朵白云)继续贴
指读,齐读
3、谁能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好?
男生齐读。 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都看到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 女生齐读。 师评:女小朋友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
4、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
站在华山顶上,你除了想赞美华山,你还想干什么?
5、小寇准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想来吟诵一下吗?齐读古诗
那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来课文前面都告诉我们了。
“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下面让我们男女生合作一下,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诗意
可老师有几个不明白之处要请教一下在座的小朋友, “举头”是什么意思呀 ?“回首”呢?谁来表演一下?谢谢你的帮忙,现在宋老师可明白啦。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小寇准写这首诗时才7岁,怪不得先生要连连称赞了,那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6、谁能学学先生,夸夸寇准(注意手势和点头动作)
7、同桌合作,一个当寇准吟诵古诗,另一个当先生夸夸寇准。自己练,上台表演。
8、这样朗诵、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板书),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两遍课题
9、配乐齐背古诗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课件)
2、许多大诗人在游览完我国的名山后留下来许多古诗,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题西林壁》,这是我国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游览完庐山后写下的。
师配乐朗读,自读,齐读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学宝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教学宝课件 篇5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爱春联、学春联、用春联的思想感情.
一、 知春联,激兴趣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见过一些春联,但却缺少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初始,我以一曲《新年好》导入新课,充满节日欢快气氛的乐曲伴随着声声爆竹,将学生带入入了新年的氛围中。最后,多媒体将画面定格在一个倒帖的福字和一幅大红春联上。同学们仔细看着春联,有的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开始,声音是杂乱的、没有节奏的,慢慢地就整齐、响亮了起来。有的学生边读边摇头晃脑,感觉是那么有滋有味。见时机已到,我就趁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吗?你们了解春联吗?同学们马上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的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这节课的学习将会非常投入的。
二、 读春联, 拓视野
春联的特点是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能给节日增添许多欢快祥和的气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春联的这些特点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1、读春联 想意境
本课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四大类内容的春联: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描绘美丽春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我先请学生自己轻声朗读这四副春联,做到正确流利;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一下,这副春联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如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学生朗读之后是这么说的:我仿佛看见了地里的小草又长出了嫩芽,钻出了地面,经受了一个冬天寒风雨雪考验的的他们又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在果园里,在山前村后,杏花也热热闹闹地赶春来了,在枝头尽情绽放。这翠绿、这杏红,让我们又感觉到春天来了,多么美好的春天啊!这么美的描述,让其他学生不禁鼓起了掌,也让我们对这副春联描绘的景象更加清晰了。
其余的三副春联,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学生朗读感悟,互相交流,兴趣浓,效率高,效果好。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个别学生对春联的朗读顺序不是很明白,我及时给予了指导:春联应该先读右边的上联,再读左边的下联,如有横批的,则最后读。
2、读春联 明对仗
春联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对仗。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从对对子、找对仗句等练习中了解的对仗的特点及要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简单地讲述了一下,让学生知道在春联中,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然后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对仗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认真地读,细心地揣摩,从停顿的长短、声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上把对仗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读春联 表情感
春联是用来来烘托新年的气氛,表达人们美好祝愿的。因此,在学生了解了春联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读春联,结合春联展现的意境,把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出来。文中出示的五副表达不同内容的春联,被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演绎。
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中,同学们读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中,同学们读出了对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歌颂,美好的祝愿表露无遗;从“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中,同学们衷心赞美朴实勤劳的人们,一幅幅和和美美的天伦之乐画面展现于眼前;从“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中,同学们寄托了对新年的良好祝愿,祝愿所有的人新年幸福安康;而从“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中,同学们将春来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出来。
人们说,诗中有画,春联又不何尝如此呢!一副春联一副画,而且是一副充满美好感情的一副画,是人们喜看爱读的一副画。学生们的朗读,将画面读活了,将情感读懂了,将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读到了心灵深处。
三、 找春联,重积累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春联,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在两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个是搜集的途径广、内容丰富。他们有的从新华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认为内容比较优秀的;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鼠标轻轻一点,春联就源源不断而来;有的请教爷爷奶奶,把他们见过的春联记录下来;还有的专门在人家的大门上找去年贴的春联。
第二是交流的积极性高。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谁胆小怕羞,都是踊跃参加。交流时不但大声朗读了自己找的春联,还都要补充说明几句,这个春联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内容丰富、各不相同的春联,让学生收益匪浅。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的同时,也在积累别人搜集的春联。
四、写春联,尝乐趣
在备本课的时候,我总览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看到练习7中有个练习:把春联上漏缺的字补上,看补个什么字好,并说说理由。这个练习给了我启发:何不让学生试着写写春联呢?为了减低本环节的难度,使学生顺利完成练习,品尝写春联的乐趣,我把本环节分为两步。
1、补春联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练习7中的补春联一题提了上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来讨论: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中的方框内该补个什么字最为恰当?意在让他们能够明白春联中用词要精当,一字变化,整个春联的韵味就完全变了。问题一出来,学生就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让我吃了一惊。“老师,这里该填个‘润’字。”“为什么呢?”“这个说不上来,我是看到图上有个三点水,就想到了这个润字。”“你真聪明。那你再想想,润是什么意思,用这个字好不好呢?”一阵寂静,接着一阵小声议论,有人自告奋勇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好。‘润’就是‘滋润’的意思,讲春雨滋润着花儿,花儿都开放了,春天来临了。而且‘润’在这里作动词,和‘拂’相对仗。”
精彩的回答之后,没有人举手了。好象大家都觉得“润”字是最恰当的,都不敢再去想其他的字了。这样的话,不就缺少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了吗?还从三点水入手,我引导学生:刚才那个同学由三点水想到了“润”字,那么还有其他三点水的可以用在这里吗?大家再想想。
一句话激起前层浪。“可以用‘滴’,雨点滴落在花儿上。”“和‘润’相比,哪个好呢?”“‘润’好。‘滴’只是落下来,感觉没有给花儿足够的水分。”
“可以用‘洒’。雨点飘飘洒洒下来。”“和其他的字比较一下呢?” “‘洒’比‘落’好,比较轻柔,春雨就是软绵绵的。但是没有‘润’好。”
“可以用‘洗’。春雨洗去了花儿上的灰尘,让花儿更漂亮。”“但是没有‘润’好,洗去的只是外表的灰尘,滋润是一直到花儿体内的。”另一个学生给他评价。
“可以用‘沐’,花儿被春雨笼罩,就像在洗澡呢。但是我自己觉得也没有‘润’好。”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了,我的心里真是高兴。
“可以用‘落’。”“‘落’字太重了,会把花儿打坏的。”小家伙真细心。
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
“可以用‘打’。”“‘打’字不好,比‘落’还重。”
“可以用‘抚’,这个字就温柔了。”“对,‘抚摩’的‘抚’,春雨对花儿多好啊!”
“可以用‘助’。”“可以用‘飘’”
“可以用‘吻’”。真是了不得,一句话出来,全班同学都在叫好。“这个字好,春雨和花儿密不可分。”“他们多亲密啊!”……
一个空格,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思考,不同的尝试,不同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春联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2、写春联
有了补春联的基础,学生对写春联没有了担心。他们从用现成的词语组成春联开始练习:“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两个成语就是一副春联,看学生脸上的开心样,我的心里也喜洋洋的。“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百鸟争鸣,百花盛开。”
接着,学生开始自编春联了。“春风细雨入大地,桃红柳绿迎新春”。虽然还不够工整对仗,但这是学生迈出的第一步。“龙腾虎跃迎新年,莺歌燕舞庆佳节。”“春风送暖佳节到,锣鼓喧天新年至。”
读着这一副副春联,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智慧,也体会到了他们心中那份美好的感情。
风拂千条柳 雨润万朵花。春联,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以他独特的魅力,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教学宝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抓住描写景色美丽的句子,了解小洁的行为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美。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你们,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礼物——几张清澈湖水的风景图片。
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
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清澈的湖水
学生齐读课题( 读好“清澈” )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师: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大家快打开课文27课,自由的、放声的读一读!读的时候把句子读顺,同时勾出你不认识、或者读音拿不稳的字宝宝和词宝宝。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读一读,认准生字。写一写,会读并会写字词。
过渡句:这些字宝宝啊孩子们都认识了,现在它们跳进了小洁姐姐的船里,和小洁姐姐一起去欣赏那美丽的风景,我们也去看一看吧。
三、品析课文,欣赏美。
1.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学生欣赏两岸的风景,师问:你们看到什么?觉得这里的山石怎样?谁能把你看到的美景读出来?
2.第三自然段,读课文。师问:小洁姐姐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丢了吗?(没有)为什么不丢呢?你能找出描写湖里美丽景象的句子吗?(出示课件)抽生读,自由读,为什么小洁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师旁白(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时,你荡舟湖上,与湖水贴得那么近,湖水是那么的清,而天上的蓝天、白云、山峦又如此的清晰。此时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3.第四自然段,师读课文,学生勾出喜欢的句子。
师问:小洁姐姐还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吗?(教师抓住“攥着”和“生怕”理解句子)她为什么害怕面包纸掉进水里呢?(小鱼)谁来读一读写小鱼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带着体会读句子。
孩子们,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鱼嬉戏,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啊?板书:景色优美。景色多美啊,小洁姐姐从想扔面包纸到攥着面包纸到生怕掉进湖里,孩子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洁是个怎样的孩子?(生说)是啊,小洁姐姐才不会把这美好的的景象破坏呢!看,那边的孩子在干什么?(读四自然段的后面部分)师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美丽景象被破坏了,体会小洁的心情。)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个孩子呀?为什么不喜欢扔香蕉皮的小孩呢?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吗?
4.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抽生用表演的形式上台饰演小洁姐姐)
5.学到这儿,孩子们,(出示课件)如果你是湖面的游船、水中的小鱼或是岸边的景物,你的感受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帮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培养品质。(出示课件)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来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宝课件 篇7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主,渗透人文性。《穷人》一文设计,我着眼于学生发展,讲求实效,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再思考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最后从中进行表达方法训练,进而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此达到简单教语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穷人穷的特点,感受穷人的善良心灵。
3、有感情朗读课文。
4、学习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通过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矛盾内心),写与人物相关的事例、衬托等表达方法突出人物特点及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认真读课文(不少于三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自学了字、词,请自由拼读课后生字条里的生字,并各组一、两个词,不好写的字可动手写写;再读读课文中自己勾画的新词。
2、导入新课:
齐读题目两遍,我们可知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写出了人的什么特点?(板书课题,给穷字加点)写了哪几个穷人?(相机板书:桑娜一家、桑娜、渔夫、西蒙。)
学法总结:这里告诉我们学课文要看题目,要多思考题目。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根据题目可知很多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二、走进文本──课文写了什么
1、读文勾画。请同学们潜心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穷人的一些什么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还可在一些句段处写旁注。
点学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汇报板书。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并板书关键词句:
⑴ 学情预设:
① 桑娜一家贫穷、艰难,但桑娜勤劳、能干。
② 桑娜担心丈夫、关心西蒙,抱回西蒙孩子心里忐忑不安、脸色发白。
③ 渔夫要求快去抱回孩子,说总能熬过去。
⑵ 教学策略:
学生说说自己理解,并读读相关语段:
① 学生一起赏读第一自然段。
② 第7自然段抽学生读,其余同学闭目边听边想象情景。
③ 抽学生读第8、9、24自然段。
3、总结过渡:
⑴ 结合板书复述课文讲的要点。
⑵ 谈话过渡:穷人虽穷,但从他们做的一些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穷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板书:善良)课文是怎样表达穷人善良的呢?
三、感悟外化──怎样写的
1、抓点品读:
⑴ 语段一:第九自然段:
抽读──说体会──默读质疑(如:矛盾心理、省略号处)──解疑中有感情朗读──评价后再读──对比读(材料见下面)──体会不同表达方法(直接描写矛盾心理,更好表达真情实感)──背诵。
对比读的材料(曾有学生这样写了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情形):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她想到这件事没征求渔夫同意,自家养活5个孩子很艰难,再增加两个怎么办?因此她一会儿想该抱回两个孩子,一会儿想不该抱回
总结过渡:课文除了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外,(相机板书:心理)还用了些什么表达方法刻画人物?
⑵ 语段二:第24自然段:
① 齐读第24自然段。
② 说说表达方法;(相机板书:语言、神态、动作)
③ 自由背诵。
2、自读感悟。自由勾画、再读读文中其它地方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
3、教师点拨。学习衬托写法:
⑴ 课文第1自然段写天气起什么作用?(衬托桑娜、渔夫勤劳、能干。)
⑵ 老师总结:衬托写法是指为了突出事物特点,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⑶ 浏览课文,说说文中其它地方用的衬托写法。
学情预设:
① 第2、3自然段中,用桑娜担心丈夫衬托桑娜关心西蒙、心地善良。
② 第7自然段中,用西蒙家穷衬托西蒙爱自己孩子,也有善良心灵。
③ 第8~11自然段中,用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衬托桑娜淳朴、善良。
④ 第12~24自然段中,用渔夫回家后桑娜的神情衬托桑娜、渔夫善良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浏览相关自然段,提示:用内容衬托,或为了衬托,用了内容说说。
四、总结升华──为什么这样写
1、总结过渡:
老师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写了穷人很穷,但写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穷,衬托出穷人善良,这样写更好地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2、小结延伸:
我们学习课文、读课外书,不光是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还应思考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五、迁移运用──学习表达方法
1、总结写法:
老师结合板书总结表达方法: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穷人尽管很穷,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灵,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家托尔斯泰是怎样表达人物特点的呢?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呢?(见板书)
2、表达运用:
学习本课表达方法,以西蒙的孩子醒来之后为话题写一个片段。
⑴ 注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尽量举事例,用上衬托等表达方法。
⑵ 写后抽学生读读自己的片段,再自评──他评──师评。
⑶ 全班同学自己修改片段,然后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一家:贫穷、艰难
勤劳能干、担心丈夫
桑娜:关心西蒙、非做不可
忐忑不安、脸色发白
渔夫:快去抱来、总能熬过
西蒙:盖在、包住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写事例、衬托等表达方法
教学宝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泉水的美。
教学重点:识字
教学难点:缶字旁,在具体环境中理解字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名言: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奉献和付出。
---爱默生
2.春天里,泉水唱着欢快的歌儿流进小池,流过平地,流到果园,穿过山谷,它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
2.卡片认读生字:哦、股、缝、罐、塔、杜、鹃、脆
教学方式:自读、齐读、指名读
注:"哦"的音是"ò",不是"wò";脆的音是"cuì",不是"chuì"
3.自读课文。要求: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读一读。(先自读再小组互读)
4.泉水都流过了那些地方?(板书:山腰平地果园山谷)
(二)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1.小组读课文,讨论:泉水快乐吗?为什么?
2.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读好泉水说的四句话:
(1)泉水(高兴地)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泉水(快乐地)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泉水(愉快地)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泉水(兴奋地)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注:1、括号中的词语为教师所加,教师在教学中相机提示,可让学生填空,也可自己引导,教案《《5、泉水》教案》。
3.引读二、三、四、五自然段
4.学生选读二、三、四、五自然段
方式:自读、挑战读
5.学生选背二、三、四、五自然段
6.这股泉水是从那里来的呢?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好"冲出来"
7.读好六七两个自然段。
方式:跑呀,跑呀做重点指导。问:泉水要流到那里去?你从那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8.通读全文。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连线:
流进山谷
流过果园
流到平地
穿过小池
注:本题旨在巩固流进、流过、流到、穿过这四个词的搭配,教师可依据自己实际出其它题型区别这四个词。
2.照样子写一写
例:很多很多很多很清
很甜很美
四、小结
爱默生说过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奉献和付出。泉水快乐是因为它帮助了姐姐、杜鹃花、果树、画眉鸟,愿大家都能成为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2-3生背诵。卡片认读生字词:瓦罐、泉水、天然、结果、一股、清脆、水塔、杜鹃这些词语中那些字是要我们学会的生字?找出来之后再读。
二、学习生字
小组学习生字
注:小组内的学生选取两个以上的生字自由记忆,然后互相交流,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瓦:第二笔是竖提,第四笔是横折弯钩。
然:左上角要和"夕"区分。
脆:注意左下角的写法。
鹃:"口"字上没有一横。
注: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只对易错部分做精要讲解,其他的尊重学生想法。
指导书写
瓦:最后一笔的折要写在竖中线上。
然:四点底要写规范
股:右上角没有钩。
教学方式:(1)先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结、股、脆、塔
(2)同桌互查,教师巡视找易错典型范写
(3)自由写,小组互查、改写
三、巩固练习
1.加偏旁组字组词
吉----土----
2.照样子填空
火红的杜鹃花身影
大镜子山谷
歌声果子
3.读一读"我会读"
四、小结
附:板书设计
5、泉水
山腰姐姐
平地杜鹃花
山坡果园
山谷画眉鸟
教学宝课件 篇9
一、概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本科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所需课时1课时。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旋转与平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很有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
3、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图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及掌握,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采用演示、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电教辅助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玩具风车、飞镖各一个,方格纸题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由“游乐场游戏引入。
教师先说规则:一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些词(滑梯、推积木、小猴表演),同学们先理解词的意思,然后用动作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面向大家),让他根据大家的动作猜出这个词并说出来。接下来一人猜词,其他学生用动作表示看到的词的意思。
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几个动作,你感觉它们的运动特点一样吗?其实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读书资料上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在看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读书要求。
[设计意图:从猜词游戏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对这些词的理解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形体表示词义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先看读书要求,这样使学生知道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和任务看书,使学生有思考的内容,同时对以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8个物体运动的画面。
(风扇的叶片转动、升旗、、推窗等)。(课件出示)
生随着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把看到的现象表现出来。
(2)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3)4人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用符号表示。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移和旋转。
刚才大家看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平移和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有变?(形状和大小)
2、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
想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吗?欢欢想请大家试着做一做旋转和平移的动作。听口令用身体活动来表现这两种运动。
3、判断下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课件出示)边演示学生边答,注意语言表达完整性。
(三)、深入感知,探究平移。
1、出示捉迷藏的游戏。(课件出示)
生观察,思考,按要求寻找福娃兄弟。
2、引导生认识平移的方法:看整图(板书)。
3、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图形的某一部分来研究平移呢?出示:三角形图。
(1)你能看出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上)你是怎么看的?(箭头)
(2)那么它向上平移了几格呢?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请生拿出▲和方格纸来移一移,说一说。
小组讨论三角形怎么数平移了几个格子?引导生认识对应点。板书:对应点
(4)你还可以从三角形的哪一部分看出三角形也向上平移了3格?引导生认识对应边。板书:对应边
小结:在物体平移前后的位置上,任意选一组对应点,再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平移了几格。
4、巩固深化:
(1)课本P19试一试中间的三角形图,请生任意找一组对应点,用铅笔点出来,再数数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请你在蜡烛图和小鱼图上点一点,数一数,再把空填写完整。
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注意纠错。
5、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你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图形吗?
(1)试画 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
(2)展示交流。
(四)、欣赏与拓展。
平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还运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美丽的图案。( 课件展示图片)
体会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创造的美,了解平移和旋转的作用。
(五)、小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表现,设(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像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八、帮助和总结
随时深入课堂,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对不懂的学生要及时讲解。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新知识。
教学宝课件 篇10
教学设计方案之教学思想
1、强调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例子”,。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技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会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的是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组织内容,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组织原则。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创作的思路。
3、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意义建构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教师主要角色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答疑者、辅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引导者等。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会本次课的知识和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5、提倡发现法,鼓励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有效的学习。
6、从“知行合一”思想出发,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探究中、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术,将书本上的、教师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7、差异教学理念。设计分层任务和不同层级的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任务和课外拓展资料。
8、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设计性、开放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宝课件 篇11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蒙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枫叶: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静听松风寒
三、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教学宝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学习体会本文作者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作者的人文视角和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如何真正尊重一个人的价值,懂得社会环境的建设应由每个人做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出假设性问题:与个你一直崇拜与敬仰,但却没有机会见到的人不期而遇时的心情与行为表现。(请两个同学表演。)
二、学生介绍霍金(预习作业)。
霍金的疾病——卢伽雷氏症,绝症。最后他的身体会象植物一样,只有他的心脏、肺和头脑仍能运行,只有思维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
霍金的科学成就——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时间简史》,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
总结霍金特点:聪明,残疾,不幸,顽强,有杰出成就,非常著名。
三、我们来看看作者葛剑雄邂逅霍金前、时、后,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要求:学生通过集体朗读、个别诵读,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和关键词语)
提示:充满敬意、震撼、感慨;结合PPT逐层分析。
1、作者为什么会对霍金充满深深的敬意?
提示: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
2、A、当作者邂逅霍金时他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提示: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周围人的感染,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B、作者为什么会有心灵的震撼?
提示:因为其独特的形象:身躯、目光(极度冷漠、超常魅力:不矛盾,漠视生活艰难)
3、作者为霍金感到庆幸,但之前又说霍金是不幸的,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阐述的角度不同。
庆幸: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提供了他与外界沟通的可能。他生活在一个个人生活时空得到充分尊重的环境中。
四、拓展:
剑桥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那么,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周围也有人文关怀的存在,我们如何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1、听听刘翔自己的声音:“前天参加了一天活动,晚上刚到上海,一下飞机就又被请去高庆祝活动,你说说看,谁能够受得了。”(摘自《文汇报》)刘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抱怨道。记者发觉刘翔在讲这番话语时,无奈的眼神中甚至还有些愤怒。“说真的,我根本不想去参加那些庆功活动,有些是躲都躲不掉。”(摘自《文汇报》)这时的刘翔眼神中又流露出满是对于能够过正常人生活的一种渴望,只是这种渴望现在对他已是遥不可及。
2、最近,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你如何看待这一事情,请阐述你的观点。
3、20xx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这种现象。
由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人文关怀意识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努力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创设一种像剑桥一样的人文环境,本文作者也有如此的想法。
五、小结(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个人价值的可贵,愿世间每个角落都充满人文关怀。
六、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人文关怀(必做)。
2、就“人文关怀”谈谈自己的理解(>=300字)。
附:板书设计
邂逅霍金
葛剑雄
不期而遇
敬意
邂逅 震撼——呆滞 平静 跟随 尊重生活空间
感慨 不幸——身体残疾 人文关怀
幸——科技帮助 尊重个人价值
教学宝课件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 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教学宝课件 篇14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图片)
(这里最好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1.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2.直到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的自己被一遍。
五、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六、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1.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说说怎样记住它们。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指导书写“妆、柳、丝”。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再师范写。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法学课件(集锦12篇)
这篇文章会向您介绍“法学课件”的相关事项。在开始新的授课时,教师通常都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而每份教案和课件都需要仔细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建议您将此收藏并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法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为祝贺祖国的生日,要进行迎国庆歌咏比赛,要在校园里拉上彩旗,彩旗是按1面黄旗,2面绿旗3面红旗的顺序组成的。
出示课件:猜一猜,第13面是什么颜色的?第35面呢?第98面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2、做56页第3题。画线段图分析,说一说。
四、本课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作业。
1、教材P56第2、3题。
2、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4、32÷6=5(组)……2(人)
5
632
30
2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的设计是以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抓重点语句体会拓展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抢答他是谁?
他,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饿死长征途中。(老班长)
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老汉)
他,神机妙算,算天、算地、算人,三天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令妒忌他的人自叹不如。(诸葛亮)
他,勇武机智,赤手空拳打死一头大老虎。(武松)
他,有着一颗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新,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一口井这一梦想不懈努力!(瑞恩)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刷子李。
二、解题,明确学习要求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个粉刷匠,专干粉刷这一行,姓李。)那么,如果做豆腐做得特别好的王师傅咱们可以叫他──豆腐王,张师傅泥人捏得特别好,咱们称他──泥人张,是呀,在旧天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重点在那儿呢?
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对第一题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那么,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把你们组总结出来的写作亮点归结出来,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记忆: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记忆的第一阶段:作者写了刷墙时的哪几个场景?(蘸浆、摆刷、效果)记忆的第二阶段:每个场景作者是怎样表述的?(学生听读每一句话)记忆的第三阶段:把每句话连起来,力求准确,完成记忆。
四、课外延伸《泥人张》、《快手刘》任读一篇。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同学们,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笔录了生活在市井俗间的一个个怪异人物,作者曾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那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的裹脚女向我们走来,这一个个人物就如同一道道民族风景线,记录着一段历史,让我们课后一起去读读这本书吧!
法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
口算擂台比赛,教师出示口算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教师随机提问: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通过提问揭示课题《表内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问题1: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旗的总数吗?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
生: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问题3:这56面小旗,每列挂8面,可以挂几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两种方法,教师作出评价。
2.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问题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问题2:要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口诀 七八五十六。
观察发现:仔细看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两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多媒体出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请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的,集体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提升。
(五)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身边见到的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些日常实际问题,以待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七)八五十六
56÷7=(8) 七(八)五十六
法学课件(篇4)
教学内容
得数是9的加法与9减几(教材第55页例题,56页“试一试”,完成第56页“想想做做”)
课时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根据一幅图画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9的加法和9减几。
教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
2、导入:有一个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运动,他们组成了短跑队、长跑队、跳远队、跳高队、投掷队等等。看,跳高队的小朋友正在练习跳高呢。(出示例题主题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从图画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几部分?(指名回答)
(2)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在书上写一写,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反馈:谁能把自己想到的4道算式说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8+1=9 9-1=8
1+8=9 9-8=1
(4)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8+1=9表示什么意思?1+8=9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表示把没跳的人数和跳过的人数合起来,一共有9人,虽然8和1换了个位置,但结果都是9个人。
(5)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是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就得到没跳的人数,去掉没跳的人数,就得到跳过的人数。
要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用――加法,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
2、教学“试一试”。
(1)摆圆片:拿出9个圆片,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但不能再分成刚才的1个和8个了,再写出4道算式。
(2)学生自主分花片,写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和算式。即时进行板书。
(4)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加法算式得数都是9,减法算式都是9减几)
(5)提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谈话:大家今天学得很认真,小蜜蜂飞来了,它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第1题图,说说摆数字卡片的要求。
(2)活动:选出两张数字卡片,使上面的数字相加等于9。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题。
(1)谈话:小金鱼看到小朋友们成功解决了小蜜蜂的问题,也想和小朋友交朋友,它想让大家做减法题。
(2)活动:选择一张数字卡片,说出9-□=□。
(3)抽一个算式如9-6=3,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
(2)指名汇报交流,统计做对的人数。
(3)集体订正。
4、完成第4题。
(1)出示第4题算式,提问:想一想,你能说出几道加法算式,几道减法算式?
(2)同桌两人一人说加法算式,一人说减法算式。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怎样能有顺序地说了有的算式,不漏掉?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法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种试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购书的录像或画面、练习十五第1.3题)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
选一题,说一说笔算过程。
2.口算下面各题。
20×430×650×580×4
40×690×570×360×7
3.写出与下面各数接近的整十数。
31465263872174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呈现购书的录像或画面,请学生描述购书的情况。之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2)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一本《作文选》多少元?”的方法,从而列出算式84÷21。
2.教学用“四舍”法试商。
开始前,可进行谈话:我们已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数21不是整十数,怎样想商呢?
(1)学生独立计算。
(2)组织交流。
学生有可能用口算答出84除以21商4,甚至没有一个学生把21看作20来想商。此时,肯定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真棒!
接着,由谈话引出试商:要想算84里面和几个21,既要看十位,又要看个位。这道题中84.21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商4。如果被除数、除数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该商几,该怎么办呢?我们来想一想,除数是整十数来试商,是不是会比较方便些。下面咱们就用尝试一下。
(3)师生共同经历试商过程。
请学生说出把21看作几十试商?之后,试除……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用20试除得到的商4称为“初商”。“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
(4)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提问:
“谁能说一说你是把除数看试商的?是怎样想的?”
“观察一下例题和做一做中的题目,除数个位上的数分别是几?这三道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说明:除数个位数是1、2、3、4的两位数,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试商。
3.教学用“五入”法试商。
(1)接上面的购书情境和问题,引出第(2)个实际问题。
由学生说出算式:196÷39
(2)尝试试商,完成计算。
让学生想一想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用学过的方法,把39看作30来试商,商6大了,再改商5,另一种把39看作40来试商,商4小了,改商5。之后,教师将196改成194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方式试商,看试商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把194÷39的两种试商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些。
接着让学生把这首题做完。
(3)做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是怎样想的。
教师概括说明:除数个位数是5、6、7、8、9的两位数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同时向前一位时1,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4.引导概括
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概括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法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请学生独立填写。填写后,组织交流。
由交流中出现的不同填法。比如20×()<85,()里可以填1~4各数(当然也可以填0,但无实际意义)。教师要特别指出: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想商时,要选择除数与1~9中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的数。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请学生口答或直接把各题的准确商写在书上。开始前,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比一比”谁的速度快、抢答等。
3.完成练习十五第3.4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试商?怎样检验初商是否合适?
2.教师强调: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除数个位上是1、2、3、4,可以把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除数个位上是6、7、8、9的两位数,试商时,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试商。
初商是不是合适,要用它和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比较进行检验才能确定。
法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让学生来理解加法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得数是3的加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平时仔细观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把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A组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B组同学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c组同学掌握3的组成,能正确认读3的加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物和图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
2、难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简单的加法应用题
教具准备:
1、苹果教具3个、香蕉教具3个、数字卡片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3的组成(通过苹果教具演示3的组成)
2、认读3的组成(中重度学生)
前面我们学习了1+1=2,得数是2的加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数是3的加法:板书得数是3的加法。
二、出示直观教具,学习3的加法
1、出示ppt课件:一只小猴子,再出示2只小猴子,先让学生数一数,分别标上相应的数字1和2,再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标上3,告诉学生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可以通过数一数知道,我们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用1只小猴子加上2只小猴子,用加法算式可以这样表示:1+2=3,出示加法算式,讲讲算式的意思。
2、师带学生齐读算式:1+2=3
3、依次出示两只小猴,再出示一只小猴,让学生数一数,列出算式:2+1=3
4、师带学生齐读算式:2+1=3
5、师出示课件:兔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2+1=3
6、师出示课件:西红柿及花宝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列出加法算式:1+2=32+1=3
7、师在生活中找出物体让学生数一数,列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
8、师小结:告诉学生得数是3的加法共有两道:1+2=32+1=3(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读3的加法算式
三、引导学生看图编3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出示课件:先出示两只熊,教学生认识一下,数一数,再跑出来一只熊,问学生现在一共有几只熊?引导学生列式计算:2+1=3
2、师出示水果教具让学生编一编,算一算,郭锐拿了1个香蕉,孙文娇又拿了2个香蕉,现在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香蕉?
请学生列式计算:1+2=3
四、巩固练习
1、教师用算术卡片出题,比如:1+2=2+1=,轻度学生直接计算说出结果,把算式贴在黑板上并写上结果。重度学生用数卡摆算式,看谁摆得又快又对,
2、填一填,连一连
3、看图写算式: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
2、教师检查,对书写有错误的学生给予帮助
法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法学课件(篇8)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 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3、效果预期:关于加法计算,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加法结合律。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出示题组,请学生独立完成。
A、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2+93+68 (2)154+46+79+121
B、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45+36)+64=45+( + )
560+(140+70)=( + )+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
三、检测导结
1、出示检测题,要求8分钟内独立完成。
①、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②、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⑴ 72+16 A、( 75+25)+48
⑵ 45+(88+12) B、 16+72
⑶ 75+(48+25) C、(45+88)+12
2、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3、反思总结: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88+104)+96 = 88+(104+96)
(a+b)+c=a+(b+c)
法学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决求商,能根据道乘法算式列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初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类推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对问题解答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教科书82页挂图引出问题
请学生把图意说一说。然后分角色说出
长颈鹿:春天到了,南方的小鸟又回来了,我要为他们准备几间房子。
小鸟:谢谢您,长颈鹿大伯我们回来42只小鸟,您要给我们几间房子?
2、学习新知
(1)用6的口决求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42只小鸟如果每间房子要住6只,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生:7只,
师: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42里面有7个6,所以是7只。
师:怎样列算式?用哪句口决?
生1:6乘以7等于42,口决:六七四十二。
生2:42除以6等于7,口决:六(七)四十二。
生3:42除以7等于6,口决:(六)七四十二。
师:到底是几只,哪个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
生:第二位是正确的,应该是7只。
师:请观察以上三题,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
(2)如果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生:48除以6等到8,。
二、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自完成。
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用哪句乘法口决。
第三、四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第五题: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故事的情节,然后算出每一幅图平均每人吃几个。
除法教学设计
法学课件(篇10)
教材简析:教学从得数是6、7的加法开始由过去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重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及内在联系的体会。教材安排了两组算式作为例题,其余一些得数是6或7的加法,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方法去探索,学会计算,以及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并感受方法与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和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的学习,体会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直观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主题图,黄圆片4个,红圆片2个,2个邮箱贴图,7个辣椒图片。 学生:黄圆片4个,红圆片5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合成,下面我们来开开小火车。
师:出示卡片6(生:依次说出6的合成);出示卡片7(生:依次说出7的合成)。
同学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就在学习了6.7的合成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得数是6、7的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打下基础,简洁明了。]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创设情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阳光小队的队员又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从植树这个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他们在干什么呀?(植树)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
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复习看图说3句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以下的教学。]
(二)学习5+1和1+5
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
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
(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的意思,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
(5和1可以合成6。)
师,你们可真会算。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
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
那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啊?(后来的一个小朋友和原来的5个小朋友合起来是6个小朋友。)你又是怎样算的呢?(1和5可以合成6。)
师:谁有和他不同的算法?
生:看到5+1=6,想到1+5=6.
3.师:这个算法又快又好,你真聪明!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即可以用原来5个小朋友加上后来的1个小朋友,也可以用后来的1个小朋友加上原来5个小朋友,结果都是6个小朋友。所以呀5+1=6和1+5=6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只是“=”前的两个数左右位置交换了,以后我们看到1+5=6,马上就能想到5+1=6。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一图二式,从观察角度的不同,了解列出不同算式的原因,再初步认识算式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及计算方法。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二式,了解列出两个算式的角度,算式的意义,计算方法和相互联系。]
4.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
下面又到了动手摆一摆的时候了,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跟着老师一起摆一摆。师先左边摆4个黄色,再右边摆2个红色。
生跟着摆圆片。
提问:看着自己摆的小圆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呀?
生: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师:很好,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算式。(4+2=6)
师:你的列式表示什么意思啊?
(左边的4个黄圆片和右边的2个红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
师:哦---你们同意吗?(生:同意)还有小朋友和他想的不同吗?
(2+4=6)
师:你的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啊?
(右边的2个红圆片和左边的4个黄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不看图,我们看到 4+2=6,能马上想到2+4=6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好朋友。
师:你们说的真好啊!给自己鼓励一下吧!
生:棒!棒!我真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经历,既巩固了得数是6的加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题主要目标是巩固看图说两个加法算式,并会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因此要学生多说。]
(三)学习3+4和4+3
1、师:(摆出小辣椒图片)你们看。谁来拉?
生:小辣椒。
师;谁会看图说三句话?(左边有3个绿圆片,右边有4个红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2、师:同桌说一说,根据信息求“一共有几朵花?”能列出几个算式?先学生自己说一说,再提问。
生:3+4=7 (师:你是怎么算的?)3和4可以合成7;
生:4+3=7 (师:你是怎么想的?)看到了3+4=7就想到了4+3=7。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得数是7的加法,课本选用了可爱的小辣椒,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出三句话,观察一下哪些学生会说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为有了得数是6的加法为基础,让学生独立写出2道算式,并说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本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独立列出2道算式,并说明是根据什么计算的。]
3、学生实际操作
看了一个式子就想到了它的好朋友,你真灵活!下面啊,老师要看看小朋友是不是都很灵活哦。拿出小圆片,听好老师的指示,自己摆一摆。先左边摆2个黄圆片,再右边摆5个红圆片。
生跟着指示摆圆片。
师:看图同桌互相说说,“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并请同桌的两个同学来说一说(2+5=7 5+2=7)。
恩,你们同桌说的真好,和他们一样的把小手举起来(全班举手)。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全答对了。
4、小结:现在我们看到一幅图,就能写出2道加法算式了。
[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跟着我的提示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在练习过程中,我可以说是完全放手了,做到了教学过程的由引到放。本题的目标是让学生彻底感受到一图二式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应用,运用新知
1 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师:这道题没有图了,怎样能很快的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引导学生用合成及好朋友来思考)
6+1=7(6和1可以合成7) 1+6=7(看见6+1=7就想到1+6=7) 3+3=6(3和3可以合成6,注意它没有好朋友)。
[设计意图:从图上升到没有图,是一个过度。本题要巩固学生的认知,牢记计算小朋友算得真准,现在呀有个小动物要向我们求救了,瞧,小青蛙要回家,可他不知道哪个水池才是自己的家,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帮帮小青蛙吗?
师:你最喜欢哪只小青蛙?(生:2+5的小青蛙)那我们就先一起帮这只小青蛙找一找回家的路。(师示范连线)
学生独立连线,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有序从一个方向连线。再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课上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大集中了,用可爱的小青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帮助青蛙回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爱心,促进教学效率。]
3找规律——“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第一组算式
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测出小规律。
(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慢慢变大,得数也慢慢变大。)
(2)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猜想。
(3)运用规律,独立完成剩下的两组算式。交流汇报。
4小游戏
师:邮递员叔叔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信,把不同的信放到相应的邮箱里,谁来做做小邮递员?(“信”就是加法算式)
请小朋友上讲台贴算式,我再将算式有序的排好(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
小结: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其实呀,“6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6的,“7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7的。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些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这样有序的记忆,我们就不会有遗漏的了。 [设计意图:书上“想想做做”的5,6两题,要达成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有序记忆,记住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而我设计这个小游戏,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此目的,还能激起学生愉悦的心情,在快乐中学数学。]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得数是6、7的加法》,你知道了哪些小本领呀?
五、板书设计
得数是6、7的加法
6
7
1+5=6 5+1=6 1+6=7 6+1=7
2+4=6 4+2=6 2+5=7 5+2=7
3+3=6 3+4=7 4+3=7
0+6=6 6+0=60+7=7 7+0=7
法学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
[教学难点 ]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根小棒,平均分成 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 9根小棒,每 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 8、 9、 10、 11、 12根小棒,每 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 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根小棒,每 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 剩余吗?(摆 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 8÷4=2(个)
(2) )如果给你 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 2根,还剩 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 1(根)
(3) 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 …… 2(根)
(4) 11根呢? 12根呢?
11÷4=2(个) …… 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 4根,写成 12÷4=2(个) …… 4(根)呢?
(因为 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
2、观察发现
(1)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 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 (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 不能是 4根、 5根、 6根 ……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 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 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 5根分一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 之间的关系,可能剩 1、 2、 3、 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 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已知除数是多少, 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 求余数最大 是几,然后指名回答。 (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 能是 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 7。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法学课件(篇12)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 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 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 角
0 . 8
0 . 6
1 . 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习。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习。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习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习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