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湖心亭看雪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2.12

最新湖心亭看雪教案五篇。

这篇“湖心亭看雪教案”是小编经过认真研究后发现非常推荐的,建议您将这个页面收藏起来,这样就不会错过其中的有用信息。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开始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每个老师都应该按照要求准备教案和课件。有效的教案和课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雪后西湖奇景。

2.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多形式诵读及背诵。教学难点:白描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图片(1)”。

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文字)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Flash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注音:

崇祯(chóng zhēn)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âng)有此人 喃喃(nán)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多媒体显示)。第一段: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2、是日更定,余 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二段:

1、见余,大喜曰:“舟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

3、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多媒体显示课文全文)。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问: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多媒体显示文字)A、《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

C、“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D、“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五、比较阅读:(多媒体显示文字)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结束课文: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试用白描的写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3、收集有关“西湖”“的诗歌并交流。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作者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思恋故国

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湖 心 亭 看 雪》

教 学 设 计

李 凌 宇

海原县三河中学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3、细心品悟,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课前预习

1、首先,小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查工具弄清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将它们记在课本上。

2、然后,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将全文读通顺。

3、最后,大声朗读课文,自查下面字词你掌握没有。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沆( )砀( )

一芥( ) 铺毡( ) 强( )饮

(2)解释加粗的字

余住西湖: 人鸟声俱绝: 是日: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余强饮三大白: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及下船:

课堂学习

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

3、从课文标题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5、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点?

6、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认为相公“痴”吗?为什么?

7、《湖心亭看雪》中你体味到作者怎样的情趣?

课时作业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

课前预习

3、 (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qiáng (2) 余,我。 俱,全部;绝,消失。 是,这。 一,全部。 惟,只有。

强,尽力; 白,指酒杯。其,他们。 是,表判断。 及,等到。

课堂学习

5、 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6、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课时作业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赏析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

2.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

德育目标

文中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句子。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通过教学媒体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四、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共同解决

1.提出重点字词: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⑵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⑶余拿一小船:撑,划。

⑷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⑸焉得更有此人:还。

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豪爽。

2.学生自己疏通文章大意。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走进“湖心亭雪景”,感受白描手法,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人组合作讨论

1.这段文字中的三个“与”能否省略?

2.这段文字

中的四组数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

3.这段文字虽是写景文字,其中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提示: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造成了一种苍茫的浩大气象,与后文的“上下一白”,共同描绘出雄浑阔大的背景。第二句,用了四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勾画出作者眼中的湖上景物,与第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极其渺小,好象要融入苍茫宇宙的味道。读过之后,我们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

(二)走进“湖心亭奇遇”,联系上文,理解作者的情怀。

1.文中提到的“舟中人两三粒”,与“独”字是否矛盾?

提示:在作者眼里,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像舟子这些凡夫俗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当张岱奇迹般地在亭中见到另两个人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心理?

提示: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大喜过望应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暂的相遇之后就是别离,不禁让他悲从中来,但毕竟天涯遇知音又是让人愉悦不已,情感一波三澜。

3.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痴”的表现。

提示:

⑴在此时此地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

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

⑶本是故国难觅,知音难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他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

教师小结: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写景是本文的重点,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内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两者当中又始终贯穿着作者的复杂情感,三者有机结,天衣无缝。

六、问题研讨

(一)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七、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习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dg15.com扩展阅读

湖心亭看雪课件推荐


若您希望更深入了解这个话题,不妨尝试阅读一下“湖心亭看雪课件”,可能会有更好的理解。按照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只需在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即可。只有教案课件准备完善,才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感谢您的支持,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创作方式!

湖心亭看雪课件【篇1】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这些都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湖心亭看雪课件【篇2】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对方为有同样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亭中人的惊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湖心亭看雪课件【篇3】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

《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答案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船

(3)上下一白

(4)焉得更有此人

2、翻译下面各句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的翻译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的翻译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4、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

5、“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我的理解是: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是:

标准答案:

1. (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

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2).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3).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课件【篇5】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

1、生字注音

更(gēng) 定拥毳(cuì) 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 喃喃(nán) 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课件【篇6】

一、导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鸟鱼都有思恋故旧的情感,那么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读懂文意;2、感情痴情;3、品读画卷。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课的目标)

二、读懂文意——完成目标1

1、一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句读。(师提示学生注意“强、更、芥”的读音)

2、一生再读课文,注意读时的感情处理。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

4、学生自读课文,据课下注释理解文中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询问。

5、学生质疑,师生一起答疑解惑。

6、学生齐读课文,一生概括文章所写内容。师做点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悟痴情——完成目标2

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痴)

2、舟子语中的“痴”是什么意思?(结合“喃喃”的意思来理解)

3、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表情来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自言自语、困惑不解)

4、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

5、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

6、但是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却感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在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和他一样的痴人了,这两个痴 人见了张岱之后非常的激动和高兴啊,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几句

7、生齐读“到亭上······强饮三大白而别。”师指导学生反复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句,读出激动和欣喜,并让生翻译这个句子。

8、“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呀”,那么,什么样的人呢?假如你是金陵客,请将这句话说完整,“湖中想不到还有如此 的人呀”(生可填写“与众不同、超凡脱俗、闲情逸趣、痴迷于山水、清高孤傲等等)

9、那么张岱见到金陵客以后,是否也象金陵客一样满心激动欣喜呀?(通过品读“拉、强、别”等相关词句,体会张岱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10、张岱哀愁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来理解他的故国情结)那么你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故国情结呢?(崇祯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客此。)

四、品画卷——完成目标2、3

1、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带着这种痴情去看雪的张岱,眼中的景又是怎样的呢?

2、生齐读“雾凇······而已”句。并翻译出来。

3、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文字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白描)

4、什么是白描呢?(投影展示白描原是作画的一种技法,并展示齐白石的“虾图”并分析白描的留白效果)。后来,移用到文学创作中(投影展示文学作品中的白描,并体会其效果)

5、再次齐读,边读边想象,师在黑板上简笔勾画。

6、好,继续品读,哪些句子是总体描绘?总体描绘的景有什么特点?(广漠、空旷、寂寥、梦幻、朦胧等)

7、哪些句子是特定镜头?试着品一品。(大与小、动与静、远与近、点与线、方与圆等)

8、在如此广漠的天地之间,张岱为什么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没有家,心没有归属感,内心漂泊无依)

9、再读写景句,边读边想象,并试背写景句。

五、总结本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可谓是“满纸真情言,一轴美画卷,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现在,我们品出“痴”的真意了吗?

六、布置作业。

以《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的痴情》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400字。

湖心亭看雪课件【篇7】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雪后西湖奇景。

2.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多形式诵读及背诵。教学难点:白描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图片(1)”。

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文字)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Flash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注音:

崇祯(chóng zhēn)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âng)有此人 喃喃(nán)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多媒体显示)。第一段: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2、是日更定,余 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二段:

1、见余,大喜曰:“舟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

3、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多媒体显示课文全文)。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问: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多媒体显示文字)A、《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

C、“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D、“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五、比较阅读:(多媒体显示文字)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结束课文: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试用白描的写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3、收集有关“西湖”“的诗歌并交流。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作者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思恋故国

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湖 心 亭 看 雪》

教 学 设 计

李 凌 宇

海原县三河中学

湖心亭看雪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赏析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

2.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

德育目标

文中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句子。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通过教学媒体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四、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共同解决

1.提出重点字词: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⑵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⑶余拿一小船:撑,划。

⑷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⑸焉得更有此人:还。

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豪爽。

2.学生自己疏通文章大意。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走进“湖心亭雪景”,感受白描手法,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人组合作讨论

1.这段文字中的三个“与”能否省略?

2.这段文字

中的四组数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

3.这段文字虽是写景文字,其中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提示: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造成了一种苍茫的浩大气象,与后文的“上下一白”,共同描绘出雄浑阔大的背景。第二句,用了四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勾画出作者眼中的湖上景物,与第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极其渺小,好象要融入苍茫宇宙的味道。读过之后,我们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

(二)走进“湖心亭奇遇”,联系上文,理解作者的情怀。

1.文中提到的“舟中人两三粒”,与“独”字是否矛盾?

提示:在作者眼里,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像舟子这些凡夫俗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当张岱奇迹般地在亭中见到另两个人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心理?

提示: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大喜过望应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暂的相遇之后就是别离,不禁让他悲从中来,但毕竟天涯遇知音又是让人愉悦不已,情感一波三澜。

3.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痴”的表现。

提示:

⑴在此时此地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

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

⑶本是故国难觅,知音难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他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

教师小结: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写景是本文的重点,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内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两者当中又始终贯穿着作者的复杂情感,三者有机结,天衣无缝。

六、问题研讨

(一)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七、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湖心亭看雪课件【篇9】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情感态度。

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三)能力方面。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着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着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着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①余拿一小船(撑、划)。

②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形成性评价试题:

1、“看雪”的时间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

3、写西湖雪景:(雾凇———,天与—与—与—,上下——,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两人—对坐,一童子—炉正—。)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6、我的态度是(余———饮三大—而别)

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六、课后记。

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最新雪绒花教案15篇


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为大家整理的“雪绒花教案”类希望能帮助到您,来品味此文感受瞬间的惊喜。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师应该注重教案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雪绒花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多媒体投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

1、谈话: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一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一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我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持教之功贵在得法”。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了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我自己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脸谱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想,产生一种直接感受,这就是体验,它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时对其原貌的亲身感受。情感是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欣赏和学唱歌曲中,我用自己的指挥来引导学生赏析、演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起传统的教学生认识音符、掌握时值要快的多。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可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基础。因此,我将常用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并区分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雪绒花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喜爱多元的音乐文化,树立宽容待人、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过程与方法】

体会歌曲中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人民对祖国热爱的情绪。

【知识与技能】

感受3/4拍的律动,通过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体会歌曲的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满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3/4拍的律动,体会热爱祖国的情绪。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

老师设置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国花是什么花吗?它象征着什么含义?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中国的牡丹花是国花,牡丹花它象征着富强昌盛,也祝福我们国家繁荣富强。

老师设置问题:这种小花是什么花?(多媒体图片展示)它是哪个国家的国花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雪绒花,属于奥地利的国花。它是生长在海拔高环境艰苦的高山上,城里难以得见,能够见到野生的雪绒花的人非常勇敢,所以雪绒花象征的含义是勇敢,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就和雪绒花有关,他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

(二)逐步探知,新课教学

1.欣赏电影插曲《雪绒花》视频,了解歌曲剧情和背景。

老师讲述:这个视频里的人物他是一位冯特拉普上校,他有七个孩子,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剧情,电影音乐之声描写了热爱音乐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在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音乐之声最初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音乐剧,于1959年在美国百老汇上演,成为当时百老汇公演实践第二长的音乐剧。1965年这部音乐剧就被改编成了电影,电影版的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里面有趣的情节、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乐观的生活态度都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向往

2.再次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情绪。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请从节拍、速度、力度三方面来讲解。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歌曲中运用中弱、缓慢及优美抒情的情调,以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的形象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人民对祖国的祝福的一片纯洁心灵的情感。

3.学唱歌曲。

(1)分析乐曲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一共几句话?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分别弹奏四个乐句,学生听音乐,用一二三四指来分别代表四个乐句。

老师设置问题:最后一句和哪一句相同?和哪一句相似?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歌是一个一段体结构的歌曲,一共有四个乐句,其中第二句和四句是完全相同的,与第二句前面是一样的,后面有了变化,所以有相似的地方,和第三句完全不一样。

(2)学唱乐谱

①老师弹奏每一句的旋律,学生跟琴学唱乐谱。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3/4拍的歌曲,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带给大家一种温馨摇晃的感觉,学唱时大家注意节奏和3/4拍摇晃和流动的感觉,特别是第三小节的开头八分音符的处理(老师示范)。

学生跟老师用手画3/4拍的指挥图。

②学生一边画指挥图一边学唱乐谱,感受3/4拍的律动。

老师评价:第三句是我们这首歌里的一个难点,第一小节的re是两拍,大家不要拖,55是两个八分音符组成的一拍,大家在演唱时时值要唱够。

③学生再次演唱第三句,解决难点。

④学生跟琴完整的学唱歌谱。

(3)学唱歌词

①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跟琴加入歌词。

老师设置问题:你们和上校比起来谁唱的好?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上校唱的非常深情,雪绒花的歌词每一句都非常有情感,最后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他是借对自然界这种小花的热爱来抒发他对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就很深厚,我们只是唱出了歌词,情感却没唱出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也爱自己的祖国,我们在演唱时感觉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所以情感要再深一点。演唱时体会上校他对祖国的情感。

②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老师评价:同学们这次演唱的不错,(老师断开句子示范歌曲)这样断着唱感觉很不好听,这首歌曲那他是讲究气息的运用,所以唱歌的时候我们把气息连起来(老师用连贯的气息示范)这样就好听很多。

③学生用连贯的气息有情感的演唱。

老师引导:第三句是这首歌的*部分,所以在演唱的时候力度上是稍微强一点,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稍微强一点,把歌曲情绪的起伏唱出来。

④学生有情感的完整的演唱

(三)巩固提高,主题升华

1.播放《doremi》,对比《雪绒花》与《doremi》之间音乐要素的不同。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歌与《雪绒花》的情绪完全不同,这首歌的情绪是欢快的、活泼的,他的速度是稍快的,力度一开始中强,最后慢慢渐强。

2.爱的教育

老师设置问题: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这个家里的气氛是什么样的?你们做到了吗?请用完整的句子来描述。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个家庭虽然有七个孩子,但是他们相处的非常愉快,可是我们自己却不一定是这样,有些同学可能会跟弟弟争抢,有什么好东西不让他们玩,还会有一些小争执有时候有些同学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这样不好,我们每个人心里要宽容,对同学对身边每一个人要关爱,要学会发自内心的爱她,他也许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也许不是,也许是我们的同学,也许他只是路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关爱别人。

(四)课堂小节

这节课我希望我们不仅只是学到一首歌曲,我希望我们更要学习他们这个大家庭那种和谐愉快的精神,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雪绒花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雪绒花》。

2、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扩大音乐视野。

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平时你们都爱看哪些电影?电影可以分成很多类,有动画片、喜剧片、战争片、生活片、音乐片等,有一部曾获得过美国奥斯卡奖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同学们看过吗?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奥地利有一位叫玛丽亚的修女,很喜欢唱歌。她在给一位上校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时,用她优美动听的歌声来感染教育孩子。这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其中的几首歌曲。

3、师问有同学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4、玛丽亚在教孩子们唱这首歌时,把音乐中的七个唱名与英语中的常用词巧妙的编织在了一起,非常生动有趣比如“mi”与英文中的“me”我同音,“fa”与英文中“far”远同音,这样不仅便于记忆,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首比《Do-Re-Mi》更受人们欢迎的歌曲,叫做《雪绒花》。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歌与上首歌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其中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

2、师:这首歌与上首歌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在刚才的音乐中,出现了一段上校与女儿一起演唱的片断,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这属于哪种演唱形式?(是轮唱,但这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种严格的完全重复的轮唱,它是有的地方轮唱,有的地方又合起来。)

3、学唱旋律:

①《雪绒花》这首歌非常优美,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请同学们随音乐轻轻哼唱,注意口腔内打开。

②现在我们来看这首歌的乐谱,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请同学们听老师发一个音,“lu”,请你们也试着发这个音,嘴型要圆,口腔打开,声音往眉心这儿集中,体会一下,你的眉心处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感觉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来熟悉一遍旋律,注意强弱规律。

③现在旋律熟悉了,那你们能将歌谱唱一唱吗?试试看,能唱的就唱,不能唱的也没关系,我们就听一遍。

④学生动手,分析歌谱。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乐谱难吗?其实并不难,你们看,(课件出示四块分乐句写的谱块)。这首乐谱中有些乐句是相同的,有些乐句是不同的,你们能找出来吗?谁能上来重新组合一下,把相同的放在上面,不同的放在下面。

请同学们先将第2和第4句唱一唱,体会一下它们是不是相同的?(生自由练习)

请同学们再将第1句唱一唱,与第2句和第4两句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自由练习,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第1句的起伏没有2、4两句大)

第3句与它们都一样,注意听老师唱一遍,这儿有一个什么符号?(八分休止符)同学们唱时在这儿可以很快地吸口气,跟着老师唱一唱。

现在请同学们看歌词,试着将词填进去唱一唱(生自由唱)。

难不难?都是一字一音。请你们这一遍把声音放出来唱。

5、歌曲处理:

同学们唱的真好,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将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抒情的,要唱得慢一点,抒发的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声音柔和一点。)

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般来说,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力度上要唱得比其他部分强一点)。

让我们有感情地将这首歌唱一遍。

1、导入:同学们《雪绒花》唱的真好,很优美。在一次家庭音乐会上,玛丽亚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出木偶戏,把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得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听一听?下面就由老师来为大家演唱这首歌的第一段,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与前两首歌在情绪上又有什么不同?

3、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这个电影片断,请同学们在看有趣的木偶戏的同时,思考一下这首歌与《雪绒花》相比,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1、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到一首歌可以用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请同学们想一想,就《雪绒花》这首歌,我们可以用哪些演唱形式?

2、为了便于统一,我们规定一下:第一遍前两句领唱,后两句齐唱。一人领唱时,其他同学第一句哼鸣,第二句唱“啊”。第二遍由老师来和你们进行合作。

3、今天欣赏的三首歌曲同学们喜欢吗?正是有了这三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贯穿于整部电影,才使《音乐之声》更加吸引人。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更多更优秀的电影歌曲,到时候,请你把它介绍给大家,好吗?

六、下课,师生告别。

雪绒花教案 篇4

一、 教学内容

听:《Do-Re-Mi》

《孤独的牧羊人》

二、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感受歌曲音乐形象和情绪。

三、 重点:结合歌曲旋律的简单分析,引导同学感受歌曲音乐形象和情绪。

难点:结合歌曲旋律的简单分析,引导同学感受歌曲音乐形象和情绪。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新授:

欣赏《Do-Re-Mi》

《孤独的牧羊人》

(1) 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2) 老师简介作品:

《Do-Re-Mi》和《孤独的牧羊人》均选自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奥斯卡.哈默斯坦作词,理查德.罗杰斯作曲.

《Do-Re-Mi》采用大调式,2/4拍,二段体结构写成.歌曲第一乐段富于叙述性,以音阶式进行为主,并与歌词的音节、儿童的语言音调紧密结合.第二乐段的特点是将每句起音按音阶“do、re、mi、fa、sol、la、si”的顺序组织起来,乐句的结尾采取了两种衔接形式。

《孤独的牧羊人》是影片中小朋友们所扮演的木偶剧里的一首叙事歌曲。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一个牧羊人与老山羊、小山羊的对话,歌曲生动活泼。旋律中大跳音程的运用,以和上行模进等手法的运用,加上演唱者惟妙惟肖的声音模仿,使歌曲诙谐而又风趣。

(3) 欣赏《Do-Re-Mi》。

分析歌曲旋律:前四句的落音分别比后面一句的起音高一级音,后四句的落音则与后面一句的起音相同,使乐句的展开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最后,歌曲以上行的大调音阶结束全曲。歌曲的歌词原文是采用同音异义的手法来写的。

分段欣赏。

请一些同学来扮演歌曲中的角色,随音乐进行即兴扮演,引导同学想象和感受。

(4) 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听赏音乐一遍。

听赏后,采用游戏方式让同学听辨旋律猜角色。

(5) 对比欣赏。

(6) 对比了解,重在感受。

3. 小结。

4. 结束下课。

雪绒花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13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于感情抒发较为平稳,因此两个乐段并无较强的对比,除了第二乐段第一小节出现的节奏型外。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祝福。因此投入感情演唱好这首歌将对学生的情操陶冶起到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电影音乐,增强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兴趣,培育学生自信、合作等人文素养,彰显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功能,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2、通过欣赏、学唱、体验、探究,增强自主、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然、有表情地歌唱的技能,加深学生理解和喜爱电影音乐的情感,很好地表现音乐,体现音乐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对不同场景歌曲情绪的把握。

教学难点:唱好二声部及歌曲高潮部分的节奏处理。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播放用萨克斯演奏的《雪绒花》

听音乐进教室并就座

创造一种美好、轻松的音乐环境

打出雪绒花图片,看谁能猜出是哪个国家的什么花?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歌曲《雪绒花》

学生思考并作出回答:奥地利,雪绒花

采用直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雪绒花”

新课教学

简介《雪绒花》的创作背景及故事情节,播放《音乐之声》的主要画面

畅谈剧情,师生共同回顾剧情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及对第一声部的学习和演唱,更好的体会、感受歌曲,为第二声部学习做铺垫。

分别体会歌曲的两种演唱情感,并很好地表现。

播放《雪绒花》影音资料。

请学生思考歌曲《雪绒花》是采用几拍子写的,找出歌曲多次重复的旋律和高潮部分。

3/4拍子

旋律3–5│2‐‐│ⅰ‐5│4‐‐│先后三次出现,高潮在第三乐句

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

范唱歌曲

1、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感。

2、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老师发一个音,“la”。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感觉跟着老师的琴声来熟悉一遍旋律,注意节奏和情绪。

3、请同学们随琴声唱一遍歌词,探究并初步体验歌曲。

4、歌曲处理

5、检查学生演唱情况

6、要求学生以微笑的表情柔美的声音演唱。

7、探究两种不同情绪的演唱方法。

8、请同学用严肃的表情,庄重地演唱《雪绒花》

分析节拍特点及规律,体会演唱方法,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第一声部

听歌、看谱、划拍

模仿教师情感,用”la”音哼鸣

视唱歌词。

讨论

微笑地演唱《雪绒花》

以讨论的形式体会少校当时的心情

严肃地演唱《雪绒花》

师边弹琴边教唱二声部

用“la”随师进行旋律模唱,

以学唱歌曲的第二声部为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和老师的合作中学会相互配合及声音和谐统一。

检查学生对歌曲二声部的学习情况,随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学唱二声部

演唱第一声部,引导学生合唱时相互配合及声音的和谐统一。

轻声演唱歌曲的第二声部,体会合唱效果。

介绍三拍子的指挥图示及其相关知识

动手并能准确的打好三拍子

为学生进行伴奏

一名学生指挥,其他同学自由组合分出两个声部,合唱《雪绒花》

展开

播放剧中其他歌曲《孤独的牧羊人》《do ri mi 》

聆听

讨论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影视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小结

对本堂课简单概括,播放萨克斯演奏的《雪绒花》,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教学。

利用课余时间完整的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收集剧中的好听歌曲。

怀着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之情离开教室。

教师简介:

徐乐凤,中教二级。xx年毕业于吉林北华艺术学院音乐系,同年7月来通钢三中工作。

xx年,承担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如何进行学科整合》被确定为优秀成果,并获“一等奖”;xx年,在全国《音乐舞蹈教学创新》论文评选活动中,撰写的《音乐与舞蹈教学创新》荣获“二等奖”,同年在吉林省第二届音乐教学大赛评选活动中,荣获音乐优质课中学组“一等奖”;xx年参加通化市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又取得了好成绩。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等着去开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

教学评析

本课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师能很好地把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程理念,调动一切因素激来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主动与老师合作、探究。主动欣赏、体验音乐,学习、表现音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紧紧抓住以审美为核心,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深入启发、引导学生用不同情绪表现歌曲意境,不断挖掘学生表现音乐情感的内涵。学生通过感受、模仿、实践,以自己动听的歌声表现了歌曲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达到了很好的合唱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学习乐谱、发声、节拍、节奏等音乐知识的`学习中。

教师做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语言、动作、表情、情感与学生绒为一体,而且起到了引领、感染、触动的学生学习作用,整个教学环节浑然一体、清新、淳朴,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雪绒花教案 篇6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声乐(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五个主题《雪绒花》。接下来,我从7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复旦大学出版社《声乐(一)》是一套供普通高中、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及幼儿师范院校使用的声乐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基础性、师范性和系统性。根据这一特性编写的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重发声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声乐理论与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本课内容,我设计为唱歌课,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培养声乐综合实践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雪绒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音乐之声》是好莱坞经典音乐剧。

《雪绒花》是一首爱国歌曲,作者借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抒发对祖国美好的祝愿。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声乐教学大纲》提出的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又注重歌曲内容尽可能完美表达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能够初步掌握歌唱发声方法,并能运用唱歌技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绒花》。

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我加上了第2点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四、说教学重点:我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能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

五、说教学难点:

1、唱歌的发声方法。

2、掌握5度音的跨越音准。

六、说教学方法: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已经有自主意识,他们对于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因此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活动法和讨论法。通过讲授、练习、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学用自己的身体感官体会、感受。通过学生的观察、亲身经历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这部分我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组织教学

我设计以音乐的方式进行师生间的问候,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音乐课堂氛围。

环节二:导入

不论年龄的大小,故事总是最能吸引人的。我设计以观看电影的方式导入主题,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直观的展示本课主题的背景,为表达歌曲感情埋下了伏笔。

环节三:进入新课

这个环节我从"介绍主题——歌曲分析——学唱歌曲——感情处理"四个部分由浅到深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介绍主题:从介绍雪绒花的来由到它象征的意义,点明这首歌曲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歌曲分析:通过介绍歌曲背景,让学生对歌曲感情有了初步了解。

第三部分学唱歌曲:这个部分,我又分为3个小点。

第一小点:发声练习。这是声乐课最基础的训练,是进行唱歌课的前提,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此在"咬字"、"歌唱共鸣"、"气息"三个知识点里,教师通过示范唱练习曲来演示各个知识点,和学生亲身感受与训练,来加强学生的歌唱技巧,使学生能在唱歌中能够灵活运用唱歌方法。

第二小点:唱谱。这是学习声乐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学生掌握节奏、节拍、音准的途径,也是本课的第二个难点。我设计了2个比赛活动,一个是"音准竞赛",一个是"歌谱接龙比赛",通过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本课的难点知识,由浅入深进行掌握。

第二小点:唱歌词。这是考察学生歌唱技巧实践运用能力的手段。学生在本课中能学到多少知识,就通过歌声来考察。

第四部分感情处理:这部分是本节课总结性的一个表现与升华。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环节四:小结

这个环节我设计留下一个课后问题,以课后拓展的方式进行本节课的结束。留下的问题我以围绕"回报祖国"来展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达到教学目的。板书设计:

《雪绒花》

1、介绍雪绒花(奥地利国花)

2、背景介绍,歌曲分析

《音乐之声》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A、咬字B、共鸣C、气息

2、感情处理:

雪绒花教案 篇7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雪绒花》教学设计【精选】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为C大调,单二部曲式。除了第二乐段第一小节出现“×0××”的节奏型外,其他的节奏和音调都与第一乐段相似,加上采用3/4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因此投入感情演唱好这首歌曲将对学生的情操陶冶起到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歌曲的第一部分好似在低声诉说着纯洁的雪绒花在盛开的美景;第二部分由“景”转为“情”,由对雪绒花的赞美,转向对德寇侵占下的祖国的深深祝福。

学情分析

(1)由于本歌曲是一首外国歌曲。学生对外国歌曲的相关文化的了解不是很多。以至于不能很好的表现歌曲的的情感。

(2)八分休止符的节奏稍微复杂,准确的演唱八分休止符将会成为本首歌曲的演唱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达到能有表情的演唱的要求。

2、通过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达到能感知音乐要求。

3、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积极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为重点。

2、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进而能感知音乐,八分休止符的演唱为难点。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良好的情境,可以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唤起人审美情感。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对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花”入手引出雪绒花,并进一步了解雪绒花的有关知识,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寓教于乐

准确地演唱歌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想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聆听便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录音范唱,发挥学生的听觉作用,整体感受歌曲;然后再一次带着问题去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节奏特点;再一次在感受三拍子强弱规律基础上聆听歌曲,达到在一次熟悉旋律的目的;接着聆听老师范唱激起学生演唱欲望。

2、接下来学唱歌曲。在多次聆听的基础上直接跟老师琴声演唱歌曲,并找出重难点解决。

3、然后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学会了歌曲,如何能把握好歌曲的情绪,使学生能深情的演唱歌曲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分析歌曲鼓励学生用自己声音表现歌曲,提高了学生的声音表现么能力。

4、用英文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新实践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培养学生表现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延伸

通过比较影片中两次不场景的演唱体验音乐在影片艺术中的作用

五、课堂总结

给学生留下一点疑问课下去解决,为什么奥地利人不喜欢这部影片?------没有人喜欢侵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雪绒花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2、让幼儿在音乐欣赏中感受歌曲的柔美。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钢琴、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雪绒花图片

1、出示雪绒花图片,问这是什么花

2、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首歌曲就是《雪绒花》。

二、学唱歌曲:雪绒花

1、欣赏歌曲

提问:听到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

2、再次欣赏,理解歌词

你听到了什么

3、幼儿用上述情绪来轻轻哼唱歌曲,进一步体会歌曲的节奏特点。

4、老师弹伴奏范唱,!..教案网!通过展示两乐段的力度变化引导弱与强的对比。

5、以多种形式来唱,来进行。

三、创编动作,进一步表现歌曲

1、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做做动作进行创编,感受音乐。

2、可引导幼儿小组合作来表现。

雪绒花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荧屏歌曲,并产生浓厚兴趣。

2、掌握拍的指挥图示。

二、能力目标:

1、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演唱歌曲。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音乐鉴赏力及创造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用双语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音准

教学模式:

一、模式名称:听唱自学,实践创新。

二、模式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整体感知,情感体验→自学新知,拓展情感→情感升华,创新实践。

教具: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达标意图

常规教学师生以唱的形式问好

师生交流情感。

情境导入欣赏两首影视歌曲片段1、学生欣赏、分析音乐。

2、教师适时总结、引导。激发学习影视歌曲的学习兴趣。

新歌教学整体感知、情感体验1、了解《音乐之声》的.故事梗概。

2、欣赏《雪绒花》1、学生讲解。

2、教师范唱,学生欣赏歌曲。学生整体感知音乐,感受音乐美。

自学新知、拓展情感学习新歌1、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2、进行艺术处理。

3、自学歌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难点突破。

4、学习用英文演唱歌曲。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用双语演唱歌曲。

培养学生自学音乐、感受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

实践创新1、练习三拍子的指挥。

2、师生随音乐起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音乐实践能力。

小结

1、学生总结本课收获

2、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雪绒花教案 篇10

1、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郭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竖笛伴奏。

1、划拍唱谱。(师竖笛伴奏)同时找找这首歌里哪个音的指法没学过?开动脑筋,自己找这个音的指法。

&n

bsp; 2、音阶练习(从re到高八度re )。①师唱唱名(上行音阶),生无声按指。②师范奏后生吹。③用同样的方法练下行音阶。(一口气,连音奏法。)

3、讲解吐音技术和连音、断音奏法。

① 学习吐音技术。吹奏竖笛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板书)连音奏法和断音(又叫非连音)奏法。它们都与“吐奏”有关。那么,什么是“吐奏”?就是舌尖轻轻地碰一下牙齿,堵住吹口的气流后马上向里缩回,离开吹口,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② 连音奏法是:在连线“⌒”内,除第一个音用吐奏外,后面的音都不吐奏,只是按孔的手指按各音的指法运动,气息保持而舌头不动,吹得连贯圆润。

③ 断音奏法则是每个音都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④以吹奏音阶为例:教师用两种方法吹奏音阶:上行用连音奏法,下行用断音奏法。师范奏后生练习(上、下行各练两次)。

⑤再用两种方法练习同一条练习曲。

4、探究、选择吹奏方法:《雪绒花》这首歌哪些地方用“连音吹奏法”比较好?并在歌谱上加上连音线。(学生各自试吹,两分钟后回答,并说明为什么?再在歌谱上画上连音线)。然后互帮互助,自由练习。(重点练第三乐句,教师到学生中进行个别辅导。五分钟后问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

5、师带领重点练习第一、三乐句。

① 师唱唱名,生无声按指。②师慢速范奏生模仿。③师按原速吹奏生模仿。

6、生跟师一起吹奏全曲。

7、师用钢琴伴奏,生吹奏。

8、请有把握的同学站起来吹奏。师用钢琴伴奏。

9、唱吹结合:一组唱,一组吹,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配乐。(三角铁、铃鼓等)比一比,最终获胜的是哪一组?(师钢琴伴奏)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幽雅恬静,旋律优美。随着电影的播放,其舒缓、轻柔的风格深深抓住了听众的心,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歌曲为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旋律的节奏基本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这三种音符构成,3/4拍子和中等速度使歌曲没有较大的起伏。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情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

1、学习用悠长的气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借歌曲演唱抒发爱国情怀

1、歌曲第五乐句的视唱;

2、启发、指导学生深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抗日战争歌曲我们听过、唱过不少,你能说出一、两首来吗?

(指名回答:如《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歌唱二小防牛郎》等)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一首7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年代里的一首外国歌曲《雪绒花》。

(大屏幕出示课题,播放男声英文独唱,flash动画)

二、感知歌曲,熟悉旋律

1、听完英文版《雪绒花》,请学生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抒情优美)

2、欣赏教师中文演唱《雪绒花》。

3、师:同样是反法西斯歌曲,请学们从情绪情、感两方面对比中国歌曲,有什么异同?

小结:这首歌曲表达感情比较含蓄,而大多数中国抗战歌曲情绪上铿锵有力,表达感情比较直接。

[说明: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领会同样题材的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但表达的方式却是多样的。]

三、歌曲学习,表达感情

1、用lu轻声哼唱歌谱。

[说明:这一环节一举两得,既让学生熟悉歌曲主旋律,又起到了发声练习(长音送气)的作用。]

2、分析歌曲:

提示:(1)从整首歌曲来看可以分为两部分,你能准确划分吗?

(2)乐句与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3、视唱歌谱,解决难点:

出示:20xx|765|3―5|1――‖

(在第一小节的第二拍中有一前半拍休止,齐唱时要注意整齐一致。)

师: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已经比较熟悉了,大家可以自由试唱一下能不能唱准这一乐句。

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站起来试试?(点名视唱)

师:请唱得好的同学做我们的小老师,带大家一起唱准这一乐句,老师也跟着一起学。

[说明:歌谱学习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如何学是个难点,学生的音乐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这里把课堂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这首歌曲在这里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而且在节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你能猜猜为什么吗?

(说明这一乐句是全曲的高潮)

4、感受歌曲的旋律线:

(1)师弹奏歌谱,在音高处弹得音量大些,音低处音量相对轻些;同时学生注意聆听琴声用手势按旋律高低走向划出线条;

(2)学生按照所划旋律线视唱歌谱,强弱控制随手势走。

[说明:歌唱时随旋律线走势控制音的强弱,使歌曲的演唱有起有伏,为后面有感情地演唱歌词作铺垫]

5、学唱歌词:直接填入歌词,随琴声轻唱。

四、观摩电影,情感体验

1、师:由于大家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电影故事《音乐之声》。(大屏幕播放电影片断)

A出示:严肃的上校正吹哨子催促他的七个孩子起床,孩子们以准军人的姿态集合,并逐个报上各自的名字。(画外音:这是一个二战时期的奥地利的军人家庭,上校用军队的要求管理着他的孩子们。)

B出示:一望无垠的绿地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唱着歌向我们走来。(画外音:这是家庭教师玛丽亚,她能歌善舞,性格活泼。)

C出示:玛丽亚走进上校家庭与孩子们一起成长。欣赏完整的歌曲《DOREMI》。(画外音:玛丽亚的到来让这个家庭变得温馨。)

D出示:上校在家庭音乐会上与长女演唱《雪绒花》。(画外音:上校看似严肃,可他唱起这首《雪绒花》却充满了无限深情。)

E出示:新年音乐会上上校一家与观众们同唱《雪绒花》。(画外音:法西斯入侵奥地利,爱国上校不愿为他们工作,于是在音乐会上以这首歌曲激励同胞们团结起来。)

2、师:大家已经知道了《雪绒花》是一首电影插曲,片中出现了两次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呢?请各位按自然小组讨论。

(上校与女儿的演唱称为“独唱与伴唱”,音乐会上的演唱称为“领唱与齐唱”。)

3、电影中《雪绒花》的旋律多次出现,为什么?同桌之间可相互补充。

(雪绒花象征着纯洁的爱国之心,舒缓的节奏流畅优美的旋律是对祖国发自内心的深切的爱。)

[说明:电影的再现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为巩固阶段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埋下伏笔]

五、复习巩固,升华情感

师:学习歌曲时我们一直是齐唱的形式,你们愿意偿试影片中的两种演唱形式吗?

1、主唱与伴唱:重现电影中片断D,学生自由选择(主唱或伴唱)自由组合跟边看边模仿演唱。

教师坐到学生中间帮助伴唱的学生一起学习。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表演?

师:下面的同学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整体效果如何?主唱者与伴唱者在音量上是什么关系?

[说明:这样的提示将这种演唱形式的要求进一步明确。]

师: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才能表达演唱者对祖国的深情呢?

将全班学生按这种演唱形式的要求分为两个大组表演,以竞赛的要求比比哪组唱得好。

2、领唱与齐唱:(放片断D让学生自由分角色演唱)

上场顺序分别为:上校唱第一、二句,接着玛丽亚边唱三、四句边走上台,随后孩子们在前二人的合唱中上台,最后上校带他的一家指挥下面的观众齐唱。

提示学生:最后的齐唱要怎样唱?(激动一点,音量上要大些,以表达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报效祖国的决心。)

[说明:模仿电影中歌曲的演唱形式巩固所学歌曲,避免了枯燥的复习,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除了电影中的演唱形式,你们还能想出哪些表演形式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思想感情?

(仍以自由合作的方式表演,学生练习时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一起讨论)

1、配乐朗诵歌词(第一遍)+齐唱歌曲(第二遍)

2、领唱与合唱(一人领唱其他人用u合唱)

[说明:这部分实际上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以上两种形式是教师的猜想,学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多更好的表演形式。]

六、小结下课。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表演方式边唱边走出教室。

雪绒花教案 篇11

1、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2、让幼儿在音乐欣赏中感受歌曲的柔美。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5、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钢琴、相关图片

一、出示雪绒花图片

1、出示雪绒花图片,问这是什么花?

2、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首歌曲就是《雪绒花》。

二、学唱歌曲:雪绒花

1、欣赏歌曲

提问:听到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

2、再次欣赏,理解歌词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说)教师帮忙梳理歌词。

3、幼儿用上述情绪来轻轻哼唱歌曲,进一步体会歌曲的节奏特点。

4、老师弹伴奏范唱,通过展示两乐段的力度变化引导弱与强的对比。

5、以多种形式来唱,来进行。

三、创编动作,进一步表现歌曲

1、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做做动作进行创编,感受音乐。

2、可引导幼儿小组合作来表现。

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要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束缚,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课中主动学习,大力合作,敢于探究和创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通过《雪绒花》一课,我感触颇深,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实在,具有操作性

我上的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聆听、欣赏和演唱,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和英文演唱的风格,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之情。我认为:短短的一节课不应该负载过多的东西,而要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快乐”,这也是我在平常音乐教学中对所有学生提出的口号。对于音乐课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充分运用音乐语言,通过带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体验、参与、表演(唱)等方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在我的这节课中,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渗透,三拍子的节拍和节奏,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势得到了掌握,学生通过我的引导知道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他们通过歌曲的演唱,了解到了小小雪绒花实际上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我自己认为本节课的优势在于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主题突出、主线明确、过程流畅,师生配合默契,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突出艺术性

教学过程首先从听赏歌曲开始。一曲欢快活泼的《哆来咪》片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雪绒花》,分别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节拍,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等。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演唱,层层深入,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原文是用英文演唱的。学生都很想听英文的演唱,他们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演唱更加深情,更有风格,情不自禁地要用英文演唱。当我让学生用英文演唱后,他们的歌声是那么优美深情、那么动听,感情已完全溶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正如歌德所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灵。”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细节,富有个性化

“细节决定成败”!在这节课中,我不仅注意了整体的设置,更注重了细节的把握,体现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教学语言简练;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教态亲切自然;方法准确到位等。另外,我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找到精美的电影剧照和电影视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视觉享受和最优质的音乐听觉享受。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四、本节音乐课教学方面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方面:

1、按照新课程理念,情感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2、由于第一环节所安排内容过重,所花时间超过了预算时间,导致在后面环节时间不够用。

3、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也不是单一的学会演唱一首歌曲、欣赏一段音乐而已。所以不断努力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驾御课堂的能力,是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基础。

在今后从师的道路上,我将继续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促使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及时总结一些的优秀的音乐教学经验和方法,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音乐教学。

雪绒花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透过歌曲的演唱,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与热爱之情。

2、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情绪与风格。并能以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雪绒花》。

3、自编动作感受歌曲三拍子的节拍特点。

[教材分析]

《雪绒花》是一首抒情歌曲。歌曲运用中速(或缓慢)及优美的情调,以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的形象来表达人民对祖国的祝福的一片纯洁心灵。歌曲为C大调式,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也包含两个乐句,其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段的原乐句的再现。第一乐段舒展而婉转的旋律是对雪绒花的赞颂,节奏多为“X-X|X--|”。第二乐段的开始两句以“XOOXX|”及“X-X|X-X|X-X|X--|”与第一乐段构成比较,后又再现第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使两个乐段既统一又有比较。最后四小节是全歌的高潮,也是歌曲的点题——为我祖国祝福吧!

[教学重难点]

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册课本。

1、欣赏韩红的歌曲。

以韩红的歌曲《绒花》过渡到《雪绒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随琴用“lu”模唱旋律,身体轻轻摇晃。

引导学生唱好第三句旋律和最后一句曲谱。

2)按节奏朗读歌词,读准字音。

第一遍音乐教师朗读歌词,第二遍音乐学生朗读歌词。

3)教师播放歌曲录音范唱,学生边听边默唱。

4)学生学唱歌词。

引导学生轻声、优美深情地演唱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与热爱之情。

1、感受英文版歌曲风格。

出示英文歌词。

教师播放英文歌曲《雪绒花》,学生感受英文歌曲的风格。

****雪绒花****

雪绒花教案 篇13

各位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如下:

一、说教材

1、歌曲背景:《雪绒花》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册第7单元《荧屏乐声》的内容。《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

2、歌曲分析: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 ,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祖国深深的祝福。

3、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唱和集体的演唱,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集体中的协调能力。

③知识与技能:学习音乐基本要素,三拍子的特点,强弱规律

二 、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热情,本节课采用了如下几个教学法:

1、讲授法:这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这堂课的内容。

2、情景教学法:在上课之前,讲述《音乐之声》的故事创造情景,让学生融入一个温馨,充满爱国主义的氛围。

3、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雪绒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雪绒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4、音乐欣赏法:以欣赏电影片断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拓展学生思维。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的学法也是很重要的。通过《音乐之声》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歌曲,并且带着问题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吸收知识。

四、说程序

1、创设情景

通过讲述《音乐之声》的故事,导入课题《雪绒花》,播放雪绒花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雪绒花的`样子,并且播放这首歌曲。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这首歌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歌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唱歌曲

通过播放歌曲,让学生自己学习,能够大概的会唱旋律。在难点处和学生唱的不

对的地方,单独提出来纠正。

3、有感情的演唱

在学生能够真确的唱出歌曲的旋律时,简单的介绍歌曲中的乐理知识,通过理解三拍子节奏特点(强弱弱),让学生带着节奏的强弱和旋律的起伏,有感情的演唱。

4、情感升华

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中演唱《雪绒花》的片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拓展

简单介绍《音乐之声》中其他的插曲,《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

五、说特点

这节课采用《音乐之声》的剧情为故事导入课题,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音乐之声》电影的片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说反思

《雪绒花》这是一首同学们都比较熟悉,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线比较流畅,音乐较窄,所在音区也是同学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没有过多的大跳。因为这首歌曲难度较小,同学们很快就能学会,应该在这首歌曲的处理和要求上变些花样,让学生更有兴趣。比如可以分声部合唱,或用英文歌词演唱,这样不仅在内容上多样化,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多了解音乐的形式,并且让音乐与其他文学方式结合。

七、结束

各位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我通过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雪绒花教案 篇14

1.初步学习歌曲《雪绒花》,感受歌曲的AB结构,并学习用“舒缓”和“连贯地”两种方式来表现歌曲。

2.尝试做舒缓和连贯的动作来帮助理解与表现歌词内容。

3.在自由结伴时注意表情和动作上与同伴相互协调,并体验快乐。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初步学习歌曲《郊游》,感受歌曲的AB结构,并学习用“舒缓”和“连贯地”两种方式来表现歌曲。

1.雪绒花图片。

2.歌曲、钢琴。

教师带领幼儿热身,复习律动《拔跟芦柴花》,感受歌曲欢乐的旋律。

1.引发幼儿关于“雪绒花”的美好回忆。

师:你们见过雪绒花吗?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教师范唱《雪绒花》,引导幼儿讲述歌词内容。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你们听到后是什么样的感觉啊?

3.教师播放歌曲,用提问和图片的提示,启发幼儿发现歌曲AB结构。

师:听我再唱这首歌,注意听乐句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4.幼儿跟琴歌唱,并引导幼儿理解B段歌词。

师:这首歌曲里唱到雪绒花是什么样子的?

5.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舒缓”和“连贯地”两种方式来表现歌曲。

6.教师当导游,创设游戏情境“雪绒花”,带领幼儿完整地学唱歌曲1-2遍。

7.启发幼儿创编雪绒花飘动作,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唱歌。根据幼儿的创编情况决定唱2-3遍。

1.教师弹奏较长的前奏并注意给予指导,幼儿自由结伴表演。

2.幼儿听音乐自由结伴唱歌。

课程首先从听赏歌曲开始。由上校演唱的一曲优美抒情的《雪绒花》片段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是多次聆听歌曲《雪绒花》,分别感受歌曲的情绪、节拍,指挥。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等。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演唱,层层深入。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雪绒花教案 篇15

通过欣赏,感受歌曲音乐形象和情绪。

三、 重点:结合歌曲旋律的简单分析,引导同学感受歌曲音乐形象和情绪。

难点:结合歌曲旋律的简单分析,引导同学感受歌曲音乐形象和情绪。

(2) 发声练习:

(1) 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2) 老师简介作品:

《Do-Re-Mi》和《孤独的牧羊人》均选自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奥斯卡.哈默斯坦作词,理查德.罗杰斯作曲.

《Do-Re-Mi》采用大调式,2/4拍,二段体结构写成.歌曲第一乐段富于叙述性,以音阶式进行为主,并与歌词的音节、儿童的语言音调紧密结合.第二乐段的特点是将每句起音按音阶“do、re、mi、fa、sol、la、si”的顺序组织起来,乐句的结尾采取了两种衔接形式。

《孤独的牧羊人》是影片中小朋友们所扮演的木偶剧里的一首叙事歌曲。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一个牧羊人与老山羊、小山羊的对话,歌曲生动活泼。旋律中大跳音程的运用,以和上行模进等手法的运用,加上演唱者惟妙惟肖的声音模仿,使歌曲诙谐而又风趣。

(3) 欣赏《Do-Re-Mi》。

分析歌曲旋律:前四句的落音分别比后面一句的起音高一级音,后四句的落音则与后面一句的起音相同,使乐句的展开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最后,歌曲以上行的大调音阶结束全曲。歌曲的歌词原文是采用同音异义的手法来写的。

分段欣赏。

请一些同学来扮演歌曲中的角色,随音乐进行即兴扮演,引导同学想象和感受。

(4) 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听赏音乐一遍。

听赏后,采用游戏方式让同学听辨旋律猜角色。

(5) 对比欣赏。

(6) 对比了解,重在感受。

3. 小结。

4. 结束下课。

最新幼儿雪孩子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编写完整的教案是完成授课任务的保障。这里有关于“幼儿雪孩子教案”的一些相关资讯您不容错过,希望本文能够通过对某一方面的深入剖析为您提供一定的帮助!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雪孩子》这一活动是主题《冬趣》中的第六个活动。前面的五个活动,如《温度测量》、《好玩的跳绳》、《小动物怎样过冬》、《玩雪》、《摔不倒》等都已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冬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对冬天的探索欲望。《雪孩子》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一起堆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融化了,它飞到天空中,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故事文字优美,极有意境,充满童趣,激发了幼儿的想象;《雪孩子》这一活动是前几个活动的深化、升华,通过这一活动的组织,不仅能进一步增进幼儿对季节变化的认识,还能使幼儿通过不同形式学说故事角色的对话,强化语言的学习及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在趣味性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德。

基于此并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和技能三个方面考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欣赏故事,感受雪孩子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说故事中的对话,能用表情、动作等,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内容。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制定的活动重点为:引导幼儿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学说动物间的对话,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设定的活动难点为:感受雪孩子乐于助人的美德,并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活动准备:

1.课前带幼儿去玩雪让幼儿知道雪遇热会融化。

2.故事图片和音乐磁带。

3.《雪孩子》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还应敏锐的捕捉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新的关注点、兴奋点和新的发展需要,适时适宜的组织活动,培养孩子的好奇、好问、乐于探索的精神等。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根据这一特点在次本活动中我采用了:

1.直观教学法:通过出示故事图片使幼儿获得了直观的印象,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感到好奇。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生动鲜活的小动画吸引幼儿,展现出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使幼儿对故事更感兴趣。

3.提问教学法:设置提问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对话等有趣形式,在一问一答中让幼儿学说故事,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三、说学法

如《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和内容,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因此在活动中我运用了以下方法:

1.多通道感受法: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等对幼儿多种感官的刺激,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2. 欣赏法:借助图片、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生动的讲述故事,把幼儿带入童话的优美意境中,去感受故事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

3. 讨论法:通过讨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设计了以下环节。

1、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边出示形象的故事图片边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用这种激发幼儿兴趣的互动方式,能营造和谐、愉快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好奇,同时引出故事的主要角色。

2、结合课件、配乐老师讲述故事,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并引导幼儿思考:

(1)故事的名子叫什么?

(2)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3)雪孩子去哪里了?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机会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此环节让幼儿在完整欣赏故事后,教师提问,幼儿可以根据所听故事的内容进行回答。也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回答。让幼儿知道雪孩子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的语言环境,记住了故事中的重点角色,为后面学说对话做了准备。

3、再次通过课件,结合故事的主要情节,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说兔妈妈、小白兔的对话,并感受雪孩子的内心活动。

(1)欣赏课件第一段后,提问:兔妈妈为什么把小白兔一个人留在家里?

(2)欣赏课件第二段后,提问:兔妈妈为了不使小白兔感到孤独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3)欣赏课件第三段后,提问:堆好雪人,小白兔睡觉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可怕的事情?雪孩子是怎样救小白兔的?

(4)欣赏课件第四段后,提问:兔妈妈回来了,小白兔醒了,雪孩子去哪里了?变成了什么?为什么?

《纲要》中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此环节采用的媒体课件,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动物形象用小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单一、呆板的图片,所不能替代的。这样使得故事内容更加生动,角色更加鲜活,幼儿也更感兴趣。通过设计的提问能够以小动物之间的对话激起幼儿的兴趣。把情感渗透放在语言活动的首位,这种以情激情,以趣促学的教学方法成为语言教学活动的新亮点,同时活动目标(1)也在此环节中体现,也使本次活动的重点得到落实。

4、幼儿分组讨论:

讨论并思考:雪孩子是怎样的人?他做了什么帮助别人的事情?最后雪孩子自己怎样了?拓展幼儿思维使幼儿从故事中了解、体会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德、讨论之后,教师讲故事并让幼儿分组合作把故事表演一遍。这个环节中体现了活动目标(2)并突破了活动的难点。

五、活动延伸

课后通过将故事磁带及录音机放在阅读区,小朋友们可以欣赏和表演故事,进一步感受雪孩子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德。使活动目标在次通过延伸活动得到强化与落实。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2

雪孩子幼儿教案是针对学龄前幼儿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冬季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冬季的气息和冰雪的美感,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和思维发展,培养幼儿的生命伦理观念和社会意识。下面就针对雪孩子幼儿教案主题,写出相关范文。

主题一:冬季户外活动

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但这并不影响幼儿们的户外活动。在这个季节,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去采集雪花、堆雪人、滑雪板等,让幼儿在自然中放松身心,感受冬季的气息和乐趣。

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准备好相关的服装和用品,如冬季羽绒服、防寒手套、护耳帽等,确保幼儿能够在户外活动中保持身体温暖。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户外安全,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

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幼儿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社交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和交流。

主题二:雪花实验

雪花是冬季最美的景象之一,我们可以通过雪花实验,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雪花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我们可以将一块黑色布放在户外,等待雪花落在上面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每一朵雪花的形状和纹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雪花每一朵都长得不一样?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通过雪花实验,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生命伦理观念,让幼儿更加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主题三:堆雪人比赛

堆雪人是冬季户外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之一,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参加堆雪人比赛。在比赛中,我们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独特雪人形象。

在比赛中,我们可以设置评分标准,如雪人的形状、比例、表情等,让幼儿在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

通过堆雪人比赛,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和艺术能力。

总之,“雪孩子”教案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冰雪美景,而且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思维发展,培养幼儿的生命伦理观念和社会意识,让幼儿在玩乐中增长知识,享受快乐。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3

幼儿园大班冬天里的故事:雪孩子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雪孩子》是一节语言活动,选自大班上学期第八个主题《冬天的故事》中,故事语言浅显,简洁,生动地表现了雪孩子奋不顾身从火中救出小白兔,自己却融化成水,经过太阳一晒,又变成天上一朵朵美丽的白云的经过。既形象地表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又结合自然现象说明雪遇热融化蒸发形成白云的这一科学道理,在趣味性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德,一方面可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另一方面故事中的科学现象,很好的满足了幼儿的探索需要。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引导幼儿体会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2.通过运用多种形式,使幼儿知道雪遇热融化、蒸发、形成白云的自然常识。

3.理解故事内容,记住重要情节,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活动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目标要求,我确定本节活动的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体会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从幼儿的现有水平出发设定的难点是:知道雪遇热融化、蒸发形成白云的自然常识。

活动准备:

雪孩子图片《雪孩子》多媒体课件

运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使生动鲜活的画面吸引幼儿,展现出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使幼儿对故事更感兴趣。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组织幼儿谈话,边出示雪人图片边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今天你看谁到我们班来了?"(雪孩子,雪人)"雪孩子今天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会是什么事情呢?"然后引出故事。我运用这种方法有两个目的:(1).引起兴趣,营造和谐、愉快的活动氛围。(2)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好奇,同时引出故事的主要角色。

(二)、教师有感情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提问:

(1)故事的名子叫什么?

(2)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3)雪孩子去哪里了?

此环节让幼儿在完整欣赏故事后,运用提问法,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回答。也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回答。让幼儿知道雪孩子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语言环境。

(三):运用课件,进一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主要情节,并感受雪孩子的内心活动。

这一环节是本节活动中的重点,因此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将故事分为四段,让幼儿视听结合,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

1.运用欣赏法引导幼儿欣赏课件第一段后,提问:兔妈妈为了不使小白兔感到孤独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引导幼儿体验小白兔对雪孩子的喜爱之情。

2.欣赏课件第二段后,提问:堆好雪人,小白兔睡觉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可怕的事情?你认为这时雪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3.欣赏课件第三段后,提问:雪孩子是怎样救小白兔的?(引导幼儿学说雪孩子的对话,学习词冲、跑,进一步体验雪孩子救小白兔的急切的心情)

4.欣赏课件第四段后,提问:兔妈妈回来了,是谁救了小白兔?雪孩子去哪里了?变成了什么?为什么?

此环节采用的媒体课件,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动物形象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使得故事内容更加生动,角色更加鲜活,幼儿也更感兴趣。运用视听结合法,通过设计的提问引导幼儿学说角色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引导幼儿体验雪孩子舍己救人的感人事件。同时使本次活动的重点得到落实。

5、幼儿分组讨论,进行表征:

在此环节我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并思考:"雪孩子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最后雪孩子自己怎样了?""你认为雪是怎样变成云的?"

七、活动延伸部分:

1、在科学区投放多种材料,继续引导幼儿探索水的三态变化的科学实验,进一步理解雪遇热融化,蒸发形成白云的科学原理。

2、课后通过将故事磁带及角色头饰放在表演区,小朋友们可以欣赏和表演故事,进一步感受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美德。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拓展幼儿思维使幼儿从故事中了解、体会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德。然后我引导幼儿运用表征法根据已有经验对雪遇热融化,蒸发形成白云这一自然现象进行表征。因为活动前幼儿已储备雪遇热融化,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初步经验,因此在本环节中我运用讨论法,让幼儿展开讨论,又运用表征法,引导幼儿表征,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科学原理,从而使活动的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4

标题:雪孩子幼儿教案

一、教案主题:雪孩子

二、教案目标:

1. 让幼儿了解雪孩子,并学习制作雪人,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体验能力;

3. 发展幼儿的语言交流和社交能力。

三、教案流程:

1. 引入活动

教师与幼儿们集体欣赏一份展示雪孩子的图片,并简单介绍雪人的由来和相关知识。

2. 活动一:观察与讨论

教师带领幼儿们一起外出观察雪人,发现雪人的特点和形态,并引导幼儿们通过观察,讨论雪人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3. 活动二:制作雪人

教师准备足够的雪球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制作。并提供一些道具如胡萝卜、石头等,让幼儿自行选择添加到雪人上。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活动三:分享和展示

每位幼儿制作完成后,老师组织幼儿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让每个幼儿介绍自己制作雪人的过程。

5. 活动四:诗歌表演

教师给幼儿们带领唱一首与雪孩子有关的儿歌,如《雪孩子好可爱》,让幼儿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唱儿歌。

6. 活动五:游戏环节

教师和幼儿们一起玩耍雪人捕鱼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和幼儿们用纸做的鱼作为游戏道具,并提供一个大雪球作为捕鱼网。幼儿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雪球捕捉鱼。

7. 活动六:整理与总结

教师引导幼儿们一起清理现场,并带领幼儿们回顾今天的活动,总结雪孩子制作的过程和经验。

四、教案材料准备:

1. 雪人图片;

2. 雪球制作材料(如塑料桶、铁铲、砂糖);

3. 雪人制作道具(如胡萝卜、石头);

4. 歌谱《雪孩子好可爱》;

5. 鱼形纸片;

6. 大雪球。

五、教案评估方法:

1. 观察幼儿们在制作雪人时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观察幼儿们在观察、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语言交流和社交能力;

3. 观察幼儿们在游戏环节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案心得分享与延伸:

通过雪孩子这一主题活动,幼儿们不仅能够拓展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体验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分享和游戏环节,幼儿们能够进行语言交流和社交互动,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适当延伸活动,如组织幼儿们制作雪人家族,或是带领幼儿们去户外进行雪仗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幼儿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受。同时,也可以带领幼儿们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如滑雪、滑冰等,以增强幼儿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幼儿们准备相关的绘本和故事书,让幼儿们更深入地了解雪人的由来和其他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想象力。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5

标题:雪孩子幼儿教案

一、教案引言:雪孩子是冬天特有的游戏项目,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本教案以“雪孩子”为主题,旨在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雪孩子制作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案目标:

1. 让幼儿了解雪孩子制作的过程和基本操作;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幼儿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三、教案内容:

1. 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让幼儿了解雪孩子的制作过程,并进行主题性创作。

2. 教学重点:雪孩子制作的过程和基本操作。

3.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和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

1. 外出活动申请表;

2. 土豆、胡萝卜、小胡子、红色缎带、腊肠等具有特色的道具;

3. 毛巾、毛线、盐、碗等制作雪孩子的工具和材料;

4. 教学配套课件、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步骤:

1. 准备阶段

(1)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介绍雪孩子的制作过程;

(2)教师向幼儿讲解雪孩子制作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制作雪孩子的过程

(1)将幼儿分组,每个小组约5-6人;

(2)每个小组派一名幼儿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和指导其他成员。

3. 操作步骤

(1)步骤一:幼儿们去户外或操场收集雪,将雪团捏成一个个小球。

(2)步骤二:按照雪孩子的基本轮廓,将大球放在最底层,小球叠加在上面,形成雪孩子的身体和头部。

(3)步骤三:利用胡萝卜、毛线、腊肠等道具,为雪孩子增添特色和生动感。

(4)步骤四:用盐或其他颜料,为雪孩子上色,增加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4. 展示与分享

(1)每个小组完成雪孩子的制作后,进行展示和分享,组长介绍雪孩子的创作理念和过程;

(2)教师辅导幼儿们珍惜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

六、教学活动设计理念:

1. 通过亲身体验雪孩子制作的过程,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3. 通过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度,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而不是过度干预;

2. 教师应注重幼儿的过程体验,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3.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兴趣,进行灵活的教学调整。

总结:通过雪孩子的制作活动,幼儿能够提升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感知能力。通过展示和分享,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学习他人的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6

雪孩子幼儿教案主题范文

一、教案主题:认识雪孩子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雪孩子的外貌特点。

2. 能够通过制作雪孩子的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冬天的认知,增强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

1. 认识雪孩子的外貌特点。

2. 制作雪孩子的活动。

四、教学准备:

1. 视频或图片展示雪孩子的外貌特点。

2. 制作雪孩子的材料:白色棉花、纸杯、建议还可以准备一些小道具,如面粉、罐头盖等。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积极引导,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者播放短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雪孩子的外貌特点:他们是白色的,有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两条胳膊、两条腿。同时,可以跟幼儿简单谈论一下冬天的特点,为后续活动做铺垫。

活动二:制作雪孩子(20分钟)

1. 教师向幼儿展示制作雪孩子的步骤:首先,把纸杯倒置,将白色棉花填充到纸杯中,使其呈现出一个球型,作为雪孩子的身体;其次,幼儿可以用纸杯上戴上纸制帽子,仿照雪孩子的形象,接下来,可以在纸杯上用画笔涂上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制作出一个立体的雪孩子。

2. 将制作的雪孩子放在餐桌上展示,并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雪孩子的外貌特征。

活动三:游戏互动(15分钟)

1. 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些小道具,如面粉、罐头盖等,让他们用这些小道具来丰富雪孩子的形象。例如,用面粉撒在雪孩子身上,做出下雪的效果;或者给雪孩子一个罐头盖作为帽子。

2.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例如,问幼儿雪孩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他们是白色的?引导幼儿思考。

活动四:总结回顾(10分钟)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制作的雪孩子,让幼儿用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1. 雪孩子是什么颜色的?

2. 雪孩子有几只眼睛?几条胳膊和腿?

3. 雪孩子的帽子是用什么做的?

六、教学延伸:

1. 可以安排幼儿在户外观察自然界中的雪,并用语言描述雪的外貌特点。

2. 引导幼儿思考雪孩子的来源,为他们解释雪孩子是由大自然的雪所制成的。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主题的教学活动,幼儿在制作雪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对冬天及其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参与度,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7

【雪孩子幼儿教案主题范文】

一、课程主题

雪孩子

二、课程目标

1. 让幼儿了解雪的特点,并学会如何制作雪孩子。

2.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并促进幼儿的合作意识。

3. 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 课堂讲解:介绍雪的特点及制作雪孩子的步骤,让幼儿了解雪的结构和性质,并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动手制作: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制作雪孩子,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3. 垃圾分类: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幼儿将使用过的材料分类处理,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

1. 粘土、冰按、小木棍等材料。

2. 相关书籍、图片及视频资料。

3. 垃圾分类桶。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幼儿介绍雪孩子的制作过程,引导幼儿了解雪的特点和结构。同时,问一些相关的问题,如“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

通过书籍或讲解的形式介绍制作雪孩子的步骤,从而让幼儿掌握制作雪孩子的技巧。

3. 实践

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制作雪孩子,从使用材料到造型设计,都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商量并实践。教师可以在旁边辅助指导,同时鼓励幼儿自己思考和动手,不断挑战。

4. 总结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雪孩子,并共同讨论各组的创意和亮点,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引导幼儿将使用过的材料进行分类处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课后延伸

1. 家长参与制作雪孩子,加强家园联系。

2. 安排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和感受雪的特点。

3. 利用科技手段,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雪的知识和故事。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8

雪孩子幼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雪孩子的由来和形象特点;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雪孩子。

三、教学准备:

1. 雪泥;

2. 盐;

3. 布条;

4. 线;

5. 棉签;

6. 彩色纸;

7. 色彩笔;

8. 黏土。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雪孩子的由来

1. 教师出示雪孩子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2. 教师简单介绍雪孩子的由来,引导幼儿思考。

活动二:制作雪孩子

1. 教师向每个幼儿发放一小块雪泥和一把盐。

2. 教师示范,让幼儿按照雪孩子的形象,用雪泥塑成一个小人。

3. 幼儿自行制作,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幼儿制作完成后,在雪孩子的面部和身体撒一些盐,模拟雪孩子的样子。

活动三:美化雪孩子

1. 教师给幼儿发放彩色纸、布条、线和棉签等。

2. 教师示范,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为雪孩子做帽子、衣服、围巾等。

3. 幼儿自由创作,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活动四:插播雪孩子的故事

1. 教师向幼儿讲述雪孩子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雪孩子的形象和特点。

2.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图片等进行配图展示,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活动五:展示和分享

1. 幼儿将自己制作的雪孩子展示在教室的窗台上,形成一个小小的雪孩子城堡。

2. 幼儿围绕雪孩子展开讨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案设计,幼儿能够了解雪孩子的由来和形象特点,并通过实际操作制作自己的雪孩子,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分享和讨论环节中,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9

主题:雪孩子

第一部分:引言

雪孩子,全名“雪人孩子”,是一种常见于北方冬季的游戏。孩子们利用雪堆,在雪地上堆出大大小小的人形,然后为之命名、拍照、留念。雪孩子是孩子们冬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代表着友情、创造力和快乐。

第二部分:历史渊源

雪人孩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的欧洲。在那里,人们经常在白雪皑皑的冬季,以堆雪人娱乐自己。然而,雪人孩子的英文名称“Snow Angel”也是在此时期产生的,这种雪球形状的人物被称作“天使”。受欧洲文化影响,游戏开始流行于北美地区,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第三部分:文化内涵

雪孩子不仅仅只是一项游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除了带来乐趣之外,还代表着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在一个能够下雪的季节,人们可以利用自然的力量,让自己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自然和神秘。同时,雪孩子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堆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第四部分:游戏流程

雪孩子游戏有些许的插科打诨,但主要流程是十分严谨的。玩家首先需要选择一处雪地,并在那里堆出一个大雪球,然后再慢慢塑造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玩家可以利用各种道具来扮鬼斗数,增加游戏的乐趣。最后,玩家需要将自己堆出的雪孩子拍照,留念。

第五部分:教育意义

雪孩子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在雪孩子游戏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创造雪孩子,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同时,雪孩子游戏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相互协作,以达到理想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并在能力上得到提升。

第六部分:结论

雪孩子是一种满足全球人们心灵需求的游戏,它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体现和益智教育方式。在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制作雪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快乐和亲情,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作加深思考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让我们在这个冬季,来一场有意义的雪孩子之旅吧!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10

主题:雪孩子幼儿教案的编写与实施

第一节: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雪孩子在不同季节中的形象变化,认识雪的特点和相应的安全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雪孩子的兴趣和喜爱,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二节: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宣纸、颜料、画笔、剪刀、纸板、胶水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外的游戏场地,有足够的空间,有雪的天气条件。

第三节:教学过程

1. 导入:让幼儿观察窗外的天气,引导幼儿回想以前见过的雪,并讲述雪孩子的故事。

2. 激发兴趣:展示宣纸、颜料、画笔等材料,让幼儿对即将进行的活动感到好奇和兴奋。

3. 实施活动:

3.1 第一课时:制作纸板雪孩子

1) 教师示范:用剪刀剪出雪孩子的形状,再用画笔和颜料为雪孩子上色。

2) 学生操作:提供纸板、剪刀、画笔和颜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纸板雪孩子。

3.2 第二课时:在室外堆雪孩子

1) 教师示范:在雪地里展示如何堆雪孩子的形状,强调安全措施。

2) 学生操作:提供足够的雪地,让幼儿自己动手堆雪孩子,组成小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4. 总结归纳:与幼儿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分享制作的成果和堆雪孩子的经验。

5. 复习巩固:让幼儿自由绘画,或进一步扩展活动,如模仿雪孩子玩偶演戏等。

第四节: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制作纸板雪孩子和堆雪孩子时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

2. 评估幼儿对雪孩子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3. 观察幼儿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技巧和友善行为。

第五节: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雪孩子幼儿教案的实施,幼儿在动手制作和堆雪孩子的过程中,既能了解雪孩子在不同季节中的形象变化,也能认识雪的特点和相应的安全知识。同时,参与制作和堆雪孩子的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评价和反思环节则有助于教师总结和改进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11

标题:雪孩子幼儿教案

一、引言:介绍本教案的目的与意义(约100字)

雪孩子是一种以雪为材料创作的雕塑,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本教案旨在通过雪孩子创作活动,引导幼儿感受冬季的魅力,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及观察、想象、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约200字)

1.认识和感受雪孩子艺术形式,了解雪孩子的起源和特点。

2.培养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想象、表达等综合素质。

3.通过雪孩子创作活动,增进幼儿对自然环境的体验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约200字)

教学重点:了解雪孩子艺术形式并进行相关创作,培养幼儿观察、想象、表达等综合素质。

教学难点:将幼儿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想象和表达,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约600字)

1.讲解雪孩子的起源和特点

通过图片、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幼儿介绍雪孩子的起源和特点,例如雪孩子的制作方法、外形特点、寓意等。

2.观察雪花的形状

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雪花的形状,并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进行描述和绘画。

3.集体创作雪孩子

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创作,先让幼儿共同讨论并确定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引导幼儿在室外用雪堆出雪孩子的造型,并使用天然材料如树枝、石子等为雪孩子增添装饰。

4.小组或个人创作雪孩子

组织幼儿分成小组或个人自行创作雪孩子,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用大脑创造出自己心中的雪孩子形象,并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一些独特的元素。

5.展示和分享

让每个小组或个人展示自己的雪孩子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和感受。鼓励幼儿相互赞扬,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延伸(约100字)

1.观察雪花的形状分析

让幼儿观察更多形状各异的雪花,并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和归类的能力。

2.用其他材料创作雪孩子

利用纸张、沙子、黏土等其他材料创作雪孩子,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创作方式。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约100字)

通过观察幼儿对雪孩子创作的投入程度、主动性、创意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和完善措施。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创作活动,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雪孩子教案 篇12

雪孩子幼儿教案

一、教案主题:百变雪孩子

二、教案目标:

1.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雪的特点和变化。

2. 能够用手指操作雪,体验雪的冰冷和湿润。

3. 通过模仿游戏,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雪:用冰箱冷冻盒或塑料袋装雪备用。

2. 盆、勺、杯等雪具

3. 模仿素材:如卡通人物、动物等图片或玩具。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观察雪

1. 引导幼儿围坐在一个大盆中间,放入一些雪。

2. 观察雪的特点:冷、白、软。

3. 引导幼儿用手指触摸雪,询问触摸感受。

4. 让幼儿轻轻拍打雪,感受雪的质感。

活动二:做雪球

1. 教师示范将雪揉捏成小球。

2. 引导幼儿用手指揉捏雪,感受雪的温度和湿润感。

3. 让幼儿互相传递雪球,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

活动三:铲雪

1. 给幼儿发放小铲子,让他们用铲子铲雪。

2. 引导幼儿观察雪的形态变化:雪花变小、雪堆变平。

3. 引导幼儿用手指轻轻抚摸雪,感受雪的冰冷和湿润。

活动四:雪人制作

1. 给幼儿发放雪球和模仿素材,让他们用雪球堆叠出雪人的形状。

2. 引导幼儿观察模仿素材,找到雪人的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

3. 让幼儿用手指操作雪球,合理摆放雪人的各个部位。

五、教学延伸:

1. 可以播放有关雪的童话故事或歌曲,增加孩子对雪的了解和兴趣。

2. 可以引导幼儿制作简单的雪花手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真实的雪景,让他们亲自体验和观察雪的特点和变化。

六、教学反思:

1. 通过观察和实践,幼儿对雪的特点和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2. 幼儿通过模仿游戏,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教案设计合理,环节有序,活动内容丰富有趣。

4. 对于幼儿更小的年龄段,教师需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和照顾,确保安全。

"湖心亭看雪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