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诸子百家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24

诸子百家读后感精品。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诸子百家读后感精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1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2

近日拜读《诸子百家》,感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所谓“乱世起,圣人出”,这一时期中国出现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学派,而其中一些广为流传的著名学派竟能影响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不禁为先人所折服。 书中着重讲解了诸子百家对当时治理国家的不同看法,通读后你会发现,虽然每一个学派的治国之术都不同,但都是各自的精妙之处。合上书后闭目冥想,竟然发现治国之术与现代管理有共通之处,且待我细细道来:

儒家思想主张“德治”,所谓“德治”,意思是作为君王应该勤奋、敬业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此主张对现代管理学同样适用,而体现就在于作为一个领导应该怎么做,在一个项目中,我们对一线员工有很多要求,诸如礼仪礼貌、仪容仪表、对接标准等等,而在要求员工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应该先在每个早晨来到项目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我们经常要求员工勤奋、努力工作,但是如果员工看见一个懒散的领导,又怎么能有勤奋努力的劲头呢?

因此,所谓“德治”,就是榜样的力量,做一个勤奋、敬业、高标准的管理者,有道是“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员工哪有不出众的道理?

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意思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而这正是作为管理者的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有的时候

我们太过亲力亲为,这既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又无法让员工快速的提升能力。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在你已经把控了大局的基础上,懂得授权与放权。曾经在一次公司培训中,老师说过一句话:“项目时刻离不开的管理者,是低级管理者;而在项目越来越没有存在感的管理者,才是越来越高级的管理者。”这句话其实并不是玩笑,当你能够熟练应用授权与放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员工会提升飞快。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之所以我现在好像并没做什么,是因为我把一切都做在了前面。

三、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体现了法律对一个国家的约束性。而作为一个公司,则可以解释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下发的各专业标准手册,体系文件等等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员工建立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观,让公司能够长远发展。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规矩”都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规矩”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让企业找到更适合的员工,只有认同我们的“规矩”,在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就是说博爱,尊重有才能的人。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的同时,去观察有才能的人,给予他适合的位置,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墨家的宗旨。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员工都真诚对待,员工

感受到领导的真诚,他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也会对公司更加的信赖,更加的忠诚。“用真诚换忠诚”,作为一个管理者,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管理企业和治国一样,只有借鉴百家之言,取百家言论只所长,才能让企业良性的发展,实现企业与自身的价值。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3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盛世,诸子百家,学派林立。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仪,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谋士。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辩。

墨子一书中提到四非。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缺少爱。这不假,但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是都是不一样的。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个人都平等。

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几乎与不可能画约等号,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对于此,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爱应该博爱,应该兼爱。我们应遵循着党和国家的脚步。但同时,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级动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说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并不是否认墨家的兼爱,只是要求太高而已。

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们传承下来的是不朽的经典,他们的思想既可以救世,也可以爱人,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4

(一)最近刚看完《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炫丽的场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人的旋律,很让人赞叹制作组的技术,心情也被故事情节牵动着。

《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动漫,伴随着古灵精怪却又年少轻狂的主角荆天明去冒险,观众会切身体会到其成长的心灵历程;此外,豪侠剑客如盖聂、高渐离;神秘隐士如墨家、鬼谷门的众多高手;纵横捭阖的秦王嬴政、少年项少羽,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在出场时有了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丰富的人性化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萌点。整部动漫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通过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全都纷纷登场,在纵横交错的大时代里演绎了中华古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那段伟大辉煌的时代里,建长城、度量衡、征匈奴,哭孟姜等着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也将穿插其中,主人公同名士侠隐仗剑游走江湖,于时代变革的乱世之中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传奇。

剧中人物的特点都塑造的很完美。“太阳一出来便向西方运动,所以日出即开始日落;人一出生每生活一天便向死亡靠近一分。”辩合这集,很让人难忘。

公孙精湛的诡辩让对手哑口无言,真是太神奇了。《诸子百家》中的天明则更懂得担当,依然聪明可爱,当然还有点小无赖。在面对危险时,他没有以“还是一个小孩”作为借口而退缩,却以小孩单纯正直的角度对待事情。

虽然他还很年轻,但为了找到小月悦,他努力让自己坚强冷静。在被众人否定他作为巨子的能力时,他最开始选择逃离他们,但经过盖聂的指点后,最后依然站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当我们遇到别人的怀疑时,逃避无疑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我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也没有勇气克服它。我们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虽然它只以天明为主角,但因为它被刻画的淋漓尽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一起犯错,一起学习,一起成熟。

(二)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

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你可能认为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使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

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

他的文章背后的语言也很幽默,能引起我的注意,至少在我读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认为强者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一天处于不利地位。唯一的办法就是撤退。

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inspirational quotes 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

“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当所有人都在努力变得更强,忘记许多生命的本质时,只有喜欢水的人才会给人一种安慰、信任和亲密的感觉。

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三)之前看诸子百家的着作都是带着崇拜心去看的,就像在一座大山里,没有整体概念。自从看了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感觉豁然开朗,最重要的是也知道了诸子百家各有优缺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之前自己对儒家的东西很是赞赏,特别崇拜以德治国的理论,因为现在看到当下中国道德沦丧,贪腐横行,食品安全问题百出,铁路事故时有发生,教育收费奇高拉大贫富受教育机会,医疗收费过高老百姓无法承受,公路收费油价太高抬高物价。我一直认为以德治国是解决问题的良药。依法治国是社会的底线和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不仅要依靠这条防线来规范社会,更要增加一条以德治国的最高防线。听了易中天的演讲,我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赞同他的话:

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另一个感受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听来听去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最后得出结论:墨家注重社会,提倡平等互利互爱;道家注重生活,提倡真理、自由和宽容;法家注重国家,提倡公平、开放和正义;儒家注重文化,提倡仁义自立。

为了统一各各家族的名字,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我们提出平等、互利、互爱、真理、自由、宽容、开放、公平、正义、仁义、正义和自力更生。除了没有民主之外,很多都是现代人追求的核心价值。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提出这些思想时有一些其他的历史局限性,但是用现在的思想来联系我们的祖先,其中很多思想还是很先进的。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有自信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另。还有一个特别的收获,就是易中天先生的抽象继承方法,我认为这是易中独特的,在理论研究上确实是易中创新。抽象,将诸子百家各家精华抽出,注入到现代人的大脑,使其焕发新的光辉。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5

春秋时期有一个很高明的画家,这天被请来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比较起来,什么东西最难画呢?”

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与马,都是最难画的,我也画得不怎么好。”

“为什么呢?”

“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那怕一点点,都会被人发现而指出毛病,所以难画,特别是动态中的狗与马难画,因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于鬼呢,谁也没见过,没有确定的形体,也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随便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出来后,谁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鬼是很容易的,不费什么神。”

画家的高论证明:如果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就会容易使人“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唯心论最省力,因为它不受客观实际检验,可以瞎说一气,而唯物论则要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所以很费工夫。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6

孔子、孟子等这些先秦诸子的重名,总是闪烁着神秘而深刻的光辉。不可否认,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造就了这些善于思考的智者,他们各抒己见,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学派主张,在激烈的争辩当中,撞击出一道道智慧之光,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愈久弥香的智慧盛宴,让我们受益无穷。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后人的一种恩赐。

这是中国文化独特的**时期,也是中国智慧在特殊时代的闪光点。他们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对宇宙、社会、政治、人性、教育、科学、军事、逻辑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以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他们之间的激烈争辩,形成了令人关注而又向往的百家争鸣的格局。

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战略家等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因素。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处世修身原则,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尘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完善自我的行为准则。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汉代以来,它一直是中国的官方思想,也是中国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苟子等人,思想著作有《论语》、《孟子》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教出了一大批才冠古今的**;他整理编订的古代典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元典,被后世尊为经。

这些成就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史的奠基人和奠基人的地位。孔子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自然而无为,无形而实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道家在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的构架中展开自身的思想体系;以幽深微妙的语言、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关怀世情;具有独任清虚、超凡脱俗、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使人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道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快捷奏的现代生活中,道教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生活的压力,回归真实。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其学派的著作有《老子》(《道德经》)、《庄子》等。《老子》一书中含有精彩的辩证色彩,如有与无,柔与刚等,早已为我们所知。

其他关于社会和生活的想法也很有品味。

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帮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墨家的尚贤思想,对于激励现代人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完美的人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墨家的节俭思想,对于现代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也更值得我们提倡。

战略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代战略家在决策、指挥、统筹兼顾、战争规律等方面理性认识的总和。兵家思想包括若干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把战争主观因素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管理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因素,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孙子兵法》是最为著名的兵家著作。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7

1、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甚至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金庸小说中被有机地熔于一炉。

2、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及国家任用贤能而不是任用世袭贵族这一变化,又促使了士阶层的活跃,促使了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战国学术的繁荣,以及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

3、他的法律思想融合了诸子百家的观点而自成一体。

4、古希腊学者把从事学术活动作为一种谋生方式,他们通过办学收费和吸引权贵的捐款过日子,这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谋生方式是相同的。

5、企业管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6、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的诸子百家争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7、在思想史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在海内内外已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这本位不仅表现在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对儒家伦理的认同,还深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无所不包的文化,主导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8、我们认为诸子百家普遍称引黄帝的事迹,甚至托言黄帝以自重,这正是黄帝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反映,说明黄帝传说确有真实的历史核心。

9、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

10、一关于儒学何以会被汉代统治者接受而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原因,()学者们虽多有论及,亦多近理,但似乎尚未揭橥根本原由。

11、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2、名胜遗迹区中有插箭岭、铸箭炉、武灵殿、诸子百家殿、历代帝王宫、古代兵器陈列馆和成语典故园等。

13、痛恨宋儒疑经改经之悖谬,毛奇龄强调诠解经义必以实据为凭他严格地遵循以经证经的论学之方,而且还兼采诸子百家以及后儒之说以为旁证。

14、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子百家的学派分合之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15、从这个角度说,先秦法律思想是秦汉律学得以的一个理论基础,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尤其是有关法律的学说,是后代律学家所继受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16、二两千年来的孔子诸种神话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政治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7、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18、在诸子百家中,道家对男女之道的研究是最令人看好的,这不是因为道家的学说比其它的学说更有道理,而是道家的男女之道最讲实用性,所以也就被社会广泛的接受。

20、诸子百家的思想言论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这个问题。

21、这些特征主要有钱币、文字、官制和爵秩制度以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等,基本涉及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

22、在讨论物权和债权两者的关系时,诸子百家,众说纷纭,但恐怕最能让人折服的还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为物权的重要性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前提。

23、他们认为,要明确中国思想学术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抛弃传统的道统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诸子百家之学,只要是在学术史上确有创见的思想学术,都应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4、荀子生于古代的封建制度要被推翻,以将建立强权专制为目标的秦国为乱世打上休止符的时期,可谓是乱世之末的大儒家,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25、“四书”必修课教育如果成功,兴许以后能增开新的内容,将诸子百家都加上。

26、贾谊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悲剧的典型,他的思想颇得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沾溉,同时也润泽后人。

27、老子任周室守藏史的经历使得他得以全面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和古人的思想精华,也使他能够接触和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积累了知识,锤炼了思想。

28、马一浮不认同诸子百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他认为,由于学习六艺者各有所偏重,往熟悉的方面一路,于是都仅得六艺之一二,不及其余,因此形成各有得失的诸子百家。

29、公孙弘之阿谀取宠而缘饰以儒术,可谓儒学演变为儒术这一过程之终结,然考其开始与其过程,则可谓是儒学在当时世风之影响下,与诸子百家融合的过程,而开其端者,则即是荀子。

30、自道术为天下裂,诸子百家之书纷然并出,言天者主于虚无,言道者弃夫仁义,言俭者不知约之以礼,言刑者不知本之以德,为己者不知有人,为人者不知有己,道德之中,于斯失之。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8

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专制,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9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在孟子看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逸”等各种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知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等道德准则一样,所凸现的都是上天的意旨。不过,感官欲望和道德追求之间却有着“小体”与“大体”之分,“大体”才能归之为真正本体意义上的“性”,并成为人禽之别。

孟子和荀子在人性方面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人性的内容上也有着同样的范围:充满温情的声音和色彩的欲望,仁义礼智的美德。但选择却截然相反,孟子处“小体”与“大体”(即性)的区别在荀子看来则是“性”与“伪”的不同。

他在《荀子·性恶》篇中指出:“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在荀子那里,“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而“辞让”“忠信”等“善”的德行则是对“性”通过学习和践行礼义来进行人为控制与改造的结果,故称作“伪”,即人类的社会属性。由此可见,荀子人性论中的“性伪之分”实则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做了一个本与末、源与流的划分。不过,《礼论》篇同时也指出: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人性中是统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前提。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荀子认为人性自然,生而即有趋暖避寒,求逸恶劳等本然因素,但他所谓人性之“恶”,却是由放纵这一本性不加节制所造成的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传统道德观念加以判断而得来的,荀子自身并没有对人之恶性如孟子证明人性之善一般进行先验的论证。因此,荀子所谓的“自然之恶”,其实其本质应该是“垂直自然”。

而“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性的本身却是自然朴实的。不然,若以直接“受乎天”的“欲、求”之性本体为伦理评价之“恶”,荀子强调礼义“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岂不是有纵恶之嫌?

我们所常说的荀子论性恶之“性”,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泛概念,其中包含了性、情、欲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荀子·正名》中就对“性”作了具体的解释:“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情为性的实质内容,也是表现形式,因此“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温暖舒适、饥寒交迫、努力工作是人的天性,出生时会有相应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面对复杂的客观物质世界,自然有欲望。即使只是守门之徒,“欲”也是不可去除的,因为那是人的本性中的一部分。但欲望虽不可去除,却可以通过修习礼义使其得到有效的节制。

如果可节而不节,则“残贼”、“争夺”、“污漫”之事起,必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由此观之,人的“性”、“情”、“欲”均是本于自然的一个连锁反应,其中,欲有着充分的社会因素,具备了“恶”质(并非一定为“恶”)。所以,我们可以依此认为,荀子所谓“性恶”之“性”乃是对“性”、“情”、“欲”三者的统称,故前文所述之纵性谓恶更精确些说也即是纵“欲”谓恶。

而“性”、“情”、“欲”三者本身则具有非善非恶的自然性,从上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事实上其中也是暗蕴着“善”的可能性的。

因此,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只不过在荀子看来,如果“从人之性”,放纵这一自然人性不去管它,只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很难产生善的结果。他也正是依据这一点,才对人性做出了“人性恶”的判断。

dg15.com精选阅读

[参考]《诸子百家》读后感(模板11篇)


优秀的人常常喜欢阅读和思考。我们读书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进化自己的想法,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写好作品的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有请驻留片刻,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你推荐《诸子百家》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1

其中儒家提倡仁义仁政;道家赞扬无为清净;法家说的是以法治国;墨家这阐诉兼爱非攻;名家、杂家、兵家、小说家、纵横、阴阳等,在争鸣中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子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建者,是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主张“仁”“孝”“有教无类”等思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其着作有《天论》《非相》等。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曰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散文家,着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被视为宗师。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着名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庄周学派创始人,后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着书十万余言。

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韩非子等。管仲名夷吾,颍上人,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着名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人称“春秋第一相”,有《管子》一书传世。韩非子,名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着名思想家、散文家“喜刑名法术之学”,为先秦法家集大成者,后被李斯陷害,被迫服毒自杀。

墨家:主要人物墨子,姓墨名霍,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科学家与人权活动家,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

另外,杂学代表人物有吕不韦、刘安;名家主要人物有公孙龙;兵家有孙武;小说家有刘义庆、颜之推等。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xx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的。礼,保*行为符合道德;乐,保*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知识

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2]*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回”;“这真是妙不可言!颜回和子贡,一个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的是子路”;“用得多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起了打猫的心思”。

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百家讲坛。我们的历史课堂,在讲课的对象、目标、*质等方面,都与百家讲坛存在着原则*差异。但是,隔行不隔理,何况百家讲坛的节目毕竟还是讲课。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讲课艺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其他援引均略)

[2]历史教学编辑部.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第一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xx.

[3]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历史教学(中学版),20xx(10)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3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盛世,诸子百家,学派林立。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仪,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谋士。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辩。

墨子一书中提到四非。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缺少爱。这不假,但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是都是不一样的。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个人都平等。

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几乎与不可能画约等号,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对于此,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爱应该博爱,应该兼爱。我们应遵循着党和国家的脚步。但同时,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级动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说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并不是否认墨家的兼爱,只是要求太高而已。

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们传承下来的是不朽的经典,他们的思想既可以救世,也可以爱人,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4

最近刚看完《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炫丽的场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人的旋律,很让人赞叹制作组的技术,心情也被故事情节牵动着。

《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动漫,伴随着古灵精怪却又年少轻狂的主角荆天明去冒险,观众会切身体会到其成长的心灵历程;此外,豪侠剑客如盖聂、高渐离;神秘隐士如墨家、鬼谷门的众多高手;纵横捭阖的秦王嬴政、少年项少羽,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在出场时有了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丰富的人性化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萌点。整部动漫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通过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全都纷纷登场,在纵横交错的大时代里演绎了中华古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那段伟大辉煌的时代里,建长城、度量衡、征匈奴,哭孟姜等着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也将穿插其中,主人公同名士侠隐仗剑游走江湖,于时代变革的乱世之中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传奇。

剧中人物的特点都塑造的很完美。“太阳一出来便向西方运动,所以日出即开始日落;人一出生每生活一天便向死亡靠近一分。”辩合这集,很让人难忘。公孙玲珑的诡辩之术令对手哑口无言,实在是令人折服。《诸子百家》中的天明则更懂得担当,依然聪明可爱,当然还有点小无赖。在面对危险时,他没有以“还是一个小孩”作为借口而退缩,却以小孩单纯正直的角度对待事情。虽然他还很稚嫩,但为了找到小月,他努力让自己坚强冷静。在被众人否定他作为巨子的能力时,他最开始选择逃离他们,但经过盖聂的指点后,最后依然站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我们在遇到他人的质疑时,逃避无疑是懦弱的表现,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来战胜它,我们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虽然只是以天明这个稚嫩的孩子作为主角,不过因为被刻画的很逼真,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随着他一起犯错,一起学习,一起成熟。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5

之前看诸子百家的着作都是带着崇拜心去看的,就像在一座大山里,没有整体概念。自从看了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感觉豁然开朗,最重要的是也知道了诸子百家各有优缺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之前自己对儒家的东西很是赞赏,特别崇拜以德治国的理论,因为现在看到当下中国道德沦丧,贪腐横行,食品安全问题百出,铁路事故时有发生,教育收费奇高拉大贫富受教育机会,医疗收费过高老百姓无法承受,公路收费油价太高抬高物价。我一直认为以德治国是解决问题良药,依法治国是底线,是社会最后防线,我们不能只靠这一道防线来规范社会的,应在依法治国之上再加一个以德治国的上层防线。听了易中天的讲座以后,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赞同他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另一个感受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听来听去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统一各家的名字,我们可以统称为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就提出了平等、互利、兼爱,真实、自由、宽容,公开、公平、公正,仁爱、正义、自强。除了没有民主之外,很多都是现代人追求的核心价值。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提出这些思想时有些其他的历史限制内容在其中,可是用现在的思想去与祖先对接,其中很多思想理论现在仍然很先进。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有自信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另。还有一个特别收获,那就是易中天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我觉得独具魅力,真是理论研究方面的创新。抽象,将诸子百家各家精华抽出,注入到现代人的大脑,使其焕发新的光辉。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6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7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8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之间争奇斗艳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诸子百家闪耀时》通过简单浅白的话,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家们高深的知识。

因为诸子百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社会非常动荡,一些哲学家就开始思考:该怎么面对这个逐渐走向崩溃的世界?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重新恢复这个世界的秩序?就随之而来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我感悟最深的是法家。

法家的治国方式是严苛的,对百姓,君王要制定严刑峻法,用军事制度管理百姓,把百姓像牲畜一样驱使;对官员和权贵,君王要耍阴谋诡计,用计谋和策略把大臣们玩弄于掌心。

虽然法家让秦国短时间内变得强大,还统一六国。但是我认为,其他六国的百姓,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严酷的法律,百姓们自然就十分抵触,因此,秦国统一没几年,就又回到了乱世之中。

但是法家又有许多理念是值得后人提取学习的。比如说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的确,现在的法律,许多也是运用了人想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心理,但法家也不应该把人看得太极端,在今天,即使是在那些强调私人利益的国家里,慈善机构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人们会主动敬老爱幼,救助贫苦,凭借自发的善心,同样挽救了无数生命。

无论是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还是法家的“法”,全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而后人也在不断的把古人的思想融合到一起,最后创造了一个最适合人类发展的体系,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9

一直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是要求爸爸在一些特殊的纪念日里给她送去玫瑰和百合,但是得感谢爸爸,家里因此而变得美了,香了,更加温馨了。爸爸常常唠叨到:玫瑰虽好,却是带刺的,在一个孩子的眼里,我是读不懂爸爸和妈妈的故事的。

寓言好似玫瑰,在给人美感的同时,也让人警醒。所以,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一直被誉为一颗独特的璀璨的明珠。

而《诸子百家哲理寓言》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国哲人智者的智慧结晶!平淡而不寡然,平实而不无味。宛如深山溪流,汩汩不绝,源远流长……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虽然还不能像爸爸那样读文言版的诸子百家,可白话文的小故事我也看了很多,从中也可以读到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寓言,细细梳理一下,里面有关于不少关于学习态度的:

如《学奕》: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去跟大师奕秋学下棋的故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方法,而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截然不同,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而另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很浅显的故事,却在千百年前就已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方有所成,切不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拿我们的学生来说,同样坐在教室里,有的人在专心致志地听课,认真地做笔记,认真地做作业,而有的学生却在开小差,甚至上课时呼呼大睡。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曾差不齐,有的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和大学,而有的却只能半途而废。我明白了态度决定成败!

更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如《列子学射》:讲述的是列子跟关尹子学射箭的故事,列子跟关尹子学射箭虽已算是箭法超群,然而关尹子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射中靶子”时,列子却回答“不知道”,于是关尹子让列子回去接着练习,三年后,列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能够射中,也就是掌握了射箭的规律和技巧……故事看似简单,然而细细体会之下,我会恍然大悟!不仅仅是是学射箭,做任何事情莫不如此!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它。渐渐的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成绩不是那么的突出,不是我学习不努力和不认真,然而没有多花时间去思考、总结、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而是死记硬背,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是“事倍功半”。爸妈心疼,老师着急!而我的一些同学们,在我看来边学边玩,成绩却可以一直遥遥领先,他们父母开心,老师放心,他们自己更是轻松!让我无不羡煞!此有捷径乎?曰“此方法得当也!”

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教师,为什么最后我们学生的成绩相差如此之大呢?此“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归根究底,无外乎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其二。方法是否得当。

在体味过村上的忧郁,昆德拉的痛苦之后,我们应该多去看一看我们的先祖们讲述的轻松而又令人发醒的故事。细细去品味,找到一条轻松的学习方法,你会获益匪浅!

拿出行动来吧!还等什么。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10

周末在家听易中天老师讲的诸子百家有感与大家分享。

诸子百家主要讲了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和老子、庄子、荀子。前四个是一组,后三个是一组。

孔子,“仁”。仁就是爱人,亲亲,爱别人,发展到爱动物,有恻隐之心。讲到了南京的虐狗事件,还解释了“君子远庖厨”的理解。人事杂食动物,要吃肉才能维持大脑思维,但人杀动物可以,但要注意方法,如若虐-待动物而死,是残忍之极,使大家不能接受的。所以虐猫、虐狗事件都一致遭到大家谴责。孔子的仁就是要世界充满爱。

孟子,虽然也是儒家,与孔子合称“孔孟”,但二者思想却有一定差别。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义,要靠气来支撑。要人们恶恶,讲道义,能大义灭亲。孔子有阴柔之美,孟子有阳刚之气。这和他们所处时代有关。春秋时期礼乐尚存,人们绅士、儒雅,战国混战,政治倾轧,造成他们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墨子,被孟子骂为“禽兽”,因为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孟子也主张爱,但是有等级的爱,墨子则不然。墨子是行“义”的,所以是“侠”,孟子只是讲“义”的而已。虽然被骂为禽兽,但他们思想还是有共同处的,就是“义”。

韩非子,冷眼看世界,“直面惨淡人生”。韩非子主张“法”。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告戒君王不能相信任何人。

老子,“无为”,无为而有为。哲学大家,“否定之否定”的运用。

庄子,虽也被人称为“老庄”,但他们思想也是有差别的。庄子的“无为”是“真无为”,强调自由,一切自然,为了自由、活着而否定一切。

荀子,“天人结合”把自然和人结合在了一起。

“仁”、“义”“智”“慧”“信”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每当打开《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时,看见这上面有许多深奥的问题,便产生了好奇心。《十万个为什么》是一种科普知识系列丛书,内容数不胜数。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的小道理。它不仅能帮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是我的好帮手。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九大行星和银河。《十万个为什么》向我们介绍了天体的形成过程。我知道了金星、水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太阳系里面的`九大行星。而银河则是许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云构成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当中的一颗“小星星”。《十万个为什么》当中经常给我们介绍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中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海底下是什么颜色?海水为什么发蓝?等等。从中我发现了许多科学的道理,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些谜团。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是“打蛇为什么要打三寸和七寸?书上说的是打蛇打三寸是因为三寸是蛇的脊椎骨最容易打断的地方,所以,一但被打断,后面的器官也被破坏。打七寸是因为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部位,心脏被打碎,蛇当然没命了。假期里,我经常随爸爸妈妈去山里旅游,听说山里有很多蛇,万一碰上了,就知道怎么对付它了。《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还解答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苹果既能通便又可以止泻?原因是苹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特别多的果蔬胶;为什么晚上要刷牙?因为口腔里的细菌会使食物碎屑腐-败发酵。总之,《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好书,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当你翻开书卷,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你扑朔迷离;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多少条通往大自然知识高峰的小路,我将沿着这条小路,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做个有用的人。

《诸子百家》读后感 篇11

周末在家听易中天老师讲的诸子百家有感与大家分享。

诸子百家主要讲了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和老子、庄子、荀子。前四个是一组,后三个是一组。

孔子,“仁”。仁就是爱人,亲亲,爱别人,发展到爱动物,有恻隐之心。讲到了南京的虐狗事件,还解释了“君子远庖厨”的理解。人事杂食动物,要吃肉才能维持大脑思维,但人杀动物可以,但要注意方法,如若虐-待动物而死,是残忍之极,使大家不能接受的。所以虐猫、虐狗事件都一致遭到大家谴责。孔子的仁就是要世界充满爱。

孟子,虽然也是儒家,与孔子合称“孔孟”,但二者思想却有一定差别。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义,要靠气来支撑。要人们恶恶,讲道义,能大义灭亲。孔子有阴柔之美,孟子有阳刚之气。这和他们所处时代有关。春秋时期礼乐尚存,人们绅士、儒雅,战国混战,政治倾轧,造成他们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墨子,被孟子骂为“禽兽”,因为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孟子也主张爱,但是有等级的爱,墨子则不然。墨子是行“义”的,所以是“侠”,孟子只是讲“义”的而已。虽然被骂为禽兽,但他们思想还是有共同处的,就是“义”。

韩非子,冷眼看世界,“直面惨淡人生”。韩非子主张“法”。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告戒君王不能相信任何人。

老子,“无为”,无为而有为。哲学大家,“否定之否定”的运用。

庄子,虽也被人称为“老庄”,但他们思想也是有差别的。庄子的“无为”是“真无为”,强调自由,一切自然,为了自由、活着而否定一切。

荀子,“天人结合”把自然和人结合在了一起。

“仁”、“义”“智”“慧”“信”

诸子百家观后感十三篇


“诸子百家观后感”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从网络上搜集整理并进行加工的文章。不过当写作品名观后感时,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呢?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被作品中的情节所吸引。此时,我们可以撰写一篇观后感,用以记录我们真实的情感和感受。观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您解决纠结的困境,并帮助您重新整理思路!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1】

(一)最近刚看完《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炫丽的场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人的旋律,很让人赞叹制作组的技术,心情也被故事情节牵动着。

《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动漫,伴随着古灵精怪却又年少轻狂的主角荆天明去冒险,观众会切身体会到其成长的心灵历程;此外,豪侠剑客如盖聂、高渐离;神秘隐士如墨家、鬼谷门的众多高手;纵横捭阖的秦王嬴政、少年项少羽,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在出场时有了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丰富的人性化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萌点。整部动漫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通过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全都纷纷登场,在纵横交错的大时代里演绎了中华古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那段伟大辉煌的时代里,建长城、度量衡、征匈奴,哭孟姜等着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也将穿插其中,主人公同名士侠隐仗剑游走江湖,于时代变革的乱世之中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传奇。

剧中人物的特点都塑造的很完美。“太阳一出来便向西方运动,所以日出即开始日落;人一出生每生活一天便向死亡靠近一分。”辩合这集,很让人难忘。

公孙精湛的诡辩让对手哑口无言,真是太神奇了。《诸子百家》中的天明则更懂得担当,依然聪明可爱,当然还有点小无赖。在面对危险时,他没有以“还是一个小孩”作为借口而退缩,却以小孩单纯正直的角度对待事情。

虽然他还很年轻,但为了找到小月悦,他努力让自己坚强冷静。在被众人否定他作为巨子的能力时,他最开始选择逃离他们,但经过盖聂的指点后,最后依然站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当我们遇到别人的怀疑时,逃避无疑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我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也没有勇气克服它。我们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虽然它只以天明为主角,但因为它被刻画的淋漓尽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一起犯错,一起学习,一起成熟。

(二)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

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你可能认为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使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

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

他的文章背后的语言也很幽默,能引起我的注意,至少在我读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认为强者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一天处于不利地位。唯一的办法就是撤退。

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inspirational quotes 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

“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当所有人都在努力变得更强,忘记许多生命的本质时,只有喜欢水的人才会给人一种安慰、信任和亲密的感觉。

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三)之前看诸子百家的着作都是带着崇拜心去看的,就像在一座大山里,没有整体概念。自从看了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感觉豁然开朗,最重要的是也知道了诸子百家各有优缺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之前自己对儒家的东西很是赞赏,特别崇拜以德治国的理论,因为现在看到当下中国道德沦丧,贪腐横行,食品安全问题百出,铁路事故时有发生,教育收费奇高拉大贫富受教育机会,医疗收费过高老百姓无法承受,公路收费油价太高抬高物价。我一直认为以德治国是解决问题的良药。依法治国是社会的底线和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不仅要依靠这条防线来规范社会,更要增加一条以德治国的最高防线。听了易中天的演讲,我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赞同他的话:

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另一个感受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听来听去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最后得出结论:墨家注重社会,提倡平等互利互爱;道家注重生活,提倡真理、自由和宽容;法家注重国家,提倡公平、开放和正义;儒家注重文化,提倡仁义自立。

为了统一各各家族的名字,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我们提出平等、互利、互爱、真理、自由、宽容、开放、公平、正义、仁义、正义和自力更生。除了没有民主之外,很多都是现代人追求的核心价值。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提出这些思想时有一些其他的历史局限性,但是用现在的思想来联系我们的祖先,其中很多思想还是很先进的。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有自信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另。还有一个特别的收获,就是易中天先生的抽象继承方法,我认为这是易中独特的,在理论研究上确实是易中创新。抽象,将诸子百家各家精华抽出,注入到现代人的大脑,使其焕发新的光辉。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2】

(二)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易建联先生在其逻辑性和幽默性的论述中,对这些中国圣贤的思想脉络、争论焦点和因果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

(3) 在我看来,哲学曾经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着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当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四大流派。无论他们的论点有多不同,思想有多深刻,他们只关心两个问题:如何治国,如何做人。但正是由于他们共同的问题所引发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出现了如此众多的理论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奇迹,成功地创造了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inspirational quotes 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看来,在百家争鸣的时期,最大的赢家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史高峰。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些灵感。青年时代是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形成的时代。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吸收先秦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先秦诸子的思想可以求同存异

在做人方面,我们要学习道家的清静无为;在做事方面,要学习法家的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学习儒家的正义与自强,墨家的互利和博爱,这样我们才能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人。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3】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在孟子看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逸”等各种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知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等道德准则一样,所凸现的都是上天的意旨。不过,感官欲望和道德追求之间却有着“小体”与“大体”之分,“大体”才能归之为真正本体意义上的“性”,并成为人禽之别。

孟子和荀子在人性方面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人性的内容上也有着同样的范围:充满温情的声音和色彩的欲望,仁义礼智的美德。但选择却截然相反,孟子处“小体”与“大体”(即性)的区别在荀子看来则是“性”与“伪”的不同。

他在《荀子·性恶》篇中指出:“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在荀子那里,“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而“辞让”“忠信”等“善”的德行则是对“性”通过学习和践行礼义来进行人为控制与改造的结果,故称作“伪”,即人类的社会属性。由此可见,荀子人性论中的“性伪之分”实则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做了一个本与末、源与流的划分。不过,《礼论》篇同时也指出: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人性中是统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前提。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荀子认为人性自然,生而即有趋暖避寒,求逸恶劳等本然因素,但他所谓人性之“恶”,却是由放纵这一本性不加节制所造成的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传统道德观念加以判断而得来的,荀子自身并没有对人之恶性如孟子证明人性之善一般进行先验的论证。因此,荀子所谓的“自然之恶”,其实其本质应该是“垂直自然”。

而“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性的本身却是自然朴实的。不然,若以直接“受乎天”的“欲、求”之性本体为伦理评价之“恶”,荀子强调礼义“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岂不是有纵恶之嫌?

我们所常说的荀子论性恶之“性”,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泛概念,其中包含了性、情、欲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荀子·正名》中就对“性”作了具体的解释:“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情为性的实质内容,也是表现形式,因此“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温暖舒适、饥寒交迫、努力工作是人的天性,出生时会有相应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面对复杂的客观物质世界,自然有欲望。即使只是守门之徒,“欲”也是不可去除的,因为那是人的本性中的一部分。但欲望虽不可去除,却可以通过修习礼义使其得到有效的节制。

如果可节而不节,则“残贼”、“争夺”、“污漫”之事起,必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由此观之,人的“性”、“情”、“欲”均是本于自然的一个连锁反应,其中,欲有着充分的社会因素,具备了“恶”质(并非一定为“恶”)。所以,我们可以依此认为,荀子所谓“性恶”之“性”乃是对“性”、“情”、“欲”三者的统称,故前文所述之纵性谓恶更精确些说也即是纵“欲”谓恶。

而“性”、“情”、“欲”三者本身则具有非善非恶的自然性,从上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事实上其中也是暗蕴着“善”的可能性的。

因此,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只不过在荀子看来,如果“从人之性”,放纵这一自然人性不去管它,只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很难产生善的结果。他也正是依据这一点,才对人性做出了“人性恶”的判断。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xx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的。礼,保*行为符合道德;乐,保*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知识

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2]*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回”;“这真是妙不可言!颜回和子贡,一个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的是子路”;“用得多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起了打猫的心思”。

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百家讲坛。我们的历史课堂,在讲课的对象、目标、*质等方面,都与百家讲坛存在着原则*差异。但是,隔行不隔理,何况百家讲坛的节目毕竟还是讲课。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讲课艺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其他援引均略)

[2]历史教学编辑部.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第一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xx.

[3]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历史教学(中学版),20xx(10)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5】

最近刚看完《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炫丽的场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人的旋律,很让人赞叹制作组的技术,心情也被故事情节牵动着。

《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动漫,伴随着古灵精怪却又年少轻狂的主角荆天明去冒险,观众会切身体会到其成长的心灵历程;此外,豪侠剑客如盖聂、高渐离;神秘隐士如墨家、鬼谷门的众多高手;纵横捭阖的秦王嬴政、少年项少羽,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在出场时有了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丰富的人性化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萌点。整部动漫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通过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全都纷纷登场,在纵横交错的大时代里演绎了中华古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那段伟大辉煌的时代里,建长城、度量衡、征匈奴,哭孟姜等着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也将穿插其中,主人公同名士侠隐仗剑游走江湖,于时代变革的乱世之中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传奇。

剧中人物的特点都塑造的很完美。“太阳一出来便向西方运动,所以日出即开始日落;人一出生每生活一天便向死亡靠近一分。”辩合这集,很让人难忘。公孙玲珑的诡辩之术令对手哑口无言,实在是令人折服。《诸子百家》中的天明则更懂得担当,依然聪明可爱,当然还有点小无赖。在面对危险时,他没有以“还是一个小孩”作为借口而退缩,却以小孩单纯正直的角度对待事情。虽然他还很稚嫩,但为了找到小月,他努力让自己坚强冷静。在被众人否定他作为巨子的能力时,他最开始选择逃离他们,但经过盖聂的指点后,最后依然站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我们在遇到他人的质疑时,逃避无疑是懦弱的表现,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来战胜它,我们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虽然只是以天明这个稚嫩的孩子作为主角,不过因为被刻画的很逼真,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随着他一起犯错,一起学习,一起成熟。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6】

近日拜读《诸子百家》,感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所谓“乱世起,圣人出”,这一时期中国出现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学派,而其中一些广为流传的著名学派竟能影响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不禁为先人所折服。 书中着重讲解了诸子百家对当时治理国家的不同看法,通读后你会发现,虽然每一个学派的治国之术都不同,但都是各自的精妙之处。合上书后闭目冥想,竟然发现治国之术与现代管理有共通之处,且待我细细道来:

儒家思想主张“德治”,所谓“德治”,意思是作为君王应该勤奋、敬业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此主张对现代管理学同样适用,而体现就在于作为一个领导应该怎么做,在一个项目中,我们对一线员工有很多要求,诸如礼仪礼貌、仪容仪表、对接标准等等,而在要求员工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应该先在每个早晨来到项目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我们经常要求员工勤奋、努力工作,但是如果员工看见一个懒散的领导,又怎么能有勤奋努力的劲头呢?

因此,所谓“德治”,就是榜样的力量,做一个勤奋、敬业、高标准的管理者,有道是“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员工哪有不出众的道理?

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意思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而这正是作为管理者的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有的时候

我们太过亲力亲为,这既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又无法让员工快速的提升能力。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在你已经把控了大局的基础上,懂得授权与放权。曾经在一次公司培训中,老师说过一句话:“项目时刻离不开的管理者,是低级管理者;而在项目越来越没有存在感的管理者,才是越来越高级的管理者。”这句话其实并不是玩笑,当你能够熟练应用授权与放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员工会提升飞快。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之所以我现在好像并没做什么,是因为我把一切都做在了前面。

三、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体现了法律对一个国家的约束性。而作为一个公司,则可以解释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下发的各专业标准手册,体系文件等等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员工建立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观,让公司能够长远发展。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规矩”都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规矩”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让企业找到更适合的员工,只有认同我们的“规矩”,在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就是说博爱,尊重有才能的人。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的同时,去观察有才能的人,给予他适合的位置,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墨家的宗旨。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员工都真诚对待,员工

感受到领导的真诚,他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也会对公司更加的信赖,更加的忠诚。“用真诚换忠诚”,作为一个管理者,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管理企业和治国一样,只有借鉴百家之言,取百家言论只所长,才能让企业良性的发展,实现企业与自身的价值。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7】

周末在家听易中天老师讲的诸子百家有感与大家分享。

诸子百家主要讲了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和老子、庄子、荀子。前四个是一组,后三个是一组。

孔子,“仁”。仁就是爱人,亲亲,爱别人,发展到爱动物,有恻隐之心。讲到了南京的虐狗事件,还解释了“君子远庖厨”的理解。人事杂食动物,要吃肉才能维持大脑思维,但人杀动物可以,但要注意方法,如若虐-待动物而死,是残忍之极,使大家不能接受的。所以虐猫、虐狗事件都一致遭到大家谴责。孔子的仁就是要世界充满爱。

孟子,虽然也是儒家,与孔子合称“孔孟”,但二者思想却有一定差别。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义,要靠气来支撑。要人们恶恶,讲道义,能大义灭亲。孔子有阴柔之美,孟子有阳刚之气。这和他们所处时代有关。春秋时期礼乐尚存,人们绅士、儒雅,战国混战,政治倾轧,造成他们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墨子,被孟子骂为“禽兽”,因为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孟子也主张爱,但是有等级的爱,墨子则不然。墨子是行“义”的,所以是“侠”,孟子只是讲“义”的而已。虽然被骂为禽兽,但他们思想还是有共同处的,就是“义”。

韩非子,冷眼看世界,“直面惨淡人生”。韩非子主张“法”。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告戒君王不能相信任何人。

老子,“无为”,无为而有为。哲学大家,“否定之否定”的运用。

庄子,虽也被人称为“老庄”,但他们思想也是有差别的。庄子的“无为”是“真无为”,强调自由,一切自然,为了自由、活着而否定一切。

荀子,“天人结合”把自然和人结合在了一起。

“仁”、“义”“智”“慧”“信”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每当打开《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时,看见这上面有许多深奥的问题,便产生了好奇心。《十万个为什么》是一种科普知识系列丛书,内容数不胜数。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的小道理。它不仅能帮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是我的好帮手。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九大行星和银河。《十万个为什么》向我们介绍了天体的形成过程。我知道了金星、水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太阳系里面的`九大行星。而银河则是许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云构成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当中的一颗“小星星”。《十万个为什么》当中经常给我们介绍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中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海底下是什么颜色?海水为什么发蓝?等等。从中我发现了许多科学的道理,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些谜团。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是“打蛇为什么要打三寸和七寸?书上说的是打蛇打三寸是因为三寸是蛇的脊椎骨最容易打断的地方,所以,一但被打断,后面的器官也被破坏。打七寸是因为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部位,心脏被打碎,蛇当然没命了。假期里,我经常随爸爸妈妈去山里旅游,听说山里有很多蛇,万一碰上了,就知道怎么对付它了。《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还解答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苹果既能通便又可以止泻?原因是苹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特别多的果蔬胶;为什么晚上要刷牙?因为口腔里的细菌会使食物碎屑腐-败发酵。总之,《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好书,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当你翻开书卷,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你扑朔迷离;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多少条通往大自然知识高峰的小路,我将沿着这条小路,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做个有用的人。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8】

其中儒家提倡仁义仁政;道家赞扬无为清净;法家说的是以法治国;墨家这阐诉兼爱非攻;名家、杂家、兵家、小说家、纵横、阴阳等,在争鸣中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子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建者,是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主张“仁”“孝”“有教无类”等思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其着作有《天论》《非相》等。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曰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散文家,着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被视为宗师。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着名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庄周学派创始人,后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着书十万余言。

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韩非子等。管仲名夷吾,颍上人,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着名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人称“春秋第一相”,有《管子》一书传世。韩非子,名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着名思想家、散文家“喜刑名法术之学”,为先秦法家集大成者,后被李斯陷害,被迫服毒自杀。

墨家:主要人物墨子,姓墨名霍,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科学家与人权活动家,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

另外,杂学代表人物有吕不韦、刘安;名家主要人物有公孙龙;兵家有孙武;小说家有刘义庆、颜之推等。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9】

春秋时期有一个很高明的画家,这天被请来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比较起来,什么东西最难画呢?”

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与马,都是最难画的,我也画得不怎么好。”

“为什么呢?”

“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那怕一点点,都会被人发现而指出毛病,所以难画,特别是动态中的狗与马难画,因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于鬼呢,谁也没见过,没有确定的形体,也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随便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出来后,谁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鬼是很容易的,不费什么神。”

画家的高论证明:如果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就会容易使人“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唯心论最省力,因为它不受客观实际检验,可以瞎说一气,而唯物论则要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所以很费工夫。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10】

三、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家崇尚法治,体现了法律对国家的约束力。而作为一个公司,则可以解释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下发的各专业标准手册,体系文件等等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员工建立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观,让公司能够长远发展。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规矩”都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

而“规矩”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让企业找到更适合的员工,只有认同我们的“规矩”,在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自己,还是所管理的员工,都要做一名“守规矩”“认同规矩”的人。

四、 墨家---“兼爱、尚贤”

用真诚换忠诚

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就是说博爱,尊重有才能的人。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的同时,去观察有才能的人,给予他适合的位置,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墨家的宗旨。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员工都真诚对待,员工感受到领导的真诚,他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也会对公司更加的信赖,更加的忠诚。

“用真诚换忠诚”,作为一个管理者,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企业的管理和治理国家是一样的。企业只有学习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才能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和自身的价值。

在孔子那里,我读到了爱与和谐。孔子一生求仁,然而对仁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在我的理解中,仁就是仁爱。

这种仁爱意味着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自己想得到的,也帮助别人得到,自己厌恶的,也不要让别人遭受。孔子希望建立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他的勤勉好学,他的坚持不懈。

当他被匡人围困时,他仍然和**谈论哲学,继续前进,却没有被理解。人们说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赞他有担当、有气魄。他不仅既积加入wto,承担社会责任,而且始终保持着独立性。他并没有丧失既积加入世贸组织的态度。

我最敬他心系天下,为实现仁的理想而执著。

在孟子那里,我读到的是正义。义是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正义本身就是关键。只要是不道德的,孟子不仅批评自己,而且批评别人。

而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里的高尚精神就是精神力量。他有了浩然之气后,他就有了势,所以孟子更富战斗性,他说话也是咄咄逼人,锋芒毕露,感情强烈,有讽刺力量。形容孟子,是一身正气平定天下。

墨子崇尚正义和骑士精神。墨子救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墨子与宋国无关。何苦步行去楚国十天?由此可见,墨子是一个纯粹的骑士,不求利。还有一个原因,是墨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墨子提倡普遍爱和对所有人的平等爱,这与儒家的等级爱不同。简言之,用八个字来形容墨子:一腔热血救苦难。

墨子创办的墨家就充分发扬了他的品质:说话算话,讲信用,答应人家要办的事就必须办到,而且行动果断,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

韩非子是荀子的妾,但他没有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一位伟大的法家。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赏、农、战、罚”四大政策。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算计。

因此,韩非把世界上的利益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算计无情地暴露给你。他认为建设一个好社会只有两件事:一是刑法,二是权力。

值得称道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对中国法制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讲生活辩证法,是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老子认为世界上最弱小、最无敌的东西是水。水能攻坚,水能胜强,水滴石穿,大水漫过来,什么都没有了,谁能斗得过水啊,但水是最柔弱的,强难道是永远强吗?

弱难道是永远弱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有好的因素,好事也有坏兆头,所以你成功了,不要自满;您处于弱势地位。 不要气our。 弱者可以变强。

如果一个人想成功,他的方法不是战斗,不是战斗。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就是老子的生活辩证法。

老子讲无为是假无为,他还是要有所为,庄子是真不为,他就是不做。他看透了生活。在庄子看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是自由。为了这种自由,庄子宁愿什么也不做,宁愿没有名气,宁愿没有利润,宁愿对自己没有用处。

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一种是一的人生观,对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它直接下承禅宗,就是一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社会,把人与社会全部看做自然,认为最自然的,最顺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从荀子这里,我读到的是科学进取心。荀子谈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认为,自然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变化不会影响自然,自然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人类社会。

他所说的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就是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就形成了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名言: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

阅读先秦诸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生智慧。我们读诸子百家,无非是从中汲取精华,并把我们古代典籍先秦诸子当中那些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传播出去,以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在看完这部三毛的传记后,我心里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被那个用生命生活的女人深深**撼了。说实话,我看三毛作品很少,《沙哈拉的故事》没翻几页,《稻草人手记》买了没翻过,《雨季不在来》没怎么看,所以对于她的作品的细品我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但是,在我平常看的各种杂书中,偶尔会看到她的那些经典篇目,我常常被吸引着。

三毛是一个矛盾的女人,她生活谦逊而敏感,但也过着高调的性生活。她的小学时段是非常卑微敏感的,一个严重自闭的孩子,她活在别人的世界之外,紧紧地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卧室,她有一个别人没有办法进入的空间,而她在这个空间里却自得其乐,这从她**作《惑》中可以体会一二。她高调的休闲主要体现在出国留学和与荷塞一起生活。

留学时,她有点东方美人。她高调的情感生活弥补了她在中国的情感伤害。和荷西一起的日子,他们在沙漠,在小岛,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闲适,随性而又充满风趣,可谓是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满生活。

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女人。其实,看完传记后,她突然觉得以前读过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自传。她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进作品里面,真实而又不作怍。写她心中的迷茫与苦闷,写她生活的艰辛与幸福,写她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写她旅途的趣闻,写着关于她和她身边的一切,把生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她的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毛对生活的执着。我有时会想:这样的女人在生活中不会太幸福,因为她对生活太认真了。

就像手指间的沙子。握得越紧,逆流越快。

三毛还是个情绪化的女人。童年因为不忍老师的侮辱患上严重地自闭症,这虽说是三毛生命中劫难的开始,但是也从侧面反应出三毛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很差的,她太情绪了,以至于太受人左右。再者,三毛在大学期间与梁的爱情无疾而终,三毛是要付一定的责任的。

三毛的情绪化导致她严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在梁毕业前夕才会一再强迫梁对他们的未来做出承诺,而这份感情也在一再的纠葛争执中破碎。还有就是在荷西去世后的三毛,那时候的她我想应该是肝肠寸断的,但是她寻死未遂后竟回台生活三年。这三年对于情感,丧亲的三毛来说应该是极其漫长的。

在《沙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多次提到她与荷西的幸福生活,所以幸福的破灭对于充满浪漫情怀的三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的爱情无处安放。情感化的三毛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并在大陆各地旅行,试图减轻她的情感痛苦和失落。

然而,当情感深入骨髓时,无奈的三毛最终选择了在医院结束自己的生命。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好的结局。生是痛苦,死是最好的解脱。

事实上,三毛的一生相当戏剧化,充满了文艺的悲剧色彩,也充满了浓厚的文艺浪漫情怀。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一个女人有了爱他的父母,拥护她的挚友,一段幸福的婚姻,几段起伏的生命插曲,再加上一点点的功成名就,三毛的一生,其实也不是那么悲剧。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11】

读《诸子百家》有感

管理的艺术

近日拜读《诸子百家》,感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所谓“乱世起,圣人出”,这一时期中国出现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学派,而其中一些广为流传的著名学派竟能影响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不禁为先人所折服。

书中着重讲解了诸子百家对当时治理国家的不同看法,通读后你会发现,虽然每一个学派的治国之术都不同,但都是各自的精妙之处。当我合上书本沉思时,我发现治国之道和现代管理有一些共通之处

一、 儒家--- “德治”

榜样的力量

儒家思想主张“德治”,所谓“德治”,意思是作为君王应该勤奋、敬业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此主张对现代管理学同样适用,而体现就在于作为一个领导应该怎么做,在一个项目中,我们对一线员工有很多要求,诸如礼仪礼貌、仪容仪表、对接标准等等,而在要求员工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应该先在每个早晨来到项目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我们经常要求员工努力工作,但是如果他们看到一个懒惰的领导,他们怎么能努力工作呢?

因此,所谓“德治”,就是榜样的力量,做一个勤奋、敬业、高标准的管理者,有道是“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员工哪有不出众的道理?

二、 道家---“无为而治”

授权与放权

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意思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而这正是作为管理者的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有的时候我们太过亲力亲为,这既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又无法让员工快速的提升能力。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在你已经把控了大局的基础上,懂得授权与放权。

曾经在一次公司培训中,老师说过一句话:“项目时刻离不开的管理者,是低级管理者;而在项目越来越没有存在感的管理者,才是越来越高级的管理者。”这句话其实并不是玩笑,当你能够熟练应用授权与放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员工会提升飞快。

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之所以我现在好像并没做什么,是因为我把一切都做在了前面。

三、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家提倡法治,法治体现了法律对一个国家的约束力。而作为一个公司,则可以解释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下发的各专业标准手册,体系文件等等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员工建立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观,让公司能够长远发展。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规矩”都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

而“规矩”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让企业找到更适合的员工,只有认同我们的“规矩”,在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自己,还是所管理的员工,都要做一名“守规矩”“认同规矩”的人。

四、 墨家---“兼爱、尚贤”

用真诚换忠诚

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就是说博爱,尊重有才能的人。作为管理者,在平等对待员工的同时,要观察人才,给他们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墨家的宗旨。这就要求我们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当员工感受到领导的诚意时,他会更加努力工作,信任公司,更加忠诚。

“用真诚换忠诚”,作为一个管理者,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管理企业和治国一样,只有借鉴百家之言,取百家言论只所长,才能让企业良性的发展,实现企业与自身的价值。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12】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诸子百家观后感【篇13】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精选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一百条裙子》读后感精选,带给大家。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读了这本《一百条裙子》,我深有感触。那里面主人公旺达是一个既没有好听的名字也没有漂亮衣服的女孩子。她很穷,只有一条破旧的裙子,她很可怜,没有妈妈,衣服都是自己洗的。同学们一直嘲笑、奚落她,连老师都没有注意她有没有来上学。可是有一天她说她有一百条漂亮的裙子,同学们谁都不相信,更多地嘲笑她,还因为这个捉弄她,但她总是那么执着地说自己有一百条裙子,她对自己美好的梦想不会轻易改变。旺达转学了,她要离开她的同学们时,送给她们的是画有一百条不同款式的裙子的画。同学们这才发现她是那么的聪明能干,又是那么深爱着他们。同学们决定要找回可爱的旺达,可是旺达真的离开了,但是她早已原谅了捉弄她的同学们。她是那么的善良和宽容啊!这本书也教育了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一定要有爱心。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温暖的双手,这样才能让自己不会感到内疚,不会觉得遗憾。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我们的同学和老师都是有爱心的。四川地震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为灾区人民流泪,都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如果旺达要是生活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肯定会有很多人帮她,没有人 在我读完了这本书时,在我看来,我认为旺达是一个坚强、善良、有梦想的人,女生门都喜欢捉弄她,旺达不但不生气,还没有一丝抱复的心态。旺达的家里很贫穷,根本没有钱买一百条裙子,但她心中有这一百条裙子每一条裙子都荡漾着一个梦想。虽然这个梦想不能用金钱来实现,但旺达用笔画出了她的梦想。

再看看现代生活中的我自己,胆小、懦弱、无能,在家里只会对自己的弟弟发脾气,一到外面就连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在学校里的我也一样,老把自己弄的很强大似的,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每次都是要她们给我道歉,与我和好,我自己一点也不主动。弄的我现在在班级里只有几个同学和我完了。在看完了〈一百条裙子〉以后,我开始自己反思自己,从自己的身上找到缺点并改正。

朋友,已成为了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友谊,也是一样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我们要珍惜友谊,理解朋友,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过每一天!会嘲笑她的。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精选4篇)


有很多好的作品能够引发阅读者的深思,在作品这本书当中对于情节的描述相信感动了很多人。如果想对书中的内容做到真正感悟的话,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烽火戏诸侯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篇1

今天,爸爸给我讲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故事讲的是西周时的周幽王,他娶了个很漂亮的妃子,这个妃子整天冷冰冰的,脸上没有笑容。为了让这个漂亮的女人一笑,周幽王想尽办法,但都没用。后来,有个大臣告诉了周幽王一个办法,周幽王就按照这个办法,带着漂亮的妃子去郊游,他们登上烽火台,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那些在外地的诸侯看见烽火,以为有敌人来了,连忙带兵来救幽王。这个漂亮的妃子看见这么多人都上当受骗了,不由得笑了起来。

再说那些人赶到了周幽王这里,发现没有敌人,是周幽王跟他们开玩笑,他们很生气,但是没办法,就带兵回去了。过了不久,周幽王又点燃烽火骗了各地诸侯一次,大家非常生气,就再也不相信周幽王了。后来,真的有敌人来了,周幽王急忙叫人点燃烽火,但没有一个人带兵来救,周幽王很快就被敌人杀死了,她的漂亮的妃子也被敌人抓走了。

听着听着,我不由得想到《狼来了》这个故事,故事中的小男孩也是几次故意骗人说狼来了,人们去救他时,发现他在撒谎,后来狼真的来了,他大喊狼来了,就没有人相信他了,谁也不去救他,小男孩就被狼吃掉了。听了这个故事,我感到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能撒谎骗人,要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烽火戏诸侯》,书中的故事,使我受益终身。

书中讲到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听了一个大臣的建议,让士兵点燃烽火欺骗了诸侯们,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威信,结果被敌军杀了的故事,我明白了:人要是失去了别人的信任,那你将会被世间抛弃,相反,人要是取得了别人的信任,一呼百应,那么,他将成为最终的王者。那些成功的人,都是获得别人的信任,最终取得成功的。

以前,我总是欺骗别人,有时,别人约我去打篮球,第二天我想去就去,不想去就找借口说我有什么事,伙伴们知道了我是在欺骗他们,从此以后,他们做什么事都不叫上我了。后来,我改正了缺点,伙伴们去哪里都叫上了我,他们又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重要啊!别人失去了对你的信任,就是生活中的败者,将会被淘汰。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篇3

前几天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它让我了解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其中《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使我记忆犹新。

周幽王是周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整天不过问国家大事,只知道吃喝玩乐。有一次他为了博得妃子一笑,竟然下令点燃了烽火台,诸侯们看见了后都以为是敌人来进攻了,纷纷带兵前来救援,可是当他们来到骊山时却发现原来都被周幽王愚弄了,非常生气,但是可没有办法只好沮丧的回去了。妃子看到后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就笑了起来,周幽王看见后非常开心。就这样周幽王又反复戏弄了诸侯很多次,后来敌军真的前来进攻了,可是诸侯们却一个也没有前来救援,周朝就被敌人攻破了,西周也就灭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讲诚信,不能为了自己一时的享乐而去愚弄别人,到最后却落个害人害己的结果,追悔莫及。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篇4

故事中,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位天子。他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宠爱美丽妃子褒姒。但褒姒总是闷闷不乐,于是他接受大臣虢石父的主意:让驻守烽火台的士兵举火传令,以博得褒姒一笑。昏庸的幽王同意了。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各地的诸侯看到警报,以为北方的犬戎打过来了,赶紧带领兵马,星夜来救。来到都城时,看不见敌人,却听到山上阵阵悦耳的音乐声。诸侯们知道上当了,从此不再相信周幽王了,所以北方的犬戎来攻城时,谁也不理会。西周就此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企业失去了信用,最终只是自食其果。也正如傅玄说的“祸莫大于信”。西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君臣上下失去信用,信任才带来的恶果。

从古至今,人们都以信为本,即说话诚实,待人真诚,信守承诺是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如曾子杀猪,许衡不吃无主的梨等事例都说明了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

可是,在我们身边,却有这大量失信的例子。考生为了赢得成绩,他选择作弊;商家为了赢得利益,他选择造假。可他们却不知,有时候一次的失信,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来重新换回人们的信任。甚至永不翻盘。毒奶粉事件,有了多少大头娃娃,伤透了多少妈妈的心,中国政府在整顿和善后上做出了多大的努力?毒跑道,影响了多少孩子的健康,牵动了多少父母的神经,相关行政部门遭受了多严重的社会舆论压力?一个个案例,无不证明,诚信在当今社会就是我们的生存之根本,失去了诚信,我们就失去了一切。

从我个人来说,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曾经与好朋友相约到水库钓鱼,可他却无缘无故地迟到了足足一个小时,匆匆赶来后他却解释道:早上起床晚半个小时,然后便不顾吃早餐,踏上自行车便飞快来与我碰面。于是我便半信半疑地相信了他,后来才知道他并不是起床晚,而是特意玩了半小时游戏才赶来的。尔后,我来到他家并神情凝重地说:“我们绝交吧!因为你根本不信守诺言”。他摆了摆头,嘟起嘴说:“绝交也罢,没什么了不起的,反正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一步,我也无话可说了。”便一下子关掉了门······

现在想起,我真觉得可惜,伤感。而中间只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背弃,真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啊!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用,就如失去了一切;一个团体,如果没有了信任,就如失去了集体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信誉,那么将失去了质量和濒临破产;若是一个国家,那结局,将是败落。

为了建设我们的“诚信乐园”,国家和社会已经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加大打假力;,政府向公民作出承诺,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企业向消费者作出承诺,产品实行“三包”、“签订合同”,可保障有关事项的落实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所以我们应自觉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更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让诚信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精品


阅读就像点亮一盏灯,照亮我们生活的道路,而作品就是一本口碑极好的书籍。只有深刻理解书中的核心思想,才能写出有意义的读后感。要构思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怎样的方法呢?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你准备了一篇详细解读文章,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收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1】

鲁迅先生真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他在这区区一篇散文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鲁迅描写他捕鸟的时候,运用了精确 的动词,如“扫”、“支”、“撒”、“系”、“牵”、“拉”……在曾学过的《风筝》疑问中,鲁迅在描写“我”毁坏小兄弟风筝时,也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不仅能够形象生动描绘出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更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文章丰富多彩。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称绝佳啊:“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但是四周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用一组连词写出了百草园中十多种景物,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抓住形态和颜色写景物;通过声音、动作和形态写动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觉。后来又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非常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两大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即符合条理而又不显生硬,这样的过渡无人能比啊!

在鲁迅到三味书屋后,往日的欢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从中查找乐趣,如寻蝉蜕、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心童趣。我多么艳羡鲁迅啊,现在的同学哪里还

有这份玩的心?绕口的英语,浅显的数学,难懂的文言,简单的历史……虽然这么多的任务都要做,但还是应当像那样,偷点闲,适当放松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给同学时代的回忆中“上点色”。

好好体会一下这篇文章吧!青年人会引起共鸣,中年人会勾起回忆。这也许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妙处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2】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3】

鲁迅先生以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的视点,描述了百草园里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在树叶里长吟鸣蝉,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黄蜂,有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轻捷的叫天子。

鲁迅先生用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充满童趣的乡村画。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是对童年生活浓浓的思念。随着那百草的摇动,金蝉的长鸣,思绪把我也带回以前只要学校一放假,爸爸就带我去奶奶家乡玩的场景。

奶奶的家乡在古运河畔的一个村庄。踏上弯弯的村道,穿过浓绿的枇杷园,沿着那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绕过一个大大的清水塘,看到三颗高高的枣树时,小竹林左边那白墙黛瓦,屋顶爬满南瓜藤的农舍,便是奶奶的家了。

奶奶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伙伴们在田头奔跑、在荷塘摘莲、在树下打枣、在门前堆雪人。我们顽皮的身影、欢乐的笑声在奶奶家的房前屋后环绕。

美好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浓浓的思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4】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隔了七八年,其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而写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很喜欢到家后面的百草园玩,百草园就像是他的乐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他被家人送去三味书屋学习时,也还是很喜欢玩。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的老师读书读得正入神时,鲁迅先生就照着书本画绣像,画了一本又一本。小时候的鲁迅虽然调皮,但他拥有一个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充满生机!我外公也去过那里游览,听外公说,百草园只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园子,不是很漂亮。可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说那里是他的乐园呢?我想,是因为鲁迅先生在里面拔何首乌,拔木莲,捕鸟……每天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尽管小园子只有一些野草,也给鲁迅先生带来许多乐趣的缘故吧!

比起我们现在的童年生活,我觉得鲁迅先生的童年更为快乐。我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小学毕业生了,我和我的同学都忙着为小升初作准备。像我,大半个暑假都在上补习班,还要天天做题。童年时的鲁迅先生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为学业而烦恼。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对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向往。我真羡慕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啊!他的生活充满了趣味。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5】

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家有一个大院子,叫做百草园,可别提多有趣儿了,石井栏、皂荚树、紫红桑葚,还有叫天子、鸣蝉、黄蜂都先不说,光泥墙根这一带就趣味无穷。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常常遇见。吃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覆盆子又酸又甜。百草园真是个好地方。

小时候的鲁迅在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上学。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渐渐加难,教书先生管得也越来越宽松了。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院子,很小,却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先生经常问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大家都从后院跑回来,开始朗读,当声音静下去时,唯有先生还在摇头晃脑地读书。大家便笑作一团,先生也就不好意思继续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读了这篇散文,我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那时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而现在的我们只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们玩的游戏都在院子里,而我们却一直玩网络游戏;他们住的都是平房,而我们住的却是高楼大厦……对比鲁迅先生描述的童年生活,我也想到了我的童年。

百家讲坛读后感范例6篇


何为阅读感悟?简单来说,就是在阅读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和思考。读者在仔细阅读完一本书后,一定会有很多很值得分享的看法和心得。对于那些感性认识到的内容,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记录在阅读感悟里。我们的编辑精心整理出最新的“百家讲坛读后感”,敬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百家讲坛读后感 篇1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

百家讲坛读后感 篇2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读后感 篇3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使作文无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爱上语文对同学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我建议大家去看看!

百家讲坛读后感 篇4

是央视制作的一个很成功的节目,也是为数不多我所能坚持收看且喜欢收看的节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儿时常联系,而她又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就总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样,看久了学者们在电视上谈笑生风挥斥方遒的潇洒神态,也就萌生了去现场看一看;的想法,机缘巧合,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录制节目的时间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点又在央视附近,正好不远,当下兴奋不已

真没想到收视率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个宾馆的地下室录制的,左拐右转才寻觅到了拍摄现场,真有点"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却在那黑不隆冬处"感觉,进了演播室门,左侧是六排呈阶梯状的椅子,右侧就是哪个熟悉的大讲台,总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纳将近100人,三个摄象机机位,整个演播室简朴到近乎简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个传播文化与交流知识的媒体平台,侧重的是资料,要的是实打实的东西,外表朴素内心华丽就行了,这到是对包装艳丽奢华到发指的地步但资料空洞虚假无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听的是易中天老师的讲座,他是我在;中相当欣赏的一位主讲人,我不太喜欢用崇拜这个词,记的一位哲人说过:"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我们跪着"崇拜岂不就是趴下了,还是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较为理性的去看一个名人比较明智些!中午一点开讲,来听讲的人很多,易老师的人气还是很旺的,他来的稍微迟了些,个头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举手投足间一股儒雅之气迎面而来,开始先和现场的观众做了一些交流,随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对他的好感,然后全场肃静,讲座开始!

易老师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中讲的却是历史,这与他除在专业领域的底蕴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的深厚造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语言去解构历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突然象个身着红巾绿袄的小姑娘---鲜嫩生动了起来,也使得那些"化为尘泥拈作土"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语言的生动幽默,个人独到的见解与视角,博览众家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造就了易中天那极具个人魅力的讲史风格,而阎崇年,周汝昌,纪连海等人无不是此中的高手,;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他们为;注入了无穷的魅力而这正是这个节目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也有很多对;,对主讲者个人的非议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学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义者的不屑一顾,诚然,;就起资料而言也有它的缺憾与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用非此极彼,打倒一片的__思路去看问题,不能用放大镜去看它的缺憾,毕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节目,自然不能用写学术论文的标准去看它,;使很多人对历史,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学术与知识从庙堂走向了江湖,它们不再是学者们高高在上,闭门造车,阳春白雪的东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这样的夏里巴人所认同,所理解,所吸引,;在这两者间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在这个浮躁,功利,物欲横行,到处是追名逐利而视文化知识如粪土的行尸走肉的社会中,一个节目能做到这点,能影响到这么多人,善莫大焉!

至于主讲者个人的观点见解看法的对于错,是与非,我想就应尽量看到自己的偏见与感情情绪,将其与理性剥离开来,尽量客观的去看历史,去看他们讲的历史,不偏信,不盲从,持续怀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别,去分析,去触摸历史,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历史,自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理论观点去统领历史,每个人都因学识,兴趣,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有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因此,越是接近真实接近历史的偏见才是就应去坚持去相信的,至于这个"度"的把握,则要同过自己超多的阅读比较推理等去把握,;这个节目从整体的角度看,在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中,透过这些学者严肃,认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并介绍历史的记载,展现了知识的美丽,历史的事实以及对当今人心的启迪,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欣赏它呢!

百家讲坛读后感 篇5

这个五一,我看了中央十套一个叫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我看了有两年了,我也很喜欢,但这一次讲的,让我格外感动。

这一次的讲师不是什么教师,是林州市的接待代办副主任李蕾。他是喝着这红旗渠的水长大的。

1960年以前,林县从古至今都是个干旱地区,缺水的程度有多严重,几天不洗一次澡,刷锅水都要留下来用,人们更是惜水如命,清水贵如油,李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林县有一户人家,那家的老公公为了打一桶水好在除夕夜包饺子吃,凌晨就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打水了,排队的队伍很长,到了傍晚才打好了水回家。刚进村他的儿媳妇来帮她挑水,好让老公公休息休息,结果,摔了一跤,水全撒了。这一家在那年也晚上就没水包饺子吃,第二天,他们家的人看到儿媳妇因为自责,上吊自杀了。

这个故事让我很惊讶,不就一桶水,至于吗?不过,我很快就明白了。林县的人因为从至今都没缺水喝,人们就逃荒,逃到山西,山东,等等地区。

可有一些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的人不愿离开,终于到了1960年林县的人们开始修建一条水渠,这条水渠为了把漳河水引过来给人们喝水,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修渠工作。这十年里,修去的人付出了汗水,甚至鲜血,终于把这一条“万里水长城”修筑完工。当时山西的领导来看到这一景观,说:“这哪是修一条渠呀,就是开了一条河过来呀!”

这个宏伟的工程,让我们这些下一辈人惊讶,感叹。如果在现在这个社会,就是给多少钱,他也很难很难也许不可能修出这这样一条渠!那个时候,工人吃一顿饭都要走五里地,更别说什么赞助,给钱了。现在一些工程,给了那么多的钱都是“豆腐渣”,他怎么能和当时的人民相比呢!

这都是靠人民的团结,努力修出来的!这正应证了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百家讲坛读后感 篇6

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

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诸子百家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