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蛋白质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1.16

最新蛋白质课件汇编。

教学教案课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工具,现在是准备制作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需要经常更新,以跟上教育发展的潮流。如果您想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可以阅读一下“蛋白质课件”。热烈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

蛋白质课件 篇1

一、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pep必修1第2章第2节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蛋白质这部分知识的定位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属于理解水平。这部分内容既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延续,同时也与第四章物质运输中的载体蛋白、第五章的酶、必修二中基因的表达,必修三中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紧密相关。氨基酸的结构特征、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食物中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内容,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有所了解,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由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向抽象思维能力为主转化,这也为学生学习微观的生物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对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和化学键非常陌生,在学习氨基酸的结构时会有很大困难。

所以,我准备从学生熟悉的甲烷的结构入手,利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对相关基团进行学习,并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进行总结。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它可以解释氨基酸的结构特征。

2准确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及相关基酸。

三。这可以解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2) 能力目标:建立氨基酸结构模型,演示和绘制脱水缩合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确定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三。初步认为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多样性与共性是统一的。

五、教法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微观、抽象,所以我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具体方法:首先,设计问题情境,分层次设置问题。

二是利用多**技术,及时显示动画过程,起到针的作用。第三,及时对抽象复杂的过程进行比较、总结和总结。本节内容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第二课时完成相关计算的练习及蛋白质的功能。

六、学法

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模拟演示活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能力锻炼,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七、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屏幕显示: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和非洲难民儿童。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现象?

教师活动:提示引起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蛋白质的缺乏,从而引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告诉他们所知道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对蛋白质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 活性**氨基酸的结构特征与蛋白质形成过程

1.利用已知,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复习甲烷分子式,并利用课件展示甲烷的结构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感性认识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化学键和化学基团,为学习氨基酸的结构做好铺垫。

2观察活性**氨基酸的结构

①比较4种氨基酸是否都有羧基(-cooh)和氨基(-nh2)?

② 四种氨基酸的羧基和氨基连接位点的规则是什么?

③如果将氨基酸的不同部分作为r基(-r),请圈出各分子的r基部分。

④尝试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画出每个氨基酸的相同和不同部分,主动画出氨基酸的一般结构式和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上氨基酸结构的直观模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反馈练习可及时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

3.步步深入,角色扮演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step 1:学生带着问题“氨基酸是如何结合的?”自主学习课本p22的内容,初

步了解脱水缩合的过程。

step 2:请出四名同学,他们的左、右手分别套上写有“—nh2”和“—cooh”卡

大脑袋表r群,两条腿代表-h,他们起着氨基酸脱水和缩合的作用。同时,

另请一名同学进行讲解。

第三步:在学生对脱水缩合过程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展示两种氨基酸

脱水缩合动画,进一步强调肽键写作。最后让学生自己写出甘氨酸

用丙氨酸脱水缩合后,简化了二肽的结构,并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实现了结论式教学到过程式教学的转变,学生在

在模拟过程中,真实地经历了脱水和冷凝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和微观知识提供了支持。

4.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分析:

1 脱去的水分子中的h、o分别来自于氨基酸的哪些基团?

2 多肽的命名取决于什么?

三。去除的水分子数量、形成的肽键数量与氨基酸和肽链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脱水缩合过程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氨基酸数与肽键数的关系、多肽的命名及多肽相对分子量的计算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脱水缩合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3) 总结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氨基酸形成多肽、多肽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设置疑问:知道氨基酸约有20种,但生物界的蛋白质1010~1020种,为什么蛋白质的结构会如此多种多样呢?

学生活动:使用老师提供的三种不同的氨基酸图形,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三肽可以结合在一起。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总结。

教师举例:用不同颜色的电线弯曲折成不同形状,代表蛋白质,引导学生分析蛋白质结构不同的原因还有肽链的条数和折叠方式。

接触现实生活:鸡蛋煮熟后,蛋清凝固,不再溶于水,这是破坏蛋白质的高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画图组合、对比、类比和模型演示,很容易体会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以概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实实和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系统化、组织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蛋白质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氨基酸演示动画,结合教材学习,可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通过**蛋白质相关演示动画及讲解**,结合教师引导性讲解,能够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说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氨基酸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基本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敏锐发现生活问题的洞察力等良好人格);

三。基本思想(从原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来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成蛋者);

4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的综合能力和收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2.蛋白质的功能。

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教学内容分析

蛋白质的结构(基本组成单位、结合方式、结构多样性)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可通过学生****,认识蛋白质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激发学生**蛋白质结构的兴趣。

在蛋白质结构上,采用分层教学法,

我们应遵循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的结构层次由易到难、由简到深。在讲述氨基酸的结构时从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与结构引入,讲清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结构特点,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应明确脱水缩合、肽键、二肽、多肽和肽链等概念。

关于形成多肽的过程中相关计算,氨基酸、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及形成的化合物的名称可用模拟**让学生比较理解记忆。

教师采用讲授法直接讲授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时要指出其原因及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关系,由于结构决定着功能,进一步揭示出蛋白质的功能。因此,它反映了蛋白质的功能和结构是相容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另外,在教学中鼓励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利用教材中的**、投影和示意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设计几个主题来理解多肽形成过程中的定量关系。

学情分析

由于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中氨基酸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时为了降低难度,我们按照一条主线来进行,即组成元素(c、h、o、n)→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肽链→蛋白质分子,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太过抽象,而且本节概念有太多,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首先以一段**,引入主题,引发思考“细胞工厂”的结构与功能,学生较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分组讨论的方法,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及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回答,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幻灯片**的展示和学生自己的拼图展示二肽脱水缩合形成的反应式,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时,应将其与功能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一种适合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多,学生少,所以要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如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巡回指导,进行思维点拨,而不应放任自流,这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在设计上还是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蛋白质课件 篇3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要达成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知识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应建立在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基础之上。本节关于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的内容,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特点: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

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按照一条主线来进行,即组成元素(C、H、O、N)→基本单位(氨基酸)→肽链→蛋白质分子,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2.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直观教学法。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

4.教学流程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模拟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抽象、微观的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去突破本节课“蛋白质的结构”的教学难点的。这次说课主要说说这方面的问题,其他内容略。

1.课前预习与准备

尽管学生听说过蛋白质这一名词,但并不知道其化学结构和功能。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认识蛋白质的兴趣,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页的关于邹承鲁等人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及本节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并制作氨基酸的结构模型。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2.利用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给出问题探讨旁边的图片,然后提问:

(1)除此之外,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3.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

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太强,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能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式进行。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书中P20页的思考与讨论。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各组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A.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B.“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问: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

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可说出:“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我给出课件中的图形,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

最后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来。(1分钟)

问:什么的不同会导致氨基酸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通过这种预习加课堂上的模拟形式,学生很容易就可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这一重点内容。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及动态课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学生思考后都手拉手。

问: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答: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肽键。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内容,加深理解。

后提问: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基酸形成肽链过程的理解,对此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分子数目和形成肽键的数目的计算,做如下游戏:

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两个同学握手,问: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都是1个。)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2个、3个……六个。)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相等。)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分子水和形成多少个肽键?学生很快说出:(n-1)个。

问:刚才几个同学连成的这个队伍叫什么?老师做手势划一条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是一条多肽链。

强调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请出另两列共十四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分别握手。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n-m)个。

通过形象直观的模拟,学生们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最后给出练习,给予及时的巩固。

结论: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二、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实验探究、课外调查、阅读教材、看电影或录像、游戏、制作模型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我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这一教学理念,并且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应该符合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感到心情愉快,这样思维才能活跃,就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即让他们进行“愉快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针对本节课内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理解较为困难的特点,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以“形象教学”为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但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用抽象的方式再现和解释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抽象——具体——抽象”的学习方法。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的教学,要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蛋白质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氨基酸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总结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适应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要承担者”。

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和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和蛋白质的过程。

2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 教学方法:教学法、问答法、介绍法

四、 课时:2个课时

五、板书

一、 基本单位:氨基酸

二、 氨基酸的种类及其结构

1、 氨基酸的通式:

2元素组成:c h o n s

三。种类:必需氨基酸20种,必需氨基酸8种,非必需氨基酸12种

三、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2、多肽的形成:

3、蛋白质的多样性

(1) 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2)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是不同的

(3) 氨基酸的排列方式不同

(4) 多肽以不同的方式折叠,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四、 蛋白质的功能: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课了,在上课之前,老师问一下大家,今天早上同学们吃早餐的时候有喝牛奶了么?

学生:有/没有

老师:学生们自己买牛奶了吗?学生们平时是不是在买牛奶或者喝牛奶的过程中多注意一点,注意到牛奶单上含有很多这样的物质?

学生:蛋白质

老师:很好,同学们都是很细心的人,牛奶是一类含高蛋白的物质,那么除了牛奶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留意的到生活中哪些物质含有高蛋白的吗?

学生:鸡蛋,豆浆,瘦肉等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每天都摄入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生命活动中一类中要的物质,同学想一下我们摄入的蛋白质能不能被我们人体直接吸收?

学生:能/不能/不知道

2、新授

老师: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需要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那么氨基酸又是一种什么物质呢?它有具有什么结构特点呢?

(老师板书: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几种氨基酸的结构)

老师:黑板上这些氨基酸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每个中心都有一个碳原子。与碳原子相连的三个共价键都含有相同的基团,但一个共价键包含不同的基团。

老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结构的中心是碳原子,-nh2称之为氨基,-cooh称之为羧基,-h为氢原子,那么与另一个键连接的那个不同基团我们用一个-r基来表示。

事实上,不仅这些氨基酸具有这种结构特征,其它氨基酸也符合这种结构。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通式来表示它。下面同学跟老师写这个通式。

通过这个通式,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

学生:c h o n

老师:是的,但是有些蛋白质也含有磷,有些含有铁、锌锰等微量元素

(老师板书:组成元素:chon p s)

老师:学生在学校或家里,家长和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挑食。学生们知道他们的好意吗?

学生:不知道

老师:因为有20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这20种氨基酸分为必须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但是这里的划分并不是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的。

必须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需要从外界来获得的,它含有8种,非必需氨基酸是人体可以合成的,它含有12种。所以学生不要为了得到不同的氨基酸而挑食,我们的身体营养才会协调。

(课堂练习: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结构,让同学们识别它们是否为氨基酸)

老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氨基酸的结构。它们如何合成蛋白质?

学生:不知道

老师:其实它是由脱水缩合形成的,那么什么是脱水缩合呢?学生们看书然后告诉我。

学生: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老师板书:脱水缩合)

老师:然后以两种氨基酸为例讲解二肽的形成过程

(老师板书

老师,从这张图上,你能看出水的氢原子和羟基离子来自那个基团吗?

学生:羟基来自羧基,氢离子来自氨基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对。二肽是由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然后三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而成,依次类推,四肽和五肽是一样的。

许多氨基酸连接形成链,我们称之为肽链。学生是否注意到肽链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学生:嗯。

老师: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蛋白质的形成过程,首先由化学元素c,h,o,n,p,s等形成氨基酸,再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经过一定的加工形成蛋白质。我们知道蛋白质是非常不同的。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板书:蛋白质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师拿一条有20 种不同的珠子形成的绳子代表肽链,折叠成不同的形状)

师生共同归纳: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1) 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不同

(2) 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

(3) 每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

讨论: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样的,下面同学们看课本图2-7我们一起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

(老师板书:蛋白质的功能,学生讨论)

老师:总而言之,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 有些蛋白有催化作用(酶)

(3) 有些蛋白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4) 有些蛋白有运输作用(运输蛋白)

(5) 有些蛋白有免疫作用(抗体)

六、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有关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了解了蛋白质的重大作用,所以同学们不要挑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蛋白质的氨基酸合成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让我们做一些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对今天质是的理解。

七、作业

一、选择题

1.胰岛素和血红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 )

a、 核苷酸和氨基酸b.氨基酸和核苷酸c.氨基酸和氨基酸d.单糖和核苷酸

答案:c 解析:胰岛素和血红蛋白都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单糖。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b.蛋白质是由许多核苷酸分子相互连接而成的 c.有的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d.有的蛋白质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

答案:b

3.一条肽链共有76个肽键,则它所含有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至少是( )

a、 77和77 b.76和76 c.6和6 d.1和1

答案:d

解析:依题意,这条肽链有76个肽键,则是有77个氨基酸,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但是处于肽链中间的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参与形成了肽键。多肽两端的两个氨基酸,一个含有一个氨基,一个含有一个羧基,但对于氨基酸来说,除了主链上碳原子上的氨基和羧基外,r基上还可能含有氨基和羧基。

因此,多肽链包含至少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4.下列关于氨基酸种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约有20种 b.生物体内的氨基酸有20种 c.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约有20种 d.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答案:c

分析:自然界有200多种氨基酸,所以a是不正确的。由于人类不断从自然界中摄取营养物质,所以说生物体内的氨基酸有20种的说法也不正确。

“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约有20种”,“主要”是强调常见的主要氨基酸,“约有”是强调常见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并不是“只有”20种。

蛋白质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这一部分既是第二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所幸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食物中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内容,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有一定认识,还有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应的知识库。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节知识的继续和具体化,又是后面《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能量**和利用》等章节内容的重要基础。学好这节内容,重点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释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的综合能力。

2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确定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

(1)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及氨基酸、肽链和肽键的定量关系。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1)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提出探索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一、 氨基酸及其种类

⒈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 种类

(20种)

二、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构成脱水缩合盘曲折叠

c、 h,o,n—→氨基酸—→肽链(一个或多个)—→蛋白质

2.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蛋白质课件 篇6

高中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二节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一、学情分析

本教材是高中学生使用的。高中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食物中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内容,也初步认识到了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还学习了甲烷、氨气等化合物。这使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库来学习本节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是高中生物学(必修1)中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这一部分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本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继续和具体化,是学生学习必修1中第

三、第五《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能量**和利用》、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阐述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 综述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

(1) 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bat模型(模拟级)。

(2) 能够使用multi**收集相关信息,学会识别、选择、使用和共享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鉴定蛋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 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 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1)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利用模型模拟或**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着多种多样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建议采用“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1、通过“问题**”和“思考与讨论”的表达交流活动,使学生获得有关蛋白质和氨基酸结构的知识。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功能。

3、利用“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方法:通过多**辅助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问题**教学方法:(1)接触生活,创设情境,提出**性问题。(2) 引导学生进行推理。(3)查阅课本,小组讨论进行验证。

八、教学过程

第一, 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根据p20教材中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由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的图形。

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

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除了劣质奶粉,生产过程中没有卫生,即蛋白质含量极低;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从人体的生理方面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资料:我们的食物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类生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学生也可能会提出法律和道德问题)

引出本课的题目: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让学生*****中的四种氨基酸,引导学生找出这四种氨基酸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p20的思考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四种氨基酸来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征。通过课堂模拟,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氨基酸的一般结构式。

让学生在食物中添加氨基酸。q: 为什么要在这些食物中添加氨基酸?

与学生一起总结氨基酸的分类。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其基酸是教学中的难点。同样,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课件)也被用来帮助学生学习。

问:我们的左手和右手代表什么?

参考文献:一种是氨基,另一种是羧基。

要求四名学生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

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参考:水、肽键。

提问: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链呢?

七位同学手牵手组成多肽链,有多少水分子被去掉?

12名学生手拉手形成多肽链,有多少水分子被去掉?

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

参考文献:n-1,n-1,n-m。

通过对现象的直观模拟,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则。

顺便提一下,提出了一个更高的问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环分子,有多少水分子被去除,有多少肽键形成?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使用多**显示的方法,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如:肌肉收缩和放松;抗体对相应抗原的清除;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等。学生们总结了蛋白质的各种功能,认识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同时,教师要注意及**价。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

为什么蛋白质有那么多功能呢?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学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

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了组合多肽链。当在不同的位置结合时,会形成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多种蛋白质。每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因此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多样性是各种生物和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

第七,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传统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本节需要2学时才能完成。

九、布置作业

第24页练习,基本问题1、2、3。想深入了解蛋白质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拓展题,与其他感兴趣的同学讨论,有什么不懂的在下节课上课之前问老师,老师给你们解答。还有,同学们下去预习下一节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现在,我们离下课还有几分钟,同学们有什么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提问。

板书设计:

第二节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一、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必需氨基酸(8种):“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3氨基酸的分类

非必需氨基酸(12种)

二、蛋白质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方式:脱水缩合

2蛋白质的功能(5名学生撰写)

(1) 它是细胞和生物体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物质。

(2)具有催化作用。

(3) 有些蛋白质充当载体。

(4) 有些蛋白质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1)氨基酸的数目不同。

(2) 当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氨基酸的顺序不同。

(3) 肽链的缠绕和折叠方式及其空间结构存在差异。

结论:所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课件 篇7

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说课稿

***** 09生科2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早上(下午)好。我叫林守云,漳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毕业。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对象、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教学设计反思”这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

(一) 、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本节内容以第2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蛋白质是细胞中主要的有机物为基础,学习该内容利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等知识点的学习。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显示本节蛋白质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要求学生能够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对生命本质有所认识。

(二)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解释氨基酸的结构特征,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阐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三。解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跨学科知识的能力。

2使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身份蛋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3.交流更多蛋白质的功能。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氨基酸的通式

2.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3.蛋白质的功能

难点:1、氨基酸脱水缩合

二、 说教学对象

(一)、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微观、抽象的内容。

(2)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适当的学习方法和缺乏学习信心。

(3)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 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还很缺乏,我在进行讲解时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图表和挂图等直观教学模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我将用问题串贯穿整节课,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利用知识分层的教学方法,按照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的层次来认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讲解氨基酸的结构时,使用几种氨基酸,让学生找出共同点,激发他们的观察能力。用**法对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的脱水缩合、肽键、二肽、多肽等概念进行了清晰的解释。

肽键数、脱水数的形成可以采用字母模型、绘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使记忆更加生动。

四、 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好的学法是和教法相结合的,实现教学的统一。根据上述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学习法和接受性学习法相结合。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方法的选择既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我会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阅读课本上24页的科学史,了解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二)、导入新课。

提供资料:**展示食物营养成分表,让学生了解蛋白质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问: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这就引出了这节课的内容: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三)、学习氨基酸的通式

基于新课程教法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将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学生在进行独立的思考讨论后,由我和学生共同将氨基酸通式总结出来。让学生们和我一起在纸上写下一般公式,以增强记忆。

让学生用一个简单的判断问题来运用他们刚刚掌握的知识。学习和使用的方法可以巩固学生的记忆。

(四)、蛋白质结构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演示及相关计算是重点和难点。我将使用**和字母表模型来帮助学生学习。

1、利用**法讲解脱水缩合

首先,学习二肽的形成过程。在这里,让学生了解这两种氨基酸如何结合形成肽键并除去水分。

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氨基酸的通式并**两个氨基酸一个断下-oh,一个断下-h,脱去水分子并形成肽键(在此处要让学生明确每形成一个肽键就脱去一份子的水),在讲解的过程基于让学生理解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思想让学生对脱水缩合的过程更加的形象和直观。

最后阐明了脱水缩合的概念,即氨基酸通过肽键相互连接,水被除去。这种结合称为脱水缩合。

2、氨基酸到蛋白质的过程

字母代表氨基酸,字母之间的横条代表肽键,可以方便直观地解释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3、计算肽键

用字母代表氨基酸的方式解释黑板上氨基酸数量和肽键数量之间的关系。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成二肽形成一个肽键,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两个肽键,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产生4个肽键,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两个肽链产生3个肽键(边讲边在黑板上给评委示范)至此让学生推出二者的关系。基酸公式如下: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通过对现象的直观模拟,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则。

4、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

讲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时,利用字母的排序、数量和重复程度来解释多样性,来让学生理解氨基酸的序列不同和氨基酸种类不同是多样性的原因,例如:a-b-c与a-c-b

(五)、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让学生在书的第2-7页总结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在解释这一点时,我将强调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是相容的。

(六)、复习小结

我将以问题串的形式复习这节课,

例如:问题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问题2:你还记得怎么写氨基酸的通式吗?……

这样,今天上课的内容就会重新排序,今天的内容也会系统化

最后,我们为对蛋白质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以进一步了解和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

(七)、作业布置

在作业中,我遵循重质量、轻题量的原则。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我将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了3个层次的题目,即基础题、普通题和提高题。这样的习题设置即照顾了全体学生又兼顾了部分优秀的学生。

六、 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我根据板书“工整、流畅、规范“等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提纲式和线索式设计板书,利用正板书和副板书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重难点和知识结构层次能够很好的理解和分析。

七、 作业布置及教学设计反思

该班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是要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教学时就要以学生为依据,侧重点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灌输。在设计上,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每堂课都要根据班级和学生的情况进行。

目前还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

不可知因素:由于不知道班级的具体情况,可能会出现某些知识点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和理解,这种情况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时间的拉伸性,使得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不会慌乱,而打乱教学计划。

蛋白质课件 篇8

教材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同时蛋白质与生活的联系能更好的触发学生对生命的积极思考和对生物科学的探索,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由于内容比较多,我将利用二个课时来完成。

本次说课为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有chon,但由于尚未接触有机化学,对于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及其结构特点的认识还存在一定难度,好在本节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蛋白质的功能和氨基酸的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推导氨基酸结构通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明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功能和氨基酸的结构特征,

难点: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法。

教具:多**黑板

教学过程

蛋白质课件 篇9

[, , ]

[, ]

[, , , ]

[, , ]

[, , ]

各位老师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1、 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课本、课程)

初中生物班学生对蛋白质有基本的了解,但对蛋白质分子水平的了解却很少。本部分位于人民大学生物教材必修章节。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它包括三个部分:氨基酸及其类型、蛋白质结构和多样性、蛋白质功能。

为以后研究载体蛋白、酶等知识,也为基因部分的强制性表达奠定了基础。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起着重要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

在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新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氨基酸的结构特征,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目的: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征,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认识

理解。教材采用二者**的形式,使学生在获得图像和丰富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谈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通过讨论、观察和比较,**结合、思考和实际生活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用课本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多肽链的图形。

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

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年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除了劣质奶粉,生产过程中没有卫生,即蛋白质含量极低;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问:这说明了什么?蛋白质对我们的成长很重要吗?评价学生回答,

今天让我们详细了解蛋白质,并介绍本课的标题: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

另一位学生将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征。

通过课堂模拟,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氨基酸的一般结构式。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其基酸是教学中的难点。同样,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课件)也被用来帮助学生学习。要求四名学生代表这四种氨基酸。

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

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再请三位同学上来排成一排问:这样能得到多少个水,如果排成两排呢?顺便提一下,提出了一个更高的问题:如果一个氨基酸形成一个环分子,有多少水分子被去除,有多少肽键形成?

通过直观的模拟现象和问题的深度,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则。

结合课件练习,分析了两个实例。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学生根据教科书进行总结。

为什么蛋白质有那么多功能呢?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结构决定功能。

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了组合多肽链。当在不同的位置结合时,会形成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多种蛋白质。每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因此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和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

五、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

1、都含、、、很多含、,

2、少数还含、、、、等。

(2)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1、种类:大约有种。

2、结构通式:

3、结构特点:

(3) 蛋白质结构:氨基酸连接

(4) 一。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具有多样性)

6、 教学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发言)

蛋白质课件 篇10

学科:生物

年级:高一

教材: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2章第2节

学校: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姓名:周芬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和地位:“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2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的教学要求是阐明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组成,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认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对其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本章的知识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必要基础。该单元阐述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不仅是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和繁殖等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也是了节机素调节机质的必要前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蛋白质知识的了解可能仅限于知道我们的饮食要富含蛋白质,而生物学科里的分子水平的内容非常抽象,并且学生原来从来没有接触过有机化学,所以要来理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等知识难度非常大。基于此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画设计,让学生在避免补充有机化学知识,加大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有了非常直观而且深刻的理解。通过两次设计学生游戏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游戏中掌握氨基酸是如何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对于在此过程中肽键的数量变化也一目了然。

可以说,通过改变一些学生的数量、形态和顺序,了解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是很自然的。

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常采用分层认识的方法: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教学,可从元素、基本单位——氨基酸、肽、肽链间的结合和卷曲折叠而成的空间结构等几个层次逐步深入。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阐述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的综合能力

(2) 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 鉴定蛋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准备一些食物的配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两组课件**,创设场景,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1)2004年安徽阜阳出现著名的“大头婴儿”事件。

( 2 ) 三鹿毒奶粉事件专题报告

引言:“这两次奶粉事件都与一种物质有关,这种物质就是蛋白质。”从而引出课题。

展开:师生互动,展示课前准备的食物说明,完成第20页**上的问题,对蛋白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解决了三个问题

a、 b细胞蛋白质含量、化学元素c和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第一步:介绍化学中的两个官能团:氨基和羧基,阐明它们的分子式和分子结构式。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氨基 —nh2

羧基 —cooh

第二步:通过动画**,先呈现甲烷分子的动态模型,再用鼠标把代表氨基和羧基的球分别拖至甲烷分子模型中代表氢的小球处,变化成为甘氨酸的分子结构式;然后鼠标随机点击模型中代表氢的小球,用甲基取代,形成丙氨酸的分子结构式。在此基础上,趁势诱导,让学生比较分析“在整个的变化过程中,变中是否蕴涵着不变的东西?

”学生观察讨论,达成共识,对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在学生头脑中树立了比较清晰的氨基酸的形象。

第三步是提出构成蛋白质的六种氨基酸的结构式。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屏幕闪烁的方式,把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半胱氨酸、丝氨酸、组氨酸这六种氨基酸的共同部分重点突出,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把这六种氨基酸的共同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氨基酸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并且它们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这个c原子上还连接有一个h原子”。 紧接着用不同颜色标记每种氨基酸的不同部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明确这不同部分用r来表示,请学生尝试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屏幕显示正确写法,让学生自我纠错。

然后用—ch2—cooh代替r基,问学生:“现在这个氨基酸有几个羧基?”“两个”“那么刚才同学们所描述的氨基酸的特点有没有什么漏洞?

”让学生意识到刚才答案的不严谨,并加以补充。师生共同努力,归纳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这个c原子上还连接有一个h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族的不同。

”第四步:以游戏的形式加强印象。请一个学生上来,张开双手面对他的同学。

“你们觉得这样的造型像不像一个氨基酸?”“像!”“张开的两手分别代表一个氨基和羧基,并拢的两脚代表一个h原子,头代表r基,连接各部分的躯干代表那个中心c原子。

”趁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反馈。

在纠错的基础上,重新复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统一阅读本书的要点。

氨基酸是如何组成蛋白质的?

第一步:让我们大胆猜猜。如果两个学生分别代表两种氨基酸,那么如何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手拉手”再大胆猜测“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建立联系”。

第二步:用动画课件演示两种氨基酸的脱水和缩合过程。阐述了脱水缩合的概念和特点、肽键的正确书写方法以及所产生化合物的名称。

第三步:学生尝试写出氨基酸脱水和缩合两种模式;并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老师根据纠错板图,让其他同学及时改正,找出缺失之处。利用板图分析失去水分子数和形成(3)让学生尝试写出这一过程,并上黑板演示,在纠错基础上教师板图,其他学生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用平板图强调了水分子的损失数和形成的肽键,以及水中h/o的**。至少指导学生分析二肽化合物的氨基和羧基。

第四步: 课件展示二肽化合物形成三肽的过程,分析失去水分子数和形成(3)让学生尝试写出这一过程,并上黑板演示,在纠错基础上教师板图,其他学生查漏补缺,及时更正。用平板图强调了损失的水分子的数量和形成的肽键的数量,以及至少氨基和羧基的数量。

第五步: 依次类推,归纳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

第六步:完成例题,拓展延伸

第七步:归纳规律,理清思路:

肽键数量=氨基酸数量-肽链数量=损失的水分子数量

至少包含的氨基和羧基=肽链的数量

3、. 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

[游戏]请六个同学上台组成一条肽链,然后三个同学交换排列顺序,接着替换掉其中的两个同学,最后加两个同学上去,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分析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

a 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

b 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氨基酸c的顺序是不同的。

d-多肽链的缠绕,折叠和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蛋白质功能

4 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

a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b 催化作用(酶)

c 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d 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e 免疫作用(抗体)

总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最后,对课堂进行总结,通过课件展示本课的知识框架,再次回顾本课的教学重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毒奶粉”和“大头娃娃”这两个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游戏与动画的完美结合有效地突破了困难,使复杂变得简单,困难变得容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好学生,选择最适合的形式,采用最恰当的方法,才能够真正地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g15.com小编推荐

最新编程课件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编程课件”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编程课件 篇1

《数据信息的加工》教案

一、教材

《数据信息的加工》是上海科教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三章第一节信息加工中的内容,在整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文本和数据的加工,也就是WORD和EXCEL两个办公软件的应用是重点也是难点,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中,这是两道操作题占了20分。

在学习数据信息加工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与文本信息的加工,这节课主要在以前知识基础上,掌握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以及表格数据图形,提高信息处理及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学情

农村高中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家中有电脑或者电脑接触较多的同学,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但相当一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女生连鼠标键盘的操作都是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必需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发挥优生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练使用excel工具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筛选、排序和分类汇总等操作,熟悉使用数据图形化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任务需求,使用Excel工具软件来加工数据信息来表达意图,培养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数据的计算、筛选、排序和分类汇总等操作。

难点:根据不同的表格数据信息选择制作不同的图表类型。

五、教法、学法

教法:提出问题设置任务,小组分工合作,启发引导、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演示讲解法,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共同探究、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自主探究法,小组学习法,操作实践法)

六、教学进程

(一)新课引入

给出一份原始考试成绩,让学生分析自己在班级情况,如何分析自己的成绩,借此引出课题:数据信息的加工。

(二)学习新知

1、演示与讲解:

教师对数据的计算、筛选、排序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进行演示与讲解,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操作速度,增强感性认识和学生操作信心。

2、亲身实践:

学生计算本班的总分、平均分、排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任务驱动

讲解数据图形化的使用后,将自己的`成绩数据制作成图表,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四)交流评价

推荐学生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其他同学给以评价,教师给予鼓励,然后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

(五)课堂小结

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平时遇到过的数据处理方式。

七、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每周课时不多,课外上机训练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结合实际,这节课通过学习操作与成绩有关的表格数据,让学生去转化成图表与分析的过程,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还了解了如何去分析自己的成绩,注重了思维方式的培养,体现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编程课件 篇2

谁家里养过猫?讲一下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有趣的小故事。

欣赏猫的图片,谈对猫的印象。

思考问题:课文描写了猫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是哪两个时期?

为什么这样说?再次读课文1——3自然段,带着摄像机拍一拍老舍家的猫,遇到古怪的镜头来个特写,并用波浪线定格。

怎样描写猫的老实的?你见过猫睡大觉的样子吗?读出猫的老实。

从哪能看出猫很贪玩?谁会呼唤它?会怎么呼唤?

猫会怎样蹭?被猫这样蹭心情怎样?指生读出温柔可亲。

师补充介绍老舍先生养花的资料。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生练习读小猫部分,再次感受小猫的可爱。

对比阅读课后的两个片段,感受其他作者笔下是怎样写猫的,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下节课交流。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根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朗读训练和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不仅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更注重使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领悟作者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既切实有效,又情趣浓烈,在课堂中,学生们学得生动主动、轻松愉快。

这一课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引导学生在初读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出文章的整体脉络。大猫性格古怪,小猫淘气的特点。通过“从哪里能体会出猫的性格古怪”和“再现小猫的淘气场景”这些整体感知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逐步感悟、理解,从而逐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即猫的性格特点。

在《猫》这篇课文里,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本课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了解内容、体悟情感、学习语言。譬如,运用不同方法、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屏息凝视”的词义,感受猫的尽职;将“小梅花”和“小脚印”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比喻运用的精妙。

本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缺少及时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够到位,以后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改进。

编程课件 篇3

《文本信息的加工》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文本信息加工的常用操作,把加工文本信息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一般选用的操作软件是Word,当然WPS也能达到我们的要求,但Word是教材指定的软件,学业水平测试就要求用该软件。

Word的具体操作与使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涉及,该节课主要是对操作进行复习和提高。

由于初中阶段不同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参差不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情况不同的原因,有些学生还可以,有些学生是一窍不通,实施过程要兼顾大部分学生。

其次,Word的操作在老师演示的时候,学生看着也很容易,但当自己去动手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眼高手低,在练习的时候,合理分组显得就很重要,让操作比较熟练的同学去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这样会很好的提高效率,同样在帮助其他同学的时候,也容易发现问题。

最后,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要不断引导学生将所学操作用到实际中去,学生仅仅练习这些操作不问题,但单独给一篇文稿让学生来练习,就是尽人意了,需要学生多多练习,把这些实际操作运用到生活中去。

编程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二节《信息的编程加工》。第三章信息的加工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信息的编程加工是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是其它信息加工方式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它承接了上一节信息加工的概述,为后面选修《算法与编程》模块作一个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对VB有一定的接触。平常学生都是直接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而本节课却是体验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利用计算机编制专门程序来解决问题,更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都很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验程序设计,了解编程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

了解并尝到试编程的主要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排序小程序,体验到计算机信息加工给工作带来的方便

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已动手仿制小程序,获得学习成就感,激

发本科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编程解决成绩排序这一问题,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整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重点:体验编程设计的主要过程,了解编程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

难点:了解编程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

五、教学环境:安装了V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讲解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5”

教师

学生

设计理念

1.学校举行运动会,王强同学利用VB程序设计了一个100米赛跑项目成绩排序小程序,同学们试用一下。

教师投影成绩表,分发VB程序。

根据教师投影成绩,体验排序程序。

感受程序给工作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编程加工信息了解的欲望。

2.在体验程序后,大家感想如何?

回答不同,正反面都有,有的觉得直接录入,快速准确,直观显示排名,大大方便统计员工作。有的提出只能排名固定8个人成绩等

学生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面拓展学习作铺垫

3.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程序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学生跃跃欲试

激发对新课的欲望

新课30”

1.请大家分析一下刚刚使用排序程序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运行程序(操作平台/界面)——输入数据——点击排序——显示结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刚刚利用排序程序排序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

2.通过上面的分析,编制程序第一步是什么?

教师演示界面设计,并分发设计好的`界面

学生回答:设计界面

学生观摩并体验界面

体验编程第一步界面设计

3.在界面设计好后,计算机并不能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那么我们如何达到排序并显示结果的目的呢?

引导学生进入编者程的第二个环节

4.计算机是人脑的模拟,同学们我们一起分析人脑对三个数排序的步骤。

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讲解三个数的排序,并引出冒泡排序概念。

感受计算机模拟人脑处理问题

5.在王强的程序中是对8个数进行排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模拟8个数电脑的排序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分析8个数排序过程

合作学习,拓展分析问题

6.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对8个数进行排序的过程是解决整个100米决赛成绩排名问题的核心过程,这一个程也就是进行算法设计。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先体验,后提出概念,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7.接下来我们要实现刚刚我们算法,将我们思维变成电脑的思维。也就是编程设计代码了。

教师演示帖入代码,并分发代码。

对照算法及注释,粗略理解代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8.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老师分发的界面及程序代码,组装程序

体验程序设计

9.现在我们就可以使用程序了,当然最开始我们要进行一系列实验,看看排序是否准确,程序运行过程是否存在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调试运行程序

9.教师评价

小组演示,评价

展示成果,获得成就感。

八、总结与评价:

1.教师总结并解决课堂中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2.分发评价表格分小组填写上交

九、拓展:

今天我们体验了利用VB软件编程实现对8名运动员成绩进行排序这一功能的实现,除了VB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其它软件编程达到同样的目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网上查阅一下计算机还有哪些编程软件。

你认为该程序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请动手试一试。

十、板书:

信息的编程加工

程序操作过程:(解决排序问题过程)

运行程序(操作平台/界面)——输入数据——点击排序——显示结果

程序界面:

标识性说明文字

输入文本框

输出文本框

排序按扭

编程设计代码:

算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算法实现:

调试运行:

编程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信息的编程加工》是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本节内容是上一节“信息加工的概述”的承接。通过上一节课学生们知道了信息加工的重要性、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的类型。其中第一种类型就是“基于程序设计自动化信息加工”(在上一节课讲到这个位置的'时候,把悬念留给学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编程加工是信息加工的一种重要方式;

②知道信息的编程加工的主要过程;

③初步学会在VB中输入代码,调试程序。

过程与方法:体验编程加工信息的主要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独特魅力;

②客观认识程序设计的本质,消除对编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与畏惧感。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编程加工信息的主要过程;

②难点:使用VB输入代码,调试程序。

二、教学策略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独立完成一定要求的学习任务。并且上节课刚刚学习了“信息加工的概述”,这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

3.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交流法、师生互动法。

4.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讨论法。

最新教材课件(汇编4篇)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一些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所以,你是否知晓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最新教材课件(汇编4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教材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练习用“起因、经过、结果”简练、精准、有条理的表达文章主要内容。

2、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通过母亲时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描写等语句的品味,体会慈母情之深。

3、拓展阅读《母亲的“存折”》,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并感受母爱表现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学会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细细体味,感受母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通过母亲时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描写等语句的品味,体会慈母情之深。

教学准备:

课件、拓展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引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父母之爱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是严厉的、还是慈祥的、无论是深沉的、还是宽广的,每一种爱都令我们感动。《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看到了重大事件面前父爱的伟大,那么《慈母情深》中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作家梁晓声一起走进这篇文章。齐说课题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2、整体感知: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你认为这是一篇令人怎样的文章。

这是一篇令人(  )的.文章。

3、浏览课文,概况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令人感动,体现了慈母情深?

出示课件:(用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件事情串联起来)

下面我们就来关注我要钱买书,母亲给钱买书这件事,重点阅读。(板书:给钱)

二、阅读文本,体会情深

1、出示问题:

(1)自读文章开头至“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思考:哪些语句体现了慈母情之深,请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标注出描写方法,写出自己的感受。之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2、学生自读思考,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相机点拨(板书:塞)(板书:外貌、语言、动作)

三处外貌描写:“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龟裂的手指”体会母亲工作的辛苦劳累,感受慈母情深;练习朗读。

两处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母亲与我说话的对比,体会母亲对我看书的支持,说话的干脆、毫不犹豫,尤其动词“塞”,更写出母亲给我钱时的毫不犹豫,感受慈母情深。指导朗读。

两处动作描写:通过“我的母亲”“立刻又”重点体会母亲工作的辛苦、劳累和忙碌,感受慈母情深。指导朗读。

4、体会“凑”字,感受情深

母亲不怕工作的辛苦与劳碌,不顾同事的反对与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书,我买了吗?母亲是怎么做的?

出示: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哪个字最感动作者,更打动我们的心?说一说理由。

(板书:凑)

三、拓展阅读,感受母爱

1、引导语:

就是母亲这一“塞”一“凑”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深沉的爱,也很令我们感动。

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下面的这位母亲也不例外。

2、拓展阅读,自主思考

请大家速读《母亲的“存折”》

思考:题目“存折”为什么加引号?画出描写母亲的相关语句,标注描写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相机点拨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方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感受。

四、课堂总结,朗诵诗歌

1、课堂总结:

《地震中的父与子》选取的是重大事件,而这两篇文章,都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小事,都运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达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之爱不单是在重大事件中,更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只要你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细细体味,便可感受到。

《慈母情深》课题从感情入手,《母亲的“存折”》从事物入手,我们在写此类文章时,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

2、朗诵诗歌:

作家冰心就用心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因此,她身处异国他乡,更是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常用诗歌的形式歌颂母爱,对母亲讲述自己的心里话。《纸船——寄母亲》就是其中一段,请大家看书后阅读链接。

默读。配乐齐读。

学习了课文,聆听了作家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你们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你们的爱呢?是不是也有很多心里话想对父母说呢?

五、完成作业,诉说表达: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用心感受父母的爱,写出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形式不限),写后读给父母听。

教材课件【篇2】

1.认识“蝙、蝠、漆”等13个生字,会写“蛾、蚊、即”等14个字。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怎样使学生理解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1.认识和会写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6课。(板书:蝙蝠和雷达)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出示生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屏”(课件出示3)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翘舌音要读准,“荧”要与“萤”要区别开。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课件出示4)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蛾、蚊、科、横、证、研、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5)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课下搜集有关蝙蝠的资料,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6)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2.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课件出示9)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课件出示10)(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画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三)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7自然段。

一起读第7自然段。

a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4.师生分读第7自然段。师1、3生2、4。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7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8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1.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讲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时,共分四步进行:第一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1―3段,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第二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三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奥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其奥妙,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最大的遗憾是让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科普性文本的朗读,使语文课堂更显语文味,更具魅力。

教材课件【篇3】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一组课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会写本组19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2回顾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 在课文中积累语言.

4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5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6 背诵记忆要求的段落,并会填空.

7 积累关于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积累的内容比较多.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表达特点,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生字词掌握

yín sòng chàng hè pùbù tǐng bá shēn qūqīng shuǎngdǒu qiào qiào lì

( ) ( ) ( ) ( ) ( ) ( ) ( ) ( )

jīng zhì yùn hán xiá kè jìng mì ào mì zhuī suí xiǎo xiànghōng kǎo

( ) ( ) ( ) ( ) ( ) ( ) ( ) ( )

yīn yùn tàn suǒ yǎn zòu qín miǎn áo yóu qīn wěn shén qí yōu yǎ

( ) ( ) ( ) ( ) ( ) ( ) ( ) ( )

huān yuè qīng cuì níng jù biàn rèn qīng xīn dé gāo wàng zhòng

( ) ( ) ( ) ( ) ( ) ( )

bù jū yì géyì wèi shēn chángbié yǒu shēn yìjīn jīn lè dào páng rán dà wù

( ) ( ) ( ) ( ) ( )

xíng sè cōng cōngzuǒ chōng yòu zhuàngnián guò huā jiǎ qí miào wú bǐ

( ) ( ) ( ) ( )

二 四字词语掌握

岁月( )( ) 波光( )( ) ( )( )乐道 别有( )( )

( )( )攘攘 ( )( )深长 花色( )( ) 驻足( )( )

( )( )大物 ( )( )匆匆 望而( )( ) 千峰( )( )

绵亘( )( ) 随心( )( ) ( )( )一格 旁逸( )( )

窈窕( )( ) ( )( )直跳 ( )( )归真 左( )右( )

年过( )( ) 奇妙( )( ) 德高( )( )

教材课件【篇4】

【教学目标】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海底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中的一篇主题课文.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特别是3,4自然段),了解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三),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海洋中的鱼类都会有所了解,但由于年龄及知识面的关系,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特别是对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及海底的丰富矿产更是知之甚少.为此,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教学策略】

充分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来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的多功能作用,把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光,色,声再现,使学生乐学,爱学,进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优化课堂结构,以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为主,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理解掌握海底世界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优美的意境中美文美读,感受海底世界的美

【教学媒体设计】

海底录像

综合字理识字幻灯片

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录音

朗读配乐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提纲

朗读课文,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

思考: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重点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思考题

完成下面表格

动物

活动方法

例:海参

伸缩爬行

查一查资料,看看海底动物还有哪些活动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启发学生说一说大海给自己的印象

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能说说大海给你们的印象吗

学生说

师:好,就让我们戴上潜水镜,穿上潜水员的衣服一起到海底世界去旅游吧

师:到海底世界去旅游,你最想了解什么

学生说

学生观看海底景色录象并说一说观看后的体会

三,检查预习提纲一(课件:结合字理识字幻灯片

老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检查生字(出示课件

学生看屏幕上的字,以不同的方式认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归纳整理能力,弄清句与句的紧密关系以及学会分析句子逻辑,争取能运用到写作中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去

多媒体运用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景的体验,感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多媒体运用分析:多音字:参的记忆主要通过象形字来了解.峡谷用会意字了解.这些生字的教学直观,形象,加深了学生的第一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幻灯片,学生口头造句,老师描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体验词语的魅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四,课文学习,实施问题教学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后检查预习提纲二

研读课文(学生喜欢哪部分教师就相应先教学哪部分

一)学习景色奇异部分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海底是不是完全黑暗

深水鱼为什么会发光

这些深水鱼还会发出哪些光亮呢

师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同桌对读,想想同桌读的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②,检查朗读,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理解词语窃窃私语

③,师生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呢(课件出示声音,学生听

⑤,你想象海底动物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吗

课件演示

二),学习物产丰富部分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检查预习提纲3并结合课件演示

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活动方法吗

教师小结

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学完课文后,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简结转新

学完课文后,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配乐朗读.(音乐课件

七,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海洋的图片或实物,写一段说明文字

读一读《海底漫步》.(音乐课件

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波涛澎湃宁静

景色奇异黑暗光点闪烁

动物窃窃私语

动物种类多

物产丰富植物多

矿产丰富

教学流程图

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声象效果,学习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总结课文,配乐练习朗读和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原则.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设计意图:采用让学生与自己的同桌配合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再结合书中的句子指导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

多媒体运用意图:学生对海底动物发出的窃窃私语声是一个难点,为此,课件设计的数十种声音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为下一个环节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口头造句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学不应只拘泥于教材,要将教材适当拓展,延伸,以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文本对话的平台,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进一步提升课文的内涵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意境中美美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学生的感情在朗读中进一步升华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海底世界的认识

最新林海课件(汇编8篇)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有可能会使用到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最新林海课件(汇编8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林海课件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林海课件 篇2

活动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的地方。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气候应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

师:介绍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特别是冬季漫天的风雪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景色迷人优美。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关于林海雪原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同学们补充的资料。(鼓励学生发言)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独特的热带风情,也有万里冰封的北国风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北国风光,去领略它的魅力!

二、走进冰雪世界,感受快乐

同学们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大体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东北地区,了解它们独特的风格。

1.谁能说一说在我们当地你见到的最美的冬季现象?

2.在这样的季节里你最喜欢做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和邻近的同学讨论),是啊!这样的季节是美丽的、迷人的。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景,可以堆雪人、可以滑冰、可以打雪仗??(提醒学生随时注意安全)

3.小组交流。刚才说了我们当地冬季的风景,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调查的关于北国风光的资料拿出来(如:关于风景的,雪雕的,在雪中娱乐的??)在小组内一起欣赏交流一下。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各自的资料,讨论感受北国风光特有的韵味,小组内相互交流发表感想。

5.交流结束,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北国风光的迷人和带给人们的快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各抒己见,畅谈冬季生活

1.在这么美丽的冰雪世界中,你知道东北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谁能先起来说一说我们当地的人们如何过冬的?(穿衣、交通、室内、饮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小组内交流东北人的冬季生活。补充:在东北,冬天人们出门时要穿上皮衣,戴上皮帽、手套、耳罩。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双层的。一家人围坐在烧得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饭、唠嗑、其乐融融。出示课件

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从生活习惯、饮食、穿着、娱乐??等方面展开。

3、学生汇报资料

(1)冬季生活习惯:

冬天农村的生活。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温暖如春。因为东北人的屋子里都有暖汽,火炕,火墙等取暖设备,时刻散发着热量。在外边冻得直打哆嗦的人们,一进到屋子里,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用不了几分钟就全身发热了。一家人围坐在火锅旁边,都选用重庆的麻辣火锅底料,涮着羔羊肉,喝几杯当地的老白干,头上冒出热汗珠,述说着明年春天的生产计划。

东北人过冬天大多喜欢到农村去吃地道的土炕火盆,也就是坐在烧得烫屁股的炕上,吃着一个铁坑里放着炭上面坐着的大黑铁盆里的菜。

滑冰车,吃冰糖葫芦,吃雪糕,看树挂,看冰雕。冷了就进屋吃小鸡炖蘑菇,喝烈酒,吃野味。

(2)饮食:

每年的十月末十一月初,东北地区的居民就开始准备过冬的蔬菜了,这是东北过冬前的一件大事。它甚至有着过节一样的气氛,大型厂矿还专门给职工放蔬菜假呢。

现在东北的冬天虽然是什么新鲜的蔬菜都能吃到了,也有好多家庭不再大量购菜了,但是这个习俗仍保留下来。而且秋菜购买的声势还是很大的,每家买上几百斤蔬菜也是正常的。

酸菜是东北人冬天的主要菜,所以很多人家都开始购买大白菜,准备绩酸菜,在绩酸菜之前,白菜需要在阳光下晾晒。所以楼前楼后到处是大白菜.(还有些人家做辣白菜,酸菜白肉血肠炖宽粉是东北的名吃)

青萝卜,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也是东北人冬天常见菜,主要是把萝卜切成花或条用盐侵后晾晒,晾干后,加作料可以蒸吃,或凉拌,味道好极了!(也可以做酸辣萝卜)(牛肉,羊肉炖萝卜味道也不错,还可以包萝卜虾皮饺子),倭瓜或南瓜,也是北方人喜欢储藏的菜。

(3)娱乐

二人转(可适当拓展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植根于东北黑土地的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

四、课外拓展

1.出示图片,介绍东北人民利用当地气候严寒的特点,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往,并利用这一时机,举行贸易洽谈,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

2.“我眼中的东北”(小组内交流),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

小结:东北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不只有迷人的北国风光,勤劳而又聪慧的人民,更有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这部分内容我们下一节课来一起探讨。

3.你还知道东北地区人们的那些生活特点?

板书设计:

北国风光

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中国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的特点:冬天寒冷漫长,纬度高。

东北平原的文化:雪雕、冰雕、滑雪、猪肉炖粉条、酸菜、秧歌。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地理知识的认知主要定位于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包含省份、地形特点,深度把握上则是让学生能从地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大致位置,能在地形图上知道这个地区有大面积的山脉和平原就可以了,因为太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并不明白,因此点到为止,刚刚好。

我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北地区生活特点作为重点,借助图片与课件让学生对东北的特点有所了解。

林海课件 篇3

我上的这一课《林海》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提”教材第十二册第19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参观了大兴安岭后写的。作者在课文中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以及联想,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更新教学观念的角度出发,力图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出发,寻找语文的根基。在教学中基于读的训练,从整体入物。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领悟课文意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对内容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文养的提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感受景物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边描写边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本课教学计划用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质疑问难。第二课时,学习课文,领会写作方法。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我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层次,知道作者抓住岭、林、花来描写大兴安岭的美的。

二、以读为本,品词品句。

抓重点,兼顾一般。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心还在。三、老师范读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学习第二部分,让学生合作学习。用画、读、议等不同方式自学。五、谈学习收获。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六、布置作业,把权利放给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第一个作业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个作业是在附加题任选一题。

林海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课件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à ,不能读成 chà ,也不能读成 xià。

酿:niàng, 不能读成 lià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⑴ 分析字形结构。

⑵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⑴ 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⑵ 岭的样子。

⑶ 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⑷ 林就像大海一样。

⑸ 花多而美。

⑹ 木材用途广泛。

⑺ 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⑴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⑵ 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⑴ 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⑵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⑴ 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⑵ 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⑶ 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林海课件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林海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林海课件 篇7

一、教学目的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3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2)、难点: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自读自悟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像,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小组讨论

教师辅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五、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岭——多

温柔

景物特点

林——像海

花——多

林海课件 篇8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真情实感。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机、录象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围绕着作者对兴安岭的感受:亲切、舒服,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预习时,我们初步给这篇课文划出了段落,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听录音(配乐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欣赏了大兴安岭的景观后总的感受是什么?

(总的感受是亲切、舒服。)

2、作者在课文中几次提到了“亲切舒服”,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三次)通过学习课文来加深理解。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我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受?

(亲切、舒服)

2、这一次的感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在没进原始森林前作者对大兴安岭感觉如何?

四、学习第二段:

1、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抓住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来具体介绍的?(岭、林、花)

2、自读第一部分“岭”思考:

作者拿兴安岭的岭与哪里的岭相比,大兴安岭的岭有哪些特点?

3、讨论交流:

秦岭:

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多:看几个钟头看不完,看不厌(为什么)

温柔:山势平缓、线条柔和、长满木材。

4、小结(略)

5、大兴安岭的出名关键在于“林”,它的林有什么特点?

6、齐读第二段,思考:大兴安岭的林有哪些特点?

7、讨论交流:

(“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数量多:那里都是绿的、林海

种类多:多少种绿颜色呀

作者重点介绍了两种树木——落叶松和白桦。

8、放录象,认识两种树木及美景。

在这里作者着重突出了落叶松的哪个特点?(多)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泛着:漂浮着。

白色的浪花指什么?

白桦树的特点是什么?

9、自读第三部分,思考“花”有哪些特点?

10、讨论交流:

特点:多,爱花却叫不出名来。

种类多

11、小结:

花的存在,不仅为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还创造了财富。

12、当你看到这数不尽的青松白桦,你会想到什么?作者是怎么想的?

A、齐读第四部分

B、作者的感想是什么?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

C、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的并不空洞?

(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见它的美不仅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使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小结:所以当作者看到它的美,想到它的贡献,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五、走出原始森林,进入林场,作者的感触又是怎样的?

1、指读该段,想:有什么感受?“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

2、及至看到林场感受如何?

(“及至”:等到、直到)

3、为什么亲切之感加深?

(人们在伐木取材的同时,不忘植树造林,使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生活与生产与兴安岭息息相关。)

4、看到这一切,作者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使国家兴盛安定)

6、谁能说说兴安岭所含的“兴国安邦”的意义是什么?

六、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真正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主要的是它能将自己的美应用到实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也无愧它的名字——兴安岭,也应验了给人的感觉亲切舒服。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云横秦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八、板书设计:

走进原始森林

岭:(多、温柔)

2、林海(亲切舒服)

林:(多、种类多)

花:(多、种类多)

美的并不空洞(兴国安邦)

"蛋白质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