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比喻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1.13

比喻课件锦集五篇。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很多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或许"比喻课件锦集五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喻课件(篇1)

《五彩池》写的是四川省藏龙山的五彩池的奇异景象。文章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即打比方的方法,给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用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突出了五彩池边沿的不同寻常;接着,用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等排比式比喻形象地描写了多得数不清的五彩池的姿态万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印象。对于鲜艳多彩的池水,作者在列举了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之后,用了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这样一个比喻,使五彩池的鲜艳多彩更加形象具体,显得活灵活现,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这里的排比式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池底石笋的千姿百态,而紧随其后的石笋就像高低不同的折光镜这个比喻,就把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显出不同的颜色的原因描述得一清二楚了:由于它们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颜色。

比喻形象生动,回味其乐无穷。我们在《五彩池》的诵读中应该有这样的感受。◆

比喻课件(篇2)

《海滨小城》(六年制第七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对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我与众多的教师意见不一。我认为,这句话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句。可是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同属一类事物,而且这句话主要写的是作者走在沙滩上的感觉,因此不是比喻句。

到底哪一种说法对?敬请编辑同志指点。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依据是看具备不具备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这句中本体是用细沙铺成的路,喻体是沙滩,两者的相似点是:表面都有厚厚的细沙,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由此可见,这一句是比喻句。但它不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而是把用细沙铺成的路比作沙滩。因为有比喻词好像,所以这是比喻中的明喻。

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属同类事物,因此不是比喻句。这个观点有失偏颇,过分扩大了同类事物的外延。路就是路,沙滩就是沙滩,正如书就是书,报纸就是报纸,怎么算是同类事物呢?

退一步说,即使是同类事物,只要甲和乙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点,也就可以构成比喻。例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比喻句。教师和园丁虽然都是人(属同类),但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并不重合,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人。教师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园丁指从事园艺工作的人,表明两者的内涵不同。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按性别分,有男人和女人;按年龄分,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和婴儿;按职业分,有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教师、演员等等。园丁是从工人中按工种标准分出来的,而不是按人的职业标准分出来的,因此教师和园丁在外延上也并不重合。但教师和园丁都为了他们的工作对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即有着相似点,因而就能构成比喻。这类比喻句,在小语教材中常会遇到。如: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威尼斯的小艇》)上面两句中的董存瑞与巨人、小艇与独木船是属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人和船,但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因此也应当判为比喻句。

比喻课件(篇3)

许多名人喜欢用数学比喻,往往出语幽默、灰谐,好比深山闻钟,记人记忆久远。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号称悖论之父,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他曾讲过一句名言:大圆圈比小圆圈掌握的知识要多一点,但因为大圆圈的圆周比小圆圈的长,所以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比小圆圈大,因此更感到知识的不足,需要努力去学习。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他有八位好朋友做帮手,使他少犯错误,甚至可以不犯错误。他编了一首歌,读起来非常动听: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来、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少错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成名后,曾收到过一位女士的求爱信;你有一个出众的名声,我有一个高贵的地位。这再者加起来,再乘上万能的黄金,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一个天堂都不能比拟的美满家庭。杰克伦敦连忙回信,他答得很妙:根据你列出的那道爱情公式,我看还要开平方!不过这个平方根却是负数。

比喻课件(篇4)

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辞格,叫比喻。比喻就是平时说的打比方,比喻句的形式多,容易与有几种句式混淆,我们怎样区别它们呢?

⒈缩句找特征。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简单的比喻句比较好找,如老师像辛勤的园丁。本体是老师,喻体是园丁,喻词是像。但句子长了就比较难找,所以先要将长句缩成短句,这样就容易了,如接着,从船底喷出强大的气流,气垫船就离开了水面,象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飞驰。可缩成:气垫船象箭一样飞驰,它的本体、喻体、喻词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⒉换词法。用是作喻词的比喻句,与有此含有是的句子容易混淆,我们可以用换喻词的方法加以区别。如果句意变化了,就不是比喻句。如:老师是园丁把是换成像老师像园丁,句意没变,是比喻句;他是战士。换成他像战士。句意变了,不是比喻句。

⒊去词法。比喻句中的喻词好像是不能支掉的,不是比喻句的好像可以去掉。如:猫的眼睛好像蓝宝石。去掉好像就不通,是比喻句。我们好像见过面。去掉好像句子仍然能读通,所以不是比喻句。

⒋加词法。有此比喻句不用喻词,我们可以加上喻词来辨析它。比喻就明显了。如弯弯心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加上好像后就变成弯弯的月儿好像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比喻课件(篇5)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五彩池。其中有一句是: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依我们平时对比喻句的理解,都认为这一比喻是把池边比作彩带。因为这一句的主语是池边,本体就应该是池边。然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学建议第4点中却写着这是把池边金黄色的石粉比作一圈圈彩带,真让人费解。究竟谁对谁错呢?

刘云玲老师的意见完全正确,本人支持她的观点。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是个复句,第二分句的主语承第一分句主语池边而省略,因此比喻句的主干是:池边像彩带。这样,本体是池边就显得而易见了。我们不防用一个句子作类比:

虹是天空中小水珠经太阳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后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像飘在空中的一条彩带。

这一比喻的本体显然是虹,而不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把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比作一圈圈彩带,是由于编写者把池边误解池的旁边了。其实这个边不是方位词,而是普通名词,即边儿。要是教参编写边理解为边儿,也就不会写出池边金黄色的石粉这样令人费解的话来了。

dg15.com编辑推荐

比喻句课件(必备10篇)


小编根据您的需求为您准备了一篇内容完备的“比喻句课件”,祝愿这篇文章对你有益欢迎访问。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 教案课件是教学的蓝图,重点难点不可遗漏。

比喻句课件【篇1】

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辞格,叫比喻。比喻就是平时说的打比方,比喻句的形式多,容易与有几种句式混淆,我们怎样区别它们呢?

⒈缩句找特征。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简单的比喻句比较好找,如老师像辛勤的园丁。本体是老师,喻体是园丁,喻词是像。但句子长了就比较难找,所以先要将长句缩成短句,这样就容易了,如接着,从船底喷出强大的气流,气垫船就离开了水面,象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飞驰。可缩成:气垫船象箭一样飞驰,它的本体、喻体、喻词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⒉换词法。用是作喻词的比喻句,与有此含有是的句子容易混淆,我们可以用换喻词的方法加以区别。如果句意变化了,就不是比喻句。如:老师是园丁把是换成像老师像园丁,句意没变,是比喻句;他是战士。换成他像战士。句意变了,不是比喻句。

⒊去词法。比喻句中的喻词好像是不能支掉的,不是比喻句的好像可以去掉。如:猫的眼睛好像蓝宝石。去掉好像就不通,是比喻句。我们好像见过面。去掉好像句子仍然能读通,所以不是比喻句。

⒋加词法。有此比喻句不用喻词,我们可以加上喻词来辨析它。比喻就明显了。如弯弯心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加上好像后就变成弯弯的月儿好像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比喻句课件【篇2】

《海滨小城》(六年制第七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对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我与众多的教师意见不一。我认为,这句话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句。可是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同属一类事物,而且这句话主要写的是作者走在沙滩上的感觉,因此不是比喻句。

到底哪一种说法对?敬请编辑同志指点。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依据是看具备不具备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这句中本体是用细沙铺成的路,喻体是沙滩,两者的相似点是:表面都有厚厚的细沙,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由此可见,这一句是比喻句。但它不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而是把用细沙铺成的路比作沙滩。因为有比喻词好像,所以这是比喻中的明喻。

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属同类事物,因此不是比喻句。这个观点有失偏颇,过分扩大了同类事物的外延。路就是路,沙滩就是沙滩,正如书就是书,报纸就是报纸,怎么算是同类事物呢?

退一步说,即使是同类事物,只要甲和乙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点,也就可以构成比喻。例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比喻句。教师和园丁虽然都是人(属同类),但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并不重合,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人。教师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园丁指从事园艺工作的人,表明两者的内涵不同。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按性别分,有男人和女人;按年龄分,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和婴儿;按职业分,有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教师、演员等等。园丁是从工人中按工种标准分出来的,而不是按人的职业标准分出来的,因此教师和园丁在外延上也并不重合。但教师和园丁都为了他们的工作对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即有着相似点,因而就能构成比喻。这类比喻句,在小语教材中常会遇到。如: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威尼斯的小艇》)上面两句中的董存瑞与巨人、小艇与独木船是属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人和船,但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因此也应当判为比喻句。

比喻句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作用,认识比喻句的特点。

2、初步判断一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3、培养学生写比喻句的兴趣,从而乐于表达,乐于写话。

二、教学准备:

一年级《小池塘》中一段优美的比喻句。几组形状、颜色相似物体的图片。

三、重难点:

1、了解比喻句的表达特点。

2、初步学写比喻句。

四、教学过程:

1、欣赏优美的比喻句。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池塘》中这样一段话: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写得美吗?它呀!美就美在用了四个比喻句。那么什么是比喻句呢?

2、观察句子,找出比喻句的特点。

就拿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一句来说,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事物,白云和白鹅。它们具有相似之处,颜色相同、都是白色,并且形状也类似。像这样,把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放在一起做比较,这样的句子就叫比喻句,也叫作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句子: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恩。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这句话中的月儿和小船是不同种类的事物,但他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所以这个句子呀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比喻句。

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联系两者的关键词叫作“比喻词”。

3、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吗?

(1)妹妹急得像要哭了。

(2)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我们先来看: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本体是妹妹,比喻词是“像”,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再来看第二句: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我们都知道

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是不同类别的事物,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类别的,都是人,所以不能构成比喻句。

五、鼓励总结,激发写“比喻句”的兴趣。

通过比较,我们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构成。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看到同学们能正确地把握比喻句,老师真的非常高兴。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仅能辨别比喻句,还能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令人赏心悦目。

比喻句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拟人句的作用,将自己喜爱的事物写生动有趣。

2.在写话练习中,掌握拟人句和比喻句的不同,能够正确运用并完成练习。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掌握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实例,正确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比喻句和拟人句,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正确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特征。

3、学会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比喻句和拟人句,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难点: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能够正确运用并完成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一、导入

同学们,你的身边一定有许多你喜爱的东西,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让他们“活”起来吗?

提示:用上拟人的修辞说写一句话,描绘图画。

二、小组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2)你能将它们写一写吗?

(3)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一)师巡视,对学生作品进行择优,多媒体出示学生作品:

1、每当我生气的时候,小书柜都会耐心倾听我诉苦。

2、一阵阵风吹来,院子里的花在对我们点头微笑。

3、下班时间到了,马路上的小汽车着急地排着队等着“红绿灯”的指挥。

4、看到我把攒下来的零用钱都捐给了灾区小朋友,储钱罐小猪都对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同学们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交流:

师总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1)谈谈你对拟人句的理解。

(2)说说拟人句的作用各是什么?

(3)交流比喻句的运用应注意什么问题,拟人句的运用形式有哪些?

课件出示: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二)发现易错点

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来看这两位同学写的句子:

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还可想到很多:

1、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使你感到温暖舒畅。

2、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3、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恰似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三)了解比喻

出示比喻句的定义和特点

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再来看这个句子:

小河清澈见底,宛如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判断哪些是比喻句,哪些是拟人句。

三、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两者的区别吧。

比喻句:有本体、喻体、喻词组成,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和他本质不同的事物。

拟人句:没有比喻词,将事物赋予以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

四、完成拓展练习

判断以下句子属于拟人句还是比喻句。

(1)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2)字典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

(3)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五、板书设计

比喻、拟人易混淆

比喻句:物(喻词)物(常见、易懂)

拟人句:

(本体)物(喻体)人(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赋予)

比喻句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得体、贴切地说好比喻句。

2、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结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3、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彩虹挂在雨后的天空。

同学们,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二、深入探究

1、是的,像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将这样的句子称为比喻句。

比喻,俗称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来进行说明或描写。

2、练习: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寻找共同点:月儿和小船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3、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词叫作比喻词。

4、练习:

(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船,比喻词是像。

(2)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这句话中的本体是xx,喻体是xx,比喻词是xx。

(3)判断下面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并说出理由。

a、妹妹急得像要哭了。

b、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分析: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比喻词是像,本体是妹妹,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分析: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不同类别的,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个类别的,都是人,不构成比喻句。

三、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的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比喻句课件【篇6】

一、谜语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身体轻又轻,空中来飞行,有时像棉花,有时像鱼鳞(猜一自然现象)——是云,你猜到了吗?

句中用像棉花,像鱼鳞,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述抽象的自然现象——云。这种比喻叙事很重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文采,我们可得好好学一学“比喻句”。

二、认识比喻句

那到底什么是比喻句?原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它一般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组成。请看我们三年级上册第六课《西湖》中的句子: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本体:湖面,比喻词:犹如,喻体:银镜。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练兵活动。请用比喻的方法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我们班有同学这样写道:

1、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远远看上去像一个个红灯笼。

2、树叶上的露珠,像一颗颗宝石。

嘿,为什么?我们来看看,通过看图就知道了:苹果与红灯笼,露珠与宝石不仅有相似之处,且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但老师和妈妈却都是人,所以不存在比喻关系。

三、总结比喻句的特点

这里我们总结出比喻句的二个特点:

(1)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四、比喻句大练兵

了解了比喻句的特点,我们就掌握了比喻句了。你掌握了吗?请让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来看图找找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列出比喻关系,先从颜色入手找:白如雪,绿如玉,粉似霞;再来从形状入手找:像绣球,像玉珠,像龙爪。

最后一个温馨提示:让我们都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练习,在平时说话、写作中多用比喻句,让言语更生动,让文章更出彩!

比喻句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学过或未学的课文中,识别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2、能根据比喻句的结构形式特点,认识一些比喻词,从而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

3、能造比喻句。

二、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特征。

2、能区分比喻句和“伪比喻句”。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音乐导入

(1)出示图片

(2)播放音乐《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

(3)出示一句常见的比喻句。

(二)出示比喻句的定义,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并出示例句,让学生通过讨论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四种疑似比喻句的判断。

1、表示比较

(1)大家都说我长得像爸爸。

句中的“像”是我的样子和 爸爸的样子的比较,不是比喻句。

(2)弟弟好像长高了。

句中的“好像”是弟弟以前的身高和现在的身高的比较,也不是比喻句。

2、表示猜测

(1)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新同学。

句中的“好像”表示猜测,怀疑,判断。不是比喻句。

(2)这支铅笔似乎是我的。

句中的“似乎”同样表示猜测,估计,判断,不是比喻句。

3、表示联想

他静静地听着,好像面对大海……

句中的“好像”是他的想象,不是真的比喻句。

4、表示说明

这只小天鹅好像鸭子。

句中的“好像”是说小天鹅像鸭子的情况说明。

(四)练习巩固,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1,老师好像我妈妈一样。(×)

2,天上的星星好像一闪一闪的眼睛。(√)

3,我好像饿了。 (×)

4,圆圆的月亮好像碧玉盘。 (√)

(五)阐述比喻的作用。

(六)简介比喻句的注意点。

比喻句课件【篇8】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中的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一句,教参及一些杂志上都说它是比喻句。按理说,小艇与独木舟都是船,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它如是比喻句,那么下面的句子也是比喻句吗?

①高梁的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

②他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像他爸爸。

③李君眼窝深陷,鼻梁挺直,有点像欧洲人。

关于同类事物可以构成比喻,本刊曾刊登过文章,我在问讯处上出谈到过。鉴于不少教师还不断地提出疑问,这里作一个小结性的回答。

同类事物能构成比喻,是修辞学界近十几年来公认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人民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同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只是从总体上看是同类事物,具体的对象是同类事物中的不同种别,如教师和园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这个道理得用逻辑学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只要甲事物和乙事物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点,就可以构成比喻。如教师和园丁在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但两者之间有相似点(都为他们的工作对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就能构成比喻。(详见本刊20xx年第9期第81页)

就笔者近一二十年来在修辞学著作及刊物上看到的被论者确认为同类比喻的例子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本体、喻体下面加下划线):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闰土)像个木偶人了。

△这些人走起路来像小脚女人。

△简化字层出不穷,人人都成了仓颉。

△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

△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威尼斯的小艇有点像独木船。

以上诸例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存在着种差现象(同属中某个种不同于其他种的属性,叫种差)。其中像个木偶人变成雪人两句,表面上看都指人,其实它们并不是真正的人。所以仔细想想还是属于非同类比喻。至于前面有几位老师问到的例①②③,都是同类比较,而不是同类比喻,因为它们中的甲乙两事物的概念上是重合的,不存在种差。

比喻句课件【篇9】

教学过程: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是《比喻句的学习与运用》,授课老师是武穴市实验小学的朱丹老师。

一、导入

请看图片,(出示课件图片弯弯的月亮)。师问:弯弯的月亮像像()。你想到哪些与它相似的事物了吗?(留白)弯弯的月亮像香蕉、像镰刀。你又怎么会想到这些事物呢?是的,它们形状很像。

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像大月饼。你又怎么会想到这些事物呢?因为,它们之间形状,颜色很像。也就是说,两种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似点。

二、进入新课

由一事物联想到了很多与它相似的事物。如: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比喻句。

刚说出这些比喻句,你是不是感到非常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呢。这就是比喻句的魅力!现在,你肯定迫不及待地想去学习比喻句了吧,那我们赶快继续吧!

三、讲授新知

1.什么是比喻句呢?

定义: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2.比喻句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组成: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达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请看例句:树叶上的露珠,像一滴晶莹的珍珠。”

本体是“露珠”、喻体是“珍珠”、比喻词是“像”。

3.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的、好似、犹如、仿佛。

4.找一找。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

又大又红的.苹果好似红灯笼高高的挂在树上。本体:苹果喻体:灯笼比喻词:好似。你找对了吗?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句子,句中虽然也有“像”、“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句,这些非比喻句成了迷惑我们判断真正“比喻句”的敌人。要牢记不能将比喻词语作为判断比喻句的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如:“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来的一样。”“画的荷花”和“从湖里摘来的荷花”之间只是简单的像,不是比喻。

又如:“猫头鹰的耳朵很特别,好像一对立起来的猫耳朵。”“猫头鹰的耳朵”和“猫耳朵”之间是事实上的相像,不是比喻。

而“树叶在空中飞舞,像蝴蝶一样。”用“树叶”(本体)和“蝴蝶”(喻体)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很相似来作比,它们之间用“像”(比喻词)来连接,此句是比喻句。

判断是否是比喻体的方法“三看一比法”一看:本体二看:喻体三看:比喻词一比:比本质

接下来,老师出示几组句子,大家来辨一辨吧!你做对了吗?

5.说一说。出示课件

现在你已经认识、了解了比喻句,仔细看图,我们来学习说比喻句吧

(1)雨下的很大。

(2)树上挂满了红苹果。

(3)皑皑的白雪犹如又如。

6.比喻句的魅力

现在你已经会说比喻句啦,真不错,快来大显身手一下吧!将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1)秋天到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2)下雪了,田野上铺了一层层厚的雪。

(3)小猫在白纸上踩下几个脚印。

(4)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

(5)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树。

四、拓展延伸

这节微课我们认识并了解了一位新朋友--比喻句,而且同学们已经会说比喻句啦!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多运用!本次微课到此结束,谢谢,再见!

比喻句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作用,认识比喻句的特点。

2、初步判断一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3、培养学生写比喻句的兴趣,从而乐于表达,乐于写话。

二、教学准备:

一年级《小池塘》中一段优美的比喻句。几组形状、颜色相似物体的图片。

三、重难点:

1、了解比喻句的表达特点。

2、初步学写比喻句。

四、教学过程:

1、欣赏优美的.比喻句。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池塘》中这样一段话: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写得美吗?它呀!美就美在用了四个比喻句。那么什么是比喻句呢?

2、观察句子,找出比喻句的特点。

就拿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一句来说,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事物,白云和白鹅。它们具有相似之处,颜色相同、都是白色,并且形状也类似。像这样,把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放在一起做比较,这样的句子就叫比喻句,也叫作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句子: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恩。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这句话中的月儿和小船是不同种类的事物,但他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 。所以这个句子呀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比喻句。

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联系两者的关键词叫作“比喻词”。

3、巩固练习。

那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这个比喻句中,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请开动脑筋找一找吧!恩,真厉害!这么快就找到了。在这个比喻句中,月儿是本体,船是喻体,像是比喻词。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比喻句中本体、喻体、比喻词的学习,你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呦!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 );喻体是( );比喻词又是( )?赶快写下来吧!同学们又答出来了,真

棒啊!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孔雀);喻体是(大扇子);比喻词是(像)大家学得真快啊!

我再出两道题考考大家!要认真思考哦!。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吗?

(1)妹妹急得像要哭了。

(2)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我们先来看: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本体是妹妹,比喻词是“像”,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再来看第二句: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我们都知道

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是不同类别的事物,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类别的,都是人,所以不能构成比喻句。

五、鼓励总结,激发写“比喻句”的兴趣。

通过比较,我们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构成。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看到同学们能正确地把握比喻句,老师真的非常高兴。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仅能辨别比喻句,还能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令人赏心悦目。

比例的课件锦集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比例的课件锦集,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比例的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西师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54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一次,熊大和熊二来到水果店,它们各出了10元,买回8个苹果,它们商量着平分这八个苹果。熊大和熊二可高兴了。

师:孩子们想想它们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

生:它们给的钱一样多。

师:看来分苹果时关注的是它们出的钱。谁能告诉我,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

生: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1:1。

师:那它们分得苹果的比也是

师:证明它们分得苹果个数的比与它们出的钱的比是(一样的)。

2、接着,请看:

后来,它俩又来到文具店,文具店正在搞优惠活动,于是熊大拿出6元,熊二拿出4元,它们合起来买了15个笔记本,熊二说咱俩又平分吧!熊大瞪大了双眼。孩子们猜猜,熊大会怎么说?

生:它俩感情好,不会计较!

师: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会照顾弟弟妹妹,能礼让别人。

生:这样分不公平。

师:那我们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就来研究合理分配内容之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生答:多出钱要多分,少出钱要少分。

师:看来我们也要关注它们出的钱。

师:那它们分得本子个数的比与钱的比有什么关系呢?

生答:钱的比就是分得本子的比。

师:那我们能据它们的关系解决刚才的这个问题吗?

①生小组讨论分法,并阐明理由。

②反馈学生的分法。

③抽小组上台板演,并解释步骤。

④师:同意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4、师:刚才呀同学都开动了脑筋。一共想出了3种方法,那么哪一种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分配呢?

5、怎样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可以用两种方法检验:

①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本数相加,看是否等于15本笔记本。

②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钱数写成比并化简,看是否等于3:2.

6、同学们经过了刚才的计算,那想一想:什么叫按比例分配呢?(课件:什么叫按比例分配)

7、生: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8、师:(课件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齐读。师:例题中是把哪个数量拿来分配?(课件:15本笔记本)按几比几进行分配?(课件3:2)

9、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你能说一说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课件出示:完善板书:用分数的方法:

(1)找出各部分量比,并化简。

(2)算出总份数。

(3)把比转化成分数,即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三、巩固练习

师:孩子们,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按比例分配有关的知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1.把180本课外书按4:5借给五六两个年级。两个年级各借多少本书?

2.张阿姨和李阿姨去年合伙做生意,张阿姨出资10万元,李阿姨出资30万元。年底赚取了36万元利润。两人各应分得多少利润?

3.拓展延伸: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3︰2,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总结延伸

师: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太多了,我们一定要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比例的课件 篇2

一、启发导入

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这幅中国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没有学生回答)

你们看见比这张大的中国地图吗?(看见过)

同样是祖国的版土,画出来的地图却有大有小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

过了会儿,一个学生说是按比例画的。

2、教师说明:看来画地图要用到比例。(板书:比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二、动手画教室的平面图,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1、我们也来应用比例绘制一幅图,已知教室的长是9米,宽是6米,请你画出教室的平面图。

2、学生画图

3、学生汇报画图的方法,老师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长:9厘米:9米=1:100

宽:6厘米:6米=1:100

长:4.5厘米:9米=1:200

宽:3厘米:6米=1:200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并抓住一个画得不象的同学,分析其原因。(随手画的,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同,从而告诉学生:同一幅图的比例尺应该是相同的)

4、比例尺的意义和求法

学生通过看书作记号,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在先前的中国地图上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说明这个比例尺意义。

三、学习线段比例尺

1、说明前面我们学习的都是数值比例尺,还有一种线段比例尺。

2、学生看教材第48面,自学线段比例尺。

3、请学生汇报线段比例意义。

4、应用线段比例尺,测量北京站到天津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5、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四、学习放大的比例尺

1、老师出示一个小宝贝,大家看得清楚吗?

怎样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让大家都看清这个宝贝的真面目?

2、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20厘米的圆柱体)

能看清这个宝贝是什么了吗?(圆柱体)

3、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讲解放大的比例尺。

比例的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比例的课件 篇4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程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如,新课开始时,程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2.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较远。而程老师处理的很好,把无声的、枯燥的教材进行了有声的、精彩的演绎。在这一节课中,程老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国旗的长宽比例的探究,运用计算比值、课件演示、交流讨论、自主写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由浅入深地自主探索,实现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又和课的开始形成了呼应。圆满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习效果很好。

比例的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集体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1)师:今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3)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操场画进本子吗?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长80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米?

生1:用8厘米表示80米,用6厘米表示60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现在,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上的距离?(8厘米和6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米)

5、小结:我们把画在图上的距离叫图上距离,把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叫实际距离。(板书)

6、师:当我们用8厘米表示80米时,实际上把80米缩小了多少倍?(自由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是多少?

(引导: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要统一,再划成最简整数比) 板书:8cm:80m=8cm:8000cm=1:1000

7、继续引导,并板书:6cm:60m=6cm:6000cm=1:1000

8、师:这里的1:1000说明我们用图上距离1cm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1000厘米)

9、小结:像这种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比例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2、补充说明比例尺的特点:比的前项与后项单位要统一,并且是最简整数比。例如:1:100或1/100 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cm。

3、小组比赛,说一说:以上比例尺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 举例:1:2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cm。(分组回答)

师:为什么要写成前项是“1”,而不写成前项是别的数字呢? 生: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出图上距离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师:真了不起,真是一针见血。

5、师: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老师的房屋平面图,你能从看到哪些呢?(课件出示房屋图,生自由回答)

7、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请大家量一量,图中我的卧室,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算一算我的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上记录)

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长=4厘米×100=400厘米=4米 生2:再量出卧室的宽5厘米,实际宽=5厘米×100=500厘米=5米 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比例的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及化简,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的中间还穿插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黄金分割比。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运用”,在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的同时,感受有关分数知识和按比例分配在建设方面的应用。

这一单元分两个小节来编排。第一小节安排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及比的化简。第二小节安排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因为按比例分配是解决生产、生活中一些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本单元中,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科书通过一些生产、生活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又能通过这些实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比还是后继知识“正比例、反比例”学习的基础,要求务必学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比的意义,比值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整理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

(3)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解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

教学难点

化简比。

教学关键

理解并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学法指导

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体会、应用。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构建。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划分

本单元课时数:7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比例的课件 篇7

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明明和爸爸的对话及文字介绍提供了人体内水分和其它物质的数据信息,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的问题,引入对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比的知识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在平时对饮料、奶制品的配比问题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还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自己的话解释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会画图分析问题,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2.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总结归纳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3.学生在探索中,将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份数、分数知识解答,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信息窗,呈现明明和爸爸的对话:明明:“我的体重是30千克。”爸爸:“我的体重是70千克。”

师引导:如果把明明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水分和其它物质的比是多少?

2.师继续引导: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课件继续呈现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成年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7:3。

3.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明明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爸爸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从而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4:1的意义

师:弄清4:1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出线段图)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研究4:1的意思。

(3)小组交流。演示线段图课件,回顾整理。学生根据题意,完整说说4:1的意义。

儿童体内,水分占()份,其它物质占()份,一共是()份。水分与体重的比是(),其它物质与体重的比是()。水分的千克数占体重的(),其它物质占体重的()。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弄清4:1的意思,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通过小组交流,又建立了按比分配的表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小组有序合作的学习习惯。】

2.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师:我们借助线段图弄清了4:1的意思,知道了水分、其它物质和体重之间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困难吗?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找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准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始终参与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然后安排他们交流解题思路,这样学生的学习更生动有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完整表达的习惯。】

3.全班交流,归纳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方法一:份数法

根据总份数是5份,用30/5表示出平均每份的千克数,再乘份数就得出了水分和其它物质的千克数。即:(1)求总份数;(2)先求一份是多少;(3)根据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方法二:分数法

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答,把要求的水分和其他物质的千克数转化成占体重的几分之几来表示,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列式计算。即:(1)求总份数;

(2)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根据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总结,进一步归纳按比例分配在实际应用中的解题思路,理清各种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4.寻求方法,进行检验。

师:那我们做得对不对,怎么办?引出检验方法。

方法一:把求得的小明体内水分质量和其它物质的质量相加,看是否等于小明的体重。方法二:把求得的小明体内的水分和其它物质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4:1。【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解答问题后能养成及时检验的习惯。】

三、走进生活,体会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1.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生活中有许多按比例分配的例子,你都知道哪些?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明白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注重积累的学习过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练习一:基础题

1.一种糖水是糖与水按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练习二:变式题

2.某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2:3.现在已经准备好药粉14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

练习三:提高题

3.按建筑标准,建造楼房的混凝土中,水泥、黄沙和石子的比2:3:5时最牢固。学校要建造一栋教学楼,但现在水泥只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却有24吨,总重40吨。如果由你负责质量的监理,你会怎么想?你将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练习,理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体会按比例分配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根据已有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做人的思想教育。】

五、课堂小结,反思提高。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表现,养成学习后能自我反思提高的学习习惯。】

比例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深圳这个国际大都市相信对“投资”和“创业”这两个词一定不陌生吧?谁给大家说说。

1、PPT出示:李阿姨和张阿姨合伙开了家书店,第一年,她们各投资5万元,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其他费用,共获利润10万元,你们说,她们各应分得利润多少万元?

2、小结:刚才两位阿姨由于投资额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利润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

3、PPT出示:第二年,李阿姨仍然投资了5万元,张阿姨投资了4万元,除去一切开支,共获利润18万元。这一次,你说她们的利润该怎么分合理呢?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利润要按投资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阿姨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板书:按投资数的比5:4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5:4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阿姨各应分得多少万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习第75页内容,由于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所以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2、此时用PPT出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2、认识连比,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

导学提纲: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按照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2题是把180块巧克力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

(1)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小组交流,说说想法。

(3)组织交流,形成思路。

(4)选好内容,进行预展示。

四、集中展示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

(1)这里的3:2,也就是在30个方格,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4份,一共有5份,红色方格占了方格总数的3/5,黄色方格占方格总数的2/5。求红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3/5是多少,求黄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

(2)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是红色,2份是黄色。总份数3+2=5,红色方格为30÷5×3=18(格),黄色方格为30÷5×2=12(格)。

2、展示例5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合图)

3、展示“试一试”的解题方法

4、说一说例5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练一练”第2题“练一练”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关键是什么?

预设:

(1)关键是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比转化成分数,再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乘法计算。

(2)根据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板书:比——分数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比——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五、反馈检测

1、本次校运动会上共有644人报名参加各项目比赛,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是4:3,你知道参加各项比赛的女运动员有多少名吗?

2、低年级老师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条边的比是4:7:9的三角形,请你帮低年级老师算算三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

3、保税区小学六(1)班有学生35人,六(2)班有学生36人,六(3)班有学生34人。在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上需要制作210面彩旗,按照六年级各班学生人数的比,六年级三个班各需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长与宽的比是28:15。求这个标准的篮球场的面积。

六、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76页,1、2、3、4。

比例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3、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顾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怎样求比值?(指名口答)

2、出示求比值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发现其中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二、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在胜利小学度过了六年的美好时光,在即将毕业之际,老师想放大一张咱们同台表演的照片作为纪念,却出现了这三种情况(课件出示三张师生同台表演的照片,其中两张照片变形了,另一张照片按比例放大)说说你的看法。

2、师:这张没有变形的照片是老师按比例放大的,(板书“比例”两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许多新的概念都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同学们猜猜,比例和什么知识有关联?(指名口答)究竟比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成为比例呢?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两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数据,说出长和宽的比,明确按比例缩放的照片场合宽的比相等。

2、多媒体出示三面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师:这些形状相同,大小各异的国旗,是不是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你能写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指名板演)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口答)

4、既然比值相等,那我们就可以把这几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同学们这就是比例,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

5、打开书找到比例的意义,并多几遍。

6、在这三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数据中,还有哪些数据能组成比例,自己试着写一写。(生写比例,师巡视)。指名汇报写出的比例。

四、课堂练习

1、判断哪些是比例?

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明确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教材40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明确如何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就是计算它们的比值,看看是否相等。

3、教材40页做一做第二题。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写出的比例。

4、教材43页练习八第一题。

明确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并写出能组成的比例。

5、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写出比值是0、2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小组比赛哪个小组写得多。

五、课外拓展

介绍黄金比例

六、作业

练习八第二题、第三题。

七、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比例的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二、教法与学法

采用了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让学生通过两个简易方程回忆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知识,口述过程。

2.引导学生回忆比例的定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3.并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些比能够组成比例

4.引入新课。给出两题(1)3 : 2=():10(2)():0.5=8 : 2,小组合作讨论,计算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并派代表举手发言,给出答案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5.学生自主学习课本,说说什么叫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指出谁与谁的比为1:10,设未知项为X,写出比例式,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播放幻灯片,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小结方法。提问:大家是根据什么来解比例的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巩固解应用题的步骤,并找一位同学来板演,让一位同学来检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互动与主动性。

2.给出两个比例,让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x的值,老师板书过程。并强调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目的是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3,给出条件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并解出来,充分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比例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这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汇报,师相机引出儿歌《国旗国旗真美丽》)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一年级刚刚入学的那会儿,而如今,一转眼我们已经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了,希望你们能好好珍惜和利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加强学习,为进入初中继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的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国旗中的数学知识: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知识有一定的关系(比)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如何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好,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国旗中的数学问题。

二、以比值为引线,认识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国旗?

问题:

1:你能说一说这四幅图中国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你们想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发作业纸)作业纸上有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哪个小组研究的是操场上的国旗与教室里的国旗各自长和宽的比?

(请一组学生板演汇报,教师小结板书:两个比相等)

这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比连接起来。(板书:2、4∶1、6=60∶40)

指着这组相等的比说: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国旗中的其他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点击课件)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强调比例的计算单位要统一

出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判断。

小结:在比例的计算中,单位要统一。

5、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你觉得比和比例有哪些区别?)

形式不同: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自主尝试,巩固比例

(一)数的'比例

课本3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图中的四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课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四)拓展中的比例

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比例的什么知识?

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法国著名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还有闪烁的五角星,这些事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美感,是因为它们的构造都和一个词“黄金比例”有关。希望你们课后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到那时,相信你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比例的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反比例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受新知

情景游戏:对口令

(1)同样的面包单价:2元∕个。老师说个数,学生对总价(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1买同样的面包

买的数量(个) 1 2 3 4 5……

总价(元) 2 4 6 8 10……

教师:面包总价与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反馈:面包的总价与个数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面包个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总价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它们的比值(单价)一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正比例的量所具有的'三个特征: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变化有规律③一定的量

(2)共有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老师说出小朋友的人数,学生回答分得的苹果个数。(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2 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

小朋友的人数(人) 1 3 5 10……

每个小朋友分得个数(个)30 10 6 3……

从这个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的个数的乘积都是30;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小朋友的人数越多,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就越少……

提问: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教师:那么这两种量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对比探究,获取新知

1.感知几种不同的变化规律

(1)某旅游公司的导游带领60名游客来到井冈山游览,准备分组活动,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

表3 60名游客在井冈山游览

每组人数 3 5 6 15

组数 20 12 10 4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每组人数和组数的?

抽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师: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反馈:总人数60人没变,每组人数和组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每组的人数在扩大,组数反而缩小……

(2)游览的第一天晚上,导游写了一篇情况总结,要把它存入电脑。

表4打一篇稿子

每分打字(个) 120 100 75 50

所需时间(分) 25 30 40 60

教师:必须先算出哪个量?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第二天,导游将带领这批游客,行一段路程。

表5行一段路程

已行的路程(km) 1 2 3 4

剩下的路程(km) 19 18 17 16

填这个表时,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订正。

表6行一段路程

路程(km) 12 20 24 36

时间(时) 3 5 6 9

集体订正。

2.分类区别,概括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6张表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加强指导。

(2)汇报交流

反馈1:表1,6分一类,表2,3,4,5分一类。

反馈2:表1,6分一类,表2,3,4分一类,表5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表1,6成正比例分一类;不成正比例的表2,3,4它们的乘积一定,分成一类;表5是和一定,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出表2,3,4的共同特征。

学生1:每个表中的两种量都相关联。(板书:相关联)

学生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学生3:从变化规律上看,表2中,人数越多,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少,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多。

学生4:表3中,每组的人数扩大,组数反而缩小;表4中,每分打字的个数越少,所需要的时间反而越多……

教师简单概括: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板书:反)

学生5: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板书:积)

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表2,3,4中,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3)概括得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得出: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这是你们自己总结概括出来的结论,那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举例

抽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1:路程一定,所行的时间与速

5.区分

表5中,一段路程20km一定时,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比例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这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变化规律是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而不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和一定,而不是商一定或积一定。所以,它们不成比例。

三、直观操作,加深理解

1、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1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第1题的要求。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看了题目后的想法?

2、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2题

3、完成第61页课堂活动3题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十三1-3题,主要抓住正比例的本质属性“商一定”,反比例的本质属性“积一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比长短课件(集锦5篇)


此处提供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准备的“比长短课件”,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希望能将它分享给需要的人。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写好教案课件,避免重点内容漏报。

比长短课件【篇1】

【主题名称】暑期活动

【活动名称】剪纸:比长短

【课程设计人】林乐娜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使用剪刀的能力。

2.进一步帮助幼儿比较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塑料剪刀 纸片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小朋友,猜猜老师的包包里装的是什么?——组织幼儿进入活动。

二、 基本部分

1. 出示纸片:老师示范,幼儿观看。——巩固长与短的关系,了解下面要干什么。

师:纸片是什么形状?指出它的长边和短边。

示范:用剪刀在制片中间剪一下,纸片有什么变化?

看老师变魔术,用剪刀把纸片变长。

2. 幼儿练习——锻炼使用剪刀的技能。

你能用剪刀把纸片变长吗?动手试一试。

3. 老师对幼儿作品评价,悬挂展览。——培养幼儿的成就感。

三、结束部分

幼儿把废弃的纸屑捡起送垃圾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小结

小朋友的小手很灵巧,都会使用剪刀,把纸片变成长长的纸条。鞠美玉变的纸条最长,掌声鼓励!——表扬先进,同时带领幼儿放松手臂。

教师正确引导幼儿剪出他最喜欢的东西

幼儿折纸教案:狐狸

比长短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对同类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2、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3、学习用并置的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概念(3-1 3-2)

2、长短不同物品、幼儿学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两根魔棒,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让幼儿发现长短不同。)

二、展开

1.通过操作,学习并置比较法。

教师出示长短不同的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颜色、哪个物品长?哪个物品短?

2.用什么方法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呢?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

小结: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与幼儿一起朗诵教师总结的儿歌,边说边操作。

两个朋友比长短,先躺下,左对齐;眼睛向着右边看,就能比出长和短。

3.趣味练习:比较长短观察图片,比较相同物体的长短。

请幼儿看看图片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并在最长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红色,在短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蓝色。

4.分组操作,巩固方法。

请幼儿在小筐里分别拿出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相邻两名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重点指导掌握不好的幼儿。

三、活动延伸

教师小结后,让幼儿通过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形成长于短的体验。

4.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比长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能用目测和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长短,体验自己发现结果的成功感。

2、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3、通过让对同类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4、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5、学习用并置的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篮子(人手一只)、吸管、彩带、(每人两件,一件长的,一件短的')

2.录音机、音乐《小鸟飞》《娃哈哈》《小兔跳》

3.小兔、小猴头饰(都带上尾巴,其中小兔是短的尾巴,小猴是长的尾巴)

活动过程

1、出示物品,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是请你们玩之前呢,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们在玩的时候仔细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

2、每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准备好的物品,幼儿自由尝试发现问题。

3、2分钟后请幼儿讨论发现的问题。

4、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再次尝试现在请小朋友从你们的袋子里拿出相同的东西,玩一玩,比一比,看看这次聪明的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5、幼儿把发现结果说出来。

出示带子刚才小朋友都很聪明,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现在看看老师袋子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

看棍子,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情况。

教师小结:多出来的这里是长的,出示字:长。幼儿唱读。

这边没有的是短,出示字:短。幼儿唱读。

结束活动

1、游戏:听信号做动作教师说长,幼儿用两只手比长,开始时带着幼儿做。教师说短,幼儿用手比短。

2、游戏:看表演现在呢,有两只小动物要给小朋友表演,大家一起去看,好吗?幼儿听音乐《娃哈哈》离开位置,到前面。

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看清楚等下出来的小动物谁的尾巴是短的?现在请小朋友准备好啦,小动物要表演了。

教师带上头饰扮演小兔小猴。

幼儿回答是小兔后,放音乐《小兔跳》带领幼儿学小兔跳。

小朋友都很棒,现在我们一起做小兔去拔萝卜啦。

5.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长短教案

活动目标

1. 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2. 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3. 能从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感受长短认知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短,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难点: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巧虎玩偶、多媒体PPT课件、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啊,巧虎妈妈要带着我们的好朋友巧虎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在超市里看见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吗?

2.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1)利用出现的长短不一的金箍棒、铅笔、直尺、勺子等物品,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师:哪个物品长?哪个物品短?

(2)通过谈话法,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还有什么长短不一的物体,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中还有哪些物品有长的,也有短的?请你们找出来,说一说。

(3)通过观察、比较、谈话等方法,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长短的呢?

(让幼儿根据以往的经验,说一说如何比较长短)3.小结:知道物体有长有短,比较长短时,要使物体的一端对齐(利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边说边操作:两个朋友比长短,先躺下,左对齐;眼睛向着右边看,就能比出长和短。

活动延伸

1.利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

2.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体验长短认知的乐趣。

比长短课件【篇3】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2、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3、能从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感受长短认知的乐趣。

4、在故事情境中体会到做错事要勇敢地面对解决。

5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

认识长短,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难点: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三、活动准备

巧虎玩偶、多媒体PPT课件、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

四、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啊,巧虎妈妈要带着我们的好朋友巧虎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在超市里看见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吗?

2、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1)利用出现的长短不一的金箍棒、铅笔、直尺、勺子等物品,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师:哪个物品长?哪个物品短?

(2)通过谈话法,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还有什么长短不一的物体,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中还有哪些物品有长的,也有短的?请你们找出来,说一说。

(3)通过观察、比较、谈话等方法,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长短的呢?

(让幼儿根据以往的经验,说一说如何比较长短)3、小结:知道物体有长有短,比较长短时,要使物体的一端对齐(利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边说边操作:两个朋友比长短,先躺下,左对齐;眼睛向着右边看,就能比出长和短。

五、活动延伸

1、利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

2、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体验长短认知的乐趣。

教学反思

1、本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参加游戏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知识。

2、师生配合较好,学生愿意参与,具有积极的表现欲。

3、再次上的话,材料选择应更丰富点。最好是现成的物品。更能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东西直接区分描述。

比长短课件【篇4】

一、说活动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数学活动。比较、排序在小班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我们会经常运用到。我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吸管和铅笔投放到活动中,运用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吸管盒、铅笔的外形特征,重点探索、发现比长短的方法,就是将吸管铅笔一端对齐就能比出另一端的长短。活动中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活动目标,突出重点,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感受比较的需要,体会比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发展水平,制定本次目标:

1、知道长和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三、说活动准备

1、教师:吸管一根;一份从长到短排好队的吸管。

2、幼儿:长短、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样长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1张。

四、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吸管的长短。

难点:通过比较,能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

五、说教法、学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采用启发探索法、观察比较法与幼儿有效地进行互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幼儿在活动中以多感官观察发现,探索、感知吸管的不同外形特征以及用一端对齐比较吸管长短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形式,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感受比较的需要,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吸管,了解吸管的外形特征;其次,通过两两比较使幼儿初步感知吸管的不同点,并通过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其次,引导幼儿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强化比的方法;最后,将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分开展示,引导幼儿检查排序情况。

第一环节,活动刚开始直接出示铅笔、吸管,提问:“看,这是什么?铅笔、吸管各是什么样子的?”调动幼儿观察物体的兴趣,通过看看、说说,多感官感知吸管、铅笔的外形特征,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吸管盒铅笔的认知。

第二环节,再次提供吸管盒铅笔,引导幼儿自选第二根进行两两比较,通过观察使幼儿感知吸管的多样性,如吸管是五颜六色的、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丰富对吸管的了解。重点引导幼儿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吸管有长有短,并探索比较的方法。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究比长短的方法,拓展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中,在知道比长短方法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比较3根吸管的长短再进行排序。强化幼儿比的方法,培养幼儿按长短排序的能力。通过一名幼儿在集体面前操作,有助幼儿直观地观察、了解排序的方法,为孩子们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幼儿的思维,从而帮助幼儿感知另一种从长到短的排序方法,丰富幼儿的排序经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最后第四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将从短到长和从长到短的排序卡分两边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检查排序情况。这样既有助幼儿再次直观感知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同时又能巩固幼儿的排序经验,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比较长短》教学反思反思:

通过上课、反思,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首先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完成《幼儿用书》的操作。不应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也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幼儿在做习题的时候耽误了很长时间,使得整个活动的时间延长太多,这是我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不够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与此同时更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进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地方。

比长短课件【篇5】

教学目标:

·在观察、比较中区分2——3样同类物体的长短。

·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能区分大、中、小

(材料准备) 长短不同的绸带、扭扭棒、笔;幼儿操作练习册(苗p7)相应的粘纸

教学重点:比较区分长短

教学难点:比较3样物体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请你说出给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扭扭棒、笔)

二、比一比:

1、两样同类物体进行比较:

·分别比较两根绸带说说哪根绸带长,哪根绸带短?(你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请个别幼儿演示比较哪支笔长,哪支笔短?(讲讲自己比较的办法)

●小结(重点):教师边示范边讲述:可以用眼睛看,比一比。当看不出来时,可以将两样东西的一头对齐进行比较,这样也能知道哪个长,哪个短了。

2、三样同类物体进行比较:

·分别比较3支笔(讲讲理由)

·3根绸带的'长短,(三根绸带一头对齐比较)

●小结(难点):教师边示范边讲述:用同样的方法,三样东西一起比:一头对齐,捏住,比出最短的,再比出最长的,就可以帮它们排队了。

三、排一排,贴一贴:

1、请你找到围巾、皮带、玩具、衣服等的粘纸,并和原来同类的物品比一比,帮他们排排队。

(引导幼儿先将一头对齐,再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按长短顺序进行排队粘贴)

2、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幼儿完成作品。

"比喻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