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课件(范文13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在要求下,每位教师都应该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协调和互动的关键工具。经工作总结之家收集整理的“一剪梅课件”内容,感谢您阅读本网页,希望您能一直关注我们!
一剪梅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我们来试读。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经过多次地朗读,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
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
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2、她的词和人一样,也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让我们一起体味这位千年美丽女子的愁情。本词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谈你欣赏的词句。
明确: “红藕香残,通过景物的描写,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承担着传递音讯的作用,表示盼望、惦今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传达思人之情。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声仍然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边回响吧?请大家把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融进你的笔端,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可适当添加词语)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六、总结:
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我们再来齐背。师生齐背《一剪梅》)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一剪梅课件 篇2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旨恰芬�《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旨恰返募鞘霰静豢煽浚�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旨恰繁臼俏笔椋�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一剪梅课件 篇3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开始,被流水不知带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开始了。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故事得从11(元符三年)说起,这年正月,哲宗驾崩,赵佶嗣位,是为徽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昏君,一上台,便倒行逆施起来。
11(崇宁元年)夏5月,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被藉为“元�v奸党”。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7月乙酉,定案“元�v奸党”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罢官。
9月,宋徽宗御书奸党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师端礼门,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军广西象郡。
1103年(崇宁二年)4月,毁司马光、吕公著等绘像,及三苏、秦、黄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监司长吏厅各立“元�v奸党碑”。党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崇宁三年)诏御书所书写之奸党,不得在汴梁居住,凡亲属,无论亲疏,遣返原籍。
11(崇宁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昼见,沼求直言,方有毁碑之举。
11(大观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笺注》)
一剪梅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 作者介绍 → 词体介绍 → 字词释音、释义 →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 →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 → 课堂小结 → 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
(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 。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文。
3、整体感知:李清照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以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一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赏,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学习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4、《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 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一些字词,注意一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一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7、正文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这种文体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着一“秋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一个秋字,不仅点明了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一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析:(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显,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种情感?我们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男女之情的“自信”呢?显然是。那么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的话,那么就是单相思了,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词中还透露出处了合情合理的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事实就是“他们两人是相当恩爱的”,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说不定赵明诚出去就到秦楼楚馆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会偷偷乐道:杀千刀的,终于走了。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9、手法分析:
(板书)同学们,短短六十个汉字,却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我们看作者在词中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的倒装,第三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映衬,第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对偶。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席子时不说席子,而说玉簟;说小船时不说小船,而是说兰舟。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陌生化,来营造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习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师这里就介绍给大家两种基本的方法: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独”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释过程略。那么老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一是分析此词中的关键形容词谈谈你对词中作者情感的体会;二是找出词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或者它们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各写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者,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诗,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放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让我们结束本课的学习。
一剪梅课件 篇5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她的一首情意深重的思夫之作《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样运用意象使相思之情具体化,从而与众不同的'。
1、老师朗诵《一剪梅》,带动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注意节奏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请齐读全词,找出这首词用了哪些典型意象。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呢?
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环境的冷落萧条,烘托出词人落寞孤独的情怀。
(2)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是什么?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本身就寄托着相思、伤感,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课件 篇6
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剪梅课件 篇7
整体设计说明:《一剪梅》选自新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李清照的作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她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关于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特别把“知人论世”当做一个重点,专门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课件中通过画面把李的一生及写作背景简单呈现出来,让学生便于理解这首词。另外,通过对《如梦令》的陪衬介绍,让学生把握她人生的浮沉及她的婉约词风格。
当然,课堂核心是对这首词意境及主旨的把握。为此我设计了歌曲《月满西楼》的欣赏,配合画面的词句含义解释等。这尽可能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理解词意,把握主旨。
1. 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 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1. 情景交融的写法。
2. 背诵相关名句。
同学们好!大家先看两幅国画,这两幅画都是画梅花的。其实,我国文学自古就和梅花分不开,文人爱梅、咏梅,歌唱家自然就唱梅,颂梅。古代有一支词牌名就叫“一剪梅”。而在这个词牌下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学习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来,我们先听听这首词的曲调,看大家喜欢吗。
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惊讶的词句:“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从其词作的成就来看这个传说还是令人置信的。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以南度为界,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下面读一首她早年的作品 《如梦令》 ,体会一下她早年的风格: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1. “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 “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5. 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6. 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又“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1. 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 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落落大方;
3. 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教后反思:本堂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成功的地方在于让学生结合音乐画面进入诗歌,理解词意,把握主旨(感性认识,理性把握);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注意了课堂背诵。
缺点是课堂注重了意境感受的同时,有些同学“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在课堂上“掉队”了。这给我留下一个进步的余地。
一剪梅课件 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
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一剪梅课件 篇9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学习重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体会三位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运用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1.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成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是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长期以来有着十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为了全身避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并常常用醉酒的方法来保全自己。他与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畅饮、放歌,世称竹林七贤。他是“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这种情感的?
2、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结合本单元诗歌鉴赏方法分析)
【知识链接】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怀古咏史,托古讽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诗中的二、三句描绘了两幅怎样的场景?它们暗示着什么寓意?
2.诗歌的最后一句写眼前所见,与二、三两句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诗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情感?
3.比较《苏台览古》(p19页)《越中览古》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
【知识链接】古诗中的意象——鹧鸪:离愁,伤感,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
一、离别。借以常喻惜惜别情。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悲情。因其声凄切,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爱情。意象如同“燕子”“鸳鸯”。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诸如温庭筠《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
四、相思。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两篇中都写“愁”绪,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结合本单元诗歌鉴赏方法分析)
一剪梅课件 篇10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一剪梅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共同铺成一张凄楚迷离的画卷,忧伤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个季节仰望秋天,我在每一个秋天沉醉怀想我总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与秋天连在一起,与愁绪连在一起,或许她本来就是愁绪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绪和残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剪梅》,穿越历史的尘烟陪同这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
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
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
明确:同: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李清照艺术主张:诗庄词媚,诗如《夏日绝句》)
2、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十分相近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诗,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
(1)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
花: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一》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
雁: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雁:《一》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②《一剪梅》和《声声慢》中还有哪些意象传达了词人这种凄苦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喝酒的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而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细雨绵密不断,而愁苦也就络绎不绝
小结: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
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积的黄花和残留的叶片,让人产生浓得化不开的清照情结,每个秋天我都会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洁的性格,凄冷哀怜的命运,还有那美妙绝伦的诗词
一剪梅课件 篇12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一剪梅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共同铺成一张凄楚迷离的画卷,忧伤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个季节仰望秋天,我在每一个秋天沉醉怀想我总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与秋天连在一起,与愁绪连在一起,或许她本来就是愁绪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绪和残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剪梅》,穿越历史的尘烟陪同这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着他呢”。
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都表现出来从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气的少女!
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是难耐心头的寂寞,走下高楼,来到庭院打发无聊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这种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出来,夜晚多么的静试想,一个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觉却出来散步,女子当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逸致也许,在如此安宁的夜晚,她更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好像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听到夫君的声音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总结: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
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
1、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明确:同: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李清照艺术主张:诗庄词媚,诗如《夏日绝句》)。
③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十分相近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诗,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
(1)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
花: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一》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
雁: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雁:《一》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②《一剪梅》和《声声慢》中还有哪些意象传达了词人这种凄苦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喝酒的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
“晚来风急”――心境的凄冷。
“独守窗儿”――无聊寂寞、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而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细雨绵密不断,而愁苦也就络绎不绝。
小结: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
(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
《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
离别纵然是苦的,但这种苦是以相思作底蕴的苦,是恋爱中的李清照心甘情愿吞噬的苦,它是爱情的养分,实则是外苦内甜的苦。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反映了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丢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椿萱在堂的幸福,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一种沉痛乃至凄厉的感情氛围已笼罩全诗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绪从《一》到《声》,其实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变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了,因此可说是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地。
总结:《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声声慢》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这是作者创作的分水岭,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两首词的信息整合后能有所体味前期的幸福生活:家庭背景及其所受的教育、美满的婚姻生活。(“赌书消得泼茶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后期的悲惨遭遇: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再婚又离婚、超越时空的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
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积的黄花和残留的叶片,让人产生浓得化不开的清照情结,每个秋天我都会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洁的性格,凄冷哀怜的命运,还有那美妙绝伦的诗词。
六、创新思维练习:
1、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豪放诗词文,找一找读一读。
例如诗歌:《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2、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看秋雾、听秋雨、尝秋果、品秋愁……用心去探寻,你还发现秋天有哪些可感的景物、人或事?试用二三十字将你探寻的结果写下来,建议运用一两种修辞手法。
通过这堂课认识到教学上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弥补这些不足。
诗词的美和意绪靠发掘和用心体会,深度鉴赏才能达到教学上普遍存在的浮光掠影之弊,在这堂课中也可见一斑,这是造成学生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和热爱的原因之一怎样做到既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至沦于浅薄,这是我今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的心胸是一弘泉水,只要找到源头,领悟的泉水就会汩汩长流语文不是讲得太难,而是讲得太简单,那是对孩子智力的低估和创造力的抹杀,也是对神圣语文的亵渎应该呼唤深度语文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广泛阅读和学习文学底蕴、文化品位和自我对美的感受和发掘能力,是能否做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重要条件自身对文学的热爱和敏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紧要任务是读书,并作为生活的习惯。
dg15.com精选阅读
墨梅课件(范例10篇)
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墨梅课件”详细全面的分析报告,欢迎阅读并参考。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反映。
墨梅课件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
2制作好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请一学生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王冕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冕写的《墨梅》(电脑出示全文),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二、1、你们也试着读读,看看能否读通,开始。
2、好,能读通吗?那钱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淡墨痕乾坤
谁来读一下,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两遍。
3、齐读古诗。
三、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钱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
四、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钱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
五、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几个小组特别的投入,钱老师要表扬他们。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
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钱老师有一些问题,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回答?
六、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电脑出示《墨梅》图),这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看着这朴实的梅花,想想梅花有哪些品性。
3、王冕擅长绘画,他为什么尤其喜欢画梅花呢?
4、王冕自学成才,鄙视权贵,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5、对啊,这素洁的梅花不正是诗人鄙视俗流,贞洁自守高尚情操的写照吗?
七、同学们,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说说本首诗与《石灰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九、欣赏课外的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两首古诗)。
墨梅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
2、制作好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请一学生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王冕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冕写的《墨梅》(电脑出示全文),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二、1、你们也试着读读,看看能否读通,开始。
2、好,能读通吗?那钱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淡墨痕乾坤
谁来读一下,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两遍。
3、齐读古诗。
三、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钱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
四、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钱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
五、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几个小组特别的投入,钱老师要表扬他们。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
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钱老师有一些问题,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回答?
六、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电脑出示《墨梅》图),这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看着这朴实的梅花,想想梅花有哪些品性。
3、王冕擅长绘画,他为什么尤其喜欢画梅花呢?
4、王冕自学成才,鄙视权贵,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5、对啊,这素洁的梅花不正是诗人鄙视俗流,贞洁自守高尚情操的写照吗?
七、同学们,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说说本首诗与《石灰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九、欣赏课外的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两首古诗)。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课件 篇3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了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在电视里看过有关猿猴的纪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何要写难听的猿声呢?老师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便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讨论。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女生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答: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了,太愉快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进行曲。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她眉飞色舞地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她爸爸出差回来,给她买了一台漂亮、好玩的游戏机,她高兴极了。上学时,特意叫上邻居家的一位小朋友一起走,一路上讲个不停,并约他放学后一起玩。其实她平时放学上学从不和邻居家的这个小朋友一起走,更不在一起玩。因为那天她真的太高兴了一时激起千层浪,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许多同学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墨梅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3、任务: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⑵《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⑶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⑷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⑴教师范读。
⑵指名学生读。
⑶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⑷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①指名试读。
②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③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④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⑤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⑸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①指名试读。
②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③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人间。)
④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提出不懂的问题。
墨梅课件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墨梅》、《石灰吟》
2、解题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⑴千锤万击出深山: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粉身碎骨全不怕:即使粉身碎骨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
要留清白在人间:还要把清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⑵指导朗读。
⑶小结板书。
四、自学《墨梅》。
⑴吾家洗砚池边树: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不需要别人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
只留清气满乾坤:只要留下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⑵指名朗读
⑶朗读体会
⑷小结板书
千锤万击粉身碎骨若等闲
烈火焚烧全不怕
素净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清香不要只留(明志)
墨梅课件 篇6
北京教育科技中心的博士教授们到我们县进行教育调研。我们学校接到教委下达的任务,要我们学校承上两堂实录公开课,一堂语文,一堂数学。校长把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让我备好一堂语文课。接到任务是在头一天的晚上,按课程进度,第二天应该上古诗《墨梅》,以前上教研课、公开课、参加讲课比赛从未尝试过上古诗,怎么办呢?时间紧迫,不容犹豫,于是,心一横:没什么!尝试一下!家常课不更真实吗?静下心来备课吧
课堂如期而至,面对教室后面坐着的专家教授、教委领导,还有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摄像的老师,我心里边既有些紧张又有些激动。课按照我精心设计的流程顺利进行,师生激情高涨,我忐忑不安的心完全放开了,课到最后,心里边居然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当看到听课人们赞许的目光和满意的笑容,我心中暗喜:成功了!下来后,所有的人给予了我的课高度评价,学校领导的脸上也有了光彩!我想说,真的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予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无论成败几何,我都会倍受鼓舞,都能够促进我在语文教学专业化道路上的成长!下来细思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教师饱含激情,以情激情。我喜欢激情飞扬的课堂,所以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语还是激发学生感悟作者王冕的思想感情,我都精心设计了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提问,如: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背诗的风采?王冕仅仅是在赞颂梅花吗?想想此是的王冕会是什么样的神态?、、、、、、正是我的激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用真情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为我的精彩而倾倒,更为诗人的傲气所征服!就这样,我便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生命互动,在我们的课堂上激情飞扬!
2、指导学生朗读有特色。窦桂梅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上三个台阶,首先是要读准确,其次是要有感情,最后要求读出韵味,读出个性体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文字虽少,但蕴涵的感情特别的深厚。于是,在设计指导朗读《墨梅》时,我也借鉴了窦老师的做法,激发学生读出内心的体验,读出古诗的韵味。如抓住梅花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的特点读出淡淡的清香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传达给其他同学,入情入景,使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又如指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时,先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想象诗人此时此刻的表情神态及内心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那种不贪图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如梅花般高洁端庄的高贵品质。此时,学生都被诗人的那种傲气所折服,他们激情高涨,当我鼓励他们站起来朗诵时,他们个个都在座位上默默酝酿呢!见此景,我也有点情不自禁了,趁火打铁,请求示范朗诵一遍,我的朗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教室里朗读声、掌声响成一片。我想:此时后边听课的人们也在心里边暗自默诵呢!
当然,有成功也有遗憾。我觉得在揭示诗人高贵品质的时候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当时的问题设计为:这里的气仅仅是说的气味吗?学生便自然会悟出这里暗含着的更深的含义,那就是诗人的傲气、骨气、正气!这样,效果会更佳。
墨梅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 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 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学生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解释古诗。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时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可让学生填写。]
朗读表现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现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
朗读表现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四、深入体会诗意。
1.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详见附件)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己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表露了自己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五、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墨梅课件 篇8
1、《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6、《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7、《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宋】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8、《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0、《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11、《杨柳枝词》【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2、《新栽梅》【唐】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13、《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宋】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14、《次韵中玉早梅》【宋】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15、《梅花绝句》【宋】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16《红梅》【宋】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17、《岭上红梅》【宋】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18、《探梅》【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19、《早梅》【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20、《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21、《江梅》【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22、《杂咏》【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23、《梅花》【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24、《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5、《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墨梅课件 篇9
牧童成画家
王冕出生在诸暨县的一个乡村里,七岁那年刚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不幸父亲死了。从此,*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到村学堂上学。王冕是个特别懂事好学的孩子,他读书格外用功。三年之后,他家里的经济来源发生了更大的困难,母亲不得不把你雇到隔壁秦家去放牛,以减轻负担。
王冕到了秦家以后,每天一清早就得出去放牛,直到天黑才能回家。回家后,想读书吧,又点不起灯。怎么办呢?一天,他突然想起:放牛时曾经路过一座寺庙,发现寺庙的神坛前,日日夜夜点着一盏不熄的长明灯;而且整个寺庙,除了偶尔有几声念经的声音,总是那么肃静。他想到这里,不禁自言自语说道;对!晚上就到长明灯下去读书。于是,他每天晚上收工后,便夹着书,兜里揣一个剩荞麦巴跑到离家一两里路远的寺庙里去,蹲在长明灯下埋头苦读。
他出远处去放牛,有时东家也给他带点饭菜,可是他宁可饿着肚子不吃,总是把饭菜用荷叶包好,带回家孝敬母亲。有时东家给他一点点零用钱,他也从不买零食吃,不乱花,一天天把它积攒起来,到了一个月攒得多了,便用这些钱,去买些旧书,一边放牛,一边坐在树荫下阅读。这样,过了三四年工夫,王冕通过读书懂得了许多道理,更加产生了追求新知识的念头。一年夏天正午,他正在树荫底下看书,突然天上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田野的景色,变得十分可爱,特别是那池塘里盛开的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亮晶晶的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着看着,不禁被这美好的景色看着了迷,从心里赞叹道:真是人在画图中啊!只可惜,我不是画家,要不,硬要把这荷花画它几枝。接着又想道: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情!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学着画画呢?
从此,王冕省下的钱,除了买书以外,再买些胭脂、铅粉、纸张之类的东西,开始学画画。起初,他画的荷花实在不像荷花,但他并不因此而泄气,总是暗暗鼓励自己说:有志者事竟成啊!每天无论天晴下雨,他都坐在池塘边,一边认真观察荷花的生长姿态,一边手中画个不停。几个月之后,池塘边上的青草被王冕坐枯了,泥连土也被压了一道坑,他的画笔也终于深见功夫了。如今他画的荷花简直就跟池塘里的真荷花一模一样。王冕画荷花的本领,很快传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每天远近都有不少人来访,或者请他画画,或者用高价来买他的画。没想到数年之后,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王冕,终于成了一位名噪海内的著名画家。就在王冕成名后,还有一些大人物也慕名而来,要推荐王冕到朝中去作官。一天,有一个叫李孝光的朝中著作郎,亲自登门说服王冕去作府吏。王冕听明来意之后,心里一笑,然后连火带怒地说道:我有田可以种,有书可以读,为什么硬要白天黑夜抱着文件、案卷站在庭下,被你们当奴役使唤呢!李孝光讨了个没趣,便俏悄退出了。
王冕虽然画画出了名,又有了钱,可他毫不放松自己对诗画的进一步深造。他卖画得来的钱,除了用来赡养他母亲外,都用来买更多的书。不管是天文地理,经书史书,他只要见了就买,而且买来读,一直把它学懂。后来,通过不断刻苦自学,他终于成了一代大师。
《墨梅》教学札记
讲一个前几天教学中的小插曲。各位碰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呢?
我不爱梅花
王冕的《墨梅》学完了,学生做起了作业。作业的题目很简单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
题目并不难,同学们埋头刷刷地写了起来。我开始了巡视。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在冬天里开放,而且还有淡淡的香味。话虽然写得白了一点,但很通顺,也很实在。因为上学期我们曾学过《梅花》一诗。
我喜欢梅花。它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桂花的香飘十里,但是它能够在冰天雪地中开放,它有顽强不屈的品格。这话正合我意,看得我直点头。
我喜欢梅花。它傲雪欺霜,愈是寒冷,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这不是《梅花魂》中的句子吗?我心中不禁暗喜。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文了。
我为同学的答题高兴。这时我走到了学生赵杰的身边,看着他正咬着笔杆苦恼着。我皱了皱眉,轻声问:为什么不写?
老师,我能不能写不喜爱梅花?
为什么?我感到有点突然。
我小时侯就听大人们说过,爱花的男孩子是捉不到鱼的。我最喜欢捉鱼了,所以从小时侯起,我就不爱花,什么花也不喜欢。
说得还挺在理。我小时侯也听过这种说法。尽管它纯属无稽之谈,但在孩子心里,却留下很深的印象。
怎么回答他?要他也写喜欢?这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我对他说,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写,我要的是真实的感情。
他好像得了救星似的,赶紧拿笔写了起来。
批改时,我在他的作业本上毫不犹豫地打了个勾,又添了这样一句话:你现在还不喜欢梅花,但当你读了《梅花魂》以后,或者说将来,你也许会改变对梅花的态度。
墨梅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这幅《墨梅图》构图新奇、别致,一枝梅花横贯画面,花朵淡墨轻染,照应诗中的“淡墨痕”,花“好色”,但“梅花”香气淡淡溢出,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而且,画中题诗书法饱满苍劲,与诗意画意相融合,更添一奇。
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文化区,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网络畅通。学生主要来源于城市及城市化的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学习主动性较强,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发现,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成长较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墨梅》及王冕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附:多媒体课件简介
课件背景选择江浙一带水乡美景,这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人当年创作情境,当介绍诗作背景时“诗人王冕”及“墨梅”伴随舒缓的筝乐缓缓映入眼帘,学习诗作时诗作出现于画面;初步感知检查反馈时重点字闪烁并出现读音;学习诗句时为避免干扰学生,画面只保留江南水乡的背景及所学的诗句,诗句依次出现,学习探讨重点词时重点词语变为红色,当单击重点词时旁边出现其解释;挖掘深意,体会情感时画面再次出现“诗人王冕”及“墨梅”;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时“墨梅”及舒缓的筝乐再度响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梅 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
(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洗砚池、淡墨痕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生:(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板书。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生:淡墨痕
师: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清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乾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乾坤:天地,人间。)
师:由这两句可以看出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生:(清香的气味)板书。
师: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生:(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3)指导朗读古诗
3、挖掘深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梅花要么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卓尔不群的高洁志趣和情怀。)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4)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四)拓展延伸,指导实践
1、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课件出示)
3、集体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板书设计:
墨梅图题诗
元 王冕
淡淡的色彩
清香的气味
卓尔不群
咏梅课件4篇
本文制作的“咏梅课件”,旨在让您尽情享受美食,欢迎您在这里浏览。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教案课件都是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涉及到教学标准的实现。因此,每个老师都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教案课件。唯有制作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咏梅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赏读方法;
2 、学习咏物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赏析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及炼字;
教学难点:对背景的把握,咏梅与自咏之间的关联;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敦颐《爱莲说》
二、介绍诗歌赏读方法:意读、情读、美读;
学生集体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词意,达到意读目标。
分析内容:
(1) 上片写梅愁:梅生长的环境,荒寒寂寥,凄苦困厄;
(2) 下片咏梅品:以群芳反衬,凌寒先发,傲然卓立。
表现手法及炼字的赏析。
三、情读
咏物词的特点:托物言志。言志应知人论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上片:所遇之世: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喻着作者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下片:生平品质: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功,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成泥成尘,香犹如故,凸现了作者即使粉身碎骨也还是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咏梅是自咏,梅花是作者自我写照,人格化身。
四、美读:学生能读出美感。
古典诗词,贵在凝练,贵在意境,贵在寄托。本词妙在凝练而圆熟的语言,超群脱俗,独标一格。从屈原《橘颂》开始,就有以贞木劲草比拟正人直士,借佳卉幽芳歌颂高风亮节的优良传统,《卜算子》完美地继承、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
五、比较阅读。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比较《卜算子 咏梅》和《山园小梅》各得其妙,各妙在何处?学生探讨。
总结:梅以韵胜,以格高。林逋所重,在其韵;放翁所重,在其格。
六、课后作业。搜集咏梅诗句,写一则关于中国梅文化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可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调整)
忧国伤时 托物 写梅愁:荒寒寂寥,凄苦困厄(烘托映衬)
明志——————咏梅
坚贞自守 言志 咏梅品:凌寒先发,傲然卓立(以群芳反衬)
咏梅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理解词作内容,领略词作意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歌曲《红梅赞》音乐视频、配乐朗诵磁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了解梅花吗?学生交流对梅花的认识。
2、学生观看、听歌曲《红梅赞》音乐的视频。
老师小结:梅花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和松、竹一起并称为“岁寒三友”,因为它们都是以在严寒节令中保持生机,作为逆境中精神气节的象征。同学们,我们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1、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学生诵读。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词牌名(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
题目“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哪些古诗题目上也有“咏”字?
(2)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作者咏梅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2、学习上阕
(1)梅花生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百丈冰(寒冷)总结:寒冷艰险的环境
“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理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百丈冰:形容极度严寒。犹:尚且,还。
尽管冰凌垂挂于悬崖,北风怒号于幽谷,但是梅花还是开放了,是那么美丽。
(3)配乐吟诵:迎霜斗雪,白雪使她更艳,寒风让她更挺,冰天雪地中只有那一点红色,它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俏丽动人,那就是梅花。引读上阕——
现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指导背诵上阕
3、学习下阙
(1)梅花还有什么特点值得诗人赞美呢?
出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争春”是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百花怎样?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出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百花怒放(齐读)
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2)当其他花争奇斗艳时,梅花怎么样?
出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4梅花在哪儿笑?怎样笑?笑什么?
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3)再读下阙,想象画面。
(4)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诵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作业
1、背诵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2、预习陆游的咏梅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毛泽东的词《咏梅》
2、练习默写,相互订正。
二、学习陆游的《咏梅》
1、范读
2、自由读《咏梅》
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开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3、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
6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为本课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咏梅课件 篇3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咏梅课件 篇4
一.学习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⒉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重点。
⒉理解词的思想内涵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⒈读读毛泽东诗词。
⒉背背学过的诗词。
四.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课件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⒈背一背我们学过的词。
⒉说一说你知道的词牌名。(忆江南如梦令)
⒊今天学一首毛泽东主席写的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⒋说一说哪是词牌名,哪是词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一读。
⒉想一想词中主要写了什么?
⒊检查初读情况。
三.了解陆游的《咏梅》。
1、《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所以我们在读毛泽东的这首词时也应读一读陆游的原作。
2、学生自由读一读陆游的词。
3、了解词的大意和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4、陆游的词忧伤、憔悴,音调低沉,我们读毛泽东主席的词有这样的感觉吗?毛主席在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呢?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⒈指名读词的上阕。
⒉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⒊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可出示挂图、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⒋讨论: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凌寒独放、不畏艰险)
⒌齐读。
⒍试背。
⒎试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添上颜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阕。
⒉齐诵一遍。
二.继续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⒈自由读读词的下阕。
⒉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⒊指导朗读。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⒋齐读。
⒌试背。
⒍讨论: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⒎感情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⒈朗读后指名配乐背诵。
⒉集体齐背。
四.总结。
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
梅花的品格:不畏艰险、凌寒独放、不居功自傲。
五.课外扩展。
⒈读读背背毛泽东的其它诗词。
⒉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六.作业。
预习第二课。
2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本课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描写李大钊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李大钊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自由朗读课文前面的预习部分。
2、读题,谁回忆谁的什么事?
二、出示李大钊画像,根据课前搜集,谈谈李大钊事迹及生平。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生字的写法、读音,区别字形。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待daidai强qiangqiang夹jiajia
3、理解词语。
幼稚、军阀、恐怖、严峻、会意、沉着、一拥而入、宪兵、绞刑、娱乐、僻静、匪徒
四、师范读课文,生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五、生自读课文,给课文分段。(除课文开头外,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分)说说段意。
六、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品读课文。
1、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指名朗读第二段(被捕前)。
(1)被捕前的局势怎样?(严重)从哪儿看出?
(2)在这种情况下,李大钊表现怎样?
(3)有感情地朗读父亲说的话。
(4)父亲为什么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5)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6)说说段意。
3、感情朗读第三段(被捕时),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语言、神态的句子。
(1)自由朗读。
(2)表情朗读。(读出宪兵、警察的穷凶极恶;阎振山、李大钊的坚贞不屈)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4)说说段意。
三、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指名朗读第四段(被捕后法庭上)。
1.将描写李大钊同志的有关语句画下来,重点朗读,然后分析体会。
(1)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发、平静而慈祥的脸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面对哭泣的妻子儿女,父亲只是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他脸上的表情为什么非常安定、沉着
(4)在敌人面前,李大钊的表现怎样?课文前面哪些地方还写到他的表现?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5)深入领会李大钊对亲人和对敌人态度的截然不同。
2、概括段落大意。
三、指名朗读第五段,思考并讨论。
1、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舅老爷、我、母亲三个人悲痛心情的句子。
2、找出相照应的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3、再次感情朗读,概括段落大意。
四、总结回顾,深化理解,学习表达。
1、朗读全文,概括李大钊同志的优秀品质。
2、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面对李大钊的画像,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4、画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5、抄一抄需要积累的词语。
五、作业
1、册。
2、预习《灯光》。
3、灯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难点
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释题。
作者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的内容与灯光有什么联系?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分好段落。
(课文的首尾写现在,中间写往事。)
三.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再次快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2、读读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3、再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5、读读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
五.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七.作业。
1、抄写课文中自己最感动的语句。
2、当你看到万家灯火时,你都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4、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5、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领悟围绕主要意思为人民服务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7、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张思德同志生平。
8、完成预习。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出示张思德画像.
说说你所查到的资料.
二.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准确。
2、理解词语:五湖四海、精兵简政、死得其所、泰山、鸿毛、哀思、卖力、彻底。
三.自由朗读课文.
3、认真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要围绕什么讲的,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4、给课文分层.(四层或五层)
5、把你觉得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质疑问难.
四.总结.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小组选择喜欢的段落,画出中心句。质疑问难,读议课文。
二.读议第一段。
1、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是什么?宗旨是什么/
2、这层提出了全文的中心,想想这个中心是什么?
3、联系张思德同志和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说说怎样才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4、小结:这一层讲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三、读议第二段。
1、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说的这句话。
2、人的死有哪两种不同的意义?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
3、张思德的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
4、小结:这一层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四.读议第三段。
5、指名读,找出本层中的关联词,并说说有关句子的意思,
6、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批评?
7、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有什么好处?
8、小结:这一层讲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五.读议第四段。
9、这一段写什么?
10.我们这个队伍的共同革命目标是什么?
11.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
12.给我们这个队伍里死去`的人开追悼会有什么意义?
小结:这一层讲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
人民团结起来。
.六.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
总结: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预习第五课。
板书
不怕批评
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
不怕困难,团结互助
5、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二、重难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课前准备。
1、感情朗读。
2、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全诗,感知诗的大意。
(三)谈谈你所收集的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四)理解诗的内容。
1、读诗,想想各节写什么?
全诗共六节,第一、二节写追求延安精神的急切心情;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
2、分小组质疑问难。
3、讨论:
(1)作者到底追寻延安什么?
(2)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象征着什么?
(3)永远告别与却忘不了、丢掉了与却不能丢是否矛盾?
(4)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纷纷奔向延安?
(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标出韵脚ang,朗读时,韵脚要加以突出。
3、这首诗多用排比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自由练读。
5、指名感情朗读。
6、全班齐读。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预习《积累运用一》。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读背古诗,了解词写作的时代背景,领略词中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了解延安孩子们的生活,体会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3、引导学生看懂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并动笔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指导学生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重难点:
1、读背古词,了解词中蕴含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2、阅读短文,体会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
3、引导学生看懂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读背和阅读部分。
二.完成读背部分。
1、师吟颂激趣引入。
(1)师吟颂。
(2)同学们,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33年夏所写的词,大家想进一步学习它的内容,了解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写这首词的吗?好,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菩萨蛮大柏地》。
2、师板题,简介题目。
3、生简介课前收集的资料。
4、生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5、自由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
(2)讨论。
(3)汇报。
6、理解:装点此关山的是累累弹痕,怎么会更好看?
7、指导朗读,读出词的豪迈。
8、指导背诵。
9、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读自悟,阅读毛主席的其它作品。
三.完成阅读部分。
1、回忆本单元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引入。
2、揭题,板题。
3、根据课题展开想象:
延安的生活怎么样?孩子们的生活呢?
4、指导观看录像,从直观上感知延安孩子的生活。
5、自由读文,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主要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字意。
匮乏:缺乏。
窑洞:特为住人挖建的洞。
熠熠生辉:闪光发亮或闪耀的光彩。
(2)默读课文,划出成语,积累词汇。
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如饥似渴、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小心翼翼这些成语都体现出孩子们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焕然一新、熠熠生辉写出了图书馆在新书的装点下的全新面貌。
千方百计写出了领导对孩子们的关爱。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4)根据以上内容,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延安的孩子们很爱读书,但是由于条件艰苦,缺少书,校长要求老师自制书籍,周恩来同志知道后,买了许多书和挂图送给孩子们,孩子们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5)交流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
6、齐读课文,对比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生活、爱知识的教育。
四.作业:
1、读背《菩萨蛮大柏地》。
2、阅读有关延安的书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进行漫画的观看和写作指导。
二、谈话,生各自展示,介绍自己喜爱的漫画。
1、师谈话激趣。
2、生各自上台展示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做简要介绍。
3、师小结: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或事。我们看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应该透过画面体会画家的用意。
三、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1、这是著名画家华军武画的一幅画,名为《假文盲》,请大家仔细观察,尽量体会画家的用意。
2、各自观看后分小组讨论。
3、汇报。
生:画上画的是一群人正在等候上车,我想车站可能专门有设母子上车处,专门为母子们提供上车方便的。可是很多不是母子的人却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本该由母子们站的位置。
生:这些人是不识字,不认得牌子上点明的母子上车处这五个打字吗?不是,他们是假装没看见或假装不识字,他们想捷足先登,故意装聋作哑,所以,画家华君武称他们为假文盲。
四、再次讨论,畅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1、同学们都明白了华君武先生的用意,那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由这一幅漫画,你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呢?请自由谈一谈。
2、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动笔写下来。
五、指导写作。
1、先写画面内容。
2、谈谈画家的用意。
3、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六、生写作,师巡视作进一步指导。
七、作业:
继续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谈此次作文的大体情况。
1、能否看懂漫画。
2、能否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语言通顺,优美与否。
4、全文布局谋篇与否。
二、共同欣赏佳作。
1、师读佳作。
2、学生说说其突出之处,学会欣赏。
如:(1)语言精练,优美。
(2)能联系生活来谈看法。
(3)中心突出。
三、共同修改病文。
1、指名读病文。
2、指出毛病所在,并谈谈如何修改。
3、指导读修改后的习作,进行比较,得到提高。
4、修改自己或同桌的习作。
四、作业:
修改、抄正作文。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展示作文选,激趣引入。
1、师展示作文选。
2、谈话引入。
3、板题: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二、阅读活动要求,明确活动要求。
1、指名读活动要求。
2、明确要求。
(1)收集自己以前在课内外写的比较满意的作文,用稿纸抄写或用电脑打印出来。
(2)再把这些分章整理分类。
如:按写事、写人等分类:
按校内、校外等分类:
按作文时间先后排列------
(3)写一篇编者的话放在最前面。
(4)按排列次序编写目录,装订成册。
(5)给自己的作文起个好听的名字,制作一个漂亮的封面。
(6)给文章配上图画。
(7)作文选编成后,互相交流欣赏,陈列观摩评议。
三、根据要求,分头自己制作,准备两周或一个月、一学期快结束后交流。
四、作业:制作作文选。
梅花魂课件集合十一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重要工具,从哪些角度去准备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策划并制作出了这份“梅花魂课件”期待您会喜欢,读过这篇文章后您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
梅花魂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是难点。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导入1、大家见过梅花吗?(出示一组梅花图片)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交流梅花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2、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梅花有魂吗?这里的“魂”是什么意思?(理解题目字面意思)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扣题质疑。出示对理解课文有价值的问题)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汇报交流:(1)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缕缕幽芳颇负盛名顶天立地低头折节玷污大抵欺凌训斥秉性眷恋衰老手绢(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概括初读收获)
梅花魂课件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梅花魂》(板题),我主要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
《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表达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的爱国之情。本单元重点训练的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与前一组“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紧密联系。但是本单元又侧重于从训练作文的角度提出,因此,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还要在今后的作文写作中注意应用。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国之迹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单元目标及要求,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设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撩、眷”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并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四)说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所授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因此,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学生都比较喜欢提问,老师则要多鼓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梅花的品格是什么?“魂”又是什么?标题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发学生讨论,自由发挥,使他们对学习此文有良好的兴趣。
2、品读法:这篇课文情感渲染的高潮是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我在这里会让学生们采用齐读,默读,品赏这三次哭,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了解梅花的含义。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美好的感情,提升阅读的乐趣。
(二)说学法
我所教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好,班级同学比较活泼开朗,课堂活跃,比较喜欢抢答问题,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讨论,多提问,多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们了解学习此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梅花魂》是一篇叙事散文,结合文章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我借鉴了记叙文的引导发现模式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习
在这里我会在黑板上写出魂,分外,抹净低头折节,然后分别让他们标出魂,分,抹,折的音,为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字词的积累。
魂(hún)分(fèn)外抹(mā)净低头折(zhé)节
(二)导语设计
《梅花魂》说课稿:梅花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赞颂对象,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词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想一想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哪几件事?标题“魂”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一设计旨在提出所学重点,考察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程度,为进入下文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的五件事,想一想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默读了解全文,提出问题,使学生默读时有重点的把握了解点,让学生能抓住重点事件。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深入理解
1、在这个环节,我会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外祖父一向是和蔼可亲的,可是有一次他却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为什么害怕了?学生朗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时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拉下脸来训斥妈妈。老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喜爱呢?学生会抓住“惟独,分外,轻轻,慢慢,抹净”等词语来体会。并且我会让同学们分析这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分析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当交流的生气的原因是一幅墨梅图时,向同学们提出就是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好生气的啊?
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使学生初步懂得梅花的含义。了解字词的作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对学生写作手法的积累,并为下一题做铺垫。其中我在这个环节中运用了讨论法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由老师范读“临别赠梅”一段,找出在哪几句体现了梅花的品格,梅花的品格又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提出“魂”的含义是什么?
范读中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精神,品格的回答使学生更加了解了梅花的深层含义,理解“魂”字的含义,懂得“魂”指的就是梅花精神,是外祖父的一颗爱国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板书),与导语相照应。
(五)品味赏析
1、外祖父赞美梅花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秉性,可是有件事却时刻寄托着他的情愫,每当想起就不禁怅然泪下。读全文,找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共有三处。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是什么?
2、第一次是教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的流泪,此刻祖父想到了什么?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并且在这里我会指导同学朗读,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
3、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就要回国的消息时,外祖父竟然呜呜的大哭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想想此时我会想的什么?
4、第三次在送别之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做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到回国的心愿,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5、听歌曲感受外祖父的爱国心,并且有感情的伴随音乐朗读这三次落泪。
旅居海外的外祖父的爱花之情更有恒古不变的爱国情。这里我要紧紧扣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让学生感悟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三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两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品读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思想感情。
6、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此问题设计旨在体现: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六)扩展延伸
1、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
这个问题是对文本的一个拓展和巩固,了解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深入了解梅花魂的含义。复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七)总结全文
《梅花魂》是一篇华侨来人体现爱国心的文章,文章采用叙事的手法,写了老人与“我”的五件事,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通过“读——悟——理解——分析”而感受学习。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运用“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四、说板书设计
6、梅花魂
梅花魂——民族精神
珍爱梅图
赠送梅图中国心
三次落泪
设计意图:本文由珍爱梅图——赠送梅图——三次落泪的过程讲起,并且在讲解这三个过程时都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华侨老人的中国心。并且指出“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课堂所讲重点,使学生一看即懂,看到板书就能够明白所讲内容及文章重点。
在这次说课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梅花魂》评课
本文是归国华侨陈慧瑛所作,作者借物抒情,全文采用倒叙的写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这堂课中,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清晰、重点突出、诱导得法、教学轻松、学生活跃、语言得当。板书精炼、效果良好。我个人觉得以下几点做得特别好:
一、教学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课标指出各个年级段都要注重读的训练。在课堂上,老师关注了读,读的过程分初读、细读,最后是表达。读贯穿于课的始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表达,读中升华。课堂上,也采用了多形式、多层面的读,指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进行感悟。读出文中之意,读出文中之情,而且每次读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初读课文是注重对课题的读法,开始就让学生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在细读时先让学生用心读课文,找出充分说明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也就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这样,发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习指向更加明确。在处理这些重点段落时,教师还注意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指导学生研读“弄脏墨梅图,大发脾气”时,给学生充分读书时间,紧紧抓住“轻轻刮”“慢慢抹”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尤其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时候,说出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更可贵的是能从文化的角度来细读文本,包括外祖父教我唐诗宋词中的诗句都是脍炙人口的思乡诗词。包括写梅花的古典诗词是我国历代作家学识、才情、性格、人生观等的集中体现,跃动的文字中飞扬着他们的鲜明个性。同时就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教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把整堂课教学推向了高潮。
二、教学活动中融入了老师自己的感情
语文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追求情感。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翁老师让学生在《梅花三弄》的中了解梅花的秉性,那娓娓动听的声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翁老师用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话语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在《梅花魂》的教学后,他让学生欣赏《祖国》,引领学生阅读作者成年后所作的诗歌,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作者对梅花魂的理解,使学生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中给了学生一个“感悟和对话的课堂”。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动。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这几个主体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对话教学实现了这几者相互的沟通:不仅仅拘泥于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养成,而更在于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了学生生命自由活泼地生长。这节课中,翁老师较好地实现了“文本对话”“师生对话”。
“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去体验、去感受。这种例子在整堂课中很多,不胜例举。“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教师教态自然,语言简练,始终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了与学生的沟通,做学生的引导、促进和激励者。
梅花魂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漂泊、颇负盛名、气节、欺凌、珍藏、顶天立地、秉性、眷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抓住事例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含义,体会华侨老人爱梅花更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实录: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板书:花)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说说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生1:我最喜欢茉莉花,因为它芳香扑鼻。
生2:我最喜欢菊花,因为它开放于金秋时节,象征着淡泊名利,显得那么清高。
生3:我最喜欢梅花,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在它身上,我懂得了如何学会坚强,学到了如何做人!
师:(惊喜地,像找到了知音,赶紧顺着话上)有这样一位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华侨老人,他生前也和你一样对梅花也特殊的钟爱。(板书:梅)同学们可以背诵出你们知道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吗?
生:(一齐背诵)《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墨梅》我家洗砚
师:梅花自古以来就以它高洁、傲霜的品格历经岁月的风霜而愈加引人向往,那么课文中的这位华侨老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这么喜欢梅花呢?今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梅花魂》就明白了。(红色笔板书:魂)
【点评】
通过启发学生谈话,使学生对梅花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显得水到渠成。
二、引导探索,合作求知。
(一)读题,揭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齐读题目。
生:(高声齐读)梅花魂。
师:有谁知道魂是什么意思?
生1:指灵魂。
生2:指品格。
生3: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生4:我认为在课文中魂应理解为精神。
师:对,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中华魂,民族魂的魂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梅花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深入学习课文。
【点评】
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爱好。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生:认真地朗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师:幻灯出示思考题: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生:认真地朗读课文后汇报:课文围绕梅花写了有关外祖父的五件事。
师:哪五件?
生:(互相补充完成)第一件事是写外祖父教作者读唐诗宋词;第二件事是写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第三件事是写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哭了;第四件事是写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作者;第五件事是写外祖父送绣梅手绢给作者。
【点评】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借助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通过自学,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再读课文,品味课文。
师:同学们说得多具体,说得多好啊!现在请同学们再深入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幻灯中的思考题,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理解。幻灯出示:
1、文中的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了解自学情况。
(生汇报)
生1:我认为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个爱梅花的人。
生2:我认为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个爱国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充分体现了外祖父是一个爱梅花、爱国的人呢?让人感动吗?现在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觉得课文中的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因为这个句子体现了外祖父因年迈无法回归祖国的伤心。
师:说得很好,那请同学们用一种伤心的口气读一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外祖父无法回归的伤心之情。
生:读得很投入,进入了文中的意境。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动的呢?
生:我觉得课文中的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因为这两个句子通过对外祖父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外祖父对梅的钟爱,清白一词更点出了梅的品格。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深入,还有吗?
生:我觉得课文中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到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
师: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最让你感动呢?
生:因为我被外祖父这种爱国之情感动了。
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生:我从外祖父教作者读唐诗宋词中体会到的。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外祖父经常教我读这些诗词,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借教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诗句,就勾起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漂泊他乡的浓浓愁绪,就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师:体会得很深刻。那么这些诗句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生:用凄愁的语气读。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凄愁的口气读一读这些诗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动情,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外祖父流泪的吗?
生:外祖父在外孙女临行回国送绣梅手绢给外孙女的时候,外祖父泪眼蒙眬了。
师:外祖父思念祖国却无法回归,老人家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呢?还有特殊让人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觉的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特殊让人感动,因为这段话借梅花寄托了老人家的感情。
师:哦?让我们去看看。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外孙女。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象白发苍苍的外祖父正对着他的外孙女郑重地、深情地讲这番话。谁来读读这一段话呢?
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师:大家在听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什么呢?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茫茫雪原,此时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这苍莽的雪海中,所有的花都瑟缩着不敢开放,只有梅花不怕,它反而开得更精神更秀气了。
师:哦!想象得太好了!这就是梅花魂。这梅花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板书:梅花中国花)这梅花外祖父把它作为什么的象征呢?
生:作为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
师:中华民族的气节是什么?
生:中华民族的气节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想一想,你所了解的民族人物中谁有这样的气节?
生1:江姐。
生2:吉鸿昌。
生3:文天祥。
生4:屈原。
生5:苏武。
生6:钱学森。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涌现出多少这样的气节人物真是数不胜数,是他们凝成了我们不朽的民族之魂!(板书:梅花魂民族魂)此刻,大家的心情肯定跟老师一样激情澎湃,那就放开声音将你对梅花的敬佩和对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崇敬之情读出来吧!
生: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
师:这一段话的确让人特殊的感动,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当初外祖父为什么要保存这幅墨梅图吗?(指导看书本插图墨梅图)现在为什么又把它送给外孙女呢?
生:当初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寄托他的爱国之情,同时也使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这种秉性,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师:从《梅花魂》中我们体会到这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和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侨居海外的千千万万游子的一片赤子之情啊!这首歌就是他们的心声,这首歌就是他们的肺腑之言!请听《我的中国心》。(欣赏下载好的歌曲《我的中国心》。)
(板书:赤子心、爱国情。)
生:非常专注地倾听,陷进了意境中。
【点评】
小学生喜欢新奇、民主、自由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选择,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关注学生的不同感受,让学生自由选取自己认为受感动的地方说说,老师鼓励学生个性的感悟,包容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让学生既可通过独立自主,又可通过小组合作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恰当地把歌曲引进课堂,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深入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学法灵活多样,教师引导得当,课堂效果显著。
三、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师:同学们,落叶是应该归根的,但身在异国的外祖父最后却葬身异国,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他的后代却遵照他的遗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也算是一种弥补吧!你想象一下,每到梅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面对外祖父的遗照会说些什么呢?(幻灯出示问题)
生:亲爱的外祖父,现在故乡的梅花又盛开了!而我们一家人也遵照你的遗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你曾经把你的思乡情、爱国心都寄托在那清白的梅花上,你一直保持着梅花的秉性,你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而我也渐而默化地从你的身上受到了教育,我也会像你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身在异国他乡的你,安息吧!
生:
【点评】让学生想象对外祖父说的话,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梅花魂》读后感。
梅花魂课件 篇4
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课件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欺凌、衰老、珍藏、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 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的写法,并进行练笔。
2.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梅花魂的含义。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同学们,每当我看到这朵朵冷艳,屡屡幽芳的梅花,我的记忆之门就一次次的被打开,有关外祖父的点点滴滴就会涌上心头,上节课我们追随作者一起回忆了有关外祖父的一些往事,同学们还记得有哪些往事吗?
二、交流五件事,回顾课文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最后总结。
1、吟诗落泪
2、珍爱墨梅图
3、因不能回国而痛哭
4、临别送墨梅图
5、船开又送绣梅花手绢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过渡:刚才大家交流上节课的我们了解的有关外祖父的五件往事,那么我们从这五件往事中可以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预设:有一颗爱国的心;对梅花的喜爱。
教师总结,顺势出示自学提示:从这几件事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很喜欢梅花,那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外祖父喜欢梅花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仔细品味并把自己的`感悟在旁边做批注。
1、学生自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
2、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感悟。
四、全班交流,精讲点拨
(一)品悟喜爱梅花的语句
1、交流预设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里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外祖父珍爱墨梅图。
(2)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体会到外祖父因为我弄脏了梅花图而生气,可以看出外祖父珍爱梅花,另外外祖父责备妈妈时用了反问的语气,可以看出他珍爱梅花。这是通过描写外祖父的语言来突出外祖父珍爱墨梅图。
(3)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保险刀轻轻刮去,细绸子慢慢抹净”从用的工具中可以体会到外祖父珍爱墨梅图,从动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我可以看出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
2、指导朗读:这一段通过描写外祖父的语言、动作,并且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
教师过渡引导:这只是一幅普通的中国画,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的,它是很普通,外祖父却分外爱惜,只因为是画的梅花。外祖父为什么分外喜欢梅花?
(二)品悟梅花的秉性
交流预设
(1)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这里用了“愈……愈……”,三个“最”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的品质。语言具有气势。学生谈完感受,然后让其朗读,进行评价。
是啊,梅花就是这样,愈是寒冷,愈是开的精神。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她的坚强来吧!(齐读)
狂风怒号,大雪纷飞,在大地冰封雪冬的三九严寒,梅花给我们送来了缕缕幽香。(齐读)
你觉得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坚强,不畏严寒,愈是寒冷愈是开的精神,有毅力。
作者仅仅是因为梅花的这些精神才喜欢梅花的吗?还有什么原因?
(2)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请对比一下,梅花和这些人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事物写人的方法叫借物喻人。
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人,你眼前浮现出了谁?
预设:雷锋,黄继光,周恩来,董存瑞,王二小,雨来等
教师补充: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也不乏梅花精神的人物,抗震救灾中不怕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病毒来袭时挺身而出的白衣天使,这些不都是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的梅花吗?
是啊,外祖父分外喜欢梅花,是因为梅花的凌寒独放,是因为千千万万个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在海外游子眼里,梅花就代表着祖国,这梅花魂其实就是中国魂。
学到这里让我们再来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外祖父浓浓的爱国情吧!
齐读“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教师过渡引导:既然外祖父对墨梅图那么喜爱,为什么还要把分外珍爱的梅花图和梅花手绢送给作者呢?
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三)品味三次流泪,感悟爱国心
在莺儿的心里,外祖父还有一些让她无法理解的行为,你发现了吗?快速默读课文读相关的句子帮莺儿解释外祖父的那些怪举动。
预设:(1)吟诗落泪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
对,都是写思乡之情的。外祖父说:“莺儿,你还小,不懂!”你懂外祖父的心吗?请告诉莺儿为什么外祖父常常教他读唐诗宋词,还经常落泪?
这因为这些诗句勾起了外祖父浓浓的乡愁,他才会吟诗落泪。
每逢佳节,独在异乡的你看到家家户户团圆,你会吟诵
每逢月圆之夜,独在异乡的你会吟诵
每逢细雨飘飞,独在异乡的你会吟诵
这真是“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指名生读4-11自然段,如果你是莺儿看到这情景,心里会想些什么?理解外祖父的哭吗?
是啊,看到自己的儿孙要回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家乡,可自己却因为年纪太大无法回国,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啊,读出那份痛楚吧!
生齐读4-11段。
(3)临别送手绢流下眼泪。
外祖父把他最珍贵的墨梅图赠给我,临别时又送我梅花手绢,同学们,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能理解老人的心吗?
带着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齐读14-15自然段。
课堂小结
1、本课中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是借助梅花这一事物表达的,作者围绕这个主题写了五件小事,这种方法是通过写事表达人物的感情。
2、引导学生齐读: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墨梅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3、播放刘德华的《我的中国心》,学生进一步感悟外祖父的爱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课后习题
1、收集热爱祖国的词句、诗文以及具有梅花气节的中国人的故事。
2、摘录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背诵。
3、当莺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梅花魂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过程方法:
1、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3、质疑问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2、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不畏严寒,不怕风吹雪压、顶天立地、不肯低头),今天我们来学习《梅花魂》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解“魂”。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想一想,“梅花魂”中的“魂”在本课中指什么。
2、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可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3、把不懂的语句提出来跟大家研究。
三、全班交流
1、课文写了5件事,(①外祖父常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了眼泪。②他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③他因不能回国而难过的哭了。④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了外孙女。⑤船快离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这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身在异国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语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王维的诗,意思是我独自一个人在外地,每到过年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也是王维的诗,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不回来呢?)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飞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从这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轻轻、慢慢”。(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
(5)为什么“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起来了”呢?(这充分体现了他思念祖国的深情)
(6)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体会梅花坚忍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
(7)自读15段,领悟外祖父爱梅花是因为他想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充分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把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国。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重点读好第二自然段和外祖父讲述梅花品格的话
五、总结、扩展
1、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怎样理解“梅花魂”?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中心。)
梅花魂课件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梅花魂》第二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梅花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二篇课文,本组以“思乡”为主题编排了四篇体裁不同的文章,训练重点是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并能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适时运用。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文章讲的是“我”的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章通过赞美像梅花一样有节气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字,新词,用词及表达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我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生字新词读写及含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并能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适时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并学习这种品格,体会老华侨眷恋祖国的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联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为:通过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和梅花手绢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感悟交流”的教学方法,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者。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自主,合作,探究地来读懂课文,调动学生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内容,导入课文
首先带领学生齐读课后26个生字,然后问学生“同学们,还记得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五件事吗?谁能告诉老师?”学生踊跃回答,练习表达。本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归纳,为本课时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深入重点,揭示中心,能力培养
我会适时提出阅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勾画重点词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我及时做出评价,引导总结。提出问题诸如:
(1)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爱梅花?
(2)而他又为什么要把他最喜爱的墨梅图和梅花手绢送给我呢?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3)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能结合你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谈谈自己的感受吗?等等
我将贯穿这些问题,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深入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出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本环节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思考,言语表达及概括等多方面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难点突破,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本环节我会让学生画出文中引用的.三句诗,讨论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体会,我会对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给予尊重和肯定,最后我加以完善并引导总结出,课文引用诗文的意图在于体现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的祖国文化,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再让学生朗读有关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手绢的段落,勾画形象生动的词句加以体会,直至最后讨论总结出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海外赤子的一腔赤子之情!进而再一次的升华情感!
最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结构严谨,和生动形象的写作手法,并鼓励学生能在以后的作文中适时的大胆运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脉络清晰,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梅花魂
爱国心赤子情民族魂
我的板书力求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各位评委老师,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梅花魂课件 篇7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图;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3)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梅花魂课件 篇8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唱的是梅花,而歌颂的却是江姐如梅一样的气节和精神。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这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1)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2)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
(3)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4)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梅花魂课件 篇9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梅花三弄》,引出“梅花”与“魂”。
(自由评说自己的感悟。)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初读提示”,组织学生按照初读提示来自学课文:自读课文,字字入目,句句入脑,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或者来解决,把课文读正确。)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魂”的发音与笔画、“缕缕幽香”、中“幽”,“衰老”中“衰”的笔画,“缕”的是边音,“葬”是平舌,注意发音规范。)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好批注了解课文内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三、交流反馈,体会情感
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
(自行解答,留做思考,下个环节解答。)
2、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能够梳理课文大致内容的问题,老师提出:
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能不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谁先写完谁站起来读给大家欣赏。
(学生静静地写,老师巡视。)
3、学生读话,多种形式评价:
(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指导怎样写得既简单又明了。)
四、回顾课堂,再次记忆
1、接上一环节,依照学生理解,再次总结课文大意。
2、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也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疏通。但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还得接受一翻挑战。挑战成功,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⑴吐字归音关:
正确读字词。
⑵书法比式关:
正确书写字词。
⑶收藏展示关:
摘抄感动句段。
第二课时:
一、歌曲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送歌曲:
上节课大家表现非凡,个个闯关成功,恭喜进入下个环节学习。为了祝贺与鼓励,老师带来这首歌──《故乡的云》。
2、回顾课文: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歌中这样唱道,与我们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呢?上节学的什么呢?
设计思路:以歌曲制造声势,营造思乡氛围,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
二、品味语言,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课文,寻找”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用什么来书写“魂”,哪些“魂”感动了你?
2、朗读句段,展示“梅花魂”:
学生反馈“找”的结果,师生共同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方法。
(此环节结合上节课内容,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
3、铭心思考,书写“梅花魂”:
“梅花魂”中的“魂”到底是什么?用笔写出你的心声。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故乡的云》
设计思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因此,不便于详细设计,只是设计了大致的环节。在实施以上各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运用评价功能,多方面地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肯定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理解感悟文本。
三、阅读链接,拓展理解“魂”
1、读一读,读通读顺。
2、说一说,你读到什么?
3、想一想,这里有没有魂?
设计思路:将阅读延伸,将思绪延展,进一步理解感悟梅花魂。
四、总结全文,升华“梅花魂”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
课文所写的关于梅花魂的段落分五部分朗读。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友情提示:
⑴允许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思考完成。
⑵可以参照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所查到的资料(诗歌、音乐、图片)以及生活经历。
⑶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小结。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既是文本学习的总结,也是文本的升华。通过分段朗诵,来回味文本,同时也是为下个环节进行文字资料与情感渲染做铺垫。也一定得落实好评价功能,允许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阐述。
梅花魂课件 篇10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梅花的图片。一起来欣赏。
梅花是中国的名花,历来都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你能吟诵一些描写梅花的诗句吗?(学生吟诵诗句)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梅花魂》,感受《梅花魂》之所在。
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中写到的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4.你觉得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出来。
5.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
6.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1、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
2、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
1.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诗歌《乡愁》
6.梅花魂
读诗落泪、
珍爱中国、
不能回国伤心流泪、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潸然泪下
(中国心)
梅花魂课件 篇11
梅花魂课件完美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曲唱的是梅花,歌颂的却是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三、老师小结。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四、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梅花凌寒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是历代诗人和画家所赞颂的对象,梅花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这篇文章,重在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体会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的能力,在本节课上,我运用“预习单导学”的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这节课的落脚点是:让“预习单”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帮助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学生只有预习好了,课上才会精彩无限。课上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体验语文阅读的快乐。让课堂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感悟、思考的阵地。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灵魂”、“ 骨气”,开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感受老人思乡之情时我主要抓住了老人三次流泪和斥我污梅。在这里我设计了两次想想情景说话。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体会梅花精神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在指导朗读“做有气节的中国人”之前先让学生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图片更加渲染了激昂的气氛为朗读做了铺垫。最后《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缕缕梅花魂,悠悠爱国心,让我们永远铭记梅花魂。
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小组讨论的实效性不是很好,发言的同学仍然比较集中,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广,课下我统计了一下举手发言的同学只有26人,怎样让那些沉默的同学开口?怎样让所有的同学都积极起来?这是我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评价不够积极、灵活。很多时候少了老师的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怎样让评价更及时、更灵活、更发自老师的内心,这也是我需要努力的改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