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机械运动的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2.31

机械运动的教案。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机械运动的教案,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1

题目: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案背景及教学目标

教案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械运动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利用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进行劳动,而现代机械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机械运动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及特点;

2.认识机械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并培养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观察和了解机械运动的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机械运动的特点及应用;

3.常见的机械运动装置和原理;

4.实际操作和实验:杠杆、滑轮等机械装置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及特点;

2.杠杆、滑轮等机械装置的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方法:

1.示例法:通过展示和描述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实验探究法:通过开展实际操作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运动的规律。

学习活动设计:

1.引入活动:观察周围的机械运动现象,让学生讨论并总结机械运动的特点;

2.知识讲解: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并举例说明;

3.实验活动:为学生准备杠杆和滑轮,让学生自行组装并观察其运动过程,记录结论;

4.讨论分享:学生围绕机械运动的应用和影响展开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5.小组活动: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机械运动装置,研究其原理及应用,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6.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方法:

1.观察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讨论参与度进行观察评价;

2.问答评价法:针对课堂上的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3.实验报告评价法: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及结论进行评价;

4.小组展示评价法:对小组展示的内容、展示形式以及小组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杠杆、滑轮等机械装置;

2.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机械运动的实例和实验过程。

教学环境:

教室中设置适当的实验台和展示区域,保证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和小组展示。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引入活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问题和疑惑,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机械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2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机械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机械运动,学生可以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机械运动相关的问题。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公式;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机械运动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 导入(15分钟):

a. 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展示一段关于机械运动的视频;

b. 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机械运动,并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2. 知识讲解(20分钟):

a. 介绍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b. 讲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运动?”和“什么是力?”;

c. 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公式,包括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并演示相关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30分钟):

a.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展示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公式;

b.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总结机械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并与前面的知识讲解进行对比。

4. 讨论与练习(25分钟):

a. 在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b. 提供一些机械运动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教学总结与评价:

1. 总结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教案的有效性并提出建议;

3. 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手段和资源:

1. 视频资料;

2. 实验设备和材料;

3. 课件和书籍资料;

4. 计算器和纸笔。

教案结束。

注:本教案长度不足1000字,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3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案概述

主题:机械运动的教案

适用对象:中学物理教师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用图像法、公式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描述;

3.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程、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

4. 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规律、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

5. 自由落体运动:运动规律、高度-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

6. 平抛运动:运动规律、轨迹、速度-时间图等;

7. 简谐振动:运动规律、周期、频率、位移-时间图等。

二、教学过程

1. 阐述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向学生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例和图像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关系。

2. 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

教师将向学生介绍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包括图像法、公式法和实验法。通过实例的解析和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运用不同方法描述机械运动的技巧。

3. 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将向学生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运动方程、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向学生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如运动规律、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等。通过实例和图像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将向学生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规律、高度-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等。通过实验证明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 平抛运动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向学生介绍平抛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规律、轨迹和速度-时间图等。通过实例和图像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简谐振动

教师将向学生介绍简谐振动的规律,包括运动规律、周期、频率和位移-时间图等。通过实例和图像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简谐振动的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评估

1. 选择题测试:考察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和描述方法的理解。

2. 计算题测试:考察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等的运用能力。

3. 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简谐振动的规律,并总结实验结果。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图像、实例和实验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教学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运动相关知识。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4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学会应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促进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示范引导的方法;

3.实验探究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设备和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

2.概念讲解:

(1)机械运动的定义: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移动和变形。

(2)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往复旋转运动等。

3.实例解析:选择几个常见的机械运动现象,例如:钟摆摆动、车轮转动等,解析其属于哪种分类,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共同的特点。

4.小结:总结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导入:通过观察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原理的思考,并提出问题。

2.原理讲解:

(1)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机械运动是由外力作用于物体上的,从而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2)机械运动的特点:可重复、可逆、可控制和可扩展等。

3.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仅通过几个简单的机械装置,例如:滑轮、杠杆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机械装置的运动特点。

(2)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和归纳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小结:总结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第三课时: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应用的兴趣。

2.案例分析:

(1)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水泵、电扇、自行车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机械运动在这些装置中的应用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如: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机械装置?如何改进这种机械装置?

3.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机械装置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

(2)小组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

4.结课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

2.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的书面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资源和学时安排:

1.教学资源:教案、电子展示文稿、实验器材等;

2.学时安排:共计3课时,每课时50分钟。

通过以上机械运动的教案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5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机械运动的表达方法和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机械运动的特点;能够使用图表和公式表达机械运动的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熟练使用图表和公式表达机械运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应用机械运动的表达方法和运动规律。

2. 培养学生对机械运动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10分钟)

通过播放一个机械运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好奇心,并让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分类。

2. 概念讲解(15分钟)

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分类以及机械运动的表达方法。并通过实例解释每种类型的机械运动。

3. 观察实验(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观察实验器材。让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各种机械运动的特点,并填写观察表格。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规律总结(15分钟)

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机械运动的规律。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机械运动的规律,并举例说明。

5. 运动规律的表达方法(15分钟)

通过示范和练习,教给学生机械运动规律的表达方法,包括绘制图表和使用公式,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6. 拓展应用(20分钟)

设置几个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7. 总结归纳(10分钟)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所学的知识点。

8.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并总结机械运动的规律。

五、教学评估方法:

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拓展应用环节中的表现和合作情况。

2. 学生自评:学生互相评价在小组中的参与和认真程度。

3.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

4. 作业评价: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机械运动的理解情况。

六、教学资源:

1. 课件:包括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机械运动的表达方法和运动规律等。

2. 观察实验器材:如各类简单机械模型、小型运动装置等。

3. 相关应用题和练习题。

4. 课后习题答案。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会了使用图表和公式表达机械运动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评估上,可以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6

机械运动的教案

【教案主题】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与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机械运动的运动规律;

3. 能够应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a. 机械运动的定义;

b. 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和往复运动;

c. 机械运动的描述和表示方式。

2. 机械运动的运动规律

a. 牛顿第一定律;

b. 牛顿第二定律;

c. 牛顿第三定律;

d. 力矩和转矩。

3. 应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 通过示例和案例演示如何利用机械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b.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撰写报告。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例子,例如门的开关、车辆的行驶等,引起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好奇。

2.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10分钟)

a. 讲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并给出具体例子进行示范;

b. 学生自主观察,并总结机械运动的描述和表示方式。

3. 机械运动的运动规律(20分钟)

a. 分别介绍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并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案例分析;

b. 讲解力矩和转矩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进行连接。

4. 应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

a.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b.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撰写解决问题的报告;

c. 学生代表小组报告、展示并讨论结果。

5. 拓展延伸(10分钟)

a. 提供相关拓展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机械运动的知识;

b. 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在工程和科学中的应用。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资源】

1. 课本;

2. 幻灯片或投影仪;

3. 实验器材和材料;

4. 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评价;

3. 学生自我评估和互评。

【教学扩展】

1. 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展示更多机械运动的案例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3. 进行团队项目,学习如何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

通过这样一节教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与运动规律,并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和案例的分析,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7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机械运动的分类和常见的机械运动;

3. 掌握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4. 能够应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2. 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的位置、方向或形态发生改变的过程。机械运动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和行为。

2. 机械运动的分类:

(1)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轨迹为一条直线;

(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轨迹为一条曲线;

(3)往复运动:物体沿着一条直线来回运动;

(4)旋转运动:物体以某一点为轴心旋转;

(5)复杂运动: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旋转运动或曲线运动。

3. 机械运动的特点:

(1)物体的位置、方向或形态发生改变;

(2)运动过程必须由外力推动;

(3)运动过程中物体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4. 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1)位置描述:可以通过物体的位置、方向和形态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常用的方法有坐标法、图示法、光栅法等;

(2)速度描述: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常用的速度描述方法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加速度描述:物体的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4)力学分析:通过受力分析来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受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机械运动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介绍机械运动的分类和常见的机械运动,通过实际案例和生动的图示来加深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3. 介绍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4. 进行练习和讨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题目,并进行讨论和互评。

5. 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观看实际机械运动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6. 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回答几个关键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7. 课堂作业:布置一些机械运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六、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

1.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仪器、视频素材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观察、学生讨论和展示、小组活动、作业评价等。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介绍、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地讲解了机械运动的相关内容。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讨论,学生们掌握了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课堂设计中,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置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dg15.com编辑推荐

机械基础教案精华


教师都需要为每一堂课精心备课,准备教案和课件都要认真细致。教案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撰写教案课件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希望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机械基础教案”的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也请将这个网站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受益!

机械基础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1、弹簧的功用和类型

2、弹簧的制造、材料和许用应力

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

2、熟悉内容:弹簧的功用和类型,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第十四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一)教学内容

1、联轴器

2、离合器

3、制动器

4、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选择和维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功用种类,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选择方法。

2、熟悉内容:固定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可移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弹性联轴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操作式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自动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四、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2学时

2.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的测定2学时

3.齿轮参数测量2学时

4.齿轮的范成实验2学时

5.轴的结构设计2学时

6.减速器拆装实验2学时

机械基础教案 篇2

经过对“中职本科”生源中职阶段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学生个人情况的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中职本科”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1框图法教学,整合知识体系整理总结《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核心知识点,自编校内讲义或教材,结合一个综合实例,如蜂窝煤压制机、机床C 6140主轴箱,以机构、传动、零件三大部分为主线,制作框图,帮助学生快速、直观地理解整个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体系,由此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单元。围绕综合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讲解内容时重点把握能让学生了解典型机械或结构的设计思想、理解装配要点、掌握分析故障和维修。

2.2模型演示教学法采用玩具激励法(机构部分可以拆装模型,观察机构运动、计算实际的自由度、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慧鱼组合模型可以应用于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和动手实践的统一。通过对模型的研究与分析,启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自己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又学到了知识。

2.3设计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使用Solidw orks等机械设计类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上结合典型设备进行建模、模拟装配、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或结合实验室的试验台,教师建立虚拟实验模型库,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该模型库进行学习建模、装配、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机械系统。

除了大型的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CAD ,solidwokrs,网上有大量机械设计小软件,还有一些企业应用的机械设计软件,该类软件界面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帮助学生计算参数,不需理解繁杂的公式及理论推导,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此类软件,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机械零件的`一些参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实际工作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2.4项目教学代替章节学习教学内容及顺序调整:分四大部分,均为先通过先讲整体一个实例,再拆分讲解,类似于项目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部分。

机构部分: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通过参观实验室机构展台通识,以分析玩具的机构组成和原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拆装,分析,计算。

机械传动部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通过玩具模型讲解几种传动的特点,再分别介绍具体知识点,轻参数、重结构,轻计算、重原理。 机械零件部分:齿轮、轴、轴承、联轴器、弹簧等,本部分设计先以减速器原理讲解为起点,通过动画和实验拆装,逐步进入理论学习。

增加机械维修工具、量具部分内容,学生应该进行系统学习。能在实践和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

2.5实践、设计成绩考核替代期末考核“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考核多以期末测试为主,以辽宁科技学院目前而言,平时成绩占3 0%期末卷面测试占7 0 %。这种测试并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水平,尤其是对“中职本科”的学生。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中职本科”的《机械设计基础》,应以实践考核替代目前的期末卷面测试。

2.6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改善师生关系,方便课后复习答疑,沟通情感,讨论问题。90后的学生几乎人人上网,网上的教学及互动不容忽视,以往的网上教学多为网上精品课或论坛,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指导和教学不失为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

机械基础教案 篇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工程设计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训练。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课程设计作为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激发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应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课程设计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观念,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应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来实现预定的运动规律。然后,让同学进行减速器的拆装实验,通过这次实验让学生对减速器的常见类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和装配关系,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有零部件设计一个合理的轴系,使学生能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实际的参数要求设计出合理的轴系结构和尺寸。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次成功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为此应改变以前过于集中的指导方式,变“集中式指导”为“集中与分段相结合式指导”,设计前通过集中式的讲解交代清楚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及注意事项,针对具体的设计任务如何入手去做,通过教师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设计经验,引导学生解决设计初期的入手难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地解决,对个别底子薄的同学应进行个别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障碍性问题,便于设计的如期完成。教师在设计的后期主要是检查与纠正细节问题。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设计思想为主线,在不改变学生原有总体设计方案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完善设计。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设计,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设计的主体。在完成此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完成一次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收获自己的设计成果的成就感。总而言之,课程涉及的改革方向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减速器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经典设计题目,这是由于减速器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减速器作为机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减速器的零部件覆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应用检验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不同类型的减速器和参数要求,所设计出的减速器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选择减速器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可行的。然而,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势必会影响教师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另外,我校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因此,适当地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势在必行。

鉴于我校的机械设计、材料成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材料科学、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数控等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课程设计,其专业跨度大、学生人数多以及减速器涉及的设计问题的经典性,故减速器设计题目仍予以保留,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适当地增加了设计题目。例如,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给出电动机的动力参数,通过带传动,带动主轴箱的运动。在这样的传动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相关机床,这样既进行相关的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设计,也结合学生的自身专业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设计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通过对比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应用,为完成机床的改造奠定设计基础。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不再进行传统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而是结合其专业特点,设计汽车用变速器,这样,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同时也符合专业培养的特色要求。实践证明,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和进行创造性设计,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机械专业等为期三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提交一张设计草图、一张A0装配图、两张零件图和一份设计说明书外,还要提交箱座和箱盖的零件图。这样更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几门课的掌握程度。

三、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

要采用现代先进的机械设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纯手工绘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为手绘的设计草图,手写版的设计说明书,以及电子版的设计总体装配图和典型的轴类、齿轮类和箱体类零件图。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在设计、生产、试验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重视学生的应用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在我院的机械设计专业率先试点要求总体装配图利用CAD完成。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用SolidWorks、CATIA等三维绘图软件完成齿轮、轴、箱体、端盖等所有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完成整机的装配,然后进行机构的运动仿真和干涉检验。

设计成果的评定方式要改变原有的只看图纸的评定方式,采用答辩与平时的设计表现相结合的方式,以图纸、计算说明书和答辩成绩为主,兼顾设计态度、准备情况、出勤率、进度、协作、总结等表现。答辩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教师评定设计质量高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答辩老师能够发现总结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答辩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宏观地看待问题和总结的能力,能够强有力地督促学生及时地解决设计过程所存在的细节问题,防止懒散和懈怠现象的发生。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机械设计基础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关改革实践中,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了专业特色的培养,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在设计手段上应用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在成果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分级量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机械基础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类型和基本要求

2、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

3、渐开线齿廓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

5、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及根切现象

7、变位齿轮传动

8、齿轮的失效形式与常用材料

9、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10、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1、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12、齿轮的结构设计和齿轮传动的润滑

13、齿轮传动的发展趋势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节点、节线、节圆、共轭齿廓;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渐开线齿廓不发生根切的条件,轮齿作用力和计算载荷,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效率及润滑。

2、熟悉内容:齿轮机构的种类和应用;齿轮各部分名称;斜齿轮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当量齿数、传动特点,失效形式分析,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斜齿轮的强度计算,常用齿轮结构。

3、了解内容:圆锥齿轮;变位齿轮及传动。

第八章蜗杆传动

(一)教学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

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4、蜗杆传动强度计算

5、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6、其他蜗杆传动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2、熟悉内容: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及其许用应力;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

3、了解内容: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及热平衡计算,蜗杆、蜗轮的结构组成。

机械基础教案 篇5

导语:当今社会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工程素质是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工程素质的培养包括工程意识、各种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等。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可桢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内容包括平面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机械零件设计概论、连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带传动、轴、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等。目前,我校会计和财务专业开设的本课程学时数为40学时。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相对抽象,概念、原理繁杂且实践性强,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生产实践经验欠缺的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先修知识缺乏,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他们对工程制图、力学和材料等课程没有系统学习,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连贯性,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难度;课时少,课程内容多,进度快,涉及面广,非机械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该课程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属于非专业课,课程较难掌握,学生学习起来不太认真。

二、教学思考与改革

1.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在有限课时内讲授本课程,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突出课程应用性。 课件内容简洁明了,文字精简,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突出对重要知识点的强调,举一反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基础理论适度介绍,减少过于晦涩难懂、比较枯燥的公式推导和冗长的证明;适当删减部分难度较大、与财会类专业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材料选择、零件设计、强度校核等。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有了好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再加上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课程授课时数为36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大纲为准绳,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充分发挥选用教材的优势,又不限于教材本身,不断教学实践,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成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型加挂图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影像结合起来,能够对复杂的图形、机构运动原理、机械构成进行分解,帮助学生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多媒体画面生动,立体感强,使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比如内燃机工作原理讲解,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而通过多媒体课件中三种机构的运动配合来完成工作的动画过程,可清楚地表现出机构之间的空间关系,工作原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多媒体教学可以缓解本课程教学内容多、学生接受相对困难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明显。但是,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多媒体技术授课,虽然可以减少板书和作图的时间,但教学节奏相对太快,不利于学生掌握难点和重点。对于难点和重点,采用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来放慢讲课节奏,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充分掌握各章难点,从而消除该方式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在课堂上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如四杆机构的演化,可以采用教学模具进行讲解,既直观,学生也容易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实物模型、黑板、粉笔有机地结合,各取所长,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阻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来。如针对学生工程基础薄弱的特点,课堂上精讲多练,采用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提出问题并作引导性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答疑惑;最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引出正确结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通过启发、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例如在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授课中,从机构运动简图出发,首先回忆齿轮传动传动比的计算公式,然后提出轮系的传动比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参与啮合的齿轮有哪些,讨论两齿轮啮合和同一根轴上两齿轮运转后转速是否发生变化,进一步推导出轮系的传动比的公式。这样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机械相关方面的题目。学生通过课后查阅科技文献,对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一篇综述性的科技论文,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将原来、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齿轮范成法加工原理和减速器拆装等。

通过认知实验,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零件、机构的类型和特点,了解各种传动的特点及应用以及对机器的感性认识。通过展示的机械设备、机器模型等,学生清楚知道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机械零件,培养了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通过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实验,学生熟悉并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原则和方法,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并检验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齿轮范成法加工原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对齿廓渐开线形成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巩固齿轮基本几何尺寸的计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以及观察能力。

减速器拆装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减速器各部分的结构,要求他们仔细观察零、部件的结构及位置,考虑好拆装顺序,了解减速箱各部分的装配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成效明显。

四、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多为闭卷考试,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师对考核方式进行了必要的改革,通过改革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起到积极作用。[3-4]

改革之前只采用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适应财会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考虑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相互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小论文回答问题、讨论、完成作业情况等;平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讨论的内容和作业都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且可以穿插一些小测验,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能够主动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上课学习的注意力。

考试成绩能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平时成绩可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全面。改革后的这种多方位、多角度能力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

五、总结

非机械类学生与机械类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教学过程中,删减部分与专业不相关的内容,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提问、讨论等多种授课方式,引入文献检索、科技论文撰写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践检验表明,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1、机械制造中的常用螺纹

2、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3、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预紧和防松

4、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5、螺纹联接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6、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7、螺旋传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螺纹连接防松方法,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旋传动简单计算。

2、熟悉内容: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及应用,螺纹参数,螺纹预紧的目的,提高螺纹强度的措施,螺旋副的效率计算和自锁。

第十一章轴

(一)教学内容

1、概述

2、轴的结构设计

3、轴的设计计算

4、轴毂联接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轴的构造、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近扭转变形计算轴的强度,轴的弯曲组合强度计算;

2、熟悉内容:轴的分类,刚度计算、临界转速;键连接类型、选择和平键连接的强度计算。

机械基础教案 篇7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7.1

带传动

【课程名称】

带传动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带传动的特点、结构、标准和材料。

2. 掌握带传动的失效形式、传动比、安装与维护。二.能力目标

1. 掌握带传动的主要优点,V带的结构与标准。

2.熟悉常用带轮的材料、结构。掌握带传动的安装与维护要求。三.素质目标

1. 熟悉带传动的优缺点和应用场合。2. 了解V带和带轮的结构与标准。

3. 能够正确安装带传动,进行调整维护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四.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带传动的应用场合,比较各类型带传动的特点和V带传动的优点。2. 了解组成带的结构及标准。了解带轮槽的标准结构。3. 掌握带传动的安装、调整与维护方法。【教学重点】

1. 带传动的主要优点及缺点,带的标准。2. 带传动的安装调整与维护。【难点分析】

为什么带传动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从V带的橡胶材料容易产生弹性变形,和V带传动是靠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传递动力来分析。可举例随身听录音机的电机就是靠橡胶带来带动录音带转动的,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声音变调,带速变慢,其原因就是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变小,带在带轮上产生弹性滑动而引起的。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是自身材料引起的,因此是不可避免的,也就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也可举洗衣机为例。【教学方法】

演示与讲授相结合,配合带的实物比较型号与材料和断面形状。【学生分析】

1. 由于新一章内容,学习方法应作调整,用构件之间的传递运动来学习。注意联系实际,多带实物演示,激发学习热情。

2. 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设问,多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多给学生思考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教学安排】

3学时(135分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所讲的常用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都是靠构件之间的作用力来驱动相邻构件运动的。而机械传动是靠构件之间的摩擦或啮合来传动的,以改变从动件的速度大小,实现减速、增速、变速或改变力与力矩的变化,但从动件的运动都是匀速的,连续的。常用的机械传动有五种。即:

摩擦传动有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二种。

啮合传动有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链传动三种。

二.讲授新课

1. 带传动的组成:主、从动带轮和传动带。工作时靠带与带轮之间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属于利用中间挠性件的摩擦运动。2. 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类型很多,如图7-

1、2所示。教师可以演示带去的实物。

带传动的特点很多,重点要记住优点是传动平稳,能吸收振动、无噪声,过载能打滑起保护作用;主要缺点是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所以,一般安装在与电机直接相连接的传动轴上。3.V带的结构

由于相同条件下V带传递功率是平皮带的3倍左右,因此V带应用最广。根据传递功率大小,分为七种型号,Y、Z型号的皮带断面较小,常用于家用电器上。依次为A、B、C、D、E,随着皮带断面形状逐渐变大,传递的功率也相应变大。

除了断面尺寸外,由于V带做成环形的密封整体,不能断开调整长度,所以国家已制定标准的基准长度系列,使用中应按标准进行选择。4.带轮材料、结构

工业上常用带轮材料为HT150铸铁,具有足够强度,易于加工,价格便宜的特点;在低速或轻载中常用工程塑料或铝合金,如洗衣机的大带轮选用工程塑料,而小带轮用铁板制成。

轮槽的结构与带相配合使用,在中性层处的尺寸相同。由于带传动时,带在小轮中的弯曲变形较大,内侧受压缩变形,为了保证带与带轮充分的接触以产生足够的摩擦力,将V带的楔角做成40°,而带轮的楔角依型号和小带轮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分别为32°、34°、36°和38°四种。4.带传动的失效形式

当载荷超过带传动所能传递的动力时带在带轮上打滑,和摩擦带疲劳撕裂是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

为了增大传动时的接触摩擦角,使传递的动力最大,要求带传动的下边为紧边,上边为松边。5.带传动的传动比

带传动的传动比为主动轮的转速与从动轮的转速之比,也等于从动轮的基准直径与主动轮的基准直径之比。传动比一般小于3。6.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和维护

该内容是中职学生的学习重点,与生产操作密切相关。带的张紧是保证带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为前提,因此要经常进行张紧,方法很多,如图7-

11、12所示。

带的安装中,如果是新带,即使是相同型号和规格,由于弹性材料的原因,带的基准长度都有一定的误差,所以应当注意选择相同内周长的带安装在同一带轮上,避免因为个别带长度过长而不能正常工作。同时注意新旧带不能一起使用。

在装卸V带时,如果调近两带轮的中心矩,可以很方便地将带拆卸或安装。如果不调整两轮中心矩,硬将带从带轮上撬下来,一定要先把带从大轮上撬下来;安装时应先把带套在小轮上,再将带从大轮上盘上去,此时应特别注意不能用手直接操作,防止将手夹在带与带轮之间,那将是悲剧。

带在带轮上地松紧一定要符合10-15mm的压下要求,过松不能传递足够的摩擦力和扭矩,过紧将会增大压轴力,加大对轴承的径向载荷。如果是滑动轴承,将加剧磨损。如洗衣机皮带太松,水流缓慢,衣服洗不净;如果皮带过紧,波轮轴很快过度磨损产生中间漏水。

三.小结

1.带传动的工作特性与机构有何不同,带传动最主要的优缺点。2.V带与带轮已标准化,应按标准选用。

3.带的安装、调整与维护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教案 篇8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学时)

第8章

支承零部件

8.1

[课程名称] 轴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1、2、了解轴的结构、分类、常用材料。

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熟悉轴的结构工艺性。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合理选择轴的材料。

2、能够正确分析轴上结构设计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

1、了解轴的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能结合实际分析轴上各结构的功用。

四、教学要求1、2、[教学重点]

1、直轴的分类、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轴的结构要求及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难点分析] 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特别是结构工艺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物教具演示、互动法、归纳法 熟悉传动轴、心轴和转轴的区别,及轴的常用材料。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及结构工艺性。[学生分析]

1、学生的实际知识较少,对于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不易理解,尤其是结构工艺性更难懂,教学时应当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实物,或生产安装的教学录像帮助学生理解轴的结构。[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讲授与教具或实物演示交叉进行,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录像,穿插互动、提问与设问,最后小结。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机械零件是组成及其的最基本单元,生产中必须按图纸的工艺要求生产出每一个合格零件,然后再组装成构件和机器。因此必须熟悉常用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和加工工艺,才能生产出适应机器使用要求的零件。常用零件分为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专用零件指某些机器上特有的零件,如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轮船上的螺旋桨,内燃机上的曲轴等。通用零件是指在各种设备上都共同具有的零件,如螺钉、螺帽、轴承、齿轮等。本课程只讲通用零件的结构、特点。通用零件有部分是标准件,即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不必要自己组织生产;而有一部分必须自己生产,但他们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格。

教师可演示实物,如有可能播放生产录像,了解零件的生产过程。强调学习本章内容要注意贴近实际,联系生产。

二、新课(75分钟)

1、轴的功用与分类特点

轴是机器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主要起支承轴上零件并传递运动和转矩的作用。这里注意运动和转矩的区别。

轴的分类主要分清传动轴、心轴和转轴,一般的轴多为转轴,可举学生能见到的例来说明。如书上所举的例子,或如下: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课件、教具、实物。传动轴:汽车方向盘的轴;电风扇的轴 心轴:火车的车轮轴

转轴:大部分轴为转轴,如自行车中轴、齿轮、皮带轮的轴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三种轴的共同特点都应当以转动的轴为前提,再按受力状态来区分。

2、轴的常用材料

应介绍常用中碳钢45钢和合金钢40Cr作轴的材料,但是选择合金钢时,必须进行热处理,才能发挥合金钢的优势,否则合金钢对应力的敏感性对轴的强度反而产生不利的影响。

3、轴的结构

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很多,分为轴向和周向固定两种,常用轴向固定的方法是键联接,它具有可拆性,而且可以传递很大的扭矩,应用广泛。周向固定方法一般选用轴肩或轴套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但要简单方便可靠,易于加工。因此,轴一般为阶梯形状。

教学时一定要结合课件或录像、教具进行,否则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或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拆装实习,作实践体会,亲手感受。

轴的加工工艺性更难理解,工艺结构要结合车工实习的内容来讲,请同学谈自己实习加工的体会,就比较好懂,中心孔是加工细长轴和为了下一道工序加工准备的;退刀槽是为了加工螺纹时,防止撞坏零件左端面而设计的;越程槽是为了磨削后装配零件能到位而设计的。

装配工艺比较难懂,许多装配工艺是为了方便装配和准确定位而设计的。如30°大倒角是为了顺利安装;两个零件在轴向和径向只能各有一个配合面,不可能使一个配合面同时接触两个面。过度要求适得其反,实际上也是达不到要求的。这里要培养学生从实际的要求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也就是理论要联系实际。

教学中配合课件演示教学,可以提高效果。

三、小结(10分钟)

1、按载荷方向直轴可以分为传动轴、心轴和转轴三种,大多数轴为转轴。

2、一般常见轴为45钢,较重要的轴为40Cr经过调质处理。

3、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可分为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两种。轴肩和键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具体要以实际而选用。

4、轴的加工工艺性是按加工需要确定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P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教案 篇9

       教 案 设 计

       任教学科:机械基础

       任教班级:18综合

       任教老师:

       机械技术学校

       1-1 机器的组成

       课时:1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

       1、机器的特征。

       2、机器的组成部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机器的组成及每一部分的作用。

       (二)、技能目的

       1、了解机器的特征。

       2、对每一部机器能够判断各部分的运动关系,并知道每一部分的作用。

       (三)、情感目的

       1、通过本节内容,让学生对机器有所了解,并掌握其组成。

       2、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属于机器。

       教学重点

       1、机器的组成及每部分之间的关系。

       2、机器每一部分的运动。

       教学难点

       1、机器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2、机器的判断。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口述法

       2、举例法

       3、提问法

       4、讨论法

       教学过程 I、新课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

       师: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以上图片中哪些会是机器。

       生:(学生思考回答)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

       II、新课讲授

       1、机器的特征

       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从组成运动和功能的角度看,机器有哪些特征? 生:(讨论)

       师:有几点大家归纳的很不错,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机器的共同特征有:(1)、是人为的实体组合。

       (2)、各部分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够转换或传递能量,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注: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实体组合,称为机器,缺一不可。师:根据机器的特征,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机器? 生1:(正确回答)师:回答正确。生2:(错误回答)师:不对。

       2、机构构件以及零件的定义。(1)、机构

       机构是由构件组合而成的,各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例如凸轮机构(模型展示)。

       师:大家在这里要注意一下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机器能完成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只能完成传递运动,力或改变运动形式的实体组合。

       联系:机器包含着机构,它有一个或多个机构组成。(2)、构件

       构件是有一个或多个零件组成的,这些零件间没有相对运动,例如轴、键以及齿轮构成的整体。(3)、零件

       所谓零件,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师:螺钉是零件吗? 生1:是。

       师:回答完全正确。师:一个弹簧是的吗? 生2:是。

       师:正确,非常棒!

       讨论:机器、零件、机构、构件之间的关系。师:总结如下:零件→构件→机构→机器 从以上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零件是机械制造的基本单元,构件是机械运动的基本单元。

       (展示气缸图片)

       讨论:请大家讨论以上图片中哪些是零件构建机构以及机器?

       5、机器的构成

       (1)、原动力部分(动力装置)。把其它能源转换成机械能。师:前面我们说到汽车是机器,那么它的动力源是什么? 生1:内燃机、电动机。

       师:回答正确。除此以外,台钻中的电动机也是台钻这部机器的动力源。

       (2)、执行部分(工作部分),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部分。师:汽车的哪一部分是执行部分呢? 生2:它的车轮。师:回答完全正确。(3)、传动部分

       把原动机的动力源传给执行部分,用于驱动执行部分工作。师:汽车的哪一部分是传动部分。生3:变速箱。师:真棒,完全正确

       (4)、操纵或控制部分,用于显示或控制机器的状态或位置。师:机器的哪些部分是操纵或控制部分? 生4:电子装置,机械装置以及电气装置:。

       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机构的是()

       A.机床 B.纺织机 C.千斤顶 D.拖拉机

       2.机床的主轴是机器的()部分。

       A.原动机 B.执行 C.传动 D.自动控制 思考:

       1、原动机部分与执行部分能否组成一部机器?

       2、原动机部分、执行部分以及传动部分能否组成机器?

       III、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学习了机器的组成。

       IV、布置作业:

       1、一部完整的机器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2、机器与机构有何区别?

机械基础教案 篇10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含内容较多,大多教材理论性比较强,概念较抽象,且各章节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这对于“中职本科”学生来说有利的一面:不会因为没有掌握某一章节的内容,而影响其余章节的学习。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学完本课程,学生的脑海里是零散的构件,没有一个完整性机器的概念。

大量的原理分析和理论计算使得基础薄弱的“中职本科”学生不知道如何学,如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学习本门课程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基础与学习习惯“中职本科”是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招收的一类本科学生。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课外接触,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大多是初中毕业,且对初中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日常学习自律性不强,对于课程内容总是浅尝则止,自信心不强,由于之前的学习习惯不好,大多数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习惯,课堂氛围较活跃,对于基础理论缺少兴趣,偏爱实践操作,这与之前所受教育有很大关系。高校“普通本科”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均不适合“中职本科”学生,造成大多同学学习一年后收获少、自信心丧失、学习兴趣减弱。学生不爱动脑思考,觉得“设计”离自己十分遥远。

1.2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由于目前全国并没有专门的“中职本科”高校,“中职本科”只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一类对象。普通高校的教师上课由于教学对象不单单是“中职本科”,同时兼有“普通本科”或“高职本科”,故很难划清界限。教学上按照经验讲述原理多,主要按照普本教材章节进行理论讲授,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素材与教材的结合占据了课堂,相比之前的纯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在教学效果上有所改善,但对“中职本科”的学生来讲,还远远不够。

1.3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目前而言,“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主要被定位为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际教学内容却与此完全脱节。实验实践内容并没能有效结合,验证性实验的偏多,动手操作的较少,和课程衔接不到位,显然不适合目前的“中职本科”教育。课程设计题目多为经典的带式运输机减速器的设计,只有少数同学能按照手册完成设计,但是这么算却说不清楚,学生一头雾水,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方法。

1.4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仍然以主要期末测试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辅。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现象。而“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则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这部分的考核也该在成绩考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制定的改革思路是:教学内容以行业岗位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生产实际需要为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为指导。

2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经过对“中职本科”生源中职阶段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学生个人情况的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中职本科”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1框图法教学,整合知识体系整理总结《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核心知识点,自编校内讲义或教材,结合一个综合实例,如蜂窝煤压制机、机床C 6140主轴箱,以机构、传动、零件三大部分为主线,制作框图,帮助学生快速、直观地理解整个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体系,由此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单元。围绕综合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讲解内容时重点把握能让学生了解典型机械或结构的设计思想、理解装配要点、掌握分析故障和维修。

2.2模型演示教学法采用玩具激励法(机构部分可以拆装模型,观察机构运动、计算实际的自由度、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慧鱼组合模型可以应用于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和动手实践的统一。通过对模型的研究与分析,启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自己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又学到了知识。

2.3设计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使用Solidw o rk s等机械设计类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上结合典型设备进行建模、模拟装配、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或结合实验室的试验台,教师建立虚拟实验模型库,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该模型库进行学习建模、装配、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机械系统。

除了大型的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CAD ,Solidworks,网上有大量机械设计小软件,还有一些企业应用的机械设计软件,该类软件界面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帮助学生计算参数,不需理解繁杂的公式及理论推导,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此类软件,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机械零件的一些参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实际工作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2.4项目教学代替章节学习教学内容及顺序调整:分四大部分,均为先通过先讲整体一个实例,再拆分讲解,类似于项目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部分。

机构部分: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通过参观实验室机构展台通识,以分析玩具的机构组成和原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拆装,分析,计算。

机械传动部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通过玩具模型讲解几种传动的特点,再分别介绍具体知识点,轻参数、重结构,轻计算、重原理。

机械零件部分:齿轮、轴、轴承、联轴器、弹簧等,本部分设计先以减速器原理讲解为起点,通过动画和实验拆装,逐步进入理论学习。

增加机械维修工具、量具部分内容,学生应该进行系统学习。能在实践和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

2.5实践、设计成绩考核替代期末考核“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考核多以期末测试为主,以辽宁科技学院目前而言,平时成绩占3 0 %,期末卷面测试占7 0 %。这种测试并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水平,尤其是对“中职本科”的学生。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中职本科”的《机械设计基础》,应以实践考核替代目前的期末卷面测试。

2.6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改善师生关系,方便课后复习答疑,沟通情感,讨论问题。90后的学生几乎人人上网,网上的教学及互动不容忽视,以往的网上教学多为网上精品课或论坛,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指导和教学不失为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中职本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工科机械和近机械类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之一,结合地方和各校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该课程的教改研究必须采用调研、实践、分析、完善同步走的办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基础教案 篇11

机械设计基础是大中院校工科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的双语教学对学生丰富机械专业英语词汇和接受国际先进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理念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现阶段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以及教学改革方法。

1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迈进,如何扩大和深化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快速吸收国外机械行业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为适应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教育部明确提出各高校需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国机械行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1]。为实现这一目标,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双语教学,成为有效方法之一。此外,实施双语教学对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也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双语专业人才”供不应求[2]。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机械类课程[3],是工科生由公共课转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采用双语教学,其首要目标是课程的国际化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在外文文献中的规范化表达。学生通过原版教材能够深入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和应用成果,大量接触本专业词汇及特定表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能力[4-5]。

2 做好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对策

“机械设计基础”不同于一般公共课,它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6]。简单的将中文教学内容转变为英文教学的传统双语教学方法,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研究“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改革传统双语教学模式,成为摆在“机械设计基础”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提高重视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课程,既具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设计与创新技能,又需要学生重视外语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所以,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这门课开设的意义及所面临的困难,提高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

2.2 双语教材建设

好教材是教学进展顺利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国内优秀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翻译而成,侧重基本概念及定理的演绎推理,方便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照中文版教材学习。另一类为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以国外知识体系为基础,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内容涵盖较广,适合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学习。

在选择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材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应该保证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能力,教材应该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机械外文词汇、术语与表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要求,参照国内外优秀教材自行编写双语教材。

2.3 双语教学内容探索

在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教案设计及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授专业与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机械知识与专业外语学习结合,合理调整与安排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精简讲授内容,突出机械知识难点与外语掌握重点,将部分内容改为辅导内容,这既有利于学生课外掌握外语知识,又有利于课堂上理解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英文比例灵活调整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掌握机械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外语开展学习与交流。授课重点在于机械知识的讲授,并非纯粹的纯英文授课,学生接受专业知识能力受其外语水平制约严重。教学过程中应平衡好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追求英文教学比例,推荐采用60%~70%的外语授课比例。具体授课过程中,开始阶段用中文解释内容重点与难点,避免学生因畏难心里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随课程内容深入而逐步提高英文比例,到教学中期英文授课内容提高到80%比例[6];后期课堂可采用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循序渐进适应英文授课。

2.4 不断创新双语教学手段

适宜的教学手段能使师生协作,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考虑到学生对英文讲授的理解速度慢,课堂教学应减少理论推导,灵活运用模型展示、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兴趣,持续保持课堂专注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模型演示

模型演示有利于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直观认识,深化对英文描述的理解,生动形象的教具演示来阐述抽象的机构理论知识,更便于专业知识理解与英文记忆。

(2)多媒体技术

在描述机构死点问题时,教师利用含有英文讲解的飞机起落架视频演示,不仅具有了模型演示的形象直观性,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课后温习与掌握。

(3)学生讲课

大部分机械理论体现在生活实际中,应鼓励学生观察并用英文描述与机械有关的常识。每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英文讲解与机械相关的生活现象,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5 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仅有的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知识量大,需要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精力来消化课堂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平时不学习而最后突击考试。所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将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外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权衡,公正考核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

2.6 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

双语教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授课水平。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前来授课,但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种是组织年轻教师进入国外高校观摩学习,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并吸收国外优秀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为教师提供双语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3 结语

在机械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势在必行。为顺利实施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工作,学校、教师与学生应该高度重视,选择适合的双语教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来保证教育公平。加大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为机械行业输送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

机械基础教案 篇12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


作为机械工程学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环节。这门课程提供了我们进入机械设计领域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并分享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课程的初期,我们学习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例如因果关系和力的分析。我们学习了机械设计中常用的力学概念,如静力学和动力学。了解这些基本理论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


在接下来的几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机械设计中的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我们了解了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应用。通过学习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机械行为,我们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来设计机械零件和系统。我们还学习了不同的制造工艺,如铸造、锻造和加工,了解这些制造过程对机械设计的影响。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中后期,我们开始学习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使用。通过这些软件,我们能够创建三维模型和进行设计分析。这种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和准确地进行机械设计。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我们通过模拟设计项目,实际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日后的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我能够分析和计算机械系统中的力、扭矩和应力,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我学会了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来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了解不同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设计决策。我学会了如何使用CAD和CAM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分析。这种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使我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完成了许多实践项目,并从中学到了很多设计经验和实际工作中的技巧。这些实践项目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学习体验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学习,还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我渐渐明白了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挑战。机械设计不仅仅是产品的外观和功能,更涉及到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的平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械设计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


小编认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机械工程学习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我相信这门课程对于我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机械基础设计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编制高效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教师更加灵活和深入地授课。我们搜索并整理了机械基础设计教案,以下是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机械基础设计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概述

2、滑动轴承的结构和材料

3、滑动轴承的润滑

4、不完全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5、液体润滑轴承简介

6、滚动轴承的构造、类型及特点

7、滚动轴承的代号及类型选择

8、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9、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10、滚动轴承的维护和使用

11、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滑动轴承常用的润滑方法和润滑装置,限制平均压强的计算,限制轴承PV值计算;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基本代号及含义: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原则;滚动轴承的寿命、当量动载荷及当量静载荷计算;滚动轴承组合设计;轴承组合的支承固定方式、组合调整与预紧;轴承的配合与装拆;滚动轴承主要的润滑方式和密封装置;

2、熟悉内容:滑动轴承的种类及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特点;整体式结构及其特点、剖分式结构及特点;轴瓦结构、材料;滚动轴承的构造和主要优缺点;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寿命、额定动载荷概念及润滑和密封。

机械基础设计教案 篇2

有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在我国快速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技能操作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此时,职业学校作为社会提供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担负为国家输送大量技术劳动力的重任。但近年来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使现阶段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社会、学生的需求,形成人才质量和生产需求脱节这一矛盾。在这个严峻的事实面前,专业课老师不仅要更换思路,形成更加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要密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职业观。在机械类专业课教学中,“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形成初步的设计一般机械零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课程为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并且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时,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奠定基础。所以门课是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过渡的桥梁课程。但是该课程中涉及众多的概念、数学关系式和烦琐计算校核,对基础薄弱的职校学生而言,难以激发足够的学习兴趣,因此,探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现状的解决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现状一、学生素质下降,现有教学手段较难实现教学目标

每年的5、6月份是职业类学校招生大战最火爆的时间区间,随着各校争夺生源而来的是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具体表现在:一、学习积极性不高,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二、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职业人生没有规划。三、对就业和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包括在一些家长眼中对就业存在误区:职业学校只是将学生圈在学校里,毕业时能拿个毕业证就可以,将来只是进工厂做生产一线操作工,学与不学理论知识对今后职业生涯没有影响,学好学坏无所谓。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对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五、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学科的综合利用能力不强。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综合运用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内容,而且要求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计算分析能力。学生普遍把“机械设计基础”视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解决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而《机械设计基础》公式多,概念多,计算复杂,内容抽象,学习难度大,学生不太爱学,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产生兴趣,首先要上好第一堂课——绪论,在这里要讲述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讲清该课程、学习规律,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学,学了在哪里用;讲目前学科发展动态,新鲜的发明创造,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比如可以讲讲中央台的节目——“我爱发明”等。通过这些讲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可以使他们明白该课程在生产和职业生涯中所起的作用,学习就有了目标和主动性。

(2)利用教材处理知识点,以点扩面

教材知识点多,很多知识点又牵扯到其他的课程,学生不易贯通掌握。如齿轮机构这部分内容里涉及到渐开线的一些性质,通过渐开线的性质为点我们可以展开讲解齿轮啮合的一些特点,再从齿轮啮合特点出发可以比较链传动和带传动的一些特点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通过参阅参考书、组织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把单个知识点扩大,帮助学生将知识点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网络。

现状二、课程理论性较强,理论和技能知识不能有效渗透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虽各章节对各个机构的应用、特点讲解较为突出,但从整本书来看,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名词多、图表多,尤其是计算推导和校核计算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比较复杂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理论教学抽象,学习乏味现象。为数步多的实验课停留在理论验证层面,形式上是实验课,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和实际应用的真实项目作为支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于激发。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充分衔接,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持续,从而理论学不好,技能提高空间也很有限。

解决方法:

(1)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板书加幻灯机。为了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可以开发质量更高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声一体,内容充实形象,教学手段也可以灵活选择。比如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我们可以用硬纸板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四杆机构,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也可把课堂放在校内实习工厂、实习实训车间等处。

(2)利用网络平台

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网络上有巨量的信息和资源。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互动式教学实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来协助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

(3)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把要讲的理论内容变为适合学生探讨的实际问题。比如学习棘轮机构的应用时,可以向骑自行车的同学提问,为什么踏板向前踩车会前进,向后踩只能听见“咔吧”声,自行车却不会倒退。讲完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效果。

(4)学习作品化

在学习了主要内容后,可以设计一些“大作业”,把作业做为一个作品纳入考核成绩。

比如在完成凸轮机构和四杆机构的学习后,我们可以布置设计一个完成特定运动要求的凸轮机构,学生分组协作完成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学生并针对实际情况采用特定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机械基础设计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1、弹簧的功用和类型

2、弹簧的制造、材料和许用应力

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

2、熟悉内容:弹簧的功用和类型,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第十四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一)教学内容

1、联轴器

2、离合器

3、制动器

4、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选择和维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功用种类,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选择方法。

2、熟悉内容:固定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可移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弹性联轴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操作式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自动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四、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2学时

2.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的测定2学时

3.齿轮参数测量2学时

4.齿轮的范成实验2学时

5.轴的结构设计2学时

6.减速器拆装实验2学时

机械基础设计教案 篇4

(多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的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它常用机构。

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机械调速,刚性回转件平衡。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原则。机械零件工艺性、标准化。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减速器等。2.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构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振、减振的途径。

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简化计算,当量法,试算法等。

改善载荷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方法,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改善摩擦学性能的途径。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绘制机构简图,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其工作图的绘制,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

三、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习题课、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

每个学生要完成1~2个设计作业。每个作业的份量一般为装配图1张,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习题和作业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四、课程设计

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下列内客: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合理选择材料,计算和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和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机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等。

设计题目为机械传动装置、简单的机械或机构设计。设计工作量的最低要求应相当于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完成:部件装配图1张,零件工作图1张,设计说明书1份。

课程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进行答辩,成绩应单独记分。

五、实 验

1~○4本课程要求开设实验3~4个,共4~6学时。实验内容在下列○ 3 5~○7项中各选1~2项: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②渐开线齿廓和○范成和齿轮参数测定;③回转体平衡;④机械传动效率测定;⑤带传动实验;⑥滑动轴承性能实验;⑦传动装置或简单的机械装拆和结构分析等。

实验成绩应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几点说明

1.本基本要求适用于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有一定要求,但课程时数有限的一类专业,例如热加工工艺类专业和动力运行类专业。

2.各校要处理好本课程与有关先修课程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3、本基本要求所列内容应通过讲课、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各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各环节和学时比例,但应注意相互配合,力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4、各校应根据具体条件,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习题内容要多样化,习题中应含有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内容。习题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加强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

习题课应按小班进行,每次内容要有所侧重。

6、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都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作业的题目要灵活多样。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考核,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实验要严格要求。同一实验台上同时操作的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实验后,每个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

8、本课程教学环节较多,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机械基础设计教案 篇5

(机械类专业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已有数学、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掌握一般机械传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2.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3.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理解机构的速度分析;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自锁、效率的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四、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五、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六、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七、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八、链传动

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

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十一、齿轮系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十二、轴与轴毂联接

了解轴的类型、作用、材料及其选择;键联接的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十三、轴承

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十四、其他常用零部件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弹簧的功用。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十五、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

十六、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减速器设计

力求包括本课程所学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单级或双级齿轮减速器。工作量为装配图一张(0号),零件图两张(2号),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单独考核、评定成绩。时间为两周。

课程实施说明

一、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80~100学时,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通用零、部件的讲授和平面机构的讲授,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增强感性知识。

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模型、教具、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应安排一次减速器拆装实验。

机械基础设计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类型和基本要求

2、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

3、渐开线齿廓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

5、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及根切现象

7、变位齿轮传动

8、齿轮的失效形式与常用材料

9、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10、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1、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12、齿轮的结构设计和齿轮传动的润滑

13、齿轮传动的发展趋势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节点、节线、节圆、共轭齿廓;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渐开线齿廓不发生根切的条件,轮齿作用力和计算载荷,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效率及润滑。

2、熟悉内容:齿轮机构的种类和应用;齿轮各部分名称;斜齿轮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当量齿数、传动特点,失效形式分析,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斜齿轮的强度计算,常用齿轮结构。

3、了解内容:圆锥齿轮;变位齿轮及传动。

第八章蜗杆传动

(一)教学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

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4、蜗杆传动强度计算

5、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6、其他蜗杆传动简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2、熟悉内容: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及其许用应力;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

3、了解内容: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及热平衡计算,蜗杆、蜗轮的结构组成。

机械基础设计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1、机械制造中的常用螺纹

2、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3、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预紧和防松

4、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5、螺纹联接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6、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7、螺旋传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螺纹连接防松方法,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旋传动简单计算。

2、熟悉内容: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及应用,螺纹参数,螺纹预紧的目的,提高螺纹强度的措施,螺旋副的效率计算和自锁。

第十一章轴

(一)教学内容

1、概述

2、轴的结构设计

3、轴的设计计算

4、轴毂联接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轴的构造、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近扭转变形计算轴的强度,轴的弯曲组合强度计算;

2、熟悉内容:轴的分类,刚度计算、临界转速;键连接类型、选择和平键连接的强度计算。

机械制造教案经典


小编今天特别呈上一篇题为“机械制造教案”的原创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老师在工作中需要完成许多任务,其中包括制作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老师必须认真对待。教案课件是备课的核心内容,必须要把重点和难点写得详细准确。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到好奇,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机械制造教案(篇1)

机械制造教案

一、教案简介

本教案是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设计的一套课程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机械制造的原理和工艺流程,了解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和技术,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具和操作方法,并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2. 熟悉机械加工设备和常用工具;

3. 能够独立进行机械制造实践操作;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本教案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介绍了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工艺流程、设备和工具、计量和质量控制、工程实践以及创新思维培养。

模块一:机械制造基本理论

1. 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机械制造的分类和基本概念;

3. 机械制造中的力学原理和热力学基础。

模块二: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1. 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和常用程序;

2. 机械制造中的常见材料和加工方法;

3. 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和工序。

模块三:机械加工设备和工具

1. 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工作原理;

2. 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切削工具和量具;

3. 机械加工的常见问题和故障处理方法。

模块四:计量和质量控制

1. 机械制造中的计量原理和方法;

2.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机械制造中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模块五:机械制造工程实践

1. 机械制造实践的基本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实践操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3. 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模块六:创新思维培养

1.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2. 机械制造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趋势;

3. 创新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教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设备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将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和团队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小组项目等方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

教学评价将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项目评估和期末考试。学生需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和作业,积极参与小组项目,并在期末考试中达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六、教学资源与支持

学生将获得一套教材、实验设备和工具,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获取教学辅助资料和实践操作指导。教师将提供课程学习大纲和教学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七、教学团队与互动

教师将组织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定期组织教学讨论和互动交流。学生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项目任务。

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机械制造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注:以上为虚构内容,仅作范文参考用途。)

机械制造教案(篇2)

机械制造教案

机械制造作为一门核心的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编写了以下的机械制造教案。

主题:机械制造工艺

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工艺流程。

2. 学习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加工方法和设备。

3. 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见材料和工艺参数。

4. 开展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1. 机械制造概述

- 了解机械制造的定义和意义。

- 分析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探讨机械制造的未来发展方向。

2. 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 介绍机械制造中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加工、表面处理和装配等。

- 分析每个工艺环节的重要性和相关技术要求。

3. 机械加工方法

- 介绍机械加工的基本方法,包括切削加工、成形加工和焊接等。

- 详细讲解每种加工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常用设备。

4. 机械设备和工具

- 介绍机械制造中的常用设备和工具,如车床、铣床和钳工工具等。

- 学习设备的结构、操作方法和维护要点。

5. 机械制造材料

- 了解机械制造中常见的材料种类和特性。

- 分析不同材料的适用范围和加工要求。

6. 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

- 学习机械制造中的常见工艺参数,如尺寸、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等。

- 了解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常见的检测方法。

7. 实际操作

- 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实际操作,如制作简单的零件和组装机械设备等。

- 强调安全操作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 结合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地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工艺流程。

- 借助模型和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2. 实验操作

- 利用实验室设备,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制造的实际操作。

- 指导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培养他们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3. 小组讨论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评价方法:

1. 课堂测试

- 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工艺流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

-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操作的报告,包括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和心得体会等。

3. 项目展示

- 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制造项目的展示,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在机械制造领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和工艺流程,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将来的个人发展做好准备。

机械制造教案(篇3)

机械制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熟悉机械制造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3. 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

二、教学重点:

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

1. 机械制造的应用领域;

2. 机械制造的创新意识和技能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机械制造的背景及重要性(5分钟)

机械制造是指使用一定原材料和能源,通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手段,制作各种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过程。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它与航天、交通、能源、通信等各个领域密切相关。机械制造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知识讲解: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5分钟)

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指利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能源等,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和技术手段,制作各种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过程。

2. 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从人工制造到机械化制造,再到现代化制造,机械制造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中,不断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三、教学示范:介绍机械制造的分类和应用领域(20分钟)

1. 机械制造的分类:按照功能和用途分类,机械制造可以分为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交通运输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轻工机械和航空航天机械等。不同类别的机械制造在结构和工艺上都有所差异。

2. 机械制造的应用领域:机械制造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交通和军事等各个领域。比如,农业机械用于农作物种植和收割;工业机械用于生产制造和加工加工;交通机械用于运输和物流等。

四、教学讨论:探讨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25分钟)

1. 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能量和材料对机械设备和零部件进行加工和加工。这涉及到机械力学、热力学、传热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 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加工、装配和测试等环节。其中,设计是制造的前提和基础;加工是制造的核心环节;装配和测试是制造的后续环节。

五、示范演练:进行机械制造的创新实践(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机械设计的创新实践,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机械设备,进行设计和制造;

2. 学生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注重创新思维和方法,积极探索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和质量。

六、总结反思:总结机械制造的要点和反思创新实践的收获(10分钟)

以上是一份关于机械制造教案的相关主题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机械制造教案(篇4)

机械制造教案

一、主题: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范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如工业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本教案主要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

2.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3.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

1.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和分类。

2.机械制造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

3.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4.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机械制造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资源

1.教学PPT:包括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分类、应用案例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2.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导论》等相关教材。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和分类。

2.讲解:讲解机械制造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案例,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机械制造技术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七、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或未来发展趋势的论文,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上是一份关于机械制造教案的主题范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资源等。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高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机械制造教案(篇5)

机械制造教案

一、教案表格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

课程等级:高中

课时数:4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流程和应用领域,了解机械制造的重要性并培养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能力。

教学内容:

1. 机械制造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

3. 机械制造的应用领域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实践操作

教学工具:课件、实物机械零件、制造工具

评价方式:小组讨论成果、实际操作成果、期末考试成绩

二、教案范文

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机械加工概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兴趣。

2. 通过展示一些机械零件或产品,让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引出机械制造的概念。

第二部分:理论学习(30分钟)

1. 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重点强调机械制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2. 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加工、装配和检验等环节,并结合实物零件或制造工具进行示范。

3. 解释机械制造的应用领域,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械设备等,介绍机械制造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第三部分:小组合作学习(3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机械产品进行深入研究。

2. 引导学生围绕所选机械产品的制造工艺、材料选择、生产过程等方面展开研究和讨论,并整理成报告形式。

第四部分:实践操作(60分钟)

1. 提供一些实际机械制造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制作或加工实践操作,如用铁块制作一个简单的螺旋桨。

2. 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机械制造的过程和技能,加深对机械制造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部分:总结和评价(10分钟)

1. 让每个小组依次汇报他们对所选机械产品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评价和讨论。

2. 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在本课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制造的概念、工艺流程和应用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都很高。值得改进的是,本节课的实践操作时间有些紧张,下次可以适当延长实践操作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机械制造的过程。此外,可以通过增加案例分析的环节,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思考机械制造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机械制造教案(篇6)

机械制造教案

主题:机械制造工艺及应用

第一部分:引言(100字)

机械制造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和基础设施。本教案的目的是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制造的重要性,并为他们提供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部分:机械制造工艺(400字)

1. 机械制造概述

机械制造是指通过机械加工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改变其形状、尺寸和性能的过程。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工艺包括锻造、铸造、焊接、冲压、切削、磨削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工艺,可以了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2. 锻造工艺

锻造是一种通过将金属或合金材料置于加热状态下,然后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锻造工艺广泛用于制造大型零件,如船舶、飞机零部件等。

3. 铸造工艺

铸造是一种将熔融的金属或合金倒入预先制作好的模具中,然后通过冷却凝固以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铸造工艺适用于制造各种形状复杂的零件,如汽车发动机缸体、工业设备零件等。

4. 焊接工艺

焊接是通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熔点,然后将焊接材料或填充材料与接头连接,使其冷却后形成牢固连接的加工方法。焊接工艺广泛应用于制造和修复工程,如建筑、船舶、桥梁等。

5. 冲压工艺

冲压是一种通过将金属片材置于模具中,然后施加冲击或连续的变形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冲压工艺广泛用于制造汽车外壳、电子设备外壳等。

第三部分:机械制造应用(400字)

1. 机械制造的应用领域

机械制造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建筑工程、医疗设备、能源等。无论是现代交通工具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产品,都离不开机械制造。

2. 机械制造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汽车制造是机械制造的一个重要领域,机械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引擎的制造到底盘的制造,再到整车的装配,都需要依靠机械制造的工艺和设备。

3. 机械制造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电子设备的制造中,也离不开机械制造的技术和工艺。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外壳是通过冲压工艺制造的;电子设备中的连接器和线路板也需要通过焊接工艺进行连接。

4. 机械制造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中,通过机械制造的工艺和设备可以制造各种类型的建筑构件,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机械制造的技术可以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减少工期和成本。

第四部分:总结(100字)

机械制造的工艺和应用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教案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的介绍和应用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制造的重要性,并为他们提供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造的核心概念,并为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机械制造教案(篇7)

机械制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技术;

3. 掌握机械制造的相关设备和工具的使用;

4. 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机械制造的概述

a. 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分类

b. 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

c. 机械制造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2. 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技术

a. 机械加工工艺

b. 成型工艺

c. 焊接工艺

d. 表面处理工艺

3. 机械制造中的设备和工具

a. 数控机床和自动化设备

b. 机床刀具和刀具切削理论

c. 检测和测量设备

4. 机械制造中的创新和质量控制

a. 产品设计创新

b. 生产工艺创新

c. 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工艺和技术,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

2. 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机床、使用工具和设备,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机械制造的概述

1. 介绍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

3. 分析机械制造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4. 讨论机械制造的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技术

1. 讲解机械加工工艺和基本操作;

2. 介绍成型工艺和常见的成型设备;

3. 分析焊接工艺和焊接设备的使用;

4. 探讨表面处理工艺的应用和方法。

第三课时:机械制造中的设备和工具

1. 介绍数控机床和自动化设备的分类和应用;

2. 讲解机床刀具和刀具切削理论的基本知识;

3. 介绍常见的检测和测量设备的使用。

第四课时:机械制造中的创新和质量控制

1. 介绍产品设计创新和其重要性;

2. 分析生产工艺创新和其实施方法;

3. 讲解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 分析实际案例,讨论创新和质量控制的问题。

五、教学评估

1. 准备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机械制造的了解程度;

2. 监督学生的实际操作,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3. 参与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

4. 分析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机械制造导论》;

2. 实验室:配备数控机床、刀具、焊接设备等实验设备;

3. 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技术,了解机械制造中的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践操作、合作学习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

机械制造教案(篇8)

机械制造教案主题:机械加工工艺及技术的应用

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其应用范围;

3. 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机械加工工艺的概念和分类;

2. 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其应用范围;

3. 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

4. 机械加工工艺的质量控制和常见问题的处理。

三、教学重点:

1. 机械加工工艺的分类和应用;

2. 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

四、教学难点:

1. 机械加工工艺的选择与应用;

2. 机械加工工艺的质量控制与常见问题的处理。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

2. 实验操作演示;

3. 学生互动讨论;

4. 小组合作实践。

六、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一张机械零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的好奇和兴趣。让学生猜测这个零件的加工过程和工艺。

2. 知识讲授:

介绍机械加工工艺的概念和分类,并举例说明各类工艺的应用范围。提供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的整体了解。

3. 实验操作:

使用样品零件,演示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操作,如铣削、钻孔、车削等。让学生跟随操作,实际操作一次,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4. 学生互动:

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总结各类机械加工工艺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5. 小组实践:

分小组进行机械加工工艺的实践操作。每组选取一个实物零件,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加工工艺进行加工,同时使用质量控制手段进行监控和判断。

6. 效果评价:

通过对小组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出实践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教师评价和互相评价。

七、教学拓展:

1. 邀请机械加工行业的专家,介绍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应用技术;

2. 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加工企业,深入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实际应用。

八、教学延伸:

1. 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

2. 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机械加工工艺的创新实践。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高,小组合作实践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关联知识,并进行更有创意的实践。

机械制造教案(篇9)

机械制造教案 - 主题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机械制造的定义及历史发展;

2. 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

3. 机械加工、钳工、铆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教学方法

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展示,以直观的方式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设计小型机械制作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 结合国内外机械制造领域的实际应用,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

1. 机械制造的定义及历史发展

(1)介绍机械制造概念和发展;

(2)讲解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

2. 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

(1)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介绍机械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工业材料和设备;

(3)详细讲解机械加工、钳工、铆接等基本技能。

3. 机械加工、钳工、铆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1)基础训练:掌握钳工、铆接基本技能;

(2)中级训练:进行机械加工实践;

(3)高级训练:进行机械加工和装配实践。

五,教学评价

1. 应用性评估:透过实验课来评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能灵活应用所学技能测量机械零件。

2. 创新性评估: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思考,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主题评估:了解学生对于机械制造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结语:

该教学案件以实战为主,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来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课的测评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所学技能的灵活应用程度。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备将来社会实践中使用到。

机械制造教案(篇10)

机械制造教案范文

一、教案目标

1.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

3.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

3.机械制造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

2.机械制造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兴趣。

2.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包括原材料选择、零件加工、装配和调试等环节,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实验操作(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机械制造实验操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机械零部件和设备,学生进行原材料切割、加工、装配和调试等实际操作,锻炼他们的机械制造技能和实践能力。

4.总结与展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的结果,总结机械制造的工艺和流程,并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机械制造的过程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机械制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了解他们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2.听取学生的总结和展示,评价他们对机械制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实验材料和设备:机械零部件、切割工具、加工设备等。

八、教学评价标准

1.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能够正确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

3.能够熟练进行机械制造实验操作,并展示实验结果;

4.能够准确回答与机械制造相关的问题。

九、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或实验室,深入了解机械制造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拓宽学生对机械制造领域的认知。

机械制造教案(篇11)

机械制造教案

【导语】

机械制造是一门重要的制造工程领域,它涵盖了机械设计、加工制造、装配调试等多个环节。本教案主要介绍了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常用工具,以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机械制造的常用工具的使用;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加工和装配;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方法;

3. 机械制造的常用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4. 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0分钟)

1. 介绍机械制造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包括质量控制、工艺流程等。

第二步: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方法(40分钟)

1. 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加工、装配和调试等;

2. 介绍机械制造的常用方法,包括铣削、钻孔、车削等。

第三步:机械制造的常用工具及其使用方法(60分钟)

1. 介绍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工具,包括卡尺、千分尺、测量仪等;

2. 教授机械制造中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进行实操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些工具。

第四步: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30分钟)

1. 简要介绍机械制造中常见的问题和故障;

2. 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3. 通过案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机械制造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

1. 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操演示:带领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常用工具的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讲解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考察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操操作:评估学生在实操操作中的技能和能力;

3. 个人作业:布置机械制造相关的练习题,考察学生对机械制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延伸】

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并参与一些简单的机械制造活动,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进行机械制造领域的创新设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机械制造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操演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创新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机械运动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