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经济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29

经济观后感(汇编12篇)。

在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是否有一些范文值得我们借鉴呢?我认为写观后感是记录自己思维变化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珍贵的记忆。写观后感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本文的主题是与“经济观后感”相关的议题,下面是我对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和感受,供大家一起探讨和借鉴。

经济观后感(篇1)

别让孩子成为“经济文盲”

冯萍谁会是未来的大富翁? 当然是从小培养经济头脑的孩子啦!学会节约,懂得理财,你也可以做个老鹰孩子!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钱如氧气。没有氧气,我们很难生存。同样,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我们必须有氧气才能生存一样。

当我们拥有金钱时,我们并不认为它是珍贵的,旦没有它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没有钱,几乎什么都做不了。有太多的不便,但并不是说钱能买到一切。钱可以买到舒适的床,但买不到甜蜜的睡眠。此外,家庭幸福和朋友友谊是金钱买不到的珍贵东西。

如今,孩子口袋里揣着十几元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有些人做了粗略的统计。现在,超过60%的中国父母每天都会给上学的孩子一些零花钱。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好了,独生子女家庭多了,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不仅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

因此,给孩子零花钱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从孩子对零花钱的控制及其效果来看,却与许多家长的初衷大相径庭。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把零花钱用在购买文具、课外书籍等方面,而事实上,大部分孩子还是把零花钱花在冷饮、小零食、玩具等“性情”消费方面。

更为严重的是,孩子的零花钱有多少花多少,变得毫无节制,令许多家长担心不已。张女士说,去年她每月给儿子30元的零花钱,今年“涨”到50元钱还不够。她担心儿子以后花钱更加厉害。

现在,孩子的零花钱也衍生出一种攀比现象。据一位小学老师介绍,目前,一些家境富裕的家长,只要孩子善于学习,就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些孩子身上经常能带个百八十的,自己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说,还刺激同班别的学生向家里要钱更加变本加厉。

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孩子的零花钱也造成了很多问题。例如,学校周围的小商店里有太多的**给孩子们。孩子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购买玩具和零食沉迷其中,从而影响学习。

比如,孩子们经常去网吧,接触暴力色情内容,幼小的心灵受到毒害。

给孩子零花钱,为了什么?孩子从出生起就离不开经济活动。经济知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是“生活的通行证”。

老百姓以前无法进入的经济领域,在不知不觉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经济新闻满天飞。只要几个同事或朋友聚在一起,这个话题很快就会转到经济问题上。

关于股市、汇率、利率、房地产、税收等话题很多。现在不了解经济情况就很难加入别人的谈话。“经济大众化”的时代到来了。

市场交易和银行存取款是经济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经济就像呼吸和饮水。这是我们自然意识到的。这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除非是脱离社会的原始生活,否则无论是谁,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独立存在。

因此,如果你对经济一无所知,生活注定是悲惨的。国内专家也提出:给孩子零花钱,一是要承认孩子合法的经济需要。

第二,培养孩子对金钱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三是让孩子了解金钱的价值。

学会聪明理财就像是获得了生活的指南针。会理财的孩子不但不会被钱这一把“双刃剑”所伤,反而会生活得安稳、富裕。但大多数父母都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金钱和经济。他们认为金钱和经济的世界是父母的世界,孩子们只需要考虑他们的梦想。

但梦想的实现离不开金钱的物质基础,经济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有效而实用的。正确的经济知识有助于孩子独立规划生活,实现梦想。当我们看待金钱、经济、金融和财富时,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

坚持一种正确、客观的态度。而正确的经济教育就是教育孩子这种态度!父母不能保证孩子将来的幸福,所以应该为孩子独立寻找幸福铺平道路。

经济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规划未来,为实现梦想奠定基础,是开启儿童幸福生活大门的钥匙。

人是经济动物,不论是喜欢经济还是讨厌经济,都不能脱离经济而生存,所以,如果不懂经济就会像文盲一样痛苦地生活。一句话,这是一个“经济文盲”难以生存的世界。

经济观后感(篇2)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断层线》的作者是拉古拉迈拉詹, 作为国际货币**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拉詹在2007年就对全球顶级银行家发出严正警告:金融市场即将步入厄运。可惜的是,这个警告导致的唯一结果是,拉詹被命名为“厄运预言博士”——他成了金融界的笑柄。

但事实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确实爆发了。2010年5月,拉詹把自己的预言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断层线》,顿时风靡全球。试想一下,如果在拉詹发出警告之时,世人并非将其作为笑谈而是相信其所发现的潜在的经济危机,**、企业、私人都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来化解危机,愈合断层线,那2008年世界经济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呢?

公司2012年台历三月的宣传页上印的“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似乎就是对此事作的一个反思。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字面意思是天还未下雨,应先修好屋舍门窗;人还未口渴,应先挖井做好准备。实质是比喻凡事要预先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说起来,好像是大道理,其实却是最简单的道理,不管是对个人、对企业还是对国家,这都是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就个人而言,做事情不能急来抱佛脚,一定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那些不顺心事,倒霉事,常会不期而至,挡都挡不住,且一来就是一串;而那些好事,美事,幸运事,常让人望穿秋水,请都请不来,偶尔光顾,也是转瞬即逝。所以,要活得从容不迫,须对那些不如意事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而对那些升官发财名利双收的好事,就不必瞎费心思,想也多是白想。好事不必做准备,来了就来了,最多是个喜出望外,享用谁还不会;可对坏事若无思想准备,一旦突如其来,就会打个措手不及,天塌地陷。

因而,还是两句老话:向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争取。再外加上一副名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就企业而言,在市场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当风险降临到企业身上时,完全消除风险是不现实的。降低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做些准备,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要提前考虑如何加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如何化解财务风险,这才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公司对试点业务部门的财务事项采用流程管理和监控,这也是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

只有实现预算的事前过程管理、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使业务部门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

就国家而言,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以前人们对灾害的关注不够。他们认为,面对自然灾害,人们无能为力,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是正常的。但自从南方冻雨雪, 到四川大**, 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 逐渐的从人们的内心提高起来,国家适时地设立了“防灾减灾日”,并且开展了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宣传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使大家意识到了减灾不等同于救灾,而是一个包括备灾、救灾救济和灾后重建在内的系统工程,从国家到普通老百姓,大家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普遍重视了。我相信如果再发生一次自然灾害,人们不会象以前那样无助。

读完《断层线》,感想颇多,以上仅是其中的一个小感想,**一下,与大家分享。

经济观后感(篇3)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逊先生的一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三农问题”的学术著作,也可以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我们对于农村土地等要素市场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当我开始读此书的(序言)(

一、二)时,我的认识是:失序的农业,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可能性存在的事实,但是就其在要素市场下的运作机制,又该如何去避免其继续失序,或者说如何去面对我们所不能回避的某些问题,如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调节机制等。

作为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博士生导师,约翰逊教授比中国的一些学者更关注中国。他的研究别有韵味,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子承父业”形成了一种民族心理的巨大反差,即:他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选择了“父承子业”,其对中国的研究兴趣萌发与加深,都是因为其女儿凯伊·安·约翰逊。

在此书的中译本序言(二)中写道:处于对苏联农业的组织及其绩效的研究,我曾经尝试理解中国的发展。但是,我对中国产生兴趣,主要得归功于我(约翰逊)的女儿凯伊·安·约翰逊(kayannjohnson)并且,格外令人韵思的是,他的女儿的博士**即是对中国的研究,即《中国的妇女、家庭和农民革命》,遗憾的是至今我都未读过这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书,而是先入为主的去接触了她的父亲约翰逊教授的这本《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这本书的要旨,用约翰逊本人的话说,即为: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的资源(包括人力的,物质的和金融的),还取决于要素市场运作状况(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序言(2))他继续强调。。。产出**只影响投入农业的生产性资源的数量,但不影响这些资源的报酬,土地除外。

确保农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途径只有一个名那就是改善要素市场运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改变要素市场的运行方式,就是将非固定经济因素引入整个市场环境,使固定资产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比如说,当代中国的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似乎被解放了出来,从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上,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非但没有完全运用到农业生产,而是将农业的“土地”抛给“股份制”(股田制)的农业生产。

然而,要素市场的关键因素是错位的(农村土地与劳动力的关系)。故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经济学家科斯等所关注的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可以得出,其同样存在了某种“路径依赖”。也就是说,这样的路径依赖,不仅仅是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不愿或不能分开”,更是把农民直接性的“失业”。

此外,他们在农村土地的生产活动中没有失业。这中转变方式,往往会给现代化进程带来非常危险的局面,即如何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引导农民进入社会转变就业方式。

再次,从约翰逊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自由主义捐赠的研究理论不适用于中国。比如说,农业生产的“市场—**”机制调节,以达到农民收入的最高程度,这在中国农村社会是很难达到的。因为“统购统销”的当代中国农业模式,对农民本身就是一种盘剥。

如果导入市场,以**的形式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只可能是利益最优化),那么想必是每一个农民都愿意看到的。可是,基于所谓粮食安全的背后,却是以“小农经济”转向如今的“农村规模经济”,而后导致了“农民—国家”因为土地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从经济问题走出来的“三农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了。

不得不说,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失序,至少不再是传统的农业社会模式。当然,我不是从保守的角度来谈论它的问乱。就农村社会而言,我所说的无序是基于多元义意上的农村社会要素市场错位。

此外,农村文化和政治也在逐步演变。最终,它(农村)会走到何处,又归于何地,我们都还不能妄下定论。至少,我们可以明白的是:

农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对它的理解。而且,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经济人存在的社会里。由此,我们就不妨从此书的序言(一)(林毅夫/文)、序言(二)(约翰逊/文)来进行一个充分的认识。何谓:

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取决于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的运行?你的意思是:中国未来的要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将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表现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又不得不承认,这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灵感。故此,作以此文,推荐之,并对约翰逊教授对中国的“三农问题”付出如此深厚的关注,表以敬意。

经济观后感(篇4)

我阅读了《经济学的另类解读》一书,这本书也具有跳出经济定式看经济的气质,从一个平民的视角,审视着这众说纷纭、高深莫测的“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学和经济理论假设、约束条件、数学公式、推理逻辑等条条框框,在一个平淡而理性的经济世界里,带我们看清经济的真面目。

书中,作者另类解读经济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一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改革和创新的呼声经常见诸于报刊、杂志、网络,并提出多种有创意的思路。但总体而言,仍然显得比较凌乱,迈不开脚步。许多人曾试图突破已有的'框框,但同时又给自己划上更多的道道,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所以需要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重新诠释经济概念。

二是跨越历史空间研究经济。

我们人类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任何事物都有来龙去脉,都有前因后果,研究经济也应该遵循“观今须鉴古,无古不成今”的道理,跨越人类整个历史去研究。以史为鉴研究经济,应当是我们研究经济的重要的唯物主义方式。

三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研究经济。

有人曾说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经济活动”。如果仔细推敲,从人类社会大的方面和主流来讲,这个社会非经济的活动有吗?有多少?其实不多。这说明经济学的领地远没有开发完整。这一论断仍应该成为研究经济的最基本思路,我们确实应该打开思路,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经济。

四是从以人为核心的角度研究经济。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人类经济从人开始,人需要消费,是为经济从无极生太极;消费需要进行生产,是为经济从太极生两仪;为了消费和生产的实现,于是产生交换、分配、市场、货币等机制,由是演化出人类经济活动的万象。

五是抓住本质的基本矛盾研究经济。

通常来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一组本质、最基本的矛盾,而这一组矛盾则统领该事物的全局。该事物的所有其他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均与基本矛盾相联系,根据基本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受基本矛盾规律的制约。因此,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关键,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牛鼻子”,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统一性基础。通过阅读,或许书中这些方法和视角,我们可以借用,对财会本身有进一步的理解,帮助我们进一步走好未来财会之路。

经济观后感(篇5)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正进入一个创意经济时代。当我打开这本书浏览和阅读时,我想打开标题所显示的创意经济的魔盒。

通览全书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定义:在能力范围的边缘思考,而非中心。

世界上问题层出不同,你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是个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解决的方案往往来自我们知识的临界,原因是单领域所能提供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应付事物之间无可避免的联系。创意并不是与现在并排走的小伙伴,而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巨人。所以假若你用能力的中心,现有的大众化理论思维去创新的话,无疑你的创意是失败的。

最好的例子是中国千城一面,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准化建设,娱乐节目的普及。

书中提到的欧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欧洲在过去300年中创造的文明成就,使欧洲文化长期繁荣;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但却是文化产业生产和传播的领头羊。与之相比,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拥有____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最近百年间又完成了多少样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文明硕果?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小国,但却是一个文化产业和文化出口强国。而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现在的中国,你能在大街小巷中看见各种穿着一套套帅气的洋服,住着一栋栋高贵的洋楼,说的一口口流利的英语,吃着一餐餐上档次的西餐,看着一部部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欧美大片虽然并不是说这些有多不好,也不是在谴责西方的文化入侵有多不良,只是想说:

我们的文化去了**?

优胜劣汰在世界文化荡漾的历史长河中对文化而言,似乎并不适用,因为文化并没三六九等之分,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至于为什么不同的文化看起来如此不同,那是因为文化的工业发展。世界文化消费的蛋糕那么大,世界文化那么多。只有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才能分到一块大蛋糕。目前,欧美是这块大蛋糕的主人。

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但是,我们没有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甚至一些文化资源的保护也很薄弱。与用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保护传统文化相比,我们可以用创意经济和文化产业来保护和开发我们的文化资源。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已经走遍世界各地,但我们是一个小国,我们生产和出口的产品普遍缺乏文化附加值。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企业、文化产业,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核心创意产业。

在我看来,创造力就像游戏中的一个插件。当你在苦苦寻找某种文化资源的时物保护和开发时,可以尝试用创意经济的视角去思考,并采用一些虚拟的模式来运作。日本的战舰文化,我们看似最多只能放进博物馆高资金投入保护,难有开发利用和发展的价值,但是日本人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将其动漫化,根据每一部战舰的名字、特点、历史事件等进行少女化,造就了今年来最火爆的手机网游之一《舰娘collection》,并将于今年七月动画化**。像这样的例子在日本是不同的和创造性的。他们不仅达到了保护和弘扬文化的目的,而且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生产力,这是创意经济的神奇之处。

那么我们的文化资源是否也能如此呢?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为例,像现在我们的农耕或许已经突破了天地气候的局限,慢慢的没有季节蔬果之分,而二十四节气的使用也渐行渐远,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似乎只存在与小学生朗朗读书声的《二十四节气歌》和零星几点、冷清失活的二十四节气博物馆上,我们能不能也利用创意经济的魔力去开发呢?我们能不能也进行中国风的动漫化?

我们能否设计出充满24节气魅力的文化产品?只有实际操作过才知道。

以上就是我阅读完本书的思考与感悟,获益匪浅,深受启发,也更新了自己对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了解。

经济观后感(篇6)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以前认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有一定的困难。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这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

而宏观部分比较难懂,这本书却以通熟易懂的内容让我对一些不太理解的宏观经济问题有了跟进一步的了解。

在微观经济学方面,我对书中的美国例子印象深刻。当美国人小时候看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时,很多情节是一家人开车,搭帐篷,出去烧烤。那时,美国是一个梦幻天堂。我无法想象当时美国人有多富有。

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则是比较时尚的消费观念,就像中国人省钱买房,美国人省钱买房一样。

虽然旅游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但在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会在半个月内转化为另一个人的资产,实现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

例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省时间,省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

针对对时间的珍惜,我们销售人员更应该重视,对于销售业务员来说时间是极其珍贵的,因此,对于那些没有多少可能购买产品的客户来说,我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而应该把时间放在最有可能和我们成交的客户身上,这样我们的时间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现有的经济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

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销售工作是一项市场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就应该由市场经济来控制。因此,在日常的销售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将共通的经济原则运用到销售工作中,使我们的销售工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经济观后感(篇7)

书名叫《经济学的缺陷》,顾名思义就是在讲经济学的不完美之处。经济学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多了去了,要是它完美就没有我们这些学经济的人什么事了。

书中讲了很多“缺陷”,而我们只在这里讨论其中两个——**机制的失灵和公有财产被私人占有带来的问题。

在书的开头,我问了一个问题:“我们能正确地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吗?”?请不要马上点头,因为实际情况往往不是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

让我们用生产成本来代替商品的价值。生产一件物品的成本越高,它的价值就越大。在美国一个4美元的超级汉堡要多少钱?除了组成汉堡本身的原料,以及加工这些原料所耗费的人力,还有很多隐性成本:

汉堡夹的牛肉出自畜牧业的牛身上,而很多牧场是靠砍伐森林建造的,而且工厂生产肉类和面包片要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算上对这些环境破坏的治理费用,一个汉堡的成本实际上已达到200美元,别提过量食用汉堡这样的高热量肉食致病产生的隐性医疗成本。这些费用没有反映在汉堡的四美元里。这家公司赚钱,但它需要整个社会来支付成本。没错,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们熟悉的外部性概念,**无法衡量商品生产产生的外部成本,而这些成本实实在在的存在却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没有反映在**上。

“如今这世道,人们知道样样东西的价码,却不知道其价值。”说的就是**衡量价值的缺陷。经济学支持**机制,因为它可以通过**将资源分配给更有效率的生产活动,而高效率的直接表现是质优价廉。

但正如前面讲到,看似物美价廉的商品生产成本可能远超其**,这样的生产其实效率低下,却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和丰厚的利润,**机制最终将资源配置给了这种高成本低效率的企业。企业的口袋鼓起来了,但其高昂的成本却让全社会为之埋单。这或许可以解释21世纪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原因。

除了揭示**机制失灵的存在外,该书还分析了公共物品私有化的不利影响。这本书用巴基斯坦渔业(私有化土地所有权)和圈地运动(私有化所有权)的例子来分析这些影响。数百年来,巴基斯坦的渔业一直是其沿海人民的生计,但在21世纪的短短10年间,渔业萎缩了70%。

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出口,放宽对外国工业拖网捕捞得限制,外国拖网渔船开始始用长达3英里的渔网捕捞所有的渔。它们毫无顾忌。这一带没有鱼,它们可以到别的水域去。当地渔民了解封闭式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但他们只能在私人渔船围困的海域观察鱼类的灭绝。

私人企业的逐利性可不管什么可不可持续,利润第一,当务之急先把经济发展起来,生态环保先放一放日后再说。经济学上要求保护私有产权,但过分强调私有产权,使得越来越多没有业主的东西被私有业主收回,景区被围墙包围,清水属于一家公司,矿产资源被企业垄断。而私人对公共资源的占有,意味着他们用个体的眼光看待公共资源,竭泽而渔就成为常态,资源本身的存在受到逐利的威胁。

景区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利用,导致水源枯竭,不合理开采造成地层塌陷。公共产品负担不起私人浪费,但经济学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不要盲目跟从市场,而是要看到当代经济发展下的深层次矛盾。经济是为人类服务的。我们应该使人们成为市场经济的奴隶。

经济观后感(篇8)

受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的影响,一些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学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渐渐变成了一门“显学”,正在流行。

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先生著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正是应和了这种时代特点,以令人熟悉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当代经济形势为背景,用通晓流畅的语言,生动阐述了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及基本原理,既容易理解又让人备感亲切,非常适合初入门人员阅读。

老实说,我一直有点害怕经济。我总觉得经济理论太深奥了,不能指望。什么样的边际效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凯恩斯经济理论等现象都是未知的。对于一些国家出台的经济调控措施往往是迷茫的,我觉得自己就像一片树叶在经济大潮中飘荡,被动地随波逐流

直到有一天,在《青岛财经**》上无意间浏览到了《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长篇**,竟一发而不可收,简直像看一部精彩的多幕剧那么上瘾,看完这一幕,总是迫不及待地期盼着下一幕的隆重上演。最终,经受不住每天刊载一篇的“等待阅读”之苦,一日下班后,匆匆忙忙跑到新华书店把书买下,终得一口气全部阅读完为快。

读完此书,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刻萦绕心头,原来自己也可以懂点经济,可以如此明了周围的世界。该书作者用散文般的语言,纵横捭阖,条分缕析,化深奥艰涩的经济理论为浅显有趣的人文道理,笔触轻松流畅,幽默中孕育着智慧,使我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同时,该书以完整的经济学框架,结合目前世界经济现状,融会古往今来的经典故事,对当下的次贷危机、外汇储备、石油**、货币和财政政策等都有独特、深入的剖析,引领我们对当前热门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

事实证明,经济学并不遥远,也不难。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近年来,面对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国家调整了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今年央行已连续5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其中11月和9月两次上调是历史罕见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说,目前通胀现象的发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现在的各种调控手段、救市政策都是短期行为,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向长期增长存在的问题,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读完《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后,自我感觉对国家的经济调控政策及专家说的一席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懂得了这些现象背后所蕴涵的经济学道理。原来自己也可以用经济学的视角去理解有关政策出台的背景、预期目的、实施效果了,甚至还可以有点像“经济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问题了。正如书中所说:

“懂点经济学,你对世界的理解层次就会提升。”

在国际外汇问题上,大多数中国人可能有盈余情结,他们认为赚得外汇越多越好。王福重先生在该书《**顺差:吃亏还是占便宜》一章中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中国人出口的大多数是诸如衣服、鞋子、玩具、家电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这些产品美国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其它科技含量更高、更赚钱的产品去了。

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东西多,也说明我们自己太穷,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却消费不起,要给美国人。美国人太富裕,自己生产的东西不够消费,还要别人为自己生产东西……中国生产的东西变成了外汇储备,美元贬值,中国人付出辛苦的劳动、稀缺的资源与环境代价赚得的血汗钱在缩水……看来中国人用8亿件衬衣只能换来一架美国飞机的“残酷”现实中蕴含着多少中国普通百姓的血汗与无奈!刺痛着多少中国人的神经!

“低端制造”包含着多么深远的经济学意义啊!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中国的穷人已经攒下了相当于补贴富人的钱。换句话说,中国存钱相当于补贴了美国。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中国有多少财富正在悄然流失!

日前读到了一则小故事,对于林毅夫先生说的这句话,更是信服。故事说的是:四川成都有位叫汤玉莲的老婆婆于1977年的时候往银行存了400元钱,当时那可是能买下一套房子的巨款!

时光如流水,转眼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汤婆婆才想起那存在银行里的400元钱,去银行去取,费尽周折算得连本带息仅可取出835.82元钱,最后汤婆婆家决定暂不取钱,还不如把这张存单作为文物收藏有价值。

这个看似滑稽的故事,蕴含着多少老百姓的心痛!虽然这个故事铭刻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并融入了上一代人一分一折成两朵花的窘境。然而,如果我们普通人有更多的经济知识和更多的金融技能,也许这个故事将是另一个版本。

原来的400元,如果管理得当,可能会大大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

可见,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理解经济学原理,理解动荡的经济形势,从经济学的角度关注生活和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观后感(篇9)

今天有幸读了科斯的《经济学中的灯塔》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科斯提出了经济学家们不应该把灯塔作为只能由**提供服务的例子的结论。在以前,经济学家们通常以灯塔为必须由**提供而不是由私人企业提供的物品的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的经济功能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企业家不可能对灯塔服务的所有过往船只收费,也不可能盈利,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投资灯塔,只能由**控制。

可科斯却就这个小小的灯塔提出了质疑。

文章开头引述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等著名经济学家的话说,灯塔只能由**服务,即公共物品。他们这样认为的主要原因是灯塔照明和方向引导的特殊性。私人无法控制收费,所以只能通过**来解决问题。**主要从税收中拨款提供这项服务,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科斯在分析英国灯塔系统后发现,灯塔不需要由**来管理,在英国历史上,许多灯塔都是由私人或企业建造和管理的。时至今日,英国灯塔不归英国**管理,而是由三个非自治机构共同拥有和管理。因此,他直接推翻了灯塔只能作为公共物品,也可以作为私人物品存在的观点。

私营部门通过向港口居民而不是船只收费来解决问题。

首先,上述提到了两个名词“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公共品的供给理论则指出,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存在,会出现“搭便车”等无效率现象,因而公共品的供给不能依赖私人市场,只能由公共部门提供。而私人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所谓竞争力,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

所谓排他性,是指产品一经生产,只能有偿使用。

在本文中,灯塔的传统意义正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公共物品。在英国灯塔系统的演进过程中,一度由**运营,但发现灯塔的损坏率大大增加,维修费用增加,使得资源趋于低效。这体现了了**提供公共物品的低效率。

事实上,既然收费问题已经解决了,私人灯塔系统也可以实现,为什么不这样做,大大提高效率呢?在**监督下的私人经营,不仅解决了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经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

这警示我们:判定某种物品为公共品必须慎重。更具体地说,萨缪尔森以灯塔为例的错误在于其对灯塔非排他性的人以认定,导致了灯塔作为公共物品的认定不当。

而为什么就这么明显的事实他们却没有想到,而是武断地由其灯光无法完全收费的原因判其为公共品?这只是一片盲叶,也间接告诉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反复验证真理。

经济观后感(篇10)

——赏析

斯蒂芬·泽夫是莱斯大学的会计教授。2002年8月15日,泽夫教授成为会计名人堂第70位获奖者。本文于1978年发表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主办的《journal of accountancy》的12月刊上,被认为是经济后果学说的开山之作。

泽夫将“经济后果”定义为:指会计报告对企业、**、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关于经济后果,william r.scott有另一个定义,即:

无论有效**市场理论的含义是什么,会计政策的选择都会影响公司的价值。研究发现,zeff对经济后果的定义扩大了受会计政策影响的第三方的范围,包括**、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由于不同的会计准则会影响到公司的利润计算,因此也会影响到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税务部门甚至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因而泽夫的定义更具现实意义,广为后来的研究者接受。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时代背景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第三方力量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但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起会计界的重视。因此,经济后果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背景。

第一**第三方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角色转变。首先,利益相关方在40年代和50年代就已经表现出了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关心,只是这种关心还不够强烈。原因可能是,首先,当时的标准指定机构对国会负责的中国证监会负责,所以它拥有**的权力。

第二,在制定会计政策时,主导理论是信息中立。假设会计政策的作用是中性的,决策者只关心如何传递公正客观的财务信息。受此思想影响,当时的第三方也可能认为会计政策的制定应该是中性的。其三,当时的经济发展使得会计政策的效果相差不大,第三方也没有试图改变足够的权力。

本文中,泽夫给出了一份经理们对经济后果的三类意见:(1)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经理真正关心的是公正的和“理论上正确的”会计计量;(2)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经理实际寻求的是从公布报告内容的经济后果中扩大自己的利益;(3)与经理自身利益相关的经济后果。20世纪70年代以前,管理者和其它利益集团主要持有第二种观点,即在现有框架下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没有想到要突破现有的会计决策模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第三人的思想越来越倾向于前段的第三人思想(积极极参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为自身利益着想)。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会计准则对企业和其它利益集团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三方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力也越来越强。20世纪60年代,资本市场竞争激烈,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因此,盈余数据等会计报表数据开始被管理者和投资者视为管理战略和战略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逐渐增加。

其次,**开始影响会计政策的制定,将会计数据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第三,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坚持认为该制度应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后果负责,这一思想延伸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受此影响,第三方将认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应为其经济后果负责。

因此,第三人越来越重视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并开始尝试通过行为进行干预。尽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由国会间接授权,但美国**是各种利益集团的**游说,这给了第三方,特别是强大的财团,介入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机会。从1968年到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成为联邦**委员会、司法部和财团之间政治斗争的棋子,被迫放弃原则地位。

此外,他们还通过诉讼改变了会计准则(例如,1958年,三家电力公司成功地将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外的递延所得税抵免账户列入中国证监会名单)。由于一系列的第三方事件影响着会计决策的成功,外部集团意识到会计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更多地采用了前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第三方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干预往往是直接的。

然后再讨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变化。直到20世纪70年代,关于经济后果的研究才在会计界出现,但从60年代开始,第三方参与问题就得到了准则制定机构的认可。最初,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apb开始更广泛地分发征求意见稿和附属委员会的报告,加强与第三方的沟通。从1958年到1971年,甚至举行了联合研讨会和正式的公开听证会。实际上,apb在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处理与第三方的关系,但是,其始终未能处理好与利益攸关方关系,因此导致了它的解体,以及197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建立。

apb未能处理好与第三方力量之间的关系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从泽夫总结的经济后果学说最终成为独立政策观的原因中可以抽出一下几点:(1)会计问题的讨论的复杂性。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公司业绩的披露,以及外部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也会影响到经理的激励性报酬计划。

(2)会计问题影响的重大性。它们将影响外汇价值的波动、国内通货膨胀和相对**的变化。(3)实行的程序改革不充分,仅通过程序性的修补无法妥善解决这些突出的新问题的。

虽然泽夫认为fasb采取的程序性措施对于完善解决第三方介入问题依然不够,但它毕竟也没有走上apb解散的老路。它相对于apb的进步之处有以下几点:(1)fasb不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下属,而隶属于财务会计**会,该**会是一个独立实体,因此,它在与第三方打交道时会更加自由。

(2)将财务经理协会纳入财务会计**会。这样,fasb与第三方,尤其是经理的交流就会更加方便,沟通更加通畅。(3)在旨在加深与利益相关方联系的程序性措施上,fasb也比apb更加详细。

(4)任命了由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的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为fasb的咨询机构,因此,第三方发出的声音会更大、更受重视。(5)fasb本身的委员来自会计实务界、大学、公司和**,代表了多方的利益,所以,能对第三方关心的问题迅速做出回应。

然而,虽然fasb应该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而且采用了很多措施来加强与第三方力量的沟通,第三方的话语权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为一个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原则以及信息的公允披露仍然应该作为其基本原则之一。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尽量中立的会计政策与其经济后果间平衡。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研究经济后果的文献比较少,而且开始的时间比较晚。比较著名的文献有王跃堂的《经济后果学说对会计准则制定理论的影响》(2000)、刘小年和吴联生的《会计规则的制定目标: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2004)、黄世忠等人的《企业合并会计的经济后果分析——兼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计量属性的整合》(2004)。

而且,我国经济有与我国特殊国情相应的特殊性,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相应制度等规范并不成熟,因此,在研究我国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时应该加强对我国会计和经济情况的调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研究。

经济观后感(篇11)

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国富国穷》读后感

姜吉思

“像生活一样,大自然是不平等的,有自己的偏好;进一步说,这种不平等是难以消除的。”诚然,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自人类形成之日起,便已是固定了的。并且人类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尤其是在古代科技极其不发达的社会里。而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地理环境亦是千差万别,这一差别在当今社会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程度中仍可窥见几分。或者可以这样说,现代的国家强弱是与其所处地理环境以及由自然环境所造就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这一点正是对应了书中所说“从产值和人均收入来看,富国位于温带,特别是北半球温带;穷国则位于热带和亚热带。”

众所周知,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洲,造就其现状的有地理和历史两方面的原因。虽然现今很多观点把非洲的贫困归结于其被压迫剥削的历史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但这只是一种主观上倾向乐观的心态。究其根本,它的悲惨的历史遭遇和贫穷的现状与其恶劣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非洲恶劣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后续的连锁反应。

大自然对非洲可谓是丝毫不留情,热带高温多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地表土壤大量被冲刷,土壤内的营养物质在高温作用下被较快分解;加之病虫滋生会危害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以及高温环境的工作环境下人的工作精力和效率远远比不上温和宜人的工作环境下的人的工作精力和效率。其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土地和劳动者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终作物产出率十分低下。而粮食问题一方面会使当地居民开垦新的土地,土地在之前所述的因素的影响下土壤大量流失、营养物质被分解;另一方面劳动者身体未能得到所需营养物质,又会进一步降低劳动者的质量,从而引发新一轮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下去,便不难理解现在的非洲何以是如此面貌。

而情况在欧洲却是截然相反,如果说大自然对非洲是极为刻薄的,那么与之相隔不远的欧洲可以说是得到了自然的偏爱,说是上帝的宠儿也不为过。欧洲地处温带,气温四季宜人,四季降水相对均匀。加之平坦的地形和墨西哥湾暖流带来的海洋水汽可以深入内陆,使得冬季不会过于寒冷,而夏季也不会过于炎热。丰沛的降水使这片大陆水草肥美,牛羊健壮。人们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得到了充分的提供,加上病虫害少,在农业基础上欧洲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成功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个或者说是一代代优质的劳动者。这些优质的劳动者又重新投入到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中,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后,又有更多更好的精力投入到生产领域中,如此良性循环,便是近现代欧洲繁荣富强背后的原因。

对于欧洲和非洲两者截然不同情况,有人认为自然原因只是一方面,也有其政治原因和文化原因。不可置否的是,这种观点确实有其依据的。非洲虽然气候极其恶劣,但是这片大陆不仅有热带大陆之称 ,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着许多热带地区特有的热带经济作物。若好好利用,非洲绝不至于是现在这番田地。但是就非洲的经济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即便有这些独特的资源,也难以进行较好的利用更不用说最大化利用。正如欧洲的优势与财富一样,非洲的不利的条件是一天天积累、堆积起来的。

恶劣的气候加大了非洲人的生存难度,导致他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来是他们首要的追求,他们不会想到我作为一个自然人我需要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力、重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即便想到,也不会有大规模的.人有多余的精力和能力去联合起来,向欧洲古代先贤一样在社会上倡导大规模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更遑论向欧洲的革命那样去进行斗争。因而非洲的政治组织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并没有赶上时代的大潮,贫穷落后但资源丰富的非洲无疑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的好地方,懵懂无知的廉价非洲劳动者自然而然成为了资本家进行血腥的三角贸易的首选对象。被殖民过后的非洲,不变的是其炎热高温的气候,变了的是这个大陆上的国家距离“国富国强”更远了。落后的社会形态以及落后的思想文化在这之后的百余年里与残忍的大自然一道“齐心协力”地束缚着非洲的发展,更是如同恶魔一般消耗着非洲大陆的可能的发展潜力。但追本溯源,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均是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所导致的,也可以说是恶劣自然环境产生的副作用,而这些对非洲的影响是持续的更是不可估量甚至是难以消除。

自然地理环境对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都是不容小觑的,即便它在残忍之余也给予了非洲一些补偿,但终究是难以弥补的。而这些另一方面有告诫我们,我们不被允许以世界主宰的地位自居,带着我们的乐观主义倾向忽略或者蔑视自然的作用,应当充分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且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学会利用自然规律来发展经济。

经济观后感(篇12)

经济体制

人类对是非可能有一些共同的看法。例如,杀人和偷窃是坏事,慈善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这与我们平时的道德观截然不同,很是吸引我,也很有意思。

例如,作者去休斯顿开会。由于天气炎热,他来到一家小杂货店买饮料,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根据中国的习俗,作者自然地把它捡起来交给店主。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

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笔者看到桌上还留着一支精致的钢笔,这支笔一定是上一节课的学生忘记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

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

在他们看来,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社会最终得不到好处,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对自己不利。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念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区别。

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把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经济,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发展。以上就是我看完此书的个人观点。

另一方面,我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而且可以用平易近人的语句将经济学解释得如此生动,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会令我们广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更深的兴趣。

dg15.com编辑推荐

2023经济观后感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看影视剧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娱乐的常见项目之一,每次观影结束后,我们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观后感则是侧重于对电影内容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回忆所观看的剧情和细节。如果你想阅读一篇优质的文章,不妨尝试“经济观后感”,并收藏本页面以便于日后阅读!

经济观后感(篇1)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贝克尔的代表作,他把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作者认为人类的行为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人类行为都是由于效用最大化。书中一共有七篇,我对第六篇――婚姻、生产力和家庭的印象最深。

“新的家庭理论是涉及多人家庭的理论,这种家庭的不同成员具有相互依赖的效用函数,而且,新的家庭突出成员间的合作与相互作用,考虑子女、婚姻、涉及工作时间的劳动分工和市场增益技能方面的投资、灾害、保护、成员的世代之间的资源转移。”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算是对这一章节的总结。

对于生育力的经济分析中,贝克尔归纳了六个经济分析的变量,分别是:一般的考虑、偏好、子女质量、收入、成本、供给。通过这些因素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家庭情况的夫妻对子女数量及质量的要求。最主要的变量是:一般考虑和收入。

如书中所讲“对绝大多数的父母来说,子女是一种心理收入或满足的来源,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有些时候,子女还可以提供货币收入,因而还是一种生产品,而且,由于用于子女的支出和子女带来的收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子女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使得子女既是一种耐用商品又是一种生产品。”这段话并不表明作者的思维有多么悲观,而是,作者用一种经济分析去研究非经济问题。书里把子女和生活中使用的汽车、房子之类的耐用消费品相提并论,虽然很多传统的'人们会对此极其反感甚至认为不道德,但是,不得不承认贝克尔用超乎常人的冷静将人类行为的体现和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假设,人们生小孩的成本大于他们的收益,人们有可能选择不生小孩,只是这种收益不是单层面上的金钱,也包括了抽象的愉悦的心情。这种经济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创立了家庭经济学。

关于收入这个变量的经济分析。首先,概括了马尔萨斯的理论,他认为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家庭规模的相应扩大。主要包括两点:一、收入增加会引起儿童死亡率的下降;二、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们早婚并且不大节欲。然后,贝克尔通过分析框架表明,收入的增加不仅会增加子女的数量,还会提高子女的质量,不过,有时迫于社会压力富裕家庭会更加注重子女的质量,从而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子女,也将富裕家庭子女的成本提高了,这也可以解释富裕家庭的子女数量比贫困家庭的数量少了。最后,贝克尔还提出了避孕知识――这个因素会使收入和生育力成反方向。上流阶层相对更早的得到一些避孕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提前了解到了更多更详细的避孕知识,也使得富裕家庭的子女数量比贫困家庭的子女数量少。总之由于婴儿死亡率的持续下降、避孕知识的日益普及以及子女成本的持续增加可以轻易地抵消收入的持续增加的影响,所以生育力的持续下降也会同正相关的关系相一致。

以前的我绝对不会认为婚姻、生育是经济行为,因为这一切似乎是个人感情或者喜好决定的,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感觉里面很多理论都没有办法反驳,很多解释都分析得有理有据的。我也意识到,人类的行为有时候并不能用理性或者不理性来解释,这一切的行为都有意无意地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动机。贝克尔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但其实,我们可以将这种经济分析运用到更多的领域。

经济观后感(篇2)

“经济学王国之所以生生不息,原因之一就是有趣的想法吸引了有趣的人才”。 “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已经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

——题记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经济学就是遍布数学公式,一幅幅难以看懂的复杂不堪的`分析图,看到生活中发生的触及到经济的火热时事都难以联想到书上的内容的一门学科。即使是对于上学期刚刚学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的我们来讲,经济学仍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学科。不过,《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它是一本教你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的书,教会你如何在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何让你理智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你更加从容快乐地驾驭自己的生活,在经营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让你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研究的深奥课题,其实“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

我们接触这本书是源于这样一段来自于《Byte》杂志的一段话:“没有人会想到,论述经济学的书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自如,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弗里德曼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你会发现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令人着迷。我保证你可以从中受益。”

的确,这是一本很棒的书。

它通俗易懂。书中对经济学的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阐述,作者巧妙地避开了深奥难懂的专业的经济学用语,这让经济学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同时,他能站在读者的角度,以一种睿智而有趣的视角察看日常生活,通过多个贴近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并予以具体的分析,将经济学常识娓娓道来,将专业的知识简单化的同时,更从生活的角度来渗透出经济学,更加能激发出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

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那些埋藏在处理生活小事背后的睿智,是如此的令人钦佩,不仅会勾起人们对经济的兴趣,是学习经济类学科同学的入学必修课。

例如第20章:《理性犯罪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作者先以自己晚上牵着一条狗外出散步为开头,借朋友的一句:这样很危险!引出了作者个人对犯罪经济学的看法,紧接着,作者以一个老太太晚上外出散步为例子,从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劫犯与老太太之间的对抗往往以抢劫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由于获得胜利当然成本太高,抢劫犯宁愿放弃抢劫老太太的打算。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中,可能的受害者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打败侵犯者,而是如何使侵犯者感到无利可图而放弃实施侵犯的企图。”这就能让你从例子中学会如何对付侵犯者。

作者能对生活细微观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事例,分析事例,这一切的一手资料,更加体现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更从另一方面提醒读者,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着经济学。

还有,这本书内容丰富。从生产、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等等多方面的来阐述生活中的经济学。弗里德曼从抢劫犯的抢劫对象的选择到出口收税,夫妻间的一夫一妻制等中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解释。

理论紧扣实际,这又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阅读该书,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明白许多经济学原理,而通过其他方式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比如,作者在第三章讲述了史密斯太太购物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读者很轻松地就可弄清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商品组合、边际价值递减、消费者偏好等概念的基本含义。这比一大串的定义来得更实际。

虽然这本书通俗易懂,但并不代表你读一遍就能清晰明了地将其精华完全吸收,这毕竟是一本经济类的读物。要想把它读透,先得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你会发现:那层潜藏的文字底下的生活理性,是多么的值得你去探讨!

生活中其实处处埋藏着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的确有很大的意义,让我们伴随着弗里德曼,共同开启经济学的大门吧!

经济观后感(篇3)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提交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这就是此书的蓝本。

书中有很多经典问题例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机会成本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就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效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等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成本和效益。阅读此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很多看似复杂的事情,其实我们只是忽略了基本的概念,而基本概念往往都是一门科学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多思考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人生本身就像是一个正弦曲线,有波峰,也有波谷,但始终围绕着一个x轴。在失意时被批评,于是我们很容易将紧随其后的上升理解为批评带来的效果。在得意时被表扬,于是我们很容易将紧随其后的降落理解为表扬带来的负面效益。读《牛奶可乐经济学》,学习博物经济学是一项很好的学习本领。

经济观后感(篇4)

我阅读了《经济学的另类解读》一书,这本书也具有跳出经济定式看经济的气质,从一个平民的视角,审视着这众说纷纭、高深莫测的“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学和经济理论假设、约束条件、数学公式、推理逻辑等条条框框,在一个平淡而理性的经济世界里,带我们看清经济的真面目。

书中,作者另类解读经济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一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改革和创新的呼声经常见诸于报刊、杂志、网络,并提出多种有创意的思路。但总体而言,仍然显得比较凌乱,迈不开脚步。许多人曾试图突破已有的'框框,但同时又给自己划上更多的道道,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所以需要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重新诠释经济概念。

二是跨越历史空间研究经济。

我们人类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任何事物都有来龙去脉,都有前因后果,研究经济也应该遵循“观今须鉴古,无古不成今”的道理,跨越人类整个历史去研究。以史为鉴研究经济,应当是我们研究经济的重要的唯物主义方式。

三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研究经济。

有人曾说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经济活动”。如果仔细推敲,从人类社会大的方面和主流来讲,这个社会非经济的活动有吗?有多少?其实不多。这说明经济学的领地远没有开发完整。这一论断仍应该成为研究经济的最基本思路,我们确实应该打开思路,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经济。

四是从以人为核心的角度研究经济。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人类经济从人开始,人需要消费,是为经济从无极生太极;消费需要进行生产,是为经济从太极生两仪;为了消费和生产的实现,于是产生交换、分配、市场、货币等机制,由是演化出人类经济活动的万象。

五是抓住本质的基本矛盾研究经济。

通常来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一组本质、最基本的矛盾,而这一组矛盾则统领该事物的全局。该事物的所有其他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均与基本矛盾相联系,根据基本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受基本矛盾规律的制约。因此,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关键,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牛鼻子”,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统一性基础。通过阅读,或许书中这些方法和视角,我们可以借用,对财会本身有进一步的理解,帮助我们进一步走好未来财会之路。

经济观后感(篇5)

《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读后感800字: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的国王是企业家。正是企业家把各种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并通过不断创新改变其组合方式才带来了经济增长。

这是一本出版年代很早的书,1989年第一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二版由三联出版社出版,2014年第三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虽然三版的内容基本没有更新,作者张维迎在第三版序中写道“它的内容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而且对当下的中国更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针对性”,在第二版序中写着“18年前写下的东西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充满了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价值”,并在序中说再版没有充实一些内容,因为“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激情,很难再写出当年的激扬文字”。

阅毕,一方面内心感慨一个时代过去了,曾经的激扬也成了过往,慨叹于“人生何如年少不轻狂”;另一方面,也正如作者再版的序所写,这本书依然闪烁着点点光芒,具有现实的价值。

阅读这本书,可能和自己的“西大情节”有关系,我的求学生涯中有五六年的光景是和这里关联着,所有校园都会流传一些人的传奇故事,比如曾经被称为经济学界“京城四少”之一的这本书的作者张维迎,还有其它的三位:魏杰、刘世锦、邹东涛,很有幸都见过他们本人。当然每当有关于他们的故事传来的时候少不了有一点亲切,加一丝关注。

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当然也看过张的其他书,掩卷反思,作者冷静地站在高处纵览,博古通今,有理有据地娓娓道来,又一气呵成,在对中西方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史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高度的归纳和分析能力,以清晰的思维脉络展开。唏嘘作者的思想力和高超的把控能力,也由衷地叹服,这是一本好书,推荐。

“企业家的两个基本功能:发现不均衡、创造不均衡”

“创新就是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市场”

“企业家精神:冒险、创新、不满足、英雄主义”

“有三类企业家:第一类企业家能够看到消费者自己都不明白的需求,这就是创造需求的企业家;第二类企业家满足现在市场上已经表现出来的需求;第三类企业家按订单生产,技术规格都是别人规定的,保质保量生产出来就行”文|绪梅

经济观后感(篇6)

内容简介:一本经济学家写给年轻人的财富规划书!新手上路,一看就懂!不论你是上班族,还是正在自主创业,你一定会遇到下面的问题:市场可以预测吗?什么时候应该买第一处房产?负债一定是坏事吗?如何知道投资哪支股票?到底为什么要投资?经济学家马丁·霍斯用写信的方式,给他的小外孙阿斯顿传授他总结出来的投资准则——人人都可以变得有钱,只要你能抓住投资的时机!

经济学家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投资就是用现有的钱去赚更多的钱!何必腰语言晦涩、不知所云?经济学家、投资大师马丁霍斯会用最简单的语言为你剖析投资的奥妙,不看你绝对不会相信——你也能成为一个投资高手,当然你要先看完这本《经济学家给孩子的信》!

经济学家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语言亲切,脉络紧凑,理论直观。怪得朋友看完说说:阅读《经济学家给孩子的信》,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是一种无比神奇的享受!《经济学家给孩子的信》是经济学家兼投资大师马丁·霍斯写给外孙的投资理财指南,也是写给每个年轻人的投资入门,不论是投资、负债、市场预测、股票,还是自主创业,这本书都浓缩了马丁·霍斯个人的心路历程,而且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面对众多的投资理财宝典,这本书显得朴实无华,但却独具慧眼,如果你已经准备好新手上路,请翻开这本书,很多投资理念会让你眼前一亮,很多历史教训也会让你不再走弯路!

经济观后感(篇7)

值得一读

赞誉:

分享经济可以看作为市场经济和礼物经济的“过渡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体”。

分享经济两个非常基本的理念:

支配权,使用权要超越产权和占有权。

《人类简史》书中:

没被利用的价值就等于浪费。要让资源流动起来,重新定义财富,而且财富不仅限于金钱。

序言:

介绍了许多以分享为始的创业,包括滴滴出行……

第一部分:原因

第1章:市场经济、共享经济、礼物经济

文中提到:杜兰弗洛指出,工业革命本应该扩大物质丰富性和人的自由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焦点转移到私人积累而不是广泛的繁荣和自由。他认为分享经济正好可以纠正这种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助于解决其他的全球性挑战,比如环境恶化。

分享经济的五个特点:

1.高度以市场为基础。

2.资本高效利用。

3.具有群体网络结构,而非中心化或层级结构。

4.个人行为与专业性为界限模糊。

5.全职与兼职、正式工与临时工、工作与休闲的界限模糊。

超前消费与写作消费的区别:

分享经济关注长期目标,增加可持续性

礼物经济:

《礼物:古代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自由》——马塞尔.莫斯

《礼物:创新精神如何改变世界》——刘易斯海德

总结起来就是礼物经济基于互换,但不等价

举例:住宿、融资-众筹

第2章铺设轨道:数字与社会经济基础

物质的数字化:

物联网

这一张有一次给我带来了科幻的冲击,但是我知道,这些以后真的会实现,智能会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方方面面。买的牛奶自带物联网,冰箱会获取牛奶的保质期,然后自动补充新鲜,而物流会自动送货上门。

第3章市场和层级制

去中心化点对点市场

第二部分影响

GDP的缺陷:

1.GDP只是一个宏观指标,无法证明收入、消费、财富如何分布。

2.不能全面评价经济增长,有的经济增长反而减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如交通拥堵……

3.只专注于评估市场行为而非市场活动通常没有计算在内。

4.忽视消费质量,教育医疗等支出等同于赌博。

分享经济的崛起,GDP会越来越突出。

四个关键的影响:

●改变资本的“影响力”:闲置资本产生价值

●规模经济与区域“网络效应”:分散化

●增加多样性=增加消费

●民主化的机会

第三部分:未来的工作:挑战和争议

职业自由化

数字化催生的新劳动力

新多面手

即时劳动力供给

看不见的工作

随着点对点平台的覆盖,机构的界限逐渐模糊,个体因为自身的富余资本或长板或恰好被需求的技能而随处随时创造价值,时间和空间将变得自由。

未来需要做什么:微型自主创业者

不管什么时候,做两件事是不会错的:1.培养自己不可取代的长板2疯狂时刻的获取新信息。

闪光少女观后感(汇编12篇)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闪光少女观后感(汇编12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1

距离看《闪光少女》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周的时间。一直想写点什么,都因为各种事情耽搁下来。这是一部不完美的片子,但是我很喜欢。因为,相比其他国产青春片,它是那样真实地触到了我的青春时光。看到微博上有人说看闪光少女如同看自己过去的QQ签名。的确如此,那种尴尬与怀念并存的微妙感觉,让曾经历其中的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感慨万千。

这是一个讲述"二次元"古风文化的故事。周同学看的时候有些疑惑地问我,为什么片子里二次元一定要和古风扯上关系?我想了一想,大概是由于,源自日本的二次元ACG文化,在中国网络大规模发展壮大,正是由于和"古风"的联姻。"古风"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网络音乐团队"墨明棋妙"提出的,它和流行乐中"中华风"概念的本质不同,或许正是在于其和国风游戏及动漫的天然联系。墨明棋妙成立于2007年,恰好也是国产游戏仙剑奇侠传四上市的年份,网络涌现出大批仙剑四主题曲的填词翻唱作品。民间"汉服复兴"运动也正是这段时间开始蓬勃发展的。2009年国产网络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叁公测,吸引了大批古风歌手和画手为其创作同人作品,在我印象中,古风文化得以成为一种"二次元"现象,大致与剑网叁的流行分不开。

这个阶段的我,刚上大学。中学时候的我,孤僻而自恋,喜欢读古诗词和看"仙剑奇侠传"电视剧,自学读完了《人间词话》和《诗词格律》等经典书目,为喜欢的角色林月如写了不少稚嫩的诗词,还用《莫失莫忘》这首曲子为她填了歌词。那时候的我年纪小,中二魂爆棚,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特别高雅,也不太愿意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身边几乎没什么朋友。进入大学以后,我开始有时间补玩仙剑系列的游戏,从仙一玩到仙四,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了仙剑相关贴吧,在里面发了自己写的诗词,竟然很多人回复。之后又因偶然的机会被当时任吧主的一位浙大学长发现是校友,于是将我拉入了他们的吧务团队。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存在那么多和我兴趣相同的人,原来我写的东西有人阅读,有人点评,甚至有人喜欢。这让曾经受抑郁折磨的我,突然意识到了生命的美好充实——原来我并不孤独。2009年4月,那个贴吧组织了第一次面基聚会。那个时候的我,一腔热血孤胆,无知无畏地在考完专四的当天买了去南京的大巴——独自出发,就为了见一群从未谋面的网友。回想起来,我真是莽撞,也真是幸运——我在聚会上认识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朋友之一,一位正在华师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姑娘。

往后的九年时光,我们学业事业和感情几经起伏,都一直相互扶持着走过。我会在她的生日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陪伴她,她也会为我做一桌美味的饭菜,带着我走过小城巷陌,一人一杯奶茶,悠然漫步在暮色之中。后来我们一起玩过三年剑网叁,从懵懂无知的小白到竞技场的并肩战斗。她与我阵营对立,却会在我被埋复活点时冲入人群将我从红名中拉上马,一路驰骋突出重围。虽然我们都明白,游戏里的一切画面都是数据,但那样情深意重的友情,却是真切存在的。有好几年的时光,我们经常一起玩游戏,一起逛漫展,一起萌CP,一起买周边,一起写诗写文,一起八卦吐槽……除她之外,还有一帮因为仙剑而结缘的朋友,和我的友谊从网络走向了现实。20XX年4月,舞台剧《仙剑奇侠传》在上海文广上映,几位朋友在一个周末从天南地北飞到了杭州,为了一晚的情怀和十年的感动。当李逍遥走过春夏秋冬雪月风花也再难觅赵灵儿身影,只有林月如抱着忆如出现在漫天花雨中,舞台帷幕缓缓拉上,我们在观众席上哭成泪人。终场诗"凄凉雪月灵珠泪,憔悴残阳玉笛声。一诺承情悲独远,半生犹记共侠情",可谓写尽了仙剑十年的沧桑和悲情。

因为仙剑和古风结识的"二次元"小伙伴和经历的奇妙青春不仅于此。后来在微博上,我认识了一个同样在浙大的学弟和他的小伙伴,他们成立了浙大仙剑文化协会,并于20XX年在浙大举办了一场名为"剑归余杭"的仙剑晚会,庆祝仙剑十周年和上海软星重组,邀请到了仙剑制作团队和许多知名COSer参与。我有幸参与了晚会诗词文案的创作,并写了前期宣传诗致敬多年后重生的上软:"廿载传奇书不尽,西子湖畔谱新篇。仙客无端落红尘,侠梦何必隐青山。几度冷雨摧鬓老,一腔热血犹未寒。我今仗剑邀故友,再聚余杭续旧缘。"我永远记得那个暮秋乍寒的夜晚,当浙江大学"剑归余杭"仙剑晚会拉开帷幕时,我坐在观众席上,看到自己写的开场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的热泪盈眶:

谁忆余杭旧梦远,遥向明月寻仙灵。

剑倾天地风雨起,墨泼山河鬼神惊。

青史万古无归路,红尘半刻有长情。

纵使韶华弹指老,不负廿载少年行。

熟悉的仙剑音乐化作浙大"文琴"民乐团指尖唇畔的动人音符。丝竹管弦,绕梁不绝。那个晚上的我,还郑重地穿上了最爱的一套汉服袄裙,有幸走上舞台,向着我尊敬的仙剑游戏制作者深深鞠躬,为他们唱了一首《譬如朝露》:"这一世光阴吝啬,来世坎坷。能遇你几回合?"之前我精心准备了用自己多年来写的仙剑诗词打印的明信片,在晚会结束后的大鸡腿烧烤摊上,请上软CEO张孝全先生签上了他的名字。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青春真的没有一点遗憾了。二十五岁以后,我似纵身跃入了现实的大海,艰难跋涉在汹涌浪潮之中,任嶙峋怪石留下遍身伤痕,过去曾疯狂迷恋的事物也难再轻易提起。然而我怀抱着那些发光的与"二次元"有关的日子啊,如何轻易抛却?因为《闪光少女》,它们又一次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如同回首彼岸时的繁灯闪烁,微茫而温暖,是一个曾经孤寂沉默的少女的救赎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我的性格和灵魂,已经是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更是一场愿不复醒的旧梦,梦里我也曾把酒言欢,倚马仗剑,知交伴游,长似少年。

附:原创词《少年游·赠仙友》

天涯明月照灵池,雪满碧桃枝。

梦萦千载,情牵一剑,千里有相知。

曲终莫道春将老,陌上故人迟。

且待他年,江南花好,再话少年时。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2

一直以来,青春片成了“怀旧”的代名词,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父辈的革命情怀,是70、80后的大学生活,是创业者的青涩日记……语调里充满了感伤和苦涩,有时这些故事里又带有几分成功者的自恋,一个个年少时就未能打开的心结成了故事讲述的开端,总之无趣大于可爱,矫饰盖过天然。

如果青春还有另外一种苦涩的味道,那一定是一种孤独,一种不被理解的失落与无助,一种付诸行动却一无所获,惊不起半点涟漪的痛苦。无论是爱情还是理想,只有一个人对影自怜的时候,世界确乎是不完整的。《闪光少女》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主题,但是剧作本身又跳出了感伤的限制。

《闪光少女》是一群慢慢被音乐学院附中所忽略的民乐班学生,为了证明他们热爱的音乐也可以有观众,通过组建乐队重新找回“存在感”的励志小故事。鲍鲸鲸的天才创意将青春期的孤独和身份认同的话题巧妙的编织在了传统民乐和西洋古典乐的冲突中。她笔下的少女默默无闻,但为了爱情却爆发出了能量惊人的小宇宙。她的诙谐幽默战胜了心态苍老者的怀旧,用满满的少女心画出了青春最靓丽的弧线。

徐璐赋予陈惊身上“神经大条”的气质没有丝毫的忸怩造作,她就像一朵自由舒展的小花,她会为谁是欣赏者而纠结,但是她更享受开花的过程。《闪光少女》比起其他的青春片在表演难度上给演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徐璐不仅要展现出青春期少女独有的活泼可爱以及恋爱的烦恼,她还需要用乐器来表达自己,扬琴是她和别人沟通的最重要工具,音乐是她身份的另一个象征。徐璐灵活手指流淌出的旋律,是不甘示弱的自我表达

《闪光少女》里的徐璐让观众看到了青春最真实的样子,没有被太多的规矩束缚,没有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她渴望交流,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些陈见。徐璐的“2.5次元”乐队,用乐观和坚持打破了坚不可摧的次元壁,不仅展现了证明民乐的价值和音乐美感,而且找回了青春期自我的“存在感”。因为对于成长来说,“存在感”要比其他事情重要,它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可以获取身份认同,从而摆脱“异类”标签的心理安全阈值。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3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许多家庭对外来文化愈加包容,更倾向接受新鲜、看起来高雅、神秘的西洋乐器。而几千年传承下的民族乐器开始珠玉蒙尘,历史悠久的编钟被新时代遗弃、同宗的扬琴被风靡欧洲的钢琴取而代之、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它也不声不响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代表中国之声出战欧美的“女子十二乐坊”也销声匿迹。

本该属于民族传家宝的传统乐器,在外来乐器的冲击下溃不成军。不否认西洋乐器对音乐史的伟大贡献,其独特的音色让它有嚣张的底气。可是,是谁把西洋乐器送上这片土地的王座?是谁将民乐弃之如敝履?又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不仅是民族乐器,还有民族节日、传统习俗、古风歌曲、汉服文化,又是谁在狠狠地甩开它们?它们或许不能代表新时代的声音,但它们伴随着华夏民族的世代子孙从蛮荒、战乱一直走到至今,从远古而来的声音,你们怎么舍得弃如敝履?它们值得每个人的尊重。

虽然,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教育的责任也不可推卸。但,更重要的人心,是谁在操纵那沉默的螺旋?

新世纪的人们欢乐地拥抱异国文化,圣诞节、情人节过得不亦乐乎。试问,中国以外的土地上,又有几个外国人在过着春节?七夕?或者换个问法,有几个外国人知道这些节日的存在?偏安岛国的邻居尚且能将改良的唐服发扬光大,被水果姐等多个外国巨星设计入MV,而中国的汉服,又在哪个国际舞台上有过半点水花?

同样是被历史遗忘的声音,和服为何引人争相模仿,汉服却被“另类相待”?

是时候醒醒了。等你的子女对粽子节不屑一顾的时候,你又如何告诉她全家一起包粽子的其乐融融?又如何让他了解粽子的那般美味?到时候,他还愿意品尝一个廉价的粽子吗?

可惜宣传不够、没话题、没热度,浪费了一个好声音。应该全网运营让节奏带起来的,有些信息,是时候重新构建了!

见过一个老爷爷来学校演出中国古典音乐,当时他说了一番话对我印象特别深,中国古典音乐如果再没有人传承下去恐怕是要断了,很多外国人来学习中国古典音乐而中国的新一代都热衷于一些欧美的摇滚嘻哈和重金属音乐,他当时说的时候眼眶里包含热泪,所以支持传统古典音乐。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4

“人生巨浪中的小木船,颠簸的自信不够果断,你的泪光柔软了倔强。这一闪,生命全都被你照亮,这一身洒满一夜星光,让所有伤感,都得以回甘……”

看完“闪光少女”后,我百感交集,没有缓过神来……多么燃!多么热血的青春啊!

电影以校园音乐作为整个电影的材料,校园中的西洋乐和民乐是两个势不两立的群体,“西洋乐的人嫌咱们土,而我们民乐的嫌他们装。”这句话让我影响深刻。

混架、争吵、对立……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而学院的领导也相对于民乐更加偏向于西洋乐,认为那才是优雅高尚,更加国际化的音乐。

女主角陈惊、男主角“油渣”,开场就是两个不修边幅的模样,可他们却都有着随意,不做作和敢爱敢恨的鲜明的`性格特点。当西洋乐和民乐与往常一般混战时。此时,陈惊听到了那第一个清音,那悦耳灵动的音符如荡开的波纹,在一瞬间钻入了陈惊的心,她望着这位学院西洋乐钢琴的首席,如望着偶像一般。玉树临风清秀俊朗,陈惊觉得这就是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的模样。

舞台上,她只望着这身旁的“偶像”,甚至忘了翻谱……表演结束,陈惊第一次表露了自己的心声,她向校草表白,却被校草无情的奚落和揶揄,“杨琴也算是什么乐器?”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陈惊的心,她决心,证明给他看。杨琴,不仅是乐器,它还有着高贵无比的灵魂。她向所有民乐团队的学生发出邀请,打算组建乐队,但是学生们都为高考准备,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进队,甚至再一次向陈惊表示鄙夷和不屑……

终于,她遇到了502宿舍的二次元的人,她们一起组建乐队,虽说这路途艰辛,他们受到了陌生人异样的眼光,受到亲戚的劝阻,家人的反对和不支持。但是她们在这路途上坚定地走了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所有人,坚定着梦想的脚步,这是她们在遇到困难时做出的举动。

日积月累,她们在乐队中的表现超乎常人,能轻松应对各种场合。且在比试中战胜了西洋乐乐队,可他们的要求却是肩作战,没有用过分的言语和骄傲的目光对待他们,相反,是包容和信任。就这样,“闪光女孩”慢慢长大,渐渐明白了自己身边“油渣”的默默的爱,也让西洋乐和民乐成了好伙伴,永远并肩同行的好伙伴……

西洋乐和民乐各富有特色,为什么会有贵贱之分?我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中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在期间,会同另外两位作曲家合作出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所谓琵琶协奏曲指的是琵琶独奏,西洋管弦乐队伴奏。曲子写好了,吴祖强找了琵琶演奏家和中央交响乐团一起排练,第一次合练之后,初试民乐与西乐搭配的吴祖强心里没底,就去找乐团的人问感想,得到的答复是:听着挺好听的,就是感觉有一股碎木头音。“碎木头音”——这就是当年西乐的专业乐团对琵琶独奏声音的评价。

但是我们一定明白,并不是所有西洋乐的人都会这么认为。因为真正爱音乐的人,他们会尊重每一种音乐,每一个音符,尊重每一个音乐人。就如我,我也是在学竹笛,但是我明白,每种音乐都带有情感,当每一个动听的音符滚动和涌出时,那种心动的感觉,源于热爱和信念。

而“闪光女孩”陈惊的追梦历程,是不是也会让我们明白:成功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做一个不畏不馁的长跑者,要不断奋斗,千万不可半途而废。放眼古圣先贤,他们也都是奋斗所换取来的,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走路,都是靠后天的培养与学习,所以不管是天才或是笨蛋,只要肯上进,一样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因为“世界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汗水。”

青春如梦,岁月如花;流水似年,稍纵即逝!青春犹如一首歌,它的内涵需要你用如火的精力唱出它的生命,若你用真挚的心高呼它的名字,歌颂它的美好,相信,你一定会发光,闪闪发光,像“闪光少女”那样璀璨无比……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5

一个天真无知的女生喜欢上高冷男神,不断追求失败,有失望有彷徨,最终在越挫越勇中找到朋友,找到自己最爱的事物,找到了一直陪在身边的真爱,顺理成章的长大成人。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感觉到浓浓的俗套气息。反正我印象中大多数青春片都是这样的越挫越勇,逆风成长的套路。

如果《闪光少女》完全就只有这个模式,那恐怕这部影片别说想闪光了,怕是被人黑的乌黑发亮。事实上,虽然影片套了这么一个常规的模板,但是在鲍鲸鲸的笔下,二次元和音乐作为两大重要元素贯穿了整部影片,加上饮水机火锅,广场舞,地方方言,漫画式表达等具有话题性的噱头,故事确实变得有趣三分。

虽然故事在各式各样的花式表达下显得光鲜华丽,可相比民乐包容西洋,音乐最终大同的和谐表达,影片对二次元的表达则具备了相当的争议性。在影片中,喜欢二次元的`宅男被表现成又肥又丑的宅男,二次元被说为颜即正义的美貌崇拜,而对二次元表达最为重要的二次元宿舍,也单纯的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女主找到伙伴,不断成长的符号。

总的来说,影片中的二次元宿舍,换成爱猫者联盟,王者荣耀团队加入进故事,配套搭配一些吸猫或打游戏的镜头。重新融入充满逆袭的少女乐团,其实是完全可以的。

在这样极简的设置下,影片固然讲述了有趣的故事,依然显得套路满满。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6

不得不说一句,这是一部被片名耽误的好片。《闪光少女》讲述的是少女陈惊与小伙伴们一起组成2.5次元乐队,大战西洋乐的励志青春故事。

陈惊是一个学习民乐扬琴的少女,喜欢上了弹钢琴的帅气师哥,为了跟师哥在一起,做了不少的傻事,替师哥翻谱子,在楼下摆“心型”蜡烛向师哥表白,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番真情,换来的是师哥的`无情践踏。也因为这个原因,引来了民乐与西洋乐的“斗琴”。在陈奕迅饰演的上级领导视察的这天,由古筝演奏者“千指大人”率先奏起战歌,向西洋乐发起进攻,后双方你来我往的各占上风。直到唢呐一响,一曲百鸟朝凤,奠定胜局。

在追师哥的过程中,陈惊做的最正确的一件“傻事”就是组建了2.5次元乐队。陈惊向师哥说喜欢师哥,师哥问她是学什么的,陈惊说是扬琴,师哥不知道扬琴是什么乐器。陈惊就想要告诉师哥,什么是扬琴,就像找几个人一起组建乐队,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愿意和她组队的人,直到找到了2次元宿舍,这个宿舍里边的人都是喜欢二次元的人,为了让她们参加自己的乐队,陈惊不惜重金相邀,每周一个手办,终于让他们加入了自己的乐队。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2.5次元乐队在一个漫展上进行表演。还上了电视。陈惊以为出名了,师哥就该知道扬琴是什么了,就有了去师哥宿舍楼下点“心型”蜡烛表白的事。

这部影片,有青春,有热血。也让我有了几点思考,第一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可以学习西方的东西,但是,不能崇洋媚外。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想要固步自封,不与世界接轨,是不可能的,但与世界接轨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其他人的跟随者,反过来欺负自己人,而是为了强大我们自己的民族,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第二点是,如果喜欢一个东西,就要去守护它,不要因为别人对这个东西的看法,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就如剧中的民乐学生一般,二次元也好,民乐也罢,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要轻言放弃,就算可能受到了别人的不理解,也无所谓,毕竟,这个东西是自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很酷的。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7

这几天因为电影院做暑假观影学生卡的活动,所以我常常和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在这充满“国产电影保护月”气息的暑假时间中找到一个好电影可不容易,所以我们只能勉强看一些甚至在家都不想看的。

因为这几天实在没什么看,再加上我的迟到,连原本计划的《父子雄兵》也错过了,所以只能去看最近的一场《闪光少女》,其实看到它的海报和名字,我是拒绝的,以为又是什么类似舞法天女的神剧,但是坐到电影院椅子上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才发现它是一部青春片,尽管差评还是不少,但是比我心中以为的要好了很多。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音乐学院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两个部,但是两个部常常不和,因为西洋乐器部嫌弃民乐太土,而民乐觉得西乐太装,所以导致了两个乐部的严重不和。而民部的一个女生陈惊却喜欢上了西乐部的王文,于是就去在西乐部的演奏会上帮王文翻铺子结果失误,然后被西乐部很多人嘲笑欺负,便励志自己也要办演奏会,让王文看看自己的实力。便找了二次元三人组和自己的朋友油渣组建了民乐乐团,当乐团刚有起色,又面临了因为民部招不到人而学校计划将在下学期取消新的民部的危机,所以他们便更加努力,通过与西乐部的斗琴胜利获得了在西乐部演奏会后演奏的机会,结果演奏很成功,也让学校留下了新的民部。

这部电影可以说已经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但是依然能看出其中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二次元三人组的描绘过度夸张,拉远了二次元与普通现实的距离,虽然本意是让人理解二次元,但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电影剪辑和配乐也是严重的减分项,剪辑较为凌乱,很多地方的配乐也显得突兀。再就是对于学校取消下一级民乐部招生缺乏描写,只是只字带过,仿佛就是把《LoveLive》的框架拿来一用,结果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剧情缺乏深入,对于王文及西乐很多人对民乐及陈惊的态度变化也缺乏深刻描写。

不管怎样,它也已经大大超过我的期望。它让我学会了对于生活要勇于追求,坚持梦想。也教会我人没有高低贵贱,要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8

作为一部大受欢迎的青春校园剧,《闪光少女》绝对不仅仅只是一部让人陶醉于美好校园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和启示的影视作品。

影剧的核心是讲述了一个名为“箫筱羽”的女孩在追寻自己音乐梦想道路上的故事。她性格开朗、勇敢果敢、坚持不懈,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赢得了最终的荣耀。这种向梦想进发、勇往直前的精神,无论是对于青春时期的我们还是长大后的人,都能够带来极大的鼓舞。

此外,《闪光少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的运用。该剧中专业级的音乐表演让人热血沸腾,能够带给观众莫大的愉悦,而音乐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语言,也在影剧中悄然展现着交流、团结、成长等主题。

除此之外,《闪光少女》另一个主题是“奋斗”。在这部影剧中,阳光向上的女主角箫筱羽所表现的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塑造了一个能够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的完美典范。奋斗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努力、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的过程。而在《闪光少女》中,观众也能够看到,每个角色的突破都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努力,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影剧变得更加深刻和动人。

最后,《闪光少女》虽然是一部青春校园励志剧,但其背后所饱含的内容和启发,却是对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在哪个领域,无论是追逐哪个梦想,都需要我们对自己充满着信念,并不断的奋斗和努力。而《闪光少女》这部影剧给予我们的正是这份力量,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勇敢和自信,敢于迎接挑战,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9

“闪光少女”,名字听起来很中二吧,影片中谈了三个有关“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思考。兴趣一,爱情。兴趣二,嗜好。兴趣三,技能。

其实爱情吧,在我们老师看来是早恋,不学好。但在学生看来美好,向往。影片中的女主对弹钢琴的男主一见钟情,愿意“自取其辱”给人翻谱子,私下大胆告白,甚至当众圈心告白,一颗热乎乎的心捧上去给男主“践踏”。可惜,一厢情愿地追求换来一波带节奏的白眼球,即使最后男主对女主印象稍有改观,那也上升不到喜欢。那种感觉就像,你一直讨厌茼蒿,十几年不沾筷子,突然有个人强迫你吃了一口,你发现茼蒿也没那么难吃。但也就这样了,再不难吃你也不想动口,因为还有更适合的在等你呀。其实现在大多数女生心里都藏着一个自己爱慕的男生,不敢表达,又想和他变得一样优秀,那就努力吧。

二,嗜好。二次元,非主流,遭到许多舆论,影片中,学西洋乐器的看不起学民族乐器的,长辈对动漫文化有偏见,学生对古风歌曲的爱好,都是兴趣爱好,本就不分高低,但人们为什么对“弱势兴趣”就谈虎色变。时代在变,新的时代有新的娱乐消遣。80年代的孩子滚着铁圈儿上学,跳着泥巴打着沙包,口里含着跳跳糖整天乐颠颠的;而如今,技术变革带来新的发声方向,国家的强大在接纳、包容着各地不同的文化。

“二次元”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社会拟态环境毫无思索的全盘接受,《闪光少女》中的女主一听“二次元“”就想逃避进入宿舍,然后一惊一乍地与“一群怪人”谈判。伴随着忐忑不安的配乐将内心的七上八下表现的入木三分,也代表了社会上对“二次元“”的刻板印象,最后女主加入他们的生活,去看漫画,学古风歌,认真cosplay,参加漫展,上台表演,积极融入,只有尝试了,才有资格评论。“千指大人”的古筝出神入化,“贝贝塔塔”’与琵琶配合的天衣无缝,“油渣”两手大鼓打得激昂壮烈,“樱仔”一手二胡拉得人胡合一,每个人都在认真的学,可以喜欢“二次元”,但也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才能让长辈正视。

兴趣三,技能。影片中西洋乐器大行其道,学校对民乐的不重视,对民乐学生的隔离式管制,整个社会对民乐的漠视已经到了赤裸裸的围捕的地步。其实许多家庭对外来文化愈加包容,更倾向接受新鲜,看起来高雅、神秘的西洋乐器。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的编钟也已被新时代遗忘,同宗的扬琴被风靡欧洲的钢琴取而代之,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它也不声不响地退出了舞台,新世纪的人们欢乐地拥抱异国文化,圣诞节、情人节……过得不亦乐乎。七夕,有几个外国人知道这节日的存在。

青春如梦,岁月如花。流水似年,稍纵即逝,喜欢就坚持吧,青春犹如一首歌,它的内涵需要你用如火的精力唱出它的生命,若你用真挚的心高呼它的名字,歌颂它的美好,相信,你一定会发光,像“闪光少女”那样璀璨无比。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10

《闪光少女观后感》是一部由中国拍摄制作的青春爱情剧,故事讲述了一位普通的高中女孩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敢,逐渐成长为一个闪耀的女孩的故事。该剧以其精彩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共鸣。

首先,这部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接地气的女主角。她并不是那种天生丽质的美女,也不是那种聪明伶俐的天才。相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女孩,和我们身边的许多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这使得她的成长和改变更加引人入胜和可信。她从一个平凡无奇的女孩,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和尝试,最终成为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女孩,这种变化不仅在外表上,更在内心深处发生。

在剧中,女主角面临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比如学业压力、友谊纠纷和自我认同等问题。每当她遇到困境时,她都会从中寻找力量和勇气。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剧中的人物都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物塑造,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她们的选择、坚持和取舍,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给了我们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真正想要的幸福。

更重要的是,剧中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让我们受益匪浅。故事中展现出的积极向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鼓舞了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剧中,女主角通过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探索自己的兴趣,最终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光芒。这种积极向上的形象使观众深受鼓舞,也让我们通过她的故事,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进行反思。

此外,剧中的服装、音乐和摄影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服装的设计细腻且富有时尚感,无论是校园服还是晚礼服,都展现了女主角的成长与时尚的品味。音乐的选择与剧情相得益彰,给观众带来极好的观赏体验。而摄影则将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展现得绚丽多彩,营造了一种青春活力和梦幻般的氛围。

总之,《闪光少女》这部剧通过细腻的情节和刻画人物的深入,让观众了解了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历程,并向我们传递了积极向上、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是一部青春爱情剧,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正因为如此,这部剧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成为了一部深受喜爱的青春剧。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11

看得人挺热血沸腾的。电影闪光少女,之前看了电影,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意犹未尽的,徐璐真人真的太瘦啦。多吃点啦。电影很好看。虽然不混迹二次元但是都觉得超燃的。以前关注乐器多是钢琴。小提琴。

这些西方乐器。看了电影也看到我们国家自己传承的一部分。扬琴。古筝。二胡。琵琶。唐鼓。就像当下国家文化随着出国和国际经济融合,也逐渐被我们重视和升华,我们理当如此,国家的就是我们的,不仅有责任宣传更有责任维护和保护。也看得出来这部剧的用心。

连编钟都真实的用在里面。电影故事情节也不错。看到一群志同道合并且对自己坚持而坚持的人很有体会,那种友谊和合作十分珍贵。片中有个部分超级燃,中西大比拼变成中西的碰撞,就像一南一北的交融,忽而突兀忽而融合很奇妙的感觉。大家上映的时候带上你志同道合的盆友去吧。

不白花这份钱的。我保证。。男主炒鸡超可爱中国好朋友。。。超暖心的。。。其中最最最可怕的是千指大大。真的收下我的膝盖好吗。古筝技术太强大了。。。电影里看她弹奏的时候真的是倒吸一口气的那种厉害。看完去搜了一下演员果然是真厉害的。

闪光少女观后感 篇12

这部电影是朋友说要不要去看电影,听说不错。一直以来看电影都只是我平时生活的消遣,没有什么要求,朋友想看什么看什么,所以什么了解都没有就去了。去之前看了下电影名字:闪光少女??呃,感觉有点雷,不像平时他喜欢看的电影类型,一般他都是看外国特效片的。看完过后,了解了,原来这么多二次元的元素,他一直二次元爱好者。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青春片,整部电影非常轻松搞笑,总体讲的是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对抗,奇妙地融入了古风音乐和比较小众的二次元文化,因而人物造型有些另类,但是并不违和,也传达出虽然小众也有同伴的理念,并且使电影增加了很多笑点和一些泪点,而且整部电影非常热血和励志,尤其电影中有三场音乐表演,非常燃,非常震撼,看得人热血沸腾,为民族乐器和古风音乐自豪,看完都想去学一下民族乐器了。

很开心有这样一部没车祸,不死人,不堕胎,非常励志热血的电影。不知道对于一般观众的来说,电影的二次元元素会不会不适应,但对于我这个民族乐器,古风音乐和二次元都喜欢的人来说,真的是大福利啊。当然影片也有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强行说道理,喜欢二次元的人也不会那么夸张,学西洋乐器的也并没有瞧不上学民族乐器的,生活中喜欢和学民乐的人还是很多的,当然这是艺术的加工,可以理解。

演员方面演的还可以,男主表演的时候还挺帅挺有魅力的。故事也说完整了,最精彩和震撼的还是音乐,非常出色。

长津湖的观后感汇编12篇


本文是工作总结之家专门为您整理的“长津湖的观后感”,相信大家都曾经被精彩的电影或电视剧深深地吸引过,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观后感要求以真实的观影体验为基础反映出真实的评价,观后感写作可以帮助我们理顺心中的突破口。你知道作品名观后感的基本格式规范吗?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1】

通过观看《长津湖》使我重新学习和认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观看时我的双眼在顷刻之间湿润了——为什么这么多鲜活的生命和灵魂会无怨无悔将自己奉献给异国他乡的灾难中?这种高尚而伟大的情怀究竟从何而来?面对儿时的不解,我的心中已有了答案“中国与朝鲜是友好之交啊!朝鲜没了,新中国能长久存在吗?”在抗美援朝中,涌出了一批批英雄功臣,他们奋勇杀敌,为祖国遮风挡雨,正是因为他们深深的爱自己的祖国啊!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时候,本以为前途是一片曙光,殊不知,黑暗又悄然来临。当朝鲜处于生死关头,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唇亡齿寒”党中央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毅然决定让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奔赴朝鲜战场。1950年,中国第九兵团初入朝鲜,这些英勇的战士们,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我想不明白,但是他们人人都心知肚明,为什么要努力奋战。即使在凛冽的寒风中也甘愿化为冰雕,即使面对那号称不可战胜的美军,他们也丝毫不退缩。无数的烈士抱着炸药包冲向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而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支撑,全都来源于烈士们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志愿军们一次次的猛烈进攻,拼命战争令无数侵略者丢盔弃甲,一次又一次的击溃美国的王牌军团,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不愧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圆满完成了中国人民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蓦然回首,前有志愿军,抗美援朝,今有白衣天使抗击疫情,两者都维护了新中国的安全与和平。而在他们保护下的我们作为新一代接班人,更应该好好学习,奋力拼搏,才能够对得起七十年前烈士们的生命和灵魂,中华民族的崛起,已成为我们的任务。

少年强则中国强,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辈们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精神,将先辈们的努力化为学习的动力,才会使自己身上知识的武装,才会使祖国强大。

勿忘过去,珍惜今天,追忆那场战争,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向最可爱的人——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2】

《长津湖之水门桥》与《长津湖》一脉相承,《长津湖之水门桥》同样是那群在抗美援朝时期,守家卫国,隔山眺望家乡、泼洒热血年轻生命们的群像写照。作为春节档的领跑之作,电影的制作团队和演员主创团队都颇让人期待,苗叔也是大年初一挑选了一场IMAX版本,感受了一把穿插七连的坚强守望,平复了几天的心情,在立春前夕之际,简单写一下这一部的看点,与苗叔的粉丝们看英雄,忆往昔。

电影的残酷和热血在诸多大场面中有所体现,无论是与敌相对的热燃抢夺物资,打退敌人,还是那些敌机一次次的轰炸,场面热燃的背后,是一次次的痛楚,也是一次次的坚强!看着那些同生共死,唯有名牌被留下,成为本子上的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很难不为那些年轻人,那些生而为战士,死而为中国的最可爱的人们致敬!穿插七连是个不简单的队伍,每一次喊到,每一次减员背后,都是一次次壮烈和难以忘怀。当我们看完电影,听到实到和应道的应答时,我想很多观众应该有一种泪奔,甚至是感同身受的不易和疼痛。电影中我们熟悉的角色,一个个离开在人生舞台谢幕的那一刻,不得不说,战争引发的思考,守卫家园反击的决心,都会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同身受,无法自拔!

当“千里眼”梅生的眼镜光华渐染,冲锋成为了他最后的使命和任务,那个惦念入心的女儿的思念,与之长眠水门桥边;当“顺风耳”余从戎,为了队友安慰,调敌机改变目标,每一步的奔跑和呐喊的英勇,与之融解在水门桥边;当神枪手平河,手臂被倾轧,用身体去阻挡,用无畏同归于尽,与水门桥化为硝烟尘埃;当闯阵为了坚守的兄弟,为了军令,为了最后的胜利,与水门桥的冰天雪地融为一体;这样的群像描写,既是英雄式的讴歌,也是普通老百姓的好儿女!电影里的每一个人,背后都有很多故事,他们交织成了中国独立自主,富强荣耀的梦想,也给我们当下的和平稳定带来了如磐石一样结实的安全感。

如常长津湖、水门桥这样的战争回忆只是冰山一角,数十年的战争,敌我双方的年轻人们,都随着炮火轰鸣深埋地下,记忆尘封,但并不磨灭,我们通过《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每一帧画面,每一处冰冷,每一声炮火,每一个颗跳动的心感受到青春无敌、血战决心的意志,这或许就是我们走进电影院,看大银幕上的英勇最直接的理由吧!这个春节档,好戏不断,群像走心如画的青年人们值得我们后辈去给他们点赞,去给他们的生命灿烂时报以掌声!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3】

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匆匆忙忙赶往吾悦广场,观看电影《长津湖》。这场电影给我的感触很深。

我看到了一群勇敢的战士。“轰”只听见一声声火炮声和枪声,美军架着飞机、开着坦克冲向我们的营地。一个个战士被炮火炸飞,可是战士们仍然向前冲,奋勇杀敌。为了不被侦察机发现,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躺在石头上,即使被枪打中,鲜血直流,也一声不吭。

我看见了一群舍己为人的战士。杨根思率领部队打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他抱着炸药包与美军战士同归于尽。雷公为了不让自己的军队暴露,抱着滚烫的标识弹冲向汽车,把汽车开到远离我军的地方,最后牺牲在炮火中。

我看到了一群团结的战士。接到任务,七连马上行动,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百五十七人,一个也不少。在运送电台时,他们既把电台安全送到了目的地,也把美军打退了。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永远怀念这群可爱的战士。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4】

“一只蛋从外面被敲开就注定要被吃掉,但如果自个儿从里面啄开,没准儿是只鹰”这是剧中哥哥对弟弟意味深长的一番话,至今仍发人深思。《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以一位“混世”少年的成长展开画卷,向我们展示了那一段历史的残酷与艰难。

刚开始,作为初生牛犊一直在水边慢慢成长的伍万里无视哥哥的担忧,偷偷离开家加入大部队,就是简单的为了能让哥哥看得起。在开往前线的火车上,他被戏耍被逗弄,他生气暴怒更是一度想拿枪对准未来的战友,直至车门被打开,在行驶的火车上他看到了朝霞映照下的万里长城,他安静了下来,坦然接受连长哥哥的体罚。我想那一刻,他一定是想起了投军初期自己说过的话,“共产党、毛主席给他们家分了地,有人要抢回去,这个不能答应。”

他开始有了军人的影子。敌人空袭下,身边前一秒还谈笑嬉闹的小伙伴下一秒尸骨无存,鲜血喷溅一脸,那一刻他的眼神愈发坚定。然而少年还不清楚“军人”两字的分量,面对与美军的近身肉搏他慌乱无措,看着危及生命的哥哥却仍对敌人下不去刀子,直至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他咆哮、怒吼,手持手榴弹精准投掷,在哥哥与战友们惊讶的目光中,少年飞速成长蜕变,此时的他不再是一只任人煮烹的蛋,而是一只破壳而出的雄鹰。

“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从天而降吗?”在美军逃窜的质疑声中,一股浓浓的民族自豪油然而生。然而,战场上没有神话,拼的都是血肉之躯,从单枪匹马直插军营的梅生,到开着坦克舍命与美军对轰的伍千里,从拉起甘愿当活靶转移敌人炮火的雷公,到弹尽炮绝抱起炸药包向敌冲锋的杨根思,无一不在用生命告诫美军,我们是有血性的民族。毋庸置疑,这场战役我们胜利了。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前辈的牺牲为我们换来了后世的太平。曾有一位海归在演讲上讲过自己的故事:跟她一起留学的一位叙利亚籍留学生曾对她说,你不用变得非常优秀才能在异国他乡立足生存,你还可以回自己国家,你的国家会包容你、保护你。我们才恍悟,和平是有代价的,在我们视及不到的黑暗角落,仍有人在饱受战火而流离失所,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剧中当伍万里举起枪正要对一位受伤的美军士兵补枪时,哥哥拦住了他说“有些枪我们必须开,有些枪不必开”,弱时不惧强敌,不失大义,强时惠己及人,承担大国责任。中国正在以独特的民族魅力引领世界瞩目,给千万英烈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如有书信达意,如今这太平盛世是否如您所愿……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5】

虎年春节档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影片热度居高不下,上映9天,票房突破29亿,无数观众观影后献上“开年第一泪”。作为电影《长津湖》的续集,此次中国人民志愿军再次出征,三炸水门桥,72年后,影片用动人心魄的影像,再现了被冰封于历史中的那一份壮烈。

从“青山有幸埋忠骨”中感悟爱国力量。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当我跨过鸭绿江,看见对面炮火的时候,我的身后就是祖国。”爱国,既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也是对祖国大地和人民的真挚热爱。这种情感是一个人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爱国情怀不仅是在战争年代才有,在和平年代,爱国也体现在方方面面。国庆节,微信头像上插一面国旗是爱国;工作中,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爱国;冬奥会,赛场上奋力拼搏也是爱国。爱国不一定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在现实工作中,每一名党员干部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爱岗爱家,在外出旅游时能够文明旅游、爱护环境,在与人相处时,能够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等,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流露,是用实际行动诠释的中国心。

从“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汲取斗争精神。长津湖一战,水门桥是美军王牌陆战一师撤退时的必经之地,是志愿军和美军的必争之地。“三炸水门桥”,背后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对决。水门桥,志愿军炸了三次,美军修了三次,这是“钢铁意志”与“钢铁大国”的较量。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致敬英雄。这些年,我们国家从星辰到大海,我们取得的一项项成绩,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无数人不懈努力、拼搏奋斗的结果。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需要我们党员干部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拼搏实干,作出实绩,成就梦想。

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中七连战士伍万里凭着自己空投手榴弹精准的本领得到了哥哥的认可,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好自己的本领,同样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实现奋勇前行。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6】

一年一度国庆的欢庆,再加上我有看电影的癖好,同小伙伴一起观看了《长津湖》这部影片,像当年看《流浪地球》一样,这部影片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历史真实感甚是强烈。一个历史书上不起眼的“长津湖战役”,在现实中却是如此残酷。如果说以史为鉴,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思考。

每当电影中响起轰隆声,我的手就会攥紧,心也揪了起来,那不是普通的轰隆声,那是一声声夺命哨。居高临下,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志愿军只能四处逃窜,任人宰割。人在战机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多么无力。是的,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弱肉强食。就连观影的我都不禁替中国志愿军捏一把汗,实力差距如此悬殊,我们怎么可能会取得胜利呢?

影片的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我们没有所谓的神枪手,也没有所谓的不死的战士,更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我们有视死如归,保卫疆土的决心。在美国军享受着感恩节美食时,我们的志愿军吃着小小一块红薯维持体力,在美军身穿厚厚的大衣在基地烤火炉,想着如何过圣诞节时,我们的志愿军隐藏雪地中,饥寒交迫……或许,好多人会说是美军轻敌了,但我认为,美军的武器固然强大,但我们的志愿者的意志更强大。

在战争中,也涌现出许多鲜活的人物。毛岸英,是领导人的孩子,面对朝鲜战争爆发,他说“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在剿灭了北极熊团之后,段奕宏饰演的老营长对伍万里谆谆教诲“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伍千里需要返回战场时,摸了摸伍万里的头,“大哥说,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战争一定会打,不过取决于是老辈还是子辈。志愿军中有未成年,有刚刚成为父亲的,有上过多次战役的……他们都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着对新中国的期待。以青春无悔换来山河无恙,他们是人民的英雄,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是中国最可爱的人。如今繁华盛世,如您所想。

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战争,是为了以战止戈,是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前辈们流血牺牲负重前行换来的!他们这么伟大不该被遗忘!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何其有幸,生于华夏!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7】

10月14日,单位组织大家观看了电影《长津湖》,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场非常有名的几场战役之一,它比上甘岭战役都要艰苦,比松骨峰战役都要惨烈。看着美国用当时最现代化的武器打击着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看着美军吃着牛肉、巧克力,喝着咖啡,而我们最可爱又可敬的人吃着冻得硌牙的土豆,看着美国的飞机大炮等重型装备,我感觉我的心在滴血、在绞疼。因为我知道这是场不对等的艰苦卓绝的战争、是代价巨大牺牲巨大的战争,是建立在无数先辈的血肉之上的战争!但是就是这样实力相差非常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志愿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从兴南港赶下了海!

《长津湖》里,看着美国的飞机肆无忌惮杀害我们最可敬可爱的人,我的心在绞疼。看着我们最可爱的人在轰炸信号塔那场战斗里奇袭美军,我流泪了。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每一名战士都是有爸妈有家有血肉的人。本来,连长伍千里该回家孝敬父母,指导员梅生要给女儿辅导算术课,他们能回归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本来,美国的大兵该在老家吃着火鸡庆祝圣诞。

得益于现代科技,《长津湖》里的战争场景格外真实,但我知道,导演其实还是弱化了战场的残酷,其实战争是残酷的,它远比电影呈现出的场景残酷百倍甚至千倍,但是电影隐去了血腥场面,只以讲述的方式呈现,也正是这场讲述,我和我的同事们都落泪了。战争就是如此的可怕,甚至于比这个还可怕。

《长津湖》里,我们最可爱的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全凭的是保家卫国的决心,以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毅力,全然不顾自己的饥寒,竟然还付出了巨大的战斗力,对敌人发起了追击反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坚韧!正如火车上那场路过长城的场景。

有人说:岁月静好,其实这全是先辈们负重前行,全是先辈用血肉铸成。所以,我们不光要把“珍惜和平”挂在嘴上,还要真的把“珍惜”二字付出实践,认真工作,好好做人,不辱先辈之忠烈!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中国万岁!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8】

趁着国庆假期,我观看了最近热映的爱国影片《长津湖》,电影场面恢宏,整个剧情详略得当,敌我双方的激烈交战,使我的仿佛亲临现场。志愿军战士们的强大决心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我不禁产生无比崇高的敬意。

长津湖之战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部战线,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最重要,最惨烈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扭转了整个朝鲜战争中的局势,使志愿军们反守为攻,把美国装备精良的大兵打回了三八线以外,许多年轻的将士们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身为后人,我们应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向英勇无畏的战士们致敬。

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最纯正的家国情怀与战友情谊,战场上有这样一幕:气温平均零下30到40摄氏度,寒风刺骨之中,志愿军们已悄然包围了最精锐的北极熊团。饥饿充斥全身,战士们只能啃些坚硬的土豆,而美军却持着无比丰盛的食物与志愿军们紧绷的神经相比,他们生活得无比惬意,而正是如此,才导致了美军的失败。午夜时分,战士们受到来自上级的命令,十万勇士愤然起攻,来自四面八方的子弹打的美军措手不及,但他们的反应也不算太慢,顿时,高台上的机关枪连连闪烁,坦克那幽黑的长管不断响起死亡的轰鸣,志愿军战士们的伤亡数飞速上升,但尽管美军装备精良也招架不住人海战术。最为凶猛的七连连长伍万里带领自弟弟伍百里以及小队直掏敌人心脏,炸了数辆坦克又毙了敌方团长,最后,这被称为战无不胜的铁军,被志愿军们全歼。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毛主席在抗美援朝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正是当年先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铸就了中国这长盛不衰,持续稳步发展。身做国家的接班人更应牢记使命铭记历史,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9】

国庆期间我和同学一起去看了《长津湖》这部电影,一看完我感到无比震撼。感觉中国志愿军永远都打不垮。

他们在阻击敌人的时候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吃着又黑又硬的土豆,穿着单衣薄裳,每一次埋伏的时候都会冻死冻伤上百人,这些都打不垮中国志愿军们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他们从来都没有人去抱怨不给他们棉衣穿,不给他们好吃的东西吃。他们一直都默默地忍受着寒冷和饥饿。

他们在阻击的时候面对着强大的对手—北极熊团,这个团队在以往的战争中百战不败,还受过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旗子。在面对如此强大对手的情况下,中国志愿军没有退缩,没有人逃跑,他们克服一切极限困难,勇敢的去面对,最后打败了美国常胜军队。在我的眼里,他们有着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精神,他们是一群最高尚、最可爱的人。

我们现在所享受的安逸生活,全都是靠志愿军们流血流汗、不怕牺牲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爱惜粮食,好好学习。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10】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我和我的家人朋友一起去观看了电影后,有了许多感触。

这部电影使我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不易。影片中很多情景让人潸然泪下。他们不仅要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在零下三四十多度的恶劣环境中行军;更要在行军的途中防御敌军空中袭击,时刻都处在危险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电影中的战争场面相当的恢宏阔大,残酷逼真,枪林弹雨中仿佛一架架飞机就正从我头顶掠过,一颗颗手榴弹向我穿透而来,身临其境般不由得跟着揪心紧张起来。我同时由衷地感受到现在生活得来不易,“这场仗我们不打,就会由我们的下一辈来打”让人泪目。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段历史,更是一场致敬。只要我们记得,他们便会永生。

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用血肉为我们拼下来的,我们觉得新时代离战争很遥远。是因为有一群可爱的人在守护我们,守卫国家,所以我们要带着感恩,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11】

国庆假的期最后一天,妈妈带我去看了一部电影《长津湖》看完电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这部电影主要是讲抗美援朝的时候,我军如何在长津湖一带阻止美军。在《长津湖》里看着美军吃肉喝着咖啡,而我们最尊敬的人吃着冻得硌牙土豆,我和妈妈都哭了,因为我们都理解了这场战争:是最难打的战争。美军在七连队休息的地方投了一枚信号弹,信号弹会发出红色的烟雾,红色烟雾在哪轰炸机就往哪里扔炸弹,雷公为了不让队友牺牲就把信号弹放在从美军那抢来的汽车上,开着骑车就往美国军营跑,嘴里还说:“老子现在就把炸弹还回去”。

一个炸弹落在雷公旁边,车直接被炸飞,落在了自己身上,等队友把他救出来之后,他说:“不要把我一个人留下”。最让我难忘的是“冰雕连”,由于棉衣数量紧缺,第五兵团在又饿又冻的情况下,与美军浴血奋战了十余个昼夜,整个连都冻死在了阵地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英雄们还依然保持着紧握步枪的战斗姿势。我边看电影边想,今日之安逸,全是先辈以血肉一铸成。所以,我们不光要把“珍惜和平”刻在骨血里,不辱先辈之忠烈!不负和平二字之珍惜!勿忘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

长津湖的观后感【篇12】

下午,我观看了电影《长津湖》,借此了解了_战争的历史,更体会到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艰辛与不易。

电影中,新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也是很大的。当时,咱们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刻,物资、武器更是匮乏。而美国是当时作战设备最好的国家:飞机、大炮、坦克,用这些强大的设备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但是,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中国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捍卫自己在世界的地位,没有退缩,决定出兵援助朝鲜,用尽全力来对抗“狡猾”的美国。

英雄们不惧危险,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也让我感动。雷公为了让定位弹离开中国军人所在的地方,不惜抱着定位弹冲上敌人的越野车,冒着飞机的炮轰,载着定位弹到美军坦克队伍中,最后光荣牺牲了。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实在令我感动。而在影片的最后,美国军队在撤退时,看到我军战士,为了坚守阵地,在冰天雪地中冻死了。连美国军人都佩服我军战士的毅力及执行力,向牺牲的英雄敬了军礼。

每一位烈士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为了我们能成长在和平时代,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虽然生长在没有战火,没有硝烟的时代,更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经济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