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2.28

2024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

下面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给大家分享“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新加入的教师需要准备好上课会使用到的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仔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可以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上应用,以实施素质教育。阅读本页后,你的视野可能会得到更广阔的拓展!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xx年与20xx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4)教师板书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xx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10+10=20(板书)

(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50+50=100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xx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师生总结: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10x=1600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计到20xx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xx年的只数与20xx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学生汇报:20xx年的只数3+100=20xx年的只数列式为:3X+100=1000(板书)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xx年的只数。)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10+10=2020+x=5050+50=1004x=20010x=1600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头解下列方程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例5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3、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知道上午运土的吨数,下午运土的吨数,可以求一天运土的吨数。)

4、要求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上午下午一天

5、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三)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三)

6、这个式子怎样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

(1)表示4个,表示3个,一共是个,也就是。

(2)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4和3相加,就是个,。

7、教师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教师板书:

答:这一天共运土吨。

8、思考:上午比下午多运的吨数是多少?怎样列式?

提示:1个,可以写成。1可以省略不写。

9、小结: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计算出结果。

10、练习:

(二)教学例6解方程

1、观察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这个方程等号左边含有两个)

2、应该怎样解答?(先计算等号左边的)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板书:

例6解方程

解: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的解。

4、练习解方程3.6-0.9=5.4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这类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表示()加(),一共是()个,得()

(2)表示()减(),是()个,得()

(3)()

2、直接写得数

3、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2)()

(3)()

4、用线段把下面每个方程与它的解连起来

+13=33=0

3-=80=10

1.8=54=20

6.7-60.3=6.7=30

9+=0=40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2

六、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三)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以及解含有二、三步计算的简易方程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及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基础训练

1.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八第8题。

2.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八第6题。

二、练习指导

1.揭示课题,巩固练习(板书)。

2.指导练习。

(1)解方程,请说明解题思路:

①4x一2.5=1.1②17+x一5=18③1215一4x=112

④6.2x一3.5x=54⑤x+0.36x=13.6⑥5x+7x一3=9

让学生观察思考,进行讨论:

题①把4x看作一个被减数进行转化得出:4x=1.1+2.5

题②可把17+x看作一个被减数转化为:17+x=18+5

题③先整理后得180一4x=112,再把4x看成一个减数转化。

题④先求出剩下的X的个数把左边式子化简即可转化为最简单的方程:2.7X=54。

题⑤先求共有几个X,把左边化简得:1.36X=13.6(X表示1x即1个X)

题⑥先处理左边为12x一3=9,再把12x看作被减数进行转化。

通过以上多种转化方法的实施,最终都使一个多步的方程转为最简单的一步方程。这就是解方程的基本思路。

(2)教材116页练习二十八:

①第7题,每小题要求把x的值代人两个式子分别求出数值,再同①右边的数比较大小。练习时可以先以第1小题第一个式子为例,让学生说说解题方法及思考过程,其余的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第9题,题目的问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解题方法也比较灵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算出了什么就能知道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道题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法,要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然后共同讨论,订正:

解法一:可求出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再和计划天数比较。

1200(56016)34.3天,34.3<40,说明能按时完成任务。

解法二:可以分别求出计划的日产量和实际的日产量,然后加以比较。

120xx0=3056016=3530<35,说明能按时完成任务。

解法三:先求出实际日产量,然后乘以40,得出的积与计划产量比较。

5601640=1400个1400>1200,说明能按时完成任务。

③第10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答案多种多样,且有无数种。对能动脑筋编出二、三步运算方程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中差生可引导他们参照已学过的类型编,并要求学生通过检验,判别所编的方程是否符合要求。

④第11题。填人相同的数,只要把□换成X,就很容易求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⑤第12题:方程两边都出现了X,怎么求解?借助天平平衡的图示,容易想到:两边各拿走一个X,可得到2X=100求解。也可把等号右边看作两个加数,根据和减去一个加数得另一个加数,得3X一X=100,再求解。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115一116页练习二十八第5、6题。

作业辅导

1.教材116页练习二十八第7、9、10、11、12题。

2.找一找右边的方程是从左边到右边的哪个方程转化而来的,把它们用线连起来。

4x十5=197x=13十8

7x一8=134X=19一5

1.3x3=2.65x=18

15x=81.3x=2.63

2.54一4x=14.8x=6.6+3

4.8x一3=6.64x=2.54一1

0.7x+3x=7.43x=12+3

5x一2x一3=123.7x=7.4

3.一匹布长36米,裁了10件大人衣服和8件儿童衣服,每件大人衣服用布2.4米,每件儿童衣服用布多少米?

先用算术方法解答:

如果设每件儿童衣服用布x米,完成下列方程:

+=36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依次出示各习题

教后感: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 篇4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和复名数改写的方法,巩固已学过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思路,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更加明确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方法,及其解题的关键和思路。

教学及训练

重点

仪器

教具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主要复习简易方程和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并结合复习数的大小比较。通过复习,能进一步掌握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方法,能比较不同单位名数及小数或分数的大小;能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要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名数的改写。

(1)口答:

3.2吨=()千克5厘米=()米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2)口答:

3吨50千克=()吨3.5吨:()吨()千克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复名数改写成小数,高级单位的数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小数改写成复名数,小数的整数部分是高一级单位的数,再把小数部分改写成低一级单位的数。

2.做期初复习第7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小数和分数比较大小,可以都写成小数,或者都写成分数进行比较。分数比较大小,如果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因为它表示的份数多;分子都是1,分母小的分数大,因为它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每1份就大。

三、复习解方程和混合运算

1.解方程。

3x=0.6x-7=2.3

3x=0.4X1.5x-3.52=2.3

提问:第一组第1小题怎样解?第2小题呢?

第二组第1小题怎样解?第2小题呢?

这两组的第2小题在解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要先算出来)

指出:解简易方程,按运算顺序要先算的如果能先算出来,就先算这一步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求方程的解。

2.做期初复习第8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做期初复习第9题。

提问:按照运算顺序,这里的4道题要怎样算?

指名两人板演前两题,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要求怎样简便怎样算。

集体订正。提问:

第1小题脱式过程是怎样简便的?

第2小题哪里应用了简便算法?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指出:四则混合运算要按运算顺序算,但也要注意,能用简便算法时,用简便算法比较容易。

四、复习应用题

1.做期初复习第10题。

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比较恰当?为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你能列方程解答吗?

让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让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怎样的步骤解答。

学生口答出所设的未知数和列出的方程,教师板书。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找准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对照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来解。

2.做期初复习第11、12题。

指名学生读题目。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用哪种方法解比较恰当。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做,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的,每一步表示什么。

五、课堂作业

期初复习第8题后两小题,第9题后两小题,第11和12题中

练习本上没有做的一道题。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解下列方程

(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例5

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图片:示意图

3.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

上午下午一天

4.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5.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1)表示4个,表示3个,一共是(4+3)个,也就是.

(2)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4和3相加,就是(4+3)个,.

6.教师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教师板书:

=(4+3)=

答:这一天共运土吨。

7.思考:上午比下午多运的吨数是多少?怎样列式?

教师提示:1个,可以写成.1可以省略不写。

8.教师小结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计算出结果。

9.练习

(二)教学例6

例6.解方程

1.教师提问

(1)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2)应该怎样解答?

2.学生独立解答。

dg15.com精选阅读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汇总十二篇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汇总十二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7页复习第7-11题和复习.后的

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有关相遇问题应用题的思路

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算术方法解的应用题和用方程解的

应用题的各自特点,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解答应用题,并

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L口算。

做复习第7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解简易方程,这节课继续复习解简易方程,重

点复习列方程解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

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掌握相

遇问题里不同类型应用题的特征和相应的解题方法,能选择恰当

的方法解答相遇问题里相应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L做复习第8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解答,而第(2)、(3)题用方程来

解答?

指出:这里三道题都是相遇问题应用题,它们的数量关系都

是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由于第(1)题是求路程的应用

题,顺着题意就可以直接列出算式求出问题的结果,所以用算术方

法解答;而第(2)、(3)题顺着题意不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来解答,是

逆思考的应用题,所以一般要用方程来解答。

2.做复习第9题。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方程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方程表示什么

意思,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复习的什么内容?你能谈谈有什么收获吗?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

/j、李1.2/j、时/J、李0。6/J、时

行的路程行的路程

广----^----\/\-、

小李每小时行15千米

甲二二二二二』--上--

汽车每小时行?千米

乙------\,------

汽车o.6小时行的路程

提问:从图上看,小王乘坐的汽车追上小李时,小李一共行了

多少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当小王迫上小李时,两人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板书:小王

行的路程:小李行的路程)

请大家课后想一想,怎样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

再想一想,还能列怎样的方程解。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10、11题。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3~114页的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axbx=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投影出示复习题:

(1)2x=24.42x+10=24.4

(2)2x+25=24.42x-25=24.4

每做完一题,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5。

小黑板出示一道一般应用题: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一共运土多少吨?

请一名学生读题,投影片出示下图。

指名学生说出题里的已知条件,然后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做完后,根据学生回答板

解法一:54+53解法二:5(4+3)

问:如果每辆车运5.5吨该怎样解答呢?(将图中的5吨改为5.5吨。)

板书:解法一:5.54+5.53

解法二:5.5(4+3)

问:如果每辆车运x吨该怎样解答呢?(将图中的5吨改为x吨。)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解法一:x4+x3

解法二:x(4+3)

师:省略乘号,x4+x3写成4x+3x;

x(4+3)写成(4+3)x

板书:解法一:4x+3x解法二:(4+3)x

问:那么4x+3x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观察一下图上的内容,结合上面的两种解法,想一想4x表示什么?(表示4个x。)3x表示什么?(表示3个x。)4x+3x就是(4+3)个x,也就是7x。所以4x+3x=7x。这一天一共运了7x吨。

问;在上面的计算中,4x+3x=(4+3)x实际应用了什么定律?(乘法的分配律)

想一想,如果我们把问题改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该怎样列式?(指名学生列出算式:4x-3x或(4-3)x。4x-3x计算结果是多少呢?(引导学生思考:4个x减3个x就是(4-3)个x,所以4x-3x=x。这一天上午比下午多运x吨。)

指导看书,课本第113页例5。

2、课堂练习。

(1)P113做一做

着重讨论:如:7b+b就是7个b加1个b,等于(7+1)个b,是8个b即8b)

(2)练习二十八第1题。着重讨论b-0.4b=0.6b

3、教学例6。

投影出示: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上的内容,看图列方程。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x+9x=8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再让学生说一说检验过程。

指导看书,课本114页,例6。

4.课堂练习。

教科书114页做一做。

5.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解方程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相加或相减的两个数都含有未知数x。)解这样的方程应怎样做呢?(运用乘法分配律,把未知数前面的数先加、减,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数,再求出未知数x的值。)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八第2题第一栏,第3、4题。

课后小结: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105~107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二十六的题目。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学生加、减、乘、除和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1.方程的意义。

(1)教学第(1)个例子。

教师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然后,提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讲台上摆着的上什么仪器?(天平)

它是用来做什么的?(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

你知道怎样用它称物品的重量吗?(在天平的左面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面放置砝码。当天平两边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在天平左面放一个50克的砝码,右面放标有20、30的木块。

问:现在天平平衡吗?这说明了什么?(平衡,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情况吗?试试看!(根据学生发言,板书:20+30=50)

问:这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2)教学第2个例子。

教师改变天平上所放物品和砝码,使之同教科书第105页下图。

问:现在天平也保持平衡,这说明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吗?试试看!

指名让学生试着写出等式。

告诉学生:?是要求的未知数,我们学过一般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所以这个等式可以写成:20+x=100。

问:这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比较一个这个等式与20+30=50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个x应该是多少克?(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数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在20+x=100的右边板书:x=80)

(3)教学第(3)个例子。

投影出示第106页的上图。

问:看这幅图,这幅图的图意是什么?(这幅图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234元。)

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还可以怎样表示?(3x)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来吗?(3x=234)

想一想,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这也是一个含有未数的等式。)

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中的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等于78时,在3x=234的右边板书:x=78)

得出:像这样一些等式:20+x=100、3x=234、x-10=35、x12=5叫做方程。

练习: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4+3x=106+2x7-x>317-8=9

8x=018x=96012=5

得出:

17-8=94+3x=10

6012=58x=0

18x=9

问:从幅图,你能说一说它的含义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问:有了方程和等式的知识,当遇到一个式子,要判断它是不是方程时,应该怎样想?

2.简易方程(一)。

(1)教学例1。

说明:我们把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x=78是方程3x=234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想一想: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区别?

(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然后教师总结: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说是解方程。)

2.学习解方程的方法。

出示例1:x-8=16

讲解解方程的步骤及书写格式:

先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x-8=16,就想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所以x=16+8,x=24。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板书:

x-8=16

解:x=16+8

x=24

检验:把x=24代入原方程。

左边=24-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3.课堂练习。

做教书第107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4.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课后小结: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头解下列方程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例5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3、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知道上午运土的吨数,下午运土的吨数,可以求一天运土的吨数。)

4、要求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上午下午一天

5、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三)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三)

6、这个式子怎样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

(1)表示4个,表示3个,一共是个,也就是。

(2)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4和3相加,就是个,。

7、教师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教师板书:

答:这一天共运土吨。

8、思考:上午比下午多运的吨数是多少?怎样列式?

提示:1个,可以写成。1可以省略不写。

9、小结: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计算出结果。

10、练习:

(二)教学例6解方程

1、观察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这个方程等号左边含有两个)

2、应该怎样解答?(先计算等号左边的)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板书:

例6解方程

解: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的解。

4、练习解方程3.6-0.9=5.4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这类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表示()加(),一共是()个,得()

(2)表示()减(),是()个,得()

(3)()

2、直接写得数

3、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2)()

(3)()

4、用线段把下面每个方程与它的解连起来

+13=33=0

3-=80=10

1.8=54=20

6.7-60.3=6.7=30

9+=0=40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2

六、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三)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下面各题.

30+()=50()2=10

(二)列式.

1.一支钢笔元,2支钢笔多少元?

2.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100.

(3)出示图片:篮球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中,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在中,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是方程的解

是方程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

是方程的有().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

2.方程都是等式.()

3.是方程的解.()

4.也是方程.()

(三)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1.的解是()

①②

2.的解是()

①②

3.这个式子是()

①是方程②是等式③既是方程又是等式

4.是方程()的解

①②

五、课后作业

(一)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二)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并求出方程的解.

1.加上35等于91.

2.的3倍等于57.

3.减3的差是6.

4.7.8除以等于1.3.

六、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1解方程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

右边,

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论;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教师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116页期末复习第14-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进一步熟悉小数的四则运算,进一步掌握四则混

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运算;能比较熟练地使用中括号列综

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文字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计算

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正确地解含有三步

计算的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在大家正确、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上,重点复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更好地掌握整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能力。能比较熟练地列综合

算式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同时要更好地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

法,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练习小数口算

做期末复习第1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板演。要求用4分时间。其余学生做

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口算正确的情况。

三、复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提问混合运算的顺序。

谁来说一说,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在

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做期末复习第15题。

(1)指名学生说一说前三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第一、三小题怎样脱式可以使计算过程简

便一些。

(2)提问:下面的四道题要按怎样的顺序算?

指名一人板演最后一小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根据先乘后减再除的要求在下面算式里添上括号。

42冬1X2-1.8

指出:根据要求要先算的不能先算时,就在这一步上添上括

号,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乙做期末复习第16题。

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列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指出: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时,要看清题目最后求什么,想

需要两个什么数,然后在题目里找出相应的部分,根据题意列出综

合算式解答。综合算式里要先算的如果要加上括号才能先算时,

就要加上括号。

四、复习解简易方程

L复习解简易方程的步骤。

解下列方程。

①1.5z=1.2②?工一3.28:7.43

5z一3.5工=1.27工一4X0.82=7。43

(1)指名两人板演解第一组的方程,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两个方程怎样检验?让学生口头检验。

提问:这里的两个方程有什么联系?第二个方程是怎样

解的?

说明:把第二个方程先计算一步,就转化成了第一个方程,按

照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指名两人板演解第二组方程,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每一步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个方程有什么联系?你是按怎样的步骤解第二个

方程的?

小结:从解上面两组方程可以看出,解方程时,按照方程里的

运算/顷序,能先算的就算出结果;不能算出结果的,把这一部分先

看做一个数,然后根据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求出方程

的解。

2.复习列方程解文字题。

(1)做期末复习第18题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指出:列方程解文字题,先设未知数为工,再把未知数z当做

已知数,顺着题意的叙述列出方程来解。

(2)做期末复习第18题第(2)、(3)题。

请大家设出未知数J,根据第(2)、(3)题的题意,自己列出

方程。

学生口答方程,老师板书。

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简易方

程。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

一样的,也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

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

算括号外面的。

解简易方程时,根据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先算出结果的先算出

结果,不能先算出结果的,把这一部分暂时先看做一个数,然后按

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六、布置作业

期末复习第15题余下的四题,第17题,第18题第(2)、

(3)题。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理解这类方程的格式。

3、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格式。

教学重点

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方程的意义。

2、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与4的和等于40。

(2)的3倍等于40。

(3)的3倍加上4等于40。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出示例2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图意,找等量关系。

教师提问:观察图形你都知道了什么?(每盒彩色笔支,三盒彩色笔是3支,共有彩色笔是三盒零4支,实际有彩色笔40支)

3盒零4支和多少相等?(3盒零4支和40支相等)

3、列方程。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方程的左边表示什么?方程的右边表示什么?

4、解方程。

教师提问:要想求每盒彩色笔多少支,应当先求什么?(三盒多少支)

解这个方程要先算一步?(先求等于多少)

教师说明:要把看作是一个数。即;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那么,下面的计算过程请同学们自己写出来。

5、集体订正,板书全部解题过程,订正时要让学生讲每一步的根据。

解:(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根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6、小结:解这样的方程,关键是要把看作是一个数,先求出,再求出得多少。

7、练习: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解方程

2、例3的方程与刚才解的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等号右边都是5,等号左边都减去;

不同点:练习题等号左边是18减的差,例3等号左边是6乘3的积减去的差。

3、教师: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4、小结:解这一类方程,要先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把方程中包含的计算算出来,再把与因数的积看成是一个数,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步步求出解。

5、练习:解方程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口头解下列方程,并说出每一步的根据。

2、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3、在0.5、1.5、2.5、3.5、4这五个数中,

哪个数是方程0.5-1.5=0.5的解?

哪个数是方程220.5-2=4的解?

思考:怎样做比较简单?

(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再检验比较简单)

答案:4是方程的解

是的解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3

六、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例2看图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解: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教学设计示例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8)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和复名数改写的方法,巩固已学过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思路,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更加明确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方法,及其解题的关键和思路。

教学及训练

重点

仪器

教具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主要复习简易方程和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并结合复习数的大小比较。通过复习,能进一步掌握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方法,能比较不同单位名数及小数或分数的大小;能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要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名数的改写。

(1)口答:

3.2吨=()千克5厘米=()米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2)口答:

3吨50千克=()吨3.5吨:()吨()千克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复名数改写成小数,高级单位的数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小数改写成复名数,小数的整数部分是高一级单位的数,再把小数部分改写成低一级单位的数。

2.做期初复习第7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小数和分数比较大小,可以都写成小数,或者都写成分数进行比较。分数比较大小,如果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因为它表示的份数多;分子都是1,分母小的分数大,因为它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每1份就大。

三、复习解方程和混合运算

1.解方程。

3x=0.6x-7=2.3

3x=0.4X1.5x-3.52=2.3

提问:第一组第1小题怎样解?第2小题呢?

第二组第1小题怎样解?第2小题呢?

这两组的第2小题在解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要先算出来)

指出:解简易方程,按运算顺序要先算的如果能先算出来,就先算这一步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求方程的解。

2.做期初复习第8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做期初复习第9题。

提问:按照运算顺序,这里的4道题要怎样算?

指名两人板演前两题,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要求怎样简便怎样算。

集体订正。提问:

第1小题脱式过程是怎样简便的?

第2小题哪里应用了简便算法?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指出:四则混合运算要按运算顺序算,但也要注意,能用简便算法时,用简便算法比较容易。

四、复习应用题

1.做期初复习第10题。

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比较恰当?为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你能列方程解答吗?

让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让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怎样的步骤解答。

学生口答出所设的未知数和列出的方程,教师板书。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找准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对照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来解。

2.做期初复习第11、12题。

指名学生读题目。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用哪种方法解比较恰当。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做,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的,每一步表示什么。

五、课堂作业

期初复习第8题后两小题,第9题后两小题,第11和12题中

练习本上没有做的一道题。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9)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10)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列方程解答文字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用方程解题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文字题的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引入。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x的3倍加1.6的和。

2、12减x的6倍的差。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7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2减一个数的6倍,差是5.4,求这个数。

2、分析讲解:

(1)先设未知数,一般用x表示;

(2)再根据题中表述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3)求方程的解;

(4)检验方程。

解:设这个数是x。

12-6x=5.4

6x=12-5.4

6x=6.6

x=1.1

3、做试一试。要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做,其余的做在纸上。

一个数的5倍减14与3的积,差是23。

解:设一个数为x。

5x-143=23

5x-42=23

5x=23+42

5x=65

x=655

X=13

三、巩固练习。

见书本练一练。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60第(6)。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出示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学生自学后汇报。(板书)齐读两个概念。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完成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完成后汇报)

生:X=3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3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生:X=2不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2时左边52=10,右边是15,左边和右边不相等,所以X=2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解简易方程

1、复习等式的性质

师: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

师:这个方程用天平怎么表示呢?

生:天平左边放X个和3个球,右边放9个球。(电脑显示)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5、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是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电脑显示:解方程要注意: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7、看书质疑

8、学生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x+19=30。

9、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师: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19.

生:使方程一边只剩X。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1是方程的解。

10、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生:我根据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方程两过仍然相等来解这两个方程的。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下面的方程你打算怎样算。

①X+0.3=1.8

②X-1.5=4

③X-6=7.6

④X+5=32

2、我会填。

(1)含有()的()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方程的解。

(3)求()叫做解方程。

(4)x-15=20这个方程的解是()

3、我会选

(1)+32=76的解是()

A、=42B、=144C、=44

(2)-12=4的解是()

A、=8B、=16C、=23

(3)+8=60的解是()

A、=480B、=52C、=7.5

(4)-3.5=1.5的解是()

A、=5B、=20C、=2

4、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5、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吗?

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课本63页练习十一第5、6题第1、2横行。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篇12)

“用字母表示数”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简易方程、周长、面积、体积等字母公式的基础。它是学生学习数的概念方面的一次重大发展,是学生有算术到代数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1.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和预案算律,对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比较熟悉,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表示电视台标、地名、组织等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3.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困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从熟悉的算式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也非常不适应。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实情境,让学生再体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1.在现实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与交流,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2.在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数感、符号感。

3.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1、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利用向袋子里放笔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2、在对比交流中,深化理解概念。

利用前后袋子笔的数量关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直接出示课题。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用字母表示的?

学生举例,教师小结:在数学中也经常用字母表示数,看屏幕上“用字母表示数”,你能提出与这节课有关的问题吗?

二、互动探究

1.用字母表示数

咱们班一共有()人,老师带来了()笔。

情境一:现在老师在袋子里中放笔,向一号袋子里放1支,用数字1表示。放2支,用数字2表示,现在请一名学生偷偷的放笔后,老师放笔,你知道是几支笔吗?

预设:学生用数字猜测

提问:你们能确定这些答案是正确的吗?

预设:学生用字母表示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讨论分析:我们不确定里面有几支笔,但对于a你知道些什么(引出范围)

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情境二:向袋子里加2支笔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里面有几支笔吗?那你怎么表示呢?

预设:a

反馈:用a表示合适吗?

另一个字母b

反馈:与原来袋子不同了,不能用a表示(不同的未知数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a+1

比较分析:b和a+1哪个更好

反馈:a+1既能表示2号袋子里的笔,又能表示比1号袋子多了一支笔

练习:天凝小学503班男生人数为a人,女生人数为a+6人,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爸爸比小红的年龄大30岁,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爸爸和小红的年龄。

假设小红的年龄是10岁,你知道爸爸的年龄吗?

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每支笔为2元,你知道老师买这笔需要多少钱吗?全校所有需要的笔呢?(2n)

刚才我们用2n表示全校所有笔的价钱,4m你认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三、课堂小结

2024五年级数学教案分享


老师们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内容给学生们上课。每位老师都应该按要求准备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那么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如何编写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整理了一些关于“五年级数学教案”的相关信息,希望您能将此网页添加到收藏夹,以便日后查看!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五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案

主题:数的认识与运算

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买卖运算。

(2) 掌握人民币的发音和阅读。

(3) 通过比较,掌握千分之一以下小数的大小顺序。

2. 过程与方法:

(1) 理解并掌握人民币的整、角、分的概念。

(2) 训练学生将人民币的阅读与实际的购物活动相联系。

(3) 通过游戏和实物,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通过人民币和购物活动,培养学生的数与运算的能力。

(2) 掌握人民币的读法和写法,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买卖运算。

2.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人民币进行计算的能力。

(2) 通过游戏和实物的操作,提高学生的数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 教学内容:

(1) 人民币的发音、读法、写法。

(2) 人民币的基本单位:整、角、分。

(3) 简单的人民币买卖运算。

2.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视频,向学生展示人民币的发音、读法和写法,并解释整、角、分的概念。让学生用手中的人民币纸币进行触摸,感受纸币上的文字和图案。

(2) 讲解和演示:

向学生解释人民币的组成和单位,并通过直观的示例演示人民币的读法和写法。例如,10元=1角,100角=10元。

(3) 游戏与实物操作:

利用教具或班级实物,让学生进行数的感知和实际操作练习。例如,让学生合作进行一次购物活动,从指定物品中选择并计算总价,并正确地付款。

(4) 练习与巩固: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人民币的读法和简单的买卖运算。鼓励学生进行口算和书写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辅助手段及课外拓展:

1. 教学辅助手段:

(1) 视频、PPT等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2) 游戏、实物等具体操作教具。

2. 课外拓展: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人民币的使用和运算。也可以邀请家长来讲述自己的购物故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买卖运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如视频、游戏和实物操作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通过课后的练习和巩固,学生的计算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然而,在教学中仍需要加强对学生数的感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人民币的意识。因此,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加强实物操作和情景模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五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案

主题:加减法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方法;

(2)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法;

(3)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用竖式进行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自觉地进行加减法的能力和兴趣;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方法;

2. 难点:加减式中借、进位的运算。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10分钟)

1. 教师使用实物道具展示一些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口算求解。

2. 引导学生总结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方法。

活动二:讲解新知(15分钟)

1. 要点一: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2. 要点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活动三:数学游戏(20分钟)

1. 分成四人一组进行竞赛活动,每个小组配备一套计算卡片。

2. 每一轮小组抽取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上的题目进行计算,首先回答正确的小组获得积分。

3. 游戏结束后,计算积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活动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并用竖式记录下他们的解题过程。

活动五:拓展练习(20分钟)

1. 学生个人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2. 教师巡视指导,对出现错误较多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活动六:课堂小结(10分钟)

1. 请几个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并对他们的竖式计算方法进行点评。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强调加减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游戏和小组合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借、进位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下一次教学要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2)学生思考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师:你能算出结果吗?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是1个,是3个,合起来是4个,即。

(4)师:+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同桌商量后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5)课件动画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示,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教学例1的第(2)题

(1)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指名学生说一说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应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师:为什么-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减?

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3个减去1个,得到2个,即,也就是。

3.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加法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巩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1页第1~5题。

3.完成教材第92页第6题。(提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连加或连减)

课后小结

你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吗?

课后习题

工程队铺一条公路。六月份上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四,下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八,还剩这段路的几分之几没有铺?

板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拿出课堂作业本帮助你)

7/9×9/77×1/7(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生: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倒数,现在我们就帮这些数找一下他们的倒数朋友吧!(师读生写)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5)

五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案:主题范文

第一课:整数的认识与运算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整数的概念。

2.学会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了解整数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教学难点】

整数的应用场景。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整数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负数和正数的集合。”

教师确认学生的回答,并补充:“是的,整数包括负整数、零和正整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展示】

学生观看教师播放的动画视频,了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讲解】

教师呈现整数计算的实例,解释计算过程,并教授整数的运算规则。

【练习】

学生进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练习,分组合作完成。

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总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并强调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拓展】

教师向学生介绍整数的应用场景,例如负数的海拔表示、温度计的读数等。

【作业布置】

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作业2:观察身边的应用场景,写下相关的整数运算例子。

第二课: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学会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

3.能够应用图形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应用图形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出示几幅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并叫出图形的名称。

【展示】

教师用PPT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

【讲解】

教师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和性质,并教授计算其面积的公式。

【练习】

学生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分组合作完成。

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实践】

教师给学生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图形计算解决问题。

【总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强调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拓展】

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三角形、圆形等,并提供相关的练习题。

【作业布置】

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作业2:观察身边的几何图形,计算其面积。

以上是教学大纲,具体的教案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6)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2)7。67(3)20。582(4)0。5707(5)36。936(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7)

五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案

主题:数的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应用;

(2)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3)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4)能够应用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操作思维能力;

(2)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加法的定义和应用

(1)了解加法的定义:将两个或多个数或量相加得和。

(2)理解加法的应用:计算总数、补充数量。

2. 减法的定义和应用

(1)了解减法的定义:将一个数或量由另一个数或量减去得差。

(2)理解减法的应用:计算剩余量、比较数量。

3.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1)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交换律、结合律。

4. 加法和减法的综合运用

(1)通过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加法的定义和应用

1. 导入前期知识

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加法的具体应用场景,如购物时计算商品的总价、数珠子的数量等。

2. 引入新知识

(1)对加法的定义进行讲解和说明,强调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或量相加得和。如:3 + 5 = 8。

(2)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互动,巩固对加法定义的理解。

3. 实际操作

(1)提供一些具体的加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加法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

第二课时:减法的定义和应用

1. 导入前期知识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减法的具体应用场景,如购物时计算找零、算钱的数量等。

2. 引入新知识

(1)对减法的定义进行讲解和说明,强调减法是将一个数或量由另一个数或量减去得差。如:8 - 5 = 3。

(2)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互动,巩固对减法定义的理解。

3. 实际操作

(1)提供一些具体的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减法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

第三课时: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1. 复习前两节课内容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应用。

2. 引入新知识

(1)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进行讲解和说明,如加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的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减法的运算规则等。

(2)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运算规则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

3. 实际操作

(1)提供一些具体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设计一些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

第四课时:加法和减法的综合运用

1. 导入前期知识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和减法的综合应用场景,如计算信封里的纸币总额、分配零食等。

2. 实际操作

(1)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加法和减法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综合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综合题目解答

设计一些综合题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知识,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操作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在评价方面,可以通过课堂练习、综合题目解答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

2、使学生经历约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指出下面每组数中的公约数(1除外)。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4=2/()=()/318/24=()/12=3/()

提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性质)

3、揭示课题--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二、师生探究

1、教学约分的含义:例3。

(1)提问:你能写出和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汇报交流,得出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4)小结: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就叫做约分。

2、介绍约分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1)分步约分及书写格式;

(2)一次约分及书写格式。

3、认识最简分数。

提问:可以直接把12/18化成最简单的分数吗?你是怎样想的?(找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强调: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4、练一练。

第1题,指名学生口答,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说其余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除了1还有几。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用分步约分,也可以用一次约分的方法。集体订正时强调学生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是否规范、结果有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习十一第4题。

提示学生联系2、5、3的倍数的特征依次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并口答。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其中第4题可引导学生想一想26和39的因数,发现13是26和39的公因数,从而确定26/39不是最简分数。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可以先把上一行的分数分别约分,再与第2行的分数进行比较,学生根据交流情况各自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异分母分子不同分数的大小,初步理解通分的意义;

2、在逐步探索通分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主动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很快找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求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27

2、把下面的分数按分母相同或不同进行分类:1/5、2/7、3/4、5/7、7/10

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谈话: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分数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改写的?

(3)大组交流:哪一组来说说本组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

(4)观察分析:这两种方法共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

2、理解通分的意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认识公分母: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该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4、想一想:

(1)通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2)通分后的分数与原来相应的分数比,大小怎样?(不变)

(3)观察例4的通分过程,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12,比较简便)

5、启发: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6、试一试:先找出1/6和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填空,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通分的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

7、练一练:通分。

一要提醒学生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二要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通分过程。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先根据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分别在相应的括号里写出分数,然后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并把通分的结果写下来,最后在图中画一画。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并口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练习时让学生把错的改正,把不够简单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4、发散训练:1/15()1/6

四、全课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4题。

教学后记

,并把通分的结果写下来,最后在图中画一画。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并口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练习时让学生把错的改正,把不够简单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4、发散训练:1/15()1/6

四、全课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4题。

教学后记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标题:五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案——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加减法计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积极思考解决方法的能力;

2. 控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规范和步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交通等,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加减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2. 知识点讲解与操练(30分钟)

解释和讲解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操练。例如,计算生活中的购物账单、公交车站牌上的人数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3. 实际问题解决(4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组内成员彼此交流解决。例如,“小明买了一本数学书,花了25元,又花了30元买了一本英语书,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学到的加减法应用于解决问题中。

4. 总结与归纳(1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与解题示范;

2. 小组合作探究;

3. 整体讨论与交流;

4. 归纳总结。

六、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运算准确性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成果、课堂讨论等来评估教案的有效性。

七、教学拓展: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有趣的实际问题,并延伸到其他领域,如时间、空间等,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实施,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且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规范和步骤的掌握,下一节课可以适当加强对解题步骤的讲解和操练。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1)

五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案

主题:加法与减法运算

关键词:加法、减法、进位、退位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区别。

2. 掌握两位数以内的进位和退位的方法。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二、教学重点

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操作方法。

2. 进位和退位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进位与退位的概念的启发式教学。

2. 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教案、黑板、粉笔、教具(计算器、百位、十位、个位的卡片)。

2. 学生:课本、笔、书包。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1. 通过游戏《与你一起学数学》帮助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情景,讨论加法和减法的区别。

3.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明确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4. 提问:你们在做加法和减法时,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Step 2 概念解释与示范

1.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报示范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 针对进位和退位的概念,给学生各自发放百位、十位、个位的卡片,让学生自主进行进位和退位的操作。

3. 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进位和退位的变化过程。

Step 3 练习与巩固

1. 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进行辅导。

2. 小组竞赛游戏: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讲解时给予表扬。

Step 4 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了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 让学生谈谈课堂上的收获,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

2. 记录在日常生活中的进位和退位例子五个。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进位和退位的概念。教师通过引入游戏和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在练习和辅导环节,教师及时进行巩固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总结,并听取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2)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寻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模仿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该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复杂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寻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时刻伴随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024六年级科学教案


教案课件的编写包括以下步骤:

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达到的效果。

2.分析教学内容:对所教授的知识点、概念、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和理解。

3.设计教学步骤: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逐步设计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讲解、实例演示、练习等环节。

4.选择教学资源: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教学资源,如教材、练习册、多媒体等。

5.制作教学素材:制作适合教学步骤和内容的教学素材,如图片、PPT幻灯片、视频等。

6.培养学生能力: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效果:设计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的全面情况。

“六年级科学教案”知识点总结全面详实,欢迎大家查阅。请认真了解下文细节!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5、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

现 状 原 因 对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四、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放大镜》

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

人类面临多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人类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事。

   解决环境问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每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调查并记录家庭使用能源的情况。

2、能够制作太阳能灶、小水轮等装置。

3、能够设计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4、能够看懂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源与能量的关系。

2、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3、知道可再生性能源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能源对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2、意识到不可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3、体验到开发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三、教学难点:能够独立设计利用一种能量工作的模型装置。

四、教学准备:碗、铝箔、木塞、橡皮泥、瓶盖、塑料片、铁丝、塑料瓶、剪刀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

2、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表扬。

二、认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看图说一说:

图中有哪些物品,各自使用什么能量?

这些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2、提问:你知道家中使用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引如能源) 有哪些能源?

3、分类:

将刚才所讲的能源分类。

小结:能源分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板)

4、提问: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举例。

5、看图了解世界与中国能源对比情况

看图P48,思考通过图表你有什么启示?

你对中国禁止小型煤矿、造纸厂的生产或关闭的行为有何想法?说说理由。

有人说:一次性纸杯是伟大的发明;也有人说:一次性纸杯的发明是最糟糕的发明。你支持哪种观点?

三、学习利用可再生能源:制作太阳能灶或小水车

1、过渡: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不可再生资源制造的,而这些物品又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汽车、家里用的煤气灶、电热水壶等。你还能举例。

2、为了改变这种浪费能源的这种状况,科学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你能告诉大家吗?

3、制作太阳能灶。

讲讲太阳能灶的作用。

说说制作的材料和步骤。(还有什么方法制作?)

自己制作。

4、活动:看谁制作的效果好。

室外活动,烤土豆片。

5、小评,如何改进这个装置?(能量使用效率高)

6、自选:制作小水轮(可安排课后)

说制作方法与步骤。

简便的方法:铁丝为支架。

瓶盖(内有橡皮泥)为轮。

浆叶为塑料片。

四、设计一种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1、出示:风能转换电能的模型。

学生上台游戏。

2、学生分组画图设计。

3、展评。

说出设计意图及能源转换的过程。

一周后看模型。

五、巩固应用

1、垃圾为什么要提倡分类回收?

2、我们怎样保护不可再生能源。

六、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能 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 水

风能 矿产 不可再生资源

木材

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木才、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发现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展示遗传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学生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到底哪里最像。

3、老师讲解什么是遗传。

4、学生把各自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进行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遗传了父母的哪些特征?

5、活动:在课文中,用连线的方法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认识动物的遗传现象。

1、学生分别观察小狗、小兔、猎豹、企鹅、长颈鹿等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三、认识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

3、学生看课文中的说明。

4、布置任务:回去找出类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或成语。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5、学生交流。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7

病 毒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查阅有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高,展开探究活动。

3、能够对未来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2、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知道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2、树立节能意识。

3、体验到要用发展的眼光开带能源问题。

二、教学重点: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三、教学难点:知道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方法及合理性。

四、教学准备:白炽灯、节能灯、各种资料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复习: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2、检查风能转换模型制作情况。

3、评比。

4、揭题: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面对日益枯竭的不可再生能源问题,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呢?

5、板书课题。

二、探讨如何节约能源。

1、了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事例。

过渡: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交流。

我们为什么要节约能源?

小结。

2、探究白炽灯与节能灯的效率比。

出示:白炽灯与节能灯。

这两个灯泡大家都见过?

当灯泡点亮的时候,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你们家里主要用哪种呢? 为什么?

学生交流。

实验分析:

预测哪个效率高

演示实验,学生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交流。

3、小结。

三、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及开发新能源。

1、过渡:人类为了提高利用自然能源,科学家想了很多方法。

2、看图思考:

这是一座未来的住宅,仔细观察,它在哪些方面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能源?

3、学生观察讨论。

4、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投影提醒)

你能看懂这幅图吗?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

这幢房屋是如何利用自然能源的?

这幢房屋为什么可以节能?

有哪些节能的方法?

5、小结。

6、认识太阳能的作用。

太阳能是能源之母,为什么这样说?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太阳能?

为什么太阳能将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7、了解我们可以开发新的能源。

阅读P52 。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四、巩固应用

1、现在有很多购房着喜欢景观房,特别喜欢有落地窗的房屋,请想想,落地窗在能源的利用上有哪些优劣?

2、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出份能源小报。

板书设计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自然能源 太阳能

(可反复利用) 地热

风能……

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9

第一课 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息息相关。

课型:观察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片标本(每组准备一套含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叶子细胞)、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生物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绝大多数生物是有什么构成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细胞。

教师出示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教师下发细胞玻片标本、相关资料和科学记录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在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使学生认识“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教师出示相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和手段制作模型,对学生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行为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出示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观察教师出示生物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细胞。

学生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下发的细胞玻片标本,学习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等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认识了解“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加深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模型制作活动。并积极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行为方面的评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激发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名称,教学中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组件即可。

启发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予以描绘,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体细胞结构特点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对细胞正确的认识。

通过学生交流活动,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教师要努力提供、创设学生制作活动开放、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将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细胞

显微镜 细胞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二课 我从哪里来

教材简析: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习兴趣,了解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学习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习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习愿望,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第三课 人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研究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的一生各个时期特别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突出特点及变化,知道怎样搞好青春期卫生保健。通过学习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和条形图培养学生绘制图形并利用图形进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人的生长发育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认识在认识人的一生生长变化过程中认识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自己不同时期阶段的照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学生的体检表、青春期健康卫生保健等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身边小动物、植物生长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体检表,引导学生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行为的变化,展示课前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渐衰期(40至6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巩固学生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资料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从而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教师指导学生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问题:“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体貌特征”以及告诉学生山东省科技馆中电脑模拟未来自己的画像的高科技展区,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调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进行小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提供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在上学期间的体检表,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认识变化,讨论交流课前搜集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并在教师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曲线图、坐标图等)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了解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直接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学生启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习活动体现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研讨活动,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可以尝试以资料卡的形式学习,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和研究材料。

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一生生长发育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 人的一生

变化:发育期 青春期卫生:锻炼

成熟期 饮食

渐衰期 睡眠

衰老期 心理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四课 我像谁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形态特征;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员,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种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3. 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做到珍爱生命。

4.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学习重点:

学生感知自然事物,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时候的照片更好)、镜子、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图片、课前对自己家人和自己身体特征的观察、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双胞胎或多胞胎图片、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同时下发科学记录表,引导学生多方面进行比较学习活动,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发现体会,并对学生的发现予以积极鼓励性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胎多仔的小动物、同株植物结出的不同果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行小组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课前搜集的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比较,整理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以“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为主题,展示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质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展研究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相关谚语的背后涵义,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学习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发现体会,并进行相互评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自身认识进行的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认真分析比较,整理资料。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并得出自身的结论。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的相同和不同,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产生问题并思考开展研究活动方案。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题内容,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熟悉的谚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展开活动。

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尽可能用讨论交流、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遗传和变异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由于这两个概念有一定难度,所以定位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本环节比较人、动物、植物异同点,巩固课堂探究成果,加深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珍爱生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课外。

板书设计 我像谁

相同点: 遗传

不同点: 变异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五课 让身体热起来

教材简析:

教科书内容以“人”为切入点,通过让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与途径,探究人体能量的与转化,认识到人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生命离不开能量,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情趣。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其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尝试运用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现象做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

学习重点:

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热量转化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的学习准备:搜集有关人体能量吸收、转化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分类;关于不同食物可供转化的热量、不同活动消耗热量资料等。冬季活动方面的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冬季活动相关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引出问题“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怎样使身体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适时下发科学记录表,提示学生整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提示学生将找到的方法予以分类。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习内容《食物与营养》,指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适时出示人们生产学习、工作娱乐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教师随机下发相关资料卡,指导学生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引导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些肥胖人的生活中困难资料,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了解造成肥胖原因,帮助肥胖人减肥减肥提出方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学习教师出示的冬季活动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流感受,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习活动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并在教师下发的科学记录表记录,整理归纳。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按照活动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习内容《食物与营养》,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观看学习教师出示人们生产学习、工作娱乐等贴近自身活动的图片,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

学生积极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自主学习教师随机下发的相关资料卡,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实际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的资料,了解拓展延伸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通过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开放、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

本活动重在在开口说、动手做,使学生生学习充满兴趣,但活动符合不宜过大,学生不要带着太多任务参与活动。只要学生能说、能做、能调动个体的生活经验即可,重在通过趣味性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探究人体能量及转化做好铺垫。

本活动教师让学生认识人体能量去向同时,还应认识到: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没有能量,人就无法工作、学习、娱乐、运动,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时变成热能散发(占人体消耗能量的50%。)

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争论中辨明问题,在研讨中澄清认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灵活掌握。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六课 摆的秘密

教材简析:

本课以摆为切入点,通过对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了解摆的运动规律,意识到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摆提出问题,学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定量观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和科学精神。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在学习活动中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初步认识机械能的转化。

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资料准备: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为每组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分组探究合作实验材料:方座支架、塑料封皮书夹附带金属猫眼、长短不一(20CM、40CM、10CM)、粗细相同的线绳三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线绳2根、量角器、金属垫片6个、计时秒表、橡皮泥、科学记录表格

演示实验材料:傅科摆模型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伽利略观察探究教堂大灯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讲解使学生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出示分组实验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单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习活动,提示学生主动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和科学记录卡,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多次验证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习活动发现,提示学生互相补充、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归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习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摆摆动缩略图,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归纳学生的发现:摆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并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然后再到另外一个最高点,这样反复运动,并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停下来。从而对摆摆动形成认识:静止的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过程中能量不断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活动:制作一个“听话”的摆,即制作一个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教师引导学生也可自己确定摆动时间和摆动次数,引导学生先制订制作方案,小组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傅科摆模型,介绍制作方法(将摆锤做成沙漏),引导学生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观察学习教师出示的单摆,倾听教师讲解,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利用教师和自身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提示下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习活动。

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利用分组探究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习活动发现,学生间互相补充、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认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习活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通过观察学习摆摆动缩略图,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学习归纳,描述摆摆动现象,认识摆摆动的科学道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一个“听话”的摆的自由制作活动。

学生制订制作方案,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3、学生学习观看教师出示的傅科摆模型,了解制作方法,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激发探究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从伽利略的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发现于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思考、严谨的实验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而受到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什么是摆

(二)教师学生提供创设一个开放的制作活动空间,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力。

教师创设开放、自由、多维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研究问题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培养学生做科学记录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经历摆从静止到运动,再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不断转化的。

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实验探究的结论。

(三)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将摆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七课 钻木起火

教材简析:

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弈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并没有亲自进行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它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学习活动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钻木起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探究钻木起火道理,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对机械能转化热能的理解认识。

学习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资料搜集的学习准备: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的现象。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材料:砂纸、木条、粗铁丝、手摇钻、木块、火柴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情况,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交流展示,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提示学生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钻木起火的道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资料,触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充分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对我们不利的影响。思考交流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热能之外,还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延伸问题:“了解人类用火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展示资料,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钻木起火的道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结合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不利的影响。以及机械能的其他能量转化。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拓展延伸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学习情况,

(二)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师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学生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给学生足够时间、自由空间在摩擦生热的认识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好奇心。

为今后《无处不在的能量》学习做好铺垫。

(三)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通电的线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会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试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做到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探究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电磁铁模型(自制电铃、小马达温控开关等)

资料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课前搜集有关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号电池2节、导线(漆包线或网线)50CM、100CM两根、铁钉1根、大头针(经退火防磁化处理)20根左右、指南针。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如小马达、自制电铃等,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都有铁芯和线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并提出问题:“这些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教师简单归纳学生发言,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大胆创新的制作活动及时给予肯定。提示学生制作活动中注意安全,认真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习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习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使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讨论,相互借鉴补充自己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教师下发科学记录表,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细心验证,注意安全,做好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在充分交流汇报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电磁铁制作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活动,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主题:进一步寻找电磁铁在生活、生产的应用;思考电能可以转化磁能,磁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自由选题,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并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认识电磁铁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课堂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学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根据教师和自己准备的分组探究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电磁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习活动情况,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习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讨论,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各自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验证,在学习中互帮互助、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简单归纳。倾听教师小结。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公正、客观评价他人制作的电磁铁,对制作的电磁铁进一步改进,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0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500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反思:

 

 

 

 

1.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简易方程五年级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