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28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优选。

到底怎样才算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作品后,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啊。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由内心所触发的。因此,栏目小编激情推荐一篇精彩的“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文章,让你也感受一下他的魅力吧。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1】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在我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时常感到有必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我选择读一些经典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这些书籍不仅帮助我理解教育的本质,而且提供了很多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下面的篇幅里,我将分享我阅读这些书籍的心得体会。

《教育的艺术》是一本对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全面探讨的书籍。阅读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教育并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这本书,我加深了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的理解。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技巧,比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个体化指导学生的学习。我希望将这些策略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我的教学效果。

《探索式学习》是一本关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独立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书中提供了一些案例,以帮助教师理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学习内容。我记得作者提及了“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的概念,这使得教师能够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除了这些理论书籍,我也很喜欢阅读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经典著作。《情绪智力》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它提供了对于学生情绪管理和情绪智力的研究。这本书强调情绪对学习和成就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一些教师可以采取的行动来帮助学生管理情绪。通过了解到情绪的影响,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并设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积极和支持性的氛围。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读这些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让我受益匪浅。它们不仅加深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将这些理论知识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将会使我成为一名更好的教育者。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书籍,我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做好准备。

总结而言,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教育本质的机会。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学到了许多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改善了我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我将继续探索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为我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2】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3】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4】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可以给学生生动的形象,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使用教学**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不仅为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而且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教与学的理念是一种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和学习。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把这些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理念的内化来指导实践;随着理念的更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符合学习要求的新的教育方法。

2、 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没有实践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现这一理想,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实践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提炼出适合于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

“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学的选择**也应该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他们最适合的**。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当时我在想,如果我将来成为一名教师,我会把木工工具搬进教师,让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在实物演示下,在静态和动态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启发。

现在我已踏上了教师的岗位。在教师里,我对我们曾经认为是神话的木匠一言不发,更不用说移动工具了。这是选择教学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个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成为我的目标。黑板书写和投影在教学中也很重要。通过板书和投影,将教学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老师讲授的东西,学生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可给学生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板书不但要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

而教师的黑板写作需要艺术的美感,也需要清晰自然,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享受。在黑板上写字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装饰和添加颜色,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板书形式可以多样化:

提纲式的板书使内容简明扼要;**式的板书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板书使内容更加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的板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流程式的板书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的板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因此,教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王友芬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5】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6】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7】

现在我已踏上了教师的岗位。在教师里,我对我们曾经认为是神话的木匠一言不发,更不用说移动工具了。这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成为我的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板书和投影,将教学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老师教的东西容易让学生忘记,好的板书可以给学生留下痕迹。一些逻辑概念和原则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课后需要黑板写作帮助他们慢慢思考和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板书不但要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

而教师的黑板写作需要艺术的美感,也需要清晰自然,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享受。在黑板上写字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装饰和添加颜色,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板书形式可以多样化:

提纲式的板书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式的板书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板书使内容更加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的板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流程式的板书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的板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因此,教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dg15.com小编推荐

教育概论读后感


图书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阶梯,只有勤奋才能在知识的山岭中攀登,只有艰辛才能在学术的海洋中航行,作者的作品令我深受触动。阅读的本质就是反思,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更深层次的思索。本文将结合“教育概论读后感”展开讨论,文中的观点仅供您参考,最终的决定还需您自己去做!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1】

教师素养

1921年,孟宪承回国后任东南大学教育学教授,直到1933年他的《教育概论》问世,期间,对教育学的研究始终是他学术**的重心,他的教育理论逐渐成熟,并推动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和转型。在中国,以儿童的发展为教育学理论的出发点,其发起者很可能是孟宪承,他也提出了以人民生活为基础的公共教育。民众教育就是“使民众能适应其继续不断的生活”的教育。

孟宪承认为,民众教育是对大多数人民的教育,也应当包含失学儿童,但重点在“年长失学者”,理由是年长失学者过多,影响社会安宁和个人生计极大。

但我更关注《教育概论》中关于“教师的专业”这部分,这部分可能离我们更近。孟宪承认为,教师以教学服务社会,如何培养和引导教师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这是他的使命。因此,教师需要培养。他们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者,是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地理教师也是如此。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我认为教师是有多重角色的:在课前,教师像导演,他要进行教学设计,像导演一样设计各种“场景”;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像主持人,他要维护、保持好课堂的氛围,定下基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像演员,他要将教学设计很好地表现,他所传达的不仅是故事情节、知识,更是一种学科思想、思维方式。

于此同时,教师像记者,他要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问题,要一针见血,教师还像一个高级导游,地理离人们的生活很近,教师要将学生带入自然、人文的景观之中,让地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孟宪承指出,教师专业培训应从技能、知识、理想三个方面进行。它主要对应于地理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地理专业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地理教师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联系到地理,主要指要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人地关系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地理教学。地理业务能力素养应该包括扎实、系统的地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能够随时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准确地认识到它的发展趋势;要精通地理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地理教学实际当中;要有广泛的数学、英语、物理、历史、政治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很好地与地理相结合。

除了这些,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还应该具有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能够运用多种地理教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还应该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扎实的板书、板图基本功,作为现代的地理教师,最好具有一定的演示、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能够组织地理课外活动并具有撰写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

这些优良品质不是自然创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总结和训练形成的,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2】

一、桑代克及其学习定律

爱德华·桑代克( 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 , 美国心理学家, 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 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末, 桑代克通过著名的“ 迷箱实验”, 观察到动物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偶然获得成功的, 因而他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即“学习是联结的形成和巩固”。

20世纪20、30年代, 桑代克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 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人类学习的三大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 准备律

准备规律是指学习初期的准备潜能。在桑德克的拼图盒子实验中,他把一只饥饿的猫放进拼图盒子里,把食物放在盒子外面作为逃跑的奖励。箱内设有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

最初, 当猫去碰、去嗅以及从各个方向去抓食物时, 它表现出一种平常的、随机的、很有点紊乱的行为。最后,猫碰巧做了正确的事,门开了。在第一次尝试时,正确的行为十相当偶然的。

在后来的尝试中,随机无序的行为出现的更少。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当学习完成后,只要把猫放进盒子里,它就会表现得很好。桑代克观察到,在他的实验中,为了保证学习,猫一定饿了。

如果猫吃饱了,在把它放进拼图盒后,它可能不会表现出任何学习从拼图盒中逃出的行为。相反,它会蜷缩起来睡在那里。因此,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含一些动机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准备律。

在这里, 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也是必须的) , 而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

2. 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学习需要经过重复才能完成, 由使用律和失用律构成。桑代克认为, 一个联结的使用( 练习)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 一个联结的失用( 不练习) 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也就是说,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通过使用而加强,而通过不使用而削弱。

随后,桑代克多次指出,大量的过度运动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比如,他让一些大学生捂住眼睛,画一条3英寸的线,让他们试上千次。结果,受试者从第一次尝试到最后一次尝试没有任何进展。

一般说来, 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 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 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3. 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境发生联系, 结果是再遇到此情境时, 这一动作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相反,在特定情况下导致不愉快感觉的动作将与该情况分开。 当情况再次出现时,该动作很难重复。也即凡是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会被加强, 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在他的实验中,桑代克发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除了猫一定要饿,食物也是必需的。如果猫从盒子里逃出来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从盒子里逃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效果律( 用桑代克自己的话来说, “ 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 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 , 这也是桑代克最主要的学习定律。

二、桑代克学习定律的启示

一。激发动机,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动机具有引起个体活动的始动功能, 指引活动方向的指向功能以及增强活动力量的强化功能。学习中的动机和兴趣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 能促使学生集中精力, 积极主动, 不断探索, 不断进取, 加快达到学习目标的速度。

桑迪克的准备定律告诉我们:当学习者准备好学习,即动机准备,学习就可以发生;如果学习者没有准备,学习就不会发生或效率低下。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准备心理,应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且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实际上不少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味“死教”, 那是一种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强迫学习,学生是被动的,他会感到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只有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入手,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改观。

2。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学习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有效,并产生学习或学习迁移。这就是桑迪克的实践规律所揭示的。两千多年前, 孔子也说过“学而时习之”, 方能“温故而知新”。

可见,重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作为课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在讲授阶段已经理解和记忆的新知识, 通过独立作业转化为技能技巧。

对于这一重要的实践作用,教育界早就形成了共识。不仅如此, 不少时候还片面夸大了这一作用, 因此出现了“题海”、“卷海”、“罚抄”等现代汉语中的新名词。

其实, 桑代克的研究早已证明, 企图通过加重练习使儿童大脑“皱褶增深”的想法是事与愿违的。学习某知识以后, 通过适量的练习使之达到熟练, 对能力的影响是重要的。但是, 简单重复的或过量的练习并不能使学习效果增强, 有时侯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推进呆读死记的苦海。

因此, 不能把练习当作惩罚, 不加思考的练习毫无意义和价值。

三。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成功

桑代克曾写道, 一种反应倾向是“ 打上印痕”还是“ 抹掉印痕”, 这要看它产生有利的还是不利的结果而定。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就可以促进未来的学习,否则就会阻碍未来的学习。其实,这个原则很简单。在生活中,不要谈论孩子,**也更愿意听到别人的赞美。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对106 名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做了难度相同的加法练习, 分为四组, 一组为控制组, 只练习不予评论; 其余三组, 甲组为受表扬组, 每天由主试宣布受表扬儿童的名字; 乙组为受训组; 丙组为受忽视组, 只让他们听其他两组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 受表扬组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受训斥组其次, 受忽视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有所下降。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 看到自己的进步, 看到成功的希望。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而实际上,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对于孩子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孩子, 成功的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失败, 因为新的失败往往不能成为他们成功之母, 恰恰成为他们更大的失败之母。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功。能力的转化是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

桑代克作为先驱者对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内的研究在心理学史上是属于最伟大的研究者之列的。尽管在他的研究工作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的贡献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有启示他的三条学习规律,至今仍对我们有启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规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负担,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3】

通过学习《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概论》这门课程,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帮助我适应了学习的现实。面对目标丧失与确立之间的冲突,本课程教会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会我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提高,适时调整。

它鼓励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走进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领悟人生的哲理。

这门课程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什么都不能交换。什么是健康?健康的含义是什么呢?

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机能良好,心理素质端正,同时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也是健康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自然存在物,说到健康,首先,应该是指人的身躯健壮,机能良好;而人是有思想的社会性动物,时时得面对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人与其自身之间内在的协调平衡,也应该是健康含义的范畴,处在社会之中,就得遵守社会规则,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外的和谐统一,即人在社会环境的适应度以及自我规则与社会规范的统一性也应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之于健康的应有之义。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了人生的方向。我认为生活是一个需要一直探索和解觉得谜。怎样的人生才算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在本课程中,我想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人生,首先应该是本真的人生。生活,应该是本真的,而不是虚伪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建立咨询关系需要真诚——说真话,表达真情。做大一点,真诚不仅是别人不可或缺的,也是自己不可或缺的。

有些人台上一套,台下又一套;有些人为了所谓的颜面极力做作和掩饰,还有一些人大言不惭心不惊肉不跳,本人最痛恨这种两面三刀表里不如一的人,这种戴着面具、玩耍计谋的人把人生当成一种谋利的器具和过程。然而,人是活的,包括思想和情感,而现实生活更是人的美。 人生,还应该是自己的人生。

做本真的自己,就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他总会在不经意间遇到大大小小的礁石,

在困难面前,求助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问题的解决决不能靠别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困难的解决终究要靠自己。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书本无法代替当事人思考和行动,能做的仅是“引出”和“引导”。他的生命靠自己,不靠,不靠;他自己的命运把握,不托付,不随波逐流;他自己的生命控制,不偏心,不盲从。

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肯思考,敢质疑,求自主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勇敢地分析自己。通过自我分析,我发现自己也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偏差。我的性格太固执,几乎偏执。在这门课的指导下,我避免了妄想型人格障碍的错误。

在心理课上,我开始尝试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书本的指导来倾听别人的意见,开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乐趣。虽然偶尔会有摩擦,但却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通过学习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并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我的人气逐渐提高。我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决于相互理解,相互理解取决于相互的思想交流。

因此,我们应该经常与人交谈,交换意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也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4】

进来阅读了王传旭老师的《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概论》书后,感触颇深,对开放教育学生来有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学习上的帮助。开放教育产生于20世纪中叶。开放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一个学习者得到充分的发展。

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开展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在开放教育的基础上,利用远程教育的学习系统,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模式。这种独特的学习模式更加注重学习主体的特点和需求,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共同开发。自主学习首先是意识的创新,概念的创新。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开放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为越来越多的人创造终身学习条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其次是特征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对象。

它强调客体为主体服务,教师应根据主体的需要进行引导、引导和咨询。开放教育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年龄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开放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录音、网络和文字教材进行教学。多数是**自主学习,具有自身独立的特点。

自主学习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开放教育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使用者和实践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开放教育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没有学习,他们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他们有紧迫感。由育学习目的明确,他们普遍愿意参加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完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构建知识结构,制定学习计划,选择课程内容,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安排自己的学习,实现既定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自主学习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远程教育体系中,开放教育应利用高科技支撑和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支识寻求者,开创中国特色的开放教育之路。

自主学习要坚持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交流。由于开放教育的学习对象广泛,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学习。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方式,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印刷文字材料、网络等虚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去参加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

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也是有目的的。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适合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保证自主学习的顺利实施。

3.自主学习就是超越自身的学习。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而个别化不等于“个别”本身。

它是学习者在学习材料、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以及及时的信息反馈的影响下构建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不等于自主学习,它既不是旧的自主无助的单一学习模式,也不是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以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之间有一个相互沟通、相互反馈、研究和讨论的小组。

在自我学习中,我们应该超越自我学习的范围,通过超越自我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实现自我的理想和价值。

二、自主学习的心理特点

开放教育是以种以个性化学习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是:

1.具有独立自主性,自尊心强,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开放教育学生非常重视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威信和声誉,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心理上讲,已具备社会所要求的~定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表现在学习上,有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一定的自制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排除各种影响和干扰,具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和精神。

同时,也具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早熟,克服了过分自信和固执的倾向,使目标趋于合理,自我意识更加适应现实。

2。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较强的理解能力,人格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开放教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对问题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新文化素质的要求非常敏感。

三。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正确应对挫折,控制情绪的释放。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社会,在社会上工作和生活了多年。他们学习了各种知识,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训练。在学习上,他们可以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遭受种种挫折时,能理智地控制情绪,学会适当渲泄的方法。这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三、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

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比传统教育更加开放。其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其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它将支持服务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能够满足不同特点学习者的求知欲望。

同时,提出开放教育模式下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自主学习要有健康的心理做保证。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谓: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有以下几项:

① 智力正常,具有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操作等综合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能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②情绪稳定协调,能充满自信心,保持情绪平衡。

③ 自我意识的统一能够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积极地教育和发展自我。④性格健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自控自制能力。⑤ 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充满温馨、安全、舒适的心理体验,并能实现自我学习。

2.心理健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以上五项心理健康标准是开放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是保证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一个人生理能量的发挥和人格的发展。

而开放教育正是通过发展自己的个性,挖掘自己的能力来实现学习的成功。因此,开放教育对一个t2和身体健康的要求非常明确,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3.自主学习出成效,心理健康是关键。要想达到在自主学习中成绩优异,有效果,心理健康是关键。一个“积极发展的一t2,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

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但有两点不容忽视:①学习环境不适宜。开放教育学生多数是自主学习为主,指导、引导、函授都是辅助的,它与在校生的学习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主要是靠自觉学习,一些学生往往处理不好这个环节,有的最终被迫休学。

②情绪不稳定。开放教育的学生多数是二次学习,他们多数已走向社会,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在完成每天必需的工作外,又要安下心来学习,这种心理状况要求情绪非常稳定,如果情绪不好,就不能马上进入角色,对学习无兴趣,学习吃力,考试成绩就会下降。另外,学习时情绪不稳定,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最终毁了自己的学业。

所以我们说,心理健康对自主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的学生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学习中获得成功。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5】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通过两个星期对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的细读,其间对生活、如何处事待人及学习等方面均有很深的见解与分析,整一本书用了很多典型的生活实例并结合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性知识,详述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同时借以引发、启迪读者更好地把握生活的尺度及定位好人格的高度,最终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

《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述了许多人类本性上的种种弱点,包括自尊维护、自重、虚荣、同情的需要、自卑、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等带来的一些固有的矛盾及自我捍卫自身权利的实现,这些所谓的弱点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无论你是乞丐、残疾、疲困潦倒、孤寡一人,还是百万富翁、运动健儿、名人名士等人,都难免不受人性弱点的影响。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基于人性上暴露出来的弱点思考,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使得我更加地觉得运用妥当、规避要害,反倒是一本教会人养**性优点的一本好书,其间讲述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的很多道理,并透过事情的表面看其本质,生动的例子,从工作、学习、处事待人、再到婚姻,最后上升到自我反省、自我实现的层次上来。

在这本书的前几部分,我们谈到了不要随便批评别人的原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自尊。结合自己这些年在生活、学习,再到大学里一些社团、班级等场面上工作累积下来的经历与经验,我发现除了别人不愿意受到批评以外,同时自己也会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是错的)而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而不肯承认错误。鉴于我的看法,每个人的出发与目的点都是好的,谁都不愿意把事情搞砸,更不愿意地因此而被别人所否定,相反地愿意得到更多人的肯定而来满足虚荣心与自尊心的需要,或者是实现自我的需要。

书中讲到了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即换位思考,从别人的性质(利益、认识的角度与广度)出发,避免批评别人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中当面评论与批评他人,在找到问题、发现问题的同时,千万不要激化问题,而是缓和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与途径。其中谈到的“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鼓励别人谈论自己”与“使别人感觉重要——并真诚地这样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要说服一个人承认错误并改变其想法或者接受自己正确的观点与建议,就不能一开始就迫于达到某种扭转的局面而不停的争论,这往往只会激化矛盾而永远无法消除对方产生的误区与偏见,反而倒是给目标人没有丝毫的思考空间,多聊一些与他自己有关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循循善诱,最终使他与我们自己具有相同的观念,并明白自己的错误之在,从中感受到自我尊重的需要,并自觉地实现自我检讨,消除误解,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效果。

在解释别人不愿意接受批评的同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也指出了类似性质的问题——使别人同意于你。其中:避免争论,尊重别人的意见,从不告诉别人自己错了,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友好相处,真诚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同情对方的想法和愿望等。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6】

生命是发展的、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可以说教育是生命的本质特征,而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根本,没有生命就无所谓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所有事物的总和,实际上是人生于世所经历的所有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生命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人可以生存,因此教育已经成为生命的形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人“何以为生”和“以何为生”的双重目的。而现实中受教育工具性思想的影响,人们忘掉了教育的“何以为生”的教育目的,功利性地追求“以何为生”。“教育即生命”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原本认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质;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荣共在的和谐关系。

归根结底,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的生命。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基点。

其实我认为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而是对教育的根的强调,“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从生命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角度来研究生命教育,以使生命教育在实际当中得以落实,生命教育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中,应该从校长、教师、家长等各层面认识和落实。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

教育过程不是植物的生长、标准件的加工过程,而是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发展,不断追求人生意义,成长为主体生命的过程。“教育并没有把生命作为它的对象,教育的过程也没有把人当作‘人’。生命教育试图通过关爱生命、培养生命丰富的社会属性和引导生命意义的追寻,培养出身心健全、全面发展富含创造活力的新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与世界万物和谐共处;单向人的改造,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好的教师就是生命的导师。因为生命的历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教师实际上是学生生命意义建构中最重要的人。他不仅应在自己生命历程中要有好的修为,更要能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本质,形塑生命的价值,并掌握人生的方向,努力奔向圆满。

具体来说,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生去理解生命的奥秘,珍惜和尊重生命,促进和关爱生命,欣赏生命。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7】

其次,在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也感到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通俗的讲,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现在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人脉”,科学的“人际关系”的定义则更深刻,它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除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这也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彼此平等。在沟通之初,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优势,给对方一个更好的印象,让对方觉得你值得沟通。

这样才能显现出你的素质,才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人脉。

另外,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压力”了,而且现在的我们正是面对的压力最多的时候,比如学习,生活,感情,未来等等,几乎每一个方面都对我们这一代有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压力指人的精神遭遇外界影响而带来的心理紧张,或者痛苦,使人因这些因素而感觉精神状态不佳,面色萎靡,内心沉重,更有甚者痛苦不堪。面对未来的压力,我们可能不去想太多,现在的人得过且过的很多,很多人都不去想将来的事情,比如工作,比如成家,但是我们还要适当的给自己加压,适当的压力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与渴望,适当的压力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使我们有一个正常的心态。继续自己的生活,不能从此而麻木不仁;面对未来的压力,我们可能不去想太多,现在的人得过且过的很多,很多人都不去想将来的事情,比如工作,比如成家,但是我们还要适当的给自己加压,适当的压力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与渴望,适当的压力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使我们有一个正常的心态。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8】

首先,乡镇社区教育是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的教育过程,旨在直接服务于乡镇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终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性社会教育活动。

二是社区教育也是社区各种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社区全体成员全面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最佳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乡镇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生存技能、人文素质和生活质量,使社区成员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

总之,乡镇社区教育是挖掘和整合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为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发展需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展有利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活动,发展区域经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也是现代社区发展中出现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趋势的必然产物,它可以促进社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教育、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把教育的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功利性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意义和作用。通过对《社区教育概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几年来从事乡镇社区教育的工作实际,重新审视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乡镇社区教育必须立足社区、服务于社区

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就其性质和身份而言,它属于社会教育。它是社区社会教育的一个缩影,是微观的、具体的。我国城镇社区教育是社会化教育从城市向农村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乡镇社区教育,首先要适应乡镇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注重社区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如整合教、科、农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岗位素质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等,除此以外,还有与社区共同组建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基地、整合行政村、居委会的教育资源,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以及其他各种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要建立健全教育组织网络,把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村等活动结合起来。

因此,乡镇社区教育必须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它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而组织实施的,服务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形式。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发展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另一方面,社区教育通过社区教育中心为当地社区居民服务,从而引导和影响区域文化的发展。

2.乡镇社区教育必须做到全民参与、三“全”并举

我乡社区教育中心在社区开展的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需要全体居民的参与。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学习和真正理解社区教育的基本知识(含义、外延和内涵、基本特征和功能等),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带领广大社区群众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只有广大社区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教育,乡镇社区教育才能彰显其重要意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社区居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社区教育的管理者。他们可以对社区教育的政策、计划和活动提出意见。选择居民或村民代表参与城镇社区教育决策。“全员、全程、全方位”是社区教育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全员”是指社区内全体成员都是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教育的主体。

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社区教育应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工作、生活需要的教育服务;“全程”是指每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人生旅程都要、也都应不断地接受教育,社区教育应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终身学习“全程”的教育服务;“全方位”是指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能力、道德、精神文明、文娱、健康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并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这种“全面”的教育服务。

3.乡镇社区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按需提供教育

社区教育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的服务。社区教育的目的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乡镇社区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学校或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机构和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教育,重点加强乡镇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训,努力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建设和谐乡镇。乡镇社区教育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没有固定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乡镇和企业的需要的一种大众化教育。

社区民众既是“教育主体”,又是“受益主体”;既是社区教育的动力,也是社区教育的目的。因此,乡镇社区教育是植根于行政村、居委会、街道,服务社区群众,按需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种教育形式。

4.社区教育要实现社区教育化、教育社区化

与**教育相比,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更加广泛。要明确的是,**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对象,特别是**离校或离岗人员是社区教育必须关注和服务的重点对象。**教育是对**的一种教育,如**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等,而社区教育是对社区所有人的教育,贯穿于生活的各个阶段,因此**教育不能等同于社区教育。

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员用工需求的变化,社区教育给予了广大民众均等的学习和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推进学习化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农村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乡镇社区教育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各种教育需求、教育主体、教育类别、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条件等所有教育因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合作,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社区教育应视为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动态过程。

乡镇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是社区成员的生活和需要,必须尽可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和社区型群体不同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积极营造农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软环境,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把乡镇社区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真正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乡镇社区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9】

2。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个性发展。在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开放教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对问题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新文化素质的要求非常敏感。

三。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正确处理挫折,控制情绪的释放。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社会,在社会上工作和生活了多年。他们学习了各种知识,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训练。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遭受种种挫折时,能理智地控制情绪,学会适当渲泄的方法。这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三、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

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比传统教育更加开放。其教育模是以学生为中心,其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它将支持服务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

同时,提出开放教育模式下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自主学习要有健康的心理做保证。

2.心理健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3.自主学习出成效,心理健康是关键。要想达到在自主学习中成绩优异,有效果,心理健康是关键。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中取得成功。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10】

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学习和教学的各种观点,探讨了如何学习和教学,然后提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多维学习、研究型学习、反思型学习的学习方法,其中我印象深刻。

在第一节中,考得海勒和夏勒洛克提出,“学习教学包括培养教学技能,理解教育中所蕴含的道德问题,能够在学校的文化中协调并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发展个人素质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动作出反思和评价”。在专业培训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这是大多数教师都能体会道德。然而,教师需要了解教育中容易被忽实的道德问题。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仍在形成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成长过成中,教师不仅起着传授知识的作用,而且影响着他们的是界观和是非观。

因此,教师在思考如何与学生相处、用什么样的内容辅助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道德层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信息,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二节所提出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学习这一点很好的呼应了老师在课堂上提醒我们的“a teacher is a learner first”的理念,强调老师们应该抱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始终先于学生一步学习。作者介绍了哈格里夫斯关于教师的社会互动主义的理念即,“教师应该和其他人一样不仅要集技巧,能力与方法于一身,而且还在于构建意义,解释世界,并回答这个世界向人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在这个观点中,学习者需要从元认知层面面对自己已知的,需知的知识以及如何发展知识进行质疑。

教师如何丰富自极的知识,认识自极的不足,并积极反思?当然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从自己第一手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了解自身理论知识遇到具体实践会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反思,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闭门造车,孤立的摸索,在沉默中应对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是不可行的,教师应该敞开心扉,积极的与其他同样进行学习实践的人交流,参与集体讨论,利用集体智慧补充自身的不足,并在倾听他人的反思中,比照自身,进行自我反省。

多维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儿童学习过程的特点。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掌握教学策略的种类和应用,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课程和特定的学生。

2024论教育读后感5篇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2024论教育读后感5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论教育读后感(篇1)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段话在教育界流传甚广,当我读完《论教育》全文之后,觉得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因为爱因斯坦这篇讲稿对教育的理解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对教育的经典论述之一。

教学的价值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

爱因斯坦在这篇关于教学的价值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演讲中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

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是专读文史;教育转型之后曾提出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有评论说“高考语数外”偏重于文科,莫衷一是。而爱因斯坦“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他认为“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素质能力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实际上,有了“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素质,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会游刃有余,并不完全要书本知识基础有多雄厚。学校教学最终“剩下的”是能力素质。在今天的教育背境下,如何理解这段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教学价值。

这些年,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经合组织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

于是“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笔者以为“核心素养”所涉及的正是爱因斯坦所提出“人们忘记了在学校所学过的每一件事后剩下的”东西,“剩下的”这些东西是课程教学之外获得的能力。爱因斯坦所说的“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素质,正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包括:

认识、方法、逻辑、思维、价值、道德、伦理以及观察、研究能力等等,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剩下的”东西的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所在。

上个世纪之初,西学东渐,我国的教育随社会一起转型,中国教育有很大的进步。我父亲刘百川先生,1956年曾著《全面发展的教育》一书,这是国内最早研究全面发展的专著。他在这本书中写道:

“要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这也是属于学校教学过程所剩下的。他说:

“只有认识、情感、意志同时起作用,才能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可见,我国基础教育从很早起就注重这些素质能力的养成。

论教育读后感(篇2)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 成了周 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论教育读后感(篇3)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读后感·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论教育读后感(篇4)

《周国平论教育》的读后感提要: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

更多精品源自方案

作者:陈薇

一、教育的七条箴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周国平先生提出了七条古今中外公认的教育箴言。既然是教育谚语,就应该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学习力。的确,反复思考会让人感觉到心灵的触动。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一论点是卢梭提出的,杜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教育是成长,它体现了教育的本义,即使每个人的天性和先天能力健康成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到一个容器里。即使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生来健康的人都是优秀的人。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做大量的工具。

实是上,教育急功近利是一种不良习惯,最终导致教育走向反面。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放慢脚步,降低期望,让孩子慢慢成长。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教育的目的似乎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的意义。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的。尤其是在儿童时期,这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最大的优点是教育能给孩子们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从而为他们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今,成年人把自己的小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使他们为名利而战。恐怕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几年后,同一年的野蛮剥夺的后果将不会以任何方式出现。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们成长和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个人健康生活的建设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是促进人的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创造条件的大脑。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四。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不珍惜时间,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就是成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是为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

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语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休闲。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和冥想,才能自由地发展他们的精神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不管老师讲的多好,说的多好,如果他学习,一切都会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教得多好,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个。忘掉你在课堂上学到的,剩下的就是教育;

这句话在平时似乎听过。今天,我知道它第一次出现在爱因斯坦的。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对我们有用的是把我们的身体内化为一部分,这部分似乎不是学习的,而是我们原本的。

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必须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回到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们聚集的地方,让年轻人在大师们的影响下成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所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没有名校。

7、教师应该吧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说实话,对这句话我不太理解。把学生看做目的?什么意思?

以下是罗素的师生关系理论:一个理想的教师的前提是爱他的学生,就像父母觉的孩子是目的一样,他们觉的学生是目的。——我还是不懂!

呵呵!看来,只有等到将来再重新学习了。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部分的认识,呵呵!感触颇深!

论教育读后感(篇5)

当然,科学教育的德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现在来说说我遇见的那些老师。有一位老师是我五年级的班主任。她很严肃,很守旧。她在班上很有责任心。她也喜欢古怪的学生。

当时,孩子们最需要老时的关注,这是孩子们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每个班级的学生很多,老师不能关心每个孩子。当时的我很幼稚,认为学习好就能博得老师喜欢了,于是那时用功学习,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按理说应该得三好学生的,但是,老师私自把名额给了一个另一个学生,原因是她的成绩也很好,最重要的是老师跟她妈关系好。在现在看来,对于那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证书根本没必要去计较,但是当时的我对于证书的渴望不仅仅是我成绩进步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这个事实让我明白了就算我学习好了,也不会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关心。

这也让当时的我认为自己就是讨人嫌,没有用处的。当我长大了,仔细想想,特别是当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我常常告诉自己,爱孩子的心比上好课更重要。我不想孩子们在我手上留下阴影。

还有一个老师,我在初中的时候是班主任。他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性格赢得了我们的尊敬和爱戴。课堂老师的知识是丰富的,话语是幽默的,课堂下的老师会经常****的动态,发现什么异常的时候,都会找我们谈心。

虽然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教育态度,但是,很多时候都是空谈,有时候有些老师比我们还要忙。老师不仅关心我们,像朋友一样和我们相处,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学理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在课堂上,他让我们自由发挥,给予指导,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精彩想法,尊重我们的多元化发展。在很多事情上,软就是软,硬就是硬。

我们学校有上晚自习的习惯,上课时间为7点30分,但老师要求我们7点就必须上玩自习,他常告诉我们,笨鸟先飞,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别小看这短短的半小时,日积月累就比别人多学了多少小时了。老师这样的学习方法让我一直沿用至今。老师的为人师表也给我们影响很大。

在为人处事上待人谦和,没见过老师发过脾气,做事有条不紊,个人生活中,讲究干净整洁,给刚离家要自己打理生活的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教育论》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老师是世界上最贵重的名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老师的生活习惯,老师的为人处世,都会给学生留下不大不小的影响,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风格,老师的一言一行,也许会被学生模仿,还有老师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也许会被学生视为箴言,所以老师做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做的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身为老师的你会不知不觉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了。

学高为师、做模范是真理,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和评价。

07级汉语言文学五班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合集


读书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大家一口气读完作品之后,想必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这奇妙的感觉当然要记录下来,优秀的作品模板的所具有的内容有哪些?以下内容是我们特地整理的“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篇1】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篇2】

近期,我认真地读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这本书,体会很深。教育是一部高深的教科书,而教师职业道德又何尝不是呢?新时期的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学习一下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免得误人子弟!试想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在师德方面又做到了多少?通过学习,其中给我感悟最大的是教师之爱!爱让教师更加自信。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历史上的教育家都有把爱学生作为为师的主张,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倡导爱满天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从而主张把整个心灵给孩子们。前苏联另一位教育家赞科夫则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爱儿童。确实,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爱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体现于学生的身上,体现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中。教书育人,以情感人!我们应该深知,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我们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心坎上,随时随地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动态,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怀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

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应该以宽容、博爱之心去感化他们。尊师爱生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师生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行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了尊师,而忽视了爱生。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应该是互尊互爱,倡导的是师生互为精神关怀者。当你去爱学生时,学生会同样爱你。当给学生一桶的爱,学生回报你一杯的爱,就非常的满足了。爱让我快乐,使我满足。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篇3】

课题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开题仪式过后,每人要读一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写下心得体会,我于是找来一些书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今日读到《适用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五章“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节“因材施教”。这一节里有一块内容叫“教师对待好学生、差生的态度”。读过这一节内容之后,我感慨良多,觉得差生转化工作之艰难而有趣。

文中写到:“教师如何善待差生、转化差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差生问题不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除了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不够正确。------其实,尽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教师的重点调教下是能转变的。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这里不全是废铜烂铁,这里有黄金白银,只不过暂时被灰尘蒙住而未能闪光而已。”

读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说实话,我过去对待差生总是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事多花力气而“得不偿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千方百计挖掘别人的优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样的话,不仅师生关系搞不好,转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当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时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差生是每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班风、校风,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尽管差生问题很令人头疼、费心,却有着莫大的意义,研究和解决差生问题属于真正的“痛并快乐着”。

怎样转化差生?文中写到,“首先要有信心(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求进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较差罢了);其次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中还写到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来源有三个:一是报刊是介绍由后进生变为先进生的经验之谈;二是班内优秀学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差生本人学习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读到此处,我明白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上,教给他们方法,“授人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学习搞好了,才能逐渐消除“乏信心”,促进思想转变,最终实现将其转化。同时,我也明白了应当从差生本人身上寻找闪光点,不仅能激励他本人,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应当想法子推行。

文中还介绍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指导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即除了讲一些大道理之外,还可适当降低作业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以及定期“开小灶”等等。“对差生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讽刺。嘲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其后果或是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这对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极端不利的。”在过去,我也对差生满怀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学生不听话,或顶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容易丧失继续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严厉批评、嘲讽,可越是如此,学生对抗、抵触情绪越强,工作越难开展。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越难开的锁才越是好锁.因此,我今后应当加强修养,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对差生多一点信心,再多一点耐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转化差生的工作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俗话说“开卷有益”,今天果不其然。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篇4】

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篇5】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学生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怀揣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提出了“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主张。他一贯重视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在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现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一、“活动”乃重中之重。

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做”,“做”即活动。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好动”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学生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学生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学生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学生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学生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学生“做”,学生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学生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学生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学生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

二、大量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多样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学生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学生走出学生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学生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学校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三、突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给学生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学生的世界是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学生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学生教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精彩独到的思想是指引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前进的灯塔,让我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我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完善,提升自我。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篇6】

研读完《幼儿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使我受益非浅。结合工作实际,使我对幼儿数学教育与幼儿的发展,和幼儿怎样学数学,以及幼儿数学教育所要遵循的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数学教育与幼儿的发展。以往对幼儿数学教育的概念认识很简单,在我心目中数学就是计算。几乎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经历过数数,加减之类的“数学启蒙”。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常常感到困惑:孩子怎么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读完该着作后,使我明白数学之难教是由于它“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双重性:它既需要建立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有需要摆脱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正由此,数学具有双重的价值,即:理智训练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该着作中详尽阐述了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以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可能学习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数学同样具有理智训练和实践运用两方面的价值。首先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学会“数学地思维”,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数学教育能训练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数学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以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作为幼儿应该怎样学习数学,我从该书中也找到了答案。首先要认知数学知识的特点。数学知识究其实质,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知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抽象出普遍的数学关系的过程。其次幼儿学习数学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一,我们要考察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一一对应观念,序列观念和类包含观念等。通过工作实际中的观察,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观念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他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第二,我们要考虑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由于幼儿尚不能进行完全抽象的思考,但借助于外部的动作活动和具体的形象,幼儿能够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事物,在抽象的层次上学习数学。最后我们要注重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 幼儿数学学习始于动作;二 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作用;三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四 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五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通过对该着作的研读,还使我明白了幼儿数学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具体应该表现在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的内容,要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学数学,要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其次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区别。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结构的建构应该是同步的。并且要注重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把学数学变成幼儿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关系,自己获取数学经验。最后要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提出“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的依据是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该承认每个幼儿都具有其与生俱来的的独特性。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1000字合集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1000字合集”,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1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囫囵吞枣般读了半本了(想先浏览一遍全书,再作细读),觉得看云真不愧为一位有意思的老师。原想从此书中了解同行是如何读教育理论,如何写读书后感的,可看了半本,越看越对封面上那句话感到有意思了——“个性化解读教育经典”!

呵呵。“个性化解读”似乎成了20xx年读书界的一个有趣现象了。于丹教授读《论语》,个性化地读出了“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心灵之道”、“天地人之道”,几篇演讲稿组合成一本书,卖二十元人民币,还高居博库图书排行榜前几名;如今,看云也来个性化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后感写得文采飞扬,行云如水。不可否认,看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读完《童年的秘密》,就一口气写了二万多字的读后感——《回归之路》,实在让人钦佩!

读到一半,也突然笑出声来,脑子里不知怎地浮现出了女人入厨房时的身影。听于丹的演讲、看看云的书,突然觉得这两个女人都是在为我们“煲汤”——用孔子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作主料,然后加入两位女子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为我们捧上了一锅“精神美味汤”!

于丹教授作为一名学者、一名传媒学教授,她的言语显然比看云更具学术味,表情也更显理性化。而一直闲适地看文学书籍的看云,写起读后感来,也是信手拈来,不求正统,散得开却也收得回。这不,每隔几段都会出现几行用楷体字记录的教育理论原文,然后,便是作者“天马行空”地谈感想,这些感想会说到自己的儿子,当然更多地说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片段。于是,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了我那中师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老师,也是一个女的,也是从小学语文教学讲坛上走出来的,她也会讲理论,但一会儿,她就会引发开去,讲她的儿子,讲她的教学生涯。女性的思维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呵呵,这不是质疑,而是同为女性对自身性别所产生的思维特点的好奇,很有意思。

不过,在一向来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学术界,突然有几个小女子斗胆出来发表自己对艰涩枯燥的学术论著的见解,实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女性的“煲汤艺术”绝对强于男性:没有文化的村妇无事时会家长里短地跟你聊上一天,看到一个人能从眼前这个人拉扯到他(她)的四亲六眷;有点文化的女性知识分子能把男性学者创造的理论研究作为“盐”,再加入“花椒”、“葱”、“姜”、“味精”,给你做出一锅“百味汤”。但谁敢肯定,女性的话语就逊色于男性的理性思考?这不,《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里也有“家长里短式”的语言,作者讲教育问题犹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道理简单明了,意义却十分深刻,因其深入浅出,不也给学术界增添了一抹鲜活亮丽的绿色?

书读了一半,也突然觉得,女性的思维也不仅仅是感性,女性之美里还蕴含着一种宁静之美。在读着这些学术著作的时候,她们的脑子里除了理性的思考,往往也会联想到婴儿酣然入睡的宁静,联想到小溪潺潺的宁静,联想到星光点点的宁静。而宁静,正是当前学术界所稀缺的一种精神追求。《薛瑞萍读教育理论》封底最后一句话:“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无以言表。”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2

社会的发展、变革引起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又势必影响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书中就提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

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须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有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这本书,能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理论》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生态到世界宏观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古代中国的教育回溯与反思,侃侃而谈到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任务、策略,基础教育的重建论,甚至精细到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特殊意义,读来令人收获颇丰。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

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在理论的依托与指引下,行使恰当的教育方法,最终能使书写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观。

针对以上述,恰如书中所谈: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生命价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同样,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无疑是重大的。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先认真分析、认识、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学生经验、发现发展以及历史的沟通等。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和引领者,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堂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开放性与互动的课堂,再加上适当的拓展或实践活动,将对解放学生、活跃气氛起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定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所以,书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我认为对当今教师是十分有用的。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二,在上课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提升及时做出合适应答,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角色中不仅是“呈现者”,“提问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然而,实际的教学往往并不会完全依照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教师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堂课都是在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所以,面对现代社会求新求变以及知识日新月异变化对人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新基础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教师对变化的认识和行为的改变,而且还要从变化走向新的教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这也是体现了一个“人”字。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或者说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对育人的重要意义,也是这本书读来我最深刻的感受。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3

《教育理论书籍读后感》

一、多个教育理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理论指。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二、教学实例给我们切实的实践指。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4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印象非常深刻。

教学媒体能使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刚开始会忘记,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有些稍难一点的知识,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识,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5

课题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开题仪式过后,每人要读一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写下心得体会,我于是找来一些书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今日读到《适用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五章“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节“因材施教”。这一节里有一块内容叫“教师对待好学生、差生的态度”。读过这一节内容之后,我感慨良多,觉得差生转化工作之艰难而有趣。

文中写到:“教师如何善待差生、转化差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差生问题不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除了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不够正确。------其实,尽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教师的重点调教下是能转变的。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这里不全是废铜烂铁,这里有黄金白银,只不过暂时被灰尘蒙住而未能闪光而已。”

读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说实话,我过去对待差生总是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事多花力气而“得不偿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千方百计挖掘别人的优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样的话,不仅师生关系搞不好,转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当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时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差生是每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班风、校风,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尽管差生问题很令人头疼、费心,却有着莫大的意义,研究和解决差生问题属于真正的“痛并快乐着”。

怎样转化差生?文中写到,“首先要有信心(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求进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较差罢了);其次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中还写到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来源有三个:一是报刊是介绍由后进生变为先进生的经验之谈;二是班内优秀学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差生本人学习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读到此处,我明白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上,教给他们方法,“授人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学习搞好了,才能逐渐消除“乏信心”,促进思想转变,最终实现将其转化。同时,我也明白了应当从差生本人身上寻找闪光点,不仅能激励他本人,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应当想法子推行。

文中还介绍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指导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即除了讲一些大道理之外,还可适当降低作业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以及定期“开小灶”等等。“对差生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讽刺。嘲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其后果或是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这对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极端不利的。”在过去,我也对差生满怀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学生不听话,或顶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容易丧失继续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严厉批评、嘲讽,可越是如此,学生对抗、抵触情绪越强,工作越难开展。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越难开的锁才越是好锁.因此,我今后应当加强修养,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对差生多一点信心,再多一点耐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转化差生的工作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俗话说“开卷有益”,今天果不其然。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6

假期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冯校长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

对照冯校长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做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一是读书少,二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更少。平时总感觉时间少,拿各种原因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想起来,如果把平时上网看新闻等的上网时间拿来读书,也能通读几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着作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教中学够了,正是这种对自己满足的心态,使自己变得懒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算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挤时间来读几本教育教学学理论名着,除了学校发的读物外,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来学习,还要做好笔记,以便能不断地提醒自己,特别是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争取用不长的时间(一个学期),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教师与一个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的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过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审视的环节。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专业发展的现有水平、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对照这方面的要求,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一会不能经常性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是有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去反思,如果每个教学行为后,都去反思一下,总结一下,就不是出现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要学习的长处,所以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合作的团结的集体,合作不仅仅是指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合作,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行为,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就不会成功。所以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应该朝这方面继续努力。

冯校长最后指出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复合型的教师,要释放学生的潜能,除了关注他们所学的国家课程外,还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也是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的一方面。所以教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今后自己在这方面也要努力。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7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8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他们,让她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9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10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

该书的第二编第七章美术教育评价中,主要描述了美术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并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课程与评价之间的界限并未刻意划分,评价存在并贯穿于课程与每天的教学之中。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化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模式、档案袋性评价模式。其中档案袋评价最具有实用性。档案袋评价的功能在于真实描绘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完整图像,并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此外它还可以把家庭也带入美术教学评价中,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学生建立起成长的桥梁。通过本章节的阅读使我思考了很多。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教的学科,所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有一个科学的、有效的评价。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每一节都要做到的,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欢夸奖,做老师的更有理由去夸赞他们。上美术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会边画边问我:“老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我画的好看吗”,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还可以”“画得像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类词我从来不用。或许这位同学画得的确不好,但作为老师,我都要充满赞赏地对他对竖起大拇指,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画得不错,你比起以前有了进步”,并且告诉他该如何改进,耐心的给他提建议,或者给他作个师范,告诉他如果你稍稍地认真改动一下,颜色涂匀一些就会好看得多。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也不千篇一律地说同学们的作业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学的,总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具体的评价,评到优秀的作品时,我这样说:老师特别喜欢你这次画的人物,很生动活泼颜色涂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画得更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扬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励的声音说:你看你这根线画得多好啊,这块颜色涂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这样画,老师就会更喜欢。同时,在学生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时,我也要求他们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去进行评价。

即便如此,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比如,有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画画,如果是这样的学生应用档案袋评价,我想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因为档案袋评价可以弥补在一般性作业评价中的不足,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可以把家庭也参与进来。它的作用相当于学生成长袋,在档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创作过程和入选说明写进去,包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收录进去其它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作品的看法与建议,档案袋里的作品定期进行公开展示,小学生都喜欢别人的夸赞,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到好评,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对他就是一种促进的方式,档案袋评价还有一个更为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对作品进行保存。这真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评价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利用。

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是打开了一扇启迪智慧的大门。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11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体会到教师要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报,刻苦地钻研下去,一切为的就是一份热爱和执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去思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最终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终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有了新的理解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我还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旗帜作为引导,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有了明确的定位、坚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良好的心态、高度的责任心、热爱学生的行动、进取的意识并且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

学生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


经过收集并整理,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你呈上学生家庭教育读后感,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经常写读后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得到提高,怎么联系实际谈感受写好作品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学生家庭教育读后感【篇1】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精心安排的这次家庭教育讲座,感谢谢飞校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让家长提高和进步的平台。

听了北京大学的'学生家长、中学高级教师、首批朔州名师、朔州十佳班主任、全国优秀作文指导教师张宏伟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张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故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传授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教育方法,让我感慨颇深,深刻领悟到了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认识到了家长所承载的责任有多么大。

张老师首先讲了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孩子生活中的好多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成为习惯,让孩子在好习惯的陪伴下学习、生活,在幸福中前行。

张老师还讲到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赏识,不要一味的批评,但也不能不切实际的表扬。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苛责孩子,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并加以指导,同时要积极和老师沟通,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彻底卸掉孩子心理上自卑的巨石,这样的孩子潜能就能爆发。

同时讲到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要盲目跟风,把孩子送出去住校,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增进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解除相互的误解,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以及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有利于培养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做到张老师所期望我们的:要赏识孩子、包容孩子,引导孩子学会小步快走,不忘初心,助力孩子在健康快乐中幸福成长!

再次感谢学校、张老师给了我这一次成长的机会,我将把张老师的家庭教育理念贯穿到我的实际生活中,并渗透贯彻到今后对孩子的教育当中。

学生家庭教育读后感【篇2】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家庭教育》这部专题片。里面的一段内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一位爸爸用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他家孩子,做什么都是慢条斯理的, 他做作业也很慢,并且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 。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

学生家庭教育读后感【篇3】

听了王教授的《培养孩子主动生活》教育讲座,才认识到家庭教育如此重要,才进一步明白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成功,才认识到对孩子的投入,不单纯是金钱和时间。现择其扼要结合自己反思如下:

一、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保持情绪良好,不要把在单位的工作情绪带到家里,甚至转移给孩子,要“制怒”,怒则失去正常理智,万事皆失去准线。父母之间即便真有矛盾争吵也要避开些,减少对孩子的影响。

二、要真爱自己的孩子。

人际交往的原则,理解、尊重、平等,多看优点,少看缺点,何况自己的骨肉至亲,不要吝啬我们的爱,多表扬他,增加自信,有自信才有志向,有志向才会成功。不要光看分数而看不到孩子的进步,“爱屋及乌”捆绑式的爱是要不得的,和孩子相处、和老师沟通都要讲“和谐”,和则兴,学习才会进步,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对孩子要放手,培养其独立能力。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勇敢放手,没有错何来对,让孩子自己领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能进步。

四、学习要走直线。

众人皆知一个数学观点:“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所以从学习到有成,要坚持走直线,中间弯曲将事倍功半,家长负责时刻矫正。避免“小猫钓鱼”的故事再发生。

家庭教育也是一项工作,我们要坚持做下去才会有效果,曾国藩说过“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必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侯”。

总之,听完王教授的讲座深有愧意,父母的做法,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否,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感谢学校和赵老师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学习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成功的可能。

学生家庭教育读后感【篇4】

深刻体会了教育是一门大学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无论家长多忙,都不能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

棍棒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虽然有一些天生本能的行为,但后天的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等,都与你的言传身教有着很大的关系,你给他什么样的教育,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两个儿童,孩子多少都有差异,我们父母不要去比较,不要总说谁谁家的孩子优秀,谁谁家的孩子听话!换位思考孩子要是要求我们像谁谁家父母一样优秀呢!

所以我们父母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还要学习好如何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家庭教育读后感【篇5】

我们已迈入了信息时代的21世纪,大部分人也迈入了小康生活并拥有了电脑。我相信有电脑的人都喜欢上网,也相信大家在上网时都遇见过一些不讲道德的网民吧!说实话,可别小看上网,虽然它可以帮助你做很多事情,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就成为了坏人的目标!

例如有一个小学生叫丁宁,她希望每一次考试都取得好成绩,因为当她取得了好成绩后,父母会奖励她。就是这样,丁宁上了一次当!那一天,丁宁看见网上有一则消息,说××公司发现了一个“秘诀”,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必须要支付××元。她竟然不假思索地把一年以来的零花钱寄了过去!十几天过去了,“秘诀”还没有寄来,丁宁到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

再说一个女生认识了一位网友,那人自称是“喜欢真实的姐姐”,二人交往时间不长就成了“好友”,还独自与其约会。见面时才知道这位“姐姐”是个成年男人,自己上当受骗了!但为时已晚,那个人强行施暴,使她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互连网是一把举世闻名的“双刃剑”。剑一出剑壳就光彩四照,人人都喜欢、赞叹;可挥舞起来就“杀人不见血”,人人谈它色变。所以当我们使用它时一定要慎重:一方面可以利用它好的一面来帮助自己,另一方面要时刻提高警惕,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防止被互连网这把“双刃剑”“刺”伤。

看完了整本书后,我认识了互连网这把可爱又危险的“双刃剑”,让我知道了如何不被这把“双刃剑”“刺”伤,知道了要使用它时必须讲道德,才配得上使用它。这就是我的收获。

学生家庭教育读后感【篇6】

常常听到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懒呢?什么都不干!”孩子为什么懒?“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好?其实这个“懒”是我们做父母的培养出来的,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懒”时,我们已经错过了孩子的最佳劳动教育时期。从小我们注重孩子的学习培养,注重孩子们的艺术培养,注重孩子们品德培养,却忽略了孩子的劳动培养。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还小,大点了觉得孩子各项学习太忙,突然有一天,发现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干,可以说连东西掉地上都可以绕着走,猛的发现,自己的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一项“劳动教育——感恩教育”。没有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孩子的责任感不强,对任何事情视而不见,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显然这对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那么发现孩子“懒”,就要抽掉孩子“懒”筋,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例如:家里是否干净,是要大家共同打扫;一日三餐,一起努力会更加美味;一起晾晒衣服,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可以与孩子一起完成的家务太多了,要与孩子共同参与,而不是命令式的让孩子去做这做那。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有“活”了,不用你叫,可以主动帮忙做一些他们想得到、做得到的一些家务,从“无视”到“参与”再到“主动”。这意味着,孩子初步建立了责任感,有了劳动观念,有了劳动习惯,懂得了感恩。劳动成果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快乐,从而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

学生家庭教育读后感【篇7】

听了王教授的《培养孩子主动生活》教育讲座,才认识到家庭教育如此重要,才进一步明白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成功,才认识到对孩子的投入,不单纯是金钱和时间,家长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现择其扼要结合自己反思如下:

保持情绪良好,不要把在单位的工作情绪带到家里,甚至转移给孩子,要“制怒”,怒则失去正常理智,万事皆失去准线。父母之间即便真有矛盾争吵也要避开些,减少对孩子的影响。

人际交往的原则,理解、尊重、平等,多看优点,少看缺点,何况自己的骨肉至亲,不要吝啬我们的爱,多表扬他,增加自信,有自信才有志向,有志向才会成功。不要光看分数而看不到孩子的进步,“爱屋及乌”捆绑式的爱是要不得的,和孩子相处、和老师沟通都要讲“和谐”,和则兴,学习才会进步,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勇敢放手,没有错何来对,让孩子自己领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能进步。

1、众人皆知一个数学观点:“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所以从学习到有成。

2、要坚持走直线,中间弯曲将事倍功半,家长负责时刻矫正。避免“小猫钓鱼”的故事再发生。

3、家庭教育也是一项工作,我们要坚持做下去才会有效果。

4、“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必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侯。”

5、总之,听完王教授的讲座深有愧意,父母的做法,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

6、未来的成功与否,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感谢学校和赵老师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学习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成功的可能。

理论的读后感精选6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当作者写的作品读完之后,自己有了感悟时。此时在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烦恼吗?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理论的读后感。

理论的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本书对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作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在学术和历史的大视角下,对国际关系的各种主要理论范式作了全面的介绍,对国际关系学的各个领域进行逐一剖析。每一章的最后带有相关书目。《国际关系理论(第3版修订增补本)》为第三版修订增补本,对前一个版本中所有分析文章以及参考书目在都进行了更新,并在新增的第四部分,对国际关系领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21世纪初国际风云变化对国际关系学理论带来的挑战作出了分析。

国际关系理论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除雷蒙·阿隆之外,法国国际关系学者及其作品似乎很少为中国读者所知。实际上,法国人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丝毫不亚于他们的英美同行。“主权”这一基石性的国际关系概念,便是法国哲学家布丹最早提出来的: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和人权学说,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全球主义学派的奠基作用,完全可与康德思想的传承力媲美:以戴高乐为杰出代表的众多法国政治家,常以其特立独行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手段,造成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的各种冲击波,给法国国际关系学提供了丰富的当代源泉。读者现在看到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三版修订增补本),便是一部漂亮精致的法式作品。它不仅继承了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思想传统,梳理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分析路径,而且敏锐地注意到当代全球学术的最新进展。与美国人有所不同,达里奥·巴蒂斯特拉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分析作了更加客观理性的评介:同英国人不太一样,法国作者对一体化、和平理论等重大领域和焦点问题更加情有独钟。反复阅读这本书,你不禁会对作者的广阔视角和均衡立场击掌赞叹,对他提示的国际关系这门学科的前景及其挑战沉吟深思。这是一本好书,堪称法国精品,值得放景案头。

国际关系理论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对中国历史稍加回顾,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也将得以证实。早在战国时期,包括孙子或孟子在内的许多学者已经开始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国际关系。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帝国”终于稳固下来。中国自认为是“中央帝国”,视自己的疆域为整个天下。在万里长城的保护之下,这个天朝帝国不再与外界有任何往来:天子是所有周边地区的君主,其他小国都必须向我进贡。从这一逻辑思维出发,中国自然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观,因为当时的中国与那些独立的政治实体没有任何关系。随着“帝国”的日渐衰落,情况并没有任何改观,从18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受到了欧洲列强的影响,先是闭关锁国,之后则不得不接受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理论的读后感 篇2

内容简介:当尼葛洛庞帝认为未来是数字化世界时,没人相信,但后来大家都信了,因为预言已成为现实;当比尔·盖茨认为电脑会成为我们生活必需品时,也没人相信,但现实还是来了;当马云说电子商务将会风扉全世界,甚至有人说他是疯子,如今,这些正在成为现实;……今天,当资深营销顾问石章强和资深战略家林翰合著的《混合理论》指出。混合社会来了。?掉定位,开始混合吧!也会有人不信,但没有关系,未来会证明这一切。在军事上,美国《国家防务战略报告》首次提出“混合战争”概念;在生活中,消费方式无处不混合;在企业领域,混合正在创造新的经济奇迹……谭木匠、文峰、上岛、横店、肯德基、腾讯、赵本山、张艺谋、腾讯、360杀毒等等,不一而足。更有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凡客诚品……如此混合,如此力量,不一而足。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混合正在不断的实践中向我们走来。的确如此,在诸多的无意识和无为的商业混合的咨询服务和实践运营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混合开始成为一种谁也逃离不了的趋势,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主流。正所谓,混合赢未来。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你现在还能说凡客诚品是卖衬衣的吗?你能说平安还是保险公司吗?你能说清楚腾讯定位于干什么?……理论有时候是灰色的?而实践则是最鲜活的。《混合理论》认为应该忘掉定位,开始混合。

混合理论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如果说网络经济初级阶段的竞争力在于产品战?、中级阶段的竞争力在于品牌战略,那么高级阶段的竞争力则在于模式战略和平台战略,而模式和平台的核心灵魂则是混合。

混合理论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资深营销顾问石章强和资深战略家林翰把创立企业和服务企业过程中的思想、经验妙手炮制的一个锦囊。可能这个锦囊称不上是包治百病,但是他们精心挑选的几十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企业的“混合”道法术,犹如他山之石,能够在思路上给予读者或多或少的启迪与借鉴。

理论的读后感 篇3

内容简介:本书以班轮运输的理论与实务为主线,从班轮运输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切入,在企业运作部分,着重讲解班轮运输的行业组织与相关行业管理、班轮船期表、班轮运价本、班轮企业的舱位销售、班轮运输的业务流程原理与相关单证、班轮运输企业经营中的信息系统应用等相关理论与实务知识;在班轮货物运输部分,着重讲解班轮提单、海运单、有关提单的国际公约与惯例、有关提单的中国国内法、班轮货运纠纷处理等相关理论与实务知识。《班轮运输理论与实务》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开展班轮运输业务的参考书。

班轮运输理论与实务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本系列教材以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指导,以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为基础,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系列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一、对航运管理专业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和调整,部分教材为国内首次编写;二、在行业管理和企业实践方面,适应国际航运市场的新变化和国际航运业务的新特点;三、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对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班轮运输理论与实务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为了削减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各行业内部展开了大规模的联营与兼并,产生了许多产业巨头和大型跨国公司。受其影响,国际海运业的运输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航运公司相继成立的多个联营体就是为了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随着集装箱船大型化的日益发展,某个班轮公司很难在全球各条航线上都派船,但是为了扩大业务,提高竞争力,班轮公司往往需要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因此就出现了由两家或多家公司通过舱(箱)位互租协定、码头共享等形式。这种形式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各航运公司的航线,从而使船公司达到既可以增加挂靠港,提高派船密度,又压缩了营运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合伙经营人原有的经营渠道,快速进入新开航线,扩大了服务的范围。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兼并与重组浪潮方兴未艾,并呈现强强联合与大而专的发展特点。

理论的读后感 篇4

《长尾理论》,作者是美国作家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这本书是我上个月看的书,这本书是上学期给我们上导论课的谢军博士推荐我们看的。虽然看到最后看不太懂也没很认真地去看,因为有些专业性的知识还没有接触。但通过对前面的内容的认真阅读,对这本书有一点浅显的认识。

首先,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吧。《长尾理论》是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的一本经济类的书籍。主要讲的是,在市场中,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在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在这些商品中,根据其销量、大众顾客的需求和受欢迎程度。可以分为热门和非热门产品。他们表现在品种---销量的曲线的数轴中就是从左到右销量是由高到低,而在整个过程所展示的数轴图中,就存在着一条长长尾巴,而这条尾巴就是有那些非热门商品的销量所构成的。而在这条容易被人忽视的长尾中,存在着一些经济学的规律。理解这些规律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关于市场和营销的问题。

以上只是介绍了长尾理论名字的由来。现在再说一下这个理论到底是什么,以及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简言之,所谓的长尾理论其实就是个性化消费。

个性化这个概念也被多少次的提及,已经变成了这个时代生产满足消费者重要理论。但是在商场里、超市里我们看到的商品还是大众认同的普遍产品。对于那些所谓的个性化是DTY?是高级定制?都可以。在书里,是互联网,尤其是EBAY,卓越这样的网上书城以及搜狗音乐所提供的音乐都有大量的非热门小众产品,只要你想的到,就能买到搜到这些利基产品。(利基产品: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里的产品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 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的产品。)

这些利基产品对于公司的利益是不可忽视的,在作者所谓的物质供给匮乏的时代,热门产品所创造的利润几乎占到80%。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做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这就是当时热门的80/20原则,也就是帕累托原则。但是在如今,电子书城及数码产品的成本极低,只是一个代码或数据的传输功能,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边缘产品也更容易被人们获得,这些积攒起来的贡献率对于企业的利润是巨大的。

出现长尾现象是由于大量的消费者也变成了制造者生产者,他们利用各种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制造自己的视频、图片传输到网上,成为新的生产者,但是他们大多不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是为了自我的满足感。再是商业集合器的存在,大量的网上商城、搜索工具、社交网站的出现为这些新的生产者提供了场地,提供了个性小众产品的发展与繁荣。其次是过滤器、网上评论等方式的出现,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评论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不同需求,而不再盲目的追求于热门。

可以说长尾经济出现的基础是物质富饶、销售成本趋于零。我不禁想有多少销售成本是趋于零的,长尾理论只适合于互联网数字企业吗?对于现实的生产企业,大规模生产以为着生产成本的降低,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是个性化的生产确实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于任何一个大型的企业来说,生产的产品都是满足细分市场的产品,他们做到了细分市场,不可能做到个性化。

以上就是对《长尾理论》的书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去看一下这本不错的书吧!

理论的读后感 篇5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一语道破了企业的核心价值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德鲁克先生的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常常使读者兴奋不已,并产生共鸣,精彩的例证往往穿插其中,用事实佐证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

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这样的疑问,《管理的实践》一书,以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企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距今天已有50多年了,那时的管理思想还能否运用于今天的企业,这是顾虑之一;德鲁克先生是以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能否运用于现今的中国企业,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企业的发展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发展,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其理论能否运用于完全不同的环境,这是顾虑之二。我是带着对德鲁克先生的敬意和对此书的疑虑来阅读这本书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企业管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共性,而尽可能忽略它的特殊性,因为只有找准企业管理的共性,才能把握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从而在别人的管理经验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德鲁克先生在该书的第11章,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一文中对管理者的目标如何确定,由谁确定的论述中是这样说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的目标,当然高层管理者们仍需要保留对目标的同意权,但是发展出这些目标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的确,这是他的首要职责。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对这个观点我也有着深切体会,就拿北汽物业公司来讲,我们的各项管理目标中有许多是由我们对自身工作的理解和定位而自己设定的,如果我们在物业公司管理的全过程中都等着上一级领导的具体安排,那就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自己设定目标,自己进行监督和考核,这才是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管理的职责所在。比如武圣东里小区的燃气供暖锅炉的燃气量历来就没有考核的指标,但我们知道如果能加强管理,措施得力,根据气温随时进行调整,供气量就一定能够节约,而按传统办法管理是不可能节约的。本着这个想法,我们制定了2005年20xx年供暖季加强管理的办法,调整了上岗人员,对规定锅炉进行了动态管理,经过生产科和二车间的共同努力,2005年20xx年供暖季燃气费比上一个供暖季减少25.7万元(上一个供暖季为168万元,2005年20xx年供暖季为142.3万元)。

由此可以印证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目标的正确性。如果用我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如安庆衡董事长在北汽摩20xx年工作会上所说的那样,每个单位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理论的读后感 篇6

内容简介:近年来,投资者已经了解到这样一个硬道理:在国际经济领域中,政治学发挥着至少与经济学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有太多公司尚不清楚如何读懂政治信号,可在世界范围内,政治风险发生的比想象的要频繁得多,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瘦”,而是个“肥尾”,它们容易给企业和投资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这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在帮助企业识别世界性的政治风险并指导投资者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风险上都属首次,作者提供了许多独特的工具帮助公司和投资者理解风险,并且指明何时政治风险的分析有效,何时无效。

肥尾理论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近年来,投资者已经了解到这样一种硬道理:在国际经济领域中,政治学发挥着至少与经济学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有太多公司尚不清楚如何读懂政治信号,可在世界范围内,政治风险发生的比想象的要频繁得多,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瘦”,而是个 “肥尾”,它们容易给企业和投资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近年来,投资者已经了解到这样一种硬道理:在国际经济领域中,政治学发挥着至少与经济学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有太多公司尚不清楚如何读懂政治信号,可在世界范围内,政治风险发生的比想象的要频繁得多,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瘦”,而是个 “肥尾”,它们容易给企业和投资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这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在帮助企业识别世界性的政治风险并指导投资者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风险上都属首次,作者提供了许多独特的工具帮助公司和投资者理解风险,并且指明何时政治风险的分析有效,何时无效。"

肥尾理论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肥尾”,按照这本书作者的定义,“是指未预料到的厚尾或者突起,通常出现在度量风险及其影响的分布曲线的尾端”,用来描述来自某类特殊事件的风险。这类特殊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但这类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低,预测准确度也不高,导致人们不够重视,甚至否认其存在。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