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水的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2.12

秋水的教案12篇。

您可以考虑阅读一下“秋水的教案”,或许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只有拥有科学合理的教案,教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感谢您的分享,因为分享是传递知识的最佳方式!

秋水的教案【篇1】

一、教材介绍

本篇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可以说本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结构章法上都很值得一学。所以学习本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感受,有所理解。

二、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在阅读中获得体验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落实到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读析问的方式去探究学习,不强设问题“挖坑”让学生往里跳,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语感。

②学习文章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语境翻译文言词语;

②读析问探究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

①养成阅读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以人为镜”对比反照自己的做人方法,等。

设定以上目标出于几点考虑。首先,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疑难的词语。其二,语文素养总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三,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是自己体悟的结果,是再创造的结果。

四、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阅读量较少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的影响,本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较差,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五、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感知能力、理解思维较差,影响了其对文章意义建构的能力,因此“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应该会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六、学生情况

我所任教班级是九(3)九(4)班。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另外,这2个班差生面积都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七、教法和学法

为让学生能自主去探究课文,并在探究中获得愉悦,我采用“读析问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八、教学时间

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所学过的寓言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这些寓言故事曾经给过我们许多人生或者生活的启示。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看看我们今天能不能从这个故事里悟出什么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二)、熟练朗读

1、提出难读,不好停顿的句子,教师指导。

2、指名试读句子。

3、学生齐读文章。

(文言文要多读,读出语感,这要读顺读好节奏,这里旨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要多结合上下文或句子的意思去翻译词语)

2、检查词句翻译情况。(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秋水时至()于是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学生质疑疑难词句。

四)、感知故事。

1、学生谈读后感受。问题:刚才读了课文后,你了解到了什么?请说给同学听听,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感受。

教师注意归纳。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

(此处教学设计,旨在养成学生阅读要有独立感受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使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生所不知。)

五)、深层探究

1、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还有问题没有?(学生齐读全文)

2、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注意归类问题,并找准一个切入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如:

①河伯为何望洋兴叹?

②河伯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③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六)、学习总结

1、学生思考、交流: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启迪?(可谈思想上的、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参考:

①寓意——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②写法——设喻说明哲理。

对比

2、教师结语:(略)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文精讲】部分。

八)、作业布置: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后检测】部分。

九)、板书设计

河伯见海神

经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

︱︱

望洋兴叹:狂妄自大、盲目无知、贻笑大方

秋水的教案【篇2】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 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秋水》课文说明

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写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壮;第二句写河面宽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极言黄河之开阔。一、二两句同时也道出了河伯骄傲的原因。第三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写“壮阔”(一、二两句)与写“骄傲”(第三句)之间,有一个“于是焉”,强调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第四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文意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第五句写大海的辽阔,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与前“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深感自己渺小,然后向海神发出由衷的感叹。第六句用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强调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河伯的认识也不同了。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妄自尊大,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原文和译文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的教案【篇3】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澹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澹毫桨丁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秋水的教案【篇4】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1.通假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2.活用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秋水的教案【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的教案【篇6】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的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3、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4、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方法。

二、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不破

读,领字后有小停顿。

3.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泾:涘:渚旋:难:殆

四、再读课文-翻译句子疏通文意

(1)时:(2)灌河:(3)泾:

(4)辩:(5)美:(6)尽在己:

(7)北海:(8)东面:(9)旋其面目:

(10)望洋:(11)野语:(12)闻道百

(1)莫己若: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始吾弗信: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五、文本研习

(一)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探究性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1、通篇设喻说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巧用对比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

思考:

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有所发展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而后才近乎勇

7、做事有比较才有鉴别

随堂检测:

一、根据提示,回忆课文:

1、从正面描写黄河水势浩大的句子是:

2、运用侧面描写突显黄河水势的句子是:

3、表现河伯骄傲自满的心情的句子是:

4、引用野语,说明自己狂妄自大的句子是:

5、成语“贻笑大方”的出处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选出对本文点评不够正确的一项()

A.河伯取得了一点成就就得意洋洋,狂妄自大,主要原因是他的见闻太狭窄。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切忌自高自大,否则难免贻笑大方。

C.河伯前后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值得肯定。

D.河伯是被作者批评和嘲讽的对象,他必将被得大道的人长久耻笑。

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整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课外阅读:

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于丹的《庄子》心得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骄傲自满

不辨牛马狂妄自大

至于北海望洋兴叹——自知之明

不见水端自我批评

秋水的教案【篇8】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

4、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1、导入

我采用背诵之前大家熟识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一诗导入新课,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简介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2、新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①、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②、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馈

①、课堂反馈,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课后练习)实现创新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板书课题,中间提炼课文内容和主旨,右边是写作手法的归纳)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秋水》这篇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秋水的教案【篇9】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秋水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秋水的教案【篇11】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总体评价:

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落实字词

10——15分钟的朗诵时间安排,体现文言教学的重点

秋水的教案【篇12】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dg15.com扩展阅读

《秋颂》教案12篇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在这里,你不妨读读《秋颂》教案12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颂》教案 篇1

秋颂

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最丰富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收获和感恩的季节。秋天,使人们感到自然的神秘和伟大,也使人们感到生命的轮回和无穷的力量。秋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丽,更是一种深深的感触和思考。

秋天的田野,正是人们劳动收获的季节。稻子已经成熟了,麦田的麦穗也已变黄,收获的声音在田野里响起。落叶铺满了大地,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这时,人们开始体验到来自大自然的丰富和美好,感受到大自然赐予人们的诸多好处和回报。

秋天的空气总能让人感到清新而又爽朗。秋天晚上的天空十分美丽,天空中的星星比平时更加明亮。如果能够悠闲地漫步在田野中,感受到这种自然的灵性和美丽,一定会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和惬意。

秋天的景色总是让人感到无穷的美丽和感慨。秋天的蓝天总是那么亮丽无比,仿佛在宣告一种神圣和美好。长满了绿叶的树木变成了一个个斑驳的金色与红色,秋天给了大地一种比正常季节更为浓厚的色彩。这种变化和多样性,使人们感到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在秋天的漫步中,人们可以体验到很多美好的事情,你可以享受大自然赐予你的荷尔蒙;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美好的事物。秋天总是那么短暂,但这不妨礁我们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让我们去爱秋天,去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去体验真正的美好。

《秋颂》教案 篇2

秋颂课件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一个感恩的季节。秋天的果实丰富多彩,秋天的景色变幻莫测,秋天的气息清爽凉爽。秋天让人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与温馨,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毕竟与珍贵。

秋天的喜悦与感慨是人类纷繁复杂的情感与思维的流露。进入秋天,一切都实现了一个新的开始。这个季节的特征是耐寒、耐旱,成果可观,美景如画。让我们一同来颂美秋天,一同来感受秋天的芬芳与温馨。

秋天的风光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多彩与丰富。秋天的景色让人想起了骑着自行车、散步、上山等各种秋日的活动。秋天的彩叶、花果、月亮、红霞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共存。 生命的短暂却不影响生命的珍贵,生命的瑰丽却不影响生命的细微,秋天的美好与清爽总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盛香。

秋天的芬芳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彩与丰盈。秋天的果实、花卉、瓜果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丰盈与美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秋天的景色总是让人感叹生命的瑰丽与神奇,总是让人感慨生命的美好与神秘所在。

秋天的温馨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与温情。秋天的活动、节日、食欲和心情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好好的与美好的。秋天的天空、阳光、风光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温情所在。秋天的气息总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幸福,总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恩典与美好。 生命的瑰丽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其意义与价值,秋天的美好与幸福总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珍贵。

总之,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温情的季节。让我们一同来颂美这个季节,一同来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意义。秋天的芬芳、温馨与喜悦总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优美,总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奇妙。 让我们珍惜生命、感恩生命,一起走过这多彩的秋天!

《秋颂》教案 篇3

秋颂

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之一。枫叶红如火,菊花争艳。大自然仿佛用最美的色彩烙印了秋天,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丰富多彩。

秋天,我们走在铺满黄叶的小路上,听着落叶在脚下嘎吱嘎吱作响,感受着秋风轻拂脸颊,看着天空中的飞鸟,那种治愈的气息令人陶醉。我们可以在田野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黄色的麦田,红色的砖头房子,以及和谐的耕耘声,仿佛让人们都“沉醉在这绿色的世界里”。

秋天还是丰收的季节。在江南水乡,稻田里金灿灿的稻穗一串接一串,收割工人有说有笑。在田野里,农民爷爷摇着刀,将背上积淀了几十年的经验切入花生地,从土里拔出绿油油的花生,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差点忘了光辉的秋天。

秋天,也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刚才还灿烂的树叶,落在地上变成泥巴,似乎也在透露着“终有一死”的无情。然而,无论百花凋谢,日落山河,秋之本真,始终不变。秋天的落叶,象征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是它们一路飘荡着,既光彩美丽,又充满了诗情画意。

除了落叶和收获,秋天还给我们带来了爱、友情和感悟。朋友之间,相聚依旧,关系拉近了,彼此心意更为明了。秋天,总会让人回想那些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温暖了曾经的岁月。这种回忆,如同一盏灯,点亮了内心的光辉。

秋天还有清新的空气。这是当然,假如你走到郊外的山丘,那种干净纯粹的空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恢宏的气魄,仿佛不仅是灵魂被洗涤过了,更是所有的灵感和创意也被启动了。

秋天,是季节轮回的其中一个点。它代表着一种生命的结束和新的开始。秋天,虽然悄悄地走进人们的记忆里,打上了一笔典雅的标签,却是那样不经意,生动地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秋天,犹如一位文艺的女子,在静谧的空气里,低吟浅唱着她自己的故事。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享受这个季节带来的美好,因为它犹如一副画,即使再追逐,也无法再去拥有。

《秋颂》教案 篇4

秋颂

秋天是一个饱含丰收和感恩的季节,是人们向着大自然表达敬畏之心的时刻。在这样一片风景优美、气温宜人的季节里,秋颂应运而生。秋颂是一种表达对秋天的感慨和颂扬的诗歌,也是一种展示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的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秋颂这一主题,探究秋天的魅力以及秋颂的内涵和艺术表达形式。

一、秋天的魅力

“秋天的花,比春天来的更加香甜”,这是知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说法。秋天有着许多人们无法拒绝的魅力。首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个季节里的田野,一切都被收割了,人们收获了自己的辛劳和努力,成果耀眼,美好无尽。其次,秋天还是一个赏金的季节,天空万里无云,阳光带着些许的温暖,远山近岭如同涂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最后,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这个季节里,人们千里迢迢回到自己的故乡,与亲爱的家人团聚,触摸那种人间最真实的感动。

二、秋颂的内涵

秋颂是一种表达对秋天的感言和颂扬的诗歌,所表现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念自然、赞颂人生、表达情感。

感念自然:秋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感念自然。即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感慨和敬仰之情。秋天的自然景观,不仅仅是万物凋零,更包含了万物复苏的信念。

赞颂人生:秋颂中也包含了对人生的赞颂,表达欣赏人生的态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秋天是经历过春夏秋冬的一段时光,展现了一个人的历史,这也使得秋颂成为了对一生中累积下的经验和感悟的体现。

表达情感:秋颂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表达的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赞颂,更是渴望、思念,是对感情的表达。

三、秋颂的艺术表达形式

秋颂的艺术表达形式包括:韵文、散文、歌曲、童谣、画作等。其中,韵文和散文是最常见的形式,由于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千百年的诗词文化,所以韵文又被称为中国最代表性的一种秋颂形式。而散文则往往突显一些人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感观。除此之外,秋天也是人们的音乐季节,秋天的音乐和歌曲,流露出人们对自然之美的颂扬和热爱。

总之,秋颂这一主题是表达人们对秋天的热爱和敬仰之情的艺术方式和传承形式,它所传递的是一种特殊的感情、思想和文化内涵。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所说:“今天回顾阳台上,绿叶先荣菊后凋。世间变化无常速,一点愁肠归寂寥。”秋天无论是在哪方面,都有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因此,在秋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感慨和颂扬,以此来纪念这个令人难忘的季节。

《秋颂》教案 篇5

秋颂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我们欣赏到了大自然万物的变换,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

秋天的风景,也让人为之陶醉。秋色宜人,红叶满林,金色田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这美景,让人深深地爱上了秋天。

秋天不仅让人心情愉悦,还让人领悟到生命的奥妙。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物在做着最后的努力,跟随着大自然的步伐,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奋斗。这种精神,让人钦佩不已。

秋天也有它的歌声。在秋天的夜晚里,您难道没有听到过鸟儿们的歌声吗?一首首深情的歌,伴随着风声和月光,弥漫在整个晚上,让人感到宁静和祥和。

秋天还有许多美食,如:月饼、葡萄、柿子、花生等等。这些美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味蕾,还有许多美好的寓意,如团圆、丰收、幸福等等。

秋天还有香港人最喜爱的活动——爬山。这是香港一项非常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休闲运动。爬山不仅可以使人身体健康,还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力,增强自信心。

总之,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美好的季节。希望大家在秋天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品尝到美味的食品,同时也学习到大自然的精神和力量。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秋天的美好吧!

《秋颂》教案 篇6

秋颂课件是一种介绍秋天美好景色和表达对于秋天的赞扬的课件。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之一,它有着独特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自然、人文和节日等多个方面来探讨秋天的美好,并通过范文的形式来表达对于秋天的赞扬。

一、自然景观

秋天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各种植物在这个季节都会呈现出新的面貌。在这个季节里,红叶、黄叶、金叶等各种颜色的落叶在树林里飘舞,构成了美丽的秋景。此时,天空变得更加湛蓝,阳光也变得柔和一些,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同时,在秋天里,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在关于自然景观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写出如下的范文:

秋天,是一个美妙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变得格外迷人。树木的叶子变成了各种颜色,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金色的……这些色彩缤纷的落叶像是一场无声的舞蹈,轻轻地舞动着。天空变得更加湛蓝,阳光也变得柔和一些,这让人感到非常舒适。走进树林里,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不禁想起了岁月的流逝。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人们不仅能欣赏到秋天的美景,更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秘。

二、人文景观

除了自然景观外,秋天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这个季节里,很多文化活动也会在各地展开,让人们感受到秋天的浓浓气息。例如,庆祝中秋节的传统活动,赏月、吃月饼、捏玉兔、猜灯谜等等,这些活动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欢乐和祝福。此外,在秋天里还有着收获的喜悦。农民们在这个季节里收获着他们辛勤劳作的成果,焕发出幸福的笑容。这种人文景观让人们充满感恩和感动。

关于人文景观的描述,可以写出如下的范文:

秋天,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庆祝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成为了人们最为喜爱的娱乐方式,赏月、吃月饼、捏玉兔、猜灯谜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温暖和祝福。此外,在秋天里还有着农民们收获的喜悦,他们辛勤劳作的成果让他们感到幸福。这种人文景观让人们充满感恩和感动,因为它代表着人们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幸福的渴望。

三、节日氛围

秋天也是充满节日氛围的季节,这个季节里的节日也让人们感到兴奋和祝福。例如,国庆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快乐和回忆。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也能更好地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

关于节日氛围的描述,可以写出如下的范文:

秋天,是一个充满节日氛围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让人们感到兴奋和祝福。国庆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让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这些节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还体现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宝贵和对于幸福的渴望。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欢笑和感恩,因为这些节日让人们更加珍视生命,更加珍视幸福。

结语

秋颂课件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来表达对于秋天的赞扬。同时,也可以通过范文的形式来探讨秋天的美好。树木的变化、人文景观、以及节日氛围等等,这些都是秋天的美好之处。我们应该用美好的心态来享受秋天的每一天,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和祝福。

《秋颂》教案 篇7

秋颂

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最优美、最丰硕的季节之一。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生活。秋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季节,因为它涵盖了人类的许多感受,包括光、色彩、味道、气息、声音和情感。在这里,我想分享我对秋天的感受,并称之为《秋颂》。

第一部分:秋天的色彩

秋天是如此的美丽和吸引人,因为它在颜色中表达了自己。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见证一场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盛宴。我们看到了金色的ma落叶、淡绿色的谷物和树叶,鲜红色的果实,以及浅黄色、桃红色和棕色的野花和草地。这些色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图画,展现给我们无限的美感。

第二部分:秋天的气息

秋季的气息是如此的怡人,从天空中降落下的清新空气,呼吸起来让人感觉非常愉悦。随着温度的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减少,空气质量自然就变得优良。在这个季节,我们可以深呼吸和享受清新的空气,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和充满活力。

第三部分:秋天的声音

秋季并不像春天和夏天那样充满着动感的声音,但是,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这个季节有其独特的声音。在秋天里,我们可以听到落叶在地上沙沙作响的声音、葫芦和南瓜里传来的咕咕响声,仿佛跟我们说话。 还有田野上飘荡的秋风,树木被吹动时,也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些声音虽然轻微,却能唤起许多美好的回忆。

第四部分:秋天的味道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所以我们有机会品尝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在夏天成熟,秋天采摘,这时候,它们的味道最为鲜美,尤其是应季的瓜果,比如李子、柿子、苹果等等,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无疑是这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味道之一。此外,秋季还是品尝各种干果和糖果的时间,这些小吃甜美可口,让人陶醉。

第五部分:秋天的情感

秋季是一个充满感情的季节。秋季的凉爽和低调为我们带来了怀旧和思考的时刻,我们可以回忆往事,思考人生的意义。秋季还是团聚的季节。在这个季节,我们通常会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分享我们的故事和感受。同时,秋季也是感恩的季节,我们应该感激上天赐予我们的美好家园和无尽的恩惠。

结语

总的来说,秋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季节,它用丰富的色彩、清新的气息、独特的声音和甘美的味道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并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秋天还是一个满怀感激的季节,它提醒我们,感恩生命中的点滴、珍惜眼前的一切,让我们心怀感激、满怀期待地迎接未来的一切。

《秋颂》教案 篇8

秋颂

秋天来临,世界开始变得沉默起来。阳光减弱,大自然的色彩变得黯淡,植物的叶子开始落下,大地开始变得沉睡。尽管万物开始感到疲倦,但秋季依旧是个美妙的季节。

在秋天的天空下,太阳的光芒被过滤,这让晚间天空变得美丽但冷漠。无数艳丽的色彩在树林后方涌现,犹如神话般精彩纷呈。这时,我便会沉醉于那缤纷的秋色之中,同时感到自己的内心已经变得舒畅。

秋天的风渐渐变得清凉,但它始终是抚慰着我的温柔之风。它带来了新的一天,华丽的草叶沙沙作响,阳光和洁净的蓝天,每一天都伴着秋天的声音而生活。

秋天的气息让生命在这个季节里变得更加独特、比较安定。网络和电视已经不再刺眼,而是在秋天中变得温柔了,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生活。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季节赏一份感性,那些不可思议的东西现在也将变得可视。

秋天的精彩不仅在于它的色彩、气息、温度等方面,更在于它给我们带来的思考。秋天的季节代表着收成,代表着我们得到的回报,寄语着我们在这装满愉快和收获的季节里,不仅接受成功,更要从失败中得到很多。盼望在这季节里人类或多或少的重视每一个收获与失败, 它们的存在才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在秋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转变。植物的生命已经到了改变的关键点,但它们依旧传达那份惊人的力量,直到冬天已经来临,它们仍然驻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在这一站成为我们印象中最灿烂的一张图片。

秋天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季节,它像一个有着无数答案的问题,只有等我们慢慢领悟,才能得出明确答案。而我们,只需要感受它的存在,而不需要去解析它的奥秘,这已足矣。

《秋颂》教案 篇9

秋颂

秋天,季节中的一首优美曲子。它以丰收、变幻多姿的色彩改变了这个世界。在这个季节里,一切都有了新的开始。秋天的第一天,人们赏月、赏菊,纵情华丽的秋意。

秋天的气息,浓烈而宁静。在这个季节里,没有夏天的狂躁,也没有冬季的寒冷。阳光变得柔和,风也变得轻盈,它们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季节是如此的美好。在这个季节里,天高云淡,万物枯荣艳。这里有收获、也有爱情。它们在黑夜之中相互交织,共同繁荣昌盛。

在这个季节里,你可以感受到丰收的乐趣。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们享受着劳动成果的喜悦。稻穗金黄,玉米鼓起了肚子,丰产的果实,像一颗颗金黄色的宝石,闪耀着秋光。红艳的枫叶、淡翠的柳枝和热诚的向日葵,它们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在这个季节里,大地变得更加丰盛,自然也变得更加飘逸。

在这个季节里,有爱情,还有温暖。人们在这个绚丽的季节中感受到了一份温暖和浪漫。夕阳西下时,你可以看到男女在湖边漫步,他们微笑着,激动着。在这个季节里,有多少情人在秋风中相拥,贴着身体,感受着爱情的韵律。秋天的风,夜色的安静,都舒适着他们的内心。

秋天,如同一个盛宴,它装饰了大地,人们在这个季节中感受到了大地的韵律。秋天,把尘封的旧物,一片片涂上了金色的妆容。在这个季节里,我们看到,诗书画卷中的山水,变得更加瑰丽。它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如此的博大和宏伟。

秋天,如同一个拥抱。在这个季节里,没有甜蜜,也没有难过。只有一份深深的温暖,它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时钟在不断拨动,花开花落。它们组成了季节的节奏,在滴水和露珠的声中交织成了一首关于秋天的优美曲子。

秋天,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必定是美丽的。它美丽,是因为它描绘了大自然的丰盈和爱情的真诚,描绘了这个世界从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的变化和热情。在这个季节中,我们要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热爱。需要我们把心灵投入到这个季节里,感受到它的美丽和神秘,因为这是大自然的一份馈赠,也是生活中的一份感恩。

《秋颂》教案 篇10

《秋颂》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千古名篇。这首诗歌以生动、简洁、深刻的词汇、形象描写和巧妙的比喻,讴歌了丰收的喜悦、自然的美好和风景的壮丽。杜甫用全新的诗歌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传递出了秋天的愉悦和生命的意义。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五谷丰登的时节。在这个季节里,大地母亲她给人类带来种种美好的粮食:玉米、番薯、苹果、桔子、大葱、卷心菜等等,滋养着人们的身体。秋的田野是金黄的,美如画卷,成了一幅天然的美景。杜甫用“枫叶落时满庭红,梧桐秋后多少恨”来形容秋天的美景,抒发了对壮丽秋景的歌颂和对盛开的枫叶、落梧桐叶的感慨之情。他把秋天比作一个大善人,用微笑面对世间的苦痛,而分发粮食和丝绸、让人民温暖安心。

秋天是一个寂静的季节。树叶的声音在风中呢喃,绿草的声音变得柔美。杜甫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形容秋天的静美,突出了孤独和思念之情。他用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

杜甫通过《秋颂》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热爱和强烈的感慨。他把秋天比作一个依旧在坚守的护卫,他虽然怒江悲歌,但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忠诚和职责,这让人们看到了秋的威严和越来越来成熟的成熟。同时,他也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给予人们警醒,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好好地生活。

总之,《秋颂》以诗人深邃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传达了秋天的美好、生命的真谛和思乡之情,再次向人们证明了诗歌的智慧和能量。

《秋颂》教案 篇11

秋颂

秋天,是暖意渐散、清凉渐来的一季,也是一个落叶飘零、果实成熟的季节。秋天,一派丰收景象,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气息。

秋天的天空,常常是湛蓝的,阳光明媚的日子更是美不胜收。天高云淡,清风徐来,游荡于大路的人们,不禁感叹着这美妙的时光。在秋日,风吹得树叶簌簌作响,沉淀了一夏的脆弱、青涩,似乎突然间放松了下来,充满繁华的成熟感和华丽的变色艳丽。秋的树叶渐渐转红,然后转成金黄,又紫又红,妆点着大地。独自走在无尽的林荫道上,落叶漫道,空气也随之变得清新、甜美。

秋天的果蔬,也要说一下。正是这个时候,各种果蔬的成熟,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一只只圆圆的南瓜,熟透了味道就格外香甜。这时,到村落中体验一番田园生活,就感受到拔地而起的果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和感恩之情。

秋天的景色,不仅美在自然,还有美在人文。《古诗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山光忽西落,水色复东流。——《登高》”。眼前是满山红叶和云海,树木就像一片片的火炬燃起,在蔚蓝的天空中晃动,原野上橙、黄、绿三色交织,在天地间流出了一声声羞艳而美妙的秋颂。而这道道秋行、秋晚山色、秋景湖光、秋药香蒲,不仅美在方位,更美在情感。正是充满着情愫的人们,凭爱心去感受这秋色如画、秋意浓浓的世间美好。

秋天是丰收之季,是金秋时节,更是人们纵情飞奔的季节。这个季节的舞蹈,演唱,和各种音乐会,总是让人陶醉。因为这里的气氛,仿佛包含着睿智、浪漫和淳朴的澎湃力量。

金风送爽,沐浴着深秋的风景,感受着这片世界自然的美好。让我们用心去捕捉秋天的色彩、它的声音和气息,去感受它充满着诗意和浪漫的气息。那些成片的满山红叶,盛装的秋菊,静谧的竹林,都呼唤我们走进它,感受它,品味它,感定自己。因为秋天的美好是,生命的本真,命运的创造,时光的记忆——终究是我们自己精神力量的创造。每个人都值得尊敬,在这金色的季节里,走进题材永久的世界。

《秋颂》教案 篇12

秋颂

秋,季节的交替,万物的收获,是大自然最为美丽丰盈的时刻。在这个季节里,群山始染黄,金黄的菊花绽放,凉爽的秋风吹拂,漫天的黄叶飘舞。秋天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丰盈,让人们不由得为之感叹,为之赞叹。

秋天的来临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收获的时刻让人们充满感激之情。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农作物在此时收获。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在田野上来回穿梭,收割着成熟的庄稼,收获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在秋天,很多人会到田间地头,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品尝着新鲜的水果,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秋天的景色让人们陶醉在自然的美中,象征着收获和成熟。美好的秋天让我们时时刻刻都充满感恩,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自己的劳动和付出。秋天也是一个追求收获的季节,它鼓舞着我们不断奋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工作,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这秋天里,让我们感受自然的力量,感受收获和成熟的喜悦,启迪自己去更高更远的地方。让我们在感恩中,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未来,不断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秋天就像一个缘分,让我们与大自然更加亲近,与自己的内心更加相连,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之路。

秋的美景和收获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丰盈,更是精神上的满足。它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见证。秋天的景色和喜悦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坚韧,启迪着我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让我们收获丰盈,感恩生命,去追求更加远大的梦想。

秋水的教案热门十三篇


为每堂课准备教案和课件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和常态。编制教案和课件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以下是小编精心梳理的“秋水的教案”,假如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击收藏保留下来!

秋水的教案(篇1)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

4、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1、导入

我采用背诵之前大家熟识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一诗导入新课,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简介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2、新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①、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②、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馈

①、课堂反馈,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课后练习)实现创新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板书课题,中间提炼课文内容和主旨,右边是写作手法的归纳)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秋水》这篇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秋水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秋水的教案(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秋天的雨》。

一、教材与目标设计背景

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学生通过一单元的学习,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积累优美的语言。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三组画面:五彩缤纷秋色图,沁人心脾秋味图、欢天喜地筹冬图。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文章结构严谨且富有诗意,采用了典型的“分述-总结”的结构,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首句均为总起句。课标中段阅读目标要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非常适合孩子积累背诵与学习表达。另外,在修辞上,散文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秋雨描绘得可触、可感,带给人以美妙的想象。但这些被艺术化的语言,会给抽象思维处于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造成理解和学习表达上的困难。针对这样的实际,以《秋天的雨》为例,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为支架,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学习背诵方法,积累优美语言。

二、教学目标

结合这样的教学背景,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两课时达成。

第一课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8个、会写12个、积累词语16个。

2、通过查字典词语:“温柔、频频”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钥匙、清凉、凉爽”的意思。

3、读懂课文,抓住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从而感受秋天的特点。

第二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习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了解文章脉络,学习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的方法,初步学会背诵课文第1至4自然段。

3、感受课文语言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我选择支架式学习,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为支架,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思维导图的运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表达,学习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第二个层次,以思维导图为支架,结合关键字背诵课文;第三个层次,去掉关键字“导图”转化为“脑图”学生尝试背诵。

四、教学过程

具体流程为: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对不理解的词语提出疑问,解答。

2、通过查字典词语:“温柔、频频”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钥匙、清凉、凉爽”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

读懂课文,抓住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从而感受秋天的特点。

四、书法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二、依据思维导图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三、作业

下面,我主要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以支架了解课文的结构,知道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都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二、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一)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其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方法是非常适合孩子积累的,但这些艺术化了的语言使抽象思维处于起步阶段的孩子在理解与学习表达和背诵上困难,难以形成画面的连贯感。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学生学习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具体通过以下步骤理解这一自然段的表达:

1、理解表达:指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概括:秋天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进而追问都有哪些颜色呢?这些颜色都给了谁?作者又想象到了什么?对比读:体会表达上带给人们的想象与美感。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美感。

2、学习表达:孩子们找出这些颜色后,教师引领孩子们学习:根据看到什么,是什么样的,想象到什么的方法进行表达。

3、根据思维导图尝试朗读与背诵。配上音乐依据导图想象画面背诵。

4、去掉关键字尝试背诵。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秋天的雨带来这样多的颜色,这样美丽的画面,所以作者说秋天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

【这样在具体地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能力培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依据思维导图关键字,想象画面,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秋天的雨不仅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还带来了好闻的气味呢!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并说一说都闻到了哪些气味,并读相应的句子。

通过回答问题:“小朋友的脚为什么被勾住?”感悟秋天的美好。

依据思维导图,想象背诵。

(三)依据文本,想象说话。理解第四自然段

秋天的雨不但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沁人心脾的气味,小动物们也收到了信息,它们在忙着干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教师作为记者,采访小动物。【建立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口语交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老师搭建一个梯子-采访:学生通过扮演小动物,练习口语表达】

(四)拓展延伸:秋天的雨还可能给谁带来影响?【想象,说话】

(五)总结:因为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沁人心脾的香味、和声音,所以秋天的雨是——PPT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正因为如此,课文第一自然段才这样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师生共同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完成思维导图。(给题目加上钥匙的边框)

作业设计

作业是这样设计的: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观察秋天校园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它有什么变化,你有想象到了什么?观察后先和同学交流再写一写校园的秋天。【意图: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口语交际与写作】

秋水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秋水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有系统地整理各类文言现象;

2、梳通文字,探讨寓意;

3、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语言障碍;

2、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1、发放《庄子秋水》中的几则故事及庄子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庄子。

2、发放预习作业,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给文章加注释的任务,第二是让学生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第三是调查学生对庄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庄子

投影: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学生齐读后)问1:这两段话中的他是谁?那么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可以结合课前发放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濮水之钓》中读出庄子的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从《鼓盆而歌》中读出庄子的安时而处顺,从《濠梁之辩》中读出庄子的物我合一。)

问2: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庄子从来不一本正经地和人讲大道理,他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领悟他的思想?(写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的写法。有同学问《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庄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鸟虫鱼,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能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示,能以慈悲的情怀去关照一花一叶。)

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和庄子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诵读体会

1、个别诵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

3、集体诵读

三、解决字词

问题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师提示:这个词在这里没什么意思,就是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乎”

问题2:“莫已若”参考书上翻译成“莫若已”,是为什么?“我之谓也”是什么句式?

师提示:这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前咱们学过这种句型吗?举个例子:

“我之谓也”怎么翻译?“说的就是我”,也就是“谓我也”,这是什么句式,是宾语前置,以“之”作提宾标志。

问题3:“野语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译?

师提示:“之”在这里作代词,代后面的俗语,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说法”。

问题4:“北海”怎么解释?

师提示:就可以理解为“北方的大海”,联系上下文,应该指黄河东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学考证说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说是不是东海,我觉得不必这样去做地理上的考证了。这不会防碍我们理解文章的。

问题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在现代汉语里大方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一是指专家学者;内行人。咱们根据上下语境来选择一下,该是哪一种?

问题6:“伯夷之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师提供资料: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

四、文本研习

问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河伯北海

问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书: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问3:不辩牛马说明黄河的什么特点?(板书:雄壮开阔)

问4:如果在这段描写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自己雄壮开阔,有欣喜的感觉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还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这样就难免显得?(参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等)

问5:见到大海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从原文找出答案。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6:不见水端说明大海的什么特点?(浩淼无边)

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行,来到北海,触目所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种浩淼无边的气象和自己的“不辩牛马”有天壤之别,河伯百感交集,发出了深沉的感叹,但在他感叹之前,先有一个动作“旋其面目”,问7:怎么理解这个词?这里表现出河伯什么样的心态?(顺带解释“望洋兴叹”这个成语)

(参考:对“旋其面目”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传统的解释是“旋”,“掉转”的意思,“面目”,是“脸”的意思,整个词是“转过头”的意思。还有一种现在很流行的解释,认为“旋其面目”是“改变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为“改变”,把“面目”理解为“脸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一喜一叹,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叹”,显示了河伯认识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书:个人渺小,天地无穷)

但是面对浩淼无边的大海,河伯仅仅感到自己很可笑吗?他有没有得到更深刻的启发呢?请同学集体把河伯感叹的话读一遍,然后将这段话口头翻译给同桌听,注意思考,这段话内部有什么问题。

咱们班的陈婧忆同学(3班)在课前提出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幻灯投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看到大海的'广阔无边与先前不相信有轻视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关系?”

分解难点1:思考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开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应该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预想1:学生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认为他们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仁义的人,认为小看他们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来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满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样吗?所以相信世上的确有这样轻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一开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对这种人持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义的人,但是后来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们的人存在,并且对他们持肯定态度。)

(预想2:有可能学生只能得出前一种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种理解。师可以先出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问:根据这段话,再反观前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理解?然后归纳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天下的确是有这样轻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仲尼之见闻,伯夷之仁义的确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该盲目崇拜他们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师发表看法:《秋水》的主体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对话,课文不过是开头的一小段,下面还有很长的对话。河伯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谈话逐渐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发现了一句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样子吗?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这两个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这里体现出海神的无限相对思想,这是一种大智慧。但我想在一开始河伯决认识不到这一层,所以还是取第一种理解较符合逻辑,但能领悟出第二种意思的读者却是和海神一样有着大智慧的。应该赞扬。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心理活动,他们最后得出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在这里河伯由慨叹天地无穷又进一步想到了学海的无涯,正如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啊。(板书: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同学课前提问,说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是不是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还有同学说,庄子写这篇寓言是不是为贬低孔子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门徒看来,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人。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庄子写《秋水》可不是专门来贬低孔子的,只是让儒家门徒领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难点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是危险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没有看到大海,他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危险性存在?

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生活中,像河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类心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台,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没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不仅洗清了河伯的双眼,更荡涤了他心灵中的尘埃,让他成了一个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满是因为他只看到过黄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后来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较,才明白自己的浅陋的,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一点: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要发现和认识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板书: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探讨寓意

1、读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参考: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让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几位对庄子有些研究的同学说,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均可相互转化的,但这似乎与本文的寓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读的是《秋水》的开头一节,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读法,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但是毕竟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真要表扬这几位提出异议的同学,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完整的《秋水》,但是他们的确说出了庄子在《秋水》里要表达的思想: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河伯认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惭愧心理,但在大海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请大家根据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五、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回答,我们更领略了庄子的大智慧。南怀谨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的无为思想,构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的安抚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老庄的生活哲学仍可以做为我们精神疾病的良药,但是任何药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们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阅读

1、《庄子秋水》全文

2、鲲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蔡志忠漫画系列《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4、于丹《〈庄子〉心得》

附:板书设计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辩牛马(雄壮开阔)

妄自尊大

叹自愧不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浩淼无边)

悟:个小渺小,无地无穷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比较才有鉴别

作业设计:知识归类

分组归纳几类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词多义

之①泾流之大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结构助词的

③野语有之曰代词,一种说法

④我之谓也提宾标志

若①望洋向若海神名

②以为莫已若者比得上

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见闻,学识

而①顺流而东行表修饰

②东面而视表修饰

③望洋向若而叹曰表承接关系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表并列关系

6、词类活用

秋天时至时,按时令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有多种理解:一说东是名词作动词,向着东方;一说东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小看,轻视。

7、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在;是,这个时候。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至于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古:面朝东;今:东边

8、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往

不辩牛马辩,通“辨”

9、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已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非……则……不是……就……

秋水的教案(篇6)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澹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澹毫桨丁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秋水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养成爱动手动脑的习惯。

2、能运用多种感观感知苹果、桔子的特征。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流程:

第一环节:观察苹果、桔子。

第二环节:游戏"摸水果"。(巩固对苹果、桔子的认识。)

第三环节:品尝苹果、桔子。

第一环节,"观察苹果、桔子"。小班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在整节课的开始部分,我就充分利用孩子的这段有意注意时间,让幼儿观察苹果与桔子有那些方面的不同,这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要鼓励幼儿去观察,去发现这两样水果的不同,并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开始时,教师与幼儿围坐在大桌子旁,告诉幼儿:秋天到了,水果丰收了。这里都有哪些水果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找一找苹果与桔子的不同,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找到的?苹果是圆形的,桔子也是圆圆的;苹果是红色的,桔子是黄色的。

小班小朋友他们最初表达的一定是他们直观看到情形,多数以单词的表达形式出现,如圆圆的,红红的,等等。这是老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孩子表达清楚,还可以通过顺口溜的形式,把形状与孩子生活中某些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如:"苹果苹果红红的,桔子桔子黄黄的"等等。同时,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观察苹果与桔子的不同,可以用刀子将苹果和桔子切开后进行比较。

第二环节为游戏"摸水果"。小班的孩子们好动、好玩,对学习的认识很大的程度依赖于行动。"摸水果"的游戏,就能满足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此环节,我将水果装于一只布袋中,让幼儿蒙住眼睛后伸进一只手进行摸索,并回答摸到了什么水果,然后拿出来进行验证,看回答得是否正确。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强调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游戏气氛,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让孩子们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第三环节为"品尝苹果、桔子"。经过以上一段时间对苹果与桔子进行比较,幼儿的神情应得到一定的放松,这时让幼儿品尝苹果与桔子,比较一下它们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如"苹果是甜甜的,还有点酸酸的;桔子不仅甜甜的,而且水份还多多的。"整个活动是围绕着水果展开的,以充分展现孩子们自主的表达,并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学习、感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幼儿喜爱吃水果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幼儿是主体。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并帮助胆小的孩子能大胆地去游戏,去表现;也要保护敢说敢做的孩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给予肯定;还要注意那些一般不起眼的孩子,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得到发展,其次,活动结束时还要鼓励幼儿们多吃水果,这样才能使我们孩子们的身体长得棒棒的。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这个活动,幼儿对秋天的各种水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活动中幼儿根据水果不同的特征进行了分类,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会了水果不同的分类方法,培养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游戏之中小老板与顾客之间的交往活动来源于幼儿对生活的模仿,而且还培养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意之处,如活动中有时会发生一些混乱,出现个别幼儿不按要求进行分类。

今后,我在幼儿教育教学的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和现实的条件环境,注意运用幼儿生活经验融入教育教学内容里,设计更为丰富的环境,准备多式多样的、有用的道具材料,尽可能让幼儿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之中学到知识和发展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必须想尽办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秋水的教案(篇8)

一、教材介绍

本篇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可以说本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结构章法上都很值得一学。所以学习本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感受,有所理解。

二、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在阅读中获得体验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落实到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读析问的方式去探究学习,不强设问题“挖坑”让学生往里跳,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语感。

②学习文章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语境翻译文言词语;

②读析问探究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

①养成阅读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以人为镜”对比反照自己的做人方法,等。

设定以上目标出于几点考虑。首先,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疑难的词语。其二,语文素养总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三,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是自己体悟的结果,是再创造的结果。

四、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阅读量较少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的影响,本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较差,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五、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感知能力、理解思维较差,影响了其对文章意义建构的能力,因此“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应该会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六、学生情况

我所任教班级是九(3)九(4)班。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另外,这2个班差生面积都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七、教法和学法

为让学生能自主去探究课文,并在探究中获得愉悦,我采用“读析问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八、教学时间

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所学过的寓言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这些寓言故事曾经给过我们许多人生或者生活的启示。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看看我们今天能不能从这个故事里悟出什么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二)、熟练朗读

1、提出难读,不好停顿的句子,教师指导。

2、指名试读句子。

3、学生齐读文章。

(文言文要多读,读出语感,这要读顺读好节奏,这里旨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要多结合上下文或句子的意思去翻译词语)

2、检查词句翻译情况。(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秋水时至()于是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学生质疑疑难词句。

四)、感知故事。

1、学生谈读后感受。问题:刚才读了课文后,你了解到了什么?请说给同学听听,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感受。

教师注意归纳。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

(此处教学设计,旨在养成学生阅读要有独立感受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使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生所不知。)

五)、深层探究

1、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还有问题没有?(学生齐读全文)

2、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注意归类问题,并找准一个切入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如:

①河伯为何望洋兴叹?

②河伯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③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六)、学习总结

1、学生思考、交流: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启迪?(可谈思想上的、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参考:

①寓意——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②写法——设喻说明哲理。

对比

2、教师结语:(略)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文精讲】部分。

八)、作业布置: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后检测】部分。

九)、板书设计

河伯见海神

经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

︱︱

望洋兴叹:狂妄自大、盲目无知、贻笑大方

秋水的教案(篇9)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秋水的教案(篇10)

活动设计思路:在当今课程改革中已经把主题式综合课程作为学前教育课程时间的核心。在提倡主题综合教育的同时,需要保留准们的数学活动,如何在综合的主题教育中保持原有的数学只是的关联性、顺序性,这是当前的一个教育热点问题。最近正在开展主题活动——“橘子和苹果”,在孩子认知一些常见水果的基础上,根据小班孩子需要初步掌握按数取物的教学要求,我创设情境性游戏环境,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材料,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来复习1—3的数数、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学会简单的数物对应游戏。另外,在这次集体活动后把一些游戏材料投放到来园区域活动中,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复习巩固有关数概念,提高孩子们参与数学游戏的能力,激发孩子对于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名称:计算——秋天的水果(小班)

活动目的:

说说、数数秋天的水果,学习“3”以内按数取物,激发幼儿对水果的喜欢。

活动准备:

1、果树:(每棵树上画有2—3个水果。)

2、苹果、梨、桔子若干(有单个的、两个连在一起的、三个连在一起的。)

3、果盆图片:(每个盘中分别画有1—3个不同数量的水果。)

4、害虫图片若干:(每张树叶上分别画有1—3条毛毛虫。)

5、装水果的小筐三个:(在筐上分别贴有数字1—3。)

活动过程:

一、复习1—3的数数

*帮助果树踩害虫。

重点提问:

1、今天果农伯伯打电话来说,果园有害虫,有了害虫果树会发生什么事?

(引导幼儿说出有了害虫果树会生病长不好,小朋友就吃不到新鲜水果了。)

2、怎么消灭害虫呢?(启发幼儿用脚踩)

3、操作要求:边踩边数,说出总数。

(一片叶子上踩死了几只害虫?要边踩边数,大声数出来。)

小结:小朋友们把果园里的害虫都消灭了本领真大呀。

二、手口一致点数

*来到果园。

重点提问:

1、有几棵树?没有害虫果树长得可好看了,看,果树开花了,小朋友都知道果树都是先开花后结果的,一朵花结一个果子。

2、猜猜看,两朵花会结两个果子?(2个果子)

3、三朵花会结几个果子?(3个果子)

(幼儿尝试翻花,数数水果。)

4、秋天里除了苹果、梨和桔子还有什么水果?

(可以出示实物或是图片让幼儿讲讲、看看、摸摸。)

5、介绍宝宝、妈妈、奶奶爱吃什么水果?

(出示果盆图片,请幼儿点数每盆水果的数量。)

小结:我们数数的时候要小手来帮忙,一个一个点着数可以数清楚。

三、数物对应

*摘果子、找果子。

1、水果熟了需要马上摘下来,然后运送到水果超市,农民伯伯来不及摘,怎么办?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采。

2、看,装水果的篮子都准备好了。篮子上有什么?(数字)请小朋友装和篮子上数字一样多的果子。

3、幼儿装水果,老师巡回提示:你们把果子摘下来,要数数,有几个,别送错了!

4、谢谢大家,水果都摘下来了,累不累呀?

小结:我们在摘水果前先要看清篮子上的数字,然后再把与数字数量对应的水果摘好放进篮子里。老师会进行检查如果放错了我们得重新放。

延伸活动:

将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摆放到来园的游戏区域活动中,可以根据孩子掌握数数

的情况开展“捉害虫”和“送水果”活动,不断帮助孩子复习数概念,逐步增加一些难度从而提高孩子数数能力。

秋水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秋水的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叹”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叹”?

3)怎样写“叹”?

4)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秋水的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知道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感受秋天里丰收的水果多种多样。

2、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几种水果的色、香、形、味,了解水果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吃水果的好处。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在活动中对水果的认识和活动体验、感受。

设计思路:

近段时间由于换季的原因,园里在给幼儿准备间食的时候,买来的水果和以前的大不一样了,由原来的西瓜、草莓等换成了秋季水果苹果、橘子、香蕉、葡萄等,在吃间食时一些孩子常常端着手里的水果碗不肯先吃,总是问个不停,这个问:老师,今天怎么不吃西瓜?那个问:老师,这里能吃吗?还有的问:老师,今天的水果是酸的还是甜的?面对这些关于水果的问题,让我联想到我们班的主题活动正好进行的是秋天的收获,所以我觉得设计一节有关“秋天的水果”的活动课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课让幼儿认识了解几种常见的秋季水果,感知秋天几种水果的基本特征,了解多吃水果的好处。为幼儿创造动脑、动手的活动机会,让他们体验动手参与活动的乐趣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锻炼幼儿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设计了 “秋天的水果” 这节主题活动课。活动重点:培养幼儿运用感官积极主动的感知水果的各种特征。

活动难点:

活动中能用比较恰当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活动感受。

活动准备:

装有各种水果的布袋一个,秋天各种水果成熟的丰收画面、水果去皮、切割前后的对比画面等图片收集课件;水果刀一把,每组洗好的各种水果一盘。水果娃娃图片。

活动过程:

一、组织活动 音乐律动“摘果子”

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到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参观一个美丽的好地方。(大屏幕播放,展示各种水果挂满枝头,果园里一片丰收景象。)

2、师:谁来告诉老师,我们刚才参观的美丽地方是哪里?(果园)你是从哪里看出是果园的?(很多果树和成熟的水果)教师小节: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秋天里丰收的水果多种多样。

三、小组交流,初步认识水果的颜色和形状

1、小组交流:我们刚才参观了秋天的果园,现在请大家互相说一说,讲一讲自己在果园里都看到了什么水果,它是什么样子?

2、(大屏幕慢播)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参观时看到的水果,能简单说出水果的名称、颜色或形状。如:苹果红红的、圆圆的;香蕉黄黄的、弯弯的;葡萄是一串一串的。

3、小朋友看到了这么多水果,老师把他们请到我们班级来做客好不好?(教师一边粘贴水果娃娃图片一边说儿歌:红红的大苹果请进来;弯弯的香蕉请跟来;黄黄的大鸭梨快进来;圆圆的橘子走进来;成串的葡萄快快来。)

4、我们来数一数老师一共请来了几位客人。(引导幼儿点数黑板上的水果图片。)

四、开展游戏,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1、师:瞧!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奇的大布袋,小朋友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来摸一摸,猜一猜。

2、教师一边请幼儿上来摸口袋里的水果,一边说顺口溜:布袋布袋真神奇!里面藏着好东西。摸一摸,猜一猜!猜对啦,奖励你!

3、猜一猜你摸到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摸的感觉从水果的形状、大小、触感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猜出水果的名称。(如;又圆又硬的是苹果;又圆又软的是橘子;弯弯的、长长的是香蕉;一串一串的是葡萄......)

4、师:布袋布袋真神奇!里面藏着好东西。拿出来,看一看,圆圆的苹果送给你;布袋布袋真神奇!里面藏着好东西。拿出来,看一看,软软的橘子奖励你;布袋布袋真神奇!里面藏着好东西。拿出来,看一看,弯弯的香蕉送给你;布袋布袋真神奇!里面藏着好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成串的葡萄都给你!(指导幼儿拿出摸到的水果,再次利用顺口溜帮助幼儿加深对水果特征的巩固)

五、再次探索,运用感官进一步认识和感知水果的特征

1、小朋友认识了不同的水果娃娃,知道了他们外面是什么样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水果娃娃的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大家请看!(大屏幕播放,分别展示水果去皮、切割前后的对比画面,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分别把不同的水果进行剥皮、切割做成简单的水果拼盘。教师一边指导幼儿操作一边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相应的渗透安全卫生教育。

3、鼓励幼儿说一说在刚才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你发现水果里面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每种水果的哪部分可以吃?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水果是由果皮、果肉和果核几部分组成的。

六、品尝水果,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师:小朋友真能干,用我们的小手制作的水果拼盘真好看,果盘里多种多样的水果真香啊!你们闻到水果的香味想吃吗?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我们亲手制作的水果拼盘吧!

(1) 幼儿自由选择水果进行品尝。

(2)说一说,你吃的是什么水果?你吃的是水果的哪部分?吃起来有什么感觉?

七、交流讨论,拓展幼儿有关水果的经验。

1、你喜欢吃水果吗?为什么?引导幼儿了解多吃水果的好处。水果营养丰富,促进身体健康;可以解渴。

2、除了今天认识的这几种水果,你还吃过哪些水果?

3、你还知道水果还可以怎样吃?(水果可以制作果干;水果罐头;榨果汁;还可以酿酒等。)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角自由创作、游戏(图形拼摆、绘画、泥工制作水果娃娃以及利用水果玩具玩水果店等多种游戏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设计能够使幼儿在活动中对生活中几种常见的水果有进一步认识,对水果几种基本特征有了较深的感知和了解。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猜一猜、做一做等活动方式不仅锻炼了幼儿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和规范,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胆表达的欲望,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活动中由于教师准备的课件展示的苹果图片是红红的苹果,而班级刚好有个小朋友拿来了黄色的苹果。所以孩子们围绕“秋天里的苹果到底应该是红红的还是黄黄的争论不休”面对活动中出现的这个争议,是教师在活动前没有预料到的,因此教师只好对苹果的颜色做了简单介绍,黄色的苹果不一定是坏掉的苹果,小朋友带来的苹果之所以是黄色的是因为苹果的品种不同,现在人们种植苹果的技术和本领越来越高,所以不仅培育了不同品种的苹果,在苹果的颜色和大小都有很大差别。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说明才制止了孩子们对苹果颜色的争议。

《秋水》教案实用9篇


教师应当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作成教案课件,这样的教案才能得到重视。了解学生的反应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制作出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秋水》教案”的知识点,小编特地为大家推荐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一起深入探索阅读的本质和价值,发现更多可能性和机会!

《秋水》教案(篇1)

一、教材介绍

本篇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可以说本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结构章法上都很值得一学。所以学习本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感受,有所理解。

二、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在阅读中获得体验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落实到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读析问的方式去探究学习,不强设问题“挖坑”让学生往里跳,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语感。

②学习文章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语境翻译文言词语;

②读析问探究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

①养成阅读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以人为镜”对比反照自己的做人方法,等。

设定以上目标出于几点考虑。首先,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疑难的词语。其二,语文素养总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三,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是自己体悟的结果,是再创造的结果。

四、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阅读量较少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的影响,本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较差,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五、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感知能力、理解思维较差,影响了其对文章意义建构的能力,因此“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应该会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六、学生情况

我所任教班级是九(3)九(4)班。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另外,这2个班差生面积都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七、教法和学法

为让学生能自主去探究课文,并在探究中获得愉悦,我采用“读析问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八、教学时间

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所学过的寓言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这些寓言故事曾经给过我们许多人生或者生活的启示。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看看我们今天能不能从这个故事里悟出什么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二)、熟练朗读

1、提出难读,不好停顿的句子,教师指导。

2、指名试读句子。

3、学生齐读文章。

(文言文要多读,读出语感,这要读顺读好节奏,这里旨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要多结合上下文或句子的意思去翻译词语)

2、检查词句翻译情况。(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秋水时至()于是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学生质疑疑难词句。

四)、感知故事。

1、学生谈读后感受。问题:刚才读了课文后,你了解到了什么?请说给同学听听,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感受。

教师注意归纳。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

(此处教学设计,旨在养成学生阅读要有独立感受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使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生所不知。)

五)、深层探究

1、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还有问题没有?(学生齐读全文)

2、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注意归类问题,并找准一个切入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如:

①河伯为何望洋兴叹?

②河伯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③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六)、学习总结

1、学生思考、交流: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启迪?(可谈思想上的、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参考:

①寓意——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②写法——设喻说明哲理。

对比

2、教师结语:(略)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文精讲】部分。

八)、作业布置: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后检测】部分。

九)、板书设计

河伯见海神

经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

︱︱

望洋兴叹:狂妄自大、盲目无知、贻笑大方

《秋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高中文言知识表解》)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因此应把反复阅读作为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通过范读、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3.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庄子。

教学要点

了解庄子及他的哲学思想,学习课文,整理和归纳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1.庄子简介(多媒体显示)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2.检查预习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

明确: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明确: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之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师问:庄子的思想主要通过什么形式来后人传达?你对《庄子》一书感兴趣吗?

明确:寓言故事。

教师:对。庄子非常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下面的故事蕴含了庄子的什么哲学思想?(媒体展示)

故事一:相传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还问了两个使臣:“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水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

教师:看来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教师: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教师:这个故事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小结庄子思想:

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点评;闻一多先生对于庄子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忙里偷闲读庄子》,其中这样形容庄子: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教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秋水》一文。

三、学习课文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望洋向若而叹睹子之难穷也

旋其面目则殆矣

明确:“秋水时至”的“时”读作“shí”指“时令、季节”。“百川灌河”的“灌河”读作“ɡuànhé”,“灌”是“注入”的意思,“河”指“黄河”。“泾流之大”的“泾流”读作“jīnɡliú”,指“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的“涘”读作“s씓渚”读作“zhǔ”。“涘”是“水边”的意思,“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中的“望洋”读作“wànɡyánɡ”,“若”读作“ruò”。“望洋”是“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指“海神名”。“睹子之难穷也”中的“难”读作“nán”是“难以”的意思。“旋其面目”的“旋”读作“xuán”,是“掉转”的意思。“则殆矣”的“殆”读作“dài”,是“危险”的意思。

2.诵读文本,整体感知(多媒体显示:)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板书:骄傲自满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板书:人的认识有限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板书:设喻

④这篇文章的寓意的启示

明确:《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秋水》一文的启示我们:有限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3.三读课文,尝试背诵。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

(1)整理归纳下列各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③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④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语气助词。)

⑤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①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了行为的对象。)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用在形容词后及被比对象之前,表比较。)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表修饰被修饰关系。)

而②性贪而狠。(连词,用在并列词语中间,表并列关系。)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尔”,当作“你”讲。)

(2)与“莫己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厌之有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国人莫敢言

(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

明确:第(2)题答案是A项。因为“莫己若”与“未之有也”均为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莫己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莫若己”,译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未之有也”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译为:没有这种情况。B项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应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句中介宾倒置,“何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可译为:凭什么。D项中没有宾语前置的情况。第(3)题答案是B项,“少仲尼之闻”的“闻”当作“见闻、学识”讲,“少仲尼之闻”可译为:小看孔子的学识。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布置作业(《学海导航》“语段精炼”)

板书设计

《秋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

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秋水》教案(篇4)

【设计说明】

《秋水(节选)》一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外篇”并非庄子所作,但《秋水》一篇所阐述的相对主义思想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因而受到普遍的重视。该文隶属于高二语文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单元主题为“山水情思”,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宇宙自然,学会思考,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启迪。从学科教学与“地球学”有机对接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篇难得的好材料,这样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博大的天地情怀,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营养。之所以选择这一课还有一个考虑,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东西,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言”“文”并重。从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文言积累始终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没有必要的文言积累,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乃至现代文的能力必然收到制约;但对于《秋水》这样诸子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如果学生学习过后头脑中只剩下几个字词句,这显然是极大的浪费,因为教材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发挥。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母语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是为学生的成长立根塑魂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更高的层面观照和理解文言文教学,不仅注重文言积累,更要积极挖掘教材的育人资源,从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言文并重,并由点到面进行必要的拓展,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化经典,本着古为今用,辨证取舍的原则,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我想,这样的努力应该是符合新时代教育精神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阐发的道家思想,取其精华,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2.感受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汪洋恣肆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诗性特征;

3.积累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法和句法。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庄子所阐发的道家思想,并作出辩证的思考和评价

难点:改变文言文学习只见“言”不见“文”的阅读习惯,文言并举,还原文言文阅读的本来面目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复习《诸子喻山水》取譬设喻的说理方法;预习疏通文章第二段并作整体思考;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新课

教学预设:朗读课文第一段,简要回顾第一段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旧课,引出新授课学习内容

二、朗读课文,宏观把握

教学预设:问题:在第二节中,庄子通过海神若之口,想表达怎样的观点?

1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首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段主要内容,为下文的细读分析作铺垫

三、细读课文,微观分析

教学预设:ppt展示课文,并用颜色、标记突出显示文中需要注意的字词句,请学生分层口头解释疏通文意(遇到困难可以参看书下注解或工具书),然后再作层次分析和归纳,最后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提示引导学生注意文言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口头解释的具体情况相机解决字词句问题,做到灵活处理。分析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谈谈自己受到的有益的启示,分享收获,难度不大,由学生自由交流。

四、准确理解,思考评价

教学预设:思考讨论:结合《秋水》全文(第一课时已作介绍),谈谈你对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看法

设计意图:传统文化普遍存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辨证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以提升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因难度较大,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扩大参与面。

五、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问题探究:本文与《诸子喻山水》在说理艺术上有何异同?试举例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诸子喻山水》收录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韩非子、孙子等的言论,本文庄子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海神与河神的对话阐述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这些古代先哲以山水为喻阐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先秦诸子哲学散文的艺术特色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国古典哲学独特的诗性气质有一个具体初步的了解,对学生阅读古代其它哲学散文著作有一定的帮助。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设计: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浏览诸子散文,任选一例,试对文中表达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评价,并就中国古代哲学散文的诗性特征写一段鉴赏文字(600字左右)。

设计意图:第一个练习是为了巩固课内学到的文言基础知识;第二个练习主要是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两大方面着手阅读欣赏先秦散文。

【教学后记】

能从文本价值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流程设计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规律,没有出现梗阻或流动不畅的现象,教学步骤的推进比较顺畅,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较好达成。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第三个环节教学,让学生口头解释疏通文意时,发现不少学生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够清楚、不够准确,甚至书下有注解的词语的解释也不到位,说明有一部分同学课前没有充分预习,课前预习的环节有待加强落实,高一备课组预习笔记的做法值得借鉴,可以考虑每一节新课课前花一定时间进行预习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对庄子在文中阐述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表现出看待问题的角度单

一、观点片面,呈现出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模式,虽然课前对这一问题已经有充分的预见,但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看来,问题还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单靠一堂课的方法指导恐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要不断进行训练才能达到矫正和提升的目的,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

【典型案例】

在本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反复对学生强调:先秦诸子的哲学散文既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要充分全面地从中吸取营养。作为一个当代青年,面对这样的浓缩着深厚哲理内涵、闪烁着耀眼智慧光芒的古代文化的精华,如果读过文章之后脑子里只剩下片言只语,甚至于只是记住了几个字词句,那是何等的浪费,这无异于走进金山却空手而归!知识固然重要,但智慧岂不是更加重要!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面对宇宙自然,发出那样的奇思妙想,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无比的智慧,真是启人心智;古代先哲精彩的论述,形象生动的表达,真实耐人寻味,让人回味无穷。认真学习古人的智慧,感悟古人的天地情怀,学习古人的生动的语言,在学习中继承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那才是我们要寻的真正的宝贝!

学习了《诸子喻山水》和《秋水(节选)》两篇课文之后,我布臵了一篇随笔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在先秦诸子中任选一位,读一篇文章,找到一段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随笔。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好像第一次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样,对先秦诸子的深刻思想极其佩服,有几位同学洋洋洒洒一千多字,谈古论今,挥笔纵横,不能自已。由此看来,我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

从中我也得到一个启示,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妨放开一些,少一些急功近利,脑子里不要老是惦记着高考高考,更不能把本该是高三的教学内容硬生生地塞进高二,让学生囫囵吞枣,急功近利可能导致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面目可憎。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不光有用,而且有趣,甚而至于还有些可爱!

《秋水》教案(篇5)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

4、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1、导入

我采用背诵之前大家熟识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一诗导入新课,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简介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2、新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①、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②、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馈

①、课堂反馈,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课后练习)实现创新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板书课题,中间提炼课文内容和主旨,右边是写作手法的归纳)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秋水》这篇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秋水》教案(篇6)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总体评价:

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落实字词

10——15分钟的朗诵时间安排,体现文言教学的重点

《秋水》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有系统地整理各类文言现象;

2、梳通文字,探讨寓意;

3、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语言障碍;

2、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1、发放《庄子秋水》中的几则故事及庄子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庄子。

2、发放预习作业,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给文章加注释的任务,第二是让学生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第三是调查学生对庄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庄子

投影: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学生齐读后)问1:这两段话中的他是谁?那么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可以结合课前发放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濮水之钓》中读出庄子的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从《鼓盆而歌》中读出庄子的安时而处顺,从《濠梁之辩》中读出庄子的物我合一。)

问2: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庄子从来不一本正经地和人讲大道理,他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领悟他的思想?(写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的写法。有同学问《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庄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鸟虫鱼,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能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示,能以慈悲的情怀去关照一花一叶。)

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和庄子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诵读体会

1、个别诵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

3、集体诵读

三、解决字词

问题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师提示:这个词在这里没什么意思,就是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乎”

问题2:“莫已若”参考书上翻译成“莫若已”,是为什么?“我之谓也”是什么句式?

师提示:这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前咱们学过这种句型吗?举个例子:

“我之谓也”怎么翻译?“说的就是我”,也就是“谓我也”,这是什么句式,是宾语前置,以“之”作提宾标志。

问题3:“野语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译?

师提示:“之”在这里作代词,代后面的俗语,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说法”。

问题4:“北海”怎么解释?

师提示:就可以理解为“北方的大海”,联系上下文,应该指黄河东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学考证说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说是不是东海,我觉得不必这样去做地理上的考证了。这不会防碍我们理解文章的。

问题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在现代汉语里大方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一是指专家学者;内行人。咱们根据上下语境来选择一下,该是哪一种?

问题6:“伯夷之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师提供资料: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

四、文本研习

问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河伯北海

问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书: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问3:不辩牛马说明黄河的什么特点?(板书:雄壮开阔)

问4:如果在这段描写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自己雄壮开阔,有欣喜的感觉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还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这样就难免显得?(参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等)

问5:见到大海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从原文找出答案。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6:不见水端说明大海的什么特点?(浩淼无边)

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行,来到北海,触目所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种浩淼无边的气象和自己的“不辩牛马”有天壤之别,河伯百感交集,发出了深沉的感叹,但在他感叹之前,先有一个动作“旋其面目”,问7:怎么理解这个词?这里表现出河伯什么样的心态?(顺带解释“望洋兴叹”这个成语)

(参考:对“旋其面目”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传统的解释是“旋”,“掉转”的意思,“面目”,是“脸”的意思,整个词是“转过头”的意思。还有一种现在很流行的解释,认为“旋其面目”是“改变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为“改变”,把“面目”理解为“脸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一喜一叹,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叹”,显示了河伯认识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书:个人渺小,天地无穷)

但是面对浩淼无边的大海,河伯仅仅感到自己很可笑吗?他有没有得到更深刻的启发呢?请同学集体把河伯感叹的话读一遍,然后将这段话口头翻译给同桌听,注意思考,这段话内部有什么问题。

咱们班的陈婧忆同学(3班)在课前提出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幻灯投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看到大海的'广阔无边与先前不相信有轻视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关系?”

分解难点1:思考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开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应该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预想1:学生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认为他们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仁义的人,认为小看他们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来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满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样吗?所以相信世上的确有这样轻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一开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对这种人持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义的人,但是后来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们的人存在,并且对他们持肯定态度。)

(预想2:有可能学生只能得出前一种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种理解。师可以先出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问:根据这段话,再反观前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理解?然后归纳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天下的确是有这样轻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仲尼之见闻,伯夷之仁义的确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该盲目崇拜他们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师发表看法:《秋水》的主体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对话,课文不过是开头的一小段,下面还有很长的对话。河伯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谈话逐渐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发现了一句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样子吗?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这两个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这里体现出海神的无限相对思想,这是一种大智慧。但我想在一开始河伯决认识不到这一层,所以还是取第一种理解较符合逻辑,但能领悟出第二种意思的读者却是和海神一样有着大智慧的。应该赞扬。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心理活动,他们最后得出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在这里河伯由慨叹天地无穷又进一步想到了学海的无涯,正如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啊。(板书: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同学课前提问,说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是不是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还有同学说,庄子写这篇寓言是不是为贬低孔子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门徒看来,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人。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庄子写《秋水》可不是专门来贬低孔子的,只是让儒家门徒领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难点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是危险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没有看到大海,他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危险性存在?

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生活中,像河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类心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台,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没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不仅洗清了河伯的双眼,更荡涤了他心灵中的尘埃,让他成了一个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满是因为他只看到过黄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后来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较,才明白自己的浅陋的,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一点: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要发现和认识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板书: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探讨寓意

1、读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参考: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让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几位对庄子有些研究的同学说,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均可相互转化的,但这似乎与本文的寓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读的是《秋水》的开头一节,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读法,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但是毕竟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真要表扬这几位提出异议的同学,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完整的《秋水》,但是他们的确说出了庄子在《秋水》里要表达的思想: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河伯认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惭愧心理,但在大海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请大家根据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五、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回答,我们更领略了庄子的大智慧。南怀谨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的无为思想,构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的安抚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老庄的生活哲学仍可以做为我们精神疾病的良药,但是任何药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们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阅读

1、《庄子秋水》全文

2、鲲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蔡志忠漫画系列《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4、于丹《〈庄子〉心得》

附:板书设计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辩牛马(雄壮开阔)

妄自尊大

叹自愧不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浩淼无边)

悟:个小渺小,无地无穷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比较才有鉴别

作业设计:知识归类

分组归纳几类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词多义

之①泾流之大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结构助词的

③野语有之曰代词,一种说法

④我之谓也提宾标志

若①望洋向若海神名

②以为莫已若者比得上

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见闻,学识

而①顺流而东行表修饰

②东面而视表修饰

③望洋向若而叹曰表承接关系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表并列关系

6、词类活用

秋天时至时,按时令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有多种理解:一说东是名词作动词,向着东方;一说东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小看,轻视。

7、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在;是,这个时候。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至于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古:面朝东;今:东边

8、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往

不辩牛马辩,通“辨”

9、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已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非……则……不是……就……

《秋水》教案(篇8)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是道家经典之一,书中唯心主义是基本倾向,但也有不少辩证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文学价值最高,有“庄骚”之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听老师朗读。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③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④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⑤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⑥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2)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全文解析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始旋:开始,掉转。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长久,见:表被动方:道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四、自主探究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六、布置作业

《秋水》教案(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多媒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介宾短语,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东面而视 脸朝东 东边

于是 介宾短语,在这时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

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5)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6)固定格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假设性的否定句)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7)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秋水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