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精华。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精华,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1)
文中的两个黑色幽默让人笑着想哭。
一个是李雪莲因秦玉河的意外死亡失去了告状的前提之后,她万念俱灰,想了此残生,于是走到一片桃园要上吊,桃园的主人说,大姐我与你无冤无仇你怎么要害我呢,这桃园每年卖桃子挣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城里人来这里自行采摘挣个钱,你在这吊死了,我以后怎么挣钱啊;你要真的想死还不容易啊,你多走200米,到对面的桃园去上吊,那是老孙的桃园,他是我的生意对头……
另一个是正文中被免职的县长老史,姨娘死了去东北奔丧,回来北京转车,买火车票买不到,坐飞机坐不成,长途汽车也不成,从黄牛党那里买**票也不行,最后弄张报纸上面写下一个大大的“冤”字,结果被两个警察护送遣返回家,人不但回来了,还是如此的迅速和安全。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本**,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底层群众,正在经历着很多种版本的《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但愿每个人都保留着人性的美好,但愿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但愿我们多一些面对生活的微笑,而不是笑到想哭。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2)
先不要骂我不支持国产,但确实对国产电影一直没什么好印象。可能由于职业原因,了解冯导的《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诉讼和上访事件后,还是走进了电影院。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比那些没有主题没有思想的电影好多了。
故事的概要是:女主人公李雪莲是一名农村妇女,为了达到生二胎的目的,她与丈夫秦玉河决定“假离婚”,在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然而离婚后,她发现秦玉河与别人结婚了。
李雪莲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双方是假离婚。经过**审判,法官认定李雪莲和秦玉河离婚是双方的真实意思,驳回了李雪莲的诉讼请求。李雪莲不服,但未提出上诉,反而走向了上访的道路,并且一走就是十几年。
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呈现出来,必定有其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的地方。比如:故事的开始,李雪莲有没有可能以“假离婚”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离婚为假并给予撤销呢?
我国婚姻法第十条对婚姻无效和可撤销的情形做出了规定,且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但是并没有对离婚的情形做出无效或可撤销的规定。在本案中,现实中,如果以此为依据向法院提起诉讼,估计法院无法立案。
既然是艺术作品,我们对此不做挑剔。
影片中,存在基本完整的庭审过程。双方当事人、证据(离婚证明)、证人(民政局经办人员)等参与诉讼的实体和程序均合法。根据庭审发现的证据,法院最终驳回了李雪莲的诉讼请求。
单从案件本身来看确实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李雪莲却坚持认为法院判决错误,法官收**赂“把假的说成是真的”。但是,李雪莲并没有采取合法的上诉方式来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起码体现了当时社会,老百姓对法律的不信任,对司法人员的不信任。
那么老百姓对法律不信任是什么造成的呢?一方面,社会没有建立起对法律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在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以及解决矛盾的机制。当前,执行难的现状,实际上是矛盾法律解决不彻底的最直接表现。在许多案件中,原告在胜诉后不能达到诉讼目的。
长此以往,同样会对法律失去信任和尊重。
对法律不再信任后,老百姓能够仰仗的“合法”途径也就只能是**——信访。当然,信访工作也要按照信访工作的有关法律,逐级进行,不能越级、违规。但是,信访不需要人民和**之间的信任吗?
如果他们之间没有信任,信访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影片中,上访第十几年的时候,李雪莲告诉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今年不去上访了”,但是代表**的相关人员都没有相信她的话。从而导致李雪莲准备将上访进行到底。
通过**电影,我觉得诉讼和**都是解决矛盾的法律途径。只有在执行上不完善,矛盾的不到彻底解决,当事人的不到信服,矛盾才能逐步激化。甚至发展到像影片中一样,根本解决靠的是一个意外事件而不是合法手段。
王庆刚河北张金龙律师事务所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3)
【作者简介: 张金平,河南省舞阳县辛安镇老蔡小学数学老师,公众号:3度梦想(id:gh_2d6cf96bb249),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李雪莲蹲在地上,气急败坏的痛哭道:“你怎么就死了呢?秦玉河,你这个畜生,你这一死,我所有的事情都说不清楚了。”这是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一个桥段。我想用“气急败坏”这个词语来解释李雪莲的痛哭流涕,因为我理解的那场哭戏,可能有悲伤、有伤痛、有对死者哀吊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绝望、是气愤,是对自己坚持了十年的告状生涯却不了了之的愤怒与悲凉,是对自己坚持了十年的内心信念瞬间崩塌与瓦解的无助与无奈,“气”和“愤”或许是李雪莲痛哭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缘由。
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干劲,但一个意外的原因,却改变了眼前所有道路的方向,让我们措手不及,甚至让我们之前所有的坚持都处于一个看似可笑的状态。
朋友梦梦是一名中学教师,任教十几年,依旧是中学二级的职称,虽然她家底殷实,家庭美满、儿女双全且聪明伶俐。但在工作上,因为一直没有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她总觉得是一种遗憾,用她的话来说:“每年在职务晋升的那一个月里,我都不敢遇到我那些同学们,总觉得自己矮人一等。”
又一年的职务晋升,她用连续三年的成绩第一和档案袋中那沓厚厚的、货真价实的证书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当然期间还有同事们的窃窃私语、暗地里的拉票互助和相互打压,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之后,她以为自己稳操胜券,只等那一个指标的宣布、一张表格填写。可是世事难料,当梦梦再次给人事科打电话的时候,人事科领导语气很犹豫、很担心的劝解梦梦:“谁也没有想到今年是这样一个情况,一个中学一级的指标都没有,你心里看开点儿,好事多磨,明年在努力吧。”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的梦梦大病了一场,感觉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命运好像给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多年教室内外的拼搏、早出晚归的付出、学生成绩的一往无前、还包括人际关系的辛苦经营,都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笑话。梦梦想:同事们应该在心里笑话死我了,特别是和我竞争的那几个对手一定更是乐不可支吧。
领导觉察出梦梦的心力憔悴和梦想破灭之后的心如死灰,在一个晚上约梦梦在咖啡屋里聊天谈心,那个已经不太年轻、饱经风霜的校领导对梦梦说:“遇到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心里难受,可是你能在同事中脱颖而出,已经代表你是最优秀的,这已经足够了。职称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它不是工作的全部。”
一语点醒梦中人,看着领导担忧的眼神和强颜的欢笑,梦梦觉得自己的抗压能力太弱了,事出之后自己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痛苦中,丝毫不顾及周边人的担心,也太自私了。领导说的对,职称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工作的全部,抛开这些利益纷争,自己还是要好好工作、好好与学生与同事相处、经营好自己的家庭。虽然在自己圆梦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但梦梦感谢这意外的出现,让自己明白了工作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人生,如同一场博弈,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容不得我们后悔和懊恼。我们在坚持圆梦的过程中,会走弯路、会很艰难、甚至因为意外的提前到来,会让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可是除却我们的功利心之外,还有追梦过程中的芳草兮兮、还有辛苦却不心苦的精神满足、还有看到曙光时怀揣希翼的那份感动,这些坚持着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心历路程中弥足珍贵的、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财富终会照亮我们的人生方向。
正如《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中,张嘉译扮演的马市长说的那样:“事情的解决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而是靠一场意外事故画上了句号,事情是以不解决而解决的,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个意外。”
事情虽然得到了解决,众人都大松一口气,但我想马市长还是有遗憾的。面对一个无理取闹的上访者,官方用尽千方百计去劝说、去堵截、最后甚至用上了美男计,可是结果却靠意外画上句号,它不以官方的努力而结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于官方而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一场滑稽的笑话,可是正是因为这场官场的闹剧,马市长才得出:“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担当,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的结论。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4)
—论“不了了之”
前不久在影院**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李雪莲以十多年的青春为代价,四处求情,要求无罪。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不了了之”现在常被用作贬义词,有这样一句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意思是:人们生活处事达到脱俗境界,就可知世间的法则没有一成不变的,然后才会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万事万物,都有终结时期,但都有影响后续的各类不可磨灭的因素,那么,不去强硬地完成了却终结那些本来就有延续因素的各类事情,本身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问题的良好方法。
当适用于我们法院的工作,特别是调解争端时,我的理解是:
“不了了之”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故事的主人公李雪莲是一个“认真”的人,但这“真”认错了地方。这类“假离婚”案,由于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注定是告到**也翻不过来的。这时,她本可以将这段公案当作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甚至可以与一直暗恋着自己的人结婚,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
但她认为:“假的怎么成了真的呢?”一定要弄个说法。
她的本意是不能让那个负心之人舒服了,最初告状的主角是那背信弃义的丈夫。可最终的结果,在这前前后后的十多年里,真正不舒服的是她自己,当然还有各级**。最初的主角也退至最后,那个负心人反而与新爱踏踏实实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事情就此发展背离了初衷。
从政治层面来看,是我们的**选拔任用体制造成了**只唯诺上司领导好恶而无视平民百姓诉求。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人们过分追求面子的心理。**为维护面子视百姓上访为洪水猛兽,草木皆兵。
就这样,芝麻纠纷成了西瓜大案,甚至变成了悬而未决的冤案。
退一步打开天空,忍受一段风平浪静的时光,和谐社会终于托起了美丽的中国梦。
“不了了之”是以更好的方法去了之。
面对无理取闹,公权力怎么接招?就是在这里,双方产生了错位:法院没法接,你不接,李雪莲就认为你贪赃枉法,于是去找法院院长;院长也接不了,于是去找县长。
结果,一级找不到解决办法,青春痘越积越多,直到李雪莲去北京上访,李雪莲成为上访者,由于高层领导的愤怒,她撤走了一系列领导。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推波助澜,引发如此多的积怨与误解?我觉得社会两极分化后上下通道都被堵住了,所以李雪莲一定要去北京区呼吁关注。我想说的是**们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不懂道理,只是他们长期使用简单、直接的办法能够奏效,久了就***,等遇到李雪莲这样的主儿,就有些手足无措了,个人觉得即使李雪莲要寻求认可,也应该是在民间的**中寻求,而不是通过法律来认可,更没有理由去告状,去上访。
“不了了之”是有所作为的不了了之。
联想到近几年发生的案件,当面对权益受到侵害时,百姓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处事不公、权钱交易,其中的隔阂可见一斑。如果百姓是可恶的,如果**是"**"。从无权无势而又缺乏理性的百姓的角度,申诉的受挫极易演变成为不理智的行为,所以才有现实中的百姓。
故事中对各级上访的恐惧,使得一些利用上访威挟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不良分子和徇私枉法的腐败分子更加肆无忌惮。长此以往,官民互不信任、互相猜忌,鸿沟越来越深。我也不可否认百姓在某些申诉原因上并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但是当弱势群体与强大的**碰撞时,天平应当是有所考虑的。
更何况我们的天平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参照国外的陪审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法律并不是完全客观的。
李雪莲的假离婚本身就是她有“错”在先,她意外怀孕要生下孩子却又想逃避计生政策,于是跟丈夫商量假离婚并办理了离婚手续。在我看来,不管她离婚的初衷是真是假,但既然她已经办理了法律承认的离婚手续,她的离婚在法律上就是真正的离婚。在这点上,“官”给他们*****的行为我并不认为存在过失或瑕疵,既然不存在过失或瑕疵,又怎么可能要求“官”推翻被法律认可的程序,而承认你们是假离婚?
离婚的初衷是假的,但经过法律程序,才算是真正的离婚。我觉得要求“官”忽视没有过失的法律程序,而只是根据离婚的初衷来承认是假离婚,李雪莲的逻辑有问题。
人民**是宪法允许的。只要是在法律框架内行动,不以正常心态来访,引导全社会就上访达成共识、静坐是为,是任何社会改革进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你坐着别动,我就开我的会;即使你朝我扔鸡蛋或皮鞋,我也会幽默地自嘲以解决尴尬。这样的胸襟气度所取得社会效应远比动用那么多的警力和社会资源围追堵截百姓上访要好得多。
当然,这样的胸襟首先来自自信。我相信,当我国努力改善民主法制环境的时候,这种自信终将到来。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5)
11月30日,机关组织委厅干部职工观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片讲述的是农村妇女李雪莲在经历“假离婚”变“真离婚”的变故及丈夫污蔑其为“潘金莲”之后,为讨回公道,十几年如一日不断上访的故事。
电影以荒诞幽默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讽刺性及现实意义的故事,在令人发笑之余引人深思。一个小小的离婚案为什么会愈演愈烈,从一个民事案件经过十几年发酵变成让各级官员头疼的公共事件,其实这也是当前信访现状的一个缩影,有的群众信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信条,认为正常途径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一级级上访,闹大了才能得到重视,除去群众可能存在的狭隘、利己观念外,有些领导干部是否也有把群众“逼上梁山”的责任呢?
一方面是担当精神不足,怕事。影片刚开始,李雪莲满心期望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但法官只顾按程序办案,判决结果未能被当事人接受却不管不顾,认为只要完成本职工作便问心无愧,法院院长也以“不满判决结果就向上级法院起诉”的说辞搪塞李雪莲,甚至没有认真倾听李雪莲的诉求,了解她的难处,这种遇事推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为官之道”不免让群众心寒,进而质疑判决的公正性,影响整个司法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这也是如今很多群众“信访不信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是宗旨意识淡薄,防人。片中,各级领导在“”敏感期去看望李雪莲,李雪莲说:“你们每逢人大就扎堆来我家,但是人大结束我的事情你们又丢到一边!”可见,各级领导虽然重视李雪莲上访事件,但是却不是真正想为她解决问题,而是怕她的上访会影响他们的“官帽”,影响他们的政绩。从心里他们没有把群众当成家人,甚至把群众当成“刁民”,当成随时会影响自己仕途的“威胁”,抱着怕群众、防群众的心态,自然无法用真心与群众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更无法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又何谈为人民服务。
当李雪莲抱着期望向法官、法院院长、县长甚至市长申诉时,但凡有一个领导干部为她的处境和难处多考虑一分,对她的申诉多管一下,她也不至于思想走入死胡同,连着十几年赴京上访,使得各级领导岌岌可危。很多领导干部害怕做群众工作,觉得无法与群众沟通,实质是没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里,总书记曾说过:“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换句话说,就是要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站在群众的立场去思考,做决策,只有这样政府做的决策、领导干部说的话在群众心中才有分量,群众才会发自内心拥护和支持我们,从而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6)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竟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说: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
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7)
2003年,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合作《手机》,电影在全国掀起一场热议。十二年后,三位老友因《我不是潘金莲》再度相逢。
3月16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京举办的主题为“十二年,一个圆”的首场发布会,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范冰冰共同出席了活动。
冯小刚表态,《我不是潘金莲》依然是他最拿手的喜剧,但又不单纯是一部喜剧,这里还有对中国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思考,对全新电影表现手段的尝试。
冯导最后总结说,《我不是潘金莲》将是他电影生涯的又一次全新开始。
依然喜剧——“这次是道理很幽默”
乍看起来,《我不是潘金莲》并非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喜剧,但发布会现场冯小刚明确表示,《我不是潘金莲》确实是一部喜剧。
冯小刚总结,幽默分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就是第三种。”
《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为了纠正这一句话,李雪莲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
刘震云介绍,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一句顶一万句》讲‘想说一句话很难’,《我不是潘金莲》讲‘想纠正一句话也很难’”他引用《纽约时报》对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评价,“过去中国的文学很沉重,人也沉重,而这次《我不是潘金莲》是用幽默的方式表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范冰冰补充,观众看过该片之后不会觉得搞笑,但会会心一笑。
三年一剑——“会是一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冯小刚上一部导演作品还是20XX年上映的《私人订制》,在过去几年里,他只导演了《我不是潘金莲》这一部作品。冯小刚解释,“我这个年龄不是追求拍更多,是拍值得拍的电影。”
在冯小刚看来,《我不是潘金莲》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拍的电影,他还引用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表示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要深入生活,拍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我相信《我不是潘金莲》是可以对市场形成引导的作品,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刘震云同意冯小刚的观点,他表示,“一部电影的目标如果只是娱乐,那胡扯、胡闹、、胸大无脑就够了,但一个民族的优秀电影必须有思想。”
片中角色经历与自身生活反差极大的范冰冰也强调,“每个演员都希望拍一部能留得下的作品,我运气刚刚好,遇到了这部戏。”
圆形画面——“我对冒犯观众特别感兴趣”
此前《我不是潘金莲》发布的先导预告中,画面以圆形呈现,引起各方猜测,冯小刚在发布会上正式回应:圆形遮罩画面是配合剧情表达的需要特意为之,上映时也将采用此种格式。
冯小刚解释,《秋菊打官司》中运用了偷拍、肩扛拍摄等当时还比较“先锋”的拍摄方式,而这些手法现在早已烂大街了。在筹备《我不是潘金莲》时,冯小刚想尝试点新东西,最后想到了圆形画面。“当时很多人反对,说会冒犯观众,但我就是对冒犯观众感兴趣。”
在冯小刚眼中,这种怪异的圆形画面有其特有的优势,“圆有旁观者观察的意思。”“电影是现实的也有荒诞的,圆形能表现出荒诞的感觉,”“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中国,而把任何一点点中国元素放到圆形画面里都会特别中国。”
冯小刚透露,《我不是潘金莲》拍摄过程中只用了50mm、35mm、25mm三支镜头,他和摄影师罗攀甚至想过尝试不换镜头拍摄整部影片。
dg15.com精选阅读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从哪些方面写作品的读后感比较合适呢?作品是一本被大家公认的好书。读后感要抓住重点,写出真情实感,根据您的要求,编辑为您整理了“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祝您读完后能够有所收获!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1】
任何一个作家到最后都要完成这种过渡和抵达,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要不然他就不会写出最深刻的东西。同属河南,阎连科的洛阳嵩县和刘震云的新乡延津的表达,差异也是很大的。嵩县多山,风景不乏诗意,所以在阎连科的笔下,日光都是有色彩的。延津呢?我老家和延津不远,一马平川,甚至没有什么称得上景区的东西,在刘震云的童年记忆里,只有粗布衣裳的摩擦。好的作品,骨子里是有种诗意的。刘震云的厉害之处就是,他把故乡粗糙的语言还原出了诗意。
《我不叫潘金莲》这部小说的成功就在于语言。有文学评价者认为,这是中国最绕的一部小说,最绕的是语言。这种表达风格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已经相当成熟了,为了说话,从一句话说成两句话,从一件事说成两件事,人与人本来毫无联系,说着说着就发生了联系,两件事本来毫无关系,说着说着就有了关系,人和事本来毫无牵连,说着说着就有了牵连,并且事与事、人与事之间来回纠缠,绕着绕着就绕成了一部小说。
我很熟悉那里的人和事,相当一部分语境下,人真是那样的。我记得小时候的傍晚,邻居老邓和别人议论邓小平,当晚没有说过人家,都到深夜了,老邓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深夜又起床拿着电灯去敲人家的家门,还要把理儿再说一说。傍晚说,那是闲扯淡;深夜说,那就成了打扰。这就把一件事说成了两件事。类似这样,你仔细去体会刘震云小说的语感,即便你的母语和刘震云的相差八千里,也能多少体会出一点诗意。这是语言和语感的魅力,电影很难表达。
电影把语感全破坏了,使这部作品就失去了魅力。语感这个东西很奇怪,在江西有江西的语感,江西的语感有江西语感的诗意,但那种语感会产生另外一种故事逻辑,而当然不是《我不是潘金莲》的语感和故事逻辑。
说实话,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逻辑略显牵强,电影再删除一些人物和情节就更牵强了,这让对上访了解不深的观众很难体会作品的微妙之处。我意识到广大吃瓜群众对这部电影评价不会太高,中途我就看见有人离场。上访其实是非常沉重且残酷的题材,上访久了上访本身真会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显得没那么残酷和沉重了,但又会让人觉得更加残酷和沉重,这里体现着最复杂最荒诞的中国和人性。我认为,让范冰冰来演李雪莲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范冰冰身上没有那种劲儿。我觉得让徐帆来演比较合适。范冰冰真的太花瓶了,不承认都不行。
电影表现不出刘震云小说语言的诗意,老想用镜头去找补,圆形给人逼仄造作的感觉,所以语言、故事、人物、表达全不到劲。
如果100分的话,我给这部电影打65分,将及格,多出来那5分是向上访题材致敬。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2】
最近看完了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看完后,随手在稿纸上码了几段文字,但一直也没有时间整理。
这部小说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李雪莲的农妇,因为怀了二胎,丈夫面临下岗,为了逃避处罚,她与丈夫假离婚,孩子一人一个,然后再复婚,还能儿女双全。却没想到弄假成真,丈夫另结新欢。
为此,她找到丈夫理论。但丈夫不但不承认是假离婚,还说她是潘金莲。于是,李雪莲感到非常的委屈,要讨个说法,既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从此走上告状路。
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是,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
最后以至于,每到“两个会议”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各级领导每到“敏感期”都要“看望”她,甚至给她“送礼”。这场大戏,前前后后竟持续二十年,直至丈夫去世,失去了标的。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样,这就是一个“蚂蚁变大象,芝麻变西瓜”的荒诞故事。
但如果读完后能静下心来细想想,其实这故事一点都不荒诞,反而十分现实!咱就不说李雪莲为了逃避处罚而假离婚的事,当然这样的事更现实,因为我就曾经多次遇到咨询类似问题的。
咱就说李雪莲的上访经历,全国有类似经历的人恐怕很难统计吧!晚清有一部叫《官场现形记》的小说,而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间,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新版的“官场现形记”。
其实如果单纯从法律角度讲,最初受理李雪莲案件的王公道判的并没有错。但接下来上场的那些官员们,就欠缺了那么点解决问题的诚意,如果他们能够认真的倾听李雪莲的诉求,了解她的难处,其实这事应该也不难解决。至少不至于从一个离婚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进而演化为政治事故。
往大里说,这也是因为这些官员们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心!当然,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也觉得自己很冤!这让我想起刘瑜老师的一句话: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
有朋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可能会很佩服李雪莲的执着。是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上访,确实够执着!
其实我写在稿纸上的有段话是想讨论这种执着是不是值得,但今天我放弃了这个念头。
其实一个人做的事,做出的选择,究竟值不值得,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难也没有资格来评判!
比如类似的事情,我会觉得,是潘金莲又怎么了,潘金莲有什么不好!我根本就不会再意这些。当然,像我这种没脸没皮厚颜无耻的人可能不多。
当然,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把个人声誉,集体荣誉看得高于一切,所以把面子放在第一位也正常!而且生活中很多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同样不也是为了面子执着了一辈子吗!
有时候,我喜欢对中国的言论出版自由大加抨击。是的,没有人能够否认管制依然存在,而且依然严格。但我们也同样要看到社会的进步,像这部虽然貌似荒诞、幽默,但却深刻揭示上访制度的小说,在过去恐怕不容易与观众见面吧。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3】
我看完了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这这部电影将主人公李雪莲上访20年的酸甜苦辣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李雪莲上访20年,她周围的人也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真想帮他,但大多的是想借着李雪莲的大腿搓麻绳,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想色要官图财,有的炫耀领导水平,有的因此丢了乌纱帽。就连李雪莲上吊时,果园的主人也跟着她,让她去邻居家的果园上吊,打掉自己的竞争对手。
可以说,《我不是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是众多信访人的一个缩影。
信访其实是个名词,到现在为止也是个名词。信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信访,就是人们群众来信来访。
信访工作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诉求,解决不了的转达给其他部门解决。用一句洋气话说,就是化解矛盾解决诉求。
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其实很正常。经济发展越深入,法治建设越全面,人们的各种诉求也越来越多,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意识越强,信访意识也越强。
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感到冤屈,或者是看不下去某些部门、人员的作为,或者是向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写信或者到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申诉、控告、举报等,希望得到解决。
有时候,某种诉求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候某种诉求得不到解决,甚至永远也得不到解决。还有些诉求,只要努努力、使使劲、用用心,就能解决。
中国人有时候很倔但很讲理,他们不怕穷不怕吃苦,就怕输理丢面子,信访的理由有时也很简单。《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20年上访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是一件事,想证明“离婚是假的”,后来变成一句话,只要其前夫承认是假的就行;其二是一句话,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为“我不是潘金莲”讨个说法。
于是,解决不了满足不了自己诉求的那些人就不断地信访、不停地上访。
慢慢地,信访成了动词。有的人开始相信信访、迷信上访了;也有的人害怕信访、拒绝信访了。甚至只剩下“访”,没有“信”,不再信来信往,直接人来人往了。
相信信访、迷信上访,是因为尝到或者看到了别人信访上访带来的好处,有的因为信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可以借以要挟有关部门。
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信访已经成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自己没有错,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有的人害怕信访、排斥信访,有错不想承认,宁错不弯腰,甚至连一句软话也不说。无形之中,加剧了信访。
应当看到,信访的根源在于有些人员和部门无视或者漠视群众利益,没有依法依规办事,作风简单粗暴造成的。
解决信访说简单也简单。中国人很讲理。只要实事求是,明确是非,该认错的认错,该纠正的纠正,该道歉的道歉,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特别是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和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把信访引导到依法依纪解决的轨道上来,信访的群众肯定会信服。
愿信访的人越来越少。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4】
读完《一句顶一万句》不过瘾,接着读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故事以李雪莲告状开始,告状是无意中有了二胎,想要保住孩子和丈夫的工作,李雪莲想出了假离婚的办法,没想到丈夫假戏真做。李雪莲想要打官司困难重重,还被辱骂为潘金莲,为了一口气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开启了漫长的上访之旅。故事依然有着刘震云独特风格的幽默,却真实大胆,仿佛就是身边的故事。煞是好看!
《我不是潘金莲》第二部第七章。赵大头谎称自己与李雪莲订婚,一桌好酒好菜让看守李雪莲的四个警察放松了警惕,喝得天昏地暗,两人骑着车逃离县城,这让县长方寸大乱,出动四百警力全县堵截,目的就是不能让李雪莲在人代会时出现在北京告状。
读完了《我不是潘金莲》,被它的结尾逗乐了。李雪莲折腾了二十多年,终于想和赵大头结婚不去告状了,没想到赵大头也有私心。李雪莲觉得自己折腾半辈子就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末了却把自己变成了“潘金莲”,找个果树上吊,被果园主人救下来,本以为人家会劝她别轻生,没想到果园主却让她帮自己个忙,到对手的果园去上吊。小说结尾也显示了刘震云式的幽默。因为没处理好李雪莲上访而下岗的县长,回家买不到火车票,假装要上访,被免费“护送”到家。同名电影九月末上映,冯小刚导演,众多一线男演员,值得期待,我尤其想看范伟演的果园主人。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5】
1725位观众力赞,平均三分钟一次笑声,“冯小刚这次讲了一个好故事”。当地时间9月8日晚,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于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全球首度公开放映。导演冯小刚携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悉数亮相。在此次入围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45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
影片在多伦多首映的消息引发观众超高期待,1725张电影票提前售罄,放映现场过程更是反响热烈。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影片大胆使用圆形画幅形式,方圆之间巧妙暗喻“镜花水月”的中国式寓言更是收获观众盛赞。
《我不是潘金莲》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观众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围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更是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45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仅近两千张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观众特地从多伦多之外的其他地区赶来,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冯小刚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小刚携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惊艳红毯,所到之处引起观众连连尖叫。
映前见面会上,现场三层放映厅1725个位置座无虚席。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范冰冰自信表示:“从未想过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在多伦多,但《我不是潘金莲》是个好故事,相信外国观众一定看得懂,也一定会喜欢。”冯小刚更是霸气表示:“不喜欢随便骂。”事实证明电影不负观众期待,首映场观看过程中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台词和片段让在场观众惊喜不断,平均三分钟就爆发一次笑声。放映结束后,整个影厅几乎要被雷鸣般的掌声掀翻屋顶,观众们对主创们奉献出如此精彩的电影表示最热烈的支持。
中国故事惊艳国际 圆形画幅暗喻“镜花水月” 方圆尽显中国式人情法治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而辗转十年的荒诞故事,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导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剧本送来,但终于等到这一个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归电影初心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冯小刚首次在本片中大胆采用圆形画幅进行拍摄。据悉,圆形的灵感来自于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情画,构图和色调十分讲究,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时有置身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新鲜之外非常赏心悦目,有观众评价道“摄影和美术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太美了”“画幅的变化跟情节结合得好棒!”圆形画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其背后另有含义,方圆之间似真似幻,观众们从圆形画幅中看电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
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点赞“冯导真是太大胆了,不论是故事还是圆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这部电影跟一般的喜剧不一样,笑完还能有思考,冯导讲了一个好故事”。冯小刚导演表示,希望借此向国际展示这个荒诞故事背后的中国式人情与法治,李雪莲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观众们再度回味。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收藏十三篇
下面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篇独家“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相信您此刻也在考虑如何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写出一份优秀的观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请浏览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1】
冯小刚最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莲》首映,众星云集,身为片中女主角的范冰冰,也兴致颇好,和德云社大当家郭德纲共同表演了压轴的相声,作为一位影视演员,她的相声水平显然是业余的,但是随后在电影播放中,她以堪称杰出的人物技惊全场,塑造了一个经典女性形象。
显然,李雪莲是一个非常难以驾驭的角色,她既平常又特殊,既温顺又偏执,既单纯又复杂,表面上看,她是一个极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村妇,持家有道,与人和善,不仅资助过弟弟和在北京卖干货的亲戚,和卖肉的老胡关系也不错,赵大头也曾暗恋她多年,还和畜生(牛)也很有感情。为了杀“前夫”和告状,她可以答应和老胡、赵大头“办事”,由此可见,她并没有一根筋的贞烈思想。
更关键的是,她为了一句大家都认为是玩笑话的诋毁,太看重清白两个字,是典型的传统女性的保守思维,另一方面却敢告好几位大到市长的地方官,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比较逆天的行为,破釜沉舟一样,就算告赢了又能怎样,以后还会有好果子吃吗,可是李雪莲没有退缩,花费十几年的光阴,以前卫的方式维护着传统的尊严。
李雪莲的两面性,使这个角色变得非常难演,一口我们北方观众听起来非常拗口又好听的方言,风里来雨里去带着焦虑不安又绝不退缩的神色,熟练的抹着桌子的勤朴,举杯喝酒呛了喉依然咽下的豪迈,或拜于佛堂前的虔诚,无论面对老胡还是县长、市长,无论失了身之后的略带羞涩,还是愤怒后的决绝,林林种种,都把东方女性的卑与勇,柔与刚,内与外,微妙的美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样精彩的表演来自范冰冰,这并不新鲜,她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更何况当初三个月闭关拍戏不请假,一场戏甚至排练七八个小时,对作品的敬畏,对表演的珍惜,一举成就了李雪莲这个简单又复杂的角色。我个人觉得啊,金马奖应该给她一个影后了。
范冰冰和李雪莲,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都是特别能坚持的女性,李雪莲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告了十几年,没能拿到应有结果,最终也释然了,那是因为努力过抗争过无悔,而范冰冰则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花瓶演了十几年,凭着一部又一部作品回应非议与打击。
戏里戏外,《我不是潘金莲》不仅是一个女人的十年漫漫告状路,与法院院长、县长、市长数级官员的对抗,也是范冰冰与一系列演技大咖的演技对碰,如果时光倒退回十几年前,曾经花旦如云的时代,大概没有人能想到,唯一能坚持到今天,用演技HOLD住这样大场面的竟然是范冰冰,凭着对表演从未倦怠的热情,自《手机》《墨攻》《苹果》《麦田》《观音山》到现在的《我不是潘金莲》,贡献了这么多鲜活的演出,我们才骤然发现,原来她是如此的专业。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2】
近日,备受关注的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在北京召开首次发布会,当天,冯大导演携原作及编剧刘震云,主演范冰冰共同出席了这场被命名为“十二年,一个圆”的活动——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相隔12年,范冰冰与冯小刚、刘震云继《手机》后又合作了。整场发布会围绕“圆”的三个谐音展开,三人也彼此互夸,甚至刘震云表扬起了范冰冰会凭着这部片子成为”表演艺术家“。而冯小刚则透露,本片中有28个男演员,女主角只有一个范冰冰,可谓是“众星捧月”。
《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在20XX年首部以女性视角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是金马影帝冯小刚再度回归导演身份的作品。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一段电影《手机》的混剪视频,带领众人回忆起2003年《手机》掀起的一场家庭关系的“腥风血雨”。时过境迁,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再聚首被主持人马东调侃“岁月对每个人下手的轻重果然不一样”。冯小刚与刘震云已经第四度合作了,两人现场谈笑风生互相“开涮”,“革命友谊”可见一斑。范冰冰则是《手机》后第二次与冯小刚合作,相隔十二年再任“冯女郎”,范冰冰感慨颇多称一切都是缘分。
据悉,范冰冰为“李雪莲”这一角色“牺牲”颇大,不仅造型上打破以往“女神”形象颠覆出演,更历经诸多户外拍摄,十分艰苦。值得一提的是,范冰冰在《手机》中饰演的是一位仗着美貌插足他人婚姻的“潘金莲式”人物,而此次《我不是潘金莲》中则饰演了一个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的“良家妇女”,两个角色遥相呼应趣味横生。
主创问答
记者:我们对冯导电影的期待,首先第一个期待就是喜剧,这是一部喜剧吗?
冯小刚:这是一部喜剧,只是喜剧有不同的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言语上的幽默,第二个类型是事情上的幽默,还有一个是这个事情背后道理的幽默是什么。《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我觉得它就是这个事情的道理的幽默。
记者:看预告片里的范冰冰,不太像特别有喜感的角色?
范冰冰:其实诠释李雪莲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会心一笑,这个笑不是现在市场上所谓的这种搞笑电影,那个笑有的时候应该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得到,都能看得懂,但是又非常让你觉得在心里面触动了你某一个点。我们没有刻意地做幽默的东西,但是它就是很幽默,是故事的幽默。
记者:冯小刚导演三年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片子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冯小刚:为什么三年了才拍这么一部电影,希望找到一部像我这个年龄值得拍的电影。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这个作品,首先这部电影一定不是市场的奴隶,它是引导市场的一个作品,同时这部作品也是深刻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人的生活的一部电影,同时我认为它也应该可以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当然了,它首先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但是它不停留在好看,它有比好看还更多的东西,但是首先必须是好看。
记者:范冰冰为什么要接拍这部电影?
范冰冰:我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为什么我要拍这个电影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想拍一部在这个时代能留得下来的电影。拍一部能在你的职业生涯里面,最后能留得下来的作品。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所以很珍贵、很珍惜它。
记者:请问冯小刚导演,范冰冰这12年来有什么变化?
冯小刚:冰冰,我是觉得她十二年来,有一个核心变化,就是变得非常自信,拍《手机》的时候,她第一次拍电影,当然第一次拍电影,在我的指导下,已经是可以,我没想到她第一次拍电影能演得那么生动,然后这12年来,现在发现冰冰的谈吐,包括这次演李雪莲角色,整个人非常自信,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还有没变的,往往看长得这么好看的女孩,会不会想这是不接地气的人,但是冰冰让我感觉,一直以来,她的内心非常接地气,这一点我非常欣赏。还有一点没变,还是那么好看。
记者:起用范冰冰演一个农妇,不怕她太好看而观众忽略她的演技吗?
冯小刚:我要说,我当时有一个野心,冰冰其实是演戏非常用心、有才华的演员,因为她太好看了,所以人们总会要强调她的好看,所以我就很想给大家一个意外,给大家一个惊喜,让他们看到,冰冰不靠好看,来塑造一个人物,而是离她很远的人物,这次特别欣慰,我也要恭喜冰冰,我觉得这个电影放了之后,会让观众觉得真的是眼前一亮,才貌双全。这部电影里男演员28个,女演员只有一个,而且这里面的男演员有很多非常有演技的,众星捧月,但是她也没辜负众星。
记者:范冰冰演这部电影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范冰冰: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克服这个洋气的脸(笑)。其实要克服的东西真的很多,包括走路的形态,包括造型的改变,包括方言的学习等等。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3】
今日刚刚读了刘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内心有很多的感触。
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雪莲,因为种种的矛盾,为了一个说法,一直上诉了二十年直到由头(她的前夫)死后,无法上诉最后自杀的事情。在她打官司的二十年中,主要讲述了她第一年和第二十年上诉的两件事。
第一年在上诉的过程中是一级又一级的官员而其中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把她当回事,最后她又直接向人大进发,而又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导致从市长到法院院长被撤职的这一令人感到惊异的结果。而在第二十年后,她最终因为她的前夫死亡无缘上诉最后自杀。而这些都是序言的部分。
真正的正文是以“玩呢”为题目只是讲了一个被李雪莲给告下来的县长因为回家买不到票所以头举上诉的牌子结果不到一分钟就被逮捕遣送原籍,以圆打麻将的事。
正文只有几十页,而序言则达到了二百多页,使得文章安排的很是怪异,而每篇序言拿出来则又是一篇小说,作者的安排真是巧妙。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名誉竟然不顾一切坚持了二十年,而为了一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竟然敢冒死到京城告御状而到最后反倒以告状为生,这不仅让我们有些人深思是否自己就是为了面子活着,为了别人活着。
但我们也要像她学习,能够做到如此的坚持,能够不畏高官利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才能使那些贪官污吏放弃其所作为。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为了面子问题而活,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坚持不懈不断的磨练自己这样才能使人生更加辉煌。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4】
2016年下半年,有一部电影,片名耐人寻味,视角独特,上映前充满了噱头。不过,看完电影后,观众并不买账。即使使导演的名声也没能挽救滑铁卢。这部电影就是——《我不是潘金莲》。
电影改编自刘震云同名**,故事讲述着女主人公李雪莲用了半生的流离来不知向谁证明一句话,“我不是潘金莲”。
这句话出自于李雪莲的前夫秦玉河之口。一个卡车司机,却用一句话影响了一个女人的半生。为了澄清这一句话,李雪莲放弃了息事宁人继续卖牛肉汤的人生,放弃了劝观众喝人生鸡汤不要嫁渣男,她,一个九十年代的农村妇女,做出了令二十一世纪女汉子都自愧不如的行为。
下骂县法院,上捅人大会。但其实我们回过头来,这一句“我不是潘金莲”有必要证明吗?或者说,这句话是证明给谁的。
事实上,从头到尾,没有人相信她是潘金莲,她并不是真的想改变世俗的眼光。她可以抱着一个人在街上,用深邃的眼睛和泪水对他说:哥哥,我不是潘金莲。然而她没有。
她起诉前夫、法官、县长、市长,最后起诉省长,直到全国人大。为了其实是一个字:“爱”。她澄清的这一句话不过是想告诉前夫,错不在我,我对得起你。
这种贴标签的行为,是整个电影的起源,其实我们不难联想到,当今热议贴的标签,我们也许没下生前就存在。而孔老夫子也早就学会了这项天赋技能。鳏寡孤独,四个如今就一个用的最勤,没了丈夫就得从媳妇就改寡妇,这种寡妇还不知为何总要在村口挑水。
比男人还直率的叫做悍妇。安安在家里会被称为傻媳妇。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男女平等像癌,但我们心中仍有一些像癌症一样挥之不去的念头。
故事的最后,前夫秦玉河被直接带走,因为上帝需要一个老司机。潘金莲的话证明没人能找到底方。如果你问她最后一个问题,她肯定会说:爱。
爱情贴上了标签没必要撕掉,过去的悍妇变成了人人竞当的女汉子,傻媳妇变成了地主家傻儿子,再说寡妇,董明珠反手给你一耳光,你说我是潘金莲,那我就给你贴个标签吧,至少我们是相爱的,正好。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5】
2003年,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合作《手机》,电影在全国掀起一场热议。十二年后,三位老友因《我不是潘金莲》再度相逢。
3月16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京举办的主题为“十二年,一个圆”的首场发布会,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范冰冰共同出席了活动。
冯小刚表态,《我不是潘金莲》依然是他最拿手的喜剧,但又不单纯是一部喜剧,这里还有对中国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思考,对全新电影表现手段的尝试。
冯导最后总结说,《我不是潘金莲》将是他电影生涯的又一次全新开始。
依然喜剧——“这次是道理很幽默”
乍看起来,《我不是潘金莲》并非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喜剧,但发布会现场冯小刚明确表示,《我不是潘金莲》确实是一部喜剧。
冯小刚总结,幽默分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就是第三种。”
《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为了纠正这一句话,李雪莲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
刘震云介绍,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一句顶一万句》讲‘想说一句话很难’,《我不是潘金莲》讲‘想纠正一句话也很难’”他引用《纽约时报》对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评价,“过去中国的文学很沉重,人也沉重,而这次《我不是潘金莲》是用幽默的方式表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范冰冰补充,观众看过该片之后不会觉得搞笑,但会会心一笑。
三年一剑——“会是一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冯小刚上一部导演作品还是20XX年上映的《私人订制》,在过去几年里,他只导演了《我不是潘金莲》这一部作品。冯小刚解释,“我这个年龄不是追求拍更多,是拍值得拍的电影。”
在冯小刚看来,《我不是潘金莲》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拍的电影,他还引用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表示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要深入生活,拍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我相信《我不是潘金莲》是可以对市场形成引导的作品,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刘震云同意冯小刚的观点,他表示,“一部电影的目标如果只是娱乐,那胡扯、胡闹、、胸大无脑就够了,但一个民族的优秀电影必须有思想。”
片中角色经历与自身生活反差极大的范冰冰也强调,“每个演员都希望拍一部能留得下的作品,我运气刚刚好,遇到了这部戏。”
圆形画面——“我对冒犯观众特别感兴趣”
此前《我不是潘金莲》发布的先导预告中,画面以圆形呈现,引起各方猜测,冯小刚在发布会上正式回应:圆形遮罩画面是配合剧情表达的需要特意为之,上映时也将采用此种格式。
冯小刚解释,《秋菊打官司》中运用了偷拍、肩扛拍摄等当时还比较“先锋”的拍摄方式,而这些手法现在早已烂大街了。在筹备《我不是潘金莲》时,冯小刚想尝试点新东西,最后想到了圆形画面。“当时很多人反对,说会冒犯观众,但我就是对冒犯观众感兴趣。”
在冯小刚眼中,这种怪异的圆形画面有其特有的优势,“圆有旁观者观察的意思。”“电影是现实的也有荒诞的,圆形能表现出荒诞的感觉,”“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中国,而把任何一点点中国元素放到圆形画面里都会特别中国。”
冯小刚透露,《我不是潘金莲》拍摄过程中只用了50mm、35mm、25mm三支镜头,他和摄影师罗攀甚至想过尝试不换镜头拍摄整部影片。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6】
我不是潘金莲影评一:
但凡对中国电影稍有了解的观众,在初读《我不是潘金莲》的情节梗概时,大约都会想起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遗憾的是,许多自以为看过《秋菊打官司》(或没看过也自以为能猜到八九分)的观众都误以为那是一部以农村普法为旨归,或至少是通过肯定主人公执着精神、进而鼓吹法 制社会的电影。据此在张氏的“菊”与冯氏的“莲”之间展开的比较往往煞有介事,前提却颇有可议之处。在我看来,《秋菊打官司》所讲述的明明是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在摩擦龃龉中酿成的悲剧,是传统人情社会中的弱者为了扭转自身地位而乞灵于现代法 治,最终却引来了她自己无力招架的破坏性力量,使之原本赖以生存的世界土崩瓦解的悖论。在那儿,编剧刘恒所传递出的情绪态度与其说是乐观,毋宁说是身处转型时代的焦虑与惶惑。而不少观众却乐于把这一点迁延到《我不是潘金莲》上,将圆形画框视为人情社会的写照,而将一比一的方形画幅看成是现代法 治规范的隐喻。精彩的解读,我得说;但还请恕我不敢苟同。一个最肤浅但又最直接的理由是,如果说农村与城市是原著作者刘震云热衷的议题之一,那么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圆形构图最初是摄影师基于美学的考虑,导演认可后付诸实践,比较而言,倒是与编剧的关系最远。更重要的是,在影片中,我们找不到任何证据足以将叙事空间切割为两个分别由“人情”与“法 治”主导的世界:从地方到中央,无论李雪莲的行为方式,抑或对她虎视眈眈的官 僚体系的运作方式,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我不是潘金莲影评二: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也是这二位与范冰冰继《手机》之后的二度携手。范冰冰自《苹果》后,极力想摆脱“花瓶”的称号,目前看来,大家更感兴趣的,还是她的姿颜。范冰冰这次出演的角色,性格上是一根筋,性情上倒极随和,与多名男子有染。小说中这是个美人,一旦这个美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事情也会接踵而来,但是不是就能一了夙愿,还得两说。
影片中看不出范冰冰在表演上有多少华彩,只是在装束上去了些铅华,这跟她在《桃花运》和《苹果》里的所谓牺牲,无甚两样。范冰冰应该会从29岁一直演到49岁,这其中的跨度倒是范冰冰没有经历过的,而这样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都在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左奔右突的女子,对范冰冰而言,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说不定,这会真的成为范冰冰表演生涯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具有非凡的转折意义。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相信《我不是潘金莲》上画以后,会有人将范冰冰此次的出演,与巩俐勇夺金鸡和威尼斯影后的《秋菊打官司》相提并论,盖因这两部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民告官的故事,都在冷眼旁观女性的欲望是如何竹篮打水一场空。也就是说,范冰冰演得越热烈,越具泥土的气息,我们才能感受到那零度以下才有的寒意。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7】
读完《一句顶一万句》不过瘾,接着读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故事以李雪莲告状开始,告状是无意中有了二胎,想要保住孩子和丈夫的工作,李雪莲想出了假离婚的办法,没想到丈夫假戏真做。李雪莲想要打官司困难重重,还被辱骂为潘金莲,为了一口气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开启了漫长的上访之旅。故事依然有着刘震云独特风格的幽默,却真实大胆,仿佛就是身边的故事。煞是好看!
《我不是潘金莲》第二部第七章。赵大头谎称自己与李雪莲订婚,一桌好酒好菜让看守李雪莲的四个警察放松了警惕,喝得天昏地暗,两人骑着车逃离县城,这让县长方寸大乱,出动四百警力全县堵截,目的就是不能让李雪莲在人代会时出现在北京告状。
读完了《我不是潘金莲》,被它的结尾逗乐了。李雪莲折腾了二十多年,终于想和赵大头结婚不去告状了,没想到赵大头也有私心。李雪莲觉得自己折腾半辈子就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末了却把自己变成了“潘金莲”,找个果树上吊,被果园主人救下来,本以为人家会劝她别轻生,没想到果园主却让她帮自己个忙,到对手的果园去上吊。小说结尾也显示了刘震云式的幽默。因为没处理好李雪莲上访而下岗的县长,回家买不到火车票,假装要上访,被免费“护送”到家。同名电影九月末上映,冯小刚导演,众多一线男演员,值得期待,我尤其想看范伟演的果园主人。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8】
马斯洛说过,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什么都像钉子。但是话又说回来,只有一把锤子总比什么工具也没有的好。至少有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了。所以就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谈谈这本书。
荒谬感。当西方人不再相信上帝后,人间的苦难不再有意义,反而让人觉得荒谬。
此书里,李雪莲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一路上访,只是因为大领导那天肚子痛,偶然参加了会议,又偶然拿李雪莲举了个例子,让一批官员下台。从此二十年,李雪莲放弃了正常的生活,而当地官员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对李雪莲围追堵截。“主角”史为民没有任何过错,也被“一撸到底”。
无论是李雪莲、史为民、还是各级官员,他们的痛苦都不是自己的过错导致,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反而像是世界和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存在就是目的。李雪莲就是不能接受这种荒谬感,她要为自己的痛苦找到原因。最开始是秦玉河,然后是各级官员,当秦玉河死后,她找不到原因,她就要自杀。
史为民可以说是有点消极的接受了,然后他也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进取之心,你可以说他佛了。连骨熟肉再畅销,每天只炖两锅;酒后醒来发现自己差点死掉,也并不太在意。钱财生死都看淡。唯一还在意的,好像也就是那些有着真心的人。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9】
读这本书是因为朋友圈被冯大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刷屏了,看过太多的剧透和影评,基于不想给毯星贡献票房的想法,我很不服气,连带对并不了解的作者刘震云也是这样。于是我想看看这小说到底是啥样。开头随便翻了下,按说我对这种小说是不感兴趣的,语言上的“土”劲儿也让人喜欢不起来,但是拿起开始看就没有放下。这本书和我看的剧透影评完全没在一条线上,也让我好奇究竟冯大导演咋拍的电影能诞生那样的影评出来。总体来说李雪莲是个刁妇,这是毋庸置疑的,有的网友说作者塑造人物有问题,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村妇女不应该如此无知,一开始我确实也有这种感觉,但是后来随着情节的深入展开,尤其20年后的情节,让李雪莲这个人物更加立体丰满了起来,她不是无知,她确是个法盲,但是她很聪明,就是因为太聪明了,看得太透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前半部是可恨的刁民,后半部是可怜的拧巴农妇,说她拧巴是哪怕是对她自己有利的事,只要不符合她的逻辑,都一概不“敷衍”说她可怜是在这个世界上确是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关心过她,她生活在利益交织的网子里,不肯屈就。她的冤屈大概就是没有一个人肯真心的听她说。第一次魔幻般的闯进人民大会堂后,为了芝麻大的小事处理了一串官员,依然没有人听她好好说说,上访成功了,可是申冤失败了,诚然按照法律规定她并没有冤屈,一开始的判决也无不当之处,写到这里她的案子已经无关紧要了,就因为她罢免了一串官员,20年后的事情就是每年的上访和维稳,后半部分作者的犀利,辛辣讽刺看得过瘾,我真想不通维稳已经到了这种人尽皆知的地步了,为什么政府还不能反省?出事了难道就只有掩盖这一条路?出了事不问原因过程,先一股脑处理干部?简直可笑至极!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10】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一:xx年,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合作《手机》,电影在全国掀起一场热议。十二年后,三位老友因《我不是潘金莲》再度相逢。
即将在国庆档上映的冯小刚作品《我不是潘金莲》打破了这一限制,全程使用了圆形画幅,这一壮举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
虽然圆形画幅在早期默片中经常出现,以帮助观众将视野集中在关键画面上,但是影片进入彩色时代后,就很少在有人使用这种构图方式,像《我不是潘金莲》这样大规模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华语电影中更是首例!
《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曾与冯小刚合作《手机》、《一九四二》等影片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震云创作的同名**名**,讲述了一个及荒诞有富有现实意义的故事。
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饰演),为了生二胎而与丈夫策划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还和小三结婚有了孩子。李雪莲将丈夫告上法庭想讨个说法,丈夫以结婚时李雪莲不是**为由,对李雪莲说“我看你不是李雪莲,是潘金莲”。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李雪莲从基层法官到乡镇负责人、县长、市长,甚至省长,干了20多年。结果,她在一、二届会议期间终于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导致一批**人被开除。
用刘震云的话说,是芝麻变成西瓜,蚂蚁变成大象的故事。因为李雪莲难以理解的固执,家事成了国事。因为《我不是潘金莲》中涉及上访、两会、各级**等敏感情节,这部电影能获准上映已经非常不容易。
至于为什么要使用圆形这种特殊的画幅,据冯小刚自己所说,这是他与摄影师罗攀讨论如何使用新的手法拍摄影片时,研究了很多种都不合适,不合适罗攀说:“难不成我们要拍一个圆形的吗?”结果冯小刚就拍板要拍成圆的。
当然,这是个笑话。使用圆形绘画有很多意义和功能。圆形视野,不但充满了中国传统构图韵味,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窥视”的通道——能看到一部分,可在视野之外,还有一些不可见的事情正在悄然发生,或许是好事,也或许是坏事,片中角色和戏外观众都进入了某种信息不对称的茫然状态,而显然这种状态恰恰是“李雪莲事件”的一大特征。
而李雪莲想和前夫复婚以证清白并马上再离婚的荒诞诉求与执着坚持,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恰恰与圆形画幅这种叛逆的电影拍摄手法相符合。
冯小刚和罗攀还特意为圆形画幅设计了不同于其他电影的构图方式,所以《我不是潘金莲》并非把矩形画面直接切成了圆形,而是从拍摄之初就为圆形而生。
虽然这部电影有着非常严肃的核心和社会价值,但它仍然是冯小刚的喜剧,以细腻的幽默带给观众快乐。冯小刚说,“喜剧有三种,第一种是言语上的幽默,第二种是事件上的幽默,第三种是道理上的幽默,而《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人物是故事展现的重点,而演员的表现也就成为了影片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就通过影片最新发布的“演圆”海报来为大家解读一下影片角色。
在海报中,李雪莲无奈憔悴,正好符合她在影片中的形象。李雪莲的扮演者是曾经与冯小刚合作过《手机》的范冰冰,两人上次合作距今已有12年,在《手机》中范冰冰所饰演的心机婊小三,可以说是她从影多年少有的代表角色。而这次的李雪莲一角,由于她近年热衷的武则天、杨贵妃、妲己这种女皇角色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在《苹果》和《观音山》后,范冰冰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角色。
希望范冰冰在金马影帝冯导艳的指导下,这次能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表演!
李宗翰饰演的秦玉河是李雪莲的前夫。海报中,他站在一面圆形的破碎镜子里,这表明他和李雪莲无法团聚。
郭涛饰演的赵大头是李雪莲的初中同学,一直暗恋着李雪莲。虽然他对李雪莲有感情,但接近她的动机并不单纯。在海报中,赵大头用手中的勺子做了一个擦钱的动作,体现了他的性格。
大鹏饰演的基层法官王公道,与李雪莲有一些远亲。这是李雪莲讨公道的第一站。因此,这个角色的命运与李雪莲有关。在电影中也是如海报形象一般吃力不讨好。
赵立新的前任县长史为民是第一个真正想帮助李雪莲上访的人。然而,李雪莲**进人民大会堂后,却丢了黑帽子。人物命运和海报中一脸疑惑看着倒掉位子的形象十分吻合。
于和伟的庄严职责是接替史为民的新县长。他很谨慎,对李雪莲总是采取温和的郑策。海报中一副打起雨伞,不惹麻烦的样子。
张译饰演的审判长贾聪明,对上级言听计从,阿谀奉承,人物性格和海报中的献媚形象完美匹配。
张嘉译饰演的市长马文彬,做官之道娴熟。然而,李雪莲是个农村妇女。李雪莲就像海报上垂在头上的羽毛。它看起来又轻又轻。如果它掉下来,会杀死很多人。
范伟和刘桦的友情出演,给故事增添了更多趣味性,也丰富了片中平头百姓的形象。可能已经有读者发现了,影片中的人物名字,什么赵大头、王公道、贾聪明、史为民、马文彬,都很好的反映了角色的特点,有着《红楼梦》中甄士隐、贾雨村般的讽刺效果。
这部电影里所有的角色都很严肃,李雪莲是严肃公正的,而**是严肃对待李雪莲的,但在这个严肃严肃严肃中,却产生了极端荒诞的效果。然而,这并没有反应出我们的社会新闻比笑话更可笑的事实?
如果说《老炮儿》是去年最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国产院线片,那《我不是潘金莲》就很有可能接替它的位置,在轻松娱乐之余,给观众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点是肯定的。这符合小刚炮的调性。
总而言之,《我不是潘金莲》算是目前非常期待的国产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二:《我不是潘金莲》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国内外**和观众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围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更是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45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
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仅近两千张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观众特地从多伦多之外的其他地区赶来,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冯小刚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小刚和他的主演包括范冰冰,郭涛和大鹏。它们让人们到处尖叫。映前见面会上,现场三层放映厅1725个位置座无虚席。
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范冰冰自信表示:“从未想过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在多伦多,但《我不是潘金莲》是个好故事,相信外国观众一定看得懂,也一定会喜欢。”冯小刚更是霸气表示:
“不喜欢随便骂。”事实证明电影不负观众期待,首映场**过程中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台词和片段让在场观众惊喜不断,平均三分钟就爆发一次笑声。放映结束时,全场几乎被雷鸣般的掌声推翻,观众们对制作出如此精彩影片的创作者表示了最热烈的支持。
中国故事惊艳国际圆形画幅暗喻“镜花水月”方圆尽显中国式人情法治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而辗转十年的荒诞故事,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导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剧本送来,但终于等到这一个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归电影初心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以往不同的是,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首次大胆地用圆润的画面拍摄。
据悉,圆形的灵感来自于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情画,构图和色调十分讲究,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时有置身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新鲜之外非常赏心悦目,有观众评价道“摄影和美术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太美了”“画幅的变化跟情节结合得好棒!”圆形画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其背后另有含义,方圆之间似真似幻,观众们从圆形画幅中看电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
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点赞“冯导真是太大胆了,不论是故事还是圆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这部电影跟一般的喜剧不一样,笑完还能有思考,冯导讲了一个好故事”。冯小刚导演说,他希望向国际观众展示这个荒诞故事背后的中国式人情和法治。李雪莲故事背后的真相值得观众再次追忆。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三:我看完了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这这部电影将主人公李雪莲上访20年的酸甜苦辣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李雪莲上访20年,她周围的人也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真想帮他,但大多的是想借着李雪莲的大腿搓麻绳,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想色要官图财,有的炫耀领导水平,有的因此丢了乌纱帽。就在李雪莲被吊死的时候,果园的主人也跟着她,让她吊死在邻居的果园里,打败对手。
可以说,《我不是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是众多信访人的一个缩影。
**书实际上是一个名词,到目前为止它也是一个名词。信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信访,就是人们群众来信来访。
事实上,信访的目的非常明确。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需求,将未解决的问题转达给其他部门。用一句洋气话说,就是化解矛盾解决诉求。
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其实很正常。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和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对维权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意识越强,信访意识也越强。
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感到冤屈,或者是看不下去某些部门、人员的作为,或者是向党委**和有关机关写信或者到党委**和有关机关申诉、控告、举报等,希望得到解决。
有时候,某种诉求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候某种诉求得不到解决,甚至永远也得不到解决。还有些诉求,只要努努力、使使劲、用用心,就能解决。
有时候,中国人很固执,但很理智。他们不怕贫穷和困苦,但怕丢脸。有时候,信访的原因很简单。《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20年上访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是一件事,想证明“离婚是假的”,后来变成一句话,只要其前夫承认是假的就行;其二是一句话,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为“我不是潘金莲”讨说法。
于是,解决不了满足不了自己诉求的那些人就不断地信访、不停地上访。
慢慢地,信访成了动词。有的人开始相信信访、迷信上访了;也有的人害怕信访、拒绝信访了。甚至只剩下“访”,没有“信”,不再信来信往,直接人来人往了。
相信信访、迷信上访,是因为尝到或者看到了别人信访上访带来的好处,有的因为信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可以借以要挟有关部门。
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信访已经成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自己没有错,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有的人害怕信访、排斥信访,有错不想承认,宁错不弯腰,甚至连一句软话也不说。无形之中,加剧了信访。
应当看到,信访的根源在于有些人员和部门无视或者漠视群众利益,没有依法依规办事,作风简单粗暴造成的。
解决信访说简单也简单。中国人很讲理。只要实事求是,明确是非,该认错的认错,该纠正的纠正,该道歉的道歉,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特别是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和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把信访引导到依法依纪解决的轨道上来,信访的群众肯定会信服。
愿信访的人越来越少。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四:读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说说心中的感受!
《我不是潘金莲》,描写了一个荒诞的上访故事。看完以后心里一直觉得憋着一股气,想找个懂的人请教一番,是我没看懂还是刘震云另有深意。
**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和丈夫假离婚,却没想弄假成真,丈夫在离婚后和新欢结了婚。她咽不下去这口气,去找丈夫理论,却被丈夫骂是潘金莲,还完全否定了假离婚的初衷。李雪莲为了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当初的离婚也是假离婚,走上了上访之路。
而且一访就是二十多年,只为了要纠正一句话,要大家承认他当初是假离婚,她搭进了自己的青春和生活。我觉得这样的人很不可思议,我完全无法理解。
**很有生活感,但抛开书中所描写的社会民生、官场政治这些大话题,我想说的是李雪莲的假离婚本身就是她有“错”在先(姑且称这种行为“错”吧,我找不到确切的词语来评价这种行为),她意外怀孕要生下孩子却又想逃避计生政策,于是跟丈夫商量假离婚并办理了离婚手续。在我看来不管她离婚的初衷是真是假,但既然走了法律认可的离婚手续,那么从法律上说她的离婚就是真离婚。在这点上,“官”给他们*****的行为我并不认为存在过失或瑕疵,既然不存在过失或瑕疵,又怎么可能要求“官”推翻被法律认可的程序,而承认你们是假离婚?
离婚的初衷是假,可走了法律程序就是真离婚了。我觉得要求“官”忽视没有过失的法律程序,而只是根据离婚的初衷来承认是假离婚,李雪莲的逻辑有问题。我个人觉得即使要寻求认可,也应该是在民间的**中寻求,而不是通过法律来认可,更没有理由去告状,去上访。
所以我很郁闷,刘震云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偏执的,看似无理取闹的人物来写这本**。
李雪莲后来的遭遇让人唏嘘感叹,而“官”只是把李雪莲当做一件事情来处理,而不是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这种批判现实的描写也很接地气,但对我而言,总觉得描写一个合情合理的上访故事来揭示现实矛盾是不是更有说服力。
或许刘震云的重点不在于批判社会现实,而是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只是想告诉人们在当下能找到一个说得上话的人是多么困难,人人生而孤独。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11】
在这一部的电影当中,李雪莲一直想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这一件事情,从起初她只是这口气怨不下去,所以想要讨个说法,到后来想要摆脱被人给她安在身上的这个不好的名声,用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不过可惜的是,她不但没有把假离婚这件事给说清楚了,还把自己搭进去了拘留所里面,大家都说她是潘金莲。大大小小的城市,见了很多的领导,可是却没有人能够清楚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而这些当官的人也不是都不替百姓办事的人,不过他们的格局会比较的,他们想的是为国家的大事,而不是听你一个农村的妇女的怨气,彼此都在表达着自己,看起来说了很多,可是却都没有什么作用。这些当官的人真的是想帮助她吗,我也其实也未必,他们更加在意的是自己的官位保不保得住,因此,这些官员所理解的对她的帮助,在李雪莲看来无疑是让她在继续承受这份冤屈。
也许站在这些当官的人的角度,他们会觉得她虽然可怜,可是却显得无理取闹了。而且不帮她受理案子的话,所有这些当官的都没有好果子吃。因为她把首长的车给拦了下来,让很多的官员都丢了官,可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依旧没有解决,可是她却成了当地官员的一个噩梦,害怕她又去哪里告状,所以当她人不在村里面的时候,所有当官的人都很害怕,为了能够快点找到她,还派出了很多警察去寻找,拿阵仗也是相当的大了。为了能够让她安分点,什么样的方法都能够想得出来。
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可能事情双方的当事人都是好人,事情的起因也不是很明确,可是那个人都是在意自己而已,所以到最后事情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糟糕了。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表达清楚的,或者看起来像是已经说明白了,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在跟别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只能尽可能把想要表达的事情大致的传达给他而已,没办法做到原原本本的复述的,而且对方也不会读心术。那个人的教育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待事情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说出来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到你真正想要表达的,所以才会出现你想表达的跟别人所理解的完全不在一条线上的情况。
大多数的人都会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你的生气还有愤怒并不能够解决利益所带来的差别还有冲突。就拿这部影片当中,李雪莲在后面也找到了一个相好的,而且两个人也发生了关系,她就在想那不然就放弃这条路吧,反正现在反倒有点真的坐实了这个称号了,可是当他知道了对方是有意而为之的之后,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阻止她再去上告,所以她当下就果断的离开了。因为我们更应该用更多的心思去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协调。要是协调不了的话,那么就要马上的停止,省得再浪费自己的过多时间。我的的社会能够发展了现在这样,并不是靠这些当官的人来完成的。他是有法律的存在的,而在没有触及到法律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人来进行维护,以避免让事情更加不可控制的发展,尽早寻求到可以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以前的想法,放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他需要进行替换。这远比满口都是大道理有用的多,我们就应该把话给完整的说出来,你表达了之后,你就不要再纠结于此,而是该让自己能够接触新的食物,这样才是最好的。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12】
又是五星赞的书,眼前的喻世明言啊![呲牙][呲牙][呲牙]
我很喜欢读这种不太长的小说,可以不必被绑架在文本里;更难能可贵的是,故事的叙事也很简单,但读来却意味深远,可以不必像其他文学范式一样被纠缠于作者的鸿篇巨制里。
既然给了五星,还是要说说缘由的:
技术上,这是一本服务于电影文学的小说,说是小说,却有剧本的叙事结构,这么看来,刘震云是带着功利性的超级IP制造者。可不,小刚叔马上就行动了。
文学上,采用人物对白加旁注的形式,描画整个故事流线,细处着笔却不甚了了;看似暗晦的地方语言,虽未明说却意有所指,这是骂世小说的通常做法。
场景上,始终都是展不开的朦胧画卷,看似山水人物,读起来却模凌两可,直到最后桃花深处,远山的呼唤,才有了昭雪得明的一刻。不知道为什么,在读整部小说的时候,脑海中的场景都是单色的、灰冷的。
情理上,看似不通却又情理之中,象李这样的妇女现实怕是少之又少的,为了一个无法正名的原因,一闹就是二十年,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更别说效仿了。然而正是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才越发符合作者骂世的潜在目的吧,看似情理之外实则又在情理之中。
现世上,或许你看到了农村人的粗鄙,看到了政官的流腔,但你是否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场景,农民的野性与直白,官员的城府与不安,朋友之交的变幻莫测,恩义之情的翻云覆雨……这些才是小说的真场景,隐藏在不经意的行文勾勒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如果从故事梗概来看,抽丝剥茧,这部小说充其量只能算是微型小说:故事重复,语言重复,场景重复,一生一念,周而复始,矛盾与冲突始终如一,空间未变时间奔流,故事就发生在这种单一象限的极轴世界里,一往无前,还不够骂世吗?
话不多说,为点赞立言。[强][强][强]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13】
先不要骂我不支持国产,但确实对国产电影一直没什么好印象。可能由于职业原因,了解冯导的《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诉讼和上访事件后,还是走进了电影院。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比那些没有主题没有思想的电影好多了。
故事的概要是:女主人公李雪莲是一名农村妇女,为了达到生二胎的目的,她与丈夫秦玉河决定“假离婚”,在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然而离婚后,她发现秦玉河与别人结婚了。
李雪莲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双方是假离婚。经过**审判,法官认定李雪莲和秦玉河离婚是双方的真实意思,驳回了李雪莲的诉讼请求。李雪莲不服,但未提出上诉,反而走向了上访的道路,并且一走就是十几年。
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呈现出来,必定有其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的地方。比如:故事的开始,李雪莲有没有可能以“假离婚”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离婚为假并给予撤销呢?
我国婚姻法第十条对婚姻无效和可撤销的情形做出了规定,且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但是并没有对离婚的情形做出无效或可撤销的规定。在本案中,现实中,如果以此为依据向法院提起诉讼,估计法院无法立案。
既然是艺术作品,我们对此不做挑剔。
影片中,存在基本完整的庭审过程。双方当事人、证据(离婚证明)、证人(民政局经办人员)等参与诉讼的实体和程序均合法。根据庭审发现的证据,法院最终驳回了李雪莲的诉讼请求。
单从案件本身来看确实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李雪莲却坚持认为法院判决错误,法官收**赂“把假的说成是真的”。但是,李雪莲并没有采取合法的上诉方式来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起码体现了当时社会,老百姓对法律的不信任,对司法人员的不信任。
那么老百姓对法律不信任是什么造成的呢?一方面,社会没有建立起对法律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在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以及解决矛盾的机制。当前,执行难的现状,实际上是矛盾法律解决不彻底的最直接表现。在许多案件中,原告在胜诉后不能达到诉讼目的。
长此以往,同样会对法律失去信任和尊重。
对法律不再信任后,老百姓能够仰仗的“合法”途径也就只能是**——信访。当然,信访工作也要按照信访工作的有关法律,逐级进行,不能越级、违规。但是,信访不需要人民和**之间的信任吗?
如果他们之间没有信任,信访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影片中,上访第十几年的时候,李雪莲告诉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今年不去上访了”,但是代表**的相关人员都没有相信她的话。从而导致李雪莲准备将上访进行到底。
通过**电影,我觉得诉讼和**都是解决矛盾的法律途径。只有在执行上不完善,矛盾的不到彻底解决,当事人的不到信服,矛盾才能逐步激化。甚至发展到像影片中一样,根本解决靠的是一个意外事件而不是合法手段。
王庆刚河北张金龙律师事务所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精华十四篇)
关于作品名的观后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优秀的电影杰作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精神世界,你有什么总结呢。观众的观后感能够反映出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和社会信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文章,经过阅读您会知道更多的有用信息!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1
7月5日,《我不是药神》上映了。
毫无疑问,这部影片会成为这个暑期黄金档最具关注度的现象级作品,无论是口碑或者票房。参投该片的北京文化未映先火,二级市场表现已经令人侧目,简单粗暴的印证了这部作品即将成为又一个标杆。
为什么《我不是药神》可以如此火爆?徐峥和几位配角的精彩演绎当然是一个原因,而前半部搞笑、后半部让人落泪的情绪反转设定也很容易抓住观众,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进口抗癌药价格昂贵带来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谁家还没个病人啊?
仿制药的是非功过暂且不提,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原研药的艰辛问世。今天我们不谈“格列宁”,我们来看一个最近的有很高关注度的新药。
2018年6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美国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MS)研发的Opdivo(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而此前BMS的申请是在2017年11月2日提交的,审批速度不可谓不快。目前,Opdivo在全球已经获批九大肿瘤适应症,分别是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癌、肾细胞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细胞癌。不过,在我国获批上市的Opdivo适应症目前仅针对非小细胞肺癌。
BMS的Opdivo是全球首款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PDA)批准的PD-1单克隆抗体药物(简称单抗药物),也是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上市的PD-1抑制剂药物。PD-1,全称为programmed celldeath protein 1,即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PD-1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克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是一种全新的抗肿瘤治疗理念。这类药品实现了横跨多个癌种的突破性进展:部分晚期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甚至达到了临床治愈的目标,即癌症消失达5年时间,再次复发的几率不足10%。
看到这儿,大家明白了:非小细胞肺癌不再是绝症了!这Opdivo简直就是还魂丹啊!
关键问题来了:这样的还魂丹,卖多少钱呢?
国外上市的Opdivo价格给大家做一个参考:Opdivo 240mg规格在美国的定价大约是6500美元,不考虑商业保险的因素,治疗一年的成本大约为16.9万美元(约合110万元人民币)。港澳上市的Opdivo两种规格分为40mg和100mg,40mg价格约是8400元,100mg约是21000元,使用剂量是是3mg/kg每两周一次,折算成人体重(70KG)的话一年用药费用也是110万元左右。国外临床上一般连续使用两年后停药。200万换来新生!
说实话,不便宜。
但并非没有道理。
首先是巨大的投入。单一新药的累计研发投入往往高达数十亿美元。2016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制药公司是罗氏,以115亿美元位居第一,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家可以1年投入超过100亿美元来搞研发的制药企业。请注意,BMS的近50亿研发投入在当年仅排名第10。
其次是巨大的研发风险。新药研发周期往往长达数十年,但最终在临床后期遭遇滑铁卢的案例并非少数: 2015年医药巨头默沙东针对轻中度阿尔兹海默病药物在临床3期失败;2015年辉瑞公司花费近3亿美元与Opko合作开发长效生长激素也是在临床3期试验结果失败;礼来公司Solanezumab第三次临床试验失败,该药似乎对改善阿尔兹海默病人的病情毫无帮助,JAK1/2抑制剂Baricitinib曾被视为2017年的重磅药物,但因安全性原因被FDA拒绝上市。你说惨不惨?
此外,医药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新药面世后,销售周期往往只有几年,因为很可能很快出现同类型效果接近甚至更好的药物,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同时期会有两三款针对某一疾病的新药问世。当你不是独一家,价格策略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幸的是,作为近几年最新最火热的抗肿瘤研发靶点,目前国内企业 PD-1/PD-L1 单抗药物的研发也异常火爆,参与企业超过百家,申报临床超过20家,其中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已经提交上市申请,进入国产第一梯队,开启国产PD-1/PD-L1单抗药物上市之路。
对于老百姓广泛关注的进口抗癌药关税问题,4月27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抗癌药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要求自18年5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抗癌药品,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对进口抗癌药品减按3%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同时财政部发布第一批抗癌药品清单,包括103种药物活性成分的抗癌药品制剂和51种抗癌药品原料药。简单来说,这一税收政策调整将有利于进口抗癌药和国产抗癌药的推广使用,患者的负担将显著减轻。
此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还提出,5月1日后对已纳入医保的抗肿瘤药实施专项集中谈价和采购,对未纳入医保的抗癌药实行医保准入谈判。长期来看,抗癌药价格下行值得期待。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还是感到欣慰的。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2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慢性粒子白血病的病魔,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每天都有无数人倒在了死神的屠刀下。
而当时治疗这种病的唯一方法,就是服用格列宁,且需终生服用。但是瑞士产的进口格列宁,标价为四万元人民币一瓶。这对当时还算富裕的人来说,也承受不起,更别说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了。无数的病人因此把家底吃空,家人吃垮,最后也只能在病床上等死。
《我不是药神》里,药贩子程勇开了一家印度神油店,因为需要钱给父亲治病,开始秘密从印度走私便宜而药效一样的印度格列宁,低价卖出,他赚到了很多钱,也给穷苦病人带来了生机。被患者称为“药神”……但他终究架不住坐牢的恐惧,将销售权让给了另一个假药贩子。但那个药贩子丧尽天理,昧着良心,竟将药升到两万一瓶!噩梦再次袭击着穷苦的病人……
身边熟悉的病人,吃不起药,痛苦地放弃了生命,离开了家人,程勇大为震惊,也觉得有义务再次拯救他们。于是,善良的他毅然勇敢地再次走上了贩药之路。进价2000元的药,却只收500元,贴钱救助着广大病友,让更多的病人吃得起药,延续生命。
最后,他进了监狱。但是他的善举,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昂贵的格列宁进了医保,病人们吃得起了,生命得到了延续。
程勇是善良的,我们的国家是明智的,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昂贵的救命药品都被降低了关税,列入了医保,让广大穷苦病人都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影片看完了,观众久久不愿离去,许多人眼含热泪,感概不已。让我们为伟大祖国而自豪。祝福祖国,远航吧!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3
《我不是药神》实在太火了。看完最强烈的印象是:这世间,比房子更重要的事,真的太多了。
剧中的这段台词,催人泪下:4万块1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没了生命,其余都是零。也应了剧中另外两句经典台词:Life
is money。这个世界上,除了生死,再无大事。 可见,在健康面前,尤其是重大疾病面前,你的高工资,甚至是北上广深的房子,都会瞬间缩水。 得病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它还折磨精神、肉体、亲情、事业,几乎可把世间所有美好事物摧毁。
我们到底是应该拿钱换命,还是该拿命换钱?许多人为了工作,牺牲得实在太多。熬夜伤身、应酬伤身、高强度工作伤身,甚至是原本自在的休憩时间,也用金钱来度量了。可惜,这种度量没有考虑健康指数。
或许,真不应该在得重病的时候,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才开始说要养生了。而在没有得病之前(不,已经处于亚健康了),连基本的不熬夜、多运动、健康饮食都做不到!那些没有第一座大山的人没必要为买房过度操劳的青年,或许在被嘲笑,被评价为胸无远志、好吃懒惰的。其实,他们绝对不是这样的人,甚至比你们更有远见。
这些人不太会选择拿命换钱的工作,而是考虑工作的意义,未来的职业发展,综合考虑其积极或消极影响。他们或许不会选择高压工作,而去选择强度适中的工作。业余时间他们会注重运动、养生,无太多生活恶习,而且在日常的点滴之中,培养健康意识,严苛要去自己
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现有的钱包,拼命工作,拼命赚钱,不注重健康,早早成为房奴的一类;另一类则是有条不紊朝着自己想走的路出发,舍得给自己的健康投资的。虽说目前落后,但长久来看,还真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毕竟,最贵的床,是病床。不要等到拿钱换命之时,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所以说,对于奋斗的年轻人,第一座大山房子,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但千万别忽视第二座大山,这座大山比第一座大山更重要。现在这么多诱惑,时时刻刻都在伤害着身体:死改不了的熬夜、无聊刷微信、玩手机上瘾、游戏痴迷、狂吃大鱼大肉、高强度工作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4
这是一部很现实的电影,揭露了最讽刺最荒诞最心酸的现实。
故事刚开始时,慢粒白血病病人吕受益找到程勇想请他帮忙去印度代购廉价的抗癌药,但在中国贩卖这种印度格列宁是违法的,只卖三万七一瓶的正版药。程勇一开始怕被抓,拒绝了吕受益,吕受益不肯放弃,走之前很平淡的说了一句:我等这药救命呢。简单的一句话,平淡的一个眼神,却道出了所有白血病人的无奈与心酸:吃不起药,就只能等死。
而程勇呢,神油卖不出去交不起房租,父亲得了绝症要做手术,儿子将被前妻收回抚养权,他需要钱,却没有钱,他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冒着风险去代购药物。后来他才发现,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商机,因为有着无数买不起正版药的白血病人,等着这些便宜的药救命。便宜的药,是病人的命。
一开始,印度药厂老板对程勇说他是救世主时,他不屑的笑笑: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多么现实啊,故事前期的程勇代表的是从没有经历过病痛的人,我们作为观众进入到他的视角里病人很可怜,但那是种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们体会不到那种痛苦。
随着剧情的逐渐发展,警察开始追查印度仿制药,救命的行为开始逐渐陷入违法的两难境地,程勇这个人物身上的多面性,开始渐渐被挖掘出来。程勇要开始做选择题,但对病人而言是死或生的选择题;对程勇来说,则是违法还是救命的选择题。但很残酷的是,程勇可以选择,但病人选不了。
面对张长林的威胁,程勇选择了保全自己,将代理权让给张长林。但是他提了一个要求,不能把药涨价,这个时候他人性的光辉开始闪烁。
直到程勇变成了一位工厂的老板,他看见好友吕受益因病痛折磨而选择自杀时,才让程勇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程勇的这件事无法从道德上去评判,因为对病人来说,他做的是好事,但对于政策来说,他的确是触碰到了法律。尤其是影片中,一个苍老的女人拽住警察的袖子喊道:我只是想活下来。戳中了很多人包括我的泪点。
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在为活下来做努力,程勇赚钱是为了活下来,他卖格列宁也是为了让其他人活下来。但这层活下来中,却又包含了太多的无奈。
一面是法,一面是情,这是一种拥有着冲突和矛盾的心理,也让人的心悬而未决。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并没有非黑即白的道德观,有的,只是不同立场的针锋相对,但也更加的贴近了这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世界。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5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交不起房租的保健品商贩程勇从印度带回了天价药的仿制药“印度格列宁”,并私自贩卖,引起警方调查。从自私走向无私,为病人的生存权而抗争,最终被抓,赢得了尊严,后经病人的求情,得以提前释放。
电影主人公程勇贩卖仿制药原本只是贪图钱财,大赚一笔,但在与同伴一起经历过风浪甚至直面同伴的死亡后,他却从最初牟取利润变为不惜赔本来帮助病人。这不仅是他对病人苦难中的关怀和救助,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电影剧情在情与法之间纠结,在小人物与大公司之间较量,但法律最后给予了走私犯应有的刑罚,同时也给予天价药以恰当的治理。中国是法治的国家,在公正无私的法律面前,对“情”绝对没有网开一面,所以“法”大于“情”,但“情”深于“法”。在病人的集体申请之下,程勇的犯罪情有可原,给予了减刑。
这是在“情”与“法”之间对决,然而这部《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能取得火爆的票房,获得极高的赞誉,像人民日报评《我不是药神》:很久没有这么经典的中国电影了!是因为它戳中的恰好是每个人的痛点——看病难,看病贵。是啊!谁能保证这一辈子自己和家人不生病呢?像剧中的那位老奶奶说的:“我吃了三年的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可我还是想活。谁家还没个病人了?”
如果说生活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逼得程勇贩卖“印度格列宁”,铤而走险;而生存的压力,便像一块巨石压断了白血病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像病人在抗议天价药的时候说的,“命都没了我们还怕报警?”
归根到底,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穷病,连药神救不了,谁能治呢?国家能治,只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愈发愈完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那么根治穷病就不再神话。程勇在法庭上说的:“我犯了法,该怎么判,我都没话讲,但是看着这些病人,我心里难过,他们吃不起进口的天价药,他们就只能等死,甚至是自杀,不过,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吧”。程勇凭借最后的发言机会,希望能将天价药纳入医保,给病人带来了生存下去的一缕灿烂阳光。这只是电影的冰山一角,在现实生活中“病”也难治。而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希望穷病早日根治!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6
我发现其实这个世界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这是故事里的假药贩子张长林对程勇说的话,真实地揭露出当时人们买不起天价药,没钱治病,只能等死的现状。
故事发生在中国上海,围绕着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格列宁展开,一个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访打破了程勇原本平淡的生活,从此,他开始日复一日往返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从一心发财、唯利是图的小商人转变为救苦救难的辛德勒
改编自印度代购救命药真实事件的《我不是药神》绝对是中国电影的突破之作,其现实意义远超过电影本身,作为票房如此之高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是真的好看,内容很现实,带给我很多的感触。甚至有观众称这是中国版的《熔炉》。
看完电影,里面的每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一开始自私自利到后来无私奉献的程勇、积极向上而又忧郁的吕受益、沉默勇敢的黄毛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由徐峥饰演的主角程勇。首先,他是一个好爸爸,即使在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旧毫不犹豫地满足儿子想要买双球鞋的欲望,并且很有父爱地细心照料他儿子的日常生活。在即将入狱的时候,他也不忘交代警察曹斌告诉自己的儿子他爸爸不是个坏人。第二,他是个善人,虽然他最初的目的就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并不是抱着要为人民分忧的初衷而去,但是,他最后宁愿自己掏腰包,也要让这些生病的人有药吃。电影结尾,程勇用五年的牢狱之灾换来高昂药品进了医保,换取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这不是大爱是什么?第三,他是个好人,他知道思慧平时所受的侮辱,所以借助一次机会,他帮思慧好好惩罚了酒吧的经理,在那天他送思慧回家,思慧想用自己报答他的时候,他拒绝了思慧,此时思慧露出的那个笑容是在说程勇是个好人。
电影内许多处戳人泪点,当躺在病床上饱受清创之痛的吕受益对程勇说吃个橘子吧、当小黄毛(彭浩)不愿程勇被警察抓去,以身试险,不惜被卡车撞死、当程勇对警察说他才20岁,他有什么错?、当思慧在一旁尽兴地看程勇戏弄酒吧经理站在思慧每天跳钢管的舞台上恶心的扭动时,大声地喊着脱!脱!脱!时,我的眼中充满了泪。
其实,谁都没有错,有错的是药,药太贵,太贵了,所以才说钱就是命。
反观现在,依旧有数不清的病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不是吗?药价需要调整,需要满足大众的需求,医疗制度更需要不断改革,只有大家吃得起药,得到好的治疗,身体才有可能好,家庭也才会幸福,不是吗?
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这是影片最感人的段落之一,是一名患病老奶奶对警察曹斌的一段告白,这是一段生命的告白,让警察都近崩溃。我相信,这个电影的放映,会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探究现今医药领域的发展形势,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成分之一,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加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以及医药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未来的医药行业有望保持持续的增长。就拿自身来说,随便感个冒发个烧,再买个药,就能花掉大几百块,而这几百块对于普通家庭来讲,难道不是血汗钱吗?而现状是,有的家庭里的患者并不只是感冒发烧这么简单,他们患的病很严重,每天的医药费可能就是家里一个月的开资,每天吃药就如同吃的钱一般,他们内心恐惧,一方面,要饱受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要面临经济窘迫的压力,其结果让人难以想象。电影中的吕受益就是真实写照,他最后不忍病痛的折磨,最终无奈地选择了自杀的情节让我真的很痛心,本来阳光积极的他就这么没了,令人唏嘘不已。
我是一名药学生,我知道自己将来的职业岗位免不了要和药物打交道,看了这部电影,我想起了屠呦呦,她发明的青蒿素不仅疗效高,价格还便宜,拯救了成千上万的患者。中国需要更多像屠呦呦那样的人才,去研发取材简单、药效显著的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能够让广大的老百姓吃上药,吃好药,免受疾病疼痛的折磨,这就我努力的方向。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7
暑假里,一部《我不是药神》的电影刚上映,就受到一众好评。我因种种原因没有看成,便利用七天假期观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留给我内心的波澜以及眼中的泪水,至今,回想起,仍记忆犹新。
我认为,这部影片之所以能打动广大观众的心,是因为它有很强的现实感,影片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病人看不起病,买不起药。
影片中的群体: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群病人,他们需要一种叫做“格列宁”的药物,可是这种药却价格高达四万一瓶。首先,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诧异。在当时,怎么会有如此昂贵的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商人要盈利,所以提高药价。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错,可是,受罪的还是被病魔缠身的病人们啊!他们要吃药,他们要活命,因为买不起天价的药品。他们只能无助地等死。犹记得影片中的张长林说了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广大的病患,因为贫穷限制了生命的长度,这是人民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在曹警察抓获了买仿制药的患者时,让他们说出从哪里买的假药,却无一人回答,大家深知一旦说出就无法活命了。最后,一位老太太缓慢地摘下口罩,抓住曹警官的衣袖哀求道:“领导同志,我病了三年,四万块一瓶的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的药,你们非说它是假药。这药假不假,我们能不知道吗?那药才卖五百块一瓶,药贩子根本没赚钱。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这整段台词里,句句平淡朴实,却句句动人心弦,相信没有观众不会为此动容。同时,也激起我们对当时的病患者的同情心,很无奈,却又很真实。
但在这场与疾病的斗争中,也有一些刚直正义的英雄,如在缴获仿制药品的过程中,在法与情的冲突下,选择为癌症病人让出一条生路的警察曹斌;也有舍己为人,冒着被判刑的风险,运进仿制假药的工厂老板程勇等等。正因为他们,白血病人们才燃起了一个又一个希望。
最后,我想引用程勇在法庭中的一句话作结尾:“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希望这一天,已经到来。”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8
我前几天去看了《我不是药神》。从我个人的观影感受来说,在电影里,主角团体,病人,药厂,医院,警方,每一方都没错。病人为了生存,药厂要维护利益,警方要捍卫法律。
电影后段印度仿制药的药厂关门了,进货价从出厂价的五百一瓶,变成了两千一瓶的零售价,主角仍然决定以五百一瓶的价格出售。从这时起,主角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而进货,他是为了更多地帮助病人,支撑他们,让他们有信念继续活下去。主角不再是那个为了赚钱给长辈治病铤而走险的粗俗小商人,他真正为别人的病痛而揪心难过,是一个灵魂透明的人了。
团的设置很有意思,一个长辈急需手术的印度神油商贩,一个儿子刚出生的病患老吕,一个跳钢管舞独自抚养生病女儿的母亲,一个慈眉善目的患病神父,还有一个生了病不想让家人担心离开家乡的小黄毛。除了主角以外,其他几人都是自己患病或者亲人患病,所以会有主角中途退出的结果。电影中,对于药物的作用并没有神化,即便主角重新买到了药,也没有救回药石无力的人。
电影中,有几个细节很戳中泪点,我所有酝酿的眼泪,在看到那张回家的机票时爆发。电影的最后,曹警官说,正版药纳入了医保,不会有人买仿制药了。还有最后的字幕,真的充满了人文关怀。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一个老奶奶对曹警官说:“警官,你救救我们吧!我们因为吃药吃光了所有家产,这种药跟正品药药效是一样的。”
整部电影,虽然是现实题材,但却以温柔结尾,推荐观看。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9
2018的这个暑假,可以与世界杯一起抢占荧幕的估计要数《我不是药神》了,冲着被“刷屏”的推荐,周末上电影院去观影了。不去不知道,一去真是吓一跳,竟然还出现“一票难求”,真是头一次啊!看推荐了解到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白血病人把“卖假药的”当成救命恩人的故事,重点在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会被电影里那种直接描绘社会冲突,反映“法”与“情”难容的现实所纠结、难过,牵引很多人感同身受的情绪。电影中有一段画面,一位白血病婆婆拉着办案警察的手说:“ 4万块1瓶,可是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就是这一段话,戳到了警察的心窝,唤起了这位警察,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人性、对善恶的重新思考。所以,这位警察选择了承受任何惩罚,放弃再继续承办这个案件。程勇选择继续触犯法律走私仿制药,为帮助成百上千的白血病患者可以继续吃到能维持他们生命的救命药。穷病不好治,但穷人的病,却还是要治,这就是他们最原本纯善的人性显现!
何谓“人性”?
《中庸》开宗名义告诉我们“天命之谓性”,天命即上天所赋予人的明德灵光,人之所得于天,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赋予人身上,叫做性!这个性就是通常说的本性良心。电影中,“假药贩子”程勇最初是拒绝“走私”“假药”的,但是面对店租、父亲生病,需要钱,但实在没钱。作为一个儿子,他要救父亲的这颗良心,让他回去找那个被他拒绝的电话。
他拿着样药到医院去找医生咨询,查看吕受益提供的各类检测报告,内心经过强烈的挣扎后才决定铤而走险去带仿制药,这都是他原本纯善的良心在现实里的真实展现。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当年考心理咨询师时让我记忆深刻的“海因兹偷药”事例,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著名两难故事: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这个故事中,其两难选择在于应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电影的主人公程勇正是陷入在这两难的选择中,最后走到了柯尔伯格划分的第二个阶段,即: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满足了他需要钱的这个现实需求。所以,当印度药厂老板问他:“是不是想做一个救世主”?程勇笑着说:“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命就是钱。” 而他也确实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钱后全身而退,改做服装生意。
然而,吕受益的死让他意识到,他做的是违法的事情,但他卖的却不仅仅是药,还是贫穷病人关于活下去的希望。随后,他不仅把药按进价出售,甚至在印度药厂关闭后,他从零售药店两千元进药,还是卖五百元,这个时候的他再也不是单纯的利己主义了,而是到了柯尔伯格划分的第六个阶段,即: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原本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经历过这些事后,却甘愿自己倒贴钱去卖药,成了救世主了。
何谓“善恶”?
整部影片中其实没有真正对立的善恶,有的只是立场与角色的不同,各人的利益不同而已。要说瑞士诺瓦公司是恶?他们也只是在捍卫自己的利益,最多是他们的商品定价高于人们所能承受,他们这种暴利让人们无法接受罢了;要说真正的假药贩子张长林是恶?曾经的他是一个不法商人,确实可恶。但当他被抓后,在审讯室里的态度,却展现了江湖人最基本的道义;要说警察是恶?法大于情,做为一个执法人员他们捍卫法律的公正,执行法律的规定也无恶之说;要说码头保安是恶?他在工作情况下,把看到的“非正规渠道”来的药品信息报告给警方,他只不过是恪尽了一个保安的职守;要说程勇贩卖仿制药、扰乱市场是恶?但他却实实在在给无数穷病患带去了人生的希望,甚至是新的生命,从道德的层面说他是大善了。
自古有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情与法不可相融”!然而,法律的制定者是人,人是有感情的,法也是可以酌情的,所以原本判五年有期徒刑的程勇,三年便结束了牢狱生活,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温度。最值得让人们兴奋的是,最后的那一条条字幕,一项项新政策的实施,让所有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让所有的老百姓看到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强大,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的以人为本!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10
昨天跟朋友去看了《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商业片,能有如此高的评分,能够引起如此高的共鸣,得到广泛的关注、讨论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真的挺难得。虽然还是有很多不足,但它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以下,是我从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看到的一点信息,可能不准确,很浅薄,但我认为也是另外一种视角。
也许大家都知道这是部泪点很多的电影,从进了影厅到放映结束,整个过程,大家都异常安静。这是我遇见过的最安静的影厅。我与朋友泪点都极低,很多时候我们都听见彼此吸鼻子的声音,出了电影院,眼睛都是肿的。
出了电影院之后,我脑袋里只想到了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
程勇没有钱的时候,不能给爸爸动手术,不能很好的养育儿子,交不起房租,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更别谈去帮助更多的人,那时候的他说:“命就是钱”,他最迫切的就是钱,而他考虑的也只是他自己。没有钱病人们呢,吃不起正版药只能眼睁睁的等死。
有了钱的程勇有钱给父亲治病,有了自己正经的事业,也才有能力为病人们垫付药费,可吕先生死了,黄毛死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他们的生命。程勇在自责中,把儿子送出了国,好像是做好了准备,继续帮助更多的人,他说“就当是还他们的。”他已无暇去考虑自己。
有一幕我印象深刻,在程勇被抓的时候,他用车挡住了警察,看着病人们把拿着药消失在转角,他眼里好像松了一口气,至少这些药不会被没收还可以救一些人,可当他被按倒在地的时候,本来已经逃走了的病友被守到另外一边的警察追了出来,被按倒,药也随之撒了一地,程勇的眼里满是愤怒,原本不反抗的他开始拼命针扎,很想冲过去揍开那些按倒病友的警察。他们只是想活着,有什么错?
目前我们很多人,可以说大多数都是程勇改变前的状态,不是完全一样,但总能在他身上找到与自己契合的点,至少有一样是共有的,那就是“穷病”。
“穷病”真的是一种病,可不是一般的病,是心灵上的疾病。但大多数人以为,只要变得富有了,这病自然就好了。于是,当下绝大多数人都将“变得有钱”作为终极目标,或者说是唯一的人生追求。可如电影里传达出的信息一样,有了钱又怎么样?虽然没有钱确实不行,可钱也不是万能的。
我们不妨在埋头挣钱的时候,找寻那么一点点空挡,好好看看你自己,除了钱,你还拥有什么?你拥有健康的体魄,你拥有爱,拥有情,有家人,有朋友,虽然也有烦恼,但,绝大部分时间,你都活得好好的不是吗?
真正的“穷”不是没有钱,而是精神上的不富裕。
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总把眼光放到自己所缺失的东西之上,不然,等你以为自己实现了“理想”再看看自己时才后悔莫及:以前的自己才是拥有更多幸福的人啊!可你已经在向前狂奔的路上,丢掉了你的精神食粮。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11
我们活在法治的生活中,法治给我们生活的保障,给我们一个合理的武器去打击罪恶,保护每个人应有的权利。那么,想要活着算不算犯罪呢?
剧中的程勇是一个卖保健品的小商贩主,属于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因为父亲得病,花光了家里的钱,再加上离婚的雪上加霜,家里本就不富裕的生活终于不堪重负。在给父亲看病的过程中,认识了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得知印度仿制抗癌药物格列宁与瑞士格列宁药效相同,而且在中国有许多白血病病友吃不起四万块钱一盒的天价药。瑞士格列宁已在中国注册了专利,在专利保护期内,其他的进口到中国的格列宁药物均被认定违法。但因为经济的窘迫,程勇决定铤而走险,从印度进口格列宁,以五千块钱的价格销售。
为了更方便的联络进货渠道和贩卖药物,除了之前的吕受益,程勇还拉来了舞女,同时也是慢粒白血病qq群群主的刘思慧,拉来了得了白血病的牧师,还有流浪的黄毛。
故事跌宕起伏,起初贩卖顺利,程勇也因此挣了大钱,但突然被所谓的卖假药的“同行”张长林威胁,将进货渠道卖给了张长林,拿着挣来的钱办了自己的纺织厂,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另一边,张长林不满足一万元一盒的价格,第二年以两万元一盒的价格开始贩卖,被不满的病友举报,最终被捕。一时间,没有便宜药的来源,病友们的病情都开始恶化,包括和程勇一起卖过药的吕受益。后来,程勇终于因吕受益被病痛折磨的样子而震撼,决定再次走私药物,但这次他只按进价五百元的价格出售。可另一边,警方得到了药品来源的消息,准备抓捕他们。在一次逃跑的过程中,黄毛为了掩护程勇,开车冲过警方关卡,与过路的大卡车相撞身亡。程勇冲到医院,攥着警官的领子,问出了我开头写出的那句话:“他只想活着,他犯了什么罪?”最后,程勇也被警察逮捕,因为贩售假药罪入狱。
故事到这里可能不免有些悲凉,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这部电影取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叫陆勇,但却比电影中的陆勇更加传奇。
与电影有所不同的是,陆勇是江苏无锡一家针织品出口企业的老板。2002年,陆勇被检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医生推荐他服用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名为“格列卫”的抗癌药。这种药品的售价是23500元一盒,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每个月需要服用一盒,药费加治疗费用几乎让他倾家荡产。
陆勇偶然了解到印度生产的仿制格列卫抗癌药与瑞士生产的格列卫药效相似,但一盒仅售4000元。陆勇开始服用仿制格列卫,并于当年8月在病友群里分享了这一消息。随后,成千上万的病友让陆勇帮忙购买此药。为了照顾病友,陆勇将价格压到了两百元一盒,一直毫无盈利性质地供给药品。最后,当他被警方抓获的时候,检察机关因为他的善举所打动,决定撤销对陆勇的起诉。同时,三百余名病友联名写信请求为他求情,最后将陆勇无罪释放。
活着并不犯法,为了成百上千在苦难中的病友活着更不犯法。我觉得徐峥对故事的看法并不拘泥如此,他善于观察生活,尤其是对小人物的把握理解尤为深刻。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现实中的陆勇是个病友眼中的英雄,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但电影中,徐峥为我们展示的更多的不是“英雄式”的典范,而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普通人。他不是圣人,一开始只是为了凑齐给父亲看病的钱才铤而走险,又因为张长林的一点点威胁而退出。他不是救世主,不是人间楷模,更不是药神。正因为如此,他也有私心,也有感情,因为被病痛死亡带来的绝望所震撼,才决心走私药品。
除了徐峥对主角深刻的理解,他所设置的几个配角也同样值得思索。吕受益,他是药品鉴定证明和信息的来源者,也是走私药品的发起者,最初只是因为自己吃不起药,想帮身边十几个病友才骗程勇走私药品。牧师,为了救赎大家,放弃了循规蹈矩,违背神灵,走上了违法的贩卖药物的道路。思慧,为了能给女儿挣到药钱,原来做舞女,和陆勇一起卖药之后,也为了讨好程勇而投怀送抱。黄毛,为了给朋友分药,也曾出手抢过程勇的药。每一个人物平凡却真真实实,他们并不完美,就和我们一样,过着艰辛的生活,但最终因为看似神圣的理由而走向伟大的卖药救人之路。从性格的深处挖掘,他们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是自私,但他们也因为自己内心那一点点同情和善良而受益,拯救了成百上千的病友。相较他们,我们和他们在相似不过,同样是满身的缺点,同样的有些自私,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能再放弃善良,哪怕只是一点点,哪怕,只是为了活下去。
柴静在《看见》这本书里写了卢安克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无能的力量》,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柴静说:“从世俗的意义上讲,卢安克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仿效,也不可推广,但他本身的存在,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从世俗的意义上讲,程勇的善良解决不了全国成千上万病友的病情,因为犯罪,也不可仿效。在比较现实的人眼里,他这种行为再愚蠢不过了,但因为这样渺小而还有些私心的救世主,却让人感动流涕,震撼不已。因为,事实上,善良永远不会白费。为他人活着,更不会是永远的犯罪。
2012年,多个国家120名医生在美国杂志《血液》上抗议格列宁定价过高。
2015年,国家七个部门联合制定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
2018年,中国已有19个省将瑞士格列宁纳入医保,同时,开始实行进口抗癌药物零关税。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12
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太多,但电影可以反映生活,感受生活。《我不是药神》说的是主公翁程勇,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印度仿制抗癌药的中国区代理,通过买仿制药发家致富,最后正版药公司的述求下他退出了,可后来发现,曾经在他这里买药的患者陷入了困境,因为缺药而死,心有愧疚的程勇决定为了患者铤而走险,再一次以成本价向患者出售正版上万元的仿制药,最终因为“走私假药”而被捕。
最讽刺的最心酸,最荒诞的最现实。《我不是药神》的故事看似简单,但却来源于真实事件,当年的陆勇案也是喧嚣一时,这部电影以此事为基础做了戏剧化的改编,直击社会的痛点,通过白血病人买仿制药求生的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观影后的我们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是感悟。
电影给我的第一个触动,是程勇砸钱,让夜店经理上台去给刘思慧跳舞的桥段。一个单亲妈妈,女儿患了白血病,一瓶药需要四万多块,有药就能活,没药就得死!即便是如今这个日渐开放的时代,在夜店里穿着暴露的服饰跳钢管舞,即便人们嘴上说理解,认同,但心里总会有一丝蔑视和偏见吧,夜店经理更是直接的表现出了他对钢管舞女郎的轻蔑。但程勇为刘思慧出头,他知道刘思慧为什么即便忍受着屈辱也要在这里被人看轻,这样能赚钱,这样能买那四万一瓶的药,这样她的女儿能活!所有的屈辱都敌不过一个叫“母爱”的词。
刘思慧看着在台上尬舞的经理,内心压抑了多年的苦闷,憋屈,愤恨都在这一刻爆发,炙热的眼神告诉所有人,在这一刻,她在做她自己。就像被枷锁锁住了的飞鸟,在这一刻,被程勇和他的印度仿制药打开了枷锁,一飞冲天,自由翱翔!让她守住了自己“母爱”的职责,让她拿回了做人的尊严,让她自由自在,让她真正的活着!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13
起初听到《我不是药神》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感觉,内心有一丝波澜,觉得这部片与众不同,果然不负众望。
这部电影引起我许多情感的共鸣,笑中带泪,那种心酸、无奈以及背后的故事,真的是用言语无法表述清楚的;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的乐极生悲,人物的精心塑造,为其影片大大加分。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周一围扮演的曹斌逼迫那些人供出贩药人,一位老太太说:“领导同志,我病了三年,四万一瓶的药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还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非说它是假药,这药假不假,我们能不知道吗?那药才卖五百块钱一瓶,药贩子根本没赚钱,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听到这儿,曹斌动容了,影院的人都沉默了,无助的老太太,矛盾的曹斌,卖便宜药的程勇。从各自的立场来说,说对谁错?很难分辨,因为谁都有可以说服别人的理由:瑞士公司研发的药虽贵,但顾及整个公司的运行以及药的研发成本,是不是情有可原呢;病人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只能从他手里买便宜药,不买就是等死;曹斌虽然于心不忍但他这是执行公务,最终还是放弃这个案子,要抓病人就没有便宜药了,只能等死,不抓,有失职警察的身份,他是矛盾的;程勇刚开始以赚钱为目的贩药,后来善心告诉他,他必须这样做才能为这些人争取一些希望,所以他冒着牢狱之灾去贩药,他只想帮助这些人。所以,我觉得在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只有立场的问题。就像我们不应该随便的评价议论别人,因为你终究是个局外人,你以为的矫情虚伪不值得可能在当事人眼中是致命的,所以,我们没资格去瞎评论别人。
“他才二十岁,他只是想活着,他有什么罪”,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穷么。张长林说过一句话:“我发现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这儿可能会有人感同身受。贫与富,生与死的反差之大,无一不让我们深深思考社会现状的本质。这令我突然想起在知乎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我不会感谢贫穷,我只会感谢拼命的自己》,说是贫穷带给人的局限是很可怕的,受限于父母的思维,受限于环境的恶劣,受限于资源的稀缺,贫穷真的没什么好感谢的。相信有很多人会深有体会,不是说真的是嫌贫爱富,而是真的穷怕了。因为穷,不敢生病,但病要来谁也挡不住;想让父母住上最好的房子,买最好的营养品,儿女说想要报什么补习班,犹豫了,看着妻子天天忙里忙外的,想给她买礼物,却还是要考虑经济因素,只能拼命的工作,为了工作,好多人已经忘记原本的初心,在不喜欢的岗位上挣扎。他们也想停下来看看世界的美好,但他们不敢停下来,因为责任,有一大家子里里外外都需要养活,可依旧可能换来不理解,他们有太多的无奈与心酸,只能咬碎牙往肚子里咽,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谁都想改变现状,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总要有知足常乐,我们要相信一切都会好的,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这部作品的创作,故事来源于一个真实故事,发生在20的上海,程勇原型是陆勇,(大家可以百度,这里不做过多描述),以他们吃散伙饭为分界点,前者黑色幽默,后者催人泪下。科普一下黑色幽默:“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说到这儿,可能会对影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大笑过后,便是心酸,沉重。比如刚登场时戴着三层口罩的吕受益,说着“吃个橘子吧”。当他后期生命垂危卧床不起时,“吃个橘子吧”就成了泪点。影片中后期的泪点都与前期的笑点相对应。客观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为其影片大大加值,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的面目的创作方法,是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创作方法之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较大的包容性,它的主要的特征是艺术描写的真实,艺术形象的典型,以及思想的倾向性和感情的隐蔽性;在表现方法上利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的叙述与描写,冷静细腻的刻画人物和事件,从而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影片的成功是导演及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才得来的,要去做一件事就认真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去做。
每看完一部电影,或一本书,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感悟,而我喜欢将这些记录下来,去思考背后更深刻的东西,虽然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我能改变我自己。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篇14
愿世界变好,不是因为救世主,而是因为追光者,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生而平凡。
——题记
第二次看《我不是药神》,依旧热泪盈眶,影片从笑点,泪点,到痛点,一众小人物的悲喜人生,直指现实,引发普罗大众的共鸣。剧中的小人物都是灰色的,程勇家暴,卖神油,走私,从最先的赚钱自保转变成无私救赎;牧师信奉上帝,却在命面前共同参与走私;周一围痛恨程勇家暴,却在查案中钦佩程勇的救人行为,执法者站在了违法者一边;黄毛抢劫,却拿药分享给更穷的病友;思惠混迹声色场所,那是苦于女儿重病的现实;就连只认钱财的张长林被捕后也于嬉笑间守住程勇的秘密……这些人物或可悲,或可怜,或可恨,都是无奈的小人物,他们自我救赎,也救赎他人,每个人,只不过是在与现实涡泫,在现实中自私着,也无私着,丑陋着,也崇高着,法与情有时候是不能共存的,也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只是凡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做命运的卒子……
你无法想象在白血病魔下吃着天价药他们眼里满是卑微和渺茫的希望,他们活在口罩之下,从深幽的医院阴暗走廊里,传来的绝望的呻吟,无能为力到想死,只有死,在医院病房半夜因为疼痛醒来,死远远比活着容易。但愿世上无疾苦,宁愿架上药生尘。
药贩子张长林说,“我买药这么多年,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你治不好的。”顿时哑然……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当事人陆勇被抓捕,在病友的联名信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进口格列卫费用昂贵,吃不起如同等死,印度仿制药的出现,才增加了活下去的勇气,请给慢粒白血病患者一些活路吧,以人为本才是正路。”因为穷,大多人不敢生病,这一病,一个家就垮了。剧中一个老奶奶对着警察声泪俱下“领导,我,我就是想求求你,别在追查印度药了,行吗?我病了三年,四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非说他是假药。那药假不假我们能不知道吗,那药才卖500块钱一瓶,药贩子根本没有赚钱。谁家能不遇见一个病人,你就能保证这一辈子不生病吗?”婆婆的话我深有感触,医药费太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张长林说的对,穷病。这个世界穷人还是有很多,大街上的长椅,地铁的过道,天桥下面。他们也曾一身干净,纯洁的来到这个世界。
剧中有一个黄毛小子,浩子,为了掩护程勇,为了那些药,躺在了一地的血泊中,一场车祸,一地的格列宁,可以救好多白血病人的格列宁,用生命去守护的格列宁,程勇撕扯着警察,他就想活着,他有什么罪,他有什么罪,对着一张回家的车票,程勇大声哭,他刚剪了头,他正打算回家。他自己有病,不想拖累家里,所以他跑到了城里,等死。喜欢黄毛,活的像条狗,高傲地像匹孤狼。
电影最后,所有被程勇救过的病人在押送车外纷纷摘下口罩,目送着这个伟大的罪人时,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我依然不觉得她是坏人,此刻的他就是药神。
回归现实,这部电影唤醒了社会对一个群体的重视,对那些生不起病,吃不起药的人现实进行放大,国家开始重视起来,落实去改革,去完善,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热议作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总理在批示中指出,“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相关措施要抓紧落实,能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
给自己一个目标,努力奋斗着,来人间一趟不易,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谁也不能代替我们活着,在平凡的世界努力活着,享受这平凡世界的阳光雨露 月色星空 风吟虫鸣。
我知道,活好自己平凡的一生就已经要用尽全力了,可是,假如生活允许的话,我想变得更优秀,我想做更多的事情,我想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和知识,去为这个世界多做些什么。也经历过颓废,也经历过低谷,可是这个追求我不会放弃,也不放弃我自己。此后,活一天就要发一天的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有时影片带给人的感动可以超越书籍,在观看了影片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观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于电影创作和表述方式的思考,观后感能保存当下最真实的心情和感受。你看过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吗?经过筛选“我不是药神观后感”成为我们眼中的精品之作,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篇1】
这部电影实际上很简单。讲述一个卖印度保健药品的老板程勇,巧合之下和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相识,进行走私印度“假药”格列宁成为独家代理商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是在各种方面的斡旋中却表现了故事的张力,文学概论中描述情节强调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是人对时间流程的把握。这个时间流程在电影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一个保健品店小老板,从代理“假药”开始,慢慢成为小公司的老板,变成了救人性命的“药神”。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幕:警察拉着坐在车里的程勇前往监狱的路上,道路两边站满了白血病的患者,大家都看着程勇依依不舍,也都纷纷摘下了口罩,让程勇看清楚他们每一个人的脸,程勇热泪盈眶,眼泪不停的流下……
电影试图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以身试法,从印度走私的正常人,但事实上故事的原型陆勇早已身患绝症,在法律和死亡的边缘屡次试探,九死一生。陆勇的生活里,病人的真实生活远比电影中残酷,痛苦的多;他为病友代购进口药的初衷和动机,也更为纯洁和善良;而这十几年代购路上,他遇到的阻力,也绝不仅仅因“贩卖假药”被逮捕而已。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医药公司并没有太大的过错。甚至从医学进步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行为也是合情合理的。可即便明白他们没有错,病人还是吃不起药,看不起病。那错的,到底是谁呢?有病没有药是天灾,有药买不起是人祸。难道真如电影中假药片子张长林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错在了我们太穷吗?
事实上,一种新药的面世在它背后是一个很长的周期,那是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物力的投入,有事可能会毫无回报血本无归。单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去解决的。所以需要的竖家政府和科研单位的沟通合作,例如在药品研发阶段的支持和吧药品纳入医保的范围从而大大降低制药企业的风险和每一个患者的治疗成本。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我不是药神》千真万确是部好片子,能过审更是不易。在娱乐至上的时代,能奉献出如此厚重(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并引发全社会的讨论,善莫大焉。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篇2】
听说这部电影很火,刚好朋友有几张免费的电影票,就带着一群娃看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触动,很现实,接地气。我想这应该是这部剧火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我很少追剧追电影,不懂得导演是谁,不知道主角是谁扮演。我想对于我这种影盲来说真的就是对电影的一种污蔑。但是我喜欢文字,喜欢写写自己的感受。就像来自心底的呼唤。
影片中男主迫于现实生活的种.种无奈,妻子的离去,父亲的手术费、甚至连自己儿子的抚养权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不得已选择了走私(格列宁)药品这条路。中间他也有过很多挣扎,直到他父亲急需等钱救命,房东催租最后因为没交房租,把他锁在门外的那一刻,他别无选择。拿起那张别人留给他的电话号码的卡片拨通了他不屑不敢的走私电话。期间他有过挣扎,他拿起电话,翻到妻子电话簿上,因为他只要答应孩子移民就可以得到他妻子的一笔钱,也就等于把孩子卖了。一闪而过的念头最后还是他放弃了。
残酷的生活总能把你逼向绝路,走私药品他从中获得很大的利益,他一面赚钱一边还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按理说这应该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可是走私毕竟就是走私,很多时候他抱着侥幸心理,掩耳盗铃、得过且过。当有一天有人赤裸裸地把后果摆在台面上谈的时候,他的处境就像一道表面结痂内心殷红的伤疤,随时可能因为挣扎而流血的伤口。那一刻,他想起年迈的父亲和幼小的孩子。也就是那一刻他决定洗手不干。他不是英雄,影片恰到好处地刻画了男主现实的一面。因为他的洗手不干导致黑心商家唯利是图。拿走他的药品代理权把他原来的药品价格涨了四倍。终于很多穷苦的病人吃不起这种救命药了。他有感触,却无动于衷!直到跟他以前一起贩卖走私格列宁的人因为没有钱买药,眼睁睁的在他面前死去,他心底的良知正义和英雄主义被彻底唤起。他决定铤而走险!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英雄主义,只有在某一刻,当人的良知被觉醒,被唤起,被膨胀。人在那一刻是英雄,顶天立地。人性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上苍从来不会因为他做好事而偏袒他。庇佑他。曹警官上司对曹警官说的那句话像一记耳光,清晰而疼痛。“法大于情的案件我们经历的少吗?”是的。他最终不会因为自己所做的好事而免受牢狱之灾。即使进监狱的那一刻,他幻想有十里长街的病人目送。但世人满是遗憾和无奈的眼神空洞像白纸一样苍白无力。
三年的牢狱之苦,也许被世人早已遗忘。切肤之痛只有他一人体会和承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们早已忘记他是怎样入狱,甚至忘了他是谁。他出狱的那一天,阳光耀眼,来接他的曹警官告诉他他所走私的药品已经不需要,正版格列宁被列入医保名单的那一刻,恍如隔世.....脸上牵强的微笑是自嘲、是不屑也是淡然。有人替他不值,为了别人把自己搭进去。竟然没有一个人记得他。但是我觉得又有什么所谓呢。最起码他活的坦然,无愧于心,一辈子做了自己的一次英雄,救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就在那一刻体现吗?当一个人活到自我和无我的时候,我想他是不会去在意这些的。那是生命的意义,那是人格的升华……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篇3】
人从一出生,就要接触药品。药品是什么?药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它具备普通商品的属性,具备人道主义物资的属性。而我真正与药学这门学科结缘,始于三年前的夏天,我考取了南通大学药学院。
那年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女士发现并成功分离提取了抗疟新药——青蒿素,这无疑是药学界的一个伟大的创举。
一时间,药学的热度就蹭蹭蹭往上涨,我也为我学了一个有前景的专业而高兴。
屠呦呦女士和她的科研团队,受得起“药神”这个称号!他们拯救疟疾患者于水火之中,给了世界新的希望。
以此类推,我想说的是,研究出对抗人类各种疾病的药物的科研人员,都是当之无愧的药神!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取材自一个真实的事件,影片中的“格列宁”,原型是名叫“格列卫”的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肿瘤靶向药物。
原型主人公陆勇从印度为慢粒白血病病友代购格列卫这件事,老师在课上也给我们讲到过。当时,我赞美他的善良勇敢,感叹受他恩惠的病友们的知恩图报,更深思情与法的孰轻孰重。
瑞诺华公司生产的正品格列卫,价格高昂,普通患者确实负担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仿制药悄然崛起,正如影片内说到的“印度是穷人的药房”,“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影片中,瑞士诺华公司的代表趾高气昂,对病友的集体抗议置若罔闻,坚决不肯降低药价。所以很多观众会厌恶乃至谴责这些人,谴责他们定价如此之高,谴责他们不顾病人的生死。
而电影,需要人性的冲突,需要艺术的修饰,所以,瑞士诺华的代表自然就被塑造成了人性的反面,是一种冷冰冰的算计者的形象。
但这样的冲突,也是人性真实的写照,使影片主人公程勇的代购壮举,警察曹斌的“罢工”,还有黄毛的死,更具有催人泪下的悲情色彩。
就像我开头所说的,药品也具备人道主义物资的属性。
所以值得庆幸的是,这件事得到了我们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格列卫价格下调并且被列入医保,国产仿制药得以上市,进口抗癌药实行零关税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终结了患者靠天价药续命的时代。
但是,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我清楚的知道,研究新药这条道路的艰辛。新药研发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项目,一个化合物从发现到作为新药上市,起码要花10年时间,平均要投入26亿美金,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药物中,只有不到12%的药物最终通过审批,而不被通过的药物意味着已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白费了。
所以,针对绝症药物的开发,需要高昂的资金和时间作为成本,唯有在短暂的专利期内高价售卖,才能维系自身的运转。如若不然,没有人再愿意对其进行开发。
因此,从这个层面讲,我们不应该去批判瑞士药厂,正因为他们的科研技术人员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在那些个日日夜夜里不断地设计基团、研究靶点、合成新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优化药物设计,才有了这世界上首个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格列卫的诞生。
成功研制出格列卫的科研人员,也是当之无愧的药神!
学药三年,系统掌握了不少药学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学海无涯,为此我需要更加努力!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篇4】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交不起房租的保健品商贩程勇从印度带回了天价药的仿制药“印度格列宁”,并私自贩卖,引起警方调查。从自私走向无私,为病人的生存权而抗争,最终被抓,赢得了尊严,后经病人的求情,得以提前释放。
电影主人公程勇贩卖仿制药原本只是贪图钱财,大赚一笔,但在与同伴一起经历过风浪甚至直面同伴的死亡后,他却从最初牟取利润变为不惜赔本来帮助病人。这不仅是他对病人苦难中的关怀和救助,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电影剧情在情与法之间纠结,在小人物与大公司之间较量,但法律最后给予了走私犯应有的刑罚,同时也给予天价药以恰当的治理。中国是法治的国家,在公正无私的法律面前,对“情”绝对没有网开一面,所以“法”大于“情”,但“情”深于“法”。在病人的集体申请之下,程勇的犯罪情有可原,给予了减刑。
这是在“情”与“法”之间对决,然而这部《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能取得火爆的票房,获得极高的赞誉,像人民日报评《我不是药神》:很久没有这么经典的中国电影了!是因为它戳中的恰好是每个人的痛点——看病难,看病贵。是啊!谁能保证这一辈子自己和家人不生病呢?像剧中的那位老奶奶说的:“我吃了三年的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可我还是想活。谁家还没个病人了?”
如果说生活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逼得程勇贩卖“印度格列宁”,铤而走险;而生存的压力,便像一块巨石压断了白血病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像病人在抗议天价药的时候说的,“命都没了我们还怕报警?”
归根到底,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穷病,连药神救不了,谁能治呢?国家能治,只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愈发愈完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那么根治穷病就不再神话。程勇在法庭上说的:“我犯了法,该怎么判,我都没话讲,但是看着这些病人,我心里难过,他们吃不起进口的天价药,他们就只能等死,甚至是自杀,不过,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吧”。程勇凭借最后的发言机会,希望能将天价药纳入医保,给病人带来了生存下去的一缕灿烂阳光。这只是电影的冰山一角,在现实生活中“病”也难治。而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希望穷病早日根治!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篇5】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突然出现,电影上映前没有大规模的宣传,也许我沉迷于复习而无法摆脱。7月6日上映后,首先是韩寒微博的电影评价,之后朋友圈的各种媒体突然受到好评。好奇心上周末去看了,看完之后想写,白云期末考试前,想复习,考试结束后只能写观后感。
两个画面是我看了很长时间无法释怀的。
1.程勇与甲谈生意时,王佳佳(吕受益妻子)寻求程勇救吕受益,程勇与客户联系,两天后去看吕受益时,王佳佳佳跪下。跪下的感觉是追逐。
一根救命稻草没了,被生活的压力压倒了。看电影到现在五天还是不能忘怀。
2 是程勇去看吕受益的时候,要做清创的时候,首先是打开的伤口很瘆人,之后在走廊上病房里传出吕受益疼痛到忍不住的声音。影院听到真的很锥心,感觉就像至亲受伤的时候。程勇听到忍不住痛苦走开和王佳佳已经麻木的表情,这得被生活锤多久,麻木到没有了反应,也许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吧。
电影里有两个细节让我十分的佩服导演和演员
1 是吕受益第一次找程勇走私印度仿制药,程勇拒绝吕受益离开前拿了两个橘子出来给程勇。之后电影频繁出现吕受益让人吃橘子的画面。其实癌症病人做完化疗之后,基本都会出现口腔溃疡,橘子富含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便宜,橙子比橘子更富含营养但价格高,对于把费用都花在治疗上的病人橘子是最好的选择。个人认为橘子还有一个伏笔暗示了死亡,模仿了《教父》中的细节,吕受益吃了橘子,黄毛在吕受益死后吃着橘子悼念他,结果都死了。程勇没接老吕递给了的橘子,结果活了下来。下次去看望病人的时候记得带橙子去哈。当然我还是希望各位都没有这个机会的,只是提醒一下,因为病人的胃口不怎么好,橙子比较开胃。
2 是第二次程勇为了病友再次去印度走私的时候,回来的时候,路面上出现了两尊佛像。
这两尊佛像分别是湿婆和迦梨(一只手提着头颅的是迦梨)。迦梨最大的功绩在于,她杀死了一个强大的魔鬼克拉克,魔鬼的每一滴血都能产生一个新的化身。迦梨在与他的战斗中,把所有的学都喝干,消灭了恶魔。之后迦梨因为过于强大,乱蹦乱跳造成三界动荡。湿婆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将自己垫在迦梨脚下。
而迦梨手上的头颅代表着人类的“小我”意识,迦梨将它砍掉,这样才能从“小我”的意识中解脱,开启智慧,实现“大我”。
迦梨和湿婆都代表着毁灭和重生。电影里的程勇,先是因为金钱给病友带去了希望,又一手摧毁了这个希望。在经历了老吕因为没钱买高价药自杀,再次去印度。之后了出现这两尊佛像。代表着程勇下定决心不计成本的卖药,救人。
再次佩服导演和演员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篇6】
人情冷暖,善良自在人心。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我特别不明白,为什么程勇明明做的是一件好事,他还要被抓,为什么他明明是一个好人,还要被捕入狱,我觉得这让很多人都感到心凉吧。同学告诉我说,这竖家法律的一个漏洞,我很遗憾,遗憾国家明知道他正确也无法帮助他。这个电影带给我了很大的感动,让我的心为之震撼,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伟大的人,虽然生活中存在着不讲道理,自私耍无赖的人,倒是也不缺少心地善良,有着大无畏精神的人,虽然自己不能改变别人,虽然自己不能改变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可是,不要抱怨,你可以改变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当你有一天足够强大的时候,或许你可以为了你不满意的事情做一些改变。这部电影也有让人感到很生气的地方,我希望国家应尽可能的完善法律制度,不让好人受苦,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我自己希望的,也是大家都希望的。
在《我不是药神》中有几句经典台词震撼人心。
“兄弟,这世界就一种病,你永远治不了,那就是穷病。”这句话出自唯利是图的药商张长林之口,他威胁引诱程勇,买走了印度格列林的代理权,然后为了利益把药涨价,致使以前的病友吃不起药,最后导致了很多人倾家荡产或者病逝。
这句话很现实,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这部电影中就很好的体现出来了,你有钱吃多贵的药都不愁,如果没钱,那最后只有一个结局,就是等死,可能还会赔上全家的财产。
“4万块1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这句话是一位患病的老奶奶在程勇被抓后对警察说的。
人的生命很脆弱,谁能保证一辈子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有多少患者为了活下去吃药吃到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活下去是人的一种本能,这又有什么错?
当我看到吕受益的黑白照片时,我不禁思考,特效药到底给这些病人带去了什么,正版药八万一瓶,对于很多不太富裕的家庭来说,是否继续治疗吃药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事,一直吃药没有那么多钱,不吃药就只能是死路一条,药物不是能拯救他们的生命,不过是延缓了他们在世界上逗留的时间,那特效药有没有可能降低价格呢?我觉得是不能的,研究特效药的天价成本决定了它高昂的价格,如果降低了价格在专利期内就收不回成本,这样也无疑减少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而面对药物使用者担负不起药物治疗费用的情况,这值得思考。
每一个病人越来越贴近死神,也越来越珍惜生命。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轻视生命太多,总认为死亡离自己太远,却忘了生命在疾病和意外面前是太过于脆弱的,影片里戴着口罩的白血病患者是渴望活着的,他们吃不起昂贵的药,他们保护着为他们拿便宜药的人,他们都拼尽全力的活着,努力地抓住每一个能活下去的机会。就像徐峥在医院质问小舅子“他只是想活命,他有什么罪!”,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重视生活,不要等死亡的危险讯息来临时才明白生命的珍贵,也希望医疗系统更加完善,让人多的人吃得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