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发布时间: 2023.11.2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也许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正合你意!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篇1

教学过程:

1、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你能说说屏幕上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吗?(暂停)

2、师: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边讲解PPT边闪动平面图形的边线,接着PPT导入平面图形每条边长的数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会算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12厘米,你们算对了吗?

1、师:学校里有一块长方形的篮球场和一块正方形的草坪。小明和小红分别沿着篮球场和草坪的边各走一圈,他们走的一样快,怎样能知道谁先走完呢?

2、师:对了,计算出篮球场和草坪的周长,谜底就会自然揭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PPT出示课题)

PPT导入:上面图片中左上角篮球场放大充满全屏,并标明数据,成下图:

1、师:我们先来研究篮球场的周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怎样算篮球场的周长?然后试着列式算一算,最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暂停)

2、师:同学们一定想出了很多种算法,老师这里收集到几种,我们一起来看看。

(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

3、师:第一种算法是把四条边的长顺次加起来;第二种算法是把相同的数放在一起加,第三种算法是先算两条长是多少,再算两条宽是多少,最后加起来。其实,这三种方法都是按照周长的概念计算的。也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们看的懂吗?互相说一说。(暂停)

PPT导入:

4、师:因为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所以也可以先将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加起来,再乘上2,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5、师: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现在你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在小组里说说看。(暂停)

PPT出示:上面图片中右下角草坪放大充满全屏,并标上:草坪的边长是20米。

2、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列式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暂停)

PPT导入:

3、师:同学们可能出现下面两种算法,第二种算法你们能看懂吗?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

4、师:现在你们能回答一开始的问题吗?小明沿着篮球场的边走一圈,小红沿着草坪的边走一圈,如果他们走得一样快,谁先走完呢?为什么?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第1、2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1、2两题。在动手做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你准备测量几条边的长度,然后再动手测量、计算。(暂停)

2、师: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只需测量一组长和宽就行了。而正方形四条边全相等,所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只要测量一条边的长度。

1、师:请大家在作业本上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比一比谁的算法最简便。(暂停)

1、师:下面我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PPT出示:

2、师:先想一想,计算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就是计算镜子的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暂停)

3、师:镜子的形状是长方形,计算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就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暂停)因此做这样一个镜框,应该需要大约6米的铝合金材料。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动手拼一拼的游戏。活动要求是:用4个边长1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暂停)

2、师:老师也和同学一起拼,你们拼的方法和老师一样吗?(边演示课件边说明)

3、师:用4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拼的方法是唯一的。这个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暂停)周长又是多少呢?

4、师:下面我们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拼成的长方形长、宽各多少厘米?(暂停)

5、师: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6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说边导入两个长方形)。猜一猜它们的周长会相等吗?再算一算验证你的猜想。(暂停)

6、师:比较拼成的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7、师:用6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行,也可以拼成两行,由于拼法不同,长宽不同,周长也不相等。

流程九、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还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

2、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2、师:同学们,有一天,小狗和小兔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小狗用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小兔用绳子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兔说:我用的绳子长,小狗说,我的绳子比你的长。同学们,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判断谁的绳子长一点,谁的短一点呢?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5、2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边长。根据量的长度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6、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9、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谁用的绳子长?

三、实践应用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教学设计

总第20课时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篇3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3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难点:择优选择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例题的挂图,学生仔细观察。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指名学生回答,相机在教学挂图下出示: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你能说说什么是周长吗?这个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它的周长是指哪些吗?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链球场的周长呢?

(2)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

(3)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这样算的理由,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书上的四种解法,分别说说它是怎样想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5)在小组里说说长方形周长可以怎样计算。

(6)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出周长。

2、出示试一试。

(1)说说条件和问题。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选两位学生板演,让两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在小组里说说正方形周长可以怎样算。

(4)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量出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出周长。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4、5题。

明确求的是什么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第(1)题口答。

第(2)题先让学生拼一拼,再解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呢?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课前思考: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背景,引导学生先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加以确认或逐步完善。本节课的学习,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而是着重引导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算法,当然,还可以通过比较,得出一种比较好的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营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观察、思考、计算、讨论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掌握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己来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好,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现算法的优化,有利于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得还不错。

课后反思: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边复习边提出问题学习新知。因为在周长的认识一节课上,学生已基本能认识到长方形的测量方法,学生可以说出只需要测量两条边的长度,因此在这节课上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非常容易。这样,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过程中逐步发现方法,然后自己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好。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悟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应知道哪些条件,学会学以致用。因为有上一节课认识周长想想做做第6题的学习铺垫,学生能较清晰地认识到拼成后图形的周长。本次练习中的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完成得不错,用小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学生能很清楚地明确求大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并在拼拼搭搭的活动中,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已能明确,并能正确运用的基础上教学的,所以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在找到周长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够更有效的使学生灵活解题。使学生知道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势必要知道哪些条件,在学生已能明确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练习,解决一写稍有难度的练习。但是从中还是发现不少问题,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拼的图形是不是要求的图形,自己拼出的这个图形到底有没有符合这个图形的特征。学生在这种需进一步思考的题目中,还有所欠缺,没有解决类似题目的经验。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部分内容在教之前学生已接触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出示学生们熟知的篮球场,通过求篮球场的周长,引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为寻找算法确定方向,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我都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再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因为各种算法的式子虽然不同,但本意是一致的,都是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列出来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篇4

1、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4.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准确地测量并能正确地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卷尺、直尺、绳子、一些图形的卡片等。

上节课,我们为学校设计了美丽的花坛,并且想帮他们围上护栏,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小小采购员,为其中的两个花坛安装护栏(板书:小小采购员)

2.要当小小采购员,你首先要知道什么? (护栏周长多少米,需要多少钱)

(指名到板前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用红色粉笔沿长方形的周长画一周。

(2)独立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完成后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在汇报时,说明自己的理由。

长方形一周的长等于长加宽加长加宽,所以8+4+8+4=24(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想?

启发学生讨论、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不死记算法。

(3)引导学生比较算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4.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8元/米的甲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在今天当小小采购员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

1.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需要多少厘米花边?

2.人民路小学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90米,宽45米,小明沿着足球场的边跑了一圈,他跑了多少米?

(一)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米,宽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出示本班同学的一张长方形的美术作品:

长4分米,宽2分米,给它裱上漂亮的边框,至少应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呢?

请同学上台反馈,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周长的简便计算。

(三)课件出示: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4米,如果围上篱笆,至少需要多少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P63例题,P64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测量、计算、拼图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生初步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拼图中图形边长以及周长的变化,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其中乐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周长计算的算法理解及交流喜欢的算法基础上逐步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

师:同学们,你们手中的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们想用它们来拼图形吗?

1、出示题目“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2、师:用同样的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不会相等呢?今天就来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揭示课题)学完了这一课再来解答这一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谁来指指篮球场边的各部分名称。(生指一指)几条长?几条宽?

师:篮球场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一起来看看。(演示课件: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

师:根据长和宽,你能提什么问题?(演示课件: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师:谁来指一指篮球场周长。(生指)篮球场周长也就是围成这个篮球场几条边长的和。你会算吗?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3、交流:

①26×2+14+14,26是篮球场的什么?(长)为什么×2?14呢?为什么有2个14相加?

②14×2+26+26。同上。

③26+26+14+14,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④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2+宽×2)为什么×2?

比较:③和②有何不同?(26+26-26×2,14+14-14×2)

⑤26+14=4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2(生指一指,1个长和宽,2个长和宽)

第③④种,因为③④种比较好理解。

5、师:要求长方形周长,必须要知道和宽,如果长和宽不知道,怎么办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提示:对边相等,只要量几个长和宽就可以了?)多种答案

1、导入:刚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习的很好,你们想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吗?(课件演示: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边长是几条边的长?边长25厘米是哪一段,周长呢?请生指一指。会计算出正方形周长吗?

(1)、25+25+25+25,25指什么?(边长),根据什么来求正方形周长?

(2)、25X4,为何边长X4?

4、你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示:4条边相等,只要量几条边长就行了?)2X4=8cm 1x4=4 cm

过渡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要用到周长的计算,(学生说教室周围用到周长的计算)

师:镜子长2m,宽1m,镜子边框用铝合金材料做的,要求大约要多少铝合金材料,就是求镜子的什么?(周长)

师:“四周栏杆”指的什么?(生上来指一指)求“四周栏杆”长就是求什么?

4、(1)解决导入中的那道题,

□□□□中,长宽各多少?为什么?周长是多少?

□□中,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

周长相等吗?

(2)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出示黑板)

□□□ 问:长宽各多少?周长呢?(生动手算)周长相等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篇6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大板块。

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根据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习,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课堂小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力求改变传统图形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既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以发展和提高!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篇7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从特殊图形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一、游戏激趣,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信封,里面藏着一个“四边形”,你猜可能是什么图形?

2、老师提供信息“这个四边形有四个直角”,谁来猜一猜?

生3:我猜信封里的图形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

生:如果对边相等就是长方形,如果四条边都相等就是正方形。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思维敏捷,条理清楚,说的是有理有据。

4、教师信封中到底是什么图形?师出示,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它的名称并说出它的特征。

5、你还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愿意到前面来指出它们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看清起点,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猜测、感悟的过程,唤醒学生的思维,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学生在用手比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同时,为接下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搭建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二、问题引领,导入课题。

课件: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比较,你认为是什么结果?

师: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你有什么办法吗?想办法把周长算出来再比一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引领,从学生的认识出发,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动手测量。

2、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只要测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3、根据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预设:

生3:6×2+4×2(他在数据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高一级的加工,先求出两条长的长度,再求两条宽的长度,最后合起来)

生4:(6+4)×2(谁懂他,在理解前三个算式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明确第四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他不仅学会分类,还运用了长方形的特征,采用分组法。)

5、比较优化,得出结论。

(1)师:想一想为什么这些方法的算式不同,却都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呢?(算式都是计算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

预设: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种方法的要两步,其他的要3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二)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

1、出示自学提示,自主探究。

通过长方形周长的探究,你能否很快算出正方形的周长?请你自己试试看。

2、结合图形说一说,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一比,找出最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充分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4、说一说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四、练习巩固。

(一)基础应用。

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块边长20分米的正方形桌布,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二)问题解决。

张爷爷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米,宽3米,张爷爷要在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边靠着围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三)思维拓展。

2、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3、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之和是20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知识掌握不但牢固,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具有超强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梳理总结,巩固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dg15.com小编推荐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收藏4篇)


我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的文章。为了上好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撰写过程中认真负责,就能够确保教案的质量。写好教案是实现完整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我的建议对你有所启发,请务必将其保存下来!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在校园图片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

教师描述有一个动物它有一个庞大的身体,四条腿像柱子,长长的鼻子。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小结:对呀,这就是大象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 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物体 “特征”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展示校园图片,随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找出一些平面图形,并将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重点指出其中的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标准。

学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对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小朋友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直观上的感觉,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 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

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

(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

(生4:对折后再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得出的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

[设计意图]:教学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二)自学正方形的特征。

1、折纸过渡: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深化探究:这张长方形的纸还能得到更大的正方形么?

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都用各自的方法验证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大声地读一遍好吗?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设计意图]: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通过折纸过渡,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特征的经验,因此对正方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介绍长、宽、边长。

1、介绍长方形的长、宽。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2、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闭上眼睛回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三、巩固深化

1、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0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完成在作业纸上)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呢?

4、选一选。

五个人拍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请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0厘米,宽20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设计意图]:用猜一猜、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多种形式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的求法,这些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推出的。所以这节课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结合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发现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演示的材料上,我选用了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更直观易懂,另外,我还为学生准备了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13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13个。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我综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并借助直观的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拼摆、动脑思考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的过程,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使数学知识在充满探索中得到升华。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上,我努力构建自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的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首先我出示课件:

1、填空:(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2)边长是1()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边长是1()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然后我就以豆豆家买了一套新房,最近准备装修,父子已经画好了新房的平面图来创设情境,教师边说边出示信息窗二。教师接着说这是新房子的平面图纸,你从图纸上都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厨房的面积有多少?客厅的面积有多大?挂毯的面积是多少?他们家整个有多大?房间都是什么形状的?等等。然后我就顺势把问题锁定在帮父子俩算一算厨房和餐厅的面积是多少?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借助教材中豆豆买新房装修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所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解决厨房的面积有多大?

1、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我再次点击课件,屏幕上只出现了厨房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要求厨房的面积,实际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如何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让四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有序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2.反馈交流,交流发现

小组合作后是交流的环节,在每组的代表交流前,我提示他们要说清组内的思考过程。我事先预设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其二:沿着长摆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2个小正方形,也就是每行摆5个正方形,可以摆2行,52=10(个)面积就是10平方厘米。由此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初步得出长与宽的乘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3.动手实验、验证结论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引导学生再借助纸片摆一摆,两个卧室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通过动手拼摆,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4、课件演示,及时小结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拼摆的过程。总结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一改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拼摆、动脑思考以及交流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数一数,初步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明确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使学生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

(二)解决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出示餐厅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餐厅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自己试着计算出这个餐厅的面积呢?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动手拼摆,也可能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直接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本环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探索出现的多种情况,我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三环节:灵活应用,深化新知

1、判断:

(1)学生课桌面长10分米,宽4分米,面积是40平方分米。()

(2)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周长是3米。()

(3)一张正方形邮票边长5厘米,面积是25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这组判断题主要是让学生在复习新知的同时注意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的区别。

2、做课本48页自主练习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节所学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计算后标明单位名称。

3、做课本48页自主练习2:请学生估一估每个图片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题是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标牌,进行估测并记录下来。

4、做课本49页自主练习3.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实际应用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七、说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教室里的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一个面,课桌的面和电灯开关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的平面图形。你能不用眼睛看,很快的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吗?(三角形)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图形(平形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是它(梯形)吗?为什么也不摸出这个图形呢?

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你们摸出的不是这个图形呢?

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精选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精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等。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以夜景图导入,间接复习了所学过的图形。再让学生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由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然后揭题。简洁明快,很快进入课堂主体环节。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3)鼓励自我探索,关注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三、 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练习操作环节充分让学生围、拼、量、画、折等,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四、 说教学程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渗透养成教育

1、老师提问2008年我们国家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学生答什么时候你最激动?学生答。

2、出示课件,初步复习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图片、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同时自然的引入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特征、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去探究,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增强合作意识。再比较异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感受他们边和角的不同。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验证,并采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发展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

在练习设计中我力求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

1、快速抢答: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为什么对。

3、用两副同样三角板拼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4、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第60页第5题)

5、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出它们每条边的长度。

7、猜一猜:老师考大家:

8、灵巧的手:折一折照样子剪出的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折、量、猜、画、拼的过程中固所学过的知识,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形成牢固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周长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四)总结反馈: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七篇


我希望我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案”能够成为您的最佳选择,本篇文章信息仅供参考使用。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教学重点必须写进教案课件里,才有利于我们备课。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1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试用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0~112页的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会进行周长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一节课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打基础,同时又为后继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及长、正方体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本课内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围围描描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教学大纲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能力与方法:① 通过围一围、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配以媒体的直观演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常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喜好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通过多种学生喜好的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来协调感性认识,并通过合作学习将得到的直观感受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并形成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方式。

二、 说教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描一描,围一围,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进行完善和内化,在练习与运用中进行对比,排除误区,得以巩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向全体,人人动手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又较抽象,如果单纯是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亲身的体验而无法建立正确的概念或建立残缺的概念。因此,结合教师摆小棒、部分学生上前指一指图形的周长这两个示范性的初步感知活动,我又让每个学生挑选练习纸上2~3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周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不再是纯粹的一个旁观者。

2、激发主动,积极参与

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比较全面的方法。在这一小组探究的活动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体现,一些思维、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3、师生配合,多边互动

本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帮助学生整理探究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配以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判断学习的成果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第二次讨论学习后,安排学生看书,既是利用教材对前面活动成果的一个加强,又留给学生消化与质疑的余地。

三、 说学法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围围,描描,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自主的小组学习、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尝试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未知领域中的知识,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习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周长的含义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1、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演示:三小棒摆成一直线

2、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四边形的周长。

▲这两次出示由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3、出示钉板(围着各种图形),让学生上来用手指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由几个学生上来操作,一是检测前两次观察后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对周长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完成练习纸:选择你喜欢的2~3个图形,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

▲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4、揭示课题:(指钉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着重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周长

▲《大纲》中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地感知了周长的含义,认知结构已有了调整和重组,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并就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好记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学生应该很明白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在讨论探究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批判不同算法的权利,这段时间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对于学生而言,把问题交给他们远比把结果交给他们有挑战性,更容易使他们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学习上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合作意识得以加强,组内成员相互取长补短。

1、 出示一个长方形(媒体):

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2)交流汇报。配以媒体演示。

▲此时应该是学生努力探索的精彩呈现,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对自己的成果的正确性是十分关注的,利用这一时间,不失时机地配以媒体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讨论学习已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辨别学习结果的正确性。

板书: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3)方法比较,得出常用公式。

根据四边形的周长概念,这四个算式都正确吗?你觉得哪个最简便? (5+4)×2

5+4表示什么?表示一份长与宽),配以媒体演示

乘以2表示什么?(有这样的两份),配以媒体演示

这个算式也就是(以媒体演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较为简便的算法,并引导学生概括为计算公式,此时学生的认识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2、 如果用字母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a表示长的长度,b表示宽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写成: C=(a+b) ×2

练习利用公式求长方形的周长。(媒体)

3、 出示例1,指导书写格式

解: C=(a+b) ×2 先写公式

=(25+15)×2 代入数据

=40×2

=80(米) 要写单位名称

答:………………………………。

▲其实解答例1已是水到渠成的事,这里只需指导学生一个规范的解题格式。

第二层次:正方形的周长

▲这一层次基于上一层次的认识,学生应该有能力解决,但可能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些偏差,因此,这里采用学生讨论的学习方式,主要使学生全体能对正方形的特征重新唤起,进而应对这种四边相等的特征,采用合理优化的解答方法。

1、 出示正方形,a=5cm

这个正方形周长怎样求?为什么?

2、 学生讨论,并交流:(配以媒体演示)

板书: (5+5)×2=20 cm 5×4=20 cm

3、 为什么这里可以乘以4?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

4、 可以得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5、 如果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C= a ×4

6、练习利用公式求正方形的周长。(媒体)

第三层次:看书,划出概念,质疑。

▲这一层次主要对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进行重温和整理,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习惯及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三)、巩固反馈

1.完成P112 练一练

2.A册34页第二题。

3. 媒体出示判断题

4.根据要求在钉板上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1)围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口答周长。

(2)围一个边长3cm正方形,口答周长。

*(3)围一个周长是12cm的长方形,怎么围?(拓展题,视时间)

▲由于这是第一课时,练习也以实践操作题居多。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学生头脑中周长的概念。在第2个练习之后安排了第3个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排除干扰,强化所学的知识。第4个练习的第(3)小题是一个拓展题,视时间,如果充足,在课堂上讨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则安排学生课后思考,使学生课堂上已掌握的知识得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四)、总结整理: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A册P34;每日精练P68。

附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C=(a+b) ×2

(5+5)×2=20 cm

5×4=20 cm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a ×4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读题和根据条件提问题的习惯。

2、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同学们,喜欢公园吗?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到月湖公园去观赏,(出示课件)。公园里的花坛真漂亮。为了维护花坛里的花草,同学们准备为花坛装置护栏(显示护栏)。仔细观察这幅图(出示情景图),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同学独立考虑后回答。)

生1:长方形花坛的护栏长多少米?

生2: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元?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谁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生3:给正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生:可以先求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1)独立考虑。

师:你能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吗?不只要会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了一种算法,有没有两种、三种?先自身算算。(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8+4+8+4=24(米)

师:哦,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围着加起来,算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生2:8+8+4+4=24(米)

生3:82+42=24(米)

师: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4:(8+4)2=24(米)

师:哦,这种方法有点不同,你能指着长方形花坛和大家说说你是先求的什么吗?

生4:我是先求的一个长加宽,再乘2求出两个长加宽,就是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法?

(另一同学又说一遍。)

师:哦,这位同学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5:38=24(米)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因为两个宽是4+4=8,再加上两个长是8,就是3个8,所以可以用38来计算。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不错。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4米,现在能求出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了吗?

生:242=48(元)。

(3)试一试。

计算下列各图的周长。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周长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看看它们是谁?

依次出示: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形。

1、指一指。

师: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快速指一指)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2、算一算。

问题:谁会算它们的周长?

依次出现数字。

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4+8=18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7+3+7+3=20

五边形的周长: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5=20(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明确: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只要知道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师:我们已经会算一些图形的周长了,真了不起!圆的周长我们还不会,今后会进一步学习。

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希望你有新的收获!

课堂引入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用加法计算是学生上节课已有的认识了。有效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探究周长计算方法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用吸管围一个长方形。

问:你是怎么围的?(一根一根围、两根围的)

你用了几根吸管?(有的用了4根吸管,有的用了2根。)

两种方法问题:你用了多长的吸管?就是要求什么?(周长?)你打算怎样去求?

学生回答时展示:长、宽四条一一注明。

问题:怎么知道你围的这个图形的长与宽?(测量)

请你量一下长与宽,交流数据。标上。

问题:你量了几次?(2次就可以了,4次)

2、完成探究表格。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形条件周长计算(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146学生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说理。

方法1:14+6+14+6=40厘米课件展示,一根一根相加。

方法2:14+14+6+6=40厘米两条长加两条宽。

方法3:142=28厘米,62=12厘米,28+12=40厘米课件展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师说明:加数相同,可以用乘法计算。

方法4:14+6=20厘米,是算的什么?202=40厘米,长和宽和为什么2?。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可真不错,谁愿意再来说说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讲。

学生说道理,课件展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相加,还有一组长与宽,所以再2

师生一起看谁能再说说,加深理解。

用手势表示(拇指食指上下相反连接,成长方形)

4、比较择优。

你做了几种方法?你又学到了哪一种方法?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明确相同点: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要求出四条边的总长。都要知道什么条件?(长与宽是多少)

不同点:计算的方法不同、步数不同;越来越简便。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怎样计算的?

5、生活问题。(课本篮球场的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出示图片。

你会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请你算一算。

生疑惑:没有条件。师给出条件。

学生计算。

交流:你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交流学生的想法,理解算理。鼓励择优。

小结:你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一种计算。

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学生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中有单根的吸管,还有弯嘴的吸管,都是有意识安排学生去理解难点;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手势表示也能生动地表示周长计算方法。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偏向,让学生感受到第4种最简便。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一块手帕,说明是正方形的。

请你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完成表格二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量出边长,算4条边的总长)

方法1:30+30+30+30=120厘米

方法2:304=120厘米问题:根据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2、小结:求正方形周长也是要求出四条边的长度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用边长4这样的方法来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3、比较归纳。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图形、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且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真是了不起,你是怎样学到知识的?学生交流

三、应用知识

数学老爷爷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来考一考大家,能不能接受挑战?

1、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5题。各选一个。

2、第二关当个小裁判。

判断: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5+4=9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66=36分米。()

用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就是30厘米。()

3、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①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长2m,宽1m的长方形的周长)

②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花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边长2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在实际建设花圃的过程中,如果工人利用操场边的围墙,围这样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出示图),那要用多少米的栏杆呢?

学生练习,交流明确算3条边的总长。

明确: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算。

4、玩一玩。

折手帕、拼手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巩固练习分了层次,首先是对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其次是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三是生活问题,在第三关又稍作拓展,能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一面靠墙后周长指哪些线段的长度,进而理解算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死套方法,要理解以后再选择合理的方法。玩一玩加深了知识点,通过折、拼,发现边长的变化,再求周长。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点评:有目的地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复习,为学生探索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作好了孕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指名汇报算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①9+9+6+6=30(cm)

②9×2=18(cm)6×2=12(cm)18+12=30(cm)

③9+6=15(cm)15×2=30(cm)

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列式依据,针对第③种算法,教师再提出“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时,引导学生认识第③种算法也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式子表示:(9+6)×2=15×2=30(cm)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点评:通过操作、提问——引导、探究——交流、展示——比较、归纳等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教师一方面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了其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同时通过组织交流、评价、比较等活动,既张扬了学生个性,鼓励多种算法,又能让学生在评价比较中自觉接受较优的算法。]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2)出示例2的图。

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点评:这样设计,学生很容易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计算中来。]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

(1)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长方形的周长:(4+2)×2=12(cm)正方形的周长:3×4=12(cm)2苯萄Ю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 cm,宽6 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丝带的长度,丝带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

(6+8)×2=28(cm)28÷4=7(cm)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点评:采取先尝试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办法。把让学生说出想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对加深学生理解周长意义、解决有关周长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拼法和算法:①拼成长方形,如下图所示:(10+10)×2+5×2=50(cm)(10×2+5)×2=50(cm)10+10+10+10+5+5=50(cm)??

②拼成正方形。如下图所示。 5+5+5+5+10+10=40(cm)(5×2+10)×2=40(cm)10×4=40(cm)??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拼法不同,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点评:本节课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及其应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是想让学生对该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并进行及时的巩固。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密度。]

(教学片断)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安排的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变化题。也是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奠定基本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特殊的情景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因此,我设计一系列生活当中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上周开过的运动会上获得的奖状为数学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整理

1、求镜框的长就是求什么?(奖状的周长)

2、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怎样求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小结:围成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2)求它的周长,先要知道什么? 学生说方法。

小结:这些方法都是求出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

(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你能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吗?

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它四条边的和,也就是边长×4。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进一步理清了长、正方形的有关概念及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下面我们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环节利用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把把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掌握和运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清了长、正方形的特点及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三、运用

1、基本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三角形:3厘米、4厘米、5厘米

长方形:长6分米、宽3分米

正方形:边长13厘米

不规则图形

让学生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进一步明确长、正方形的计算方法,又增强了概念的清晰度。

2、选一选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5分米,它的周长增加()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它的长和宽的和是()厘米。

①6厘米

②12厘米

③24厘米

(3)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的2倍,那么大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小正方形的()倍。

①2倍

②4倍

③8倍

(4)用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从这些练习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计算长、正方形周长时,首先应该弄清楚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两个信息,根据需要适当地改变题中的信息与问题,使原题的结构不断变化,内容不断扩充,通过变化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长、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使学生把握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的结构,达到了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3、实际运用

用学到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形操场,长70米,宽30米,小明沿着操场跑2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2)有一张奖状,长40厘米,宽20厘米,

①给它做一个镜框,需要多少厘米长的镜框?(学生读题,你怎么想的?要求镜框的长,就是求这张奖状的周长。)

②如果两张这样的奖状拼在一起,需要多少长镜框?

③如果要把4张这样的奖状(长40厘米,宽20厘米)拼在一起,需要多长的镜框?

想:为什么拼成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比两张分开来的周长要短呢?(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小结:当把两个长方形拼接起来后,这个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原来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而要减去拼接处的两条边。拼接处越少,周长越大;拼接处越多,周长越小。

(3)有一块地,长12米,宽7米。

①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②现在要从中分出一块的正方形地种白菜,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

③剩下那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④如果这块地有一面靠墙,并用竹篱笆围起来,需要多少竹篱笆?

①审题:从第一句话中读到什么?(靠墙)

②画草图解答读一读问题,画一画,算一算

③反馈

两次操作一拼一剪。拼——周长会因为拼接处而减少,剪——周长增加。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时进一步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下图是有6个长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的图形,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5)小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个周长为16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玫瑰园,你能设计几种?

思考:周长16米,长()米,宽()米。

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你能画出几种?(每格边长为1米)

实物投影,算出周长进行检验

怎么思考,可以找出各种不同的画法呢?

回顾小结: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得到长和宽的和,再有顺序的一一列举,画出来也要计算检验周长是不是16米。

感受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可以有不同的长和宽。长和宽变了,长方形的大小和形状也有所不同。并让学生理解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正好是周长的一半。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的是长、正方形的周长。

2、我们应该运用长、正方形的特征来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所求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如果是间接条件,要首先把它转化为直接条件,再运用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通过基础复习和延伸复习,每个学生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学生能正确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变化题的处理方法。但在复习中,好象学生对长、宽、边长的变化带来周长的变化规律会判断,就此,我让学生用举例的方法,通过数据的变化来判断他们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样,很多学生都能进行判断了。但如果问题出现多种可能,学生就很难全面的考虑问题,只能说说其中的一种情况而已。

我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

2、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2、师:同学们,有一天,小狗和小兔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小狗用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小兔用绳子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兔说:我用的绳子长,小狗说,我的绳子比你的长。同学们,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判断谁的绳子长一点,谁的短一点呢?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5、2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边长。根据量的长度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6、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9、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谁用的绳子长?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6分米8厘米2厘米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精华


工作总结之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这篇文章十分精彩不容错过。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自行调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

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2)(出示例2右图)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4、交流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S=ab

(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a)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的面积。

(3)指名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教后感: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篇2】

教学片断一:

师:线段有长短,我们大家都知道可以用尺子来量;面积有大小,我们用什么量呢?

(反思:这样教学下来,我们发现复习到了,但落实了没有呢?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来学习面积的计算,需要很规范的语言来讲。在这里没有小结,老师的小结非常的重要。起到提升、巩固的作用。)

师:老师刚才就发给你们很多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能不能量出(出事长5宽3的)长方形的面积。

(反思:学生喜欢把行和列分开讲,在课上到最后学生还是这样去理解。说明学生整体的想法:我的意思是说行就有几行和每行,说列就要说有几列,每列;不能把两件事并在一起讲。

在上课的时,觉得这里上的有些多,因为时间过了15分钟,小精灵明明的猜想还没出来。最好的时间要让学生思考。)

(反思:学生为什么要去摆呢?没有需要去摆,学生会有意思吗?小精灵的话: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学生如果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索,跟老师布置任务给他们,心情和学习态度是不一样的。或者是这样的'设计:问1: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如何去沟通长的长度和长摆的个数呢?宽的长度和宽摆的行数?

如:在引题环节,如何让全体的学生想我们的问题?在摆15个和摆长方形的时间长短?

当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不知用怎样的语言的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学生的学路是怎样的还没有想清楚?

长方形的长度和摆的个数是一样的吗?还是要把摆的个数抽象到线段的长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篇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篇4】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课本第77-78页中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教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练习十九第3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篇5】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新课标第一网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2、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